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辩证法唯物论不承认有绝对的静止。但是它当然承认有相对的静止、相对的均衡,这是运动底成素之一,是运动底特殊场合。辩证法唯物论承认“物体之相对的静止底可能、暂时的均衡状态底可能,是辨别物质、因而亦即辨别生命的最重要的条件。”(见恩格斯著《自然底的辩证法》第13页)
――摘自艾思奇《哲学选辑》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承认相对的均衡
――摘自毛泽东读艾思奇《哲学选辑》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30―331页)
[解析]
艾思奇《哲学选辑》的这段论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亦即相对均衡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运动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动的事物。但唯物辩证法又认为事物又有其相对静止、相对均衡的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这段论述中引用的恩格斯的话的新译文是:“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为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4页),毛泽东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入的思索。他在这段语录旁边加了两条竖线,并在这段论述中画了许多杠线。“承认相对的均衡”这一批语,表明毛泽东对相对静止或均衡的肯定。不仅如此,毛泽东后面读到艾思奇写的《研究提纲》那部分内容时,又对“相对的均衡”的思想作了研究和发挥,他在艾思奇论述“同一性或统一”的一段话旁边,写下这样一段批注:“均衡是统一的一种状态,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状态,如凡尔赛条[约]后的暂时相对稳定局面;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对立统一体对于此种暂时地相反而又相等的力量,不是什么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此种状态必然成为暂时过渡之一形态的问题。均衡论是均衡绝对主义。承认暂时过渡的均衡,不是均衡论;否认了它,则必变为诡辩论。”(《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373页)毛泽东的这一段批注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对均衡状态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统一性的一种表现,是事物向新事物发展的一种暂时的过渡状态,是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表现。毛泽东枚举了凡尔赛和约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为一方同以战败的德国为另一方,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主要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帝国主义的既得利益,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对作者认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不是均衡,均衡中没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推移的作用的观点表示不赞同,认为承认事物的相对均衡,同主张均衡绝对主义(即均衡论)是有原则区别的;均衡绝对主义的实质在于根本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毛泽东认为,承认相对的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否认了它,就会变成诡辩论。毛泽东对相对均衡的认识,表明他对唯物论辩证法有关事物发展原理的辩证理解。这也是对《矛盾论》中有关矛盾同一性思想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