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074
zq074
zq074
zq074
zq074



表同情于师范学生〔1〕(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师范学生因为自己要读书,并推爱于百多个小学生,以为他们也要读书,反对解散附属小学。(见昨日本报)看他们说:“赤子依恋,聚哭校门。校门重闭而不通,员役挥之而不去。旧有之师长见之于街衢,则执手问先生何以教我?”无论什么人见着或听着这种情景,都要流下一滴眼泪。吾湘诸教育家,比较的尚算有脑筋,应该表同情于他们。

  根据1919年9月21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润之。

  注释

  〔1〕1919年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因校舍问题和经费困难,未能及时开学,并有被停办、解散之势。一师学友会为此写了一篇很长的呈省长文,刊于9月20日湖南《大公报》,要求省署出面,维持附小,“以全失学而便实习”。翌日,毛泽东则发表本文。本文及下文标点为本书编者所加。
zq074
zq075
zq075
zq075
zq075
zq075



原来是他(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六日)






  车夫拉了一个整天,拉昏了,不识时宜的拉着乱跑。忽然背上飞到几个重拳,连忙叫“哎哟,了不得!”接着眼泪也下来了。本预备着吵嘴,一看,原来是他!就不敢说,拉着车飞也似的跑了。

  根据1919年9月26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润之。
zq075
zq077
zq077
zq077
zq077
zq077



祭母文〔1〕(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2〕。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小大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又 灵 联

  (一)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二)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根据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手抄件刊印。

  注释

  〔1〕毛泽东的母亲于1919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即公历10月5日)病逝,本文系毛泽东闻耗从长沙回家奔丧期间所写。毛泽东的表兄文咏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档案部门提供了本文的抄件,题目为《毛泽东祭母文》,并在题下写道:“民国八年八月十五日,他在灵位前执笔成之,我代录正的,稿存我家。”毛泽东的原稿在文咏昌家保存多年,后被遗失。毛泽东的塾师、族兄毛宇居也同时向档案部门提供了另一个抄件,文后写道:“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两份抄件基本相同,仅个别字有异。标点为本书编者所加。

  〔2〕东民覃,指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毛泽民,见本书第289页注〔4〕。毛泽覃(1905―1935),毛泽东之弟。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过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武装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苏区中央局秘书长、中央军区独立师师长等职。后在战斗中牺牲。
zq077
zq076
zq076
zq076
zq076
zq076



《新湖南》周刊第七号刷新宣言〔1〕(一九一九年九月)






  本报第七号以后的宗旨是:一、批评社会。二、改造思想。三、介绍学术。四、讨论问题。……第七号以后的本报,同人尽其力之所能,本着这四个宗旨去做;“成败利钝”自然非我们所顾。就是一切势力Authority也更非我们所顾。因为我们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惟宗旨绝对不能牺牲!”

  根据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1号刊印。

  注释

  〔1〕《新湖南》,原为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会刊,从第7号起由毛泽东负责编辑。毛泽东在1919年9月5日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到,“此间有一种《新湖南》,第7号以后归弟编辑,现正在改组,半月后可以出版。”另据周世钊回忆:当时,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已被禁止发行,湘雅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征得毛泽东同意,从第7号起由他主持编辑,毛泽东“决心把这个刊物办好”,写了这篇《刷新宣言》。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1号《长沙社会面面观》摘登这一宣言时在前面写道:“《新湖南》周刊的内容,自从第七号已与以前大不相同,请列位看他第七号刷新的宣言就知道的”。在 摘登后又加了一段话:“再看他第七期的内容如何?其中精采真是不少。最要的如《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洋洋数千言,说的很透。又有评中国假冒新招牌的《新中国》杂志及哭《每周评论》,‘工读问题’等,都是很好的。不过详细记出来太长了。”
zq076
zq078
zq078
zq078
zq078
zq078



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1〕(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社会上发生一件事,不要把他小看了。一件事的背后,都有重叠相生的原因。即如“人死”一件事,有两种解说:一是生理的及物理的,“年老寿终”属于这一类;一是反生理的及反物理的,“夭殇”、“横死”属于这一类。赵女士的死,是自杀,是横死,是属于后一类。

  一个人的自杀,完全是由环境所决定。赵女士的本意,是求死的么?不是,是求生的。赵女士而竟求死了,是环境逼着他求死的。赵女士的环境是:(一)中国社会,(二)长沙南阳街赵宅一家人,(三)他所不愿意的夫家长沙柑子园吴宅一家人。这三件是三面铁网,可设想作三角的装置,赵女士在这三角形铁网当中,无论如何求生,没有生法。生的对面是死,于是乎赵女士死了。

  假使这三件中有一件不是铁网,或铁网而是开放的,赵女士决不至死。(一)假使赵女士的父母不过于强迫,依从赵女士自由意志,赵女士决不会死的。(二)赵家父母以强迫从事,使赵女士能达其意于夫家,说明不从的原故,夫家亦竟从其意,尊崇他的各人自由,赵女士决不会死的。(三)父母及夫家虽都不能容其自由意志,假设社会上有一部很强烈的舆论为他的后援,别有新天地可容其逃亡栖存,认他的逃亡栖存为名誉的举动,而非所谓不名誉,赵女士也决不会死的。如今赵女士真死了,是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至于求死的。

  去年日本东京发生一件伯爵夫人和汽车夫恋爱发泄后同自杀的事。东京新闻为之发刊号外,接着许多文人学者讨论这件事亘数月不止。昨日的事件,是一个很大的事件。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吾们讨论各种学理,应该傍着活事件来讨论。昨日天籁先生和兼公〔2〕先生已经作了引子,我特为继着发表一点意见。希望有讨论热心的人,对于这一个殉自由殉恋爱的女青年,从各种论点出发,替他呼一声“冤枉”。(事详昨日本报)

  根据1919年11月16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泽东。

  注释

  〔1〕赵女士,名五贞。湖南长沙人。生于1896年,父亲赵海楼,开眼镜店为业。五贞知书识礼,工裁缝、刺绣,友善邻里。后由媒婆撮合,父母包办,许配给富商品古斋少老板吴凤林为继室。五贞不愿“填房”,又嫌吴年大貌丑,要求改变婚期,终以“择吉已定”不允。1919年11月14日,五贞用剃刀自杀于花轿内,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毛泽东就此事在湖南《大公报》、《女界钟》上连续发表10篇评论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本书收录的这10篇文章,除《女子自立问题》一篇外,其余9篇的标点均为编者所加。

  〔2〕天籁是谁不详。1919年11月15日湖南《大公报》载有他的《旧式婚姻之流毒》一文。 兼公,即龙彝(1888―1951),号寿彝,笔名兼公,湖南湘潭人。时任湖南《大公报》主笔。1919年11月15日在该报发表《改革婚制的牺牲者》一文,11月17日、18日又发表《我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杂感》和《赵、常两女士的人格》。
zq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