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3、兰亭序帖
何安下无语呆坐,段远晨低头喝着米酒。两人闷了许久,段远晨将酒杯在桌上重重一顿,道:"我给你看看高人真正的精品。"
他掀开地上的一条木板,取出一个卷轴。打开,只觉墨香扑鼻,是书法拓片。在没有复印、照片的情况下,为传播书法名帖,古人发明了拓法,将纸上墨迹双钩其形,刻于碑上,然后将湿宣纸贴于碑面,用蘸墨的布锤打一遍,因为字形是凹槽,所以会得到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
如果拓法精巧,便好像是用白粉写在黑纸上,用笔的力度、笔锋的侧转都可传达出来。
面前的无疑是上佳拓片,段远晨说是北宋所拓,为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此帖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在醉酒时所书的草稿,因其中有几处写了错字而涂改的痕迹,酒醒后重写数次却再也写不过那张草稿,王羲之方意识到此草稿的神妙,将正经写的撕掉,独留下这张草稿。
《兰亭序帖》几百年后为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一见便成最爱,立下遗嘱将此帖作为殉葬品。为了让世间留此绝技,他命唐代一流的书法家照帖临摹,留下了三个墨迹临摹本、两个碑。
在北宗年间,赵氏皇族将三个墨迹临摹本也双钩刻碑,加上两个唐代的碑文拓片,重新翻刻,构成了五个版本的合集。
段远晨手中所拿的,便是《兰亭序》的宋版合集。何安下看得目瞪口呆:"这等珍贵东西,大官们怎么舍得给高人?"段远晨:"当今官员,几个是有文化的?"
何安下叹息,段远晨随即讲出一段历史隐情。汉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世家,世家是同时具备财力、政治势力、文化影响力的家族,春秋诸国便各有各的世家。
秦朝、汉朝是大一统的帝国,诸国世家经过调整,在西汉中期形成了大家族约五个、小家族约二十个的格局,所以古代是"改朝不换代",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用这几个家族的人做官员,所谓"任人唯亲","亲"指的就是世家子弟。
第一次破坏这情况的人是曹操,他提出"任人唯贤"的口号,招揽平民为官,打压世家势力。但曹操最终失败,他创立的魏国只传了两代,便被司马氏篡权,改魏朝为晋朝,司马氏是世家子弟,世家模式重新恢复。
真正断了世家命脉的是唐朝,唐太宗确立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做官的前提,而不是传统的以世家血统为前提。唐太宗打压世家,是为了避免大权旁落。
但世家子弟本身为贵族,延续着汉文化的命脉,世家一衰败,全国文化必然衰败,思想审美上大倒退。唐太宗打压世家的做法,结果是连书法都失传了,汉字仅存字形而无运笔之法。
唐太宗采取补救措施,在思想审美上引入印度文化,在书法上培养书法家造新的运笔之法--"唐法"。唐代八大书法家,沿袭魏晋古法的仅有虞世南一人,其他都是新法。
但人是复杂的,当唐太宗鼓励新法时,自己却为东晋世家子弟王羲之的书法倾倒,他竭力推崇王羲之。王羲之的字刻碑临摹,传遍天下,但那只是王羲之的字形,而不是王羲之的笔法。
"王体"传遍天下,而"王笔"却失传了。书法仅是小道,便有此不可挽回的损失,可见汉文化整体损失多么惨重。唐太宗晚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常深夜对着《兰亭序帖》忏悔。王羲之笔法的失传,关系他一生的痛点,所以将此帖作了陪葬品。
汉族一贯是扩张性的,但唐代大兴佛教后,便不断受外族侵略。宋代开始流传"佛教兴,国脉弱"的话,认为是引入的印度文化不好,其实与佛教无关,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衰败了,失去了传承和创造的力量,大唐盛世不过是强撑起的热闹场面罢了。
段远晨:"世家的存在,令文化人有了可以自重的余地。明清科举制度,则夺取了文化人的退路,不做官便没有尊严,做了官便没有自由。"
何安下:"你是世家子弟?"
段远晨虚笑三声:"我家只是乡绅,万不敢称世家。世家是千年形成的,一旦断灭便没有续生的可能,所以唐之后的官宦大家族只是权贵,在经济政治上缺乏独立性,在文化上没有根基。"
何安下:"如果当今官员都是像王羲之那样的世家子弟,本有祖产,又自小受文化熏陶,就不会那么腐败吧?"
段远晨黯然失色,低头从酒壶里掏酒糟吃,吃了半晌,抬头说:"世家是有秘密的,那是上古天文学。枪法是王羲之侄子王泯之用天文测量工具发明的。其实王羲之的笔法就是枪法,枪杆就是笔杆。"
史料记载,王羲之写字是"入木三分"。古代的字是写在木条、竹简、硬纸板上的,王羲之写字的墨迹可渗透到木条深层,说明他的书法是与枪法是相通的,所以会出现武功的效果。
何安下痴呆呆看着手中的《兰亭序帖》,段远晨说在五个版本中,冯承素临摹版最受推崇,其实冯承素摹本过于花哨,笔锋张扬,而笔力疲软,将这样的字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汉文化的耻辱。
段远晨翻到第三辑拓片,要何安下仔细看,说这是虞世南临摹版,第一眼看去会觉得笔画纤细,越看越觉得笔力雄劲,因为它是以运枪的方法写就的。虞世南是王羲之重孙智永的弟子,乃一脉真传,却被世俗忽略。
何安下认真看去,逐渐看出笔笔皆有"阔点为圆,缩圆为点"的潜在运动,一寸小字里有三米长的大枪在扎来挑去。《兰亭序帖》三百二十个字,犹如三百二十位形意拳老师,要教自己。
何安下刹时从目前处境中脱了出来,忘记自己正与何人相处、身处何处,只追着一个个字奔走。
《兰亭序帖》最后两字为"斯文",看完这两字,何安下抬头,却见室内大亮,已是第二天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