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Category: 毛泽东系列合集
lsgj003
lsgj003
lsgj003
lsgj003
lsgj003



第一节 农家教养与传统认同






  毛泽东诞生于韶山,从小生活在乡村与农家环境,这对于他一生活动与思想的影响至为深远。典型的传统农家文化教育,使他自然地表现出对传统的认同。

  一 农家教养

  韶山,本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一脉。在重峦叠嶂、绵延起伏的群山中“拔起一峰,高出云霄,为诸山之祖”,即是闻名遐迩的韶峰。韶峰又名仙女峰,山高陡峭,”绝顶才宽三五尺,此身如在九重天”,气势非常雄伟,风景十分宜人。相传舜帝偕妃臣南巡荆州至此,被这里的秀丽风光所吸引,乃令乐队高奏韶乐,以助雅兴,引得“凤凰来朝”。“音召凤至”,韶山故而得其名。

  韶山,位于湘潭、湘乡、宁乡三县交界处,东北面距省城长沙90 公里,东南面离湘潭县城45 公里。它的名字美,自然景观更美。它有着著名的韶山八景:兀立云端、葱葱郁郁、白云缭绕、气势雄伟――“峭壁插霄间,扑压群山”的“韶峰耸翠”;流青红赭色泉水――“仙迹寄高冈,古井流香”的胭脂古井;以及“乐奏九成期,烟幕云帷”的凤仪亭址;“山深别有天,草木皆仙”的仙女茅庵;“砖瓦莫为功,栋宇凌空”的石屋清风;“门户别开奇,两石为之”的顿石成门;“峰峦泼翠鲜,岭断云连”的塔岭晴霞;“素练影空悬,瀑布飞泉”的石壁流泉。此外,它还有韶峰四绝:“六朝松”、“飞来船”、“四方竹”和“白石泉”。

  韶山景色虽然秀丽,但在旧的社会制度下,这里的人民却世代过着贫穷凄凉的生活。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

  这些广为流传的饱含血泪的民谣,即是韶山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家居住的韶山上屋场,是一栋湖南乡村常见的“凹”字形农舍,当地人称作为一担柴式的房子。上屋场居住着两户人家,以堂屋正中为界,东边是毛泽东的家,西边一家也姓毛。这栋房子背山面水,坐南朝北。屋后小山上苍松翠竹冠荫,一片青绿。公元1893 年12 月26 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

  韶山冲住着600 多户人家,居民十之七八姓毛,其余为庞、田等姓。毛氏家族原先并不世居韶山。据《韶山毛氏二修族谱》记载,韶山毛氏祖籍江西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始祖毛太华,曾投奔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又以百夫长一类下级军官的身份,随同明军远征云南。云南归人大明版图后,毛太华被留下作为镇滇军人中的一员。他娶了一位当地少数民族姑娘王氏为妻,生有4 子,依次取名为清一、清二、清三、清四。公元1380 年(明洪武十三年),毛太华因戍边多年、立有军功,被封官入内地湖南。清一、清四随其父母一道来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绯紫桥居住,分得田产数十亩。10 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兄弟迁移至湘潭县7 都7甲(今韶山市韶山乡)定居。从此,毛氏家族在韶山繁衍生息,垦荒务农。

  毛氏家族自毛太华第7 代孙即1737 年(清乾隆二年)始修族谱,定下20 代子孙家谍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远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1881 年(清光绪七年)二修族谱时,因虑原订谱系不够,遂又续订:“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以后毛氏族谱历经三修、四修,均未再续谱系,这样相传到毛泽东,已是毛氏家族第20 代子孙了。

  据《韶山毛氏四修族谱》记载,整个韶山毛氏族人中主要是务农者,偶有读书人以及中下级军官等,而毛泽东所属震房各支派几乎均是老实忠厚的农民,且每代大都单传,不甚兴旺发达。毛泽东的曾祖父毛四端(1823――1893)名祖人,为17 代传人,系毛祥焕独子,是一个寡言少语、勤劳忠厚的庄稼汉。他没有读过书,主要靠种田、砍柴、出卖劳动力维护一家生计。子2 人,长德臣,次翼臣。毛泽东的祖父毛翼臣(1846―1904)名恩普,字寅宾,也是一个老实厚道的种田人。1878 年与哥哥德臣分家后,从东茅塘祖居之地搬到上屋场。由于家境贫寒,终将祖传部分田产典当出去。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1870―1920)名贻昌,号良弼,系毛翼臣独子。他读过几年私塾,17 岁时开始当家理事。虽然家底微薄,但他克勤克俭,又比他的祖父和父亲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终于积钱逐步还清了债务,赎回了父亲手里典当出去的田产,家业日益发达。毛泽东的母亲文氏(1867―1919),在娘家排行第7,故称文七妹。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其娘家在湘乡四都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