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j262
dsbj262
dsbj262
dsbj262
dsbj262



25.臧质是“豪杰之士”(读李延寿《南史》卷十八《臧质传》)






  [原文]

  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厂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便与之,太武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质报太武书云:“尔不闻童谣言邪?‘虏马饮江水,狒狸死卯年’。冥期使然,非复人事。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尔飨有桑乾哉!假令寡人不能杀尔,尔由我而死。尔若有幸,得为乱兵所杀,尔若不幸,则生相锁缚,载以一驴,负送都市。尔识智及众,岂能胜苻坚邪?顷年展尔陆梁者,是尔未饮江,太岁未卯故耳。”太武大怒,乃作铁床,于上施铁
dsbj263
dsbj263
dsbj263
dsbj263
dsbj263



26.袁氏子弟,一个无能,一个死节(读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六《袁觊传》、《袁粲传》)






  [原文]

  (略)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袁觊无能

  袁粲死节

  ──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六《袁觊传》、《袁粲传》批语(见《毛译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笔191、192页)

  [解析]

  《南史》卷二十六《袁湛传》,同时列有袁湛的两个孙辈袁凯、袁粲的传记。袁氏是东晋的大族,与谢氏有通婚之好。袁凯和袁粲是堂兄弟。在刘宋朝均居高位。《袁觊传》说:袁觊“初为豫州主簿,累迁晋陵太守,袭南昌县五等子。大明末,拜侍中,领前军将军。时新安王子鸾以母嬖有盛宠,太子在东宫多过,上微有废太子立子鸾之意,从容言之。觊盛称太子好学,有日新之美。帝怒,振衣而入,觊亦厉色而出”。毛泽东读至此,批道:“袁觊无能”。这大概是指袁觊不善进谏。后袁觊起兵叛宋明帝,但他自己却“无将略,在军中未尝戎服,语不及战阵,唯赋诗谈议而已,不能抚接诸将。”乃至“未一战而败”,被杀。南朝名士,大率如此。不止无能,而是士风之使然。

  毛泽东在《袁粲传》开头批注说:“袁粲死节”。袁粲有名士风度,宋明帝死前,托袁粲为顾命大臣,拥立宋后废帝。萧道成杀后废帝,立宋明帝,又准备篡宋。当时袁粲任中书监,驻镇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决意不事二姓,密谋进攻萧道成,事泄兵败。但他镇定自如,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遂被杀。
dsbj263
dsbj265
dsbj265
dsbj265
dsbj265
dsbj265



28.曹景宗“亦豪杰哉”(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传》)






  [原文]

  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脯,甜如甘露浆。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此邑邑使人气尽。”

  ――摘自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景宗亦豪杰哉

  ――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五《曹景宗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97页)

  [解析]

  曹景宗(457―508)是梁武帝时的开国名将。他骁勇善战,立有战功,但在治军和个人品德上却又不为人称道。毛泽东说他“亦豪杰”,是指其骁勇洒脱的个性和率兵破敌的战功。

  《曹景宗传》载:景宗幼善骑射,好打猎。有次随父亲出门,中途突然遇到数百个强盗围攻,他身上带有百余箭,百发百中射杀强盗,强盗吓得逃窜而去,“因以胆勇闻”。传里还说曹景宗“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死后有《司马穰苴兵法》传世。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名将。对这两处反映曹景宗的勇敢和抱负的记载,毛泽东较重视,逐字画有旁圈。

  《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记载,天监五年(506),曹景宗率兵与韦睿合力攻魏,解救徐州刺史昌义之,打了胜仗。毛泽东批道:“良将也,仅次于韦睿、裴邃。”韦、裴二人与曹景宗同时,都是梁朝名将。毛泽东时韦睿的军事才能有很高评价,说景宗仅次于他,评价也是不低。据曹景宗本传记载,曹在这次战斗中召募勇战兵士千余人,大败魏将杨大眼,配合韦睿力攻魏,“虏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称计”。

  《曹景宗传》载,徐州解围后,曹景宗班师回朝,梁武帝于华光殿开庆功宴会,众臣连句作诗,偏曹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在梁武帝和众臣看来,曹景宗不过一介武夫而已,没有答应,梁武帝还说,你技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在一首诗上争胜呢?曹景宗仍然请求。这时只剩下“竟”、“病”二韵了,便给了他,他持笔拈须,很快作了一首:“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众人读后,“惊嗟竟日”。毛泽东

  对这首诗,逐字加了旁圈,对其文采颇为赏识。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在一次会上特意念了这首诗,称赞有加,用以说明文化不高的人也可以写出好诗。

  对本传里所述曹景宗的劣处,毛泽东也有批注。本传载,曹景宗随梁武帝起兵初,攻破一个县城,“景宗军士,皆桀黠无赖,御道左右莫非富室,抄掠财物,略夺子女,景宗不能禁。及武帝入顿西城,严中号令,然后稍息。”读至此,毛泽东批道:“曹孟德、徐世
dsbj264
dsbj264
dsbj264
dsbj264
dsbj264



27.此种推论是错误的(读李延寿《南史》卷二十七《孔靖传》)






  [原文]

  
dsbj266
dsbj266
dsbj266
dsbj266
dsbj266



29.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






  [原文]

  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卒于家,年七十九。遗令薄葬,敛以时服。武帝即日临哭甚恸,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严。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睿,请曹景宗与睿会,因设钱二十万,官赌之。景宗掷得雉,睿徐掷得卢,遽取一子反之,曰:“异事”,遂作塞。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摘自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使曹景宗胜

  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摘自毛泽东读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04页)

  [解析]

  韦睿(442―520)是梁武帝时的名将。齐末为上庸太守,从萧衍(梁武帝)起兵。梁初任豫州刺史,天监五年(506)率军破北魏军,取合肥。次年又与曹景宗救钟离,又大败魏军。他体弱不能骑马,乘板车督战,善抚士卒,而军法严明。魏人畏惧,称为“韦虎”。他“多建策,皆见用”,深受梁武帝器重,是梁武帝征讨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

  前面引述的原文,是《南史》作者李延寿在记叙韦睿死时,对其生平行为特点的概述。毛泽东很赞赏,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作者还补叙了韦睿的轶事,以说明他深受世人推崇的为人风尚。在邵阳之战后,有次曹景宗与韦睿玩掷骰子赌输赢的游戏,韦睿赢了,却故意让给曹景宗。毛泽东批道:“使曹景宗胜”。本传又说,曹景宗等在破敌之后,时常计较功劳,而韦睿却总是在后面。毛泽东又批道:“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韦睿的肚量和谦虚朴实,确实是值得学习的。

  毛泽东很爱读《韦睿传》。《南史》卷五十八包括韦睿、裴邃二人的传,毛泽东在这卷开始的天头上,用粗重的笔迹画了四个圈,标写道:“梁将韦睿、裴邃传”。在《韦睿传》文内,更是密加圈点,批注达25处之多,这大概是他读史书人物传记批得最多的一个人物了。有些批注中还加有旁圈、套圈。

  那么,党的干部应该学习韦睿的那些方面的作风呢?从毛泽东的批注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果敢的无畏精神,一是他的仁厚的品格作风。

  毛泽东对韦睿英勇善战的事迹的批注情况,本书“军事篇”《韦睿为将,有刘秀、周瑜之风》一条专述。本条只说几则毛泽东对其品格作风的推崇。

  《韦睿传》载,韦睿“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毛泽东逐字加了旁圈,批道:“仁者必有勇”。

  梁武帝天监四年,韦客率军攻北魏所占合肥。本传载:“睿素赢,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魏兵凿堤,睿亲与争。魏军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起斗舰,高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城溃,俘获万余,所获军实,无所私焉。初,胡景略与前军赵祖悦同军交恶,志相陷害,景略一怒,自啮其齿,齿皆流血。睿以将帅不和,将致患祸,酌酒自劝景略曰:‘且愿两虎勿复私斗’。故终于此役得无害焉。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墉壁,皆应准绳。合肥既平”

  毛泽东对这段记载很感兴趣,在文句旁密加旁圈,写了不少批语。在说到韦睿每战“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和“魏军凿堤,睿亲与争”,毛泽东逐字旁圈,分别写了两处“将在前线”,推崇他身先士卒的领兵作风。在说到韦睿攻克合肥时,“所获军实,无所私焉。”毛泽东又逐字旁圈,批道:“不贪财”。韦睿能团结部下,在胡景略和赵祖悦闹矛盾时,他亲自调解,晓以利害,避免了不利后果。毛泽东于此处批道:“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种事宜,设立法度那一段,毛泽东也是逐字旁圈,批道:“劳谦君子”。

  这些批语,涉及领导干部所应有的垂范、廉洁、勤政、团结诸方面的作风素养,确实值得当今理政治军的干部学习。

  《韦睿传》还说到韦睿的儿子韦放的事迹,毛泽东也批道:“韦放有父风”。

  韦睿有古之儒将之风,有武人之胆略,有儒者之雅量。自古以来,但凡以文人掌兵者,莫不追求这种境界,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能近似者已稀,况如韦睿者乎?
dsbj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