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 叶剑英传 | 共和国人物

31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一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新认识

在充分进行学术准备的基础上,叶剑英以一个军事理论家的学识和魄力,同军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道,集体"攻关",研究解决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

探讨现代条件下的未来战争的规模和样式,并适应这一战争的特点来进行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和战备,这是军事科研首要的重大课题。叶剑英认为,这是个大前提,一切军事科研项目,都离不开这个课题。为了解决这个前提,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外军和敌军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研究世界范围内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军队和战争造成的影响。叶剑英提出,要"抬头看世界,埋头钻学术"。"要经常按住地球的脉搏,按住苏美战略的脉搏",他不但亲自翻阅大量外军资料,还指导外军部集中力量翻译苏联、美国、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等军队的资料,编辑《外军动态》,同时要求把外军的军事思想、战略、战役、战术以及著名战例,汇编成书,发给本院研究人员、军委总部各机关和各部队进行学习参阅。外军部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军事学术动向的"侦察兵"。据王前、蔡祖铭、蒋树兴、鲍世修等回忆,叶剑英非常重视苏军、美军的经验,告诫大家,不能明于知己,暗于知彼,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在分析研究1959年美军的"黑狮子"演习以后,说:"美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战术以及军队编制装备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作战是为了打垮敌人,如果不适应敌人情况的变化来研究我们的战略战术,就会成为无的放矢,也就不可能战胜敌人。"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叶剑英对现代条件下的未来战争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 1960年1月,他在全军训练会议上,对这一重大学术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从五个方面概括了现代战争的特点:(一)战争规模巨大。战争将在广阔的空间进行(空中、地面、海洋),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空前巨大,战争具有残酷性。(二)总体战争。战争除武装斗争以外,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还继续着极其紧张而广泛的斗争。所以,现代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斗争的总和。(三)战争通常由突然袭击开始。

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使用,为突然袭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增大了袭击的效果。(四)战争可能先从后方开始。敌人可能利用其战略基地使用各种空袭兵器,首先集中突击我们后方。有时也可能前方后方同时开始。(五)诸军兵种合同进行的战争。需要有装备着各种尖端和常规武器的各军种、兵种协同一致的努力,才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在充分认识现代战争特点的基础上,叶剑英进一步揭示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他精辟地指出:"就我们来说,未来战争,第一是人民战争;第二是现代战争。把这两点用逻辑联系起来,就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就是我对未来战争的总概念。"

他解释说,时代不同,给未来战争带来许多特点,但未来战争的性质仍然是人民战争,是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于未来战争,但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人民战争是在全民战、持久战、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的战争。人民军队是革命化、现代化的军队。这些未来战争的问题,都是建筑在现实物质基础之上的。不考虑这些问题,就不能真正了解未来战争。①①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常委会和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11-12月。

叶剑英认为,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国防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必须从这些现代战争的特点出发,研究解决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后勤、军事训练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现代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的作战指导规律。

他还指出:在研究未来战争时,必须考虑到国际条件,但基点应放在自力更生上面。在未来战争中,可能使用尖端武器,也可能不使用尖端武器,但基点应放在我以常规武器战胜使用尖端武器的敌人上面。未来战争,既有速决因素,又有持久因素,但我们的基点应放在持久方面。

二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正确地对待中国历代军事遗产,开展古代近代军事学术的研究,这是军事科学领域里的另一个重要攻关项目。叶剑英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他经常教育大家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解剖古代的东西,整理古代的东西,给以批判的总结,用以为国防建设服务。他亲自下达任务: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要编辑《古代兵法选辑》,译注《武经七书》、《投笔肤谈》等;在古代战史方面,要编写《中国历代战争战略问题》、《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历代战争地图集》等。此外,还规定了许多专题研究项目,如关于河西走廊的兵要地理、我国沿海岛屿作战、古代突然袭击战例,以及兵器学--从戈矛到火器的演变、古代官吏致仕问题,等等。据高体乾、吴如嵩等回忆,在赋予这些研究任务时,叶剑英每次都交代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一再指出,研究历史要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要用历史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问题,避免钻到古书里搞材料的堆积。他特别强调研究历史要为现实服务,把立足点放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军事历史学研究中,叶剑英尤其注重解放军的军史和战史的研究。他指出:"我们还要抓紧研究和编写我军的战争史,把我们丰富的建军经验、作战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对我军用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是不对的。要通过编写战争史,把我党我军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据沈宗洪、仲肇良等回忆,叶剑英对如何编写战史,也作过多次指示,要明确编写的目的和指导思想;要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导下进行;要处理好史学分类的几个关系,即战史与党史、战史与军史、通史与简史的关系,还要确定编史的科学程序。他还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人民解放军战史编写中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在他的主持下,军史研究人员很快整理出一个《我军三十年大事记》初稿和史料汇集,为编写解放军战史打下了基矗如何研究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以及其他各科军事学术的课题,叶剑英也作过许多明确具体的指示。他要求尽快研究撰写出充分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反映现代战争特点的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和其他军事学术著作,不断完善各种条令条例,并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在谈到如何撰写这些学术著作时,叶剑英主张要分主次先后,进行科学安排。他和彭德怀都曾设想先编写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纲要》。为编写战略学的著作,叶剑英认为,可以考虑先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战役学著作,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战役训练和今后的战役作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军高级干部传经交班、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使我们目前的高级战术指挥员迅速成长为战役指挥员。1964年5月,在南京召开全军编写战役学会议,他亲自定下编写纲目。经过全军积极努力,终于编成了一本战役学初稿。

编写条令是军事科研的一个重要课目,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叶剑英全力以赴,为在一两年内完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此项重大任务,同全院全军专业人员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条令起草、汇稿和修改工作。

他规定编写工作一定要经过"定目、定稿、汇稿、审稿、合稿"等5道工序,在文字上要求准确、明快、简明,避免艰涩难懂。

根据叶剑英的要求,承担编写条令的各大单位陆续写出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概则初稿。叶剑英先后在大连、南京主持编写战斗条令专业会议,南京夙有"大火炉"之称,适逢炎夏,挥汗如雨。叶剑英组织大家进行审修书稿。

他白天主持会议,晚间躲在地下室里,穿着裤衩,审阅稿子,亲自动手起草和修改条令。6本概则,上百个条文,数十万字,他边看边改,逐字逐句推敲,经常熬到深夜。

1959年4月24日,彭德怀出国访问,叶剑英到飞机场去送行,彭总交代要尽快把战斗条令搞出来。据蒋顺学、郭树枋等回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和其他军事学术著作,不断完善各种条令条例,并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修改和补充。在谈封如何撰写这些学术著作时,叶剑英主张要分主次先后,进行科学安排。他和彭德怀都曾设想先编写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纲要》。为编写战略学的著作,叶剑英认为,可以考虑先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战役学著作,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的战役训练和今后的战役作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军高级干部传经交班、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使我们目前的高级战术指挥员迅速成长为战役指挥员。1964年5月,在南京召开全军编写战役学会议,他亲自定下编写纲目。经过全军积极努力,终于编成了一本战役学初稿。

编写条令是军事科研的一个重要课目,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叶剑英全力以赴,为在一两年内完成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此项重大任务,同全院全军专业人员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条令起草、汇稿和修改工作。

他规定编写工作一定要经过"定目、定稿、汇稿、审稿、合稿"等5道工序,在文字上要求准确、明快、简明,避免艰涩难懂。

根据叶剑英的要求,承担编写条令的各大单位陆续写出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概则初稿。叶剑英先后在大连、南京主持编写战斗条令专业会议。南京夙有"大火炉"之称,适逢炎夏,挥汗如雨。叶剑英组织大家进行审修书稿。

他白天主持会议,晚间躲在地下室里,穿着裤衩,审阅稿子,亲自动手起草和修改条令。6本概则,上百个条文,数十万字,他边看边改,逐字逐句推敲,经常熬到深夜。

1959年4月24日,彭德怀出国访问,叶剑英到飞机场去送行,彭总交代要尽快把战斗条令搞出来。据蒋顺学、郭树枋等回部队广大科研人员,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他亲自主持军事科学院党委会议并作出决定,强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民解放军条令的统帅和灵魂,不要提以林彪的战术思想为指导思想,继续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取得新的学术成果。他向军委提出了"组织检验我军战斗条令试验性演习的建议",确定在甘肃或内蒙指定一个师和一个军的架子进行演习,但后来由于遭到林彪反对没有搞成。尽管如此,军事科学院还是根据叶剑英的建议,与部队协商,使步兵战斗条令经过83个连队和4个步校的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反复多次的修改。

1961年4月,叶剑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条令验收会议,由军委条令验收委员会验收三本条令:《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连以下步兵战斗条令》、《空军飞行条令》。会前,林彪对条令本来是肯定的。但会议一开始,他就变了调,妄图全盘否定。他暗中组织一个班子,重新编写条令,强行塞进他的私货。结果使会议出现了大的争论,造成思想混乱,拖延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亲自进行大量艰苦细致工作,说服到会的同志,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结合实际进行审修并验收条令。凡是合理的正确的意见,尽量吸收进来,使条今日臻完善。在会议总结时,他针对林彪妄图推翻原稿的阴谋,对上述几本条令作了充分肯定,指出:"大家都承认原稿是一个很好的基矗这个看法是对的,不看到这一点是不完全的。"他联系条令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说明条令是中国人民及其军队同国内外敌人打了几十年仗的基本经验总结,并同国际上一些军队的条令加以比较,肯定我们的条令是有特色的。①忆,叶剑英回来后,立即找军事科学院有关领导商量,决定组织力量,"兵分三路"来突击进行:一路搞军师条令;一路搞团营条令;一路搞连以下条令。各路"兵马"立即按照计划行动起来。到年底陆续拿出了初稿,随后,他亲自在武汉、吉林、北京等地主持审修专业会议进行修改,并印发到部队征求意见。

在叶剑英指导下,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院校分工负责编写各种条令和教材的工作进展也比较快。截至1959年年底,总共编写出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战斗概则和条令,以及司令部、后方勤务条令等20余种,编写出各种专业的条例、教程、教范、教材等1.5万余份。

有些条令和教范在完成初稿后,还送到部队,通过训练、教学和试验性的演习,检验效果,再进行审修,使之符合实战要求。编写各种条令和教材等,是一项庞大的艰巨的工程。在这项工程里面,凝聚着叶剑英和广大科研人员、指战员的无数心血和辛勤劳动。叶剑英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些条令和各种教范、教材,基本上体现了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思想,反映了现代战争的特点,尽管还有某些缺点,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它是我们军队自己创作的第一批成果。

三排除林彪的干扰

但是,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军事科学领域,也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开始主持军委工作,直接插手军事科研,把持审修条令工作。他撤销了各军区的军事科研机构,并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名下令收书、烧书、多方进行干扰。叶剑英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军事科学院和在叶剑英亲自主持下,经过军事科学院和全军共同努力、反复修改的《合成军队战斗条令概则》、《合成步兵战斗条令》、《合成军队军师战斗条令》、《合成军队团营战斗条令》以及《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政治工作条例》等,从1961年至1964年先后经军委批准颁发全军试行。但叶剑英并未满足,他认为编写军队战斗条令和其他条令、条例是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一项经常的长期的重要工作,并对进一步编写各种条令工作做了新的部署,要求各种条令能够统一配套,争取早日完成。

四摸索符合科研规律的研究方法

研究军事科学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叶剑英一贯重视军事科研的方法问题,他曾多次引用毛泽东关于"桥"和"船"的比喻,来说明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的重要性。1959年1月,他在全军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开幕式上说:"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方法,自然科学试验的方法,来整理我们几十年斗争的经验,整理成为科学。"他在长时期领导军事科学院工作中,同大家一起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军事科学研究规律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他强调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方法。

(一)"不孤不空"。叶剑英反复告诫大家,研究机关有两怕:一怕孤立,孤立起来研究;二怕空洞,连篇累牍,没有物质的东西。他指出:"研究军事学术最根本的方法是不断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学术研究是为了谋求真理。真理来自实践。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群众,把自己封在'象牙塔'里去研究学术,那就会变成'无的放矢'、'闭门造车'的老学究,对革命非但无益,甚至是有害的。"他要求一切做研究工作的同志必须严格地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深入到军队训练实践和各项战备实践中去,去开发军事科学理论的源泉。

(二)"上山采药"。叶剑英劝导大家要重视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收集资料。他说,资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是实际,书本则是次要的。我们要以李时珍上山采药写《本草纲目》的精神深入到连队的士兵群众、下级干部中间去收集资料。同时,要有目的地收集整理历史的现实的有关研究资料。只有充分占有资料,才能发现问题,说话才能有根据。否则所研究的东西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空想的东西了。(三)深钻探宝。叶剑英形象地说:"从事研究工作,就好比地质学家的钻探一样,从一点上深入,针对一点,深入钻研下去,取得我们所需要的宝藏。钻,就是对占有的大量资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仅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侧面一个侧面地去钻,还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有选择地进行分析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找出关键,否则就会陷入复杂的资料迷雾中,一无所得。"

他强调不能孤立地钻,要"一抓,二钻、三产"。"抓",就是抓资料,这是钻的前提;"产",就是创造新产品,这是钻的结果。要把调查研究、刻苦钻研、加工制造几个环节结合起来。并要切实把好学术成品质量的关。

(四)发扬学术民主。叶剑英强调指出,学术民主、学术争鸣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学术研究上要贯彻群众路线,造成一种钻研学术的空气。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他主张"七分民主,三分集中",要有"科学研究的民主","坚持真理的集中"。他参加讨论学术问题时,总是耐心听取各种意见,耳听手记。对那些有价值的意见,注意吸收采纳,并给以鼓励。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他主张作"冷处理",要求大家查资料,找根据,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同志做到"守常应变",坚持原则性,注意灵活性。(五)"牵骡子过桥"。为解决学术研究和编写条令中遇到的困难,叶剑英专门组织了"学术组",并请粟裕、廖汉生、李夫克等担任正副组长,负责领导。他风趣地用骡子过桥来打比方,说:"你们不是行过军吗?过桥时,所有的骡子都要过桥,可是中间有匹骡子死也不肯过桥,如果不把它拉开,让别的骡子走,一天也走不过去。

所谓难题就是不肯过桥的骡子。不把它拉开,老在你们组里啃,十天半月也啃不烂。现在要把这些不肯过桥的骡子拉到粟裕、廖汉生同志那里去处理,其他的就好一一通过了"。他提出先把所有的难题集中,然后把有关这些难题的各种论点集中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通过这种办法,多年来积起来的难题,就逐步得到了解决。此外,叶剑英还指出,"有计划地生产"、"分工协作,合力攻关"、"建立'找岔子'小组"、"开展学术比赛"等方法,有效地推动了军事科研工作的进展。

五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如何适应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迅速提高全军高级干部的现代军事科学技术水平,并将研究、生产、运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叶剑英经过较长时间的考虑,提出在军事科学院建立一个包括各军兵种、各专业的技术教研馆。他设想,在这个馆里,把各军兵种最新的装备和样品摆起来,让全军各级干部和研究人员随时参观见学,有时间可以住下来学习研究,工作中遇到什么技术问题也可以来馆研究解决。1959年12月7日,叶剑英正式向军委提出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的建议,得到了军委的批准。1963年,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基本建成。教研馆总面积5.5万平方米,分10个所,即海军所、空军所、炮兵所、装甲兵所、工程兵所、通信所、防化所、军事交通所、后勤所和综合所等。筹办展出教具、器材1.3万件。1964年至1965年,接受了军委直属院校学员和其他师以上干部8批(包括部分外宾),共1618人的参观和见学任务,还组织了军师干部160人的集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参观、见学、集训的人员普遍反映,成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很有必要,这是加强战备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在教研馆的学习,增加了军兵种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同动作的知识,开阔了眼界,看到了祖国国防工业建设的发展面貌,受到了鼓舞,增强了保卫祖国的信心。

但是,这个深受全军广大干部欢迎的学习场所,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林彪一伙指令压缩军事科学院而砍掉了。

六.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

1971年,叶剑英在林彪叛逃的"九一三"事件后,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十分关心军事科学院,不断给予指示,赋予新的任务。有些重大任务,是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完成的。以撰写《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若干问题》为例,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3次主持军委办公会议,讨论、审查、修改这个材料。在文件内容上,他逐段逐句逐字地推敲,反复修改。在文件的写法上,他也精心指导,严格把关。

通过这个文件的产生过程,使军科的同志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叶剑英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1978年3月,在军事科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叶剑英和华国锋、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以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其他的领导人亲临视察,亲切地接见全院人员。叶剑英还特意撰写了题为《发展我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的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人民解放军历史,进一步阐述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再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军事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方针:"我们军事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完整地准确地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总结我军经验,认真研究敌人,有选择地吸取外国军事上的有益经验,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为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服务。"

他号召军事科学战线的研究人员和全军指战员,要把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军事科学,作为准备打仗、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项迫切任务,作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重大责任。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专业研究机关与广大指战员相结合,全军动手,建立和健全全军军事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又红又专的军事科学研究队伍。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制订军事科学研究的规划,促进军事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奋发努力,攀登军事科学高峰!

七关注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叶剑英在开展全军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十分关注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1959年初,他赴广东、海南考察,以欢快生动的笔触写下了《海南鸟》组诗,沤歌"海角天涯今异古,丰收处处秧歌舞"的"南岛韶华"风貌。

①他视察守备二十一师和西瑁州岛女民兵,鼓励战士、民兵"持枪南岛最南方,苦练勤操固国防"。②他参观海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石碌铁矿,留下了"四十年前旧橡园,将来发展看无边""石碌青山蕴铁藏,海南工业应提倡"③的诗句。这一年,他重返延安、西安等故地,写下"一别延安二十年,延安已改旧时颜""乡亲呼我最情真,枣子南瓜宴故人"④的诗句。在西安参观了搪瓷厂,他鼓励转业到该厂的军人:"手转机轮歌奋进,戎场曾作健儿身,骨干责非轻。"⑤60年代初,他又去贵州、成都、广州、深圳、肇庆、新会、桂林、兴国、瑞金、上海等地视察,观看昆曲剧团、京昆剧团、广西刘三姐剧团演出,亲切地接见了俞振飞、岳美缇、张询澎、江干、若云、文德等演员,留下了"一笛横陈响太空、英雄高奏大江东。移宫换羽关时局,吹彻东方万古红。""自拉自唱自抒情,怀满山歌万里行。唱到天涯鸡破晓,一轮红日庆升平"等名篇。⑥他还作东北之行,到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视察,专程看望大庆油田工人,"预祝高歌唱凯旋",又登大兴安岭,探"苍苍林海",提出"资源利用慎材艰"⑦。他在内蒙古党委、军区领导同志引导下,从海拉尔到满洲里,进行了为时七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行,写下了《草原记游》(十首)。"铁道西驰向国门,连天芳草见羊群。""莫道边城难奋起,人工湖水与云平。""鲤跳龙门事已陈,乌兰湖畔一番新。①"??这些奇妙诗句,情景相生,托兴高远,使边城新貌,鱼雁牛羊,北国莽莽草原风光,尽收眼底,给人以丰富的知趣、清丽的美感和欢快的鼓舞。

1965年秋,叶剑英在大连开会,欣逢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他手捧《论持久战》,回顾历史,面对现实,心潮起伏,欣然命笔,写下了"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的名句②,热情赞颂了党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和敢于胜利的光辉思想。他从大连出海,巡视了海洋岛、长山列岛防务,高兴地为守岛官兵题词:"魏武挥鞭看沧海,岂知东海有长城。汪洋灭敌空潜快,岛岸坚防民与兵。"③鼓励守卫海边防的战士和民兵,成为抵御强敌的"钢铁长城",加强国防建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7、28、29、29、31、41、45页。

②《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35、52页。

③《叶剑英诗词选集》(注释本)第165页。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叶剑英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2章 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 叶剑英传 | 共和国人物

32章 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一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

1959年9月,中共中央组成新的军事委员会,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按照军委的分工,叶剑英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1960年初,军委批准成立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简称训研委员会),成员有叶剑英、粟裕、张宗逊等,叶剑英任主任。这样,叶剑英在担任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领导全军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又肩负起了领导全军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的重任。

叶剑英在致力于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建设和主持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中,经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应该突出抓什么?军队训练应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关系到搞好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实际考察和摸索,叶剑英认为,必须在军队建设中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继续在各级领导中牢固树立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他在军委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指出:军队在和平时期的中心工作是训练,军事训练是解放军建设和战争准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①当然,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炼了军事训练以外,还有其他各项工作。

叶剑英认为,要确立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各方面的矛盾:(一)军事训练时间同政治、文化教育时间的矛盾;(二)军队训练与国防施工的矛盾;(三)军队训练与战备的矛盾;(四)军队训练与生产的矛盾;(五)军队训练与物资保证的矛盾;(六)军队技术训练与武器装备的矛盾;(七)军队训练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八)军队训练与预备役训练的矛盾,以及条条、块块的矛盾,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叶剑英多次主持召开全军训练工作会议,并先后前往上海、无锡、南京、广州等地分别参加海军、空军、陆军训练工作会议,召开许多小型座谈会,和主管训练的同志一起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充分取得指导训练的发言权。

叶剑英利用各种会议和视察工作的机会,反复向部队、院校领导宣传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大家从人民解放军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善于抓总和关闸,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对军事训练的各项内容,如技术与战术训练、战士与干部训练、步兵与特种兵训练等等,也要统一安排,不要"单打一";军政首长都要管训练,主管军事训练的首长要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指导,取得领导训练的主动权;各级领导机关要上下协调,主动配合,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工作部署上,要有主有次,注意协同,不要"横队前进"或"孤竿直插";在时间安排上,要有急有缓,要给下边留有余地,不要统得过死,等等。经过叶剑英的大力倡导和艰苦的工作,各级领导对训练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并采取有力措施,既突出了军事训练的中心地位,又保证了其他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全军范围内逐步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热潮。"训练为作战","训练也是打仗",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地训练部队,这是叶剑英领导军事训练一贯的根本指导思想。

①访问石侠、路奎、李锋谈话记录,1986年。

②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和陆海空三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12月,1961年他说,军队的训练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斗中的情况是复杂的、困难的、瞬息万变的,特别是未来战争,极端困难,极端复杂。所以我们要在最复杂、最困难的条件下练兵,要根据实战的要求来练兵。①叶剑英指出,可以预想,未来战争一旦爆发,同我们作战的敌人,拥有最现代化的技术兵器和装备(包括各种核子武器及投掷各种毁灭性武器的手段),不管我们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武器,都必然要在敌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在新式武器--原子弹、导弹、氢弹、化学细菌及其他武器的杀伤、破坏和威胁之下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全军指挥员以及所有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人员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研究如何在现代条件下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训练部队。同时,他又指出,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训练决不是要脱离我军现有武器装备的实际,而是要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解决以我军现有装备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和训练的问题。正如过去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以步枪、机关枪同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作战一样,否则,一切脱离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②叶剑英在五六十年代,强调要立足军队现有装备在现代条件下进行作战和训练,研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战法,这个思想对部队今天进行军事训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未来战争的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军事训练,要抓住哪些关键性环节?叶剑英认为,对中高级指挥员说来,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训练和理论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他要求指挥员从思想上明确: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仍是现代战役的根本目的。要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使用主要兵力进行集中突击:主要突击力量要指向敌人防御比较薄弱的地区;坚持创造战场的原则,创造有良好的群众条件、地理和交通条件、工事条件的预设战场和战役布势;要坚持协同原则,搞好军兵种的协同作战,保证对军队进行确切而又不间断的指挥。还要研究原子武器对现代战役的影响以及抗登陆战役、渡海登陆战役、城市防御战役等不同类型的战役战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的特点及其运用:要研究反突然袭击原则,顶住敌人的突然进攻。叶剑英还强调,战役法、战术训练要抓住理论学习、战例研究和想定作业或演习等三个环节。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战役战术的一般原则;通过战例研究,知道这些原则在过去的实战中是怎么运用的;通过想定作业和演习,使理论原则与现实结合起来。这三个环节又是相互联系的,要逐步加深理解,综合运用。①叶剑英在主持全军军事训练工作中,十分重视海防边防部队的训练。他认为,如何对付敌人在边境的各种侵扰,和我们军事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

加强海防边防,除了解决编制装备等问题外,必须突出海岛、边防部队的战术技术训练。他深入海边防前沿,调查研究,与部队指战员和民兵一起总结经验,根据不同敌情和地形,不同对象,提出具体的"反冲击"和"反突击"方案,保证把"从海上爬上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敌人,消灭在滩头阵地上。

叶剑英指示部队各级指挥员要重点研究解决未来战争中的近战问题。他认为,不管敌人空中力量如何强,海上力量如何大,要到我们国土上来作战,①叶剑英:《关于军事训练问题向军委的报告》,1961年7月20日。

②叶剑英《在军委训练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7年10月。

①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1月23日。

就势必要在地面上同我们作战。合成军队在地面作战是决定胜利的一个关键,不管敌人的武器射程有多远,威力有多大,归根到底,它要同我们进行近战。远战为近战创造条件,远战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靠近战。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和政治的威力,在近战中战胜敌人。打近战,一是我们冲进去,一是把敌人引进来。这就要求加强我们的尖刀连的训练,大胆勇敢地钻到敌人的队形里边去,要有和敌人打混战的决心、勇气和技术。合成军队在地面作战,要适应打近战,他还强调要把部队在近战中打坦克的问题作为今后近战训练的主要课题之一。①在指导部队近战训练中,叶剑英还专门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夜间训练。

他认为,夜战是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战法之一。未来战争,不管敌人使用什么武器,我们还是要靠夜战、近战来对付它。一定要把我们的部队训练得敢打近战,善打夜战。②"练为战,不是为看",叶剑英在指挥军事训练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他一贯反对在训练中弄虚作假,搞"花架子"。他强调抓住现代战争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课目,反复多练,在最困难最复杂的条件下练兵,切实克服形式主义。

①叶剑英在广州军区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2月16日。

②叶剑英在全军军训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9月11日。

二军事训练的目标与途径

军事训练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四个结合"。这是叶剑英在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训练的宝贵经验之后,对军事训练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四个结合"的内容是:红、专、健结合。这是叶剑英对我军官兵要达到高质量素质所作出的全面的高度概括。"红",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思想作风。"专",就是能熟练地掌握本身的业务技术。"奖,就是要有健壮的身体。1961年5月,叶剑英在海军训练会议上,对"红、专、奖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他说,我们军队要又红又专又剑红、专、健,就是毛主席指示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只红不专不行,是空谈的政治家;只专不红更不行;但只有红专,没有健也不行,这是"物质基幢。现代战争对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甫有句诗"身欲飞兮病在床",躺在床上爬不起来。技术再好也没有用。所以,除了抓红、专之外,还要抓剑"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结合"。叶剑英指出:"技术决定战术,战术是技术和人相结合的运用。技术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进而学会运用战术。战术是人掌握和运用武器遂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也只有学会掌握战斗行动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效能。因此,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要很好的结合起来。"他还针对当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战士训练的重点是技术,但也要懂得一点分队的战术;干部训练的重点是战术,但必须了解现有武器的性能和运用原则。总起来是要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战术训练,在分练的基础上进行合练,二者不可偏废。叶剑英指出:技术训练不但要求能"开得动"、"打得准",而且要能"联得上"。

战术训练则要求能"摆得开"(正确的部署兵力、兵器)、"捏得拢"(实施坚定而不间断的指挥,掌握部队,形成拳头)、"合得成"(各兵种在战斗中协同一致,发挥整体力量)。

"训练与科学研究结合"。叶剑英指出:在训练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将训练、战备以及执行各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再运用到训练、战备以及各项工作的实践中去。如此不断反复,总结提高,推动工作,改进技术,发展理论,使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院校训练与部队训练结合"。叶剑英强调,院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来训练干部,使训练出来的干部,在经过一段实习之后,确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部队则应选送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院校深造,并热情支持和帮助院校毕业的学员尽快熟悉部队的情况,胜任本职工作。这样,既提高了部队的素质,也提高了院校的威信。

叶剑英强调指出,"四个结合"是对军队训练的总要求,也是训练工作的总目标。全军要军政一致、上下一致,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算完成了训练任务,才能用来作战。①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叶剑英要求确立科学合理的训练工作体系,在训①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1月3日。

练内容上要完整系统,如在红与专方面,要兼顾政治、文化、战术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训练的对象上要面向院校、部队、机关和军外(民兵和学生)四个对象。各项训练课目要有机结合,配套成龙,要"有头,有腰,有尾,不能跳独脚舞"。训练中要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全军训练的重点在干部:部队训练的重点在军士;特种兵训练的重点在技术。叶剑英认为,不同层次的训练,不同阶段的训练,都应把握重点。训练中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是多少关系,不是有无关系,既要把握重点,又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叶剑英要求搞好训练工作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衔接。一般说来,要先基础后应用,先上后下,先分后合,技术训练为战术训练作准备,分队训练为部队合成训练作准备,部队合成训练为兵团的合成训练作准备,而平时训练又要为实兵演练作准备。为了搞好"四个结合",叶剑英还要求,训练程序和方法要正规统一;训练制度要严格健全;要以我军自己编写的条令条例作为训练的依据,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总目标,有效地提高部队战斗力。

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勤俭练兵的光荣传统,坚持走勤俭练兵的道路,这是叶剑英在军事训练方面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训练条件受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制约,训练与保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对于各技术兵种来说,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叶剑英指出,必须坚持勤俭建军、勤俭练兵的方针,发挥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1961年5月分别召开的陆、海、空军训练会议上,他反复强调,勤俭练兵的思想不是建立在我们现在比较贫穷的基础上,不是因为穷才提出勤俭练兵。穷,固然要勤俭,就是将来不穷了,很富了,我们也要勤俭练兵。勤俭练兵也不仅仅是指常规武器训练,尖端武器的训练也要勤俭练兵,武器装备越发展越要勤俭练兵,这是百年大计,是训练过程中的一条规律。

为了切实做到勤俭练兵,他从各军、兵种实际出发,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海军要做到"在港苦练,出海精练";空军要做到"地面苦练,空中精飞";陆军各兵种要做到"在营苦练,野营精练"。总之,不论是海军、空军还是陆军,所有部队都要贯彻勤俭练兵的思想。

叶剑英动员全军指战员,特别是后勤工作人员,要发挥创造性,精打细算,克勤克俭,想方设法节约我们的物资和经费,真正做到"钱要用得少,事情要办得好"。他提倡在物资供应困难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利用模拟器材训练,搞好代用器材训练。为此,他在1961年7月向军委作的关于军事训练问题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在训练质量上,要坚持高标准,在器材保障上要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在训练中要尽量采取以旧代新、以假代真、以小代大、以上代洋等方法。这样,技术练精了,装备也不会磨损。他向海军领导同志提出,要效法国外的一些军队,把陈旧的舰艇作为训练舰艇用,或将舰上的新炮拆下来,换上旧炮来轮流操作训练,有战斗任务时再把新炮换装上,以减少战斗舰艇的磨损,节约器材和油料,他到部队检查工作,发现空军革新的水泥炸弹、炮兵革新的多种代用炮弹等,既可保证训练效果,又能节省经费,很有价值,便建议推广。1965年,叶剑英在北京组织举办了全军军训器材展览会,展出各部队、院校送来的3000多件革新器材。这些革新器材基本上都是遵循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程度不同地收到了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昂贵为廉价的效果。这次展览会先后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全军各部队师以上负责训练的干部和部分团的干部参观了展览,使勤俭练兵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叶剑英在主持全军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首长--司令部的训练,重视提高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组织指挥现代战役、战斗的能力。他认为,在未来战争中,诸军兵种军队合同作战,其通信联络、协同作战、战斗保障、后勤保障以及为适应战时需要的平时训练、管理教育等,都需要通过司令部门周密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充分发挥司令部的职能和作用。一切工作既要快速仍又要非常准确,这就对司令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在主持全军高级指挥员集训中,多次强调,指挥员和司令部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现代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运用原则,学会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战役的组织与指挥,特别要学会在战役的全过程中组织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他说:"司令机关是军队组织机关重要的部门,是军队的领率机关和指挥中心。""参谋强了,司令部就强了;司令部强了,指挥就灵了。"他提出要从思想、业务、作风三个方面加强司令部的建设。他特别强调参谋人员在工作中要有积极性、主动性、计划性、预见性,办事要认真负责,迅速、准确。①他积极倡导并亲自组织编写《司令部工作条例》。他还主张多搞近似实战条件下的首长司令部演习。

①叶剑英:《大力加强司令部建设,充分发挥司令部的作用》,1963年1月18日。

三倡导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有了正确的训练方针,还必须有好的训练方法。

叶剑英在主持全军训练中,经常深入部队训练实践中作调查研究,解决训练改革问题,总结群众性的练兵经验,不断探索和改进练兵方法。

叶剑英不仅注意总结推广适合各级指挥员需要的各种军事训练的方法,而且更为重视分队基础训练的方法。多年来,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这个方法。

1963年秋,叶剑英从总参谋部编辑的一期《军训简报》上,看到了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报道,引起很大的兴趣。他派秘书、办公室主任兼军事训练、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莫阳率工作组到南京军区进行考察。随后,他于12月23日,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到南京。24日,又到镇江参加了总参谋部召集的郭兴福教学方法现场表演会,参观了郭兴福以及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涌现出的优秀教练员和先进分队的8个课目的表演,并与郭兴福、郭兴福式的教练员,以及主管训练的干部进行座谈,深入调查研究。他了解了从1960年以来郭兴福教学法的产生经过和领导培养、逐步完善推广的历史,肯定地说,郭兴福的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从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和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高度,评价了郭兴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意义,高兴地指出,郭兴福教学法的出现,不仅得到南京军区部队的赞同,还自发地在其他一些部队传播,这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把郭兴福教学方法概括为五大特征:第一,善于在教学中抓现实思想,充分调动练兵的积极性,并能够发扬教学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其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第二,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地结合一起,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战术活,而且身强力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第三,采取由简到繁,由分到合,情况诱导,正误对比的方法,逐步加深认识,掌握要领;第四,把言教与身教、苦练与巧练结合起来,使战士百听不厌,百练不倦;第五,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谆谆善诱,耐心说服。叶剑英指出:"上述这些方法,不仅适合于步兵,而且适合于各军种、兵种"。他认为,不能把郭兴福教学法单单看成部队训练的一种具体方法,不能低估郭兴福教学法对全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①1963年底,叶剑英正式向中央军委写报告,扼要介绍了郭兴福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建议军委在全军加以推广。他在报告中写道:"郭兴福教学方法已为广大群众所公认,自动要求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已自下而上的酝酿了很久,有几个军区已经正式作出了决定,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军委发一个指示,在全军加以推广,号召各军区,各军种、兵种,部队和学校及至民兵,结合本身的特点,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法,发扬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培养郭兴福式的教练员,借以掀起一个军事训练的高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收到叶剑英的报告后,当即向毛泽东主席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副主席作了汇报,毛泽东仔细看了这份报告。当看到文中第二个特点,即"把兵练得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时,在下面划了一条杠,说:"这一条我最感兴趣。"当看到报告中"郭兴福教学法继承了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一句时又说:"不仅是继承,而且有发展。"最后,①叶剑英,《建议军委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963年12月27日。李德生回忆。

毛泽东肯定和赞扬了郭兴福的教学方法,并对罗瑞卿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贺龙也完全赞同叶剑英的报告。1964年1月3日,军委转发叶剑英的报告,并号召全军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一个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的运动。1月底,罗瑞卿代表中央军委在南京军区主持召开了全军训练会议。会议就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作了部署,并号召全军以优异成绩参加全军(包括民兵)的"大比武"。叶剑英在广州军区组织人员研究制定《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没有出席这次会议。①叶剑英的报告经军委批准以后,深入部队,苦心钻研,继续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指导全军的群众性练兵运动。1964年2月8日,他与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以及罗瑞卿等军委领导人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领导人的陪同下,观看了广州部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表演后,接见了该军区出席郭兴福教学法评比现场会的全体代表,他亲自主持座谈会,着重研究解决如何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的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已经培养了一些典型,现在要普及,由点普及到面,由步兵普及到炮兵、工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由陆军普及到海军、空军,由部队普及到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水平上再普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同训练委员会办公室人员一起在研究总结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上,吸收各部队军事训练方面的成功经验,整理出了《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经军委批准,颁发全军实行。

为落实"二十条",解决全军练兵运动中的问题,叶剑英继续到各部队进行调查研究。5月26日、27日,观看了北京军区夜间训练"尖子分队"的表演,并接见了表演分队的干部,进行座谈,强调"一定要训练部队能打近战,善打夜战,相信自己手中的武器,不怕敌人的核弹"。同时指出:"抓培养尖子,搞样板是对的,但培养尖子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战斗中过硬的本领,不是为了夺锦标,不要搞那种舞台式的、杂技式的表演。有了尖子,还要由点到面,普及提高。"5月28日,他观看了北京部队参谋李茂发等三人标图业务表演,并同他们座谈,称赞他们的标图业务熟练,同时要求参谋人员要练好基本功。他说"现在的参谋工作,比我军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参谋人员的基本功,除了你们说的要会画(画得好)、会写(写得快)、会传(传得准)以外,还要会读、会记、会算。"他提出并得到推广的全军参谋人员练基本功的"六会"要求,对促进参谋人员的业务训练起了很大作用。

6月10日,叶剑英又观看了海军郭兴福式尖子分队的汇报表演,指出:海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必须结合海军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指出:"尖于是重要的,但光靠尖子不能战胜敌人,要使所有的舰艇都提高到尖子的水平。"

不久,北京、济南部队在北京举行"尖子"表演。毛泽东和中央一些领导人前往观看。毛泽东看后很高兴,称赞北京、济南部队的"尖子"表演很好,要在全军普及,并指出:光有"尖子"是不够的,普及"尖子"经验要很快布置,要抓紧这项工作。叶剑英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向全军提出了当前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指出:"今后军事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全面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狠抓普及。"并对普及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总参谋部军训部认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不断总结全军练兵运动的经验,提出各行各①访问莫阳、郭树元谈话记录,1989年。

业应推广的项目,作出两年规划。①

8月至川月间,叶剑英同贺龙、陈毅、罗瑞卿等在北京、青岛、信阳、济南等地先后观看了防化兵、侦察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海军等"尖子"分队的比武和山东省民兵的表演,并作了许多指示。他在肯定全军大比武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8月8日,他在旅大观看炮兵比武表演后,接见领导和代表时说,我从沈阳到安东没有讲话。我是云南讲武堂炮科毕业,但炮兵专业不如你们,早忘光了,没有发言权。这次表演有硬功夫,有发明创造,但也发现很多问题。比武不容易,劳民伤财,不一定年年都搞。他要求大家把问题提出来,转报到军委。②叶剑英对全军部分单位中存在的锦标主义、弄虚作假、搞花架子等偏向非常重视,作过多次批评,要求及时纠正。军委为此还专门发出了指示。

此后,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开展全军性的练兵运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沿着正常轨道前进。由于领导上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使运动一步步地深入,全军训练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叶剑英并不满足已有成绩,要求全军:练思想,思想红;练作风,作风硬;练技术,技术精;练战术,战术活。

就在这时,林彪别有用心地派他的老婆叶群到广州军区"蹲点考察",写了《三七九团一连三个尖子班的情况报告》,抓住群众练兵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攻击一点,无限上纲,硬说"大练兵冲击了政治","犯了路线错误"。并于1964年12月29日,错误地发出《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把全军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打了下去。

对林彪的倒行逆施,叶剑英持有保留意见,作了适当的抵制。1965年3月23日,叶剑英在东海舰队党委扩大会议上,针对林彪强调"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冲掉军事训练的时间的情况,指出:要科学安排时间,要及时调整时间,要善于使用时间,不能乱冲。把其他的都冲掉了,那么,政治不成了空的吗?9月17日,在听取总参军训部部长张翼翔汇报军训情况时,又指出:"郭兴福的教学方法,不是郭兴福一个人创造的,是南京军区各级领导干部智慧的表现,是我军几十年训练经验的总结,是毛主席练兵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郭兴福教学方法还是要继续推广,并使之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林彪当时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并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叶剑英的处境非常困难,他所坚持的正确意见遭到反对。然而,历史是公正的裁判人。叶剑英建议推广的郭兴福教学法以及由此所掀起的全军群众性练兵热潮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永远抹煞不了的。

①叶剑英:《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尽快尽好地普及尖子经验》,1964年7月。

②叶剑英接见炮兵比武领导委员会及各军区炮兵代表队同志的讲话纪要,1964年四领导全军院校工作叶剑英在领导全军部队训练的同时,大力领导军队院校工作。他认为,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干部训练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战争既然需要大量的兵员,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干部。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装备的改善和战争情况的紧张、复杂,不仅需要大量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现代科学知识并善于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军政干部,而且还需要大量又红又专的各种专业技术干部。培养干部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如果不培养、储备大量的干部,那么即使将来国家供给我们最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是无法掌握的。为了满足建军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大办学校。

叶剑英身体力行,用很大的精力从事院校建设工作。他经常了解院校建设的情况,出席院校工作会议,深入院校第一线,亲自听教员讲课,进行讲评,对院校训练给予具体的指导。从1955年开始,他先后主持召开了14次小型院校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着手制订全军院校培训干部的规划。以后又多次出席了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在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上,叶剑英从十个方面回顾了"抗大"的基本经验:(一)有正确的方针:(二)有坚强的领导;(三)有良好的校风;(四)有正确的教学原则;(五)教学内容少而精;(六)学制短:(七)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八)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九)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十)自力更生、勤俭办校。他号召各院校"以'抗大'做榜样,向'抗大'这个目标前进"。他提出,办校中要贯彻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干部训练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办校方向。①叶剑英向各军事院校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院校办成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保证训练出合格的学员。他指出,所谓合格,除政治条件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干部能够打仗,能够在原子、化学条件下组织全军的训练,能够运用新的指挥方法组织和实施指挥,并且在组织性、纪律性方面,诚为部队的典范。为此他提出要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首先必须加强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对院校的领导;第二,必须责成各院校的党委和首长加强对本单位的训练工作的领导,党委书记一定要管训练,第三,提高教员质量,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第四,选好课题,编好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还有一点,必须提高学员的素质,保证选送的学员要符合标准。

为了培养出合乎规格的学员,叶剑英强调要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的训练。他说:"现代战争中,指挥员要善于掌握新武器,能组织和发挥新武器的综合能力。不论陆、海、空军和防空军都要在同时、同地发挥综合的力量,以歼灭敌人。没有强健的体质,不能忍受现代战争昼夜连续的战斗活动;没有高度政治觉悟,不能忍受这样大的杀伤和破坏;没有现代知识,不能掌握和发挥新武器的综合力量,没有这些,就不能成为现代条件下的军官。"

经过几年实践,叶剑英在1959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军训练工作会议上,根据当时全军干部情况,提出三年全训干部的规划,即争取在1960年到1962年这个关键性的三年内,把全军未经学校训练的干部,轮训完毕,补齐缺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叶剑英主张建立和完善教学体制。院校体制实行"三①叶剑英在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7月。

级制",就是由士兵、军士晋升为尉官时,或在尉官任职时期没有经过正规学校训练的干部(包括营以下指挥员和相应的参谋人员),必须入步兵学校受一次完成教育;由尉官晋升为校官,或在尉官、校官任职期间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的干部(包括正营以上、副师以下的指挥员或相应的参谋人员),必须入军事学院受一次完成教育;由校官晋升将官,或在将官、校官任职期间没有进过正规院校学习的干部(包括各军种、兵种正师以上的军政后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和校以上的学术研究干部),必须入高等军事学院受一次完成训练。

在训练程式上,叶剑英提出"两股绳",即军官训练分"完成"和"速成"两种,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完成训练"采劝三级制"的方法进行。"速成训练",主要是根据战术、技术的发展,有重点地而且多样地解决干部在服役期间的深造与提高问题。其方法是采取轮训或集训。要求学习内容少而精,学习时间短而少(一年以内)。毕业后通常是留任原职。叶剑英主张各级各类院校都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他提倡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精神实质,学会正确运用。

在领导院校的工作中,叶剑英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而是适应新的形势,不断革新前进。他要求全军各院校,围绕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五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1962年5月至7月,叶剑英先后对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他于9月30日,向中央军委作了《关于改进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学院教学工作的报告》,针对"两院"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他建议进一步明确训练任务、内容和学制;加强教员工作,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修改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学术领导,严格教学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健全教学制度,等等。此报告于1963年1月经军委批准,转发全军执行。

为了进一步整顿院校,加强领导,叶剑英于1964年10月到长沙政治干部学校召开全军院校政治工作会议。10月22比贺龙主持召开第四十九次军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院校工作问题。叶剑英汇报了这次院校工作现场会情况及院校整风的意见,得到贺龙的赞同。叶剑英在总结推广该校先进经验之后,又于11月上旬主持召开第十次全军院校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和院校整风问题。根据军委关于院校整风的决定,他亲自到一些院校调查研究。按照政治、指挥、技术、医务的系统,连续主持召开西安空军第四高级专科学校、全军工程技术院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北京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以及大连全军指挥院校教学改革会议,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院校工作的意见。①正当时剑英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军队院校建设、现代化建设大显身手的时机,林彪及其一伙则背后施放冷箭,加以干扰破坏。叶剑英在困境中,仍然排除干扰,坚持正确方向。当时林彪鼓吹"院校学制要缩短,军事学院一期三个月、五个月就行"。叶剑英针锋相对地提出,军事学院的学制,完成系至少两年,速成系至少一年。有一次,张震向叶剑英汇报这个问题,他听了后气愤地说:"我在黄埔军校时就管教育处,黄埔军校①访问相炜、谭知耕谈话记录,1986年。

的教育计划是我拟订的,难道这个常识问题我还不懂吗?学制适当缩短一些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改成三个月、五个月一期,那就不叫培训,而是变成短训、轮训性质了。三、四个月时间,只能轮训一个课题。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军校学员,没有两年以上的时间是不行的。"为了抵制林彪的错误主张,叶剑英曾当着毛泽东的面据理力争,可惜未被采纳。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邓小平适时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又作出恢复军队原有院校的重大决策。叶剑英非常高兴。向张震说:这样做就好了!大砍院校,对军队训练工作破坏很大,今天要下决心把院校办好。①他要求全军院校领导班子必须坚持革命化原则,搞好团结;院校体制要进行合理调整,任务要适当下放;在军事教学中要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培养高质量的受部队欢迎的学员等等。所有这些对当年林彪的干扰破坏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得全军院校在一个时期里尚能保持正常的秩序,取得了新的成绩。

①张震:《远见卓识,功彪史册》,载1986年11月8日《解放军报》。

五元帅余事付讴歌

叶剑英在积极投入全军军事科研和教育训练的领导工作,致力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期间,还奉中央之命,从事外事活动和其他工作。1958年,他相继访问印度、波兰。1960年、1961年,他曾两次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和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越南,写下了《重访河内》、《敬赠胡志明主席湘妃扇》等诗篇:"重访亲邻瞬隔年,中南光景倍增妍",讴歌中越两国领袖和人民之间友谊长存。1963年,他随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填《水调歌头》词一首,祝愿"中朝友谊,鲜血凝成万代长""放眼观天下,旭日耀东方"。①这一年12月,罗荣桓元帅不幸逝世。他以极其悲痛的情怀,写下两首悼诗:(一)毕生战斗明敌我,侨辈庄严一典型。

大业方兴公竟逝,哀歌声里起雷霆。

(二)

严明公正三军冠,苦学力行不尚言。

东海朝阳南山月,清辉漫洒在人间。②

这一年,叶剑英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厚情感,专程访问了湖南韶山,热情歌颂衷心爱戴的导师,写下了"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的名句。

1964年秋,叶剑英在大连开会,有感于国际形势的动荡、苏联国情的演变,吟成一首七律《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日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③

这首诗由董必武辗转传到北京,发表在1965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毛泽东看后十分欣赏,熟记在心。1965年年底毛岸青和邵华来看望他,便当场一字不错地默写给他们夫妇,并嘱咐他们向叶伯伯学习,好好干革命。

后来,他们把毛泽东手书稿送给叶剑英,附信云:"父亲对伯伯是很尊敬的,对伯伯的诗也是十分喜爱的。""父亲是那样喜爱伯伯这首诗,不仅把诗中句句都记入脑海,而且连什么时候,刊登哪个报纸都记得。"①可见,毛泽东对叶剑英诗词的熟悉和珍爱了。叶剑英在自己的诗词中不止一次地称毛泽东为导师,他热爱毛泽东的诗词,并在诗词创作中借鉴毛诗。毛泽东推崇中国古代诗词大家,但在通常情况下很少评论当代诗人,而对叶剑英却是很少的例外。他称赞叶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他在给陈毅的谈诗信中,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②叶剑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8、50、52页。

②《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8、50、52页。

①访问邵华谈话记录,1993年12月。

②《毛泽东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66页。

英和毛泽东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那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厚诗交。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叶剑英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4章 迎着逆流进击 | 叶剑英传 | 共和国人物

34章 迎着逆流进击


一"大闹京西"

斗争并未止息。林彪、江青一伙为了反军乱军、篡军夺权,伺机挑起新的更大的争端。

1967年1月19日下午,军委在京西宾馆开扩大的碰头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军委领导人,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央文革成员共40余人。主要议论军队搞不搞"四大"的问题。会上,江青、陈伯达、康生等蓄意制造混乱,起劲地叫嚷,要军队支持革命群众开展"四大",要和地方一样搞"文化大革命",不能搞特殊。叶剑英和军委其他领导人则不同意在军队开展"四大",坚持维护军队的稳定。有人采取折衷的态度,主张军队要搞"四大",但又要保持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叶剑英态度非常鲜明,坚决反对搞"四大"。他说,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战备任务很重,负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大责任,军队稳不住,一旦敌人入侵,就无法应付。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建军路线的一个根本原则。纪律是执行路线的根本保证。如果开展"四大",必然发生无政府主义,什么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都将变成一句空话。这样搞下去,怎么能执行党的路线?怎么能打仗?怎么能担负起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军队没有铁的纪律,松松垮垮,命令不服从,打起仗来"放羊",军队就不成其为军队了。①会上,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十分激烈。叶群突然向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发起攻击。她捏造种种罪名,强加在萧华头上,要他当晚向军队院校师生作检查。接着,陈伯达摆出中央文革组长的架势,指责萧华是"绅士",不是"战士","要把人民解放军变成资产阶级军队"。江青旁敲侧击,竭力帮腔,对萧华进行辱骂攻击。她指着萧华的鼻子问:今晚在工人体育馆召开10万人大会,你敢不敢去?

逼迫他到会上说清问题。萧华以沉默表示对抗。江青一伙转而向会议提出,由徐向前主管总政工作。会上没有人表态。很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江青、陈伯达一伙围攻萧华的险恶用心是妄图从总政打开缺口,搞乱军队,以便他们进而打倒叶剑英等元帅,夺取军权。叶剑英、聂荣臻对此看得非常明白,极为愤慨,未等会议结束,就退出会场,以示抗议。叶剑英回去后,立即将会议情况报告毛泽东、周恩来,要求制止批斗萧华。周恩来回电话说:"没有我的命令,萧华不能去大会检查。"但,风波并未平息。

这一天,军委扩大的碰头会散会时,徐向前特意宣布:"会议的内容要严格保密,不准外传,这是条纪律。"但是,会后北京军区一位领导人在传达会议精神时不慎失密,走漏了消息,总政一位副主任的笔记本也被"造反派"劫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等单位的"造反派"连夜向萧华发起"突然袭击",跑到景山东街抓他。萧华听到风声,立即从后门跑出,到傅钟家,然后坐上车子飞驰到西山叶剑英住所,躲了起来。

第二天上午,军委扩大的碰头会在京西宾馆继续进行,发生了"大闹京西"事件。会议开始,主持人徐向前知道了昨天夜里发生的情况即向秘书查问,昨天会议谁作的记录?谁走漏了会议消息?这时,会场上,江青、陈伯达、叶群、王力等人坐在前排,江青坐在叶剑英的左侧。她看到萧华没有来,阴阳怪气地故意发问:"总政治部主任失踪,到哪里去了?"叶剑英正气凛①中共中央军委碰头会议记录,1967年1月19日。

然,不予理睬。过了一会儿,萧华来了,徐向前问他,昨晚到哪里去了。萧华躲躲闪闪。徐向前生气地对萧华说:"你是胆小鬼!你怕什么?他们能把你吃掉吗?"他盛怒之下,拍了桌子,把茶杯盖子和碟子都摔了。这时,一直冷静沉默的叶剑英,面对江青的查问,也大声地说:"他昨天半夜里跑到我那里去了,是我把他收留下来的,如果有窝藏之罪,我来担当!"说话间接捺不住满腔怒火,猛拍桌子,伤及右掌。散会回家以后,端茶杯觉得右手无力,秘书陪他到军事科学院门诊部拍了片子,才发现右手掌骨远端骨折。

可见当时气恼之极,用力之猛!一向和蔼可亲的叶剑英发了这么大的脾气,江青等人一下子被震住了,不再质问了,也不提抓萧华了。陈伯达相当狡猾。

他曾对人说"经过三座门(军委办公地点)就头疼"。他这天感到事情不大对头,当晚便写了一张纸条,通过军委办公厅电话传给叶剑英,解释说, 19号下午开会,因为安眼药吃多了,讲萧华是绅士不是战士,这个话他否定,要收回来。①二下达军委八条命令和七项规定1月22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军委扩大的碰头会的高级领导同志。周恩来和毛泽东坐在一起。毛泽东特意招呼叶剑英等坐在他的身边,并询问碰头会上的情况。叶剑英扼要地谈了自己的意见。军队一些高级领导同志此时此刻见到毛泽东主席,心情非常激动,纷纷向他汇报部队在"文化大革命"中遇到的问题,诉说领导干部在运动中受到残酷斗争的情形。毛泽东说军队要抓紧战备,要稳定,要团结,不要你搞我,我搞你,不要闹分裂。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叶剑英主持军委碰头会议,同其他几位军委领导同志反复商量,一致认为无论如何要稳住军队。叶剑英说:"我们军队要搞个法,搞个命令,搞个章程,不能把军队搞乱了。"聂荣臻说:"不能再乱下去了,军队要有个限制才行。"1月24日晚,徐向前、叶剑英和聂荣臻先后到毛家湾林彪住地,向林彪提出军队要有个限制,要尽快搞个条令和规定。

林彪同意,拟定了一个军委命令初稿,送中央文革讨论,又报请毛泽东批示。

毛泽东亲自找几位元帅进行研究,最后审定批示"很好,照发"。《军委八条命令》于1月28日由中央军委颁布执行。2月21日,中共中央又正式通知全国各地执行。

"八条命令"规定,全军指战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允许自由抓人、抄家、封门、体罚和变相体罚;一切外出串连的军人和职工等,应迅速返回本地区、本单位,不要逗留在北京和其他地方;今后一律不许冲击军事机关;军队内战备系统和保密系统,不准冲击和串连;军、师、团、营、连等单位,坚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针;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用毛泽东思想严格教育子女。

这"八条命令"的主旨在于稳定军队。由于它经过毛泽东批准,颁布后对稳定军队局势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各大军区广大指战员热烈拥护,坚决执行这一项命令。有些军区派飞机广为散发。许多地区根据命令制止了一些反革命分子的活动。福州军区请示军委,要求把一些经常冲击军事机关的打砸抢分子集中管制,叶剑英考虑到福州地处前线,从战备需要出发,批准了他们的请示。但是,江青一伙对"八条命令"是一直反对的。"命令"下达没有多久,他们就四处活动,煽动各地"造反派"到处冲击军事机关,夺取武器弹药。

为了进一步解决稳定军队局势问题, 1967年2月6日,军委碰头会议转移到西山,在叶剑英主持下继续开会。叶剑英分析一些地区军队混乱的局势,感到"八条命令"还不够,也未完全落到实处,还要再规定几条加以限制。他说:"军委命令本来是九条,拿到中央文革讨论,他们把党委领导,不成立战斗组织的一条内容删掉了。这些问题同他们就是讲不通,免不了还有一场争论!军队机关如果允许成立战斗组织,不就是允许夺权吗?这个问题要进行辩论!"①他和几位老帅商量后,于2月8日以军委名义发出通知:明令外出串连的人员,限期返回本单位,设在各地的联络站一律撤销。

为了贯彻军委"八条命令",叶剑英又和聂荣臻研究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军以上领导机关文化大革命的几项规定》(即七项规定),进一步规定了稳定军队的具体措施,下发部队。叶剑英在军委碰头会上说:"本①叶剑英在军委碰头会上的发言,1967年2月6日。

来八条一个文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现在又搞了个七条,这些都是我们斗争来的!"

七条明确规定,陆、空军的军以下单位,海军基地以下单位一律不搞"四大",坚持进行正面教育。绝对不准任何人,到这些单位进行串连;各级军事领导机关一律不允许自下而上的夺权;军以上机关的文化大革命必须由党委领导,取消各种文化大革命战斗组织;对干部一概打倒是完全错误的;要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等不良倾向。

"八条命令"和"七条规定"相继颁布后,逐步消除了一些地区的混乱现象,保证了部队的正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江青、陈伯达,康生等人乱军夺权的阴谋。叶剑英根据"命令"和"规定",先后解决了成都、青海、新疆、南京、内蒙、甘肃、广州等地军事机关和领导干部被"造反派"围困之灾。

三"大闹怀仁堂"

林彪、江青一伙蓄意伺机报复,双方斗争日趋尖锐、白热化。

1967年2月14日和1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政治局碰头会(即怀仁堂会议)。桌子两旁一边有七位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余秋里、谷牧,一边有陈伯达、康生等"中央文革"成员,对阵分明。在这两次会上,围绕着"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原则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2月14日下午的碰头会上,叶剑英站起来指着康生、陈伯达、张春桥一伙,拍着桌子,气愤地说:"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

上海夺权,改名为上海公社,这样大的问题,涉及国家体制,不经政治局讨论,就擅自改变名称,又是想干什么?"徐向前、聂荣臻也相继指责他们的错误。叶剑英嘲讽地质问陈伯达说:"我们不看书,不看报,也不懂什么是巴黎公社的原则。请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巴黎公社的原则?革命,能没有党的领导吗?能不要军队吗?"会后,陈毅对叶剑英说:"剑公,你真勇敢!"

2月16日下午,继续开碰头会。这次会议,斗争更加激烈。会上谭震林、陈毅、李先念、余秋里等继续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做法提出批评。谭震林慷慨激昂,越说越气,大声指责张春桥等打倒老干部是"党的历史上斗争最残酷的一次",说"砍脑袋,坐监牢,开除党籍,也要斗争到底"!他站起来,夹起皮包要退出会常周恩来连忙劝阻。陈毅说:不要走,要留在这里斗争!散会后,张春桥、王力、姚文无立即向江青汇报,并于当晚拼凑了一份歪曲事实真相的所谓《二月十六日怀仁堂会议》材料,捏造罪名,诬陷老同志。江青定调说:"这是一场新的大的路线斗争",当即亲自安排,由张春桥、姚文元等向毛泽东告状。毛泽东听了他们的汇报后,对这些老同志否定"文化大革命"很不满意。

2月18日深夜,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严厉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一些老同志,责令他们检讨。周恩来也作了检讨。从2月25日起至3月18日,在怀仁堂召开了7次"政治局生活会"进行批判。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把"三老"、"四帅"在不同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批评诬陷为"二月逆流",借机掀起所谓"反击全国自上而下的复辟逆流"的浪潮,更大规模地打击迫害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此后,中央政治局便在实际上停止了活动,由中央文革小组取代其职能,批判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968年10月,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又一次大肆批判"二月逆流"。谭震林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权利。参加全会的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在会上遭到围攻。康生说:"二月逆流首先打第一炮的是叶剑英。"林彪说:"二月逆流是一次严重的反党事件","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这次全会公报说:"全会严肃批判了那个反对八届十一中全会决定、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对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一九六七年的'二月逆流'。"①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版,第406页。

四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叶剑英逆流而上,继续坚持斗争。就在怀仁堂会议的第二天, 1967年2月17日,他亲自修改批发中央军委致"成都革命造反兵团"等造反派组织的公开信。信中说:"你们不要把斗争锋芒指向人民解放军。严重后果由你们完全负责。"这封信先在成都地区后在全国用飞机散发开来。同一天,叶剑英还批准发出了《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规定》的电报,严格制止一些"造反派"到各大军区打砸抢、扰乱部队正常秩序的错误行为,要求各单位限期把他们押回北京。

1967年2月23日,叶剑英亲自打电话向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赵永夫询问"青海事件"发生过程,并向毛泽东作了报告。但林彪、江青却继续追查,把攻击矛头对准叶剑英。②此后,叶剑英又以中央军委名义给南京军区下达了关于军事院校恢复党委领导、停止搞"四大"等四点指示。他还受中央委托继续帮助解决新疆、内蒙、甘肃等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受到各军区的拥护和支持,保证了部队的稳定,但却招来了林彪、江青的更大怨恨,一条条罪状和种种迫害接踵而至。

叶剑英并没有被压倒,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想尽办法,稳定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经过酝酿,2月26日他就召开军级干部会议一事向党中央、毛泽东作了专题报告。从2月下旬到3月下旬,他和几位元帅一起主持召开了军以上干部会议。这次会议虽然名义上着重讨论军队支援地方春耕生产以及军队对全国大中学校师生进行军训等问题,但真正的目的在于统一军队高级干部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解决军队在"三支两军"(毛泽东要求军队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中遇到的困难,维护部队的团结稳定。参加会议的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军以上干部100余人。叶剑英在预备会议上动员说,希望大家打消顾虑,反映部队的真实情况,包括正面教育、军事训练、"三支两军"、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以及机关被冲击和反冲击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谈,有些典型事例可以在会上讲,也可以写成书面材料。叶剑英了解了部队各方面的情况以后,在大小会议上,有针对性地作了数次发言,就"文化大革命"应当怎样看,部队如何搞法,怎样处理军队与地方(包括"革委会"和"造反派")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棘手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了明确指示。他还利用机会,同少数人座谈或个别交谈,使与会的多数同志心里有了底。①但这次会议进展并不顺利。林彪、江青等发觉这次会议"风向不对",诬蔑叶剑英"抓军队反对中央文革","搜集黑材料反对文化大革命"。康生气势汹汹地到会上讲话,手里摇晃着叶剑英批准的军委致成都"造反派"的公开信,当众指责它充满了"国民党语言",是"镇压群众"的文件。3月20日,林彪突然来到会上讲话,大放厥词,说什么"文化大革命"的"损失是最小最小最小,成绩是最大最大最大","要采取主动的进攻","要抓带枪的刘邓路线"!这次会议尽管遭到林彪、江青一伙的干扰破坏,还是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人反映这次会议对稳定军队起到了积极的潜在的作用。

林彪、江青为了消除这个会议的影响,搞乱军队,刮起了"十二级台风"。

②访问张江林、刘思起谈话记录,1991年9月。

4月6日,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有关军队"文化大革命"的"十条",否定了军委的"八条命令"、"七项规定"。4月中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带枪的刘邓路线"等罪行,逼迫叶剑英等元帅作"检讨"。紧接着制造了一系列事件:首先,改组全军文革小组,宣布徐向前不再管全军文革的事,全军文革工作由萧华主持:然后,炮制"五一三事件",打倒萧华,砸烂"总政阎王殿",撵走"阎王",赶跑"小鬼";与此同时,重新挑起"青海事件"背后两派的矛盾,追查"罪魁祸首"赵永夫的"黑后台"叶剑英;随后在武汉制造"七二○反革命事件",揪斗陈再道,公开提出"打倒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带枪的刘、邓路线不打倒,不带枪的就打不倒"等反动口号。

7月23日,江青又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煽动武斗,造成全国武斗升级、"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各地掀起了冲击军事机关的新高潮,"造反派"到处"揪斗陈再道式的人物"。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诬陷叶剑英"要搞政变"。叶剑英当场予以反击。会后不久,江青一伙竟派人抄叶剑英在北长街81号的家,抄走了叶剑英大量手稿、记录稿、讲话稿和中央、军委机关的来往信件以及其他的机密文件。还挖开地板,检查有无武器、电台。北京街头贴出"打倒叶剑英"、"斩断叶剑英的黑手"等大标语。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揪叶联络站",先后将叶剑英的几个子女、亲属,甚至保姆关进监狱,并成立"专案组",搞逼供信,罗列罪状,栽赃陷害叶剑英,必欲打倒而后快。他的小女儿文珊被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保护起来,当电话守机员。江青知道了,说她"泄漏机密",要把她抓起来,傅崇碧连夜通知她离开,后到福建去当兵。①他们不仅从政治上制造种种骇人听闻的什么"兵变"、"逆流"、"冲击事件"等谣言,恶毒攻击叶剑英等元帅和高级将领,而且从组织上改组最高统帅部,成立"军委办事组",让黄永胜取代叶剑英主持军委工作。1968年3月,又制造"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诬蔑几个老帅是"黑后台"。他们组织人员专门私整各位元帅的黑材料,造谣诬蔑叶剑英曾"被俘"、"企图投敌",直到毛泽东亲自批示这是"老一套谣言",下令禁止,并在天安门城楼上当面向叶剑英澄清此事,他们才被迫罢休。

①访问傅崇碧、李新民、李永悌、张延忠谈话记录,1986-1994年。

五忍辱负重,坚持斗争

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位开国元戎,受尽了屈辱和摧残,处于被打倒和"半打倒"的状态。贺龙被扣上"二月兵变"的罪名,首受其害。朱德被诬为"旧军阀"。彭德怀则"新老帐"一起算,再次被批斗。陈毅被打成"老机"、"老右"。聂荣臻主管的国防科委,被"九一五"、"九一六"两大群众组织纠缠得不可开交。徐向前领导全军"文化大革命"招来横祸,被迫靠边站,勒令检查。刘伯承身患重病,仍不免受刁难。叶剑英虽然受毛泽东一再保护,说他长征路上获取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有功,但仍然处于被"半打倒"状态。有一段时间,黄永胜一伙不给他看文件,不准他打电话,不准与外界联系,甚至不准与子女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孤寂生活,但他仍然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坚持斗争。他的亲属、子女十分担心他的生活和健康。他这个"逆流的老爸爸"以慈父之心关心爱护子女们,常常写信或面谕,告诫他们要"洁身自爱,奋发图强","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他曾书"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与女儿楚梅、女婿邹家华共赏警勉。他在给远在外地的文珊的回信中写道:"你信中问到二号楼(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的住地),且听吧:二号楼前果木多,一间古庙一头陀(和尚)。如有假日归来看,你的窝儿照样呵!"他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嘱咐女儿说:"人要成才,就要千锤百炼,才能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你要刻苦锻炼,'马大哈'气味要大大压缩一点。"他在另一封信中写道:"人生是多么短促,宇宙是多么无限,人们以短暂的时光完成悠远的事业,只有代代相承,蝉联不断,愚公式地干下去。??亲爱的珊儿,勇敢地坚毅地准备好接起前一辈的班来吧!"①在极其艰难复杂的境况中,叶剑英表现非常沉着冷静,应付自如,他告诫办公室的同志:"大事多请示报告,小事要沉着思考,遇事与群众商量。"

他忍辱负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同林彪、江青一伙周旋,机敏巧妙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同时,想方设法保护几位元帅和老将军、老干部。他看望病中的聂荣臻元帅,两人谈到林彪、江青一伙把跟随毛主席多年的老帅和老同志列为"老机",开会坐在右边或台下,动辄批斗,非常愤慨:"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情景,对叶剑英曾作过这样一段评述:"他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怀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去祝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196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由于林彪、'四人帮'一伙捣乱,朱德同志和我们几个受冲击的老同志,能不能出席建军四十周年招待会,竟成了问题。在出不出席还没最后定时,剑英同志亲自带着一名战士理发员,来到了我的住处,要我先理个发,作好出席招待会的准备。当时他的意见十分明确:这次招待会,军委的一些老同志应该出席,这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军队的安定与团结,关系到国内外的影响,也是向'四人帮'一伙的斗争。当毛泽东同志批示朱德同志和我们几位老同志都要出席的电话通知打来时,剑英同志喜形于色,十分高兴!"①①《萦思录--怀念叶剑英》,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259页。

①徐向前:《功勋卓著,光辉一生》,载1986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叶剑英身处逆境,犹念念不忘向党内外的一些知名人士、革命先烈及其亲属,给以爱心,送去温暖。他不但亲自写信表示慰藉,还派秘书和子女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困难,尽力相助。当他得知宋庆龄变卖衣服和书籍时,特修书安慰,以后又设法接济5万元人民币,解决燃眉之急;对李立三、黄琪翔、蒋光鼐、司徒美堂、邹韬奋、赵世炎的夫人及子女等都曾给以亲切关怀。叶剑英遭难这一时期,广东和家乡以及外地来京的许多老战友、老部下、老乡亲、老朋友想方设法,冲破阻拦去看望他,他表现出十分乐观豁达的态度,告慰大家,再难也能挺得住,闯过这一关。同时非常关心老熟人和各地区的情况,问东问西,了解甚详,深切关注。①①访问李坚真、钱益民、柯平、杨资元、祁锋、寇庆延、罗湘林、杜襟南、曹冰、陈传照等谈话记录,1991-1993年。

六"二月逆流"实为"二月正流"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亲自找几位元帅谈话,并于1969年1月3日在一份简报上批示:"所有与'二月逆流'有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都不要批判,要把关系搞好。"周恩来也为"二月逆流"的平反问题做了很多工作。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 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接见参加成都地区座谈会的李大章、张国华等,当叶剑英走进会场时,毛泽东对到会的人员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接着他又对大家说:"'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力)、关(锋)、戚(本禹)。那个王、关、戚和'五一六',要打倒一切,包括总理、老帅。

老帅们就有气嘛,发点牢骚。他们是在党的会议上,公开的,大闹怀仁堂嘛!"

②1972年1月初,毛泽东又对周恩来、叶剑英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的考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现在我有事,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传达一下。"为了慎重起见,周、叶当场核对了记录。1月6日16时20分,叶剑英匆匆赶到医院向重病的陈毅作传达。据当时在场的保健医生卞志强教授回忆,叶剑英泪流语塞,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抄着毛泽东为所谓"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话。他说:"毛主席、党中央要我来看你,你要安心养病,会好的。"他把纸条上的内容读了一遍,再交给守坐床头的陈毅女儿姗姗,让她再念给陈毅听。姗姗伏在床头轻声对陈毅说:"爸爸,刚才叶伯伯的话,如果你能听见,就闭一闭眼睛。"这时说话已经困难的陈毅闭了闭眼。当日深夜11时55分,陈毅与世长辞。叶剑英悲痛异常。在陈毅患病期间,叶剑英多次去医院看望他。"毅公卧病,诗以慰之",他在《慰陈毅同志》诗中写道:"君子坦荡荡,于人曰浩然"。

"斯人有斯疾,闻道可闻禅。信回天有力,前路共巨艰"。①他希望有回天之力能医好陈毅的病,好再并肩战斗,继续完成艰巨而重大的历史使命。以后,又写信安慰陈毅:"望宽心医治,老英雄定能战胜顽疾,祝早日恢复健康。"

他在诗和信中高度赞扬了陈毅的大将风度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老战友的深切关怀。陈毅辞世,他去悼念,特书《悼陈毅同志》诗:"鬼蜮含沙射,元良息仔肩。儿曹当鹤立,接力竞无前。"②赠给陈毅子女,对晚辈提出了殷切的慰藉和希望。他借用曹植《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的诗句,勉励陈毅子女,当"鹤立"成才,挑起重担,继承父志,接力向前。

叶剑英和陈毅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是肝胆相照、同声相应的知己和诗友。人们赞道:"叶陈二公,屹立青松,抵制错误,二月抗争。"①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1981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所谓'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嘛,是同林彪、'四人帮'的反复斗争嘛。"②②毛泽东接见成都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记录,1971年11月14日。

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3页。

②《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5页。

①访问廖盖隆谈话记录,1986年6月。

②《邓小平文逊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03页。

七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1968年底,毛泽东亲自抓北京的"六厂二校"作为指导"斗、批、改"的试点单位。1969年春节,毛泽东找几位元帅谈话,要他们到工厂去蹲点,作点调查。叶剑英被指定去新华印刷厂。

叶剑英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二里沟车公庄的新华印刷厂,同陈云、谭启龙一起学习、劳动。他在装订车间,一面参加学习、劳动,一面接触工人搞调查研究。在车间里,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工人群众中间,和工人同吃同劳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干些体力活,同时参加学习班的批判会、讨论会,虚心向工人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还在厂里的安排下,到别的车间去参观访问,详细了解生产的每道工序,并同工人们座谈劳动经验体会,支持革新创造,关心群众疾苦。厂里的干部和工人知道他是军队元帅和中央领导人, 70多岁了,身体又不好,就主动照顾他,劝他多休息,单独开伙吃饭。但他一再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都婉言谢绝了,始终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坚持同工人们一起作息,一起到大饭堂就餐。工人们很感动,亲切地叫他"老叶",愿意同他说心里话。普遍反映,"老叶"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和咱们心连心。①这期间,叶剑英常给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和侄儿选钧等谈自己在新华印刷厂劳动的情况和收获,说自己"每天向工人学习,受到教育很深"。周恩来对他十分关怀,特意派杨德中几次去看望他,并带话嘱咐千万注意身体。叶剑英给周恩来写报告,谈自己在工厂锻炼学习的体会。报告中赞扬工人的革命品质,谦虚地表示自己"落后了,要赶上去"。②①访问任常青谈话记录,1986年3月。

②叶剑英写给周恩来的报告,1969年8月26日。

八对国际新战略的建议

1969年3月,苏联军队悍然入侵中国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

这时叶剑英虽然被迫离开军委领导工作岗位,但对"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这一重大事件极为关注。3月初,他根据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同其他几位在北京"六厂二校"蹲点的元帅一起讨论国际形势。3月18日向中共中央、毛泽东写了报告,提出了7条具体建议。3月下旬,他同其他几位老帅一起多次研究了珍宝岛反击作战问题,并根据研讨的意见由他负责整理了一份《从世界的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的报告,呈报毛泽东主席。报告站在世界全局高度分析了苏联军队突然入侵珍宝岛的原因、目的及其发展趋势,进而揭示了美苏称霸全球的战略企图、与各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报告最后对民兵建设、军事训练、军工生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③"珍宝岛事件"以及由此加剧的中苏关系紧张局势,一直压在叶剑英的心头。在这一事件一周年之际,叶剑英身处外地,肺病复发,犹念及苏联百万大军压境的威胁,以《珍宝岛》为题赋诗一首:病阅聊斋事可伤,恒娘读罢又庚娘。

敌军压境魔侵肺。

心在边疆身在床。

1969年4月,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国际国内极其紧张的形势下召开。在这次大会上,由林彪作的政治报告中再次批判"二月逆流"。叶剑英在会上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珍宝岛事件,在发言中强调要保持军队的稳定,争取时间加强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准备打败敢于来犯的任何敌人。而林彪、江青一伙则鼓吹国际"中心转移论",强调军队要"突出政治",对叶剑英继续进行围攻。但是,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却受到大会绝大多数代表的拥护和爱戴。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经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九大以后,叶剑英和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几位元帅,接受周恩来总理交代的任务,从6月7日开始,多次在中南海武成殿聚会,在陈毅主持下,全面深入讨论国际形势和战略问题。在会上,叶剑英作了几次很有见地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强调要利用美国、苏联和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尽快打开中美之间的僵持局面,恢复中美会谈。他说,现在美国不得不从南越逐步撤军,苏联在大力推动建立"亚洲安全体系",尼克松访问亚洲五国,是怕苏联接管"真空"。美国国务院宣布"两个放宽",步子虽然不大,但表明尼克松想拉中国的新动向。后来由参加会议作记录的熊向晖等根据元帅们讨论的情况,整理成一份书面报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于7月11日由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签署,上送周恩来总理转呈毛泽东主席。①在这份报告中,四位元帅对中、美、苏"大三角"的战略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全面地分析了"中、美、苏三大力量之间的斗争",③叶剑英:《从世界森林看一棵珍宝岛树》,1969年3月29日。

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4页。

①访问熊向晖谈话记录,1989年10月。

着重地对苏美矛盾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判定: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报告全面地勾画了国际战略新格局,为打开中美关系局面提供了依据,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制定重大战略决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②这一年9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逝世。叶剑英作为副团长陪同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于9月4日乘专机前往河内吊唁,并与越南领导人举行会谈。

②《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1969年7月11日。

九"流放"湖南

但是,林彪一伙并没有放弃对叶剑英等的迫害。1969年10月,他们借口所谓"紧急战备"需要,迫使叶剑英等许多老同志离开北京奔赴外地。年过七旬的叶剑英被"下放"到长沙,以后又辗转流徒于岳阳、湘潭、广州等地,含冤受屈,受尽林彪及其追随者们的冷遇、刁难和折磨。同时也受到许多领导人和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的关怀和爱戴。周恩来曾亲自打电话慰问。

下放到江西的王震特地赶到湖南看望。湖南省军区的一些好同志对处在困境中的叶剑英尽力给予关心照顾。叶剑英和这些同志相处甚安,经常说古谈今,启发他们读书明理,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①他在外地的弟弟和子女偶尔来看望,或捎信来问候,他表示感谢:"千里寄书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在给选宁的复信中写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在"战备疏散"期间,叶剑英虽然身处逆境,年老多病,儿女失散(有的在监,有的致残),但仍胸怀开阔,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每天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和古典文学,学习外语,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收听广播,关心天下大事,为国为民忧心。他利用各种机会,经常出外走一走,转一转,参观工厂,看望群众,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他登临岳阳楼,极目八百里洞庭,览物动情,反复吟诵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爱国利民,其志更坚。心有所感,则吟诗填词以明志。1970年端午节,他遥望汨罗江,凭吊屈原,作诗一首: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

一读骚经一肃然。

叶剑英平生十分敬佩屈原的诗品和人品。他设身处地,想起屈原当年的放逐生活,以"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他默默地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不提任何特殊要求,经常告诫身边人员,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不准搞特殊。他在岳阳招待所,亲自下厨房感谢炊事员陈炳生给他做的可口的饭菜。有一次,他与陈聊天,看到要把剩下的藕汁倒掉,便劝阻说:"陈师傅,这是好东西,丢了太可惜。替我留下来,下顿饭给我喝!"使在场的同志很受感动。①①访问胡家虎、赵宴宏、赵福和、萧振西、萧根如、王润泉、阳新明等谈话记录,1986-1993年。

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4页。

①访问陈炳生、陶敬业、钟友情、方震等谈话记录,1986年。

十揭穿陈伯达的真面目

1970年7月6日,叶剑英突然被告知,由长沙乘机返回北京。刚到住地二号楼,周恩来即打来电话,表示欢迎和慰问。紧接着,到京西宾馆连日开会,为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作准备。

从此,叶剑英结束了长达300天的"流放"生活。

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叶剑英同中央其他领导人于8月20日飞上庐山,参加会议。毛泽东主持会议。会上,林彪、陈伯达一伙早有预谋,搞突然袭击,抛出"称天才"的材料,坚持设国家主席,迫不及待地进行抢班夺权。当即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以及与会多数同志的揭发批判。

叶剑英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实事求是地与林彪、陈伯达进行斗争。

中共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庐山住地同周恩来、叶剑英连日研究"批陈"问题,确定逐步开展"批陈整风"运动,并把调查陈伯达反革命历史和政治面目的任务当面交给周、叶。11月,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参加调查小组的人员和中央办公厅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会上,他明确交代了任务,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会后,他亲自带领工作组,奔赴陈伯达家乡福建惠安县陈安大厝和厦门鼓浪屿、集美等地调查。然后又去广东、广西等地找有关人员座谈,提审在押人员,查阅敌伪档案报刊,进行反复查证。为了弄清问题,他亲自我人谈话,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时谈到深夜一、二点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他及时与中央联系,亲自给中央写工作进展情况报告。①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查清了陈伯达这个政治骗子的反动历史,比较系统地揭露了所谓"红色理论家"的真面目,为中央清除林彪与陈伯达等反革命集团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访问张廷栋、刘均、温喜民、陈海澄、马浩等谈话记录。1984-1987年。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叶剑英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3章 在动乱中稳定军队 | 叶剑英传 | 共和国人物

33章 在动乱中稳定军队


一"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

1966年,中国开始进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对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和所谓"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对党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错误的改组,成立了所谓"中央文革小组",并让它掌握了中央的很大一部分权力。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陷入了混乱局面。

"文化大革命"开始,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兼任军委秘书长的叶剑英,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他重任在肩,异常繁忙,心情一直处于紧张和矛盾之中。他虽然从一开始就感到运动来得迅猛,处于"不理解"的状态,但出于对毛泽东的长期信赖和深厚情感,还是力图跟上毛泽东对运动的部署。他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曾一度负责首都工作小组,保卫北京市的安全。然而随着运动的深入,越来越乱,问题暴露的越来越多,他觉察到运动的矛头所向不对,开始为国家与军队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对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逐步进行抵制和斗争。①斗争集中围绕着"要不要党的领导和要不要稳定军队"问题展开。

林彪、江青一伙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制造天下大乱,同时搞乱军队。他们指使军内外"造反派"冲击军事机关和围攻军队领导干部,妄图从乱中夺权,改变人民军队的性质,使之成为他们随心所欲的篡党夺权的工具。

叶剑英和军委几位领导人始终坚定地认为:"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人民解放军这支几十年来在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无论天下怎样乱,一定要稳住阵脚。只要军队不乱,天下就保得祝②因此,叶剑英要求军队必须保持高度戒备,听从统一指挥,并同徐向前、聂荣臻、陈毅、贺龙等几位元帅和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副主任刘志坚等多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军队的规定和措施。据查阅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有关文件和会议记录,以及访问刘志坚、李曼村等回忆,主要的有:(一)5月25日,向全军发出《关于执行中央5月16日通知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全军各级党委对运动"加强领导","在连队和一般机关干部中,着重进行正面教育"。并且规定要"点名批判"的人,由各大单位常委批准。(二)6月14日,向全国县团级以上单位发出《关于部队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几项措施的请示报告》,明确规定在连队和师以下战斗部队中着重进行正面教育。

军队一律不准上街游行,一般不参加地方的批判大会。而且把军内"文化大革命"限制在宣传、文化等少数部门。决定在总政设立全军文化革命小组和文化革命办公室。同一天,叶剑英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关于建立军委常务会议问题的请示》。经批准后,凡涉及军队的重大问题,由军委召开常务会议讨论决定,以加强军委的集体领导。(三)6月21日,叶剑英批准下发关于军队"文化大革命"的六条指示。指示要求对各院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并决定"整风彻底"的院校不开展"四大",即不搞大鸣、①访问韩双亭、史进前、吴德谈话记录,1985-1994年。

②叶剑英谈话记录,1982年11月11日。

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四)7月8日,叶剑英在《部队文化革命动态》上以总政治部名义加上一个批语:军队"文化大革命"只限制在23所高等技术学校中进行。(五)8月16日, 23日,叶剑英主持军委常委会继续强调军队与地方不同,军队运动一定要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进行,不能乱,不能随便揪斗、处分干部。"罢官"问题要等运动后期处理。不能不经过批准查阅军委和总部机关档案,要严格控制。(六)9月3日,经叶剑英批准,总政治部发出不准军队院校师生来京串连的三条指示。(七)9月23日;叶剑英主持军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关于干部战士亲属被斗被抄情况及处理意见》,在会上提出,各大军区目前工作重点应即转向抓好部队工作,保证部队正常秩序。由于及时采取了这些措施,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军队开展"四大"仍由各级党委领导,在党委领导下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具体掌管,并限定"四大"只在宣传,文化、院校科研等少数部门和单位开展,从而使军队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局面。

在此期间,叶剑英还派出联络小组出席海、空军党委扩大会议,交代联络员"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进行大量调查。当发现林彪暗中指使李作鹏等人搞派性,制造混乱,妄图夺取海军领导权时,叶剑英即报告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常务联席会议上,对海军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根据总书记邓小平的指示,亲自到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明确指出:一、萧劲光等是好同志,有错误可以检讨!二、军队不能罢官夺权,会议本身作决议撤换领导是错误的;三、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办事,不准搞地下活动,强调分清是非,搞好团结,批评了某些人"抢班夺权"的错误。对空军也是如此,他亲自打电话给空军司令部参谋长何廷一,告他"不要卷进去",站稳立常由于采取了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地抵制了林彪一伙夺取海、空军领导权的阴谋活动。①但是,林彪、江青一伙出于乱军夺权的卑鄙目的,对叶剑英等抵制"文化大革命"、稳定军队的做法怀恨在心,多次密谋要槁乱军队。在钓鱼台中央文革小组的一次碰头会上,陈伯达叫嚷:军队已经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江青质问列席会议的总政治部负责人:你们军队为什么按兵不动?对军队那些"走资派"为什么不揪?我看就是有人压着。她说的"有人",首先指的就是叶剑英。他们经过精心策划, 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由第二军医大学群众组织"红色造反纵队"的一个头头向毛泽东、林彪告状,说军队镇压群众,与地方做法不同,搞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太多等。林彪下令要全军文化革命小组立即发一个紧急指示,让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按地方的做法搞。于是, 10月5日发布了《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根据林彪向志的建议,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必须把那些束缚群众运动的条条框框取消",明令取消军委、总政关于"军队院校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撤出工作组后由院校党委领导"的规定,以及不在军种、兵种院校范围外的地方院校串连等其他许多规定。要求军队院校完全按照"十六条"的规定办,开展"四大"。同一天,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了这一文件,并要求全国大中学校坚决贯彻执行。这个"紧急指示"发布后,军队院校和某些机关中的一些"造反派"到处"踢开党委闹革命",乱冲乱①访问问廷一、胡友之、朱军、莫阳、李文芳等谈话记录,1986-1993年。

闯。军队受到了很大冲击,战备训练受到了影响。叶剑英目睹"造反派"自毁长城的破坏活动,又无力制止,甚为焦虑。他在西山住所同军委、总政的领导同志个别接触,商量对策。随后,即以总政治部名义,起草了《关于各总部、国防科委、军种兵种机关必须经常保持战备状态的通知》,要求"我军必须经常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各总部、国防科委、各军种的主要领导同志,在完成上述任务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必须保证他们对部队实施经常的指挥,不能中断。未经军委许可,他们不能离开指挥岗位"。"对于机关的办公室、通信设施、保密设备要妥为保护,以免影响他们对部队的指挥和日常工作的进行。"这个通知,林彪看后转送给"中央文革",被陈伯达以"借战备压革命"的罪名加以扣压。为了控制由于林彪下令炮制的《紧急指示》所造成的日益混乱的局面,刘志坚根据叶剑英的指示精神,曾先后起草过5份电报,但都被陈伯达扣压了。

二在两个"十万人大会"上

紧接着,在北京召开的10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双方又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次会上,陈伯达作了题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斗争》的报告,点名攻击刘少奇和邓小平,大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林彪亲自出面讲话,抛出了所谓"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的谬论,说:"一个是群众路线,一个是反群众路线,这就是我们党内两条路线的尖锐的对立。"

并把斗争矛头对准刘少奇、邓小平,说刘、邓搞了另外一条路线,对抗毛主席的路线。

针对林彪、陈伯达的谬论,叶剑英在会议期间作了多次发言,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军队怎么搞?农村搞不搞?小学如何搞?哪些可以办,哪些一时不好办?请大家考虑。他在发言中极力坚持军队师以下单位不搞"四大",进行正面教育;要抓组织纪律,抓思想,抓政策;主张对干部的缺点错误,要靠后期自己整风纠正,总结经验教训。他坚决反对"造反派"随便揪人和抄家。他强调指出,不论是社会上抄家,还是对机关干部抄家,都要提到政策上考虑。①林彪、陈伯达无视叶剑英的正确意见,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向全国大量印发他们的"报告"和"讲话",流毒甚广。自从他们提出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之后,林彪、江青一伙的追随者们到处煽风点火,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批判的浪潮,军队的形势急转直下,院校师生"造反派"纷纷外出串连,参与造反活动。总部和各军区机关不断被冲击,许多负责干部被揪斗。到11月,进入北京的军队院校师生已达10万人。林彪、江青一伙唆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带头冲击国防部,冲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叶剑英感到,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严重,如果听任年轻学生盲目的行动,可能酿成更大祸害,使军事首脑机关完全陷入瘫痪状态。他同军委、总政的领导人紧急磋商,决定动员军队院校师生员工离京回校复课闹革命。经报毛泽东批准, 11月13日,总政治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来京人员大会(即第一次"10万人大会"),周恩来、陶铸、贺龙、徐向前、陈毅、叶剑英、萧华、杨成武以及各总部负责人同时出席。大会由总政主任萧华主持。几位军委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强调稳定军队,军队不能乱,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许多非正常现象和错误作法提出了严肃批评,动员大家离京返校。

叶剑英在讲话中,首先"检讨"去年院校整风问题,然后谈到军队院校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任务和政策。他说,同志们要掌握党的政策,使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同情,还支持。但是真理是有限度的,列宁说过,真理跨过一步就成了谬误,越过了一定的量就会发生质变。叶剑英批评一些单位揪斗领导干部,外出串连,搞打砸抢,败坏军队的名声等错误行为。他说,我们是睁着一个眼睛,闭着一个眼睛。闭着一个眼睛放手,睁着一个眼睛看情况。

叶剑英引证毛泽东的话说,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个人,是不准别人改正错误、不准人家革命。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人家改正错误,允许人①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66年10月9日。

家革命。毛主席说,过去旧戏是《三娘教子》,文化大革命是"子教三娘"。

我们要向青年学习。但是我们奉劝青年同志们,不要把毛主席著作当圣经念。

不要再犯教条主义错误。

叶剑英劝大家要有阶级感情。他对有些"造反派"不顾老干部心脏病发作,不管人家死活,硬要把人家抓去批斗的做法,表示十分愤慨!他批评这些人没有无产阶级的感情,不是无产阶级的军人!要大家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受坏分子利用。??正当叶剑英讲话时,解放军兽医大学"红色造反团"的一名"战士"(学员)递条子给会议主持人萧华,责问这个大会"林副主席批准没有?"、"你们四位副主席的讲话是不是林副主席批准的?"叶剑英在主席台上当众宣读了这张条子,气愤地问大家:"同志们,他怀疑我们大会是偷偷开的,同学们相信不相信我们?"台下回答:"相信军委。"叶剑英接着说,"我代表军委的全体同志感谢同志们信任我们,请同志们信任我们。"他告诉大家,四个人的讲话是军委集体讨论过的。他重复说,现在文化大革命是"子教三娘",儿子教育老子,教育爷爷。但他希望递条子的那个学员也要接受教育帮助。①这次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尤其在北京引起巨大反响,陈毅、叶剑英等元帅的讲话迅速传播四方。受迫害的老干部和一切正直的人们,无不表示赞同,而林彪、江青一伙及其追随者们则认为陈、叶的讲话违背了"十六条"和"紧急指示",是"镇压群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猖狂反攻"。有几个院校成立"批资筹备处",准备批斗几个元帅。"陈、叶讲话必须批判"的大标语出现在街头。

11月29日,在工人体育场再次召开了军队院校师生大会(即第二次"10万人大会")。据曾经参加这两次大会的杨德中、曹清、董守福等回忆,这次大会比上次大会气氛更为紧张。"造反派"在林彪、江青一伙指使下,决定利用这次大会,进行"反击"。他们在会场贴满了大字标语,声言陈、叶上次讲话有"严重错误",必须"彻底批判"。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对大会非常关心,亲到会场看望大家,绕场一周随即离去。陈毅第一个讲话。

他在讲话中,满腔热忱地鼓励和教育青年军人,要他们学会正确对待路线斗争,"应该弄清思想,团结同志,共同对敌"。在陈毅讲话之后,叶剑英再次作长篇发言。他首先念了几张台下递来的条子,回答了所提的问题。对有人提出要为上次递条子的学生恢复名誉问题,叶剑英耐心地讲明道理,明确表示了否定的态度。接着,叶剑英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以及军队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意义。他肯定绝大多数师生是革命的,是好的,同时对少数人不守纪律,"住大房子"、"坐小汽车",讲排尝摆阔气等破坏解放军优良传统等不良倾向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一小撮人煽动一部分群众到毛主席办公的地方猛冲、猛打,这行吗?这些人如果不改,就是废品,将来不能用的。有人说我又挑动群众斗群众,不是!我不敢挑动群众斗群众。这样的人不是群众,是废品,要洗刷!有人冲我们的国防部是个大错误,严格讲是反革命!最后,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同学们回校闹革命,搞好本单位的斗、批、改。①也就在这次大会的同一天,叶剑英针对①叶剑英在接见军队院校革命师生大会上的讲话,1966年11月13日。

①叶剑英在接见军队院校革命师生大会上的讲话,1966年11月29日。

一些"造反派"提出怀疑中共中央某些领导人的问题,明确指示军事博物馆要保留刘少奇和邓小平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照片。

叶剑英和军委其他领导人两次参加"10万人大会"并发表讲话,是对"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公开对抗,也是对解放军院校师生进行的一次深刻教育。

叶剑英和其他几位元帅理直气壮的讲话,使党内外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受到了鼓舞,也促使一些狂热的青年学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开始重新思考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师生接受了劝说,离京返校,甚至宣布退出"造反"队伍,这对林彪、江青一伙是一次"反冲击",正因为这样,他们掀起了疯狂的反扑狂潮,诬蔑叶剑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罪魁祸首",是"军内资反路线的代表",为刘少奇、邓小平"树碑立传"等等,挑拨不明真相的学生和群众对叶剑英进行"火烧"、"炮轰"。江青和康生等秘密策划,煽动"造反派"再开一个"10万人大会",批斗叶剑英和陈毅。

三"串连炮打何时了"

叶剑英无所畏惧,泰然处之。他稳坐在自己的西山住所,面对满墙遍地"大字报"的包围和"造反派"指责他"老机"、"老右"的一片叫嚣声浪,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继续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大字报尽管贴,该讲的我还是要讲。"他排除一切纠缠和干扰,埋头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希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新的启示。针对当时社会上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他特意从书架上取下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卜重新研读,并要秘书帮助摘编有关论述,"温故知新"。他联想俄国当年的情形,越来越感到当前这场运动确像列宁说的那样:"否认党性、否认党的纪律","无政府主义往往是对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罪过的一种惩罚","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抵制这种恶劣影响??。"他从马列著作中吸取了力量,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陈毅元帅来到西山叶剑英住处,看到他和办公室人员认真研读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卜的情景,连声叫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钦佩。①12月8日,叶剑英冒着挨批斗的风险,照常出席军委召开的13所军队院校师生代表座谈会。他针对有人攻击他和陈毅在"10万人大会"上的讲话,严正地提出"反批评"说:"有人不是要搞大民主吗?他们有讲话的自由,我也有讲话的自由!"他驳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军事首脑机关的流言蜚语,斩钉截铁地说:"军委、总政没有反动路线问题","军队自上而下不存在一条黑线,不但没有反动路线,而且始终是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

这一年冬季,叶剑英和聂荣臻住在西山,常和陈毅、刘志坚(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全军文革小组组长)等在山上会晤,有时徐向前、刘伯承也来。

几个人谈论形势,商议稳定军队的大计。一天,陈毅气愤地说,把老干部都打倒了,军队和国家能保住吗?叶剑英深有同感,说:"这样搞,把我们的老传统都搞乱了!""军队无论如何不能乱",并谈了继续稳定军队的办法。

陈毅听了,举起双手说:"我到阴曹地府也举双手赞成你!"

有一次,几位元帅在西山聚会。年高体弱、双目失明的刘伯承元帅,激动地问大家:"我的眼睛看不见,现在是什么样了?"他边说边走到其他的元帅身边,伸出双手,一个一个地从上到下抚摸着老战友。大家握着他的手,热泪盈眶,舍不得放开。陈毅沉痛地说:"现在看不见最幸福,看见了更是糟心!"

形势日趋恶化。叶剑英和几位元帅以及军委各总部的负责人遭到越来越猛烈的围攻。但叶剑英一直保持坚定乐观的情绪,天天爬山不已,锻炼体魄。

①在陈毅遭到"造反派"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的时刻,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相赠:串连炮轰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这首词深刻表达了处在逆境中的两位老战友肝胆相照、热情关注的真挚①访问张廷栋、王文理、陈效良等谈话记录,1992年5月。

①访问王冠三、王德禄谈话记录,1987-1993年。

②《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53页。

友谊,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篇檄文,也是对共产主义的一曲赞歌。正当"炮轰"风暴席卷全国之时,它却不腔而走,流传各地。陈毅读后,提笔写道:"绝妙好词,陈毅拜读"。

林彪、江青一伙对几位元帅的迫害,有增无已。他们指使"造反派"纠缠陈、叶在两次"10万人大会"上的讲话,没完没了,硬逼他们继续检查。

此事上告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想为陈、叶开脱,说:"检讨一下,了此一案。"12月31日,年末岁尾,叶剑英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被迫到军队院校革命师生大会,即所谓"师生代表"会议上违心地进行"检讨",算是"送旧迎新"。但是此事并未了结。军内造反派在"中央文革"一些野心家的策动下,成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筹备处",确定1967年1月5日联合召开"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指名要陈毅、叶剑英到会检讨。开会的"通知"有两种颜色、两种写法,发给陈毅、叶剑英的是"到会接受再教育",给其他人写的是"到会指导"。叶剑英接到通知后,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听后,当即质问:是谁同意他们开这个大会的?为什么不报告?果断地说,不能叫他们开这个批判大会,即使开,老帅也不能参加。然后,他亲自出面在人民大会堂连续两个晚上接见群众组织代表说:陈毅、叶剑英几位元帅都是拥护毛主席的,你们把他们作为全军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代表,是"不符合实际的","明天的会,我们不赞成"!经过耐心说服,制止了这次批判大会的召开,又一次保护了陈、叶等元帅。

四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1967年元旦一过,从上海开始向全国各地卷起的"一月风暴"猛烈地冲击着人民解放军的机关和部队。为了配合"造反派"的夺权斗争,林彪等人抛出了"揪军内一小撮"的口号。1月4日,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文革小组组长刘志坚被打倒。1月10日,江青授意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关锋,王力等人起草了一个《关于宣传方针问题的建议》,进一步抛出"彻底揭穿军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具体纲领和措施。经过林彪批准"完全同意"。于是林彪、江青一伙明目张胆地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叶剑英等几位元帅和军队各级领导干部。1月11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军委发出改组全军文化革命小组的通知。由徐向前任组长,萧华、杨成武、王新亭、徐立清、关锋、谢镗忠、李曼村等任副组长(3月30日又增补谢富治),江青任小组顾问,组员有叶群、王宏坤等10人。新的全军文化革命小组由中央军委和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直接领导,不再隶属于总政治部。江青、叶群等凭借自己攫取的干预军队"文化大革命"的权力,在全国煽风点火,刮起了一股反军乱军风。北京、沈阳、昆明、福州、广州、南京、兰州、成都、新疆等军区和各总部、各军兵种的许多负责人遭到揪斗,被逼得东躲西藏,奔赴异地。告急的电报、电话纷至沓来,要求叶老帅给以保护。有些无路可走的,如刘志坚、刘震、成钧、苏振华、赵永夫、王恩茂、赵尔陆、许世友、李达、杜义德、王诤等,直接找到叶剑英住地求救。躲进大别山的许世友打电话呼救,叶剑英设法把他接到北京,住进京西宾馆保护起来。后来,许亲自打鸟,设家宴,请叶剑英和西哈努克,以报答"救命之恩"。受叶剑英保护的同志中,也有过去伤害过他和整过他的人,他不计旧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革命者要学会容忍。一个人能够容忍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英雄。"

据周家鼎、张佐良等回忆,主管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经过请示周恩来,开列出要保护的老干部名单,竭尽最大努力,采取紧急措施加以保护。凡来者不拒,既来之则保之。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内的二号楼和西山驻地,一时成了老干部的"庇护所"。床上、地板都住满了,轮番睡觉,分批开饭。这里住不下就送到京西宾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叶剑英还特意关照要做好他们的医疗保健工作,护理好每一个老同志。与此同时,他还同地方有关部门打招呼,想方设法保护钟惠澜、薛愚、柯麟、谢铁骊、华君武、袁世海、谢芳、李维康等知名人士。尽管如此,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揪斗之风越刮越烈。

五"内忧必然引起外患"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中央军委从1月8日起连续召开军委碰头会,军委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叶剑英和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继续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激烈的斗争。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叶剑英针对全国、全军混乱不堪的局势,气愤地说:"他们主张越乱越好,什么党、政府、军队,他们一概否定,都要推倒重来,说这是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夺权。我们的各级干部,他们给扣上走资派、黑帮、反动权威或其他什么罪名,企图一律加以打倒,说这才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怎么行呢?这怎么会是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呢?"叶剑英讲到这里,有人当场高喊:"他们有野心!"

"我们要和他们辩论!"会场上对江青等人的愤怒情绪达到了顶点。但是,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叶剑英,还是开导大家冷静下来,要加强团结,加强组织纪律性,搞好战备。这一期间,叶剑英在参加和主持军委的一系列会议的同时,还经常出席周恩来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议上,只要有机会,就同江青等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针对搞乱军队问题,再次强调指出:"地方越乱,军队越要稳。不然,敌人乘虚而入怎么办?"他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全国13个军区,有7个军区在搞运动。全军157所院校都在搞运动。到处抓反动路线的代表人物。目标就是抓各个军区、军种兵种的领导人。三个总部,总后瘫痪了,总政几乎瘫痪,总参部分瘫痪。

海军瘫痪了,空军瘫痪了。凡瘫痪了的单位,所有的办事机构、会议室、招待所全部被占领。领导人来一个抓一个。他激动地说:"现在空军指挥部只好转移到战备工事中去。如果全国空中有什么事,指挥中断了,事情谁去办!"

叶剑英据理力争,手里拿着全国军分区以上单位受冲击的统计表指给江青看,严肃地说: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稳定军队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经过时剑英等力争,在周恩来支持下,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不得把斗争锋芒指向军队的通知》。通知强调军队担负备战和保卫国防的任务,不许任何人、任何组织冲击人民解放军的机关。这个通知对稳定军队发挥了重大作用。1月18日,叶剑英又主持制定了《关于各军区开展文化大革命步骤问题的决定》,继续强调一定要保持军队的稳定;各大军区、省军区机关运动必须分期分批进行,不要与地方同时展开;规定济南、南京、福州、武汉、广州、新疆、昆明七个军区推迟或暂停"文化大革命"。

据总参作战部王宪志等部分同志回忆,"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叶剑英经常听取军委总参谋部作战、情报等部门汇报,掌握部队动态,加强战备,保证部队的稳定。他还抽空视察部队,主持军委常委会听取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军工生产等情况的汇报,并作了大量的指示。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叶剑英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35章 重新主持军委工作 | 叶剑英传 | 共和国人物

35章 重新主持军委工作


一受命于危难之际

1971年9月13日,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的林彪,在妄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的阴谋败露后,从山海关机场仓皇爬上256号三叉戟飞机,叛逃国外。周恩来得知这一意外事件,很快向叶剑英作了通报,并让他转移到北京西郊玉泉山九号楼待命应变。叶剑英密切注视国内外局势,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突然事变。几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传回消息,证实林彪叛逃途中机毁身亡。叶剑英愤然提笔,写下一首《斥林彪》诗: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终古显威灵。

仓皇北窜埋沙碛,

地下应惭汉李陵。

林彪自我爆炸以后,他的党羽、原军委办事组负责人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和邱会作十分惶恐。他们手忙脚乱,千方百计销毁自己参与林彪篡党夺权活动的罪证,拒不交代问题。9月24日,中共中央命令黄、吴、李、邱4人离职反剩与此同时,中央决定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10月3日,中共中央又作出决定,撤销军委办事组,成立由叶剑英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成员有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谢富治、张春桥、纪登奎、汪东兴、陈士榘、张才千、刘贤权。军委办公会议在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叶剑英受命于危难之际,深感责任重大。10月4日,他给毛泽东写信,报告军委直属单位、军兵种和院校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事件通知的情况和军委工作的一些设想。他在信中写道:"林彪及其妻、子叛变,黄、吴、李、邱附逆,以为勾结几个死党,掌握几架飞机,散布几句谣言,制造几桩借口,就可以施展阴谋,篡党篡国,结果作恶自毙,余孽落网,从反面促使全党提高觉悟,提高警惕,增强团结,增强战斗力,这证明坏事做到头可以变成好事。"

"军队各大单位在常委会上传达时,讲到林彪谋叛三阶段(谋害主席、广东割据、北窜投敌),同志们初听惊奇,再听愤怒,最后听到林彪机毁人亡,一种沉重心情又爽然消失,转为快慰,发人深剩""在军委直属各兵种首长会议上,曾把林彪给黄永胜的亲笔信(照片)给大家传视一遍,又选了三篇交代材料给大家念了一遍,这种铁证如山,完全粉碎了可能在少数人身上出现的半信半疑的精神状态,收到全功。"

叶剑英在信中认为,对林彪叛党叛国罪行,中央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传达,这是对的。但是,从传达的效果来看,快比慢好,显比隐好,应当加快步伐,尽快传达到基层。这样似台风过后,万里无云,做到思想上充实提高,组织上调整巩固。

叶剑英在信中汇报了军委下一步工作安排,然后向毛泽东表示:"这次主席令我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我十分感戴主席的信任,但又十分害怕工作做不好,误了大事。"因此,他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①《远望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月版,第63页。

另一方面,也希望毛泽东、周恩来及政治局各同志能经常对军委工作作出指示,提出意见,以便使工作少出差错。最后,他请求毛泽东"有时间请赐一见,得到指示,以利工作"。①毛泽东收到叶剑英的信,当天即召集叶剑英和军委办公会议的成员谈话,就军委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林彪搞了十几年,军队的问题不少。"四好"运动搞了很多形式的东西,军事训练也有形式主义,部队的作风也搞坏了。要好好整顿我们的军队,肃清林彪的影响。军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能打仗。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整顿军队的指示,叶剑英确定,首先集中力量抓好军队系统从上到下关于林彪事件的传达,揭批、清理与林彪事件有牵连的人和事,纯洁各级组织,统一全军指战员的思想。他深入总部和一些大军区机关,亲自抓传达工作,宣讲中央文件精神。1971年10月7日,叶剑英出席总参谋部处以上党员干部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除了对中央文件上所揭露的问题进行具体解释以外,还揭露了林彪在历史上反对毛泽东和中央正确路线的一些重大错误,使大家对林彪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特别强调,在批林斗争中要注意政策,注意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充分肯定总参党委关于"分清两个关系"的提法,即分清楚正常的工作关系和非正常的宗派关系。对于正常的工作关系,不应予以追究。

对于搞宗派的人,参与了林彪集团阴谋活动的人,就要注意清查。即使是宗派关系,也要进行分析。他强调指出:打击面不要过大,要少抓人,更要保留活的证据,活的材料。要抓敌我矛盾,不要把斗争方向搞偏了,否则,会犯新的错误。叶剑英的这个讲话,指明了军队系统批林斗争的政策和方向,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的认识,解除了一些人心中的疑虑,对全军批林斗争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后,叶剑英又对全军的批林整风问题,作了多次重要指示和讲话,推动批林整风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①时剑英致毛泽东的信,1972年10月4日。

二筹备军委扩大会议

叶剑英清醒地看到,林彪主持军委工作12年,对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干扰和破坏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单位的问题已经达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叶剑英紧紧抓住整顿军队,肃清林彪流毒和影响,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从1971年底开始,叶剑英即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同军委办公会议的成员一起,着手筹备召开一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他打算通过军委扩大会议,讨论解决全军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制订有关方针政策,以指导全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指示:军委办公厅、三总部和军事科学院要分别组织专门小组,研究与自己有关的问题,为会议的召开准备文件和材料。他认为,会议的重点,是围绕贯彻毛泽东"军队要整顿"的指示,整顿与解决军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可以先征求各军兵种、各大军区的意见,在集中各大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写好会议文件,特别要写好会议的主报告和会议决议两个文件。1972年1至2月,他多次主持召开军委办公会议和文件起草小组座谈会,了解工作进度,听取汇报,提出意见。有时,会议从晚上8时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长达五、六个小时之久。叶剑英不顾年迈有病,仍然坚持参加会议,认真听取大家的汇报,细致地研究文件中的各种问题。这种忘我工作的革命精神,使参加文件起草小组的同志们深受教育。

在军委扩大会议筹备过程中,叶剑英还十分注意征求军内一些老同志的意见。他指示工作人员,将收集整理的各大单位对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的建议等有关材料,呈送徐向前、聂荣臻阅示。徐向前、聂荣臻看过材料后,对如何肃清林彪流毒及加强军队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叶剑英很重视两位老帅的意见,要求工作人员将意见写进会议的主报告和决议之中。

到1972年2月底,由叶剑英主持起草的《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议》两个文件的初稿形成了。在这两个文件中,对林彪主持军委工作12年中推行的一套错误的东西,进行了系统批判,同时,提出了整顿军队的内容和措施。文件中指出,整顿军队,主要是:整顿思想作风,肃清林彪推行的形式主义、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军阀主义的流毒,恢复和发扬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整顿各级组织,理顺编制、体制,改革部队装备;整顿军事训练,肃清林彪制造军政对立,在军事训练中推行取消主义、形式主义的流毒,对部队进行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整顿和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部队管理;整顿军队院校,恢复必要的指挥院校和技术院校。

军委扩大会议原定于1972年3月召开。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江青一伙的干扰,会议未能按原计划召开。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一直延至3年以后,即在1975年夏季才得以举行。

三整顿军队领导班子

从筹备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开始,叶剑英就同办公会议的成员一起,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着手对部队进行整顿。叶剑英先后直接调查了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军政大学、11个大军区和北京卫戍区以及国防工办、6个国防机械工业部、全国人防领导小组等单位的情况。他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听汇报,问情况,提问题,并就一些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

军队各大单位领导班子的建设,是军队整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叶剑英认为,军队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大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军队的"上层建筑",而基层部队可以看作是军队的"基幢。"上层建筑"的作用能够巩固、促进基础,也能破坏、衰变基矗军队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军队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可靠的人手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狠抓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班子成员的马列主义水平;二是进行组织调整。①他布置总政治部派出工作组,到各军区了解领导班子的情况,同时要求大军区负责摸清军、师领导班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

为了加强中央军委的领导,叶剑英曾多次向周恩来、毛泽东建议,迅速改善邓小平的境况,恢复他的工作。1973年2月,邓小平被解除"流放",从江西回到北京,叶剑英便登门看望,问寒问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他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征求他对军委扩大会议筹备工作的意见。他特意去找毛泽东,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让他来参加和主持军委工作。"毛泽东又同周恩来商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并参加军委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 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调动问题。

他说:"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然后他指着叶剑英说:"你是赞成的,我赞成你的意见。我代表你讲话。"最后,他让叶剑英把各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都找来,参加议军,叶剑英负责具体主持这项工作。12月22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令北京与沈阳、南京与广州、济南与武汉、福州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在召集这些军区司令员开会宣布中央和军委的决定时,毛泽东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他指着邓小平介绍说:"现在,我请来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个参谋长吧。"并亲自指挥司令员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叶剑英也在会上讲了话,说明工作调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大家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职上任。各军区司令员们坚决执行命令,很快都按军委的要求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在进行军队领导班子的调整过程中,叶剑英还根据政治局势的发展情况,审时度势,果断地采取措施,解放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1973年1月1日,军委炮兵副司令员苏进写信给叶剑英,反映了他被林彪迫害的情况。叶剑英立即派秘书去看望了苏进,并在秘书整理的一份谈话纪要上作了批示:①叶剑英在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军批林整风座谈会上的讲话,1973年1月30日。

"德生同志,苏进同志是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的同志,请分配他的工作。"

①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接到批示后,很快作了安排,使苏进重新恢复了工作。

在此前后,叶剑英先后同总政副主任梁必业、刘志坚、徐立清,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副政委欧阳毅等人谈话,了解他们受林彪集团迫害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②经军委研究并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这些老同志都先后重新分配了工作,在军队的高级领导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叶剑英还尽最大努力保护和帮助一批自己熟悉的地方领导干部,使他们获得解放。

①《党的文献》1990年第5期。

②访问梁必业谈话记录,1990年9月:访问吴克华谈话记录,1983年4月。

四训练与战备

军事训练和战备工作,是部队建设中的中心工作,也是遭受林彪干扰破坏的一个"重灾区"。自从1964年林彪鼓吹"突出政治"以来,部队基本上不搞军事训练,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叶剑英根据毛泽东关于"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指示,号召全军大力加强军事训练,尤其是干部训练,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他针对军事院校被林彪一伙严重破坏的情况,采取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向党中央、毛泽东请示,陆续恢复了一些被林彪破掉的军事院校,开始为部队培养训练指挥、政治、后勤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另一方面,要求全军大办教导队。1972年2月6日,叶剑英在听取南京军区领导人的工作汇报以后,就部队办教导队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他要求以师为单位,办好教导队,师长或副师长任队长,进行传帮带。两年之内把连、排长轮训完,使他们平时会组织训练,战时会指挥打仗。

迅速扭转现在的局面,把老作风传下去。总参谋部向全军传达了叶剑英的指示。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普遍开办了教导队,军长、师长亲自任教,对基层干部进行严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部队干部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叶剑英根据70年代初期的国际形势和人民解放军所面临的任务,还要求全军除抓好日常训练外,要突出抓好打坦克训练,要把打坦克之风吹遍全军。

他认为,军队在今后反侵略战争中,敌方坦克不会只来一辆、两辆,而是一群一群,几百辆几千辆;不是只冲一次、两次,而是一波一波地向我们冲击。

如果我们现在不抓好训练,就很难对付敌人的坦克。如果不能战胜敌人的坦克,地面作战这一关就很难过。因此,全军一定要重视打坦克训练。叶剑英还就反坦克武器的制造、打敌坦克的战术、阻敌坦克的战场创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他的要求,全军很快掀起了打坦克训练的热潮,一些军区相继组织了不同规模的反坦克作战演习。1973年10月,叶剑英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人,亲赴张家口,观看了北京军区组织的打敌集群坦克的演习,并在演习结束时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将演习中带普遍意义的经验,向全军推广,推动训练工作深入地向前发展。

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肩负着领导和指挥全军保卫国防的重任。全军战备工作时刻挂在他的心头。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线外陈兵百万,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叶剑英要求全军指战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战备,不要因为世界上出现表面和缓而放松警惕。

1972年夏,他指示总参谋部派出调查组,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检查战备工作落实情况。调查组出发前,叶剑英接见全体人员,指示要深入部队基层和军工厂,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切实把部队和地方的战备情况摸清楚。

后来,调查组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整理了"三北"地区部队战备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材料。叶剑英对有关材料作了认真研究,并对一些重要问题及时提出了处理意见。1973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认真检查落实几项战备工作的指示,强调要特别警惕外国军队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要求在加强边防地区战备的同时,做好防止外国军队可能从海上袭击的准备,重点检查海防、边防地区各项战备工作落实情况。各军区、各军兵种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认真检查,采取改进措施。叶剑英逐一检查督促军队各大单位战备工作的落实。这年秋,他得知海军某舰队有多艘潜艇不能进行战备值班,立即责成海军党委进行调查处理,并要求将全海军的战备情况予以查报。

海军领导召开办公会议学习叶剑英的指示,并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整顿,进一步落实了各项战备工作。叶剑英还和军委领导成员一起,经常同总部机关、军事科学院有关人员研究分析国际形势及一些大国的战略动向。在他的主持下,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针、作战部署、战场准备以及人民防空等重要问题作了研究调整,使全军各项战备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国防科技和军工生产,一直是叶剑英甚为关注的问题。1972年9月,叶剑英同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一起,视察了七机部装配运载火箭的车间。

他对负责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说:中远程运载火箭要早点儿搞出来,国家需要它早去放哨! 1973年9月,叶剑英在华东某地视察海军新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并题词:"加强海军战斗力量,保障海防。"在视察中,他指示要加强协作,努力把新型舰艇搞上去,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而奋斗。要努力把祖国南部和北部的海防都巩固起来。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防科技和军工生产,叶剑英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则。他认为,要正确处理好国防科技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防科技和军工生产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的财力,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军工生产应当精密地设计,精密地制作,少量地生产,少量地试用;一定要狠抓军工项目的质量。他说,军工项目质量出问题,就会使部队干部战士多付出生命和血的代价。一次,叶剑英听取一项军工工程的汇报,汇报者说工程"质量基本上可以",叶剑英当即严肃指出:"科学不能基本上,不过关就是不过关,要有老实态度。"

这一时期,尽管江青等人不断地干扰、破坏国防科技和军工生产,但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领导组织下,经过国防科技和军工战线广大革命干部和群众的努力,这条战线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叶剑英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30日,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叶剑英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五指挥西沙之战

正当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人集中精力考虑北国边防安全问题的时候, 1974年1月上旬,从祖国南部海疆陆续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南越当局正派兵侵占我西沙群岛的几个岛屿。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群岛的领土主权,对南越当局侵占中国西沙、南沙群岛中一些岛屿的非法行径提出严重警告。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坚定地认为,如果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声明和警告,继续入侵中国的领海和岛屿,并发动武装进攻,人民解放军必须进行自卫还击。但是,当时的国内形势仍比较混乱。江青一伙掀起以"批孔"、"批儒"为名,实则把矛头对准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政治运动,严重干扰着国家和军队的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忍辱负重,一面顶住江青一伙的压力,一面密切注视万里之外南国海疆的安危。他多方搜集情报,认真分析、判断,及时向周恩来报告,并陈述自己的意见,供党中央、毛泽东下决心。他鉴于南越当局在西沙群岛一带的挑衅活动越来越频繁,于1月17日明确向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西沙的斗争开始了,要立即组织班子,加强值班,注意掌握情况,准备打仗。同时,他根据南越当局已派出舰艇,侵入永乐群岛海域,向从事生产的中国渔轮挑衅,并派兵侵占了甘泉、金银两岛的情况,命令海军部队立即派出舰艇进至永乐海区,监视敌人,保护渔民生产,并派武装民兵进驻琛航、广金、晋卿三岛。

1月19日凌晨,南越当局突然派出兵力,强行登上琛航、广金两岛,首先向中国民兵开炮射击。中国守岛民兵英勇地进行自卫还击。叶剑英得到报告,立即给广州军区指挥员打电话,了解详情,然后,向周恩来作了报告。

周恩来在电话中指令叶剑英:"立即组织领导小组,由你负责,到总参谋部指挥作战!"接着,周恩来提出了领导小组的名单,其中有邓小平、陈锡联等人。

早上7点多钟,叶剑英第一个到达作战指挥室,有关人员立即向他报告情况。不一会儿,邓小平等陆续到达。叶剑英即同大家一起听取汇报,研究敌情,调配兵力,向前线发出一道道命令。

中国守岛的民兵在自卫还击中,打得十分英勇,迫使上岛敌人狼狈逃回。

到了上午10点多钟,敌舰突然向中国舰艇开火。中国舰艇立即坚决还击。这一情况传到北京,作战指挥室的空气立刻紧张起来。叶剑英不断地向参谋人员询问战况,同时,命令参战舰队:"狠狠地打,坚决消灭敌人!"

作战室的人员怀着紧张期待的心情,密切注视着战斗的进展情况。当时,人民解放军参战的各类舰艇比敌舰小得多,装备也不如敌人。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必须靠勇敢、不怕死的精神,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英勇、机智地打击敌人。

一个多小时以后,捷报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取得了胜利。敌舰一艘被击沉,其余各舰被击伤后溃逃了。

根据这一情况,叶剑英同邓小平等商议后,立即发出命令:我军舰艇立即疏散,防止敌舰报复袭击。一有情况,立即集中,打击敌人。接着,他又命令在民兵守卫的岛屿上,构筑防御工事。若敌人再来侵犯,坚决回击。

中午,参谋人员请叶剑英到作战室旁边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叶剑英走了进去。没过多久,值班参谋收到一份情报,急需向叶剑英报告。他走到叶剑英休息的房间门边,又犹豫起来。心想首长刚休息,不忍心打扰。但军情紧急,还是敲门走了进去。参谋一看,叶剑英根本没有休息,正在给周恩来打电话。叶剑英接过参谋手中电话记录的情报草稿,看了一遍,又用电话报告给周恩来。

当天下午和晚上,叶剑英一直守候在指挥室。前线虽然未再发生战斗,但情况仍很紧张。特别令人担心的是,当时支持南越当局的美国政府,派出一支舰艇编队,从非律宾附近海域向中国南海方向驶来。叶剑英经请示周恩来同意,立即派出一支舰队南下,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晚餐时,叶剑英连饭也顾不上吃,仅以几块点心充饥。

叶剑英同邓小平等经过研究,决心乘胜收复被南越反动当局侵占的甘泉、珊瑚、金银三岛。经报告毛泽东批准,1月20日,叶剑英向前线部队发出了坚决收复甘泉、珊瑚、金银三岛的命令。前线部队立即出动,向岛上的敌人发起攻击。经过战斗,逐次收复了三岛。至此,西沙群岛的永乐群岛全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西沙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①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叶剑英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