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lw3009
lw3009
lw3009
lw3009
lw3009



对毛泽东关于农村工业化思想的研究






  张毅

  世界上一切发达国家,都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地先后实现了工业由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过渡,实现了劳动力以农业就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就业为主的过渡,实现了人口居住以农村为主向以城市集中为主的过渡,实现了国家经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走出了工业和人口城市化的道路,成为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普遍规律。为了使中国富强不受欺凌,使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使政权巩固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使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有物质保障,毛泽东从来都是坚持中国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

  一、中国必须实现工业化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1944年8月在《致秦邦宪的信》中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还说:“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①。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说,“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②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③

  二、农民在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

  全国解放以后,在“一穷二白”的具体国情下,如何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和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毛泽东说:我也不懂工业,我对工业也是一窍不通,可是我不相信工业就是高不可攀。我和几个管工业的谈过,开始不懂,学过几年,也就懂了。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大概只要十几年功夫,我们的国家就可以变为工业国。中国的工业化,就是在这种探索中不断恢复和发展。到1956年全国工业产值达到642亿元,比1949年140亿元增长3.5倍。但按人均占有来说,仅120元,在社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仅占39.2%,在劳动就业中从事农业的占89%,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51.3%,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961年毛泽东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读书笔记中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大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我们很快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还不宣布实现了工业化,因为我们还有五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工业产值占70%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而且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

  我国在1957年以前的国家工业化中,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发展国有工业,而国有工业的发展,又集中于中央工业的发展,根据1952年和1957年的统计,在整个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从占41.5%提高到53.8%,公私合营企业由占4%增加到占26.3%,这种公私合营随后都变为国有企业,两项合计由占45.5%提高到80.2%;集体工业由占3.3%提高到占19.1%,这种工业主要是城市二轻,后基本变为第二国有企业;这就是说99.2%是国有工业。私营工业由占30.6%下降到只占0.1%,个体工业由占20.6%下降到仅占0.7%。在这一工业化中,毛泽东把农民放在工业化的一个从属地位,而不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他们当做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对待。(1)他把农民当作工业劳动力的来源。毛泽东说:“农民一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支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2)他把农民当作工业化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毛泽东1956年说:“如果现在要求完全消灭剪刀差价,做到等价交换,国家积累就会受影响。但是剪刀差价太大,使得农民无利可图,那也是错误的。总之,在不影响国家积累的情况下,逐步地缩小工农业品的剪刀差价”。(3)他把农民当作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供应者。毛泽东说:“农民一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大量的工业品”④。但对农村的剩余劳力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毛泽东仍认为要靠农村自己解决。他说:“农村多余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向哪里找出路呢?主要地还是在农村”。“农民生活的改善,要靠自己生产,国家不能给他们发工资。”

  三、要加快工业发展速度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在以下思想促使下,逐渐形成要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这些思想是:一是毛泽东从为了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摆脱落后考虑。1955年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就提出:“中国要造成成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又说:“要在大约几十年内追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⑤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上讲话中说:“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六亿人口的国家,在地球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你没有什么贡献,钢一年只有几十万吨,还拿在日本人手里。国民党蒋介石专政二十二年,一年只搞到几万吨。我们现在也还不多,但是搞起了一点来了,今年是四百多万吨。”如果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应不应该赶上呢?完全应该。你六亿人口干什么呢?在睡觉呀?是睡觉应该,还是做工作应该?”“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超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⑥二是毛泽东从为了东风压倒西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考虑。1957年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说:“现在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对抗的两大阵营。谁的力量更强些?”为了“东风压倒西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毛泽东首次向赫鲁晓夫提出:“看了卫星上天消息后,我就一直想这个问题,我们都选择一个目标。你十年赶上美国,我们十五年赶上英国。”⑦三是毛泽东从中国要真正独立,不依赖外国考虑。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通过阴谋手段篡夺领导权,种种迹象使毛泽东预感到,“苏联领导人正在变成与资本主义世界联手反华的修正主义”,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穷国。敌人希望我们永远穷,就是那些朋友,..有的也未必愿意我们超过他们,还得靠自己哟!我们还要走得很长很长的路,我们要赢得时间。像老太太那样一步一步扭不行,像一般人那样走路也不行,要像比赛跑步那样,非鼓足干劲不可”⑧。四是毛泽东从怎样使人民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考虑。据李银桥回忆:1957年警卫队一位战士回家探亲回队,带回了一个又黑又硬的窝头,他向毛泽东说:我家乡农民生活还很苦,他们就是吃这种窝头。毛泽东眼圈红了,手抖着接过窝窝头,一边分给大家和自己吃,一边说:“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口粮,这就是种粮人吃的粮食啊!”他思考着说:“人民当家做主了,不再是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身搞生产,生产力应该解放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么,不该是这样,要想个办法”⑨!就是在这诸多因素的促动下,使毛泽东考虑到要加快经济发展,要加快中国工业化步伐,而原来仅靠国有企业一个积极性,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这就使毛泽东作出了在发展中央办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地方工业的重大决策。

  四、要发展地方工业和社办工业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提出地方工业产值要超过农业产值,他说;“地方工业超过农业要多少时间,五年?十年?要做一个规划”⑩。这就是说要使地方工业产值在几乎是零的基础上,经过10年发展,达到上千亿元产值。会后,国家经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起草了《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要求各省和自治区尽快使本地的地方工业总产值赶上或超过农业总产值。同时在意见中指出:“在干部中应该提倡,既要学会办社,又要学会办厂。”“农业社办的小型工业,以自产自用为主,如农具的修理,农家肥料的加工制造,小量的农产品加工等。”第一次提出“社办工业”这一概念。此文件在成都会议被通过,随后又经政治局会议通过正式下达执行。这一目标提出以后,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地方工业有四大任务,一为农业服务,一为大工业服务,一为城市人民生活服务,一为出口服务。”同时指出:“农业社也可办加工业,”他说:“大社可办一些加工厂,最好由乡办,或几个乡镇台办”。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上讲话说,南宁会议要求地方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这个纲一提出来,只有三个月,省、县、乡的地方工业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这次会议正式确定我国工业发展的总方针是:“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实行中央工业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毛泽东说:苏联“他们不工农井举,反对大中小并举。我们是大中小结合,基础放在小的上,靠地方,靠小的”。根据陈伯达在1958年《红旗》杂志第四期文章所说,毛泽东在1958年初曾设想过:“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的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

  五、要实现农村工业化

  关于社办工业,毛泽东说:“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搞工业,只搞农业。”我国“过去想过,赚钱的工业要乡政府搞,不要合作社搞,还有点斯大林主义残余”。这一指导思想的大转变,为社办工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人民公社的发展,从组织形式上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保障。自毛泽东1958年8月在河北、河南、山东视察指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特别是八月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建立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大潮中,社办工业有了一个较快发展,正像中央决定中所指出的:“成千成万的小工厂在农村中雨后春笋般地兴建了起来。”

  企业数(万个)产值(亿元)1958年末60262.51959年5月8773.41959年末70100.0

  但农村工业化这一概念、命题、任务的提出,最早见于1958年11月。1958年11月毛泽东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年)初稿的批语和修改》中写道:“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11)。11月10日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建议的修改和文件》中写道:“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即机械化和电气化)”(13)。同年11月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笔记》中写道:“不完成两化(公社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商品不能丰富,不可直接交换,不能废除商品交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于12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广泛实现国家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它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

  毛泽东当时提出农村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工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以外,也与当时急于过渡有密切关系。毛泽东曾说:“实现公社工业化,可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逐步地使不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建成社会主义”(13)。

  六、对农村工业化的设计

  为了有利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毛泽东和由他主持制定的一些文件都作了明确说明和规定:

  (1)要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毛泽东说:“我国有一个特点,人口有六亿如此之多,耕地只十六亿亩如此之少,不采取一些特别办法,国家恐怕搞不好”。“中国农村有五亿多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劳动而吃不饱,这是最不合理的现象。美国农业人口只占百分之十三,平均每人有二千斤粮食,我们还没有他们多,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拥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将来达到一半劳动力搞工业,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象个样子了”。

  (2)社办工业生产方向。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又要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3)社办工业生产方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充分注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不要办那些本地没有原材料、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取原材料的工业,以免增加成本,浪费劳动力。在生产技术方面,应当实行手工业和机械工业相结合,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相结合的原则”,“逐步由土到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4)社办工业要发展轻重工业生产。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要“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5)公社工业发展靠自己积累加上国家的扶持。毛泽东说:“公社年年可以抽取积累,由社办企业的利润增加积累,加上国家的投资,其发展将不是很慢而是很快的”。“关于国家投资问题,我建议国家在十五年内投资几十亿到百多亿元人民币,帮助公社发展工业,帮助穷队发展生产”(14)。(6)下放一些国营中小企业给公社经营。毛泽东说:“地方国营的中小企业,可以下放一些给公社经营,保证上缴利润,原来这些企业的上缴利润由公社包缴。”(15)(7)要把农村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毛泽东说:“工人在城市建设,农民在农村里建设,农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一面比赛,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工农联盟”。“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各公社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8)希望寄托于社队企业。毛泽东说:“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16)。

  七、农村工业化的失误与纠正

  但是农村工业化,在那种不顾客观条件,不顾群众承受能力,不顾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就急于大办、急于大干快上、急于过渡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对农民的“共产风”,在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平调风”,放弃农业的各种大办,穷过渡,干部的不正之风,对这些问题,毛泽东除自己亲自调查外,还派许多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这些问题一经被毛泽东觉察到“认识到”便一个一个地进行纠正,如:

  (1)对社办工业大多是靠刮“共产风”、“平调风”发展起来的问题。毛泽东1959年3月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说:公社在1958年秋季成立以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穷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上说:“‘共产风’主要是县社两级干部,特别是公社一部分干部,刮生产队和小队的风,这是不好的,群众不欢迎”。所以在第二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算旧帐,进行退赔。他在一些省委报告中批示说:“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善财难舍’。须知这是劫财,不是善财。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是不许可的”(17)。在‘共产风’纠正以后,又出现了一平二调三收款风,即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银行也把许多农村中贷款一律收回,“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暂时脱离了群众”,又一次予以纠正。毛泽东说:“我们对于帝国主义的财产还有三种办法:征收、购买、挤垮,怎么能剥削劳动人民的财产呢?”又说:“我们是马列主义者,不能剥夺劳动者,我们只能剥夺剥削者,这是马列主义者的基本原则。”

  (2)对社办企业发展过快、过猛问题。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讲话中说:“公社和县兴办工业是必要的,但是不可一下子办得太多”。1961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说:“搞了几个大办,大办水利,大办工业,大办社有经济,大办土铁路,取得很大成绩,不容抹杀,但怎样能那么大办?”(3)对靠大搞群众运动的许多大办发展社办企业,大量占用农业劳力,影响农业生产问题。毛泽东1959年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说:“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分配也有很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用于农业的劳动力一般太少,而用于工业、服务业和行政的人员一般太多。这后面三种人员必须加以缩小”。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发了经毛泽东审定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农村劳动力公社、生产大队占有不得超过5%,95%归生产小队,在总劳力中,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农忙季节必须达到80%,社办工业、短途运输、牧、副、渔、生活福利、文化教育和各项事业所占劳力不得超过20%,并提出今后社队企业实行农闲多办,农忙少办,大忙停办,农忙务农、农闲做工。八、对农村工业的整顿调整对社办工业大量问题的存在,加上当时严峻的客观现实,于是从1958年冬开始了对社办工业的整顿,这种整顿,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58年冬到1959年,纠正“共产风”、“平调风”,进行退赔。

  第二阶段,即1959年到1960年,将原地方国营中小企业和手工业社下放给公社经营的,由国营和手工业社收回自己经营。

  第三阶段,即1960年下半年,决定大队企业下放给生产队。1960年11月由毛泽东审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中规定:“凡是作为公社派出机关的管理区(生产大队),应该集中全力做好对生产队的检查监督工作,不要直接经营生产企业。已办的生产企业,分别下放给生产队或者上交给公社经营。”1961年11月中央在《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中规定:“大队企业一般地应当按照以下原则处理:凡是不利于分散经营的,仍归大队经营,并且仍归大队所有;凡由生产队经营更为有利的,就下放给生产队经营,并且确定归生产队所有”。

  第四阶段,即1962年9月决定公社一般不办企业。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公社管理委员会,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办企业。已经举办的企业,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不受群众欢迎的,应该一律停办,需要保留的企业,应该经过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分别情况,转给手工业合作社经营,下放给生产队经营或者改为个体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个别企业,经社员代表大会同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可以由公社继续经营,或者下放给生产大队经营”。

  第五阶段,即1962年11月决定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不办企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地不办企业,不设专业的副业生产队。原来公社、大队把生产队的副业集中起来办的企业,都应该下放给生产队经营,一个生产队无力经营的,可以归几个生产队共有,实行联合经营,按股分红;也可以归全大队各生产队共有,由大队统一管理。”

  这一决定,使社队工业不仅停止了发展,对公社工业来说,可以说在大上之后来了个大下,这一刀把公社工业产值由1959年100多亿元,砍到1962年的7.9亿元,1963年仅剩4.2亿元,几乎砍光。大队工业产值略有增加,由1961年32亿元,1962年增加到33亿元,1963年增加到36亿元。可以说由毛泽东提出的公社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暂时遭到失败。

  九、为什么要大砍农村工业

  农村工业在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正一个一个的被纠正、被解决、农村工业的作用刚在发挥,它的生产也逐步走上正轨,但为什么在这时毛泽东和中央却决定社队一般不办企业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个:

  (一)由于天灾和工作上失误,使1959年到1962年粮食连年大幅度减产。1957年全国粮食总产19505万吨,1958年曾达20000万吨,但因工作失误丰产未能丰收,1959年粮食总产减到17000万吨,1960年减到14350万吨,1961年减为14750万吨,1962年虽有恢复,也只有16000万吨。手中无粮,使整个国民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政权的巩固。为了把粮食搞上去,需要保证农业对劳力的需求。

  (二)由于粮食大幅度减产,人均占有粮食也大幅下降。1957年全国入均占有604斤、1959年降为506斤、1960年为433斤、1961年为448斤、1962年为475斤,在此情况下,全国出现了饥荒,出现了几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吃饭问题成了全国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干部不正之风成灾。在农村经济大幅下降,农民生活十分困难,一些基层干部利用社队企业安插亲人,进行吃喝,在群众中产生严重不满,为了纠正这种不正之风,毛泽东曾说:要把公社搞成两袖清风,清水衙门。

  (四)为了保国营企业。我国工业产值也大幅下降,1958年全国工业产值1082亿元,1959年上升到1483亿元,可是到1962年下降到920亿元,为了保国营,不让农村工业与国营工业“争”原料、能源,加上一些人对农民办工业看不惯,因此他们要求限制农村工业的发展。

  这就是60年代初对社队企业大砍大刹的主要外因。现在回头来看,我认为1958年农村工业发展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当时的问题主要是要求过快,做法过左,损失惨重;因此在当时情况下为纠正左的做法、纠正不正之风,扭转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进行整顿和适当的收缩是必要的,但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却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使农村工业受到毁灭性挫折,使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受到不应有的重大损失。

  十、希望还是寄托于农村工业化

  农村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首次实验的这种失败,问题不是方向错了,在中国农村发展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是符合中国国情,决策是正确的,方向是对头的;提出公社工业化,是希望通过公社和大队办工业来实现农村工业化,这是通向农村工业化的桥梁和组织形式,但这个口号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使人误认各地不管是否具备办工业的条件,都要实现社社工业化。实践证明,毛泽东并没有因这次社会大实践失败而动摇他对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信念,它还是寄希望于农村工业化,这从以下三个事例中可以说明:(1)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说:“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2)1975年9月27日毛泽东看了周长庚等人给他的请求中央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的信后,批给邓小平:“请考虑,此三件可否印发在京中央同志”。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批示,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发至全国县以上各级党组织,这表示毛泽东、中央同意周长庚等的意见和看法。(3)1975年9月由毛泽东批准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华国锋代表中央、国务院作的《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总报告中说:“社队企业的发展,使公社、大队两级经济强大起来,有效地帮助了穷队,促进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国家建设,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它是促进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各地党委应当采取积极态度和有力措施,推动社队企业更快地发展”。并公开引用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讲的“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华国锋曾说,我的讲话是政治局讨论了的,是按主席精神讲的。

  十一、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农村工业化思想和农村工业化的社会大实验,对以后乡镇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可借鉴的经验教训,这就是:(1)毛泽东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指明了道路,也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找到了途径;(2)强调要重视农民在实现国家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农民不仅是城市工业化后备工人输送、资金积累、原材料提供的主渠道,也是工业品销售的主市场,更是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我国工业化没有农民的参与是实现不了的。(3)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实现工业化,只有实现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4)农村工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农促工,以工支农,亦工亦农,使工、农协调发展。(5)在计划经济下,探索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后市场交换的形式。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但对农村工业却让其在国家计划体系之外,靠市场调节和交换生存,也就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之外,让市场经济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在计划经济下对市场经济的探索。(6)农村工业化的实现,要量力而行,它的发展要靠自身积累,而不能靠剥夺农民和平调别人财产。毛泽东关于农村工业化这些思想,从今天看都是正确的。

  但这种思想真正付诸实践,并发挥作用,是在80年代邓小平设计的改革开放大气候下才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1978年乡镇企业产值385亿元,占全国工业总值4237亿元的9.1%,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1319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6802亿元的35.8%,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此期间,全国工业产值以年平均递增16.7%的速度发展,其中国营工业和其他所有制工业年递增13.8%,乡镇工业以年递增28.7%的高速发展。从全国来说,农村工业化正处在起步阶段,要实现到2000年乡镇工业产值达到53000亿元,成为半壁河山,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而离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差距就更大了。

  目前农村工业化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回顾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思想,和农村工业化在发展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所经历的肯定一否定一再肯定,我们相信,毛泽东期望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一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农业部乡镇企业司)

  注释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39页。②④《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1081页,第1077页。③《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77页。⑤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39页,第295―296页。⑦⑧转引自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第78―79页,第97―98页。⑨转引自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第230页。⑩(11)(12)(13)(1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25页,第504页,第515页,第504页,第517―518页。(14)(16)(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69页,第69页,第172―173页。
lw3009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