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夏冰 半天河 热汤 流水 井泉水 | 水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水部(02)


夏冰
释名 亦名凌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去热烦,熨乳石发热发肿,解暑毒和烧酒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用冰一块放在胸部有效。冬天掘冰窖藏冰,备夏日之用。 身上瘢痕,用夏冰时时熨抹,能消去。
附方  

半天河
释名 亦称上池水。指取自竹篱头或空树穴的水而言。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鬼疰(疰,音住,意亦同住。鬼疰,是病人感到自己体内有"鬼"居住。现认为是肺结核之类的疾病),扫邪气、恶毒、蛊疾("心志惑乱之疾",神经失常,大便时常拉出鸡肝样的血块。现认为是"虫积"之症)等。洗各种恶疮、疥痒,亦有效。 身上长白斑,可取树木孔中的水来洗,捣烂桂末和唾液敷上,有效。
附方  

热汤
释名 亦名百沸汤、麻沸汤、太和汤。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霍乱转筋(以器装汤熨烫患部,又把足底汤热,汤冷须换热),冻疮,痈肿,火眼赤乱,蝎虿咬伤等。
附方 热汤,就是白开水,以煮开多次者为好,所以叫百沸汤。纵然生水不好,多煎仍有好处。水沸腾多次,其中污浊之物,或下沉,或上散,水质就好多了。张从正讲:凡是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时不用服药,只须喝一两碗白开水或酸菜汤就有效,喝后用手揉肚子,觉得神志有些恍惚,再喝白开水揉肚子,最后感到体内再喝不下了,就设法呕吐,让汗发出来为止。("凡伤寒、伤风、伤食、伤酒、初起无药,便饮太和汤碗许,或酸齑汁亦可。以手揉肚,觉恍惚,再饮再揉,至无所容,探吐,汗出则已。")这确实是日常可用的简易治疗法。

流水
释名 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面泡沫成为沸珠满盆为止。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治目不得瞑(阻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时,去滓,饮汁,每饮一小杯。一日三次。 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
附方 茯苓一两、炙甘草二钱半、桂枝三钱、大枣二枚,用劳水二升煮之,煮至一升,一次服完。一两服两次。

井泉水
释名 井水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逐痰下降(即治逆痰),下胸胃淤浊,止吐。
附方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醴泉 地浆 温汤 盐胆水 阿井泉 | 水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水部(03)


醴泉
释名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痛,疰忤(即鬼疰,见"半天河"条下),消渴,反胃,霍乱等。治病以新汲水为好。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附方  

地浆
释名 掘地,达到黄土层,约三尺深,用新汲水灌入,搅浊,等水沉清后,取消水用。这就是地浆,亦称"土浆"。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例如吃花椒、胡椒过多,吃没有煮熟的野芋,误吃砒霜等,都会中毒,饮地浆可解。有些病人,在服人含有荆芥的药剂后,如吃黄 鱼,也会中毒,用地浆做解药,有效。得"干霍乱"症(欲吐吐不出,想 不出,上膨下胀,闷苦万分)的人,饮地浆三至五杯,禁忌米汤,可以治好。
附方  

温汤
释名 亦名温泉、沸泉。种类甚多。有硫磺泉,比较常见;有泉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
气味 辛、热、微毒。
主治 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
附方 上列气味与主治,主要是就硫磺泉而言,其他温泉,大都无毒(含砒石的温泉除外),即可烹茶,洗浴亦好。

盐胆水
释名 亦名卤水。煮盐初熟时,槽中沥下来的一种黑色浓汁。味苦,不能吃。可用它做豆腐。
气味 咸、苦、有大毒。
主治 各种虫蚀病,颈瘘(颈部淋巴结核),疥癣,痰厥等。
附方 盐胆水有大毒。治痰厥,用盐胆水灌进,随同痰吐出,所以不中毒。其他病,盐胆水可不入口。便是外擦,凡疮有鲜血者,亦不宜用盐胆水,以免它进入血管,使人中毒。

阿井泉
释名 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逐痰下降(即治逆痰),下胸胃淤浊,止吐。
附方 阿井在今山东阳谷县,即古代东阿县。井下水直通济南,所以济南的井水,也有阿井水的作用。这支水叫作济水。早在周代,《管子》就记载着:济水青白,吃这种水的人,身体坚劲,很少皮肤病。
考释 李时珍在其发明项下曰:"阿井在今兖州阳谷县,即古东阿县也。"考阿井,为现在的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阿城镇的"古阿井"。这口井里的水,就是阿井水。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节气水 车辙中水 齑水 洗手足水 洗儿汤 | 水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水部(05)


节气水
释名 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水之气味,随之变迁,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又非疆域之限也。"由此可见,节气水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水。如立春水、清明水等。

车辙中水
释名 辙,乃车行迹也。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辙,乃车行迹也。"又曰:"主治疬疡风,五月五日取洗之,甚良。"车辙,是指车轮压出的痕迹。由此可见,车辙中水就是车轮在泥土地上压出凹陷痕迹中的积水,治病宜在农历五月五日取之用。

齑水
释名 此乃作黄齑菜水也。
气味 酸,咸,无毒。
主治 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集解项下曰:"此乃作黄齑菜水也。"考齑字,《辞源》释义为切碎后用盐腌制的咸菜。民间一般用芥菜、白菜等蔬菜腌制。如《本草纲目》菜部芥一药的集解项下转引苏颂曰:"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由此可见,齑水就是用盐腌制咸菜中产生的黄色卤水。李时珍言其"酸,咸,无毒",有"吐诸痰饮宿食"的功效。

洗手足水
释名  
气味  
主治 《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宋代王怀隐等人著的《太平圣惠方》曰:"病后劳复,或因梳头,或食物复发,取一合饮之,效。"显然,洗手足水就是洗过手足的水。此水在宋代医药文献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洗儿汤
释名  
气味  
主治 《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的《延年秘录》曰:"胎衣不下,服一盏,勿令知之。"考汤字,在古代有开水之义。可见,洗儿汤就是给小儿洗过身子的温开水。该药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通过以上初步考释,笔者发现《本草纲目》水部10种新增药物中,有潦水、神水、铜壶滴漏水、磨刀水、洗手足水、洗儿汤等6种药物系《本草纲目》首次立条为药物品种,而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本草纲目》中的新增药物,既包括首出于该书中的药物品种,也包括首次立条在该书中的药物品种。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雨水 神水 碧海水 山岩泉水 潦水 | 水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水部(04)


雨水
释名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立夏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
附方  

神水
释名 《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解渴去热。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的集解项下转引《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由此可见,逢农历五月五日午时下雨时,从砍伐的竹竿中沥取的水就是神水。同时也可知神水早在前人的《金门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碧海水
释名  
气味 咸、小温、有小毒。
主治 煮浴,去风瘙疥癣。饮一合,吐下宿食胪胀。
附方  

山岩泉水
释名 此山岩土石间所出泉,流为溪涧者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霍乱烦闷,呕吐腹空,转筋恐入腹,宜多服之。
附方  

潦水
释名 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
气味 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 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释名项下曰:"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考潦水一词,《辞源》释其有积水之义。降注雨水和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见,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积水。关于潦水的出处,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转引金代医家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考此一段,是引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五。可见潦水一药,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
《本草纲目》铜壶滴漏水 磨刀水 | 水部| 李时珍|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水部(06)


铜壶滴漏水
释名  
气味  
主治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仅在其主治项下转引前人虞抟(生卒年为公元1438~1517年)曰:"性滑,上可至颠,下可至泉,宜煎四末之药。"据考,我国古代常用铜壶装水滴漏计时。这种经过铜壶滴漏出的水就是铜壶滴漏水。可见此水在李时珍(生卒年为公元1518~1593年)之前的虞抟有关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磨刀水
释名  
气味  
主治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对该药未作释名和集解,而在其附方项下转引前人吴球的《活人心统》曰:"耳中卒痛,磨刀铁浆,滴入即愈。"由此可见,磨刀水就是用铁刀蘸水后磨出含铁质的水。同时也可知此水在前人的著述中已有药用记载,并非首出于《本草纲目》。

浸蓝水
释名  
气味  
主治  
附方  
考释 李时珍在该药发明项下曰:"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又在草部蓝淀一药的释名项下曰:"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据考,蓝是指加工蓝色染料的植物,主要为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可见,浸蓝水就是用蓼蓝、石灰等加工蓝色染料过程中产生的水。


分类:中医典籍书名: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