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经论》 | 佛经

《十地经论》 | 佛经

《十地经论》第四卷 离垢地第二


论曰。菩萨如是已证正位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说第二菩萨离垢地。此清净戒有二种净。一发起净。二自体净。发起净者说十种直心。

经曰。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言。诸佛子。若菩萨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当生十种直心。何等为十。一直心。二柔软心。三调柔心。四善心。五寂灭心。六真心。七不杂心。八不悕望心。九胜心。十大心。菩萨生是十心得入第二菩萨离垢地。

论曰。十种直心者。依清净戒直心性戒成就。随所应作自然行故。直心复有九种。一者柔软直心。共喜乐意持戒行故。二者调柔直心。自在力故。性善持戒烦恼不杂故。三者善直心。守护诸根不误犯戒。犹如良马性调伏故。四者寂灭直心。调伏柔软不生高心故。五者真直心。能忍诸恼如真金故。六者不杂直心。所得功德不生厌足。依清净戒更求胜戒乐寂静故。七者不悕望直心。不愿诸有势力自在故。八者胜直心。为利益众生不断有愿故。九者大直心。随顺有果而不染故。自体净者有三种戒。一离戒净。二摄善法戒净。三利益众生戒净。离戒净者谓十善业道。从离杀生乃至正见亦名受戒净。摄善法戒净者。于离戒净为上。从菩萨作是思惟。众生堕诸恶道。皆由十不善业道集因缘。乃至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利益众生戒净者。于摄善法戒为上。从菩萨复作是念。我远离十不善业道。乐行法行乃至生尊心等。

经曰。诸佛子。菩萨住菩萨离垢地。自性成就十善业道。远离一切杀生。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具足怜愍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

论曰。说十善业道远离一切杀生者。示现远离胜利益胜故。依离杀生有三种离。一者因离。如经舍弃刀杖无嗔恨心有惭有愧具足怜愍故。二者对治离。如经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故。三者果行离。如经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杀生有二种因。一受畜因。二起因。受畜因有二种。所谓刀杖。刀者斫截事。杖者捶打事。如经舍弃刀杖故。乃至咒术诸药能杀之具悉皆远离。起因有二种。所谓贪嗔。为财利故造诸恶业。乃至没命心无耻悔。对治是等。如经有惭有愧故。为贪众生捕养笼系令生苦恼。对治是等。如经具足怜愍故。离此二种故言因离。对治离有二种。一者安隐心于一切众生而作利益。以善法教化令住善道涅槃因故。二者慈心令彼众生得人天报涅槃乐果故。如经于一切众生生安隐心慈心故。如是于因果中不颠倒求。离愚痴心杀生祭祀等。对治者即名为离。故名对治离。彼能离故。言众生者。示诸众生非常非断随命根因缘。乃至现得寿命住世。死则依业烦恼力未来还生故。果行离有二种。一者微细心念害故。二者粗重身行恼害故。如经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众生起众生想故起重心身行加害故。于中粗行有五种。一者身。如经他故。二者事。如经众生故。三者想。如经众生想故。四者行。如经故起重心故。五者体。如经身行加害故。

经曰。离诸劫盗资生之物常自满足。不坏他财。若物属他他所用事他守护想不生盗心。是菩萨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

论曰。依离劫盗有三种离。一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者。自资生不足此对治。如经资生之物常自满足故。对治离者。所谓布施。于自资生舍而不着。以无贪故。不坏当来资生。如经不坏他财故。果行离者有二种。一者微细物不与不取。二者粗重物不与不取。此五种示现。一者身。如经若物属他故。二者事。如经他所用事故。三者想。如经他守护想故。四者行。盗心取故。如经不生盗心故。五者体。所谓微粗。如经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故。

经曰。离于邪淫自足妻色不求他妻。他守护女人及以他妻姓亲标护戒法所护。是菩萨乃至不生贪求念想之心。何况彼此二形从事。况复非处。

论曰。依离邪淫有三种离。一因离。二对治离。三果行离。因离者自妻不足。此对治。如经自足妻色故。对治离者。现在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如经不求他妻故。果行离者有二种。一者微细。所谓心中。二者粗重。谓身相。中身相有三种。一不正。二非时。三非处。不正者。他守护女共不共等。共者他守护故。不共者他妻故。如经他守护女人及以他妻故。姓亲标护者。所谓父母亲族姓护。及已许他标识所护故。如经姓亲标护故。女人者。示现远离非众生数女名故。非时者。谓修梵行时。如经戒法所护故。非处者。谓非道行淫。如经况复非处故。细粗者。谓意业身业二种远离故。如经乃至不生贪求念想之心。何况彼此二形从事故。

经曰。离于妄语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他语。何况故妄语。

论曰。依离妄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即是因离。何以故。彼身业有二种离。妄语中无外事故。复无异因故。如离杀生中受畜因有二种。谓刀杖外事如彼中说。离弃舍刀杖故。离妄语中无彼身业二种外事故。无异因者。杀生因贪嗔痴等。妄语因者。谓诳他心远离彼故。即实语成如是实语对治诳他心即是因离。依彼生此故言无异因。如是对治离即是因离。复对治离有三种。一者随想语。如经常作实语故。二者善思量。如事语。如经谛语故。三者知时语。不起自身他身衰恼故。如经时语故。果行离者。一细。二粗。如经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他语何况故作妄语。梦中者是细故。作者是粗。覆见忍见易解。智见名为见。

经曰。离于两舌。无破坏心不恐怖心不恼乱心。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彼闻不向此说彼坏故。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长。不喜离别心。不乐离别心。不乐说离别语。不作离别语。若实若不实。

论曰。依离两舌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谓不破坏行。一者心。二者差别。随其所闻往异处说。此二种用心受忆持口业言说破坏心故。如经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彼闻不向此说彼坏故。差别者有三种。一身坏。二心坏。三业坏。身坏有二种。一未坏。二已坏。此对治。如经不破同意者。已破者不令增长故。心坏亦有二种。一未破者欲破。二已破者随喜。此对治。如经不喜离别心故。不乐离别心故。业坏亦有二种。一细。二粗。实不实语。此对治。如经不乐说离别语不作离别语若实若不实故。

经曰。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不喜闻语闻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

论曰。依离恶口有二种离。一果行离二对治离。果行离者。谓损他语能令他嗔。如经侵恼语粗犷语若他语令他嗔恨语故。此句次第以后释前。此等义一名异。复有相对语不相对语粗恶语常行语故。如经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不断语故。于中现前语者粗而不断。不现前语者微而有断。如是说者与戒相违能生他苦令他嗔故。如经不喜闻语闻不悦语故。作不利益语因嗔妒心起。令他戒相违。如经嗔恼语故。令他嗔恼有二种无饶益事。一未起嗔者能令生嗔。闻时忆时不爱不乐胸心闭塞故。如经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故。二者已有同意乐事自身失坏令他失坏。如经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故。离如是等恶语故。言果行离。对治离者。谓润益语。于中有二种。一者不粗不疾语。二者可乐语。如经软语妙语故。是中不粗不疾者。戒分所摄受行不断故。喜者名为可乐故。可乐有二种。一者乐可乐。二者安隐可乐。乐者随顺人天故。安隐者随顺涅槃城。如经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故。又复怨亲中人闻时忆时能生欢喜。如经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故。此语如是能作二种利益。一者他未生嗔恨令其不生生欢喜故。复能生三昧故。二者未生亲友令生故。自身现作故。令他现作故。如经心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故。

经曰。离于绮语。常善思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语毗尼语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

论曰。依离绮语有二种离。一对治离。二果行离。对治离者。善知言说时。依彼此语劝发忆念。修行时若见非善处众生令舍不善安住善法。彼时教化语故。如经常善思语故。时语故。复不颠倒语依展转教诲随顺修行时义言法言故。如经实语义语法语故。复依展转举罪灭诤学行时如法语及阿含语。如经顺道语毗尼语故。复依摄受语说法摄受修行时如威仪住语故。譬喻顺义语故。如经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故。果行离有二种。一细。二粗。远离此二故。言果行离。细粗者。如经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故。

经曰。离于贪心。于他所有一切财物。他所用财不生贪心。不求不愿不生贪心。

论曰。依不贪有三种。一事。二体。三差别。事者摄受用。于中有二种。一已摄受用。二摄护想。如经于他所有一切财物故。体者有二种。一所用事。谓金银等。二资用事。谓饮食衣服等。如经他所用财故。不贪性者对治贪心故。如经不生贪心故。此差别对治三种贪。三种贪者。一欲门行。二得门行。三夺门行。对治是等。如经不求不愿不生贪心故。于中初二细第三粗。

经曰。离于嗔心于一切众生常起慈心安隐心怜愍心乐心利润心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悉皆远离。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论曰。依离嗔障对治。为五种众生说。一于怨仇所生慈愍心。如经常起慈心故。二于恶行众生所。如经生安隐心故。三于贫穷乞丐及苦众生所。如经生怜愍心乐心故。四于乐众生所烦恼染着处。如经利润心故。五于发菩提心众生所。无量利益行中勤劳疲惓故。如经摄饶益一切众生心故。此慈心等有六种障。此非分别亦非一一对。于未生怨者能生。已生者随顺增长。未生亲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增长。于自身中善法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灭。于不善法未生者能生。已生者令增长。于他身中不爱事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长。爱事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不令随顺。如经所有嗔恨妒害妄想垢等皆悉远离故。此修多罗文句次第说此嗔恨等无量恶行根本故。言等彼悉舍离故。余随所念一切尽以慈心利益。如经所有一切随顺慈悲善修成就一切行故。

经曰。离于邪见随顺正道。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修正直见。不奸欺不谄曲。决定诚信佛法僧宝。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

论曰。依正见有七种见对治。何者七种见。一者异乘见。此对治。如经随顺正道故。二者虚妄分别见。三者戒取净见。此对治。如经舍于种种占相吉凶离恶戒见故。恶戒见者。自取所见故。四者自谓正见。此对治。如经修正直见故。五者覆藏见。六者诈现不实见。此对治。如经不奸欺不谄曲故。七者非清净见。谓世间见。此对治。如经决定诚信佛法僧宝故。如是已说一切种离戒。

复说离戒增上清净。不断不阙常护持故。如经菩萨如是日夜常护十善业道故。如是具足一切种离戒性成就故。复示不断不阙故。次说摄善法戒净。谓菩萨作是思惟等修多罗次第说。

经曰。菩萨作是思惟。一切众生堕诸恶道。皆由不离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是故我当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为他说法令住善者。无有是处。

论曰。堕诸恶道者有三种义。一者乘恶行往故。二者依止自身能生苦恼故。三者常堕种种苦相处故。何故言十不善业道。谓摄到一切恶果数故。言十不善业道。摄到一切恶果数者。说十不善业道故。数者摄取十名故。恶者不善故。果者堕地狱畜生饿鬼等可毁故。到者摄取业故。集因者受行故。菩萨如是远离无因颠倒。因善解众生自行恶业。住非法处不能远离。菩萨思惟深寂静已。欲救彼众生自知堪能。复观察障及对治不善业道及果。善业道及果。及上上清净起增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

经曰。是菩萨复深思惟。行十不善业道集因缘故。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行十善业道集因缘故。则生人中。乃至生有顶处。又是上十善业道与智慧观和合修行其心狭劣故。心厌畏三界故。远离大悲故。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

论曰。智慧观者实相观故。恶道者是苦。不善业道是集。彼离是灭。彼对治是道。又善道者是苦。善业道是集。离彼使是灭。彼对治是道。智慧同观修行无分别。声闻有五种相。一因集。二畏苦。三舍心。四依止。五观。如是狭劣等是声闻心。因集者修行微少善根故。但依自身利益。如经其心狭劣故。畏苦者如经心厌畏三界故。舍心者舍诸众生。如经远离大悲故。依止者依师教授故。观者念音声故。何者音声。我众生等但有名故。如是彼者从音声解故。入众生无我非法无我。如经从他闻声而通达故。闻声意解成声闻乘故。

经曰。又是上十善清净业道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

论曰。辟支佛有三种相。一者自觉。二不能说法。三观少境界。不假佛说法及诸菩萨唯自觉悟。如经不从他闻故。自正觉故。不起心说法。不堪说法故。如经不能具足大悲方便故。观微细因缘境界行故。如经而能通达深因缘法成辟支佛乘故。因集畏苦舍众生。辟支佛亦有此法。所有胜事此中已说。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于诸众生起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善起大愿故。不舍一切众生故。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

论曰。菩萨有四种相。一者因集。二者用。三者彼力。四者地依。一切善根起行故。依一切众生利益行故。大乘心广无量故。此是因集。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清净具足其心广大无量故。见诸众生习行苦因及受苦时起悲愍心。依彼众生作利益是菩萨用。如经于诸众生起悲愍故。彼力者。谓四摄法。如经方便所摄故。地者有三种。一者净深心地。十大愿得名。如经善起大愿故。二者不退转地。得寂灭行已不舍解脱众生。如经不舍一切众生故。三者受大位地。是故求证佛广大智。如经观佛智广大故。菩萨地清净波罗蜜清净入深广行成。此中但说菩萨地广成便足。何故复说地净波罗蜜净。有上上清净故。第一法清净故。显示菩萨深广行成。第一义者波罗蜜义故。

经曰。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

论曰。上上者。有四种义显上上事。一者灭。二者舍。三者方便。四者无厌足。不善业道共习气灭故。善业自在成就故。声闻辟支佛舍故。方便者于菩萨乘善巧故。余残无厌足故。一切智中得自在智故。一切种令清净故。如经又是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十力力故。集一切佛法令成就故。是故我应等行十善业道修行一切种令清净具足故。降伏魔怨小乘作增上故。显示力佛法。应知。次上依大悲利益众生戒增上。有五种义。一者智。二者愿。三者修行。四者集。五者集果。智者有三种相。一者时差别。二者报果差别。三者习气果差别。

经曰。是菩萨复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良。二者二妻相诤不随己心。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恒为多人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破坏眷属。二者得弊恶眷属。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所有言说恒有诤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说正语人不信受。二者所有言说不能辩了。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贪财无有厌足。二者多求恒不从意。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他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

论曰。时差别者。依不善业道因果上中下差别。如经是菩萨作是思惟。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缘。中者畜生因缘。下者饿鬼因缘故。前总观不善业道因。今别观报果一切诸恶处。如经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乃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故。习气果者。人中一一各有二种果。如经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乃至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生邪见家。二者心恒谄曲故。是中时报差别者。示现苦深重故。云何示现。下者饿鬼中深故。中者复转深故。上者转转重深故。习气果差别者。随顺至善道中故。总别合观恶道中无量大苦。如经诸佛子如是十不善业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故。云何为愿。

经曰。菩萨复作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业道乐行法行。

论曰。愿者复乐行大乘法。作利益众生义故。摄善法故。如经菩萨复作是念乃至乐行法行故。云何修行。

经曰。菩萨远离十不善业道。安住十善业道。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

论曰。修行者。自住善法远离彼障。修行对治亦令众生住善法故。如经菩萨远离十善业道。乃至亦令他人住于十善业道故。云何为集。

经曰。是菩萨复于一切众生中生安隐心乐心慈心悲心怜愍心利益心守护心我心师心生尊心。

论曰。集者依增上悲。复为念众生故生十种心。复次此心为八种众生故生。一者于恶行众生欲令住善行故。如经安隐心故。二者于苦众生欲令乐具不尽故。如经乐心故。三者于怨憎众生不念加报。如经慈心故。四者于贫穷众生欲令远离彼苦。如经悲心故。五者于乐众生欲令不放逸。如经怜愍心故。六者于外道众生欲令现信佛法故。如经利益心故。七者于同行众生欲令不退转。如经守护心故。八者于一切摄菩提。愿众生取如己身是诸众生即是我身。如经我心故。生余二心者。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集具足功德。如经师心故。生尊心故。集果者胜悲所摄欲胜。

复次依增上颠倒为首于三种众生。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欲求众生者有二种。一受用时。二追求时。受用有三种。一受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财。追求有二种。一追求现报。习恶行故。二追求后报。习善行故。有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道差别。二者界差别。梵行求众生亦有二种一者邪见诸外道等。二者正见同法小乘等。彼诸众生趣如是道。随顺对治令住如所应处。云何颠倒为首。

经曰。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

论曰。邪见者谓四颠倒。此颠倒者二倒名为恶意。专念行故。二倒名为恶心。非专念行。谓我净想故。彼非正道稠林行因。非正道者是诸烦恼。稠林者烦恼使故。如经菩萨复作此念。是诸众生堕于邪见恶意恶心行恶道稠林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妙法正念正见出世间法。如经我应令彼众生行真实道。住正见道如实法中故。云何受不共财。

经曰。是诸众生共相破坏。分别彼我常共斗诤。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无上大慈中。

论曰。受不共财者互相破坏。破坏有二种。一对怨于心中。二斗诤于言中。如是破坏思念作报增长行炽。如经是诸众生共相破坏乃至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故。对怨于心中分别彼我。此言示现斗诤于言中。常共斗诤。此言示现思念作报增长行炽。日夜嗔恨炽然不息。此言示现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与大慈益。如经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无上大慈中故。云何受无厌足财。

经曰。是诸众生心无厌足常求他财邪命自活。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清净身口意业正命法中。

论曰。受无厌足财者有二种。一贪于心中。二于身口中。斗秤妄语等方便夺故。如经是诸众生心无厌足常求他财邪命自活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清净身口意业正命自活。如经我应令彼众生住于清净身口意业正命法中故。云何受贮积财。

经曰。是诸众生因随逐贪欲嗔恚愚痴。常为种种烦恼炽火之所烧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我应令彼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无畏之处。

论曰。受贮积财者。贪等因体过彼染着故。于彼散用起嗔心故。彼宝玩受用中多乐境界。数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过。不见彼过无求出意。如经是诸众生因随逐贪欲嗔恚愚痴常为种种烦恼炽火之所烧然。不能志求出要方便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除一切烦恼置清凉处。如经我应令彼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无畏之处故。云何追求现报习诸恶行。

经曰。是诸众生常为愚痴闇冥妄见厚曀。无明黑闇所覆入大黑闇稠林。远离智慧光明。堕大黑闇处。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我应令彼众生得无障碍清净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实相。得不随他一切如实无障碍智。

论曰。追求现报习恶行者。既有愚痴闇冥妄见厚曀黑闇所覆过妄见乐故。不见未来实果报过故。亦不见现在实果报过故。如经是诸众生常为愚痴闇冥妄见厚曀无明黑闇所覆故。又愚痴者。多为闇冥故。妄见者。颠倒乐见故。厚曀者不见未来实果报过故。黑闇者不见现在实果报过故。是愚痴因满足使事是过及远离无漏智处故。彼善行障顺不善行故。如经入大黑闇稠林故。远离智慧光明故。稠林者是愚痴因使故。大者满足故。受至大对过患。如经堕大黑闇处故。是中对者黑闇示现。如闇中行处处障碍如是相似法故。受大对事成至诸恶趣。是故名堕多作罪因。于临终时见恶报相心生悔见过。如经随其所见到种种险道故。见险道者悔见故。见本罪相不能集彼对治正见。随其所见者于死时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得无障碍清净慧眼。如经我应令彼众生得无障碍清净慧眼。以是眼故知一切法如实相。得不随他。一切如实无障碍智故。云何追求后报习诸善行。

经曰。是诸众生随顺世间生死险道。将坠地狱畜生饿鬼深坑。随顺入恶见网中。为种种愚痴稠林所覆。随逐虚妄道行颠倒行。常盲冥故远离有智导师。非出要道处谓出要想。随逐魔道怨贼所摄。远离善巧导师入魔意稠林远离佛意。我应拔济彼诸众生种种诸苦度于世间险道艰难安置无畏处。令住萨婆若大城。

论曰。追求后报习善行者。随顺险道过。如经是诸众生随顺世间生死险道故。彼险道有三种。一自体。二障碍。三者失。自体者世间乏少善根本故。障碍者有八种。一者求出而随顺世间堕三恶趣。如经将坠地狱畜生饿鬼深坑故。二者入网。于苦果中妄生乐故。如经随顺入恶见网中故。三者黑暗稠林所覆彼彼痴使所覆故。为说苦因而不知觉。如经为种种愚痴稠林所覆故。四者行颠倒道舍真实乐妄行邪道故。如经随逐虚妄道行颠倒行故。五者盲冥得果贪着爱欲所盲故。如经常盲冥故。六者远离导师生恶道中。及放逸等过。虽值佛世而不见不闻故。如经远离有智导师故。七者怖求涅槃而趣彼异处。谓梵天等梵世间等。以为出世正见。如经非出要道处谓出要想故。八者怨贼行魔境界。贪着诸欲劫功德尽令不集故。如经随逐魔道怨贼所摄故。失者有三种。一者离善导师依不善地。如经远离善导师故。二者依止怨地。如经入魔意稠林故。三者远离作善知识地。如经远离佛意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出世间住一切智地。如经我应拔济彼诸众生种种诸苦。度于世间险道艰难。安置无畏处。令住萨婆若大城故。云何道差别。

经曰。是诸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随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随顺世间漂流没大爱河在大驶流。不能正观。常有欲觉嗔觉恼觉恶行广故。爱见水中罗刹所执顺入欲林。回复求欲事中深爱着故。我慢陆地之所燋枯无能救者。于六入聚落不能动发。自离善行无正度者。我应于彼众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济之。令得无畏不染寂静离诸恐怖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论曰。有求众生道差别者。没在大河过。如经是诸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故。彼大瀑水波浪有三种。一自体。二起难。三者失。自体者有五种相。一者深无量水故。如经随顺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故。二者流随顺世间常流不断。如经随顺世间漂流故。三者名爱水所没。如经没大爱河故。四者漂。念念不住不见岸故。如经在大驶流不能正观故。五者广随顺欲等念觉广故。如经常有欲觉嗔觉恼觉恶行广故。起难有四种。一者执着我我所窟宅不能动离故。如经爱见水中罗刹所执故。二者入回先舍欲已还复转入欲念中故。如经顺入欲林回复故。三者中着。于受用时求欲等乐着故。如经求欲事中深爱着故。四者洲。于用事时中我等最胜。三种我慢自高轻彼。如经我慢陆地之所燋枯故。失者有三种。一者无救失。处恶道中无人济拔。如经无能救者故。二者无出意失。处善道中无出离心。如经于六入聚落不能动发故。三者异处去失。生诸难处不值佛世。如经自离善行无正度者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一切智洲。如经我应于彼众生生大悲心以善根力而拔济之。令得无畏不染寂静。离诸恐怖住于一切智慧宝洲故。云何界差别。

经曰。是诸众生闭在世间牢狱之处。众多患苦多恼妄想爱憎系缚忧悲共行爱锁所系。入于三界无明稠林所覆。我应令彼众生远离一切三界所著。令住离相无碍涅槃。

论曰。有求众生界差别者。闭在牢狱过。如经是诸众生闭在世间牢狱之处故。此牢狱过有五种随逐应知。一苦事。二财尽。三爱离。四者缚。五障碍。此示五种难差别。一者无病难。多种病苦妄想愁恼。如经众多患苦多恼妄想故。二者资生难。于爱不爱事中憎爱所缚。如经爱憎系缚故。三者亲难。亲爱离坏忧悲增长。如经忧悲共行故。四者戒难。虽生色无色中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爱欲使缚。如经爱锁所系故。五者见难。得世间智彼相违无明使之所覆蔽。如经入于三界无明稠林所覆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离相无碍涅槃。如经我应令彼众生远离一切三界所著。令住离相无碍涅槃故。云何邪见诸外道等。

经曰。是诸众生深着我相。于五阴巢窟不能自出。行四颠倒。依六入空聚常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为五阴怨贼之所杀害。受此一切无量苦恼。我应令彼众生离一切障碍。令住空无我智道。所谓涅槃灭一切障碍。

论曰。邪梵行诸外道等者。执取我相过。此余见根本。如经是诸众生深着我相故。彼诸众生欲趣涅槃城。以有我故于五阴舍不能动发。如经于五阴巢窟不能自出故。欲行正道以颠倒故。行彼邪道。如经行四颠倒故。依恃我想欲趣涅槃。虚妄我见住六入聚。如经依六入空聚故。受老病死等诸苦。意欲远离而不得离。恒随己身。如经常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故。阴怨随逐而不放舍。如经为五阴怨贼之所杀害故。常为种种诸苦随逐。如经受此一切无量苦恼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离一切障。令住涅槃。如经我应令彼众生离一切障碍。令住空无我智道。所谓涅槃灭一切障碍故。云何正梵行同法小乘等。

经曰。是诸众生小心狭劣不求大乘。其心远离无上一切智智。等有出行而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应令彼众生安住微妙无上佛法深广大意。诸佛子。菩萨如是随顺持戒力。善能广起方便行故。

论曰。正行梵行求小乘过。此小乘意有二种。一者小心。佛法微妙广大无量。其心退没而不能证故。二者狭心。于无量众生作利益懈怠故。如经是诸众生小心狭劣不求大乘法故。复依小乘心愿过。愿小乘故。如经其心远离无上一切智智故。修行过。不定聚众生实有大乘出法而修行小乘。如经等有出行而乐声闻辟支佛乘故。彼诸众生随顺对治。以如实法令住微妙无上佛法广大心故。如经我应令彼众生安住微妙无上佛法深广大意故。依持戒行故。得此戒力能作善法。善巧起诸善行故。如经诸佛子菩萨如是随顺持戒力善能广起方便行故。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此菩萨离垢地已。多见诸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是菩萨见诸佛时。以上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诸菩萨上妙乐具供养众僧。以此善根皆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生上恭敬心。复受十善法。受善法已。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中失。是菩萨于无量劫无量百劫无量千劫无量百千劫无量亿劫无量百亿劫无量千亿劫无量百千亿劫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习行布施持戒清净。诸佛子。譬如成炼真金置矾石中煮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诸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中亦复如是。于无量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菩萨尔时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戒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集随力随分。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菩萨离垢地。菩萨住是地中。多作转轮圣王。得法自在七宝具足。有自在力能除一切众生破戒等垢。以善方便令诸众生修行十善业道。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萨念菩萨行念波罗蜜念十地念不坏力念无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为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诸佛子。是菩萨摩诃萨。若欲舍家勤行精进。于佛法中便能舍家妻子五欲。得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间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佛世界。能入千佛世界。能照千佛世界。能教化千佛世界众生。能住寿千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千劫事。能善入千法门。能变身为千。于一一身能示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胜上。菩萨愿力过于此数。示种种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

论曰。此中果利益挍量胜事者。如初地说。此地亦如是。有者同无者应知。此中胜事者。于无量劫远离悭嫉破戒垢心。成就布施持戒清净等诸事胜故。于初地中戒未净故。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初地中说檀波罗蜜增上余者不如。然彼檀波罗蜜等此地中转胜清净故。以离悭嫉破戒等垢。是故此地释名离垢。初地中金但以火炼除外贪等粗垢故。说炼金清净。今于此地复置矾石中煮除自体明垢故。自性真净故。说性戒清净义。


分类:佛经 书名:十地经论 译者:菩提流支(译)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