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卷11 志第三 乐|正史

《南齐书》卷11 志第三 乐


南郊乐舞歌辞,二汉同用,见《前汉志》,五郊互奏之。魏歌舞不见,疑是用汉辞也。晋武帝泰始二年,郊祀明堂,诏礼遵用周室肇称殷祀之义,权用魏仪。后使傅玄造《祠天地五郊夕牲歌》诗一篇,《迎神歌》一篇。宋文帝使颜延之造《郊天夕牲》、《迎送神》、《飨神歌》诗三篇,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建元二年,有司奏,郊庙雅乐歌辞旧使学士博士撰,搜简采用,请敕外,凡肄学者普令制立。参议:"太庙登歌宜用司徒褚渊,余悉用黄门郎谢超宗辞。"超宗所撰,多删颜延之、谢庄辞以为新曲,备改乐名。永明二年,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表,宜集英儒,删纂雅乐。诏付外详,竟不行。

群臣出入,奏《肃咸之乐》:

夤承宝命,严恭帝绪。奄受敷锡,升中拓宇。亘地称皇,罄天作主。月域来宝,日际奉土。开元首正,礼交乐举。六典联事,九官列序。此下除四句。皆颜辞。

牲出入,奏《引牲之乐》:

皇乎敬矣,恭事上灵。昭教国祀,肃肃明明。有牲在涤,有洁在俎。以荐王衷,以答神祜。此上四句,颜辞。 陟配在京,降德在民。奔精望夜,高燎伫晨。

荐豆呈毛血,奏《嘉荐之乐》:

我恭我享,惟孟之春。以孝以敬,立我蒸民。青坛奄霭,翠幕端凝。嘉俎重荐,兼籍再升。设业设虡,展容玉庭。肇禋配祀,克对上灵。此一篇增损谢辞。

右夕牲歌,并重奏。

迎神,奏《昭夏之乐》:

惟圣飨帝,惟孝飨亲。此下除二句。 礼行宗祀,敬达郊禋。金枝中树,广乐四陈。此下除八句。 月御案节,星驱扶轮。遥兴远驾,曜曜振振。告成大报,受厘元神。

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之乐》:

紫坛望灵,翠幕伫神。率天奉贽,罄地来宾。神贶并介,泯祗合祉。恭昭鉴享,肃光孝祀。威蔼四灵,洞曜三光。皇德全被,大礼流昌。

皇帝升坛,奏登歌辞:

报惟事天,祭实尊灵。史正嘉兆,神宅崇祯。五畤昭鬯,六宗彝序。介丘望尘,皇轩肃举。

皇帝初献,奏《文德宣烈之乐》:

营泰畤,定天衷。思心绪,谋筮从。此下除二句。 田烛置,雚火通。大孝昭,国礼融。此一句改,馀皆颜辞,此下又除二十二句。

次奏《武德宣烈之乐》:

功烛上宙,德耀中天。风移九域,礼饰八埏。四灵晨炳,五纬宵明。膺历缔运,道茂前声。

太祖高皇帝配飨,奏《高德宣烈之乐》。此章永明二年造奏。尚书令王俭辞。

飨帝严亲,则天光大。鋋弈前古,荣镜无外。日月宣华,卿云流霭。五汉同休,六幽咸泰。

皇帝饮福酒,奏《嘉胙之乐》:

鬯嘉礼,承休锡。盛德符景纬,昌华应帝策。圣蔼耀昌基,融祉晖世历。声正涵月轨,书文腾日迹。宝瑞昭神图,灵贶流瑞液。我皇崇晖祚,重芬冠往籍。

送神,奏《昭夏之乐》:

荐飨洽,礼乐该。神娱展,辰旆回。洞云路,拂璇阶。紫分蔼,青霄开。眷皇都,顾玉台。留昌德,结圣怀。

皇帝就燎位,奏《昭远之乐》:

天以德降,帝以礼报。牲樽俯陈,柴币仰燎。事展司采,敬达瑄芗。烟贽青昊,震扬紫场。陈馨示策,肃志宗禋。礼非物备,福唯诚陈。

皇帝还便殿,奏《休成之乐》。重奏。

昭事上祀,飨荐具陈。回銮转翠,拂景翔宸。缀县敷畅,锺石昭融。羽炫深晷,籥曀行风。肆序辍度,肃礼停文。四金耸卫,六驭齐轮。

──右南郊歌辞

北郊乐歌辞,案《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是则周、汉以来,祭天地皆同辞矣。宋颜延之《飨地神辞》一篇,余与南郊同。齐北郊,群臣入奏《肃咸乐》;牲入,奏《引牲》;荐豆毛血,奏《嘉荐》;皇帝入坛东门,奏《永至》;饮福酒,奏《嘉胙》;还便殿,奏《休成》:辞并与南郊同。迎送神《昭夏》登歌异。

迎地神,奏《昭夏之乐》:

诏礼崇营,敬飨玄畤。灵正丹帷,月肃紫墀。展荐登华,风县凝锵。神惟戾止,郁葆遥庄。昭望岁芬,环游辰太。穆哉尚礼,横光秉蔼。

皇帝升坛登歌:

伫灵敬享,禋肃彝文。县动声仪,荐洁牲芬。阴祇以贶,昭司式庆。九服熙度,六农祥正。

皇帝初献,奏《地德凯容之乐》:

缮方丘,端国阴,掩圭晷,仰灵心。诏源委,遍丘林。此下除八句 礼献物,乐荐音。此下除二十二句余皆颜辞。

次奏《昭德凯容之乐》:

庆图浚邈,蕴祥秘瑶。伣天炳月,嫔光紫霄。邦化灵懋,阃则风调。俪德方仪,徽载以昭。

送神,奏《昭夏之乐》:

荐神升,享序楙。淹玉俎,停金奏。宝旆转,旒驾旋。溢素景,郁紫躔。灵心顾,留辰眷。洽外瀛,瑞中县。

瘗埋,奏《隶幽之乐》:

后皇嘉庆,定祗玄畤。承帝休图,祗敷灵祉。篚幂周序,轩朱凝会。牲币芬坛,精明伫盖。调川瑞昌,警岳祥泰。

──右北郊歌辞。

明堂歌辞,祠五帝。汉郊祀歌皆四言,宋孝武使谢庄造辞,庄依五行数,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案《鸿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月令》木数八,火数七,土数五,金数九,水数六。蔡邕云:"东方有木三土五,故数八;南方有火二土五,故数七;西方有金四土五,故数九;北方有水一土五,故数六。"又纳音数,一言得土,三言得火,五言得水,七言得金,九言得木。若依《鸿范》木数用三,则应水一火二金四也。若依《月令》金九水六,则应木八火七也。当以《鸿范》一二之数,言不成文,故有取舍,而使两义并违,未详以数立言为何依据也。《周颂·我将》祀文王,言皆四,其一句五,一句七。谢庄歌宋太祖亦无定句。建元初,诏黄门郎谢超宗造明堂夕牲等辞,并采用庄辞。建武二年,雩祭明堂,谢朓造辞,一依谢庄,唯世祖四言也。

宾出入,奏《肃咸乐》歌辞二章:

彝承孝典,恭事严圣。浃天奉赆,罄壤齐庆。司仪且序,羽容夙章。芬枝扬烈,黼构周张。助宝尊轩,酎珍充庭。璆县凝会,琄朱伫声。先期选礼,肃若有承。祗对灵祉,皇庆昭膺。

尊事威仪,辉容昭序。迅恭明神,洁盛牲俎。肃肃严宫,蔼蔼崇基。皇灵降止,百祇具司。戒诚望夜,端烈承朝。依微昭旦,物色轻霄。

《青帝歌》:

参映夕,驷昭晨。灵乘震,司青春。雁将向,桐始蕤。和风舞,暄光迟。萌动达,万品亲。润无际,泽无垠。

《赤帝歌》:

龙精初见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帝在在离实司衡,雨水方降木堇荣。庶物盛长咸殷阜,恩泽四溟被九有。

《黄帝歌》:

履艮宅中宇,司绳总四方。裁化遍寒燠,布政司炎凉。此以下除八句。 至分乘经晷,闭启集恒度。帝晖缉万有,皇灵澄国步。

《白帝歌》:

百川若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盛德在素精。此下除四句。 庶类收成岁功行欲宁。浃地奉渥罄宇承帝灵。

《黑帝歌》:

岁既暮日方驰。灵乘坎德司规。玄云合晦鸟蹊。白云繁亘天崖。此下除四句。

晨晷促夕漏延。大阴极微阳宣。此下除二句 皇帝还东壁,受福酒,奏《嘉胙乐》歌辞太庙同用:

礼荐洽,福祚昌。圣皇膺嘉佑,帝业凝休祥。居极乘景运,宅德瑞中王。澄明临四奥,精华延八飨。洞海同声惠,澈宇丽乾光。灵庆缠世祉,鸿烈永无疆。

送神,奏《昭夏乐》歌辞宋谢庄辞:

蕴礼容,余乐度。灵方留,景欲暮。开九重,肃五达。凤参差,龙已秣。云既动,河既梁。万里照,四空香。神之车,归清都。璇庭寂,玉殿虚。鸿化凝,孝风炽。顾灵心,结皇思。鸿庆遐鬯,嘉荐令芳。并帝明德,永祚深光增四句。

牲出入,奏《引牲乐》歌诗:

惟诚洁飨,维孝尊灵。敬芳黍稷,敬涤牺牲。骍茧在豢,载溢载丰。以承宗祀,以肃皇衷。萧芳四举,华火周传。神鉴孔昭,嘉足参牷。

荐豆呈毛血,奏《嘉荐乐》歌诗二章:

肇禋戒祀,礼容咸举。六典饰文,九司炤序。牲柔既昭,牺刚既陈。恭涤惟清,敬事惟神。加笾再御,兼俎兼荐。节动轩越,声流金县。

奕奕閟幄,亹亹严闱。洁诚夕鉴,端服晨晖。圣灵戾止,翊我皇则。上绥四宇,下洋万国。永言孝飨,孝飨有容。傧僚赞列,肃肃雍雍。

──右夕牲辞

迎神,奏《昭夏乐》歌辞:

地纽谧,乾枢回。华盖动,紫微开。旌蔽日,车若云。驾六气,乘烟煴。烨帝景,耀天邑。圣祖降,五云集。此下除八句。 懋粢盛,洁牲牷。百礼肃,群司虔。皇德远,大孝昌。贯九幽,洞三光。神之安,解玉銮。昌福至,万宇欢。皆谢庄辞。

皇帝升明堂。奏登歌辞:

雍台辩朔,泽宫选辰。挈火夕照,明水朝陈。六瑚贲室,八羽华庭。昭事先圣,怀濡上灵。肆夏式敬,升歌发德。永固洪基,以绥万国。皆谢庄辞。

初献,奏《凯容宣烈乐》歌辞太庙同:

酾醴具登,嘉俎咸荐。飨洽诚陈,礼周乐遍。祝辞罢祼,序容辍县。跸动端庭,銮回严殿。神仪驻景,华汉高虚。八灵案卫,三祇解途。翠盖澄耀,罼纮凝晨。玉虡息节,金辂怀音。戒诚达孝,飐心肃感。追冯皇鉴,思承渊范。神锡懋祉,四纬昭明。仰福帝徽,俯齐庶生。

──右祠明堂歌辞。建元、永明中奏。

雩祭歌辞:

清明畅,礼乐新。候龙景,选贞辰。阳律亢,阴晷伏。秏下土,荐璟稑。震仪警,王度乾。嗟云汉,望昊天。张盛乐,奏《云舞》。集五精,延帝祖。雩有讽,勣有秩。珝鬯芬,圭瓒瑟。灵之来,帝阍开。车煜耀,吹徘徊。停龙牺,遍观此。冻雨飞,祥风靡。坛可临,奠可歆。对氓祉,鉴皇心。

──右迎神歌辞。依汉来郊歌三言。宋明堂迎神八解。

浚哲维祖,长发其武。帝出自震,重光御宇。七德攸宣,九畴咸叙。静难荆舒,凝威蠡浦。昧旦丕承,夕惕刑政。化一车书,德香粢盛。昭星夜景,非云晓庆。衢室成阴,璧水如镜。礼充玉帛,乐被管弦。于铄在咏,陟配于天。自宫徂兆,靡爱牲牷。我将我享,永祚丰年。

──右歌世祖武皇帝依庙歌四言

营翼日,鸟殷宵。凝冰泮,玄蛰昭。景阳阳,风习习。女夷歌,东皇集。奠春酒,秉青圭。命田祖,渥群黎。

──右歌青帝木生数三

惟此夏德德恢台,雨龙既御炎精来。火景方中南讹秩,靡草云黄含桃实。族云蓊郁温风煽,兴雨祁祁黍苗遍。

──右歌赤帝火成数七

禀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凉燠资成化,群方载厚德。阳季勾萌达,炎徂溽暑融。商暮百工止,岁极凌阴冲。皇流疏已清,原隰甸已平。咸言祚惟亿,敦民保高京。

──右歌黄帝土成数五

帝悦于兑执矩固司藏。百川收潦精景应徂商。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秋风方袅袅。商阴肃杀万宝咸亦遒。劳哉望岁场功冀可收。

──右歌白帝金成数九

白日短、玄夜深。招摇转、移太阴。霜锺鸣、冥陵起。星回天、月穷纪。听严风、来不息。望玄云、黝无色。曾冰洌、积羽幽。飞雪至、天山侧。关梁闭、方不巡。合国吹、飨蜡宾。充微阳、究终始。百礼洽、万祚臻。

──右歌黑帝水成数六

敬如在,礼将周。神之驾,不少留。蹑龙镳,转金盖。纷上驰,云之外。警七曜,诏八神。排阊阖,渡天津。有渰兴,肤寸积。雨冥冥,又终夕。俾栖粮,惟万箱。皇情畅,景命昌。

──右送神歌辞

太庙乐歌辞,《周颂·清庙》一篇,汉《安世歌》十七章是也。

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二十六句,其辞称述功德。

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侍中王粲作登歌《安世诗》,说神灵鉴飨之意。明帝时,侍中缪袭奏:"《安世诗》本故汉时歌名,今诗所歌,非往诗之文。袭案《周礼》志云,《安世乐》犹周房中乐也。往昔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德,宜改《安世》名《正始之乐》,后读汉《安世歌》,亦说神来宴飨,无有后妃之言。思惟往者谓房中乐为后妃歌,恐失其意。方祭祀娱神,登歌先祖功德,下堂咏宴享,无事歌后妃之化也。"于是改《安世乐》曰《飨神歌》。散骑常侍王肃作宗庙诗颂十二篇,不入于乐。

晋泰始中,傅玄造《庙夕牲昭夏》歌一篇,《迎送神肆夏》歌诗一篇,登歌七庙七篇。玄云:"登歌歌盛德之功烈,故庙异其文。至于飨神,犹《周颂》之《有瞽》及《雍》,但说祭飨神明礼乐之盛,七庙飨神皆用之。"夏侯湛又造宗庙歌十三篇。

宋世王韶之造七庙登歌七篇。升明中,太祖为齐王,令司空褚渊造太庙登歌二章。建元初,诏黄门侍郎谢超宗造庙乐歌诗十六章。

永明二年,尚书殿中曹奏:"太祖高皇帝庙神室奏《高德宣烈之舞》,未有歌诗,郊应须歌辞。穆皇后庙神室,亦未有歌辞。案傅玄云:'登歌庙异其文,飨神七室同辞。'此议为允。又寻汉世歌篇多少无定,皆称事立文,并多八句,然后转韵。时有两三韵而转,其例甚寡。张华、夏侯湛亦同前式。傅玄改韵颇数,更伤简节之美。近世王韶之、颜延之并四韵乃转,得赊促之中。颜延之、谢庄作三庙歌,皆各三章章八句,此于序述功业详略为宜,今宜依之。郊配之日,改降尊作主,礼殊宗庙;穆后母仪之化,事异经纶。此二歌为一章八句,别奏事御奉行。"诏"可"。尚书令王俭造太庙二室及郊配辞。

群臣出入,奏《肃咸乐》歌辞:

洁诚飐孝,孝感烟霜。夤仪饰序,肃礼绵张。金华树藻,肃哲腾光。殷殷升奏,严严阶庠。匪椒匪玉,是降是将。懋分神衷,翊佑传昌。

牲出入,奏《引牲乐》歌辞:

肇祀严灵,恭礼尊国。达敬敷典,结孝陈则。芬涤既肃,牺牷既整。耸诚流思,端仪选景。肆礼伫夜,绵乐望晨。崇席皇鉴,用飨明神。

荐豆呈毛血,奏《嘉荐乐》歌辞:

清思眑眑,纻寝微微。恭言载感,肃若有希。芬俎具陈,嘉荐兼列。凝馨烟飏,分照星晰。睿灵式降,协我帝道。上澄五纬,下陶八表。

──右夕牲歌辞

迎神,奏《昭夏乐》歌辞:

涓辰选气,展礼恭祗。重闱月洞,层牖烟施。载虚玉鬯,载受金枝。天歌折飨,云舞罄仪。神惟降止,泛景凝羲。帝华永蔼,泯藻方摛。

皇帝入庙北门,奏《永至乐》歌辞:

戏繇惟则,姬经式序。九司联事,八方承宇。銮迾静陈,缦乐具举。凝旒若慕,倾璜载伫。振振璇卫,穆穆礼容。载蔼皇步,式敷帝踪。

太祝祼地,奏登歌辞:

清明既鬯,大孝乃熙。天仪睟怆,皇心俨思。既芬房豆,载洁牷牲。郁祼升礼,鋗玉登声。茂对幽严,式奉徽灵。以享以祀,惟感惟诚。

皇祖广陵丞府君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国昭惟茂,帝穆惟崇。登祥纬远,缔世景融。纷纶睿绪,菴蔚王风。明进厥始,浚哲文终。

皇祖太中大夫府君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璇条夤蔚,琼源浚照。懋矣皇烈,载挺明劭。永言敬思,式恭惟教。休途良鳷,荣光有耀。

皇祖淮阴令府君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严宗正典,崇飨肇禋。九章既饰,三清既陈。昭恭皇祖,承假徽神。贞佑伊协,卿蔼是邻。

皇曾祖即丘令府君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肃惟敬祀,洁事参芗。环袨像缀,缅密丝簧。明明烈祖,尚锡龙光。粤《雅》于姬,伊《颂》在商。

皇祖太常卿府君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神宫懋邺,明寝昌基。德凝羽缀,道鬯容辞。假我帝绪,懿我皇维。昭大之载,国齐之祺。

皇考宣皇神室奏《宣德凯容乐》歌辞:

道纻期运,义开藏用。皇矣睿祖,至哉攸纵。循规烈照,袭矩重芬。德溢轩羲,道懋炎云。

昭皇后神室奏《凯容乐》歌辞:

月灵诞庆,云瑞开祥。道茂渊柔,德表徽章。粹训宸中,仪形宙外。容蹈凝华,金羽传蔼。

皇帝还东壁上福酒,奏《永祚乐》歌辞:

构宸抗宇,合轸齐文。万灵载溢,百礼以殷。朱弦绕风,翠羽停云。桂樽既涤,瑶俎既薰。升荐惟诚,昭礼惟芬。降祉遥裔,集庆氤氲。

送神,奏《肆夏乐》歌辞:

礼既升,乐以愉。昭序溢,幽飨余。人祗鬯,敬教敷。申光动,灵驾翔。芬九垓,镜八乡。福无届,祚无疆。

皇帝诣便殿,奏《休成乐》歌辞:

睿孝式鬯,飨敬爰遍。谛容辍序,佾文静县。辰仪耸跸,宵卫浮銮。旒帟云舒,翠华景抟。恭惟尚烈,休明再缠。国猷远蔼,昌图聿宣。

太庙登歌辞二章:

惟王建国,设庙凝灵。月荐流典,时祀晖经。瞻辰僾思,雨露追情。简日筮晷,纻奠升文。金罍渟桂,冲幄舒薰。备僚肃列,驻景开云。

至飨攸极,睿孝惇礼。具物咸洁,声香合体。气昭扶幽,眇慕缠远。迎丝惊促,迭佾留晚。圣衷践候,节改增怆。妙感崇深,英徽弥亮。

太祖高皇帝神室奏《高德宣烈乐》歌辞:

悠悠草昧,穆穆经纶。乃文乃武,乃圣乃神。动龛危乱,静比斯民。诞应休命,奄有八夤。握机肇运,光启禹服。义满天渊,礼昭地轴。泽靡不怀,威无不肃。戎夷竭欢,象来致福。偃风裁化,恒日敷祥。信星含曜,秬草流芳。七庙观德,六乐宣章。惟先惟敬,是飨是将。

穆皇后神室奏《穆德凯容之乐》歌辞:

大姒嫔周,涂山俪禹。我后嗣徽,重规叠矩。肃肃纻宫,翔翔《云舞》。有飨德馨,无绝终古。

高宗明皇帝神室奏《明德凯容之乐》歌辞:

多难固业,殷忧启圣。帝宗缵武,惟时执竞。起柳献祥,百堵兴咏。义虽祀夏,功符受命。远无不怀,迩无不肃。其仪济济,其容穆穆。赫矣君临,昭哉嗣服。允王维后,膺此多福。礼以昭事,乐以感灵。八簋陈室,六舞充庭。观德在庙,象德在形。四海来祭,万国咸宁。

藉田歌辞,汉章帝元和元年,玄武司马班固奏用《周颂·载芟》祠先农。晋傅玄作《祀先农先蚕夕牲歌诗》一篇八句,《迎送神》一篇,飨社稷、先农、先圣、先蚕歌诗三篇,前一篇十二句,中一篇十六句,后一篇十二句,辞皆叙田农事。胡道安《先农飨神诗》一篇,并八句。乐府相传旧歌三章。永明四年藉田,诏骁骑将军江淹造《藉田歌》。淹制二章,不依胡、傅,世祖口敕付太乐歌之。

祀先农迎送神升歌:

羽銮从动,金驾时游。教腾义镜,乐缀礼修。率先丹耦,躬遵绿畴。灵之圣之,岁殷泽柔。

飨神歌辞:

琼斝既饰,绣簋以陈。方燮嘉种,永毓宵民。

元会大飨四厢乐歌辞,晋泰始五年太仆傅玄撰。正旦大会行礼歌诗四章,寿酒诗一章,食举东西厢乐十三章,黄门郎张华作。上寿食举行礼诗十八章,中书监荀勖、侍郎成公绥,言数各异。宋黄门郎王韶之造《肆夏》四章,行礼一章,上寿一章,登歌三章,食举十章,前后舞歌一章。齐微改革,多仍旧辞。其前后舞二章新改。其临轩乐,亦奏《肆夏·于铄》四章。

《肆夏乐》歌辞:

於铄我皇,体仁苞元。齐明日月,比景乾坤。陶甄百王,稽则黄轩。讦谟定命,辰告四蕃。

右一曲,客入,四厢奏。

将将蕃后,翼翼群僚。盛服待晨,明发来朝。飨以八珍,乐以《九韶》。仰祗天颜,厥猷孔昭。

右一曲,皇帝当阳,四厢奏。皇帝入变服,四厢并奏前二曲。

法章既设,初筵长舒。济济列辟,端委皇除。饮和无盈,威仪有余。温恭在位,敬终如初。

九功既歌,六代惟时。被德在乐,宣道以诗。穆矣大和,品物咸熙。庆积自远,告成在兹。

右二曲,皇帝入变服,黄钟太蔟二厢奏。

大会行礼歌辞:

大哉皇齐,长发其祥:祚隆姬夏,道迈虞唐。德之克明,休有烈光。配天作极,辰居四方。

皇矣我后,圣德通灵:有命自天,诞授休祯。龙飞紫极,造我齐京;光宅宇宙,赫赫明明。

右二曲,姑洗厢奏。

上寿歌辞:

献寿爵,庆圣皇。灵祚穷二仪,休明等三光。

右一曲,黄钟厢奏。

殿前登歌辞:

明明齐国,缉熙皇道。则天垂化,光定天保。天保既定,肆觐万方。礼繁乐富,穆穆皇皇。

沔彼流水,朝宗天池。洋洋贡职,抑抑威仪。既习威仪,亦闲礼容。一人有则,作孚万邦。

烝哉我皇,实灵诞圣。履端惟始,对越休庆。如天斯崇,如日斯盛。介兹景福,永固洪命。

右三曲,别用金石,太乐令跪奏。

食举歌辞:

晨仪载焕,万物咸睹。嘉庆三朝,礼乐备举。元正肇始,典章徽明。万方来贺,华夷充庭。多士盈九德,俯仰观玉声。恂恂俯仰,载烂其晖。锺鼓震天区,礼容塞皇闱。思乐穷休庆,福履同所归。

五玉既献,三帛是荐。尔公尔侯,鸣玉华殿。皇皇圣后,降礼南面。元首纳嘉礼,万邦同钦愿。休哉休哉,君臣熙宴。建五旗,列四县。乐有文,礼无倦。融王风,穷一变。

礼至和,感阴阳。德无不柔,系休祥。瑞徵辟,应嘉锺。舞云凤,跃潜龙。景星见,甘露坠。木连理,禾同穗。玄化洽,仁泽敷。极祯瑞,穷灵符。

怀荒远,绥齐民。荷天佑,靡不宾。靡不宾,长世盛。昭明有融,繁嘉庆。繁嘉庆,熙帝载。含气感和,苍生欣戴。三灵协瑞,惟新皇代。

王道四达,流仁德。穷理咏乾元,垂训从帝则。灵化侔四时,幽诚通玄默。德泽被八纮,礼章轨万国。

皇猷缉,咸熙泰。礼仪焕帝庭,要荒服遐外。被发袭缨冕,右衽回衿带。天覆地载,泽流汪濊。声教布濩,德光大。

开元辰,毕来王。奉贡职,朝后皇。鸣珩佩,观典章。乐王庆,悦徽芳。陶盛化,游大康。惟昌明,永克昌。

惟建元,德丕显。齐七政,敷五典。彝伦序,洪化阐。

王泽流,太平始。树灵祗,恭明祀。介景祚,膺嘉祉。礼有容,乐有仪。金石陈,干羽施。迈《武》《濩》,均《咸池》。歌《南风》,德永称。文明焕,颂声兴。

王道纯,德弥淑。宁八表,康九服。导礼让,移风俗。移风俗,永克融。歌盛美,告成功。咏休烈,邈无穷。

右黄钟先奏《晨仪》篇,太蔟奏《五玉》篇,余八篇二厢更奏之。

《前舞》阶步歌辞新辞 :

天挺圣哲,三方维纲。川岳伊宁,七耀重光。茂育万物,众庶咸康。道用潜通,仁施遐扬。德厚巛极,功高昊苍。舞象盛容,德以歌章。八音既节,龙跃凤翔。皇基永树,二仪等长。

《前舞凯容》歌诗旧辞 :

於赫景命,天鉴是临。乐来伊阳,礼作惟阴。歌自德富,舞由功深。庭列宫县,陛罗瑟琴。翿籥繁会,笙磬谐音。《箫韶》虽古,九奏在今。导志和声,德音孔宣。光我帝基,协灵配乾。仪形六合,化穆自宣。如彼云汉,为章于天。熙熙万类,陶和当年。击辕中韶,永世弗骞。

《后舞》阶步歌辞新辞 :

皇皇我后,绍业盛明。涤拂除秽,宇宙载清。允执中和,以莅苍生。玄化远被,兆世轨形。何以崇德,乃作九成。妍步恂恂,雅曲芬馨。八风清鼓,应以祥祯。泽浩天下,功齐百灵。

《后舞凯容》歌辞旧辞 :

假乐圣后,实天诞德。积美自中,王猷四塞。龙飞在天,仪形万国。钦明惟神,临朝渊默。不言之化,品物咸得。告成于天,铭勋是勒。翼翼厥猷,亹亹其仁。从命创制,因定和神。海外有截,九国无尘。冕旒司契,垂拱临民。乃舞《凯容》,钦若天人。纯嘏孔休,万载弥新。

《宣烈舞》,执干戚。郊庙奏,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袴,绛袜。朝廷,则武冠,赤帻,生绛袍单衣,绢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袴,白布彩,皆黑韦缇。周《大武舞》,秦改为《五行》。汉高造《武德舞》,执干戚,象天下乐己除乱。按《礼》云"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是则汉放此舞而立也。魏文帝改《五行》还为《大武》,而《武德》曰《武颂舞》。明帝改造《武始舞》。晋世仍旧。傅玄六代舞歌有《武》辞,此《武舞》非一也。宋孝建初,朝议以《凯容舞》为《韶舞》,《宣烈舞》为《武舞》。据《韶》为言,《宣烈》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今世谚呼为武王伐纣。其冠服,魏明帝世尚书所奏定《武始舞》服,晋、宋承用,齐初仍旧,不改宋舞名。其舞人冠服,见魏尚书奏,后代相承用之。

《凯容舞》,执羽籥。郊庙,冠委貌,服如前。朝廷,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袴,余如前。本舜《韶舞》,汉高改曰《文始》,魏复曰《大韶》。又造《咸熙》为《文舞》。晋傅玄六代舞有《虞韶舞》辞。宋以《凯容》继《韶》为《文舞》。相承用魏咸熙冠服。

《前舞》、《后舞》,晋泰始九年造。《正德大豫舞》,傅玄、张华各为歌辞。宋元嘉中,改《正德》为《前舞》,《大豫》为《后舞》。

──右朝会乐辞

舞曲,皆古辞雅音,称述功德,宴享所奏。傅玄歌辞云:"获罪于天,北徙朔方,坟墓谁扫,超若流光。"如此十余小曲,名为舞曲,疑非宴乐之辞。然舞曲总名起此矣。

《明君》辞:

明君创洪业,盛德在建元。受命君四海,圣皇应灵乾。五帝继三皇,三皇世所归。圣德应期运,天地不能违。仰之弥已高,犹天不可阶。将复结绳化,静拱天下齐。

右一曲,汉章帝造《鼙舞歌》,云"关东有贤女"。魏明帝代汉曲云,"明明魏皇帝"。傅玄代魏曲作晋《洪业篇》云:"宣文创洪业,盛德存泰始。圣皇应灵符,受命君四海。"今前四句错综其辞,从"五帝"至"不可阶"六句全玄辞,后二句本云"将复御龙氏,凤皇在庭栖",又改易焉。

《圣主曲》辞:

圣主受天命,应期则虞唐。升旒综万机,端扆驭八方。盈虚自然数,揖让归圣明。北化陵河塞,南威越沧溟。广德齐七政,敷教腾三辰。万宇必承庆,百福咸来臻。圣皇应福始,昌德洞佑先。

《明君》辞:

明君御四海,总鉴尽人灵。仰成恩已洽,竭忠身必荣。圣泽洞三灵,德教被八乡。草木变柯叶,川岳洞嘉祥。愉乐盛明运,舞蹈升泰时。微霜永昌命,轨心长欢怡。

《铎舞》歌辞:

黄《云门》,唐《咸池》,虞《韶舞》,夏《夏》殷《濩》,列代有五。振铎鸣金,延《大武》。清歌发唱,形为主。声和八音,协律吕。身不虚动,手不徒举。应节合度,周期序。时奏宫角,杂之以徵羽。乐以移风,礼相辅,安有出其所!

──右一曲,傅玄辞,以代魏《太和时》。"徵羽"下除"下厌众目,上从钟鼓"二句。

《白鸠》辞:

翩翩白鸠,再飞再鸣。怀我君德,来集君庭。

──右一曲,《舞叙》云:"《白符》或云《白符鸠舞》,出江南,吴人所造。其辞意言患孙皓虐政,慕政化也。其诗本云'平平白符,思我君惠,集我金堂'。言白者金行,符,合也,鸠亦合也。符鸠虽异,其义是同。"

《济济》辞:

畅飞畅舞,气流芳。追念三五,大绮黄。

──右一曲,晋《济济舞歌》,六解,此是最后一解。

《独禄》辞:

独禄独禄,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

──右一曲,晋《独鹿舞歌》,六解,此是前一解。古辞《明君曲》后云:"勇安乐无慈,不问清与浊。清与无时浊,邪交与独禄。"《伎禄》云:"求禄求禄,清白不浊。清白尚可,贪污杀我!"晋歌为鹿字,古通用也。疑是风刺之辞。

《碣石》辞:

东临碍石,以观沧海。水河淡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言志。

──右一曲,魏武帝辞,晋以为《碣石舞歌》。诗四章,此是中一章。

《淮南王》辞:

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我欲渡河河无梁,愿作双黄鹄,还故乡。

──右一曲,晋《淮南王舞歌》。六解,前是第一,后是第五。

《齐世昌》辞:

齐世昌,四海安乐齐太平。人命长,当结久。千秋万岁,皆老寿。

──右一曲,晋《杯槃歌》。十解,第三解云:"舞杯槃,何翩翩,举坐翻覆寿万年。"干宝云:"太康中有此舞。杯槃翻覆,至危之像。言晋世之士,苟贪饮食,智不及远。"其第一解首句云"晋世宁",宋改为"宋世宁"。恶其杯槃翻覆,辞不复取。齐改为"齐世昌"。余辞同后一。

《公莫》辞:

吾不见公莫时 吾何婴公来 婴姥时吾 思君去时 吾何零 子以耶 思君去时 思来婴 吾云时母那 何去吾。

──右一曲,晋《公莫舞歌》,二十章,无定句。前是第一解,后是第十九、二十解。杂有三句,并不可晓解。建武初,明帝奏乐至此曲,言是似《永明乐》,流涕忆世祖云。

《白纟宁》辞:

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裳。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清歌流响绕凤梁,如惊若思凝且翔。转眄流精艳辉光,将流将引双雁行。欢来何晚意何长,明君驭世永歌昌。

──右五曲,尚书令王俭造。《白纟宁歌》,周处《风土记》云:"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后孙权征公孙渊,浮海乘舶,舶,白也。今歌和声犹云'行白纟宁'焉。"

《俳歌》辞:

俳不言不语,呼俳噏所。俳适一起,狼率不止。生拔牛角,摩断肤耳。马无悬蹄,牛无上齿。骆駼无角,奋迅两耳。

──右侏儒导舞人自歌之。古辞俳歌八曲,此是前一篇。二十二句,今侏儒所歌,擿取之也。

角抵、像形、杂伎,历代相承有也。其增损源起,事不可详,大略汉世张衡《西京赋》是其始也。魏世则事见陈思王乐府《宴乐篇》,晋世则见傅玄《元正篇》、《朝会赋》。江左咸康中,罢紫鹿、跂行、鳖食、笮鼠、齐王卷衣、绝倒、五案等伎,中朝所无,见《起居注》,并莫知所由也。太元中,苻坚败后,得关中檐橦胡伎,进太乐,今或有存亡,案此则可知矣。

永明六年,赤城山云雾开朗,见石桥瀑布,从来所罕睹也。山道士朱僧标以闻,上遣主书董仲民案视,以为神瑞。太乐令郑义泰案孙兴公赋造天台山伎,作莓苔、石桥、道士扪翠屏之状,寻又省焉。

皇齐启运从瑶玑。灵凤衔书集紫微。和乐既洽神所依。超商卷夏耀英辉。永世寿昌声华飞。

──右《凤皇衔书伎歌辞》,盖鱼龙之流也。元会日,侍中于殿前跪取其书。宋世辞云"大宋兴隆膺灵符。凤鸟感和衔素书。嘉乐之美通玄虚。惟新济济迈唐虞。巍巍荡荡道有余"。齐初诏中书郎江淹改。

《永平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道人释宝月辞颇美,上常被之管弦,而不列于乐官也。

赞曰:综采六代,和平八风。殷荐宴享,舞德歌功。


分类:正史 书名: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南齐书》卷12 志第四 天文上|正史

《南齐书》卷12 志第四 天文上


《易》曰:"圣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天文之事,其来已久。太祖革命受终,膺集期运。

宋升明三年,太史令将作匠陈文建陈天文,奏曰:"自孝建元年至升明三年,日蚀有十,亏上有七。占曰'有亡国失君之象。'一曰'国命绝,主危亡'。孝建元年至升明三年,太白经天五。占曰'天下革,民更王,异姓兴'。孝建元年至升明三年,月犯房心四,太白犯房心五。占曰'其国有丧,宋当之'。孝建元年至永光元年,奔星出入紫宫有四。占曰'国去其君,有空国徙王'。大明二年至元徽四年,天再裂。占曰'阳不足,白虹贯日,人君恶之'。孝建二年至大明五年,月入太微;泰豫元年至升明三年,月又入太微;孝建元年至元徽二年,太白入太微各八,荧惑入太微六。占曰'七耀行不轨道,危亡之象。贵人失权势,主亦衰,当有王入为主'。孝建二年至升明二年,太白、荧惑经羽林各三。占曰'国残更世'。孝建二年四月十三日,荧惑守南斗,成句己。占曰'天下易正更元'。孝建三年十二月一日,填星、荧惑、辰星合于南斗,占曰'改立王公'。大明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太白犯填星于斗;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太白、填星合于危。占曰'天子失土'。景和元年十月八日,荧惑守太微,成句己。占曰'王者恶之,主命无期,有徙主,若主王,天下更纪'。泰始三年正月十七日,白气见西南,东西半天,名曰长庚;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白气又见东南,长二丈,并形状长大,猛过彗星。占曰'除旧布新易主之象,远期一纪'。至升明三年,一纪讫。泰始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太白犯填星于胃。占曰'主命恶之'。泰始七年六月十七日,太白、岁星、填星合于东井。占曰'改立王公'。元徽四年至升明二年三月,日有频食。占曰'社稷将亡,王者恶之'。元徽四年十月十日,填星守太微宫,逆从行历四年。占曰'有亡君之戒,易世立王'。元徽五年七月一日,荧惑、太白、辰星合于翼。占曰'改立王公'。升明二年六月二十日,岁星守斗建。阴阳终始之门,大赦升平之所起,律历七政之本源,德星守之,天下更年,五礼更兴,多暴贵者。升明二年十月一日,荧惑守舆鬼;三年正月七日,荧惑守两戒间,成句己。占曰'尊者失朝,必有亡国去王'。升明三年正月十八日,辰星孟效西方。占曰'天下更王'。升明三年四月,岁星在虚危,俳徊玄枵之野,则齐国有福厚,为受庆之符。"

今所记三辰七曜之变,起建元讫于隆昌,以续宋史。建武世,太史奏事,明帝不欲使天变外传,并秘而不出,自此阙焉。

○日蚀

建元二年九月甲午朔,日蚀。

三年七月己未朔,日蚀。

永明元年十二月乙巳朔,日蚀。

十年十二月癸未朔,加时在午之半度,到未初见日始蚀,亏起西北角,蚀十分之四,申时光色复还。

隆昌元年五月甲戌合朔,巳时日蚀三分之一,午时光复还。

○月蚀

建元四年七月戊辰,月在危宿蚀。

永明二年四月丁巳,月在南斗宿蚀。

三年十一月戊寅,月入东井旷中,因蚀三分之一。

五年三月庚子,月在氐宿蚀。

九月戊戌,月在胃宿蚀。

六年九月癸巳,月蚀在娄宿九度,加时在寅之少弱,亏起东北角,蚀十五分之十一。十五日子时,蚀从东北始,至子时末都既,到丑时光色还复。

七年八月丁亥,月在奎宿蚀。

十月庚辰,月奄蚀荧惑。

八年六月庚寅,月奄蚀毕左股第一星。

十年十二月丁酉,月蚀在柳度,加时在酉之少弱,到亥时,月蚀起东角七分之二,至子时光色还复。

永泰元年四月癸亥,月蚀,色赤如血。三日而大司马王敬则举兵,众以为敬则祲烈所感。

永元元年八月己未,月蚀尽,色皆赤。是夜,始安王遥光伏诛。

史臣曰:日月代照,实重天行。上交下蚀,同度相掩。案旧说曰"日有五蚀",谓起上下左右中央是也。交会旧术,日蚀不从东始,以月从其西,东行及日。于交中,交从外入内者,先会后交,亏西南角;先交后会,亏西北角。交从内出者,先会后交,亏西北角;先交后会,亏西南角。日正在交中者,则亏于西,故不尝蚀东也。若日中有亏,名为黑子,不名为蚀也。汉尚书令黄香曰:"日蚀皆从西,月蚀皆从东,无上下中央者。"《春秋》鲁桓三年日蚀,贯中下上竟黑。疑者以为日月正等,月何得小而见日中?郑玄云:"月正掩日,日光从四边出,故言从中起也。"王逸以为:"月若掩日,当蚀日西,月行既疾,须臾应过西崖既,复次食东崖。今察日蚀,西崖缺而光已复,过东崖而独不掩。"逸之此意,实为巨疑。先儒难"月以望蚀,去日极远,谁蚀月乎"?说者称"日有暗气,天有虚道,常与日衡相对。月行在虚道中,则为气所弇,故月为蚀也。虽时加夜半,日月当子午,正隔于地,犹为暗气所蚀,以天体大而地形小故也。暗虚之气,如以镜在日下,其光耀魄,乃见于阴中,常与日衡相对,故当星星亡,当月月蚀。"今问之曰:"星月同体,俱兆日耀,当月之蚀,星不必亡。若更有所当,星未尝蚀。同禀异亏,其故何也?"答曰:"月为阴主,以当阳位,体敌势交,自招盈损。星虽同类,而精景陋狭,小毁皆亡,无有受蚀之地,纤光可满,亦不与弦望同形。"又难曰:"日之夜蚀,验于夜星之亡;昼蚀既尽,昼星何故反不见?"答之曰:"夫言光有所冲,则有不冲之光矣;言有所当,亦有所不当矣。夜食度远,与所当而同没;昼食度近,由非冲而得明。"又问:"太白经天,实缘远日。今度近更明,于何取喻?"答曰:"向论二蚀之体,周冲不同,经与不经,自由星迟疾。难蚀引经,恐未得也。"

日光色

建元四年十一月午时,日色赤黄无光,至暮,在箕宿。

二年闰正月乙酉,日黄赤无光,至暮。

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建元元年十二月未时,日晕,匝黄白色,至申乃消散。

永明二年正月丁酉,日交晕再重。

三年二月丁卯,日有半晕,晕上生一珥。

四年五月丙午,日晕再重,仍白虹贯日,在东井度。

六年三月甲申,日于兰云中薄半晕,须臾过匝,日东南晕外有一直,并黄色。壬辰,日晕,须臾,日西北生虹贯日中。

八年十一月己亥,日半晕,南面不匝;日东西带晕,各生珥,长三尺,白色,珥各长十丈许,正冲日,久久消散,背因成重晕,并青绛色。

九年正月甲午,日半晕,南面不匝;北带晕生一抱,东西各生一珥;抱北又有半晕,抱珥并黄色;北又生白虹贯日,久久消散。

建元元年六月甲申,日南北两珥,西有抱,黄白色。

永明二年十一月辛巳,日东北有一背。

三年十一月庚寅,日西北有一背。

四年正月辛巳,日南北各生一珥,又生一背。

十二月辛未,日西北生一直,黄白色,戊寅,日北生一背,青绛色。

五年八月己卯,日东南生一珥,并青绛色。

六年二月丁巳,日东北生黄色,北有一珥,黄赤色,久久并散。庚申,日西有一背,赤青色,东西生一直,南北各生一珥,并黄白色。

七年十月癸未,日东北生一背,青赤色,须臾消。

八年六月戊寅,日于苍白云中南北各生一珥,青黄绛杂色,泽润,并长三尺许,至巳午消。

隆昌元年正月壬戌,日于兰云中晕,南北带晕各生一直,同长一丈,须臾消。

永元元年十二月乙酉,日中有三黑子。

月晕犯

建元四年十月庚寅,月晕五车及参头。

永明元年正月壬辰,是日至十五日,月三晕太微及荧惑。

三月庚申至十三日,月三晕太微及荧惑。

五年二月乙未,自九日至是日,月三晕太微。

六年二月壬戌甲夜、十三日甲夜、十五日甲夜,月并晕太微。

永明元年十一月己未,月南北各生一珥,又有一抱。

月犯列星

建元元年七月丁未,月犯心大星北一寸,丁卯,月入轩辕中犯第二星。

十月丙申,月在心大星西北七寸。

十一月壬戌,月在氐东南星五寸。十二月乙酉,月犯太微西蕃南头第一星。庚寅,月行房道中,无所犯,癸巳,月入南斗魁中,无所犯。

二年三月癸卯,月犯心大星,又犯后星。

五月庚戌,月入南斗。七月己巳,月入南斗。

三年二月癸巳,月犯太微上将。

四年二月乙亥,月犯舆鬼西北星。丙子,月犯南斗魁第二星。辛未,月犯心大星,又犯后星。

四月壬辰,月犯轩辕左民星。庚子,月犯箕东北星。五月丙寅,月犯心后星。戊寅,月掩昴西北星。六月乙未,月犯箕东北星。七月癸亥,月行南斗魁中,无所犯。庚辰,月犯轩辕女主。八月庚子,月犯昴西南星。壬寅,月犯五车东南星。壬申,月犯轩辕少民星。九月丁巳,月犯箕东北星。壬辰,月在营室度,入羽林中。二十日,月入舆鬼,犯积尸。

十一月甲戌,月犯五车南星。十二月丁酉,月犯轩辕女主星,又掩女御。

永明元年正月己亥,月犯心后星。

三月乙未,月犯轩辕女主星。六月癸酉,月犯舆鬼西南星。八月乙丑,月犯南斗第四星,又犯舆鬼星。九月庚辰,月犯太白左蕃度。癸巳,月犯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

十二月丁卯,月犯心前星,又犯大星。己巳,月犯南斗第五星。

二年二月甲子,月犯南斗第四星,又犯第三星。

三月丁丑,月犯东井北辕北头第一星。四月戊申,月犯轩辕右角。六月丙寅,月犯东井辕头第一星。八月丙午,月掩心大星。戊申,月犯南斗第三星。戊子,月犯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

十一月庚辰,月犯昴星。丙戌,月犯轩辕左角。十二月壬戌,月犯心前星,又犯大星。

三年二月己未,月犯南斗第五星。

三月壬申,月在东井,无所犯。六月丙午,月掩心前星。八月丙辰,月犯东井北辕第二星。九月癸未,月犯东井南辕西头第一星。

四年正月癸酉,月入东井,无所犯。乙亥,月犯舆鬼。

闰月辛亥,月犯房。二月丁卯,月犯东井钺。三月乙未,月入东井,无所犯。七月辛亥,月犯东井。八月戊寅,月犯东井。九月辛卯,月与太白于尾合宿。丙午,月入东井。

十一月辛丑,月入东井旷中。辛亥,月犯房北头第二星。十二月己巳,月犯东井北辕东头第二星。辛巳,月犯南斗第六星。

五年正月丙午,月犯房钩钤。

二月癸亥,月犯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三月癸卯,月犯南斗第二星。六月乙丑,月犯南斗第六星,在南斗七寸。丙寅,月犯西建星北一尺。

史臣曰:《月令》昏明中星,皆二十八宿。箕斗之间,微为疏阔。故仲春之与孟秋,建星再用,与宿度并列,亟经陵犯,灾之所主,未有旧占。《石氏星经》云:"斗主爵禄,褒贤进士。故置建星以为辅。若犯建之异,不与斗同。"则据文求义,亦宰相之占也。

七月丁未,月行入东井旷中,无所犯。

八月壬申,月在毕,犯左股第二星西北三寸。九月戊子,月在填星北二尺八寸,为合宿。十月戊寅,月入氐犯东南星西北一尺余。

十一月戊寅,月入氐。十二月戊午,月在东壁度,在荧惑北,相去二尺七寸,为合宿。甲子,月在东壁度东南九寸,为犯。癸酉,月在岁星南七寸,为犯。

六年正月戊戌,月在角星南,相去三寸。

二月丁卯,月在氐西南六寸。三月乙未,月入氐中,在岁星南一尺一寸,为合宿。四月癸丑,月犯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壬戌,月在氐西南星东南五寸,为犯。渐入氐中,与岁星同在氐度,为合宿。癸亥,月行在房北头第一星西南一尺,为犯。六月乙卯,月在角星东一寸,为犯。丁巳,月行入氐,无所犯。在岁星东三寸,为合宿。七月乙酉,月入房北头第二次相星西北八寸,为犯。庚寅,月在牵牛中星南二寸,为犯。庚子,月行在毕左股第一星七寸,为犯,又进入毕。八月壬子,月行在岁星东二尺五寸,同在氐中,为合宿。九月庚辰,月在房北头第一上相星东北一尺,为犯。又掩犯关楗闭星。丁酉,月行入东井。甲辰,月在左角星西北九寸,为犯。又在荧惑西南一尺六寸,为合宿。十月癸酉,月入氐中,在西南星东北三寸,为犯。闰月壬辰,月行入东井。

十一月丙戌,月行入羽林中,无所犯。乙未,月行在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南一尺,为犯。丙寅,月在左角北八寸,为犯。辛未,月行在太白东北一尺五寸,同在箕度,为合宿。十二月甲申,月行在毕左股第二星北七寸,为犯。乙未,月行入氐西南星东北一尺,为犯。丙申,月在房北头上相星北一尺,为犯。

七年正月甲寅,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戊辰,月掩犯牵牛中星。

二月辛巳,月掩犯东井北辕东头第一星。三月庚申,月在岁星西北三尺,同在箕度,为合宿。四月乙酉,月入氐中,无所犯。丙戌,月犯房星北头第一上相星北一尺,在楗闭西北四寸,为犯。六月乙酉,月犯牵牛中星。乙未,月入毕,在左股第二星东八寸,为犯。七月丁未,月入氐中,无所犯。戊申,在楗闭星东北一尺,为犯。八月甲戌,月入氐,在西南星东北一尺,为犯。庚寅,月在毕右股第一星东北一尺,为犯。九月丁巳,月掩犯毕右股第一星。庚申,月在东井北辕东头第一星西北八寸,为犯。十月甲申,月行掩毕左股第三星。丁酉,月行在楗闭星西北八寸,为犯。

十二月壬午,月在东井北辕东头第一星北八寸,为犯。

八年正月丁巳,月在亢南头第二星南七寸,为犯。

二月己巳,月行在毕右股第一星东北六寸,为犯。六月甲戌,月在亢南头第二星西南七寸,为犯。八月乙亥,月在牵牛中星南九寸,为犯。辛卯,月在轩辕女御南八寸,为犯。九月辛酉,月在太微左执法星南四寸,为犯。十月壬午,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戊子,月在太微右执法星东南六寸,为犯。

十一月戊戌,月行在填星北二尺二寸,为合宿。乙卯,月行在太微右执法星南二寸,为犯。十二月庚辰,月行在轩辕右角星南二寸,为犯。癸未,月掩犯太微右执法。

九年正月辛丑,月在毕躔西星北六寸,为犯。庚申,月在岁星西北二尺五寸,同在须女度,为合宿。

二月辛未,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壬申,月行东井北辕东头第一星北九寸,为犯。三月丙申,月入毕,在左股第二星东北六寸,又掩大星。四月庚午,月在轩辕女御星南八寸,为犯。癸酉,月在太微东南头上相星南八寸,为犯。癸未,月在岁星北,为犯,在危度。五月庚子,月行掩犯太微,在执法。丁未,月掩犯东建西星。七月癸巳,月在太白东五寸,为犯。乙未,月在太微东蕃南头上相星西南五寸,为犯。壬寅,月掩犯东建星。癸卯,月在牵牛南星北五寸,为犯。乙巳,月在岁星北六寸,为犯。闰七月辛酉,月在轩辕女御星西南三寸,为犯。八月,月在轩辕左民星东八寸,为犯。九月乙丑,月掩牵牛南星。癸未,月入太微,在右执法东北四寸,为犯。甲申,月掩太微东蕃南头上相星。十月甲午,月行在填星西北八寸,为犯,在虚度。戊申,月在轩辕女主星南四寸,掩女御,并为犯。辛亥,月入太微左执法东北七寸,为犯。

十一月壬戌,月行掩犯岁星。己巳,月在毕右股大星东一寸,为犯。辛未,月在东井南辕西头第二星南八寸,为犯。又入东井旷中。丙子,月行在轩辕左民星东北七寸,为犯。丁丑,月行在太微西蕃上将星南五寸,为犯。十二月庚寅,月行在岁星东南八寸,为犯。丙午,月掩犯太微东蕃南头上相星。

十年正月庚午,月在轩辕右角大民星南八寸,为犯。

二月己亥,月行太微,在右掖门。甲辰,月行入氐中,掩犯东北星。壬子,月行入羽林。三月己卯,月行入羽林,在填星东北七寸,为犯。在危四度。四月甲午,月行入太微,在右掖门内。丙午,月行在危度,入羽林。五月己巳,月掩南斗第三星。甲戌,月行在危度,入羽林。六月戊子,月在张度,在荧惑星东三寸,为犯。己丑,月行入太微,在右掖门。丁酉,月掩西建星西。丁未,月行入毕,犯右股大赤星。七月甲戌,月行在毕躔星西北六寸,为犯。丁丑,月在东井北辕东头第二星西南九寸,为犯。八月辛卯,月行西建星东一尺,又在东星西四寸,为犯。壬寅,月行在毕右股大赤星东北四寸,为犯。甲辰,月行入东井旷中,无所犯。戊申,月行在轩辕女主星西九寸,为犯。辛亥,月入太微,在左执法星北二尺七寸,为犯。九月癸亥,月行掩犯填星一寸,在危度。十月辛卯,月在危度,入羽林,无所犯。癸亥,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

十一月甲子,月入毕,进右股大赤星西北五寸,为犯。壬申,月入太微,在右执法星东北一尺三寸,无所犯。丁丑,月入氐,无所犯。十二月甲午,月入东井旷中,又进北辕东头第二星四寸,为犯。庚子,月入太微,在右执法星东北三尺,无所犯。

十一年正月辛酉,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乙丑,月在轩辕女主星北八寸,为犯。壬申,月行在氐星东北九寸,为犯。

二月甲午,月行入太微,在上将星东北一尺五寸,无所犯。壬寅,月行掩犯南斗第六星。癸卯,月掩犯西建中星,又掩东星。四月乙丑,月入太微,在右执法西北一尺四寸,无所犯。壬寅,月行在危度,入羽林,无所犯。五月丁巳,月行入太微左执法星北三尺,无所犯。甲子,月行在南斗第二星西七寸,为犯。乙丑,月掩犯西建中星。又犯东星六寸。六月辛丑,月行掩犯毕左股第三星。壬寅,月入毕。七月壬子,月入太微,在左执法东三尺,无所犯。丙辰,月行入氐,在东北星西南六寸,为犯。己未,月行南斗第六星南四寸,为犯。庚申,月行在西建星东南一寸,为犯。九月庚寅,月行在哭星西南六寸,为犯。壬辰,月行在营室度,入羽林,无所犯。丁酉,月入毕,在右股大赤星西北六寸,为犯。己亥,月入东井旷中,无所犯。乙巳,月行太微,当右掖门内,在屏星西南六寸,为犯。十月壬午,月行在东建中星九寸,为犯。

十一月壬子,月在哭星南五寸,为犯。辛酉,月行在东井钺星南八寸,又在东井南辕西头第一星南五寸,并为犯。进入井中。丁卯,月入太微。壬申,月行入氐,无所犯。十二月辛巳,月入羽林,又入东井旷中,又入东井北辕西头第二星南六寸,为犯。乙未,月入太微,在右执法星东北二尺,无所犯。乙亥,月入氐,无所犯。

隆昌元年正月辛亥,月入毕,在左股第一星东南一尺,为犯。

三月辛亥,月在东井北辕西头第二星东七寸,为犯。甲申,月入太微,在屏星南九寸,为犯。六月乙丑,月入毕,在右股第一星东北五寸,为犯。又在岁星东南一尺,为犯。丁卯,月入东井南辕西头第一星东北七寸,为犯。

永元元年七月,月掩心中星。


分类:正史 书名: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南齐书》卷14 志第六 州郡上|正史

《南齐书》卷14 志第六 州郡上


扬 南徐 豫 南豫 南兖 北兖 北徐 青 冀 江 广 交 越

扬州,京辇神皋。汉、魏刺史镇寿春,吴置持节督州牧八人,不见扬州都督所治。晋太康元年,吴平,刺史周浚始镇江南。元帝为都督,渡江左,遂成帝畿,望实隆重。领郡如左:

丹阳郡

建康 秣陵 丹阳 溧阳 永世 湖熟 江宁 句容

会稽郡

山阴 永兴 上虞 余姚 诸暨 剡 鄞 始宁 句章 鄮

吴郡

吴 娄 海虞 嘉兴 海盐 钱唐 富阳 盐官 新城 建德 寿昌 桐庐

吴兴郡

乌程 武康 余杭 东迁 长城 於潜 临安 故鄣 安吉 原乡

东阳郡

长山 太末 乌伤 永康 信安 吴宁 丰安 定阳 遂昌

新安郡

始新 黟 遂安 歙 海宁

临海郡

章安 临海 宁海 始丰 乐安

永嘉郡

永宁 安固 松阳 横阳 乐成

南徐州,镇京口。吴置幽州牧,屯兵在焉。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尔雅》曰:"绝高为京。"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氏以来,桑梓帝宅,江左流寓,多出膏腴。领郡如左:

南东海郡

郯 祝其 襄贲 利成 西隰 丹徒 武进

晋陵郡

晋陵 无锡 延陵 曲阿 暨阳 南沙 海阳

义兴郡永明二年,割属扬州,后复旧。

阳羡 临津 国山 义乡 绥安

南琅邪郡本治金城,永明徙治白下。

临沂 江乘 兰陵 承建武三年省 谯建元二年,平阳郡流民在临江郡者,立宣祚县,寻改为谯。永明元年,省怀化一县并属。

临淮郡自此以下,郡无实土。

海西 射阳 凌 淮阴 东阳 淮浦建武二年省。

淮陵郡

司吾 武阳建武三年,省泰山郡属。 甄城 阳乐 徐建武三年省

南东莞郡

东莞 莒 姑幕建武三年省。

南清河郡南徐州领冀州

东武城 清河 贝丘 绎幕建武二年省。

南彭城郡

彭城 武原 傅阳 蕃 薛 开阳 洨 僮 下邳建武三年省 吕建武四年省 杼秋建武四年省 北陵建武四年省

南高平郡宋太始五年侨置,初寄治淮阴,复徙淮南当涂。二县侨属南豫,后属南徐。

金飨 高平

南济阴郡

城武 单父 城阳建武三年省。

南濮阳郡

廪丘 东燕 会 鄄城建武三年,省济阳郡度属。 榆次建武二年省

南鲁郡建武二年省

鲁 樊 西安建武二年省

南平昌郡建武三年省

安丘郡省,属东莞。

南泰山郡建武三年省

南城郡省,度属平昌,寻又省。 广平

南济阳郡建武三年省

考城郡省,度属鲁,寻又省。

豫州。晋元帝永昌元年,刺史祖约避胡贼,自谯还治寿春。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汉、魏以来扬州刺史所治,北拒淮水,《禹贡》云"淮海惟扬州"也。咸和四年,祖约以城降胡,复以庾亮为刺史,治芜湖。芜湖,浦水南入,亦为险奥。刘备谓孙权曰:"江东先有建业,次有芜湖。"庾亮经略中原,以毛宝为刺史,治邾城,为胡所覆。荆州刺史庾翼领州,在武昌。诸郡失土荒民数千无佃业,翼表移西阳、新蔡二郡荒民就陂田于寻阳。穆帝永和五年,胡伪扬州刺史王浃以寿春降。而刺史或治历阳,进马头及谯,不复归旧镇也。哀帝隆和元年,袁真还寿春。真为桓温所灭,温以子熙为刺史,戍历阳。孝武宁康元年,桓冲移姑熟,以边寇未静,分割谯、梁二郡见民,置之浣川,立为南谯、梁郡。十二年,桓石虔还历阳。庾准为刺史,表省诸权置,皆还如本。义熙二年,刘毅复镇姑熟,上表曰:"忝任此州,地不为旷,西界荒余,密迩寇虏,北垂萧条,土气强犷,民不识义,唯战是习。逋逃不逞,不谋日会。比年以来,无月不战,实非空乏所能独抚。请辅国将军张畅领淮南、安丰、梁国三郡。"时豫州边荒,至乃如此。十二年,刘义庆镇寿春,后常为州治。抚接遐荒,扞御疆埸。领郡如左:

南汝阴郡建元二年罢南陈左郡二县并

慎 汝阴 宋 安阳 和城 南顿 阳夏 宋丘《永元元年地志》无 樊《永元志》无 郑《永元志》无 东宋《永元志》无 南陈左县《永元志》无 边水《永元志》无

晋熙郡

新冶 阴安 怀宁 南楼烦 齐兴 太湖左县

颍川郡

临颍 邵陵 南许昌《永元志》无 曲阳

汝阳郡

武津 汝阳

梁郡《永元元年地志》,南梁郡领睢阳、新汲、陈、蒙、崇义五县。

北谯 梁 蒙 城父《永元志》属南谯

北陈郡

阳夏 西华 苌平 项

陈留郡

浚仪 小黄 雍丘

南顿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和城 南顿

西南顿郡寄治州,《永元元年地志》无

西南顿 和城 谯 平乡

北梁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北蒙 北陈

西汝阴郡

楼烦 汝阴 宋 陈《永元志》无 平豫《永元志》无 固始《永元志》无 新蔡《永元志》无 汝南《永元志》无 安城

北谯郡

宁陵 谯 蕲《永元志》属南谯

汝南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瞿阳 安城 上蔡

北新蔡郡

鲖阳 新蔡 固始 苞信

弋阳郡

期思 南新息 弋阳 上蔡 平舆

陈郡

南陈 苌平《永元志》无 项《永元志》无 西华《永元志》无阳夏《永元志》无

安丰郡

雩娄 新化 史水 扶阳 开化 边城 松滋《永元志》属北新蔡 安丰

光城左郡

乐安 光城 茹田

边城郡《永元元年地志》无

建宁郡

阳城 建宁

齐昌郡

阳塘 保城 齐昌 永兴

右三郡,永明四年割郢州属。

南豫州。晋宁康元年,豫州刺史桓冲始镇姑熟,后迁徙,见《晋书》。宋永初二年,分淮东为南豫州,治历阳,而淮西为豫州。元嘉七年省并。大明元年复置,治姑熟。泰始二年治历阳,三年治宣城,五年省。淮西没虏,七年,复分淮东置南豫。建元二年,太祖以西豫吏民寡刻,分置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左仆射王俭启:"愚意政以江西连接汝、颍,土旷民希。匈奴越逸,唯以寿春为阻。若使州任得才,虏动要有声闻,豫设防御,此则不俟南豫。假令或虑一失,丑羯之来,声不先闻,胡马倏至,寿阳婴城固守不能断其路,朝廷遗军历阳,已当不得先机。戎车初戒,每事草创,孰与方镇常居,军府素正。临时配助,所益实少。安不忘危,古之善政。所以江左屡分南豫,意亦可求。如闻西豫力役尚复粗可,今得南谯等郡,民户益薄,于其实益,复何足云。"太祖不从。永明二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四年,冠军长史沈宪启:"二豫分置,以桑堁子亭为断。颍川、汝阳在南谯、历阳界内,悉属西豫,庐江居晋熙、汝阴之中,属南豫。求以颍川、汝阳属南豫,庐江还西豫。"七年,南豫州别驾殷瀰称:"颍川、汝阳,荒残来久,流民分散在谯、历二境,多蒙复除,获有郡名,租输益微,府州绝无将吏,空受名领,终无实益。但寄治谯、历,于方断之宜,实应属南豫。二豫亟经分置,庐江属南豫,滨带长江,与南谯接境,民黎租帛,从流送州,实为便利,远逾西豫,非其所愿,郡领灊舒及始新左县,村竹产,府州采伐,为益不少。府州新创,异于旧藩。资役多阙,实希得庐江。请依昔分置。"尚书参议:"往年虑边尘须实,故启回换。今淮、泗无虞,宜许所牒。"诏"可"。领郡如左:

淮南郡

于湖永明八年,省角城、高平、下邳三县并。 繁昌 当涂 浚遒 定陵襄垣

宣城郡

广德 怀安 宛陵 广阳 石城 临城 宁国 宣城 建元 泾 安吴

历阳郡

历阳 龙亢 雍丘

南谯郡

山桑 蕲 北许昌《永元志》无 扶阳 曲阳 嘉平

庐江郡

舒建元二年为郡治 灊 始新 和城《永元志》无 西华《永元志》无 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 谯建元二年,割南谯属。

临江郡建元二年,罢并历阳,后复置。

乌江 怀德 酂

南兖州,镇广陵,汉故王国。有江都浦水,魏文帝伐吴出此,见江涛盛壮,叹云:"天所以限南北也。"晋元帝过江,建兴四年,扬声北讨,遣宣城公裒督徐、兖二州,镇广陵。其后或还江南,然立镇自此始也。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而江北荒残,不可检实。明帝太宁三年,郗鉴为兖州,镇广陵,后还京口。是后兖州或治盱眙,或治山阳。桓玄以桓弘为青州,镇广陵。义熙二年,诸葛长民为青州,徙山阳。时鲜卑接境,长民表云:"此蕃十载衅故相袭,城池崩毁,荒旧散伏,边疆诸戍,不闻鸡犬。且犬羊侵暴,抄掠滋甚。"乃还镇京口。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同镇。宋永初元年,罢青并兖。三年,檀道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镇。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永明元年,刺史柳世隆奏:"尚书符下土断条格,并省侨郡县。凡诸流寓,本无定憩,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今专罢侨邦,不省荒邑,杂居舛止,与先不异。离为区断,无革游滥。谓应同省,随堺并帖。若乡屯里聚,二三百家,井甸可修,区域易分者,别详立。"于是济阴郡六县,下邳郡四县,淮阳郡三县,东莞郡四县,以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及州治立,见省,民户帖属。领郡如左:

广陵郡建元四年,罢北淮阳、北下邳、北济阴、东莞四郡并。

海陵 广陵 高邮 江都 齐宁永明元年置

海陵郡

建陵 宁海 如皋 临江 蒲涛 临泽 齐昌永明元年置 海安永明五年罢新郡,并此县度属。

山阳郡

东城 山阳 盐城 左乡

盱眙郡

考城 盱眙 阳城 直渎 长乐

南沛郡

沛 萧 相

北兖州,镇淮阴。《地理志》云淮阴县属临淮郡,《郡国志》属下邳国,《晋太康地记》属广陵郡。穆帝永和中,北中郎将荀羡北讨鲜卑,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营立城池。宋泰始二年失淮北,于此立州镇。建元四年,移镇盱眙,仍领盱眙郡。旧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鳖,田稻丰饶。所领唯阳平一郡,永明七年,光禄大夫吕安国启称:"北兖州民戴尚伯六十人诉'旧壤幽隔,飘寓失所,今虽创置淮阴,而阳平一郡,州无实土,寄山阳境内。窃见司、徐、青三州,悉皆新立,并有实郡。东平既是望邦,衣冠所系。希于山阳、盱眙二界间割小户置此郡,始招集荒落,使本壤族姓,有所归依。'臣寻东平郡既是此州本领,臣贱族桑梓,愿立此邦。"见许。领郡如左:

阳平郡寄治山阳

泰清 永阳 安宜 丰国

东平郡

寿张割山阳官渎以西三百户置 淮安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

高平郡

济北郡

泰山郡

新平郡

鲁郡

右荒。

北徐州,镇钟离。《汉志》锺离县属九江郡,《晋太康二年起居注》置淮南钟离,未详此前所省令。《晋地记》属淮南郡。宋泰始末年属南兖。元徽元年置州,割为州治,防镇缘淮。永明元年,省北徐谯、梁、魏、阳平、彭城五郡。领郡如左:

锺离郡

燕县郡治 朝歌 虞永明元年,割马头属。 零永明元年,割马头属。

马头郡

已吾永明元年,罢谯郡属。二年,刺史戴僧静又以济县并之。

济阴郡

顿丘永明元年,罢定陶并。 睢陵 乐平永明元年,割钟离属。 济安永明元年,割钟离属。

新昌郡

顿丘 谷熟 尉氏

沛郡

相 萧 沛

青州,宋泰始初淮北没虏,六年,始治郁州上。郁州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刘善明为刺史,以海中易固,不峻城雉,乃累石为之,高可八九尺。后为齐郡治。建元初,徙齐郡治瓜步,以北海治齐郡故治,州治如旧。流荒之民,郡县虚置,至于分居土著,盖无几焉。建元四年,移镇朐山,后复旧。领郡如左:

齐郡永明元年,罢秦郡并之,治瓜步。

临淄永明二年,省华城县并 齐安永明元年罢 西安 宿豫 尉氏平虏 昌国 泰 益都

北海郡

都昌宋郁县,建元改用汉名也。 广饶 赣榆 胶东 剧 下密 平寿

东莞琅邪二郡治朐山也

即丘 南东莞永明元年,以流户置。 北东莞

冀州,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置。青州领齐、济南、乐安、高密、平昌、北海、东莱、太原、长广九郡,冀州领广川、平原、清河、乐陵、魏郡、河间、顿丘、高阳、勃海九郡。泰始初,遇虏寇,并荒没。今所存者,泰始之后更置立也。二州共一刺史。郡县十无八九,但有名存,案《宋志》自知也。建元初,以东海郡属冀州。全领一郡:

北东海郡治连口

襄贲 僮 下邳 厚丘 曲城

江州,镇寻阳,中流衿带。晋元康元年,惠帝诏:"荆、扬二州,疆土旷远。有司奏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为新州。新安、东阳、宣城旧豫章封内,豫章之东北,相去悬远,可如故属扬州。又割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并十郡,可因江水之名为江州,宜治豫章。"庾亮领刺史,都督六州,云以荆、江为本,校二州户口,虽相去机事,实觉过半,江州实为根本。临终表江州宜治寻阳,以州督豫州新蔡、西阳二郡,治湓城,接近东江诸郡,往来便易。其后庾翼又还豫章。义熙后,还寻阳。何无忌表:"竟陵去治辽远,去江陵正三百里,荆州所立绥安郡民户,参入此境,郡治常在夏口左右,欲资此郡助江滨戍防,以竟陵还荆州。又司州弘农、扬州松滋二郡,寄寻阳,人民杂居,宜并见督。"今九江在州镇之北,彭蠡在其东也。领郡如左:

寻阳郡。

柴桑 彭泽

豫章郡

南昌 新淦 艾 建城 建昌 望蔡 新吴 永修 吴平 康乐 豫章 丰城

临川郡

南城 临汝 新建 永城 宜黄 南丰 东兴 安浦 西丰

庐陵郡

石阳 西昌 东昌 吉阳 巴丘 兴平 高昌 阳丰 遂兴

鄱阳郡

鄱阳 余干 葛阳 乐安 广晋 上饶

安成郡

平都 新喻 永新 萍乡 宜阳 广兴 安复

南康郡

赣 雩都 南野 宁都 平固 陂阳 虔化永明八年,罢安远县并。 南康

南新蔡郡

慎 苞信 阳唐左县 宋

建安郡

吴兴 建安 将乐 邵武 建阳 绥城 沙村

晋安郡

候官 罗江 原丰 晋安 温麻

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督护,专征讨之。卷握之资,富兼十世。尉他余基,亦有霸迹,江左以其辽远,蕃戚未有居者,唯宋随王诞为刺史,领郡如左:

南海郡

番禺 熙安 博罗 增城 龙川 怀化 酉平 绥宁 新丰 罗阳 高要安远 河源

东官郡

怀安 宝安 海安 欣乐 海丰 齐昌 陆安 兴宁

义安郡

绥安 海宁 海阳 义招 潮阳 程乡

新宁郡

博林 南兴 临沇 甘泉 新成 威平 单牒 龙潭 城阳 威化 归顺初兴 抚纳 平乡

苍梧郡

广信 宁新 封兴 抚宁 遂城 丁留 怀熙 猛陵 广宁 荡康 侨宁思安

高凉郡

安宁 罗州 莫阳 西巩 思平 禽乡 平定

永平郡

夫宁 安沂 幹安 卢平 员乡 苏平 逋宁 雷乡 开城 毗平 武林丰城

晋康郡

威城 都城 夫阮 元溪 安遂 晋化 永始 端溪 宾江 熙宁 乐城武定 悦城 文招 义立

新会郡

盆允 新夷 封平 初宾 封乐 义宁 新熙 永昌 始康 招集 始成

广熙郡

龙乡 罗平 宾化 宁乡 长化 定昌 永熙 宝宁

宋康郡

广化 石门 化隆 遂度 威覃 单城 开宁 海邻 舆定 绥定

宋隆郡

平兴 招兴 崇化 建宁 熙穆 崇德

海昌郡

宁化 招怀 永建 始化 新建

绥建郡

新招 四会 化蒙 化注 化穆

乐昌郡

始昌 乐山 宋元 义立 安乐

郁林郡

布山 郁平 阿林 建安 始集 龙平 宾平 新林 绥宁 中胄 领方怀安 归化 晋平 威化

桂林郡

武熙 腾溪 潭平 龙冈 临浦 中留 武丰 程安 威定 潭中 安远安化 龙定

宁浦郡

安广 简阳 平山 宁浦 兴道 吴安

晋兴郡

晋兴 熙注 桂林 增翊 安广 广郁 晋城 郁阳

齐乐郡

希平 观宁 臻安 宋平 绥南 封陵

齐康郡

乐康

齐建郡

初宁 永城

齐熙郡

交州,镇交阯,在海涨岛中。杨雄《箴》曰:"交州荒遰,水与天际。"外接南夷,宝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比。民恃险远,数好反叛。领郡如左:

九真郡

移风 胥浦 松原 高安 建初 常乐 津梧 军安 吉庞 武宁

武平郡

武定 封溪 平道 武兴 根宁 南移

新昌郡

范信 嘉宁 封山 西道 临西 吴定 新道 晋化

九德郡

九德 咸驩 浦阳 南陵 都洨 越常 西安

日南郡

西卷 象林 寿冷 朱吾 比景 卢容 无劳

交止郡

龙编 武宁 望海 句漏 吴兴 西于 朱緌 南定 曲易 海平 羸娄

宋平郡

昌国 义怀 绥宁

宋寿郡建元二年,割越州属。

义昌郡永元二年,改沃屯置。

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七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緌三郡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土有瘴气杀人。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

临漳郡

漳平 丹城 劳石 容城 长石 都并 缓端

合浦郡

徐闻 合浦 朱卢 新安 晋始 荡昌 朱丰 宋丰 宋广

永宁郡

杜罗 金安 蒙 廖简 留城

百梁郡

百梁 始昌 宋西

安昌郡

武桑 龙渊 石秋 抚林

南流郡

方度

北流郡永明六年立,无属县。

龙苏郡

龙苏

富昌郡

南立 义立 归明

高兴郡

宋和 宁单 高兴 威成 夫罗 南安 归安 陈莲 高城 新建

思筑郡

盐田郡

杜同

定川郡

兴昌

隆川郡

良国

齐宁郡建元二年置,割郁林之新邑、建初二县并。

开城建元二年置 延海 新邑 建初

越中郡

马门郡

钟吴 田罗 马陵 思宁

封山郡

安金

吴春俚郡永明六年立,无属县。

齐隆郡先属交州,中改为囗囗,永泰元年,改为齐隆,还属囗州。


分类:正史 书名: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南齐书》卷13 志第五 天文下|正史

《南齐书》卷13 志第五 天文下


史臣曰:天文设象,宜备内外两宫。但灾之所躔,不必遍行景纬,五星精晷与二曜而为七,妖祥是主,历数攸司,盖有殊于列宿也。若北辰不移,据在杠轴,众星动流,实系天体,五星从伏,非关二义,故徐显思以五星为非星,虞喜论之详矣。

五星相犯列宿杂灾

建元元年八月辛亥,太白犯轩辕大星。

九月癸丑,太白从行于轸犯填星。

二年六月丙子,太白昼见。

四年二月丙戌,太白昼见在午上。

六月辛卯,太白昼见午上。庚子,太白入东井,无所犯。七月己未,太白有光影。八月戊子,太白从轩辕犯女主星。甲辰,太白从行犯轩辕少民星。九月己卯,太白从行犯太微西蕃上将。辛酉,太白从行入太微,在右执法星西北一尺。戊辰,太白从行犯太微左执法。

十二月壬子,太白从行犯填星,在氐度。丙辰,太白从行犯房北头第一星。丁卯,太白犯楗闭星。

永明元年六月己酉,太白行犯太微上将星。辛酉,太白行犯太微左执法。

八月甲申,太白犯南斗第四星。九月乙酉,太白犯南斗第三星。壬辰,太白、荧惑合同在南斗度。十月丁卯,太白犯哭星。

二年正月戊戌,太白昼见当午上。

三月甲戌,太白从行入羽林。四月丙申,太白从行犯东井钺星。六月戊辰,太白、荧惑合同在舆鬼度。己巳,太白从行舆鬼度犯岁星。

三年四月丁未,太白昼见。癸亥,太白昼见当午上。

五月戊子,太白犯少民星。八月丁巳,太白昼见当午上。

十一月壬申,太白从行入氐。十二月己酉,太白填星合在箕度。

四年九月壬辰,太白昼见当午。丙午,太白犯南斗。

十一月庚子,太白入羽林,又犯天关。

五年五月丁酉,太白昼见当午上。庚子,太白三犯毕左股第一星西南一尺。

六月甲戌,太白犯东井北辕第三星,在西一尺。八月甲寅,太白从行入轩辕,在女主星东北一尺二寸,不为犯。戊辰,太白从在太微西蕃上将星西南五寸。辛巳,太白从在太微左执法星西北四寸。

六年四月辛酉,太白从在荧惑北三寸,为犯,并在东井度。

五月癸卯,太白昼见当午上。六月己巳,太白从在太微西蕃右执法星东南四寸,为犯。七月癸巳,太白在氐角星东北一尺,为犯。八月乙亥,太白从行在房南第二左股次将星西南一尺,为犯。闰八月甲午,太白昼见当午。

十一月戊午,太白从在岁星西北四尺,同在尾度。又在荧惑东北六尺五寸,在心度,合宿。十二月壬寅,太白从行在填星西南二尺五寸斗度。

七年二月辛巳,太白从行入羽林。

十月癸酉,太白在岁星南,相去一尺六寸,从在箕度为合。

十一月丁卯,太白从行入午林。

八年正月丁未,太白昼见当午上。

六月戊子,太白从行入东井。己丑,太白昼见当午。八月庚辰,太白从在轩辕女主星南七尺,为犯。九月丙申,太白从行在太微西蕃上将星西南一尺,为犯。丁未,太白从行入太微。辛酉,太白从行在进贤西五寸,为犯。十月乙亥,太白从行在亢南第二星西南一尺,为犯。甲申,太白从行入氐。

十一月戊戌,太白从行在房北头第二星东北一寸,又在楗闭星西南七寸,并为犯。又在荧惑西北二尺,为合宿。癸卯,太白从行在荧惑东北一尺,为犯。

九年四月癸未,太白从历,夕见西方,从疾参宿一度。比来多阴,至己丑开除,已见在日北,当西北维上,薄昏不见宿星,则为先历而见。

六月丙子,太白昼见当午上。七月辛卯,太白从行入太微,在西蕃上将星北四寸,为犯。九月乙亥,太白从行在南斗第四星北二寸,为犯。丁卯,太白在南斗第三星西一寸,为犯。

十年二月甲辰,太白从行入羽林。

五月辛巳,太白从行入东井,在轩辕西第一星东六寸,为犯。七月乙丑,太白从行在轩辕大星东八寸,为犯。

十一年正月戊辰,太白从行在岁星西北六寸,为犯,在奎度。

二月丁丑,太白从行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东北一尺,为犯。四月戊子,太白在五诸侯东第二星西北六寸,为犯。辛丑,太白从行入舆鬼,在东北星西南四寸,为犯。五月戊午,太白昼见当午,名为经天。癸亥,太白从行入轩辕大星北一尺二寸,无所犯。九月己酉,太白昼见当午上。十月丙戌,太白行在进贤星西南四寸,为犯。十一月戊戌,太白从行入氐。丁卯,太白从行在楗闭星西北六寸,为犯。

十二月壬辰,太白从行在南斗第六星东南一尺,为犯。辛丑,太白从行在西建东星西南一尺,为犯。

建元元年五月己未,荧惑犯太微西蕃上将,又犯东蕃上将。

二年十月辛酉,荧惑守太微。

四年六月戊子,荧惑从行入东井,无所犯。戊戌,荧惑在东井度,形色小而黄黑不明。丁丑,荧惑、太白同在东井度。

七月甲戌,荧惑从行入舆鬼,犯积尸。十月癸未,荧惑从行犯太微西蕃上将星。丙戌,荧惑从入太微。

十一月丙辰,荧惑从行在太微,犯右执法。

永明元年正月己亥,荧惑逆犯上相。辛亥,荧惑守角。庚子,荧惑逆入太微。

三月丁卯,荧惑守太白。六月戊申,荧惑从犯亢。己巳,荧惑从行犯氐东南星。七月戊寅,荧惑、填星同在氐度。丁亥,荧惑行犯房北头第二星。八月乙丑,荧惑从行犯天江。甲戌,荧惑犯南斗第五星。

十一月丙申,荧惑入羽林。

二年八月庚午,荧惑犯太微西蕃上将。癸未,荧惑犯太微右执法。丁酉,荧惑犯太微右执法。

十月庚申,荧惑犯进贤。

十一月壬辰,荧惑犯亢南第二星。丙申,荧惑犯亢南星。十二月乙卯,荧惑入氐。

三年二月乙卯,荧惑在房北头第一星西北一尺,徘徊守房。

四月戊戌,荧惑犯。六月乙亥,荧惑犯房。癸亥,荧惑犯天江南头第二星。八月丁巳,荧惑犯南斗第五星。

十一月丙戌,荧惑从行入羽林。

四年八月戊辰,荧惑入太微。癸酉,荧惑犯太微右执法。戊子,荧惑在太微。

九月戊申,荧惑犯岁星。己酉,荧惑犯岁星,芒角相接。十月丁丑,荧惑犯亢南头第一星。

十一月庚寅,荧惑犯氐西南星。十二月己未,荧惑犯房北头第一星。庚申,荧惑入房北犯钩钤星。

五年二月乙亥,荧惑、填星同在南斗度,为合宿。

九月乙未,荧惑从行在哭星东,相去半寸。

六年四月癸丑,荧惑伏在参度,去太白二尺五寸,辰星去太白五尺三寸,为合宿。甲戌,荧惑在辰星东南二尺五寸,俱从行,入东井旷中,无所犯。闰四月丁丑,荧惑从行在氐西南星北七寸,为犯。己卯,荧惑从行入氐,无所犯。乙巳,荧惑从行在房北头第一上将右骖星南六寸,为犯。又在钩钤星西北五寸。

十一月丙寅,荧惑从行在岁星西,相去四尺,同在尾度,为合宿。

七年二月丙子,荧惑从行在填星西,相去二尺,同在牵牛度,为合宿。

三月戊午,荧惑从在泣星西北七寸。戊辰,荧惑从行入羽林。八月戊戌,荧惑逆入羽林。九月乙丑,荧惑入羽林,成句己。

八年四月丙申,荧惑从行入舆鬼,在西北星东南二寸,为犯。

十月乙亥,荧惑入氐。

十一月乙未,荧惑从入北落门,在第一星东南,去钩钤三寸,为犯。

九年三月甲午,荧惑从在填星东七寸,在岁星南六寸,同在虚度,为犯,为合宿。

四月癸亥,荧惑从行入羽林。闰七月辛酉,荧惑从行在毕左股星西北一寸,为犯。八月十四日,荧惑应伏在昴三度,前先历在毕度,二十一日始逆行北转,垂及玄冬荧惑囚死之时,而形色渐大于常。

十年二月庚子,荧惑从入东井北辕西头第一星西二寸,为犯。

三月癸未,荧惑从行在舆鬼西北七寸,为犯。乙酉,荧惑从行入舆鬼。六月壬寅,荧惑从行入太微。

十一年二月庚戌,荧惑从在填星西北六寸,为犯,同在营室。

五月戊午,荧惑从行在岁星西南六寸,为犯,同在娄度。八月辛巳,荧惑从行入东井,在南辕西第一星东北一尺四寸。

十一月丁巳,荧惑逆行在五诸侯东星北四寸,为犯。

隆昌元年三月乙丑,荧惑从行入舆鬼西北星东一寸,为犯。癸酉,荧惑从行在舆鬼积尸星东北七寸,为犯。闰三月甲寅,荧惑从入轩辕。

五月丁酉,荧惑从入太微,在右执法北二寸,为犯。

建元四年正月己卯,岁星、太白俱从行,同在娄度为合宿。

六月丁酉,岁星昼见。

永明元年五月甲午,岁星入东井。

七月壬午,岁星昼见。

三年五月丙子,岁星与太白合。

六月辛丑,岁星与辰星合。十月己巳,岁星从入太微。

十一月甲子,岁星从入太微,犯右执法。

四年闰二月丙辰,岁星犯太微上将。

三月庚申,岁星犯太微上将。四月己未,岁星犯右执法。八月乙巳,岁星犯进贤,又与荧惑于轸度合宿。

五年二月癸卯,岁星犯进贤。

六月甲子,岁星昼见在轸度。十月己未,岁星从在氐西南星北七寸,又辰星从入氐,在岁星西四尺五寸,又太白从在辰星东,相去一尺,同在氐度,三星为合宿。

十二月甲戌,岁星昼见。

六年三月甲申,岁星逆行入氐宿。

六月丙寅,岁星昼见在氐度。

八年三月庚申,岁星守牵牛。

九年二月壬午,岁星从在填星西七寸,同在虚度为合宿。闰七月辛酉,岁星在泣星北五寸,为犯,又守填星。

九月辛卯,在泣星西一尺五寸,为合宿。

永明元年六月,辰星从行入太微,在太白西北一尺。

二年八月甲寅,辰星于翼犯太白。

九年六月丙子,辰星随太白于西方,在七星度,相去一尺四寸,为合宿。

十一年九月丙辰,辰星依历应夕见西方亢宿一度,至九月八日不见。

隆昌元年正月丙戌,辰星见危度,在太白北一尺,为犯。

建元三年十月癸丑,填星逆行守氐。

四年七月戊辰,填星从行入氐。

永明元年正月庚寅,填星守房心。

三月甲子,填星逆行犯西咸星。

二年二月戊辰,填星犯东咸星。

四年十二月辛巳,填星犯建星。

七年十二月戊辰,填星在须女度,又辰星从在填星西南一尺一寸,为合宿。

八年三月庚申,填星守哭星。

九年七月庚戌,填星逆在泣西星东北七寸,为犯。

十月甲午,填星从行在泣星西北五寸,为犯。

流星灾

建元元年十月癸酉,有流星大如三升塸,色白,尾长五丈,从南河东北二尺出,北行历舆鬼西过,未至轩辕后星而没;没后余中央,曲如车轮,俄顷化为白云,久乃灭。流星自下而升,名曰飞星。

三年十月丙午,有流星大如月,赤白色,尾长七丈,西北行入紫宫中,光照墙垣。

四年正月辛未,有流星大如三升塸,赤色,从北极第二星北一尺出,北行一丈而没。

九月壬子,流星如鹅卵,从柳北出,入轩辕。又一枚如瓜大,出西行没空中。

永明元年六月己酉,有流星如二升碗,从紫宫出,南行没氐。

二年三月庚辰,有流星如二升碗,从天市中出,南行在心后。

四年二月乙丑,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戊辰,有流星大如五升器。

四月丁卯,有流星大如一升器,从南斗东北出,西行经斗入氐。六月丙戌,有流星大如鸭卵,从匏瓜南出,至虚而入。八月辛未,有流星大如三升塸,从觜星南出,西南行入天濛没。

十一月戊寅,有流星大如二升塸,白色,从亢东北出,行入天市。十二月丁巳,有流星大如三升碗,白色,从天市帝座出,东北行一丈而没。

五年六月辛未,有流星大如三升器,没后有痕。

九月丙申,有流星大如四升器,白色,有光照地。

十二月甲子,西北有流星大如鸭卵,黄白色,尾长六尺,西南行一丈余没。

六年三月癸酉,有流星大如鸭卵,赤色,无尾。四月丙辰,北面有流星大如二升器,白色,北行六尺而没。

七月癸巳,有流星大如鹅卵,白色,从匏瓜南出,西南行一丈没空中。须臾,又有流星大如五升器,白色,从北河南出,东北行一丈三尺没空中。十月戊寅,南面有流星,大如鸡卵,赤色,在东南行没,没后如连珠。

十二月壬寅,有流星大如鹅卵,黄白色,尾长三丈,有光,没后有痕从梗河出,西行一丈许,没空中。

七年正月甲寅,有流星如五升器,白色,尾长四尺,从坐旗星出,西行入五车而过,没空中。

六月丁丑,流星大如二升器,黄赤色,有光,尾长六尺许,从亢南出,西行入翼中而没,没后如连珠。十月乙丑,有流星如三升器,赤黄色,尾长六尺,出紫宫内北极星,东南行三丈没空中。壬辰,流星如三升器,白色,有光,从五车北出,行入紫宫,抵北极第一第二星而过,落空中,尾如连珠,仍有音响似雷。太史奏名曰"天狗"。

八年四月癸巳,有流星如二升器,黄白色,有光,从心星南一尺许出,南行二丈没,没后如连珠。丁巳,流星如鹅卵,白色,长五丈许,从角星东北二尺出,西北行没太微西蕃上将星间。

六月癸未,有流星如鸭卵,赤色,从紫宫中出,西南行未至大角五尺许没。七月戊申,有流星如五升器,赤白色,长七尺,东南行二丈,没空中。十月乙亥,有流星如鹅卵,白色,从紫宫中出,西北行三丈许,没空中。

十一月乙未,有流星如鹅卵,赤白色,有光无尾,从氐北一丈出,南行入氐中没。辛丑,流星如鹅卵,白色,从参伐出,南行一丈没空中。又有一流星大如三升器,白色,从轸中出,东南行入娄中没。

九年五月庚子,有流星如鸡子,白色无尾,从紫宫里黄帝座星西二尺出,南行一丈没空中。丁未,流星如李子,白色无尾,从奎东北大星东二尺出,东北行至天将军而没。戊申,流星如鹅卵,黄白色,尾长二丈,从箕星东一尺出,南行四丈没。

七月乙卯,西南有流星大如二升器,白色无尾,西南行一丈余没。戊午,有流星如二升器,黄白色,有光从天江星西出,东北经天入参中而没,没后如连珠。闰七月戊辰,流星如鹅卵,赤色,尾长二尺,从文昌西行入紫宫没。己巳,西南有流星如二升器,白色,西南行一丈没。九月戊子,有流星大如鸡卵,白色,从少微星北头出,东行入太微,抵帝座星而过,未至东蕃次相一尺没,如散珠。

十年正月甲戌,有流星如五升器,白色,从氐中出,东南行经房道过,从心星南二尺没。

三月癸未,有流星如鸡卵,青白色,尾长四尺,从牵牛南八寸出,南行一丈没空中。

十一年二月壬寅,东北有流星如一升器,白色,无尾,北行三丈而没。

四月丙申,有流星如三升器,白色,有光,尾长一丈许,从箕星东北一尺出,行二丈许入斗度,没空中,临没如连珠。五月壬申,有流星大如鸡子,黄白色,从太微端门出,无所犯,西南行一丈许没,没后有痕。七月辛酉,有流星如鸡子,赤色,无尾,从氐中出,西行一丈五尺没空中。戊寅,有流星如鸡卵,黄白色,从紫宫东蕃内出,东北行一丈五尺,至北极第五星西北四尺没。九月乙酉,有流星如鸭卵,黄白色,从娄南一尺出,东行二丈没。

十二月己丑,西南有流星如三升器,黄赤色,无尾,西南行三丈许没,散如遗火。

永元三年夜,天开黄色明照,须臾有物,绛色,如小瓮,渐渐大如仓廪,声隆隆如雷,坠太湖中,野雉皆雊,世人呼为"木殃"。史臣案:《春秋纬》:"天狗如大奔星,有声,望之如火,见则四方相射。"汉史云:"西北有三大星,如日状,名曰天狗。天狗出则人相食。"《天官》云:"天狗状如大奔星。"又云:"如大流星,色黄,有声。其止地类狗所坠。望之如火光,炎炎冲天,其上锐,其下圆,如数顷田。见则流血千里,破军杀将。"汉史又云:"昭明下为天狗,所下兵起血流。"昭明,星也。《洛书》云:"昭明见而霸者出。"《运斗枢》云:"昭明有芒角,兵徵也。"《河图》云:"太白散为天狗。"汉史又云:"有星出,其状赤白有光,即为天狗,其下小无足,所下国易政。"众说不同,未详孰是。推乱亡之运,此其必天狗乎?

老人星

建元元年十一月戊辰,老人星见南方丙上。八月癸卯,祠老人星。

永明三年八月丁酉,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六年八月壬戌,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七年七月壬戌,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九年闰七月戊寅,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十年八月乙酉,老人星见。

十一年九月丙寅,老人星见南方丙上。

白虹云气

建元四年二月辛卯,白虹贯日。

永明十年七月癸酉,西方有白虹,须臾灭。

十一年九月甲午,西方有白虹,南头指申,北头指戌上,久久消灭。

建元四年二月辛卯,黑气大小二枚,东至卯,西至酉,广五丈,久久消灭。

永明二年四月丁未,北斗第六第七星间有一白气。

四年正月辛未,黄白气长丈五尺许,入太微。

永明四年正月癸未,南面有阵云一丈许。

五年四月己巳,有云色黑,广五尺,东头指丑,西头指酉,并至地。

十一月乙巳,东南有阵云高一丈,北至卯,东南至巳,久久散没。

六年二月癸亥,东西有一梗云,半天,曲向西,苍白色。

三月庚辰,南面有梗云,黑色,广六寸。

七年十月辛未,有梗云,苍黑色,东头至寅,西头指酉,广三尺,贯紫宫,久久消漫。

八年十一月乙未,有梗云,黑色,六尺许,东头至卯,西头至酉,久久散漫。

十二月庚辰,南面有阵云,黑色,高一丈许,东头至巳,西头至未,久久散漫。

十一年七月丙辰,东面有梗云,苍白色,广二尺三寸,南头指巳至地,北头指子至地,久久渐散漫。

赞曰:阳精火镜,阴灵水存。有禀有射,代为明昏。垂光满盖,列景周浑。具位臣辅,备象街门。灾生霣薄,祟起飞奔。弗忘人惧,瑜瑕辩论。若任天道,灶亦多言。


分类:正史 书名: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
《南齐书》卷15 志第七 州郡下|正史

《南齐书》卷15 志第七 州郡下


荆 巴 郢 司 雍 湘 梁 秦 益 宁

荆州,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吴时西陵督镇之。晋太康元年平吴,以为刺史治。愍帝建兴元年,刺史周摐避杜弢贼奔建康,陶侃为刺史,治沌口。王敦治武昌。其后或还江陵,或在夏口。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迳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蜒,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属氐陷襄阳,桓冲避居上明,顿陆逊乐乡城上四十余里,以田地肥良,可以为军民资实,又接近三峡,无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轻戍江北。苻坚败后,复得襄阳。太元十四年,王忱还江陵。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故也。自忱以来,不复动移。境域之内,含带蛮、蜒,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弘农郡陕县,周世二伯总诸侯,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故称荆州为陕西也。领郡如左:

南郡

江陵 华容 枝江 临沮 编 当阳

南平郡

孱陵 作唐 江安 安南

天门郡

零阳 澧阳 临澧 溇中

宜都郡

夷道 佷山 夷陵 宜昌

南义阳郡

平氏 厥西

河东郡

闻喜 松滋 谯 永安

汶阳郡

僮阳 沮阳 高安

新兴郡

定襄 新丰 广牧

永宁郡

长宁 上黄

武宁郡

乐乡 长林

巴州,三峡险隘,山蛮寇贼,宋泰始三年,议立三巴校尉以镇之。后省,升明二年,复置。建元二年,分荆州巴东、建平,益州巴郡为州,立刺史,而领巴东太守,又割涪陵郡属。永明元年省,各还本属焉。

巴东郡

鱼复 朐 南浦 聂阳 巴渠 新浦 汉丰

建平郡

巫 秭归 北井 秦昌 沙渠 新乡

巴郡

江州 枳 垫江 临江

涪陵郡

汉平 涪陵 汉玫

郢州,镇夏口,旧要害也。吴置督将为鲁口屯,对鲁山岸,因为名也。晋永嘉中,荆州刺史都督山简自襄阳避贼奔夏口,庾翼为荆州,治夏口,并依地险也。太元中,荆州刺史桓冲移镇上明,上表言:"氐贼送死之日,旧郢以北,坚壁相望,待以不战。江州刺史桓嗣宜进屯夏口,据上下之中,于事为便。"义熙元年,冠军将军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涢、沔,请并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领郡如左:

江夏郡

沙阳 蒲圻 滠阳 汝南 沌阳 惠怀

竟陵郡

竟陵 云杜 霄城 苌寿 新市 新阳

武陵郡

沅陵 临沅 零陵 辰阳 酉阳 沅南 汉寿 龙阳 氵舞阳 黚阳

巴陵郡

下隽 州陵 巴陵 监利

武昌郡

武昌 鄂 阳新 义宁寄治鄂 真阳《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西阳郡

西陵 蕲阳 西阳 孝宁 期思《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义安左县 希水左县 东安左县 蕲水左县

齐兴郡永明三年置

绥怀 齐康 葺波 绥平 齐宁 上蔡《永明三年户口簿》无

东牱郡《永明三年户口簿》云"新置,无属县"。

宜 南平阳 西新市 南新市 西平阳 东新市

方城左郡

城阳 归义

北新阳郡

西新阳 安吉 长宁

义安左郡

绥安

南新阳左郡

南新阳 新兴 北新阳 角陵 新安

北遂安左郡《永明三年簿》云"五县皆缺"。

东城 绥化 富城 南城 新安

新平左郡

平阳 新市 安城

建安左郡

霄城

司州,镇义阳。宋景平初,失河南地,元嘉末,侨立州于汝南县瓠,寻罢。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北接陈、汝,控带许、洛。自此以来,常为边镇。泰始既迁,领义阳,侨立汝南,领三郡。元徽四年,又领安陆、随、安蛮三郡。领郡如左:

南义阳郡

孝昌 平舆 义昌 平阳 南安 平春

北义阳郡

平阳 义阳 保城 鄳 钟武 环水

随郡

随 永阳 阙西 安化

安陆郡寄州治

安陆 应城 新市 新阳 宣化

汝南郡寄州治

平舆 北新息 真阳 安城 南新息 安阳 临汝 汝南 上蔡

齐安郡

齐安 始安 义城 南安 义昌 义安

淮南郡

阁口 平氏

宋安左郡

仰泽 乐宁 襄城

安蛮左郡

木兰 新化 怀 中聂阳 南聂阳 安蛮

永宁左郡

中曲陵 曲陵 孝怀 安德

东义阳左郡

永宁 革音 威清 永平

东新安左郡

第五 南平林 始平 始安 平林 义昌 固城 新化 西平

新城左郡

孝怀 中曲 南曲陵 怀昌

围山左郡

及刺 章平 北曲 洛阳 围山 曲陵

建宁左郡

建宁 阳城

北淮安左郡

高邑

南淮安左郡

慕化 柏源

北随安左郡

济山 油潘

东随安左郡

西随 高城 牢山

雍州,镇襄阳,晋中朝荆州都督所治也。元帝以魏该为雍州,镇酂城,襄阳别有重戍。庾翼为荆州,谋北伐,镇襄阳。自永嘉乱,襄阳民户流荒。咸康八年,尚书殷融言:"襄阳、石城,疆埸之地,对接荒寇。诸荒残寄治郡县,民户寡少,可并合之。"朱序为雍州,于襄阳立侨郡县,没苻氐。氐败,复还南,复用朱序。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郗恢为雍州,于时旧民甚少,新户稍多。宋元嘉中,割荆州五郡属,遂为大镇。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涂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部领蛮左,故别置蛮府焉。领郡如左:

襄阳郡

襄阳 中庐 已阝 建昌

南阳郡

宛 涅阳 冠军 舞阴 郦 云阳 许昌

新野郡

新野 山都 池阳 穰 交木 惠怀

始平郡

武当 武阳 始平 平阳

广平郡

酂 比阳 广平 阴

京兆郡

邓 新丰 杜 魏

扶风郡

筑阳 郿 汎阳

冯翊郡

鄀 莲勺 高陆

河南郡

河南 新城 棘阳 襄乡 河阴

南天水郡

略阳 华阴 西

义成郡

万年 义成

建昌郡

永兴 安宁

华山郡

蓝田 华山 上黄

南上洛郡建武中,此以下郡皆没虏。

上洛 商

北河南郡

新蔡 汝阴 上蔡 缑氏 洛阳 新安 固始 苞信

弘农郡

邯郸 圉 卢氏

顺阳郡

南乡 槐里 清水 丹水 郑 顺阳

西汝南郡

北上洛郡

齐安郡

齐康郡

招义郡

右五郡,不见属县。宁蛮府领郡如左:

西新安郡

新安 汎阳 安化 南安

义宁郡

筑 义宁 汎阳 武当 南阳

南襄郡

新安 武昌 建武 武平

北建武郡

东苌秋 霸 北鄀 高罗 西苌秋 平丘

蔡阳郡

乐安 东蔡阳 西蔡阳 新化 杨子 新安

永安郡

东安乐 新安 西安乐 劳泉

安定郡

思归 归化 皋亭 新安 士汉 士顷

怀化郡

怀化 编 遂城 精阳 新化 遂宁 新阳

武宁郡

新安 武宁 怀宁 新城 永宁

新阳郡

东平林 头章 新安 朗城 新市 新阳 武安 西林

义安郡

郊乡 东里 永明 山都 义宁 西里 义安 南锡 义清

高安郡

高安 新集

左义阳郡

南襄城郡

广昌郡

东襄城郡

北襄城郡

怀安郡

北弘农郡

西弘农郡

析阳郡

北义阳郡

汉广郡

中襄城郡

右十二郡没虏。

湘州,镇长沙郡。湘川之奥,民丰土闲。晋永嘉元年,分荆州置,苟眺为刺史。此后三省,辄复置。元嘉十六年置,至今为旧镇。南通岭表,唇齿荆区。领郡如左: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阴 醴陵 浏阳 建宁 吴昌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 耒阳 晋宁 汝城

零陵郡

泉陵 洮阳 零陵 祁阳 观阳 永昌 应阳

衡阳郡

湘西 益阳 湘乡 新康 衡山

营阳郡

营道 泠道 营浦 舂陵

湘东郡

茶陵 新宁 攸 临蒸 重安 阴山

邵陵郡

都梁 邵陵 高平 武刚 建兴 邵阳 扶

始兴郡

曲江 桂阳 仁化 阳山 令阶 含洭 灵溪 中宿 浈阳 始兴

临贺郡

临贺 冯乘 富川 封阳 谢沐 兴安〓 宁新 开建 抚宁

始安郡本名始建,齐改。

始安 荔浦 建陵左县 熙平 永丰 平乐

齐熙郡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元年,蜀贼没汉中,刺史张光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又为氐杨难敌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后为谯纵所没,纵平复旧。每失汉中,刺史辄镇魏兴。汉中为巴蜀扞蔽,故刘备得汉中,云"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蜀有难,汉中辄没。虽时还复,而户口残耗。宋元嘉中,甄法护为氐所攻,失守。萧思话复还汉中。后氐虏数相攻击,关陇流民,多避难归化,于是民户稍实。州境与氐、胡相邻,亦为威御之镇。领郡如左:

汉中郡

南郑 城固 沔阳 西乡 西上庸

魏兴郡

西城 旬阳 兴晋 广昌 南广城《永元志》无 广城

新兴郡永元二年志无

吉阳 东关

南新城郡

房陵 绥阳 昌魏 祁乡 阆阳 乐平

上庸郡

上庸 武陵 齐安 北巫 上廉 微阳 新丰 新安 吉阳

晋寿郡

晋寿 邵欢 兴安 白水

华阳郡

宕渠 华阳 兴宋 嘉昌

新巴郡

新巴 晋城 晋安

北巴西郡

阆中 安汉 宋寿 南国 西国 平周 汉昌

巴渠郡

宣汉 晋兴 始兴 巴渠 东关 始安 下蒲

怀安郡

怀安 义存

宋熙郡

兴平 宋安 阳安 元寿 嘉昌《永元志》无

白水郡

晋寿 新巴 汉德 益昌 兴安 平周

南上洛郡

上洛 商 流民 北丰阳 渠阳 义阳

北上洛郡

上洛 商 丰阳《永元志》无 流民 秬阳 阳亭 齐化 西丰阳 东邺阳 齐宁《永元志》无 京兆 新宁《永元志》无 新附

安康郡

安康 宁都

南宕渠郡

宕渠 汉安 宣汉 宋康

怀汉郡

永丰 绥成 预德

北阴平郡

阴平 平武

南阴平郡

阴平 怀旧

齐兴郡

齐兴《永元志》无 安昌《永元志》无 郧乡 锡 安富 略阳

晋昌郡

安晋 宣汉 吉阳 苌寿 东关 新兴 延寿 安乐

东晋寿郡

右一郡,县邑事亡。

弘农郡

东昌魏郡

略阳郡

北梓潼郡

广长郡

三水郡

思安郡

宋昌郡

建宁郡

南泉郡

三巴郡

江陵郡

怀化郡

归宁郡

东楗郡

北宕渠郡

宋康郡

南汉郡

南梓潼郡

始宁郡

江阳郡

南部郡

南安郡

建安郡

寿阳郡

南阳郡

宋宁郡

归化郡

始安郡

平南郡

怀宁郡

新兴郡

南平郡

齐兆郡

齐昌郡

新化郡

宁章郡

邻溪郡

京兆郡

义阳郡

归复郡

安宁郡

东宕渠郡

宋安郡

齐安郡

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

秦州,晋武帝泰始五年置。旧土有秦之富,跨带垅坂。太康省。惠帝元康七年复置。中原乱,没胡。穆帝永和八年,胡伪秦州刺史王擢降,仍以为刺史,寻为苻健所破。十一年,桓温以氐王杨国为秦州刺史,未有民土。至太元十四年,雍州刺史朱序始督秦州,则孝武所置也。寄治襄阳,未有刺史,是后雍州刺史常督之。隆安二年,郭铨始为梁、南秦州刺史,州寄治汉中。四年,桓玄督七州,但云秦州。元兴元年,以苻坚子宏为北秦州刺史。自此荆州都督常督秦州,梁州常带秦州刺史。义熙三年,以氐王杨国为北秦州刺史。十四年,置东秦州,刘义真为刺史。郭恭为梁州刺史,尹雅为秦州刺史。宋文帝为荆州都督,督秦州,又进督北秦州。州名杂出,省置不见。《永明郡国志》秦州寄治汉中南郑,不曰南北。《元嘉计偕》亦云秦州,而荆州都督常督二秦,梁、南秦一刺史。是则《志》所载秦州为南秦,氐为北秦。领郡如左:

武都郡

下辩 上禄 陈仓

略阳郡

略阳 临汉

安固郡

安固 南桓陵

西扶风郡

郿 武功

京兆郡

杜 蓝田 鄠

南太原郡

平陶

始平郡

始平 槐里 宋熙

天水郡

新阳 河阳

安定郡

宋兴 朝那

南安郡

桓道 中陶

金城郡

金城 榆中 临洮 襄

冯翊郡

莲勺 频阳 下邽 万年 高陵

陇西郡

河关 狄道 首阳 大夏

仇池郡

上辩 仓泉 白石 夷安

东宁郡

西安 北地 南汉

益州,镇成都,起魏景元四年所治也。开拓夷荒,稍成郡县,如汉之永昌,晋之云山之类是也。蜀侯恽杜以来,四为偏据,故诸葛亮云"益州险塞,沃野天府"。刘颂亦谓"成都宜处亲子弟,以为王国"。故立成都王颖,竟不之国。三峡险阻,蛮夷孔炽。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方面疆镇,涂出万里,晋世以处武臣。宋世亦以险远,诸王不牧。泰始中,成都市桥忽生小洲,始康人邵硕有术数,见之曰:"洲生近市,当有贵王临境。"永明二年,而始兴王镇为刺史。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领夷、齐诸郡如左:巴、涪陵二郡,见巴州:

蜀郡

成都 郫 牛鞞 繁 永昌

广汉郡

雒 什方 新都 郪 伍城 阳泉

晋康郡

江原 临邛 枞阳 晋乐 汉嘉

宁蜀郡

广汉 升迁 广都 垫江

汶山郡

都安 齐基 氵晏官

南阴平郡

阴平 绵竹 南郑 南长乐

东遂宁郡

巴兴 小汉 晋兴 德阳

始康郡

康晋 谈 新成

永宁郡

欣平 永安 宜昌

安兴郡

南汉 建昌

犍为郡

僰道 南安 资中 冶官 武阳

江阳郡

江阳 常安 汉安 绵水

安固郡

桓陵 临渭 兴固 南苞 清水 沔阳 南城固

怀宁郡

万年 西平 怀道 始平

巴西郡

阆中 安汉 西充国 南充国 汉昌 平州 益昌 晋兴 东关

梓潼郡

涪 梓潼 汉德 新兴 万安 西浦

东江阳郡

汉安 安乐 绵水

南晋寿郡

南晋寿 白水 南兴

西宕渠郡

宕渠 宣汉 汉初 东关

天水郡

西 上邽 冀 宋兴

南新巴郡《永元志》,寄治阴平。

新巴 晋熙 桓陵

北阴平郡

阴平 南阳 北桓陵 扶风 慎阳 京兆 绥归

新城郡

下辩 略阳 汉阳 安定

扶风郡见《永元三年志》

武江 华阴 茂陵

南安郡见《永元三年志》

南安 华阳 白水 乐安 桓道

东宕渠獠郡

宕渠 平州 汉初

北部都尉

越巂獠郡

沈黎獠郡

蚕陵令,无户数。

甘松獠郡

始平獠郡

齐开左郡

齐通左郡

右二左郡,建武三年置。

宁州,镇建宁郡,本益州南中,诸葛亮所谓不毛之地也。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氐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领郡如左:

建平郡

同乐 同濑 牧麻 新兴 新定 味 同并 万安 昆泽 漏江 谈槁 毋单 存蠙

南广郡

南广 常迁 晋昌 新兴

南朱提郡

朱提 汉阳 堂狼 南秦

南褵褷郡

且兰 万寿 毋敛 晋乐 绥宁 丹南

梁水郡

梁水 西随 毋掇 胜休 新丰 建安 骠封

建宁郡

新安 永丰 绥云 遂安 麻雅 临江

晋宁郡

建伶 连然 滇池 俞元 谷昌 秦臧双柏

云南郡

东古复 西古复 云平 邪龙

西平郡

西平 暖江 都阳 西宁 晋绥 新城

夜郎郡

夜郎 谈柏 谈乐 广谈

东河阳郡

东河阳 楪榆

西河阳郡

比苏 建安 成昌

平蛮郡

平蛮珣

兴古郡

西中 宛暖 律高 句町 漏卧 南兴

兴宁郡

青蛉 弄栋

西阿郡

楪榆 新丰 遂

平乐郡

益宁 安宁

北朱提郡

河阳 义城

宋昌郡

江阳 安上 犍为

永昌郡有名无民曰空荒不立

永安 永 不建 犍夏 雍乡 西城 博南

益宁郡永明五年,刺史董仲舒启置,领二县,无民户,自此已后皆然也。

武阳 绵水

南犍为郡永明二年置

西益郡

江阳郡

犍为郡

永兴郡

永宁郡

安宁郡

右六郡,隆昌元年置。

东朱提郡延兴元年立

安上郡建武三年,刺史郭安明启置。

赞曰:郡国既建,因州而剖。离过十三,合不逾九。分城列邑,名号殷阜。迁徙叛逆,代亡代有。


分类:正史 书名:南齐书 作者:萧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