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九三一年五月
地点/江西苏区红军中央根据地
名称/反国民党第二次围剿
兵力对照/三万对二十万
策略/以机动转进分散敌方主力,再伺机逐一歼灭
结果/历时十五天,五仗全胜,缴枪两万馀
看官,毛泽东还有一首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
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
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写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毛泽东曾对斯诺说:“一九三一年一月,第一次围剿完全被击败了。仅仅休息了四个月以后,南京又开始第二次围剿,兵力超过了二十万,分七路向苏区推进,那时一般认为红军的形势是极不利的,苏维埃所管辖的区域太狭窄,财源有限、设备简陋,而南京的物质力量在任何方面都大大超过了红军。可是我们迎接这次的进攻,红军仍旧用他以前赖以取胜的战略,仍旧让他们深入苏区。我们的主力突然集中,攻击他们的第二路,击败了他们好几旅人,消灭了他们的进攻能力。接着我们很快地接连攻击他们第三路,第六路,第七路,依次击退了他们,第四路没有作战就撤退了。而第五路的一部分,卒被歼灭,在十四天之内,红军打了六次仗。进军八天以决定性胜利结束之。其它六路被击溃和败退之后,由蒋光鼎、蔡廷锴指挥的第一军,没有经过重大战斗就撤退了。”
毛泽东还在其大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提到:“第二次围剿时的情况是:进剿军二十万人,何应钦为总司令,驻南昌。和第一次围剿时一样,全部是蒋之非嫡系部队。??我军人数较上次战役时虽略减(三万馀),然有四个月的养精蓄锐。??十五天中,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馀,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
当时,国民党军队决定“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
两次围剿,皆被毛泽东打破,但是,毛泽东是不敢轻敌的,他面对的是中国另一个军事高手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战,是二十世纪中国两大军事高手之战,绝不是如江青样板戏中所描写的英雄对草包之战,如果那么容易战胜蒋介石,毛泽东就不必绞尽脑汁研究兵法了。
话分两头,我们且看蒋介石提出什么兵法来对付毛泽东。
蒋介石与毛泽东有不共戴天之仇,他要对共党斩尽杀绝,他在《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的讲词里,把剿共所用的战略,归纳为下列五项――
第一、“封锁政策”:即严密封锁,做到“使敌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蛟蚁之通报。”当时江西有所谓封锁地带,其中堡垒星罗,巡探密布,就是要断绝共区一切交通,使粮秣食盐等一切经济资源不得丝毫进到共区。
第二、“交通政策”:交通政策与封锁政策相对。反过来说,就是要消极的阻止共方的交通,而积极发展国军(国民党军队)方面的交通。无论道路、电报、电话、输送、通讯、传令等一切交通设备和交通人员及其工作,俱国军命脉,操国军胜败生死之权。战争就是争取时间,谁能节省时间,行动迅速,谁就胜利。换句话说,作战全靠机动,谁能机动,谁就成功。交通政策就是要机动敏捷,这是剿灭共军(共产党军队)的一个主要战略。
第三、“工事政策”:国军只要到了与共区接近的地方,无论是准备驻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军队一到,立即将防御工事做好。并且只要有馀暇,还要督促指导老百姓修筑碉堡,设寨围墙,与军队打成一片。国军只要有了据点,就有了凭藉,便可站得稳,无论共军怎样袭击,总可以抵得住。勤做工事,坚壁清野,是致共军死命的一个最稳实而可减少牺牲的方法,亦即是多出汗少流血的道理。
第四、挺进游击:共军根本不用正规战术,其长处就在于跑路、伺机、侦探、化装、袭击而已。现在国军要剿共,也要能善于此道,用共军的战术才能消灭共军。胡林翼曾根据他剿匪的经验说过:“与其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意思是说剿共必须随时随地,找到共军的弱点,一有可乘之机,马上就要出击进攻,易守为攻,出奇制胜。蒋介石曾将游击战术,简括为“轻装急进,便装远探,秘密敏捷,夜行晓袭”四句话。
第五、争取主动:国军从事一切战争,都有一个最紧要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主动。凡能依自己的计划,支配整个战局演变者便是主,便谓之立于主动地位。凡是属于主动,便常是胜者;陷于被动,便只有失败。
蒋介石熟读历代兵书,精通打仗,他又将主动的战略,分析为下列十点:
(一)以静制动:胡林翼曾说:“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就是要“以主持客”、“以逸待劳”的道理。
(二)以拙制巧:懂得以静制动的道理,就很容易明白以拙制巧的精义。就是共军以很巧妙的方法扰乱国军,国军要以坚忍、实在、稳当的方法来制伏它。
(三)以实击虚:就地位而言,则曰“以主待客”;就态势而言,则曰“以静制动”;就方法而言,则曰“以拙制巧”。更就力量而言,则曰“以实击虚”。这就是发挥国军力量,击破共军的弱点,集结国军实力,战胜共军虚张声势的宣传,扫荡共区的组织。
(四)以迂为直:国军剿共时,无论行军、进攻、或追击,都要采“曲线行动”,有时宁可不走易走的大路,而要另寻小径山路来走,甚至有路的地方不定,偏要从没路的地方绕转过去。如此不怕崎岖,不怕吃苦,才可使共军觉得神奇莫测,国军才可出奇制胜,不会被共军埋伏袭击的惯技所算。
(五)独立作战:国军剿共,务须协同一致,互相策应。但是在赣南剿共,多是山地战,因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以及共军的诡诈百出等各种原因,国军各个部队,无论是一军一师,甚至一旅一团,都要随时随地有独立作战的准备。
(六)全力决战:在决战之前,国军一定要集结所有兵力,务使一兵一卒,同时皆能用于决战的一点。必须如此用兵,才能算是最经济的使用兵力,才能发挥其军队最大的效用。
(七)就地固守:这是根据稳扎稳打的原则而定下来的要领。所谓“稳扎稳打”,无论行军宿营与作战,总要谨慎小心,严密戒备。“防守是手段,进攻才是目的。”
(八)纵深配备:前线与敌作战的正面愈狭愈好,国军要留二分之一,最好三分之二的兵力,摆在后面作预备队,随时可以相机增援。
(九)机动配备:机动配备者,即根据指挥官卓越的才识,以冒险的精神与英明果断的决心来活用兵力。至于活用兵力的要诀,就是“进退不一,多寡不一,分合得当,攻守咸宜”四句话。总之,指挥官果能将兵力抽调得法时,危险性就越会减少,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但惟一要诀,就是要严守秘密,不得被共军窥破。
(十)六项要务:所谓六项要务,就是侦探、搜索、警戒、连络、掩护、观察。这六项要务,无论是行军宿营或作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切实检点。侦探、警戒,务求严密;搜索、掩护,必须周到;连络必须确实。观测必须精敏。
蒋介石又综合以上各点而作一结论,就是“战术上要取守势,要以静制动,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要以实击虚,以攻为守。”
此外,蒋介石又提出作战的三个口号,即“受伤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和战术的两项要旨,一是分散,一是集合,一切战术不外乎分合二字。蒋介石特别强调一个慎守,谓自古以来,兵皆不得已而用之,只有敬慎悲戚者,可以获胜。他引用老子的话:“两兵相接,哀者胜矣。”
蒋介石兵法就是如此头头是道,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面对的是一个颇为英明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