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皓阳:感谢贫穷?这碗毒鸡汤不能喝

近日,《人民日报》等媒体都用显著标题“感谢贫穷”四个大字,报道了河北高考学子王心仪的故事。她的故事确实励志,但似乎在传播报道中变了味道。

da7751dce7be86f2024ef317172494e5.jpg577b9ce781cc000f048d1ca8458c3aeb.jpg

  在以前文章中我不止一次提到过,不能混淆个体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用个体成功去泡制整体的鸡汤是无效的(我们教科书一直批判美国梦的虚伪用的就是这个逻辑)。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运营状况不好,可以从企业内部找原因,比如经营策略有问题啊,公司制度不合理啊,员工积极性不高啊,现金流出现困难啊等等。但是整个经济萧条,企业难以为继,失业率陡升,那就是要从经济规律、国家政策、国际环境找原因了。这时候国家如果说“经济不好是因为你们这些企业不努力”,是不是就显得很荒谬了?

  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班主任跟我说:“好好努力,考个全校第一,给班里争光”,没毛病。要是校长在开会的时候对全校学生说:“大家要加油,争取每个人都考全校第一”,是不是就很扯淡了?所以要知道,“所有人”不是“一个人”的所有集合,而是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政治、社会的学术研究中,个例探讨是无意义的。

  因此,为什么我说这次人日煲的鸡汤有点“毒”,就是这个道理。当今我们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候就感慨道:“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在北大这样的学校甚至城市学生占到了90%。”

2359e603970edfaf1107043e7e225287.jpg

  真正的数据不会说谎:排除人口数量因素和教育机会供应量因素的变化之后,在性别、父亲职业和文化水平相同条件下,我国高中阶段升学概率的城乡差距,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为1.9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半期为2.5倍,而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则达到了了3.9倍(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在2000——2010年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六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学校减少速度远远高过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同时,农村小学的平均家校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的平均家校距离为34.94里。

  对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对他们来说依然是奢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十二五”教育成就与“十三五”教育发展展望》报告中指出:一些城市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设置了“交齐五证”等要求,由于办齐这些证件对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具有较大难度,这种要求实际上将外来农民工子女排除在招生范围之外。有些地方规定“由制定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但指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距离农民工工作地方较远,农民工子女根本不具备去上学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另外,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一些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化对待现象,实际上造成了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歧视。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0-17岁的儿童人口为2.79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其中有55%的儿童生活在农村。有6成的农村儿童家庭没有自来水,近8成的农村儿童家庭没有抽水马桶与垃圾回收处,为了提高农村教学效率而实施的“撤点并校”,将散落在各村的中小学撤销,把学生集中到城镇中心学校,改善了教学质量,却也让边远地区的儿童上学更加遥远。(作者:唐也钦,来源:DT财经)这样的差距,在社会的角力场上会呈几何倍数放大。

b75470c7dd12cb25c68bc3d97364f011.jpg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孩子难通过读书、高考来改变命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固化。近年来,工农子女辈出率极低,而干部子女远高于其他:

8a37943a71cde070e2c4a1f14fbc656f.jpg

  ​所以说个体的励志事例,不能掩盖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愈发不平等的问题,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所以“感谢贫穷”这样的鸡汤,泡制的实在是毫无意义。从个人角度上讲,王心仪同学的文章就是在讲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感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党报喉舌的人民日报,再吹这种调调就让人感觉有些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了,我国农村教育问题、高考辈出率问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7e9aab5c4a291c01ea615ab689948e1a.jpgc67e3c90b41e603d6b26aa6284197937.jpg

  看一看上面的原文,实事求是地讲,王心仪同学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更多地“控诉贫穷”,有一种没有打倒我的,就会使我变得更强的意味在其中。大致相当于好多女孩子感慨:“感谢渣男,让我懂得爱情”一样,那是真心感谢吗?人们感谢苦难,还是因为自己熬过来了,谁会发自内心地想去经历苦难呢?

  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就算阶级晋升率只有万分之一,那也会有十四万个无比励志故事供人反复把玩、瞻仰、麻痹。一直以来,我们的错误就在于过于关注分子而忽视了分母。再说万分之一的比率很高吗?因为有了那么多成功的个例就能证明阶级固化不存在吗?除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上面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之下,人日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看起来就非常的别扭,尤其是其中话束,有意回避社会问题,而指向了个人选择。这鸡汤煲的,并不高明。

77199d195cc611f4838df49f66b2a09d.jpgcb41ef01eb9ec40284182892b6d0f6f7.jpg

  ​其实,成功也是有很多偶然性掺杂在里面的,比如基因突变,有的人就是生的特别美,有的人就是智商奇高,有的人就是运动天才,有的人就是有生意头脑,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凭借“努力”“奋斗”达不到的。更甚于,就连“努力”这种品质,也是跟你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f7ffd8ec77d12d859f02f83e9b054a5b.jpgf776ed4579787ce710accd01df090d9c.jpg

​  关于“感谢贫穷”这件事并不是孤例,官媒对社会问题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人民日报》那篇著名的“失去奋斗,拥有再多的房产,我们也将无家可归”。唯物辩证法讲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就是典型的回避主要矛盾,放大次要矛盾。现在社会问题是年轻人不奋斗的问题吗?怎么我身边朋友一个个都累得要死还没加班费呢。昨天晚上我写这篇文章到一点多,随便一刷微博就刷到了刚下班朋友发的感慨。就类似这种素材我都不用保存,每天社交网络上都能刷到很多:
 

3c46c25f86367cc46e7ecc51db6e07bb.jpg2db0bdeef06672bd766dc928eb61d647.jpg93bb86e12764eb4e2d8d8750dba89bdb.jpg

  说起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例子,再比如说《光明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批判“丧文化”,我们来看一下: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光明日报: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我在《生而贫穷》书中就评价过这篇报道:“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

  再举一个跟“感恩贫穷”相似的例子,去年年初光明日报发文总结了2016年度网络热词: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十大网络用语总体上充满阳光向上的气息,不用说“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是“葛优躺”“辣眼睛”“老司机”“蓝瘦香菇”“吃瓜群众”“全是套路”“友谊的小船”“厉害了我的哥”,也都饱含着对生活诙谐的调侃与热爱,充满正能量。——《光明日报: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
  这一段新闻怎么说呢,满满都是槽点。如果非要说“正能量”吧,也就“洪荒之力”稍微搭一点边。剩下的词语都是一言难尽。“定个小目标”紧跟着的话是“先挣一个亿”,王健林这一句话迅速走红网络不过是对巨大的贫富差距的自嘲。“葛优躺”是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的一种慵懒态度,是对学习工作生活低动力、低期望的表现。“蓝瘦香菇”也类似如此,不过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诙谐化派遣。至于“辣眼睛”“全是套路”,怎么也看不出是正能量吧?

  而最不能理解的是《光明日报》为何要把“老司机”划作年度正能量网络词语……这话出自于云南当地带有情色味道的调情山歌:“老司机,带带我,我是初中生”。而网络上使用“老司机”这一词的时候,最多的后面都要跟一句“求种子”。类似的还有“友谊的小船”,紧跟着下一句就是“说翻就翻”……虽然说有许多调侃的性质在其中,但是要强行“正能量”也说不过去吧。  所以说强行将这些网络用语赋予“正能量”的属性,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确实不了解这些词的来源与使用环境,对网络用语的称赞只是叶公好龙,类似于公权机关一窝蜂的开办官方新媒体,但运营中官僚作风浓厚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另一种可能是作者明知道这里不少词语带着负能量,但还要强行说成正能量,那就是掩耳盗铃了——网民是肯定不信这套说辞的,只好拿来骗骗自己,或许再加上几个不懂得网络用语但喜欢听漂亮话的领导。

  这次对于“感恩贫穷”大力宣扬也类似。其实作为个人来讲,人生中也需要一些鸡汤、鸡血,王心仪同学的励志奋斗也确实是优质偶像;但是,诸多国家头部媒体,不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而以煲鸡汤、打鸡血为己任,那就成了问题了。  此外,其实我们能看到说出“感谢贫穷”这种话的人,都是摆脱了贫穷的人,说白了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真正在底层努力、挣扎、沉沦的群体,是没有机会发声的。

  说到底,我们不需要感谢贫穷,我们是要去战胜贫穷,消灭贫穷。​​​​​

近日,《人民日报》等媒体都用显著标题“感谢贫穷”四个大字,报道了河北高考学子王心仪的故事。她的故事确实励志,但似乎在传播报道中变了味道。

da7751dce7be86f2024ef317172494e5.jpg577b9ce781cc000f048d1ca8458c3aeb.jpg

  在以前文章中我不止一次提到过,不能混淆个体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用个体成功去泡制整体的鸡汤是无效的(我们教科书一直批判美国梦的虚伪用的就是这个逻辑)。举个例子,一个企业运营状况不好,可以从企业内部找原因,比如经营策略有问题啊,公司制度不合理啊,员工积极性不高啊,现金流出现困难啊等等。但是整个经济萧条,企业难以为继,失业率陡升,那就是要从经济规律、国家政策、国际环境找原因了。这时候国家如果说“经济不好是因为你们这些企业不努力”,是不是就显得很荒谬了?

  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我班主任跟我说:“好好努力,考个全校第一,给班里争光”,没毛病。要是校长在开会的时候对全校学生说:“大家要加油,争取每个人都考全校第一”,是不是就很扯淡了?所以要知道,“所有人”不是“一个人”的所有集合,而是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经济、政治、社会的学术研究中,个例探讨是无意义的。

  因此,为什么我说这次人日煲的鸡汤有点“毒”,就是这个道理。当今我们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清华大学时候就感慨道:“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在北大这样的学校甚至城市学生占到了90%。”

2359e603970edfaf1107043e7e225287.jpg

  真正的数据不会说谎:排除人口数量因素和教育机会供应量因素的变化之后,在性别、父亲职业和文化水平相同条件下,我国高中阶段升学概率的城乡差距,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为1.9倍,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半期为2.5倍,而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则达到了了3.9倍(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在2000——2010年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六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学校减少速度远远高过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同时,农村小学的平均家校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的平均家校距离为34.94里。

  对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对他们来说依然是奢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十二五”教育成就与“十三五”教育发展展望》报告中指出:一些城市在制定招生政策时,对农民工子女入学设置了“交齐五证”等要求,由于办齐这些证件对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具有较大难度,这种要求实际上将外来农民工子女排除在招生范围之外。有些地方规定“由制定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但指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距离农民工工作地方较远,农民工子女根本不具备去上学的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另外,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一些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化对待现象,实际上造成了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歧视。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0-17岁的儿童人口为2.79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0%,其中有55%的儿童生活在农村。有6成的农村儿童家庭没有自来水,近8成的农村儿童家庭没有抽水马桶与垃圾回收处,为了提高农村教学效率而实施的“撤点并校”,将散落在各村的中小学撤销,把学生集中到城镇中心学校,改善了教学质量,却也让边远地区的儿童上学更加遥远。(作者:唐也钦,来源:DT财经)这样的差距,在社会的角力场上会呈几何倍数放大。

b75470c7dd12cb25c68bc3d97364f011.jpg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孩子难通过读书、高考来改变命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固化。近年来,工农子女辈出率极低,而干部子女远高于其他:

8a37943a71cde070e2c4a1f14fbc656f.jpg

  ​所以说个体的励志事例,不能掩盖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愈发不平等的问题,而教育资源的分配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所以“感谢贫穷”这样的鸡汤,泡制的实在是毫无意义。从个人角度上讲,王心仪同学的文章就是在讲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一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感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党报喉舌的人民日报,再吹这种调调就让人感觉有些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了,我国农村教育问题、高考辈出率问题,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7e9aab5c4a291c01ea615ab689948e1a.jpgc67e3c90b41e603d6b26aa6284197937.jpg

  看一看上面的原文,实事求是地讲,王心仪同学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更多地“控诉贫穷”,有一种没有打倒我的,就会使我变得更强的意味在其中。大致相当于好多女孩子感慨:“感谢渣男,让我懂得爱情”一样,那是真心感谢吗?人们感谢苦难,还是因为自己熬过来了,谁会发自内心地想去经历苦难呢?

  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就算阶级晋升率只有万分之一,那也会有十四万个无比励志故事供人反复把玩、瞻仰、麻痹。一直以来,我们的错误就在于过于关注分子而忽视了分母。再说万分之一的比率很高吗?因为有了那么多成功的个例就能证明阶级固化不存在吗?除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杆秤,上面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在这样一种社会大背景之下,人日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看起来就非常的别扭,尤其是其中话束,有意回避社会问题,而指向了个人选择。这鸡汤煲的,并不高明。

77199d195cc611f4838df49f66b2a09d.jpgcb41ef01eb9ec40284182892b6d0f6f7.jpg

  ​其实,成功也是有很多偶然性掺杂在里面的,比如基因突变,有的人就是生的特别美,有的人就是智商奇高,有的人就是运动天才,有的人就是有生意头脑,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凭借“努力”“奋斗”达不到的。更甚于,就连“努力”这种品质,也是跟你的家庭出身、成长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f7ffd8ec77d12d859f02f83e9b054a5b.jpgf776ed4579787ce710accd01df090d9c.jpg

​  关于“感谢贫穷”这件事并不是孤例,官媒对社会问题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人民日报》那篇著名的“失去奋斗,拥有再多的房产,我们也将无家可归”。唯物辩证法讲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就是典型的回避主要矛盾,放大次要矛盾。现在社会问题是年轻人不奋斗的问题吗?怎么我身边朋友一个个都累得要死还没加班费呢。昨天晚上我写这篇文章到一点多,随便一刷微博就刷到了刚下班朋友发的感慨。就类似这种素材我都不用保存,每天社交网络上都能刷到很多:
 

3c46c25f86367cc46e7ecc51db6e07bb.jpg2db0bdeef06672bd766dc928eb61d647.jpg93bb86e12764eb4e2d8d8750dba89bdb.jpg

  说起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例子,再比如说《光明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批判“丧文化”,我们来看一下: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光明日报: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我在《生而贫穷》书中就评价过这篇报道:“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

  再举一个跟“感恩贫穷”相似的例子,去年年初光明日报发文总结了2016年度网络热词: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十大网络用语总体上充满阳光向上的气息,不用说“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是“葛优躺”“辣眼睛”“老司机”“蓝瘦香菇”“吃瓜群众”“全是套路”“友谊的小船”“厉害了我的哥”,也都饱含着对生活诙谐的调侃与热爱,充满正能量。——《光明日报: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
  这一段新闻怎么说呢,满满都是槽点。如果非要说“正能量”吧,也就“洪荒之力”稍微搭一点边。剩下的词语都是一言难尽。“定个小目标”紧跟着的话是“先挣一个亿”,王健林这一句话迅速走红网络不过是对巨大的贫富差距的自嘲。“葛优躺”是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的一种慵懒态度,是对学习工作生活低动力、低期望的表现。“蓝瘦香菇”也类似如此,不过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诙谐化派遣。至于“辣眼睛”“全是套路”,怎么也看不出是正能量吧?

  而最不能理解的是《光明日报》为何要把“老司机”划作年度正能量网络词语……这话出自于云南当地带有情色味道的调情山歌:“老司机,带带我,我是初中生”。而网络上使用“老司机”这一词的时候,最多的后面都要跟一句“求种子”。类似的还有“友谊的小船”,紧跟着下一句就是“说翻就翻”……虽然说有许多调侃的性质在其中,但是要强行“正能量”也说不过去吧。  所以说强行将这些网络用语赋予“正能量”的属性,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确实不了解这些词的来源与使用环境,对网络用语的称赞只是叶公好龙,类似于公权机关一窝蜂的开办官方新媒体,但运营中官僚作风浓厚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另一种可能是作者明知道这里不少词语带着负能量,但还要强行说成正能量,那就是掩耳盗铃了——网民是肯定不信这套说辞的,只好拿来骗骗自己,或许再加上几个不懂得网络用语但喜欢听漂亮话的领导。

  这次对于“感恩贫穷”大力宣扬也类似。其实作为个人来讲,人生中也需要一些鸡汤、鸡血,王心仪同学的励志奋斗也确实是优质偶像;但是,诸多国家头部媒体,不去正视社会客观现实,而以煲鸡汤、打鸡血为己任,那就成了问题了。  此外,其实我们能看到说出“感谢贫穷”这种话的人,都是摆脱了贫穷的人,说白了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真正在底层努力、挣扎、沉沦的群体,是没有机会发声的。

  说到底,我们不需要感谢贫穷,我们是要去战胜贫穷,消灭贫穷。​​​​​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