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之小说家

一、小说家来源

周王室设有稗官,他们因工作需要游离于市井,往来于民间,王室要知道外面的民风民俗,通过他们道听途说,街谈巷语得知。稗官所记录的遗闻琐事或当代见闻成为“稗史”。小说家大概是出自这类人,后世这个职位被撤销,许多民间学者私自撰写记载琐闻逸事、里巷风俗,形成独有的一种文学体裁,成形于晋唐,盛行于明清。

二、虞初与《周说》

虞初 (约BC140-BC87) ,号“黄车使者”,西汉汉武帝时期任方士侍郎,河南洛阳(今洛阳东)人。

虞初写了一本《周说》,现已经失传,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大概就是根据《周书》写了一本通俗演义,对后世的小说家影响深远。

明代小说家陆采,专门收集志怪﹑传奇短篇小说,编成合集《虞初志》;清代张潮收录真人真事,加些传奇色彩,又编有《虞初新志》;汤显祖有《续虞初志》;邓乔林有《广虞初志》;郑澍若有《虞初续志》;这些短片小说集都以“虞初”命名。张衡《西京赋》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三、小说与“稗史”

“稗史”是作为史学概念出现的,“稗史”与“正史”相对,记载间巷旧闻与民俗风情,即所谓“稗官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因为史料来源、叙述体制及作者身份,一直以来地位低下,但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可以“为正史之助”。

“小说”是作为文学概念出现的,很长时间“小说”与“稗史”概念相通,有“小说为正史之余 ”的说法。随着小说创作的日益繁盛,人们渐渐不再关注小说“可以资考证”的史学意义,而是格外注重它的文采、章法与结构以及想像 、联想与虚构等特征,“稗史”由史学性质转变为具有文学性质的“小说”。故此有了“小说家言,不足为凭”的说法。

对于这两种概念的区分,美国小说戏剧批评家哈米顿(今译哈弥尔顿)的总结最为精辟,称“稗史之目的在以想像而连贯之事实阐明人生之真理”。

四、小说家简析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外物》谓:“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因其“浅识小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所以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五、后世影响

小说家最初代表平民社会里各地的风土人情,班固根据《七略》所录将《伊尹说》 、《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 、《务成子》、《宋子》、《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 、《待诏臣饶心术》、《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 、《百家》十五本书编入“小说家”名下,可惜大多已亡佚。

小说萌芽阶段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春秋战国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记载的寓言故事中刻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二是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以正史为依据,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三是魏晋南北朝前后,文人笔记记载些传闻铁事,典故传说;四是各朝代民间说书人,评书人汇总成系统的故事再分段讲述,以供消闲娱乐。

通过多年积累,小说才得以成形,全盛于明清时期,出现了四大奇书,六才子书,十大名著等文学作品,按照内容古代小说分为:传奇、志怪、历史、神魔、公案、侠义、世风民情、才子佳人等。

先秦小说以街谈巷议为主,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文言小说日趋成熟,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类型;唐宋时期以说话人的话本发展成古白话文小说,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明清时期兴起小说创作热潮,取材广泛,手法各异,一片万木争春之象;现今流行的网络文学,以小说为主,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

通过千年发展,时至今日,小说形成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人物和环境描写完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成一体,自圆其说,形成独特的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作者:孤鸿学士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47db65f085c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