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题阅读【文集文稿、文集、传记、回忆录、研究资料大汇总】

xqx116
xqx116
xqx116
xqx116
xqx116



雄浑豪放气韵生动―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章法欣赏






  中国书法艺术,上下三千年,中外九万里,成为亿万人代代追求、创造和欣赏的艺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一种不必或缺的精神支柱。这是由书法艺术的本质决定了的。中国的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以文字为载体,不断地反映着和丰富着华夏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反映着人的生命的本质力量。

  中国书法艺术的章法问题,历来是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模糊概念,历来是具有巨大弹性的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的具体问题。

  毛泽东书法艺术中的章法美,既有他继承优良传统的成分,也有他自己的创新的贡献。

  隋代僧人书法家智果的《心成颂》,可以说得上是在书法艺术中,提出章法问题的第一人。他说:“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合间开,隔仰隔覆;回互留放,交换垂缩;繁则减除,疏当补续;分若抵背,合若对目;孤单必大,重并乃促;以侧映斜,以斜附曲。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他说的是那样的具体,又是那样的含糊。但,中心的一点,他点到了。那就是协调对比、变化统一的形式美原则。

  但是,在我们赏析毛泽东书法艺术中的章法美的时候,不仅要看形式美,而且还要包含意境美、气韵美。也就是说,不能把章法问题只看作一种安排、组合、构图等纯技术性的手法,而是应该当作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总体把握,进而去探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气韵神采的内涵。

  为了欣赏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章法之妙,不妨从几何形式、轴线变化、黑白对比、线条质感、总体效应、署名关联等几个问题分别探讨。

  多变的外在形式

  与研究世上万事万物一样,我们在研究书法艺术时,也必须在空间里去找到它的位置,即它的几何形式。

  毛泽东传世的书法墨迹很多,诸如:文稿、批语、信札、题字、题词、诗词等等,采用的外在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但主要的几何形式是方矩阵型和横幅手卷型。

  方矩阵型

  方矩阵型,多数是题字、题词。

  1915年读了《明耻篇》后的批语:“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十六个字,正好写成四字一行的4×4的方矩型。十六个字占有的并非是十六个相等的方格,而是有避有让、相承相就的整体,看上去统一和谐,实则富有变化,气韵生动。

  1938年为一次青年工作会议的题词:“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图二十七)。正文三句十个字,分为三行,一句一行。各占其位,各具生态,有苍雄之风,有茂密之韵。落款“毛泽东”三字紧随第三行之侧,撑起了整个幅面,险而益隐,令人叫绝。

  1940年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成立两周年的题词:“正义战争必然要战胜侵略战争”。分作两行书写,“正”字重量如山,且向左下倾斜,看来岌岌可危。但第二行的“战胜侵略战争”的“战争”二字颀长而有力,且作右仰承接状态,顷刻化险为夷。落款“毛泽东”三字,又象坚实的巨柱倾依在第二行三分之二处。外加两行小字:“祝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之成功”,更显得这个矩阵威容赫赫,浩气长留。

  1942年4月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三周年的题词“准备反攻”(图四),“准备”是繁体字,“准”字上体浓重而集中,横画以千里阵云之势,托住上体,下垂又重又粗拉下。“备”字“人”旁和角框开张,承接“准”字。“反”字积蓄力量,收缩体形,紧接“备”下。“攻”字“工”旁夸张,直撑地面,斜拉而上与“攵”相交,“攵”加重笔画捺脚,突然一挑,特别有力。“准备反攻”虽是一个单行矩阵,却是自接自应,动态感特强,确有一股积蓄力量,鼓舞斗志,准备反攻的豪气充实其间。是一幅一见不忘的感人之作。

  1960年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写的横幅“艰苦朴素”,“艰”与“苦”相呼,“朴”与“素”相应,四个字轻重、大小、向背、浓淡处处相补,韵味十足,犹如四位廉洁官员,朴朴而立,各司其职,令人起敬。

  1949年致国立美术学院徐悲鸿院长的信(图七)。首行“悲鸿先生”,“悲鸿”二字特大。第二行“来示敬悉”。写得“来”长,“示”小,“敬悉”突出。第三行:“一张,未知可用否。”作让势。第四行:“顺颂教棋!”又大又草,与“悲鸿”相呼应,落款“毛泽东”,三个大字下署年月日。这个矩阵型,非常得体,字势承接,性情摇荡,一片生机,美感顿生。

  1954年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的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分作六行,每行六至八字不等,在写到第三行“洪水”后,留下一个字的空白,接着书写完毕。这个方矩阵型的笔法劲健而流畅,字体瘦长而上下连带,如行云流水一样。而中间的空白,给整个矩阵带来了活力,如白日,如和风,也如旋涡的中心,是那样的自然而生动。

  1949年4月29日,手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一幅横式的矩阵形。“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写到了这里,矩阵已算布置就绪。但他并未满足这常规的写法。所以接着写下去:“奉和柳先生三月什八日之作”,然后放纵用笔,写了“敬祈教正”的谦词,大笔署下。“毛泽东”三字,为了更加完整,落款时间,顶行而书“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九日”,至此,矩阵完成。在矩阵中,首字“饮”,二行的“年”、“国”,四行的“肠断风物”,五行的“浅”等字突出,而落款时的风趣灵动,正与之相对应,使整个篇章熠熠生辉。

  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分为二行,每行四字。但八个字所占的空间位置是很不相同的,这不但是因为每字的笔画有繁简,而主要在作者心中的概念,以及由此概念流动出来的神韵,变为一种具体的构图(或结构),一种排列组合,一种黑白空间。此幅字首行,加长“英雄”二字所占地步。第二行加长“永垂”二字的长度,并加大重量。就形成了在一个矩阵中“短长”和“长短”的避就照应,象两种并立的参天大树,虽然枝叶的参差长短、厚薄深浅是不同的,但从整体上看,两树都是高伟雄壮的。

  1958年9月,为视察安徽时写的一封信“校名遵嘱写了请选用。旅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写完了以后,大概觉得未尽人意,所以就在首行末尾,圈去“请”字,旁添“四张”,在第二行首字“选”上加。“请”字。将“旅”,用浓墨加粗,写成了“沿”字,又将“有希望的。”句号改为逗号,接添半行小字:“有大大希望的。”似又觉。“大”字连用不妥,又圈一个“大”字。至此,一幅短矩阵型,在无意中构成了。“沿”字居中,浓墨粗笔,显得格外醒目。第一行末尾被圈去的“请”字,也形成了墨团,与中心对应,压稳阵脚。而第三行“气蓬勃”三字,流动飞扬,虽在空间上未显太大,但在气韵上,却是饱满之笔。第四行有意避让,神态自若。整体效应是:既稳重,又风发。不工而工,未求佳而佳,准确、生动地凝结了作者的心态、风范和豪情神韵。

  1963年2月28日,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图十五)。这矩阵型的题词,可谓是其所有矩阵型章法中最为杰出的一幅。

  七个字,分作两行,天圆地方。“向”字,撇笔劲纵有节,抢势收笔,将左边的竖,写成具有外拓顿挫型的点。横折竖钩,这四笔一气呵成,峻拔右肩,粗大有力,里边的“口”随字势加上,先断后连,很有节制。“雷”字写得开张、疏朗,不用重笔。横画取右斜势,“雨”字头的左边一竖,变成了一个凌空而下的点,悬在一旁;横画和右折,变成先去后来的首尾相含的偏环形;中间一竖,以立木支千钧的力量拉下,随势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