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和经济核算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和经济核算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

  【节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既是一个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又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因此,它就有一个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并力求节约劳动时间的问题。这一章将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时闻的节约,以及为实现节约而进行的经济核算和有关经济核算制方面的问题。

  说到节约,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人力的节省是活劳动的节约,物力的节省是物化劳动的节约,而财力的节省则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节约的货币表现。一切节约,都可以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节约。它对于一切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每个人应当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获得应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或者满足对其他的活动的各种要求。同样的,社会也应当适当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以便达到那种适应于它的整个要求的生产。因此,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闻,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

  节约劳动时间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必须把节约看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原则。在生产建设中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扩大社会主义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断增加社会主义生产。

  在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等一切非生产性单位中厉行节约,尽可能地减少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国家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也同样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增长。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增产节约、开源节流,积累起大量的资金和物资,就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使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我国是一个大国,但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厉行节约具有重大的意义。毛主席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

  劳动群众说得好,“只勤不俭,白白苦干。”只有既勤又俭,才能使劳动群众创造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我国对外承担着国际主义的义务,也只有在国内各方面多节约一点,才能为世界革命多贡献一份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厉行节约,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培养无产阶级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追求享受、贪图安逸、铺张浪费,是资产阶级的腐败习气。刘少奇、林彪一伙同他们的祖师爷孔老二一样,都是一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挥霍浪费是他们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他们反对毛主席制定的“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基本建设工作中,追求的是“大、洋、全”。在物资管理上名为“宽打窄用”,实际是“宽打宽用”。他们的罪恶目的就是妄图腐蚀革命队伍中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挥霍国家资财,挖社会主义墙脚,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

  因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但在经济上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而且是从政治上对刘少奇、林彪之流的修正主义路线的有力斗争,也是思在想上对旧的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批判。正是因为节约有着这样重大的意义,所以,毛主席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厉行节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一时之计。我们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勤俭办エ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厉行节约,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厉行节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节约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在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下,劳动人民厉行节约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

  同时,由于实行了国民经济计划化,在全国范国内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节约原则不仅能够在各个企业内得到贯彻,而且,通过国家的计划领导和社会主义协作,能够贯彻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使人力、物力、财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

  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为厉行节约提供了巨大的客观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客观可能变为现实,必须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经常地同资产阶级铺张浪费的腐朽思想进行斗争,反对浪费,反对同浪费有着密切联系的官僚主义和贪污盗窃,开展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修正主义路线的批判,逐步地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清洗干净。

  加强思想和政治路线敬育,确立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提高干部和群众厉行节约的自觉性,是贯彻勤俭办企业方针的根本保证。

  要使社会主义制度下厉行节约的客观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细致的经济工作结合起来,要求有一定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为此,就必须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各个企业中加强经济核算,对社会主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

  【经济核算是厉行节约的重要手段】

  经济核算是生产发展的产物。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对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本加以记录、计算和对比的需要。这种对生产过程(或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对比的活动,叫做经济核算,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簿记或算账。

  在个体生产者那里,这种核算往往只在生产者本人头脑里进行,是比较简单的。生产过程愈是社会化,经济核算的重要性也愈是增大。马克思指出:“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经济核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虽然都是必要的,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经济核算的目的,范围和活动方式也就截然不同。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经济核算受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即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核算总是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这一目的,务求以最小的资本支出,去获得最大的剩余价值。

  譬如,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可以节约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可以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可是,这只有在它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情况下,才会被采用。如果说,多雇佣一些廉价劳动力,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能节约资本支出,替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尽管新技术、新工艺可以节约劳动时间,资本家也不会去采用它。

  这种情况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对已经实现的、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异常节约的。相反地,它对人,对活劳动的浪费,却大大超过任何别的生产方式,它不仅浪费血和肉,而且也浪费神经和大脑。”

  因此,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节约,实质是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特别是,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来看,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更不可能有什么节约。周期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增加,大批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被闲置起来,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被大量地销毁掉。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单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这种大量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核算受到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个别企业生产中劳动时间的节约同整个社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巨大浪费必然同时并存。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无法得到解决的。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经济核算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核算,通过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促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同时,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在各个企业内部进行,而且,由于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进行,这就使得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节约,更多地、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作为厉行节约的手段,要求实现全面节约,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多快好省地全面发展。多快好省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合理地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的生产能力。

  改革产品和工程的不合理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和工艺,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的时间,这样既减少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又加快了产品生产和工程建设的速度。合理选用原材料,用价格低、质量高的原材料,来代替价格高、质量差的原材料,就能既减少生产费用,又提高产品和工程的质量。

  多快好省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的这种统一性,证明那种把多快好省绝对地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片面地追求人工和物料的节省,或不适当地减少生产技术措施费用,那么,花费了人力物力,并不能创造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这样,不仅不能又多又快又好,而且实际上也不是省,反而是很大的浪费。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作为全面节约、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是依靠广大劳动群众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同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因而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经济核算,不仅是专业人员的工作,而且是广大群众自觉参加的一项经济活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班组核算、经济监督组织和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便是群众当家理财、进行经济核算的一些重要形式。

  劳动群众参加企业的经济核算活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劳动群众对生产过程最熟悉,他们长年累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对于自己那部分工作的状况最清楚,对增产节约最有发言权。

  在工厂企业中,工人参加班组核算,参加车间和全厂的经济活动分析,以主人身份当家理财,不但可以使经济核算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增产节约运动更迅速地发展,而且可以督促企业领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办事,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地前进。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在依靠劳动群众的同时,也要求注意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把群众核算和专业核算结合起来。专业核算人员同企业各车间,各班组进行接触,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面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劳动群众同专业人员结合在一起,就有利于实现全面节约,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多快好省地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

  经济核算制作为有计划地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制度,反映着国家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一定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这些关系。

  (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

  这是一种国家统一领导同企业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关系。毛主席早在一九四二年指示所有公营经济建立经济核算制的时候,就提出了“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原则。

  统一领导,就是企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面地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分散经营,就是企业运用国家拨给的生产资金,按照国家布置的计划任务,来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活动。每一个国营企业在经营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各自计算盈亏,依靠企业本身的收入来补偿支出,并为国家提供积累。

  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企业分散经营,一方面要求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另一方面国家也要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如生产计划的及时下达,组织好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的协作等等。

  【经济核算制是管理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管理,先后曾采用过两种制度:一种是,国家对国营企业(主要是工业)采取全部集中管理的供给制的办法,即工厂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一切生产费用,根据实际需要,都由国家供给,产品归国家统一分配。苏联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曾经实行过这种管理制度,它对于保障当时革命战争的供给,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同和平时期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不适应的,它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所以,苏联在转入新经济政策时期以后,就根据列宁的倡导,逐步改行了另一种管理制度,即经济核算制的管理制度。

  那么,什么是经济核算制呢?简单说来,经济核算制,就是一种既保证国家的统一领导,又给予企业以相对独立经营的经济管理制度。这种经济管理制度,是同商品制度联系着的,经济核算制管理既要求社会主义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东西,从实物形态上得到补偿。又要求使用货币来比较经济活动的消耗和成果,用企业本身的收入来低付支出,从价值形态上得到补偿,并保证向国家上交盈利(包括利润和税金)。

  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既保证了国家对企业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社会主义经营积极性。它一方面避免了统得过死,不利于企业经济核算的弊病,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企业各自为政、搞自由化经营的资本主义倾向。

  经济核算制条件下国家同企业的这种关系,同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但是,也有相矛盾的一面。例如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有产品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以及产值、成本和上缴利润等各项计划指标。这些指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定的产值要求一定的产品品种和数量同它相适应,其他指标也是这样。

  所以,国家下达给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之间,就有一个相互衔接的问题。如果衔接得好,会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如果衔接不好,譬如产值计划指标大于按照下达的产品品种和数量计划指标所能实际完成的产值,那么,就会给企业造成全面完成这些指标的困难,往往完成了这一些指标,而另一些指标就不能够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有些企业就可能尽量减少产值低、利润小的产品,任意超产产值高、利润大的产品,破坏国民经济计划的平衡,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

  又如,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和供需情况也不尽相同,如果国家下达的有关计划指标,能够适当地照颀这些不同的情况,就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保证国家计划的顺利完成。反之,就有可能挫伤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不利于国家计划的完成。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下达给企业的各项计划指标,要尽可能相互衔接好,要尽可能照顾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要组织好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协作等等,为企业开展经济核算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核算过程中的矛盾,坚决同修正主义路线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作斗争,在坚决服从国家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善国家和企业的相互关系,推动企业搞好增产节约。

  (二)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是一种共同协作和相对独立核算的关系。实行经济核算制的企业,不论就国营企业同国营企业来说,或就同一公社的各个社办企业,同一大队的各个队办企业来说,都属于同一所有者。

  他们之间的经济往来,是同一所有制内部的关系。这同分别属于不同私人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有根本的不同。但是,在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条件下,这些社会主义企业又都是一个一个相对独立核算、相对独立经营的单位,因而在发生企业之间经济联系、共同协作的时候,要实行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记账、结算,以便计算经济效果。

  由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经济联系,又由于在这种联系中各自都要进行经济核算,所以有时会发生企业之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这种矛盾,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通过国家计划的综合平衡和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所要求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是在共同协作前提下的独立核算,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一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而另一方面却又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如果只从独立核算出发,单纯考虑等价交换,就会妨害共产主义作风的发扬,那就同资本主义经济核算没有多少差别。所以,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发生往来关系的时候,必须提到共产主义协作风格,在这个前提下,实行等价交换,这才是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所要求的那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各个企业都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必然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在经济核算制条件下建立这种国家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的关系,目的是要使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经营责任心和积极性,以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管理。

  林彪一伙散布什么“三年不记账,钱也不会跑到外国去”的论调,是为了反对经济核算制,破坏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管理,以便新老资产阶级分子趁机浑水摸鱼,盗窃社会主义财产,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复辟资本主义。

  【经济核算制的具体内容】

  经济核算制是有计划地管理社会主义企业、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给企业规定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和产值、劳动生产率、成本、上缴利润等计划指标。企业必须对国家计划负责,全面完成国家所规定的各项指标。

  二、国家按照国营企业生产经营上的需要,经过核定,拨给企业一定的资金(流动的和固定的),使企业可以自己周转,而不致经常因资金短缺,妨碍生产。

  三、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任务组织生产,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用销售产品的收入来抵偿支出,并按照国家规定上缴赢利,为国家提供积累。

  四、国营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应有一定的制度和手续;应有成本的计算;应有按年按月生产计划完成程度的检查制度;应有节省原料和保护工具的制度,养成节省原料和爱护工具的习惯。

  五、国营企业之间以及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重大经济联系,还要事先订立经济合同,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严肃履行合同的义务、共同对国家负责。

  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组织生产,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商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为集体增加收入,增加积累。同时,通过缴纳税金形式为国家提供积累。

  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都是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核算单位,其中生产队一级是基本的核算单位。生产队的集体资金是社员缴纳和积累的,不是由大队或公社投给的,公社和大队负责领导、帮助和支持生产队发展集体经济,但不能抽调生产队的资金来发展社有经济或大队经济。

  在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公社对社办企业,大队对队办企业也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公社和大队分别对自己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同时给每一个企业拨给一定的资金,要求它们负责地运用这笔资金,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国家、公社或大队交给的计划生产任务,以自己的收入抵付支出,并完成或超额完成公社或大队规定的积累任务。

  从上述经济核算制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仍然需要利用资金、成本、价格、赢利等经济范畴。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中的这些范畴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现在我们分别来研究这些经济范畴的特点: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是国家或集体财产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企业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社会扩大再产,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服务。

  社会主义企业进行资金核算,是为了保证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侵犯,并且使它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利用。企业的生产资金按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周转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表现为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在生产过程中是多次发生作用的,它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产品上去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取折旧基金,使它的固定资产得以不断更新,并且有能力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

  除了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以外,企业还要核算固定资金利用率,反映固定资金的利用程度,以求得在不增加固定资金的条件下,扩大它的生产能力。社会主义企业还要进行流动资金的核算。流动资金是企业用于支付劳动对象(原材料)、职工工资以及成品销售过程中各项費用的资金。原材料在一次生产周期完成后就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它的价值也就全部转移到新产品当中去。

  流动资金在它的连续不断的循环中,每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少,在一年内可以周转的次数也就越多。所以,企业还需要核算流动资金的定额和周转速度,以求得用同量的流动资金,为生产和销售更多的产品服务。

  社会主义产品的生产成本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两个不同本质的经济范畴。

  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资本的消耗。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成本的减少,意味着资本的节约和对劳动者剥削的加深。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为生产一定产品发生的费用支出。它基本上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生产者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从产品价值总额中减除以上两个部分,就构成企业赢利。所以,企业通过对成本的核算,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就意味着不断节约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为国家或集体提供更多积累。

  降低成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可以从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中看出一个梗概:按一九七二年的数字来匡算,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的总成本每降低百分之一,由此而为国家増加的积累,相当于建设三座南京长江大桥的投资额。

  社会主义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

  一、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不断地开展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工时消耗。

  二、节约原料和各种材料的消耗,合理选用新的更经济的原材料,开展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合理套栽, 改进配方,采用新工艺等,以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耗费。

  三、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以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折旧费用。

  四、精兵简政,提高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改进运输、供销等工作,力求节省企业管理费用。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赢利,同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社会主义企业的赢利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纯收入,它主要被用于扩大社会主义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经济的赢利还可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允许一些企业暂时不赢利,甚至亏本。

  例如,为了全国工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而发展起来的内地工业、地方工业,其中个别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赢利。但是,这些工业的发展却符合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有利于建设一个有纵深布局的打不烂、拖不垮的战略后方。因此,尽管这些企业暂时不能赢利,国家还是要支持它们发展。

  又如,某些工业产品,特别是新产品、新材料和支援农业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这些产品的部分企业是亏本的。但是,发展这些产品有利于工业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利益,为了巩固工农联盟,允许有暂时的政策性的或计划的亏损。

  这种从整个国民经济全局利益的角度来考察的赢利,我们把它叫做“高级赢利”。这种高级赢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这决不等于说个别企业、个别部门的盈利就无关重要,也决不能作为个别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造成的亏损的借口。

  整个国民经济的赢利,归根到底还是建筑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赢利的基础上的。所以,暂时亏本的企业,应当努力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力争减少亏损,转亏为盈,积极为国家提供积累。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赢利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企业一方面要批判“利润挂帅”,同时也要反对那种不计成本,不讲赢利,不注意为国家增加积累的错误思想。“利润挂帅”就是不顾国家计划,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唯利是图,以利润指导生产,以利润作为推动企业生产的动力。这是资本主义的经营原则,必须批判。

  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国家计划布置的任务,通过增产节约,来增加社会主义赢利。这样做,正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在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中,来自国营企业的缴款(上缴利润、税金等)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如果企业不能积极地为国家增加积累,甚至造成不应有的亏损,就会影响国家预算的收入,就会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后腿,就会影响履行国际主义义务。

  总之,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増加个人收入和増加积累。”

  【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

  经济核算是对生产过程中生产耗费和生产成果进行对比和核算。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在直接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要消耗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有计划地创造出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就要核算使用价值。

  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劳动者除了把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以外,还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又要核算价值。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构成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指标,不论是反映生产成果方面的核算指标,还是反映生产耗费方面的核算指标,都同时具有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这两个不同的侧面。在反映生产成果方面的核算指标中,产品品种、产量和质量,就是使用价值的核算指标,而产值和利润则是价值核算的指标。

  对于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果,我们必须同时从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方面去进行核算和衡量。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在产品品种、产量、质量和产值、利润这些方面全面地实现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核算指标,才能说,它的生产成果,不论从实物形态或者价值形态方面,都为保证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反映企业生产耗费方面的核算指标中,它也同时具有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这两个方面。例如,原材料消耗定额、辅助材料消耗定额和设备利用累数等等,就是使用价值的核算指标,而象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金额,则是价值核算的指标。

  社会主义企业只有既在实物形态上不超过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消耗定额,不低于各种主要设备的利用系数,为国家节约各种有用的物质财富,又在价值形态上努力实现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金额,为国家节约社会主义建设资金,这时才能够说,它的生产经营,已较好地贯彻了社会主义的节约原则。

  社会主义企业通过价值核算,把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都按照统一的货币价值形式放到一起,以便对它的整个生产成果和生产耗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造成增减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促使全面节约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生产出数量更多、品件更丰富、质量更高的使用价值,来需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核算价值,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创造使用价值,从这一方面来讲,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是统一的。但是,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毕竟是两种不同角度的核算,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矛盾的表现。作为直接社会劳动过程,为着保证满足国家和人民各种具体的需要,国家必须对国营企业下达各种使用价值指标;作为价值创造过程,国家还必须下达各种价值指标。

  国家下达给各个国营企业的产值、上缴利润等价值指标,是综合性的指标,而国家下达的产品品种、产量和质量等使用价值指标,则是分门别类的指标。而且,由于国家计划不宜管得过死,国家对某些产品往往只下达产品的大类指标,而不下达具体的品种、规格。

  这就会使得国营企业完成使用价值核算指标和价值核算指标的情况参差不齐,甚至很不一致,往往出现企业按照使用价值核算指标已经实现,但是按照价值核算指标则未实现,或者企业按照价值核算指标已经实现,但是按照使用价值核算指标则未实现等情况。

  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价值核算和使用价值核算的矛盾。以生产耗费的核算为例,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种产品所耗费的原材料成本,从使用价值来核算,在它所耗费的各种实物量上,全部实现了定额指标,或者还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原材料调高了价格,从价值来核算,它就会表现为原材料的成本金额上升了。

  同样,以生产成果的核算为例,也往往会看到另一种情况: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成果,从使用价值来核算,表现在实物形态上的产品品种、产量和生产资料耗费等等都全部实现了核算指标。但是,由于产品调低了价格,从价值来核算,它以货币形式上缴的利润却完不成计划。这些情况表明,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会由于价格的变动,沿着不同的方向运动而发生着矛盾。

  在价格变动的条件下,会引起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那么,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会不会发生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呢?由于价格水平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生产中劳动消耗的大小,所以,有的时候,它也会发生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沿着不同方向运动的矛盾状况。

  例如,对产品的使用价值核算指标,只规定了大类品种,而没有规定具体品种,并假定这些具体品种的价格也没有调整过。但是,由于各个具体品种之间的价格同价位的背离情况不同,有些价格高于价值,有些价格低于价值。

  因而在同样完成这些大类品种的使用价值核算指标的情况下,从价值核算来说,生产那种价格高于价值的具体品种,产值指标比较容易完成;生产那种价格低于价值的具体品种,产值指标就比较难以完成。诸如此类在价格没有变动的条件下,发生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运动情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常常会碰到的。

  这种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反映了商品制度的矛盾。在价值核算中,成本、价格、利润这些价值指标,是同商品制度相联系着的。资本主义经济核算要利用成本、价格和利润这些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也要利用这些经济范畴。虽然所有制不同了,但是这些范畴毕竟是私有经济遗留下来的东西。

  修正主义者或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可以利用他们把持的部门和单位,推行“产值第一”、“利润挂帅”,搞资本主义经营,利大的大干,利小的小干,无利的不干。这样,就会冲击国家计划,造成某些商品供不应求,某些商品供过于求的现象,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城乡资本主义势力还会利用供求之间存在的这种“缺口”,套购国家的物资,从事转手贩卖。什么损公肥私、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见不得阳光的勾当,都干得出来。这一类人物就是在资本主义旧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如果不同他们进行斗争,我们的社会主义企业就会蜕化变质为资本主义企业。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核算过程中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归根到底,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只有抓住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这个纲,才能正确认识和正确处理这种矛盾,使经济核算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运动。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为生产一定产品发生的费用支出。它基本上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生产者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从产品价值总额中减除以上两个部分,就构成企业赢利。所以,企业通过对成本的核算,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就意味着不断节约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可以为国家或集体提供更多积累。

  第三节 剖析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

  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曾经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企业中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苏修叛徒集团所推行的‘完全经济核算制”,是一个绝妙的反面教材。

  对这个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资产阶级怎样利用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的矛盾,无限地扩大和强化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经济核算成为榨取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工具。

  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究竟是什么货色?

  (一)“完全经济核算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原则的完全背叛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国家。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列宁的倡导,对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

  这一管理企业的体制在联共(布)中央的决议中是这样规定的:“赋予企业在全国性计划范围内的独立性,以便企业更妥善地确定完成计划的途径,灵活运用资金,动员内部资源,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社会主义国家赋予企业的独立性是在国家计划管理条件下的独立性,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的重要原则,它是同资本主义企业自由经营根本对立的。

  苏修叛徒集团恰恰在这个列宁主义的原则问题上,进行了修正。他们竭力鼓吹:“必须减少上级组织为企业规定的计划指标的数目”,“扩大企业在解决生产活动问题中的经营主动性和独立自主性”(1965年苏修《关于工业管理和经济刺激的决议》)。

  他们企业的产品生产计划,仅有两项指标:一.销售产品总量或销售产值。二、用实物表示的最重要产品品种。可见,企业的大部分产品生产的活动是可以自行其是的。企业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怎么有利就怎么干。

  列宁早就指出:“如果对于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不实行全面的国家计算和监督,那么劳动者的政权,劳动者的自由,就不能维持下去,资本主义压迫制度的复辟,就不可避免。”

  而在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中,国家除了规定部分产品指标以外,“其他一切计划指标,无须上级机关核准,而由企业自行制定”(1965年苏修中央和部长会议《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经济刺激的决议》),“让企业自己有权在同消费者(定货者)取得协议后自己修改产品生产的计划”,”计划应当以消费者的定货为依据。”以此来扩大企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大搞自由经营活动。这难道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翻版吗!

  (二)“完全经济核算制”就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

  我们前面分析过,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经济核算,都是同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目的相一致的。资本主义经济核算服从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目的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追逐利润,而不是为了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而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服从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来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价值的实现,劳动时间的节约,为国家提供积累,都是服从于上述生产目的的。当价值和使用价值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服从使用价值的这一面,要服从社会的需要。

  这就是说,如果社会需要某种产品,即使生产这种产品可能带来亏损,也是要积极生产的。但是,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御用经济学者却竭力鼓吹:“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价值核算成为经济核算的矛盾主导方面,这是同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相背离的。

  利润既然成了“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追逐利润变成了生产的最高目的,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一目的。为此,就必须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企业的权大了,企业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就可以放肆地通过种种歪门邪道去追求利润。事实正是如此:

  一、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己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就为企业追逐利润大开方便之门。不顾人民需要,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

  (苏修贸易部副部长在1967年12月1日苏修《消息报》上透露,“工厂的某些领导人不愿考虑市场的需要,停止生产居民非常需要的商品”,“是由于这些商品的赢利率低”。苏修《共青团真理报》1968年12月10日透露,童装不足的“全部问题在于:某些纺织企业和缝纫企业的领导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竭力拒绝缝制童装。因为据说童装没有成年人服装那么有盈利”。

  1970年2月25日苏修《真理报》透露,一个供应站主任说,牙粉为什么少了,而香水却那么多?因为香水有利得多,所以那年供应站所得牙粉数还不到申请数的一半。)

  二、企业可以自行制订产品价格,即使是统一规定的产品价格。也可以采用“一次性临时议价”的名义来自订价格。结果,任意哄抬物价就变成了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1970年5月23日苏修《社会主义工业报》透露:许多家具工厂在许多情况下无根据地抬高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水平,按随意定的价格销售产品。由于任意抬高价格,林业和木材加工工业部所属的三十六个家具工厂,在1969年获得了近五百万卢布的额外利润。

  l969年5月苏修《经济报》供认:“一次有效的临时批发价格照例可以保证达到高得没有道理的赢利水平”。奇姆肯特电器厂有一次生产属于一次有效的临时批发价格的产品,赢利率竟比该厂全部产品赢利率高七倍。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不少企业长期把大量产品列为这种可以攫取超额利润的“临时价格”产品。《经济报》承认,仅在苏联电工器材工业部电缆工业总局,所谓“临时价格”产品就有五百多种之多。

  在苏联还普遍存在利用所谓“新产品”来变相提高消费品价格、牟取暴利的情况。据苏修1972年第2期《计划经济》报道:“价格机关每年批准五十万种以上的人民消费品新产品价格”。如“登山运动员”牌半导体收音机,原来每只价格是十七卢布,换了一个外壳就成了所谓“新产品”,把价格抬高到二十七卢布。)

  三、企业可以自己决定解雇工人,自己确定工资标准,这就可以同资本主义企业一样“节省生产费用”,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来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

  (苏修大肆宣扬和推广的所谓“谢基诺”经验,就是象资本主义企业那样,用擅自解雇工人的办法追逐利润。据苏修《劳动报》透露,仅俄罗斯联邦二百九十二个“按谢基诺人榜样工作”的企业,到1973年7月1日为止,就已裁减了七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人员被裁减,都直接、间接同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有关。

  在苏联,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任意解雇工人,以及工人不堪忍受恶劣的劳动条件而被迫“自愿离职”的情况,极其普遍,以致造成了严重的工人流动现象。据苏修《社会主义劳动》杂志报道:1972年工业部门流动的职工占工业职工总额的20%,即近六百万人。)

  总之,在苏修的企业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他们使用这种权力,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环绕着利润这个“磨盘”旋转。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就是“卢布决定一切”(1967年4月8日苏修《列宁格勒真理报》),一切为了赚钱发财。

  马克思在说明资本主义特点时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苏修在企业中实行的“完全经济核算制原则”,正是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

  (三)“完全经济核算制”是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苏联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制度

  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的企业,采取“利润分成”的办法。所谓“利润分成”,据苏修“条例”的规定,“从获得的利润中抽出提成由企业支配”,其余的上缴给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去支配。

  企业提成的利润,形成经济刺激基金。它主要用作物质刺激。利润越大,企业的物质刺激就越多。

  那么,企业的这笔刺激基金是由谁支配,又主要地落到了谁的腰包里去了呢?

  苏修“条例”规定,奖金分配权是经理的。既然企业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有权分配奖金,那么,奖金自然就主要地被他们和高薪特权阶层侵吞了。

  (1968年第4期苏修《经济问题》透露:1966年改行新工作条件的七百零四个企业,在从利润中抽出作为日常奖金的款项中工人得18.1%,还有81.9%则进入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和特权阶层的腰包。1968年12月28日苏俄《苏维埃俄罗斯报》透露:“企业基金也往往开支得莫名其妙。戈麦尔设计室基金的一半用来帮助设计室主任和总会计师。其中的奥妙毋需多说了。”)

  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促使大大小小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分子放肆地扩大、强化和巩固资产阶级法权,侵占苏联人民的劳动果实。他们还利用奖金等形式收买和豢养少数工人贵族,加剧了苏联社会的阶级分化。

  由此可见,“完全经济核算制”是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它反映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原来社会主义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冷冰冰的金钱关系(即利润分成关系);把原来企业之间的社会主义协作关系,改变成尔虞我诈的竞争关系;把企业内部的社会主义关系,改变成剥削和被剥削的雇佣关系。

  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掌管经济核算,算来算去是为他们自己发财致富,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并造成整个社会最放肆无度的浪费。这个矛盾只有在苏联无产阶级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之后,オ能得到解决。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