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00后讲述人:周弋林(80后,广大附中高三2班班主任)
00后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更上进
我觉得,00后学生们选择更多,他们参加高考不像70后、80后那样要去奔一个前程,更多的是看自己的喜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自己是一名80后,当时高考,身边不少同学对未来很迷茫,方向感不强,对大学了解不多。反观现在的00后,由于资讯发达,他们对大学和专业已经很熟悉了,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他们会更勤奋上进。
我班上有一名学生,去年在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复旦大学数学系降至一本线录取,二是北大数学系降40分录取。以去年的分数线来说,一本是485分,也即意味着他只要达到485分,就可以上复旦大学;北大的录取分数是671分,降40分的话,也要631分。如果要拼北大的话,就要多出近150分,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冒险的做法。
但他意志非常坚定,说一定要追逐自己的梦想,有方向就要做出百分百的努力。去年10月份高三模考,他的成绩排名全年级300多名,按理说考北大很悬,但他一直很努力,成绩一点一点往上提,到今年3月份,成绩已冲到年级30名。
他有自信,同时也很吃苦耐劳,不贪图安逸。我跟他父亲说,我们该做的就是把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他,让他自己去衡量,而不能代替他来做这个决定。
讲述人:林素(70后,女儿今年参加高考)
我女儿从不认为高考这条路非走不可
我觉得我那时跟我女儿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很懵懂、很被动,完全处于被安排状态。我女儿一直很不认同高考,从形式到内容。我们每次争论,她都会对我说:她从不认为,世界上有一条路是所有人都非走不可的。她认为,生活的选择很多,关键在于要自己掌握主动权。
在是否参加高考这个问题上,她和我们有较大分歧。最后,在升高三的暑假我们达成一致:参加高考,但过程中的一切按照她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
高三一年,她还是很走心的,但不会像我以前那样,依照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她在一所大家都认为很好的学校就读,身边朋友都说,跟大队走就没错了,但她偏偏没有。比如做作业,她几乎没有全部完成过,因为她每天都腾出时间做一些分析和研究。他们学校老师比较严厉,没完成作业就各种罚,还动不动找家长。我对女儿的做法还是比较赞同的,所以一年来我想尽办法保护她的这种主动性,帮她打各种掩护。
我很羡慕她,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争取。我觉得,她将来的人生应该会比我更快乐。
讲述人:杨浩(00后,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高考考生)
读了中职,升学的门也没有关上
在很多人眼里,升学的常规路径是这样:小学-初中-高中-本科,我走的是另一条路。
2015年中考,我只考了580分,没办法进理想的高中。当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到城郊读高中,要么去念中职。恰好那时,港剧《点金胜手》正热播,我觉得金融股票分析师很厉害,也喜欢在一片数字中找感觉。所以,我决定报读中职学校的金融事务专业。
走进高考考场,我不觉得有压力。我曾获得世界航模竞赛冠军,对于高考,我觉得就像航模决赛前一样,甩掉包袱就行了。大赛之前,我会把每次训练当做比赛。真正到了比赛时,就当成一次训练。习惯了这种模式,就会很从容。
我觉得,读了中职,升学的门也没有关上。学历是一块敲门砖,如果现在拿着中职的毕业证,就业选择很少,所以我还想继续深造。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东省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都是我心仪的目标。
成绩比较重要,但最重要的难道不是过程吗?尽力了就没有遗憾了。
他们的高考故事 讲述人:林素(70后,女儿今年参加高考)
志愿是妈妈帮我填的,专业也是妈妈帮我选的
我是30年前参加高考的,什么都按照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走。只记得考试那几天很热,考前那天晚上,我家那个片区停电,为了凉快点,妈妈在客厅地板铺上席子,我早早地躺上去。记得当时看着天花板,我就想,要是考不上我会怎样呢?
过去一年,女儿无数次问我,你想过为什么参加高考吗?你想通过高考得到什么?有没有想过读大学后你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说,当时的我不会想这些,参加高考是因为所有同学都这么做。志愿是妈妈帮我填的,专业也是妈妈帮我选的。至于读大学后的生活,现在回头看,似乎每个环节都是误打误撞,机缘巧合的因素居多。
我是广州本地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高考成功是获取阶层流动的一次机会。我父母是工人,我外婆说,“你是女孩子,就不要再去当工人啦,努力考个大学,将来找个知识分子老公。”
现在回头看,并不觉得高考很重要。我读的是普通高中,很多同学没有上大学,但她们现在有的当公务员,有的在合资公司,有的做生意,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没看出天渊之别。
我弟弟失手考了大专。但昨晚,我跟女儿说,舅舅现在没啥不好啊。用我弟的话说,他学霸同学有的东西他只是晚了几年有而已。
讲述人:周弋林(80后,高三班主任)
对我而言,高考奔的是前程
我2003年参加江西省高考。那时的学校没有给学生太多的仪式感,比如成人礼、百日誓师、高考壮行等。我们会提前几天放假回家做准备。
高考当天,按照老家习俗,父母给我准备了特别的早餐:一个油条,两个鸡蛋,寓意考试拿满分。他们想送考,被我拒绝了,但当我一个人来到考场时,发现还是有一些送考的父母,心里不免又紧张起来。
那时的高考几乎承载了整个家族的希望。比如,我奶奶是信佛的,在我高考前几天,她就让亲朋一起吃素。
对我而言,高考奔的是前程。高中,我跟同学在校外合租房子。高考那几天,四个男生把两张床一拼,就开起了“卧谈会”。那时大家谈理想、谈生活,记得有个同学说,以后要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觉得他现在真的做到了,在一个镇里当党委书记,确实是做了一名人民公仆。
讲述人:吴岩(90后,曾参加两届高考)
考前奶奶安慰我,考不好可以回家种田
高考前,我是名“留守儿童”,父亲在广东工作,把我送进老家一私立中学。考前,奶奶、爸爸都给我打了电话鼓励我。奶奶特别安慰我,家里有房子、有地,考不好还能回去种田。
高考前晚,我还在临时抱佛脚。那天晚上,特别兴奋,凌晨一两点才睡着,6点钟就起床了。不过那天精神特别好,一点都不困。进考场后,旁边一考生突然跟我搭讪,问我成绩好不好,大概能考多少分。我答他,300分。之后他再也不理我了,大概是想考试时能不能瞄到我的试卷吧。我觉得自己有些超常发挥了,因为比平时任何一次考试都细心。
那一次,我刚上三本线,上不了好学校,爸爸本来打算让我在广东上个专科学校。快开学时,遇到一名同学,他告诉我打算去复读。爸爸恰好也有复读的想法,我就同意了。
第二次高考,跟之前一样莫名兴奋。开考时,还有点紧张,不过很快平复了。因为那时,我有点破罐破摔的想法,心想反正就这样了。考完后,就觉得如释重负,终于解脱了。这次成绩比上次好一点,上了二本线。
高考对我还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要是我考得好,对自己的帮助会很大。就好像现在,400多分考到这个民办二本院校,学习氛围并不浓郁。如果我能去到名校,学习氛围会好很多。不过我想,事在人为。
统筹:刘雪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刘雪 通讯员 彭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