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传》第03章 征伐匈奴|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3章 征伐匈奴


很多史学家和小说家在谈及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时,大多认为刘邦长于巧计、善 于欺敌,项羽则过分鲁直、拙于用人,这是项羽在最后关头输给刘邦的最主要因素。

楚汉相争4年,是从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时算起,因此头一年包括了鸿门剑宴、 项羽分封天下、刘邦被迫退入汉中等事件。这段期间,刘邦完全处于挨打状态。

从刘邦暗渡陈仓、并吞三秦开始,才算正式进入了楚汉对抗。刘邦一开始在战略上 便采取联合诸侯以对抗项羽的方式,但项羽却仍实行唯我独尊、猛狮对抗猴群的策略, 即使连江南原属班底的诸侯他也没有特加拉拢,因此造成刘邦有游说九江王英布的机会。

彭城大败的结果,显示刘邦在作战指挥方面的确不是项羽的对手。由于对彼此能力 的错误评估,使刘邦陷入空前绝后的危机,而项羽之所以无法在这次决战中歼灭刘邦, 应属天运所致。

从此以后,刘邦也绝不肯再和项羽进行会战,但他选择荥阳和成皋作为僵持的地点, 却是非常高明的策略。不论在粮食补给或地利上,荥阳战线的敖仓粮库和成皋天险,都 足以让战术挂帅的项羽英雄无用武之地。

虽然其间数度被迫撤离,但刘邦仍有效地在外围封锁住楚军对关中地区的攻击。相 反地,项羽不论如何努力,也占不了多大的便宜。

彭城大败后,刘邦最成功的战略是拉拢了九江的英布和梁地的彭越。这两人倾向刘 邦,无疑断了项羽的左右手,项羽之所以始终无力攻破刘邦的荥阳防线,失去这两股力 量的协助应属最大原因。

只要守住荥阳,刘邦便立于不败之地。

接着刘邦在战略上的优势便一路领先,在这方面建立最大的功劳的人应属韩信。

收服魏国、代国和赵国,已让刘邦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不论是他统辖的地区、人口 或粮秣,在这、年多期间都成长约好几倍。相反地,项羽的力量却愈来愈少,已完全呈 现了败象。

最后争胜的关键在齐国。项羽在荥阳僵局下,仍派出数十万兵马给龙且,显示他也 看出了这个危机;不过此时大势已去,扳回劣势的机会不大了。潍水之战可以说是楚汉 相争的最大关键,但项羽在危机中仍选择和自己比较相像的龙且,而不是和他可以互补 的钟离眛,因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在这一年半间,刘邦其实已取得了绝对优势,击败项羽只是时间的问题。

优异的战术可以让战略实施得更有效果,但如果战略错误,再卓越的战术恐怕也不 容易力挽狂澜。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评论:赢的时刻|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评论:赢的时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戏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泰。【老子】

欲取天下者,应顺自然之势,不应过分着重人为的努力。若有人想要以一己之力来 统治天下,我知道那绝对是做不到的。

天下者,神器也,绝非人力之所能为。因此积极而急于有为的人,将遭败乱,坚持 而固执己欲的,反而常会失去机会。

自然就是容许相异。人的命运有高低潮,有时积极,有时消极;有时戏寒,有时吹 暖;有的刚强,有的柔弱;有的增益,有的损害,这便是自然。阴晴风雨,春夏秋冬循 环易位,这便是自然,是人为所无法改变的。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人情、依物势、循自然,以道家的平常心为之,也就是先要 除去极端的欲念、奢目及享受,才能顺真势而治之。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2章 杯弓蛇影|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2章 杯弓蛇影


蒯彻对韩信说:"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胜负关键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 则楚胜。所以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要干就干真的

听到龙且军团溃亡时,项羽几乎吓坏了。生平中他第一次感到强烈的恐惧感。

一时间,这位年轻却驰名天下的无敌将军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丝"绝望"的念 头首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我真的输了吗?"

但刘邦却似乎尚未清楚韩信的重要性,他正为自己的伤势未愈、事情又忙得不能休 息而烦恼不已。

就在这段期间,韩信已完全平定了齐国,正着手整建复员的工作。他认为自己成就 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劳,身份地位也似乎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

因此,他派遣使者向刘邦提出了一个要求。

"齐国人的智谋伪诈多变又反复不定,南边又有楚国,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对我 们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请暂时晋封我为齐国的假王,以能有效地镇压之。"

刘邦听说韩信使节来到,本来非常高兴,也正式在朝仪中接见使者。

他期待韩信能在稳定齐国后立刻率军南下,从背后威胁项羽,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但韩信只要求自己的地位,一点也没提到较积极性的建议。

满心郁卒的刘邦不禁怒骂道:

"这家伙应该知道我被困在这里,他不想办法赶快帮助我,却只想自立为王,真辜 负我。"

话还没讲完,站在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分别走近,轻踏刘邦的脚。刘邦也警觉,立刻 住口不言,回头看看这两位心腹的谋士。

张良靠近刘邦耳边,轻声表示:

"目前我们正困处于此,根本也没有力量阻止韩信自立为齐王啊!大王不如答应他 的要求以便暂时安抚住他,否则可能会让他产生叛变的意念呀!"

陈平也建议:

"如今韩信声望高、势力大,正是需要拉拢他的时候呀!否则过去的恩情都要前功 尽弃了。"

刘邦立刻醒悟,但刚刚自己已表明不同意了,如果此时转得不够技巧,反而会让韩 信知道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答应的。

说过的话既然不能改变,刘邦灵机一动,随即把口气迟缓了下来。

"这家伙也真是的,大丈夫既能平定诸侯,理应为真王,干嘛还要作假王呢?"

所谓的假王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为了弥补刚才的失态可能被使者看在眼里,刘邦特别派张良持印绶代替刘邦前往齐 国,正式晋封韩信为齐王,并且指示他即日出兵南下攻打楚国的东北防线,以逼迫项羽 撤军自卫。

  项羽派使游说韩信

龙且的败亡使项羽不得不正视问题。

他一向看不起韩信,想不到自己最得意的"右手"却被韩信连根斩断。

韩信如果领齐军南下,项羽大本营的彭城立刻遭到直接威胁,这可不是彭越在梁地 的游击队所可比拟的。

彭越不过疥癣之患,韩信可是心腹大患啊!

项羽很想火速击败刘邦,再率大军回去和韩信一决生死,这才是西楚霸王一向的英 雄本色。

可惜刘邦一直以静制动,坚守不出,让项羽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况且刘邦紧控敖 仓粮秣,其后勤补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地,项羽的粮食已没剩多少了。

项羽深知此时惟一的生机是全力和刘邦拼战,绝不能分神去管韩信的事,因此不得 不用安抚的方法来解除韩信在背后的蠢动。

但有谁能说服韩信呢?

盱胎人武涉自愿前往。

由于盱胎在韩信家乡附近,武涉自认对韩信颇有了解。加上他年少时曾苦学纵横术, 对游说还颇有心得,因此他投入项梁帐下,希望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而扬名立万。

但自从项羽当家以来,根本是"天地之间,唯我独尊",一点也用不着和别人协调, 使武涉的"纵横术"几乎要生锈了。

现在机会来了,武涉自然急着想去发挥一下自己的长才。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韩信了,我一定可说服他归附大王!"

但项羽仍不愿让步太多,他强硬地指示武涉:

"绝对不可以伤害楚国的威望,要让韩信能心服我们啊!"

为显示楚国力量,项羽便组成一个千人的庞大使节团,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出发。

  理性诉求不如感性认同

武涉想以合理性的利害来说服韩信。

他以同乡名义求见韩信,韩信也坦然地接见了武涉。

韩信与同乡又曾是同事的武涉虽无深交,但也不是完全不认识,何况他又是楚王项 羽的正式来使,自然也得以礼待之。

武涉希望以道理来说服韩信,以显示楚军的正统立场。他的游说论点大致如下:

一、楚汉相争的责任在刘邦

秦国因暴政而为诸侯联合灭亡,虽然项羽功劳最大、力量最强,但他却未以天下为 自己独有,反而依功劳大小而分封疆土给诸侯王,终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刘邦却兴兵占领三秦土地,更引兵出关而袭击楚王,想要尽吞天下为私有。如此 贪图无厌的人实不值得韩信为之效劳,亦将为天下人所唾弃。

二、刘邦为人忘恩背义,不可深交

彭城大战时刘邦被击得溃败,性命本已在项羽手掌中,后因项羽怜惜昔日交情而放 他一马,刘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刘邦仍再度背约,又不断偷袭项羽,这种领袖是绝对 不可以信赖的。

三、刘邦对韩信只是利用而已

韩信虽以为自己和刘邦交情颇深,而尽力为刘邦作战立功,但总有一天仍会被出卖 的。

刘邦所以仍重用韩信,并非尊崇其才华,而是因为韩信还有对付项羽的?眉壑怠?

四、楚汉相争,韩信的立场将决定胜负

征服齐国之后,韩信的力量已不亚于项羽和刘邦,投向项羽则项羽赢,投向刘邦则 刘邦赢,因此韩信不宜妄自菲薄,应以自己将来的利害来作决定。

但以刘邦的自私个性,万一项羽输了,韩信将是他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五、建议韩信背弃刘邦,取得独立地位,三分天下

韩信既然有这份实力,便应脱离刘邦属下将领的地位,甚至可结合项羽去和刘邦谈 判,三分天下而共为诸侯王。

最后,武涉更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如果丧失此机会,将一辈子只成为刘邦的部 属,这绝不是一位智者应有的决断啊!

武涉的论断虽颇有道理,但从语气上却已明显看出项羽的弱势及危机。就算他刻意 的掩饰包装,但内在的心虚仍然表露无遗。

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由于出身卑微,早年长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从来就没有 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他最多只希望找到一个识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劳以出人头地, 得到他人的激赏和尊敬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是真正铭感于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对武涉表示:

"我当年臣事项羽,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也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讲的话得不到 重视,建议也从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离楚王而投奔汉王。

"汉王却授我上将军印缓,并给我数万军队,将他的衣服赐给我,将他的餐食和我 分享。他还对我言听计用,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学,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这是 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亲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为。对汉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会改变的, 请为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看到韩信坚决的态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铁板",只好狼狈地回去向项羽复命。

  韩信阵营内的造反派

武涉的游说虽失败,但却引发了韩信阵营的核心分子开始对刘邦有二心的念头。

这个主张的领导者便是韩信的首席参谋蒯彻。

蒯彻其人,史料中有时也称之为蒯通,他来自洛阳郊区一个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阳也是纵横大家苏秦的故乡,蒯彻天生便是个纵横迷,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 扬天下。

当时劝告韩信不必理会郦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击齐国的便是蒯彻。

蒯彻非常看好韩信,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面对项羽的就只有韩信。

他最无法认同的是韩信对自我创业不感兴趣,身为战争天才却不想争夺天下,在乱 世里实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韩信天真般地相信刘邦,一点也不像是个富于谋略的将领, 这也让蒯彻痛心不已。

"那个不守信用的汉王竟会是将军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听过武涉的议论,其中隐约透露项羽的弱势,蒯彻更是确定韩信已是天下第一强者。

"天下之权(争夺输赢关键)在韩信!"

蒯彻年轻时曾浪迹各地,寻求机会,因而学得相人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这 种根据统计学得来的"相术",其判断及猜测的正确度令人吃惊,也很容易使人着迷。

很多知识分子对"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说辞对韩信也是种震撼,蒯彻知道韩信内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说动他最好的时刻了!"

蒯彻看到韩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轻轻地走过去,韩信也抬头瞪着蒯彻,脸上 露出询问的表情。

蒯彻笑容满面地对韩信说:

"君王,有件事我非禀奏不可!"

"哦,有什么事吗?"

"我曾学过相术,您最近的身体有很大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啊!"

"哦,真的吗?"

"如果由君王的面相来看,不过封为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则贵不可言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显示天下着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将成为天下的主人!"

"你是说我应听从武涉之言?"

"的确如此!天下之动乱,原为推翻秦国暴政,以恢复原本的六国。但秦灭亡后, 却又形成楚汉对抗的局面,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军士肝脑涂地、百姓暴尸田野者,不 可胜数。楚霸王以彭城为基地,领军征讨北方诸侯,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但如今却困 军于京、索之间,被汉军阻挡于广武山之外,整整已经有三年多了。

"汉王方面也统领有十万之众,坚守巩、雒之地,凭恃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法 获取尺寸之地,同样也没有什么进展。看来真是形势比人强,只凭智谋勇略仍是人算不 如天算,双方完全困住了!"

"你认为我应帮助项王?"

"这倒不是!以臣的判断,要解决这个僵局、平息战祸,需要真正的英雄圣贤。

"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他们胜负的关键正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所以依为臣的看法是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 而居,让谁也占不得优势,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圣贤,又拥有强大武力,雄据齐、赵、燕之地,正可出兵监督楚、汉两 军,令他们不得再继续争战下去,这才是天下万民之心愿啊!君王此举也是为万民情愿, 相信天下百姓必会风闻而响应,还有谁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这样子君王便能够分封诸侯,建立自己的集团;集团形成后,天下人便会听从君 王之指挥,使齐国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齐国拥有胶泗之地,实力十分雄厚,只要君王仍以天下万民之心愿推动政务,相 信全国的诸侯会争先臣服于君王,项王、汉王必也逐步陷于孤立。

"这也就是古谚所谓:'上天要给你的,若不取之,将成大错。时机到了,却不去 做,反会受到祸殃。'希望君王能仔细考虑考虑,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可能还会受 到伤害的。"

韩信虽颇有感于蒯彻之言,但却不忍心背叛刘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汉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听说乘人之车者,便需负载他人之祸患,穿着人家 给的衣服,便应心怀他人之忧,食用他人食禄者,便应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为自己 的利益而背叛公义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但蒯彻仍不死心,他认为此刻若不能说服韩信,他一辈子的梦想也将会成空。因此 他继续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为和汉王交情深笃,可以共同建立万世之功业,臣窃以为是个错误 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在做百姓的时候,曾经为誓同生死的刎颈 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笃;但为了怀疑张赝、陈泽被杀害之事,两人竟然反目成仇。

"后来常山王背叛项王,以楚将项婴的首级为礼物而归附汉王。汉王也借兵东下, 在低水之南击溃成安君的军团,当场杀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常山 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话。这两个人的交往不可谓不深,但最后却相互伤 害至死方休,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时,人心往往会变得难以预测。

"如今君王和汉王间的交情尚远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面临的重大利害却还比张 赝、陈泽之事件严重得多,所以臣以为君王自认汉王必不会陷害您是个错误的想法啊!

"越国大夫文种和军师范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国,并使越王勾践得以称霸天下。然 而立功成名后,范蠡出走、文种身亡,野兽已尽而猎狗必被烹杀,这种现实是非常残酷 的。况且君王和汉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种、范蠡之于勾 践,这些人的命运便是君王您的榜样,请审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听说过,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盖天下的人是得不到奖赏的,臣也 来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劳和危险吧!您曾经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项王的亲信夏说,率 军在井陉口诛杀成安君,招抚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并歼灭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国 精锐部队,以功劳而言您真是天下无双,您的谋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 主之威势,功劳更是任何奖赏都不足以封赐;以这样的姿态归附楚军,项王也不会相信 您,归附汉军则汉王心中充满疑忌,君王您现在是什么地方也归附不得的啊!

"心中虽自认是人臣之臣,却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为君王您的安全 担心啊!"

韩信虽能了解蒯彻的诚意,但自己从未想过独立之事,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只好 对蒯彻表示:

"先生不用说了,我会好好考虑一番的!"

他看到韩信还是犹豫不能决,也有些心灰意懒,于是再度提出最后的警告:

"能接纳别人意见才可吸收旁观者清的好处,体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计划的 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机要。坚持己见、不能未雨绸缪者,要想长久安稳者少之又少矣! 事情看得透的人善于决断,犹疑不决,必遭祸害,并将丧失掌有天下的机会。很多有智 慧的人虽能知理却迟缓不行,此为百事之祸源也。

"想建立功劳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时机更是一闪而逝、难得而 易失,像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啊!"

经过几天的思考,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刘 邦的破格提拔,实在没有背叛的道理;况且自己的功劳大,封为齐王本属应该,相信刘 邦也不会夺走自己的封爵才对。

因此,韩信仍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您迟早要遭到祸殃的!"

蒯彻认为韩信这种态度绝不会有好下场,而自己如此劝告过韩信,更将遭受灾祸, 乃假装疯狂而逃离。

韩信深知蒯彻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取得优势,主动求和

在广武封峙的楚汉两军,胜负已逐渐分晓。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工兵罢食绝。"

刘邦愈来愈有击败项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为淮南王,显示有反守为攻、直捣项羽后门的企图心。

为了显示天下归心,刘邦还有一连串的动作。

他要求燕人派骑兵部队加入汉营,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刘邦已完全统有汉中、关中、 赵、魏、代、齐、燕,并决心进攻淮南。

项羽只剩下楚地,势必孤掌难鸣了。

为了示恩于天下人,刘邦还接受幕僚建议,令官吏为所有在这数年中战死的己方军 士作衣衾棺敛,并转送给家属以作祭祀。这使汉军士气大振,个个感激汉王仁政,无不 全心效忠。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

"四方归心焉!"

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

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军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眼见项羽军将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了。

然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虽然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背约追击撤退中的楚军,但这次和谈是否真是 刘邦事先的阴谋,或者背约行为只是临时动议,现有史料已难以求证了。

不过,刘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关心父亲刘公和妻子吕氏的安全。

但以项羽个性的强悍,要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

  双人说客,不同演出

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陆贾高大雄伟、颇有威仪,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 因此常代表刘邦到各诸侯国为外交使者。

但陆贾在名义上是刘邦的客卿而非部属,其立场较为超然。

他自信满满地接受刘邦之委派,凭三寸之舌而前往楚营拯救刘公和吕氏。

虽然项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谊而接见了他,但脸上的表情却相当冷淡。陆贾可一点也 不气馁,他自认博学多闻,又富组织力,当场鼓起如弹簧的舌头,滔滔不绝地雄辩着。

他认同项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张,认为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已久,是到了该结束纷争的 时候了。楚汉相争其实也不一定非有胜负不可,刘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两人更曾共同 并肩作战,兄弟同墙实不需非致对方于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谈是可能的。

目前,两人虽然平分秋色,但楚军属远征部队,粮食补给不易,坚持下去不见得有 利。刘邦顾及父亲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谈判了事。这对双方都有利,对天下人也有利。 现在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平的时候了。

陆贾的论点诚恳而有道理。

楚国的重臣们都颇认同陆贾的意见,唯独项羽不以为然。

在理性上,项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机,但在潜意识上,他认为自己绝不应输给刘 邦。

他深信只要进行决战,一定可以彻底击溃刘邦。

他瞪着陆贾,沉声表示:

"你认为汉王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陆贾很想说"是",但他看出项羽情绪上的不满,乃不敢明白表示,只狼狈地想为 刘邦辩解:

"汉王真的有诚意!"

"你不用说了!"项羽压抑住怒火,仍很有风度地表示:"要结束战争不难!回去 告诉汉王,他若真的为天下苍生想,就与我彻底决一死战,使天下归于一统吧!"

陆贾只好无功而返,向刘邦回报。

"虽然未达成任务,但我绝未辱没使命,已为汉王争够了面子!"

刘邦心中虽骂道:"无聊、虚伪的竖儒。"但表面上仍给予安慰一番。

陆贾失败了,但刘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宾客候公再度去和项羽谈判。

候公出身不详,是个瘦瘦的高个子。他年岁已大,平日又不修边幅,看起来一点也 不体面。

刘邦一向最喜欢这种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过人,是面临危机时的好帮手。

和陆贾相同,侯公只是刘邦的宾客而非部属。

侯公出发前向刘邦建议楚汉双方不妨以鸿沟为界。

鸿沟是流经荥阳附近的运河,由荥阳东方引黄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认为和项羽谈判时策略要清楚而具体,一次便得成?Γ裨蚪椿嵊新榉场?

以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划给项羽,这种分界虽颇粗糙,但在紧张情况下却 不愧为好方法。

  故弄玄虚,引项羽好奇

侯公到楚营后只表示:

"我将在此待一阵子!"

这个请求表示不急着谈判,也不赶行程,只有在项羽想谈时再说,绝不勉强。

项羽对侯公的这种态度的确颇为惊讶,便派人送来酒食,并打听候公的来意。

但侯公对接待人员绝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讲养生长寿之道,并传授些道家导引术的 秘诀。

这下子可让项羽傻眼了。

就当时情势而言,项羽比刘邦更急于和谈。

终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项羽主动召见了侯公。

"汉王要你来,到底是有什么讯息?"

"汉王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谈到修身养道,侯公兴趣可来了,三天三夜也绝不疲劳。

"汉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汉王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您们 两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识!"

项羽对侯公的说词相当感兴趣。

"如果为了天下众生而维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汉王谈判的!"

侯公立刻摆出一副天下公证人的模样,主张以鸿沟为界;他并且表示两军僵持在此, 便应以之为和平缓冲线,这样才算公平。

项羽听得频频点头,显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议。

项羽是楚国贵族,本身又比较好面子、讲气派,侯公深诸此理,所以绝口不提刘邦。

他甚至公开表示:

"我不是汉王的部属,不必效忠于他。"

或许便是因为这句话,让项羽心中颇为受用,才会答应接受和谈的条件。

双方很快地约定撤军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刘邦报告。

九月,项羽释放刘公和吕氏回归汉营,营中军士大呼万岁。

看样子,和平即将到来。

  张良、陈平策动偷袭

项羽首先依约定解兵归国。

刘邦自然也决定暂时退入关中。

僵持年余的广武战场即将成为"台风眼。"

但就在刘邦下令撤军的同时,首席谋士张良和陈平连袂秘密晋见刘邦。

"两位先生同时到来,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来,我们目前是强势还是弱势?"

张良首先提出问题。

刘邦怔了一下,略为思考后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对我们有利,但如果进行会战,我没有把握能击败项王!"

陈平接着表示:

"的确如此。我们是很难真正击败项羽,只有现在是惟一的机会!"

刘邦:"怎么讲呢?"

陈平:"目前我们已拥有天下的大部分,诸侯也都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楚军久战而 兵疲粮尽,这正是天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乘此机会攻击他们,否则便成了俗语所谓的 '养虎而自遗患'了!"

"但我们已达成约定了!"

"创大事业者不拘小节,只要击败项王,我们便再也不需要谈判和约定了!"

张良也表示支持。

刘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军越过鸿沟,准备袭击项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队。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放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 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的智者,知晓道体的精微奥妙并不是言语可以说明或阐释的,因此他只会审慎 地勤而行之,不愿多言多做言辞表达。

一切顺乎自然,堵塞意念,关闭情欲,收敛锋芒,消除纷扰于未然,不表示自己的 特异,遇光则和,遇尘则同,这种人便到达了玄同的境界。

所谓的玄同,便是表面和万物大同而无迹可见,这样子便可完全合于大道了。

超然物外,淡泊无欲,无法用任何引诱来亲近他,所以想疏远或离开之也不可得。

只问自然,顺势而为之,不刻意努力,利不足诱之,害不足畏之,富贵吸引不了他, 贫贱也不会在意,这种亲疏利害贵贱都引动不了的人,才称得上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蒯彻在游说韩信的立足点上,大部分都颇有道理,只是蒯彻过分强调利害。

表面上虽是为了韩信,其实蒯彻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想借由韩信提升自己的地位, 以韩信的实力让自己在争夺天下上拥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因此他疏忽了韩信的"感觉",对韩信和刘邦问本有的情谊视而不见,更且卑视之。 他无法了解对早年挫折连连的韩信而言,刘邦的破格提拔有其重大的意义,不是单纯的 "利害安危"所能说服的。

论点相当正确,热情也够真诚,游说的技巧也十足功力,但蒯彻企图以理性上的完 美逻辑来克服韩信作为"人"的自然感情,最后的失败也是不可免的。

韩信和刘邦间可能产生的互动和权力之争,原本可以顺其自然而发展,或许这样对 韩信会稍有利些。但蒯彻的一番提醒,相信在韩信心目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对韩信和 刘邦间的自然相处也必产生不少变数。日后韩信之以悲剧收场,似乎是被蒯彻不幸说中 了,然而蒯彻的游说其实也对韩信后来的心态产生不小的影响。

陆贾和侯会在游说技巧方面也因为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陆贾也是由理性的利害观点来作游说,立论相当?凸鄱导剩财牡玫匠爻嫉? 重视。因此以说客立场而言,陆贾的表现的确十分出色,然而惟一无法同意的却是当事 人项羽。

陆贾一样疏忽了项羽的情绪问题。

从优势打到劣势,项羽心里自然相当不平衡,但他再怎么样也不愿认输。因此陆贾 这种堂皇的正规理由,对项羽的心理无异是种伤害。

反之,侯公便颇懂得利用项羽情绪上的弱点,他不但没有长篇大论的巧辩,而且从 头到尾都不替刘邦说话,甚至经常故意在言语上折损刘邦,这种态度对项羽而言是对他 胃口的了。

顺着人性的自然,不迷失于自我的推论,正是侯会最成功的地方。

据说为感谢候公的功劳,刘邦封侯公为平国公,但侯公却躲起来不接受晋封,也不 再和刘邦见面,真正做到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刘邦为表彰候公的贡献,仍赐之一府邸,并题名日:"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 号为平国君。"

但这位平国君却从未踏入这府邸一步。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1章 赵国风雨|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1章 赵国风雨


刘邦大军很快地包围了钟离眛,但楚军防卫坚固,汉军暂时束手无策。此时项羽已 赶回荥阳战场,刘邦于是下令汉军退守广武险阻之地,项羽也立刻追到,双方在广武形 成对峙局面。 刘邦计诱曹咎,再下成皋

项羽为了确保后方粮秣安全,亲自引军东行,进行扫荡工作。

临走前,项羽嘱咐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不可与刘邦作战,等待他回来后再行出击。

曹咎原为秦王朝蕲县狱掾,曾和司马欣共救项梁,因而成为楚军的重要干部。虽然 他并没有特殊才能,但仍因忠诚可靠而升为大司马(最高军政指挥官)。

由于龙且前往救齐,项羽对钟离眛又失去信心,在无独当一面的将领可用时,只好 起用曹咎来作防守的工作,并以塞王司马欣加以协助之。

司马欣和曹咎为旧识,又曾为章邯首席助手,颇富作战经验,由他来协助曹咎应是 万无一失了。

项羽也深知曹咎可能不是刘邦的对手,因此嘱咐他只要坚守十五天即可。

刘邦当然也接到项羽离开的消息,他判断此次来来回约需十数天,这十数天是夺回 成皋最好的时机。

于是他派出偏将率队到成皋城门前叫阵,以一副轻敌的模样引诱曹咎出战。

曹咎和司马欣自然不敢随意出击。

刘邦却想到一个鬼点子,他知道曹咎和司马欣都是早年有思于项梁而受到重用的。

于是他故意在城中的楚军里传播一则耳语,说这种靠恩情升官的将领到底是不懂得 兵法的,因此根本无法率军作战。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文人出身的曹咎最无法忍受的便是别人讥笑他不会带兵。

因此他不顾司马欣苦劝而率军出城,准备和刘邦决一死战。

但刘邦亲自率军布阵在把水西北岸,一副满不在乎的神色。

曹咎也不肯示弱,亲自带头渡河攻击刘邦本阵。

刘邦乃下令撤营后退,曹咎见状更加紧渡河。谁知当楚军半渡时,刘邦立刻令汉军 回师,以准备好的弓弩队攻击河流中的楚军,楚军立刻陷入大乱。刘邦又命左右两边伏 军由河边小树林中冲出,向汜水中慌乱的楚军展开屠杀,曹咎奋力抵抗却不得脱。

成皋城上的司马欣见状,也立刻组织后备部队出城援救。

但等到司马欣进入汜水中拯救曹咎之际,埋伏在温水东岸的汉军尽出,立刻截断楚 军回城之路。

在城外的楚军见回城之路被断绝,大为吃惊,纷纷向汉军投降。曹咎和司马欣眼见 大势已去,痛悔未能依循项羽的交代,便在汜水上自刎而死。

刘邦于是渡河攻陷成皋,尽得楚军粮食和金玉货财,并在荥阳对面的广武县驻营, 重新控制敖仓的粮食及粮补管道。

  最是关心虞美人

项羽在梁地前线听到成皋陷落后,立刻放弃梁地的镇压工作而急速回防。

此时项羽心中最担心的,并不是成皋的失守或曹咎和司马欣的安危,而是他新近的 爱妃虞姬。

虞姬是齐地的少女,一年半前和项羽在征伐田荣的战争中认识。

项羽的身心有如柏拉图笔下的杰出运动家,带有相当的自恋倾向,因此他平常不喜 接近女色。终其一生,他都未正式设立皇后。

虽已二十七岁了,但项羽一直未有喜欢的女性,一直到碰到虞姬为止。

虞姬其实只是民间的小女孩,长得清纯可爱、娇小纤细、楚楚动人,雄壮魁伟的项 羽却爱上这个小美人。

只是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项羽尚不忍占有她,只是当小鸟般地保护着,如同宠物。

项羽并不认为虞姬是他的妻子,因此并未将她留在彭城,而是随军带在身边。

如今虞姬已十六岁,项羽才正式封她为"美人",因此上上下下都以虞美人称呼之。

征讨梁地因所需时间不多,项羽便把虞美人留在成皋营殿里。

如今成皋失守,项羽不禁忧心如焚。

其实司马欣出城前便自知大势已去,所以他命令虞美人的专任保嫖赶紧保护虞姬出 城,投奔荥阳钟离眛的军营。

听到成皋失守,机智的钟离眛立刻将军队部署于荥阳东边防线,以免使荥阳成为孤 城。

刘邦的大军也很快包围了钟离眛,但楚军防卫工事坚固。汉军暂时对他束手无策。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项羽已赶回荥阳战场。

刘邦于是下令汉军退守广武险阻之地,项羽也立刻追到,双方在广武形成对峙局面。

  汉城楚寨的长期对峙

进入广武山,是刘邦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广武位于黄河南岸,地处荥阳和成皋之间,是个小台地,因此通称广武山。

在广武山西麓的高地上,筑有数个黄土大穴,这里便是秦王朝重要谷仓--敖仓的 所在地。

只要屯兵在广武高地,便可享有敖仓粮食,而且此地地势险峻,由东麓山下要攻打 广武台地非常不容易。

而且攻打成皋之先,刘邦已令人在此筑寨、凿坑、设栅,拥有相当坚固的防御工事。

刘邦的营寨东面有个小河涧,通称广武涧,涧的对面是个较小的台地,项羽便将楚 军营寨建构在这个地方。

接下来的一年间,项羽和刘邦便在这里长期对峙,而楚军的力量也在这里急速衰弱。

后代人便将刘邦的营寨称为汉城,将楚军的阵地称为楚寨。

这是个致命的陷阱,但项羽似乎并未发现。

项羽的军队除了广武前线外,尚需供应荥阳城军民的粮食补给,这是相当庞大的负 担,但敖仓却在刘邦的控制中。

因此汉城拥有大量粮食,楚军的补给却在急速消耗中,这对攻击的一方是非常不利 的。

由于彭城方面的补给线长,运送困难,彭越的游击队又经常在梁地打劫,使楚军的 粮秣供应倍增困难。

项羽作战一向火急,又十分讲求效率,因此他对粮食的规划一向作得不好。

倒不是他不懂得粮秣的重要,而是过去他从来不必为这件事苦恼。

这次他却被刘邦拖住了,使粮食补给成了大麻烦。这是项羽第一次有机会为粮食苦 恼,所以他也的确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欲烹我父,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希望尽快和刘邦决一死战。

他想到一个逼迫刘邦的好办法,立刻下令部属火速由彭城带来刘邦的家属。

彭城大败时,刘公和吕后等全都被项羽所虏。

项羽在楚寨前面作个大刀俎,将刘太公全身赤裸地绑在上面,准备烹杀之。

刘邦听到报告后立刻赶往城墙前观望。

项羽派人大声喊话:

"汉王听着,项王有令,如不尽快下来决一死战,便烹杀你的父亲刘太公。"

刘邦见状,心里也是着急又难过,不过他知道此事若不小心处理,可能会危及全军 的安全。

虽然明知是项羽的"阴谋",但事关主人的骨肉亲情,张良和陈平等策士也不敢有 何建议,只有让刘邦自己去决定了。

顾及作为主将的责任,刘邦心一横,扯起他的大嗓门在城墙上回答道:

"我和项羽当年同时受命于楚怀王,并共约为兄弟,我的父亲不也就是你的父亲吗? 如果你想烹杀父亲,也请分一杯羹给我喝吧!"

项羽被顶了回来,简直气坏了,立刻下令烹杀太公。

这时候项伯也在跟前,他立刻前去劝止道:

"天下事每人各有看法,杀害刘公对我们不见得有利,可能还会引发不必要的批评。 争夺天下的人通常是无法顾及亲人的,杀了他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帮助,更何况杀人父 母可能会惹出意外的灾祸!"

项羽也觉得杀害无辜的宿敌之长辈会破坏自己的英雄形象,便接受了项伯的劝止。

项伯出面阻止,虽然其中含有报答刘邦知遇之情分,但以楚人的习俗,杀害千万敌 人者为英雄,而阴害有地位又无力反抗的人则为懦夫。因此项羽之所以接受项伯的建议, 也的确有他需要考虑的地方。

  项羽斗力,刘邦斗智

面对"够皮"的刘邦,恐吓威胁似乎发挥不了效果,项羽无奈下只好正面挑战了。

他派军使到汉城向刘邦下战书:

"连续几年来,天下一直动荡不安且战乱饥饿频传,原因都来自我们两人的争战。

"因此我建议我们两人依循楚人古代尚武精神,单挑对决以定胜负,不要让天下为 我们遭受颠沛流离的痛苦!"

凭个人武勇,刘邦根本不是项羽对手,因此他绝不会中计,只笑着要楚军使回去传 话:

"我宁可斗智,才不斗力!"

当然项羽也不会真的笨到相信刘邦会同意和他单挑独斗,他只想借这个举动来嘲讽 刘邦的缺乏武勇精神而已。因此他立刻派出三个敢死队员,轻装站到汉城前面向汉军挑 战,并讥笑汉军阵营是有其主必有其臣,都是一些酒囊饭桶。

这招的确有效,对汉军的士气影响很大,将士们都为此愤愤不平,摩拳擦掌地想出 城决战。

为了鼓舞士气,刘邦特别派一名来自楼烦的骑射手骑马出城,并在飞驰中以箭射杀 楚营的三位敢死壮士。

汉军大声欢呼胜利,城中一片哗然。

楼烦属塞外游牧民族,以擅长骑射而出名,这位骑射手或许正是楼烦族的勇士。刘 邦入关后,曾大量编组秦地战士,大概也招募有楼烦族的兵团也说不定。

总之,项羽的心战计谋又碰了一次钉子。

项羽大怒,乃亲自披甲持戟,站到汉城外向汉军挑战。

楼烦勇士又急驰而出,欲射项羽。

项羽怒目而视,大声叱责之,当真是声如巨雷,闻者无不丧胆。楼烦勇士因而不敢 瞄准项羽,双手抖得连弓箭都控制不稳,只得火速退回城中,再也不敢出城挑战。

欢呼中的汉军随即变得鸦雀无声。

在营中的刘邦对突然的安静大为惊异,立刻派人询问,当他知道项羽只身冒险来到 阵前时,也惊讶得连口都合不上来。

  蛮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头

虽然在粮食补给和行政管理上,刘邦的汉军占有绝对优势,但楚军是攻击的一方, 气势上比汉军强得多。

如果继续让项羽撒野下去,汉军的士气的确不太乐观。

项羽都敢亲临第一线,刘邦也不能太示弱,于是他那一向调皮的童心又起了,决定 也东施效颦地到阵前去喊话一番。

隔天早上刘邦表现得又大胆又瀟洒,他居然连盔甲也不带,只穿着营中的便服就跑 到汉城外的高地,和全副武装的项羽隔广武涧隘对峙着。

刘邦估算楚军的弓箭射不到他。

不仅汉军对主帅的勇猛深感佩服,连楚军也对刘邦的大胆大为惊讶。

听到汉营军士的欢呼声,一向爱热闹的刘邦胆子更大了。他慢慢拿出昨天准备好的 文件,向楚军大声喊话:

"项羽听着,像你这种无道的人,哪有资格向我单挑呢?你有十大罪状,我要代表 天下人来控诉你!"

项羽听了气得哇哇大叫。

这下刘邦更神气了,他大声喊话:

"第一,你违反楚怀王当初和我们的约定,把我贬到汉中,是你缺乏信用的罪状。

"第二,以自私的动机,谋杀卿子冠军宋义,是以下犯上的罪状。

"第三,解除赵国邯郸之围,完成任务后却不回报怀王,私自强迫诸侯军队攻入关 中,这是蔑视君王、欺侮诸侯的罪状。

"第四,火烧秦国宫室,盗掘始皇坟冢,私自侵占公产,是不仁不义的罪状。

"第五,子婴已经投降,却又被你杀害,是你不顾礼法,违反国际公义的罪状。

"第六,以欺骗手段坑杀秦国子弟兵二十万于新安,是你残暴无信的罪状。

"第七,自己占有最好的领地,却放逐各国故主,是你自私自利的罪状。

"第八,将义帝放逐到偏远地区,又侵占韩王领地,私自占领梁、楚的精华区,是 你违背公义的罪状。

"第九,派人暗中谋害义帝,更为天理所不容。

"第十,主宰天下为政不公平,又不顾信用,为天下人所不容,大逆无道,罪不可 赦。

"如今,我率领义兵,号召诸侯共同讨伐你这个奸贼,像英布这种刑余之人都痛心 你的罪状,公然征讨你,你哪里有资格向我挑战呢?"

面对项羽的怒目而视,刘邦愈骂俞神气.好像感觉自己能够对抗项羽的确很了不起, 于是难免有点得意忘形了。

再看到项羽气得哇哇叫的样子,刘邦"促狭"的童心更强了,他不禁愈骂愈大声, 抑扬顿挫的声音响彻整个山谷。

项羽表面上似乎情绪反弹很大,其实他早嘱咐好麾下的弓弩手,准备乘机偷袭刘邦。

由于刘邦在一般弓箭射程之外,楚军弓弩手决定采用弩来偷袭。

弩是一种必须由数名士兵同时操作的远射武器,大多由铜制成,主体是个凿于箭沟 的台座,长约六十公分。弓身前端有一个牙钩弦,操作者只要将弦用力后拉,置之于名 叫悬刀的凸起物,然后将箭置于沟中,瞄准后再以悬刀的扳机作用引动箭身,箭便会立 即飞出。

这种奇射程颇远,而且箭头大多绑有石头,用以打击目标。此外管通常是藏在矮树 丛中发动,以让对方在毫无准备下受到袭击。

由于广武山属树丛很少的黄土高原区,刘邦根本没有想到项羽会偷袭他,更由于距 离远,只用肉眼并无法发现藏在矮树丛中的弩。

楚军飞弩射至,刘邦应声而倒。

幸好距离够远,强弩之末只击中刘邦的右胸,虽不致让他命丧黄泉,但肋骨可能也 断了好几根。

起先刘邦真是被吓坏了,胸前重重的一击使他昏了头,他甚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但他很快地警觉过来,明白自己受了重伤,胸前痛入肺腑,但这件事绝不能让敌人 察知。于是他使尽吃奶的力气大叫:

"蛮子射中了我的脚趾头。"

身后的护卫自然飞快将刘邦抢救入城中。

项羽则傻在当场,他看到刘邦倒下又站起,并大呼脚痛,心中不禁有点半信半疑。 好不容易碰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邦居然如此命大,让他很难相信。

"难道只有轻伤?看样子好像真的没什么严重,这家伙还真是鸿福齐天!"

眼看功亏一篑,项羽心中也很郁卒,只好先退回营寨中,再行打探消息。

  欺敌计,强行抱伤巡视全军

汉营中则早已一片混乱。

主将在全体军士面前受创,对士气必会有严重打击,甚至可能全军崩溃。

但刘邦的确痛得站不起身。

御医自然很快地赶来医治包裹,刘邦也火速召见张良共商对策。

张良劝告刘邦强行起来,用木棒支撑着坐在马上,到各营巡视一番,以事实证明 "主将安好无恙"。

刘邦当然也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于是不顾医生反对而接受张良建议,穿着沉重的 盔甲坐在马上,一副无大碍的模样,到汉城各营寨去走了一趟。

刘邦强忍着疼痛,脸露微笑地接受全体军士的欢呼,然而他内心却觉得自己这次可 能活不下去了,因此只有尽全力而为吧!

楚军细作果然很快将刘邦无大伤的情况向项羽报告,项羽也只好放弃乘胜攻打汉城 的计划。

但刘邦伤势实在太严重了,核心干部为怕消息走露,特别安排刘邦出外视察各战线 情况,其实是将刘邦急速送往成皋,以接受较好的照顾和医疗。

这段期间正好齐王向楚军求救,项羽急着到处调遣兵马,让龙且率领大军以救齐国, 对刘邦在汉营的情形也就无暇追究了。

齐国马上将展开关键性的决战,为稳定北方防务,刘邦在病中下令真除张耳为赵王。

危险期总算度过了,为鼓舞士气,并消除关中盛传刘邦伤重的谣言,刘邦决定返回 关中一趟。

为避免楚军起疑,刘邦在进入原塞王的首都栎阳市时,故意高举着司马欣的首级, 这或许是萧何为安抚关中军民之心所作的特别安排吧!

其实刘邦此时还是不得休息,广武前线战场仍处于紧张对峙中,随时会有情况发生。 因此他在关中只待了四天,便又赶回汉城指挥部,以准备应付下一波的对抗。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 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 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 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章节的重心在教导人们顺其自然之要,顺其自然绝非放任,放任容易奢欲。顺其 自然者,不刻意压制欲念,但绝不放纵欲念,注视自己的欲念,观照它,关心它,不去 控制或压抑之,反而容易使欲念自然消失于无形。

善于处事者,一切顺其自然,反而不会显露痕迹,使事情顺利进行。善于说话的人, 不刻意狡辩,所以反而没有任何过失。善于推算者,不用心智,因此也不必苦思谋略, 耗费心机。懂得隐藏的人,不用门户来拘限,反而不会引发别人的好奇,能够真正守住 自已的秘密。善于结纳人心者,会针对别人需要,所以即使不用绳索捆绑,也没有人会 离开。

是以能够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最有能力拯救世人,绝不会放弃需要救助的人。又 由于他们能够体会万物的自然功能,因而最能拯救万物,绝不会放弃需要帮助的万物众 生。唯有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精微圣明。

袭明的意思乃因物为用,因物以明之,所以不会妄作聪明,一切体察自然之力,顺 自然以行之。

其实,善人和不善人的本身也是自然。善人固能指导不善之人而成为其老师,但没 有这些不善之人,也就无法显示善人的智慧,所以不善人是善人之资源。不尊重自己的 老师,不爱护自己的资源,就算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仍会自陷于大迷惑中,这种道理便 是所谓顺其自然的奥妙。

综观楚汉相争发展到此阶段,项羽已明显转强为弱。由于其个人之客观条件原本远 优于刘邦,使项羽一直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的至尊,用他自己的方法来控制天下,统治天 下。

为达这个目的,项羽真可说是苦心积虑。他不但自律严格,进而也严格要求其伙伴, 以至于在战术上虽能百战百胜,但伙伴却愈来愈少,反而逐渐落入了弱势。

刘邦的作风则比项羽更像个凡人。他起初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完整的规划, 多少有点像是被拱出来的。但他却颇懂得顺势而动,忍住接踵而来的挫折,一步步往前 迈进。他不太要求压制自己的欲念,使他活得更像个凡人,因而他也比较不会要求别人, 让别人感觉到他是个需要帮助的人。

就是这股力量,让刘邦周围的人愈来愈多。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帮助刘邦, 因而比帮助项羽更来得有成就感,自然而然地拱他的人也愈来愈多,使刘邦的力量愈战 愈大,愈败愈旺。

项羽不断地流失伙伴,他的猜忌心使他不断地放弃别人。刘邦正好相反,他从未放 弃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伙伴,他都依照他们各自的样子和他们紧系在一起。不论他们 用的是什么态度,刘邦几乎都能接受,也因为这样,刘邦终能在"有容乃大"的策略下 不断地成长,慢慢地占有了优势。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
《刘邦大传》第03章 刘邦之死| 秦汉朝历史

《刘邦大传》第03章 刘邦之死


项羽大声朗笑后,举剑自刎而死,王翳乃领先冲近,割下项羽首级。围在旁边的汉 营将领也争先恐后地前来争夺项羽的尸体,因而发生严重冲突,甚至举刀相向,互砍而 死者达数十人。 固陵会战,项羽再败汉军

由于粮食严重缺乏,和谈成立后项羽立刻下令大军火速返回彭城,以补充粮秣袜。

"急行军到彭城,便可吃一顿饱餐!"

项羽对饥饿的楚军宣布撤军的消息,并希望大家提高效率以脱离困境。

不过从荥阳到彭城,其间必须经过彭越游击队出没最多的地方。

以昌邑为根据地的彭越虽经项羽亲自追剿过,但他那敌出我入、敌人我出的策略却 使其实力丝毫不损,并且已有效截断项羽西征军的补给体系。

如果硬是闯过彭越出没的梁地,虽然距离彭城较近,但势必会遭到不少麻烦。

这对饥饿的楚军可能会造成心里的惊慌,楚军的参谋人员因而不断向项羽表示他们 的顾虑。

因此项羽决定先往南退入陈国,再行绕回彭城,虽然这段路稍远,但却安全得多。

由此显示项羽已丧失往日的霸气。

饥饿已成了楚军最大的敌人。

当楚军到达陈城西北的固陵时,接获了刘邦指挥大军越过鸿沟、背约前来追击的情 报。

项羽大怒,下令全军在固陵部署。

在后面追击的刘邦听说楚军停了下来,也不敢冒进,便在固陵北方的阳夏城南方下 营。由于这些地方全属无险可守的平原,双方可能会在此发生会战。

早在下令挥军追击楚军的同时,刘邦便派特使分驰韩信及彭越处,要求两人出兵共 击项羽。然而当他到达固陵战场时,却见不到韩信和彭越的军队。

"看来我必须要单独面对项羽了!"

刘邦担忧地和张良商量着。

"我们必须尽全力一战!"

事到如此,张良认为刘邦绝不能逃避,况且这一战不论输赢都可以消耗楚军的战力, 对汉军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由彭城送来的少量援粮正好让饥饿的楚军可以先饱餐一顿,以便和汉军一战。

能和敌军会战,一直是项羽梦寐以求的愿望。

愤怒加上兴奋,楚军展现了惊人的冲击力。

项羽身先士卒地在前面冲锋。

汉军前锋很快就崩溃,幸周勃的军团全力阻挡,刘邦的中军主力才得以安全退入阳 夏城内。刘邦下令守城,并深筑防御工事而闭门不出。

项羽虽率军猛攻,但一时也奈何不了刘邦,眼见彭城运来的粮食又要消耗殆尽了。

如果项羽能够在这时候下令紧急退回彭城,不要管刘邦的态度,或许还有让楚军东 山再起的机会。

但项羽恨透了刘邦,发誓非斩下刘邦的头颅不可,因此不顾士兵的饥饿,项羽下令 猛攻阳夏。

  汉军阵营大集结

楚军攻势虽然猛烈,但周勃军团沉稳应战,阳夏防线短期内尚不致有危险。

刘邦和张良商议道:

"我已通知了韩信和彭越,但他们显然不打算来帮助我,怎么办呢?"

张良答道:

"此时楚军已到了强弩之末,但君王从未表示如何和他们俩平分疆土,他们才会不 愿前来。君王若能表明将和他们共分天下,相信他们很快便会率军来援的。

"韩信被封为齐王是他自己勉强要求的,并非君王之本意,所以连韩信自己都不认 为其齐王的位置已很稳定,想必心里尚有很大的不安。

"彭越目前几乎控制了梁地,但早年君王以魏豹为梁王,以彭越为相国;如今魏豹 已死,彭越希望成为梁王,但君王却一直未正式任命他,所以他心里也是非常不平的。

"如今,宜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等梁国疆土全部封赐给彭越,将从陈以东到海之地及 韩国原有疆土封给韩信。而且韩信是楚人,他也很想衣锦还乡,君王若能和他们均分天 下,并要求他们率自己军团去攻击项王,则楚军很快便会被击溃的。"

刘邦立刻批准张良的提议,派遣特使带着封疆的地图,火速请韩信及彭越出兵助阵。

果然韩信立刻亲率大军由临淄南下。

彭越的军团也分批由昌邑出发,意图截断项羽返回彭城的后路。

另外,刘邦也派遣刘贾的特遣部队渡过淮水攻击寿春,并派人引诱楚国大司马周殷 以舒城的兵众叛楚,重新拥立英布。英布于是以刘邦盟友的淮南王身分重新统辖九江地 区,并和刘贾军共同北上至城父,准备由南方夹击截断项羽退路。

项羽接获各地不利的情报后,心中大为恐慌,乃火速向东撤军,于十二月左右进入 垓下。

由于彭城的后退之路已为彭越截断,楚军能退到垓下,而不在中途受在袭击已属不 幸中之大幸。

垓下在今日的安徽省淮水北岸之地,有不少河流流经该地,形成了不少河沟及岩壁, 十分有利于建构防御工事。

项羽这时不得不靠地利来防守了。

一向擅长会战的项羽,这次竟然主动放弃此一机会,看来项羽的确到达穷途末路了。

垓下虽有少许食粮,但根本用不到数月,与彭城间的交通又完全断绝,因此项羽的 主力部队已成了被重重围困、完全没有外援的孤军。

由于粮食的确不足,外围的楚军逐渐溃败,有的甚至难忍饥饿地向汉军投降。

  垓下大战,项羽首尝战术溃败

十二月中,汉军主力和各诸侯部队全部到达垓下。

韩信亲率齐军三十万为先头部队,寥侯孔熙在左、费侯陈贺在右,刘邦也率主力部 队紧随其后,周勃和柴将军则追随在刘邦之后。

一行浩浩荡荡地直奔垓下。

项羽亲率主力部队十万兵马,出城准备给汉军迎头痛击。

这场会战,汉军阵营由韩信亲任总指挥。

这也是两位当代军事奇才,首度也是最后一次的面对面决战。

项羽仍展现他野兽般的猛勇,亲率骑兵队在前面冲刺。

韩信则仍以智略见称,他的战场都是经过精密设计的。

刚接触不久,韩信便下令撤退,他不愿军士在楚军的死战下损伤太多。

项羽仍采猛烈攻势,以打击汉军士气。

但孔熙和陈贺军队却由两侧绝断楚军退路,让楚军陷入前后夹击中。

项羽方反身迎战左右两军,韩信主力却又回头再击楚军,项羽只得在腹背受敌的情 况下疲于奔命。双方混战了半日,楚军因饥饿而不耐久战,加上敌众我寡、死伤惨重, 项羽只得再度退入垓下而闭城坚守。

刘邦率诸侯军将垓下团团围住。

经过一天苦战,项羽身心俱疲,不及解下盔甲便倒在营帐中小憩,虞美人则在身旁 照顾。

一觉醒来,已是深夜,万籁俱寂。

远处却传来楚人的歌声,渐渐地四方都响应了起来。

垓下城中的楚军都跑到外面来听这熟悉的歌声。

这不正是楚地的歌谣吗?楚军纷纷兴起了怀乡情结,想到自己或许即将孤独地客死 他乡,更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儿,不禁悲从中来地掩面痛哭。

惊醒后的项羽睡意全消,立刻起身喃喃自语道:

"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楚国了吗?为何汉营中会有这么多楚人呢?"

叹息中,项羽坚强的意志慢慢地消失了。

这便是历史上所谓的"四面楚歌"!

的确有不少楚军已被汉军捕获或主动投降了,但人数还不致太多。

这显然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营中楚军教汉营军队和诸侯部队练唱楚歌,利 用大合唱的声势,加上由远处传来的几可乱真效果,彻底打击垓下守军的士气。

这一招果然非常成功,连项羽都深受感染而沮丧不已。

  虞兮虞兮奈若何

最后时刻已到,项羽决定死得像个英雄。

他起身穿上全副武装。下令在营帐内设酒宴,并由虞美人作陪。

马夫也将骏马名骓牵到帐营前。

由军中精选出的八百敢死骑兵队,准备冒死突围。

这是最后的酒宴。

项羽嘱咐部属,他突围而出后将展开壮烈的生死决战,其后垓下的楚军便可向汉军 投降,以免不必要的死伤。

他要求虞美人和所有重要将领不可轻言赴死,必须在楚国灭亡后尽力保护自己的族 人。

他相信刘邦和韩信都是楚人,应不致给楚人太大的难堪。

说罢,项羽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阙歌曲便是项羽的最后遗言了。

我的力量可以撼动山河,我的气势更是举世无匹!
但是时局却对我大不利,使得我的武运无法发挥!
武运无法发挥,名骓失去雄姿,真是令人遗憾啊!
虞姬啊虞姬,我们这下分离,是无可奈何的千古遗恨啊!

项羽高歌时,虞美人也起身和歌。

《楚汉春秋》记载,虞美人之对歌如下: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史记》和《资治通鉴》虽未明载虞美人下落,但依此歌词之意来看,虞姬其实已 清楚表示自己将要殉身以明志。《项羽本纪》中记载: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这一场最后的 酒宴,就在悲歌与泪水中落幕了。

  项羽的最后奋战

项羽即刻上马,率领着骑兵敢死队八百人,在夜色掩护下由小路突围而出,然后如 烈火般突袭汉营守卫,全队向南奔驰而去。

项羽并不打算逃走,只是由于军队太少,他必须选择一个较有利的战场来和汉军决 战,以突显其最后的武勇。

天将明时,巡回队发现项羽已突围,立刻向刘邦报告。

刘邦命骑兵团司令灌婴亲率五千骑由后面追击。

由于夜里视线不良,不少敢死队员在途中走失或跌落深谷,到天亮时能跟得上的只 剩百余骑而已。

项羽乃下令余骑在阴陵作一次集结。由于这个地方已属沼泽地带,若对道路不熟将 很容易陷入绝境。

在前引导的斥候于是向农夫问路,却反而被骗,使得全军陷入沼泽中。

随后汉军的前锋部队追及,楚军死战以保护项羽,项羽乃得突围到达东城。

这个地方属平原区,是决战的好场所,不过楚军只剩下二十八骑。

后面即将追到的灌婴骑兵部队却至少有千余骑。

众寡悬殊,但项羽仍决定在此作最后奋战。

他对最后的二十八骑表示:

"我跟随叔父起兵抗秦以来也已经有八年了,亲身参与及指挥的战事多达七十余次, 几乎每战必赢,没有不被我击溃的敌人,因而能够称霸于天下。

"然而今天却逢此困境,这是上天有意灭亡我,而不是我的作战能力有何过错啊! 现在我准备展开最后奋战,为你们杀开一条血路。我设定三个目标:溃围、斩将、刈旗, 让诸君来为我评估,到底是我的天运不足,还是我的能力不够!"

随即他将剩余的楚军二十八骑分置在四个方向,汉军也由四面将项羽和楚军重重包 围着。

项羽遥指一汉军将领表示:

"我将亲自斩杀那位将领,各位可以看看我是否做得到!"

他下令楚军由四面冲刺,并到前面再作集结。

于是项羽大声喝斥,领先冲向该名汉将。

挡在中间的汉军在项羽冲杀下,皆披靡四散,项羽便火速骑到该名汉将前面,举刀 将之砍杀于马下。

这时候汉军的前军指挥为郎中骑杨喜,他亲自向前拟向项羽挑战,项羽怒目大声喝 斥,杨喜因坐骑遭到惊吓而无法坐稳,只好倒退数里之远。

项羽和余骑分成三处会合,汉军无法判断项羽在那个地方,只好分兵三处包围。

项羽见汉军分散,便返身再度冲杀,当场又斩杀一位汉军都尉,汉军士卒也死伤数 百人。项羽集合剩余楚军,发现只折损两人而已,乃对剩余的楚骑表示:

"你们评估一下我们这次的战果如何呢?"

剩下的楚军全部感动地表示:

"真是如同大王先前所说的啊?"

  乌江自尽,霸王分尸

项羽率剩余楚军再往南撤退到乌江,如能顺利过河,便可回到他的故乡会稽。

乌江北岸的乌江浦设有楚国之亭长,这位亭长一向钦佩项羽的武勇,因此已备好渡 河船只欲送项羽返回江东,亭上人员也将死战以确保项羽安全。

"大王请快上船吧!这是此地仅有的船只,追兵想要渡河必须要花费一番工夫和时 间,大王的安全将没有问题!"

项羽眼见又要有人为他牺牲,心中萌生不忍,因此低首摇头。

亭长见项王迟疑不定,更积极地表示:

"江东(指会稽郡)虽小,地方尚有千里,人众也有十数万,仍可拥地为一方之诸 侯王,何况我们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啊!"

项羽想到自己率子弟兵征战数载,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如今他即使渡江也难以逃 过汉军的追缉,反而只会把战火延伸到故乡,徒增些屈辱和悲剧而已。

感叹之下,项羽对乌江亭长表示:

"我的天运已尽,即使暂时渡河逃难也没有什么用的。况且当年我项籍率领江东子 弟八千人渡过乌江,西向争霸天下,如今尽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惜我,再度拥 我为诸侯王,我又有什么颜面接受他们的爱戴呢?就算他们都不出言批评,我项籍难道 就能不感到惭愧吗?"

亭长闻之也悲从中来,不由得放声大哭。

楚军无不感叹而泣。

看开了以后,项羽倒相当冷静,他嘱咐亭长道:

"我深知您的确是位可敬的长者。这匹马我已骑了五年,曾经日行千里、所向无敌, 是匹少见的名驹,我不忍杀之,现在就赠送给您,希望您好好地对待它。"

说完,项羽下令剩余楚骑全部下马,徒步继续和汉军对抗,他自己更独自奋勇砍杀 汉军数百人。此时跟随之楚国敢死队已伤亡殆尽,项羽也身受数处创伤,筋疲力尽之下 已无法再战。

他回头看到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也在包围他的行列中,乃大声喊道:

"我们应该见过面,你也认识我吧!"

吕马童于是向旁边的汉将王翳表示:

"这个人便是项王啊!"

项羽微笑表示: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指名要我的首级,这件功劳就记在你的头上吧!"

由于无人敢再接近项羽,项羽大声朗笑后,便举剑自刎而死。

王翳领先冲近,割下项羽首级。

围在旁边的汉营将领也争先恐后地前来争夺项羽尸体,因而发生严重冲突,甚至举 刀相向,互砍而死者达数十人。

最后由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身体的一部分,加上王翳 所割下的首级,的确是项羽本人的尸首。

事后,刘邦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 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一代霸王的尸身惨遭五分,也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时为公元前202年,项羽死时仅三十一岁。

中国史上最杰出的战争奇才,就此饮恨以殁。

  楚国的最后结局

项羽早年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这也是他第一个封地。第一个正式官职。

项羽去世后,楚国各部落都向刘邦投降,只有鲁地拒绝接受招抚,因此汉营将领们 均主张引天下诸侯军队以歼灭之。但刘邦却不表赞同,他认为天下已平定,像鲁地这种 为主死节、遵守礼仪的情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特别派遣特使持项羽首级,依礼节到 鲁地举行祭祀,并进行招抚行动。

鲁国父兄见刘邦遵守义理,乃开门投降。

刘邦下令以鲁公之礼葬项羽于穀城,并亲自前往吊祭。他感叹两人由同事成宿敌, 为争霸天下而至决生死,项羽仍是他心中最尊重的敌人。见此结局而念及故人,刘邦也 不禁悲从中来、饮泣不已。

项氏的长老全数被赦免,并保留原来地位。

张良之至交、对刘邦也有恩情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其余重要长老则分别封为桃侯、 平皋侯、玄武侯,并赐以"刘姓"以表王室恩宠。

诚如项羽生前所言,刘邦是楚人,所以不会给楚国长老太大的难堪。

司马迁以项羽重瞳子又长得高大,因而怀疑他是舜帝的后裔。舜属鸟图腾族,在今 山东一带活动。项羽传说是楚名将项燕嫡长孙,项燕虽是楚人,但长年经营楚国东北与 齐国之边界地区,若项燕长子娶齐国贵族之女,依当时国际婚姻制度是相当有可能的。 项羽的身材高大雄壮,不同于矮小的楚人,或许是承袭自母方的血统。

项羽是天生的战争机器,作战效率几乎空前绝后,但他绝不是位优秀的经营者,他 最后的惨败其实也是可预料的。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学问的人是知识不断地增加,修道的人却正好相反,其意念及欲望必须不断地削 减再削减,以至于清净无力的境界。

能够作到无为的人,由于没有意念、没有欲望,一切顺乎自然,反而成了无所不为、 无所不行了。

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是顺自然之道而运行的,所以只有抱持无为精神的人才能善取 天下。而那些意念太强的、不能顺乎自然之道而行的人,即使其态度再积极、效率再高, 也无法战胜自然,因此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日本名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在其名著《项羽对刘邦》中,以小说家特有的浪漫情操, 描述项羽因式运不济而在偶然因素下为刘邦所败。

细读完其作品,我们反而更搞不懂项羽为何会输、刘邦为什么能够赢的原因,因为 即使在广武对峙中,刘邦仍然胆小如鼠,根本无法和叱咤风云的项王相比。

我们倒不是坚持以成败论英雄,但成败绝非偶然因素,必有其道理和原因的。

项羽诚然是英雄人物,其言行举止令人怀思,其最后的悲剧收场也令人感叹。但他 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多了,他的失败绝非武运不济、天运不足所能概括的。不论是经营能 力。心态和策略规划,项羽的确是不及刘邦。

项羽认为只要会作战便可以取天下、治天下,这诚然是幼稚的笑话。"。

就是这个意念,使他不懂得无为的重要性。他的所言所行不断违背天意,最后却以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为遗言,实在是位相当不了解自己的人。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最后评论道:"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分类:秦汉朝历史 书名: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