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q084
zq084
zq084
zq084
zq084



非自杀(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我于赵女士〔1〕自杀一事,归咎于环境的逼之使然,而于“自杀”的本身,尚未置论。关于自杀一事,古今东西的伦理学者,不知有多少议论。或赞美自杀,或排斥自杀,其立脚点,则皆在于人生观,在其人对于人生观的见解怎么样。我对于自杀,是采排斥的态度,可分作几层来说。

  (一)伦理学是规定人生目的及达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学。除开少数厌世的伦理家之外,多数伦理家都是主张人是以“生”为目的的。而其规定之词,或说“为公众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或说“个人及全人类的生存发达”。而泡尔生则说:“人类之体魄及精神,其势力皆发展到〔至〕高地位,而没有一毫歉仄〔2〕。”我觉得泡尔生的话,于人生目的,有具体的表示,最为可循。而此种目的,以自杀为方法,断乎不能达到。以自杀为方法,不仅是不能达到自己的体魄及精神,“其势力皆发展到至高地位而没有一毫歉仄”,竟是反对自己的体魄及精神,“其势力皆发展到至高地位,而没有一毫歉仄”。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

  (二)关于自杀者之心理怎样,我们没有自杀的经验,不能确切断定。惟普通活人的心理,则同是排斥“死”的观念,而欢迎“生”的观念。人类最大多数的心理,既是欢迎“生”的观念,排斥“死”的观念,则少数欢迎“死”排斥“生”的人,不能不说他是例外。这种例外的人,可说是一种心理的反常。

  (三)在生理学上,一个人的身体,由于细胞所组成。一个人的总生命,就是各个细胞的生命的合体。而细胞生命的自然状态,总是向前继续,至一定年龄而后老死。自杀则是反抗此种生理的自然状态的。此生理的自然状态,为一种反常心理所支配,而被其裁决,可说是一种生理的奇变。

  (四)在生物界,各种生物自杀的很少。虽世亦有所谓义犬义兽以死自殉的传闻,但总不常见。普通都是以生为乐,体合环境,百折求生。

  总上所述,自杀在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都无位置,故各国刑法有禁止自杀的规定。而社会习惯,生则为之庆,死则为之吊,也都是立足于根本的“求生法则”上面。

  于今我们所欲研究的,就是何以社会上竟有自杀的事,且时或见之,并不十分稀罕,及吾人对于壮烈的自杀,恒表示一种尊敬感情,有时竟流露“自杀得好”的赞语,这是什么原故?

  关此两点,我的答案如下:

  (一)自杀心理的发生,其发生之前,并不是想要自杀,乃是想要求生。他的求生希望,且异常剧烈。此种异常剧烈的希望,至少须给与以相当条件,方能令他满足。设若他的环境,对他不善处置,使他的希望,尽数落空,变成失望,则未有不求死的。故犯人死刑宣告,不能在执行之前的多日告知犯人,即是此理。因此,我们晓得一个人的自杀,其动机并不是求死的,不惟不是求死,反是一种剧烈的求生。社会之所以有自杀,是社会将他的“希望”尽行夺去,而给与以“完全失望”。社会尽行夺去某一个人的希望,而给与以完全失望,则某一个人必至自杀,如赵女士自杀之类。社会尽行夺去某一团体或某一族类的希望,而给与以完全失望,则某一团体或某一族类必至自杀,如田横五百义士同时自杀〔3〕,洪、杨军十万架火自焚〔4〕,荷兰与某国开战,声言如相煎太急,则将决海自沉之类。某处的社会多给人以失望,则某处社会里多自杀的人;某处的社会少给人以失望,则某处社会里少自杀的人。

  (二)吾人所以尊敬壮烈的自杀,有下列之二个原因:一是因他敢做人不敢做的事,认他的精神,胜于我自己,我自己乃于不知不觉之间,发生其感叹及尊敬;一是因为他反抗强权的精神,认他的身体虽死,而他的志气获伸(其实未伸,不过吾人因他自杀,觉得他的志气好似伸了),压他的强权,因此不能逞意。我心快慰,乃移之以尊敬自杀者。所以非壮烈的自杀,乃奸邪为正义所征服的自杀,吾人不尊敬之。

  于是,我要说明“非自杀”的本题了。

  第一,从各种证明,吾人是以求生为目的,即不应反其道而求死。所以“非自杀”。

  第二,自杀的条件,是社会夺其希望。吾人于此,应主张与社会奋斗,争回所失的希望。奋斗而死,则是“被杀”,不是“自杀”。所以“非自杀”。

  第三,吾人并无尊敬“自杀”本身的感情,所以尊敬壮烈的自杀,乃是尊敬他的“难能”及“反抗强权”两点。假设除去此两点,自杀是容易的事。又世上并没强权,无所用其反抗,那么,虽有自杀,吾人亦那来尊敬的感情?吾人既并无尊敬“自杀”本身的感情,则“自杀”一事,应该反对。至于“难能”一点的尊敬,吾人应于别处求之,不应求之于惨酷的自杀。“反抗强权”一点,吾人应求之于奋斗。所以“非自杀”。

  最后,我乃归结到赵女士。自杀的总体,既已明白是不应该,赵女士是一个自杀的,所以也在不应该之列。吾计赵女士自处的方法,有下列四种:

  (一)有人格的得生;

  (二)奋斗被杀;

  (三)自杀;

  (四)屈服。

  屈服,非他所愿。有人格的得生,须自己先造新社会。赵女士无此能力及准备。假设逃亡于外,其受辱或等屈服,赵女士之所以宁不逃亡以此。自杀所以全人格,而为心理、生理、伦理、生类之变,非自然状态,即非他自然的本心。与自杀而死,宁奋斗被杀而亡。奋斗的目的,不存在“欲人杀我”,而存在“庶几有人格的得生”。及终不得,无所用力,截肠决战,玉碎而亡,则真天下之至刚勇,而悲剧之最足以印人脑府的了。故论赵女士所以保全人格,完成其自由意〔志〕,而又合乎人生的自然法则。其方法所出,品其价值,当说:

  有人格的得生第一。

  奋斗被杀第二。

  自杀第三。

  屈服第四。

  屈服,在人格及自由意志上无位置。自杀,于人生自然法则上亦无位置。奋斗被杀,其结果虽在人生自然法则上无位置,然其动机有之。有人格的得生,动机结果都好,惜非所以语于现今的中国社会及赵女士。而赵女士则竟以自杀自处了,故我对于赵女士的结论是:

  “他的自杀,只于‘人格保全’上有‘相对’的价值。”

  右文仓卒草成,写我一个人的意见。到底对不对,尚要请大家批评。而于新曼君把自杀看做“一件最快心、最可喜〔5〕的事”,颇难表示赞成之意。倘辱纠正,极表欢迎。

  根据1919年11月23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泽东。

  注释

  〔1〕赵女士,见本书第414页注〔1〕。

  〔2〕泡尔生,今译鲍尔生,参见本书第276页注〔1〕。语见《伦理学原理・序论》译文:“吾言道德之正鹄在至善,而至善即具足之生活。夫具足之生活者何?盖谓人类之体魄及精神,其势力皆发展至高而无所歉然之谓也。”

  〔3〕田横(?―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东南)人。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后为汉军所败。刘邦做皇帝后,田横与徒属五百人逃至―海岛中居住。刘邦相招,田横“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公元前202年。刘邦强令田横赴洛阳,田不愿做刘邦的臣子,行至偃师自杀。岛上五百人闻田死。也都自杀。

  〔4〕洪、杨,指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杨秀清。从1862年6月天京被围,到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多。城破之日,湘军大肆烧杀淫掠。太平军将士,将一切财物集中,高呼“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然后集体自焚。参见本书第90页注〔5〕。

  〔5〕1919年11月20日湖南《大公报》在《赵女士自杀案的舆论》标题下,发表了苏润波、新曼、不平三人的“投搞”。新曼何人,不详。他在文中认为:“赵女士是个不为环境所屈的铁汉,同时是个完成自己意志的自动的牺牲者。”赵的自杀“分明是一件最快心的最可喜的事”。
zq084
zq085
zq085
zq085
zq085
zq085



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1〕__打破父母代办政策(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我常常觉得,老人于种种事情总是和少年立在反对地位。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以至对社会国家的感想,世界人类的态度,他总是萧瑟的,枯燥的,退缩的,静止的。他的见解总是卑下,他的主张总是消极。我觉得少的与老的,所以尚能相处一块,大半是为着利害关系。老的靠着少的供给他的衣食,少的靠着老的供给他的经验和智识。这虽然觉得是“极端言之”。吾国固因制度和习惯的不善,然后乃有此特别怪象。然老年、少年彼此的生活,确有根本不同之处。这道理是成立在生理和心理的上面的。人的生活所以有老年与少年的不同,是因为老年的生理与心理和少年的生理与心理不同之故。吾人的生活,统言之即是生理上、心理上欲望的满足。欲望因性的差别,年龄的差别、职业的差别、信仰的差别而各不同,而以因年龄有别欲望因而不同一点最为显著。这是东西学者业已证明了的。

  吾人的欲望有多种,食欲、性欲、游戏欲、名誉欲、权势欲(一称支配欲)等等皆是。各种欲望当中以“食”、“性”二者为根本欲望。前者所以维持“现在”,后者所以开发“将来”。而两种欲望当中,食欲无绝对年龄差别,性欲则有年龄差别。

  性欲的表现,大体言之,就是恋爱。恋爱这个问题,少年人看得很重,在老头子则视其无足介意。原来夫妇关系,完全是要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中国则独将这个问题撇开到一边。我在小时看见多人做喜事,我便问他们何干?他们都说,一个人讨亲为的是烧茶、煮饭、喂猪、赶狗、纺纱、织布。我就问道,何不请一个工人省事得多呢?到了后来,才听得讨亲是为的“接后”,我仍是莫名其妙。直到于今,一看社会里面对于婚姻一事,尚寻不出半点恋爱的影子。社会上既不以恋爱为重,于是婚姻一事除开烧茶、煮饭等奴隶工作以外,便只有那下等的肉欲生活。(所谓性的欲望,所谓恋爱,不仅只有生理的肉欲满足,尚有精神的及社交的高尚欲望满足。)烧茶、煮饭等奴隶工作,是资本主义的结果。老年人既不注意了恋爱,便单注意在“吃饭”一点。于是他的儿子要讨亲,他便说是他讨媳妇。他讨媳妇的目的,便是要他媳妇替他做奴隶的工作。《礼记》上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子不得宜其妻”〔2〕,便是丢脱儿媳的恋爱问题,专以媳妇干奴隶工作的铁证,至于有女嫁人,他不说为女择夫,到说是他选快婿。所谓“快婿”,便是只图他快,他的女儿快否,是不问的。甚者多索聘金,则又是只顾自己的“吃饭”了。总之,资本主义与恋爱,是立于冲突的地位;老头子与恋爱,是立于冲突的地位;老头子与资本主义则是深固的结合在一块,而恋是的好朋友便只有少年了。你说老头子与少年是不是立于冲突地位呢?

  平子君鉴于赵海楼之逼杀其女,极不赞成父母主婚〔3〕,而没有说出所以然的真实道理。其余筠园、纬文、不平〔4〕诸君的议论,对于父母干涉子女婚姻一点,尚多徘徊两可之谈,未明绝对难侵之理。(不平君主张父母作有力的参加人,更说远了。)我特在生理上、心理上找出根据,证明子女的婚姻,父母绝对不能干涉。在子女方面,对于父母干涉自己的婚姻,应为绝对的拒绝。必要做到这点,然后资本主义的婚姻才可废止,恋爱中心主义的婚姻才可成立,真正得到恋爱幸福的夫妇才可出现。

  根据1919年11月25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泽东。

  注释

  〔1〕作者原意似拟在《恋爱问题――少年人与老年人》的大标题下,针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妨碍自由恋爱的两大问题,分写两篇文章,一为本篇《打破父母代办政策》;一为下篇《打破媒人制度》。但下篇见报时,未再用上述大标题。

  〔2〕见《礼记・内则》原文为:“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

  〔3〕平子,即张平子(1885―1972),字启汉。湖南湘潭人。同盟会会员。1919年任湖南《大公报》主笔,与毛泽东来往较多。于1919年11月22日在湖南《大公报》发表《我不赞成父母主婚》一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湖南省政协委员。 赵海楼,即赵女士之父,见本书第414页注〔1〕。

  〔4〕筠园、纬文、不平三人生平不详。1919年11月20日湖南《大公报》发表纬文《婚制改革问题》一文,主张废除早婚,限定结婚年龄;儿女自行择合,经父兄鉴定;或由父母择合,经儿女许可。同日,该报在《赵女士自杀案的舆论》标题下,发表不平的文章,认为儿女婚姻要志愿结合,父母应做“有力的参加人”,“以便过细发展,不致草率了事。”11月21日,该报又发表筠园《我改革婚制谈》,认为青年男女学问没有养成,“抉择力都弱,自由结婚还有弊病”,主张改革婚制从打破“男女界限”入手,实行男女同校,并为他们提供交际机会。
zq085
zq087
zq087
zq087
zq087
zq087



婚姻上的迷信问题(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我常研究旧式婚姻所以尚能维持的原故,以为这是由于有一种极大的迷信。

  何以呢?婚姻的中心在恋爱,人生恋爱的要求,其势力比任何要求要大,非有特别势力,决不是能挡得住的。恋爱既是人生极重大的要求,他的势力又非常之大,那么人人便应该各如所求,婚姻成立之后,夫妇之间便应该充满了恋爱。为甚么打起屋大的灯笼,寻遍了全中国的社会,竟看不见半点恋爱的影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块假招牌,竟可以将这种非常势力轻轻挡住,是什么原故呢?

  有人答:“因为中国的礼教”。但四万万人懂得所谓“礼教”的到底有多少?全中国二万万女子一字不识不消说,全中国农人,全中国工人、商人,他们又认得清几个大字。把他们都除掉,真正懂得礼教的,便只有身穿绿长褂、自称读书君子的一最小部分了。“读书君子”之外,大多数毫无知识的妇女及农、工、商,支配他们的精神界,而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块假招牌的大护法,来挡住这恋爱要求的横海潮流的,我以为不是别的,就是唯一的“迷信”。

  迷信最大的就是“婚姻命定说”。一个人刚刚掉下母亲的肚子,便说他的婚姻是已经前定了。年纪大一点,自己发生了婚姻的要求,却不敢自己议婚,一听父母、媒妁来处置。以为自己议婚与父母、媒妁代办是一个样子,横直己〈已〉经前定,无论什么都好。婚姻办了,夫妇团圆,除开挡不住恋爱的自然势力的人,或是毁弃一切,大闹起来,闺房之内,变了两口相杀的战场;或是桑间濮上别有天地,实行他们的秘密恋爱。自此以外,那许多号称家庭和睦的好夫妇,都是脑子里装满了“婚姻命定”四个大字的。所以“世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1〕、“月老牵丝”、“天作之合”等等,便是他们时记着的格言。这样服从命定说的婚姻,在中国社会大概要占去十分之八。这十分之八的夫妇,他们的恋爱滋味都在“莫名甚妙”之中。要说他好,他们又时常发出叹声;要说不好,他们居然是一对夫妇,同住在一个屋子,吃饭睡觉,生男育女,好像真正是“天生成”的。有时吵几回嘴,打几次架,气一转过来,想到“世〈百〉世修来共枕眠”、“天作之合”上头,便立时恢复原状,仍旧吃饭、睡觉。因有此命定说,媒人便可不负责任。中国人不论是瞎子、聋子,本都有做媒的资格,人人心中都存想婚姻命定,遇着某家有什么亲事,不论他相当与否,一概照例拉拢,以为要不拉拢,定遭神遣〈谴〉。“婚姻拉拢不拉散”的话到处流传。假若有人“察亲”,询问“亲”的邻家,邻家是照例不说坏话。及至女归男室,便算是“乾坤定矣”,“钟鼓乐之”。无论怎么样不好,都不敢再有翻悔,只好想念着“婚姻命定”罢了。因有此命定说,那极无道理的“指腹为婚”、“襁褓择配”,都从此发生出来。大家到认做是一段“美缘”,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错举。你若问他理由,他的答就是“婚姻命定”。咳,“婚姻命定”,你的力量真大呵!

  “婚姻命定说”是一个总迷信,其余尚有附着的许多小迷信。

  (一)是“合八字”〔2〕。中国父母代办子女的婚姻,并不是毫不选择。他们为子女选择婚姻,到是狠费了苦心。但他们选择的标准,不在容貌、性情、体格、学问、年龄上面,只在八字的合不合。所以婚姻的第一步,便是“合八字”。合八字有二样:一是请算命先生合的,一是请“菩萨”合的。只要八字合得来,便是鬼也可扯拢做夫妇。社会上往往有小年纪的女子,配着大年纪的丈夫,或是小年纪的丈夫,讨了大年纪的女子。我们乡里有一白话,“八十公公生一娃,笑死长沙十万家”,便是纪一件一个十八岁的女子,配一个八十岁的老人,生下了一个小孩子的故事。此外,丑夫对着美妇,或美妇对着丑夫,便以“福禄生在丑人边”相慰,也是常有的事。其余性情、学问等项,是一样不算什么标准。

  (二)是“订庚”。合八字之后,婚姻的第二步便是“订庚”。将男女八字各写在庚书上面,当着“神明”,烧起香烛,祷祝他们“偕老百年”,这段婚姻从此便算成了铁案了。订庚本有契约的意义,但庚书上面并不写什么契约的话,单止写上年、月、日、时等八个大字,所有婚姻必需的种种条件,并不规定一事,要不说他是迷信不可得了。

  (三)是“择吉”。订庚之后,男女过礼,要选好的日子,要没有什么“煞”、什么“忌”方行。普〔通〕是看黄历上的“宜”、“忌”。其次请星卜推算。其次问菩萨可否。这次赵女士求父母更改婚期,他的母亲便说:“择吉已定,万难更改。”要是依着改期,待他哥哥回来,也未必定要葬送在这很好的“黄道吉日”〔3〕哩!

  (四)是“发轿”。这个更糊涂了。说什么当时商纣迎接妲己〔4〕,在途为狐精换去,后来女子出嫁,恐怕变成妲己第二,所以第一要用坚重的彩轿,第二是将轿门紧锁,第三便请动“喜神”好些将护。有人说这次赵女士若是坐着敞轿,不用金锁重封;外面可以看得,未必便会自杀。

  (五)是“迎喜神”。一个新女坐在重封乌黑的轿里,已经是闷得谎〈慌〉了,及到夫家轿子放下,还要从容的迎接喜神,说是请他“呵禁不祥”。这次赵女士到吴家,己〈已〉经将要落气,吴家正豫备着迎“喜神”来“呵禁不祥”呢!

  (六)是“拜堂”。拜堂是拜见祖宗,说是家里添了一个新娘,要请祖宗保佑他“多生贵子”,“裕后光前”。西洋不告祖宗,也要告什么上帝,说你们的恋爱是上帝赐给的,你们夫妇关系是上帝合成的。

  这一些迷信,只算是婚姻上的一些把戏,不外把一对男女用这些迷信做绳索,将他们深深的捆住。从说媒直到过礼,这一对夫妇被迷信的绳索缚的转不过气来,以后便是稳稳当当很和睦的好夫妇了。赵女士的婚姻,除开“拜堂”以外,各种“大礼”自然都是经过了的。他的寻死,这些迷信,一定是“与有力焉”的。我们倡言改革婚制,这些关于婚姻的迷信应该首先打破,最要紧是“婚姻命定说”的打破。此说一破,父母代办政策便顿失了护符,社会上立时便会发生“夫妇的不安”。夫妇一发生了不安,家庭革命军便会如麻而起,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大潮,接着便将泛滥于中国大陆,乘潮打桨的新夫妇,便会完全成立在恋爱主义的上面。讲到这里,便不得不联想到人人会说的那一句老生常谈“教育普及”了。

  根据1919年11月28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泽东。

  注释

  〔1〕语见《增广贤文》。原文为:“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

  〔2〕合八字,旧时男女婚配前的一种迷信习俗,即用天干地支将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写出来,共有八十字。根据这八个字,推算人的命运凶吉、婚姻美满与否。定婚时,须先交换男女双方的八字帖(亦叫庚帖)。

  〔3〕黄道吉日,迷信星命之说。谓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辰都是吉神。六辰值日、诸事皆宜、不避凶忌,称为黄道吉日或黄道日。

  〔4〕商纣,亦称帝辛,商朝最后一个帝,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打败,自焚而死。妲己,姓己,有苏氏之女,有美色,有苏氏因兵败将其进献给纣,为商纣宠妃。
zq087
zq086
zq086
zq086
zq086
zq086



打破媒人制度(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讲到“媒人”这个东西,又是中国社会的一件大把戏了。中国社会里的把戏很多,像那文章啦,科举啦,土匪啦,官僚啦,无非是一些把戏。又像冲傩〔1〕啦,打醮〔2〕啦,耍龙灯啦,玩狮子啦,以至医生看病啦,教员上课啦,男女结姻啦,无非是一些把戏。中国这种社会简直可以称做把戏的社会。结婚这个把戏里面,关涉到男女问题,又生出了许多小把戏,像那爬灰啦,盗嫂啦,养汉啦,争风啦,带〈戴〉绿头巾啦,使仙人跳啦,等等都是。而在婚姻里面,出乎这些小把戏之上,竟可以称为“大把戏”当之而无愧色的,便算那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媒人”了。

  中国的媒人,有下列各种的怪现象:

  以“拉合成功”为根本主义;

  一次婚姻总有十分之八以上的说谎;

  以“神”及“八字”为护符。

  在中国婚姻上操有大权的,人都说是父母,其实父母虽有主持之名,没有决定之实,有决定实权的便是媒人。中国人人有做媒的资格,且认做媒是一种义务似的。一遇人有子求亲,或是有女要嫁,他左右前后的人,随便那个,都可以寻着这事去干。这种媒人,第一便是以“拉合成功”为根本主义。两边游说,心注“成功”,而词旨论锋,总说听你们两下自愿,其实自经他几番饕嘴,做父母的虽有铁耳,早已化成了软绵。我见过多少媒人,成功的总占十分八九。他以为若不撮合,便是我的罪过,倘然合了,使他们两家无亲变为有亲,可算是一件功劳。在这种拉拢主义底下,有离不开的一件事情,便是“说谎”。男女两家,既都不相接近,种种实际,互不相知,女子闭在深闺,更加不易察觉。他就信口开河,造作言语,务使两边父母,听着都能快意。一纸婚书,便构成了这回亲事。所以,往往结婚之后,骡唇不对马嘴。如这次佘四婆婆之摄〈撮〉合赵女士、吴五,便说是〈是说〉谎的好证。甚且变换新郎,或更易新妇,这竟是一个“矛盾对当”,不仅止“些微说谎”了。媒人既已只务“拉拢”,而又“白屁”喧天(乡人谓说谎为谈白屁),驴唇不对马嘴的婚姻,几乎塞满了中国社会。又何以男女两方,竟不闻有无〈向〉媒人开衅,而法庭诉讼,少闻控告月老先生,他反得自在逍遥,礼金丰入。这是什么原故?是则“神”及“八字”之所赐福,责任诿卸到冥冥之中。无论父母是照例不怪媒人,就是子女也只得怨自己前生有过,错已铸成,只好将错就错。这是阻碍正当婚姻的大因,我于上一天本报,己〈已〉经痛切的论过了。

  媒人既是坏到这样,以后要想婚姻改良,便须急将媒制打破。“媒人”、“月老”等话,要从国语辞典中一概删除。新式婚姻的成立,便只要男女两下的心知,到了交厚情深,尽可自由配合。倘要明白表示,令亲友皆知,最好在报上登一启事,说明我们俩愿做夫妻,婚期是某月某日就算完事。不然,便到官厅注册,乡间则在自治局里报名,亦尽够了。媒人这种东西,应该投畀到九霄云外,再也不要理他。倘因乡曲风气未通,一时难尽去掉,也要男女互相睹面,防制他的说谎原因。婚成不对,可向诘责,媒人不能不负责任。尝推原媒制之来,系由于男女界限太隔,故欲废媒制,首要澈底的撤开什么男女大防。这几天新城、毓莹、柏荣、西堂〔3〕诸君,巳〈已〉经详细说明,用不着我迭〈叠〉床架屋了。

  根据1919年11月27日湖南《大公报》刊印。署名泽东。

  注释

  〔1〕冲傩,旧时的一种迷信活动。意在击鼓驱疫,有时还伴有傩舞。

  〔2〕打醮,道士设坛祭神的迷信活动。

  〔3〕新城,即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人,时任教于长沙福湘女校。他的《改革婚制先决的一个问题》发表于1919年11月23日湖南《大公报》,该文认为“普及教育是男女社交公开的先决问题”。 毓莹,即龙伯坚(1899―1983),湖南攸县人。五四时期曾主编《新湖南》。他的《一个问题》一文发表于1919年11月22日湖南《大公报》,该文主张男女婚姻如受干涉。或誓死不允,抱独身主义;或出走,谋独立生活。柏荣,即李柏荣(1893―1972),湖南邵阳人。他的《我对于赵女士自杀后的意见》发表于1919年11月22日湖南《大公报》,主张打破旧式的亲权家庭制和买卖婚姻制,号召男女青年与“恶劣社会”奋斗。西堂,即李肖聃(1881―1953),原名犹龙,字肖聃,号西堂。他的《论赵女士自杀事》,发表于1919年11月24日湖南《大公报》。该文反对父母纳贿逼婚,反对媒婆串合隐瞒,建议设立婚姻改良会,以及男女交际机关。
zq086
zq088
zq088
zq088
zq088
zq088



学生之工作(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






  我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七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因他们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游,事无成议。今春回湘〔1〕,再发生这种想像,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而先从办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入手。此新村以新家庭新学校及旁的新社会连成一块为根本理想,对于学校的办法,曾草就一计划书,今抄出计划书中“学生之工作”一章于此,以求同志的教诲。我觉得在岳麓山建设新村,似可成为一问题,倘有同志,对于此问题有详细规划,或有何种实际的进行,实在欢迎希望的很。

  (一)

  学校教授之时间,宜力求减少,使学生多自动研究及工作。应划分每日之时间为六分。其分配如左:

  睡眠二分。

  游息一分。

  读书二分。

  工作一分。

  读书二分之中,自习占一分,教授占一分。以时间实数分配,即:

  睡眠八小时。

  游息四小时。

  自习四小时。

  教授四小时。

  工作四小时。

  上列之工作四小时,乃实行工读主义所必具之一个要素。

  (二)

  工作之事项,全然农村的。列举如左:

  (甲)种园。(一)花木。(二)菜蔬。

  (乙)种田。(一)棉。(二)稻及他种。

  (丙)种林。

  (丁)畜牧。

  (戊)种桑。

  (己)鸡鱼。

  (三)

  工作须为生产的,与实际生活的。现时各学校之手工,其功用在练习手眼敏活,陶冶心思精细,启发守秩序之心,及审美之情,此为手工课之优点。然多非生产的(如纸,豆泥,石膏,各细工),作成之物,可玩而不可用,又非实际生活的,学生在学校所习,与社会之实际不相一致,结果则学生不熟谙社会内情,社会亦嫌恶学生。

  在吾国现时,又有一弊,即学生毕业之后,多鹜都市而不乐田园。农村的生活非其所习,从而不为所乐。(不乐农村生活,尚有其他原因,今不具论。)此于地方自治之举行有关系。学生多散布于农村之中,则或为发议之人,或为执行之人,即地方自治得学生为之中竖〈坚〉而得举行。农村无学生,则地方自治缺乏中坚之人,有不能美满推行之患。又于政治亦有关系,现代政治,为代议政治,而代议政治之基础筑于选举之上。民国成立以来,两次选举,殊非真正民意。而地方初选,劣绅恶棍武举投票,乡民之多数,竟不知选举是甚么一回事,尤无民意可言。推其原因,则在缺乏有政治常识之人参与之故。有学生指导监督,则放弃选举权一事,可逐渐减少矣。

  欲除去上文所说之弊(非生产的,非实际生活的,鹜于都市而不乐农村),第一,须有一种经济的工作,可使之直接生产,其能力之使用,不论大小多寡,皆有成效可观。第二,此种工作之成品,必为现今社会普通之要需。第三,此种工作之场所,必在农村之中;此种之工作,必为农村之工作。

  上述之第一,所以使之直接生产。第二,所以使之合于实际生活。第三,所以养成乐于农村生活之习惯。

  (四)

  于上文所举以外,尚有一要项,今述之于下。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知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欲教育普及,又自兴办学校始。其言固为不错。然兴办学校,不过施行教育之一端。而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家庭之人无知识,(家庭之组织不善习惯不善等从之。)则学生在学校所得之知识与之柄〈枘〉凿,其结果只有二途:一则被融化于家庭,造成一种孝子顺孙新旧杂粹〈糅〉之乡愿。一则与家庭分张,近来“家庭革命”“父子冲突”之声,所由不绝于耳也。社会亦然。学生出学校入社会,若社会之分子无知识,(社会之组织不善习惯不善等从之。)则学生在学校所得之知识与之柄〈枘〉凿,其结果亦只有两途:或为所融化,或与之分张。从来之柔懦奸邪,皆前一种之结果。从来之隐士,皆后一种之结果。(隐士之隐,多为社会与其理想柄〈枘〉凿而然。)故但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与社会,所谓举中而遗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

  虽然,欲依现在之情形,由学校之力,改良家庭与社会,由办学校之人,同时为改良家庭与改良社会之人,其事果得为乎?此吾可径答之曰不可得为也。盖依现今之情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其关系,非为有机的而为无机的,非为精神的而为形式的。形式尽相结合,而精神上则常相冲突。今以学校对于学生之目的言之,为“养成有独立健全之人格之人”。而家庭对于子弟之目的,则为“养成可供家庭使命之人”。(例如父兄只责子弟赚钱养家,却不问其来历。)社会对于个人之目的,亦非以社会为个人之发展地,而以个人为社会之牺牲品。(例如工厂奴使工徒,又各种机关下级人员之生活,多感痛苦而不觉愉快。)此岂非精神上相冲突之明证乎?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家庭,学校,社会,将相违日远,焉有改良之望哉!

  今请申言吾人之意,真欲使家庭社会进步者,不可徒言“改良其旧”,必以“创造其新”为志而后有济也。盖所谓改良家庭,改良社会云者,无非改良“生活”,而旧的家庭生活,与旧的社会生活,终不可以改良。此等之旧生活,只适用于旧时代。时代已更,则须别有适应此时代之新生活。且伊古以来,几曾真见有改良其旧之事?有之,皆创造其新者耳。近人知旧剧之不可改良为新剧,而岂知各种旧生活亦皆不可改良为新生活也。今试征之家庭与社会之事实,与现今之家长言子弟人格独立,与现今之工厂主谋与工徒分配平均,尽人而知其不可能也。故劳动者欲求完全之平均分配,非在社会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子弟欲求完全之人格独立,非在家庭制度改革之后,不能得到。社会制度之大端为经济制度。家庭制度之大端为婚姻制度。如此造端宏大之制度改革,岂区区“改良其旧”云云所能奏效乎?

  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必与创造新家庭新社会相联。新教育中,以创造新生活为主体。前节所云“生产的工作”“实际的工作”“农村的工作”,即新生活之大端也。

  新学校中学生之各个,为创造新家庭之各员。新学校之学生渐多,新家庭之创造亦渐多。

  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

  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吾以为岳麓山一带,乃湘城附近最适宜建设新村之地也。

  夫论政治革命之著明者,称法兰西;论社会革命之著明者,称俄罗斯,所谓“模范国”是也。论街衢之修洁者,称柏林;论商市之华丽者,称巴黎,所谓“模范都”是也。吾人于南通县之自治教育,亦艳称之,则又所谓“模范地方”也。所以然者,效验既呈,风树乃树,世人耳目,咸集注之。诚欲转移风化,自宜养成一种势力,而此种势力,宜抟控而切忌涣散。旗帜务取鲜明,而着步尽宜按实。今不敢言“模范国”“模范都”“模范地方”,若“模范村”,则诚陈义不高,简而易行者矣。

  俄罗斯之青年,为传播其社会主义,多入农村与农民杂处。日本之青年,近来盛行所谓“新村运动”〔2〕。美国及其属地斐律宾,亦有“工读主义”之流行。吾国留学生效之,在美则有“工读会”〔3〕,在法则有“勤工俭学会”〔4〕。故吾人而真有志于新生活之创造也,实不患无大表同情于吾人者。

  (五)

  第二节所举田园树畜各项,皆旧日农圃所为,不为新生活,以新精神经营之,则为新生活矣。旧日读书人不预农圃事,今一边读书,一边工作,以神圣视工作焉,则为新生活矣。号称士大夫有知识一流,多营逐于市场与官场,而农村新鲜之空气不之吸,优美之景色不之赏,吾人改而吸赏此新鲜之空气与优美之景色,则为新生活矣。

  种园有二,一种花木,为花园,一种蔬菜,为菜园,二者相当于今人所称之学校园。再扩充之,则为植物园。种田以棉与稻为主,大小麦,高粱,〔玉〕蜀黍等亦可间种。粗工学生所难为者,雇工助之。

  种林须得山地,学生一朝手植,虽出校而仍留所造之材,可增其回念旧游爱重母校之心。

  畜牧如牛,羊,猪等,在可能畜养之范围内,皆可分别畜养。

  育蚕须先种桑,桑成饲蚕,男女生皆可为。

  养鸡鱼,亦生产之一项,学生所喜为者也。

  (六)

  各项工作非欲一人做遍,乃使众人分工,一人只做一项,或一项以上。

  学生认学校如其家庭,认所作田园林木等如其私物,由学生各个所有私物之联合,为一公共团体,此团体可名之曰“工读同志会”。会设生产,消费,储蓄诸部。学生出学校,在某期间内不取出会中所存之利益,在某期间外,可取去其利益之一部而留存其一部,用此方法可使学生长久与学校有关系。

  (七)

  依第三节所述,现时各学校之手工科,为不生产的,所施之能力,掷诸虚牝,是谓“能力不经济”。手工科以外,又有体操科亦然,各种之体操,大抵皆属于“能力不经济”二〈之〉类。今有各项工作,此两科目可废弃之。两科目之利,各项工作之中,亦可获得。 (完)

  根据1919年12月1日《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刊印。署名毛泽东。

  注释

  〔1〕今春回湘,指1919年3月12日离京赴沪,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2〕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年轻时受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东京创办《白桦》杂志,提倡人道主义。1918年,创办《新村》杂志,宣扬乌托邦思想,主张建立新村,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他还买地建立了第一个新村,从事半工半读。在当时的日本和中国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工读会,指留美中国学生工读会。成立于1914年,初名勤学会。1916年改为此名。其宗旨是“以半工半读为助成学业之方法,以节省费用为推广留学之方法。”

  〔4〕勤工俭学会,指留法勤工俭学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曾向中国大量招募华工。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为目的,号召中国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并成立华法教育会主持其事。
zq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