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什么是成长?人社会化的重要节点在哪里?许许多多纯爱加堕胎的狗血青春片告诉你,是爱情;但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却告诉你:是对不平等的感知、察觉,甚至反抗,形式却是作弊。可是,难道这样的“作弊”就正确伟大了?
“你没发现就算你诚实,生活也在欺骗你吗?”
小琳站在洗衣房狭小的后屋里恨恨地说出这句话,昏黄的光线下,班克脸上的伤痕显得触目惊心,他张开嘴,似乎想反驳什么,最终无言以对地沉默,眼里的光芒也随之暗淡下去。
贫穷、虚伪与反抗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青春片朝气蓬勃俊男靓女的外壳下,它千钧重的内核却并不能如剧情一般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与刺激。从女主角小琳打开抽屉发现二十万的择校费开始,她听到校长用喜滋滋的语调鼓动聪颖的青年去“为校争光”,而现实却是她的朋友在奢华的泳池里嬉笑怒骂,而另一边,父亲打算卖掉钢琴供自己上学。小琳这个敏感的少女有着落寞的侧脸——“现实”的压力就如影随形,像欢腾紧张镜头下的暗线,像潜伏在“唯一的忧虑就是不要挂科”的单纯校园生活里的不和谐音符。她望向远处的眉头总是不得舒展,带着隐隐的不安。
而男主角班克佝着的肩膀,和他终日伏低操劳的母亲如此相似,垂下的眼帘中掩映了多少苦水和不甘,如鲠在喉。这些细细碎碎的神情仿佛瓷器上的裂缝,最终撑裂了花瓶一般美丽的表象,随着小琳掷地有声的质问,汇成了整部电影的最强音——年轻人自发的反抗,在不近人情的社会机器上灵活地游走,试图另辟蹊径,面对不公绝不妥协、有着侠盗一样如风的叛逆,这才是真正“青春”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奥义。
当“作弊”也是一种反抗
“作弊”这个举动,于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无论怎么看待这一行为,无论自己有没有“参与过”,无论是不屑为之还是不幸被抓,都不能否认它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像百年老树盘根错杂的根一样紧紧缠绕在“考试”上,而后者恰恰是试图一步步往上攀登的必经之途。
《天才枪手》以这个倍受争议而如此常见的行为作为切入点,主人公运用自己的才智帮助朋友顺利渡过难关,成功戏弄了严厉的、不苟言笑的监考老师,电影院里充满了善意而共鸣的笑声,这勾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在一场场枯燥乏味的埋头应试里,女主角伶俐机灵,为观众席里“懦弱的”大人们完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大闹天宫,这小小的逆反滋生甜蜜的快意,让人悄悄原宥了作弊本身的不义,更何况,我们的女孩是出于友谊而这么做的呢,看着好友梨花带雨的眼睛,伸手帮她一把,也是没法拒绝的吧?
小琳最开始选择“作弊”,是为了天真单纯的格蕾丝:格蕾丝热爱表演并且深有天赋,可戏剧社却要求绩点说话,仿佛流水线上每个产品必须达到的质检线一样横亘眼前,这显然不合理。然而对好友施予援手,却带来一串后续的麻烦事,格蕾丝的纨绔男友小巴提议女主角小琳将“作弊”当成“一门生意”,她可以赚到大笔钱,而不好好学习想走捷径的同学可以借此通过繁杂的考试。
小琳想要拒绝,但面对贵族学校盘剥收取高额的赞助费,父亲勉力维持的疲惫笑脸,她便答应了;与此相对的,班克同样是成绩优异的天才少年,他正直乖巧,在别人画定的“好学生”人设里亦步亦趋,甚至有些古板,被告知“作弊”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他的第一反应是去举报,但现实给了这个循规蹈矩的老实少年一通暴揍——他委屈地向小琳喊出“你是活该,而我是倒霉”,然而到了最后却发现,这顿耽误前程的挨打并不是班克真的“倒霉”,而是小巴为了他也能加入到“作弊小分队”里使出的招数,目的是让走投无路的班克也铤而走险。“贫穷”像原罪一样悬在男女主人公头上,没有谁“倒霉”,走到这一步,似乎都是“我们活该”。
当校长狼狈地为自己找台阶下,色厉内荏地辩白“我收赞助费,可是学生们都自愿的啊!”赤裸裸的剥削被美言成“自愿”,“自愿”的主体甚至毫无选择的余地。女主角立刻唇枪反击,“我收同学的钱给他们抄答案,同学们也都是自愿的啊!”,完美地在对方自我陶醉的“自由”逻辑里将他一军:是,我作弊是欺骗,你们对穷人牢牢把持着教育资源不肯松口,唯有钞票才能砸开大门,难道不是更无耻的欺骗吗?然而一番酣畅淋漓地揭露下也有危险,这种从自身不平出发而坚决反击,很多时候也会倒向市侩。既然社会狡猾,那我是不是该比它更坏、更狡猾,伤害所有挡在面前的人,做个心无芥蒂的拉斯蒂涅(编者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人物,一个出卖人格换来富贵的落寞贵族),以此来保护自己?在这样的社会里,飞黄腾达真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女主角最可贵的地方,就在她既清楚地看清了现实的真相,又不愿当共谋者,当她知道是小巴派人打伤班克,就意识到事情已经慢慢失控了,赚钱是一方面,可从不包括斩断另一个无关的人本可以光明的未来;她一手策划了利用时差而完美达成的“跨国作弊”,虽在最后萌生退意,却被去而又返,咬牙切齿地坚持“我不能白挨这顿打”的班克推了回来。
男主角班克几乎是女主角小琳的镜像,单亲,家境不宽裕,却极其聪明,一起被裹挟进了捉刀代笔的旋涡。到了故事的结尾,因失败被抓而被学校开除的班克噙着一抹冷笑,所有鲜活的愤怒和起伏的抑郁都从他脸上抹去:逼迫小琳和他一起参与更多的作弊,以此换取更大的利益,否则就去举报所有参与过“跨国作弊”的人——很多人将他看作反面角色,可谁还记得最开始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少年,发现自己指出同学作弊却牵连到小琳,还会满脸愧疚,当时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多买几台洗衣机,解放母亲满是皱纹枯树皮一样的双手——导演给了这双手一个特写,班克母亲洗完烘干的衣服,第二天可能就穿在神采飞扬的小巴们身上,那些动动手指就能捻灭另一个人所有希望火光的人们,那些从来不觉得“问题”是问题的人们,那些用钱就可以摆平一切的人们。班克最后确实成了不择手段的反面角色,彻头彻尾的悲剧,不知道在剧外的看官眼里,这是倒霉,还是活该?
摒弃作弊,为了更有力的反抗
女主角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分文不取,选择了自首,在父亲的目送下前去揭发“跨国作弊”的始末。她选择攻读教育学,把“老师”当作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格蕾丝和小巴为了让她帮助自己作弊而吹捧的“小琳老师”,而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的老师,实在是这个一步步脱离少男少女能掌控的轨道、底线一次次被推后的故事能给出最理想的收尾。
这也消解了我对于整部电影一定程度上宣扬“作弊”的微辞——似乎在《天才枪手》里,连有资格去“抄别人答案的”,都是有钱人,不公平上叠加的不公平;难以想象在曼谷增智学校里,没有资本去作弊又不那么聪明,靠自己勤奋努力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境况,他们似乎不存在,没有一个镜头属于他们;而现实中多的是这样的孩子。
我想小琳一定会是很好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的她,哪怕做错过事,面对孩子的眼睛,也远比冠冕堂皇的校长和振振有词的教导主任来得无愧于心,对“作弊”的扬弃正是对“年轻的自己”的反思。她毕露的锋芒和反逆的锐气没有变,只是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歌颂也好、污名也好,都付笑谈中,少女最终成长了,即使代价惨痛,头破血流。我踏进这个门,不是向你们投降,而是为了更有韧性、更无畏地去和某个冷漠的庞然大物去战斗,为了把“青春”的火种传递下去,为了后来的孩子们能够真正各得其所,自由平等地在阳光下生长。
作者:梅梅
编辑:默默然
美编: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