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1章


景监从国府出来,立即赶赴招贤馆,派出一名书吏给渭风客栈的卫鞅送去一信,叮嘱他务须精心准备一举成功。然后又找到王轼等十余名士子,请他们做好面见君上的准备。最后又安排了其余士子们撰写治秦对策的竹简、笔墨、刻刀等一应琐务,方才回家呼呼大睡,安心给明日准备精神。

次日清晨卯时三刻,栎阳城门刚刚染上秋日的金色,四名甲士便护卫着一辆牛拉轺车,哐啷哐啷的驶到了渭风客栈门前。景监从车前跳下,肃立门前高声报号,"内史景监,迎接卫鞅先生入宫--!"话音落点,一名随行书吏捧着刻有景监官位名号的木牌恭敬进入客栈。片刻之后,卫鞅在侯赢陪同下出门,互道礼节,景监便请卫鞅上车,自己亲自驾车,向国府哐啷哐啷驶来。

短短的路程,景监没有问话,卫鞅也没有说话。

国府门前,已经升任国府卫尉的车英全副戎装,肃立迎候。见牛车到来,高声宣示道:"奉国君令,贤士轺车直入国府--!"长剑一举,两列甲士哗然闪开,景监驾着牛车哐啷哐啷驶进了国府庭院,直到政事堂院中停下。

秦孝公和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几名重臣,已经在政事堂前等候。见牛车驶到,秦孝公大步上前,亲自来扶卫鞅下车。卫鞅拱手道:"多劳君上。"也没有推辞,便搭着孝公的胳膊下了车。旁边的甘龙深深皱起了眉头。

卫鞅下车,向秦孝公拱手见礼,"在下卫鞅,参见君上。"

秦孝公扶住笑道:"先生辛苦了。请--"便扶着卫鞅走上六级台阶,走进政事堂大厅,一直扶卫鞅到君主旁边最尊贵的位置坐下。一行大臣随后坐定,内侍上茶后退出,大厅一片肃然。

秦孝公肃然拱手道:"先生入秦,苦访三月,踏遍秦国荒僻山川,堪为贤士楷模。今日朝会,特请先生一抒治秦长策。"说着便站起身来,转向卫鞅深深一躬,"请先生教我。"卫鞅座中坦然拱手道:"不敢言教,但抒己见耳。"秦孝公坐回旁边长案前,又恭敬拱手道:"先生请不吝赐教。"

卫鞅环视四坐,终于将目光注视着秦孝公,不慌不忙开讲:"天下万物,凡有所事,必有所学。治国之道,为诸学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黄帝以降,历经三皇五帝而夏商周,治国之道虽有变化,然终以王道治国为主流。周室东迁以来,礼崩乐坏,天下纷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诸侯僭越,瓦釜雷鸣,王室衰落,列国崛起。惟其如此,治国之学亦成众家争胜之势,终于莫衷一是。然细细查究,终无超越王道治国之境界者。"

听到这一通辞藻华丽而不着边际的开场白,景监迷糊起来,不明白卫鞅要如何了结这场隆重的殿对?难道他胸中所学就是这些老生常谈?卫鞅啊卫鞅,我如何老是摸不透你?机会给你了,你没真才实学,怨得谁哟?景监再抬头看看场中,甘龙与公孙贾、杜挚频频点头,面露笑容。而嬴虔、子岸与后来的卫尉车英三个将领,似乎直打瞌睡。惟有国君秦孝公平静如常面无表情,只有景监知道,这是国君对最讨厌最无奈的人和事才有的一种冷漠和蔑视。

"敢问先生,何谓王道治国啊?"秦孝公淡淡的问道。

"所谓王道者,乃德政化民,德服四邦,德昭海内,德息兵祸,以无形大德服人心,而使天下安宁之道也。何谓德?德者,政之魂魄也。对庶民如同亲生骨肉,对邻邦如同兄弟手足,对罪犯如同亲朋友人。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化一也。"卫鞅语言松缓,面色庄重,俨然一副讲述高深玄妙之大道的神色。

秦孝公闭目养神,似睡非睡。三个将军却是实在在的睡着了,粗莽的子岸竟撤起了沉重的鼾声。秦孝公竟然如同没听见一般。惟有甘龙颇感兴趣,插进来问道:"先生以为,秦国当如何行王道之治?"

卫鞅从容道:"王道以德为本。秦国行王道,当如鲁国,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

秦孝公霍然睁开眼睛,打断话头道:"先生,今日到此为止吧。后有闲暇,再听先生高论。内史,送先生。"说完,径自撇下一堂大臣扬长而去。甘龙想唤回国君,却欲言又止,向卫鞅拱手做礼,便匆匆而去。三位将军也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揉揉眼睛径自走了。公孙贾和杜挚也跟着甘龙走了。空荡荡的政事堂,只剩下肃然沉思的卫鞅。

景监尴尬得无地自容,再也无心和卫鞅说话,苦笑着拱手道:"先生,请吧。"

牛车哐啷哐啷的又驶出了国府。到得渭风客栈门前,卫鞅刚一下车,景监便对牛脊梁狠抽一鞭,"加!"的一声,哐啷啷走了。

卫鞅看着景监的背影,摇头微笑着走进渭风客栈。

回到家,景监丧气得直想打自己耳光。这叫什么事儿?如何能弄成这样?要知道他学的就是这些鸟玩意儿,费那么大劲儿吃撑了?算了算了,不想了,明日还有正事哩,吃完饭睡觉!景监高声道:"小令狐,饭来,快点!"

"来了来了。"小令狐捧着木盘顽皮笑道:"哟,一阴一晴的,又咋了?"

"小孩子家少问。只对你说,今后那个人再来,就说我不在。"

"哪个人呀?"

"昨晚那个人!知道么?就是他!吃饭。"

小令狐捂着嘴巴不敢笑,嘟囔道:"那人很好么,你们称兄道弟的。"

"好甚?草包!饭袋!猪头!砖头!"景监气得连连乱骂。

从来没见过景监如此孩童般失态,小令狐咯咯大笑得喷出饭来。

景监脸一板,却禁不住也"噗"的一笑,"气死我也。"

"嗒,嗒,嗒",响起熟悉的敲门声。

小令狐做个鬼脸,"开不?一定是那块砖头。"

"懂个甚?我还要问他呢,开去。"

"说人家是块砖头,还问个啥?"小令狐嘟囔着走了出去。

"吱呀"一声门响,卫鞅笑道:"小妹呀,内史骂我了么?"

小令狐向卫鞅做个鬼脸,指指正房悄声道:"正骂呢,小心。"

卫鞅笑着走进正房,坐在景监对面:"景兄,我特来领骂。"

景监丢下碗筷,"啪!"的一拍木几,颤声道:"卫鞅啊卫鞅,国君念你辛苦,我景监慕你才华,谁想你竟是个草包,饭袋,猪头,砖头!说出忒般没力气的话来?分明是亡国之道,还说甚治秦长策?那鲁国气息奄奄,是秦国学的么?你呀你,我看也就只能下两盘棋。说到正事,哼,砖头一块,一块砖头!"

卫鞅不禁哈哈大笑,前仰后合,逗得小令狐也咯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笑甚?难道你很高明么?"

大笑一阵,卫鞅回过神来认真问,"内史大人,你说我卫鞅千里迢迢,就是为了给秦国讲这亡国之道来了?"

景监一怔,"既然不是,为何忒般没力气?"

"记得访秦之前,你答应我的请求么?"

景监默然点头,眼睛盯住卫鞅。

卫鞅坦然相对,"景兄,请为我再次约见秦公,我知道该说什么。"

景监叹息一声:"好吧,君子一诺,就再信你一次。"

正在此时,门外一阵急骤的马蹄声传来,接着便是"啪啪啪"的拍门声。小令狐急急开门,一个书吏冲进门来高声道:"内史大人,招贤馆士子们闹起来了!"

"所为何事?"景监急问。

"尚不清楚,只是有三五十人吵着要走。"

景监道:"鞅兄,我去了,回头再说。"

卫鞅笑道:"你去忙吧,我也走了。"便和景监一起出门回了客栈。

招贤馆里一片混乱。士子们将掌事围在中间,吵吵嚷嚷要见国君,否则今夜就离开秦国。掌事连连向士子们做拱,高声道:"诸位先生,不要急,不要急,已经派吏员去请内史大人了。"一个士子高声怒斥:"内史徇私,找他何用?要见国君!""对,要见国君!"士子们嚷成一片。景监赶到时,满庭院正乱得不可收拾。景监站上一块石头高声道:"诸位先生,我是内史景监。有何不平,请对我说。"

一个红衣士子高声道:"请问内史,一个腐儒能见君面陈,我等何被冷落?"

"内史徇私,举贤无公心,我等要面见君上!"

"王道之说,竟也大礼相待,这是何人荐举?"

"国君不听此等亡国之道,只有内史徇私舞弊,举莠弃良!"

"请问内史,卫鞅用多少金钱买通了大人?"

"我等实言相告,今夜不见君上,即刻就走!"

"对,求贤令说得好,实则是虚情假意,蒙骗天下!"

景监已经明白,这完全是因为卫鞅今日的失败激起的事端。这些士子们原本就是个个自命不凡,访秦回来后更是踌躇满志的熬夜撰写,等待一朝面君陈策。后来听说,有个不住在招贤馆的魏国士子竟然捷足先登,被轺车接进了国府。士子们就议论纷纷,说秦国只瞅着魏国士子,瞧不起别国贤士。一时间,"魏国士子有何了得?"的愤然议论弥漫了招贤馆。然则景监已经分头排定了国君对策的次序,也已经分别向士子们说明。所以不满归不满,倒也没出乱子。谁知午后有消息传出,说那个魏国士子是个腐儒朽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讲了一通不着边际的大话,国君愤然拂袖而去。这一下却犹如火上浇油,士子们不约而同的将举荐腐儒的罪责看在了景监身上,越想越不满,便聚相计议,以离开秦国相要挟,提出当夜面见君上。

景监心下明白,向场中拱手高声道:"诸位先生,景监是否徇私枉贤?可以存疑。卫鞅是否有才?可以后观。诸位请见君上,景监即刻进宫禀明。君上勤政敬贤,定然不会怠慢诸位先生。请诸位立即准备对策。"

士子们想不到这个很有实权的内史竟如此爽快,一时间倒是全场沉默。依许多士子的想法揣测,这个实权内史一定被卫鞅收买了;此等佞臣,不给他金钱,休想过他的关口,和山东六国一样!今日向他提出面见国君,他定然拒绝,然后便闹到国府,扳倒这个黑心内史!但却没有想到他竟然一口答应去请国君,却也奇了。有些没有对策或有他情者,竟是忐忑不安起来,原本准备借故离开已经将包袱提在手里的人,也顿时尴尬起来。

景监走下大石,对掌事吩咐,"好生侍奉先生们,今夜对策之前,那位先生也不能走。收拾庭院,准备迎候国君。"说完,上马出了招贤馆。

一刻之后,秦孝公便走马而来。他正在书房用功,接到景监急报也感意外,稍加思忖,感到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便向黑伯吩咐了几件事,和景监一起从容来到招贤馆。

招贤馆庭院中已经布置好露天坐席。秋月当空,再加上几十盏硕大的风灯,偌大庭院倒也是明亮异常。士子们已经在各自坐席上就位,一片肃然安静中透出几分紧张。景监吩咐在前方中央国君长案的两侧再加了六张木案。刚刚加好,甘龙、嬴虔、公孙贾、杜挚、子岸、车英六位大臣便相继来到入座。场面如此隆重,显然大出士子们意料,肃然静场中有人紧张得不断轻轻咳嗽。这时,景监看见卫鞅也来了,坐在最后的灯影里。

秦孝公庄重开口道:"诸位贤士访秦辛苦,嬴渠梁先行谢过。秦国求贤,未分良莠前,一体待之。今夜以卫鞅陈策之同等大礼,倾听诸位先生的治秦国策,请诸位先生不吝赐教。上有青天明月,下有国士民心,嬴渠梁是否屈才枉贤?神人共鉴。"

景监向场中拱手道:"敢请诸位贤士,先行报出策论名目,以为应对次序。"

士子们相互观察,眼神探询,窃窃私语,竟是无人先报。

终于一人站起,布衣长衫,黑面长须,高声道:"我乃陈国士子王轼,访秦十县,深感秦国吏治弊端,呈上我的《治秦吏制策》。"书吏接过,恭敬的摆在秦孝公案前。孝公肃然拱手道:"多谢先生,嬴渠梁当择日聆听高论。"

一阵骚动,有人站起高声道:"访秦有得,呈上我之《秦县记》。"

"吾推崇墨家,呈上《兼爱治秦》。"

"呈上《无为治秦》。"

"呈上《百里奚王道治秦》。"

"呈上《中兴井田论》。"

"呈上《地力之教未尽论》。"

"我是《更张刑治论》。"

一卷又一卷的报出呈上,秦孝公的案前已经堆起了高高一摞。大约在五十多卷时,秦孝公感觉还没有听到一个振聋发聩的题目,场中却突然静了下来。

景监笑问:"如何?其余先生?"

经常忿忿然的红衣士子霍然站起,手扶长剑,高声道:"我是稷下士子田常,不知秦公对非秦策论可否容得?"自报稷下学宫的赫赫名号与"田"字显贵姓氏,又兼腰系长剑神态倨傲,非但使甘龙等几位大臣一脸不悦,就是场中士子,也是侧目而视。秦孝公却是精神一振,微笑答:"良药苦口,良臣言悖。如何不容非秦之言?"

"好!这是我田常的《恶政十陈》,秦公愿听否?"

名目一报,场中一片哗然,甘龙等早已经是面色阴沉。面对秦国君臣和天下士子,公然指斥秦国为"恶政",等闲之人岂能容得?

秦孝公却拱手笑道:"请先生徐徐道来,嬴渠梁洗耳恭听。"

红衣士子田常展开长卷,亢声道:"秦之恶政有十:其一,穷兵黩武;其二,姑息戎狄;其三,君道乖张;其四,吏治暗昧;其五,贬斥私学;其六,田制混乱;其七,不崇孝道;其八,蹂躏民生;其九,崇武贬文;其十,不开风化。大要如此,请秦公思之。"

这《恶政十陈》,几乎将秦国的政情治情悉数罗列,刻薄如君道乖张、蹂躏民生、不崇孝道、不开风化,使座中大臣无不愤然作色。嬴虔、子岸、车英三人同时紧紧握住了剑柄。田常却是坦然微笑,站立场中,似乎在等候着秦国君臣的雷霆怒火。坐在最后灯影里的卫鞅禁不住手心出汗,担心秦孝公按捺不住。他看透此人苦心,定是要在秦国以"不畏暴政"的惊人行动成名于天下。若秦公发作,田常肯定更加激烈,这是"死士"一派的传统,他们不会屈服于任何刀丛剑树。

这时再看秦孝公,却是肃然站起,向田常深深一躬,"先生所言,嬴渠梁虽感痛心疾首,然则实情大体不差,嬴渠梁当谨记先生教诲,刷新秦国,矢志不逾。"

又是大出意料,士子们不禁拍掌高喊:"好--!""秦公雅量!"

十几个士子纷纷站起,呈上手中卷册,高报:"我的《穷秦录》。"

"我的《苛政猛于虎》。"

"我之《入秦三论--兵穷野》。"

"我也有对,《栎阳死论》。"

纷纷嚷嚷,竟然全是抨击秦国的简册,一卷一卷,堆满了一张长案。秦孝公肃然立于攻秦简册前,一卷卷飞快浏览,竟是悚然动容。他回身对田常等人拱手道:"公等骨鲠之士,请留秦国,以正朝野视听。"

田常哈哈大笑,"秦公欲以我等为官乎?我等痛斥秦国,秦公不记狂狷荒唐已知足矣,岂能留秦自讨无趣?"非秦士子们纷纷应和,"多谢秦公!""我等当离开秦国也。""秦公胸襟似海,容当后报!"

秦孝公站上长案,向士子们拱手一周,慨然高声道:"公等对秦国百年以来之诸种弊端,皆做通彻评点,切中时弊。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治秦,精诚之心,何自觉无趣?请诸公留秦,十日内确认职守。公等以为如何?"又是深深一躬。

抨击秦政的士子们低下了头,难堪的沉默。突然,田常面色胀红,呛啷拔出长剑走到秦孝公面前!座中子岸一声怒吼,"大胆!"长剑一挥,远处几名甲士跑步上来围住了田常。秦孝公勃然变色,大喝一声,"下去!"转对田常拱手道:"先生鉴谅,有话请讲。"田常向秦孝公深深一躬,激昂高声道:"田常身为稷下名士,非但做《恶政十陈》,且鼓动同人离开秦国。然则秦公非但不以为忤,反以国士待我。人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田常当以热血,昭秦公之明!"话音方落,长剑倒转,洞穿腹中,一股热血直喷三丈之外!

"先生--!"秦孝公大惊,扑到田常身上。

田常拉住秦孝公的手笑道:"以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说完,颓然后仰,撒手而去。

变起仓促,所有的士子们都感到震惊,围在田常的尸体周围默然垂首。

秦孝公抱起田常遗体,安放到自己的长案上,眼中含泪,对景监肃然道:"先生国士,以上大夫之礼葬之。"

满场士子们庄重一躬,"谢过秦公高义!"

秦孝公向士子们拱手做礼,坦诚真挚而又不胜惋惜,"田常先生去了,诸位勿以先生之慷慨激烈有所难为。愿留则留,愿去则去。留则同舟共济,去则好自为之。秦国穷困,没有高车驷马送别诸君,远道者赠匹马,近道者牛车相送,每位先生赠送百金,以为杯水车薪之助。"

一个中年士子感动哽咽,"我等离秦还乡,皆因与秦地风习水土不合,其中亦有不堪艰难困苦者。是以我等没有对策可呈,然绝无他意,尚请秦公详察。"

秦孝公不禁大笑,"周游列国,士子风尚,入秦去秦,寻常得紧。十年后请诸位重游秦国,若秦国贫弱如故,嬴渠梁当负荆请罪于天下。"

"好--!"一片激昂,喊声掌声响彻招贤馆。

当南门箭楼上响起五更刁斗时,招贤馆方才恢复了平静。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10章


秋色斜阳之下,两骑快马出了邯郸北门,直向山塬深处而去。

行得片时,快马进入了一道河谷,山势也渐渐高峻起来。后行红马骑士便是高声一句:"先生,滏阳水!"前行白马骑士闻声勒住马缰,从怀中皮袋摸出一方竹板打量得一眼道:"前方东手,走!"一抖马缰,那匹雪白的骏马一声长嘶便飞了出去。两骑前行三五里,便见东山一道峡谷在望,走马进得谷口,便见草木葱茏苍翠,在深秋时节竟毫无萧瑟气象。转过一道山弯,峡谷豁然张开,一片粼粼明澈的大水便在眼前,天光云影山色草木林林总总地重叠倒映,顿时令人心神明朗。白马骑士观望一阵,却见湖对面两座山头若断若续,便从湖边草地走马绕了过去。 

"先生,天卓谷!" 暮色之中,红马骑士扬鞭遥指。

果然,山口东手的白石山崖上"天卓谷"三个大红字依稀可见,空谷幽幽,谷口竟是没有任何守护。走马入谷,已是暮色四合,遥遥便见远处点点风灯闪烁,一阵似琴非琴的乐音在谷风中漫漫飘来,舒缓深沉绵绵不断。前行骑士突然一提马缰,那匹白马便是一声长嘶向灯光处飞去。

渐行渐近,隐隐便见一片屋楼连脊而去,四角高高望楼上摇曳着硕大的风灯,随风传来刁斗声声,一个苍老的呼喝分外悠长:"初更已至,瓦屋灭灯--"倏忽之间,随山起伏的低矮瓦屋的灯火便一齐熄灭,唯余山根下的三座木楼闪烁着点点灯光。显然,这里便是天卓谷的主人庄园。

两骑到得庄前广场,白衣骑士翻身下马,将手中马缰交给身后红衣骑士,便向庄门而来。此时秋月已上山巅,雄峻的石坊在月光下一片清幽,旁边一柱高杆上吊着三盏斗大的铜灯,"天卓庄"三个大字赫然在目。石坊后一箭之地便是六开间的宏阔庄门,六根合抱粗的廊柱上各悬一盏铜灯,灯上却是状貌奇异的六种神兽--鹰、龙、麟、凤、虎、龟。灯光明亮,庄门却是紧闭,偌大门厅既无庄兵,亦无门仆。似琴非琴的乐音从幽深的庄院中飘出,与朦胧山月融会成一片,竟使面前这座庄院平添了几分神秘。

白衣人凝神片刻,便和着乐声击掌拍了起来,啪啪之声竟是若何符节。

乐声戛然而至。片刻之间,大门隆隆拉开。

"呜呼神哉!果然公子也!"随着一声惊叹,须发雪白的老卓原便是哈哈大笑。

"不韦大哥--"远远一声清亮的呼唤,一个绿裙飘飘的少女便飞了面前,红着脸气喘吁吁兀自一阵嚷嚷,"日暮马鸣,我便说是大哥白马,爷爷偏不信,还说我出神入幻!方才掌声,还是不信,不信不信,却比我走得还快!"

"不速之客,有扰卓公。"吕不韦便是深深一躬。

老卓原快步下阶扶住吕不韦笑道:"公子光临,老夫何其快慰也。来,快快请进。"便拉着吕不韦笑呵呵一挥手,"昭儿知会家老,备酒!"少女一声答应,便飞步去了。此时却闻高处一声长喝:"贵客夜至,灯火齐明--"呼喝落点,便见庄中灯火点点燃起,倏忽现出层叠错落的楼台亭榭与鳞次栉比的片片房屋,且行且看,大是不俗。

坐落在半山松林的三重木楼便是天卓庄正屋。进得大厅,绿裙少女已经在利落煮茶了。卓原笑道:"公子啊,此乃老夫孙女,名叫卓昭。昭儿过来,见过公子了。"少女红着脸走过来便是一礼:"卓昭见过不韦大哥。"老卓原板着脸道:"礼见贵客,昭儿何能僭越辈分!"吕不韦哈哈大笑:"不拘不拘,各随各叫,说话方便而已。"卓昭粲然一笑:"还是不韦大哥好。"转身对着爷爷便是一个鬼脸,"孔夫子也!"裙裾一闪便飘到茶案前去了。卓原轻轻叹息一声摇摇头一笑:"自幼多宠,老夫也是无可奈何也。"吕不韦却是慨然赞叹:"小妹灵慧率真,文武兼通,原是得卓公真传也!""公子此说,老夫却是惭愧。"卓原摇头大笑,"此儿言不及商,只将商旅当做游历,却不学商家本事,除了练剑,便只对诗乐两样痴迷。老夫原指望卓门再出个商旅女杰,眼看便是烟消云散也。"

说话间两人入座。卓昭一声笑叫:"不韦大哥,茶来也!"左手铜盘右手提蓝已经到了眼前,左手铜盘是两只茶盏与一只棉套铜壶,右手提蓝却是一具茶炉一匣木炭。人到眼前,眨眼之间便将诸般物事摆置妥当:一只盛茶铜壶斟出两盏热茶上案,精致的青铜茶炉已经在旁边案上安好,蓝荧荧木炭火已经燃烧起来。

"香!滑!酽!"打开茶盅品啜一口,吕不韦便是连声赞叹一番评点,"清香固如越茶

,却比越茶多了几分粗厚,茶色绿中带红,茶汁略带滑腻,清苦于前,甘甜于后。" 

"公子好鉴赏也!"卓原笑得很是快意,"此茶乃越地茶树苗,二十年前老夫带回几株山庄自栽。采得茶叶却是劲力大大过于越茶,专一地克食利水,寻常人饮得一两盏,肚腹便呱呱叫了。"

盏茶下肚,吕不韦果然便觉得腹中响动起来,正觉尴尬,卓昭却笑吟吟捧来一盘白酥松软的胡饼:"这是马奶子烤饼,爷爷说点茶最好。"吕不韦点点头便夹起一个吃了,腹中顿时舒坦,瞄得一眼便有些惊讶:"卓公如何却没动静?"卓昭咯咯笑道:"爷爷铁肚肠,每日清晨饮茶半个时辰,从来不须点补也。"吕不韦不禁诧异:"噫!此等本事我等却是望尘莫及。"卓原哈哈大笑:"日久成习,算个甚本事?上酒!"

六盏明亮的铜灯下,两案酒菜片刻上齐。吕不韦不经意地吸了吸鼻子:"噫!百年赵酒么?竟能透海生香!"卓原悠然一笑,点点两座中间的木制酒海:"公子所言不差,此酒便是窖藏百年的赵国陈酿,乃当年赵敬侯特意酿造,献给魏武侯之礼酒。卓氏祖上与赵国酒监交厚,买下了三桶窖藏,至今当是一百零三年。"吕不韦闻言便是肃然一拱:"不韦品酒尚可,原不善饮,敢请卓公换得甘醪即可,此酒当留做大用为是。""公子差矣!"卓原摆手一笑,"十余年来,老夫多闻吕氏商社之名,惜乎无缘结识。鸿口渡老夫遇劫,若非公子义举,我爷孙如何得脱困境?老夫商旅五十六年,也算识得几多人物,然如公子气象者,却是绝无仅有。美酒逢嘉宾,老夫倍感欣慰矣!"卓昭便跪坐两案之间,此时笑道:"不韦大哥,我不夜食,便来为你等斟酒。"说话间打开厚重的红木桶盖,揭下桶口一层红布,利落地挥起长把木勺向先向卓原案头爵中斟酒。

"昭儿错也,公子乃我嘉宾,何能后之?"

卓昭却是一笑:"大父尊长,不韦大哥,不错也。"

"又来也。"卓原板着脸,"礼仪有屈,岂是待客之道?"

吕不韦诚恳地一拱手道:"启禀卓公:不韦原是晚辈,又兼单传,真高兴识得此等一个小妹。尚望卓公许小妹随心所欲,礼法过甚,不韦也是拘谨也。"

"公子既有此言,老夫也就不做孔夫子了。来,干得一爵!"

吕不韦慨然饮干,卓昭手中的细长酒勺便随着咯咯笑声飘了过来:"不韦大哥真好!"一勺清酒如银线般注向爵中,灿烂的脸上却骤然掠过一抹红晕。

卓原一捋雪白的长须笑道:"老夫对公子尚有不解之处,不知能否坦诚相向?"

"不韦正欲求卓公指点,自当坦诚以对。"

卓原字斟句酌道:"老夫观之:公子理财经商,已是天下佼佼;处事圆通干练,颇似治世能臣;谈吐清雅丰文,却似当今名士;救难披肝沥胆,又有战国任侠风骨。以公子才具,凡事皆可大成。然人皆有本,老夫敢问:公子之志,欲以何事为本?"便在卓原话音落点之时,卓昭两只明亮的眼睛盯住了吕不韦,少女的妩媚骤然变幻成了审视的犀利。

吕不韦手抚酒爵,长驻脸庞的微笑中增添了几份庄重,突然举爵一饮而尽,拉过酒巾沾沾嘴角,却是一阵沉默。"卓公此问好极!"吕不韦终是慨然开口,"十八年前,不韦继承父业初为商旅,其时之志,便是成为天下巨商,与秦国寡妇清、齐国程郑、魏国孔松、赵国卓公、楚国猗顿相比肩,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大富家族。然则,久历商旅之后,不韦却倍感商人之软弱,以致又生踌躇"便是一声深重叹息,似自责,又似彷徨。

"商人软弱么?我却看不出也。"卓昭笑得有几分揶揄,又有几分顽皮。

"孩子家知道甚来!"卓原脸色便是一沉,"商家不软弱,我门货船如何能在鸿口渡横遭盘查?大父如何能被官府突兀扣押?"

"不韦所言,却非此意也。"吕不韦摇头一叹,"若是此等个人遭际,不韦倒实在不放

在心上。关卡盘查、贪官索贿,于商家原是寻常。"

"噢?"老卓原困惑地笑了,"何事之弱,于商家竟是不同寻常了?"

"十年前,一个孤寡的老妇人教不韦明白了此间分际。"吕不韦猛然饮得一爵,便断断续续地说了起来--

燕国灭齐的第三年,吕不韦随鲁仲连海船秘密进入齐国海岸。卸下援助物资后,吕不韦便带着一个采货执事进入了齐国,意欲试探一条从琅邪直达即墨的陆上商路。鲁仲连说太冒险。吕不韦却说乐毅要仁政化齐,不妨一试,商旅之身,谅燕军也不会如何,便上路了。那日黄昏时分,进入了即墨以南的大沽水河谷,遥遥便见一片残破的房屋笼罩在暮霭之中,竟是死一般沉寂。村口大道旁,一个白发散乱的老妇人扶杖伫立,凝望着夕阳一动不动,直是一具石俑。吕不韦看得心酸,下马向老妇人深深一躬,从怀中掏出一只金币叮当作响的丝织钱袋,双手恭敬地捧给了老妇人。老妇人缓慢木讷地摇了摇头,抬起手杖,环着死一般沉寂的村庄转了一圈。吕不韦顺着老人的手杖望去,村外疏疏落落的树林中吊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破衣烂衫随风抖动,惨烈萧疏不堪卒睹!

"老人家,跟我走吧"吕不韦哽咽了。

一阵马蹄声急骤而来。老妇人身体一抖突然开口:"客官快走!"

吕不韦却没有走,他偏要看看乐毅统率的燕军是如何"仁政化齐"的。片刻之间,一队棕色皮甲胄的燕军骑士飓风般驰来,下马便来撕扯老妇人。吕不韦愤怒地大喝了一声:"住手!这便是燕军仁政么!"骑士头目打量着吕不韦便是连连冷笑:"嘿嘿,足下何方牛鼻子,却硬插到老子眼里来?仁政不仁政,是你管得么?闪开!"吕不韦高声怒斥:"乐毅明告列国,燕军仁政化齐,莫非要欺骗天下不成!"骑士头目目光一阵闪烁,扬着马鞭便吼叫起来:"鸟个仁政!齐军当年杀燕人,你小子见过么?我等奉骑劫将军大令,征取军赋,这个村庄无粮无钱还死硬!这个老妇,暗中撺掇村人抗赋,不该杀么!"

"此村赋税几多?我替老人家交了。"

骑士头目一指树林尸体呱呱大笑:"你交?此村刁民三年不纳赋,你全包?"

吕不韦冷冷点头:"说,折金几多?"

"嘿嘿,你纵开得金库,官爷只是不要。"骑士头目阴险地一笑,便是勃然大怒,"小小商人,甚个鸟货!竟敢诽谤我燕军大政,来,一起捆了!"

燕军骑士不由分说,便将吕不韦主仆与老妇人大绳捆起,撂在马上风驰电掣般去了。在即墨城外的燕军大营,骑劫一脸不堪的讯问了他们,哈哈大笑着收缴了吕不韦随身所带的两只金币褡裢,说念他"义举助燕",放了他与老妇人一条生路。

老妇人与吕不韦只走回到一片尸体废墟的故里,便再也不走了。吕不韦主仆守侯得一夜,老妇人终是圆睁着双眼去了。弥留之际,老人只断断续续留下了一句话:"客官,商家金钱,买,买不来天下太平呵。"

老卓原默默叩着大案,眉头紧紧地锁着。卓昭却已经是隐隐抽泣了。吕不韦沉重地叹息了一声:"不韦纵然富甲天下,又能如何?救不得老人家一条孤残的性命,变不得小军头目一次任意的杀戮金钱,买不来天下太平。老人家这句话,使不韦从天下大商的美梦中惊醒过来。不韦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财富与金钱的苍白软弱,第一次感到了世间有比金钱更强势的物事。"

三人默然良久,卓原蓦然一句:"老夫忖度,可是公子已经有了从政志向?"

"卓公明鉴。不韦不敢有虚。"

"公子信得老夫,夫复何言!"卓原慨然一叹,"金钱虽则买不来天下太平,然却可铺垫权力之路。老夫今日一诺:公子日后若有所需,卓氏钱财尽公子提调。"

骤然之间,吕不韦一阵感奋一阵歉疚,心下顿时吃重。拜访卓原的来路上,吕不韦已经

想得清楚:放弃业已大获成功的商旅生涯,扶植嬴异人谋求权力,原本便是一种极为冒险的转折。在常人看来,实在是匪夷所思!过不了一年半载,这件事必将在天下商旅士子中传开,各种非议也必是沸沸扬扬。商旅生涯固可对任何传言一笑了之。为政却是不能。权力是天下公器。器之为公,说得便是民心民意是根基。民心者何?士农工商之公议也。谋求权力而不顾及天下公议,那便是背道而驰,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决然站不住根基。之所以要嬴异人在邯郸先立名而后动,本意便在于此。嬴异人如此,自己也一样须得不断增强名望,没有大名,进入秦国便会事倍功半。目下自己仅有的名望便是商旅之名,无论如何不能因将来的传闻而毁了这仅有的根基。卓氏是天下巨商之一,老卓原的豪侠与眼光更是为同道钦佩,若得卓氏口碑支撑,自己的根基境况便要舒展许多。存了此等心思,吕不韦便决计不对老卓原做任何隐瞒,全然坦诚对之,若得冷遇,也还来得及补救。不想老卓原非但解他情怀,且慨然一诺,许"卓氏钱财尽公子提调"!心存机谋而得对方大德,吕不韦如何不惭愧歉疚?所以吃重者,在于此事前途渺茫,结局实在难料,如何能将卓氏一门再陷将进来?

想到此间,吕不韦离座便是深深一躬:"卓公高义,不韦铭记在心。然则,入政风险远过商旅,不韦何敢将卓氏商社拖入无底黑洞?"

"公子差矣!"老卓原哈哈大笑,"钱多了,找条正路花它一番,岂非强如堆在石窟生锈?公子用它谋得正途,正好替老夫操了这份心也!"笑得一阵却又是喟然一叹,"实不相瞒,老夫也曾经有过入政之心,想做个赵国白圭 。不想惨淡经营近十年,耗金巨万,却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便又回头重操旧业了。"

"啊--"吕不韦轻轻地惊呼了一声,"卓公有过入政之心?"

卓昭也惊讶地瞪起了眼睛:"大父几时入政了,我却如何不知?"

"那时呵,你父亲也才十三岁,你却在哪里了?"老卓原呵呵一阵诙谐,接过卓昭捧过来的大爵汩汩饮了几口,便悠悠然从头说了起来--

卓氏祖上本是"秦赵"。秦赵者,秦人入赵也,入赵之秦人也。四百多年前,流落西陲的老秦部族因勤王镐京,从戎狄兵劫中挽救了周王室,被封为东周的开国诸侯。大举东迁之时,老秦部族遭遇戎狄余部的猛烈袭击,一支秦人被围困在了大峡谷之中。三月之后,这支秦人得山民援助,从狩猎小道分路突围,曲曲折折地进入了赵国的北部山地,聚拢之后竟有三万余人。对于人口稀少的赵国来说,这支善战勤劳的老秦人是一笔巨大的人口财富。赵国善待老秦人,特许秦人迁徙到晋阳沃土农耕狩猎放牧生息,入仕从军与国人等同,毫无歧视。久而久之,秦人便安定下来,真正地化入了赵国,赵国便也有了"秦赵同宗"的流传,说三皇五帝时秦人赵人原本便是同族一脉,秦人入赵,便如认祖归宗。进入战国,秦国痛感人口单薄,献公、孝公、惠王三代契而不舍地秘密联络"秦赵人"返国。终于,在孝公末期,一万六千余"秦赵人"回到了秦国。此时,秦赵人在赵国已经繁衍为三十余万人的大部族,何去何从,对于两国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赵成侯慌了,亲自巡视"秦赵人"聚居的晋阳、雁门、巨鹿三郡,亲自颁行诏书,对"秦赵人"中的望族赐爵,遴选"秦赵人"中的能士贤才入仕官府,并特诏减轻所有"秦赵人"的三成赋税。便是在这次大安抚中,一个商旅家族被赐封为大夫爵位,封地十里,名曰涿乡。究其实,便是涿水上游的一片谷地。从此,便有了"涿秦赵氏"这样一个大夫爵的商旅家族。爵位传到第二代,已经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了。随着赵国强大,"秦赵人"也终于稳定地化入了赵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人。这"涿秦赵氏"的大夫族长很是明锐,觉得这个族姓族号徒招事端,便与族中元老会商,确定了一个新族姓,这便是"卓"。这个姓氏完全摆脱了秦赵烙印,只隐隐约约地留下了对封地渊源的怀恋,竟是大得族人拥戴。

这个族长,便是卓原的父亲。

其时,卓氏的布帛生意已经扩展到了马匹与铁器,商事堪称蒸蒸日上。然父亲却深感卓氏一族根基太浅,而刀兵之世的商旅生涯是脆弱的,永远不会使卓氏成为一国望族,更不会成为天下望族。一番思虑,父亲决意让少年卓原读书入仕,壮大卓氏根基。父亲的谋划是:长子卓桓经商,次子卓原做官,卓氏一族进退两便。

卓原很有天赋,甚好兵家之学。父亲便不惜重金觅得了天下有名的十几部兵书,又请来了一位兵学隐士做卓原老师。十年之后,卓原的兵学剑术俱臻佳境。父亲慨然决断,亲送卓原带十辆重型战车入军。此时战车虽已在战场上淘汰,但古老的从军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国人子弟从军,若做骑士,须得自备战马兵器;若做车士,寻常国人都是十家合力打造一辆战车,可带十名子弟入军;贵胄子弟独带战车从军,入军便可做最低爵位的将军--千夫长。卓原独带十辆重型战车入军,驾车战马四十匹、随车兵卒两百名,当真是声威赫赫!

于是,卓原立即做了千骑长,成了骑兵将军。

其时正逢赵武灵王率军征战草原,几战下来,卓原便晋升为万骑将军。因了卓原兵政皆通,赵武灵王便破格擢升卓原为平城副将,襄助老将军牛赞镇守北长城要塞。赵国法度:要塞大军之副将,是上大夫爵位,但入朝官,便是该官署的实权主管吏,如同辎重将军赵奢入朝做田部吏一般。如此势头下去,卓原的仕途是不可限量的。然则,便在这踏入大臣门槛的关节点上,废太子赵章的谋逆罪发,与赵章过从甚密的平城主将牛赞被视为赵章的军中根基,整个平城的将领因此而同受牵连,虽未人人问罪,然升迁之途却显然是停滞了。

没过三五年,做了"主父"的赵武灵王便惨死在了沙丘宫。即位的惠文王赵何还是少年,秉持国政的元老大臣赵成,却恰恰是在诛杀赵章、剿灭叛乱、逼死主父的三件大功上崛起的,对与赵章有牵连的将领官员一律查勘问罪,邯郸的"废太子党羽"几乎悉数被杀。卓原一班将领却因实在查不出结连谋逆的罪证,便只有不了了之。

便在此时,卓原在平城接到急报:父亲病体垂危,兄长商路罹难!

卓原昼夜兼程的赶回邯郸时,兄长的尸体已经入殓了,只父亲在奄奄一息地撑持着,等着他回来。弥留之际,老父亲只断断续续地说了两句话:"时也命也,二子,回,回来。撑持卓氏,非你莫属"便撒手去了。

厅中寂然无声。卓昭显然是第一次听大父讲述家族的故事,苍白的脸上挂着泪珠,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吕不韦心下却是一阵悸动,与其说是惊讶,毋宁说是深深被震撼了。天下大商几乎都知道,面前这个须发雪白的老人是半路入商,行事隐秘,极少亲自出面料理商市,因此而得"商隐"之名。可谁能想到,老卓原竟曾经是一位兵家士子,一员驰骋沙场的战将,一个即将进入庙堂大臣之列的兵政全才?如此沧海阅历,虽亲如孙女而从未显露,今日却和盘托出给他这个仅有一面之交的不速之客,此间深意,能仅仅是报鸿口渡之恩么?

"从此,老夫便挂冠辞军,做了商人,回归祖业了。"悠然笑声中,老卓原大袖一挥,竟似将昔日沧桑轻轻拂去了一般。

"卓公故事,不韦之感佩无以复加。"吕不韦肃然拱手一礼,"沧海桑田之变,不韦一时难以窥透其间奥秘,容当铭刻在心,时时咀嚼。"

"故事而已,公子吃重了。"老卓原哈哈大笑一阵便道,"老夫业已不堪长夜,但请公子歇息一晚,明日老夫再行奉陪。昭儿,你与家老照应公子了。"说罢向吕不韦一拱手便出厅去了。

与老主人一般须发雪白的家老轻步走了进来,向卓昭看得一眼,显然是在目询是否还要继续夜饮?吕不韦笑道:"家老呵,夜饮是不能了。天亮还有一个多时辰,正好赶邯郸早门。"

卓昭正在若有所思的恍惚之间,猛然跳起来嚷道:"甚甚甚?那有个四更离门的客人!家老但去歇息,不韦大哥交给我了。"吕不韦笑道:"久在商旅,几更离门有甚计较?左右也是不能阖眼了,何如夜路清风?""好也!"卓昭一拍手笑道,"我也没得瞌睡,走,有个好去处,正当其时。"说罢拉着吕不韦便走。

从正厅出来,东手便是一条葱茏夹道的石板小径。卓昭兴致勃勃地拉着吕不韦从石板道

走了上去,竟渐渐登上了一座浑圆的山头。这座山头虽不险峻,却显然是河谷的最高处,虽是夜阑,视线也极是开阔。此时,庄园的迎宾灯火已经熄灭,鳞次栉比的屋楼闪烁着几处仅存的灯火,使这片在日间极是紧凑的谷地竟显得辽远空旷。一钩明亮的残月悬在蓝幽幽的夜空,疏疏落落的大星便在头顶闪烁,习习谷风荡起悠长的林涛,恍惚间竟是人在天上一般。 

"好一钩残月!"吕不韦长长地一个伸展,深深地一个吐纳,顿时精神一振。

"不韦大哥聪明也!"卓昭咯咯笑着,"这里便是残月亭,秋夜最好。"

吕不韦哈哈大笑:"我要说星星好,便是笨了么?"

"可你偏说了月亮好。"

"一钩残月,便是这秋夜魂魄呵。"

"残月之美,胜似满月。不韦大哥,爷爷这话如何说法?"

吕不韦默然良久,却是轻声一叹:"残缺者,万事之常也。虽说盈缩有期,满月之时却有几日?卓公感喟,原是至论矣!"

"我却只喜欢满月。"卓昭嘟哝一句却又是一笑,"美者满也,满者美也,便是几日,又有何妨?不强如残月萧疏么?"

"也是。"吕不韦点头一笑,"事不求满,何来奋争?人不求满,何来圣贤?惟得其满,纵然如白驹过隙,夫复何憾。"

"噫--"卓昭顽皮地惊呼了一声,"你竟是左右逢其原也!"

吕不韦又是哈哈大笑一阵,却道:"小妹竟然读过《孟子》,便是才女了。"

"大父不务商事,老夫子一般整日督我诗书礼乐剑样样磨叨,不是才女也由不得人也。"卓昭一阵笑语娇嗔,"究其实呵,我是只喜欢诗、乐两样。剑术嘛,稍微喜欢。"

"我在庄外听到的琴音,定然是你了?"

"不是琴,是筝,秦筝。真是个商人!"

"秦筝?"吕不韦当真惊讶了,"秦国有如此美妙乐器?"

"走,带你去开开眼界。"卓昭一副得意的神气,拉起吕不韦便走。

下得残月亭,顺着石板道西弯半箭之地,便见一座木楼倚在山脚,通向木楼的却是一道小巧精致的竹吊桥,桥上风灯摇曳,桥下水声淙淙,朦胧残月之下,依稀仙境一般。吕不韦打量得一眼笑道:"此楼只怕要千金之巨了。"卓昭咯咯笑道:"真是个商人也,铜臭!"拉着吕不韦便上了吊桥。走得几步,吕不韦便"噫!"的一声停了下来--分明是竹桥悬空,两人踩上去却毫无响动,坚实得与石板道一般无二;坚实则坚实矣,整座桥却是飘悠轻晃,仿佛便是一只悬空的摇篮!见吕不韦愣怔端详,卓昭娇嗔道:"有甚稀奇也!我原本晕船,大父便造了这座怪桥,让我整日晃悠。说也怪,半年下来我便不晕船了。"吕不韦恍然笑道:"卓公智计,当真兵家独有也。"

过得竹吊桥,便是木楼的户外楼梯,拾级而上,空空之声在幽静的山谷竟是分外清晰。上到最高的三层,卓昭道:"这便是我的乐房,只是,不能穿靴。"说罢脸却红了。吕不韦微微一笑,便弯腰摘了两只皮靴,显出一双白色高腰布袜:"乐室洁净,原也该当。"卓昭拍着手笑道:"比爷爷强,有敬乐之心也!爷爷说我太过周章,从来不进我乐房。"说着话也一弯腰摘了小皮靴,拉着吕不韦便推门走了进去。

乐房一片洁白,白墙白帐,中间两张红木大案,一案苫盖着一方白丝,一案却赫然显露着一张比琴更长更大的乐器。卓昭脸一红笑道:"听你庄外击节,没顾上盖这便是秦筝。"

"如此庞然大物?"吕不韦惊讶地笑了。

卓昭却是顽皮尽敛,换了个人一般温文肃然:"这是秦人国乐之器,名为秦筝,弦丝较琴弦粗得三倍,共有十弦,音色宽宏丰厚苍凉深远。较之琴音,我更喜欢秦筝。"

"能否请小妹奏得一曲?"吕不韦也是肃然一拱。

"从来没有当人奏乐过"卓昭的脸又是一红,"今日,便破例了。"说罢对着筝案深深一躬, 便坐进了案前绣墩之上。

稍一屏息,卓昭挥袖调弦,轰然一声空阔深远,余音不绝于耳。稍倾筝音绵绵而起,初始如月上关山,舒缓园润,继而如荒山空谷苍凉凄婉,如大河入海悲壮回旋,如大漠草原金戈铁马,渐渐地残月如钩,关山隐隐,边城漠漠,戛然而止却又余音袅袅。

"好一曲《秦月关山》!"吕不韦不禁高声赞叹一句。

卓昭蓦然抬头:"不韦大哥熟悉此曲?"

吕不韦慨然一叹:"我有一友,虽非秦人却知秦甚深。每说秦国,他便要对我唱起这支歌。他最恨秦国,然每唱这支歌,他便要感喟一番,说秦人一席好话。于是,这支歌也成了我对秦国的唯一所知。"

"好也!"卓昭兴奋得一拍手,"从学曲开始,我就被这支曲子迷住了!偏我不知歌辞,不韦大哥唱一遍了,我要永远记住她!"  

"天色欲晓,惊扰卓公好么?"

"爷爷早起来练剑了,残月曙色,放歌正当其时!"

吕不韦点点头,闭目凝神有倾,突然一声悠长地啸叹,浑厚的嗓音便激越破空,悲怆高亢地飞荡开去--

邪--

巍巍秦关  莽莽秦川
苍苍明月  迢迢关山
同耕同战  浴血何年
锐士铁衣  女儿桑田
谁谓明月  照我无眠
天地同光  念日月之共圆        

歌声沉寂,卓昭的一双大眼睛溢满了泪水。

"彩--"楼外遥遥一声喝彩,便闻一个苍迈的声音隐隐飞来,"公子这老秦歌唱得好,我庄老秦人都山听了!"

"卓公?"吕不韦一惊,顾不得卓昭便匆匆出得木楼在廊下一望,却见曙色之中四面山头站满了黑红人群,不禁便是深深一躬,"不韦狂放,惊扰父老,尚请见谅。"

"公子哪里话!"站在竹吊桥上的卓原哈哈大笑,"至情至性,原是赵秦本色。公子一歌,慰我庄人等念祖之心,不亦乐乎!"

"公子万岁--""秦歌万岁--"四面山头便是一阵呐喊。

此时卓昭已经出来,一拉吕不韦衣袖笑道:"走,下去用饭也。"

曙光之中,四山人群渐渐散去,吕不韦过得吊桥便是一礼:"卓公,清晨凉爽,不韦正欲辞行。"老卓原大笑着摇头:"辞行总归要辞行,然也不在一个时辰,走,先填了肚腹再说。"不由分说拉着吕不韦便走了。

厅中已经备好了几样精致爽口的菜蔬与烫好的甘醪。吕不韦一夜未眠,此刻便是胃口大开,与卓原礼数完毕便埋头吃了起来,及至吃罢抬头,却见对面案前没有了卓原。愣怔着刚刚站起,老卓原却大步走了进来,身后跟着的卓昭竟鼓着小嘴一脸不高兴的模样。卓原打着手势笑道:"公子且坐得片刻,老夫还有几句话要说。"

"卓公但说无妨。"

"昭儿,过来,你自己说。"老卓原第一次淡漠得毫无笑意。

卓昭却落落大方地走了过来:"不韦大哥,我要跟你走。"

""吕不韦惊讶得皱起了眉头。

"我要嫁给你。"

吕不韦顿时愣怔了,看着爷孙两人谁也不说话只盯着他,吕不韦便离座向卓原深深一躬,显然便是赔罪之意,转身对卓昭温和平静地笑道:"小妹,我已三十有六,家有妻室。不韦若有唐突之处,尚请见谅。日后"

"骗我。你妻室已经在六年前亡故。"卓昭扑闪着大眼睛。

吕不韦又是一阵愣怔,转身对着卓原又是一躬:"卓公明鉴:小妹年少,此等心潮实乃不韦有失检点所致,心下惭愧无以复加"

"公子差矣!"老卓原却是微微一笑,"昭儿心性,我岂不知,全然与你无干也。老夫

虽有三子,但只有次子,也就是昭儿父亲才堪商旅。老夫半路归家,素来不善商事决断。次子总理卓氏商社,几乎是长年不归。为此缘故,昭儿从小便由老夫教养。也是老夫不堪泯灭其少年天性,故多有放纵,不想今日竟是礼法皆无也!"一声叹息,见吕不韦欲待说话,却摇摇手慨然一转,"然则,话说回来,公子独身,昭儿未嫁,此事并非荒谬。老夫之心,唯觉昭儿唐突过甚。然此女顽韧不堪,定然要跟了你去,老夫又能如何?公子所虑,则在昭儿年少。为今之计,余皆不说,只在公子意下如何?公子与昭儿同心,老夫便还有话说。不同心,则公子依旧是老夫忘年至交,何得有它!" 

卓昭一句话不说,只扑闪着大眼睛盯住了吕不韦。

此时的吕不韦却是大费踌躇,原本以为匪夷所思的一件荒唐事,却让豁达豪迈的老卓原一席话变成了当即便可定夺的婚配。实在说,丧妻六年来吕不韦当真还没有认真思虑过自己的事,一是商旅大计接踵而来,二是也确实没有遇见可堪婚配的女子。自邯郸决策大转折,心思更是在嬴异人身上。与卓氏爷孙相交,虽有机谋之心,却断无掠美之意。对卓昭更是看作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丝毫没有超越喜欢小妹妹般的情愫之心。而今突兀生出情事,吕不韦心下直是回转不过那种难以言说的生疏,也就是说,生不出那种热腾腾的心潮来。然则,吕不韦本能地觉得此事不能轻率决断,须得仔细思虑一番。

"卓公明鉴。"吕不韦涨红着脸道,"婚事情事,皆为大事。一则,不韦近日便要回濮阳老宅,容我禀报父母得知而后决断。二则,小妹年少,留得时日再行思虑,原是稳妥。"

"好!"老卓原慨然拍案,"公子决断,甚是得当,便是如此。"

"只要你来,我便等你。"卓昭做个鬼脸,额头却是涔涔细汗。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12章


水手的号子声刚刚平息,吕不韦便向老人深深一躬,转身向执事低声吩咐几句,执事便从车中捧出来三个精致的棕色小皮袋。吕不韦慨然拱手道:"卫老伯,诸位风雪破冰,冒死渡河,些许船资便请收了。"老人一个躬身笑呵呵道:"如此多谢客官了。"转身便是高声一呼,"舟柳子,水头儿,客官船资,上来领了!"便听底舱一声整齐呼喝:"谢了--"呼声落点,便见一个精瘦的赤膊后生架着黝黑汉子一瘸一拐的走了上来。老人脸色顿时一变:"舟柳子,腿伤了?"黝黑汉子摇摇头:"嘿嘿,不成想狗日的冰山吃水忒深。不打紧,三五日便好。"

吕不韦熟悉船上生涯,一听便知是这舟柳子见双手把舵不稳,便将双脚蹬住了船身凸起的档木,将整个身体做了一个伸直的支架死死撑住大舵,才得与冰山擦肩而过,此中险急,寻常人却是不得而知。吕不韦心下一动,便从车中捧出了一个红木方匣:"柳子,这匣伤药颇有功效,你便收了。"

"谢过先生!有伤药,俺的船资便免了。"黝黑汉子却是豪爽。

"不!"吕不韦一摇手,"足下掌舵负伤,乘客自当尽心,与船资无关。"

"不中!"黝黑汉子也是一摇手,"渡河掌舵,船家生计,死伤都与乘客无关。伤药船资,俺只能收得一样,白马津规矩破不得!"

"好说好说。"老人走过来指着红木药匣,"这药只怕两份船资也买不来,舟柳子便叨光客官了。船资嘛,老朽那一份与舟柳子对分便是。"说着便从执事手中拿过一只小皮袋,刚一拎手便是一愣,又拿过另外两只皮袋一掂,只听呛啷一阵,便大摇其头,"客官却是差也!一渡船资只在五七十钱之间,客官三十个饼金,我等若收,便是欺客!"

"老伯言重也。"吕不韦一拱手笑道,"晚辈也是商旅道人。这冬日渡河原本五七十钱,然风雪非常,冰山突兀,险情大增,何能依常价计之。再说,冬日船少,物以稀贵,纵超得几钱,也只算得找头而已。老伯休得再说了。"

此时,水手们也上得船来收拾船面诸般物事,见船家与客官高声,便好奇地围了过来,听得几句,竟都愣怔沉默了。老人便举起三只皮袋呛啷一摇:"你等只说,三十个饼金收也

不收?"水手们异口同声一喊:"欺客无道!不收!"老人回头呵呵笑道:"客官且看,老朽纵是收了,也分不出去,若是独领,岂非伤天害理?"吕不韦寻思若是再坚执下去,船工们便会以为客官小觑他们,便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转身向执事一招手:"钱。"

执事快步到车中取来一只稍大的皮袋,向老人一拱手道:"启禀老伯:这是三十枚临淄刀,委实太少,再加十个饼金方为妥当,望老伯收了便是。"老人笑道:"临淄刀值钱了。也好,只取一个饼金,算舟柳子赏金。"说罢接过钱袋又拿出一个饼金,将三个小皮袋递回给了执事,便向吕不韦一个深躬,转身高声道:"船资清偿,恭送客官登岸--"

"客官登岸,平安大吉--"水手们整齐地一声呼喝。

风雪止息,红红的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爬出了半片额头。车马上岸,吕不韦伫立岸边良久,一直看着那只空荡荡的大船悠悠回航。执事笑道:"莫道先生上心,此等船家原是少见。"吕不韦不禁一声叹息:"厚德持身,莫如卫人也!何天道无常,邦国沦落如斯!"

缁车辚辚上路,翻过一道白雪皑皑的山梁,濮阳城便遥遥在望了。

濮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堡。三皇五帝时,这里便是颛顼帝的城邑。颛顼帝归天,这座城堡便得名帝丘。殷商时期,帝丘与国都朝歌隔河相望,一道濮水滔滔流过城北,桑林茂密土地肥沃,文采风华盛极一时,男女风习奔放热烈。殷商老民多商旅,常于远足商旅之前与意中女子幽会桑林,踏青放歌昼夜欢娱,一时蔚为独有风尚,被天下呼为"桑间濮上",将男女幽会也直呼为"桑濮"。《礼记·乐记》云:"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实在说,这只是殷商灭亡后王道之士的正统抨击,与这座老城堡子民的愉快感受是毫不搭调的。殷商灭亡后,商人遗民不甘周室王道的僵硬礼制,便要重新恢复那自由奔放的日月,于是便有了大规模的叛乱。后来,叛乱被周公剿灭,全部殷商本土遗民便被分做了两大块。一块为"殷商七族",被限定在已经成为废墟的故都朝歌居住,国号为"卫",国君却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都城依然在朝歌。另一大块是殷商王族后裔,被专门封做了宋国,以殷商王族做国君。这便是殷商两分。周公的分治谋略是高明的:真正具有叛乱实力的殷商老民,做了周室王族诸侯的子民;奢靡无能的王族贵胄,却让他们独立成国,已示周人的王道胸怀。究其实,殷商遗风却是在卫不在宋。

从此,便有了"名周实商"的卫国。

数百年后的春秋之世,戎狄大举入侵中原。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戎狄攻卫,卫军大败,朝歌被占,国君卫懿公死于战乱,"国人"仅有七百三十人泅渡濮水逃生。幸得齐宋两国援助,卫国立了新君,将帝丘老城堡西南的大河岸边的曹城做了都城 。未几流民纷纷归来,终于有了五千人众。从此,卫国沦落成了小邦诸侯。

三十年后,戎狄势力退却,卫国便将都城迁回了帝丘,殷商后裔们又回到了快乐的桑间濮上。进入战国之世,以地形特征命名城堡的风气大盛,帝丘城北有濮水流过,城在濮水之南,帝丘便改名叫做了濮阳。

濮阳西临大河,南望济水,东临齐国巨野大泽,北望齐国要塞东阿。方圆三百里,惟濮阳堪称古老大城一座,水陆尽皆畅通,说起来也算大得地利之便了。然则,自封建诸侯始,卫国立国业已六百余年,濮阳既没有成为通商大都,也没有成为粮农大仓,只一座十里城郭孤独落寞地守望在水陆两便土地肥沃的冲要之地,令天下直是一声叹息!士子们但凡说古,便有一句口边辞:"西有洛阳,东有濮阳。"除了大小不等,这两座城池简直就是两个孪生老姐妹一般,都是老井田制,国人居于城中,隶农居于田畴。战国百余年,奴隶们已经逃亡得寥寥无几。车行官道,大雪覆盖的无边田畴中竟无一缕炊烟飘荡,寂静荒凉得令人心颤。

"先生,鼓乐之声!还有仪仗!"驾车执事遥遥向前方一指。

吕不韦推开车窗一阵端详:"绕道,从城南插过去。"

执事一圈马缰正要回车,便听鼓乐队前遥遥一声高呼:"先生且慢--"随着呼喊,一个红色身影便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到得车前三五丈处便气喘吁吁地站住,展开一卷竹简尖

声念了起来,"君上有,有诏:先生荣归故里,赐入国晋见,以全先生大名也!"

"噢!卫君要我晋见?"吕不韦惊讶地笑了,思忖片刻也不下车,只对着内侍使者一拱手,"既是如此,便请贵使上车同行。"内侍使者却连连拱手道:"卑微小臣,不敢僭越,只当为先生鼓乐开道。"吕不韦笑道:"我本一介商旅,谈何僭越?还是上车同行快捷了。"内侍使者还是连连拱手:"先生奉诏,便是国宾,小臣万不敢当!"吕不韦笑道:"贵使执意,我便去了。"脚下一跺,三马缁车便辚辚驰向古老的城池。

吕不韦的惊讶不是受宠若惊,而是莫名其妙。

卫国本是西周始封的王族诸侯,立国便是公爵之国。直到春秋之世孔夫子游说列国,卫国依然是春秋十二大国之一。孔夫子那令人尴尬的"子见南子"的故事,便发生在卫国。然则,自从进入战国,卫国便是江河日下。第十五代国君时,卫国自贬爵位,做了"侯"国。齐国灭宋后卫国大吃惊吓,在第十七代时再次自贬,做了"君"国。从此便颤颤兢兢如履薄冰,守在濮阳龟缩不出。

庶民却不然。殷商遗民们虽然成了周室诸侯的子民,却无心做周人社稷宗庙与僵硬井田的奴隶,对殷商老民驾牛车走天下的传统一心向往之,除了老弱妇幼固守桑麻,精壮男子不是离国经商,便是游学为士,总之是不安于枯守家园。百十年下来,卫国便出了许多大商名士。留在濮阳的老国人,便只有嫡系正宗的西周王族血统的子民了。这些守望社稷的君臣"国人"们自恃血统高贵,便分外矜持,既不能阻止殷商老民外流,便也不再理会这些"见利忘义"的商人与士子。殷商血统的大商名士们偶然回归故里,也从来不入朝拜会卫国君臣,与老周室老国人也是两不搭界。久而久之,便是个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大名士如商鞅者,竟是至死没有回过卫国。此等老传统之下,这个卫君却要"赐"吕不韦"入国晋见",如何不令人莫名其妙?

说起目下这个卫君,却是战国中后期一个奇异人物。

要知奇异处,便先得说说末世君道。战国之世,一大批西周老诸侯国与洛阳王室的天子一道,都进入了风烛残年之期。同是末世衰微,各个老国的因应之道却不尽相同,大体说来,便有五种法式:其一,燕国式。得地利之便,整军固守,拓边扩地而进入"战国"行列。其二,齐国晋国式。地广人众,新地主与士人崛起,庙堂高层恪守王道旧制而不思变革,终于被新贵们推翻替代,晋国成了魏赵韩三国,姜氏的齐国成了田氏的齐国。其三,宋国式。对先祖(殷商)功业念念不忘,不思变革而只图名号惊人,执意称王图霸而遭列强瓜分灭亡。其四,陈、杞式。既非王族诸侯,却又赖大圣贤祖先之名(陈国以舜帝后裔得封,杞国以大禹后裔得封)不思进取,逐渐被列国蚕食灭亡。最后一式,便是洛阳天子、鲁国、卫国式。此三国都是正宗的西周王族血统,天子王族不消说得,鲁国君是周公之后,卫国君是周武王弟康叔之后。进入战国之世,这三国都是执意恪守祖先旧制,丝毫不思变革,国中始终一片死寂波澜不惊。期间,鲁国虽有新士人新地主崛起之征兆,但也只是死水微澜而已,迅速便沉寂了下去。三国之君主,也是一色的无为守成,小心翼翼地不开罪任何强国,甚事不做,守到那日算那日。虽然如此,鲁国终究还是被齐国灭了。

从此之后,洛阳濮阳两君主便更加小心翼翼了。

同是无为守成,洛阳濮阳却也是小有不同。洛阳周天子是真正地任事不问,一应"大事"只交给太师处置。王族要依照祖制分封裂土,分便分,一片王畿便分封出了"东周""西周"两个公爵"诸侯",王畿之地便真正成了孤城一座。纵然如此,周天子依旧是整日沉湎于残破的乐舞,昏昏大睡绝不问事,此道以周显王为最甚。

卫君的"君道"不同处,便在于孜孜不倦地鼓捣这个小城堡中残留的臣民。目下这卫君名怀,时人便呼为卫怀君。此君癖好权术之道,纵然其天地小若濮阳一城,也是整日折腾乐此不疲。为了使臣下敬畏自己,卫怀君便派出十几个心腹小吏,扮成官仆进入几个县令与几个大臣的府中刺探其隐私。

一名县令很是简朴,一晚就寝,觉得身下有异,起身点灯,揭起褥垫一看,木榻草席已

经破了一个大洞。次日清晨,县令尚未进入公堂,卫怀君的特使便到了。说是特使,其实只传一句话:"闻卿席破,特送新席一张。"放下草席便走了,直将个县令惊得一身冷汗!

白马津是卫国关市设卡收税之重地。一日,卫怀君派人扮做客商,过关时有意向关吏行贿三件玉佩,免了十金关税。当晚,关吏便被急召濮阳。卫怀君当头便是冷冷一句:"神目如电,小吏岂可暗室亏心?三玉何在!"关吏大惊失色,当即奉上尚未带回家的三件玉佩,并自请重罚。卫怀君却又是哈哈大笑:"吏有改过之心,处罚便免了。"小吏敬畏国君神明,便也加进了"发私"行列,卫怀君的神明之举便越来越多了。

除了"神明",卫怀君还有一长,便是在后宫与大臣之间设置"螳螂黄雀"之局。卫怀君很是宠爱美妾泄姬,但又怕泄姬之父兄借势坐大,便对正妻魏妃表现出异常的尊崇,同时又分别密嘱魏妃与泄姬"发其不法"。对于已经零落稀疏的政务,卫怀君很是倚重信任掌管宫廷事务的长史如耳。怕如耳蒙蔽欺君,卫怀君便擢升下大夫薄疑为上大夫,名为襄助如耳,实则使之两相对抗。后来,这如耳与薄疑竟鬼使神差地成了同心好友。卫怀君觉察,立即同时罢黜两人,又擢升了另一对冤家互为"襄助"。人或不解,卫怀君便是神秘一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亦妙哉!"

卫国有了此等一个神秘兮兮活宝一般的君主,天下名士便是一片嘲讽。大名赫赫的荀子一针见血地指斥:"卫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治民也。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吕不韦一路忖度,卫怀君狡黠而善密事,必是探听得自己商旅有成,要派给自己一个"义举"。所谓义举,对于商旅十有八九便是"献金报国"。若仅仅是要钱,吕不韦无论如何是要出的,不管此君做何用场,都得出。否则,此君之口便会使你在天下沸沸扬扬五颜六色,你却找谁个辩驳?然则,此君若是别有所图,却该如何应对?从今日之势看,此君依然是牵绊衡平之术--鼓乐仪仗相迎以示其诚,君不出面以示其威,分明有求于人,却矜持得要"赐见"于人。此君自以为高明,恩威并出面面俱到,吕不韦却分明看到了一副苍白的可怜相便在眼前。

"濮阳义商吕不韦晋见--"内侍尖亮的通报在飕飕冷风中分外刺耳。

吕不韦不禁笑了,未曾谋面便将他定在"义商"之位,除了献金能有甚事?心下一松,便跟着导引内侍悠然进了陈旧残破的大殿,过得一座黑沉沉的大屏便紧走几步,在中央座案前深深一躬:"在下吕不韦,参见君上。"

"先生请起。"须发灰白的卫怀君虚手一扶,又矜持地一笑,"赐座。"

吕不韦正要到最近的案前就座,却见一名中年侍女悠然走来,伸手示意,将他领到了卫怀君左下侧的案前,算是完成了"赐座"礼仪。吕不韦释然一笑,便席地跪坐案前,却只看

着卫怀君不说话。卫怀君笑道:"先生达礼,本君却是待士不周也。"吕不韦知道卫怀君这前半句是说他待君先话,算是通达礼仪,然后半句却是不明,如此国君果然能自责么?便一拱手道:"君召国人,原是常道,在下大幸也。"卫怀君目光闪烁间又矜持地一笑:"先生,无觉膝下有异乎?"吕不韦却不看座案之下,只摇头道:"在下愚钝,敢请君上明示。"卫怀君一怔,终于又是一笑:"先生座案之下,草席破洞矣!"

其实,吕不韦入座时便瞥见了破旧草席上的一个大洞,偏是浑然不觉,要与卫怀君兜兜圈子看他如何做作,此刻便肃然一拱:"物力惟艰。君上节俭为本,在下感佩不已!"卫怀君似乎愣怔了一下,却呵呵笑了:"原是捉襟见肘也,谈何节俭。"见这位君主终于显出困窘之相,吕不韦慨然笑道:"君上既有此言,在下愿献千金,以补宫室之用。"卫怀君却又矜持地端了起来:"果然,义商无虚也。然则,先生区区千金,却与社稷何补?本君之意,欲请先生撑持邦国,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吕不韦心下一惊,果然来了,这回显然不是金钱之事,却要小心应对,便谦恭笑道:"在下一介商旅,何能撑持邦国?若是事端之难,敢请君上明示。"

"区区细务,不难不难。"卫怀君笑得分外可人,"本君思忖:先生理财大家,可做我大卫关市大夫,专司十三处关卡税金。每年若能收得万金,三成便归先生。先生既有官身,又是公私两利,岂非立身上策乎!"津津乐道,竟很有几分得意。

骤然之间,吕不韦几乎便要放声大笑,然却生生憋住,满脸通红地皱着眉头拱手道:"君上妙算,在下却是愧不敢当。在下小本生意,年利不过百金,如何有运筹万金之大才?若是一年收不齐税金,在下倾家荡产事小,误国只怕事大。如此重任,在下断不敢当也。"

"足下大名赫赫,不想却是如此器局也!"看着吕不韦额头涔涔汗水,卫怀君不禁哈哈大笑,且立时将称呼变了,"才不堪任,足下倒也实在。不做便不做,至于大雪天出汗么!"笑得一阵,卫怀君突然压低声音,"然则,足下车马煌煌,却不象小本商人也。"

"君上神明。"吕不韦沮丧地苦笑着,"人云衣锦荣归,在下却是虚荣也。这煌煌车马,原是赵国大商卓氏之物,因了寄放在在下的车马客栈里,在下便趁着窝冬之期用了这车马。若不是借这车马,在下如何能在大雪窝冬时回乡?谁个不知阳春三月好上路也。"一番话唠叨仔细,当真一个活生生地小商人。

"噢--"卫怀君恍然点头长长地一叹,"既是如此,足下千金也就免了。"

"这却不能。"吕不韦连连摇头,"商旅游子,根在故国,献金原是该当!"

"足下忠心可嘉!然则,何年何月,你才能兑得千金之诺?"

"君上,"吕不韦怪模怪样地一笑,"在下正有千金在车,原是积攒多年要孝敬父母了,明日我便派人送来宫室如何?"

"既是在车,何须明日费时费力?"

"正是正是。"吕不韦恍然拍案,"君上跟我去拿,岂不利落?"

"也好。"卫怀君矜持地一笑,起身离座,"本君便成全足下一片忠心。"

吕不韦打量了一眼这个肥肥白白地君主,一挥手:"走。"便大步走了出去。卫怀君也再没了诸般礼仪,跟着吕不韦便出了大殿。到得车马场,吕不韦向驾车执事低声吩咐几句,执事竟惊愕得说不上话来,愣怔一阵才从车中提出一个沉甸甸地棕色大皮袋,有意一摇,一阵呛啷金声便夺人耳目!卫怀君一挥手,便有一个老内侍推着一辆手车走来,卫怀君上前两步,亲自接过大皮袋,便要解开袋绳验看。偏这吕氏钱袋是祖传手艺,袋口绳是密结暗筘,等闲人休想随意开得。卫怀君一阵摸索,却不得要领,便大是尴尬。吕不韦面无表情地向执事一点头,笑意憋得满脸张红的执事过来摆弄了几下,大皮袋便松了口。卫怀君甩手打大袋口,一片粲然金光赫然烁目!卫怀君又一挥手,内侍走过来便推走了皮袋。

卫怀君这才轻松地笑了:"足下献国千金,却要何赏?"

"但凭君上。"

"传诏。"卫怀君转身高声吩咐身后的长史,"赐吕门一世子爵,领封地三里。"话音落点,便大袖一甩径自去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11章


暮色之时,吕不韦匆匆回到邯郸,毛公薛公已经在云庐等候了。

薛公备细说了几日来的诸般谋划,并捧出一卷金额用度支付算册请吕不韦过目定夺。吕不韦将卷册推过一边笑道:"公为贤士,却将不韦做算度商旅待之,原非共事之道也。若是商旅经营,不韦自要算度无差。然则,此事为功业大计,锱珠必较,必败其事。不韦若惜金钱,何入此等渺茫之途?两公若信我,便放手作为。若信我不过,此事便是败兆,不韦也无心操持矣!"薛公大是难堪,红着脸一拱手道:"先生见谅,都是薛某无定见,听了那个老疯子。"毛公却是大乐,呵呵笑道:"两位急色个甚?不闻'决事未必如临事'么?商旅之道,算金爱钱原是本性。说归说,不试出个本心来,老夫这挥金如土的脾性,却如何放得开手脚也。"吕不韦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偏是这挥金如土四个字正合我意。不韦只要异人贤名大噪,不问支金几多也!"薛公便道:"老夫之见,这嬴异人尚算得明睿沉稳,可堪造就,成其名望,幸无愧疚。只是一样,老夫却是心下不安。" 

"噢?薛公但说无妨。"

"老夫颇通医道。嬴异人少年元气本未丰盈,又兼生计拮据郁闷日久,身体亏损过甚,纵是从今善加调养,只怕也不能得享高寿。"

"薛公是说,嬴异人可能夭寿?"吕不韦蓦然一惊。

"二十年之内了。"

"老哥哥忒没气力!"毛公笑着嚷嚷,"人活五十,不算夭寿,嬴异人能活四十八,已是托天之福也。左右此事用不了十年,忧心个甚?"

"也是。"吕不韦释然一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二十年,足矣!"

"先生但明白便是。"薛公一笑岔开话题,"毛公杂学甚精,谋划颇为扎实,几处细节却是要紧,先生要预闻决断才是。"

毛公连忙向吕不韦摇摇手:"此非钱财用度,公莫急色才是!"吕不韦与薛公不禁哈哈大笑,毛公却只狡黠地一撇嘴,便低声说了起来,一气竟是半个时辰,末了得意地一问,"公以为如何?"

"妙!"吕不韦拍案赞叹,"毛公智计不着痕迹,却中要害,便是如此。"三人一番商议,竟是直到夜阑方散。

连日奔波应对,送走两人吕不韦便大感疲累,正要和衣上榻倒头睡去,却有一个袅袅身影飘了进来:"热水已经备好,我来侍奉先生沐浴。"吕不韦惊讶地坐起揉着眼睛问:"你是何人?谁让你来得?"袅袅身影柔柔笑道:"小女莫胡,老总事与荆云大哥要我来也。"吕不韦打了个长长地哈欠,欲待说话,一阵朦胧袭来却颓然扑倒在了卧榻上,立时便是鼾声大作。

次日过午,明亮的阳光撒满了云庐大帐。吕不韦睁开眼睛坐起,正要下榻,却见一个红衣少女飘然进来,一个轻柔的笑靥,便要过来扶他。吕不韦摇摇手:"你是?"少女笑道:"小女莫胡,先生却是忘了。"吕不韦恍然,径自离榻道:"莫胡,来便来了,未必便做侍女。待我与老总事商议,让你做点儿大事。""不。"少女却红着脸低着头,"莫胡做不了大事,莫胡只要侍奉先生。"吕不韦不禁笑了:"你且先去备饭,饭后再说了。"少女一笑:"饭菜酒已经齐备上案,我只侍奉先生整衣梳洗了。"吕不韦一摆手:"整衣梳洗我自来,你去请西门老爹来。"少女莞尔一笑:"老总事已经请在外帐了,只你整衣梳洗便了。"吕不韦不禁惊讶:"你自请西门老爹来得?"少女笑道:"不对么?先生离开三日,昨夜未及得见,今日自要请来议事了。再说,莫胡不请,老总事也会来。"吕不韦无奈地笑笑,也不说话,便径自到与人等高的一面铜镜前整衣理发。可无论他如何自己动手,总有一双如影随形的手恰倒好处的替他收拾着,片刻之间一切就绪,除了褪去睡袍露出贴身短衣的那一刻有些不自在,几乎便觉察不出是两个人。待吕不韦回身之际,已经不见了少女,寝帐中却已经是洁净整齐日光明亮,与自己一个人时的零乱竟是霄壤之别。

"一个活精灵。"吕不韦兀自嘟哝一句,便出了寝帐。

老总事过来低声道:"荆云义士说,此女灵异过人忠诚可靠。"

"何方人氏?"

"楚国湘水人,生于云中草原。"

"老爹入座,边吃边说。"吕不韦目光一闪,"忠诚可靠之说,从何而起?

帐中两案原本便摆成了近在咫尺的一排,老总事坐进了稍小的偏案,说话声恰恰是吕不韦刚刚听得清楚:"荆云义士说,此女父亲,便是先生当年在陈城救下的一个死囚,此人目下是荆云马队的骑士。至于详情,荆云义士日后自有禀报。"

吕不韦恍然点头:"既然如此,便让她留下。"略一思忖,便是突然一阵耳语。

"我自省得。先生莫担心。"老总事频频点头。

便在此时,莫胡飘了进来:"先生没动甘醪?这可是从'甘醪薛'特意新打来也,秋寒时热饮最好。"说着便跪坐案边,报起棉套包裹的木壶便给吕不韦斟酒。吕不韦饮得一口问道:"莫胡还说得吴语么?"莫胡笑道:"侬毋晓得为否为?"吕不韦大笑:"好!这吴哝软语原是纯正。其余如衣食住行,还都记得么?"莫胡道:"晓得些了,侬虽生在云中,姆妈却是吴风,侬为否为也为了。"吕不韦目光便是一闪:"你母现在何处?"莫胡眼睛便是一红:"那年,姆妈将我送到陈城,便病累去了。"吕不韦心下一沉,拍拍莫胡肩头笑道:"莫胡,云庐便是你家,你不会再苦了。"莫胡粲然一笑一点头,一双大眼睛却闪烁出晶莹的泪光。

过得月余,邯郸诸事处置妥当,吕不韦便轻车南下了。

此时正当小寒节气,过得安阳便是一天彤云大雪纷飞。官道之上车马寥落人迹几绝,三马轻便缁车辚辚驶过茫茫原野,竟是满目寥落。这河内地带原本已经被秦国夺去做了河内郡,不想长平大战后老秦王执意灭赵,逼得六国合纵再起,联军三败秦军,竟将秦国逼回了函谷关,河内便又重新回到了魏国韩国手中。似乎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东六国与不可一世的强秦打了个平手。可仔细参量,这个"平手"可是百味俱在大有文章。便说这六十余城的河内之地,原本是三晋腹心,千里沃野村畴相接城池相望何等地富庶风华!昔年纵是窝冬之期,河内原野也是炊烟袅袅如暮霭飘荡,鸡鸣狗吠如市声喧嚷,毗邻城池号角遥遥呼应,条条官道车马络绎不绝,那一番热气蒸腾的气象,任谁也是眼热也。然则便在倏忽之间,这河内原野竟变得一片萧瑟落寞,十里不见一村,百里难觅炊烟,惟余座座城池在连天风雪中孤独地守望,暮色中一声声闭城号角苍凉得令人心碎。

对天下商旅道,吕不韦最是熟悉不过,对这几乎便是半个故乡的河内之地,吕不韦更是熟悉得如数家珍闭目也可周游。最令他感喟的是,河内之地的百姓原本都是魏韩老民,可在秦国的河内郡过了十多年日子,竟不可思议地变成了秦人。长平大战,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悉数入军为伕,竟是人人踊跃。秦军败退回防,河内之民又是悉数随秦军"逃国",到关中去做了真正的秦人!战国之世地广人稀,人口多寡比土地多寡更要害。盖人可夺地,地却未必能夺人。河内之地可谓天下仅有的富庶沃野之一,百余万魏韩之民却硬是离了故土随秦军而去,何能不令人一声浩叹!

有一次,吕不韦在平原君府邸与几员赵军大将会议兵器商事,言及河内之民逃国,大将

们竟异口同声说这是秦军裹胁所致。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平原君见吕不韦默然不语,便问吕不韦以为如何?吕不韦淡淡笑道:"魏国占据秦国河西之地五十余年,却有几个秦人入魏?赵国容纳一支老秦流部,费力费时三百余年,最终依然是三四成离赵回秦。秦人裹胁之力,也未免忒是离奇也。"一语落点,大将们脸便黑了。平原君尴尬得呵呵笑了一阵,竟终是没有说话。

薛公毛公第一次被吕不韦请到云庐,便与吕不韦做了一次长夜谈。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要吕不韦说说何以看好秦国?按薛公说法,长平大战秦国大军死伤过半,三败之后更是退回函谷关回到了老秦局面,秦势犹如霜后秋草,五六十年决然不能恢复元气;当此之时,且不说扶助嬴异人能否成功,纵然成功,又能如何?毛公则嘻嘻笑道:"秦赵两败俱伤,然赵有五国后援,复原只在朝夕之间。秦却是独木一支,失道之下,能撑得几日?公携危人,又入危邦,盲人瞎马,夜半临池,有个好么?老夫之意,莫若我三人全力辅佐信陵君回魏称王,做一番实在大业!"

"两公之言差矣!"吕不韦哈哈大笑一阵坦率答道,"两公虽则高才多谋,然蜗居邯郸市井太久,所执之论,皆为山东士子庸常之见也。不韦久为商旅,惟有一长,便是长年累月地在各国周游走动,所见所闻皆是实在无虚。不韦之见,山东士子们的'秦赵大争,两败俱伤'之说,却是太过轻率也!"

"何以见得?"薛公立即紧跟一句。

"敢问两公,战国之世,国本何在?"

"人口。"毛公薛公异口同声。

"好!"吕不韦淡淡一笑,"十年以来,两公到过河内么?"

"但说便是,老夫敢回河内么?"毛公红着脸一句嚷嚷。

"千里河内,公之故国,已是空空如也!"吕不韦一声感喟,"河内昔年之景象,两公当比不韦知之更深。而今河内,却是惟见城池,不见村畴,百余万河内庶民,十有八九都跟着秦军进了函谷关。残余一两成,也都被官府全部聚集到了城池居住。偌大河内,竟比洛阳王畿更过荒凉破败!秦固三败,然仅仅败军而已,人口根基并未流失几多。六国固胜,元气却是大伤,人口流失之巨更是空前。河内便是一半魏国,如此荒凉萧瑟,须得多久岁月才蓄积得百万人口?纵想成军抗秦,却是谈何容易!如此看去,这'两败俱伤'便大是不同。秦国外伤,六国内外俱伤。孰轻孰重?公自断之。"

"他国人口也同样流失么?"薛公重重地叹息了一声。

"不韦所见,六国人口皆大损伤。"吕不韦掰着指头数起来,"楚国老郢都区域人口最多,然被秦国夺取而设置南郡近二十年,秦军回撤之时,七八成庶民溯江而上进了蜀地。那个李冰建成了都江堰,蜀地大富,楚人入蜀至今络绎不绝。东北两面,燕齐大战后两国人口原本已经大大减少,虽无大逃亡,然所余三四成人口何年才能复原?韩国更不消说得,数十万庶民连同上党早归了赵国,河外之民不断逃国,总共人口剩余不到百万,几乎不到秦国一个郡!魏国河内已失百余万,全部河外人口不过五六百万。赵国大败之后惨胜,精壮男子已是十余其三,举国人口锐减到不到千万,勉力重建新军二十万,却得一力防范死灰复燃的匈奴。如此大势,是两败俱伤么?"

"秦国人口有几多?"薛公又迫不及待地插了一句。

"不韦多年经营兵器盐铁,对目下各国人口有一大致推算。"吕不韦笑道,"秦国人口,当在两千三五百万,占天下人口泰半也。"

云庐大帐一阵默然,终是毛公笑叹一声:"商人终究务实,先生难得也!"

也就是那一次,吕不韦真正说服了两个风尘隐士抛却了山东士子们难以释怀的仇秦之心,愿意与他共事谋划一件前途渺茫的宏大功业。说到底,但凡战国名士,自然是首先追求报效祖国,然在报效无门之际却也不会永远地拘泥于邦国囹圄。毕竟,战国之世的天下意识是宏大主流,邦国畛域事实上被士人们看作极为偏狭的迂腐。假若不是如此,吕不韦何能以卫国人之身寻觅得两个隐居在赵国的魏国名士来谋划一件秦国大计?

便在这漫天大雪之中,车马终于到了白马津渡口。

白马津者,因神异白马之传说而得名也。大河流经中原,到得卫国地面正是中段。卫国都城濮阳在河南,与之遥遥相对的大河对岸有一座山。时人流传:山下常有白马如云群行,白马悲鸣则大河决口,白马疾驰则山崩地裂,白马从容如白云悠悠,大河便是滔滔无事;但有河决,官府便招得勇士将山下白马三匹投沉大河,水患便告平息。惟其如此,这山便叫了白马山,这渡口便叫了白马津,渡口边的硕大石亭便叫了神马亭。为了不惊扰白马悲鸣,多少年来白马津便有了一个无声渡河的习俗--无论风雨霜雪,马匹都要衔枚裹蹄,车辆都要摘去铃铛,号角禁绝,金鼓屏息,船户旅人不得喧嚷。

大雪漫漫飞舞,天地间惟有绵绵无断的嚓嚓轻响,纵是高声说话,丈许之外也难以听得清楚。驾车执事遥遥一望渡口便回头笑道:"先生,想要个响动都难,还须得整治车马么?"吕不韦却已经推开车窗走了下来,一挥手道:"乡俗生天地。下车动手。"说罢便走到车前开始摘铃。执事连忙一纵身下车:"先生莫动,我来。"带住马缰跳下车来便开始动手,片刻之间便收拾得紧趁利落,回头正要请先生上车,却见吕不韦已经在茫茫大雪中向渡口走去,再不说话,轻轻一抖马缰便牵着马赶了上来。

虽是冰封雪拥,渡口却也停泊着几条客船。吕不韦刚站到空旷的码头,便有一个黝黑精壮的中年人出现在最近的一条小船船头:"客官要渡河么?"吕不韦一拱手笑道:"敢问船家,冰冻几许,船可开得?"船家遥遥一指河面:"冰冻不匀,薄厚无定。先生若有急事,俺便领你过冰。"吕不韦道:"不是我想走冰,是我有一车三马两人,不知你船能否载得?"船家摇摇头道:"俺船载不得车马。客官若要船渡,俺便唤一只大船过来。"吕不韦点头笑道:"那便多谢了。"话刚落点,黝黑船家便举起手中一面黑色角旗在空中左右摆动了几

下。雪舞之中,便见南面码头一面黑旗也是遥遥摆动。

片刻之间,便有一只大船悠然泊来,一个须发雪白的老人站在船头:"舟柳子,可是你要船?"黝黑船家一拱手道:"卫老伯,是这位客官车马渡河。你家大船可破冰,俺这小船不中。"老人摇头道:"风大雪大,老夫舵功不如你,若要渡客,只怕要你掌舵了。"黝黑汉子慨然笑道:"何消说得,中!老泊只督水手号子便了。"说罢一个纵身,竟从两丈开外的小船飞到了大船船头,引得吕不韦身后的执事便是一声喝彩,却又连忙惶恐禁声。

车马上船,吕不韦不进船舱,却与老人一起站在船头,刚要说话,却闻船尾黝黑汉子一声低喝:"起船!"便见船底八支长桨哗地一声整齐入水,船头老人便是一声悠长低缓的呼唤:"风雪渡哟--缓起手哟--"八支长桨便随着悠长的节拍划动起来,大客船便喀啦啦冲破半尺厚的冰层对着东南方驶去。眼看到得中流,冰层渐渐变薄,船行也舒缓了许多。

正在此时,却见蒙蒙风雪之中,一座冰山影影绰绰从上游正横对船腰漂来!吕不韦眼力颇好,又久行舟船,顿时便是一身冷汗,刚要喊给老船家,便听船尾一声炸雷也似的大吼:"深水快桨!起--"船头老人也骤然紧声疾呼:"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冰山横波!白马

助我!"节律一字一顿,却恰恰便是长大木桨最快入水出水的速度,苍迈铿锵竟如长戈击盾般壮人胆魄。三轮呼号之后,便见硕大的冰山恰恰擦着船尾丈许之遥漂了过去,底舱便是一声欢呼:"白马助我!万岁--"

一个时辰后,大船终于在对岸停泊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
大秦帝国| 秦汉历史

《大秦帝国》第113章


缁车出了濮阳北门,吕不韦便大笑起来,想一阵笑一阵,笑一阵又哭一阵,最后终是软软地瘫在了坐榻上。驾车执事心下不安,便时不时回头透过车窗瞄得一眼,此时见吕不韦疲累得睡了过去,才从容驱车在雪原上走马北去。

行得片时暮色来临,遥遥便见前方凛凛刺天的胡杨林披着软软地晚霞隐隐红成了一片。驾车执事回头便道:"先生,前方该当是吕庄了。"吕不韦蓦然惊醒,揉揉眼睛便跳下了车:"对,正是吕庄!你赶车前行,我后边走走看看。"

执事答应一声,缁车便悠悠去了。吕不韦长长地展了一番腰身,便在冰冷嫣红的旷野中踏雪走去。虽说大雪盈尺,平原之地已经是极目漠漠,几乎没有了任何突兀显眼的物事,吕

不韦放眼望去,却仍然清晰地辨认出了烙在记忆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历历数来,竟是感慨万端。

还在大父当家的时候,吕氏一族十三家便迁到了濮阳城外。

在濮阳国人中,吕氏既不是周人后裔,也不是殷商老民。殷商时期有吕国,受封国君原为姜姓。庶民以国号为姓,于是便有了吕姓。又因国君为姜姓,所以吕、姜便成了可以相互置换的姓氏,如同嬴与秦一般。赫赫大名的太公望便是如此,既为吕尚,又为姜尚。因了这个吕尚对西周有灭商大功,非但古老的吕国保留了下来,且太公吕(姜)尚还成为齐国首封国君。如此一来,天下吕氏便分做了两处,一为吕国,一为齐国。后来,齐国公室为了与吕国之吕氏相区别,自认了姜氏为姓,天下吕氏便只有吕国之吕氏了。吕国原本便是不足百里的小诸侯,刚刚进入春秋之世,便被向北拓展的楚国灭了 。

吕不韦依稀记得,自己还是总角小儿的时候,大父曾经说过:吕氏失国之后,吕族便星散而去了;其中一支逃往齐国,路上有一家族患病难行,脱离主支,留在了濮阳郊野。这个家族,便是吕不韦家族。大父说,当年先祖为何没有继续追赶主支,谁也说不清楚了,只有一点是明白的,便是这支吕氏自做了卫人,农家生计便年复一年地衰微了。大父为了振兴吕氏,便离农为商,与熟识的殷商老民一道驾着牛车奔波生意去了。

十年之后,大父小成,积得三百金,便率领已经繁衍为十三家的吕氏迁出了濮阳城池,在北门外的老井田里建了一片简朴的庄园住了下来。大父说,老周人欺客,与其住在城中小心翼翼,何如搬出来自家做生意。

大父临终时,吕不韦已经是十三岁少年了。弥留之际,大父抚摩着吕不韦的长发,气喘吁吁地说了一句话:"乃父庸才也,光大吕门,在子身也。"至今,吕不韦还清楚地记得这句话,记得大父那殷殷期望的目光。

因了大父的临终遗命,父亲在盛年之期便交出了吕氏商社的权力,将尚未加冠的吕不韦推上了商旅之路。就实说,父亲的经商才能确实平庸,襄助大父二十年,独掌生意十年,吕氏商社只积得千金耳耳。然则,若论自明知人,父亲却实在非同寻常。

吕不韦五岁那年,父亲重金聘来了一个曾经在稷下学宫游学三年的濮阳名士,给吕不韦启蒙讲书。父亲对蒙师只有一个规矩:"王道礼仪等虚玄之书,少讲不讲都可。时下诸般实用之学,多多益善!"濮阳名士原本便是杂学一派,东家此说大对脾胃,便十足劲头地盯着这个蒙童灌了起来。也是天赋根基,十年之期,吕不韦便对商、农、工、医、水、算等诸般实用之学大体通晓,对辩驳求证学问的名家、杂家与主流显学法家、墨家、儒家、道家也大体心中有数,若干名篇更能琅琅上口。

老师本欲再教十年,要将吕不韦教成天下一等一的名士。吕不韦也想再学十年,如苏秦张仪般纵横天下。不想父亲却坚执摇头:"此子有商才,通得实学即可,谁却要做名士?先父遗命不敢违,明年,他便是吕氏商社之长了。"

三十六年竟梦幻般过去了。父亲已经年逾花甲,他还好么?

"先生,庄门已闭,我该当先行通禀一声才是。"执事早已将车停在庄外,人却返回来一直远远跟着吕不韦转悠,见晚霞褪去天色黑了下来,便过来提醒。

"呵,不用。"吕不韦恍然笑了,"一支响箭即可。"

执事答应一声,大袖一扬,一支短箭便尖锐呼啸着飞向了庄门望楼的大红风灯。片刻之间,便闻望楼一声长呼:"少东信使到,大开庄门--"呼声方落,厚重的庄门便隆隆拉开,一座吊桥也同时嘎吱大响着悠悠放了下来,结结实实地轰然塌在了雪地上。

"且慢。"吕不韦对启动车马的执事一摆手,"跟着我走。"便大步上了吊桥。人车马刚过,便听身后吊桥已经嘎吱大响着悠了上去,望楼上也是又一声长呼:"信使高名上姓-

-"吕不韦高声答得一句:"西门老总事差遣,车马执事越剑无。"望楼红灯便左右三大摆:"信使入庄,庄门关闭--"吕不韦回头笑道:"越执事,日后回庄,便是如此这般,记住了?"车马执事点头道:"记住了。先生回归故里,却不显行迹,是"吕不韦笑道:"并非故里有险。我若报名,今晚便休想安宁也。走了。"

这座吕庄虽是吕氏族业,住得却不仅仅只是吕氏四十余家,且还有依附于吕氏各家的田户百余家,加上各家仆役、全庄日常生计的十多个作坊的全部工匠,总共有三百余户两千余口。随着吕氏商社日见兴旺,吕氏庄园便建得小城池一般。若以战国寻常城池的规模--三里之城五里之郭,这吕氏庄园至少当得一座县城无疑。庄中三条大街十多条小巷,全是一色的青石板道,大街两侧更是多有老树参天。窝冬之季,日落而息,庄中灯火便极是稀疏,但借着厚厚积雪的蒙蒙白光,庄园的整肃格局还是清晰可见。

想到族人识得自己者已经不多,吕不韦便在雪地中悠悠漫步,领着车马走街串巷,拐得几个路口,便到了庄园正中的一片老宅前。显然是已经得到了庄门望楼的灯火信号,老宅大门已经大开,门厅亮着两盏风灯,一个须发雪白的老人正在阶下雪地里等候观望。

突然之间,老人愣怔了:"你?你是少东!"

吕不韦紧赶两步高声笑道:"相里老爹,我是不韦,识不得了?"

"果是少东也!"老人两手抓住吕不韦衣袖便哽咽起来,"十年也,老朽竟是老眼昏花了。"猛然回身高声吩咐,"少东回庄,老宅通明--"只听门廊一声答应,一声声传呼开去,片刻之间院墙内外便是灯火大亮。

"相里老爹,不韦当年多有轻慢,尚请老爹见谅了。"吕不韦深深一躬,老人连忙扶住,便又是一阵哽咽,"少东哪里话来,原是老朽迂阔迟暮,多年回思,老朽终是通明。少东若是自责,老朽便无颜苟活也!"

原来,这个相里老爹便是吕不韦初出商道时的那个抱账执事。自吕不韦带着出货执事避开他奔赴即墨做成了第一笔盐生意,这位颇有理财之能的大执事既抱愧在心,又大不服气。抱愧是对吕不韦,不服气却是对着那位年轻的出货执事。从此每有生意,这位相里大执事便与出货执事暗中较劲,出货执事自知资历尚浅,从来都是以忍以让,不与大执事发生任何争执,只是惟吕不韦之命行事。三年后,吕不韦全力承担了援助即墨田单的秘密商路,经常带着年轻干练的出货执事在外秘密奔波采货,抱帐大执事便更是愤懑了。一次,吕不韦随鲁仲连大货船去了即墨,留下出货执事在陈城继续采购一批兵器,约定两个月后立即装船运出,由吕不韦在之罘接货,再秘密运往即墨。但两个月后,货船竟杳无音讯。吕不韦大急,星夜兼程赶回陈城,才知是抱帐大执事拒付货金,理由只有一句:"铁兵交易须得少东亲自出金,他人不支。"出货执事百般无奈,又不好向少东"举发"同事,事情便僵持下来。事由查清,吕不韦勃然大怒,叫来抱帐执事严厉申饬一顿,当即拿出两千金要他离开吕氏商社。抱帐执事痛悔不已,再三再四地请求留下。吕不韦却冷冷一句:"执小气而毁大义,你不觉惭愧么?"抱帐执事脸涨得通红,撇下两只金袋转身便走了。

三年后,吕不韦接到老父书简,说相里在老庄做了总管。再后来,吕不韦便从老庄来人的口中知道了原委。一个夜里,抱帐执事风尘仆仆赶到老庄,对着老东大拜三拜,一句话也没说便昏厥了过去。老父情知有异,连忙请来庄中医家好生诊治,并吩咐一个年轻仆人加意守护。可是,次日清晨抱帐执事竟是不见了踪迹。老父大急,立即派族人四出寻找,三日三夜找遍了方圆百里,还是没有踪迹。老父一番寻思,便派了三个得力精壮,甚也不做只专门寻访大执事。一连三年,终于在即墨海边找到了已经变成疯汉的大执事。车马送回吕庄,老父便整日守着这个昔年最是忠诚能事的大执事说叨个没完,几个月下来,大执事竟是渐渐平静了下来。

当吕不韦知道了这一切的时候,深深为自己的操切轻率自责不已。老父的作为,使他第一次真切地明白了何谓义商,也就是在那时侯,他写下了《无义》篇,写下了那句永远烙在心头的话--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所不及也。

"不韦呵,是你么!"

一声颤巍巍的呼叫,便见使女扶着一个白发老人从灯影里匆匆走了过来。"娘!"吕不韦鼻翼顿时一酸,叫得一声便迎面拜倒。"不韦呵,儿起来,甚话别说,教老娘好生看看"吕不韦默默起身,听任母亲摩挲着自己的脸膛,听任眼中的泪水洒在母亲枯瘦苍老的手指上。老相里也是伤感得唏嘘不已,抹着泪水道:"老夫人,雪后风大,还是进堂说话了。""也是。"母亲哽咽着一点头,便颤巍巍转过身来,吕不韦连忙扶住母亲上得宽大的青石台阶进了正屋厅堂。灯火煌煌之下,偌大厅堂却是空荡荡了无一人。

"娘,老父歇息了?"吕不韦心下顿时一沉。

"只怕是偎着燎炉呢。你去,娘等着。"

吕不韦将母亲交给使女,便大步绕过木屏穿过耳房,小心翼翼地推开了书房厚重的木门,再绕过一道大木屏,便愣怔得挪不动脚步了--一盏高高的铜人灯下,一具燎炉燃着通红的木炭,一个雪白的头颅在苍老佝偻的身躯前一点再点,一丝细亮的口涎伴着粗重的鼾声竟是连绵不断--倏忽十年,父亲竟是苍老如斯!

"父亲!"一声哽咽,吕不韦跪倒在冰凉的石板上。

鼾声突然终止了,雪白的头颅蓦然抬了起来,摇摇,再摇摇:"是,不韦?"

"父亲,不韦回来也!"

"好好好,好呵。"父亲却是呵呵笑了,"忒般大了,哭个甚来,快起来,脱了皮裘轻松些个。这大燎炉呵,盛得一斗半木炭火,暖和得紧也。方才还与你娘说话,如何便瞌睡了过去?呵,我还撑持得住,莫上心。"老父亲兀自唠叨诉说着,伸出竹杖比划指点着,却始终只坐在燎炉前没有挪动半步。

吕不韦挂好皮裘,转身一打量恍然变色:"父亲,你,瘫了?"

"走不得路怕甚。"父亲呵呵笑了,"天意也!奔波一生,走路太多,却又一事无成,上天便教我歇了,歇了。"

吕不韦长叹一声,却是良久默然。父亲不若母亲。父亲秉性是卫国商旅的老规矩:商人重和,和气生财,从来不喜怒形于色,永远都是平和冷静地处事待人。除了丧葬大礼,卫商是忌讳动辄伤感的。对这样的父亲,任何抚慰都会显得多余,除了商旅大计的成功,作为掌家长子,几乎没有教父亲感到快慰的亲情琐事。

"父亲,到厅堂去吧。"吕不韦推来了书案旁的两轮手车,扶着父亲坐了进去,"饮得几爵,也好消消寒夜。"父亲坐进手车依旧呵呵笑着:"不韦呵,十年不归,得听你好好说说外边的世事了。"吕不韦悠悠地推着轻巧的竹制手车,这才注意到所有的门槛都锯断了,所有的台阶旁都有了一条平滑的坡道。父亲原本节俭,厅堂寝室书房从来不铺地毡,只是一色的光洁石板,若非半瘫枯守,只怕原先的小燎炉也不会换成一斗半木炭的硕大燎炉。

到得正厅,使女已经将茶煮好。刚饮得一盏,相里家老便指点着厨下仆人上酒上菜。片刻之间,三案酒菜便整齐备好。吕不韦看得一眼,叫住仆人吩咐道:"再上一案,相里家老入席。"老相里连忙笑道:"不须不须,老朽在小厅陪越执事也是一乐。左右少东不急走,老朽改日专陪一席如何?"父亲笑道:"慢待越执事也是不妥,还是家老明白。不韦有心为敬,也是好事。"两句话便抹个溜平。吕不韦只好一拱手笑道:"如此多谢家老,改日你我痛饮便是。"老相里连连答应,一拱手便笑呵呵走了。

母亲指着热气腾腾的大爵笑道:"不韦呵,这是家酿清酒,尝尝如何?"

吕不韦捧着大爵肃然跪起:"父亲,母亲,不韦十年不归,有失孝道。此爵敬我高堂,万寿无疆!"说罢便举爵一饮而尽。父亲却只轻轻啜得一口笑道:"卫商老话,商旅无孝道。说得便是这经商奔波之人,难以尽寻常孝道。不韦说则说矣,却莫为此等事当真上心。大孝者,成先祖之遗愿,大我门庭也,岂有他哉!"母亲也跟着笑了:"说归说,你要门庭大,我却只要儿子好。"此时吕不韦又饮得一口热酒,便对着母亲一笑:"家酿清酒果真香醇,上品!"母亲便高兴得眯起眼睛笑了:"只可惜也,家门无酒徒,娘这酿酒术也无人鉴赏了。"吕不韦哈哈大笑:"娘有几多存酒,全让我带走如何?""好也!差不多一车够了。"母亲开心地絮叨着,"这吕氏清酒,原本是濮阳有名了。你大父迁出濮阳,关了酒铺,那些吕氏酒痴还追到庄里来买哩。后来吕氏布帛生意大了,你大父便不让娘酿酒,只助着你父验布管布了。这一车,还是那年停酿时藏下的,都快三十年了,便是留给你回来"母亲又哽咽了。

"不韦呵,你这十年,缓过劲来么?"父亲呵呵笑着岔开了话题。

"非但缓了过来,且进境多也!"吕不韦喟然一叹,"十年前,我因援齐抗燕,使吕氏商社陷入困顿拮据,几于倒闭。父亲非但不责怪于我,反书简宽慰我,说此乃天下大义,败则败矣,无须上心。后来,父亲又派人送来老宅镇库底金两万,嘱我撑持下去。若非父亲深明大义,不韦何能撑持到田单复齐"

父亲呵呵笑道:"此等事不说了,我知道。你只说目下如何?"

"后来,商运大开!"吕不韦拍案笑道,"目下,吕氏商社专做三大行生意:盐、铁、兵器。丝绸珠宝维持日常开销。除了秦国,山东十八国国国有店,全部执事工匠两千六百一十三人。"

"盐、铁、兵,其利几何?"

"盐、铁之利,十倍上下。兵器之利,三五十倍不等。"

"四宗生意,年出货量几多?"

"盐两万车上下,铁百万斤上下,兵器年成交两三次,每次百车上下。"

父亲默默掐指运算一番,声音都颤抖了:"利金,三十万上下!"

"不止。"吕不韦摇摇头,不无骄傲的伸出了拇指小指。

父亲默然了,良久,终是粗重地叹息了一声兀自喃喃不断:"上天,匪夷所思也匪夷所思也,吕氏终成天下巨商了,天下巨商了,好生想想,好生想想。"

吕不韦笑道:"父亲所想,可是金钱之出路?"

"不韦,随我到书房。"父亲断然一句,径自摇着车轮走了。

大书房中,红红的木炭火映着父亲紧锁的雪白长眉,吕不韦颇是犯难,把不定该如何向父亲说明自己的转折决断?父亲不是昏聩老人,不说,问心有愧也。然父亲毕竟已经风烛残年,如此渺茫的冒险说得太透,累他老人家忐忑不安,也是问心有愧。反复思忖,也只有随着父亲的话头随机应变了。

"不韦,六十万金,堪比一个诸侯国了。"父亲第一次没有了呵呵笑脸。

"活金堪比,真正财富不堪比。"

"商家无闲钱。如此巨金,你要派何方用场?"

吕不韦思忖道:"商家以牟利为本。敢问父亲,耕田之利几何?"

"劳作立身,其利十倍。"

"珠玉之利几何?"吕不韦问。

"珠玉无价,其利百倍。"

"若得谋国,其利几何?"

"谋国?"父亲大是愣怔,"邦国焉得买卖?何谋之有?"

吕不韦字斟句酌道:"譬如,拥一新君,掌邦国大权。"

""父亲默然,良久,竹杖笃笃顿地,"如此谋国,其利万世不竭!"

吕不韦顿时如释重负,轻松笑道:"父亲明白若此,不韦便大我门庭,或可做一回范蠡、白圭般的国商。"

"业已选准利市?"

"奇货可居,惟待上路。"

"不韦呵,"父亲竹杖点着石板,"志固可嘉,风险却是太大也!"

"父亲说得对。"吕不韦悠然笑道,"谚云,商险在财,政险在身。以奔波之劳、情义之失、荡产之危为代价,而谋财货之利,商人之险也。以心志之累、终身毁誉、身家性命为代价,而谋定国之利,从政之险也。世无风险,雄杰安在?我吕氏积三世之力,累金巨万,便当有大图谋也!巨财小谋,岂非暴殄天物?大谋者,谋国为上。若不谋及天下苍生安危,不将吕氏一族刻于青史之上,我金价值何在?你我父子,又于心何安?"

父亲静静地倾听着,老眼中闪烁着异乎寻常的光彩,终是拍案长吁一气:"不韦呵,有志气!比父亲强。老父亲信你。纵然破财灭族,老父不悔也!"

"父亲"吕不韦泪水盈眶,对着白发苍然的老父亲便是深深一躬。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大秦帝国 作者:孙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