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004
zq004
zq004
zq004
zq004



《明耻篇》题志〔1〕(一九一五年夏)






  (一)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2〕

  何以报仇?

  在我学子!

  (二)

  此文为第一师范学校〔3〕教习石润山先生作。先生名广权,宝庆人。当中日交涉解决之顷,举校愤激,先生尤痛慨,至辍寝忘食,同学等爰集资刊印此篇,先生则为序其端而编次之,云云。

  《救国刍言》亦先生作。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明耻篇》,1915年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集资刊印。全书辑有七篇文章和一个附件。文章为:(一)救国刍言;(二)中日交涉之前后状况;(三)已签字之中日新约及交换照会;(四)请看日本前此计灭朝鲜之榜样;(五)日本祸我中国数十年来之回顾;(六)高丽亡国后归并日本之惨酷情形;(七)越南亡国惨状略述。附件为:中日贸易出入额之比较。卷首有一师教习石润山写的《感言》。书中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灭亡朝鲜,法国灭亡越南以及袁世凯卖国的罪行;并陈述了救国方法,力图唤起人们不忘国耻,奋起挽救民族危机。毛泽东阅读该书时,加了许多圈点和着重号,并在多处写有批语。在该书的目次第二、三、四、五和附件的篇名上方,毛泽东均划了圈,并写有“圈出五篇为最紧要者,其余不阅可也”。本篇的(一)和(二),是毛泽东分别写在该书封面上和《感言》后的题志。本文标题和标点为本书编者所加。

  〔2〕1915年1月,日本国政府令其驻中国公使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后,5月7日,又提出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内答复。5月9日,袁世凯对日本的要求,除声明第五号一部分“容日后协商”外,其余一概加以承认。因此,中国人民将5月7日作为国耻纪念日。

  〔3〕指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建于1903年,始称湖南师范馆。同年11月,与当时尚存的长沙城南书院(创建于宋代)合并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1904年改名为中路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中路师范学堂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第一师范学校,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时,毛泽东由第四师范转入第一师范就读。
zq004
zq005
zq005
zq005
zq005
zq005



致友人信〔1〕(一九一五年七月)






  悔之也。当今之世,黯
zq007
zq007
zq007
zq007
zq007



致萧子升信〔1〕(一九一五年八月)






  子升足下:

  七日奉到来示,披读之余,距跃三百!嗟乎,非子升,畴肯以道为予言者邪?非子升,畴能以道为予言者邪?厌饫嘉谟,心以开爽,然轸结者深,郁蓄者叠,磊
zq006
zq006
zq006
zq006
zq006



致萧子升信〔1〕(一九一五年八月三日)






  子升〔2〕足下:

  
zq008
zq008
zq008
zq008
zq008



致萧子升信〔1〕(一九一五年九月六日)






  子升学长足下:

  仆读《中庸》〔2〕,曰博学之。朱子补《大学》〔3〕,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至乎其汲。表里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之所宜遵循。闻黎君邵西〔4〕好学,乃往询之,其言若合,而条理加详密焉,入手之法,又甚备而完。吾于黎君,感之最深,盖自有生至今,能如是道者,一焉而已。足下好学深思,闻其说未备,嘱转说述,但不能尽惟即耳。苟有一知,敢不效于左右,以答盛意,致其恳恳邪!仆问邵西,学乌乎求?学校浊败,舍之以就深山幽泉,读古坟籍,以建其础,效康氏、梁任公之所为,然后下山而涉其新。邵西不谓然,此先后倒置也。盖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若政家、事功家之学,尤贵肆应曲当。俾士马克〔5〕,通识最富者也。即今袁氏〔6〕,亦富于通识者也。错此则必败,其例若王安石〔7〕,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8〕,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于是翻然塞其妄想,系其心于学校,惟通识之是求也。此其具体耳,其抽象则如何?下手之方则如何?于是邵西曰,国文者,具清切之艺能,述通常之言事,曲曲写之,能尽其妙,一也。得文章之意味,观古今之群籍,各审其美而靡所阂,二也。今之教者学者皆不然。长,今之所谓通也。异,今之所谓奥也。其实,所谓长者,堆积冗复而已,堆积冗复,不得谓之通;所谓异者,佶聱闷涩而已,佶聱闷涩,不得谓之奥。至于为求学之阶梯,将以观古今之群籍,亦无知与无能焉者矣。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纲而挈其目,莫妙觅其巨夫伟人。巨夫伟人为一朝代之代表,将其前后当身之迹,一一求之至彻,于是而观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属品矣。观中国史,当注意四裔,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研究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手填最切。地理,采通识之最多者也,报章杂志皆归之。报章杂志言教育,而地理有教育之篇;报章杂志言风俗,而地理有风俗之章。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今之学者多不解此,泛泛然阅报章杂志,而不知其所归,此所谓无系统者也。体操、图画、音乐、手工者,技能的而美术的也,君子假之,而得为学,养生之道焉。为学奚假乎是?是须有条理有秩序,紊之则无以为条理秩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