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司马迁
《司马迁》写作阐释--扪心追问司马迁司马迁是个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大道上,没有谁能绕得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他的伟业,他空前绝后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可取代的卓越贡献,还有他作为男人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景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如何穿越上千年的时光走进他所处的时代,走进他宽广、博大而又困惑痛苦的内心世界,对任何一个学者,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我从他写的《报任安书》启程。这篇与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具有痛彻肺腑的强烈内省意识,但却比《忏悔录》早问世上千年的奇文,读来回肠荡气,是我早就心里向往的。文章写得确切,深沉,锋芒内敛,透露出他的悲愤,他的自抑,他对每一件事的认真和执著,也道出了他的悲凉,他的无奈。贴心贴肺地读这篇东西,你会感到他注定是要被人阉割的,剩下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当然,当那一刀割下去的时候,你同时又会感到它阉割的已不只是司马迁,也不只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司马迁的生命注定要被涂上悲哀又悲壮的双重底色。历史也从此走进了它的盲区:好,你独裁,你残暴,你掌握了话语权更掌握了生杀大权,你尽可以割断我的咽喉,阉割我的男性,但我可不可以呼吸?可不可以思想?可不可以阉割你的历史?我想这种心理,这种可能性,在司马迁的心里是存在的。幸好项羽、刘邦生在汉武帝之前,至少是生在司马迁被阉割之前,这便使得《史记》中的许多文字得以渗透他的生命之血。 司马迁在忍受奇耻大辱之后仍然想着端正历史,写司马迁,同样也必须端正态度。简约,洞明,犀利,直面生命的痛疼和重量,直至把中国文人那点可怜的自尊逼入墙角,这是首先要确立的。不能纯净,不能气冲丹田,不能全力以赴,就不能免去芜杂,琐碎,不能免去阴暗和艰涩。要大气,苍劲,紧追生命的主题,身怀真正的悲愤,勇于充当历史和文学的殉道者;同时又要游刃于悲怆与低语之间,若壮士那般啸风泣雨,弹铗而歌。面对血迹斑斑的摧残,心狠不起来,或狠得过度,都不可取。 如果表达只停留在描述的层面,那将缺少震撼的力量,也不可能动人心魄。司马迁作为"男人",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嘲讽,一种隐喻,因而他作为自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深刻的。要明白,一个男人分身成为"女人",不仅男人从此消失了,连人的根本也不存在了。这时应细心地去寻找这个"人",虽然你逐渐找到的这个人,可能"男不男、女不女",可能历经悲苦,篷头垢面,但决不能轻易放弃。如果历史浓重的宿命色彩,最终笼罩在写作者头上,那也没有办法,你想躲是躲不开的。 文学性的"性"是人。要在司马迁身上寻觅人性,让男人的雄心在他身上表露无遗,矛盾的是他不再拥有男人的根性,这是他悲哀的源头。但悲哀不可以成为一种代价,那样就浅近了,凄凉了,重蹈覆辙了。必须认识到,是文化上的双向落差给了司马迁致命的伤害,迫使他深陷在悲苦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这种伤害成了他生命中的"绝症",是他向这个世界一再发出不屈呐喊的根本原因。 这个人有着自己的"怪癖",在写他时,我们要寻找到更深的"中国男人"的劣根性,让他有更原则性的根本,有更新的发掘和呈现,而且这种发掘和呈现必须是自然的,悲凄的,又是无法回避的。在这缓缓的发掘和呈现中,无论作为作者还是读者,都会有一种梦回心惊的感觉,因为当你撩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之后,渐渐看到的,很可能是你自己的那张丑陋的面孔。 司马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自尊,自卑,自信,自残",这种种态度注定他的生命是血肉模糊的,同时也决定了他的命运,他的大气。他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有比常人更深切的体味,这让他抱定与书中人物共患难的决心。要把这个人写得淋漓尽致,就得从自己身上剥下那层人皮。 不必在意他的行止,他被实施宫刑前的战战兢兢,被实施宫刑后的压抑和狂妄。他的压抑与狂妄,是一种本能,一种本性。在那样一个时代,礼当然是要用的,但用礼来拘束你的心性,你怎么会成功?司马迁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他能正视自己不能成为男人时的悲哀。在他看来,人的物欲是其次的,满足你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高理想;你可以放弃一切物质追求,但你不能放弃最高理想。 司马迁寻求的是一种"气",就是我们常说的精气神。这是中国文化对生命的一种关注,一种悲悯。在写司马迁时,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国男人的"痼疾"。他们很自傲,但又自卑;很自信,但又胆怯;很自以为是,但又左右徘徊。这种男人的尴尬,让你左右为难。实话说,当我指出中国男人的痼疾很容易被找到时,心里是不好受的,因为"很容易找到"意味着泛滥成灾。 司马迁真的能阉割和匡正历史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只能把握住他自己,那是坚定的把握,真心的把握,又是一种无奈的把握。当他气势汹汹地写出他的个人心境时,以为自己成了无所不能的"主宰"。但他偏偏又被弄成了残疾,生命之中必须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他又要把一切历史弄成不能承受之轻,这中间的艰难、困厄,真是难以想象的啊! 司马迁从来没写过他自己这个"人",一个高尚的人。但他的行为又那么卑微,那么有心机,那么繁复。他毕生都在苦苦地思索,苦苦地把内心的所思所想化为实际,那种个性化表达,体现着中国人的特性。当他把《报任安书》写出来时,心是痛的,在滴血。 没有什么能让他更平静了,当阉割发生时,他先是愤怒,再是平静,再是自然面对,再又心生怯弱,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假如你是有家的,假如你是一个阉人,假如你仍然在寻求一种男人的气魄,假如你还有男人的胸怀这时的你是尴尬的,同时又是可怕的。 司马迁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书写历史的人,当人类真正用自己的个性去书写历史时,就有自己的担忧了。而担忧是痛苦的,因为那是基本事实。我不相信司马迁可以变得很从容,也不相信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使他变得很卑琐,但从司马迁的身上可以看出,这种事实是存在的,一切皆掩盖在最后的辉煌之中。 文化表达个性,也表达司马迁的一种生态。生态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获得这个态度,就有了一种真实。没有这个态度,就没有真实。在我们表达文化时,态度是决定一切的。 司马迁写刺客,写忠,写侠,最精彩。他从刺客列传中得益最多,笔触也最独特,可说是酣畅淋漓。这揭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阉人同样也有极大的冲动。同时又从反面证明,弗洛伊德的那个理论并不总是有效。追溯起来,这大概是一种最古老的气韵所致,可以让他放心大胆地去掉历史的表面,他为了生存而被迫戴上的那层面具,从而寻找到一种内在的真实。他这时能内在地表露自己,写自己,把自己对于人生的把握写出来。于是文字之中的他,才有了张扬的极致。 生命在司马迁的躯体中,一次次步入辉煌。这种种辉煌是可信的,自然的,但总与艰难困苦相伴相随。这里既有司马迁实现辉煌的艰难困苦,也有作家表达种种辉煌的艰难困苦。《虎符》的表达实现了一种极致,基本上把一个男人与另一个男人的命运写细、写活了,夹在中间的还有一个很自如的女人。可它也让人有些怀疑:你的表述真的达到了那么自然吗?是不是还携带一些杂质?因此,在《司马迁》的写作中,必须格外谨慎。人的写作惰性是需要时刻警惕的,稍有不慎,便会卷土重来。 生活中的人徘徊在路口,生命之中的人也徘徊在路口,一切尽在那不说不语的情境中。他自然入画,同时也以怯懦入画。他对于瑕疵的仇恨是那么深恶痛绝,对于生命是那么在意,对于文章是那么自然纯熟。他简直对自己笔下的文字走火入魔,怎么也避不开它们。但真正的残忍,是进入一个残疾人内心的两重世界,这让他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快感,而且他本人已清晰认识到,在文化上、哲学上,正是那种欲罢不能给了他一个寻绎和放纵的机会。在这里,司马迁的向上与精神上的两重分离成了关键,但他不可能抛却一切去认可这关键。他认为他能做到的,就在于陈列一个个详尽的细节。一切其实都是内定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同时又是他身处逆境的自我袒露和解剖,因而也是凄苦的。 司马迁在寻找一个梦境启示,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完美的人,也差不多是一个完美的人,因而他对于肥胖和奶声奶气深恶痛绝。但要命的是,他越是往历史和自己的内心深处发掘,越发现那个肥胖的人,那个奶声奶气的人,原来就是他自己。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最可怜的人。他没有办法甚至没有勇气把梦境详尽。因为,当他沉下去时,就是那么一幅幅图画,他尽力使自己入画。当他看见自己的面影从庄严的文字中渐渐浮突出来时,他心里便有一种东西轰然坍塌,如一堆雪突然被阳光融化。这时他在文章中越是阳刚,在生活中便越显得柔弱,而且这柔弱成了他的整个生命姿态,他几乎要窒息在这柔弱之中了。 身体的背叛从被施宫刑就开始了,而且在一日日加剧。我们应该承认,包括以史官相袭的司马家族,到那时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司马迁那样遭受到如此深刻的痛苦,经受过那么惨烈的打击。这个男性残缺的人,他从此必须一面同身体作战,一面同世俗开战,另外还要向《史记》开战。每挑战一个历史人物,他都可能获得一次新生,得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获得一次新的痛苦。他只能顽强地忘记背负的屈辱,但那耻辱却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刻在他颤动的灵魂中。追根溯源,中国文人的内心高洁、忍辱负重和严重的人格分裂,正是从他开始的。 生活中的弱者,在文化上是强者,司马迁究竟活在哪一个层面上?他心里有光彩,他遭遇的无论是帝王,还是刺客,或者是诸侯,都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恍惚间以为自己就是那些人了。但他却不是,绝对不是。因而我们向前每行走一步,每涉足一个角度,都感到了某种牵制。这造成了一种困境: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司马迁?当他整理中国历史时,是那股浩然正气害了他,使他不能正视每一个人;但宫刑者的别致又使他能区别于任何一个历史学家,他强烈地体会到了那些人的悲哀酸辛以及内心的呐喊,这种种表达让人感到强烈震撼,也让人感到战栗,就因为他的心底里有了愤懑,有了人性的力量。 他的决绝与简单就这样成了一个过程,这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一次次从中走出来,又一次次地走回去。这很无奈,也很悲壮。由此我们便能断定,司马迁的行为中有一种狂悖,既激烈又极端。但他无法左右自己,只好信马由缰,任其带入一个万劫不复之地。于是死亡的阴影开始向他一步步逼近。 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死与死是不一样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普及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一句名言。然而在说出这句话时,他很可能远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从容,那么坦然。因为他必须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在泰山与鸿毛之间作挣扎。这种挣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自我伤害的过程。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为完成那部像泰山那样沉重的《史记》,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屈辱。但文人毕竟是文人,当他完成《史记》之后,他自己认为他的死重如泰山,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却依然轻如鸿毛。因此刘彻把杀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他的儿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 司马迁之后再没有司马迁,如同《史记》之后再不会出现《史记》。 2005年,一个冬夜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司马迁 作者:高光 |
- Details
- Category: 司马迁
《司马迁》李丹阳评--司马迁:梦里不知身是客司马迁写《史记》,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写过他自己这个"人",更不可能写他的伟业,写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写他作为男人所遭遇的旷世奇辱以及他宽广、博大而又自抑悲愤、困惑痛苦的内心世界。 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煌煌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 在一个阳光跳跃的上午,高光笑着自嘲说,我总觉得自己的形象有碍观瞻,很少出门,结果几年了,小区里的一些人还以为我是个卖肉的屠夫。 高光当然不是屠夫,但他的手中确实有一把刀,但他决不是用这把刀来割肉的,而是反身将它深深地扎入历史的脊骨,扎入大汉那辉煌阴晦高贵卑贱悲壮唯诺血性丑陋的最隐秘处,扎入中国文人最敏感最痛楚最不愿触及的魂灵深处。高光的刀在历史的经络和人物的心脉中缓缓游走,於积在历史胸腔中的那一股股污黑的血便随着他游走的刀刃潺潺湲湲地漫漶出来。 汉武帝刘彻是在睡梦中死去的,他孤独、苍老、衰弱,总是在梦中四处寻找那个知心、痴心、诚心,伴他一生一世的女人。那个女人斜躺着,是一个恳求他垂顾的姿势,他看得清清楚楚,那女人是司马迁,长着和司马迁一模一样的面容。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有着浓浓烈烈的入世情结,他们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然而,当生杀予夺的大权系于皇帝的一时喜怒之时,自认为有一身傲骨的文人便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不那么合时宜和识时务了。而且,每到这时,他们都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到这时,他们都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感到不平与愤懑,开始感到失落与惶恐。如此,他们的一生便注定要被烙上悲剧的色彩。 司马迁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宿命。 高光不停地追问:生活中的弱者,文化上的强者,司马迁究竟活在哪一个层面上?他认为,写《司马迁》如果不能纯净,不能气冲丹田,不能全力以赴,那么就不能免去芜杂、琐碎、阴暗和艰涩。高光时刻叮嘱自己要大气,苍劲,紧追生命的主题,身怀真正的悲愤,勇于充当历史和文学的殉道者,同时又要游刃于悲怆与低语之间,若壮士那般啸风泣雨,弹铗而歌;面对血迹斑斑的摧残,心狠不起来,或狠得过度,都不可取。他还说,文学性的"性"是人,要在司马迁身上寻觅人性,让男人的雄心在他身上表露无遗,矛盾的是他不再拥有男人的根性,这是他悲哀的源头。但悲哀不可以成为一种代价,如果那样作品就浅近了,凄凉了,重蹈覆辙了。高光强调,是文化上的双向落差给了司马迁致命的伤害,迫使他深陷在悲苦的泥沼中而不能自拔。这种伤害成了他生命中的"绝症",是他向这个世界一再发出不屈呐喊的根本原因。 高光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着他的司马迁,几近轻柔与心疼。当司马迁像一只可怜的家禽牲畜那样被汉武帝刘彻阉割后,他作为"男人"本身的存在就变成了一种嘲讽,一种隐喻。在世人眼里,苟延残喘的司马迁只剩下了卑微琐碎,躯壳已经残损,男人的生命在倾刻间坍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残损的人写下了《史记》这样的不朽篇章。 屈原是自我的,他可以我行我愫,可以在心如死灰之时峨冠长剑、香草环佩地投入滚滚汨罗江。但是身负家族使命的司马迁却不可能做到"两袖清风朝天去,哪怕阎闾说短长。"虽然他也能蔑视权贵、慷慨陈词,也能荡气回肠、激越千古,但他有一怕--他怕耗尽自己毕生心血、用尽自己所有才华智慧以及生命中累累伤痕撰写成的《太史公记》在血光冲天的政治斗争中化为灰烬,在充满人为与强权、偶然与变数的历史中无声无息地消匿。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这是千古以来人们认为可以达到不朽的三种方式。司马迁希望通过"立言"来实现自己乃至整个司马家族被阉割后的不朽。然而人生绝不会因为你具有不朽的信念而变为坦途,人生也绝不会因为你用尽毕生心血只想完成一部巨著而变得风平浪静。政治的漩涡、人性的残暴,总在需要之时将利爪獠牙扑到它们可以残害的人身上,不管你是无辜的还是无心的。哈姆莱特说过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司马迁已遭受重创的心灵。生与死的纠缠从四面八方无休无止地压迫着他。司马迁的全部余生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生死抉择之中。追求不朽的极度抱负与身受胁迫的极度凌辱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司马迁备受煎熬。于是,他必须在某时某刻变得委曲求全,隐讳卑琐,诺诺不言。尽管,曾经的血性与阳刚令他痛楚,撕心裂肺地痛楚。换句话说,当司马迁在着手整理中国历史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坚韧的,强大的,可说是豪情万丈,因为他从中获得了一种浩然正气的支撑,而现实的无情又使他更强烈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悲哀与沧凉。他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一次次从中走出来,又一次次地走回去,他信念的决绝与生命的卑微使他的行为不断落入一种狂悖的漩涡之中,因此他激烈而极端,倔犟而怯弱,因此他无法左右自己。 《司马迁》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高光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那种无从把握、难以预料的政治命运和遭遇,在历史深处显得那么无助和悲凉,那么摄人心魄,令所有的人在读过书后都如同历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噩梦。不论是帝王刘彻还是文人司马迁,不论是丞相田蚡还是优人东方朔,不论是豪强郭解还是酷吏张汤,不论是西域归来的张骞还是在大漠呼号的苏武,不论是妖媚而有心计的李夫人还是绝艳放性又充满智慧的刘陵,他们都在进行着自己人生的选择与放弃,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他们在选择与放弃间颠狂和悲哭,在选择与放弃间书写着自己的《本纪》《列传》。或飞扬跋扈,或处变不惊,或尴尬苦笑,或八面玲珑,或慨然自尽,或卑琐求生,一个个人物就那样鲜活地存在于历史的生命中。 历经心灵的疼痛与抽搐,高光用自己的文字将那段历史的悲壮、凄凉、凛傲、卑微、哀怨和无奈娓娓道来,不缓不急,却又那么真实,简约,洞明,犀利,直面生命的惨烈与重量。透过大汉皇宫腐暗昏黄的窗棱,透过那阴森骇人的牢狱之刑,透过那冷艳凄美的绝世恋情,透过那古老高亢披发踏足的远古歌舞,透过那在最好的时节最好的坡上选取的五节以上八节以下的竹节削成的薄而轻、长而密、用五彩丝线编串起来的竹简,高光让我们在心悸之余阅尽了命运的多桀、生命的迷雾、政治的凶险、人心的繁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残阳如血,长歌当哭,让你血脉贲张、爱恨难言。 梦里不知身是客,司马迁一生都以为自己在进行一项不朽的伟业,他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他以为完成《史记》之后他的死就随之变得重如泰山,然而,在汉武帝刘彻的心里,他的死却依然轻如鸿毛。因此,刘彻把杀死司马迁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有如给后人留下一件礼物。 可以想象,当高光在追溯司马迁内心世界的那种尴尬、无奈和痛楚的时候,他自己也无法平静下来,无法不痛心疾首,并被司马迁一次次带入一个万劫不复之地。我们甚至能看到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那只手一直在颤抖,看到他在隆冬的写作中一次次大汗淋漓。写着写着,高光竟物我两忘,以至分不清到底是他在写《司马迁》,还是《司马迁》在写他自己了。于是他在写完《司马迁》之后,又迫不急迫地写了那个后记:"给自己一个说法"。最终,在高光看来,"司马迁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文人。中国文人的根性与智性,几乎都能从司马迁身上找到影子,找到理性与感知并存的依据。司马迁在生命过程中的种种努力,成了一代代文人的生命写照。也就是说,你只能像他,你舍此无他,你只是他的一个翻版,被他一代代一次次一层层地翻印。"最终高光痛心疾首地说:中国文人的内心高洁、忍辱负重和严重的人格分裂,自司马迁始。 是这样!《司马迁》给人最大的震撼,就是让你梦回心惊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司马迁 作者:高光 |
- Details
- Category: 司马迁
《司马迁》第二章牢房昏暗,从小小牢窗隙透一缕月光,司马迁就看见对面牢里坐起了人,几个人扑上去,像是扼住一人的咽喉,想把他生生掐死。那人呃呃地吐不出求救声。司马迁两手抱着监栏,看他们杀人。但见把人用腰带系在牢栏上,轻声喝吼:拿出钱来!人咕咚一声坠地,喘息好久,才说:真没钱。点起灯笼来。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用带子扯拽人头的竟是狱卒。狱官在一旁站着狞笑:没钱你就没命了。司马迁大喝:来人!狱官踱着慢步来问,太史令有什么吩咐?司马迁说:他要有钱,早就上交给廷尉府赎罪了,你还要他拿什么钱?狱官乐了,太史令,这里住的也是人呀,也得有吃有喝,谁都不拿钱,我们吃什么?看司马迁生气,他咯咯笑起来,盘着腿,坐在监栏外,跟司马迁谈心似的:太史令,人想活着,就别到这捻儿来,到这了,不管是谁,男人就成了女人,女人给弄成了废人,老的升天,小的下地,是死是活,你自个儿说了不算。就拿你来说吧,圣上要是想起你,咱狱里就拣不到便宜了;要是圣上不惦念你,你可就归咱惦念了,那时你咋说也得给咱狱里使上点小钱儿。司马迁盯着狱官的脸,这脸是瘦巴条儿,满脸都笑出了纹儿,得意极了。 司马迁说了两个字:小人。 狱官乐了,小人?在你太史令眼里,我就是个小人。我挣几个钱儿?你吏禄六百石,也算不了个大官,在人家刘丞相、田太尉眼里,你也只是个小人。今晚我就让你看看小人的手段! 狱官一挥手,两个狱卒就把那人头从监栏中间扯出来,双耳给栏杆蹭扯得流血,耳朵给蹭掉了一只。又用带子扯勒脖子,用力往外拽。栏窄身大,扯拽不出,那人杀猪似的惨叫,只叫了几声,就无声无息了。狱官蹲过去看,叹息说:小人,小人啊。小人如草,一扯就倒。 司马迁两手握拳,双眼通红:草菅人命,草菅人命啊! 狱里的囚犯大乐,有人吼:拽,拽!有人数数儿,数完就摇头叹息:不行,这人太不行了,怎么连五个数儿都挺不过,昨天那个老婆子还能熬过十几个数儿。看来人越壮,死得越快。 夜深了,司马迁两手握着监栏,还在凝望。尸体仍静静地躺着,似乎随时会从噩梦中醒来,站起身来,一眨眼就消失。一条人命在眼前活生生给戕害了。司马迁说,还说什么盛世天下,说什么大汉刑律?都是胡扯!眼前又闪出汉武帝刘彻来,一时心里有话急于向刘彻倾吐。圣上啊,自古以来的好皇帝,都是得克制自己呀,少一点贪欲,多一点清静。天下是你的不假,可也不能天天贪欲无度,长此下去,长安会变成残垣,大汉会成为废墟!司马迁挺直胸膛,向黑暗中的汉武帝慷慨陈词。他左手虚握着,好似握着一卷竹简,右手食指指指点点,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大汉天子,使他能成为古往今来的圣明君主。他很激动,想到了直笔春秋的董狐,浑不怕死,直接写弑君大罪,宁死也不肯更改一字,这就是史官。史官是做什么的?是顶天立地的人,是匡正帝王过失的人。 廷尉张汤走路总盯着自己的脚尖,耳朵一耸一耸的。眼睛看着脚尖,走路就稳;耳朵尖尖的,能听清周围的动静。他站在汉武帝面前,能完全屏住呼吸。他有一点不安,一旦他来,就要圣上做出大的决策,都是些很难决断的事儿。有时刘彻就盯着张汤的脸细瞅,像看一帧画卷。张汤表面上很镇定,心里直打鼓,尽量面无表情,要杀一个人,就得拿捏好分寸:圣上要是舍不得,而又不得不杀,就像壮士断腕,很悲壮的;张汤的脸就面带戚色。要杀掉一个恶人或是枭雄,张汤的脸就会有些振奋,甚至右手虚虚地握成拳,让拇指朝上对着汉武帝,轻轻地挥两下,表示自己的态度。汉武帝很喜欢张汤,时常想到父皇的大臣郅都。"苍鹰"郅都是父皇的得力臣子,父皇用左手抚摸郅都脊背,轻轻拍了两下,那手势像拍一只凶猛的獒犬,像抚摸真正的苍鹰。那一刹间,刘彻明白了什么叫天子。这会儿,张汤在他眼里也是一只凶猛的獒犬,一只振翅欲飞的苍鹰。张汤右手一挥的手势,有点不男不女,但刘彻看上去觉得很自然,只不过稍嫌做作。 张汤说:太尉交上来的钱一共是九十万,是给李陵家人交的。依大汉刑律,只要能交上三十万钱,就可免一人死罪。请圣上决断,要不要释放李陵的母亲、妻子、弟弟? 刘彻问:谁这么有钱,太尉田蚡肯拿钱救人啦? 张汤犹豫了一下说:听说钱来自茂陵。 刘彻火了:这些富户、豪强真有钱啊!把他们迁往茂陵,就是让他们老实点,他们还敢管李陵的事儿?张汤不出声,只是垂手肃立。聪明的朝臣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什么时候说了等于没说,什么时候一言不发却胜于说了许多。 刘彻心中恨恨,天下庶民面对着天子,就像草丛迎向猛虎,猛虎一啸,草就匍匐,有谁敢在他面前傲然挺立?李陵家人是死是活,只能凭他一句话。茂陵富户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出九十万钱来救李陵家人,这让他十分气恨。他问张汤:大汉刑律说过,凡有死罪,入三十万钱可免,你收了人家九十万,为什么不放人? 张汤看汉武帝脸颊上肌肉一抽一动地跳,知道皇上动了真怒,说,九十万钱摆在廷尉府门前,没有圣上的旨意,我不敢让他们搬进去,只派人看守,请圣上决断。 刘彻扬头,放声大笑,笑声又戛然而止,问张汤:放在你府前的钱,是大汉的钱呢?还是茂陵人的钱呢? 张汤很镇定:圣上说它是大汉的钱,它就是大汉的钱。圣上说它是茂陵的,它就是茂陵人的。刘彻冷笑了,说:我可不敢说。 张汤还是站得笔直,越是这时,神色就越谦恭,他只等待刘彻的一句话。 刘彻心里叹息:蠢货! 如果是田蚡,他就会办好这件事,然后满脸得意地前来禀报。如果是刘屈氂,他就会扎撒着两只手,一句句地问:圣上,这可怎么办呢?张汤不是刘屈氂,也不是田蚡,他心里有好几个主意,但决不会自己先说出来。 刘彻说:你把钱放在府门前,是不敢收呢,还是不能收,还是不想收?张汤抬起了头,刘彻看清了他的脸色,还好,是一张很谦恭的脸。他说:我不敢收。 刘彻说:你怕我要杀这三个人? 张汤说:我怕。 怕什么?无话,但神色中有话。 张汤不怕,刘彻下定决心杀人,张汤决不会手软,他不怕任何人。是怕违反了高祖定下的刑律?张汤也不怕,他怕的是猜不准皇上的心思。刘彻笑了,说:张汤,那钱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也不是李陵家人的,更不是茂陵的。你看着办吧! 张汤仍是面无表情,很谦恭地行了一个礼,说:是。 第二天一大早,廷尉府门前就生出一件怪事。每一个从廷尉府门前走过的人,无论是男女老少、乘车步行,都给人拦住,问你同样的一句话:你家有几口人?这个问题很好答,人人都答得上来,人人也都喜出望外,你家有几口人,就送你几枚钱。有人当时后悔,父母多生几个兄弟多好?又有街头无赖,藏掖起铜钱,踅身又来,再说一遍,这一回家里凭空就大大地添丁进口了。只一天就发放了三十万钱。人们奔走相告,大汉天下出了怪事,廷尉府是干什么的?是吸血的呀。这会儿,吸血者吐血了,不是天大奇事吗?第三天一大早,廷尉府门前挤满了人,把一条街堵得水泄不通。人们高喊:我家有十一口人,我家有九口人!可廷尉府这一天没开门,廷尉张汤头天夜里就带人走了。张汤带了十辆车,车上装满了铜钱,来到一个村子,就问:有多少老人?请老人来村口聚坐,说:皇上想你们了,皇上说,人能活这么大年纪,真是太平盛世啊!然后就问老人年纪,多有活到耄耋之年的,张汤就布钱,一枚一枚地数,老人有多少岁,就布多少枚。老人龇着牙乐,多是缺了齿的蛀牙。 张汤第三天回来了,刘彻命人召见他。 钱弄哪儿去了? 送给老人了,说是圣上的钱。送给路人了,说是茂陵的钱。送给孩子了,说是李陵家人的钱。 刘彻笑了,挥一挥手,命张汤退下。 刘彻与李夫人坐在宫内,心不顺,朝臣似乎都在暗中窃窃私语,嘲笑他、讥讽他:平时夸耀李广如何忠心耿耿,如何战功赫赫,可李陵投降了匈奴,给了他难堪。刘彻对李夫人吼:他是我的臣子,是我的人,他就该死!匈奴大兵一围,他就该自尽!他是大汉的骑都尉,怎么能跪下投降?丢人,丢人! 李夫人俏笑,抚摸着他的腿。李夫人有些惧怕,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主人,就只能抚摸刘彻的腿,表示抚慰,她悄声细语地说:也许太史令说对了呢?李陵不想投降匈奴,早晚会回大汉来的。 那好哇,要是李陵回来了,把他下到大牢,关押他,要廷尉张汤议拟他的罪状。张汤一定会用心揣摩皇上的心思,不饶过李陵,更不放过李陵,就一定会折磨李陵,把他弄得遍体鳞伤。有那么一天,汉武帝刘彻面对着朝臣说:把李陵放了吧。说得轻描淡写,一句话就饶了李陵一条小命。刘彻想着是不是还有这种机会,如果李陵真能回到大汉,那他就能用李广鞭笞这些朝臣了。 李夫人说:人家都说圣上,最体贴我哥哥一句话没说完,就吞在嗓眼,看到刘彻脸色突变,知道这句话说错了。刘彻变了脸色,两只眼瞪得圆圆的,脸面越凑越近,说:你给我听着。在宫里,一句也别提李广利。 李夫人浑身颤抖,想伸手去抚摸刘彻,但又不敢。入宫不久,就听说过刘彻折断一个妃子手指的故事。说是夏天溽热,便有苍蝇飞落在刘彻身上。那个妃子见了,怕苍蝇扰了皇上的清梦,就用刘彻赞美不止的双手轻轻挥去苍蝇,苍蝇不惧帝王,旋飞又止,停落在刘彻的心口上。妃子十分温柔,用纤纤素手探去,用柔柔嫩荑去抚摸刘彻的心窝刘彻倏忽惊醒,大喝一声:你干什么?!妃子急忙跪下,嗫嚅说:陛下,苍苍蝇刘彻喘息好久,命人过来。就过来两个太监,把妃子拿下。刘彻说:掰折她的手指!太监叭叭地把妃子的手指从每根指节处掰折,妃子流泪,惨叫。刘彻大声说:砍去她的手。就这样,那妃子的两只手都被砍去了。宫内的妃子时常说一些加油添酱的故事,这些故事越传越奇,专说刘彻的乖戾性情。李夫人心里惧怕,跪在地上,连称有罪。刘彻凑过来,蹲下,问她:你说,李陵的家人该不该死? 李夫人喘息困难,只要说错一个字,一句话,就是生死两重天。谁知道李陵的家人该不该死?大汉天下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说:皇上说他该死,他就该死。刘彻笑了,笑得很轻蔑:怎么能这么说呢?大汉是重刑律,讲法制的。自从高祖定下刑律,直到今天,有过徇私枉法的事吗?李夫人尽量满面堆笑:圣上英明,怎么会呢?刘彻说:这就对了,我不会那么做,我只是问,李陵的家人是不是该死? 作为一个女人,李夫人是聪明贤慧的,她哥哥李广利与其说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骁将,不如说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客。哥哥时常教她宫廷中事,也对她讲帝王权谋。李夫人心里很紧张,她一定得揣摸好刘彻的心思,这是在翻生死牌。刘彻心恨李陵,一听说他降了匈奴,立时就把他的家人全都下狱,看来他是想杀李陵一家人。但他又心中迟疑。他迟疑什么呢?李夫人心里一亮:他不想杀李陵家人,盼着李陵从匈奴逃亡归来。李夫人仰起了头,薄嘴唇紧抿:皇上不想杀李陵的家人。刘彻斜着眼看她,你怎么知道?我是大汉天子,做事不按大汉刑律,怎能服天下庶民,满堂朝臣?李夫人声音轻轻:天下庶民是你的,满堂朝臣也是你的。 刘彻笑了,摇摇头,轻声说:胡扯。 太尉田蚡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看他的指尖。他最爱惜他的指甲,恍惚记得年轻时指甲长得很快,不小心、不经意间指甲里就藏污纳垢,田蚡年轻时爱清洁,用细细的竹签去抠指甲,把指甲缝里的灰尘抠得干干净净。日子越过越好,抠指甲的器具也越来越讲究:先是竹签,后来用木签,再后来换上长长的银签,最后又用竹签了。可此竹签非同彼竹签,这回竹签的签头上都沾上一层银,签头裹了薄薄的银头,抠起来舒服,最得意的是抠完了随手一丢那气派。丢的可是银子啊。田蚡近来有点儿见老,走路常常瞅见自己的脚背,也许他还能用眼睛的余光看脚后跟,甚至是自己的后背。田蚡猜不透刘彻的心思,他越来越小心了,刘彻问他一句话,没把握时他就先咳嗽,想好了再回答。 刘彻问:田蚡,你说,是你拿出了九十万钱,要救李陵家人的?田蚡行礼说:皇上,老臣没那么多钱。刘彻冷笑,你没钱?九十万钱可说是你的。田蚡说:有人想救李陵的家人,大家凑钱,要我拿去廷尉府赎人。有钱就能放人,这是大汉的刑律。我就答应了。 刘彻不喜欢田蚡,小时候这个亲舅舅常来宫里看他,他记得很清楚,田蚡只是一个郎中什么的小官儿,衣着很寒酸,嘿嘿干笑着看他,说:像太子,是太子,真太子,好太子!就从衣袖里往外掏啊掏,先掏出一个糖人儿来给他吃;后掏出一只布老虎,说写字时可以垫着手腕;又掏出一个用双棍挑着的皮影小人来,铿锵锵地耍了一通。田蚡说:好玩吧?真好玩。真好玩吧?好玩。刘彻那时候年纪小,总觉得田蚡弄的这套把戏不好玩,他就不笑,也不来玩,只是瞪眼瞅田蚡。田蚡笑了,很严肃地站在一旁,行了个礼说:好太子。从那天起,刘彻心里就认定,田蚡只是个贪婪之徒,从来不会做什么正经事。可他这会儿竟也做上太尉了。 刘彻说:太尉拿钱来,是要朕放了李陵一家吗?太尉以为李陵一家人能免死吗? 田蚡说:大汉有刑律,凡牢中死囚,只要入官三十万钱,就可免除一人死罪。圣上不喜欢大汉刑律吗? 刘彻看着田蚡,恨他多嘴,笑着说:朕就是大汉。 田蚡说:皇上是大汉天子,我说的是大汉刑律。 刘彻说:大汉天子就是大汉刑律。 田蚡说:大汉刑律是高祖定下的。圣上要免除这一条刑律,就请颁告天下。 刘彻说:我先告诉你。 田蚡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老臣知道了。 田蚡笑了,笑得很和气:圣上,老臣也不主张放过李陵的家人,既是圣上要从严治罪,不如就拟一道诏令,当即处死李陵一家! 朝臣噤若寒蝉,无人敢吐一声。丞相刘屈氂总说他耳朵不好,眼睛不好,心力也跟不上,这时就更装聋作哑。满朝文武只有一个田蚡敢发问,亲娘舅的田蚡就是要跟刘彻较劲,拿祖宗跟他较劲,拿大汉宗法制度来局囿他。朝臣心想,田蚡鬼精鬼灵的一个人,怎么就这么不知道好歹呢?刘彻的母亲王太后活着,田蚡还可以嚣张点儿,在朝臣面前指手画脚的,如今姐姐没了,他怎么就不懂得收敛些?竟敢在朝堂上逼汉武帝,让皇上亲自下诏,杀了李陵家人,这有点过分了。 刘彻心里涌上一阵阵愤怒,田蚡呀田蚡,你真老了吗?站在殿上,你那头也就跟朕的腰一般高,你仰头看我,就没看出我的威风来?他说:杀不杀李陵家人,是我的事儿。田蚡笑了,笑得讳莫如深,笑得阴阳怪气,说:好,好,老臣明白了。 司马迁在狱里天天看"风景",看狱卒折磨犯人,看狱官作威作福。暗夜是狱官的天下,扯拽犯人,屠杀他,折磨他,用尽酷刑,将犯人匆匆打死,拖出去掩埋。有时他扯着一个犯人,对那犯人"说教":你以为大汉天下是你家的吗?你犯了法,就得拿钱来赎,得倾家荡产。你丧家,大汉兴国;你死了,大汉才能活。你懂不懂?有的犯人偏不懂,听着狱官胡扯,叩头求饶:饶了我吧,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不行?狱官乐了:洗心革面?听说过吗?你能洗了心吗?我把你打死了,拿出你的黑心,你的心才能给洗了。你能革面吗?用什么割?用刀割?你那面皮比鼓还厚,怎么革?怎么重新做人,回娘肚子里再生一回?听到犯人呻吟,说:放过我吧,我出去,不再做这事儿了。狱官说,放出去?你决没有第二次机会了。知道什么叫犯人吗?犯人就是犯了第一次,再没第二次机会的人,这就叫犯人。狱官拿竹签戳进犯人的手指甲里,犯人尖声惨叫。狱官大乐,拍手说:好在你知痛。犯人的妻子来了,送衣物,送饭食,狱官与狱卒便奸污女人,嘲弄她,你叫啊,你大声叫,你的男人就会生气,他越生气,就越心疼你,那样的男人值得你救,值得你惦念着。他要是不心疼你,你就不必再惦念他了。监狱里也有秩序,司马迁一开始不大懂,后来才明白,狱里的犯人也分上下。那个和司马迁住在同一间牢里的小个儿矮胖子朱乙,就是犯人的头儿。每天夜里一过子时,狱卒就像夜耗子一般匆匆来去,司马迁坐在监牢里,看他们捣弄,只一会儿,栏杆边就摆满了东西,看得司马迁目瞪口呆。衣服,一套宽大的男人衣服,看上去不大起眼,是一套囚服。司马迁觉得奇怪,牢狱里只能穿囚服,怎么还送一套囚服,这有什么用?朱乙一扯,抖开了囚服,司马迁才看明白,原来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呀。外面是干干净净的粗布囚服,里面细细密密的缝着一层上好的绫缎。还有几盒胭脂,女人用的水粉,女人戴的头饰,又有一个八珍食盒,四样点心,四种干果。还有两坛老酒,上好的醴陵泉酒。旁边还有两双鞋,一支烟杆。朱乙看看女人头饰,笑了笑说,拿去送给李将军的母亲。拿鞋过来,在司马迁的脚上比划了半天,还好,合适。把司马迁脚上的鞋脱下扔了。醴陵泉酒拿来放在中间,说:太史令,你是个正人,咱俩今天就喝他个一醉。 司马迁问他:这都是些什么?谁拿来的?朱乙笑,笑完了告诉他,狱里的规矩,犯人拿来的东西,得给朱乙先享用,然后再给犯人,要是他喜欢,犯人就捞不到了。 司马迁很生气,大叫:狱官,狱官! 狱卒打着灯笼过来了,问:你想干什么? 司马迁大叫,叫狱官来,你给我叫当值的狱官来! 狱官披衣跑来问:你叫什么?喊什么? 司马迁左手抵栏,右手一挥:无法无天!大汉天下怎么净是污垢之地?你看!他指着摆在牢房边的东西。这是什么?犯人家人送来的,是心意,是心血,这个朱朱你叫朱什么? 朱乙笑了,说:我叫朱乙。 司马迁戟指怒喝:圣上说,天下有豪强,要把他们全都迁去茂陵。我还不信,在监牢里,我真看到了豪强。你算个什么?一个小混混儿,竟成了牢里的土皇帝,所有的物品都得贡奉给你?! 朱乙龇牙乐了,太史公大人,你是不是书念多了,读糊涂了?这是什么?这叫人事,什么叫人事?就是人做的事,就是会做事,他们得讨好我,才有活命。 书卷竹简、三坟五典、江湖河渎、天地公理,一时世间万物,全都化成文字,与眼前的牢狱极不和谐。人得讲理,咋能弱肉强食呢?司马迁熟知历史,能诵古经,面对着这个无赖朱乙,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这才体味到孔子说的那一句话"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是何等正确。他抚依栏杆,想好好地与朱乙这个下等人促膝谈心,可又一时语塞。说什么呢?讲道理,讲大汉天下,讲忠孝节义?两眼瞪得滚圆,无话可说。 朱乙讪笑,太史令,人都说你能下笔千言,是个大才子,你怎么讲不出话来了? 监牢里进来两个狱卒,挑着灯,站立两侧,随后进来了一个胖胖的人,他是司马迁的挚友,北军使者任安。任安哭了,两手抚着栏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他想说,那天在朝廷上,我不是不想说话,也不是不敢说话,我是真说不出话来。他知道司马迁总讥笑他,他胆小,从前两人总一起饮酒,一声炸雷,惊得他手中双箸落地。司马迁说他:人无大志,就无大勇,天雷雨雪,应时之变,不需惊惧,看来你不是一个大才。任安当时不服,至今他也不服司马迁。他眼中噙泪,对司马迁说:子长啊,你何必你何苦说完就泣不成声。 这两个人默然相对,像一对情人,手里抚摸着同一根监栏,相对伫立,久久无语。 在朝臣之中,只有北军使者任安与司马迁最是相好,两人好文,好酒,好勇,又好奇士。一旦有暇,两人便饮酒说文,说得酒酣言畅。任安跟司马迁不同,他言语迟,说话结巴,一说话总是先眨眼睛。司马迁有些看不起他,以为他没有文采,可一看任安写的文章,竟是无法圈点,无一字可改,无一字可易,这才知道任安是一个大才子。 任安流泪说:子长,不是我不说话,是真的说不出来呀。司马迁淡淡一笑,他明白,任安这种人,就像荆轲刺秦王故事里的那个秦舞阳一样,平时有勇有谋,遇事胆大不慌,敢在当街杀人;可一站在秦王面前,就脸色大变,面色苍白,两腿战栗,他怕了。面对秦王,只有荆轲才是勇士,他谈笑风生,图穷而匕首现。司马迁认定他自己就是荆轲,而任安至多不过是一个秦舞阳。司马迁说:你怕了,你不怕别人,你是怕死。任安默然,说:我不怕死,我怕受罪。 任安坐在司马迁面前,看着他,两人似成隔世,恍惚之中变得十分陌生。司马迁问:你说,李陵该不该死?任安说: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从李广到李敢再到李陵,一家三代都是大汉名将,战功显赫。他降了匈奴,实在是没办法,他不该死,李陵的家人就更不该死。 司马迁越说越激昂:任安,你是个小人,你这么懂得道理,在朝廷上为什么不说话?你回头看,对面牢内就关着李陵的家人,他的母亲就是李敢的妻子。母亲、弟弟,满门忠烈的李家就只剩下了三个人,他们全都得一死吗?廷尉张汤是个卑鄙小人,只有他这种人,才干得出龌龊事。有人拿九十万钱去赎李家人,他拒不收钱,他一个廷尉府可以不理睬大汉刑律,想杀人就杀人?!高祖皇帝定下的条律,凡入三十万钱,就可免人一死,在他那里没用。他没胆子,也行啊。可他这个小人是怎么干的?把钱分给当街游走的泼皮无赖,又拿钱去送给乡下的年迈老人,替圣上布德。朝堂上满是这种卑鄙小人,大汉朝还有救吗?! 任安苦笑着,站起来走近,坐在牢房前的土地上,土地坚硬似铁,潮湿阴冷。他说:子长啊,你怎么这么傻?大汉朝是大汉天子的,不是你的。你是太史令,挣几个小钱,吏禄六百石的小官,上朝低着头,眼睛盯着前排的官,他弯腰你就弯腰,他叩头你就叩头,你较什么真呀?任安很气恨,像司马迁这种人,耿直成了癖好,高洁成了习性,文饰成了习惯,人越活越傻,文章越做越精,人活在世,这是活人呢,还是活文?他想告诉司马迁,人走路不能直着走,孔子制礼,讲究的是亦步亦趋。就是说人走路时,你也得走一走,停一停,躲一躲,看一看。何况做事呢?这不像你在竹简上写字,一根竹简摸到底,古人说你写得直,叫直笔。那是赞美你,说你敢干。今天说你禀笔直书,那是骂你,骂你是个蠢货! 任安会做事,他做北军使者,做得很谨慎。有一天,当街遇上太子戾,太子对他好脸色,嘘寒问暖,没说几句话,任安就昏倒了。虽说天有大太阳,但也不是烈日炎炎,任安又是剽悍武将,身子骨不差,不至于昏倒。他可不想让人看到他当街与太子搭话,要是让汉武帝知道,他这北军使者就不妙了。司马迁听说这件事,淡然一笑,做人做到任安这个分上,也够累的,为保一个官,就下这么大的心思。 司马迁喝醉了酒,就口吐真言,说:任安,你为人苟且。任安也笑:你真是读书读傻了,我以为你要赞赏我。你说,我怎么为人苟且?司马迁说:你在太子面前装傻,当街昏倒,是不诚。你背后怕皇上怪罪,是不忠。你这样不忠不诚,偏做一个最需要忠诚品质的北军将领,这不是对大汉朝的讥讽吗?任安说:子长,不是我说你,你真是个书呆子。我和太子在街上说话,要是有人报给皇上,皇上猜疑起来,就害了太子,害了太子就害了国家。害了国家的人,还谈什么忠?太子和我说话,我要不昏倒,他再多说几句,我要是与太子亲近,皇上又担心我这个北军使者,连北军都不要我带了,我还跟谁说诚?你说,为了国家,我是不是只能这么做,最好这么做?司马迁给任安问得无话可说,呆住了,觉得任安这人人品不怎么样,可要他说服任安,讲明任安做事究竟有什么过失,他还真说不清楚。 任安与他交厚,从前两人在一起时,总是那么亲近,如今他身陷囹圄,使得任安尴尬。任安对他说,我与你是生死之交,一定要救你出去,但我没有三十万钱,我怎么能弄得三十万钱,赎你出狱呢?司马迁笑笑,说:我要是你,就不救人,人有时可救,有时不可救。你要救我,得罪了皇上,你受不住的。任安说,我去找了两个人,他们说他们说 任安不说了,眼珠子咕碌碌地转,瞅着司马迁,不再吐话。司马迁说,你找过谁?找了田蚡,还是找了刘屈氂?任安流泪说,我先去找刘屈氂,再去找了田蚡,你猜结果怎么样?司马迁心里悲凉,会怎么样?他们不会放过他的,两人虽说做人不一,但没人肯出钱救他。司马迁说,他们不肯救我,不肯助我?任安苦笑,你想不到,两人都想到了一件事,要你做一件事,他们才肯出钱助你。你呀,咳,都猜不出是什么事儿。司马迁想一想,说,要我写史时,专写他们的好处,是不是?任安不语了,看来司马迁是心里有数。他不再吭声,从袖内抽出一册竹简,交与司马迁,司马迁看,竟是刘屈氂、田蚡列传。看过几片竹简,司马迁不由大笑,仰头大笑,怒中生悲,他说,这是刘屈氂吗?这是田蚡吗?我看怎么像是张良列传,怎么像是陈平列传?就这狗屁文字,也拿来给我看?任安,你也是一个读书人,你说,他两人能比得过张良与陈平吗?任安说,你呀,怎么这么傻呢?你说他比得过比不过?比得过也就比得过,比不过也得比得过。他比不过,你就得死在狱里。依大汉刑律,你犯了死罪,按律当斩。没有三十万钱入官,只能一死,你甘心就死吗? 司马迁夜不能寐,扪心自问,他该死吗?总是恍惚若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知自己身陷囹圄。他想自己是一个犯人了,就对自己说,我不是,我真不是。只是说了一通直话,犯颜直谏,触怒了皇上,我犯了死罪吗?我没罪,我就是有罪,也是爱大汉,也是对皇上忠心不贰啊。他不甘心就死,想到了父亲司马谈,父亲临死时牵扯着他的手,告诉他,要修史,是他的事,是上天降与司马氏的大任,你不能不完成啊。那一天他快马加鞭赶去洛阳,去见病危的父亲。司马谈躺在床榻上,两眼目光炯炯,扯着儿子的手,说,我追随皇上去封禅,我要跟着皇上去,封禅大典这可是千古盛事,得躬奉其盛啊。可就这个节骨眼儿上,我病了。你说,我怎么能病了呢?我是太史令,不能生病,我怎么就病了呢?皇上封禅大典的礼仪是我制定的,我怎么能不参与这件大事呢?父亲痛哭流涕,泪水流在干枯的手臂上,也流在司马迁的手臂上。他说,我家是周朝的太史,在虞夏时就大有功名,经管祭天大事,后世的人没落了,再也不能光显祖宗了。你说,真的就要在我这一代衰落吗?你听着,我要你再做太史,你要继承祖先的大业,做太史令! 司马迁对任安说,我不能死,我没有罪过,我不能死,我要写史。可我告诉你,不管他是谁,买我做他的仆从,出卖文人的良心,我不干! 任安说,他拿三十万钱,是买你的命!你怎么不明白呢?不拿出三十万钱来,你的命也没了,再写什么史?你还做什么太史令? 司马迁忽地低头了,好久没抬头,对任安说,你走吧,你走吧,你别呆在这里了,好不好?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司马迁 作者:高光 |
- Details
- Category: 司马迁
《司马迁》第一章汉武帝刘彻盯着殿下的群臣,轻声问:谁还有话要说? 皇上脸儿带着笑意,微眯的眼斜觑着,臣子全都雌伏,手伛在地上,戴冠的头攒攒挤挤匍匐殿下,他们根本就不是男人,甚至不是人。无法看见大臣抵地那张脸的表情,他们雌伏着,甘心这么额头抵地趴着,这让刘彻很舒服。 司马迁算不得一个大官,一个太史令,吏禄只有六百石,是个小官。他心咚咚直跳,心里翻滚着话语,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警句,都是针砭朝政的美文。他看见过皇上的笑容,皇上对着李夫人笑,对着太后笑,笑容和善;他要慷慨陈词,皇上会对他笑,那笑是对太史令的嘉奖,是对司马迁的赞许。看不见身前身后人的眼色,只能听见微微的呼吸声。最前排的丞相刘屈氂肚子渐渐大了,呼吸便有些重浊;太尉田蚡瘦削,几乎听不到他的呼吸;北军使者任安在司马迁前,身子骨硕大,他一跪下,就让司马迁看不清皇上的表情。任安是能看得清皇上表情的,刘彻脸上左眼睑旁的一块肉在跳,跳得很厉害。司马迁怎么就没看到那块肌肉在跳呢?他这会儿还不算是近臣,就不知道这块肌肉是整个大汉王朝大大小小臣子们的心头肉,一旦这块肉跳着,颤着,就跟河洛地震长安水淹一样可怕。司马迁说话了,声音不大:圣上,微臣有话要说。 刘彻不在乎司马迁,一个记事的跟班,掌管礼仪的太史令,这小官儿在大汉根本就不算什么,甚至比不上跟在皇上身前身后的郎中眼熟。刘彻冷笑着:太史令想说话了,好啊,你想说什么?说吧? 司马迁千次万次地回顾这一场景,醒时梦里对他自己说,当时皇上是笑的,对着他笑。那笑是嘲弄他吗?他一个太史令有什么可嘲笑的呢?那笑是鼓励他吗?不是,最后他明白了,那不是鼓励,皇上是嫌他不知死活。 司马迁说得很有力,因为紧张,声音有一点点儿尖厉,慢慢才恢复了常态: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李家是我大汉世代名将。李陵事亲极是孝顺,对朋友也很讲信用。只要国家召唤,便奋不顾身,为国家排忧解难。 刘彻冷笑:你想说什么?直说啊。 据说景帝时廷尉"苍鹰"郅都上朝,专把要奏的事儿写在简上。回到家里,再把竹简上皇上准奏的事儿剜去,只留下没奏准的事儿,把它当成自己的过失,排挂在墙上。时间一久,墙上满是残缺有字的竹简。简上留下来的字越来越少了,凡有所奏,无一条不称景帝的心思,郅都就越来越得到圣上的宠爱,几乎一奏事,皇上就恩准。可郅都每天回家,还是依在凭几上,细看墙上的竹简。简片告诉他从前做错了什么事儿,天天琢磨着墙上的简片,郅都就成了先帝的宠臣。 司马迁没有郅都的心机,他是太史令,是文人,喜欢华美的文字,喜欢郑重其事,在讲明自己主张时极力说得有理有据,话就未免有一点儿啰嗦。他要说的是,李陵是一员战将,率五千轻骑深入匈奴腹地,敌匈奴三万人,最后连箭矢都用光了,杀死匈奴上万,伤人无算。匈奴再调八万援兵,才重重包围李陵,他不降怎么办?他不是想降,只想先降了匈奴,再寻机回来。司马迁说话声音越来越大,李广是名将,为大汉流血流汗,竟终生不得封侯。反观朝内,有人不是什么都没做,也封侯晋爵了吗?他是李广的孙子,只要不死,他就会拼死报答大汉的。 司马迁讲话声音越来越大,直视汉武帝。刘彻眼睛瞪着,瞅他,司马迁眼里再无他人,只有他与皇上。朝堂很静,几乎听不到声音,听着自己的声音,似乎是从梦幻中发出来的。 汉武帝斜眼看着司马迁,仇恨有人质疑他,他看司马迁,像看他的母亲王太后。王太后死了,但母亲未死时总是这么对他讲话。他那时年轻,母亲一训话,他就站不牢,头有些晕眩。话能说得快一点儿就好了,但太后总是慢条斯理地说,他站得心疲,腿抖,心恨母亲,为什么说那么多话呢?少说一点儿不好吗?司马迁像是母亲,总要讲道理,他凭什么给皇帝讲道理? 刘彻很生气,手摸着龙椅上的龙头,用手指弹龙头。龙头是檀香木的,格格响,声音很脆。丞相刘屈氂和太尉田蚡都明白,只要皇上手指一弹龙头,就不能再说话,说也无用。司马迁哪知道这个?他不明白皇上要发火了,刘彻瞪眼看他,头一次这么瞪眼看他。皇上大声问:还有谁要说话? 丞相刘屈氂想讲话,刘彻大声呵斥:你别说了!你知道不知道,李陵是我的爱将?只说这一句,刘彻的声音哽咽了。 没人敢说了。 司马迁要再说,但刘彻吼一声:住口!田蚡,你说,司马迁诬陷李广利,为叛将李陵巧言游说,该当何罪? 田蚡站出来了,司马迁忽地觉得,他的命运一瞬间就在皇上手里,在太尉田蚡的一句话里了。 田蚡曾请司马迁赴宴。田蚡说,当今世人不在意文章,不在意史官,那真是大错而特错。我请你来,就是想告诉你,我很在意你,尊重你。司马迁那一天喝醉了酒,想:田蚡虽是贪婪,他还是尊重史官的,还是怕史官的。他怕史官什么?怕史官的一支笔。只要司马迁的笔下写足田蚡的贪婪,世人就皆知田蚡他是一个什么人了,他怎么不怕?田蚡那一天也喝醉了,对司马迁说,皇上是我的外甥,他不叫我舅舅,只叫田蚡,田蚡。你知道他叫过我几次舅舅吗?只叫过一次,就是在太后的面前,太后她要去世了,瞪眼看着他,要他照应我,他是你亲舅舅啊。他瞅着太后,瞪着大眼珠子,好半天才在嗓子眼里咕噜一句,叫了一声舅舅。他娘一咽气,他再也不叫我舅舅啦。田蚡那一天哭了,扯着司马迁的衣袖,一遍一遍地说:我告诉你,我不是他舅舅,他是我舅舅,我天天叫他舅舅,行不行? 田蚡一定会为我说情的,司马迁想,只要田蚡委婉地说几句,我就不会被治罪,何况我没过失啊?司马迁心咚咚地跳,期待着田蚡的正直,内心里升上一股傲气:我说得不对吗?我说错了吗?李陵真有什么过失吗?他带五千精兵,杀伤近万匈奴,陷于敌阵,没人救应,他只能一降。 可田蚡说话了,李陵有罪,匈奴是我大汉的死敌,他降敌,就有大罪。司马迁身为史官,更不应出来替李陵说情。别人都可以,惟有司马迁不可。 刘彻笑了笑:为什么司马迁就不能说话? 田蚡说:他是史官,史官最应该爱憎分明。是对是错,他一支笔能直笔书写。他有罪,该下大狱,着廷尉张汤治罪。 刘彻笑了,说:好,下狱!张汤,你看该治他个什么罪吧? 司马迁坐在牢里,一次次地回顾。不对,真的不对呀,很不对。不该这么草率,不该不让他把话说完,不该那么对待李陵,不该没人出面铮言劝谏,田蚡不该说他有罪,刘屈氂不该不说话,就是任安也不该在最后他被武士扯开时那么皱眉瞪他一眼。 错了,一切都错了。 到底是谁错了?是他司马迁错了,还是汉武帝错了?司马迁断定,是汉武帝错了。他这么做,只是暴君行径,怎么能这么干呢?史官是以史为鉴,劝谏皇上的;你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舜尧一般的明君,就得听人劝谏,就得知错就改。史官劝谏,是为你好嘛,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坐在牢中的司马迁像劝慰自己一样说:是是非非,总有公断。 对面牢里关着李陵一家人,李陵的母亲是一个中年人,人很漂亮,也很洁净。天一亮总对狱卒轻声说,能不能给我一点儿水,让我洗一洗脸?狱卒乐了:你洗脸?我看你还是别洗脸了,先洗洗你的命吧!你有命没命都难说,要那张脸干什么?李陵的母亲笑一笑,说:命没不没不要紧,只要活着,就得洗一洗脸。李陵的弟弟与他的妻子都一大早起身,侍立母亲身旁,对母亲施礼:母亲早上好。然后静静侍立,等母亲吩咐。母亲也不紧不慢地拿起梳子,梳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很长,沾上些草屑,便有些不洁,她命李陵妻子与儿子一齐给她拣草屑。她说:头发是一个人的表面,一个人表面不干净,内心一定不干净。她梳洗打扮后,再三拿着小铜镜照,看鬓角弄得齐整了没有,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弄得整洁了,她再起身,向着司马迁这边转来,对他施一礼,说:太史令,早上好。 司马迁有一点儿惊讶,她可能不知道他是为李陵说情,才被关在大狱里的。她从不与司马迁交谈,有时对面凝立,隔着监栏,她也不望司马迁,这让司马迁觉得有一点儿不近人情。狱官是一个小胡子,对着司马迁笑,说:太史令的气节令人钦佩啊,你受他们牵累,他们对太史令竟没一点儿歉意,真没良心。司马迁看着李陵母亲,不在意她是不是感激,但他是仗义执言,为李陵说情,才获罪下狱的,他们应该知道,也该心怀歉疚。 夜里,狱官来了,对李陵母亲笑嘻嘻:这下子好了,有人愿意出九十万钱,赎你全家出狱。知道那人是谁吗?是大侠郭解啊,他拿出九十万钱赎你们,你们有救了。依咱大汉刑律,凡死罪囚有出钱三十万者,就可以出狱了,你们大有盼头啊。狱官命人弄来一桌酒席,请李陵母亲饮酒。李陵母亲微微一笑,说,好啊,我愿意饮酒。酒摆上了,李陵母亲向司马迁遥祝一杯说,太史令,愿意不愿意与我共饮一杯酒?司马迁心里喟叹,她怎么这么不省事儿?真有朝廷官员愿拿钱请释她一家人,皇上还会大发慈悲。郭解只是游侠,武帝对他十分憎恨,他一搅和进来,不是要她一家人的性命吗?他心里悲叹,看来李陵的母亲没什么智慧,她不知道,郭解一来求情赎释,反会令她一家人再履险境。 李陵母亲不再说话,只是默默饮酒。她问李陵的弟弟:你说,我们什么时候会死? 司马迁一愣,原来她心里明白,她们更危险了。李陵弟弟说:母亲,如果皇上有心,他会再等一等。李陵母亲很平静,问:他等什么?李陵弟弟说:他在想,要不要再给我哥哥一次机会?李陵母亲一叹:他不会再给你哥哥机会了,他要给自己一个机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杀掉我们。 李陵妻子跪下流泪:是李陵害了娘。李陵母亲一笑:你净胡说,他可不想害娘,也不想害李家,他尽力了,有人想害李家。一家人再也无话,只是默默饮酒。司马迁忽地觉得,他的想法有一点儿浅薄,谁说李家人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李陵母亲对司马迁遥祝一杯,说道:太史令大人,请饮酒。大人不必伤情,人活在世,只要尽力就好。李陵他尽力了,李陵一降,注定我家人都得一死。 司马迁注视着她,牢房昏暗,看不清面容,能看得出她很认真,很郑重,只瞅着司马迁,说:太史令大人,你是史官,很正直,但皇上不喜欢正直,你就给下狱了。要是皇上哪一天想起太史令的好处来,就会释放你。司马迁想也是,皇上不会永远把他关在狱里的,他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也没什么大罪,就是交与廷尉张汤议罪,又能怎么样?他微微一笑,说:多谢你的酒。李陵母亲笑笑:酒不是我的,不必谢我。 有狱卒来,在狱官的耳旁嘀咕几句。狱官乐了,问:郭解郭大侠来了,想见李家人,你们见不见?李陵母亲说:见,恩人来了,怎好不见呢? 郭解来了,一袭布衣,只是一个矮胖子,人没什么出奇处。 司马迁从前也没见过郭解,只知他是名重天下的大游侠,他被迁来京都附近的茂陵还有一说:武帝迁天下豪强,凡家产达三百万者都来茂陵。郭解不愿来,送重金求大将军卫青说情,说他只是一介平民,没什么本事,也不算是富人,更不算豪强,也没有三百万钱,怎么也要给迁到茂陵?请求圣上恩准,不迁往茂陵。武帝听了卫青的话,笑一笑:能请得动大将军来给一个平民百姓说情,他不是豪强谁是豪强?武帝不准,郭解只能迁来茂陵。 郭解进来了,扑在监栏外,对着李母下跪,说:我认识李陵,与李陵有一面之交。李母说:有一面之交,得你如此相助,真是多谢了。郭解流泪说:李家世代良将,一心保大汉江山,得此待遇,真是不公。我只能做这一点儿事,还不知能不能救得你们。李母不谈此事,只是与郭解说茂陵的闲事儿,问起那儿的人,扯柴米油盐,谈得从容,话题琐碎。郭解看李母这么平静,心就也平静下来,坐在李母对面,也不敢再谈李陵,只是应答着李母的问话,说些家长里短的琐事。 李母忽地对郭解说:我有一件事求你,希望你能答应。 郭解一愣,应道:好啊。 李母对司马迁一揖说:太史令大人本来官做得好好的,为李陵说了一句话,便身陷大狱。侠士如有心,能否帮太史令大人一下,出资三十万钱,就可赎出太史令大人了。 郭解没言语,走过来对司马迁行了一礼,说:太史令大人是正直之人,在大汉朝,正直的人是没有活路的。司马迁也回了一礼,说:这是我该做的。郭解对司马迁说:太史令觉得,你有恩于李家吗?你为李陵说话,是不是帮了李家?司马迁笑一笑,心中傲意又生,昂然说:我不帮李家,我也帮不了李家。我是太史令,只能说真话,就是杀了我,我也得说真话。你觉得你是帮了李家吗?郭解笑一笑,说:我没帮李家,是天下人帮了李家。我没有钱。他说,他是在茂陵的街上集来的钱,他说要救李陵,命十几个人在茂陵大街呼喊:拿出你的钱来,救忠良之后!李广是大汉的忠良,李敢是大汉的忠良,李陵也是大汉的忠良!忠良无后,天理不容!茂陵富庶、贫民都愿出钱,九十万钱一时毕集。 司马迁说:你做错了,你拿出钱来救李家,皇上心里不痛快。你拿钱来救他们,只能让他们死得更快。 郭解说,我知道,我没出头,只请了别人做,出面拿钱救赎李家的人也不是我。 司马迁愕然,那是谁? 郭解说:太尉田蚡。 司马迁心里暗惊,看来郭解也心里有数,知道武帝对自己没什么好感,才让田蚡拿钱去救李家。司马迁想想,说:田蚡去求皇上,不如刘屈氂去求。郭解说:我明白,但刘屈氂不肯帮忙。 司马迁看着这个小个子,他心境平和,面无德色,就是真救了李家一家人,也不肯居功,大是令人钦佩。他只是一介平民,怎么能有此胸怀?郭解问他:太史令,你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能救得了李陵吗?司马迁长声一叹:我救不了李陵,皇上一心杀他,对李家不公。我是太史令,一定得站出来说话。 郭解笑笑说:说是说了,但没有用。你愿意我再去筹钱救你吗? 司马迁看着他,他没有倨傲,问话很轻,但这话像是响在司马迁的心底,从心里升起愤懑:不必你救,我直言说李家,还要你出头筹钱救我,你是不是太看轻我了?他冷言说:就让皇上杀我好了。我是一个穷官,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他愿杀我,就杀吧。郭解说:你要拿不出钱来,皇上一定会杀了你,他会恨你。 刘彻依偎在李夫人怀里,李夫人很娇小,骨轻,偎在她的怀抱,闻着她柔柔的体香,体味着肌肉,体味着骨骼,就很放松。他想到司马迁,心生记恨,你是我的臣子,就像是我的女人,你得听我的,拿什么古代圣贤来说我,要你有什么用?李夫人轻声说,你是我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躺我怀里,撒一下娇,好不好?刘彻愿意听她说话,她有时胡说八道,拿他当小孩子,说胡话,说疯话,说情话,听起来很受用,心里舒坦。李夫人悄声说:你是天子,是天帝的儿子,你做我的儿子怎么样?好,你真乖,只是你做了我的儿子,我就得天打五雷轰,给天雷劈死,就不得好死啦。我擎受不起。你是天子,天下只你一人独尊,没人敢对你不敬,他们只要看你一眼,身子就颤抖。你宠幸哪一个女人,她准会乐得合不拢嘴 刘彻心胀得满满的,看着李夫人,这是一个很会邀宠的女人,总能想出花招来取悦他。李夫人盯着他的脸,悄声问:你不快乐?你生气,你真生气了,气什么呢?谁敢气你呢?除了那个讨人厌的匈奴单于,谁还敢气你?你是天子,是天帝的儿子,没人敢不听你的,是不是? 刘彻想告诉她,有一个司马迁在朝上公开说,他对李陵不公平。李陵算什么?是他的爱将,一个骑都尉,既是战败了,就该自刎,像他的祖父李广一样,李广战败了,就自尽。他天天拿李广说事儿,他比你们这些什么侯什么君的都强!他呵斥朝臣,就拿李广说事儿,说习惯了,在他的心里,就像是他故意所为,是他的雄才大略,才使得李广不能封侯。对比李广,让朝臣们自惭形秽吧,他们不如李广,忠心不如李广,没有李广那么多的战功,没有李广流那么多血那么多汗,但他们封了侯,成了大汉朝的朝臣,知足吧你们!还有李氏一门忠烈,李敢也是为朝廷而死,到了李陵,又是一个名将,刘彻太喜欢李家了。可偏偏李陵不争气啊,他怎么不肯一死呢?当有人传言说李陵降了匈奴,他失口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别人能降,李陵决不会降。但回来的探子说,是真的,李陵降了。那一天,他几乎一天没说一句话,像给人抽去了脊梁骨。丞相刘屈氂先悄悄通报与李夫人,他龙心不悦啊。回到内宫,李夫人悄声细语地说:你不必在意李陵,他不忠于你,还有那么多的忠臣良将,大汉天下也不只有李陵这么一个将军啊!那一天,她笑语莺声,千娇百媚,他都视而不见,只心里对自己一遍一遍地说:他怎么能降了呢?他怎么能降?李陵该死,就算是没有救兵,他一战败,就该战死疆场。他不是大汉的忠臣良将吗?似乎能看到刘屈氂、田蚡的眼神,躲躲闪闪的,幸灾乐祸:再不说李家了吧?不说了吧?没人真靠得住,你再拿哪一个臣子说事儿呢? 无论李夫人怎么娇媚,尽心服侍,也挑不起他的欲望。 她依偎身上,悄声说:我弄了一个好把戏,你乐意不乐意看看?看这个女人美貌无瑕,皮肤光泽,体蕴清香,袅袅香气从她身体发出,令他喜爱。他今夜没兴致,她不知道吗?但他不愿惹得她不乐,就说:有什么喜事,弄来我瞧瞧?李夫人说,你来看。 她扯着他,来到了庭前。看到一辆车,车很小,只能容两人乘坐。但奇的是,拉车的不是马,却是羊。用四头公羊在前面拉车。他笑笑,李夫人真能弄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她弄这羊车做什么?李夫人悄声说:皇上,你天天宠幸我,那么多的嫔妃肯定不高兴。我想了一个好主意,你坐上羊车,随它走,它到哪一座宫里,你就宠幸哪一个妃子。这可不是你喜欢哪个,是上天要你宠幸她,别的妃子也没什么怨言。今夜里你就乘坐这辆羊车,看上天把你带到哪一座宫里吧。 刘彻笑了,好主意,也许只有天意能令他屈服,他愿意听命于天。羊车很舒服,羊能拉车还真头一回见,看来只要训练,羊也能听人话。他坐在羊车上,充满了新鲜感。 他会住哪一座宫呢?按例是他命太监去传旨,报说他去哪一座宫里歇息,那宫里的妃子与丫头们就忙碌开了,宫妃先洗浴,焚香净身,以侍皇上。刘彻在去那宫中的路上,早就熟知那个女人,知道等待他的妃子是胖是瘦,声音笑貌宛若眼前。没什么期待,没有一丝好奇与神秘。可如今不同了,他坐在羊车上,不知会在哪一座宫殿前停下,宫人喜出望外地看着他来,真是意外,是惊喜。 羊车行走得很慢,慢慢走过甘泉宫,经过澧陵殿,再过玉液池,穿过一片大大的苍翠欲滴的林子,向着春华宫走去。他不知道羊车会在哪里停下,很舒服很惬意地等待它停下来,等待着意外。他想,用羊车巡幸妃子,这是前无古人的,是一个创举,李夫人很会讨他欢心。但可不能让太史令司马迁知道,羊车之行在司马迁的笔下,会被写成一个无道昏君的荒唐行径。好在司马迁给下了大狱,他犯了罪,为叛贼李陵争辩,触犯了大汉刑律,正落入廷尉张汤的手里。张汤会处罚他的,张汤会用心体会皇上的心意。司马迁是死是活,全在他的一念之间。他讨厌司马迁。司马迁像是一个看守,像一个婆子,手拿一把尺子,絮絮叨叨,拿历代圣贤帝王的行为规范作尺子,一次次地丈量他。如果他不合乎那把尺子,就会对他大声疾呼:不可! 他能想见司马迁的脸孔,一张棱角分明的脸,有胡须,胡须生得有一点儿可笑,下颏上有三绺胡须,只有那么三绺,再也没了,别处只剩下光光的面皮了。刘彻忽地大笑,司马迁真像这山羊啊,他有山羊胡子!你想要他满脸都生出胡须来,那是不可能的。李陵一家就能,从李广到李陵,满面胡须丛生,为什么要生那么重的胡须呢? 羊车慢慢走,踽踽而行,夕阳在羊车前沉沉西坠,仿佛再也提不起精神头来的老人,醉酡了红颜的老人。刘彻不着急,自从他做起能随心所欲的汉朝大帝,就知道一切事情的结果了。他只要做,结果必定会来,没有任何惊喜与意外。与匈奴的战争也是如此,只要殚精竭虑,就一定全胜,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三十年不行,就四十年。匈奴人没有大汉人那么足智多谋,早晚会败。羊车好哇,羊车能给他带来惊喜,能生意外,这不很好吗?他这一辈子缺的就是意外,从没有意外。 羊车绕过剑池阁,来到他久未涉足的一间宫殿,楹柱残破,宫殿荒芜。他心想,这里可能无人居住吧?随行的宦竖比他更清楚,吴福大声喝吼:圣上到了,剑池阁的妃子见驾! 这一声吼很尖厉,阁门旁好久才出现了几个宫女,打着哈欠,斜眼看门外,奇怪有谁会在昏昧时分来这里。门前无人打扫,久已无人光顾了,只有那几个宫女无精打采地盯着从未见过的羊车。吴福大叫:快来人哪,圣上驾到!还不出来迎接? 宫女好久才明白,这是真的,连滚带爬地赶回去,大叫:主子,皇上来了,真的是皇上来了! 从宫里走出一个美人,身材高挑儿,丰腴而智慧,倚扶门柱,轻声问:真是皇上来了吗? 吴福迎上去,大声叫:是皇上来了,快来接驾!美人跪下,盈盈掬掬,说声:不知皇上驾到,从古至今,也从没有哪一个皇上驾着羊车巡幸,贱妾不知,望皇上恕罪。 刘彻不知说什么才好,想扶这美人,想问她姓名,蓦地生出与陌生人好好谈一谈的冲动。他大声说:我就是想来看看你。美人说:圣上怕连贱妾的姓名也不知道吧?刘彻笑说:不知道,不知道怕什么?我只想与你谈一谈。美人说:不知道姓名,跟她说什么呢?刘彻从她眉眼间看到了淡漠,她一笑分外明媚,像讥笑他无智。刘彻问:我就问你叫什么名字?美人淡笑:勿思。刘彻说,我认得你了,你叫勿思,就是什么都不想。人真可能什么都不想吗?勿思说:皇上不会认得我的,此时认得,过后便忘了。刘彻也哑然,是啊,宫中有无数妃子,从前他年轻,曾有过那想法,想要记得每一个他幸过的女人长什么样子,与他交接时有什么神态。他知道,女人媸妍不一,独具特性,但他渐渐地记不得了。不光是过去的记不得,就连新近幸过的妃嫔,也多数事后即忘。他看美人,远没有看李广利从大宛弄来的汗血宝马那么激动,抚摸着汗血宝马的骨突,骨突与手指一抖一颤地律动,比起女人的激情来更让他陶醉。新的宠幸记不得了,远的更模糊,他的生命中没有了女人,女人只是一张张在他面前似有若无、渐近渐远的面孔。 刘彻微笑笑,下了羊车。勿思说:巧虽巧了,透生出一点儿低俗,有一点儿女人的心思。刘彻明白,勿思说的是他乘坐羊车巡幸,便问:你说我乘羊车不大好?勿思说,要是女人在宫里乘羊车,还算是机巧,皇上在宫里乘坐,便有几大不妙。刘彻哦了一声,有什么不妙?你说说。勿思说,人都说皇上是龙,天下无二,龙乘驭用马,就足够了。皇上再用羊,就显得卑微。连羊也能被龙用做骑乘吗?天下的官员、庶民再也没什么可用的啦。刘彻忽地恨她了。她算什么,又一个司马迁吗?她是女人,是他的女人,三年不枉顾,一顾沾雨露,尽情享用皇上的恩泽好了,还有什么话说?女人都想对他说点什么吗?从他的母亲王太后起,到这一个他三年不来一顾的女人止,她们都想对他大谈君主之道吗? 勿思说,皇上不以为然,听不进我的话。 刘彻说:是吗?你说得很好啊。 走进宫内,刘彻一愣,宫内很冷清,床榻是陈旧的,有雕花镂饰,给岁月蚀残了雕花的枝蔓。远看卧具,那卧具极其破烂。 刘彻脸色一冷,对吴福说:朕的宫中,还有多少宫室这么寒酸?吴福一听不妙,赶忙跪禀:圣上,在宫里,总还有那么三五十处,差那么一点儿。刘彻大声喝问:这只是差一点儿吗?就只差一点儿吗?我在这里与勿思说话,赶紧给我弄干净。 月亮升上来了,月朗风清,别有情趣。刘彻对勿思说,想与勿思谈一谈女人。勿思很聪明,比李夫人更有智慧。他问勿思,女人在这里等什么?勿思说,什么都不等。从前刚一进宫,总以为你是在等皇上。后来你午夜梦醒,才明白,你离皇上太远了,他不是你的男人,远处宫里音乐声嘈嘈切切,能听着丝竹之音袅袅入梦,那是隔世之音,与你无缘。刘彻问,你想不想着男人?勿思说,不想。 羊饥饿着,不能喂它草,吃过了草,它再也不肯拖车,只会咩咩地叫,很惬意地叫,不愿拉车。一看到宫殿前满是衰草,就想啃青,吴福命人扯着羊,不许它们吃草。羊委屈地咩咩叫,表示它们很饥饿。 吴福轻声呵斥:别让它叫了,一旦给皇上听到,扰了皇上的雅兴,多不好?宫女听了,一人搂着一头羊,安慰它。羊不领情,不懂得情意,仍扯嗓子直叫。吴福说,用你们的手段哪,只要它不叫,听话就好。宫女有的对羊笑,有的很有情意地搂着羊,对它说些温暖话,但没用。一个宫女恼了,扯下衣带子勒着羊脖子,勒得它叫不出声来。吴福说,好啊,好,这么勒着好。 宫室布置好了,刘彻还是不大满意,瞅着破旧的床榻,看着陈旧的器物,心里不舒服。他对勿思说,要把宫里布置得更堂皇些,谁会想到,大汉天子的宫室会这么破败?勿思说,布置得那么堂皇也没用,你一年也不来一次。刘彻说,也许羊车会带我来,谁知道羊怎么想?勿思说,你不会听羊的,得让羊听你的。刘彻只笑笑,没有回答。 他期望能生个意外,有惊喜,但没有,他没找到。不知从什么时候,他再也找不到意外了。 勿思悄声说:皇上,你来我这里,只能我来侍寝了。她脱下衣服,削瘦的双肩给刘彻一个意外,双肩那么削,像是陡然从肩头斜削去血肉,肢体便无从呼唤丰腴。从锁骨斜挑一条横线,他从没想过女人的锁骨会成一条横线,像两肩中挑着一担子。他问:你从小就长成这样子吗?勿思说,不是,越长肩头越削,好在不必挑担子。他伸出手去,抚摸着她的削肩,衣服飘在肩头,该是一种什么感受?人如搦柳,真的如画如诗。刘彻找到了青年时的感受,想起了年轻时的卫子夫,那是一个瘦削的美人,她总那么紧地抱着自己,搂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勿思躺在床上,与他平躺着,他想看勿思再怎么做。但勿思不语,只是静等着。她不想与他缠绵吗?不知道君恩难再吗?难道这个女人就不想要皇上吗? 他想问勿思,可能问出一个他想象不出的答案来。但他没问,只是抚摸着她的削肩。削肩最斜,像车驾出长安看到夕阳下挑着的一抹酒旗,那么削,那么瘦,全没了女人的丰腴。他轻声问:你要我吗?勿思说,搂搂我。他抱住了勿思。没什么大不同,这个女人与那个女人的不同是骨骼上的区别,有的瘦削,有的丰满,但有时也有其他的区别,天长日久,他弄不明白那些细微的区别了,只知道他有无数女人。究竟哪一个是他最喜欢的女人,还有哪一个女人会在他心底里长久逗留呢?勿思说,我不要你,抱紧我,你抱紧我,就行了。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司马迁 作者:高光 |
- Details
- Category: 司马迁
《司马迁》第三章田蚡拿着一卷竹简,求见汉武帝刘彻。他把竹简揣在怀里,估摸着一定会问他司马迁的事儿,要不要处死司马迁,可是皇上的一块心病。 从前司马谈做太史令时,刘彻就很信任他,问司马谈:做帝王的大事是什么?司马谈说:是封禅,历代帝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封禅。皇上坐稳了江山,就得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祭告祖宗,祭告神灵,宣读祭文,勒碑纪事,以宣功德。他就去泰山封禅,司马谈一路劳顿,一时昏厥,从马上栽下来。刘彻命人把他抬来车上,太尉田蚡大呼:不可,不可!他染有急症,皇上不知他是什么病,若有瘟疫,皇上染上,可不得了。刘彻笑笑说:我是不是上天命定的皇上?田蚡说是。刘彻乐,那就是了,我不会死,就让司马谈呆在车上吧。车向前走,司马谈一路昏谵胡语,对刘彻大讲道理:圣上,封禅要封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封了泰山,就是得了天下。一路上司马谈讲无数昏话,最多的就是怎么治理这个国家。他有一点儿感动了,盯着瘦削的老人看,司马谈才五十多岁,脸上无肉,颧骨凸出,眼睛也无神采,但他的心仍念念不忘封禅,念叨着,泰山上有石,石迎天下,是雄者之冠,那是雄石啊。圣上要脚踏那块巨石,然后再封禅,大汉天下,一举可定。刘彻那会儿想对他说,没有哪一块巨石能阻挡他做大汉的一代明君,但他不忍对司马谈说,看他忠心耿耿,人已垂死,仍不忘封禅,令他感动。他问,你有儿子吗?司马谈说,有,他比我强。刘彻说,他有文采吗?司马谈说,他比我强。刘彻再问,他能做太史令吗?司马谈的喉咙里已是咯咯大响,再吐出一句:他比我强。刘彻看他不肯闭眼,说,好,我知道了,你下去养病,我回来时带你回京。司马谈扯住衣角不放,眼睛死盯住他。刘彻有一点儿不耐烦,说,好了,我知你心意,你要死了,你的儿子做太史令。好了吧?司马谈点点头,他竟还要强挺起身,向刘彻行礼跪拜,叩头谢恩。刘彻说,不必了。他心想:一个吏禄六百石的小官,不算是什么大事儿,就让他给儿子讨去这小官吧。 田蚡捧着竹简,站在宫殿上。刘彻问,你有什么话说吗?他沉吟无语,要不要对皇上说呢?有时门客劝他,太后已逝,太尉应再谨慎,多加检点,不与皇上对着干,言语奏事都应讨皇上的欢心。田蚡也想那么做,但一到了刘彻面前,他就忘了,就想到他是皇上的亲舅舅,想到从前入宫时给刘彻拿一些好玩的玩意儿,刘彻看他的眼神可没这么冷漠。他心里就来气了,反正我是你的亲舅舅,你能把我怎么样?在朝廷上,说着就怄起气来,一回府后,他就对自己说,你是大臣,你是太尉,不能不听皇上的,他要杀你砍你,只是一句话的事儿。他对自己吼,抑揄自己:来人,把太尉田蚡拿下!砍了他!又对着铜镜,摸着自己的脖子,对自己说:你是皇上的亲舅舅,可他一样能砍了你!他吼人来砍,咔嚓一声就给砍下了脑袋。你田蚡的脑袋跟别人的脑袋也没什么两样,也是肉长的。但一入了朝,面对着刘彻,就忘了他是太尉,总想着他是刘彻的舅舅了。 他如今对刘彻说些兵事,匈奴很猖獗,要是能占了河中那块地就好了,就能随时出兵扼击匈奴,只是怎么去占呢? 刘彻突然问他一句,你说,要不要放过司马迁? 田蚡愣了一愣,说:皇上说放过就放过,皇上说不放就不放。 刘彻说:现在我问你呢! 田蚡说:司马迁写了一篇文字,请皇上看一看。 这是一篇《陈涉世家》。田蚡说,皇上看一看,他怎么写?他是这么写的。田蚡就念: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计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田蚡读得有声有色,说:你听听,他说什么?他是太史令,是祭上天的史官,得忠心侍奉朝廷,忠于皇上。他竟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说,大汉天子也不是天生的,也是人人可做的。真的是那样吗?田蚡的姿势很夸张,手猛地挥出去,很讲道理地一挥,借以壮大声势。他说,反贼,反贼!这样的反贼,不杀他,留着他必是一个祸害!皇上,不能不杀他,不可不杀啊! 刘彻不愿意听臣子的,田蚡说什么事,他就想,能不能不听田蚡的?这么想很好,让他自己总是有一个主意。后来便成了习惯,每逢有事,先问大臣,然后再告诉自己,不听他的,反其道而行之,必有好处。他不愿听田蚡的,便再问刘屈氂。刘屈氂可不像田蚡那么横,他说:圣上愿意留下司马迁,是太史令的大幸。圣上不愿留下他,是大臣们的大幸。刘彻很意外,哦了一声,问:怎么这么说? 刘屈氂说,司马迁写《太史公记》,差不多人人都知道,要写本朝的几十年呢,听说大一点儿的官员都要给写入列传。 刘彻忽地笑了:好啊,写就写,有什么不好的,写你如何奸猾,写他如何贪婪,怎么不好? 刘屈氂只笑一笑,没解释。田蚡却急了:老臣是贪婪,但皇上也得想一想,要是他把本朝的臣子都写得贪的贪,奸的奸,没几个好的了,那本朝哪还是一个太平盛世啊?简直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朝代了,哪里有这显赫卓绝的文治武功? 刘彻说:是啊。听上去,田蚡的话确有道理。话虽然太过讨好,但他有时还是喜欢听。 田蚡说,杀了他,不让他用一支秃笔侮辱当朝皇上与大臣。让他死在牢里,命狱官勒死他,让他死得无声无息。这种人连皇上都不放在眼里,就是大逆不道!留他无用,杀了他。皇上也心里有数,能说出那种大逆不道的话来,他就是一反贼!不宰了他,大汉朝怎么能安定?一个史官,是记圣上起居的,专写国家大事儿的。他这种人,能怎么写圣上?怎么写国家?他能认识到,圣上是百代不遇的圣明君主吗?他能一颗公心,公允而论朝官吗?听说他要写史,把史记成五种体例,一种是世家,一种是列传,还有一种是本纪,另有一种叫表,一种叫书。说表是写年代的,书是写政策的,本纪是写帝王的,世家是写诸侯的。还有列传,你猜是写什么的?写一些诸侯百官、市井泼皮的,听说还要写那些游侠、刺客,那是些什么人?皇上把他们全都聚到茂陵,就是防他们造反,可司马迁要干什么?他要给这些泼皮无赖写传,他还住在茂陵,听那些人扯闲。他是皇上的太史令,怎么不写皇上的文治武功,专写那些泼皮无赖?一支笔拿在谁手里,非同小可。他写陈涉、吴广,就错了。笔是圣上的,是大汉朝的,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帝王不在意这一支太史令的笔。吃皇上的饭,得给皇上写书记事,专写皇上的恩德。他是谁的一支笔?是圣上的!可他不知死,就得一死! 刘彻问刘屈氂,你说,要杀司马迁? 刘屈氂不服田蚡,他认为田蚡太贪,做不了好官。他说,史官杀不得,太平盛世,哪能杀史官呢? 刘彻笑笑,说,我不杀他,有人杀他。 司马迁的妻子与女儿商议,怎样才能凑足三十万钱,赎他出狱。任安夜里悄悄派人送来了十万钱,这是他一生的积蓄,全送来了。但司马迁家里连一万钱也没有。女儿问娘,怎么办呢?哪儿找钱去救父亲?娘吐血,早就累得吐血了。她说,没法子,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能不能求求别人呢?女儿说,我要丈夫去求人,要他挨个儿去找父亲的平日交好。但过了几天,娘儿两个更失望了。女婿去求人,不是说没钱,就是怕皇上怪罪,没人敢拿出钱来。有人说,不是不帮你,你先得求一个口诏,皇上真的不怪罪,愿意让人拿出钱来救你家老爷,我们拿出几个钱来,算什么呢?可他犯的是死罪,没听说过吗?当时是茂陵的郭解求人弄钱,由太尉田蚡出面,也没救得了李陵的家人,她们早晚必被处死,你家老爷敢为李陵说话,那是死罪啊。 女儿说,娘,咱们没钱,拿不出钱来。只有任安叔拿来的十万钱,救不出爹来。妻子说,他不该死,他是好人,每天只爱读书,天天翻竹简,袖子都磨破了,怎么补也来不及,袖子就总是破的。他是一个好人,好人怎么不长命啊?你爹是一个好人,可没人肯救他。你说,怎么办哪?女儿说,只能求人,再请爹写一篇文章,求皇上,我拼死去求皇上,肯定能救得了爹。妻子说,你是一个女人,怎么求皇上?女儿说,不然爹就没命了,不如先求狱官,见见爹才是。 妻子与女儿带着外孙杨恽到狱里来探望司马迁。司马迁百感交集,有话说不出,只是盯着女儿与杨恽瞧,心里不是滋味儿。妻子说,皇上不放过你,司马一家要完了。说罢大哭。司马迁轻声说,不要哭,你身子骨不好,再哭会背气过去的。妻子说,你要没了,司马家再也没有男人了,你只有一个女儿,我没给你生一个儿子,真是后悔。司马迁笑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说的是一句古话,有什么了不起?人生自古谁无死?有人死得值,有人死得轻于鸿毛而已。他扯过杨恽,说,我女儿有儿子,我就有了孙子,恽儿,你说是不是?杨恽说是,外公,你能走出这间笼子吗?司马迁笑笑,说:笼子是关野兽的,一旦关上了人,那笼子就真成笼子啦。杨恽不懂,司马迁也不多说,对他笑笑,说,你看外公写的竹简了吗?杨恽说,看了,外公写的那一篇刺客列传写得真好,我看了直流泪。妻子劝司马迁认个错,承认过失,向皇上认错,也不算什么。你只是一个史官,不愿曲意讨好圣上,便说了几句话,替李陵喊冤,李陵平时与你从无交往,你只想直言,是史官的责任让你说话。其实李陵该死,他投了匈奴,就是该死!你这么一说,皇上会放过你的,你不是说过吗?皇上很欣赏你的文才,说你是当世奇才;你是奇才,皇上会爱惜你的。你听没听我说啊? 司马迁似乎听到了李陵母亲的叹息,眼光瞥去,李陵母亲仍坐在狱里没动,是他听错了,他根本就没听到李陵母亲的声音。他说,我说的是真话,说得不对吗?妻子哭着说,你说得对不对,有什么用?你又不是皇上,逞什么雄啊?李陵母亲说,司马大人是一个正直的人。妻子大声说,他正直有什么用?满朝文武官员没人出声,只有他一人正直,能有回天之力吗?李陵降了匈奴,李陵的家人就应受死,无一人能活,皇上心里恨李陵,决不会放过你们的。李陵母亲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一家人必死。但你以为司马大人是为李陵说情吗? 妻子尖声而笑:他不为李陵说情,难道他是为他自己吗? 李陵母亲盯住了司马迁的妻子,轻声说,是,他是为他自己。 透过牢里的昏昧灯光,司马迁能看到李陵的母亲,她的头发仍一丝不乱,脸上仍有笑容,定定地瞅着司马迁的妻子,说,你是他的妻子,难道不明白他的心吗?他想做一个好史官。 司马迁无语。杨恽问,做好史官就要下狱吗? 司马迁说是,做好史官,你就得直言;你一直言,就得罪了朝官中许多人;他们恨你,你就得下狱。杨恽说,是皇上把你下狱的,你怎么不说皇上不好? 司马迁的妻子呵斥他:小孩子,别胡说! 司马迁蹲下,看着杨恽,问:你说皇上好不好? 杨恽说:他不好,把外公下狱里,他就不好。 李陵的母亲笑了,大声笑说:小孩子说话,说得直,司马大人,看来你颇有家传,你的外孙与你一样,也是个耿直之士。 司马迁的妻子来到李陵母亲的牢前,向她行了一礼,问:你是李陵母亲?你悔不悔生了李陵这一个儿子?李陵母亲笑一笑,说,不后悔。司马迁妻子问:听说李陵力尽被擒,终于投降了匈奴。李家一门忠烈,出了一个李陵,你难道不难过?李母笑笑,说:李陵与匈奴血战,前无救兵,后无粮草,他拼死苦战,率五千骑破匈奴十万大军,你听说过大汉有过如此勇猛的虎将吗?大将军卫青有过这么显赫的功绩吗?没有,骠骑将军霍去病有过这样的功绩吗?没有。皇上最宠信贰师将军李广利,他更没有这样的功绩。李陵的祖父李广生前也没他这么荣耀啊。你说,有这样一个儿子,我是该高兴呢,还是该大哭一场?司马迁的妻子不明白李母的心意,她愤懑、难过,才对人如此说话,她注视着司马迁,如果司马迁插嘴说上一句,她一定会住口的。但司马迁不语,只盯着李母,惊讶她怎么有这么多话说。李母说,李陵必死,死在战场上,就又是一个李广,又是一个死在战场上的李家人,但他没死,他不想死。他与李广不一样,与李敢不一样,他是李陵,是我的儿子。他不想死,他不死,我就得死。我得死,他的妻子得死,他的弟弟也得死。你猜我怎么想? 司马迁看她,她很镇定,发丝仍是没有一丝凌乱,她对司马迁微微一笑,说:我愿意一死。 张汤问手下人:司马迁在狱里过得怎么样?手下人说,怨天尤人。张汤笑笑,说,把你关进牢里,你也怨天尤人。他是史官,你要给他吃点儿好的,让他少些怨言。手下人低下头,踌躇不语。张汤问:是不是还有话说?手下人说,他骂你,在牢里破口大骂,骂你。张汤哦了一声,问,他骂我什么呢?手下人说:他骂你是酷吏。张汤笑笑,手下人看他,脸色也未变,小心地问:你不生气?张汤说,我就是酷吏,他骂得对,我生什么气?手下人想再问,是不是要在狱里弄死司马迁,但看他真是神色不变,才不敢再问。张汤的妻子问,你一向最恨不理睬你的人,这一回你怎么不恨司马迁?张汤说,听说没听说过,司马迁要写大汉朝的史,你猜他会写谁?你猜他的列传都会有谁?张汤的妻子很惊讶,会有谁呢?张汤说,听说过了,他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张良、陈平,写项羽、刘邦,他笔下的人物自会千古,你猜他要写我什么?张汤妻子问,他会怎么写你?把你写得很好吗?张汤叹息说,不会,他写我是一个酷吏,是一个不懂人情、不谙事理的酷吏,写我草菅人命,牢满为患,写我不通人情,刑戮太重。张汤妻子大喜说,对了,你把他下在牢里,要乘机杀了他,是不是?你杀了他,他就再也写不出你张汤了,你可知道,司马迁写你是酷吏,你的子孙后代都得挨骂。 张汤笑了,悄声说,你一定不知道我多喜欢司马迁写我,你一定不知道,我读了司马迁的那一篇《陈涉世家》有多激动,那是一篇佳作,任何人也写不出来。有此文笔,怎么能不流传千古?我张汤算什么?一个小吏。我比得过张良吗,那个兴大汉、定天下的大贤士张良?妻子摇头。我比得过周勃吗?那个清除吕氏一党,保住大汉江山的周勃?妻子摇头。张汤大笑,拍拍胸脯说,你说错了,我比得过他们,我绝对比得过他们,我在司马迁的史书里,地位一定不比他们差。你明白吗?知道我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妻子摇头说不知道。张汤说,告诉你吧,我是一个酷吏,我能杀人。张良有本事得天下,周勃有本事保天下,我有本事以血涂抹天下。你说,我不也是一个奇人吗? 妻子惊得合不拢嘴,她想,从没听说过有人愿意做酷吏的,就是愿意做,也口里不说。妻子悄声说,为了出名,你真的什么狗屎事儿都做得出来?张汤说,这算什么?古人早就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了,你看那个勾践,连吴王夫差的屎都肯吃,他比我可是无耻多了,可偏就有人说,他也应该是春秋五霸之一。你信不信这世人有的是无耻之徒?信不信这种人世世代代不灭不绝?张汤说,我不能让司马迁死,他要死了,还有谁肯写我?只有他愿意写史时写什么五种体例,弄什么书啊,列传啊,本纪啊,表啊,世家啊,弄得挺热闹的。我愿意他写我,我要保住他,就是皇上要杀,我也得保住他。妻子说,你不会去筹钱赎他出狱吧? 张汤大笑,说:我要有钱,就不是张汤,是田蚡了。张汤就是张汤,只有一张不讲情面的脸,兜里不多揣一文钱。 张汤的妻子叹气,想问张汤: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做朝官的,讲究的是有权有势。权能生钱,势就是排场。又有钱又有排场,多威风?张汤妻子看不懂张汤,他做廷尉,有许多人送钱、送礼。一次,太尉田蚡的亲侄子犯了法,田蚡的儿子来求情,张汤闭着眼睛,不听。求情的人一走,张汤就踱出门外,大声喝问:刚才来人都见过了谁?把人都给我叫来!当然有门房、管家,还有书童,在眼前老老实实站成一排。张汤问:田蚡家有金子,你们谁得了好处,拿出来!张汤眼睛眯着,大张着嘴,像鱼一样用嘴吐气,家人就知道情势不妙,就乖乖地从怀里、从袖口拿出一镒金子来,放在地上。 张汤看着金子笑了,笑得很开心,拿起一镒金子看,像不认识似的,说:这玩意儿有什么好?放在怀里沉甸甸的,放在袖管里还容易丢。你们几个,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几个人不敢不答,有的说:廷尉大人。有的拍马屁说:大人是两袖清风的好官。更有人说:大人从来不贪不占。张汤笑,说:别说得那么好听,我告诉你们,我是酷吏。知道什么叫酷吏吗?就是皇上最忠诚的一条狗,替皇上看着骨头的一条狗,我不啃那骨头,饿死了也不啃,别的狗想啃,我就咬死它。 张汤看过许多史册,他为司马迁叫好,只有司马迁才能想出这个主意来,称他是酷吏。张汤手握竹简,站在屏风前,看着屏风上的猛兽貔貅,很赞赏它的矫捷、凶狠,说:皇上需要我,没有张汤,怎么对付那些泼皮无赖?酷吏,酷吏,《酷吏张汤列传》?《尧舜禹本纪》、《留侯世家》?我张汤能与古往今来的大圣大贤写在一起,此生足矣!他很振奋,为自己能名垂青史而振奋。只要司马迁能把他写在《太史公记》里,他这一生无憾。 张汤躺在床榻上,问妻子:你说,要是没有人拿钱赎司马迁,他会不会死?妻子说:一个吏禄六百石的小官,比起你们这些二千石来,差了多少倍?他这会儿正倒霉,谁肯救他?张汤不语,想想再问:要是有人肯救他,皇上一生气,救他的人也跟着倒霉了。要是没人救他,依大汉刑律,他只能受腐刑,不然就得一死。妻子说:司马迁要死了,就没人写你了,你这个酷吏也就不能名垂青史了。张汤正色道:你以为做酷吏容易吗?你得不贪不占,看风使舵,更要心狠手辣,当今大汉只有我张汤一个人做得到。妻子说:没有司马迁,就没人写你了。又没有人肯救司马迁,受腐刑比死还难受,他绝不肯受罪。 张汤阴沉着脸,看着屏风上的貔貅,这野兽很凶猛,据说貔貅有一个特性,两只利爪尖锐无比,一旦抓攫野兽,爪深入肉,与野兽同生共死,誓死也不肯放手。张汤想:司马迁会不会是貔貅呢?面临生死抉择,他会不会为了一部《太史公记》就甘受腐刑呢?要是他不肯受罪,一心就死,张汤那一点期盼就没了。张汤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一计,他要让司马迁活下去。为了司马迁能写《酷吏张汤列传》,也一定要让他活下去。 司马迁在牢里住了一年多,这一天张汤来了,张汤对司马迁笑,说:你是一个文人,文人就没骨头,最丑陋,没脑子,圣上怎么想,就是大汉怎么想,干你屁事?你以为你是谁,你想劝圣上,要圣上做三皇五帝?你做梦! 司马迁看着张汤,惊讶自己从前怎么没注意,张汤这个小人一脸奸相,鼠眼眯着,嘴里还有几颗蛀牙,发黑的牙不安分地咬切着,发出轻微的吱吱咯咯的声响。这声音在旁人听来没什么,可司马迁耳聪,大千世界风飞莺扬、树啸虫咝他都听得见,听着张汤这咬牙声,真受不了。他说:廷尉,你夜里睡觉是不是也咬牙?张汤愣了,问:你怎么还有这闲心思?我告诉你,你这人没夤缘。你看你,假装什么正义,为李陵说情,下了大狱,足有一年多,没人理你,谁肯出三十万钱赎你?没人。像你这种人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哪一天皇上想起来,问有没有人拿钱赎你?没有,真的没有!你说,你是不是该死? 司马迁看张汤,张汤说话时脸相很奇怪,左脸颊一动一动的,胡子就抖;右脸颊肌肉僵直着,胡子就纹丝不动。司马迁是美丈夫,人生得俊俏,声音也很有磁性,说起话来侃侃朗朗,令人着迷。张汤最恨这种长相的人。古人总说,观人看相,十分模样。说的就是:看人的脸相,就足以看得出你的内心,看得出人的品性。张汤认为那都是胡扯,长着像司马迁这俊俏模样,人品就好吗? 张汤说:太史令大人,我不愿意让你死。你要有什么法子立功的话,圣上会喜欢的。如今皇上有几处心病,我可以告诉你。一是匈奴。你可以指证哪一个大臣,就说他与匈奴勾结,我去帮你找罪证。你立了大功,就可以不死。二是茂陵。那儿有天下豪强,市井泼皮,你就说他们想造反,指出他们的罪证。叫你的家人去茂陵埋下一块石阶啦丹书啦,上面刻上字,字你明白怎么刻,你就说"汉不汉,吃饱饭"什么的,这样你就立了大功。不然你就指证郭解,你也知道皇上最恨他了,一心想除掉他。你就说:夜观天象,有一邪星直犯天垣,直冲帝星。然后问起,你就隐隐约约破解说,不说破,让他猜知是郭解。不然你就指证诸侯王,说他们谋反。反正你得害人,坑人,你这么干,就能保住你的命。 司马迁从没想到,这些肮脏、污秽的主意,能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他是用笔说话的,一旦下笔,竹简上的文字便优美如画,秀颀如诗,人怎么能把所有的肮脏、污秽,用这么流畅的语言说出来,而且说得这么有条理?司马迁简直听呆了,他说:张汤,你恬不知耻。 张汤扑哧一声乐了,太史令大人,你是文人,你明白什么叫"恬"?"恬"就是一张美脸,吊着一条巧舌头。你看我的舌头。张汤向前伸舌头悄声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春秋时有两个说客,叫苏秦、张仪,两个人专学辩术,都学得一般好,你讲得好,我也不差,谁也比不过谁。最后就比一样,你知道比什么吗? 司马迁当然不知道。 张汤奸声笑,胡子一抖,左抖右不抖:我告诉你,就比舌头。两个人往一起一站,头齐着,肩并着,向前伸舌头,谁的舌头长,谁就最有本事。张仪跟苏秦一比,最后还是没比出输赢来。苏秦的舌头宽,前面是平的,说话就声音厚重,能得人信任。话就说得稳,说得准。张仪的舌尖窄,说话声音尖,伶俐婉转,能如潺潺小溪,沁人心田。这种人能把死人说活,活人扳倒,放倒之后再扳起来 司马迁从没听人讲过这些,这些似乎也不是学史、学文时能弄懂的。就像是泼皮无赖骂街的市井俚语,听都没听说过。司马迁看着张汤,像看一个陌生人,这不是在朝廷上说话铮铮有声的张汤,纯是一个泼皮。要听到张汤这么说话就好了,皇上一定会认清张汤的真面目,那时该下狱的就是这个酷吏了。 张汤说:你写《太史公记》,要写整车整车的文牍。听说你还要写我,说我是酷吏?你写不成了,只能一死,过了冬至,要是没人拿钱赎你,你就得死。不然你就受腐刑吧,做一个被阉了的阉宦,那有多好啊? 张汤隔着监栏,双手扯住司马迁的耳朵,把司马迁的一张大脸扯在两根栏杆间,悄声说:看你一脸蠢相,满脸傻气,写什么《太史公记》?还是给阉了,放在皇上的宫门口,打盹,听声儿,伺候着吧? 司马迁心里空荡荡的,他做官弘扬正气,很推崇赵襄子。刺客去刺杀赵襄子时,一大早天不亮,赵襄子就坐在堂上等着上朝,这是一个好官。司马迁愿意做一个好官,做人就是要堂堂正正,像张汤这种卑污小人,怎么能做到九卿品位的官员?他恨恨地说:像你这种滥污之人,狗彘不如!张汤笑着说:太史令大人,你算是什么?通身上下没一件东西像样儿,只有一支笔值钱,你说人是好是坏,世人姑听之,世人妄听之。你说是黑是白,人都相信。可没了一支笔,你算什么?你才是狗彘不如!听说你要写酷吏,把张汤写成一个不知人伦不懂事理的混蛋?苍天有眼,你写不成张汤,只能死在张汤的牢狱之中。 司马迁心中恍然,原来张汤是恨他的一支笔。也是难怪,司马迁如何写书,差不多整个长安城的官员、庶民都耳熟能详。一旦遇到熟人,他就讲他的《太史公记》,讲一回激动一回,讲一回书中人物,就又活过了一回。司马迁好在酒肆作坊讲他的历史人物,讲陈涉、吴广,讲高祖皇帝与项羽的垓下一战,讲留侯张良圮桥三进履。讲给市井工匠、街头闲人听,讲给妇孺老幼、男男女女听,历史人物脚踏铺展开的历史长卷,一个个缕缕行行、悲喜交集,椎心泣血、若痴若嗔地走来。讲的人慷慨激昂,听的人如痴如醉。司马迁从讲述中体味到,如不能讲得顺畅,动情,就不能深切感人;讲述时司马迁能从市井小民眼里看到光芒,这眼光是期盼,是向往。司马迁明白,他是写给所有的长安人看的。只要长安的庶人、草民看得懂,后人就能够明白他写些什么。他从来没有想到,除了让人听得血脉贲张,让人一心向往,他的文字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让像张汤这样的酷吏、贪官畏惧。原来贪官也怕,怕身后事,怕死了留下骂名。司马迁心中愤慨,像张汤这样的酷吏,一生索求也太多了,既要权势,又要名利,还要死后的荣崇,天下好事岂不是要被他一个人占尽?司马迁恨恨地说:张汤,只要我不死,你这个酷吏,就要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 张汤笑了,很得意:太史公,怕没这个机会了,再过几天拿不出钱来,你只能一死。你死了,你的《太史公记》也没了。不过也许会有哪个好事之人,会把你的《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什么的传下去,你可能会因此而不朽。只是你要想写《张汤列传》,没机会了,你再也没机会了。你说这是不是有一点可惜? 司马迁坐在牢里,心里凄苦,也挺激动。他是太史公,是大汉朝的秉笔者,大汉朝的历史只能由他来书写,只有他才能秉笔公正、不偏不倚写下这上百年的历史,写下中华文明长河的历史。他眺望着波波澜澜的江河:黄河水黄,从河边的泥土中站起人类,男人,女人,饮着黄河水,吃着五谷粮,繁衍着子孙,人类就像黄河鲤鱼一般,成群成群地滋生。像黄河边的庄稼,白日黑夜脆声地啪啪拔节,人就成熟了。再交合,又产生新一代的人类。有血统的家人组成了家庭,有首领的家庭组成了氏族,人类就强大了。跟着黄河生,听着黄河长,黄土刮黄了皮肤,眺望夜空的眼光变成了星星,黑幽幽且深邃,亮晶晶的又期冀,这就是司马迁看到的人。人是由黄土和星辰组成的,黄土是现实,是兽性的,不可摆脱人类欲望;星星是眼里的目光,是人类的理念,盼望着离尘却土,飞飏升腾,离开混浊的尘世。但人身上的水分太多,吸足了黄河水的身体,灵变成了肉,肉体太过沉重,无法载重意念的轻灵,飞扬而去。司马迁满怀深情地眺望人类,他能从黄河边看到那些赤裸的人类,用水和泥,烧制陶器。古老陶器的产生,只为了方便口腹之欲,陶罐里汲满了水,用头顶着;女人的一搦腰肢,在银光如练、黄水如系的长绸中飘拂。女人如舞若歌,男人如蛮似雄。黄河是长河,几万年的流淌,河水波成了石刻,刻在水面上,刻在人脸上,刻在历史上;风化了,剥蚀了,历史老了,人老了。可经黄河水拂,从水中站起的人类又焕发了新颜,如火中涅槃的凤凰,得到了新生,一代一代,以至于无穷。司马迁看到了燧人氏,他发明了火,又把人类从平地移到山洞里去。司马迁也看到了神农氏,他不断地吃草,长长的绿草把他的肠子扭得曲曲折折,消化变得日益艰难,吞吃下去的毒草使神农氏的脸黄了又绿,红了又青,人类把吞噬各种恶果的结果,表达为身体承受痛苦千奇百怪的表情。司马迁也看到了黄帝,他站在一辆古怪的大车上,指挥着百兽向蚩尤宣战。百兽是善良的,是深切地懂得人类语言的,不用任何驱使,就情愿追随黄帝,同凶残的蚩尤一战。 司马迁眼前的图画太多了,从黄河之浩浩荡荡到眼前的昏黑牢狱,都成了司马迁说不完、吐不尽的情愫,他要写历史,写从黄河岸边站起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司马迁 作者:高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