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校长林建华火爆了。原因无他,就是在北大刚刚举办的120周年校庆致辞中,林校长将“鸿鹄(hú )志”念成了“鸿浩(hào)志”(据说念错的还不止这一个字)。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将这个消息发到了网上,于是,这位满怀“鸿浩志”的林校长一下子就成了网红。
一时议论纷起,什么“给北大丢脸”啦、“不配做北大校长”啦……各种口诛笔伐,纷纷见诸网上网下,连顽石周围某些有文凭没文化的人也积极参与其中。毕竟北大是主张“兼容并包”的,因而有关方面目前对“错字门事件”尚未予以封杀,“鸿鹄”也有幸暂时没有变成敏感词汇。我们能在这里说三道四,还得好好感谢林校长,除了让我们一个有趣的话题,还因为您的宽容大度。
不知道是有人告诉了林校长,还是林先生亲自上网获悉了民意,反正就是这位北大校长知道自己出了洋相,于是他给北大同学写了一封公开“道歉信”,将念错字归罪到了文革头上,说是文革耽误了他学习语文,才使他这般出乖露丑。
本来嘛,北大校长念几个错字也不是什么怪事,清华大学顾校长也有过类似的荣光,云南副省长还把“滇”念成了“镇”呢,更有甚者就不说了……可将初中生都应该(非必须)认识的字念错还是稍微有些离谱,更何况是北大校长。这大约是许多人不依不饶的重要原因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会大惊小怪。如果谁要是说现在某个学术殿堂的瓢把子文采风流、雅量高致、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那我倒真是会惊诧莫名的。
大家不能谅解林先生不就是因为林先生是北大校长吗?搞得好像北大校长有多神圣似的。换一个角度看吧,北大校长的准确定位是正部级官员。官员嘛,宵衣旰食,日理万机,忧以天下,鞠躬尽瘁,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认字?再说,经常发表重要讲话,也的确难有闲暇每次都去预习秘书的大作。诸君可以释然了吧!
说实话,林校长认字不多真不是什么怪事,但林先生将认字不多嫁祸文革却让人觉得不那么光明磊落了。正因为如此,顽石才要专门来说叨说叨。
看看林先生的辩解:“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语文水平不高也就罢了,作为一个理科方面的博导,逻辑应该严谨,这个要求不算太过分吧。遗憾的是,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林先生的逻辑能力也大有问题。
文革结束才一年,林先生就考上了北大的化学专业,想必当时的高考分数还是比较高的(至少在内蒙古要名列前茅才可能进入北大)。既然文革期间“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那受伤害的不只是语文吧,数理化教育也应该“不完整、不系统”才对啊,当时的林先生为什么能以那么高的分数考入北大,后来还能成为化学专业的博导?语文不好怪文革,化学好那是谁的功劳?
再说了,和林先生同时代的人接受的都是差不多的教育,何以好多人的语文水平比林先生高出许多?一些人同样是农村里走出来的(有的连大学都没上过)还成了大作家呢。
抛开思想内容不论,《毛选》是现代最经典的白话文著作,篇章结构浑然天成,遣词造句炉火纯青,语法修辞堪称典范,如果真像林先生所言读通了《毛选》,那语文水平应该很高才对啊。林先生治下的孔庆东老师曾经说过:“《为人民服务》是千古第一文章!”
退一万步说,就算基础教育阶段没学好语文,难道上了北大,做了教授,当了校长就不再看人文类的书籍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林校长应该感谢文革才对,那点老语文底子居然能让您当上北大校长还如此轻松惬意。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来掩盖,而一件丑事则更是需要无数的借口去粉饰。可事实是,在有头脑的人那里,你再怎么掩盖,再怎么粉饰,谎言终究是谎言,而丑事也不可能变成美事。因此,顽石奉劝林先生,要道歉就真诚一点;要么就不用理睬,反正我是北大校长我怕谁!
关于林先生的“道歉信”,其实还有好多问题值得探讨,今天先说到这里吧,无聊的时候或许再来说上几句。
2018.05.07
评论:
要是人人平等该多好啊。如果北大校长和其他一般的人,比如一个炸油条的,一个写软件的等等,地位一样平等,恐怕也不会因读错一个字而处在今天的风口浪尖了。由此可见:
一、当下,人和人是多么的不平等。这个社会距离大同世界还很遥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二、当下这种不平等是制度造成的,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炸油条的、写软件的都未必读错的字,北大林校长却读错了。在绝大多数人当中,人和人的差距,比如,识字能力方面,本没有这么大。许多这种看上去很大的差距是制度设计造成的错觉。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差距本没有那么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本也没有那么大,而制度设计却让它们看上去有天壤之别,人为地夸大了不平等。有了这种错觉,不出问题才怪。制度的作用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所以,制度设计非同小可。而很多制度设计,让“人贵有自知之明”变得更加困难了。
三、北大林校长有意或无意把他的文化水平不高推到“文革”的学校教育身上不好。如果“文革”的学校教育不好,而林校长又把学校教育看得如此重要,那么,被“文革”学校教育所耽误的林校长怎么配在北大校长这个位置?而林校长如今依然在这个位置上,至少说明,林校长自己还认为,他虽然被“文革”的学校教育给耽误了,但还是适合北大校长这个位置的。可见,“文革”中的学校教育并没有林校长道歉信中说的的那么差;学校教育实际上也没有林校长认为的那么重要。那时的学校教育再差,也培养出来了他这样自我感觉还相当不错的北大校长;学校教育再重要,其好坏也不足以决定他是否适合目前的位置。林校长本身的学校教育经历或许可以说明,“文革”中的学校教育即便是真的差,也差不多哪里。相反,很多方面,比当下的学校教育还要好,否则,林校长怎么可以有机会继续在“强手如林”的教育界为人师表呢?可见很多没有被“文革”学校教育所耽误过强手还比不上林校长嘛。那么,“文革”中的学校教育到底是差,还是不差呢?林校长的道歉信中确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了。
四、大学怎样办?怎样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学校教育在人的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等等都不是简单的问题。与其打嘴仗,与其巧言令色,不如诚心思考思考这些问题。毕竟嘴仗好打,真理难得。之前的中国没有当下这种现代学校,却出现过人才辈出,风清气正;当下学校花费了人民那么多钱,却有了钱学森之问,社会风气也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学校怎么办?大学怎么办?学校教育作用有多大?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