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x148
xqx148
xqx148
xqx148
xqx148



调动敌我兵力 掌握战局主动






  战争、战役和战斗,都是敌我双方各种因素的较量,诸如人力、军力、财力等等。虽然不能要求指挥员超越客观物质条件,去创造奇迹,却可以而且应该要求指挥员,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多打胜仗。所以,打仗的胜负往往不完全决定于诸多物质因素,而取决于对战争、战役、战斗的主观指导正确与否。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指挥者对敌我双方能否有真实的了解,从而作出符合战争规律的决断,正确地指挥战斗。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已是中外军事家所公认的真理,也为许多著名战例所证实。

  延安保卫战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部,二十三万人,美式装备,飞机、大炮、坦克车,物资条件不能说不优越,军势不能说不“强大”。而我军仅两万多人,还包括中央机关,装备很差,小米加步枪,物资条件不能说不“低劣”,军势不能说不“弱小”。然而作战的结果,却是敌人败了,败得很惨;我们胜了,胜得很伟大。关键全在于毛泽东知已知彼、决策的英明,不仅善于指挥自己,而且善于指挥敌人。

  战争中的指挥者,能在全面、深入、正确地了解敌我的前提下,指挥自己的军队,取胜于敌,已是高明的指挥员。若不但善于指挥自己,而且善于指挥敌人,百战百胜,则需要指挥员具有精湛的军事理论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延安保卫战中,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便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946年7月,蒋介石反动派撕毁国共两党的和平协议,置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渴望于不顾,悍然挑起内战。到1947 年7 月,蒋介石损兵折将一百多万。几个月消灭共产党的牛皮吹破,可又不甘心失败,“全面进攻”破产,又来“重点进攻”。毛泽东胸怀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明察秋毫。并清楚地知道,敌人表面气势汹汹,其实已是强弩之末,战争已到了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所以他作出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为达到此目的,一方面指挥我军开始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另方面则指挥敌人,步步趋于灭亡。其指挥艺术的神妙,令人惊叹不已。

  毛泽东顾全大局,兼及局部,不失时机,着着神机妙算。你不是气势汹汹重点进攻我山东吗?好,我大踏步后退,把几十万敌军引入胶东半岛;你不是险恶毒辣,要打击我首脑机关,破坏我神经中枢吗?好,给你延安,也把几十万敌军引入陕北。然后摆开“品”字阵,顺利作战略展开,令我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二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把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毛泽东就这样将计就计,使敌人重点进攻阴谋破产,为我军的全国大反攻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但指挥自己,而且指挥敌人,是毛泽东的指挥艺术,向来如此。在胡宗南占领延安前,毛泽东就预计好,要在青化砭先消灭一部分敌人。开始一部分同志不同意撤离延安,并要“不放弃一寸土地”,“誓死保卫延安”等。毛泽东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蒋介石打仗争地盘,要延安,要开庆祝会;我们打仗是要俘虏他的兵,缴获他的武装,消灭他的有生力量。他打他的,我打我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等蒋介石算清这笔帐,后悔也迟了。蒋介石占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他背上这个很重的包袱,然后我们收拾他,他就要倒霉了。我军官兵思想通了,于是群情激昂,上下同心同德,积极主动。

  毛泽东神机妙算,料定胡宗南这头蠢驴占领延安之后,会不可一世,必寻我主力决战,延安立足不稳,就会向蟠龙镇伸展。青化砭是延榆公路的咽喉,形势险要,非常有利于我隐蔽,消灭敌人。

  所以,毛泽东派一支部队,佯装主力,“指挥”敌人主力“追”向延安西北,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埋伏于青化砭,布好口袋阵,以逸待劳,打则必胜,而且速战速决。等敌人主力发现上当,急忙折回,敌三十一旅三千多人,已被我聚歼,还活捉了敌旅长李纪云,我军已无踪影,不知去向了。

  二十天以后,又在羊马河消灭了敌一三五旅,歼敌两千余人,活捉敌旅长麦宗禹。敌人气急败坏,更急于找我主力决战。毛泽东又顺势,布署了蟠龙镇战役。

  毛泽东先命令我军以一个旅的兵力,把敌人九个旅,由蟠龙――瓦窑堡一线,引向绥德,敌人果然乖乖听从指挥。尔后,毛泽东指挥我主力部队,抄敌人后方。两天两夜的激战,收复了蟠龙镇。这里的弹药、物资、军衣、白面,堆积如山,正好充实装备我军,壮大军力。等敌人发现再次上当,要赶回蟠龙镇,得六七天路程,已是来不及了,胡宗南只好呼天枪地,叫苦不迭了。又一次证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出于全局考虑,为配合陈谢大军出师豫西,威胁西安,支援刘邓大军南下,直取大别山,毛泽东决定我军出击榆林,且攻战激烈,进一步指挥敌人北上。

  蒋介石的牛鼻子果然又被毛泽东牵动了,胡宗南慌忙把主力调往北线:一路钟松,率三十六师顺长城东进;一路刘戡、董钊统七个旅,顺成榆公路北上。蒋介石也大驾亲征,亲飞延安督战。

  敌人被我调动之后,毛泽东又顺势命令我军做出榆林战斗。赶到榆林的钟松骄横不可一世,欲追击我主力决战。战机又来了。我军把钟松包围在沙家店之后,首先围歼了由乌龙铺向常家高山龟缩,想救钟松的敌第三十六师一二三旅,仅用两小时,就活捉敌旅长刘子奇。

  被包围在沙家店的钟松,更加惊恐万状,舍命突围不成。胡宗南大骂钟松无能,命令他死守待援,又大加申斥被我阻击于葭县的刘勘援榆不力。敌人象被捣了的马蜂窝,乱糟糟,好不热闹。沙家店战斗,从黄昏打响,我西北野战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发起猛攻,到天黑便结束战斗,也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全歼了胡宗南的看家铁师第三十师六千余人。几天前钟松还凶焰万丈,叫嚣一战结束陕北战争,沙家店一战,却土崩瓦解,一命呜呼了。

  至此,我西北战场,连连告捷。敌人乖乖听我指挥,被牵着牛鼻子转悠,晕头转向,青化贬、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被我狠狠地揍了致命的几拳,敌人的嚣张气焰已被我完全打掉了。西北战场,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以后我军又取得宜川、瓦子街等战役的胜利,浴血奋战一年又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毛泽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撤离延安时,毛泽东在枣园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曾说:“胡宗南和我们不是一个想法,他拼命要来延安,我们只好走。再过一年,最多两年,我们回到延安,再请你来,那时,你愿住多久就住多久。”现在她听到延安重新解放的消息,赞不绝口,连连说:“毛泽东英明!毛泽东英明!”毛泽东英明,就英明在“知己知彼”、“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计》),善于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上;就英明在指挥艺术高超,不但指挥自己,而且成功地指挥敌人上。毛泽东自己也曾风趣他说:“我们怎么想,敌人就怎么做,有什么办法?”

  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这样的战例很多,如井冈山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震惊中外,使敌人目瞪口呆的“四渡赤水”战役;辽沈战役中首战攻歼锦州;淮海战役中首战歼灭黄伯韬兵团;平津战役中首战攻歼张家口、天津等等,都证明毛泽东胸怀雄兵百万,料敌如神,既指挥自己,又指挥敌人,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的高明。

  《孙子?谋攻》曰:“知胜之道”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中心便是“知己知彼”,既指挥自己,也指挥敌人,也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看来毛泽东是深谙此用兵之道的,岂但熟谙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传统,而且能在现代化战争中,加以创造性的丰富与发展。不仅熟“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并且熟知,可以战,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每战必胜;不可以战,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我时,让你打不着,我打你时,就一定吃掉你。不仅“识众寡之用”,并且熟识变战略上的劣势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最后转化为战略上的优势,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取胜敌人。不仅了解“上下同欲者胜”,并且有整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制度,又有“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保证。不仅熟知“以虞待不虞者胜”,并且形成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军事原则。不仅深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并且能做到有贤必知,知贤必用,用贤必任。延安保卫战中,决策由毛泽东和党中央,而战役指挥则完全交给毛遂自荐的彭德怀将军。在华东战场,决策由陈毅,而战役指挥则完全交给较年轻却是常胜将军的粟裕。

  不过,归根结蒂,还是“知己知彼”。1949年5月2日,毛泽东约柳亚子先生同游颐和园,泛舟湖心,谈起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时,柳亚子先生说:“共产党要胜利,这是肯定的。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合乎民意,人民拥护支持,这就是胜利的基础。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人民解放军很快渡江成功,并且占领了南京,我们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却说:“打仗没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已知彼,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就是先生说的,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所以,无论是延安保卫战的胜利,还是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军事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也是毛泽东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传统,高超的指挥艺术的胜利。
xqx148
xqx149
xqx149
xqx149
xqx149
xqx149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一党的领袖,一军的统帅,他的成败,绝不在于做成功某项事业,打赢某一战役,而在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作出切合历史与战争规律的决策,把革命逐步引向胜利。毛泽东就是一位能在历史关头作出英明决断的伟大领佃和车争统帅。

  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发展到危机关头。蒋介石反动派磨刀霍霍,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又使党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毛泽东虽有“保存武力”,才有办法应付事变,“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的主张,但却得不到肯定与实行。侍到“八七”紧急会议举行,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的路线之后,当时的党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要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毅然决定:“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决然回湖南,组织领导了决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却又不受所限,陷于教条主义,而是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地开辟了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井冈山道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34年底,“左”倾机会主义先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阵地战,代替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使三十万红军迭遭失败,损失百分之九十,根据地也丧失殆尽,被迫作战略转移;继之以“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逃跑主义,使红军损失惨重,仅存三万多人。

  又是一个历史的危机关头。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他当机立断,作出决策,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导演了历史上威武雄壮、光彩夺目的四渡赤水战役,把红军从四五十万敌人重兵围追堵截、重重包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机动灵活,连打胜仗,恢复了主动,摆脱了敌人,从而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的长期统治,也使蒋介石反动派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的图谋破产。又一次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1936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蒋介石却坐镇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多次“哭谏”,要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蒋介石却冥顽不化,张、杨遂进行了“兵谏”,活捉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这又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和国家命运,也关系到我党我军命运的关键时刻。

  毛泽东高瞻远瞩,顾及民族危亡之大局,不计一党一人之恩怨,并以十月革命活捉绞杀尼古拉、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擒充军作比较,说服党人国人,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不但不杀蒋介石,而且主张释放蒋介石。这就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冷静监视”、“以华治华”、“不战而胜”的阴谋,也使汉奸何应钦挑起更大规模内战的狡诈伎俩破产。遂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共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毛泽东语)就连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看透了其中的高妙:“中国得了利,日本失了利。”

  毛泽东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风范,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胸怀,所作出这一的英明决策,这一历史壮举,民族义举,再一次震惊中外,不知感动了多少爱国、正直的中华热血男儿和世界上有远见卓识的和平友好人士!

  毛泽东以政治家的宏大气魄,关键时刻作出英明决策的先例很多,如重庆谈判,靠反共起家、双手沾满革命人民鲜血的蒋介石,居然戴起和平的假面具,在1945年8月14日到23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毛泽东系党、国家的安危于一身,完全出乎美蒋反动派的意料,作出亲赴重庆谈判的决策,粉碎了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获得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钦佩!又如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战役的大决战胜利之后,对是否过江,当时党内意见不一,有一些国际朋友,也不同意过江,怕美国干涉,引起世界大战。这确是关系到革命继续前进和就此止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毅然决策,百万雄师过大江,埋葬了蒋家玉朝,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就避免了“划江而治”的民族分裂的悲剧。

  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关于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了。

  1950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以蹒跚的脚步跨进第二个年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同时派第七舰队强占我台湾海峡。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逼进鸭绿江,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屡次侵犯我国领空。气势汹汹,张牙舞爪,疯狂之极,狠不得要把这半边地球吞掉。

  怎么办?出兵吗?面对的可是世界头号、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可是关系到新中国的安危,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啊!

  毛泽东在党内认识不统一,国际朋友存有疑虑的情况下,经过不知多少日日夜夜,苦思焦虑,多方运筹,不怕威胁,不怕核讹诈,以空前的勇气最后作出了人民志愿军赴朗参战的英明决策。并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10日连打五个战役,皆传捷报,歼敌二十三万余人,把敌人赶回“三八线”,稳定了战局,迫敌停战。连美国的评论家都说:“毛泽东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又以阵地战顶住了美国。毛泽东打了他一生竭力避免的阵地战。”美国侵略者自己不得不承认,这是选择“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象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毛泽东为维护朝鲜人民的利益,保卫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在中国和世界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xqx149
xqx151
xqx151
xqx151
xqx151
xqx151



优势与劣势






  在三大战役决战的初期,敌人的总军力,仍有三百六十五万余人,而我军才有二百八十余万人;敌人所占地区和人口都多于解放区,又有美帝国主义在人力、财政上的大力援助,军事装备上也还比我占优势。毛泽东是如何促使这种优势与劣势的转化的呢?

  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军的战争趋势。敌人已由战略进攻被迫改为重点防御,江河日下;而我军为正义之师,已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日益强大。单说军事,蒋介石反动派,妄图以重点防御,盘踞东北,稳住华北,确保中原,经营江南,卷土重来。毛泽东则顺势作出巧妙的部署,把敌人分割为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孤立的战场,每个战场又实行战役分割,如东北战场,把敌60余万大军分割为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地区,淮海、平津也无不如此,我又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包围、歼灭敌人的战术,所以,在战役和战斗上,就都处于优势了。这许多局部的优势,汇集起来,就造成我战略上的优势。终于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
xqx151
xqx150
xqx150
xqx150
xqx150
xqx150



胜败输赢各有术 扬长避短巧用兵






  在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再没有比战争更充满辩证法的了。尤其战争发展到决战阶段,各个战役和战斗都特别激烈、复杂、变化多端,指挥上最不容易。所以,作战双方的指战员,对于战争中的辩证法的了解和运用,往往直接影响战争、战役、战斗的进程,甚至胜败。尤其是指挥员,头脑中多点辩证法,少点主观片面、形而上学,就会转化成强大的物资力量,就会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夺取胜利。战争的指挥,也是一门艺术,是闪着刀光剑影、充满豪情和悲歌,影响所致甚至决定历史发展的一门艺术,是包含丰富多彩的辩证法的一门艺术。

  优势与劣势

  在三大战役决战的初期,敌人的总军力,仍有三百六十五万余人,而我军才有二百八十余万人;敌人所占地区和人口都多于解放区,又有美帝国主义在人力、财政上的大力援助,军事装备上也还比我占优势。毛泽东是如何促使这种优势与劣势的转化的呢?

  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军的战争趋势。敌人已由战略进攻被迫改为重点防御,江河日下;而我军为正义之师,已由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日益强大。单说军事,蒋介石反动派,妄图以重点防御,盘踞东北,稳住华北,确保中原,经营江南,卷土重来。毛泽东则顺势作出巧妙的部署,把敌人分割为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孤立的战场,每个战场又实行战役分割,如东北战场,把敌60余万大军分割为锦州、沈阳、长春三个地区,淮海、平津也无不如此,我又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包围、歼灭敌人的战术,所以,在战役和战斗上,就都处于优势了。这许多局部的优势,汇集起来,就造成我战略上的优势。终于打败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

  主动和被动

  战争、战役和战斗,在许多因素,如军力、地域、装备等等上面,都处于优势的一方,由于主观指挥上的错误,并不一定处于主动地位;而在诸多因素,如地域、财力、装备等等,处于劣势的一方,由于主观指挥上的正确,也就不一定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大战役,毛泽东决策首故东北,便从战略上取得主动。因为东北在地域、人力、物力、军力上,我军都处于优势。若首战指向华北,则有可能遭华北、东北之敌夹击,使我腹背受敌,陷于被动。也可能促使东北之敌撤退,增援华北和华东的敌人,甚至会造成我战略上的被动。

  单看辽沈战役,毛泽东决策先打锦州,便使东北战局满盘皆活。不仅攻歼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使敌人处于被歼的境地,而且可以促使沈阳之敌卫立煌派军援锦,正好又造成我攻坚打援的态势。真是一着得当,着着主动。结果是攻占锦州,歼敌十万;打援一战,又歼敌十万。迫使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沈阳之敌被聚歼,夺取了东北战役的完全胜利,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的高超。

  如果先打长春之敌,把主力部署于沈阳附近的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沈阳出来的敌人,即使攻歼长春之敌,但沈阳之敌却会因受我军威胁太大,而不敢出来。还可能促使蒋介石增援锦州,或促使锦、沈之敌撤出东北,那就有可能使我陷于被动了。由此看来,军事指挥员的主观的正确决策,对于取得实战上的主动,何等重要。

  战略歼灭与战役分割

  辽沈、淮海、平津大决战,是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而敌人由进攻转为防御的结果,而我军在防御阶段,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运动战,也随之转化为反攻阶段以消灭敌人强大兵团为主的阵地战。这是个战略性的变化。可就战略上看,单说军力,敌军尚有三百六十五万余人,我军二百八十五余万人,敌人似仍占优势。除东北战场外,淮海、平津战场敌人军力上也占优势。在这种敌我军力对比的情况下,如何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呢?毛泽东说:

  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们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

  在三大战役的实战中,是怎样“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造成我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的呢?首先把蒋介石的数百万军队,分割在五个孤立无援的战场,然后巧妙部署,实施战略包围,使敌人动弹不得,这就把敌人抛人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接着对各个故场的强大之敌人兵团,实行战役战术分割,肢解体割为若干孤立部分,造成各局部上我军的优势和敌人的劣势,最后以我优势兵力,实行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最终达到战略上的歼灭。

  辽沈战场,敌人五十五万余人,而我军一百万余人,本处优势,又加之把敌人实行战役分割,造成了锦州、长春、沈阳三个地区的孤立态势,然后以优势兵力,逐个歼灭了范汉杰、廖耀湘兵团、长春之敌、卫立煌集团,全歼东北之敌。

  淮海战场,敌人六十余万人,而且实行以精锐部队为核心,猬集一起,密集防守,使我难啃难吃的战术;我军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也有六十余万人,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我军实行以优势兵力歼其一部的战术,首先打掉黄伯韬兵团,把敌人实行战役分割、包围,在几个战役局部上,我军都居于优势地位。然后逐个围歼了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最后达到了战略围歼的目的。

  华北战场,傅作义拥重兵六十余万,我华北野战军也不占绝对优势。但待我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以后,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则处于绝对优势了,加之对敌实行战役分割,造成敌人津塘、北平、新保安、张家口等几个地区的孤立态势。然后,逐个歼灭,先歼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再歼天津之敌,后和平解放北平,最终达到战略歼灭的目的。

  由此看来,要达到战略歼灭的目的,就必须对敌人实行战役包围,先造成局部上的优势,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各个歼灭,而且是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实现战略歼灭的总目标。

  运动战与阵地战

  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战争,要壮大自己,消灭敌人,攻城略地,夺取政权,运动战和阵地战,都是基本的作战形式,而且这两种形式又是以军力、财力和主观指挥的正确与错误的诸因素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解放战争的初期阶段,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敌人占据优势,处于进攻地位,而我军暂居劣势,处于防御地位,所以只能以运动战为主,在运动战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绝对不打消耗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

  待战争发展到1948年6月,虽然敌军力数量上仍占优势,又有美帝国主义的大力援助,但从战略上看,敌人已处于战略防御,只有招架之力了。而我军却处于战略进攻、占据主动的地位了。我军也由占领农村、包围城市,转化为夺取城市,由消灭分散、孤立、弱小之敌,转化为围歼集中、强大之敌。这也就必然造成以阵地战为主的局面。即使到这时,运用两种战术形式,虽有主次之分,但仍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辽沈战役中,攻歼设防坚固,又有十几万强大敌军防守的锦州是攻坚的阵地战;在塔山以近三个纵队的兵力,阻止敌人援锦的九个师,则是阻援的阵地战。而我军解放锦州,便挥师北上,迎击廖耀湘兵团,并在运动中加以围歼,又是运动战在前的阵地战。总之,东北战场,是以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而集中优势兵力攻歼锦州的运动战开始,又以围歼沈阳的卫立煌之敌的阵地战结束。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以十一个纵队,侧击、攻击、截击西撤的黄伯韬兵团,是运动战;而最后围歼黄伯韬于碾庄地区,就成了攻坚的阵地战。阻击邱清泉、李弥十二个师东援,则是防御中的阵地战。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挥师包围黄维兵团于蒙城东北的双堆集地区,是运动战;最后把他歼灭,就成了攻击的阵地战了。所以,整个战役,也是以消灭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敌人的运动战开始,而以逐个围歼黄维兵团、杜拿明集团的阵地战结束。由此看出战争发展的必然规律,也看出运动战与阵地战之间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运动战和阵地战,并使这两种战法达到和谐辩证统一的极高境界。

  初战与决战

  在组织战略决战中,初战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往往决定整个战局的方向,影响决战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主动和被动的转化。甚至初战的胜负,会决定战争全局或战役全局的胜负。所以,必须从决战全局的高度来确定初战,从而使初战和决战取得胜利有绝对把握。

  历来的军事家虽然都对初战极为重视,极为谨慎,但初战指导的艺术,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象毛泽东那样,从理论上达到如此的成就,在实战上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初战东北,战略主动,稳操我手,为淮海、平津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东北战役,又首战锦州,确保了“关门打狗”的战术的成功和全歼东北之敌的胜利。又如淮海战役初战歼灭黄伯韬,战役之始,先断刘峙一臂,使其成为独臂将军,完成了对淮海战场八十多万敌军的分割包围,奠定了淮海战役决战取胜的基础。再如平津战役初战攻歼张家口、新保安,绝傅作义西窜之望,接着解放大津,断其从海上逃跑的预谋,斩头去尾,使傅作义处于四面楚歌的绝境,遂使和平解放北平成功,创造了解决敌人的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北平方式。

  战略决战的初战辽沈,而辽沈战役的初战棉州,淮海战役的初战歼灭黄伯韬,平律战役的初战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都是从整个战役的全局和战略决战的全局出发的,初战与决战都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所以,初战胜利,便成势如破竹、排山倒海之势,取得各个战役、最终取得整个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和战略决战的初胜,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初战原则,成为初战取胜的光辉战例。

  速决与缓歼

  “兵贵神速”,“战贵速决”,这是兵家常识,但也不可绝对化,由于战役决战或战略决战的需要,本来可以速决的战役或战斗,也可缓决,暂时留住敌人,不予歼灭。

  辽沈战役中,对锦州一战,即为速决。毛泽东命令林彪、罗荣桓:“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并且“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所以,东北野战军,便以六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一个但克营的兵力,围攻锦州,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三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口、彰武地区,阻击援锦之敌,确保锦州攻坚战的速决。

  我军从1948年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进攻,仅经过三十一个小时,便全歼锦州之敌,俘获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以下十余万人,解放锦州。这么大规模的战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胜,其激烈程度可以想见,是为速决的典型战例。而对长春之敌则采取了缓歼的战术。开始,长春在我包围之下,完全易于歼灭,但这样打法却不利于辽沈战役全局,反有可能增加全歼东北诸敌的困难。先打淖锦州,迫使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不战而胜,岂不妙绝。

  在淮海战役中,歼灭黄伯韬兵团,便是速决,所以,把此一战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并作了以六至七个纵队歼敌三个师的部署。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22日结束,仅十六天时间,便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击毙了黄伯韬,还歼灭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的十二个师之一部。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配合,又围歼了黄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同时歼灭了由徐州西逃的孙元良兵团。这时社拿明直接指挥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弃徐州西逃,也被围于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本易于消灭,毛泽东却命令对其缓歼,待到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同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对平津地区之敌的分割包围之后,再歼灭杜聿明集团,此又一妙着。平津战役的初始阶段,对从塘沽、天津等地到新保安、张家口等地之敌,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待到淮海战役彻底胜利,再将平津之敌斩头去尾,以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予以解决,更是缓歼的典型战例。

  由此看来,速决和缓歼,全是依据战略或战役全局的需要而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速决,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具备了战役全局的态势、敌我军力、财力等等都有利于我的条件;缓歼,不是不歼,“缓”而已,时机一到,坚决歼灭,关键是依据全局的需要,掌握好时机。一旦部署既定,有了稳操胜券的把握,最终还是要彻底解决问题的。

  主攻与助攻

  按照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军事原则,每战,必以我军主力歼灭敌人,而以少数军力予以配合,但也不可绝对化。毛泽东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也以实战需要,极为灵活。淮海战役中首战围歼黄伯韬兵团一战,便是很好的战例。

  毛泽东的部署是,以六至七个纵队围黄伯韬三个师,却以一半的兵力(即五个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对付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十二个师的援助,并歼敌一部,达到顺利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对其余诸敌实行分割包围,又断敌海上逃跑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主要兵力应集中使用于攻歼目标上,毛泽东却在我兵力充足、敌军兵力集中、又不违背集中优势兵力以歼灭敌人的原则的情况下,采取了几乎相反的战法,创造性地处理了战役目的和手段既统一而又有区别的辩证关系,即主攻和助攻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既歼灭了黄伯韬兵团,牵制阻击了徐州敌军强大兵团的东援,又为以后各个战役阶段的胜利,如歼灭黄维兵团、最后歼灭杜幸明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事歼灭与政治攻势

  任何战争,消灭敌人,都是以军事手段为主的。因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极端手段。任何敌人都不会自动放下武器,立地成佛,退出历史舞台。这就象打扫灰尘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但军事手段也不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以瓦解敌军,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在处于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如汉刘邦围项羽于垓下,以“四面楚歌”的政治攻势,瓦解了项羽的军心。项羽自知大势已去,又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乌江,留下一曲悲歌,便是很好的战例。

  毛泽东的英明之处,超人之处,在于把军事歼灭和政治攻势这两种消灭敌人的方式,都科学化,一体化,艺术化了。关于以军事、政治手段消灭国内外的敌人(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战争等),毛泽东有着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创造性地总结出游击战、运动战等一系列的战略战术,以及政治攻势的方式方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宝库中的瑰宝。就连我们的敌人,也不敢忽视,也不敢不研究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战略战术原则。在三大战役中,由于我军节节胜利,国民党败局已成,敌人内部各种矛盾,都迅速扩大化尖锐化了,也为我军运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

  在辽沈战役中,歼灭了锦州顽抗的范汉杰和自投罗网的廖耀湘之后,整个东北敌军陷于覆灭的境地。我军便运用政治攻势,瓦解敌人,遂使长春之敌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部被迫投降,也就造成沈阳卫立煌被歼成为定势。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在歼灭了黄伯韬兵团之后,处于强大的军事优势,便利用政治攻势,争取了何基沣、张克侠、廖运周等部的起义,迫使孙良诚、赵壁光、黄子华等部的投诚。在围歼杜聿明的时候,也发出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组织了强大的政治攻势,虽杜幸明拒不投降而遭歼灭,做了俘虏,但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也争取了敌人官兵一万四千余人来降。可见政治攻势的巨大威力。

  在平津战役中,这两种进攻形式,运用得就更加纯熟、卓有成效。对平津之敌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方法,先晓之以理,指出敌人面临被歼和接受和平解决两条路;后动之以情,为广大人民和官兵兔遭生命财产损失,以后视敌人的不同态度采取了三种处理方式。对新保安、天津等顽抗之敌,采取坚决、彻底、干净歼灭的方式,而对北平之敌,则继续采取强大的政治攻势,讲清国内外形势,晓之以民族大义,保护古都,免遭后人唾骂;动之以深情厚谊,甚至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做傅作义的工作,遂促使他坚定了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心,使古都北平的解放兵不血刃,同时也挽救了他自己,由反革命战争罪犯,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贡献的“大功臣”,还通过他促成了绥远国民党残部的起义。

  由此,毛泽东创造性地总结出解决敌人的三种方式: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绥远方式。不过,运用这三种方式,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立足于军事解决,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顽抗的敌人。正象毛泽东所说:“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例如解决天津的敌人那样,仍然是我们必须首先注意和必须准备的。”二是在造成强大的军事优势的威慑之后,再充分利用政治攻势,而且必须明白,这也是“一种斗争方式,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并不是不用斗争可以解决问题的。”幻想不通过各种方式的斗争,便使敌人起义、投降是不切实际的。当然,不充分利用军事优势,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不认真地、耐心地做敌人的工作,一味地军事解决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缺少辩证法。

  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

  任何战争的成败,都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因素,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在战争中尤其明显。我们解放战争的胜利,便是充分调动了军队和人民群众这两大因素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发挥到极至。

  在三大战役决战之前,党在军队中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开展了“三大民主”、立功运动、政策教育等政治思想工作,大大激发起广大官兵的革命热情和革命主动精神,能在以后的战斗中以惊人的毅力,高度的智慧,灵活的战术,勇猛无畏的牺牲精神,完成作战任务。在群众中,进行伟大的土改运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其发展生产,光荣参军,支援前线,形成“前面打蒋军,后方挖蒋根”的热潮。

  在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场上,六、七十万军队直接投入战斗,三十余万人作为后备兵源,另有一万三千八百余副担架,三万六千七百余辆大车,九万六千余名民工,支援前线,随军行动。淮海战场上,直接投入战斗的六十余万军队,四十余万地方武装,配合作战,二百余万民工推车挑担担,支援前线,军队打到哪里,人民便支援到哪里。我军与民的比例,竟达到了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的程度。

  这就把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军队和地方,前方和后方,全部动员起来,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法逃脱灭顶之灾。兵民是胜利之本。所以,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实际上是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总之,无论是战略决战的整体,还是三个战役阶段,还是三个战役阶段的各个战斗,无不处处充满敌我双方的矛盾,无不充满辩证法,而且敌我双方,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军事与政治等等,无不依时间、地点、军力、人力、物力、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诸条件的不断变化而转化。毛泽东作为伟大军队的最高统帅,他的英明伟大在于,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胸怀和胆略,以科学的战略战术,在六亿神州的大地上,导演了一场史无前例、威武雄壮、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战略大决战,并使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战争的胜利!也不能不说这也是辩证法的胜利!
xqx150
xqx152
xqx152
xqx152
xqx152
xqx152



主动和被动






  战争、战役和战斗,在许多因素,如军力、地域、装备等等上面,都处于优势的一方,由于主观指挥上的错误,并不一定处于主动地位;而在诸多因素,如地域、财力、装备等等,处于劣势的一方,由于主观指挥上的正确,也就不一定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大战役,毛泽东决策首故东北,便从战略上取得主动。因为东北在地域、人力、物力、军力上,我军都处于优势。若首战指向华北,则有可能遭华北、东北之敌夹击,使我腹背受敌,陷于被动。也可能促使东北之敌撤退,增援华北和华东的敌人,甚至会造成我战略上的被动。

  单看辽沈战役,毛泽东决策先打锦州,便使东北战局满盘皆活。不仅攻歼锦州,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使敌人处于被歼的境地,而且可以促使沈阳之敌卫立煌派军援锦,正好又造成我攻坚打援的态势。真是一着得当,着着主动。结果是攻占锦州,歼敌十万;打援一战,又歼敌十万。迫使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沈阳之敌被聚歼,夺取了东北战役的完全胜利,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指挥艺术的高超。

  如果先打长春之敌,把主力部署于沈阳附近的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沈阳出来的敌人,即使攻歼长春之敌,但沈阳之敌却会因受我军威胁太大,而不敢出来。还可能促使蒋介石增援锦州,或促使锦、沈之敌撤出东北,那就有可能使我陷于被动了。由此看来,军事指挥员的主观的正确决策,对于取得实战上的主动,何等重要。
xqx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