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译文及注解--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译文】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傍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你现在违犯了所受的戒律,为什么不想忏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须忏悔的话,要再犯一戒,然后才表出罪过,以求改悔。」
于是便继续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这样才一下子发露自己的罪过。如那愚人一样,一子已死了,又杀一子。如今这比丘也是如此。
【原典】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于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解说】
不善的事,不可一不做,二不休。
分类:佛经 书名:《百喻经》译文及注解 作者:求那毗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