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大豆豉 豆腐 蒸饼 曲 神曲 | 谷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谷部(07)


大豆豉
释名 (淡豉)苦、寒、无毒。(蒲州豉)咸、寒、无毒。
气味
  1. 伤寒发汗(冰痛、身热、脉洪)。用葱白一小把、豉一升,棉裹住,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并加葛根三两。又不出汗仍须再服,并加麻黄三两。又方:用葱汤煮米粥,加盐豉吃下,取汗。又方:用豉一升、加童便三升,煮成一升,分次服,取汗。
  2. 伤寒不止不解,胸中闷恶。用豉一升、盐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
  3.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捣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4. 疟疾寒热。煮豉汤饮服,大吐即愈。
  5. 盗汗不止。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热均可)。如无效,可多服几剂。
  6. 痰喘(雨天便发,坐卧不安,饮食不进)。用淡豆豉一两,蒸过,捣极烂,加砒霜末一钱,枯白矾三钱,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病甚者九丸,小儿五丸,冷茶或冷水送下。
  7. 膝挛骨痛。用豉三、五升,九蒸九晒,泡酒中,每空心饮适量。
  8. 喉痹不语。煮豉汁一程式服,盖被发汗。同时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9.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
  10. 胎动。用豉汁炒服。
  11. 小儿丹毒。用豉炒至烟尽,研为末,油调敷涂。
  12. 背痈。用香豉三升,加少量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作饼,厚约三分,铺疮上,留孔,以艾火烘灸。勿令肉破,一天二次。
  13. 蠼螋尿疮。用豉捣烂敷涂。
  14. 筋骨跌伤。用豉三升、水三程式,煎成浓汁饮服。
  15. 服药过量。饮豉汁。
  16. 脚肿。饮豉汁,以渣敷肿处。
主治  
附方  

豆腐
释名  
气味 甘、咸、寒、有小毒。
主治 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清热散血。
附方  

蒸饼
释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1. 小儿淋(小儿尿频量少)。用蒸饼、大蒜、淡豆豉合捣成丸,连服三日可愈。
  2. 积年下血。用蒸饼、乌龙尾中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七个,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3. 赤白痢。用干蒸饼(蜜拌炒)二两、御米壳(蜜炒)四两,共研为严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煎化热服。
  4. 崩中下血。用陈年蒸饼烧存性,米汤冲服二钱。
  5. 盗汗、自汗。每夜卧时,带饥吃蒸饼一枚。几天这后即可止汗。
  6. 折伤。把蒸饼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甚验。
  7. 汤火伤。用馒头饼烧存性,研为末,加油调匀涂伤处。
附方  

释名 酒母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1. 米谷食积。炒曲末,以开水调服二钱。一天服三次。
  2. 赤白痢。用曲熬粟米粥吃,每次一匙。一天吃四、五次。
  3. 酒毒下血。用曲一块,包湿纸中,煨为末空心服二钱,米汤送下。极效。
  4. 胎动不安。用生曲饼研为末,加水绞汁服三升。
附方  

神曲
释名  
气味 甘、辛、温、无毒。
主治
  1. 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消化不良,食减贪睡)。用神曲六两、麦蘖(炒)三两、干姜(炮)四两、乌梅肉(焙)四两,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2. 虚寒反胃。治方同上。
  3. 暴泄不止。用神曲(炒)二两、蒜萸(汤泡,炒)半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4. 产后晕绝。用神曲炒为末,水冲服一匙。
  5. 食积心痛。用陈神曲一块,烧红,淬酒二碗饮服。
附方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红曲 蘖米 饴糖 酱 醋 | 谷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谷部(08)


红曲
释名 甘、温、无毒。
气味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主治 甘、温、无毒。
附方 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蘖米
释名  
气味 粟芽:苦、温、无毒。
麦芽:咸、温、无毒。
谷芽:甘、温、无毒。
主治 粟芽:消积食,开胃。除烦,除热。
谷芽: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
麦芽
  1. 快膈进食。用麦蘖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桔皮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人参汤送下。
  2. 谷劳病(四肢无力,想睡,饭后精神更差)。有大麦蘖一升、椒一两,一起炒过,加干姜三两,共捣为末,每服一匙,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3. 腹中虚冷,消化不良。有大麦蘖五升、小麦面半斤、豉五保、杏仁二升,共熬至黄香,捣碎筛过,加糊做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开水送下。
  4. 产后便秘。不宜妄服药丸。宜用大麦芽炒黄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与粥交替饮服。
  5. 妊振后欲去胎。用麦蘖一升、蜜一升,合服。又方:有大麦芽一升。加水三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服,有特效。
  6. 回乳(妇女无子食乳,乳不消散,令人发热恶寒)。用大麦蘖二两,炒为末。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附方  

饴糖
释名
气味 甘、大温、无毒。
主治
  1. 老人烦渴。用大麦一升,加水七升煎至五升,再加入赤饧二合,渴即取饮。
  2. 鱼脐疔疮(按:此疮形如长弓,一端有准确出点,点上有孔,如鱼脐)。用饴糖涂搽,如糖已干,则烧灰涂搽。
  3. 毒疮,火烧伤。治方同上。
附方  

释名  
气味 咸、冷利、无毒。
主治
  1. 汤火伤。用酱涂。
  2. 中砒毒。用酱调水服。
  3. 妊娠下血。有微不足道 酱二升,去汁,取豆,炒过,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4. 妊娠尿血。用豆酱一大碗,熬干,加生地黄二两,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5. 疬疡。用酱清调石硫磺细末,每日涂搽。
附方  

释名 酢、苦酒。
气味 (米醋)酸、苦、温、无毒。
主治
  1. 霍乱吐泻。用盐醋煎服。
  2. 脚转筋。用旧棉泡醋中。蒸热裹痛处,棉冷即换。直至痛止。
  3. 腋下狐自。用三年酽醋,和石灰敷涂。
  4. 痈疽不溃。用醋调雀屎,取小豆在一声敷疮头上,疮即可穿。
  5. 牙齿疼痛。用米醋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漱。
  6. 蜈蚣咬毒。用醋磨生铁敷搽。
  7. 蠼螋尿疮。用醋和胡粉敷搽。
  8. 汤火伤。用酸醋淋洗,并以醋泥涂伤处,有效,亦无瘢痕。
  9. 乳痈坚硬。用罐装醋,烧热石投入二次,即以热醋敷痈,醋冷则再次烧石热之。如此热敷数次即愈。
附方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黄帝内经|中医典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灵枢
灵枢经叙
01章 九针十二原 02章 本输 03章 针解 04章 邪气藏府病形
05章 根结 06章 寿天刚柔 07章 官针 08章 本神
09章 终始 10章 经脉 11章 经别 12章 经水
13章 经筋 14章 骨度 15章 五十营 16章 营气
17章 脉度 18章 营卫生会 19章 四时气 20章 五邪
21章 寒热病 22章 病狂 23章 热病 24章 厥病
25章 病本 26章 杂病 27章 周痹 28章 口问
29章 师传 30章 决气 31章 肠胃 32章 平入绝谷
33章 海论 34章 五乱 35章 胀论 36章 五癃津液别
37章 五阅五使 38章 逆顺肥瘦 39章 血结论 40章 阴阳清浊
41章 阴阳系日月 42章 病传 43章 淫邪发梦 44章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45章 外揣 46章 五变 47章 本藏 48章 禁服
49章 五色 50章 论勇 51章 背俞 52章 卫气
53章 论痛 54章 天年 55章 逆顺 56章 五味
57章 水胀 58章 贼风 59章 卫气失常 60章 玉版
61章 五禁 62章 动输 63章 五味论 64章 阴阳二十五人
65章 五音五味 66章 百病始生 67章 行针 68章 上隔
69章 忧患无言 70章 寒热 71章 邪客 72章 通天
73章 官能 74章 论疾诊尺 75章 刺书真邪 76章 卫气行
77章 九宫八风 78章 九针论 79章 岁露论 80章 大惑论
81章 痈疽      
黄帝内经·素问
素问序言
01章 上古天真论 02章 四气调神大论 03章 生气通天论 04章 金匮真言论
05章 阴阳应象大论 06章 阴阳离合论 07章 阴阳别论 08章 灵兰秘典论
09章 六节藏象论 10章 五藏生成 11章 五藏别论 12章 异法方宜论
13章 移精变气论 14章 汤液醪醴论 15章 玉版论要 16章 诊要经终论
17章 脉要精微论 18章 平人气象论 19章 玉机真藏论 20章 三部九候论
21章 经脉别论 22章 藏气法时论 23章 宣明五气 24章 血气形志
25章 宝命全形论 26章 八正神明论 27章 离合真邪论 28章 通评虚实论
29章 太阴阳明论 30章 阳明脉解 31章 热论 32章 刺热
33章 评热病论 34章 逆调论 35章 疟论 36章 刺疟
37章 气厥论 38章 咳论 39章 举痛论 40章 腹中论
41章 刺腰痛 42章 风论 43章 痹论 44章 痿论
45章 厥论 46章 病能论 47章 奇病论 48章 大奇论
49章 脉解 50章 刺要论 51章 刺齐论 52章 刺禁论
53章 刺志论 54章 针解 55章 长刺节论 56章 皮部论
57章 经络论 58章 气穴论 59章 气府论 60章 骨空论
61章 水热穴论 62章 调经论 63章 缪刺论 64章 四时刺逆从论
65章 标本病传论 66章 天元纪大论 67章 五运行大论 68章 六微旨大论
69章 气交变大论 70章 五常政大论 71章 六元正纪大论 72章 刺法论
73章 本病论 74章 至真要大论 75章 著至教论 76章 示从容论
77章 疏五过论 78章 徵四失论 79章 阴阳类论 80章 方盛衰论
81章 解精微论      

本草纲目 | 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水部
01 露水 明水 冬霜 浆水 腊雪
02 夏冰 半天河 热汤 流水 井泉水
03 醴泉 地浆 温汤 盐胆水 阿井泉
04 雨水 神水 碧海水 山岩泉水 潦(lǎo)水
05 节气水 车辙(zhé)中水 齑(jī)水 洗手足水 洗儿汤
06 铜壶滴漏水 磨刀水 浸蓝水    
火部
01 炭火 艾火 神灯火 针火 灯火
02 芦火 桑柴火      
土部
01 白垩(è) 黄土 东壁土 锻灶灰 胡燕窠(kē)土
02 土蜂窠(kē) 蜣螂转丸
(qiāngláng)
石碱(jiǎn) 蚁垤(dié)土 白蚁泥
03 蚯蚓泥 梁上尘 乌爹泥 伏龙肝 土墼(jī)
04 百草霜 白瓷器 乌古瓦 古砖 烟胶
05 釜(fǔ)脐墨 香炉灰 门臼尘 砂锅
06 甘锅 田中泥 檐(yán)溜下泥 粪坑底泥 尿坑泥
07 犬尿泥 白鳝泥 赤土 太阳土 千步峰
08 烧尸场上土 螺蛳泥      
金部
01 自然铜 水银粉 铜青
02 铅霜 水银 粉锡
03 密陀僧 铁落 铁粉
04 铁锈 铁精 金浆 诸铜器 诸铁器
石部
01 铅丹 丹砂 石硫赤 石硫磺
02 云母 白石英 蓬砂 矾石 绿矾
03 黄矾 硇(náo)砂 粉霜 银朱 灵砂
04 硝石 雄黄 雌黄 石膏 玄明粉
05 滑石 不灰木 五色石脂 朴(pò)硝 炉甘石
06 无名异 石钟乳 玄精石 石脑油 石炭
07 石灰 凝水石 浮石 阳起石 慈石
08 卤咸(lǔ xián) 代赭(zhě)石 禹(yǔ)余粮 空青 戎盐
09 曾青 绿青 扁青 食盐 石胆
10 砒(pī)石 金星石 石燕 礞(méng)石 花乳石
11 金牙石 紫石英 菩萨石 锡吝脂 宝石
12 蜜栗子 铜矿石 青琅玕
(lang gan)
珊瑚 马脑
13 玻璃 水精 琉璃 石面 石芝
14 土黄 金刚石 砭(biān)石 杓(sháo)上砂 石鳖
15 雷墨 汤瓶内硷(jiǎn)      
草部
01 甘草 黄芪(qí) 人参 芎穷
(xiōng qióng)
沙参
02 荠苠(jì mín) 桔梗 当归 长松 黄精
03 萎蕤(wěi ruí) 铁线草 知母 肉苁蓉
(cōng róng)
列当
04 锦地罗 锁阳 赤箭(天麻) 术(白术) 白前
05 苍术 狗脊 贯众 白薇(wēi) 巴戟(jǐ)天
06 远志 淫羊藿(huò) 徐长卿 仙茅 玄参
07 地榆 及己 丹参 紫参 紫草
08 杜衡 白头翁 白及 三七 细辛
09 黄连 胡黄连 黄岑(cén) 龙胆 秦艽(jiāo)
10 茈胡(柴胡) 前胡 白茅 防风 独活
11 土当归 石蒜 升麻 苦参 白鲜
12 山慈姑 延胡索 贝母 旋复花 青葙
13 蘼(mí)无 蛇床 藁(gǎo)本 恶实 白芷
14 芍药 牡丹 蠡(lǐ)实 木香 甘松香
15 杜若 胡芦巴 高良姜 豆蔻 白豆蔻
16 小青 缩砂密 益智子 荜茇(bì bá) 大青
17 肉豆蔻 补骨脂 姜黄 苘麻(qǐng má) 郁金
18 蓬莪(é)术 荆三棱(léng) 苎(zhù)麻 莎草香附子 藿(huò)香
19 薰(xūn)草
(零陵香)
大蓟(jì)、小蓟 兰草 泽兰 马兰
20 漏卢 香薷(rú) 假苏 薄荷 续断
21 水苏 燕脂 野菊
22 淹闾(lǘ) 艾(ài) 番红花 茵(yīn)陈蒿 青蒿(hāo)
23 白蒿(hāo) 红蓝花 茺蔚(益母草)
(chōng wèi)
夏枯草 刘寄奴草
24 鸡冠花 呆耳 天名精 豨莶(xī xiān) 狼牙
25 箬(ruò) 甘蕉 防葵 蓑(suō)荷
26 麻黄 木贼 狼毒 灯心草 地黄
27 牛膝 商陆 紫菀(wǎn) 麦门冬 萱(xuān)草
28 大黄 淡竹叶 鸭跖(zhí)草 见肿消
29 蜀葵 龙葵 酸浆 紫花地丁 蜀羊泉
30 败酱 款冬花 半边莲 鼠曲草 决明
31 地肤 海金沙 瞿(qú)麦 王不留行 葶苈(tíng lì)
32 谷精草 车前 马鞭草 蛇含 蒺藜(jí lí)
33 鼠尾草 鳢(lǐ)肠 连翘(qiáo) 匾蓄 蒴翟(shuò dí)
34 蓝淀 虎杖 青黛(dài) 甘蓝
35 蓼(liǎo) 荭草 水蓼 马蓼 闾茹(lǘ rú)
36 大戟(jǐ ) 黄药子 山豆根 泽漆 白蔹(liǎn)
37 甘遂 续随子 莨菪
(làng dàng)
土茯苓(fú líng) 蓖麻(bì má)
38 常山 蜀漆 菝葜(bá qiā) 藜芦(lí lú) 附子
39 天雄 萆(bì)解 侧子 漏篮子 乌头
40 何首乌 白附子 虎掌 局箬(ruò) 百部
41 半夏 蚤休 鬼臼 天门冬 射干
42 玉簪(zān) 风仙 坐拿草 曼陀罗花
43 羊踯躅(zhí zhú) 王瓜 芫(yuán)花 莽草 茵芋
44 栝楼(guā lóu) 石龙芮(ruì) 钩吻 菟(tù)丝子 月季花
45 五味子 覆盆子 使君子 营实墙蘼 木鳖子
46 番木鳖 马兜(兜)铃 旋花 盍(hé)藤子 预知子
47 牵牛子 紫葳(wēi) 白药子 威灵仙 茜(qiàn)草
48 马勃 防己 通草 通脱木 石松
49 钩藤 白英 乌蔹莓
(liǎn méi)
卷柏(bǎi) 律草
50 络石 木莲 土马 忍冬 藤类(12种)
51 泽泻 昨叶何草 羊蹄 酸模 菖蒲(chāng pú)
52 陟厘 香蒲、莆黄 菰(gū) 水萍 地锦
53 萍蓬草 水藻 酢浆草 海藻
54 昆布 石斛(hú) 螺厣(yǎn)草 骨碎补 石韦
55 金星草 石胡荽(suī) 景天 虎耳草 佛甲草
56 绿萼梅        
谷部
01 胡麻 大麻 小麦 大麦 雀麦
02 荞(qiáo)麦 粳(jīng) 籼(xiān) 稷(jì)
03 黍(shǔ) 蜀黍 玉蜀黍 粟(sù)
04 参子 稗(bài) 薏苡(yì yǐ)仁 罂子粟 阿芙蓉
05 大豆 大豆黄卷 黄大豆 赤小豆 绿豆
06 豌豆 蚕豆 豇豆 扁豆 刀豆
07 大豆豉(chǐ) 豆腐 蒸饼 神曲
08 红曲 蘖(niè)米 饴(yí)糖
09 秫(shú) 烧酒 青襄
10 亚麻 苦荞麦 裸麦 狼尾草 沙蓬
11 菰(菰)米 守气 自然谷 白豆 黎豆
12 豆黄        
菜部
01 薤(xiè) 石耳
02 葫(hú) 芸薹(tái) 地耳 菘(sōng)
03 白芥 土菌 芜菁(wú jīnɡ) 莱菔(lái fu) 生姜
04 鸡菌 干姜 胡荽(sui) 水芹 蘑菰蕈(gū xùn)
05 怀香 波菜 荠菜 香蕈(xùn) 菥蓂(xī mì)
06 鸡肠草 苜蓿 皂荚(jiá)蕈 苋(xiàn) 马齿苋
07 苦菜土 木耳 莴苣(wō jù) 翻白草 蒲公英
08 蕺(jí,) 蕨(jué) 薇(wēi)泥 睡菜
09 翘摇 鹿藿(huò) 藜(lí) 龙须菜
10 薯蓣(shǔ yù) 甘薯 鹿角菜 百合 竹笋
11 石花菜 壶卢 苦瓠(hù) 冬瓜
12 紫菜 南瓜 胡瓜 丝瓜 苦瓜
13 石莼(chún)        
果部
01 巴旦杏 榔梅
02 木瓜
03 楂子 榲(wēn)柏 山楂 林檎(qín) 柿(shì)
04 安石榴 橘(jú) 柑(gān) 橙(chéng) 柚(yòu)
05 枸橼(jǔ yuán) 枇杷(pí pa) 杨梅 樱桃 银杏
06 胡桃 榛(zhēn)子 阿月浑子 橡实 槲(hú)实
07 荔枝 龙眼 橄榄 榧(fěi)实 海松子
08 槟榔 椰子 波罗蜜 无花果 马槟榔
09 枳(zhī) 秦椒 蜀椒 胡椒 毕澄茄
10 吴茱萸(zhū yú) 盐麸(fū)子 甜瓜 西瓜
11 葡萄 婴奥 猕猴桃 甘蔗 沙糖
12 石蜜 莲藕 芰(jì )实 芡(qiàn)实 乌芋
13 慈姑 金橘      
木部
01 秦皮
02 筒桂 木兰 槐(huái) 辛夷 沉香
03 丁香 芜荑(wú tí) 檀香 降真香
04 白杨 钓樟 乌药 水杨
05 欀(xiāng)香 枫香脂 薰陆香 柽(chēng)柳 没药
06 骐(qí)竭 安息香 苏合香  
07 龙脑香 樟脑 榉(jǔ) 阿魏 芦荟(lú huì)
08 蘖(niè)木 诃黎勒 檀桓(tán huán) 小蘖(niè) 厚朴
09 无患子 杜仲 椿樗(chūn chū) 肥筇荚
(qióng jiá)
10 楸(qiū) 梧桐 皂荚(jiá) 罂子桐
11 海桐 楝(liàn) 合欢 棕榈(zōng lǘ) 桦木
12 苏方木 乌木 乌臼木 巴豆 大风子
13 相思子 柘(zhè) 楮(chǔ) 枳(zhī)
14 枸橘(gǒu jú) 栀子 酸枣 白棘 蕤(ruí)核
15 山茱萸(zhū yú) 胡颓(tuí)子 金樱子 郁李 鼠李
16 女贞 南烛 冬青 枸骨 卫矛
17 五加 枸杞 石南 牡荆 紫荆
18 木槿 芙蓉 接骨木 琥珀 茯苓
19 猪苓 竹黄 雷丸 桑上寄生
20        
虫部
01 蜂蜜 蜜蜡 蜜蜂 蛔虫 土蜂
02 露蜂房 艺翁 蛞蝓 虫白蜡 五倍子
03 螳螂桑
螵蛸(piāoxiāo)
蜗牛 原蚕 九香虫
04 蚯蚓 樗(chū )鸡 斑蝥(máo) 芫(yuán)青 蜈蚣
05 葛上亭长 地胆 蜘蛛 蝌蚪 壁钱
06 蝎(xiē) 水蛭(zhì) 蛆(qū) 蛴螬(qícáo)
07 蚱(zhà)蝉 蛤蟆(háma) 蝉蜕(chántuì) 蜣螂
(qiāngláng)
天牛
08 蟾蜍(chánchú) 蝼蛄(lóugū) 萤火 衣鱼 蜚虻(fēiméng)
09 鼠妇 蜚蠊(fēilián)    
鳞部
01 鳄鱼 鱼子 鲮鲤(línglǐ)
02 石龙子 守宫 鳔(biào) 蛤蚧(géjiè) 蛇蜕(tuì)
03 蚺(rán)蛇 海马 白花蛇 乌蛇 水蛇
04 鲤(lǐ)鱼 青鱼 石首鱼 曲贼鱼
05 鲥(shí)鱼 鲫(jì)鱼 鳜(guì)鱼 黄颡(sǎng)鱼 金鱼
06 鳢(mán)鱼 鳗鲡(lí)鱼 鳅(qiū)鱼 鳝鱼  
介部
01 水龟 玳瑁(dàimào) 鳖(biē) 蜗螺(wōluó)
02 牡蛎(mǔlì) 蚌(bàng) 田螺 真珠 石决明
03 海蛤 淡菜 蛤蜊 车渠 贝子
禽部
01 鹈鹕(tíhú) 鹗(è) 鹜(wù)
02 凫(fú) 雉(zhì) 鸽(gē)
03 伏翼 寒号虫 斑鸠
04 乌鸦        
兽部
01
02 猕猴 黄明胶 阿胶
03 牛黄 鮓(zhǎ)答 狗宝
04 犀(xī) 野猪 羚羊
05 鹿 麋(mí) 麝(shè) 灵猫
06 湍(tuān) 水獭(tǎ) 猬(wèi)
07 酪(lào) 酥(sū) 醍醐(tíhú) 乳腐
08 猫牛 野马 豪猪 山羊 麂(jǐ)
09 风狸 貉(hé)
10 獾(huān) 木狗 腽肭(wànà)兽
11 鼹鼠(yǎnshǔ) 鼫鼠(shíshǔ) 竹鼬(zhúyòu) 土拨鼠 貂鼠
12 黄鼠 鼬鼠(yòushǔ) 牡鼠(mǔshǔ)    
人部
01 乱发 人中黄 人尿 人乳 溺白
02 秋石 人胞 人牙 天灵盖 人粪

《针灸甲乙经》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皇甫谧,中医典籍

《针灸甲乙经》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 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痺,因而学医,习览经方,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於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熟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 明堂》三卷,最出远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简编脱落者已多,是使文字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学之者鲜矣。唐 甄权但修《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尽言之。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今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惟主上圣哲文明,光辉上下,孝慈仁德,蒙被众庶,大颁岐黄,远及方外,使皇化兆於无穷,和气浃而充塞。兹亦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一端云。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於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於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於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於《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複,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複,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於於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於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俟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序例

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複更名字,此则其例也。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