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报发布以后,西方新闻界发表了种种评价。法新社说“改变世界的一周”应该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说,“他们得到台湾;我们得到蛋卷儿”;《费城公报》,“尼克松飞回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也有不少肯定的报道:《费城问询报》说,“从短期看,尼克松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多;但从长远看,他也许获得了远比付出代价更有价值的东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尼克松总统所同意的就是他早已决定要做的事”……
飞机上的我国记者都在谈论着外国记者的反应,这是我国记者第一次接触那么多外国的记者。
周总理操劳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借飞行机会在前舱休息。他来到后舱看望记者们。
新华社记者问:“总理,有个美国记者报道尼克松访华的结果,用乒乓球的比数来比喻,中国对美国,二十一比二。可以报道么?”
周总理听了哈哈一笑,问:“是哪个记者?”
“美联社记者卡洛。”
周总理摆了摆手:“人家可以那么写,我们不能那么说。公报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学会把眼光看到未来。”
有记者问:“总理,外电评论,这次是你导演的外交杰作。”
周总理严肃地说:“不。不能那么说。这是主席的英明,主席的功劳。这次乒乓外交我就没看准,是主席决定的。打开中美关系还是靠主席的英明决策。到底主席是主席,我们是我们。”
周恩来回到北京后,当即驱车前往中南海,到丰泽园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穿着睡衣,躺在木板床上。床上里侧摆满了书,毛泽东的头靠在垫得很高的枕头上。
走到床边的周恩来问:“主席,你困么?”
“不困,你说吧。”
“尼克松很高兴地走了。他说这一周改变了世界。”周恩来汇报说。
“哦?!是他改变了世界?哈哈。”毛泽东伸手拿起一支雪茄,秘书给他点上火。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将烟喷出来,说,“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海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
周恩来又说:“尼克松临走时还一再表示,希望能在美国与我们再次相会。他们国务院提出了一个邀请我们访美的名单。”
毛泽东说:“那青天白日旗不落,我们怎么去?公报是发表了,路还长哪!我和你,怕都看不到那一天啦。”
周恩来默然无语地看着毛泽东。
毛泽东有点喘,咳了两声。女秘书为他拍了几下背。他缓过气来,又深吸了一口烟,盯着手中的雪茄烟卷,自嘲地说:
“还说改变世界哪,我几次要改变吸烟的习惯,都改不了。”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
于北影仿清楼写毕。
后 记
历史发展到今天,生存的全球观念已经把地球上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不再孤立地存在。当我们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醒来而环视外部的世界,就不能不为社会整体水平如此落后的状况而震撼,就会产生强烈的历史的使命感与民族命运的沉重感。要改革,要开放,要和平,要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心声。日益开放的中国不能偏离世界文明的大道。虽然现实中人类还存在着敌意与对抗,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理想冲突,存在着社会制度的差异;可是,至今谁也不能不考虑,给别人掘墓也要危及自己的生存;这个事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之上,社会变革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开放,理解,沟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的治国大计。以今天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来重新审视十六年前,中美两国之间打开关系之门,发表震惊中外的“中美上海公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会倍感亲切,使人回味无穷。尽管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与基辛格四位先驱者,以惊人的胆略打开冰冻二十多年之久的中美关系之门,离不开当时历史的特定条件。但是,打开中美关系之门这个世纪性的事件,随着岁月的流逝,益发显示出其所包合的意义与价值,已超越丁时空,超越了意识形态,超出了当时历史的规定性和功利性的一般含义。就是今天,也很难说请楚它的深远意义。毛泽东、周恩来这一英明之举,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并为当今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作者意识到这个题材的份量,才没有畏惧其很大的难度,决心把它作为献给改革开放的时代、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礼物而进行创作的。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当年外交部、国家体委等部门的一些当事者和知情者的指点与帮助;得到外交界一些前辈的热心指导;得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和有关同志的指点和帮助;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研究中美关系的高级专家的指教和帮助;得到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好些同志的热情帮助;还得到电影界有关领导与前辈及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积极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的谢意。
也因为这个题材的难度实在大大,涉及面实在太深太广,恐怕错漏疏谬之处在所难免,作者诚心祈望海内外热心的朋友给予指正。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八日,北京。
采访材料目录
○1987年元月14日、8月11日,两次采访庄则栋;
○1987年元月12日,采访李富荣;
○1987年8月5日,采访王炳南及其夫人;
○1987年8月7日,采访拍摄过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纪录影片的优秀摄影师牟森;
○1987年8月14日,采访《乒乓外交始末》一书的作者钱江;
○1987年8月17日、9月5日,及1988年元月25日,三次采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高文谦;
○1987年8月20日,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
○1987年8月20日、27日,采访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资中筠;
○1987年8月22日,采访冀朝铸;
○1987年8月25日、9月1日、11月15日、11月20日,四次采访章含之;
○1987年8月25日,采访宋中;
○1987年9月9日,采访熊向晖;
○1987年9月14日、11月20日,两次采访中共中共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组的吴瑞章、高文谦、陈浩等;
○1987年9月17日,采访熊蕾;
○1987年11月19日,采访新华社高级记者彭迪、钱明;
○1988年元月26日,采访水华导演钱大庸、赵(左禾右皋)华;
○1988年元月21日,作者在北影的责任编辑林锡琪处采访王海容;
○1987年11月23日,采访浦寿昌。
参考书籍及资料目录
○1981年9月23日,乔冠华谈“文化大革命”以来周恩来总理在外交斗争中的贡献和一些情况,
○1981年10月6日,乔冠华谈1969年至1972年打开中美关系;
○1981年11月25日,乔冠华谈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毛泽东的几次湖北之行》文章,作者梅白,载于《春秋》杂志,1988年第1期;
○《历史的注脚》文章,作者熊蕾,发表于《新观察》杂志,1986年;
○《九一三事件补白》文章,作者符浩,载于《党的文献》杂志
○《学习继承周恩来总理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长篇文章,作者为“周总理身边部分工作人员”,发表于《人民日报》1988年2月12日;
○《周总理安排的绝密航行》文章,作者徐柏龄,发表于《人民日报》1988年2月;
○《尼克松与美国的对外关系》文章,作者钱大庸,发表于《国际问题研究》1983年第3期(总第9期);
○《斯诺文集》(1―4卷),新华出版社出版,1984年8月版;
○《纪念埃德加・斯诺》,新华出版社出版,1984年8月版;
○《她心灵中的正义: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的一生》[美]特雷西・斯特朗与海伦娜・凯莎合著,新华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中美会谈九年》,王灼南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版;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美]包瑞德著,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伍修权回忆录》,选自《党史资料》;
○《周恩来传略》,方钜成、姜桂侬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9月版;
○《怀念周恩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版;
○《周恩来一生》,南新宙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版;
○《周恩来书信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8年元月版;
○《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7年12月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严家其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历史在这里沉思》(三卷),华夏出版社出版,1986年8月版;
○《建国三十三年》,金春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4月版;
○《“文化大革命”论析》金春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2月版;
○《使美八年纪要》,沈剑虹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蒋介石传》,[西德]施罗曼与费德林斯坦合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12月版;
○《领导者》,尼克松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3年10月版;
○《真正的和平》,尼克松著,新华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版;
○《白宫岁月一基辛格回忆录》,(1―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0年11月版;
○《动乱年代》,(1―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基子格》(上、下)[美],卡尔布兄弟著;三联书店出版,1975年3月版;
○《基辛格评传》,陈有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4年3月版;
○《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资中筠著,重庆出版社出版,1987年6月版;
○《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资中筠著,发表于《美国研究》1987年第2期;
○《中美关系二百年》,新华出版社出版,1984年3月版;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5月版;
○《黑格回忆录》,时事出版社出版,1985年6月版;
○《二十世纪的领袖们》,[日]岸信介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版;
○《秘密使命》,[美]沃尔特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0年7月版;
○《与莫斯科决裂》,[苏]舍甫琴柯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86年1月版;
○《同床异梦――纷纭世事二十年,(1962―1981)》,[法]安德烈・方丹著,新华出版社出版,1986年8月版;
○《和平的幻想――尼克松外交内幕》(上、下),[美]肖尔茨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1月版;
○《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美]迈克尔・谢勒著,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2月版;
○《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年》,[美]迈克尔・谢勒著,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7月版;
○《白宫秘闻》,[美]比尔・加利口述,玛丽・埃伦・里斯整理,新华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版;
○《权力的见证》,[美]埃利希曼著,新华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版;
○《忠于信仰――一位美国总统的回忆录》[美]吉米・卡特著,新华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