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章 和战之间的抉择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31章 和战之间的抉择


全国人民对和平建国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蒋介石只是把和谈看作争取时间 以调集兵力的暂时手段,所以,《双十协定》签订后,内战的烽火不但没有停息, 反而越燃越大。

毛泽东在力争实现和平的同时,早就看到内战的威胁仍然严重地存在着。他在 八月十三日向延安干部会议所作的讲演中就清醒地指出:"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 要打内战的。按照我们的方针,人民的方针,是不要打内战的。不要打内战的只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惜不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一个不要打,一个要打。如 果两方面都不要打,就打不起来。现在不要打的只是一个方面,并且这一方面的力 量又还不足以制止那一方面,所以内战危险就十分严重。"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就在九月十七日以命令形式向内部重新颁发他在十年内 战时期手订的《剿匪手本》,指令各部队要在"剿灭共匪"的作战中"切实遵行"。 阎锡山部集中了十三个师的兵力,在日伪军配合下,侵入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在刘 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部队的自卫反击下,被歼三万五千余人。

十月十三日,《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和公布后的第一天,蒋介石又向各 战区司令长官发出了一份杀气腾腾的密令:

"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所订《剿匪手 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赐,其迟滞贻误 者当必执法以罪。希转饬所属剿共部队官兵一体悉遵为要!"①

紧接着,在十一月九日和十一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分别召开军事会议和 复员整军会议。各地重要将领到重庆参加这两个会议。会议经过几天的讨论研究, 决定了进攻解放区的作战计划。

会议决定要在六个月内击溃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进行清剿,以期 "根绝匪患"。这个计划分三步行动:第一步控制苏北、皖北和山东,打通津浦路、 平汉路;第二步集中重兵于平、津,"扫荡"华北;第三步打通平绥路,占领察、 绥。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作战行动上的重要特点,是流动性大,运动战、游击战交 替使用,并依靠群众的支持。这使蒋介石和国民党将领们十分头痛。因此,他们这 次会议决定把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活动的地区划分为"第一收复区"和 "第二收复区"。前者主要指中共军队根据双十协定正在撤离的广东以及浙江、苏 南、皖南、皖中、湘粤边地区。会议决定要对这些地区加紧进行"围剿"和"清剿", 以期彻底肃清"匪患"。后者主要指长江以北,包括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会议 决定在这些地区依据铁道干线的走向划分为六个"剿匪区",各设一个指挥机构 (就是后来建立的郑州、徐州、西安、太原四个绥靖公署和北平、西北两个行营)。

在这两次会上,蒋介石作了多次长篇讲话。对于"第一收复区",他声称: "现在第一收复区里面土匪的主力,虽已渡江北窜,但一定还有不少的余孽,潜伏 地方,我们高级将领必须除恶务尽,不使遗留一个种子。否则,如果我们疏忽大意, 大部分的军队都已北上,而已经收复的地区又让土匪蔓延,则一旦土匪的主力南窜, 里应外合,所有的收复区又将变为匪区了。"对于"第二收复区",他认为基本方 针、进攻步骤虽已确定了,但具体的兵力分配,"还要针对土匪的行动计划,作最 后的决定。"②

这时,国内局势确实相当复杂:一方面,国共双方正在进行谈判,还签订了协 议;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在杀气腾腾地部署和进行更大规模的内战。对于这样充满 矛盾的现象应该怎样认识呢?

毛泽东的看法是:第一,蒋介石要消灭我们,这个主意老早定了。最好是很快 消灭;纵然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要使形势对我们更不利,对他更有利些。这是目前 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根本原因。第二,由于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中国 共产党力量的存在和他要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还不足,因此目前的大规模军事斗争 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内,还不是全面的内战,"不能把目前这种 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误认为内战阶段已经到来"。第三,"和平、民主、统一,这 是我党既定方针,也是国民党被迫不得不走的道路"。和平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我 党有明确的方针与坚决的努力。

为了应付这种复杂的局势,从重庆返回延安的毛泽东,不顾旅途疲劳,立刻连 续召开会议,统一领导层的认识,并在十月二十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过渡时 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这个指示的着重点仍在击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以便有 利地转到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它指出:

"目前开始的六个月左右期间,是为抗日阶段转变至和平建设阶段的过渡期间。 今后六个月的斗争,是我们在将来整个和平阶段中的政治地位的决定关键。"在这 一期间内,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任务,"是扩大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 工作,与广大友好的及可能争取的中外人士合作,组织广大群众,发动要求民主、 惩办汉奸、挽救经济恐慌、救济失业人民与援助还乡人民等项运动,并与政府当局 继续谈判尚待解决的问题。""在解放区的中心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反对顽军的 进攻及尽量扩大解放区。为此目的,除移动大量军队与干部去东北及热河等地,并 在那里组织人民、扩大军队、阻止与粉碎顽军侵入外,在一切解放区,是组织强大 的野战军,有计划地歼灭向我进攻的顽军,歼灭得愈多愈干净愈彻底愈好。这是自 卫的战争,我们具有充分的理由,站在有理有利的地位。解放区的一切工作,都应 为这一中心任务而服务。"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 争之手段达到团结之目的这一方针,毫不动摇地争取目前斗争的胜利,以便有利地 转到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斗争的胜利愈伟大,和平实现的时间将愈迅速,愈对 全中国人民有利。"目前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在华北和东北,"只要战胜与大量 歼灭向华北、东北进攻的顽军,争取我党我军在华北、东北的有利地位,迫使顽方 不得不承认此种地位,然后两党妥协下来,转到和平发展的新时期,这是完全必要 与完全可能的。"③

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的蒋介石,从八月中旬到十月下旬的两个多月中,已调集 一百一十三个师约八十万人的兵力到内战前线,此外又收编了伪军三十万人,共一 百一十万人,沿平绥、同蒲、正太、平汉、津浦五条铁路线东进或北上。企图以此 达到两个战略目的:一,打通铁路线,大举进兵平、津,再向东北推进;二,把华 东、华北各解放区分割开来,尔后各个击破,或逼迫中国共产党在不利形势下订立 城下之盟。

为了争取在有利条件下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回到作战指 挥上来。他在给各大战略区的许多指示中,一再强调对付国民党军进攻一定要遵守 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自卫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蒋反我亦反, 蒋停我亦停";第二是胜利的原则,即"不要浪打,打则必胜"。

一九四五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达到高潮。在这段时 间中,毛泽东精心指挥晋冀鲁豫部队进行了平汉路战役(又称邯郸战役)。

蒋介石北上平、津的基本部署是兵分三路:左路以第一战区胡宗南部九个军东 出潼关,并以其中的三个军北渡黄河进入晋南,然后经同蒲铁路到太原和第二战区 阎锡山部会合,再经正太铁路东进石家庄,转而北上平、津。中路以第十一战区孙 连仲部三个军八个师进占郑州,然后北渡黄河,沿平汉铁路北进,攻占晋冀鲁豫解 放区首府邯郸,同胡宗南部会师石家庄,再继续北进,同由美国帮助空运到北平的 第九十二军和九十四军会合,完全控制平汉铁路。右路以第十战区李品仙部三个军 七个师由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指挥,先到徐州地区,然后沿津浦铁路北上, 占领济南,伺机进击平、津。在这三路国民党军队中,中路的孙连仲部三个军八万 多人已在九月中旬占领了新乡等八城,作北上石家庄的准备。左路胡宗南部两个军 约五万人,也由太原附近沿正太铁路向石家庄东进。

面对着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如何阻碍和迟滞国民党军队沿铁 路线北上,便成为解放区军民的严重战略任务。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北进的 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多于解放军,装备更优于解放军,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官 兵中很多人不愿意打内战,士气不高,部队新到,对地理、民情不熟悉,系统不一, 补给困难,又有轻视人民解放军的心理,却是他们的短处。

根据这些情况,毛泽东决心以刚刚胜利结束上党战役不久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 迅速东移平汉线,迎击孙连仲部由新乡北上的三个军。从十月十二日起,毛泽东连 续签发或为中央军委起草了给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一系 列作战指示,提出打胜这一仗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大,因此必须精心筹划,精心组织,准备以 一个半月以上的时间,在连续多次的战斗中争取歼灭北上的八万敌军中的一半左右。

二,鉴于安阳以南临近敌之出发地域,不易求得歼敌机会,且易打成阵地持久 消耗战,因此必须审慎忍耐,采取以逸待劳方针,诱敌深入到安阳、沙河间地区寻 求机会各个歼灭之。

三,在安阳、淇县间应当先以小部兵力采取宽正面的运动防御,轮番抗击,达 到迟滞、消耗、疲惫敌人并摸清敌情之目的;但在敌深入安阳再行北进时,则应避 开正面抗击,让敌放胆前进。

四,具体打法上,应待敌进至于我有利之地区时,一面在正面坚决阻击扼制, 迫敌展开,我主力再从敌暴露的侧翼或后方进行坚决的、猛烈的突击,加以围歼。

在新乡地区进行了二十多天准备的国民党军孙连仲部第三十、第四十军和新编 第八军,在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及参谋长宋肯堂的指挥下,从十 月十四日开始北进。他们经过汤阴、安阳,先头部队在二十二日北渡漳河,同晋冀 鲁豫军区的阻击部队接战。二十四日,这三个军全部渡过漳河分两路猛烈北攻,遇 到解放军节节抗击。此时,星夜兼程东进的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已在预定地区完成集 结,二十四日晚开始按预定部署出击。经过合围、逐步削弱敌人、总攻、诱敌残部 突围加以围歼等几个作战阶段,于十一月二日胜利结束平汉路战役,歼灭第四十、 第三十军两个军的主力两万多人。在战役过程中,刘伯承、邓小平派参谋长李达在 夜间到高树勋司令部,劝他率部起义。十月二十八日,高树勋毅然率新八军等部一 万人起义,对这次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平汉路战役,是继上党战役后由晋冀鲁豫部队进行的又一个规模较大和比较彻 底的歼灭战,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九五九年,国民党在 台湾的"国防部"编了一部《戡乱战史》,对这个战役作了如下评述:"是役(按: 指平汉路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漳河战斗)之后,我军对平汉路既未打通,匪更 奄有晋冀、冀鲁边之有利态势,对华中形成极大威胁;对华北更肆意窜扰,南北隔 离,使我对接收华北工作发生极大的困难,尔后惟依空运部队接收平津,究以兵力 有限,形成孤立,使政略、战略陷于被动,影响尔后之作战实至深钜。"

对平汉路大捷,毛泽东十分高兴。他致电正在重庆进行谈判的周恩来等,告诉 他们:"高树勋率两个师起义,影响极大。""此战胜利后,将给'剿匪'军以大 震动,我们拟公开发表"。"现今刘邓清查缴获文件,为数必多,拟公开发表,击 破国民党之诬蔑宣传。"④十一月五日,他为新华社撰写了《豫北冀南战场胜利捷 报》的新闻报道。同一天,他以中共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用平汉路战役的实 例,驳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吴国桢所谓"政府在此次战争中全居守势"的谈话, 指出:"由彰德北进一路,攻至邯郸地区之八个师,两个师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六个师(其中有三个美械师)在我解放区军民举行自卫的反击之后,始被迫放下武 器。这一路国民党军的许多军官,其中有副长官、军长、副军长多人,现在都在解 放区,他们都可以证明他们是从何处开来、如何奉命进攻的全部真情。这难道也是 取守势吗?"⑤

对于高树勋的率部起义,毛泽东更是备加赞扬。十二月十五日,他在《一九四 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这份党内指示中,决定把"开展高树勋运动",作为解放 区十大工作任务的第二项,指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 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 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 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 争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⑥

在平汉路战役前后,毛泽东还组织指挥了平绥路作战、津浦路作战以及其他一 些重要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五年最后三个月内在军事上取得的一连串胜利,产生了明 显的效果,再加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某些调整,广大人民反对内战、要求实现国 内和平,终于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中共代表团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在一九 四六年一月十日同中国共产党签订了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中国的土地上(除东北 外)出现了暂时和平的局面。

过分紧张的工作,终于使毛泽东在十一月中旬病倒了。

他得的是神经系统的疾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神经疲劳"。当时任中央 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回忆:"十一月,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我 每天都要看他几次。他有时躺在床上,全身发抖,手脚痉挛,冷汗不止,不能成眠。 他要求用冷湿毛巾敷头,照做了,却无济于事。"⑦经过书记处几位领导人研究并 一再劝说,毛泽东终于同意暂时集中一段时间治病养病,历来党内的重要文电,一 般都由毛泽东自己起草。但在十一月十四日他起草了给东北局及晋绥、晋察冀军区 等九份电报后,一直到一九四六年三月五日出席欢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宴会, 长达近四个月的时间内,他起草的电报只有九份,其中有三份电报是比较长的,就 是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科《建立巩固的东北 根据地》以及十一月十五日致东北局关于作战部署的电报,其余六份都只有数十字 至百余字。

毛泽东养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全党的大事。他养病的地方,最初是在柳树 店附近的联防司令部干部疗养所。由于这里离中央和总部比较远,不能及时了解有 关情况,后来又搬到王家坪的桃林。为毛泽东治病的,除原有的医务人员外,还有 两位苏联医生:阿洛夫和米尔尼科夫。他们是斯大林应中共中央的要求选派来的, 还带来一些新的医疗器械和新研制的特效药。阿洛夫过去曾长期在延安为中共中央 领导人看病,一九四五年十月才离开延安回苏联,十二月间又返回延安,他对毛泽 东的身体状况比较熟悉。由于他们的精心治疗,又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繁重的 工作,一九四六年开春毛泽东的病已逐步好转了,工作也逐渐恢复。

毛泽东病情好转得比较快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阔别二十年的长子毛岸英又回到 他的身边。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时,杨开慧带着三个孩 子返回湖南长沙故里。一九三○年杨开慧被国民党当局杀害,毛岸英等三兄弟由中 共湖南党组织秘密送到上海。一九三一年,毛岸龙患病死了。一九三六年,毛岸英、 毛岸青又被送到苏联学习。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已在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毛岸英, 随阿洛夫医生等到达延安。毛泽东十分高兴,抱病到机场去迎接,父子的久别重逢, 给了毛泽东极大的安慰和温馨,也使他的病体能较快好转。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对中国的情况所知极少,甚至连中国话也几乎忘 却了。毛泽东为了让毛岸英多了解些中国的社会情况,尤其是中国的农村情况,当 他自己病情稍有好转后,就在一九四六年二月间春耕快要到来的时候,把毛岸英送 到陕北农村,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熟悉农村情况。毛岸英走的时候, 毛泽东嘱咐他: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织,只是知识的一 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这个大学中国过去 没有,外国也没有,它就叫"劳动大学"。毛泽东还告诉毛岸英:你要老老实实地 锻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实 际的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情况,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在病休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健康状况。他一再叮嘱阿洛夫 等为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作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当他了解到任弼时血压过高、 血管硬化的情况后,十分担忧,几次催促他赶紧治疗。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毛泽东依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 协定》,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停战通告: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中国解放区各部队首长,各级政府同志们:

"本党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对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之办法、命令及声明,业已 成立协议,并于本日公布在案。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包括正规军、 民兵、非正规军及游击队,以及解放区各纵政府,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均需严格遵 行,不得有误。"

"全中国人民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之后,为建立国内和平局面所作之努力,今已 获得重要之结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望我全党同志与全国人民 密切合作,继续努力,为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 新中国而奋斗。"⑧

在国共双方公布《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并各自发布《停战通告》的 同时,由国共两党和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也在重庆开幕。会 议经过二十天的激烈争论。先后通过了有关军事问题、宪草问题、和平建国纲领、 政府组织问题以及国民大会问题等五项重要协议,在一月三十一日闭幕。二月二十 五日,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达成了《军队整编及统编 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国共停战了,政协各项决议通过了,人们无不额手相庆,期望着中国从此可以 走上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康庄大道。

同全国人民一样,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希望中国从此能实现和平,在和平的环境 中建设新国家。从这个良好的愿望出发,中共中央在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也就是 政协闭幕后的第一天,发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党内指示。这份指示,虽 也提醒"中国民主化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和长期的",要求全党"一切准备好不怕 和平的万一被破坏",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中国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指示中说:"武装斗争是一般的停止了","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 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国内问题改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 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指示认为: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是"一部分同志狭隘 的关门主义",因而要求全党必须很好地克服那种不相信内战会停止,不相信和平 真能实现,以及不相信蒋介石在各方面逼迫下也能实现民主改革,并能与我党合作 建国,不相信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的"左"的倾向。⑨

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修改、审定了这份指示,还尽可能地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

二月四日,中共在重庆的代表团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方面参加宪草审议 委员会和参加政府人员的名单,请求中央批复。二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 议,确定了参加宪草审议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行政院的人员名单(因谈判正 在进行中,这个名单暂时没有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毛泽东根据会议的决定,复电 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们:(一)同意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博古及何思敬 五人为宪草审议委员。(二)国府委员仍照周恩来一月二十七日返延时议定的八人, 即毛泽东、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刘少奇、范明枢、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来 全党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少奇可不出席。如范明枢不就,可提彭真。 (三)同意以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两个部长及不 管部部长。⑩可见,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殷切地期望着这次和平谈判能够取得 成功,并为和平实现后参加政府作着认真的准备。

二月九日,毛泽东接见美联社记者时,对国共合作共同建设新中国发表了十分 乐观的谈话。毛泽东说:政协会议成绩圆满,令人兴奋。今后当然还有困难,但相 信各种障碍都可以扫除。总的方面,中国走上民主舞台的步骤已经部署完成。各党 当前任务,最主要的是在履行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立宪政府,实行经济 复兴。共产党于此准备出力拥护。对于政治的及经济的民主活动,将无保留,出而 参加。

三月六日,即《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签字后的第十天,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精兵简政"的党内指示,对山东、华中和晋冀鲁豫 三个军队员额最多、民众负担最重的地区,提出了分两期裁减兵员的计划,要这三 个地区第一期精减三分之一的兵员,三个月内外完成,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对 于晋绥、晋察冀两个战略区的兵员裁减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布置。

但从二月份开始,国内政局却向着同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愿望相反的方向 发展,国民党当局指使暴徒制造了一系列反对政协决议、反对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 严重事件。

二月十日,也就是政协决议通过后的第十天,重庆发生了校场口事件,国民党 特务以暴力捣毁各民众团体在校场口广场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与会的各界著 名人士郭沫若、李公朴、施复亮等被打伤。庆祝政协成功的大会,竟在光天化日之 下遭到如此明目张胆的破坏。这件事向人们发出一个严重的信号:国民党根本没有 诚意来实行政协决议。当然,对中国共产党说来,事态会如何发展,还需要继续观 察。

二月二十日,北平国民党特务又以河北难民还乡请愿为名,纠集暴徒千余人, 大闹军调部中共方面的办公室,侮辱殴打工作人员。

二月二十二日,国民党在重庆制造反苏反共游行,并捣毁重庆《新华日报》营 业部和民盟机关报《民主报》营业部,打伤工作人员多人。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为会议定下了基调,这 就是抛开国家的民主化来谈"军令与政令的统一",对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草修 改原则"妥筹补救"。会议根据这个调子,通过了一系列推翻政协决议案的决议。 国民党以中央全会的方式公然破坏政协决议,这就进一步证实:前此发生的一系列 暴行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国民党最高当局决策的先行步骤。中国共产党不能不 对此表示严正的态度。《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评国民党二中全会》指出:国民党 二中全会的决议,推翻了"政协所决定的为全国人民所一致拥护的国会制、内阁制、 省自治制的民主原则,而继续坚持'五五宪草'中的独裁原则。"⑾中共代表团团 长周恩来在三月十八日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决议 动摇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三月二十日,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召开第四届第二次 国民参政会。鉴于近期内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共方面的参政员拒绝出席这次 会议。四月一日,蒋介石在会上发表长篇演讲,公然宣称:"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 上不是制宪会议","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可言"。 前一点,是由蒋介石亲自出面,公然推翻政协决议。后一点,是表明他们要向东北 的解放区大举进攻了。

这时,蒋介石已调集七个军约二十五万人进入东北,其中包括曾在缅甸作战的 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开始对中共领导下的东北人民武装力量发动全面进攻; 在关内,也频繁地蚕食、侵占解放区的城镇乡村。

一切事实表现,蒋介石决不甘心放弃他的独裁统治,决不会轻易改变他的反苏 反共立场。中共中央,包括毛泽东在内,在一系列事实面前,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 三月十五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他在发言中对国际、国内的 时局作了四点分析。在谈到蒋介石时,毛泽东说:蒋介石的主张有两条:第一条, "一切革命党全部消灭之";第二条,"如一时不能消灭,则暂时保留,以待将来 消灭之",蒋介石的这两条,"第一条很清楚,第二条是人们容易忘记的,稍为平 静一点就忘了。二月一日到九日就忘了,校场口事件以后就不忘记了。"马歇尔能 放长线,蒋介石也较何应钦不同。假如有一个放长线的,放半年我们就会忘了,那 就危险得很。⑿刘少奇在作总结时肯定毛泽东的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 "打起来,有了准备;不打,更好。"⒀

根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在三月十五日和十八日先后发出了两份关于 目前时局和对策的党内指示。前一个指示指出,苏军已从沈阳及其附近撤退,国共 两军在东北的冲突罪将展开。在国民党二中全会中,CC系和何应钦等军人派,正企 图破坏停战整军,借口东北问题,实行各地军事接收,想在马歇尔离华期间造成新 的内战局面。"而这种阴谋,是蒋介石知道的,因此十分值得警惕"。为了对付国 民党内反动派的阴谋挑衅,"除开审慎应付东北问题外,华北、华中各地应即提起 警觉,密切注意顽方动态,并在军事上作必要准备,加强整训,加强侦察,严防反 动派突然袭击。如果反动派发动进攻时,必须能够在运动中坚决、彻底、干净、全 部消灭之。"除东北、热河外,各地第一期复员整军,不论时局变化如何,都应力 争完成,以利于作长期打算。"减租、生产两件大事,一切地方须抓紧推动", "务必在今年内获得空前巨大成绩,造成解放区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与物质基础, 不怕任何反动派的破坏。"⒁后一个指示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和强调政协决议每一 条每一句均须实现,反对修改。"在坚持实现政协决议、宪草原则,反对修改的斗 争中,我们不要害怕破裂。事实上我们愈坚持不许修改,国方就愈不敢破坏。我们 在精神上必须准备不怕分裂,不怕打内战,然后才能压倒反对派的破坏,并可能免 于分裂。"指示再一次强调:"我们反对分裂,反对内战,但我们不怕分裂,不怕 内战,我们在精神上必须有这种准备,才能使我们在一切问题上立于主动地位。" ⒂

三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国民党修改政协决议和宪法草案原则 致周恩来的电报上,加写了一段话:"最近时期一切事实证明,蒋介石反苏反共反 民主的反动方针一时不会改变。只有经过严重斗争,使其知难而退,才有作某些较 有利于民主的妥协之可能。"第二天他又致电周恩来,指出:国民党"二中全会决 议很坏,我们应展开批评攻势,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党国府名单及国大代 表名单暂勿提出"。

基于这些认识,从三月中旬开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逐步加强对蒋介石集团的 批评和揭露,加强各项应变准备。

怎样看待这一段历史呢?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一次中央会议上,刘少奇说过 一段话:在一、二月份,是糊涂了一下。现在证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但和虽不可 能,谈判仍是必要的,因为人民要和平。⒃毛泽东也说:在七大时,我们估计在日 本投降后如果不克服蒋介石和中国的斯科比事件,中国的内战就不可避免。今年一、 二月间似乎变了。后来还是证明七大估计是正确的。谈判是有成绩的,教育了人民, 党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毛泽东还举例说:"复员就吃了亏,部队不充实,减少 了民兵。"⒄

总的说来,中国共产党也好,毛泽东也好,虽曾一度对时局和平发展的估计偏 于乐观,但并没有完全陷入对和平的幻想中,更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民手里的武装力 量。到这年三月以后,随着蒋介石破坏政协决议的行动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中共中 央很快就总结了经验教训,而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的重点转到准备应付国民党发动 全面内战上来,对复杂的事物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是不奇怪的。

随着蒋介石全面内战步伐的加紧,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后,国内的军事形势出现 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关外,就是指东北地区。这个地区东、北、西三面同朝鲜、苏联、蒙古接壤; 南面,陆上同华北地区衔接,海上隔渤海同山东半岛相望,人口三千余万,资源丰 富,重工业比较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不 抵抗的命令下撤入关内,东北人民从此陷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统治之下。东北 军一批爱国将领,在民众支持下,自发地组织东北义勇军奋起抗击。中共满洲省委 一面派人到各地义勇军中参加抗日,一面组织东北人民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一 九三六年,东北各地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后来,在日 军重兵"讨伐","清剿"下,抗日联军一部分部认撤退到中苏边境地区活动,小 部分仍在日本占领区内进行隐蔽斗争。一九四五年八月苏联对日宣战后,抗日联军 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八路军在冀热辽边和山东的武装也迅速深入辽南。

毛泽东一向十分重视东北。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期间,他曾指出:从我们党, 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 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 制,中共中央并没有更多地派遣部队进入东北。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根据延安总 部的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李运昌就近组织部队挺进辽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中 共中央还决定以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林枫率千余干部先行进入东北,抓紧时机开展工 作;命令原属东北军的山东军区万毅支队等向热河急进,待查明情况后准备进入东 北。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都谈了 东北问题。他说:限于中苏条约,苏联不能直接援助我们。我们先派干部去是确定 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军队去不去,还不一定。要看情况。⒅

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根据获知的东北政治、军事 情况,经同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研究后,制定了以发展东北和热察两省为中心 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立即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 部队昼夜兼程急进,进入东北。

蒋介石同样十分重视东北。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他取得了接收东北的 法定身分。八月三十一日,他明令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辉为东北 行辕主任,准备进入东北,从苏军手中接收政权。他在驻华美军帮助下,经海上运 送军队登陆秦皇岛,向东北挺进,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他还收编了 伪满军及日军共二十余万人及大批土匪武装,要他们"保持武器","为自身安全 而奋斗"。蒋介石对他的部下说:"东北不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国革命的 归宿地。经过本党这三十年来不断的奋斗,我们中国的革命已经快得到归宿了。希 望各位在这最后成功的时候,格外奋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篑,以竟全功。"⒆

一九四五年冬,苏方多次表示要将中长路及其沿线各大中城市移交给国民党政 府,并要求中共领导下的部队迅速撤离这些地区后,刘少奇一再为中共中央起草指 示,告诉东北局:独占东北已无可能,东北局除部署一定力量力求插足长春路沿线 及各大城市外,应以大部分力量分散到东满、西满、南满、北满之广大乡村及中小 城市与次要铁路,以争取我在东北的一定地位。

十二月二十八日,病休中的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 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在国民党已占或 将占东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 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而在靠近国民党占领区的游击区内,"应当作充分的 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线,决不可轻易放弃"。《指示》强调:适应东北的 实际情况,必须在工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全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的 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必须"将正规军的相当一部分,分散到各军 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 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⒇这个极富远见的指示,明确了 东北工作的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中旬,美国以三十一艘运输舰把国民党两个军分别从九龙 和越南海防运送到秦皇岛登陆,并连续攻占了已被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山海 关和绥中、锦州等北宁路上的要点。一九四六年一月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后,蒋介 石一面要求苏军暂缓自东北撤军,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运能力,加速运兵东北。到 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间,包括热河方向在内,已有七个军约二十五万人的正规军进 入东北,占领了沈阳以及鞍山、营口等城市,企图利用关内停战的机会,在关外大 举进攻,力争消灭中共领导的部队,或把他们压缩到僻远山区,处于不利地位,再 通过谈判解决东北问题。

陆续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在国民党军队没有赶到前,已在东北 各地取得很大发展,并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同东北抗日联军合编,组成东北人民自治 军,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一月十三日国共停战后,中共中央 原来估计,东北地区在经过谈判后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 较有利的地位,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准备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 三舍之后)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 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 利。"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军队还 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三月中旬攻占四平,四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 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歼灭被国民党加委的伪满军和土匪武装三万余人。至此, 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已全部处于东北民主联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托 内线迎击大举北上的国民党军队的有利战略态势。

三月中旬,在中共谈判代表团的力争下,东北停战问题列入军事三人小组谈判 的议事日程。三月二十七日,又达成了《调处东北停战的协议》。但蒋介石不想在 东北实行停战,坚持必须占领哈尔滨、长春、四平并控制中长铁路后,才能谈停战 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一面指令杜聿明指挥新一军和七十一军从沈阳地区北 进,限令在四月二日前占领四平,再向长、哈、齐推进,一面请求美国再协助运送 五万兵力进入东北。

刚刚恢复工作的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企图早已料到。他认为:苏军将于四月完 成撤军。蒋介石必将部署部队自沈阳北进和我争夺长春、哈尔滨。不给向北进攻解 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打击,东北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停战的,东北解放区后方 也难以巩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经取得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的共识后, 定下了"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阻滞国民党军队北进,以争取在东 北实现停战的决心。

三月下旬,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自沈阳地区北进,在遭到东北民主联军顽 强抗击,并在四平西南被歼一个师的大部后,于四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区。这时,返 国述职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已经返华,并提出东北停战方案。为了争取在有利态势下 实行停战,毛泽东在四月二十六日致电林彪、彭真:"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鼓励 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21)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又多次致电林彪,指出: 在停战前国民党军队可能继续发动几次猛烈的进攻;我军必须"死守四平,寸土必 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加强四平守备力量,并依据国民党军队的进 攻态势,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至八面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队 对峙。五月十四日,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新六军等也到达四平前线,并在第二天开始 集中十个师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对四平发起总攻。参加 这次总攻的,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防守四平的部队虽经顽强抗击, 仍不能挡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

四平守军鏖战一个多月,伤亡已达八千多人,疲惫困乏,难以再战,加上防线 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于 五月十八日致电中央,陈述理由,并于当日午夜组织部队撤出四平,分别向南满、 东满、西满转移。十九日,毛泽东复电:

"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 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 主动的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准备由阵地战转变 为运动战。三,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 与有利地位;而敌则愈前进愈分散粮源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22)

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领公主岭、长春、 德惠,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势已成强弩之末,无力再向北渡江进占哈尔滨。在这 种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国共双方经过紧张谈判,于六月七日分别发表在东北休战十 五天以便继续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东北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四平保卫战是在国共双方有可能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战役历 时一个多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国民党军队一万多人,给了他们沉重打击,使 东北出现了从六月到十月的四个月的实际停战的局面。这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 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在原来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发动群众,剿 匪反霸,在北满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国民党军队始终未 能北渡松花江进攻北满解放区,使东北民主联军保持住了一块完整的战略基地。这 一局面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四平之战中守军以高度顽强英勇的精神使进攻的国民 党军遭受重大损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四平保卫战是具有 重要战略意义的,是有所得的。当然,四平保卫战是属于城市防御战性质,这并不 是中共领导的军队的长处所在,而且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达到成建制地消灭敌人 的目的。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达八千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关内调 赴东北的骨干,使参战部队不得不撤向远离敌人的地区,以较长的时间进行整补。 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有所失的。所以中央军委和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人 都认为这是"一时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作战,不能成为"一般的作战方针"。

①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文集》第1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1951年编印, 第174页。

②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22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370、 371、372页。

④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 版,第115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7、1174-1175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67、1174-1175页。

⑦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13页。

⑧ 《解放日报》1946年1月11日。

⑨ 中共中央发渝台电,1946年2月6日。

⑩ 《解放日报》,1946年3月19日。

⑿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3月15日。

⒀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3月15日。

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 93、94、97、98页。

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 93、94、97、98页。

⒃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11月21日。

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11月21日。

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8月23日。

⒆《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22页。

⒇《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79、1182页。

(21)中共中央致林,并告彭电,1946年4月26日。

(22)中共中央致林,并告彭电,1946年5月19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32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32章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一九四六年六月,蓄谋已久的蒋介石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终于发动了全 面内战。

蒋介石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发动这场内战,主要是由于他自恃拥有远较共 产党方面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其中包括美国给予的大量援助,以为可以凭 着这些力量很快地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

蒋介石当时的兵力,包括陆军的正规军、非正规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以 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四百三十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六十一万 人的正规军(野战军)、六十六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 方机关人员,总数一百二十七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三点三七比一。

蒋介石的军队,由于接收了侵华日军一百万人的武器装备,再加上美国政府在 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后给予的大量援助,装备先进、武器精良。他的正规军, 约有四分之一是用美械装备起来的,一半以上是日械装备,四分之一是混合装备。 他们不但拥有大量的炮兵,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坦克、作战飞机和海军舰艇。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却只装备有抗日战争时期缴自日军的各种步兵火器(主 要是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以及极少数量的山炮、野炮,没有坦克,没有飞机, 更没有作战舰艇。

蒋介石控制着全国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七十 六的土地和百分之七十一的人口,控制着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军火工业也有相当 规模。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却只有全国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四和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 十九,除哈尔滨外没有一个大城市,经济上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 只靠肩挑、背扛、大车拉、小车推,军工生产基础极为薄弱,只能制造远不能满足 作战需要的机步枪弹、手榴弹、炸药以及极少数量的迫击炮。当时人们往往把这些 自制的弹药加上一个"土"字,来说明它的技术性能之落后。

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的大力援助,也是蒋介石敢于发动这场大规模战争的重要原 因之一。据统计,仅国共停战的一九四六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就向国民党政府提供 了价值十三点五亿美元的各种物资。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美国在抗战胜利后给予 蒋介石政府的物资援助,是抗战胜利前美国援华物资的两倍。美国前后为国民党军 队训练了各种技术军官十五万人,重新装备了四十五个陆军师(旅),为空军配备 了各类飞机九百三十六架,其中大部分是在抗战胜利后移交给国民党军队的。在全 面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又向国民党军移交了舰艇一百三十一艘。从日本投降到一 九四六年六月,由美国海、空军帮助输送到内战前线的国民党军队达五十四万人。 大规模内战爆发前夕,美国国务院除向国会提出《继续对华军事援助法案》请求通 过外,又着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准备把储存在西太平洋的价值二十亿美元的 战争剩余物资以五亿美元的低价出售给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对发动这场大规模内战充满自信。在一九四六年六月的一次会议上,他 告诉他的部下:"我们军队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特种兵以及空军、海军, 而共产党没有这些兵种。"他还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声称"因为我们有 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而是他们匪军则绝对没有的",因此"我 们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①

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的竞赛。面对国共双方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国人民解 放军能不能战胜蒋介石军队的大规模进攻?这是作为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首先需 要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作出回答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已成为解放区军民心目中感到忧虑的中心问题。一九四六年九月二 十七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的信中,明确地指出:"在解放区军民 中目前的中心问题不是对美蒋的幻想问题,存在这种幻想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向军 民描写美蒋怎么厉害,怎么凶,这在七月以前是必要的,七月以后则不但不必要, 且有副作用了。目前解放区军民心目中的中心问题是能否胜利与如何取得胜利。" ②

面对这个重大问题,毛泽东是怎样考虑的?他充分看到蒋介石在军事、经济力 量方面所占有的优势,尤其是美国大力支持这个优势,这是一个方面;但他坚持对 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清晰地看到蒋介石存在的种种弱点和自己的种种 优势,尤其是革命力量在八年抗战中取得的巨大发展,已远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 比。

正是根据对双方力量对比的这种清醒的认识,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第二个 月,也就是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他对前面所说的这个重大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我党我军正准备一切,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借此以争取和平。蒋介石虽有美国援 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 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 心。"③

怎样去"战胜蒋介石"呢?毛泽东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

在军事方面,他强调两个要点:一是"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 战"。为了打好运动战,他指出:"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 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 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 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 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 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 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他指出这种方 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这是"我军必须 特别强调的"。

在政治方面,他要求"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 并为此规定了党在农村中、在城市中和在国民党军队中必须团结、争取、孤立的阶 级、阶层和人员。

在经济方面,他要求"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约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 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要"努力生产",要"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 要"艰苦奋斗,军民兼顾"。

单单这些还不够。为了使人们认清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树立起必 胜的信念,需要提出一个简单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并能记住的基本观点,那就是 毛泽东向正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 是纸老虎。"

斯特朗是一位美国籍的进步女记者。一九四六年年初她从旧金山来到上海转往 北平,接着乘军调部的飞机到达延安采访。她在延安住了几个星期,同各界人民和 中共许多领导人广泛接触,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解放区的情况已有相当的了解。

八月六日下午三时,延安雨后初晴。在毛泽东居住的杨家岭,斯特朗见到了毛 泽东。陪同她去的,一个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一个是长期在延安工作的美 国医生马海德,担任临时的翻译工作。听到斯特朗来了,毛泽东走出窑洞门口,来 到院里欢迎。为了表示对客人的礼貌,他那天特意穿了件稍好的蓝布衣服。他们一 起坐在窑洞前苹果树下的一张石桌周围,娓娓而谈。

毛泽东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机会来作调查工作的。他先向斯特朗询问了许多美国 国内的情况。斯特朗惊奇地发现:"美国发生的事有许多他知道得比我还详细"。 接着,毛泽东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问题。他谈话的中心点,就是"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毛泽东列举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帝国 主义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反动力量从表面上看是强大的,可怕的,但从长远的观点 看,从本质上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当斯特朗 问到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看法时,毛泽东爽朗地回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 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原子弹当然是一种大规模屠 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毛泽东最后 又谈到蒋介石发动的这场大规模内战的前景。他十分坚定地告诉斯特朗:"拿中国 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 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虽然在中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中国人 民在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联合进攻之下,将要受到长时间的苦难。但是这 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反动派 代表反动,而我们代表进步。"

吃饭后,他们又接着谈下去,直到午夜。

毛泽东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关于"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 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的论断,一提出来,立刻传遍国内外,深入人心,产生了人 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一九六○年,斯特朗在《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这篇文 章中,怀着深厚的感情回忆起这次谈话。文章说:"毛主席是十四年前在延安时说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现在这已成为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名言了。" "毛主席的一针见血的语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分析和诗人的想象力,使他的谈 话成为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谈话。"

这次谈话中,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谈话开始后不久,斯特朗发现附近二十多 米的草丛中有响动,吃惊地问:"那儿有谁?!""是另外一家老百姓家的孩子", 毛泽东笑着回答:"他大概是对我的外国客人产生了好奇心。"这件小事给斯特朗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四年后她回忆说:我很少见过这样能和周围环境打成一片的 人。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九日,也就是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前夕,毛泽东对 国内形势作了如下分析:"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 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 大胜,则不能议和。"根据这个判断,毛泽东得出结论:"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 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④

全面内战成为事实后,七月二十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以自 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又进一步指出:"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破坏政协决 议,在东北占我四平、长春等地后,现在又在华东、华北向我大举进攻,将来亦有 可能再向东北进攻。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 恢复和平。"⑤可见,即使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初期,直到这时,中国共产党和毛 泽东仍在力争实现国内和平的局面,进行自卫战争的目的仍是为了恢复国内和平。

怎样去争取自卫战争的"大胜"呢?鉴于蒋介石已经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决 心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南线和北线分别组织几次强大的攻势,歼灭大量敌人,扩 大解放区,以此逼迫蒋介石知难而退,恢复国内和平。根据这个决心,他在同中共 中央其他领导人和各战略区领导人多次磋商后,通盘筹划,拟定出南北两线的作战 计划(这个作战计划,经过实践中的探索,后来都作了比较大的调整)。

在南线:

处在被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下的中原军区李先念、郑位三部以"生存第一,胜 利第一"为基本行动目的,立即组织突围。由于中原军区东部的鄂东、皖西是国民 党预有准备的筑垒地带,北部则东西向的河流较多,在国民党军队堵截下不易渡越, 向西虽也有国民党军堵截,但地域广阔,便于机动,便于就粮,而且鄂西北、豫陕 边地形复杂,高山峻岭,便于分散坚持,如果情况十分紧张,还可分向陕南、湘鄂 川边突进和向陕甘宁解放区、太岳解放区转移。根据这样的分析,毛泽东批准了中 原军区的建议,决定他们除以一部分部队就地坚持,一部分部队以苏皖边解放区为 目的地向东突进外,主力三万多人分两路西进,越过平汉路,直趋鄂西北及豫陕鄂 边地区。

在毛泽东考虑中的南线作战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全面破裂后准备以晋冀鲁豫 野战军主力五万人、山东野战军主力五万余人、华中野战军主力四万人,分别出击 津浦路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和蚌埠、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在野战中消灭敌 人有生力量。在上述作战胜利后(不一定要取得开封、徐州),可考虑以晋冀鲁豫 和山东两军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一线挺进。这是一个大踏步挺进 的计划。毛泽东指出:"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计划着重向北相反,可 将很大一部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这一计划依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 稳扎稳打,并不冒险","如能渡淮而南,即可从国民党区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 老区不受破坏"。⑥

在北线:

提出了一个夺取"三路四城"的计划。准备以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晋绥野战军 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 大同四城,而将冀东、热河作为钳制方向。毛泽东向华北部队提出:"在国民党大 打后,你们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地方与夺取三路四城"。这个计划的实施次序,后来 在设想中又演变为:第一步夺取大同,控制同蒲北段;第二步夺取平汉北段,相机 占领石家庄、保定;第三步转用主力于正太路,相机占领太原。毛泽东在电报中要 求:"须准备六个月或较多时间,但是必须完成此任务","所有对平汉、同蒲、 正太三路之进攻,均是攻城战,望立即训练攻城技术,多备黄色炸药。"⑦

除了作出上述南北两线的作战计划外,毛泽东还要求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 军本着"一心一意准备以长期艰苦奋斗去取得和平的总方针",抓住停战时机,通 过加紧进行军事、政治、群众工作多方面之准备,以"增加革命力量,减少反动力 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⑧而在目前则应采取"敌不攻我,我 亦不攻敌,保持平静"的方针,以争取时间。他十分强调东北应准备持久战争,提 倡自力更生,告诉即将去苏联治病的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罗荣桓:"东北斗争主要 靠自力更生",勿向苏方提出"过高与过多要求";"关内应完全靠自力更主", 不能向苏方"作任何要求"。⑨

在从事军事部署的同时,毛泽东仍力图以战争胜利来谋取恢复国内和平。他从 "大概半年之后又可能和"的估计出发,要求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驻南京代表团按 照"继续争取长期全面和平的方向去进行工作",并指出:"如不可能则争取再延 长休战时间。"

大规模内战的战火,首先在中原地区燃烧起来。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国 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和武汉行营所属的八个整编师另两个旅共三十万人,在武汉、 西安两地空军直接支援下,向中原军区部队集结的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方圆不足百里 的地域发动进攻。中原军区主力按预定部署分两路向西突围,于二十九日突破国民 党军队的第一线合围圈,越过平汉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克服重重 困难,于七月底八月初分别进到陕南和鄂西北地区,创造新的游击根据地。其中, 由王震率领的第三五九旅,在八月底回到陕甘宁边区。

中原军区主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对各解放区起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为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争取了时间。因此,对中原军区部队的胜利突围和王震部回 到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十分欣慰,多次致电李先念、郑位三加以慰勉,指出这是战 略上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九月三十日,毛泽 东还同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欢迎会,欢迎归来的三五九旅 指战员。

"慎重初战",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作战原则,在重要战略转折关头更是如此。 在组织中原部队突围的同时,他密切注视着南线敌情的变化,不断同南线各区领导 人磋商原定的三军进击津浦路的计划,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在这个计划拟定后的短短几天中,他接到周恩来从南京发来的国民党军队即将 向各解放区、特别是苏中和苏北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重要情报,又先后接到华中野战 军司令员粟裕六月二十七日的电报,以及华中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会商 后于二十九日联名发出的电报。这两份电报列举苏中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后,建议 在津浦路作战的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主力仍留置苏中迎击来犯的敌军,依托根 据地的有利条件,争取先在内线打一、两个胜仗,而以一部加入津浦路作战;待津 浦路作战进入晋冀鲁豫、山东两军渡淮作战的第二阶段时,华中野战军主力再加入 这个作战序列。六月二十八日,陈毅、舒同也致电中央和刘邓,分析了南下淮北、 淮南作战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建议淮北、淮南两地的野战军仍应各自独立作战, 山东、太行、华中各军仍沉着应变,作充分准备,以便大举。

毛泽东审慎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即将发动全面进攻的形势,认为这些建议"似 有理由"。他当机立断地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致南线各战区领导人,对南线作 战部署作了调整,指出: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之顽可能同时向我进攻, 我军要"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⑩;"宁周午文 称:苏北大战即将开始,蒋军将由徐州向南、由津浦向东、由江北向北,三方面同 时动作,先求解决苏北,然后打通津浦、平汉。""在此情况下,待敌向我苏中、 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 弱点,然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毛泽东还告诉他们:"一切 作长期打算,争取最后胜利。"⑾

显然,"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对原定的三军进击津浦路然后 渡淮而南的外线出击计划是一个重要修改。从毛泽东的几个电报中可以看出,他认 为作出这样修正有两个好处:一是"在政治上更为有利";二是便于"看出敌人弱 点"。这两点,正是战争指导者在战争初期必须充分把握的重要原则。根据毛泽东 确定的"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方针,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 冀鲁豫野战军分别在苏中战场、淮北战场和豫皖苏、鲁西南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 其中较著名的战役有:华中野战军遂行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一个半月中歼灭国 民党军六个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定陶战役,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及另两个整 编师各一部。随着内线作战的不断取得胜利,毛泽东一再推迟原定的外线出击的时 间,要求南线各军在内线更多地歼灭敌人,为尔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条件。

在北线,毛泽东拟定的半年内外夺取"三路四城"的作战计划,经过一段曲折 的实践过程后,也由他作了重要修改。

早在一九四六年六月上旬,为了报复山西阎锡山部对太岳解放区的进攻,并为 此后迎击傅作义部可能向绥东地区的进攻,晋绥军区并指挥晋察冀军区一部分部队, 已在同蒲路北段发起晋北战役,连克崞县、五台、原平、定襄等城,孤立了大同。 随后,根据毛泽东拟定的"三路四城"计划,晋察冀军区主力自平汉路西调,会同 晋绥军区部队准备夺取大同。

毛泽东虽然作出了这样的决策,但对这样一座经过日军长期设防的工业城市能 否攻克仍抱着审慎的态度。当得知晋察冀军区部队迟迟未能攻克大同外围的应县后, 他立刻致电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和副政委刘澜涛,询问他们:"应县久 攻未下,你们对大同把握如何?""如大同久攻不下,其结果将如何?此种可能性 应当估计到。"⑿

为了答复毛泽东的询问,大同前线在第二天召开有各纵队领导人参加的阳高会 议进行研究。八月三日,向中共中央军委报告了会议的结论:"一致认为攻占大同 对今后各方执行任务均为有利。""大同(敌)总兵力不强,但工事坚固是其特点, 故须在技术上充分准备方可奏效。""对大同拟强攻及坑道进行,我们与晋绥已有 一些准备,并继续加强中。"这样,首先夺取大同的决心就确定了下来。

八月十四日,大同攻城战正式发起,但部队伤亡很大,进展缓慢,到九月四日 才肃清城周各据点和城关。从九月三日起,傅作义部以主力东犯集宁,增援大同。 攻城指挥部调转主力还击傅部,又因各种原因,不但未能达到歼敌目的,而且集宁 失守,大同亦难再攻。攻城部队只能在九月十六日从大同撤围,转入休整。

大同、集宁之战,是北线人民解放军的"初战"。此战先后歼敌八千多人,并 使部队经受了锻炼,但没有能实现预定的夺取大同的目标,对以后晋察冀战场的形 势发展影响很大。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这个战役的失利原因作过这样的 评述:"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发起大同战役,有考虑不当之处。因为大同敌人的兵 力虽不雄厚,而城防设施是颇为坚固的。当时我军既没有重武器配备,又缺乏攻坚 战经验,哪里有把握攻下大同?在当时装备很差的条件下,只能先打弱的,后打强 的。"⒀

大同撤围后,解放军控制的华北重镇张家口已处于国民党军队从集宁和北平两 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中。九月十六日和十七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副司令员 萧克根据实际情况,先后两次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对张家口只作"掩护战斗,不作 坚守",而以军区主力集中于张家口、南口之间寻歼可能由北平西犯之敌的建议。 毛泽东总结了大同失利的教训,在十八日复电批准聂、萧的建议,并指出:"此种 歼敌计划是在保卫察哈尔之口号下进行动员,但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 个别地方为主,使主力行动自如,主动地寻找好打之敌作战。""每次歼敌一个团 二个团,并不需要很多兵力,以几个团钳制诸路之敌,集中十个至十五个团即有可 能歼敌一个旅(两个团)。"⒁这样,毛泽东就已在实际上改变了"四路三城"的 计划,而采取内线作战的方针了。

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常常需要有一个过程。南北两线初期作战的实践,为毛泽 东提供了许多新经验,使他对指导作战的认识有了发展和变化,主要是:在敌强我 弱的基本条件下,人民解放军只有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实行内线作战,主动放 弃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兵力不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缩小双方力量对比的 差距,才能最终改变战略上敌攻我防、敌主动、我被动的不利态势。

一九四六年七月到十月,是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最初的四个月。它在解放战争历 史上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在全面内战开始时所作"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这种预测是不是符 合客观实际?用什么方法去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战争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会是什么样 子?这一连串问题,经过头四个月战争实践的反复探索,已经从事实中得到初步的 回答。

在四个月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三十二个旅,其中包括 一部分美械装备的部队,连同被歼灭的非正规军,总数达三十万人。其中,起义、 被俘的和毙伤的约各占一半。四个月中,人民解放军损失兵员十二万人,其中负伤 的占九万多人。国民党军队的损失是解放军的二点四倍。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大多转为人民解放军战士,成了人民解放军兵员的重要来 源之一;人民解放军方面虽也有被俘的,但为数甚少,仅占兵员损失的百分之三左 右,即三千多人,而国民党军队没有也不敢将他们补入部队。二是解放军损失的兵 员中,约百分之八十属于负伤,负伤人员中又有大约百分之八十治愈后仍然回到部 队,而国民党军方面很少有伤愈归队的。所以,双方头四个月实际损失兵员数的对 比,远远不是三十万对十二万。

在四个月战争中,国民党军占领了解放区县以上城市一百五十三座,其中包括 张家口、菏泽、淮阴、安东(今丹东)这些当时解放区的中心城市。解放军方面只 收复或攻占了四十八座县城,得失相较,解放军丢失了一百零五座县级以上城市, 包括大片土地。

四个月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蒋介石兵力不足同他的企图过大之间的矛盾。蒋介 石共有正规军八十六个整编师(包括未经整编的军)、二百四十八个旅,战争第一 个月即一九四六年七月,动用了六十八个师、一百九十三个旅,其中担任第一线攻 击任务的是二十六个师七十二个旅。到战争第四个月即一九四六年十月,蒋介石动 用的兵力增加到七十三个师二百零九个旅,其中担任第一线攻击任务的是四十三个 师一百一十七个旅。这就是说:一,蒋介石作为战略预备队而留置在后方的兵力, 已由战争初的五十五个旅减少为三十九个旅。二,在投入内战前线的二百零九个旅 中,不得不以百分之四十四的兵力,即八十二个旅,用于"清剿"他们日益扩大的 占领区,相应地减弱了用于第一线进攻的机动兵力。

这就是经过四个月战争后军事形势的基本状况。

怎样看待这一形势?蒋介石和毛泽东各自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蒋介石认为自己进行的是"现代作战"。他的根本观点是:"无都市即无政治 基础,无交通就无政治动脉",所以,"最要紧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 要控制都市"。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要求部队"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 通据点一一收复,使共匪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而成为"流寇",然后加以"清剿"。 ⒂现在,在占领解放区一百零五座城市后,他以为自己已取得重大胜利,他的战略 目的已接近实现。因此,在十月十日便下达恢复征兵制的命令。十月十一日,也就 是占领张家口的当天,就宣布在十一月十二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 准备出任"总统"。不久,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下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这 样,蒋介石就完全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但是,一贯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而特别重视打歼灭战的毛泽东,却从这些数 字中得出了同蒋介石恰好相反的结论。

还在十月一日,毛泽东全面总结了三个月战争实践的经验,在一份党内指示中 指出:

"七月二十日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上说:'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 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七、八、九三个月的作战,业已证明此项断语是正确的。"

"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为我必胜蒋必败的基本原因 之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 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

"向解放区进攻的全部正规蒋军,除伪军、保安队、交通警察部队等不计外, 共计一百九十几个旅。此数以外,至多再从南方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北增援,此后即 难再调。而此一百九十几个旅中,过去三个月内,已被我歼灭二十五个旅。"

"蒋军一百九十几个旅中,须以差不多半数任守备,能任野战者不过半数多一 点。而这些任野战的兵力进到一定地区,又必不可免地要以一部至大部改任守备。 敌人的野战军,一方面不断地被我歼灭,另一方面,大量地担任守备,因此,它就 必定越打越少。"

"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任务,是再歼灭敌军约二十五个旅。这个任务完成了,即 可能停止蒋军的进攻,并可能部分地收复失地。可以预计,在歼灭第二个二十五个 旅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那时的任 务,是歼灭敌军第三个二十五个旅。果能如此,就可以收复大部至全部失地,并可 以扩大解放区。那时国共军力对比,必起重大变化。欲达此目的,必须在今后三个 月内外,继续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的伟大成绩,再歼敌二十五个旅。这是改 变敌我形势的关键"。⒃

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又第一次提出了在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变化后,人民解放 军将转入战略进攻,而实现这种战略转折的关键在于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正式召开。毛泽东 清楚地看到和谈的大门已被蒋介石完全关死,中国人民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 经过战争推翻蒋介石的统治,才能在中国获得真正的和平。这是毛泽东在思想上的 一个重大转折,是他从抗战胜利后一年多来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它对中国共产党 下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这个判断,十一月十六日,也就是"国民大会"召开的第二天,毛泽东致 电中共驻南京代表团,要代表团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等立即返回延安,南京只留下董 必武等少数人同国民党继续保持某种接触。

十一月十八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党内指示,向全党指出:

"蒋介石日暮途穷,欲以开'国大'、打延安两项办法,打击我党,加强自己。 其实,将适得其反。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蒋介石一手包办的分裂的'国民大会',此 会开幕之日,即蒋介石集团开始自取灭亡之时。蒋介石的军队在被我歼灭了三十五 个旅之后,在其进攻能力快要枯竭之时,即使用突袭方法占领延安,亦无损于人民 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挽救不了蒋介石灭亡的前途。总之,蒋介石自走绝路,开 '国大'、打延安两着一做,他的一切欺骗全被揭破,这是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发展的"。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指示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 来代替前一阶段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这不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变换;毛泽东是 把它同蒋介石"自走绝路"连系在一起的。在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以后,毛泽东 又观察了四个多月。随着蒋介石不顾一切地攻占张家口和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 会",实现国内和平已经不再可能,客观形势迫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别无选择,只 有下决心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十一月十九日,周恩来结束了同国民党历时一年多的谈判,率中共代表团多位 成员回到延安。谁都看得出来,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已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关头。二 十一日,中共中央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决策性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报告了国共谈判的 经过。毛泽东接着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方针是一无自由,二要消灭,他是不允许 共产党在保持一块地方的条件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因此,"我们的方针是战争的方 针,这是确定了的。"毛泽东指出:过去几个月内消灭了国民党军三十八个旅,使 有些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停止了进攻,证明打歼灭战是可能的,也是能够改变战局 的。毛泽东为解放战争的发展勾画了一张大致的蓝图,说: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消灭国民党军七八十个旅,就可以消耗掉美国七八年中援助蒋介石的所有积蓄,使 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达到平衡后就很容易超过。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 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就可以再向长江以南",大约用三到五年的 时间达成这一目标。毛泽东还指出:当然,我们还是应该把事情估计得严重些,我 们不但要准备三到五年,还要准备十到十五年。一方面,要藐视他们,非此不足以 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另一方面,又要重视他们,每一仗都要谨慎。对于现在 是不是要马上提出打倒蒋介石的口号,毛泽东主张可以按这个目标去做,但不必急 于提出这个口号。⒅

一个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推动下,在全民、全党、全军 的奋力拼搏下,很快就要到来了。

①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58页。

②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7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86、1187页。

④ 中共中央致刘邓薄,贺李,聂刘,并告陈舒电,1946年6月19日。

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186页。

⑥ 中共中央致刘邓薄、陈舒电,1946年6月22日。

⑦ 中共中央致聂萧刘罗,并告子华电,1946年6月28日。

⑧ 中共中央致林彪电,1946年7月11日。

⑨ 中共中央致罗荣桓电,1946年7月30日。

⑩ 中央军委致刘邓,陈,华中局电,1946年7月4日。

⑾中央军委致陈张黎,刘邓薄,张邓粟谭电,1946年7月13日。

⑿中央军委致聂刘,并告贺李电,1946年8月1日。

⒀《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628页。

⒁中央军委致聂萧刘罗电,1946年9月18日。

⒂《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97页。

⒃《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05、1206页。

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19-1220页。

⒅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11月21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34章 转入战略进攻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34章 转入战略进攻


在毛泽东的精心筹划下,从一九四七年七月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 转入了战略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在独特的形势中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

这里说的"独特形势",是指:经过一年作战,国共两军兵力对比的悬殊情况 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强弱形势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民党军虽然已在几个战场 上转入守势,但在陕北和山东这两个主要战场上仍然保持着比较强劲的攻势。在这 种状况下,捉住战机,就果断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并取得巨大成功。这自 然是独特的。

这里说的"独特方式",是指:担任战略进攻任务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采取了 不要后方,不是正面稳步推进,而是千里跃进的方式;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同时并 存,密切配合,在战略上双方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 也是独特的。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经历过长时期的审慎思考。全面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比 较明确地表述了准备在适当时机将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实行战略进攻的基本 设想。

第一次: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他指出:歼灭战已 经经历了事实的证明,过去几个月已歼灭国民党军三十八个旅。蒋介石的攻势是可 以战胜的。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他七八十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 到平衡。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再向长江 以南。毛泽东的这个分析,不但提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而且提出了进攻的主 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肃。

第二次是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 罗荣桓、高岗的一份很长的指定"科长译"、"阅后付火"的绝密电报。这份电报, 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更全面的描绘。

电报首先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 出:第一年我共歼敌正规军九十七个半旅七十八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二 十四万人,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目前,敌军主力仍在南线,连被歼重建者在内, 共一百五十四个旅;其中,山东八十八个旅,晋冀鲁豫二十六个旅,西北四十个旅。 北线敌力较弱,包括歼灭重建者在内,共六十个旅;其中东北二十四个旅,晋察冀、 晋绥四十个旅。后方守备兵力三十个旅。全国敌正规军二百四十八个旅,现有兵员 一百五十万人。此外尚有数量巨大的特种部队、伪军、保安部队以及后方机关人员。 一年作战,敌军士气已衰,厌战情绪高涨,民心尤为厌战,蒋政权在人民中已陷孤 立。我方山东有二十七个头等旅;晋冀鲁豫(不包括陈赓部)有十三个头等旅,十 四个二等旅;西北有陕北六个旅(其中四个旅是晋绥西调的),陈赓四个旅,晋绥 三个旅;晋察冀有九个头等旅,四个二等旅;东北(包括察北、冀东)有头等、二 等旅三十二个。我全军共计一百一十二个旅,九十万人。此外,地方部队六十万人, 军事机关四十万人。

接着,电报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 战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 优势。"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领陕、 甘、宁大部。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 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 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①

第三次: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刚两个月, 许多人对整个局势的发展还没有看得那么清楚。毛泽东向各区发出《解放战争第二 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全面地阐述了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思,指出:"我军 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 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 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 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 失地。"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毛泽东特别强调"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 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 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②

在"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意图下,毛泽东精心 筹划了南北两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计划。

在南线,一九四七年一月十八日,在华东人民解放军举行的鲁南战役即将胜利 结束而由中原突围进到陕南、豫西和鄂西北的李先念部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毛泽 东告诉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要他们在三、四两个月内, 在陇海路南北广大地区灵活作战,将这个地区"创造为机动战场,以便吸引邱军及 其他薛、顾主力来此而歼灭之,大约在五月间主力即可向中原出动",以支援李先 念部。③他还告诉华东的陈毅、陈士榘、粟裕、谭震林,要他们在鲁南战役结束后 准备在陇海、台枣两线"打几个大歼灭战,开辟向南进攻的道路"。④一月二十四 日他又致电华东领导人并告刘邓:"我们已令刘邓缩短内线作战时间至四月底为止, 准备五月开始(包括休息时间在内)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华东方向,亦 请按此计划办理,努力争取于五一以前在内线解决蒋军主力,并完成外线作战的一 切准备条件(弹药、新兵、干部、经费等)。"⑤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具体规定南线 的两大主力--华东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外线出击的时间和方向。

由于战场实际情况的迅速变化,毛泽东在以后对这个计划又作过三次调整。

第一次局部调整,是在一九四七年三月六日和五月四日。修正的原因是:在二 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华东野战军举行的莱芜战役已胜利结束,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七 个旅,主力正集结在胶济铁路一带进行休整;同时,李先念部大部分已脱离险境, 安全渡过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另一部正在渡河中。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改变 了要华东野战军提早转入外线援助李先念部的计划,指示华野"大约本年内全部时 间均可用于内线作战"。但规定晋冀鲁豫野战军五月挺进中原的任务仍没有变化。 一九四七年三、四两月,南线的战场形势又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国民党军队把 进攻重点改置于南线两翼的陕北和山东。进攻陕北的胡宗南军很快就陷入困境。二, 处于南线中部的晋冀鲁豫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分别转入局部反攻,在豫北和晋南收 复了大部失地。根据这一变化了的情况,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对南线战略 进攻的部署作了进一步的调整:

"现在可以确定下列诸点:(一)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 (二)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三)刘邓军十万立 即开始休整,巳东(六月一日)以前完毕。巳东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 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 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 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 (四)陈谢主力(四个旅)在现地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 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部,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⑥

随后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又电告陈粟谭等:山东方面,应"集中全部主力于 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伤亡, 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局大胜之时"。⑦

这样,就初步形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独力先出中原,华东野战军在完成内线作 战任务后再越陇海铁路东段进入苏皖边区作战,两军夹津浦路密切配合作战,以及 陈赓部西进陕北,直接配合西北人民解放军作战的部署。

第三次修改是在一九四七年的七、八月间。这时面对的情况是:一,晋冀鲁豫 野战军依照毛泽东"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的决心,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于六月 底自豫北南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转战一月,歼灭国民党九个半旅,揭开了战略进 攻的序幕。国民党军正调集重兵准备在鲁西南狭小区域内同晋冀鲁豫野战军"决战"。 二,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上集结重兵、集团滚进的部署,同时配合晋冀鲁 豫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的作战,华东野战军按照毛泽东的决定,以五个纵队兵力分 两路出鲁西、鲁南,以四个纵队留置鲁中正面。但七月份攻滕县、攻邹县、攻济宁、 攻汶上、攻南麻、攻临朐,都打成消耗仗,没有达成预期的歼敌目的,战场形势十 分严峻。三,陕北地区的军需尤其是粮秣供应十分困难。

针对形势的上述变化,毛泽东及时组织南线主力转入进攻的决心并没有改变, 但在具体部署上又一次作了大的调整。

第一,将陈谢集团的进军方向从西进陕北改为渡河南下,挺进豫西:"为着协 助陕甘宁击破胡宗南系统,同时协助刘邓经略中原,决将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 河南进",首先攻占陇海路潼关、洛阳、郑州段,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 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⑧

第二,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略事休整后,下决心不要后方,大踏步南下, 千里跃进大别山:"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 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 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⑨

第三,华东野战军出鲁南、鲁西的五个纵队在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 唐亮指挥下,就势进入鲁西南;另由陈毅、粟裕指挥一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主力由 鲁北南渡黄河,会同陈唐五个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外线(西线)兵团,首先在鲁西 南掩护刘邓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边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 平汉以东的广大地域内往来击敌,逐步将鲁西南、豫皖苏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 援刘邓之后方。华东野战军的另外三个纵队及由胶东地方武装刚组成的一个纵队组 成东线(内线)兵团,在谭震林、许世友指挥下担任保卫胶东解放区、钳制山东战 场国民党军之任务。

第四,西北野战军仍然独立在陕北战场坚持内线作战,钳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 集团,并为自己今后转入外线作战创造条件。

这样,在南线最终形成了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中央突破,挺进中原,彭 习、许谭两军分别在陕北、山东两翼钳制胡宗南集团和进攻胶东的范汉杰集团的战 略布局。

我们再把眼光转到北线的东北战场和晋察冀战场,毛泽东也多次作了规划。

毛泽东一直认为,华北、东北是一个整体,两区军队的基本任务,就是夺取长 春、北宁两铁路线和长春、沈阳、北平、天津四城。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东北 民主联军正在发动夏季攻势,之际,毛泽东指出:"夺取两路四城必须准备的条件 有三:你们已在北满建立了强大根据地,解决了第一个条件;现在正向南满作战, 估计不要很久即可解决第二个条件,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第三步还要解决冀热 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⑩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他要求华北部队:在为配合东 北夏季攻势而发起的青(县)沧(县)战役结束后,主力应出击平津间和平保(定) 间,"往来机动,寻歼敌之正规部队"。⑾在东北夏季攻势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又 告诉东北部队准备在八、九月间发动新攻势,以四个月到六个月时间占领中长、北 宁两路之大部,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等城,并准备在一九四八年春配 合晋察冀、晋绥两区进攻平绥路。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了解决北线之敌的任务,"应 以东北我军为主力,五台(引者注:即晋察冀)、晋绥为辅"去完成。⑿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从一九四七年七月开始的。它以刘邓、陈粟、陈 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要战略重心,分别在南线和北线逐 步展开。

在南线,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刘邓大军十二万人出敌意外地南渡黄河,转战鲁 西南,歼敌九个半旅。紧接着,突然在八月中旬向南越过陇海铁路,穿过遍地泥淖 的黄泛区,在国民党重兵堵截追击下,抢渡沙河、汝河、淮河,在八月下旬进入长 江北边的大别山区,实施战略展开,创建鄂豫皖边根据地。

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旬,陈谢大军(四纵、九纵及三十八军)从晋南南渡黄河, 切断陇海铁路,进军陕南、豫西,实施战略展开,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上中旬,陈粟大军(华野外线兵团)在鲁西南歼灭国民党军一 个整编师,接着在九月下旬分路越陇海铁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实施战略展开,创建 根据地。

三路大军在广阔的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后,一面大力扫荡土杂武装,发动群 众,建立地方武装,建立政权,一面适机集中兵力打中等规模之仗,历经高山铺战 役、大别山反"清剿"、陇海路平汉路破击战、洛阳战役、宛西战役等,到一九四 八年五月,胜利地完成了创建、巩固拥有三千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的战略任务。 毛泽东在一九四八年三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言人起草的《评西北大捷兼评解放军 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对中原三军的作战作了高度的评价,指出:"我刘邓、 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从去年夏秋起渡河南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 灭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蒋军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约九十个旅左右于自 己的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获得全国人民的称赞。" ⒀

担任右翼钳制国民党胡宗南军任务的彭习西北野战军,一九四七年八月在沙家 店战役中歼灭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三十六师六千多人。这是西北野战 军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沙家店战役进行时,毛泽东就在离战场只有二十里的梁 家岔。炮声一打响,他就兴奋地说:"好!我看这回胡宗南怎么交代!"战斗一结 束,他来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高兴地说:"胡宗南是个没有本事的人,阴险恶毒, 志大才疏。他那么多军队,打我们没一点办法!我们打了这么多次,就没有吃过败 仗。他的本事,就是按我们想的行动。""那有什么办法?我们哪样想,他就那样 办,当然要吃亏了。"他又说:"沙家店一战,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完全打掉了!形 势对我们非常有利,我们要找机会再打几个这样漂亮的胜仗,到那时候,陕北的敌 人就没有立足之地了。"⒁

担任左翼钳制山东国民党军的许谭军(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历经胶东保卫战、 胶济路西中段战役,不但完成了钳制范汉杰兵团的任务,而且在战略反攻和进攻中 攻占周村、潍县,迫使在山东的国民党军队缩据在济南、兖州、青岛、临沂等几个 孤立据点之内。

在北线,从一九四七年九月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了秋季 攻势和冬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收复县以上城市三十三座,把国民党 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狭小地区内,为下一步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 极为有利的形势。同一期间,晋察冀野战军首先在平汉线发动攻势,举行了清风店、 石家庄两次战役,攻克河北重镇石家庄,完全控制了平汉铁路保定以南段,使晋冀 鲁豫、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接着又转移攻势,出击绥东、察南的国民党军 队,截断了平绥铁路;留置内线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分及广大地方武装,先后攻 占运城、临汾,使山西阎锡山部缩据在晋中、太原及其附近地区,完全处于守势。

毛泽东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十个 月中全部变成了现实。一九四七年年底,毛泽东高兴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 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 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 展到消灭的转折点。"⒂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取得的这些重大胜利,都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那 种极端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中指挥的。那时,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 长,许多重大战略决策由他们两人商议后就付诸实施了。后来,周恩来曾说过:毛 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随着战略进攻号角的吹响,直接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已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 面前。形势的发展,促使毛泽东除继续指挥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外,必须进一步思考 和研究建设新中国有关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

还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毛泽东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 开了一次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任弼时,有中央部门和西北 地区领导人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贺龙、习仲勋、贾拓夫、张宗逊、马明方、 王震、张经武,还有从晋南前线赶来的陈赓。会议在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举行。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能有这样多负责人集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次会议通 常被称为"小河会议"。

小河村座落在靖边县城东南约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绿树掩映,是一 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但它的周围却是动荡不定的战争环境。只是在一个多月前, 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后,几经辗转,曾在六月九日从王家湾冒着大雨迁移 到这个村子。两天后,国民党军队又从王家湾向这个村子扑来,离村只有十来里, 毛泽东不得不率中央机关离开小河村向西北方向的小山村天赐湾转移。这次转移十 分艰险。部队还没有出村,一阵霹雳电闪,大雨又下起来。小河水暴涨,把原有的 小桥也冲走了,只能临时赶搭浮桥。这时天已完全黑下来,敌人就在邻近,队伍不 能有一点亮光和声音,只能在大雨中摸黑从羊肠小道爬上山顶。第二天清晨到达在 山梁上的天赐湾。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毛泽东、周恩来等挤在一间 小窑洞里住,很多随从人员只能在外露宿。一星期之后,六月十七日,他们在形势 稍见缓和后又回到小河村。这以后没有几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进入第二个年 头。全国性的战略大进攻就要开始了。小河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小河会议上,由毛泽东第一个讲话。

他先告诉大家,原来计划把陈赓的第四纵队调到陕北来,同西北部队集中作战。 前天中央几个同志同彭总、陈赓在一起又作了一次研究,考虑到西北的粮食困难, 又考虑到陈赓率部南进豫西、陕南更有利于从外线钳制胡宗南军和配合刘邓军出中 原,因此,决定陈赓率部南渡黄河作战。这样一来,陕北战场只能依靠彭总独力作 战,今年只能削弱胡宗南,到明年七月可以造成消灭他的条件。边区在军事上和财 政上主要都依靠晋绥,今后更加如此,因为战争使陕甘宁边区的地方和人口缩小了。 现在决定晋绥、陕甘宁两区合并,由贺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资格统一指 挥,解决统一后方、精简节约、地方工作三个问题。

接着,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他考虑了很久的问题。他说: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 用五年来解决,从过去这一年的作战成绩来看,是有可能的。在政治上蒋介石也已 更加孤立,更加众叛亲离。我们说五年,用不着公开宣布,还是要作长期准备,准 备用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他把加强统一战线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提出来。毛泽东认为,党内有些同 志存在着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不如 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广泛了。针对这种错误看法,毛泽东说:日本投降后,我们同蒋 介石进行了和平谈判,这是必要的。虽然没有达到政治解决问题的目的,但确实教 育争取了群众,扩大了统一战线。现在统一战线的成分有了变化。减少了一部分, 增加了一部分。减少的是解放区的地主,因为现在我们要进行土地改革。但是南方 的地主却因为征兵征粮首先同蒋介石闹翻,同我们还没有决裂。增加的是中间派, 这些人在抗战时期更加相信蒋介石,现在和我们共同抵抗蒋介石,这是十年内战时 期所没有的。坚持土地改革不至于吓跑民族资本家;但如果不坚持土地改革,势必 丧失了农民,丧失了战争,最后也会丧失民族资本家。土地改革应采取平分的方针, 地主不要多分,但不能不分。在城市中,我们是打倒官僚资本而保护民族工商业。 ⒃

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又着重谈了土地制度改革问题。他充分肯定了"五四 指示"的正确方面,但也指出了它的某些方面的不彻底性。毛泽东说:我们的土地 政策,今天可以而且需要比"五四指示"更进一步,因为农民群众要求更进一步。 平分是原则,但按情况可以有某些伸缩,如对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但对共产党员不 应例外。中农土地应该不动;在群众大潮流中,如果中农同意,富裕中农拿出少许 土地是许可的,但不能正式写在文件上。军队打出去时,在新区与其没收土地,不 如按阶级路线摊派缴税,暂时利用旧机构有时也是需要的,如果立即实行耕者有其 田,势必成为强迫群众去做。

他还说:处处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一句口号非常重要,要在全党全军去解释。 "敌人的把握放在我们不能长期坚持这一点上,我们的对策就是主力转入外线,内 部精简节约。"⒄

这次会议,除了决定成立中共西北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等问题外,主要是就急需 解决的一些重要政策问题交换意见。会议开得很活泼,虽然没有作正式决议,但为 以后召开的十二月会议作了重要准备。

毛泽东在小河村一共住了四十五天。当时,胡宗南的军队虽已疲惫不堪,并已 受到三次沉重的打击,但他的主力仍保存着。由于西北解放军正从陇东向陕北的榆 林附近集结,七月底八月初,胡宗南所属整编第一军刘戡部奉命向北推进,一部已 逼近小河村所在的靖边县一带。毛泽东就率领中央机关在八月一日作远距离转移, 向西北野战军总部所在地靠近。经过近二十天的行军;在八月十九日到达佳县城西 北的梁家岔。

就在这里,他们迎来了沙家店大捷。二十三日上午,西北野战军召开旅以上干 部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从梁家岔赶到会场,表示祝贺。毛泽东在会上说: 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用 我们湖南话来说,陕北战争已过坳了。他说:侧水侧敌,本来是兵家所忌,而我们 彭老总却敢于在黄河西侧侧敌而进,指挥西北野战军英勇奋战,在短短的一天时间 里,就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当天下午,毛泽东等又转移到佳县朱官寨宿营。

毛泽东等在朱官寨住了将近一个月。这是他们转战陕北过程中粮食最困难的一 段时间。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和当地农民一起,只是吃米糠、秕谷和瓜果合在一起 再加几把黑豆片片熬成的"钱钱饭"。九月二十一日,移驻佳县神泉堡。十一月十 三日,又由神泉堡转移到米脂县的杨家沟,在这里住了三个多月,直到一九四八年 三月二十一日离开陕北。

在朱官寨、神泉堡、杨家沟的七个月,由于陕北和全国的战局都已大为好转, 毛泽东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考虑在局势发生根本转折后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 题,作出重大的决策。

七个月内,毛泽东工作得最紧张的是十月上旬。那时他正住在神泉堡。在这短 短的十天中,他修改并审定了《土地法大纲》,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公布这个大纲的 决议,明确提出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他起草了《中国 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提 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 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 政府"这一政治纲领。他审定了准备以人民解放军名义公布的政治口号,并补写了 十四条,更加突出了"打倒蒋介石"和人人"有地种"、"有粮吃"、"有衣穿"、 "有屋住"、"有工作"、"有书读"等反映人民要求的内容。他还同时起草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要求全军指挥员、战斗员对这六十七条口号"逐条讲解 牢记,认真实行",并在所到之处"普遍地书写、张贴、印发、宣讲,务使他们完 全了解,万众一心,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他还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起草《训令》,要求全军"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 格执行"。

在这些文件里,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公开提出了"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目标。所有这些文件中规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为着实现 这个目标。在全面内战开始了将近一年半后,提出这个目标的时机已完全成熟了。 大约三个月前,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七月上旬,南京政府通过了蒋介石提出的《国家 总动员案》,并颁布所谓《戡平共匪总动员令》。三个月后,毛泽东正是选定十月 十日这个被南京政府定为"国庆"的日子,由新华社向全国、全世界公布《中国人 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郑重地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立刻在 举国上下以至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完成这些文件的起草审定后,毛泽东稍稍轻松一些。他把中共中央扩大会议的 筹备工作主要委托给周恩来,又要任弼时多收集、了解、研究各解放区执行《土地 法大纲》的情况和土地改革中的具体政策问题,他自己从十月十七日到十月三十日 的两周内,先后对佳县城、谭家坪、南河塘村、白云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他接见了出席佳县县委召开的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议的人员,并同县委负责 人深入进行交谈,了解土地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他参观了峪口纸厂,调查了 这个厂的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情况。重阳这一天,他还到白云山看了庙会,向寺院 人员了解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好好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还高兴地看了群众剧团演 出的山西梆子戏《反徐州》。

经过他自己的调查研究,回来后又听了任弼时有关各区土改情况的汇报,他敏 锐地发现在顺利发展的形势下,党内的"左"的倾向正在抬头。毛泽东把这个问题 看得很重,认为如果不坚决克服正在抬头的这种"左"的倾向,共产党就会在一部 分群众中失去同情,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也就不能顺利地实现"打倒蒋介石,建立 新中国"的目标。

毛泽东请任弼时从档案中找出一九三三年由毛泽东起草的两个重要文件《怎样 划分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发给全党,以指导土改运动向 正确的轨道前进。任弼时为颁发这两个文件替中共中央起草了指示。毛泽东审阅时 加上一段重要的话:

一九三三年在中央苏区,"凡在土地斗争尚未深入的地方,发生右倾观点,不 敢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土地斗争;凡在土地斗争已经深入的地方,则发生左倾观点, 给许多中农甚至贫农胡乱带(戴)上地主富农等项帽子,损害群众利益。以上两类 错误切须纠正,而这两个文件则主要是为纠正左倾错误而发。目前当各解放区开展 与深入土地斗争之时,土地会议之召集,土地法大纲之颁布,给了右倾观点以严重 打击,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随着斗争之深入,左倾现象势将发生。此项文件发至各 地,决不应成为妨碍群众斗争之借口,而应在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彻底平分土地的坚 决斗争中,适当地纠正业已发生与业已妨碍群众利益的过左行动,以利团结雇农贫 农,坚决保护中农(这是确定不移的政策),正确地执行土地法大纲,消灭封建半 封建制度。"

冬天快要到了。考虑到陕北还没有完全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仍不过黄河,留在 陕北。

十一月二十二日,他们迁到米脂县的杨家沟。这里的居住环境比以往转战陕北 时有明显的改善。在陕北,米脂县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杨家沟是在县城东 四十里外的一个较大的山村。全村二百七十多户人家中有七十二户地主。这里不通 大道,偏僻安静,容易保密,窑房又多,便于长时间居住和召开较大的会议。毛泽 东住的是三间相通的窑洞,和周恩来在同一个院子里。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 次参加会议的人比较多,除周恩来、任弼时外,还有陆定一、彭德怀、贺龙、林伯 渠、张宗逊、习仲勋、马明方、叶剑英、张德生、甘泗淇、王维舟、李井泉、王明、 谢觉哉、李维汉、赵林、李涛等。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期间举行的具有 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是在十二月召开的,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为"十二月会议"。

这个会议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周恩来、任弼时广泛收集了情况,准备了 资料,分别对军事形势、土改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毛泽东用很大精力起草作为会 议主题报告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会议开始前,从十二月七日至二十四日, 先用十八天时间开预备会议,与会者分成政治、军事、土改三个小组对有关问题交 换意见。正式会议开始前,毛泽东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发给大 家讨论。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达 到一个转折点的历史时刻,是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响亮地宣布"打倒蒋介石,建立新 中国"的庄严目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打倒蒋介石,怎 样建立一个新中国。

为了把解放战争胜利地进行到底,实现打倒蒋介石的目的,报告总结人民军队 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报告写道:

"我们的军事原则是:(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 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 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4)每战集中绝 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 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 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 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 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 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 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 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 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 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 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 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 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10)善于利用 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 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打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 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十大军事原则中的每一条,都贯穿着打歼灭战 的思想。十大军事原则既是人民解放军在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经验中产生的, 也是新的战争形势下的产物。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面对着一系列新问 题:如何将夺取城市与歼敌有生力量相结合,如何使运动战、阵地战相结合,如何 使作战和休整相结合,如何使后方补充和取之于敌、取之于当地相结合等。十大军 事原则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新经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 出明确而完整的论述。它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是毛泽东军事 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

由于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在望,新中国的诞生已为期不远,中国 共产党需要在全国人民面前鲜明地宣布新中国的基本经济纲领。毛泽东在报告中指 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 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三大经济纲领。"

这里包含的最重要的新内容,就是宣布要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 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这里所说的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叫做官僚资本。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只提到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而没有提出没收官僚资本的问题。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第一,这 种垄断资本是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加速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日本投降以后 达到最高峰。它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人们对它又有个认识过程。毛泽东在下一 年的九月政治局会议上讲到过: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区 别,当时还没有在我们脑子里明朗。这个问题到十二月会议时已经明朗了。第二,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是合作的。就是到解放战争初期,尽管全面内战已经爆 发,但在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口号前,也不宜把没收官僚资本 列入革命纲领。到十二月会议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条件成熟了。

没收官僚资本,是一项牵动全局、影响深远的大政策。这个官僚资本已集中价 值达一百亿至二百亿美元的巨大财产,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把它收归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所有,便使国家经济在新中国经济构成中成为领导的成分,能够有力地推 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方向发展。

对保护民族工商业,毛泽东在这个报告里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写道:新民 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只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地主阶级和官僚 资产阶级,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 "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 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 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 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报告把这些归结起来,写道:"总起来说,新中国的经济构成是:(1)国营经 济,这是领导的成分;(2)由个体逐步地向着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3)独 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新民主主义的 全部国民经济。而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政策、 办法,都是错误的。"⒅

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文件,反复思考,修改了好几遍。"当把原稿交秘书抄写 时,还书面提出五条要求:不要写错字;不要写草字;不要写怪字;不要写别字; 不要写简字。"⒆

十二月会议的正式会议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的,会期四天。毛 泽东在会上作了两次讲话。

十二月会议在二十五日开幕。毛泽东在第一天上午讲话。他先从政治、军事、 经济三个方面对当前形势的特点作出明确的判断。他说:"政治方面,人心动向变 了。蒋介石孤立起来,群众站在我们方面。"他分析道:这个问题在长时期内没有 解决,内战时期我们比较孤立,抗战时期蒋介石逐渐失掉人心,我们逐渐得到人心, 但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两年来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军事 方面,蒋介石转入防御,我们转入进攻。"他说:过去我们把它称为反攻,不完全 妥当,以后都讲进攻。"经济方面,蒋介石的情形到了今年已经很严重。我们现在 也困难,特别是山东、陕北两处。但我们的困难可以解决,根本上是我们有土地改 革,蒋介石没有,而且我们主力又打出去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也已走上 轨道。他归结起来说:战争期间,高潮主要表现在为战争的胜利。革命已经进到了 高潮,将来还会更高,但战争仍是长期的。

接着,他着重谈了统一战线问题。他说:统一战线的原则是"孤立敌人而不是 孤立自己"。北伐时期,我们本来不孤立,但因为政策右了,脱离了农民,脱离了 军队,脱离了群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政策上的"左",结果孤立了自己, 当然我们在农村中还是有群众的,不能说是在农民中完全孤立。抗战时期,我们对 蒋介石实行又团结又斗争,坚决同他的反人民政策作斗争。但又停止了没收土地, 实行减租减息和三三制等政策,因此孤立了蒋介石。所以,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既 要反右,又要反"左",才能划清界限,避免自己的孤立和失败。毛泽东还详细地 列举了在对待美蒋、对待中间派、对待土改和整党工作等方面怎样做到既反"左" 又反右。

最后,他又谈了国际形势中的若干问题。一九四六年四月,毛泽东曾就这个问 题起草过一份文件,当时只在中央很少人中传阅。这次会上,把这个文件印发给与 会人员。毛泽东还作了说明。他说:关于苏联和英美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提法。一 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一种是在若干问题、包括某些重大问题上,早一点妥协 或者迟一点妥协。我看应该是第二种提法,而不是第一种提法。妥协也不是在一切 国际问题上妥协,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妥协会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国内问题的处理。 "各国人民的方针是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⒇

十二月二十八日会议闭幕。毛泽东在会上作结论。他说:这次会议是很令人高 兴的一个会,是在时局开展中召开的。我们同蒋介石之间的力量对比问题在今年发 "二一指示"时还没有解决,到现在这个问题才解决,不但领导者,群众也看出来 了。反对美帝国主义,打倒官僚资本,打倒封建制度,这三个目标是立得正确的。 团结中农,团结中、小资产阶级以共同反对三个敌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反右的 问题在土地会议等几个会议上已经解决了,现在要解决新的问题,就是在对待中农、 对待中小资产阶级、对待党外人士问题上出现了"左"的偏向。好比一河水,这河 水十个浪头八个都是好的,但在对待中农和中小资产阶级问题上发生了偏向,这两 个浪头就不是好的。"在左倾成为一种潮流的时候,共产党要反对这个潮流。"地 主阶级作为整个阶级是要消灭的,但作为个人就要分别情况对待。毛泽东还说:我 在日本投降以后长时期内没有写过文章,因为兢兢业业,对形势只能作估计而不能 作结论。现在国内国际的形势都很明朗了,我们的战争胜利了,蒋介石孤立了,土 改整党都上了轨道。因此我们这次会比今年七月小河村开的会有很大不同。

毛泽东在结论中着重地强调:"这次会议通过了一篇文章(引者注:指《目前 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文章可以估计为在打倒蒋介石时期起纲领性作用的。" (21)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强有力的领导人,最可贵的就是能在关键性的时刻,及时抓 住并解决关键性的问题,指明继续前进的方向。毛泽东就是这样的领导人。当历史 悄悄地发展到一个转折关头时,一般人即便模糊地有一些感觉,往往仍局限于自己 原有的看法,很难立刻敏锐地察觉这个转折时刻已经来临,更难立刻认识到伴随这 种新局面而来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而毛泽东却能比一般人更早地、毫不含糊 地看清楚这一切,并且在深思熟虑后立刻提纲挈领地提出在这种新局面下应该采取 的方针和政策。经过他对情况的周密分析和明确论断,使人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 这确是他的过人之处。

十二月会议后,战争形势继续以最快的速度向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 全国各个战场上,除中原战场处于胶着状态外,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军都已处于被动 挨打的地位。从一九四七年冬季开始,人民解放军又先后开展以诉苦(诉旧社会和 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的新式整 军运动。这是解放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集中、成效最高的整军运动,对 提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素质和战斗力起了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更好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十二月会议后,毛泽东 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党的重要政策的研究上。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改革、工商业、统 一战线、整党、新区工作等方面。他向县区乡村干部及农民进行调查研究,仔细审 阅下面送来的报告。他经常同周恩来、任弼时及其他领导人一起就政策问题交换意 见,并提出若干问题和意见请中央工委的刘少奇、朱德和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 大军区、各野战军领导人提出意见,还十分注意阅读新华社汇集的国内外新闻报道、 评论以及《晋绥日报》登载的消息文章。在此基础上,他为中共中央起草有关政策 和策略方面的指示,为新华社撰写评论和文章,在许多场合作讲演,还组织其他人 撰写文章、社论、报道,经他审改后发表。在一九四八年上半年这半年时间内,这 种政策性的指示、文章、讲演有近百篇,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十五篇。

为什么毛泽东在这时要集中精力来研究政策问题?这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革命能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关键,也因为在革命胜利发展的形势下不少工作 中出现"左"的错误倾向,使他更感到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明确地告诉全党:"现在敌人已经彻底孤立了。但是敌人的孤立并不就 等于我们的胜利。我们如果在政策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取得胜利。"他在西北野 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讲得更透彻:这次战争,胜利把握很大。但是没有全民族绝大 多数人口参加的民族统一战线,全国胜利是不可能的。蒋介石确实孤立,但是蒋介 石孤立并不等于我们胜利。如果我们的政策不对,比如侵犯了中农、中等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对俘虏处理不对,对地主、富农处 置不对等等,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犯了错误,还是不能胜利,共产党越发展越多会变 成越发展越少,蒋介石的孤立会变成两方面都孤立,人民不喜欢蒋介石,也不喜欢 共产党。这个可能性完全有,在理论上不是不存在的。(22)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毛泽东说出了一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 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23)

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自己要懂得和执行党的政策,而且"在每一行动之前, 必须向党员和群众讲明我们按情况规定的政策。否则,党员和群众就会脱离我们政 策的领导而盲目行动,执行错误的政策"。(24)他指出:凡政策之正确与否及正确 之程度,均待经验去考证;但任何经验(实践)、均是从实行某种政策的过程中得 来的。错误的经验是实行了错误政策的结果,正确的经验是实行了正确政策的结果。

为什么各地在规定和执行政策上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呢?毛泽东在给刘 少奇的一个电报中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四类原因:第一,"由于领导机关 所规定的政策缺乏明确性,未将许可做的事和不许可做的事公开明确地分清界限。 其所以未能明确分清界限是由于领导者自己对于所要做的事缺乏充分经验(自己没 有执行过某种政策的充分经验),或者对于他人的经验不重视,或者由于不应有的 疏忽以致未能分清政策的界限。"第二,由于领导者虽然知道划分政策的界限,但 没有作系统的说明。"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作简单的说明,而不作系统的说 明,即不能动员党与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自我批评道: "我们过去有许多工作,既未能公开地(此点很重要,即是说在报纸上发表,使广 大人们知道)明确地分清界限,又未作系统的说明,不能专责各中央局。我自己即 深感此种责任。"第三,政策本身就错了。"此点许多下级党部擅自决定其自以为 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政策,不但不请示中央,甚至也不请示中央局。"第四,"领 导方法上有错误,即是上下联系不够,未能迅速了解运动的情况,迅速纠正下面的 错误。"(25)

鉴于正确地规定和执行政策的极端重要性,鉴于以往有些地方擅自决定政策和 上下连系不够的教训,十二月会议结束后第十天,毛泽东就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 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 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指示中强调:"从今年起, 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当 此革命已进入新的高潮时期,加强此种联系,极为必要。"(26)三月间,他接到邓 小平关于大别山地区几个月工作所受的"左倾冒险的、急性病的害处"的报告后, 认为这个报告是"非常好的",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负责人转发了这个报告, 并告诉他们:"最可怕的是领导同志的自满、自足、自己缺乏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 而又对中央的指示熟视无睹(不细看这些指示,不研究这些指示,忙于不应当忙的 事务工作而忽视了策略指导与政策指导这种自己责任上的主要工作)。"要求各地 在每两个月向中央所作的综合报告中,不但要报告各地规定的策略与政策,而且要 说明这些"策略与政策在实行后的结果及根据这种结果而作出的你们的自我检讨"。 (27)

在研究政策和策略问题时,毛泽东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问题。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依托广大农村逐步展开的。能否给广大农民以看得见的实 际利益,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能否取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也是能否 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一九四七年十月中共中央颁布《土地法大纲》后,土 地改革运动已经在各解放区全面展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 的要求,在农村中实现根本的社会大变动。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壮举。但《土地法大 纲》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左"的倾向。例如《大纲》过分强 调"平分土地"的原则,没有说明必须按照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分期分批地、有计 划有步骤地去实行分配土地,出现了不分新解放区、老解放区、中心地区、游击地 区一律强行平分土地的情况。又如由于《大纲》对有些政策的规定还不具体,不明 确,因此在运动中出现了损害新富农和富裕中农的利益、用过激方法斗争地主和搜 罗地主"地财"等情况。

毛泽东在政策确定后,总是密切注视着它的实施情况,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及 时加以解决。当他发现上面所说的这些情况后,立刻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纠正这 些偏差的政策指示。他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 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写道:"反对党内'左'、右倾向,必须依据具体情况 决定方针。""土地改革在群众尚未认真发动和尚未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反对右 倾;在群众已经认真发动和已经展开斗争的地方,必须防止'左'倾。"(28)经过 两个多月的冷静观察和总结,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作出了更完整的表述: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9)

根据这个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重新厘定一些具体政策:

他明确规定在老解放区,日本投降后解放的半老区以及转入战略进攻后新解放 地区三种不同的地区内实行土地改革的不同步骤和具体政策,特别强调在新解放区 "不要性急",要分步骤,要区别巩固区和游击区,要"严禁乱杀",甚至可以 "在解放后的相当时期内,实行减租减息和酌量调剂种子口粮的社会政策和合理负 担的财政政策,把主要打击对象限于政治上站在国民党方面坚决反对我党我军的重 要反革命分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财富不分散,社会秩序较稳定,利于集中 一切力量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他要求各地准确地掌握划分阶级的标准,严格地把地主和富农、地主中的大地 主和中小地主、恶霸地主与一般地主、地主兼工商业者的封建剥削收入和经营工商 业收入、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等严格区别开来,缩小打击面,扩大团结面。他指出 要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和消灭地主个人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革命 的对象,是要坚决消灭的,而作为地主个人,应该给予出路,做好对他们的教育改 造工作,引导他们参加国民经济生活行列,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毛泽东还要求全党注意: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增强支援战争的 力量,因此,在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斗争中要注意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反对 破坏,反对浪费;在土地改革完成的地区,要着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组织他 们全力以赴地投入生产斗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毛泽东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各项政策。要建立广泛的民族统 一战线,关键在于以什么态度对待资产阶级。针对当时党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一 些"左"的偏向,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 的党内指示,告诉全党:"中国现阶段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这个指示第一次用明确的语言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是 人民大众的一部分"。指示还具体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右翼、中间力量和左翼 的不同政治态度,指出应当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孤立其中的少数 人。"对这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必须慎重地加以处理,必须在原则上采取一律保护的 政策。否则,我们便要在政治上犯错误。"(30)

毛泽东对事情总是想得很深很远,在走这一步的时候,往往已经考虑到第二步、 第三步的需要。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特别是石家庄这样重要城市的解放,为 了筹划新中国的成立,毛泽东把注意城市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他为中央起 草给各地的指示,写道:"多年以来我们占领了很多城市,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 没有总结,让这些经验埋没,让各种错误的方针及方法反复重犯,让良好的经验限 于一地无法为全党取法。这是经验主义、地方主义还在我们党内占有重要地位并在 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结果。"他着重指出:"为了将党的注意力不偏重于战争与 农村工作而引导到注意城市工作,为了使现已取得的城市的工作在我们手里迅速做 好,为了对今后取得的城市的工作事先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与组织准备,中央责成各 中央局、分局、前委对于自己占领的城市凡有人口五万以上者逐一作出简明扼要的 工作总结,并限三至四个月内完成此项总结,电告我们。"(31)

此外,对工商业政策、整党和新式整军运动、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等问题,毛泽 东也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一系列指示,明确而具体地规定在这些工作中哪 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从长远看应该做但在目前尚不宜做的, 哪些是适合在农村做但不适合在城市做的。这样,使干部和党员不仅有明确的方向, 并且了解工作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便于遵循,有利于防止各种偏向的发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战线迅速向长江北岸推移,战局发展很快。 二、三月间,西北战场的局面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北野战军经过新式整军后, 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转入外线作战的指示,以七万人的兵力,采取攻城打援手段,在 宜川、瓦子街地区一举歼灭胡宗南部主力一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五个旅,共 约三万人。这是西北战场上的空前大捷,陕北形势已完全改观。为了能更直接地掌 握各个战场的情况,便于指挥作战,也为了书记处的几位书记能更及时地共同研究 和决定新时期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等商议后决定在三月 二十一日率中央和军委机关东移,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中共中央工委会合。

临行的前一天,毛泽东起草了一份四千字的长电,向党内通报了战争形势、全 党执行政策的情况和纠偏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年内不准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 成立的时机大约在一九四九年。目前正将晋察冀区、晋冀鲁豫区和山东的渤海区统 一在一个党委(华北局)、一个政府、一个军事机构的指挥下工作。中央也准备移 至华北,同中央工作委员会合并。

第二天,他就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起,动身离开他生活和战斗了十三年的陕 北,踏上东移的旅途。

① 毛泽东致林罗高电,1947年7月10日。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30、1231页。

③ 中央军委致刘邓,并告陈粟电,1947年1月18日。

④ 中央军委致陈陈粟谭电,1947年1月18日。

⑤ 中共中央致陈饶及华东局,并告刘邓电,1947年1月24日。

⑥ 中共中央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告彭习电,1947年5月4日。

⑦ 中央军委致陈粟谭榘张饶邓黎,并告刘邓电,1947年5月22日。

⑧ 中央军委致刘邓,徐滕薄王,郑李,谢韩电,1947年7月19日。

⑨ 中央军委致刘邓,陈粟谭,华东局电,1947年7月23日。

⑩ 毛泽东致林高并告朱刘电,1947年5月20日。

⑾中央军委致朱刘聂,并转杨罗耿电,1947年6月19日。

⑿毛泽东致林罗高电,1947年7月10日。

⒀《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93页。

⒁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67、169、 170页。

⒂《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43、1244页。

⒃毛泽东在小河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7年7月21日。

⒄毛泽东在小河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7年7月23日。

⒅《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43-1260页。

⒆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06页。

⒇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47年12月25日。

(21)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结论记录,1947年12月28日。

(22)毛泽东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48年1月15日。

(2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98页。

(2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86页。

(25)毛泽东致刘少奇电,1948年3月6日。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65页。

(27)毛泽东致各中央局、分局、前委负责人电,1948年3月14日。

(2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68、1317页。

(2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68、1317页。

(3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87、1288、1289页。

(31)中共中央致中央局、分局、前委,并告中央工委电,1948年2月25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33章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33章 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在决心以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方针确定后,毛泽东把自己的主要精力 集中到指挥作战上来。怎样作战才能取得胜利?他从战争初期的实践中获得的最重 要的认识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三个月歼敌二十五个旅时所 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因此,他要求各级指挥员不论在战役上或战术上, 都必须切实运用这一作战方法,而且"必须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 的兵力"。强调指出:只有这样彻底大胆地集中兵力,"方能有效地歼敌"。

各战场的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继续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 机动灵活地实行内线作战,不断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取得重要胜利。其中 集中兵力比较多,战役规模比较大,因而歼敌数量也比较多的是华东战场。

华东地区,包括山东和苏皖两大解放区。四个月来,国民党军队由徐州绥靖公 署主任薛岳指挥,以损失八万人为代价,攻占了苏中、淮南、淮北地区和鲁南解放 区的部分地区,打通了胶济铁路,对苏北和鲁南形成一个长达一百五十公里的弧形 半包围态势,并对联结苏鲁的枢纽--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构成直接威胁。

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淮北和苏中战场上歼灭敌军一部分有生力量的同 时,逐步收缩后撤,于九月十九日放弃苏皖解放区首府淮阴。两军会师于淮阴以北, 进行休整补充,准备再战。

这两个野战军的会师,集中了将近十万人的兵力,力量相当雄厚,为下一步打 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准备了必要条件。但此时,在东台到峄县的弧形战线上,国民党 的徐州绥靖主任薛岳配置着四个作战集团二十五六个旅约二十余万兵力,不断发动 攻势,不但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场上都掌握了相当大的主动权。要大量歼敌,困难 极大,形势是严峻的。

毛泽东认为,改变战局的关键,仍在争取更多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从全 国范围来看,这时主要要靠华东、晋冀鲁豫两大主力的协同作战。因此,他要求山 东和华中两个野战军"于二至三个月内务歼薛岳七至十个旅",并指出只要达成这 个任务,"就定能转变局势,收复两淮,并准备将来向中原出动"。根据这个设想, 毛泽东同陈毅、粟裕、谭震林等频繁磋商,强调:

一,山野、华野应集中作战,开展战局,"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 一个敌人"。

二,会师后的第一仗必须打胜,因此要慎重选定歼击目标,掌握战机,精心组 织。

三,为保证行动的一致,山野、华野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建议"陈毅为 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 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毛泽东还告诉陈毅、栗裕、谭震林以及华中分局、华 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领导人的"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因此"你 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战机"。

四,部队集结休整的地点应选择在距敌较远的地区,以便诱敌深入,造成可乘 之机,然后集中全力加以歼灭。

五,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主要以拖住国民党第五军和整编第十一师不使加 入鲁南为原则,以缓解华东作战的困难。

这些意见,尤其是集中两个野战军在一个方向作战、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 主张,体现了毛泽东在战争逐步向解放区中心推移时怎样打大歼灭战的指导思想, 对华东解放军以后的作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军队采取 了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行动谨慎,力戒冒进,在十、十一两个月中,只对苏北、 鲁南地区进行了若干次有依托的、规模不大的短距离进攻。所以,山东和华中野战 军基本上仍处于分别迎击敌军的状态,各自进行了几次以歼敌一旅左右为目标的战 役,共歼敌约三万人,并没有能立刻实现预期的大规模歼敌的目标。

十一月中旬,国民党政府的"国民大会"开幕。为了给这个会议壮声势,蒋介 石决定从郑州绥靖公署的序列中抽调精锐主力整编第十一师改归徐州绥靖公署指挥, 命令薛岳立即组织一次对苏北地区的大规模攻势,并限定在攻势发起后半个月内 "结束苏北战事"。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徐州绥靖公署拟定了一个以二十五个半旅约二十万人分四 路会攻苏北的作战计划:以五个旅由东台向北进攻盐城、阜宁;以五个旅,其中包 括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由淮阴北攻涟水;以六个半旅,其中 包括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由宿迁分向沭阳、新安镇进攻;以九 个旅,其中包括机械化装备的第一快速纵队进犯临沂。四路中,又以从宿迁和淮阴 出犯的两路为主力,企图迫使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在苏北的狭小地区同它决战, 或北移山东。进攻行动统一在十二月十三日开始。

这时,放在山东和华中两个野战军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哪一路国民党 军队作为首先集中打击的对象。十二月六日,陈毅得到整编第十一师正向宿迁开进, 准备会同在宿迁的整编第六十九师进攻沭阳,以及其他各路国民党军队将同时配合 行动的情报后,立刻向中央军委提出了集中主力首先歼击宿迁出犯之敌的初步构想。 十二日,粟裕自盐城前线北进,同陈毅见面。在陈毅主持下,召开包括华中军区领 导人在内的作战会议,最后确定歼击宿迁出犯之敌的决心和部署,一面组织部队开 进,一面上报军委。十五日,毛泽东迅速批复了陈、粟的部署,并要求他们:"情 况望随时电告。"

十二月十三日,从宿迁出发的国民党军队六个半旅分两路向北、向东,以新安 镇、沭阳为目标发起进攻。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立刻按照陈、粟的 部署,在第二天晚上隐蔽地向战区开进。十五日晚由山野参谋长陈士榘指挥的右路 军突然向处在对方左路的整编第六十九师三个半旅实行穿插合围;而以一部分主力 楔入整编六十九师和十一师之间的结合部,把它们分割开来。经过两天激战,在十 九日上午全歼整编六十九师,该师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整编十一师星夜撤回宿迁。 这一仗通常称为宿北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二万多人,是山野、华野会合后共同 进行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歼灭战。它对以后这两支野战军汇集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 来实现毛泽东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意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战役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毛泽东先后发出两份电报,在表示祝贺的同时, 又向他们提出下一步的任务,那就是集中主力进行鲁南战役。电报说:"此战胜利, 整个苏鲁战局好转。涟水暂失,将来可以收复,也一定要收复。但第二步作战似宜 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峄、枣、台,使鲁南获得巩固,然后无顾虑地 向南发展,收复苏中、苏北一切失地。"①在刚打完一场大仗后,立刻提出这样的 任务,实行起来自然很不容易,因此,毛泽东告诉陈粟:如指战员感觉久战疲劳及 伤亡过大,则应鼓励士气,并将部队就火线上编并,以利续战。

宿北战役后,宿迁和峄枣的国民党军队已转入防御,但由淮阴、淮安、东台出 犯的整编七十四师等部在占领盐城、涟水后,正继续向北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华 东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南下迎歼正在北进的整编第 七十四师等部;二是渡过运河,西出淮北,以调动运河以东的敌军回援运河以西, 求歼援敌;三是回师歼击鲁南之敌。在研究作战方案时,毛泽东告诉华中、山东领 导人: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十二月二 十四日,陈毅、粟裕最后下定了以迅速的动作回师,求歼鲁南敌军,解除后顾之忧, 再行南下的决心,并上报军委。这正是毛泽东的意图所在。二十五日,毛泽东批准 陈、粟这个决心,告诉他们:"鲁南战役关系全局。此战胜利,即苏北各城全失, 亦有办法恢复。"要求他们集中主力并有必要的准备时间,"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 的歼灭战";第一仗以先打鲁南敌军主力整编第二十六师为宜,以争取全局好转。 ②

根据这一决心,陈毅、粟裕等置淮阴、涟水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北进于不顾,集 中主力星夜隐蔽北上,会同原在鲁南的部队,在一月二日发起鲁南战役。历经十八 个昼夜的激战,这个战役在一月二十日胜利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整编第二十六 师、第一快速纵队以及整编第五十一师,计两个师部、五个旅共五万多人,俘虏中 将师长马励武、周毓英以下三万六千多人,缴获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四十八门,山 炮、野炮四十一门,坦克二十四辆,汽车四百七十四辆,使华东人民解放军的武器 装备得到很大改善,完满地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作战任务,取得在鲁南打"更大的 歼灭战"的胜利。

鲁南战役结束后几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二月一日召开会议,讨论毛泽东为中 共中央起草的《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

这个指示明白地宣布:"目前各方面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 阶段。这个新的阶段,即是全国范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到新的人民大革命的阶 段。现在是它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他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目前军事形势已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同时,蒋介石 区域的伟大的人民运动发展起来了。指示中说:"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蒋管 区人民运动的发展,预示着中国新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民大革命毫无疑义地将要 到来,并可能取得胜利。"③

政治局进行讨论时,毛泽东说:发这个指示很需要。这种文件,去年还不能发。 总的形势,是说革命高潮要来了。这种革命高潮在半个世纪中只有过几次:辛亥革 命,北伐,抗日战争。"革命动力是两个战线,解放区与蒋管区人民运动,而以解 放区为主。解放区胜利愈大,高潮来得愈快。"他又说:"我们的文件没有塞死和 平的可能,因为我们没有提出打倒美帝国主义和推翻蒋介石的口号。"会议快结束 时,他再一次发言,提出要"使一切没有土地的人有土地"。他说:土地政策是不 是可以早几年解决?可以的。"现在解决也可以,如果太迟,要犯很大错误。"他 谈到:革命胜利的时间,还要准备相当长,五年到十五年,五年已过了一年半。这 个指示在干部中应该普遍散发,但不公开发表。④

这是中共中央根据一年多来的形势发展,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快 要到来了。

鲁南战役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按照毛泽东关于集中统一以打更大规模 歼灭战的要求进行合编,组成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一个步兵纵队,并用从国民党军 手里缴来的大量火炮、坦克、汽车和俘获的技术兵组建了一个特种兵纵队,全军共 二十七万人;并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精心筹划,继续实行内线作战。华东野战 军主力出敌不意地隐蔽北上。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日到二十三日,突然发动了莱芜 战役,一举歼灭正从莱芜大举南下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六、第七十三两个军六个师及 第十二军一个师共七个师(旅)五万六千多人,活捉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李仙 洲和中将军长韩浚,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准备在山东战场上南北夹击华东野战军主力 的计划。接着,华东野战军主力又掉头向南。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四日到十六日,在 鲁中的孟良崮山区一举全歼骄横不可一世、被誉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 编第七十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取得的改 变战局的巨大胜利,表明解放军的战斗能力已得到明显提高,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 部引起极大的震动和混乱。

在精心组织指挥华东人民解放军不断歼敌的同时,毛泽东还筹划了在其他战场 上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的战役。

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人民解放军即将结束战略防御而转入战略进攻之际,毛 泽东在为新华社起草的《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社论中写道:

"蒋介石的军队,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打了败仗。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共计十一 个月中,仅就其正规军来说,即已被歼灭约九十个旅。不但去年占长春、占承德、 占张家口、占菏泽、占淮阴、占安东时候的那种神气,现在没有了,就是今年占临 沂、占延安时候的那种神气,现在也没有了。蒋介石、陈诚曾经错误地估计了人民 解放军的力量和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方法,以为退却就是胆怯,放弃若于城市就是失 败,要想在三个月或六个月内解决关内问题,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但在十个月之 后,蒋介石全部进犯军已经深入绝境,被解放区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所重重包围,想 要逃脱,已很困难。"⑤

这时,为了摆脱战线日益延长而兵力日益不足这种被动的困境,蒋介石已缩小 进攻的正面,在东北、晋察冀、晋冀鲁豫战场上改取守势,而抽调兵力加强到山东 和陕北两个战场上去,力图先控制这两个地区,再集中兵力解决华北和东北。当山 东战场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的同时,蒋介石发了狠心,严厉要求部属一定要对 "匪军老巢"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被誉为"革命圣地"。清清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吸 引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而成为蒋介石集团的眼中钉。

一九四七年二月上旬,蒋介石将握有重兵、长期坐镇西北、围困着陕甘宁边区 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召到南京,确定了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基本设想。二十八 日,他又飞到西安,召集西安军政负责人开会,研究确定进攻延安的具体部署。三 月十一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旅以上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传达西安会议的决定, 确定在洛川组织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西安绥靖公署(由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改称) 所属各部的进攻行动。

国民党军队用来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总兵力共三十四个旅二十五万人。基本部署 是:以胡宗南直辖的十五个旅由宜川、洛川向北推进,担任主要突击;并以五个旅 维持后方兼充战略预备队;以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马鸿逵等部自甘肃、宁夏向东 南,以邓宝珊部自榆林向南,担任辅助突击。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 或逼迫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再在华北同人民解放军进行决战。

当时,在陕北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只有正规军一个纵队(辖两个旅),还有 两个旅,加上三个兼警备区(军分区)的地方旅,全部兵力约三万人,同进攻的国 民党军相比,兵力上装备上都居绝对劣势。形势十分严峻。

在得到国民党军队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后,毛泽东召开了几次中央会议,对局 势作了分析:蒋介石这次进攻,丝毫不是表示国民党统治的强有力,而是显示国民 党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已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中。为了抽调兵力组织这次进攻, 胡宗南在右翼的山西地区只留置四个旅,协同阎锡山进行防御,在后方的陇海铁路 以及从西安到兰州的公路上兵力也很空虚,完全是"孤注一掷","带着慌乱精神"。 毛泽东正确地作出判断:蒋介石组织这次进攻的军事企图是"首先解决西北问题, 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 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根据以上分析,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定下了"必须用 坚决战斗精神保卫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和西北解放区"的决心,并据此确定:急调晋 绥军区第二纵队王震部(两个旅约万人)自吕梁地区西渡黄河,加入西北人民解放 军序列;西北人民解放军必须从长期战争着眼,依靠自身的力量部署一切;在当前, 应诱敌深入,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同胡宗南部主力在延安以北山区周旋,陷敌于 十分疲惫、十分缺粮的困境,然后乘机集中兵力逐次加以歼击,以达到钳制并逐步 削弱胡部,从战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区作战,最终夺取西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目的;驻 延安的党政机关及群众立即紧急疏散。

三月十日,在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已迫在眉睫的情况下,毛泽东派 彭德怀到南线视察部队的战备情况,并传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三月十二 日,朱德、刘少奇等率一部分中央机关人员自枣园北上子长县的王家坪,毛泽东、 周恩来搬到延安王家坪解放军总部办公,并在这里听取了彭德怀关于南线情况的汇 报,当场研究决定由彭德怀和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到前线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作 战,由周恩来代理军委总参谋长。

为什么毛泽东要主动放弃延安?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回忆道:

"在延安保卫战打响后的一天晚上,我特地从枣园骑马急行几十里赶到三家坪 去见毛主席。""我忧心忡忡地问主席备战工作到底应该怎样做?一定要疏散吗? 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主席点燃了一支烟,转过来微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 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 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 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这是主要的一面。不过,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 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 毁,现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不过这 只是蒋委员长自己的想法,是他个人的打算,并非公论。但此人的特点就在这里。 他只顾想他自己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另外须知,延安既 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 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 非礼也嘛。"⑥

对当地的老乡,毛泽东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道:

"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 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 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 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跟强盗对 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 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 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 ⑦

这个仗怎么打?他把刚调到延安的新四旅政委黄振堂、副旅长程悦长、团长袁 学凯等找到王家坪住处谈话时,对他们说:"我们部队数量和装备都比不上敌人, 因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先打分散孤立的敌人,后打集中强 大的敌人。好比你面前有三个敌手,一个强手,两个弱手。你先把两个弱手一一打 倒,剩下那一个强的,前后失去了照应,他就孤立了,胆怯了,强手就变成了弱手, 一打就能倒。把弱的消灭了,强的也变弱了,把分散的打了,集中的又要分散。我 们这次打仗,采用蘑菇战术。你们的任务,是作磨心,牵敌人,磨敌人,使他们疲 劳饿饭,再寻机会歼灭它。一个月歼灭它几个团,过上一年光景,情况就会好转。" 毛泽东还谈到自己准备留在陕北。他说:"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 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老百 姓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我不离开陕北,还有一个理由, 现在有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 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这样,咱们负担重些,就能把敌 人拖住,不让他走,最后还要消灭他。"

三月十一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刚撤离后七小时,国民党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 延安。十七日清晨,西安绥靖公署前进指挥所主任裴昌会指挥两个整编军十五个旅 十四万人开始向北进攻。国民党飞机四十五架分别从西安、郑州、太原机场起飞, 对延安地区进行大轰炸,投下五十九吨炸弹,延安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有一颗重磅 炸弹在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前面爆炸了,气浪冲进居室,冲倒了桌上的热水瓶,毛泽 东仍然若无其事地在批阅文件,不说什么时候离开延安。

十八日,延安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基本上疏散完毕,延安城里也已可听到清晰的 枪炮声。毛泽东和周恩来仍在王家坪窑洞里同刚自晋绥赶到延安的王震谈撤离延安 后的作战方针问题。枪炮声越来越近了,别人劝毛泽东早些走,他说:"走这么早 干什么?我还想在这里看看敌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和王震一直谈到黄昏, 要彭德怀告诉阻击部队立即撤出阵地,并和周恩来、彭德怀察看了王家坪的几孔窑 洞,叮嘱道:"把房子打扫一下,文件不要丢失",才同彭德怀分手,依依不舍地 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延安。

他们的车队经飞机场、桥儿沟在第二天凌晨到达延川县永坪镇西南的刘家渠。 接着的几天中,又经过子长县的徐家沟、高家岭、任家山,在二十五日到达子长县 的王家坪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会合。在这里,毛泽东从任弼时那里听到了山西 文水县年仅十五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就义的事迹,深受感动,挥 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二十七日,他就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的问题同刘少奇等交换意见后, 在当天致电晋绥的贺龙、李井泉,告诉他们:"中央率数百人在陕北不动,这里人 民、地势均好,甚为安全。"⑧二十八日,周恩来去晋西北布置后方工作,毛泽东、 刘少奇等率一部分机关人员转移到清涧以北石咀驿附近的枣林沟,于二十九、三十 日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中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主持 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等到河北平山,组成中央工作委 员会,担负中央委托的任务。随后,四月十一日,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率中 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

枣林沟会议后,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八 百人组成四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指挥,由任弼时任司令,化名史林,陆定 一任政委,化名郑位,毛泽东、周恩来分别用李德胜、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战 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直属司令部"以"九支队"为代号。

胡宗南的部队在三月十九日占领延安后,蒋介石兴高采烈地庆祝了一番,还授 予胡宗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要他立刻指挥军队对陕北进行"清剿"。

胡宗南命令部队在延安地区略事整顿补充后,以主力向安塞方向挺进,寻找西 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决战,而以整编第二十七师第三十一旅旅长李纪云率部向青化砭 方向担任右翼侧掩护。他们根本不知道撤出延安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此时正在何方。 彭德怀、习仲勋得到这一情报后,决心集中主力在青化砭伏击担任右翼掩护的李纪 云部。二十二日,这个计划得到毛泽东批准。二十五日,李部进入解放军设下的口 袋。伏击部队立即迅速出击,经过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战斗,全部歼灭了这股敌军, 共毙俘二千九百多人,旅长、副旅长、参谋长、团长都当了俘虏,伏击部队只伤亡 二百六十五人。这是西北人民解放军撤出延安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二十六日,毛 泽东高兴地致电彭德怀、习仲勋:"庆祝你们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胜利。此战意义 重大,望对全体指战员传令嘉奖。"

青化砭战斗后,胡宗南才发现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在延安东北山区,立刻部署 部队转向延川、清涧挺进,准备"先切断黄河各渡口,尔后向左旋包围匪军于瓦窑 堡附近而歼灭之。"毛泽东分析了胡军这一行动,认为现在的关键是"不怕胡军北 进,只怕胡军不北进",因此一面告诉彭德怀、习仲勋应避免同胡军作战,除以一 部分部队同它周旋外,主力应隐蔽集结在机动位置待机;一面致电陈赓、谢富治, 要他们推迟几天再发起晋南攻势,以便让胡军放胆北进。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只 要胡军北进,钻入延安、子长、清涧、延川之间的山沟里,人民解放军就可以发挥 自己荫蔽精干、灵活机动的特长,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群众条件,饥疲饿困敌人, 然后寻机各个歼灭敌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意图,彭德怀在青化砭战斗后,用小部 队不即不离地吸引胡军在千山万壑间游转了十二天,行程四百余里,使胡军疲困, 一无所获。毛泽东在一份电报中作了这样的描绘:胡军"以十个旅组成横直四五十 里左右之方阵,不敢走大路,专走小路,攻安塞,攻两延,攻瓦窑堡,到处扑空, 现已显现疲困,逃亡颇多。我军仍在待机击敌。"⑨

四月十五日,毛泽东向彭德怀、习仲勋等发出《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的 电报,指出:"敌现已相当疲劳,尚未十分疲劳;敌粮已相当困难,尚未极端困难。 我军自歼敌第三十一旅后,虽未大量歼敌,但在二十天中已经达到使敌相当疲劳和 相当缺粮之目的,给今后使敌十分疲劳、断绝粮食和最后被歼造成有利条件。" "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在现地区再周旋一时期(一个月左右)。目的在 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灭之。我军主力不急于北上打榆 林,也不急于南下打敌后路。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 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 '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⑩

这以前几天,总部电台截获一个重要情报:驻清涧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八师 二十四旅的一个团将赴瓦窑堡接防。据此判断:原驻瓦窑堡的整编第一三五旅将沿 公路南下。毛泽东立刻致电彭、习,要他们"乘该旅移动途中伏击之"。彭、习迅 速作了部署。十四日八时,整编一三五旅果然离瓦窑堡南下,十时左右进到羊马河 以北,早已在此设伏的解放军立刻迅猛出击,激战八小时,全部歼灭该旅,毙俘少 将代旅长麦宗禹以下四千七百余人,取得了撤离延安后的第二个胜仗。

羊马河获胜后,毛泽东致电彭、习和其他战略区,指出:"接彭习寒亥电,继 寅有在青化砭歼灭三十一旅主力之后,卯寒又在瓦窑堡附近将敌一三五旅(属一五 师建制)全部歼灭。这一胜利给胡宗南进犯军以重大打击,莫定了彻底粉碎胡军的 基础。这一胜利证明,仅用边区现有兵力(六个野战旅及地方部队),不借任何外 援,即可逐步解决胡军;这一胜利又证明忍耐等候、不骄不躁可以寻得歼敌机会。" ⑾

歼灭第一三五旅后,西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撤离羊马河战场,进入山区,隐蔽休 整。胡宗南军主力又经过几日"游行",数度扑空,携带的给养耗尽,疲惫饥困, 不得不回到蟠龙基地进行休整补充。此后不久,国民党军的飞机侦察,发现有解放 军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晋绥地区(其实只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一部分工作人员东渡)。 根据这个错误判断,蒋介石要求胡宗南以主力沿咸榆公路向绥德挺进,并命令榆林 邓宝珊部南下配合,企图封闭黄河渡口,乘机消灭渡河中的解放军。四月二十六日, 胡军主力九个旅从蟠龙、永坪分两路向绥德北进,邓宝珊部由榆林向米脂、佳林出 动策应。

密切注视着战场情况变化的彭德怀,认为良好的战机出现了,立刻在四月二十 七日将这一情况报告毛泽东,并提出:"我野战军本日隐蔽于瓦市(引者注:指瓦 窑堡)东南及西南,拟待敌进逼绥德时,围歼蟠龙之敌。"⑿毛泽东在二十八日六 时收到这份电报,立刻复电批准,并且告诉他:"计划甚好,让敌北进绥德或东进 清涧时,然后再打蟠龙等地之敌。"⒀

蟠龙是胡军的重要补给基地,工事坚固。守军整编第一师第一六七旅,是蒋介 石的嫡系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连同地方部队,守备兵力达七千人。这一 仗关系西北全局,很可能是个硬仗,和前两次的伏击不同。因此毛泽东采取十分审 慎的态度。三十日,他又致电彭、习:要他们"经过精密之侦察,确有把握,方可 下决心。"

蟠龙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能否于胡宗南援军赶到前取得从事攻坚作战所必需 的时间,而这一点又决定于援敌的距离,胡部主力距离蟠龙越远,所需时间就越有 保证。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善于用兵的彭德怀立刻作出周密部署。他以第二纵队的 三五九旅为主,又从其他各旅中每旅抽调一个排,伪装成野战军主力,沿咸榆公路 同胡军保持接触,缓缓后撤,并在沿途遗弃一部分军需物资,造成狼狈溃退的假象, 使追击的胡军敢于放胆北进(到蟠龙战斗打响后,这支伪装主力的部队又可以转过 来担任对胡军主力的阻击任务)。野战军主力则隐蔽集结在蟠龙周围,进行攻坚作 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待命发动攻击。

五月二日,正当胡部主力占领绥德,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之际,蟠龙战斗 突然打响了。激战到四日二十四时胜利结束,全歼守军六千七百余人,活捉旅长李 昆岗,缴获大批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当放弃绥德仓皇回援的胡部主力在八日赶 回蟠龙时,解放军主力早已不知去向。

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中,西北人民解放军以不足三万人的兵力,按照 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同比自己多达十倍的国民党军队从容周旋,三战三捷, 消灭胡军一万四千多人,拖住胡宗南军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队,有效地策应了其 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段历史,美国政府在一九四九年发表的《白皮书》曾经作过这样的评述: 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 而不实的胜利"。台湾一九五九年编写的《戡乱战史》也说:在西北战场上,"战 斗进行中,我军因情报搜集无法深入匪区影响于指挥及部署之行动不小。"而 共军则"始终凭借其严密的情报封锁,灵活之小后方补给,以避实击虚,钻隙流窜 不行主力决战。尤以陕北原已人烟寥落,匪复利用其地方组织,将仅有之人与物资 等可资利用之力量全部撤离,使我军行动之区,渺无人迹;行军作战,均发生极大 之困难。""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殊为惋惜"。这些事隔几 年、十几年后所作的评述,倒是多少说出了一些真情。

① 中央军委致陈粟,并告张邓,张黎电,1946年12月18日。

② 中央军委致陈谭电,1946年12月25日。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11、1212页。

④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7年2月1日。

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26页。

⑥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337、338页。

⑦ 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1页。

⑧ 中共中央致贺李,并告彭习电,1947年3月27日。

⑨ 毛泽东致陈谢并告刘刘,滕薄王电,1947年4月7日。

⑩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222、1223页。

⑾中共中央致彭习,并告朱刘,贺李,聂萧罗,林王,叶杨,刘邓,陈谢,滕 薄王,陈饶粟谭,林高电,1947年4月15日。

⑿彭习致毛泽东电,1947年4月27日。

⒀毛泽东致彭习电,1947年4月28日。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
35章 东移西柏坡 | 毛泽东传 | 共和国人物

35章 东移西柏坡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撤离延安到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 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转战陕北,共三百七十一天,行程一千多公里,居住过十二个 县境内的三十八个村庄,并从这里领导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这是一段富有 传奇色彩的经历。

他们在三月二十一日离开杨家沟,经过两天行军,于二十三日中午到达黄河西 岸的吴堡县川口渡口。当地政府早已在这里准备好了十几条渡船。毛泽东登上第一 条船。木船缓缓地离开岸边。毛泽东站在船尾,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经过半小 时左右的紧张搏斗,渡船绕过许多顺流而下的冰块,冲出激流,渡过了滔滔黄河。 船一靠东岸,他们便踏上晋绥解放区的山西临县境内。毛泽东上了岸,回头再看着 黄河,深情地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 么长时间,日本军队打过来,我们可能又到什么地方打游击去了。过去,黄河没有 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 ①显然,他的心已在越来越多地思考着新中国的未来了。在他们东渡黄河后不到一 个月,四月二十一日,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

踏上黄河东岸后,毛泽东等就来到临县三交镇的双塔村,同驻在这里的中央后 方委员会会合。这时,中央后委书记叶剑英已先赶赴在河北的中央工委,留在这里 主持工作的是后委副书记杨尚昆。毛泽东对杨尚昆说了对中国局势的判断:"同蒋 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六十个月。六十个月者,五年也。这六十个月又分成两个 三十个月:前三十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了我们占优 势;后三十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 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②毛泽东等在双塔村住了两个晚上,决定中央和军 委的大部机关人员由杨尚昆率领前往西柏坡,毛泽东等带领少数电台、机要、警卫 人员乘吉普车东行。

三月二十六日,毛泽东等到达晋绥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兴县蔡家崖,同贺龙、 李井泉会面,听取他们的汇报。四月一日和二日,毛泽东分别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和 晋绥日报编辑人员会上作了两次讲话。

他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着重地强调全党必须紧紧地掌握党的总路线:"无产阶 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他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善于从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这个全局的高度去 把握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 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我们执行具体工作路线和具体政策的时候, 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发生左右摇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

他针对当时农村中正在流行的那种错误思想,明确地指出:我们赞助农民平分 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最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 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他说:"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 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 想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

他再一次强调地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 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主的原因,都是由于 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 全体同志的教训。"对党和群众的关系,他反对笼统地提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 办"的口号,认为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 群众,予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予以 改正。"③

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他讲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办好党报的问题,指 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有 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报纸的作用和 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主张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我们党所办的报纸, 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在蔡家崖停留八天后,他们又上路了。毛泽东白天坐车,夜间工作,找地方干 部谈话,参加各类人员的座谈会,访问群众,还在油灯下批阅各地发来的电报。四 月十日,他为中央起草的电报中指出:"中国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我党已经处在 夺取全国政权的直接的道路上这一形势,要求我们全党全军首先在一切政治上的政 策及策略方面、在军事上的战略及重大战役方面的完全统一,经济上及政府行政上 在几个大的区域内的统一。然后,按照革命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地考虑在军队的编 制和供应上,在战役行动的互相配合上,以及在经济上、在政府行政上(那时须建 立中央政府)作重大的统一。总之,革命形势要求我党缩小(不是废除)各地方各 兵团的自治权,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而在各地区和各部 分则统一于受中央委托的领导机关。"④他们经过岢岚、神池、雁门关、代县,在 大风雪中翻越五台山,在四月十三日到达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大院。毛 泽东住在聂荣臻原来住的两间房子里。

毛泽东在一九四七年初早曾提出访问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中央和斯大林研究 一些问题。这年七月一日,斯大林致电在陕北担任医生兼联络员的奥尔洛夫:"鉴 于即将举行的战役,鉴于毛泽东若离开,会对战事发生不良影响,我们认为暂时推 迟毛泽东的出行为宜。"⑤在到达城南庄的前一天,也就是四月十二日,毛泽东、 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阜平县西下村宿营时,毛泽东向周、任又提出这个问题,周、 任都表示同意,决定到城南庄后,周、任先去西柏坡同刘、朱会合,毛泽东则暂留 城南庄作去苏联的准备。二十六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表示:决定提早动身赴苏联。 斯大林先在二十九日复电同意,到五月十日又致电毛泽东:考虑到中国战局的发展 和他途中的安全,再次建议他推迟来苏。这样,毛泽东在城南庄共住了三十五天。

在这段时间内,从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七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城南庄召开扩大 会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都出席了。这是自撤离延安后五位 书记第一次在一起参加的正式中央会议。时间相隔只有一年多一点,国内形势已经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形势变化的要求,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怎样促使中国革命全面胜利的到来 和怎样迎接这一胜利的到来。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三点战略性的意见:第一,把战争 引向国民党区域。没有这一条,不能胜利。第二,胜利使人欣喜,但目前民力负担 很重。要使后方的农业和工业长上一寸,才能适应战争需要。土改、整党、人民代 表会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要使人民的负担适当减轻。第三,反对无 政府无纪律状态,适当缩小地方权利。⑥他的这几点意见,后来被归纳成"军队向 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十六个字,成为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内的行动方针。

这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华北、中原分别成立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机 构;准备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著名人士来解放区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 议,并就这个问题立刻同有关人士交换意见。会议还研究并确定了粟裕率领的三个 纵队暂不渡江,先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的部署(这个问题,在后面还要谈到)。

城南庄会议结束后没有几天,五月十八日,国民党飞机突然来轰炸城南庄,击 中了毛泽东的住房,但毛泽东却没有受伤。对这段惊险的经历,聂荣臻回忆道:

"那天早晨,收听完广播,我正在吃早饭,听到有机群的轰鸣声。""我急忙 走到院里,敌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大了。我循着声音望去,有一架敌机已经飞来了, 在城南庄上空盘旋侦察。接着,后面传来一阵轰鸣声,声音很沉重,不多时,又飞 来了两架敌机,这时已经看清是B25轰炸机。于是我快步向毛泽东同志的房间走去。"

"由于毛泽东同志通宵都在工作,我走到他屋内的时候,他身穿蓝条毛巾睡衣, 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以很轻而又急切的声音说:主席,敌人飞机来轰炸,请你快到 防空洞去。毛泽东坐起来,若无其事,非常镇静,很风趣地对我说:不要紧,没什 么了不起!无非是投下一点钢铁,正好打几把锄头开荒。"

"我想,不能再延迟了,就当机立断,让警卫人员去取担架。取来担架以后, 我向赵尔陆同志递了个眼色,便把毛泽东同志扶上了担架。我们两人抬起担架就走, 在场的秘书和警卫人员,七手八脚地接过了担架,一溜小跑奔向房后的防空洞。" "我和毛泽东同志刚走进防空洞,敌人的飞机就投下了炸弹,只听轰轰几声巨响, 我们驻地的小院附近升起了一团团浓烟。"⑦

这次敌机一共投了五枚炸弹,其中一枚正落在毛泽东所住的小院子里爆炸了。 毛泽东住的那两间小房子,门窗的玻璃都被震碎,一些鸡蛋也被弹片砸烂了。看到 这些,聂荣臻真觉得"后怕":"如果不是当机立断,事情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显然,国民党方面已经获得毛泽东住处的情报。当天晚上,毛泽东就转移到离 城南庄二十多里的一个很隐蔽的小村子:花山村。他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五月二十 七日,到达中共中央机关所在的西柏坡。

到达西柏坡后,毛泽东逐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指挥作战上来。

在这以前,也就是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进行新 式整军运动,一面展开攻势作战。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发起冬季 攻势,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中旬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十五万多人,把东北的国民 党军队压缩在锦州、沈阳、长春这三个互不相连、仅占东北总面积百分之三的狭小 地区内。毛泽东对这次攻势作了很高的评价。他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名义 指出:"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冒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歼灭大部敌人,迭克 名城,威震全国。"西北野战军在取得被毛泽东称为"改变了西北的形势,并将影 响中原形势"的宜川大捷后,又攻占宝鸡,光复延安。华东野战军的山东兵团,中 原地区的陈士榘、唐亮、陈赓、谢富治所部,华北的徐向前兵团和杨得志、罗瑞卿、 杨成武兵团,也在一九四八年的三、四月间分别进行了周村战役、潍县战役、洛阳 战役、临汾战役、察南绥东战役等,各自歼灭了为数不少的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到达西柏坡前后相继开始的一九四八年夏季攻势作战,就是在上述胜利 的基础上,在全国五个作战方向上先后展开的。这就是:中原战场上的豫东战役和 襄阳、樊城战役,华东战场上的津浦路中段战役,华北战场上的晋中战役和冀热察 边战役。

其中,豫东战役对推进南线战局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个战役的形成, 在决策上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过程。

早在毛泽东部署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候,他就同时考虑到 以当时已进入鲁南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两个纵队(纵队司令员分别为叶飞、 陶勇,因此也叫叶纵、陶纵)渡过长江、直出闽浙赣地区建立根据地,以便把战线 进一步推向国民党军战略后方的构想。他在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的一份电报中 说到,在刘邓率部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谢南渡黄河挺进豫陕边的同时,由陈毅、粟 裕、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留置山东(包括鲁西南)"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 另以第一、第四两个纵队经过整补和政治动员后,第一步"出至皖西,建立临时根 据地";第二步"相机渡江至皖南,建立第二临时根据地";第三步跃进至"闽浙 赣目的地"。为了加强这支部队出击后的领导,毛泽东还提出以邓子恢、张鼎丞、 曾山组成东南分局的建议,要华东局考虑。⑧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是毛泽东独具匠心地布下的 棋局。它从根本上扭转战局,使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但是,全局中最关键 的一着棋--向大别山地区挺进的刘邓大军,虽有陈谢集团进入豫西从右侧辅弼, 力量仍嫌不足,在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下,还有被迫撤回的可能。经过再三考虑, 毛泽东在八月七日和八日两次致电陈毅、粟裕并告刘邓,修改了原来考虑的华野主 力全部在山东内线作战而以第一、第四纵队分步骤挺进闽浙赣边的构想,决定由陈 毅、粟裕立即赴鲁西南,统一指挥包括第一、第四纵队在内的华野六个纵队,组成 华野西线(也叫外线)兵团,进行直接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战任务。毛泽 东估计,在刘邓大军向南跃进时,国民党军必然会以重兵追堵。在这种情况下,陈 粟西线兵团立即尾随敌军南下,就可以从"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有效地掩护刘邓 大军的挺进并在大别山地区立足生根。

毛泽东对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所下的决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执著地认为, 只有适时地和有步骤地把战线向蒋介石统治区推移,使人民解放军所需的大部人力、 物力取之于对方,才能使新解放区逐步扩展,使老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经过跃 进和巩固的几次反复,最终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因此,他在根据战局的发展适当 调整陈粟大军的作战部署后,还多次致电刘邓、陈粟,要他们继续准备以一部分主 力在第二年的适当时机渡江南进,吸引部分国民党军从中原地区转援江南,以利于 中原解放区的巩固。

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会议结束后大约一个星期,从中原前线赶赴陕北中央的陈 毅,同毛泽东在杨家沟见面了。这是他们随着抗战胜利而在延安分手后的第一次见 面。毛泽东在同陈毅谈到一九四七年七月以后的全军作战行动时,强调它的性质已 不再属于"自卫防御",而是一种"革命的进攻",是把战争的主要战场推向蒋管 区、以求解放全中国的作战行动,所以叫"战略进攻"。毛泽东说:蒋介石已处于 防御地位。黄鹤一去不复返,他要回到战争初期那种形势是不可能的了,今后是我 们如何转入江南、四川、两广的问题。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八日起,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由他 起草的《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决议。从十九日下午开始,会议 连续三天听取了陈毅关于日本投降以来华东地区和华东野战军的各方面情况、中原 战场当前形势的汇报。

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对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和沿江重镇南京、武汉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蒋介石无论如何都想把他们从自己的卧榻之旁赶走。一九四七 年十二月初,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在九江设立国防部前 进指挥所,调集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军展开大规模"围剿"。 大别山地区的反"围剿"斗争,坚持了一个多月,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还没有取 得决定性胜利。国共两军在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处于胶着相持的状态。

怎样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最初商定的南线三军在三个月 内的作战方针,是以刘邓军主力位于大别山内线,"分遣坚持,多休息,多打小仗", 待正由晋冀鲁豫南下的三万新兵到达以充实部队后,再打中等规模之仗;以粟裕所 部并指挥陈谢军在二、三、四三个月内,在中原地区寻求打几个中等规模的歼灭战, 以配合刘邓军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他们还设想以山东兵团的许世友、谭震林率两 个纵队南下苏北、苏中,会合原在这两个地区活动的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形成 一个重要战场,威胁京沪",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一部力量向东。"三个月后, 南北配合行动,可能进入打大歼灭战之阶段。"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以军委的名 义把这个战略构想传达给刘邓、粟裕和陈谢等。二十七日,又以毛泽东、陈毅两人 的名义,就山东兵团的使用问题提出两个方案,要求华东局研究提出意见。

打破大别山乃至整个中原的僵持局面,是关系全局的一篇大文章。对这样的重 大问题,毛泽东在发出电报后,仍在反复思索,并同周恩来、陈毅继续商议。毛泽 东所担心的是,这样的布局能不能有把握打破中原的僵持局面?是不是还有其他更 积极、更大胆、更能震动敌人的方案呢?毛泽东又想到了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 个纵队渡江南进这一着棋。本来,他是准备在一九四八年秋季中原战局基本上得到 改善后再走这一步棋的,现在考虑要提前实行。周恩来、陈毅也同意这个设想。

设想虽然提出了,但对采取这样重大的行动,毛泽东下决心是十分慎重的。一 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前一个电报发出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向粟裕发出第二份电报。 这是一份限少数领导人"作极机密讨论不让他人知道"的绝密电报。电报中说:关 于由你率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研究有三个 方案,即:一,休整半月后立即渡江;二,二、三、四三个月在中原地区歼灭一部 分敌军,然后休整一个月再渡江;三,按原议先在中原作战,于一九四八年秋季再 行渡江。在电报中,毛泽东分析了三个方案各自的利弊后指出:"你率三纵渡江以 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 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 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 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毛泽东希望粟裕"熟筹见复"。⑨

毛泽东还同陈毅研究了准备成立东南分局,由粟裕任书记,叶飞、金明任副书 记;准备组成东南野战军,由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邓子恢任副政委。

给粟裕电报发出后第三天,一月三十一日,粟裕发来他同参谋长陈士榘、政治 部主任唐亮研究后的回电,就一、四、六纵队的渡江时间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三 个纵队先北开陇海铁路附近休整一个半月,三月下旬即可出动;二是三个纵队仍先 参加中原作战,三月中旬开始休整,五月中旬出动南下。"以上两案,以第一案为 最好。"回电中,粟裕还就渡江路线、渡江后留在中原各部队的作战方针等问题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复电粟裕,表示完全同意他提出的第一方案,在三月下旬出 动。"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南京江阴之间。"⑩

一个重大的行动计划决定下来了。

但是,一九四八年春季,中原战局出现了重要变化。

第一,由于刘邓军实行了集结和分遣相结合的灵活战略,加上华东野战军外线 兵团和陈谢部的积极作战,不但基本上粉碎了白崇禧对大别山区的围攻,而且开辟 了桐柏、江汉和沙河淮河之间的三个新解放区,拦腰切断了中原地区两条交通大动 脉--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攻克中原重镇洛阳,中原战局已逐步走向稳定。

第二,中原三军成功地保持了从豫北经过鲁西南、豫皖苏区通往大别山区和由 晋南进入豫西、陕南这两条重要通道,使晋冀鲁豫解放区一部分军需物资和三万新 兵得以补充在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损耗较大的刘邓军,使他们的战斗力逐步恢复, 也保障了中原各军在此后的作战中能得到后方的支援。

第三,中原新解放区经过半年经营,特别是纠正了执行党的土地政策、城市政 策、工商业政策中某些"左"的偏向后,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轨道,拥有三千万人口 的中原新区开始得到巩固。

第四,解放军一部分主力进入中原并吸引国民党军部分主力回援后,坚持在内 线的解放军乘机相继发动攻势,取得重大战果,尤其是西北野战军在宜川战役中一 举歼灭胡宗南集团两个整编师近三万人,迫使胡宗南从中原战区抽调一个兵团回援 西安;同时,由于苏北兵团的积极作战,也吸引了部分国民党军队从大别山东麓调 往苏中地区,从而相应地减弱了他们在中原战区的兵力。

总之,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逐步具备打大歼灭战的有利 条件。中原战局的这些变化,引起执行跃进闽浙赣边计划的主要负责人粟裕的反复 思考。

四十一岁的粟裕,在当时各战略区领导人中,是一位身经百战、有着丰富作战 经验的年轻将领。他根据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率一、四、六纵队从平汉铁路东侧 的临颍地区北上,到达濮阳地区,准备经过一段时间整训后执行渡江南下的任务。 同时,派出先遣小分队到预定渡江的地段先期侦察,并密切注视着不断变化中的中 原战局。以往的作战经历使他熟知苏浙皖赣地区的地形条件,这种河流文错、稻田 密布的水网地区对装备较重的第一、四、六纵队的机动作战很不利。同时,也考虑 到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而且在补给 和伤病员安插上也有许多困难。他回忆起一九三四年红军抗日先遣队在皖浙赣边地 区的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地作为依托。他还具体地分析了中原战区国 民党军各部队的具体情况,认为他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 党军队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和桂系 主力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这样,中原战局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呈现僵持 局面,而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战争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数学的竞赛。粟 裕算了一笔细帐,认为解放军三个纵队进入江南后,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 作战,减员必大又无法得到补充;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 三至五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将更为有利。⑾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比较和思考,粟裕逐渐形成一个主力暂不渡江南进而留在 中原作战的构想。尽管构想有充足的根据,但他深知对一个已经确定并正在付诸实 施的战略决策,是不宜轻易提出不同建议的,尤其是在当时正十分强调组织纪律性 的情况下。因此在濮阳休整期间,他先向刚从中央回来的陈毅作了汇报。征得陈毅 同意后,他又在四月十六日致电刘邓,报告了自己的构想。两天后,四月十八日, 他才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想法。

粟裕的这份电报长达三千字。在电报中,粟裕首先充分肯定去年七、八两月先 后转入外线以来取得的极大胜利,接着,详细地分析了华野三个纵队执行渡江南下 方案后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当前中原战局发生的有利变化,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 不南下,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求得在最近有效 地打几个大歼灭仗。他认为,组成"三线武装(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 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 粟裕是谨慎的,深知自己这个建议的分量。因此,在电报结束时写道:"以上是职 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刚到城南庄只有一个星期的毛泽东,看到了粟裕的电报,也看到了刘邓在同一 天发来的电报。刘邓的电报表示,在粟部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和渡江有较大困难的情 况下,自以"迟出几个月为好"。这样,粟部可以"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 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看到这两 份电报后,毛泽东立刻决定要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向中央具体汇报他们的意见, 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并把这个问题列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重要 议程。要求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先作研究。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起,毛泽东在城南庄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 议中,听取了粟裕的汇报。与会同志一致同意粟裕的建议。根据城南庄决策,陈毅 赴中原局工作,由粟裕任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和代政治委员。五月五日,毛泽东 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指出: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 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 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 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印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 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徐汴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 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⑿

这是对重大战略决策所作的关键性的变动。它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 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第一线 高级指挥员的粟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敢于实事求是地大胆地对中央重大战略行 动部署提出不同意见,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能实事求是地重视 并采纳部属的不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果断地调整重大战略部署,也表现了高度的 智慧和勇气。对需要高度集中的军事指挥来说,这可以说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 典范。

城南庄决策,为中原会战擂响了战鼓!

五月三十日,粟裕率领一、四、六纵及两广纵队(相等于一个师)、特种兵纵 队南渡黄河,同中原野战军(由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第十一纵队会合。六月三日, 第三、第八纵队在陈士榘、唐亮指挥下从漯河地区东越黄泛区,前来会合。六月十 八日至二十二日,华东野战军发起开封战役,一举攻克中原名城、河南省会开封, 歼灭守军约四万人。接着,又在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六日乘胜发起睢杞战役,在中 原野战军主力策应下,歼灭国民党军队的区寿年兵团主力和黄百韬兵团一部五万四 千多人,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开封、睢杞这两个战役,通常合称豫东战役,共歼 灭国民党军九万多人,是继东北冬季攻势以后歼灭国民党军队最多的一次战役。

豫东战役的重要意义,不但在于歼灭了中原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打破 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而且证明人民解放军依托老解放区和中原新解放区的支 援,已经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大规模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彻底解决中原问题。 七月十一日,毛泽东要周恩来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起草贺电,指出:这个战役的 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 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七月十三日,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 明确地告诉中原局和粟陈唐:"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 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并且斩钉截铁地写道:"不歼灭五 军、十八军不走。"⒀

在豫东战役前后,其他几个重要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通盘筹划下展开的 强大攻势作战,也相继取得重大胜利。

在华东战场,为了配合豫东作战,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山东兵团在济南和徐州 之间进行了历时五十天的津浦铁路中段战役,全歼整编第十二军等部六万多人,完 全孤立了由国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据守的山东省会济南。韦国清、陈丕 显、吉洛(姬鹏飞)指挥苏北兵团在苏北北部发动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一万多人, 完全打通了苏北同山东的联系。

在晋中战场,徐向前指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发起了历时四十天的晋中战役,歼 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约十万人,完全孤立了山西省会太原城。

在中原战场,中原野战军在七月二日至十六日发起襄樊战役,攻克襄阳、樊城, 歼灭国民党军二万人,活捉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康泽。

在华北北部战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在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指挥下,先后 在保定以北和冀东地区发动攻势,共歼灭国民党军三万四千人,使河北省会保定陷 于孤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夏季作战的巨大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国的战局。这五 个作战方向上取得的重大胜利,被合称为"五路大捷"。新华社在一九四八年七月 二十六日发表的《祝五路大捷》的社论指出:"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敌人 在黄河以北,除了平绥、平锦两条铁路及在这两条路上的城镇外,只有沈阳、长春、 承德、保定、太原、安阳、新乡、焦作等稀稀落落的几个据点了。"在黄河以南, 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超过了战前规模,其余各解放区都在发展或恢复之中。中原战 场上的形势,早已不利于蒋介石。"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夺取了敌人成千门的大炮 之后,就建立了具有强大威力的人民的炮兵,从此,人民解放军不独在运动的野战 中是无敌的,就是在阵地战中也是无敌的了。一年来我们攻克了石家庄、运城、临 汾、宝鸡、潍县、兖州、洛阳、开封、襄阳、辽阳、鞍山、四平街等坚固的设防地 带与设防城市,这就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术,特别是攻坚战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此,已经没有什么国民党的设防城市打不开的了。"⒁

① 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29页。

② 杨尚昆:《对毛泽东的几点回忆》,《中共党史风云录》,人民出版社199 0年5月版,第2页。

③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标准本,解放社1949年6月版,第82、84、88、 89、91页。

④ 中共中央致华东局、转许谭谢、并告各中央局、分局、前委电,1948年4月 10日。

⑤ 《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

⑥ 中共中央会议记录,1948年5月3日。

⑦ 《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677、678、679 页。

⑧ 毛泽东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并华东局电,1947年7月23 日。

⑨ 中央军委致粟裕电,1948年1月27日。

⑩ 中央军委致粟裕,并告刘邓、饶漱石、邓子恢电,1948年2月1日。

⑾《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537-541页。

⑿中央军委致刘邓并华东局电,1948年5月5日。

⒀中共中央致中原局,并告粟陈唐电,1948年7月13日。

⒁《祝五路大捷》,《时事学习材料》,苏南新华书店1949年6月版,第217、 218页。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毛泽东传 作者:金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