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 处理善后 | 邓小平传 | 共和国人物

Category: 邓小平传
12章 处理善后 | 邓小平传 | 共和国人物

《邓小平传》12章 处理善后

1976-1981年

逮捕"四人帮"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宣布,政治局已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 中央军委主席,从而也更巩固了他的总理职位。但是,逮捕"四人帮"的消息并没有向外界 透露,华国锋、叶剑英和汪东兴三位策划者希望这一行动能够继续保密,以便于解除地方上 "四人帮"余党的武装。"四人帮"在被逮捕前,已将重型武器分发给了上海和其他一些地 方的民兵武装,王洪文还在中南海设立了特别指挥中心,命令各地的民兵随时准备采取武装 行动。

结果,在北京的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三人顺利地解决了上海方面的问题。曾有人给 上海的"四人帮"余党发了一个秘密电话("妈妈住院了"),暗示"四人帮"的行动计划 破产了。但是,他们还是被华国锋等人巧妙地调回了北京,并一一被逮捕。在全国其他一些 地方,民兵和正规部队之间的冲突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不太清楚这些冲突有多少是支持 "四人帮"的民兵发动的,又有多少是那些试图保住自己势力范围的省级领导人发动的。这 些动乱蔓延得范围很广,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地区。直到1977年底1978年初,中央政府才真 正控制了距北京不足一百公里的天津。但是,效忠"四人帮"的正规部队并没有控制首都或 其他一些大的地方政权。

10月21日,也就是事件发生的第十五天,官方正式公布了逮捕"四人帮"的消息。这 消息使成千上万的人欢乐无比,激动地涌上全国各个城市的街头。连续几天,首都主要街道 上挤满了游行的队伍。工厂和机关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停止了工作。同春天的那次游行不 同,这次的游行是多姿多彩、热热闹闹的,人们有组织地举着标语、敲锣打鼓地走上街头。 夜晚,鞭炮声此起彼伏,使得一位西方记者产生了误解,报道说"四人帮"的支持者已经被 枪决了。大批被关押在"牛棚"中的人重新获得了自由。在上海,停泊在港口的轮船长鸣汽 笛,庆贺胜利。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也纷纷告别了农村,动身返家。

邓小平究竟对叶剑英的计划了解多少,从未有人知道。他本人和其他的人也没有透露 过。不过,邓小平确切地知道叶剑英是要采取行动的,他也知道,不让"四人帮"追查到行 踪及逮捕自己,就是对叶剑英计划获得成功的最大支持。

据说,逮捕"四人帮"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一结束,叶剑英就立即打电话给邓小平,因 此,他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消息。10月10日他写信给华国锋,表示"衷心"拥护政治局作出 的关于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并把逮捕"四人帮"说成是无产阶级 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胜利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10月底,邓小平 与华国锋见了一面。他们是去探望邓小平从前的战友刘伯承时在医院遇见的。邓小本告诉华 国锋,他,一个"走资派",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表示完全支持华国锋。 华国锋请邓小平谈谈他的看法,邓小平说,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虽然不应忽视重工业的 发展,但是应当优先考虑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他还说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的过程中, "专制"一点也是必要的。这就是海外很多人都觉察到的邓小平自身的一个矛盾。他急于在 经济领域进行大胆地试验,但在政治上却持保守的态度,邓小平并没有把政治自由化视为经 济自由化的先决条件,而是把政治上的自由化看成是对社会、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严重威 胁。

谈话中,刘怕承希望死后能由邓小平主持他的追悼大会(刘伯承此时八十二岁,双目失 明)。邓小平说,这恐怕有问题,因为他是犯过错误的人。这时,公务缠身的华国锋要告辞 了。临行前他说邓小平一点也没有减少活力。邓小平的回答非常巧妙或者可以说是话中有 话,他说,他的精力归政治局使用。

事实上,邓小平已下决心为实现全面政治平反而奋斗。他有许多支持者,其中最重要的 是陈云和王震。陈在"文革"中"靠边站"了,但没有遭受迫害;王震是位老将军,在 1972年曾以个人名义代他向毛泽东求过情,然而,对于为邓小平平反,华国锋有很大的顾 虑。且莫说为邓小平平反对他本人的权威是一种威胁,至少还要改变官方对天安门事件的定 论。而如果不对毛泽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批评,也就无法改变这一定论。华国锋的全部权力 是毛泽东给的。

1977年3月,华国锋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部署该年的工作任务。作为一般党员的邓 小平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是,他的许多支持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们要求为天安门事件 平反,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华国锋却坚持认为"四人帮"是"极右"的代表(毛泽东和 他们也曾用同样术语为林彪定罪);批邓以及他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结论是正确的;天安 门事件是反革命的。他坚持汪东兴向他建议的有关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凡是毛主 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②他唯一 让步的是承认邓小平与天安门事件没有任何关系,群众在清明节到天安门去悼念周总理是合 乎情理的,认为"在适当的时候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是必要的。

不过,这已经足够让他们之间进行谈判了。不清楚他们两人是谁主动的,也不清楚他们 是不是曾经面对面交谈过。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是邓小平首先采取行动的。4月10日, 也就是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的第三个星期,邓小平给华国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支持华 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还提到了前一年10月10日写给华的另一封信,表示完全支持粉碎 "四人帮"后华所担任的领导职务。邓提议,在全党范围内传阅他的这两封信。邓的这一建 议显然被接受了。接着,5月底,"中央办公厅的两位负责同志"前去拜访了邓小平。可以 肯定其中一位是汪东兴,他当时是中央办公厅主任。邓小平对他们说,华的"两个凡是"不 行。因为按照"两个凡是"就说不通为他平反(因为撤掉他的职务是毛下的命令),也说不 通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是"合乎情理"的。几天以后,"中央两位领 导同志"又去拜访了邓小平,邓又重申了上述思想③。

这对华来说是个坏消息。尽管如此,华还是以为自己不能和邓一样固执。在7月召开的 中央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了1976年4月以前的所有党、政、军职务。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对 恢复他的职务进行表决之前,邓发表了谈话。谈话中,他拒绝接受"两个凡是",而主张要 对毛的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以改善党风。 在场听邓发言的人都听得出来,他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向华国锋提出了挑战。

邓这时已经快七十三岁了。同毛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年龄一样。但他看起来并不比 他五十多岁时老多少,而且身体比同龄人健康得多。他唯一比较严重的疾病是耳背。他很早 以前就开始使用助听器了,借助助听器,他可以听得很清楚,甚至在大型会议上可以掌握会 议进度。他的声音坚强、有力,但相当刺耳。他可以发表长篇演说,而且不显得疲惫。他走 路很快,十八年前摔断的腿已经完全恢复了。

邓小平的妻子和继母在经历了三年的流放生活后,身体并未受到太大伤害。事实上,卓 琳回到北京时,身体反而比离开北京前更健康。继母夏伯根也挺硬朗。她是一位船工的女 儿,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照顾邓小平及其一家人身上,并且还可以干些体力活。1992 年,她仍健在,是年她八十九岁。

邓小平的孩子当中,只有邓朴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非 常令人痛心的。1972年,他获准住进北京一家设备很好的医院时,几乎已经完全瘫痪了。 1976年他出院后,被安排在一家电视机厂工作。1977年春,他搬回家住时,邓小平把房子 作了一番整修,使他可以坐在轮椅上,自由地往来所有的房间,并可搭乘一部电梯上下楼。 1980年,邓小平秘密送他去加拿大治疗,在那里他至少做了两次手术,这才使他可以再度 坐直身体,可以移动手臂和脖颈,但还是无法行走。8O年代以后,为了照顾中国千百万的 残疾人,邓朴方建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自任会长,从而使他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已经结婚,是一位艺术家(她本想当一名音乐家,但196O年她生 了一场病,所以没法再上音乐学院附中了)。邓小平的第二个女儿是邓楠,也已经结婚。邓 小平的三女儿邓榕(毛毛)是医学院的毕业生,一直住在家中。在邓小平的三个女儿当中, 邓榕长得最像父亲。她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敢于直抒己见。和邓朴方一样,她也是一名党 员,但邓林不是党员。她在江西陪伴父母的时间最长。后来,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 篇长文,详细描述了在江西的生活。

邓小平最小的儿子邓质方十四岁就参加了红卫兵,和邓楠一样,在1967年他父母被软 禁时,他也去了山西插队。1973年,他成为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生,目睹了1975年动员学 生集会反对他父亲的情形。但他本人似乎并未受到迫害。198O年,他被派往纽约州的罗切 斯特大学研究所学习(他的指导教师和同学当中,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80年 代初,他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回了国,但并没有入党。

"文化大革命"给邓小平家族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他的二弟邓蜀平在土改中被没收了其 在四川的土地,之后入了党,1967年3月他被武汉的红卫兵折磨了好几个星期,最后自杀 了。红卫兵批斗折磨他是因为他与中国"第二号走资派"有密切的关系。卓琳的哥哥,50 年代他从父亲手中继承来的产业被没收了,随后被强迫劳动了八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 逮捕入狱。

复职,使邓小平有机会重新观察中国的政治。由于重新接触官方的信息,因而他比流放 前更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党、军队和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犯罪与消极怠工的现象非常普遍,铁路沿线车匪路霸横行。城市 的失业率很高,主要是因为有大批的知青返城。在农村,很多党的干部变成了当地恶霸。50 年代给许多外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那种勤奋工作的热情已经消失,而代之以腐败堕落和悲观 失望。

1978年3月,邓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说"四人帮"对四个现代化的破坏,已使国 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80年代中国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文化 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但是尚未造成经济的大灾难。1967年到1968年这是红卫 兵和造反派最为活跃的年代,但就是在这几年,也没有出现"大跃进"以后那样的局面。 1969年的工业产量依然比1962年高,只有钢、水泥和化肥持续减产。1975年,很多产品的 产量,包括水泥和化肥,已经增长了近两倍。"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工业的投资比例相当 高,尤其是重工业,这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发展的一个特征。实际上,中国在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这或许是毛泽东要发动一场清除党 和国家的灾难--修正主义的运动最大悖论,在毛泽东看来,苏联是修正主义的头子。

在农业方面,产量增长得很快。同工业一样,1968年也是农业产量最低的一年,主要 是因为缺少化肥。1968年以后,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地增长,197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亿八 干五百万吨,比1966年增加了七百万吨。问题是同一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文化 大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农村大量的新生儿出生。二十年以后的今天,人们依然 可以感受到这一后果所带来的影响。

党、军队和政府的情况都相当糟。党当时约有党员二千五百万人,这当中至少有一半的 人是在1966年后入党的。许多人都很年轻。还有许多人是造反派。他们不喜欢受到纪律的 约束,也忍受不了由"革命"转到"生产"后所面临的单调生活。军队中派系林立,"肿、 散、骄、奢、惰"(邓批评军队的用语)。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谴责 了这些现象,并且呼吁把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搞"打、砸、抢"的"坏分子"从重要的 领导岗位上清除下来,领导班子要抓紧整顿④。在此前几个月,。他更严肃地指出,军队 "遇到敌人进攻还能不能打仗?""我们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是素质比较差。"邓小平拿 人民解放军过去的光荣历史与当时令人失望的状况相比,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文化大革 命"期间,军队被当成了政治工具,林彪对军队中的所有老干部都残酷镇压,使得军队士气 低落,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政府部门的情况也不好。政府高级部门冗员充斥,许多部委 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把持。许多干部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官僚作风严重。这正是二十年前邓小 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严厉谴责的现象。

从1977年夏天到1978年底,邓小平直接负责教育、科技、军事和外交工作。

邓是自己要求负责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对此,他一直很有兴趣。1961年,他主持起草 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起草报告的过程中邓小平体会到,提 高普通教育水平,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条件,而科技进步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四人帮" 认为,在教育方面,不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此,邓小平深恶痛绝。同邓小平一 样,"四人帮"也曾经探讨教育与科技、科技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认为,现代化 会破坏他们所提倡的教育,因而是危险的。

因此,邓小平呼吁恢复和改善各级学校,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他严厉驳斥了"四人 帮"的谬论,他说: "四人帮"胡说"知识越多越反动",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 者",把既无知识又反动的交白卷的小丑捧为"红专"典型,把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为祖 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好同志诬蔑为"白专"典型。这种是非关系、敌我关系的颠 倒,一度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很大的混乱⑤。

在军队中,邓小平以军委副主席和总叁谋长的身份着手整顿他所谴责的不良现象,努力 恢复军队的士气和军队的专业化训练。在这方面,他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作为一名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英雄,邓小平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周围有几个人在1976 年4月是赞同贬黜邓的,暂且不谈政治立场,他们以为,邓指责军队纪律松弛、宗派林立、 专业技术水平低,实际上是在批评他们本人。邓因此不敢肯定他们是否会与他合作,支持他 对军队进行整顿、清除部队中的林彪、"四人帮"余党。很难判断他们在最初阶段与邓合作 的情况。

在对外事务中邓也很活跃。在外事工作中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1976年,中国没有 什么对外政策,有的只是尖酸的排外心理。1976年秋天,毛泽东去世后,苏联主动提出要 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但遭到了断然拒绝。中国因此陷入了林彪欣赏的对外格局,即对美苏两 个超极大国都采取同样的敌对态度。这种态度除了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军事危机之外,也 与邓要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心不相符。

1975年底邓小平下台后,中美之间的谈判就停止了。现在邓小平要重新打开大门,与 美国进行谈判。由于历史的原因,邓小平不能在台湾问题上有任何妥协退让的表示,也不能 停止谴责美国不去抵抗苏联。基辛格说,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不会允许美国人"既享用茅台又 享用伏特加的"⑥。因此,邓小平在台湾问题和地缘政治平衡问题上都持强硬态度。当时的 时机对中国很有利。华盛顿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可以牵制苏联,而不致于刺激苏联。苏联此时正在东南亚和 非洲实行扩张主义。在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上,邓小平有很大贡献。他促成了美国总统 卡特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的中国之行。同国务卿万斯相比,布热津斯基更支持美 国同中国亲近。1978年5月他访问了中国,中国的新闻界没有批评他,而一年前万斯访问 中国时,则受到了激烈的批评。

1978年12月,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但中美建交时,美国政府却附带发表了一份声 明,声称美国保留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权力。但中国方面更看重的是行动,而不是空淡。美国 此时已拒绝向台湾出售战斗机。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她首次减少了驻扎在台湾海峡对面 的兵力,这是三十年来的第一次;她希望台湾方面能够采取理智的办法解决统一问题。

这是一项重大的外交胜利。同时开启了中美更亲密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了中日关系(此 时日本批准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其中包括一项条款,两国承诺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并给驱逐很多华人出境的越南以教训。

上述这一切只不过是邓的计划的很小一部分。他还有更大的计划,那就是要让全党摆脱 "文化大革命"在思想、政策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发展代替阶级斗争,把发展经济作为全 党的最高目标,并进行大胆的经济试验。事实表明,毛泽东和"四人帮"的估计是对的,邓 小平就是要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同时证明他本人1956年所说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存 在了是正确的。

邓小平1956年9月16日说,"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 译注一开始,邓很谨慎。1977年7月他复职后几个星期,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上他只强调毛泽

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而1977年7月召开的是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毛 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实事求是",而避免去提"文化大革命",他没有明确攻击"两个 凡是",并说华是"英明的领袖"。除了在与一些人私下小范围会谈,他也没有批评华在 1978年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制定的十年规划。在那一年的春夏两季,他继续强调实 事求是的重要性,并且说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准则"。1978年9月他才第一次同领导 层以外的人谈话时批评了"两个凡是"。那时,国家的政治气氛已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然。邓要对这种积极的转变负责。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他积极盼望政治上有一个新的开 始。我们不知道他在这一过程中到底主动做了什么,但可以肯定,他一定向他的知己谈及过 这种新的开始,也一定向他的亲密战友抱怨过"两个凡是"。在政治局及常委会上,他批评 了华国锋及其支持者。他也许更为积极主动。即使如此,大多数工作还是他的支持者们做 的,包括胡乔木和胡耀邦。1978年3月,胡乔木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并立即着手 撰写一篇文章,批评5O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胡耀邦从1976年起就同邓小平密切合作,现 在则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同"四人帮"一样,胡乔木和胡耀邦也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介。5月初,胡耀邦在专门面 向知识分子的《光明日报》上空排了一篇长文,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日报》随即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强调理论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不能反其道而 行之。华国锋、汪东兴很快就察觉出这些文章对他们的思想地位,也就是他们作为领导人的 合法地位构成了威胁。但是,他们无法阻止这些文章的广泛传播,也无法阻止在党和军队的 会议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夏未,这场新闻运动转变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很多大字报和传单纷纷呼吁要进 行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政治改革,包括要求罢免吴德北京市市长的职务。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吴德是反对邓小平的,而且他应该为镇压1976年4月的示威运动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邓 小平提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为中央委员会的决策会议作准备。

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时,邓小平在国外。他或许是故意缺席的。但无论如何, 缺席对他很有好处。如果他出席会议,就要听取对政治局其他成员的强烈批评,和对中央领 导集体的指责,因为他也是这一集体中的一员。他避开了这一切,等到会议需要一位领导人 作出结论时,他才出现。

12月13日邓小平在会议最后一天的讲话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不推逐、搪塞的人。他首 先对这次会议所进行的生动活泼的讨论表示满意,认为这是恢复了党的"民主传统"。对于 这次会议讨论和解决的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四点意见。它 们分别是:所有党员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克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 政治生活中,在经济决策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倡民主;正确处理在"文革"中犯错误的同志; 向前看,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经 济政策方面的问题。联系思想解放,邓小平再次提到了实事求是,提到(虽只是顺便提到)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⑦。

会议结束前,北京市委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为1976年4月的天安门事件平反。其他 的重要决定,则由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委员会正式通过。其中最重要的是否定了"两个凡是" 的观点,把四个现代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邓小 平的官方传记中,把第二和第三项决定总结为是"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这是很 公正的说法,因为它结束了毛泽东1957年以来所制订的基本的政治路线。

华国锋依然保留了他以前所担任的职务。但他最有力的支持者汪东兴却被免去了中办主 任的职务,并由胡耀邦担任重新恢复的中央秘书长。陈云再次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增选邓小 平最坚强的三位支持者邓颖超、胡耀邦和王震为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在1975年和1976年指 责邓小平的决议也被撤销了。随即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为彭德怀、陶铸恢复了名 誉;解放了彭真和薄一波。

同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所召开中央委员会会议的情形一样,这次工作会 议也是在民众发起运动的背景下召开的。所不同的是发起这场运动的是年轻的工人和机关工 作人员,而不是大中学生。他们的活动是自发的。他们要求政治改革,用共产党的词汇来 说,是右而不是左。同红卫兵一样,他们也反对党的权威。但是他们提出这一要求是希望个 人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自由,以及实现政治多元化,而不是像红卫兵一样喜欢斗争、闹 事。

这一运动始于11月中旬,最初是沿西单一条街一段围墙边举行的露天集会。不久,这 段墙就被称之为民主墙,从头到尾贴满了大字报,这是当时国家所允许的一种表达意见的方 式。这些大字报批评毛、"四人帮"和"一小撮"不愿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高层干部,同时 颂扬周恩来和邓小平。后来,人们得知华国锋及其盟友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受到批评的消息, 加之军队和警察没有对民主墙的活动进行干预,大字报的作者们越来越大胆了,聚集在民主 墙前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了11月底,大字报上有关民主与人权问题的讨论成了一大特色, 一些大胆的人开始散发传单和报纸。三个月以后,这项运动变得更为激进,有些人甚至到政 府机构的门前静坐绝食,以示抗议运动还向其他许多大城市蔓延,而且对邓小平的态度上越 来越不友善。

刚开始的时候,邓小平无疑是欣赏这项运动的。因为它继承了天安门事件,推动了真理 标准问题的朗讨论邓小平认为天安门事件是革命的,而不是反革命事件。这一事件使他成为 英雄,使他的政敌成了反派角色。邓小平坚信党应随时了解群众的要求,这是一条正确的原 则。但是,随着这一运动的不断深入,他开始察觉到了危险。继续容忍这一运动,可能在政 治上对他造成伤害。他政治上主要依靠的是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人,如陈 云、彭真。而这些人一直对党领导之外的政治运动持怀疑态度。另外,这一运动可能会破坏 一些社会秩序,而邓小平以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邓小平并未急于采取行动。在拟定完整的现代化政治理论之前,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在完成了这套理论之后,就在这时,他发表了一篇谈话,这篇谈话与他1956年在"八大" 上所作的报告同样重要,均可看作是他个人的政治声明。这篇报告补充了他12月在中央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方针,这些方针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这些 方针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思想的精华,因而非常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邓小平是3月底在党的理论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这篇谈话的。他首先回顾了逮捕"四人 帮"以后的形势,认为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形势基本上是好的,接着谈到了所面临的困 难。由于有这些困难,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是很艰巨的。邓小平说,他想说的是思想 政治方面的问题。接着,他直截了当地谈了自己的想法: 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 项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 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接着说,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待的",我们要同怀疑四项 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不论它是"极左"(例如林彪和"四人帮")的还是右的:

现在有一些人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一定要彻底驳倒这种言论。首 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 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绝大多数人 决不允许历史倒退。其次,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 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邓小平还解释了为什么在社会主义阶段还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我们已经作了大量的 宣传,说明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 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 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 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同他 们的斗争不同于过去历史上的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公开的完整的阶 级),但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 特殊形式的遗留。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 能有社会主义民主。这种专政是国内斗争,有些同时也是国际斗争,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 的。因此,在阶级斗争存在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 家专政职能的消亡,不可能设想常备军、公安机关、法庭、监狱等等的消亡。

关于党的领导,邓强调没有党的领导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 离开了中国共产党,谁来 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 众的自发性。党的领导当然不会没有错误,而党如何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正确的和有效 的领导,也还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要求削弱和取消党 的领导的理由。我们的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 己的错误。今天的党中央坚持发扬党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并且坚决纠正过去所犯的错误。在 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更是广大群众所不能容许的。这事实上只 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

在谈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那一段,邓小平划分了毛本人与他的思想,毛泽 东本人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差异: 难道不是毛泽东思想才使约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 中国人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并在1949年获得全国解放,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改 造吗?这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毛泽东 同志同任何别人一样,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在他的伟大的一生中的这些错误,怎么 能够同他对人民的不朽贡献相比拟呢?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 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 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如果谁在对待这样严肃的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 主义,那末,他就会受到党和群众的责难。 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 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 斗争经验的结晶。⑧

邓小平这篇讲话后不久,中国当局取消了西单民主墙。

1991年8月中国最新出顺的党史书指出,邓小平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全会上成为党 的核心领导人。但是,1979年春的时候,邓小平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并未取得这祥的地 位。

他当时之所以很快而准确地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可能是因为他觉察到华国锋和他的支持者 可能会借民主运动打击他。这不是说,他在那篇讲话中所表达的不是心里话,而是说他发表 这篇讲话的时机与讲话的核心内容受到了当时党内斗争的影响。

无论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反正1979年秋天,华国锋和"凡是"派陷入了守势,其最主 要的原因是华国锋提出的十年发展纲要在当时已被证明是空想。十年发展纲要规定,十年内 石油产量要增加四倍,钢产量增加二陪。然而,当时许多油田并没有勘探出来,而要实现钢 产量增加二倍,就必须进口大量炼钢设备,而当时的中国是负担不起这种进口的。由于增大 投资规模,特别是对重工业的投资,导致了通货膨胀,增加了农村的压力,农村要向城市提 供更多的粮食。当时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主持召开了为期三周的工作会议,决定 放弃这一计划,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历史因此再度重演。"大跃进" 失败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华国锋的"大跃进"失败后,接着出 现的也是几乎完全相同的补救策略,而且前后两次担任挽救任务的都是陈云。

邓小平把这次工作会议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了其他人。他自己则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 四个现代化上。同陈云一样,邓小平也坚决认为华国锋的发展计划只能带来反效应。但他当 时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政策而不是制定政策。通过协商和施加压力,在当年9月的中央全会和 198O年3月的中央会议上,邓小平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第二次会议结束后,华国锋在政 治局的四名主要支持者,包括汪东兴和吴德落选了,胡耀邦当选为总书记,他所领导的书记 处几乎全是邓小平信赖的人。

1980年,邓小平集中精力解决政府部门和华国锋本人的问题,他的策略是建议党内的 老同志,包括他本人辞去所担任的职务,让较年轻的人来接替。华国锋对这一建议可能多少 有所抵抗,但即使如此,也很快就被否决了。决定政府高层人事任免的是政治局,而华国锋 此时已被孤立了。8月,他被迫辞去了总理的职务,从而失去了1976年所赢得的三项职务 中的第一项。

名义上,直到1981年6月,华国锋仍一直担任着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但仅 仅是名义上的。在1980年11月和12月连续召开的九次政治局会议上他受到了多次批评。 这些批评涉及原则。政策和公开行为等方面。最后,华国锋主动提出辞去党内职务。没有人 对此提出异议。胡耀邦、邓小平暂时接替华国锋的职务,直到中央委员会正式接受华的辞职 为止。不知为什么,中央全会七个月以后才召开。直到这个时候,大多数中国人(以及全世 界的人)才知道毛泽东选定的接班人已经被罢免。但华国锋的政治生涯还有一小段结束曲, 1982年9月以前,他一直任党的副主席。之后,他同三十七年前的王明、博古一样,只是 一名普通的中央委员了。他从公众的眼前消逝了,报纸上再也见不到他的名字了。

邓小平为什么会对华国锋采取这种态度呢?那小平是不是像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哈 里·哈丁博士所说的是背叛了华国锋呢?⑨或者,邓小平这样对待华国锋是应该的?

从表面上看,不赞成邓小平这样做的人认为,邓在1976年10月和1977年4月写给华 国锋的信中都曾表示要全力主持华。这表明,他不会在华的领导下推行毛以前所批评的那些 政策。而赞成邓小平的人则认为,在华国锋同意邓小平复出之前,他就已经明确表示。他无 法、也不愿意接受"两个凡是"。然而,在政治上,表面的东西并不能说明一切。

哈丁还说,邓小平是个有使命感的人,⑩他要拯救党和国家,消除那些曾给党和国家带 来巨大伤害的思想。当华国锋还是一个党的县级领导干部时,他就已经是党的总书记了。邓 的同辈和同事大多数认为,他是党和国家需要的领导人。如果不过分挑剔的话,应该承认, 同1957年斗争彭德怀以来党内所流行的斗争方式相比,

(应为1959年,此处作者有误。--译注)邓小平所采取的方式是温和的。他没有鼓 励新闻媒体对华个人进行攻击,而华国锋却在1976年允许在报纸上公开批评邓小平。邓小 平获得胜利后也没有要求华国锋像毛泽东要求彭德怀、刘少奇等人那样作自我批判。

在纠正过去的历史方面,1980年和1981年有几件主要的事情:为刘少奇平反,审判 "四人帮",全面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给"文革"定性。

在党内外,刘少奇一直都不是一位特别受爱戴的领导人。虽然,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任新 四军政委,但在60年代,很多党员认为他不够资格接替毛泽东任军委主席,有些人甚至怀 疑他能否胜任党的主席。人们对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只是表示遗憾,而不像对待其 他受害者那样感到痛心。同为其他人平反相比,诸如同彭德怀、彭真的冤案相比,他的案子 很敏感。为二彭平反不用去否定"文化大革命",也不必直接去谴责毛发动"文革"的做 法。但是,刘少奇的地位很高,他是被当成"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的,因而为他平 反就没那么容易了。

邓小平想为刘少奇平反是因为他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他准备面对全面评价毛泽 东的功与过所造成的后果,而且他也一定认识到,不为刘少奇平反,自己的复出与平反就不 彻底。直到1980年2月底,他才促使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撤销了对刘 少奇的一切指控。同年5月为刘少奇举行了追悼会。被关押了十多年的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 又重新出现在公共场合。她是一位有知识、有魁力的女性,她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 到来,那将是一个丰富多采、不再充满恐惧的时代。

对"四人帮"、陈伯达以及林彪的支持者的审训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上的一个创 举。斯大林曾把他的政敌送上法庭,东欧的一些共产党领导人也曾跟着这样做过。但毛泽东 从来没有打算让法庭来审判"反党"、"反革命"分子。这或许是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党的 地位远远高于国家。或许是因为他觉得很难像对待谋杀、抢劫犯那样,为反革命分子定罪。 邓小平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事实上,他要明确区分毛泽东所说的"犯错误"和"四人帮"、 林彪所犯的"罪行"之间的差别。

对"四人帮"的审判是1980年11月底到1981年1月底在公安部以前的办公地举行 的。事先就已经给十名罪犯定了罪,只是将最后的审判程序公开了。被告中只有江青试图为 自己辩护,张春桥一言不发,其他八名罪犯或俯首认罪,或把过错推给同伙。江青主要说的 是她只是按照毛的指示办事(她说"我是毛主席的狗"),现在审判她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和 她一样,也参与了对刘少奇的批斗,而且在"文革"期间,法律已失去了作用。她的表现引 起法庭内外的阵阵骚动,许多观看电视的人不得不承认她有点精神。然而,各种文件和口头 证词表明,"四人帮"的活动折磨死了成千上万的人。江青本人对于了解她过去历史的人, 都毫不留情地进行了迫害。

江青和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两年后改判为无期徒刑)。其他罪犯也都被判了 很长的徒刑。陈伯达和林彪的一些支持者在80年代被释放,不过此后就不曾在公共场合露 过面。

历史决议完成得比较顺利,这个决议是由胡乔木主持的一个小组负责起草的,决议经过 了多次修改。邓小平和胡乔木等人至少讨论了九次,主要是讨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导人的功 与过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决议的最后定稿文字清晰易懂,用词极为谨慎。

决议的开头首先回顾了1921年至1979年中国革命的历史。中间部分论述了毛泽东的地 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 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干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 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 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 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 的集中概括。

《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非常明确:"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 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否认毛泽东个 人对"文化大革命"应负的责任,指出"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 的",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 要责任。《决议》还分析了毛泽东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决议》把毛泽东塑造成一个悲剧人物,认为他是自己所犯错误的受害者,周恩来也是:

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处于非常困难的 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 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他同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 无限悲痛。⑾

但是这一决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为什么党的其他领导人未能阻止毛泽 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而且它也没有提"大跃进"以后的饥荒。但是它至少取得了同 1945年党的历史决议一样的成功。它结束了党内对过去一些问题的争论,正确解释了一些 问题,为党今后的正常生活提供了依据。它没有令什么人感到不对劲,也没有什么人想要对 它进行修改。

注释:

①《问题与研究》,1983年第3期,第443页。

②《剑桥史》第15卷,第3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3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75页。

⑤同上书,第82页。

⑥《剑桥史》第15卷,第43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0-153页。

⑧同上书,第166-172页。

⑨哈丁:《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66页。

⑩同上书,第58页。

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邓小平传 作者:理查德·伊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