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2],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论”读音为“伦”[3],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义,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4],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目录
- 1 流传
- 2 结构
- 3 惯用语
- 3.1 俗语
- 3.2 成语
- 4 著名注疏
- 5 评价
- 5.1 古人评价
- 5.2 现代人评价
- 6 影响
- 7 考古发现
- 8 参见
- 9 注释
- 10 参考文献
流传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西汉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22篇,比《鲁论》多了“问王”、“知道”两篇;鲁恭王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21篇,其尧曰篇中的“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独立出第二个“子张”篇。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根据《鲁论》删除了《齐论》的“问王”、“知道”两篇,有21篇,称为《张侯论》;西元二世纪中期东汉末年,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定下《论语》今本,并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齐论》、《古论》不久亡佚。不到一百年后,三国时期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5]。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6]
结构
现存的《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篇名取自正文开头,或“子曰”、“子谓”后首句的前二、三字。按照习惯,通常把前10篇称为“上论”,后10篇称为“下论”。论语以〈学而〉为首。
-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7]
-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 尧曰第二十(本篇较为短小,疑有错漏。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惯用语
俗语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任重而道远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朽木不可雕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成语
- 吾日三省吾身
- 见义勇为
- 既往不咎
- 不耻下问
- 三思而后行
- 举一反三
- 任重道远
- 后生可畏
- 欲速则不达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著名注疏
-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之一,由清朝官员及学者阮元主持。版本来源于曹魏何晏作的注《论语集解》,以及北宋邢昺作的疏。
- 《论语义疏》--南朝皇侃
- 《论语集注》十卷--南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数十年心血之作,影响之后数百年,既讲义理,又重训诂。
-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清朝儒生多不满意唐宋人对于经典的注疏,此书征引广博,刘宝楠生前未完成,由其子刘恭冕完成。
- 《论语集释》--程树德
- 《论语疏证》--杨树达
- 《论语新解》--钱穆
-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之一,风行海外,影响数代大学生、中学生。
- 《论语今读》--李泽厚
- 《论语讲要》--李炳南
-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反右运动前写定,1980年再版后颇受好评,为中华书局畅销书。
- 《论语别裁》--南怀瑾
- 《论语注译》--杜道生
- 《论语通释》--王熙元
-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其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指定必读书目,所以有一定影响力。[8]
评价
古人评价
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现代人评价
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曾宣称其可以用半部《论语》创王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影响
*所有大中华地区等华人圈,含港、澳、台、马、新、等地。
- 百济:中世纪的百济王国(今朝鲜半岛)
- 日本:百济的五经博士王仁于公元5世纪初,王仁渡海前往日本,将《论语》当时两位名家郑玄与何晏的注疏献给日本应神天皇。使汉字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而后圣德太子在各地设学问所。接着是当日本战国之后,德川幕府积极扶植儒家中的朱子学派以巩固统治基础。而当幕府大政奉还之后,明治维新时,又开始流行以论语来作为经商的道理。
考古发现
据媒体2016年8月披露,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中有竹书《论语·知道》篇,很可能属于失传了1800年《论语》《齐论语》版本[9][10][11][12][13]。
注释
- ^ 《论语集解.叙》: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汉书.艺文志》: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 周予同. 群经概论.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7: 124–126. ISBN 9789570513547.
- ^ 《论语》的“论”为什么读lún?(第759期). 语言文字报. 2014-01-22 [2014-02-27].
- ^ 赵岐《孟子题辞》
- ^ 历史学家朱维铮批评于丹根本不知《论语》为何物
- ^ 魏崧《壹是纪始》作“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提要》说:“郑耕老作一万三(一作二)千七百字,欧阳公作一万一千七百五字。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统计是一万二千七百字,此和郑耕老所说相同。”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一字说“其总字数,不出一万六千四百多字。123”
- ^ 括号内的简介来自于: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 ^ 《论语通译》(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 ^ 王楚宁,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知道》篇小考, 中国: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2016-08-29 [2016-09-12]
- ^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或为失传1800年<齐论语>》, 观察者网, 2016年 [2016-09-11]
- ^ 《论语》中失传1800年的一篇文章找到啦!, 新民网, 2016年 [2016-09-12]
- ^ 肖从礼 赵兰香, 金关汉简“孔子知道之易”为《齐论知道》佚文蠡测, 爱思想网站, 2016年 [2016-09-12]
- ^ 失落千年《论语・知道》篇重现 网民: 要考了, 香港: 巴士的报, 2016-09-10 [2016-09-12] (中文(香港))
参考文献
- Theodore de Bary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英文)
- 金谷治 译注. 《论语》. 岩波文库. 1999年. ISBN 4-00-332021-2.(简体中文)
- 杨伯峻. 《论语和孟子》.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ISBN 7563339388.(简体中文)
- 谭家哲. 《论语与中国思想》. 唐山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986-7021-18-2.(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