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法属于句法修辞的范畴,但它也可以扩大到层次间和段落间运用。下面对他运用的对比法加以综合评述。
①运用对比法的种类毛泽东运用对比法的种类比较繁杂,这里仅介绍两体对比法、两面对比法、单纯对比法、复杂对比法。
两体对比法。这是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人或个体事物等进行对照、比较的技巧。例如,1939 年毛泽东说,帝国主义自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中国也有人“不加思索地称他们做朋友”,但他们是唐朝宰相李林甫那样的“口蜜腹剑”式的假朋友,而斯大林则是“拿真正的同情绪我们”,“把我们当做弟兄看待”的真朋友(《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是两种相反人物的两体对比。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用政治标准评价文艺作品时,毛泽东说:
??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
这是两种文艺作品(一好一坏)即两种相反事物的两体对比。
两面对比法。是把同一人或事物相对立的两个侧面作对比的技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有这样的话: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阳奉”、“口是”和“当面说得好听”,与”阴违”、“心非”和“背后又在捣鬼”,是同一种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中两种相反的表现。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讲,党的“幼年时期”“幼稚”,而在“战争时期”“成熟”,这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像这样同一种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或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中的表现的对比,都属于一体两面对比。
单纯对比法。如果只有一组对象进行一次对比,则属于单纯对比。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由于其中只有群众是英雄和我们自己幼稚可笑这样的一组对象的一次对比,故属于单纯对比。
复杂对比法。复杂对比法与单纯对比法正好相对,它一般由一组整体对比或两组以上的对比构成,故也称多重对比法或连续对比法。例如:
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这是对一种人两种思想方法的对比,其中包括两组对比:一种是这种人自己的言与行的对比,一种是这种人对己与对人的两种态度的对比。这样连续对比,有利于全面表达内容,并且增强内容的分量。
这种情况的对比,虽然属于复杂对比,但还比较简单;另外有些情况更复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把民族统一战线和关门主义这正反两个策略放在一起进行具体对比,他是这样说的:
一个要招收广大的人马,好把敌人包围而消灭之。一个则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打硬仗。一个说,如果不足够地估计到??(下面是一段很长的议论文字,详细
阐述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主张,并对关门主义作了批评――引者)一个则说,这些批评都是不对的。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下面的议论也较长――引者)
这节文字也是由两组对比构成的连续对比,前一组对比(“一个要??”与“一个则??”)是两种策略的概括性对比,后一组对比(“一个说??”与“一个则说??”)是两种策略的具体对比。显然,这种情况的对比,更为复杂。
像上面这种多组的复杂对比,对比的双方衔接成对;还有一种复杂对比,却不是这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中国会最后胜利的问题时,把日本情况和中国情况作了对比,这是使两个大的对象进行对比,其中每一个大的对象都包括四种具体情况:
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东方最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都是一
等的;第二,它进行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第三,它是小国,人力、军力、财力和物力都很缺乏;第四,它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方面:第一,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是弱国;第二,它进行的战争具有正义性、进步性;第三,它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和兵员充足;第四,它得道多助。这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大的对象的整体对比,其中每一个大的对比对象中
都有一组四个小的内容,两个大的对象中每一个小的内容依次遥相对应,都分别形成一组小的对比,这样小的对比共有四组。通过这样的对比,看得出日本方面有一长三短,中国方面则有一短三长,因而毛泽东据此引出抗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和中国必胜的结论。由于这种对比法更加具体,故很容易使分析深入,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对比法的灵活运用毛泽东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随处运用对比法。句内、句与句间、段与
段间、层次与层次间,甚至整篇内容和标题间也常常运用对比法。句内与句间对比。又分为单句内的词语对比和复句内的单句对比。例如: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句内“真的、善的、美的”与“假的、恶的、丑的”一一相对,它们都属于复杂对比中的词语对比。
??这种进攻(指游击战的进攻――引者)必须是奇袭,大摇大摆大吹大擂地暴露自己,是较之正规战更加不能许可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是一个复句,前一个分句游击战中的“奇袭”与后一个分句游击战的“大摇大摆大吹大擂地暴露自己”构成正确与错误的两面对比,这是复旬中两个分句的对比。
??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新民主主义论》)
这也是一个复句,“不依靠主观的夸张”与“依靠客观的实践”这两个分句构成了两面对比。
上文提到的“一个要招收广大的人马??”与“一个则要依靠单兵独马??”,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两个句子,故属于句子间的强烈对比。
段间对比。段间对比都在某一较大层次中进行,所以实际上这是层次中对比。毛泽东经常运用这种对比。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三节(即第三个大的层次),其内容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态度和主观主义学习态度联系起来,但又分为两个段落对比来谈:先谈主观主义的学习态度,后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这就形成了两个段落间的鲜明对比。
这种情况,在《论联合政府》中也存在不少。例如在“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这个较大的层次中,共有11 个小节,其中有7 个小节(也可视为较小的层次)都属于两个段落间对比性的文字:“中国问题的关键”这个小节是共产党积极抗战与国民党消极抗战两条路线的对比;“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这个小节是国共两党两条路线发展过程的对比;“两个战场”这个小节是战争中共产党战场和国民党战场两个战场情况的对比;“中国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是两个小节(也可视为两个段落),是解放区现状及其进步的根据与国统区衰败及其根据的对比;“比较”这一小节是根据人民战争和反人民战争两条路线的两种结果的对比;“两个前途”这个小节是根据上述各小节的对比,对今后中国好坏两种前途预测的对比。这些对比,都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段落间的对比。
全篇对比。毛泽东有时还把对比法扩用到全篇。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坚决抗战与退让妥协“两种方针”的对比:第二部分是坚决抗战的办法(即“八大纲领”)与退让妥协办法“两套办法”的对比;第三部分是光明与黑暗“两个前途”的对比;第四部分“结论”,也是对比:因为它是对上述“两种方针”、“两套办法”和“两个前途”的总结,主张第一种方针、第一套办法,争取第一个前途,否定第二种方针、第二套办法,反对第二个前途。就是说,这篇文章全篇都是对比。
另外,人们都熟悉的《致徐特立》那封信,其主体内容也都是对比。它把徐老困难时期入党、对待工作和困难的积极态度、虚心好学、纯净的胸怀、联系群众、遵守纪律、大公无私、高度的责任心等八个方面的高尚品质,都分别与其相反方面的低劣品质联系起来,进行鲜明对照。这也是全篇运用对比法的范例。
毛泽东除了在正文中运用对比法以外,还在文章和讲话的标题(包括小标题)中运用对比法。诸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糟得很’和‘好得很’”,就属于对比性的小标题。
毛泽东对对比法的灵活运用,除了随处运用之外,还体现在把对比法与映衬法、对偶法合用上面。
对比法与映衬法合用。请看下面一句话:
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这句话中,“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是两个事物对比,但这两个事物并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对的,全句意思是说,做到后者难,但做到前者更难。说后者难,是为说前者更难作的铺垫。所以,这句话既有对比的因素,也有映衬的因素。再如:
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引1967 年8 月25 日《解放军报》)
句中“撼山易”和“撼解放军难”,一易一难,构成了鲜明对比;但仔细分析,其内容也并非完全对立。整个句子意思是说,撼山难,撼解放军更难,因为撼山也并不易,只是说撼山比撼解放军易罢了。因此,说“撼山易”只是说“撼解放军难”的衬垫。这句话也是对比法与映衬法的合用。
对比法与对偶式合用。请看下面两则例句。
例一: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例二:
重复地说,理论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
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
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实践论》)
例一是两种态度及其结果的鲜明对比,但前后两个分句的字数相等,“虚心”和“骄傲”、“进步”和“落后”对仗工稳,故又属于对偶式。其实,对偶式中所有的“反对”,均属于对比法与对偶式合用。例二中两个分句中的“感性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和“理论的??全体的、本质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这两个偏正词组的结构相同,且其中的“感性的”和“理论的”、“片面的”和“本质的”、“外部联系的”和“内部联系的”对偶因素明显。所以,这也属于对比法与对偶式合用。不过,这两则例子中字面都有重复,其对偶也只是宽式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