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章 从东征到西征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21章 从东征到西征


两路红军刚刚会师,敌人就开始了对陕北的"围剿"。东北军5个师分别从南、西两个方向向葫芦河和洛河之间合围。先头一○九师、一○六师占黑水寺,趋直罗镇。形势很明显:如果不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就无法在陕北站住脚。毛泽东决心在直罗镇打个歼灭战。

11月中旬,聂荣臻和林彪到象鼻子湾军委总部开会,确定了打这个战役。战前,彭德怀组织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的干部到西南的山头上看地形。

从出发地到直罗镇约15公里路,聂荣臻骑着骡子,到了镇南的山脚下,下骡登山。从这座山上看下去,古老的镇子就在山前。它三面环山,一条大道从西向东穿过镇子中央。镇北面有一条小河,东头有座古寨,顶盖早已坍塌,石砌的围墙尚好。10几副望远镜对着镇子细心地观察,边看边小声议论,都觉得这是伏击敌人的理想阵地。

11月20日下午,一○九师顺着东西大道钻进了直罗镇。在毛泽东、彭德怀指挥下,当日晚,红十五军团由南向北,红一军团由北向南,从四面八方包围了直罗镇。聂荣臻和林彪在一个山头上设了指挥所,于次日拂晓5时半部署完毕,发起了战斗。打到中午,敌人虽有6架飞机掩护,但指挥系统已被打乱。忽然,约一个团的敌军朝红一军团指挥所直冲过来,企图夺路突围。当时指挥所的警卫连被派到毛泽东的指挥所去了,只有一个警卫排和很少的机关干部,没有长枪,只有短枪,每人仅有4发子弹,情况十分危急。

聂荣臻和林彪、左权亲自组织这次阻击,命令机关干部全部拿枪进入阵地,保证不叫敌人冲过去。以几十人对上千人,战斗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

后来警卫连调上来了,聂荣臻亲自带着警卫连冲下山,把企图突围的敌人压下山去。不久,二师四团到了,林彪下令发起冲锋。聂荣臻的警卫员孙起峰就是向敌人发起冲锋时牺牲的。这个战士从瑞金参军时就一直跟随他。孙起峰牺牲时,还背着聂荣臻的图囊,鲜血染在图囊上。对于孙起峰的死,聂荣臻很痛心。他把染着孙起峰鲜血的图囊一直珍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它献给了军事博物馆,以寄托他的怀念之情。

在两路会攻下,敌师长牛元峰逃到镇东小寨,指挥一个多营负隅顽抗。

他发电给一○六师师长沈克要求解围。殊不知,一○六师己被担任阻击的红军击溃,聂荣臻率部追击,在太白镇附近的张家湾消灭了敌一个整团。解围无望,牛元峰趁黑夜西逃,最终还是被击毙了。至此,消灭了一○九师和一○六师一个团,彻底粉碎了敌人进攻陕北的部署。

直罗镇战役,给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中国的西北部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5年5月起,日军逐步攫取了河北、察哈尔两省大部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义愤。12月,终于发生了"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高潮。同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种抗日力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在军事战略上,确定东征山西,以打开抗日通路和打击暗中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的阎锡山军阀势力。

这就是红军东征的主要原因。

1936年1月中旬,红一军团先遣队在陕北延长县临真镇休整待命。是月28日,红一军团在临真镇举行东征誓师大会。这时,红一军团辖3个师,除已恢复的二师、四师,又恢复了一师。

1936年1月31日,中央军委在延长开会研究战略方针,聂荣臻和林彪都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反复说明阎锡山与日寇正勾勾搭搭,东征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对红军有利,是"一个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

会议一致同意东征的决策。

东征军命名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东征军兵分两路,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第八十一师为右路军,红十五军团其余部队为左路军。

黄河对岸,阎锡山当时拥有8万兵力,沿河筑垒,在山西普遍推行保甲制度,做好了迎击红军的准备。

这次东征,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对俘虏、商人、富农、小地主都有新的区别于中央苏区时的政策,意在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和更多的人一致对付外侮。要想革命胜利,政策是关键。聂荣臻一向注意政策教育,对过去的经验教训总是念念不忘,东征教育抓得就更紧。临渡河之前,于2月10日,毛泽东还电示:"政治上解释新策略,着重于对俘虎,对商人,对富农,对小地主。"并询问部队对这方面具体政策了解的情况。毛泽东对于聂荣臻的教育部署是满意的。

毛泽东于19日向部队发了这样一个电报:"渡河时间不可参差,一律二十号二十时开始,以聂荣臻之表为准。"因为那时从战斗中缴来的破旧表快慢不一,于是,聂荣臻的那只表就成了渡河时间的准绳。这件事一时在军中传为佳话。

渡河前夕,一军团隐蔽集结在黄河西岸沟口附近。聂荣臻第一次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雄伟壮观: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到处白茫茫一片,一望无际,真是壮丽异常,与江南的绿色相比实在是崭新的天地。白雪覆盖着大块大块的浮冰,形成一幅奇特的景象,像一座座小银山,在水里缓缓浮动;一阵急流卷来,冰块就猛地一碰,激起很高的水花和四溅的冰渣,发出震动人心的响声,惊起成群白鸟,贴着冰面掠过。渡口两侧是陡立的悬崖峭壁,山头上、隘路口,零散地隆起一些雪堆,在白雪上可以看到不少黑点,那是敌人的碉堡。在密集的碉堡旁边,有敌人的哨兵在活动。20日晚20时开始了敌前偷渡。但船到河心,对岸枪响了,就改成强渡。

红一军团很快突破河防,至22日,红一军团全部渡过黄河,并乘胜占领了三交镇、留誉镇。26日,阎锡山组织反击,红一军团东进迎敌,聂荣臻率四师、一师由北向东南包抄,林彪率二师由南向北包抄,击溃阎部独立第二旅旅部和第三团,歼灭第四团,首战告捷。3月上旬,红一军团逼近同蒲线,阎锡山调集十四旅之众反击。在兑九峪地区,红一军团在毙伤敌约两个团后撤退。

3月中旬,红军兵分3路:左路红十五军团向岢岚、岚县方向,3月底红二十八军也东渡黄河,加入左路军行动;中路红三十军活动于石楼、中阳等地;右路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八十一师向右,突破汾河堡垒线,包围霍县、赵城、浮山、洪洞等城,攻占侯马。4月,又攻占襄陵、史村、汾城,全军团扩军约5000人,筹了不少款子,充实了军费。4月中旬,蒋介石10个师分别由潼关、正太路等进入山西,阎锡山调集5个师12个旅,分路向红军进攻;陕西境内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部队在蒋介石驱使下企图沿河北上卡住黄河渡口。形势对红军不利,毛泽东下今回师陕北。5月3日和4日,红一军团在清水关、永和关、延水关渡口西渡黄河。

抗日先锋军东征75天,共歼阎锡山部1.7万余人,筹款40万元,扩充新兵7000人左右,迫使阎锡山把伸入到陕北绥德、米脂的4个旅调回山西,减轻了对陕北的压力,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把抗日大旗插到黄河以东,推动了华北以至全国的抗日高潮。

东征结束,由毛泽东主持,红一方面军从5月13日起,在延川县大相寺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东征和动员西征。总结东征时,会议肯定了东征作战的成绩和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有不少经验教训。其中,着重批评了红军中的本位主义和自由主义错误倾向。会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红一军团在汾河流域扩大红军较多后,军委曾要红一军团从中拨出部分兵员给红十五军团,红一军团复电请求免拨,这就是本位主义的表现。此事源出于林彪。

听了毛泽东的批评,聂荣臻作为政治委员,承担责任,做了检讨。他说:"我知道这对全军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应该接受批评,我也做了自我批评。"①不久,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军大学校长,左权代理军团长的职务。聂荣臻召开了欢送林彪的大会。至此,林彪、聂荣臻共同领导红一军团的历史结束了。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领导红一军团,把这支队伍培养成主力军团之一,打了许多胜仗,在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黄破、草台岗大捷、强渡乌江和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成为胎炙人口的美谈,家喻户晓,名扬世界。

1936年5月18日,一军团奉命西征。西征的目的起初仍是扩大根据地,扩大红军。为西征组成了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和红八十一师、红二十八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向西迸发。沿途对聂荣臻和许多指战员来说并不陌生,长征的最后行程便是这一带。但心境此时和彼时大不一样了。每日黄昏,聂荣臻骑在马上,看那起伏的土山、荒凉的草原、倏忽出没的羚羊、稀稀落落的村落,征途是艰苦的,但他怀着一定要争取西征胜利的心情一路向西。

6月1日,到达曲子镇附近。曲子镇是庆阳通往宁夏的要隘。当红军向这里前进时,马鸿逵部骑兵旅旅长冶成章率领300骑兵进了曲子镇,被红军先头部队二团包围住了。

二团很快在曲子镇东南角打开突破口,下午3点开始攻城,经半小时激战即占领东南角及街道,两个半尖刀连沿街直逼西北角。进攻的势头眼看要席卷全城时,冶成章带着他的全部人马光着膀子举着马刀反击过来,二团虽然人多但展不开,又没有巷战的经验,竟被冶成章逼退到南门一带。

从俘虏的口供里聂荣臻得知,这个冶成章绰号叫"野骡子",是马鸿逵部的一员骁将,性情暴躁,打仗剽悍,在马家军里颇有些名气。

这个小镇子,到底值不值得打?有人提出绕道而过的方案。"打不下来就算了,部队可以继续前进。"聂荣臻当即否定了这种意见。他说:"不行!

这一仗不能消灭'野骡子',我们到西边就威风大减,马家那些家伙就要欺负你。你连'野骡子'都收拾不了,还有什么搞头啊!对于西征,这一仗很重要,一定要打好!"

他到了二团指挥所。侦察科长苏静后来回忆说:"二团的部队被'野骡子'逼出来时,我在城东南角突破口下面,看到聂政委上来了,离突破口不①《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315页。

到百米。"

聂荣臻仔细地研究地形。曲子镇,方圆不过一公里左右,筑有土围墙,墙高两丈,厚6尺,四角有碉堡。这样狭窄的地面上,一个团的兵力根本展不开,反而对敌人有利。看完地形,他指示二团团长梁兴初:进去的部队不能多,只要一个连,这边打,那边掩护,互相交叉前进。

按照他的部署,二团改变了战术,一个连先攻进去,果然进展顺利,其他部队随后跟进。同时,担任助攻的五团也攻破了西北角。两个团相互配合,到黄昏时分把守敌大部歼灭,晚上10点多钟,活捉负了伤的"野骡子",结束战斗。

环县曲子镇的战斗,打出了西征军的威风,打响了西征的第一炮。这一仗的规模不大,但拔了个硬钉子。整个西征中,他与代理军团长左权相互配合,对于几个主要战斗的指挥都显示出他们的果断。聂荣臻抓了西征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抓了对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在作战上也用了不少心力。

初成获胜,影响到全局。

旌旗西指,红一军团向庆阳挺进。聂荣臻和左权都换了坐骑。聂荣臻西征时骑一头黑骡子,白尾巴根、白蹄、白顶门,人称这种坐骑为骏马,是打曲子镇时从马鸿逵的旅长冶成章那里缴的,正好缴到一对,他和左权各骑一匹。

驻庆阳的马鸿宾6个营和1个骑兵团,驰援曲子镇。6月3日,在曲子镇以南的阜城附近与红一军团部队遭遇,红一军团部队实行坚决的进攻,马鸿宾骑兵望风而逃,剩下的步兵6个营被击溃,红军俘马鸿宾部1100多人,军威大振。红一军团继续向西,一直到陕甘边、正宁以北地区。敌人根本不敢照面,红军如入无人之境,先后占木钵、环县、洪德等城镇。与此同时,红十五军团等部向安边、定边地区进军,也取得了许多胜利。

7月下旬,西方野战军遵照军委指示,进入体整备战状态。

红一军团在预旺堡整训期间,聂荣臻与离别近5年之久的妻子张瑞华团聚了。

"荣臻是那样瘦。以前在天津、上海时还好一点,现在又瘦又黄。经常打仗,前有阻拦,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不可能长得很壮实。"张瑞华这样回忆当时见到的丈夫。可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一带是苦水区,水看上去很清亮,但不能喝,喝了就拉稀,这也是聂荣臻当时显得特别消瘦的重要原因。

张瑞华是由保安转来的。她一到,聂荣臻的警卫员忙了一阵。聂荣臻原来住正房,与左权住在一个房间。现在,需要把勤务员住的小小的西厢房腾出来。

张瑞华走进了这幢土坯小屋。它实在太小了,只有正常房间的三分之一大,进了门槛就是炕。西北的秋天已有凉意,但小土屋里却是暖融融的。

久别重逢,他们有多少话要说。但聂荣臻忙着开会,布置练兵,与人谈话,稍得空闲,才坐在土炕上,与妻子倾谈别情。

他问起张瑞华从上海一路辗转到陕北的情形,问起经常思念的女儿,问起留在上海坚持白区斗争的老战友们的今昔。自长征以来,一切音讯都断绝了。他思念妻子,思念女儿,思念战友。他多少次拿出小女儿的唯一的照片,小照上染着他的汗渍。

张瑞华告诉他,红军东征,消息传到上海,组织上送她到了天津,等着第二次东征。没有等到,她又由天津转到陕西澄城,在澄城教了两个月的书,然后女扮男装,化装成东北军军官的勤务兵,才穿过东北军防区,到达保安。

她怀着兴奋和欣慰的心情,告诉聂她到安塞时见到了叶剑英,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见到了邓颖超,然后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对她说:"荣臻同志是好同志,他工作很认真,为人很正派,对党很忠诚。"

她又谈起寄养在上海的女儿。因为她无法又工作、又带孩子,聂力4岁时便寄养给一位工人家了。对于孩子的寄养,聂荣臻很谅解。他从皮包里拿出珍藏着的女儿照片。张瑞华默默地凝视着那张小照:小聂力站在公园的草坪上,带着稚气的眼神望着前方。这帧照片,使她想起聂荣臻赴苏区后她和女儿在上海时的艰辛,想起了仍在白区生活的女儿。她想:夫妻团圆了,家庭仍是"缺圆"。她流下了眼泪。

听完她的诉说,聂荣臻也断断续续他讲述了近5年的离别之情。张瑞华永远忘不了那间两张八仙桌大的西厢房,这间小厢房里溢出了那样多的融融暖意,直到她步入晚年时还能清楚地描绘出小房间的样子和简陋的摆设。她怎能忘怀呢?!想当初聂荣臻从上海离开时,虽然嘴上没说,但她知道,他是抱着"不一定见面"的心情离别的。5年啊,有多少革命志士捐躯沙场,这个团圆多么不易呵!

她在预旺堡只住了三四天,聂荣臻受命率部接应红二、四方面军,她便返回保安。

"三四天,很快就过去了。有什么悲欢离合?习惯了。在残酷的环境中搞习惯了。无所谓悲欢,无所谓离合。离就离,合就合。离了就走,合了就一道生活。"步入暮年的张瑞华还洋溢着当年女战士的血性,这样说。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22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22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8月下旬,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由预旺堡、同心城、黑城镇地区出发南下,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8月26日,聂荣臻奉命率第一师主力、骑兵第二团组成的特别支队,作为先遣队向静宁、会宁方向进军,9月14日占领将台堡, 18日占领界石铺。10月2日,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攻占会宁,6日,聂荣臻也率部到达会宁。10月9日,一、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会宁会师。10月22日,二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一军团部队会师。四方面军的右翼2万多人从甘肃靖远渡过黄河向西去了,这便是后来的西路军。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全部结束长征。不计西路军在内,红军共3万余人。

蒋介石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十分惊恐,随即调集一军、三军、三十七军,东北军的六十七军、骑兵军共5个军的兵力,分4路追击正向海原、打拉池地区转移的红军,想趁红军立足未稳又十分疲劳之际一举歼灭。

红军的作战方针是:逐次转移,诱敌深入,尔后在预定的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给敌人主力胡宗南第一军的4个师以歼灭性打击;对敌毛炳文的第三十七军和王均的第三军,相机予以打击;对东北军的王以哲部继续执行统一战线的方针。

当红军逐次转移到环县,隐蔽在山城堡附近时,敌人判断红军已向盐池方向撤退,第一军孤军深入,其主力2个师趋盐池,第七十八师于20日进占山城堡,企图从两翼合围红军。在这一态势下,东北军六十七军由预旺堡地区东迸策应胡部。敌人没有发现隐蔽在山城堡南北地区的红军,打一场歼灭战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这一仗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山城堡战役。

当时,与尾追之敌进行一次决战,意义是十分重大的。给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以打击,在战役上说击败气焰嚣张的追敌,有利于取得主动;从战略上说,给整个敌军以震慑,可以显示出红军的强大。当时,数十万东北军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对内战十分反感,一心想着打回老家去,红军如能对蒋介石嫡系部队给予一个重大打击,对东北军将是极大的鼓舞。

彭德怀确定的山城堡战役的部署是:敌人一进山城堡,红一军团为主攻部队,由南面向山城堡进攻,红十五军团从东北面向山城堡西北方向进攻,以截断敌退路,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一军从北面向山城堡进攻。

11月下旬的山城堡地区,已经大雪纷飞,而四方面军的指战员还穿着单衣。他们长途跋涉,胡宗南部一直尾追不舍,虽然会师后有一方面军殿后掩护,也还是没有缓过气来。而一方面军自10月9日会师以来,即担负着掩护任务,转战一个多月,也十分疲劳。整个部队全都面临缺粮的困难。那么多部队都挤在陕甘边地区,而这里土地贫瘠,补给十分困难。陇东地区水比油还要贵,山沟里的水又苦又涩不能饮用,当地老百姓靠窖雨水过活,部队只好饮用山水,许多人患浮肿并拉肚子。部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投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的。

天快黑了,5架双翅膀的飞机还在空中转。左权、聂荣臻组织红一军团的师、团指挥员隐蔽接近到山城堡南面的山下观察地形。敌人扼守的山头上,修起了许多工事,摆着对空联络的标记,成群的士兵在山头上来回走动。看完地形,天已经黑了。这一夜天显得特别暗,没有月亮,没有星光,部队摸索着运动。

红一军团的部队已经上去了,但其他部队没有按预定计划到达指定位置或发起进攻。

红一军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对聂荣臻说:"敌人已经把野战工事搞好了,打还是不打?"

面对这种情况,聂荣臻急了,态度坚决地说:"部队都已经展开了,怎么还考虑打不打呢?好打也要打,不好打也要打。至于说到敌人抢修了一些野战工事,这是部队野战时驻下后的常规。没有听说一个部队驻在一个地方不构筑工事而能安心睡觉的,这种野战工事都比较简单。"还有位部队领导人从前沿打电话向聂荣臻报告,也说不能打。聂荣臻对着话筒说:"部队都展开了,你还讲不能打,怎么不能打?我们单独打,把西征、东征扩大的部队作为代价,来打这个战役。"大家统一了思想,下定决心打。接着聂荣臻打电话给彭德怀。聂荣臻说:"我们的部队不仅展开了,而且已经打响了。

如果决心再动摇,即使本来是胜仗也会打成败仗的。"彭德怀十分果断:"坚决要打,无论如何要打,不能动遥"彭德怀当即打电话给有关部队的领导人,要他们坚决与红一军团统一行动。

聂荣臻的决断,成了决定这一重要战役的重要因素。这一仗,充分地体现出聂荣臻坚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指挥上的果断精神。对已经定下来的决心毫不动摇,这是他一贯的品格。彭德怀的周密部署和在关键时刻支持了聂荣臻,对于取得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聂荣臻可谓身经百战了,有些仗在他的记忆中模糊了,但这一仗的情景他一直未能忘怀。1980年8月15日上午,在海风吹拂的北戴河海滨,他激情满怀地卧忆那场厮杀时说:"那野战工事有什么?我们是相当英勇哩!一个团政委叫陈雄,带着一排人一下冲下去,遇上地堡,就用手榴弹一个一个炸。4个堡垒拿下来了,敌人就溃下去了。陈雄壮烈牺牲!天是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不分敌我,就靠摸摸帽子来识别呀!只要摸摸头上有个圆巴巴(反动派的帽徽),就一刀砍下去。枪也不能打,就拿着手榴弹在那里砸头,都混到一起了,混战在一起。"

敌人开始拼命顽抗。几分钟后便向后溃逃。红一军团全面追击,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他们横冲直撞,插到敌人当中去,跑到敌人前头去。胡宗南的精锐第七十八师被冲垮了。经过一夜多激战,第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全部及二三四旅的两个团被歼灭。胡宗南部向盐池方向进攻的两个师也被红二十八军击溃。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对红军的追击,打破了他对陕北根据地的进攻计划;也更坚定了东北军要求团结抗日的信念。不久,"西安事变"发生,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山城堡战役因此成为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24章 平型关大捷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24章 平型关大捷


9月中旬,阎锡山要求八路军帮助防守平型关,阻止日军南进。周恩来、彭德怀同意了阎的要求。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侧击向平型关前进的日军。

当天,聂荣臻率部赶到上寨,与林彪带领的第一梯队会合了。在上寨师部门口的土场上,聂荣臻和林彪各自端着饭碗,蹲在地上边吃饭边交谈。聂荣臻讲了第二梯队行军的情况,并急切地询问前线的敌情。林彪告诉聂荣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原来要求第一一五师增援灵丘正面作战,为此,他亲自乘军用卡车到距日军仅5公里的灵丘城,侦察敌情,了解友军情况,还看了平型关一带的地形。今天,接到总部命令,在平型关侧击日军。现在,友军不战自退,纷纷撤至乎型关以南,灵丘城今天己告失守。阎锡山来电说,日军将于近日大举进攻平型关。林彪提出,可以考虑利用平型关以北险要的地形打一仗。

饭后,林彪在油灯下摊开地图,同师参谋长周昆、作战科长王秉璋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初步的作战设想逐一作了说明,征询聂荣臻的意见:这一仗打不打?

聂荣臻考虑到,当前日寇气焰嚣张,友军锐气尽失,这一仗,事关军威民心,非同小可。在洛川会议上,他虽然拥护毛泽东基本的游击战的方针,但还有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一条。因此,他果断地说:"打!为什么不打呢?利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气焰骄纵的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嘛。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在与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170_1.bmp}上寨的夜,寒风刺骨。在平型关侧翼山地打一个大仗的部署,就这样决定下来,并电告了八路军总部。国民党军队方面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协同作战。

担任平型关正面防御任务的阎锡山部队,还主动将8个团以上兵力的"平型关出击计划",交给了一一五师,以示"精诚合作"。

9月24日,一一五师在上寨镇小学校的上坪上召开了营以上干部战斗动员大会。

在干部会上,林彪宣布了作战部署:独立团、骑兵营绕到平型关东北截断敌人交通线,阻止敌人增援;以三四三旅两个团为主攻,三四四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的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人以猛烈打击。

聂荣臻进行了政治动员,强调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打好这一仗的问题。他的语气是坚定有力的:这一仗必须打胜!在"恐日脖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党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着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个捷报。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聂荣臻又向团、营干部们强调,他们面对的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中将指挥的第五师团武士道精神很强,在日军中颇有名气。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与会的团、营干部,都是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钢铁好汉,听了作战部署和政治动员,群情激愤,恨不得立即杀上战场,与日本强盗决一死战。

开完会,林彪、聂荣臻又组织与会干部进行了现场勘察。聂荣臻爬上满目秋色的山梁,但见群山之上,婉蜒着古老雄峻的内长城,平型关座落在群山之间。这一带山势不高,但是山连山,峰接峰,利于部队隐蔽。聂荣臻看到,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10多公里,沟深10到100多米不等。这条峡谷古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古道两侧,是刀削似的危岩绝壁,再上面是比较平缓的沟岸。在这里埋下伏兵,不愁消灭不了进入伏击圈的日军。

察看地形归来,林彪告诉聂荣臻,据侦察员报告,日军已经进至蔡家峪以东地区,有于明日进攻平型关的可能。他们把情况又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随后用电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三四三旅本晚24对出发,进入距敌预计经过的汽车路仅二三里地的白崖台一线设伏,三四四旅随后开进。

当天晚上,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从上寨、下关赶到离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一带,隐蔽集结,进行战斗准备,待机歼敌。天不作美,突然下起了罕见的暴雨,气温骤降,秋寒袭人。林彪、聂荣臻的作战决心毫不动摇:不能贻误来之不易的良好战机,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击!午夜,部队冒雨向预定地域进发。战士们既无雨衣,又无斗笠,只得任凭狂泻的暴雨湿透征衣。在风雨交加中,队伍沿着山间小径和泥泞的山沟穿行。随暴雨接瞳而至的,是慑人心魄的山洪。战士们只得把枪和子弹挂在脖于上,手拉手或拽着马尾巴从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急流中趟过去。大家的手脚都冻僵了,牙齿敲得咯咯响。

作为指挥员,聂荣臻心里系着全师干部战士的安危,密切地关注着部队与山洪搏斗的情况。陈光的三四三旅走在前面,两个团都平安地越过一道激流,走在后面的徐海东的三四四旅只过去了一个多团,剩下的人马却被越来越汹涌的山洪挡祝有几个战士杀敌心切,急干涉过急流,被凶狂的山洪冲走,不幸遇难。

聂荣臻与林彪商量,已经过河的三四四旅一个多团按预定方案使用,没有过河的部队不再强渡,以免不必要的牺牲。林彪同意这个意见。

1937年9月25日,聂荣臻在平型关东侧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山头上,和林彪一起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大战。

雨过天晴,曙色初露。部队经过一夜风雨行军,按预定时间赶到了目的地。聂荣臻站在指挥阵地上,举起望远镜,纵观由平型关至东河南镇那条5公里长的沟道,但见沟道里空无一人,两侧的山崖上,凋零的树木在秋风里瑟瑟发抖,枯黄的草丛上,雨珠闪着寒光。他知道,就在沟侧潮湿冰冷的草木深处,正埋伏着几千颗愤怒的心。

在十里长沟埋伏的,是由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六八五团和由李天佑、杨勇率领的六八六团。徐海东的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奉命隐蔽地穿过沟道通路,占领了东河南以北的高地,以便切断敌人后路。六八八团停止了强渡,作为师预备队暂未开入战地。

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已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以东开进,配合主力作战。

林彪单腿跪在聂荣臻身旁的草地上,也在用望远镜观察设伏的阵地和沟道通路。他俩看到部队隐蔽得不露一丝破绽,完全与山峦草木融合在一起,不由得满意地相视一笑。站在一旁的苏静不失时机地举起照相机,拍摄了这两位于型关战斗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前沿阵地指挥的照片。

抓紧战前的空隙时间,林彪和聂荣臻对前来受领任务的六八五、六八六两个团的领导人讲明敌情:日军前梯队有儿十辆卡车载着敌兵已于拂晓前通过老爷庙、关沟,估计已抵达国民党军队防守的山下。由灵丘开进的敌第二梯队现在正经蔡家峪、小寨,向老爷庙前进。六八六团负责消灭老爷庙至蔡家峪一线之敌。六八五团待六八六团打响后,即向进入伏击圈的敌人冲击。

两个团配合,从首尾两端夹击敌人。聂荣臻还简明扼要地强调了一下战场注意事项。两个团的指挥员便疾速地返回阵地。大战一触即发。激战前的战场,出奇地平静。中国有句成语,叫"清君入瓮"。日军要进至平型关前,必走这条十里长沟,而这帮凶狠暴戾、不可一世的强盗只要落入这个有几千伏兵的"巨瓮",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上午7时许,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进入了伏击圈。100多辆汽车载着日本兵和军用物资率先开道,200多辆骡马大车拉着九二式步兵炮、炮弹和给养跟随其后,压阵的是骑着高头大洋马的骑兵。日本兵脚穿皮鞋,头戴钢盔,身穿黄呢大衣,毫无战斗准备。山沟里,汽车的马达声,马蹄的得得声,大车的轱辘声,响成一片。聂荣臻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那些日本军官神态骄横,麻痹到了极点,连两侧的警戒都不放,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军队都是像他们遇见的那些国民党军队一样,一触即溃,做梦也没想到有一支从天而降的八路军队伍在此严阵以待。

伏击部队的报告同时汇集到师部:敌军已经全部进入伏击圈,光沟道里就挤满了1000多名敌人。林彪和聂荣臻立即下达了攻击命令。顿时,沉默的群山怒吼了!满贮深仇大恨的枪弹和迫击炮弹带着啸音飞向敌群,手榴弹雨点般地飞进沟道,炸得日本侵略军鬼哭狼嚎,血肉横飞。日军汽车撞汽车,人挤人,马狂奔,指挥系统一下子就被打乱了。

"敌人很顽固呵!"聂荣臻发现日军正利用汽车作掩护,进行顽抗,并且组织兵力抢占有利地形,连忙跟林彪商量说:"这块肥肉块大,不好一口吃掉,得分而食之。"

林彪回答说:"是这样。部队得冲下沟道公路,将敌人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他们果断命令部队出击,杀入敌阵地,并指令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派出一个营,冲过公路,抢占在设伏前因怕暴露目标而来不及占领的老爷庙制高点,以便两面夹击敌人。

山谷间骤然响起激昂的冲锋号声和惊雷般的冲杀声。八路军勇土呐喊着向敌人扑去,同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聂荣臻透过望远镜看见那群经过武士道训练的日军虽然失去指挥,被分隔开来,仍然利用汽车和沟坎,进行顽抗。八路军干部战士前仆后继,以更加猛烈的攻势对付顽固到极点的敌人,连伤员也与敌军伤兵扭打在一起,互相用牙齿咬,用拳头打。六八六团副团长杨勇在激战中负了伤,仍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六八五团一连连长曾贤生,带领战士们冲入敌群,在肉搏中壮烈牺牲。清理战场时,人们发现有位战士与敌人拼刺刀时,双方的刀同时刺入对方的胸膛,一齐倒在血泊中。由于敌人的刺刀长,八路军的刺刀短,这位无名的战土定是迎着敌人的刺刀将敌刺死的。{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175_1.bmp}经过一番激战,老爷庙制高点等有利地形全被八路军占领。

中午时分,被堵截在辛庄、老爷庙、小寨村一线山谷中的1000多名日军全部被歼灭。八路军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多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板垣组织的增援部队被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在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独立团还在灵丘与涞源之间的腰站,击毙了增援的日军300余名。

从另一路进攻平型关的日军惊恐万状,向原定为国民党阎锡山部队阻击阵地的东跑池方向突围。奇怪的是,原先表示要以8个团以上的兵力出击的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始终袖手旁观,按兵不动。林彪和聂荣臻曾派人前去联络,请他们协同作战,但他们仍然隔岸观火,无动于衷。林彪和聂荣臻遂令部分部队打扫战场,其余部队乘胜向东跑池之敌发起攻击。

血战后的十里长沟,日军人仰马翻,尸体狼藉。燃烧的汽车,遗弃的武器,散落的文件、作战地图、写有"武运长久"的日本军旗及各种罐头食品,满地皆是。聂荣臻走下山谷察看,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八路军部队对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估计不足。干部战士们仍然用国内战争时期对待白军的办法来对待日军,以为日军被击溃之后一听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喊话就会举手投降,其实不然,反而吃了亏。有的战士去背日军的重伤兵,被一口咬掉耳朵;有的战士为躺在地上的日军包扎伤口,反被开枪打死。八路军因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激战和打扫战场中牺牲的200多人,大多是经过长征的老战士。聂荣臻为他们的牺牲痛惜不已。他当即向打扫战场的部队下达了紧急指示:对于顽抗到底的敌人,坚决消灭!

突然,从离聂荣臻不远的一个山洞里传出几声沉闷的枪声,警卫员阮寿贤急忙拉着聂荣臻闪到隐蔽处。原来,一个日本兵钻进了山洞,不但不投降,还向外打冷枪。几个战士朝洞里射击,总也打不着他。聂荣臻气愤地说:"丢手榴弹,炸死他!"随着一颗手榴弹在洞内爆炸,山洞里终于沉默了。

听说八路军打了大胜仗,附近的老百姓欢天喜地,都自动跑来帮助搬战利品。日军的百余辆汽车和车上运载的摩托车都是崭新的,可是八路军无人会驾驶,聂荣臻只好以极为惋惜的心情命令部队将其烧毁。至于缴获的大量武器弹药、军需用品和战马大车都全部运走了。从日军的机密文件和作战地图上,聂荣臻发现,与一一五师血战半日而败北的,原来是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板垣师团的二十一旅团。

八路军忍着饥渴和恶战之后的极度疲劳,扑向准备从东跑池突围的敌人,占领了东跑池北面和南面的制高点,使国民党军队阵地前的日军面临被歼灭的命运。二三千名日军多次反扑,均被击溃。在这关键时刻,作为友军的国民党军队理应合力围歼敌人,然而他们却躲在其阵地里,始终不露面,使八路军与日军形成对峙。更令人愤慨的是,黄昏之后,国民党军队竟主动放弃了平型关西北面的制高点团城口。林彪和聂荣臻考虑到部队已十分疲劳,敌人大队援兵将至,遂令部队撤出战斗,立即转移。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震惊中外。这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的首战,也是中国抗战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在"抗战必亡"的谬论甚嚣尘上之时,这一仗一下子就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而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部分地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使慌乱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得到喘息的机会,战线渐趋稳定。聂荣臻对这次大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87年,他年事已高,还欣然命笔,感慨赋诗:"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①部队从平型关下来之后,即往五台方向转移。战士们虽然疲惫至极,心情却异常兴奋。他们穿着缴获来的日军衣服和皮鞋,扛着崭新的日本三八大盖枪,一个个神采飞扬。行军途中小憩,聂荣臻与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日本罐头、饼干等战利品,谈笑风生。

山西五台城边,有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河东村,成了一一五师师部的所在地。聂荣臻住在小学教员王希禹的家中。乡亲们知道八路军旗开得胜,纷纷赶来慰问。聂荣臻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向大家介绍了平型关大捷的战斗经过和辉煌战果,极大地鼓舞了五台人民。

八路军前方总部就住在离河东村不远的南茹村。聂荣臻与林彪一起赶到南茹村,向总部汇报平型关大战的情况。朱德兴奋地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打得好,打得好啊!出师第一仗就击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恐日帛和'亡国论'都是错误的。"9月26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同时指出:八路军要"向恒山山脉及其东、西、北三方向突击,展开敌人侧面游击战争的计划,暂时当无执行的条件,要待敌人更深入,后方更空虚时才能执行。"9月30日,林彪、聂荣臻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总结平型关战斗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集中使用兵力和采取了突然袭击的作战方式①。

①林彪、聂荣臻给"朱彭并告毛主席"的电报,1937年9月30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23章 在洛川会议上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23章 在洛川会议上


1937年7月,当"卢沟桥事变"的消息8日晨飞传到陕北黄土高原的时候,聂荣臻热血沸腾,激情难平。

"卢沟桥事变"翌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同一天,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表示全体红军将士愿"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在前方战局瞬息万变的日子里,聂荣臻心急如焚地等候着国共两党谈判的结果,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云阳一带积极组织部队争分夺秒地练兵,随时准备开赴前线,驱逐强虏。一直到8月中下旬,国民党政府在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其统治中心南京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才被迫改变了在人事安排及军事指挥机构设置等问题上对红军改编采取的刁难态度,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设立总指挥部,开赴华北战场,与日军作战。

8月19日,聂荣臻接到前敌总指挥部通知,毛泽东从延安来电,一军团作为红军抗日先遣兵团,由陈光、罗荣桓率领,率先行动,同时通知他和刘伯承、邓小平前往洛川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红军出师抗日的有关问题。聂荣臻当即与代理军团长陈光部署部队行动事宜。8月22日,红一军团离开三原地区,作为红军先遣队向山西进发。部署完后,聂荣臻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洛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及其他人员分乘大卡车,从距洛川90公里的延安来到了洛川。聂荣臻与中央领导人见面,感到分外亲切。

他意想不到的是,张瑞华也从延安"抗大"搭乘卡车来到了洛川。{ewc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162_1.bmp}一年前,张瑞华到达陕北以后,聂荣臻因处于战争环境,军务繁忙,与妻子很少见面,连写信也很少。张瑞华对丈夫是理解的。有一次,她写信给聂荣臻,倾诉思念之情,还半开玩笑地写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荣臻,你现在也成了大禹啦??"此信被一军团一位参谋误认为是公函,拆开一看,才知道拆错了,赶紧报告教育科长孙毅。孙毅连忙嘱咐参谋:"快把信封好交给政委,信的内容可别乱传!"当时聂荣臻实在太忙,匆匆看了信,竟没有察觉。此次洛川相会,是张瑞华到陕北后与聂荣臻第二次见面。

看来这还是组织上有意安排的。因为洛川会议一结束,聂荣臻就要领兵出征,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去了。

在洛川县冯家沟村举行的洛川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聂荣臻在会上听取了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张闻天关于形势和任务问题的报告,以及周恩来的重要发言,参与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聂荣臻后来回忆说:"召开洛川会议,主席的意图是要解决作战方面的战略方针问题。就是要打山地游击战。主席强调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能轻视它,也不能够用打国民党的办法,那不行,子弹缺乏,武器很少,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怎么办?

所以硬拼硬打是不行的,同时那样子也不能发动群众,不能建立根据地,不能扩充我们自己的队伍。主席呀,他是看到后头那一层,就是日本人败了以后,我们要转入进攻,所以要独立自主,要建立根据地,扩大武装。会上有些不同的意见,就是以游击战为主还是以运动战为主的问题。我发言是赞成主席的意见,赞成山地游击战,着重要独立自主。"

聂荣臻的回忆是准确的。从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洛川会议记录上查到,聂荣臻作了如下发言:"1.军队出动与成略问题,现在我们是整个阵线之一部,另外同日本作战,应时时顾到我们不要吃亏,因此战略上采取山地游击战,基本上要有独立自主,否则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可能发生问题。出动兵力为着很快地创造根据地,力量更大,影响更大,以前线的力量来争取条件,也是可以的;2.游击支队问题:大的游击队??小的游击队繁殖,应尽量与东北及其他地方的游击队打通,并派人去。现在干部对游击战争,独立的工作(能力)比以前差,在敌人后方的基础还是靠当地;3.外交问题,我们有许多关系,应进一步派人去工作,做军队中的政治军事工作;4.财政问题,各方面的经费都不够,以前是从地方筹粮,现在出动,再等是不可能也不应当的,开始应争取人民,不要侵犯其利益。战斗员生活上应同蒋介石士兵平等,否则工作不好做,并且给敌人以挑拨间隙。现在应多想点办法,如国际方面,募捐是可以的。"聂荣臻的发言,是对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的坚决支持,也是他日后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基矗经过讨论,大家统一到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上来了。后来,毛泽东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实际情况,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归纳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①洛川会议一扫聂荣臻心头因前方战局混乱带来的愁云,思想豁然开朗。

自"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要进入抗日战争了,仗究竟怎样打?这是聂荣臻时刻思考的问题。洛川会议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明确认识到,出征之后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行持久抗战。

8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下达了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第一一五、一二○、一二九3个师。第一一五师由原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和七十四师(留陕北)组成,林彪为师长,聂荣臻被任命为副师长。10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聂荣臻被任命为师政委。

8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前方分会(后称华北军分会)。聂荣臻任该会委员。

不久,聂荣臻接到了蒋介石签署的委任状,心中感慨万千。对于与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恶战多年的聂荣臻来说,接受这一纸委任,不能不说是极富戏剧性的。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聂荣臻像所有坚定的共产党人一样,视蒋介石为头号大敌。现在,蒋介石表示愿意抗日,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他才给八路军将领们发委任状。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进行长期努力的结果。国民党当局的政策转变,对于抗日战争的兴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聂荣臻也注意到,蒋介石完全是为形势所迫,才不得不暂时放弃执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血淋淋的"剿共"方针的。

洛川会议结束后,聂荣臻与林彪坐上卡车,向西安进发了。他们准备在西安换乘火车追赶第一一五师已出征的部队。谁知,遇上北方秋季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卡车多次陷入泥坑之中,聂荣臻等将领不得不下车搬石垫路,冒雨推车,弄得泥水满身,疲惫不堪。

车过陕西黄陵县名叫中部的地方,稍事休息。此处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寝。此时,雨势减弱,变为如丝如缕的雨帘,笼罩着耸立在苍茫荒凉的黄土地上的小山包,以及那历尽沧桑的古亭、石拱门和老柏树林。聂①《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2卷,第441页。

荣臻凝望着绵绵秋雨中的黄帝陵,神情肃穆。在这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他从心底里向民族祖先发出决心以身报国的铮铮誓言!

卡车行至宜君县附近,再次陷入泥坑中,车轮打滑,无法前进。为了争取时间赶路,聂荣臻和林彪只好改乘马匹,带上警卫人员先行出发。他们赶到西安城外,找个地方换上干净衣服,才进城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

去往前方的军队领导人分为两批从西安出发,林彪先走,聂荣臻按周恩来的意见暂留两天,分析研究前线形势、面临的困难和统一战线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聂荣臻同周恩来出席了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举行的便宴,然后一起乘坐蒋鼎文派出的专列,前往太原。

听到黄河的涛声了!聂荣臻的心里不由得一阵激动。在潼关换乘木船,渡过雨中的激流。在风陵渡等待他们的是阎锡山派来的小火车。上车后,他听到日军疯狂地沿平绥、同蒲线两侧进攻,国民党七八十万守军有的一触即溃,有的不战自退的消息,心情格外沉重。日军轻取平津之后,气焰更为嚣张,以约30万兵力,兵分3路,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长驱直入,妄图"速战速决",3个月内灭亡中国。华北处于危急之中!

仅有两节车厢的小火车沿着窄轨铁路,驰向战云密布的前方。聂荣臻和周恩来坐在车厢内的小凳上,促膝倾谈。第一一五师按原定的任务,是开赴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向沿着3条铁路线进攻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侧击,以配合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行动。由于国民党军队纷纷败北,八路军必须有单独应付战局的准备。

"荣臻同志,你有什么打算呢?"周恩来用深邃的目光望着聂荣臻,亲切地问道。

聂荣臻沉吟片刻,胸有成竹地指着摊放在小桌子上的一份简易地图说:"我师先按预定计划开进,但应做好单独进行游击战争的准备。从地图上看,晋、察、冀、绥四省交界地区山岭起伏,地形不错,适合于开展游击战争。

不过,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地形,得把力量放在发动群众上,才能坚持游击战争。"

"你的想法很好嘛,我很赞同。"

"恩来同志,我在洛川会议上讲过,部队的枪支、弹药、给养是个大问题。眼看天气就要冷了,大家还穿着单衣、草鞋。我想,得抓紧时间解决部队过冬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仍然是发动群众。"周恩来打了个手势,强调说,"有了群众的支援,一切问题都比较好办了。"

小火车到达侯马车站。一一五师第二梯队--师直属队和徐海东率领的三四四旅正好行军抵达侯马。聂荣臻在这里赶上了部队,便与准备到太原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联系的周恩来分了手。聂荣臻得知日军正兵分两路向太原推进, 20余万蒋阎军节节败退。这时,林彪已经带着第一梯队--陈光率领的三四三旅先行出发了。第二梯队的干部战士,一个个都恨不得插翅飞到前线。遗憾的是天不作美,连降暴雨,同蒲路被洪水冲断,致使部队行动受阻。由于晋北战局吃紧,阎锡山处于不打一仗就不好交待,打又没有把握的尴尬境地。他希望八路军早点开上去,将日军顶祝聂荣臻便要部队抢修被洪水冲坏的铁路,赶赴平型关一带阻滞日军进攻。

聂荣臻率领部队于9月中旬到达太原。次日离开时,太原各界代表、人民群众和东北流亡学生自动聚集在车站,含着热泪高唱抗日歌曲,赠送各种慰问品,热烈欢送他们开赴战常此情此景,自然令聂荣臻和他的将士们为之动情、振奋。

然而,当他们在原平车站下车时,见到的却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诚如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所说的,国民党军队的溃兵"展开长途竞逃的奇观"--当兵的用步枪挑着抢来的包裹、鸡鸭,当官的坐着轿子,赶着驮有箱笼的牲口,争先恐后、慌不择路地溃逃。

"真是兵败如山倒啊!"聂荣臻果断而又愤然地说道,"不能让他们影响我们的行军速度和士气,部队立即改变原定经代县沿大路向平型关的行军路线,绕向五台的山间小路前进!"

通往五台的山间小道上,铺满苍黄的落叶。聂荣臻率领他的人马踏入这秋色凝重、草木萧瑟的世界,无疑给山野带来了活力。山道上,一丛丛绚丽的红叶,像是战士们热情的火焰。

聂荣臻的部队是在中秋节时到达五台的。五台山送给他们的见面礼,却是一场带有寒意的大雨。看着足登草鞋、身穿单军衣的战士们在大雨里坚持行军,爱兵如子的聂荣臻怎不为之心疼呢?但军情紧急,只有冒雨赶路。告别五台,穿过龙泉关,于9月23日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下关、上寨一线。聂荣臻觉得这里地形良好,是进行游击战争的好地方,特别是龙泉关到上寨之间的上下古道,山路陡峭,地势险峻。他对身边的干部说:这里只有靠人的两条腿才能行动自如,骑兵活动都很困难,汽车、坦克等摩托化装备以及大炮等重武器根本无法运动。日本人有两条腿,我们也有两条腿,而且是经过长征锻炼的铁脚板,怕它什么?中央确定我们在这里进行游击战,我是充满信心的!大家的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25章 五台受命 | 聂荣臻传 | 共和国人物

25章 五台受命


聂荣臻、林彪在八路军总部时,左权参谋长拿出几份毛泽东发来的电报给他们看。其中3份电报给了聂荣臻以深刻印象。9月21日的电报中说:"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9月24日的电报中说,"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在9月25日的电报中强调:"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需负严重的责任。"

聂荣臻看了这些重要电报,知道毛泽东坚持洛川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坚定不移的,他就怕前方将领在执行这个方针时走了样。其实,聂荣臻对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早有考虑的。平型关战斗前,一一五师就派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政治部机关和骑兵营等部队,翻越山西、河北交界的崇山峻岭,东进阜平,在冀西山区发动和组织群众了。

9月30日,聂荣臻和林彪向毛泽东等建议,以一一五师独立团到涞源、灵丘地区活动;以一部到大营、代县一线活动,以一部东进曲阳、行唐等地平汉路两侧活动;由师直属队率领部分兵力到阜平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指出:敌占太原后,战局将起极大极快之变化,第一一五师等部及八路军总部有被敌隔断的危险。因此,拟作以下部署:留一一五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应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据此,八路军总部当即决定,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因为师部离总部很近,聂荣臻担负这一重任是在五台南茹村由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当面告诉他的。受命以后的当天晚上,聂荣臻难以入睡。他在红军时期抽过烟,抽得不多,说戒就戒了,现在,又摸出了那久违的烟斗,久久地望着眼前缭绕的烟雾沉思。

多年来,他一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身边工作。可是这次要孤悬敌后,独当一面了。聂荣臻当然知道自己任重如山,非同一般。但是,留给他的部队,只有师独立团、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加上各地方工作团,也不过3000人。在晋、察、冀三省交界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区,面对着四周强大的敌人,这点力量是很单薄的。必须使部队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才行。而要扩大部队打开局面,又必须有一定的干部。当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缺乏干部啊!

第二天,他来到总部,希望总部帮助解决干部奇缺的问题。左权说:是不是把唐延杰调去当晋察冀军区参谋长,他在总部先当作战处长,现在是副官长。聂荣臻说:唐延杰我认识,他原是安源的矿工,大革命时还是我分配他去独立团当的兵,以后在红二十八军当参谋长,这个人可以。左权很快把唐延杰叫来,告诉要他担负新的任务。唐延杰说:我胜任不了参谋长的职务。

聂荣臻说:怎么胜任不了,你过去当过军参谋长,现在缺人,先干起来再说吧!参谋长有了,聂荣臻又提出缺政治部主任。任弼时、邓小平告诉他,是不是把舒同调去担任此职,他现在是总政治部秘书长,字写得很好,曾被毛泽东誉为马背书法家,目前正率工作团在五台。定襄一带开展工作。聂荣臻满口答应,以后几经磋商,又把总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王宗槐等人调来开展筹备工作。

10月中旬,娘子关告急。22日,一一五师主力随总部离开五台南下。在此之前,师进行了"分家"工作,别的都好办,在分干部问题上难免有些争执,因为都缺干部。但大家还是顾大局的,聂荣臻采取了迦避办法,由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全权负责。

"你来分好,你公平。"聂荣臻对罗荣桓说,"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下来,你有决定权,我不争一个人"。

罗荣桓对聂荣臻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非常支持,亲自挑选了一些人留下来。像搞后勤工作的查国桢,搞卫生工作的叶青山;政治部留下了潘自力、余光文;司令部留下了刘彬、黄鹏、刘显宜、路遐、李廷赞等。人数虽少,但一个个都很得力。他还留下了师随营学校。师教导大队队长孙毅自告奋勇要求留下办学,培养干部。聂荣臻对这一切深感满意。

集合号响了,一一五师主力部队整装出发。聂荣臻与许多一起从长征路上冲杀过来的将士们依依惜别,充满感情地目送着南下的队伍消失在群山之中。

从此,聂荣臻和留下的人员被隔绝在敌后。刚分家,人手极少,机关干部们开玩笑说:要问司令部有多少人,一盆菜就够吃了,一条炕就够睡了。

不久,从各个渠道来到军区的干部逐渐多起来,开饭时摆出的菜盆子也慢慢多了。

八路军总部准备移往晋东南前,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特地与聂荣臻一起到五台县政府去,介绍他与阎锡山任命的山西第一行政公署主任兼五台县县长宋劭文认识。邓小平对聂荣臻说:宋劭文的公开身份是阎锡山点头的山西"牺盟会"成员,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邓小平对宋劭文说:"总部就要南进了,聂荣臻同志将负责在这个地区组建晋察冀军区。今后你同他发生党的关系,由他直接领导。"

聂荣臻对宋劭文的第一个印象是稳重干练,诚恳热情。宋劭文对聂荣臻说:"阎锡山至今还不清楚我是干什么的。"聂荣臻说:"你要利用和阎锡山的密切关系,尽量推动他守土抗战,开展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几天之后,阎锡山给宋劭文送来了第一行政公署及五台县的印信、电台、密码。因为他看到太原快保不住了,在撤往临汾之前赶紧把那些东西发给宋劭文,说不定会在敌后为他支撑出个局面来。那部经过修理才能使用的电台以及发给宋劭文的活动经费,在晋察冀根据地初创时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深秋时节来临,五台山区有时细雨霏霏,有时大雪纷飞,天气一天冷似一天,花草枯萎,树木凋零。只有青松翠柏,仍傲然挺立在山坡上,显出勃勃生机。聂荣臻生平酷爱松柏。每当他在野外漫步,看着那一片片的松柏,他决心以松柏斗严寒的气概去面对当前的众多困难。

总部南下不久,娘子关失守,忻口、太原危殆,晋察冀边区已完全孤悬敌后。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几乎天天研究,在这种艰难处境中,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工作。他们围着火盆,用小油灯照着地图,商谈着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各种问题。

聂荣臻认为:兵力太少,这是最大的问题。他说:"要创建根据地,必须首先发展武装。没有武装,一切都谈不上。现在我们只有用滚雪球的办法来发展。你们看这3000多人滚雪球怎么个滚法?"舒同说:"9月间,我带工作团在五台、定襄一带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王逸群、洪水、罗亦经等同志在繁峙一带发动群众,看到这里的老百姓抗战热情很高,牺盟会做了很多工作,有些地方还有党的基层组织,只要有支主力部队作骨干,就可以开展游击战争。"聂荣臻说:"赵尔陆同志不是率领总部特务团直属队和部分部队留下了吗?就让他在那里开辟冀晋边界地区的工作好了。杨成武同志的独立团已经在北部地区收复了广灵、灵丘、浑源、蔚县、易县等地,可以作为一坨坨,开辟冀察边界地区的工作。罗荣桓同志告诉我,他在阜平等地活动时,阜平还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由王平同志任主任,这里已经有了初步基础,同样可以成为一坨坨。我们可以把这3大块先定下来,开展工作。"他接着说:"听左权同志说,总部已派周建屏、刘道生同志率领一支小部队,到平山、寿阳一线平汉路和正太路交界地区活动,工作很有起色,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坨坨。我们滚雪球就先这样滚吧。"经过反复商议,大家都同意聂荣臻的意见。

物资奇缺是晋察冀边区面临的又一大困难。有次讨论这个问题时,特意把宋劭文也请来。查国桢说:"眼下五台山地区简直已是严冬季节,可我们的战士还穿着单衣、草鞋,吃饭也是个大问题,怎么办呢?这些事在中央苏区都是依靠各级苏维埃发动群众解决的。现在是不是请地方政府想想办法帮助一下?"宋劭文介绍了眼前的困难: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抢了老百姓许多粮食、衣物,还拉了大批驴骡和民夫运东西,可是他们却把武器弹药扔掉了。

他表示:"对于八路军的困难,我们还是要发动群众帮助解决的,但困难很大,得要时间。"聂荣臻说:"我们经过市镇,市镇是萧条的,走进县城,县城是空虚的,留下的多是些老头老太太。但是,要解决物资方面的困难,需要发动群众;要补充兵员,扩大武装,也离不开群众。所以,如何发动群众,就成为我们创建根据地成败的关键。"宋劭文说:"要发动群众,要有正确的政策,还要组织政府去执行政策。现在除了五台和盂县两个县政府由我和胡仁奎负责以外,其他的县政府都没有了,下面的各级政府更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聂荣臻笑着说,"对,要发动群众,一靠政策,二靠政府,三还要靠我们艰苦细致的工作。你刚才说,国民党军队沿途丢掉许多武器弹药,这是个重要情况,要扩大武装,就离不开武器弹药,可以动员群众把它们收集起来。"经过讨论,大家认识统一了,创造根据地的关键是要扩大武装和发动群众。

唐延杰参谋长有一次提出:"进行游击战,我们是熟悉的,过去同国民党打了许多年的游击战,但现在敌人变了,作战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聂荣臻点点头说:"对,应该变。从平型关战斗看,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要比国民党军队强得多,武器装备也好得多。我们进行游击战,一般不能正面强攻,日军总是要出来的,我们可以打伏击战,打它个措手不及,打了就跑。"唐延杰补充说:"就是说我们要多打小的胜仗,积小胜为大胜。"聂荣臻说:"日军还有个根本弱点是兵力太少,它不得不大量组织伪军。伪军战斗力不强,在日军兵力很少时,我们也可以攻打一些据点,使他们日夜不得安宁。"

在筹备晋察冀军区期间,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还讨论了许多问题。例如,怎么执行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政策,以利于广泛发动群众,团结更多的人共同抗日:如何对付良莠参差为数众多的杂色武装,既要团结他们抗日,又要同他们的消极面作斗争,进而使之改造成为真正的抗日武装;如何组建各级政府以及成立统一的边区政府;在创建根据地中如何正确看待地形与群众的条件,避免把目光局限于地形方面;如何建立有效的边区经济体系,使根据地得到强有力的物质支持,等等。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

在这段期间,聂荣臻向大家强调得最多的,还是创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大意义。他说:"受命之初,我首先考虑的是,必须使每个留下来的同志懂得党中央决策的意义??这个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4条铁路之间。如果我们在这里成功地创建一块抗日根据地,就会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直接威胁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敌人的战略要点。"聂荣臻认为,只有使指战员们深刻地理解以上重大意义,才能使大家有创建根据地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后来总结这一阶段的活动时说:"在五台山区这一阶段的反复讨论和思考,使我和同志们鼓起斗争的勇气,树立了胜利的信心。"

根据北方局关于立即筹备建立晋察冀边区政府,并准备公开军区司令部的指示,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的普济寺宣告成立。

庆祝大会的会场上出现了一片彩蝶般翻飞的小纸旗。父老乡亲们头一回听到聂荣臻浓重的四川口音的讲话。他首先宣布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军区由他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查国桢任供给部长,叶青山任卫生部长。接着,他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动员大家共同抗日。

人们以热烈而又新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高高的个儿,风纪扣扣得很紧,既威严又和蔼,被称为"聂司令员"的38岁的八路军将领,兴奋地交头接耳,大家被他充满抗日激情的讲话深深地打动了。晋察冀军区的醒目匾额挂在了普济寺的大门口,五台县城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出军区成立的布告。人们奔走相告,无不为之雀跃。

11月8日,聂荣臻接到毛泽东关于军事部署的电报:"阎将无力再过分干涉八路军之地方工作,故八路军将成为全山西游击战争之主体。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不靠国民党发饷,而靠自己筹集供给之。"这使他感到,前一段大家讨论后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央的意图的。

11月13日,经八路军总部批准,聂荣臻发布了成立4个军分区的命令,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赵尔陆;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平(后陈漫远为司令员);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委刘道生。

太原失守后,中央北方局派了大批知识分子干部跋山涉水来到五台山,其中有参加革命较早而年仅25岁的黄敬、邓拓等。聂荣臻热烈欢迎他们,说:"毛主席告诉我们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告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转入了主导地位。敌后的斗争将是长期的、艰苦的,要有啃树皮吃野菜的决心,你们得有这个思想准备哟!"

才华横溢的邓拓告诉聂荣臻,他在来五台山之前,已经学会了识别和采集多种野菜,为的是日后困难时能借以充饥。聂荣臻用赞赏的目光望着邓拓,高兴地开了个玩笑:"好呵,五台山欢迎你这样的野菜书生。"说得大伙儿全乐了。

时过不久,宋劭文找到聂荣臻说,阎锡山来了电报,大发雷霆,说他在五台县河边村的家被八路军抄了,让宋劭文赶紧去调查处理,并向八路军提出抗议。经过调查,发现是八路军的民运工作人员带着区里的干部干的。

聂荣臻听了很生气,背着手在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狠狠地把民运工作负责人批评了一通,并把他撤了职。

这件事使聂荣臻感到,红军虽然改编为八路军,可是不少人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教育。果然,后来接到越来越多的报告,诸如发生了"打土豪"的事。聂荣臻要舒同负责立即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他说:"通知他们立刻停止这种盲目的做法,否则将会削弱抗日营垒的社会基础,扩大敌人的力量,使我们吃大亏。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以及一切赞成抗日的各阶级、各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是当务之急。告诉那些头脑发热帮倒忙的同志们:不管是地主还是富农,只要他愿意抗日,我们都要团结。"一个月以后,聂荣臻在向毛泽东的报告中提到,"各地的地方工作有过'左'的现象,不利于抗日统一战线,正在纠正中"。①经过教育以后,原先摩拳擦掌的人都能闻过即改,抄家游斗土豪的行为被制止住了。那些原先疑虑重重,甚至想逃往敌占区的地主、富农纷纷表示:"多谢共产党、聂司令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定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农历10月,五台山顶峰已积下皑皑白雪。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五台山僧众一致抗日,聂荣臻带人专程上山,到寺庙集中的台怀镇看望出家人。

对佛教、寺庙、僧侣,聂荣臻并不简单化地以"封建迷信"一语斥之。

军区驻于佛教圣地,聂荣臻要求机关、部队都要爱护寺庙文物古迹,不干涉僧侣们正常的宗教活动。这一明智之举,使五台山僧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疑惧皆消,刮目相看。此时的五台山共有汉、蒙、藏、满等各族僧人1700余人,如果发动得好,这也是一支抗日力量。

五台山上,云雾缭绕。五台山佛教僧会会长、大法师然秀,闻知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来看望出家人,特地组织了寺庙乐队欢迎。12个僧人披着袈裟,分站两行,钹萧笙笛齐鸣,皮鼓小锣轻敲,其音幽雅动人,使人犹如步入仙境。聂荣臻高兴地说:"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山乡,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然秀双手合十,笑着说:"庙堂音乐,源远流长。贫僧命众小僧吹奏佛曲,以表示我们五台山僧人对八路军的热烈欢迎,阿弥陀佛!"{ewc MVIMAGE,MVIMAGE, !12300580_0188_1.bmp}聂荣臻亲临五台山寺庙,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国纲领,宣布八路军保护寺庙文物,态度亲切热情,令佛门众弟子深受感动。然秀当即代表五台山僧众表示:"出家人慈悲为怀。吾等出家不出国,保不住国家,佛教、寺庙何存!抗日救亡,僧众有责!"不久,在当地抗日政府的帮助下,五台山寺庙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组成的抗日自卫队,参加了站岗放哨,练兵习武以及打击日伪军的活动。

"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①聂荣臻在五台山挥笔疾书,写下了他发自内心的誓言,也是对全体坚持敌后斗争的将士们的勉励。形势的发展是异常迅猛的。聂荣臻看准了日军正集中力量长驱直入,后方相当空虚,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指挥部队大刀阔斧地开创抗日根据地。

① 1938年1月2日,聂荣臻给毛泽东的报告。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①《聂荣臻画册》,长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42页。

时隔不久,摆到聂荣臻案头的不再是令人忧心的报告,而是边区各地打开局面的捷报。日军发出惊呼:"五台山岳地带为共产军在山西蠢动之策源地,更为向山西、绥远、京津诸地方实行赤化工作之根源。"②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聂荣臻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