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传 | 秦汉

尊贤用计 不战降燕


平定赵国之后,韩信就得考虑继续东进的问题了,他的目的是要绕到项羽的彭城侧后去打项羽,而不是平定了赵国就算完事了。

韩信对广武君李左车很是欣赏。于是,他就把李左车找来和他商量如何继续北上攻燕,东进伐齐的问题。

韩信谦虚而且诚恳地向李左车问道 :"我现在打算向北面攻取燕国,再向东面攻取齐国,因此要向先生您请教一下,您认为这件事怎样处理才最好呢?"

李左车听韩信这么一说 ,也很谦虚地回答说 :"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而我今天就是您手下败亡之国的俘虏,我还有什么资格和您讨论什么军国大计呢?将军您是太抬举我了 。"

韩信连忙回答说 :"先生您这是过谦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的百里奚,他开始时是在虞国做官,结果后来虞国被晋国给灭了,他也成了晋国的奴隶。可是秦穆公却用五张羊皮将他从晋国赎出到秦国,还拜他为大夫,结果他在秦国却使秦国强大起来,帮助秦穆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雄图大略。同样的一个百里奚,并不是在虞国时就很愚蠢,到了秦国就一下子变得很有才能了,也不是他先不肯为虞国尽力,对秦国则更尽心一些,而是在于虞国国君不愿听从他的良计,而秦穆公却采纳了他的良策呀。就像先生您也是一样,如果陈余听从了您的计策,我韩信就成为了你们的阶下囚了。就因为他没有用您的计策,他才败给了我,我才有机会向您讨教呀 。"

接着韩信又对李左车说 :"我是真心实意向您请教,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

李左车见韩信如此诚意,深为感动,他对韩信说:"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古人又有一句话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我也就不必太担心我的建议是否合适相信大将军您一定会有正确的判断,好您就采用,不好就不必理会。我也是对大将军您相当敬重,愿为您效点薄力尽点愚忠。

"这次作战,成安君陈余本来是占有了百战百胜的有利条件的。可是他却没有把握好机会,结果一着不慎,兵败身亡。可见,战争这个事情,一定要非常慎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现在,大将军您带领着大军渡河,先后消灭了魏国,俘虏了魏王豹;生擒夏说,消灭代国;又一举攻下井陉,只用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打败赵国二十万大军,杀了成安君陈余。这一系列的胜利使您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一些地方上的老百姓听说了你的战绩后都变得忧心忡忡,那些诸侯们更是害怕您的军队了。这些可以算是您现在所具有的优势。

"可是,您的兵士毕竟是经历了连连的战斗,现在难免有些疲惫不堪了,这样的军士,很难立即又叫他们去战斗。这些又是大将军您的劣势。"现在,如果大将军您还要带领这些疲惫之军,

跑到燕国去攻取他们有坚实防卫的城池,那就难以速战速决,立即取胜;如果您不能一下子攻破燕国的城池,必然又会影响到您的声威,反而长了敌人的威风,还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来。加上时间一长,粮草供应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再想取得成功就更难了。

"如果连这较弱的燕国您都不能够迅速攻占下来,比燕强大得多的齐国更不会对大将军您服气,他们一定会更加积极备战,以与您抗衡。

"如果您不能迅速地攻取燕齐两国,则刘项两家争夺天下的形势就会变得更加复杂,难见分晓了。

"善用兵的人不会以己之短击敌所长,而是以己所长击敌之短,所以,对大将军派兵去攻打燕、齐两国的打算我是不敢赞同的。当然,这只是我的愚见,希望大将军不必在意 。"

韩信听完李左车所言,连连点头,认为讲得很有道理。只是李左车只摆出了问题,没有讲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韩信又向李左车问道 :"情况正如先生所言,只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

李左车接着说 :"如果让我来替大将军您作打算,我认为最好的办法莫如按兵不动,先安抚赵国,尤其要抚恤阵亡赵兵的亲人家属,另外就是要犒劳三军,养兵之精,蓄士之锐,然后才组织大军向燕国开去,在燕赵边境上停下兵来作出一付要攻打燕国的样子,但并不真打他们。这时再派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带上大将军您的书信前往燕国劝他们投降,我们派出的使者向燕国国君充分表达出我们的强大优势,显示出我们的实力和决心,燕国也就不敢不唯将军之命是从。我们不战而降燕国之后,再派使者以同样的方式去劝降齐国,齐国看到燕国不战而降,肯定会更加害怕大将军您,即便他们不愿投降,齐国中的能人也想不出别的好办法。最后也必然是不得不投降。

"这样一来,齐国也最终被我们收服过来,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事就不成问题了。这也就是兵书中所说的'先声而后实'。对于我这一番浅见 ,不知大将军认为怎么样 ?"

韩信听李左车这番话果然见地不同凡响,非常有道理,他连连称善,对李左车说 :"先生实在高见,我认为您的计策非常好 !"于是,韩信采用了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根据李左车的建议布置好一切之后,立即派了一个使者前往燕国。燕国国君见到韩信派来的汉使者,很是恭敬,等到汉使者向他陈述了利害关系,他很快就被魏、代、赵的结局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又想到韩信的声威和边境上强大的汉军,终于下定决心背楚降汉。

韩信没有费一兵一卒,也没有动一枪一刀就迫降了燕国,这固然是李左车的计策高明,但我们也必然同时看出韩信不愧名将,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能慧眼识英雄,更能尊重贤能之士,辨别出计策的好坏,果决地采纳别人的良谋妙策。韩信的这一优点显然是项羽所没有的;就算是汉王刘邦,相比之下也要逊色许多。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晨夺将印 汉王欺心


自韩信渡河破魏后,又连破代、赵,现在又迫降了燕国。在韩信手中平定的地盘越来越大,韩信要将全部精力放在继续开拓这北方战场,创造与项羽最后决战的有利条件上,对镇抚已得的地盘就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西楚霸王开始重视韩信以后,经常地派一些兵马来骚扰燕、赵等地,以破坏韩信的军事行动,对此,韩信觉得应该有一个人来专门镇抚这些地盘才行。

于是,迫降燕国之后,韩信在派使者去向汉王刘邦报捷的同时又向汉王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燕、赵等地。

刘邦听说了韩信的胜利自然又是忧喜参半。韩信的胜利自然是对他汉王朝的建立有功,但他又实在放心不下韩信,他知道,如果韩信反叛他,将是比项羽还要强大得多的敌人,因此他觉得他必须要提防着韩信,所以,他对韩信的发展是严加限制的。

本来,按现在韩信的功劳,封韩信一个什么王也是很合情理的事,但刘邦岂会主动去增强韩信的力量呢!现在,韩信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要求刘邦的赏赐,而是一心为刘邦的事业殚精竭虑。他完全是从形势的需要上考虑向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对此,刘邦非常庆幸韩信没有为自己请王,但还是对韩信很不放心。不过对立张耳为赵王的请求他还是答应了。

按照原来的计划,韩信降下燕国之后就应该考虑齐国的事了。可就在这时,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就在韩信在北方战场上连连获胜的同时,刘邦在荥阳的战场上却是连连失利。由于刘邦的失利,使得项羽更有精力腾出手来对付北边的韩信,韩信受到了项羽的强大压力之后,不得不放慢东进的步伐。

紧接着,刘邦在荥阳的又一次惨败使韩信攻齐的计划完全搁了下来。

韩信消灭魏王豹只是消灭了项羽的一个同盟势力而已,对项羽的力量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损伤,及至韩信继续北上击代破赵时,项羽在荥阳对汉军大规模反攻的准备已基本完成了。只是他原来的打算是自己主攻荥阳,让魏、赵于北翼配合,英布在南面协助但因为魏、赵被韩信消灭了,英布又被刘邦策反,就只剩下了他主攻的项羽。项羽就把攻打荥阳的事先缓了一缓,而去先打英布,打败英布并没有花去项羽多少时间,所以,很快项羽又回到荥阳的战场上,刘邦哪里是项羽的对手,在项羽强大的攻势之下,刘邦的处境很快就变得十分危急。好在刘邦虽然带兵取胜的本领不行,但耍阴谋保命的本领毕竟还是高人一筹他在他谋士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先是用了求和这一缓兵之计,结果因为被范增识破没有成功,接着就用了离间之计使范增从项羽身边离去。可是,离间之计的成功并没有解刘邦之围,最后不得以让将军纪信假扮汉王,引开楚军注意力,刘邦才终于从被围困的荥阳城中逃了出来,和英布等人又退兵到宛。而项羽又追至宛,幸亏这时彭越在项羽的后方渡过睢水,在下邳打败了项声、薛公带的楚军。彭越在敌后的捣乱迫使项羽回兵东护彭城。

项羽东击彭越的工夫,刘邦压力顿减,马上又进军前进到成皋。可是,很快项羽又把彭越打跑回军荥阳,把汉王刘邦围困在了成皋。其他汉军也被项羽打得大散。

围困于成皋之中的刘邦这一次运气又很不错,他和夏侯婴两人从成皋逃了出来。身边没有一兵一卒的刘邦又想到了韩信。现在也只有靠韩信来收拾局面了。可是,黑心的刘邦想出了一招更损的计策。他不是直接去向韩信搬救兵,而是要再一次夺韩信的兵权。

落荒而逃的刘邦心情十分复杂,他为自己的惨败感到痛心,为尚有韩信支撑局面而庆幸,又深深叹服韩信的本领,韩信到现在还没有失败的经历,可是,他更对韩信的才能不放心。他也知道自己太对不起韩信。可是,权力的欲望驱使着他继续去干对不起别人的事。他更觉得无脸这样去见韩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 年 )6 月,从成皋逃出的刘邦和夏侯婴一路跋山涉水东逃到了韩信驻兵之处修武(今河南省获嘉县的小修武)。但他并没有立即去韩信营中与韩信、张耳相见。而是悄悄地住在驿站之中,到第二天早上很早的时候,乘韩信、张耳还熟睡之际,就自称是汉王的使者,不声不响地进入了韩信的帐中。他先取过韩信、张耳两人的兵符、令箭和将印,将两人的兵权全部夺到自己手中,又召集了其他诸将,将各将职位重新作了一番调整之后,才将韩信、张耳两人叫醒。

等到韩信、张耳醒来,才知汉王刘邦突然来到军中,非常惊讶,再一看,自己的兵权全失了,两人顿时被吓得心直往下沉。

韩信这时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敬重的汉王刘邦是这样一个小人。刚才在睡梦之中就经历了一场劫难,几乎连脑袋都搬了家。

当然,这时刘邦又是正处于危难之际,他还必须进一步利用韩信,也就没有加害于韩信,他把韩信兵权夺下之后,对韩信作了重新安排。

刘邦让韩信把大军全部交由他亲自指挥,他要带领这些军队去解救正面战场上的危机。虽然刘邦夺韩信的兵权用这个理由也说得通。但也无异于狠狠地给了韩信一拳,因此,刘邦还得给韩信一点糖吃,以让韩信听他的话,于是又拜韩信为相国,也就是丞相,地位和萧何相等,在汉营中只屈于他刘邦之下,不过这也只有名无实。他又让韩信自己再在这北面战场占领的地盘上重组一支新军,然后去攻打齐国。

刘邦对张耳也有安排,他命令张耳负责治理赵、代之地,保证这些地盘的稳定,解除他在荥阳战场上的后顾之忧。

刘邦夺得韩信大军以后非常高兴。觉得腰也直了,气也壮了,骨头也硬了许多。立即就开始着手组织对项羽的反击,他一面派兵到各处去加强防御,阻止项羽继续西进,一面派了两万人马渡河东下,去配合彭越破坏项羽的后方,以迫使项羽回师,减轻他正面的压力。果然,项羽再次回兵东征彭越,留下大司马曹咎,塞王司马欣等镇守在荥阳一带的城池。当项羽本人一离开,刘邦立即率军渡河,又把荥阳一带夺了回来,在数次的拉锯战中又争取到了上风。

从楚汉相争的战势发展上和刘邦当时的处境上看,刘邦调用韩信大军前去解荥阳一带正面战场之围是很有必要的。完全符合战争的需要。可问题并不在于部队被谁领导,被谁使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机上,而在于调用军队的方式上。我想,谁也无法否认这一点:刘邦夺韩信的兵权的手段也太不光彩了。

可就是这样,韩信仍对刘邦非常愚忠,不仅此时,再往后也明显地表现出他这一性格上的缺陷。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囊沙断流 潍水半渡


还在韩信破齐之前,项羽就派军前来扰乱韩信的行动,现在,齐国被韩信所灭,齐王田广又亲自前来求救,项羽自然更加重视韩信了。他实在想不到也想不通当初帐下的执戟侍卫竟能有如此作为。项羽当即任命龙且为将,带领二十万楚军前来救齐。

对楚军前来救齐韩信自然也是早有准备,就算是楚军不来,他还要前去击楚。现在,既然先来了,就先打一仗吧。

韩信一向是以少胜多,对前来救齐的二十万大军他仍毫无惧色。他从容地调集各部兵力,准备迎战齐、楚联军。

两军尚未交锋,龙且手下便有能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此人对龙且说 :"汉军远途前来作战,士兵们都尽心尽力,这样的军队锐不可当。而我们的士兵们是在本土作战,离家近,一心挂念着家室,在战场上就无法用心作战。这样也就很难取胜汉军了。我认为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先不和他们在正面战场上作战,而是坚守我们的阵地,再叫齐王派他手下的人拿着他的信物潜入齐国沦陷于汉军的城邑中去,告诉齐国的人们齐王田广还活着,正和楚军前来营救他们。他们一听说这些,就必然会纷纷起来反抗汉军。而汉军是从两千多里以外来齐作战,结果处处遇到齐军的反抗,他

们的粮草供应就必然成为了大问题,他们无法在齐筹集到粮食就难以继续同我们作战,而只好乖乖地前来投降。我们就可以不战而胜了 。"

这一番话本来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韩信的致命弱点,是楚军破韩信军的上上之策。可是,决定采不采纳此妙计的人是龙且。龙且此人又自大,又自负,还贪功,就是本领小。他不仅不因为有人能为他献如此妙计而高兴,反而很不以为然。他说 :"韩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了解他这个人,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本领。我对付他,简直太容易了。再说,我率领大军前来救齐国,结果连仗都不敢打,而用别的计谋来降服韩信,这怎么能显出我的本领,体现我的功劳呢!如果我在战场上堂堂皇皇地把他给打败了,我至少还可以得到半个齐国的赏赐呢,我干吗不和韩信在战场上

痛痛快快地战上一场呢 !"原来,龙且此来目的主要是要瓜分半个齐国的。自然,他听不进好的计策了。

韩信一见龙且原来不过如此,心里面便有了主意。当时,龙且的军队和韩信的军队之间隔了一条潍水河,两边的军队都各自拉开了要决一死战的架式。龙且是要和韩信硬对硬地开上一仗,可韩信却另有打算。

韩信令人做好了一万多个大口袋,半夜里派人秘密地把口袋带到他们将要作战的地点的上游某处,把口袋里全装满沙石,然后用这些装满沙石的口袋堵住潍水河上游的水。等到下面河水水位变浅了,他亲自率了一半兵力渡过河去向龙且挑战。龙且自然是不甘示弱的,立即就率军应战。等到激起了龙且的作战激情,韩信就立即装做打不过龙且的样子,急急忙忙地率领着汉军"逃"回潍水的这一边。

龙且见韩信"逃"回,根本就没看出破绽,反而大为高兴,还连说 :"我就知道韩信怕我 。"然后立即率军渡河追韩信。

韩信两次渡河时因为河上游水被堵住,水都不深,所以汉军来去自如。可当龙且追击韩信的楚军渡河时,韩信立即叫上游堵水的人立即把堵水的沙囊去掉,打开决口让河水流下来,被堵了很久又放下的河水又深又急,龙且的楚军正走到河中心,冷不妨河水猛涨,刻惊慌失措。韩信立刻抓住机会对龙且的大军发起猛烈进攻。龙且当场被斩,过河来的楚军被全歼,有不少楚兵被大水冲走,留在河那面的楚军已不多。韩信又乘势渡河追击,一直追至城阳,将龙且带来救齐的楚军全部歼灭。这一仗,韩信又大获全胜。

这就是闻名历史的潍水之战,是韩信战争史中的又一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经典之战。

潍水之战又一次证明了韩信超凡的军事才能。两军隔水交战,水本无所偏倚,对两边的军队它都是中立的。可是,韩信偏偏就巧妙地利用了水作为他的战斗力,使水来帮他破敌。

韩信半渡潍水诱使龙且进入他布置好的陷阱,而龙且还果然中计,这又充分证明了韩信对龙且的了解程度。正应合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取得的绝对胜利是对项羽的一个巨大的打击。使楚、汉斗争中刘邦占了完全的上风。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攻齐两难 蒯彻献计


在刘邦重振声威挽回败局的同时,韩信对自己的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攻齐是他既定计划之中的事,只不过被刘邦给搅乱了,现在他又很快重组了一支新军,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韩信训练新军也很有所长,很快这支新军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时,刘邦为了监视和控制韩信,又把心腹曹参和灌婴调给了韩信,客观上,这也多少壮大了韩信的军队实力。

韩信看看准备得差不多了,楚汉斗争正激烈,早一点拿下齐国对汉王刘邦显然有利。于是,于九月率军东征齐国。

齐国这时的头面人物是田横,田横本来与楚王项羽不合,只是刘邦彭城兵败后迫于项羽的威力和项羽讲和,但并非项羽的真实同盟,在楚汉之争中他并没帮过项羽的忙。但田横也不甘心投降刘邦,他宁愿自保他的割据势力,即使他要站在刘邦这一面来反楚,他也想要保持自己割据势力的独力和完整,比如说刘邦封他一个诸侯王什么的他还会考虑一下。

于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在韩信破赵后田横就更是加强了各方面的作战准备。这一次韩信进军,他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屯驻历下(今山东济南),决心与韩信顽抗到底。

正在这时,刘邦手下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郦食其向刘邦自告奋勇前去劝降齐国,刘邦就采纳了这个建议。郦食其来到齐国后,对田横是恐吓加利诱。田横、田广本不是项羽的忠实盟友,对率兵前来的韩信心里更觉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就不由的被郦食其给说动了心。

田横决心降汉,自然对韩信的汉军就放松了警惕,对郦食其他则觉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日日与郦食其置酒高会,以为天下无忧了。

可是,田横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不知道郦食其前来劝降并非汉王刘邦本意,只是郦食其请得刘邦同意而来,刘邦口头上答应了郦食其前来劝降,但他的心中还是愿意韩信为他把齐国用兵力彻底平定下来,以达一劳永逸之功。所以,刘邦并没有把郦食其前去齐国劝降的事通知韩信,郦食其劝降齐国之后刘邦也没有命令韩信停止对齐国用兵。

当然,对于刘邦如此的用心郦食其并不知道,而田横就更加不知道了。

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也摸不透。当他大军压到齐边境上时才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他颇感意外。一下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进军呢不妥,别人已同意投降了,不进军吧似乎也不太对劲。最后他开始从思想上偏向于退军。

在韩信对攻打齐国正陷入打与不打的两难之中时,他身边有个叫蒯彻的谋士看出了刘邦的态度和用心,就前来向韩信献计。

蒯彻是范阳人,史书上称他为蒯通,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之讳 ,才将彻字改为了"通"。蒯彻其人才学很高,观人、辨势有独到的眼光,当初项梁准备攻范阳时就是他站出来,凭三寸之舌先说服范阳令,再向项梁求情,使范阳等十五城直接投降项梁,没有动刀动枪,使这十五城免遭战争劫难。现在,他又看穿了刘邦的意图,向韩信献策。后来他还向韩信献过一次非常重要的计策,但韩信未采纳。因而韩信被刘邦所害,并牵连到他,他又凭三寸之舌打动刘邦,使自己免于一死。

蒯彻见韩信欲罢兵不攻齐国,觉得韩信此举不妥,他来对韩信说 :"大将军您攻打齐国是遵汉王之命行事,而汉王又悄悄地派使者劝降齐国,并不把派人劝降齐国的事通知您,您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吗?现在,汉王也没有命令您停止进军,您如果现在放下齐国不打了,这算不算是不遵汉王之命呢?"再者说,郦食其不过是一介书生,单凭他那三寸之舌真就能说降齐国总共七十多个城池吗?这还不是全仰仗您大军压到了齐国边境上的威力,没有大将军您的大军对齐国的压力,郦食其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大将军您率领了数万大军,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前前后后取得的城池总共不过五十多一点。如果您不攻下齐国,齐国七十余城的功劳就成了郦食其的了,难道您为将数年,功劳还比不上郦食其这一介儒生吗 ?"

韩信听完蒯彻的谈话,甚觉有理,他也认识到刘邦在其中有花招,更觉得郦食其的功劳里有很大一半应属于他,他是郦食其劝降工作的军事后盾,可现在一切都好像与他韩信无关似的。

同时,韩信也想到,齐国在郦食其的劝说之下降了汉,但仍是一个割据势力,不可能像刘邦自己的势力那样为汉尽心尽力。哪一天楚再占上风,齐难免不去降楚。他又觉得对这个势力还是彻底端下来的好。

而且,现在是大军攻齐的最好时机,田横、田广正和郦食其纵酒作乐,对他韩信疏于戒备,这使韩信攻齐变得容易得多。

韩信主意一定,立即率军渡过黄河,突然向历下的齐军发起猛烈进攻,这时齐军因齐、汉已议和而毫无准备,所以齐兵很快溃散。韩信在历下消灭了齐军主力之后立即又率军向齐都临淄扑来。田横、田广,包括郦食其也顿时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惊慌失措。田横、田广认为自己受了郦食其的欺骗,怒不可遏,当即将郦食其投入大油锅给烹了。然后各自率兵仓惶出逃。

韩信又派兵分头乘胜追击败逃的齐军,各路齐军又一败再败,整个齐国很快就掌握在了韩信的手中。

韩信举兵破齐是听从了蒯彻的劝谏,但这也是他能选择的最好的一个办法了。虽然韩信此举使汉背上了"出尔反尔"之名,还牺牲了一个无辜的郦食其。但毕竟对楚、汉斗争中的汉最有利。所以,汉王刘邦事后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韩信。不过,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是没有消除的。

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在其中耍了一个阴谋。他不对任何人说明他的意图,而让韩信、郦食其各行其事,而韩信、郦食其还只能按他的想法去做,然后按他的意图夺取了齐国。牺牲了郦食其,他还完全可以说非他本意,而把责任推给韩信,让韩信充当替罪羊。

也许,这些也就是汉王刘邦的高明之处吧。

韩信破齐使楚汉斗争中优势明显地倾向了刘邦这一边。现在的楚国完全失去了同盟力量,只能完全靠自己去应付势力渐长的汉军向他们发起的攻势。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
韩信传 | 秦汉

势可自立 终不背汉


韩信大破龙且大军于潍水之后,又很快把齐国所有的城邑全部平定下来了。按照战争形势发展,下一步就应该是和项羽决战了。

项羽此刻虽是先机失尽,但对他也绝不可轻敌,尤其他这时在荥阳的正面战场上对刘邦还有很大的压力。以项羽的才能,他重新把局势扳转回去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决战中汉军失利,今后形势的发展就更难以想象了。

所以,汉军必须在决战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来保证决战中取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巩固好已取得的战果。

出于这一考虑,韩信在前面迫降燕国时就向汉王提出了立张耳为赵王的建议。现在,齐国也被汉军占领了。新占领的城邑比以前所有的都多。而且,齐国人历来都不是甘于为他人统治的。加上田横虽败逃在外,人并没有死,镇守齐国是一件难事。

于是,韩信出于与前面同样的考虑,又一次向汉王刘邦请求立齐王以定三齐之地。不过,这一次他是请汉王立他自己为齐王,但又不太好意思,只是含含糊糊地派人对汉王说他愿意当一个假齐王以镇齐国之地。

本来,韩信的要求毫不为过,他的功劳已是无人可比了。再则,这也是出于形势的需要,主要还是为刘邦的天下大计着想。

不过,韩信此举还是欠妥。一则:为自己请王,难免有居功要赏之嫌;二则:此时刘邦正值困境之中,又不免有居势要胁汉王之嫌,三则: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刘邦本来一直对他韩信放心不下,就怕他的心变大了,现在,他这一请王,必然增强了刘邦对他的疑心。

果然,刘邦对韩信自请为假齐王之事大怒,当时就破口大骂 :"老子被围困在这里,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你前来给我解围,可你倒好,反而乘机想自立为王了 !"

幸亏有张良、陈平比较沉稳,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让刘邦不要当着韩信派来的使者的面再骂下去。同时又是对刘邦使眼色 ,又是对刘邦悄悄耳语 。老奸巨滑的刘邦果然很善于见机行事,更善于表演。接着上面的话他又接岔骂道 :"大丈夫南征北战平定如此之多的疆土城邑,要当王就当个真王,干吗要当假王?真是没出息 。"

刘邦骂着骂着就把话意给转了。他先是骂韩信不仗义,要居功要王,后来变成了骂韩信"没出息 ",应该当真齐王。为了继续利用韩信为他卖命,他听从了张良、陈平的意见,立即派张良为汉使者,前去分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不仅没有真心愿意封韩信为齐王,而且在心头对韩信已结下了怨恨之心。他根本不管韩信仍是对他赤胆忠心,只打算着夺取天下之后就给韩信点颜色看看,以泄今日心头之愤。

张良来到韩信营中,表示了汉王对韩信的器重和信任之意,接着就为韩信举行了封王仪式。韩信当然也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分封,当起了齐王。张良走时韩信自然没有忘记要张良转达他对汉王分封之恩的感激之情。张良也就自然地没有忘记又带走韩信许多兵士去交给刘邦。

这时候有一个人比刘邦还要苦恼,他就是昔日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他原来一直认为凭自己的勇猛可以控制天下,在他的武力之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可最近连连的失利失势让他不敢再像原来那么凡事无所畏惧了。尤其是韩信打败了龙且之后,项羽真正地感到害怕了,这大约也是他第一次感到害怕吧。项羽的害怕使他想要找一个别的出路。

韩信受封为齐王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项羽的耳中。项羽自然要对此事做一些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项羽突然感觉到了点什么。

项羽立即派人找了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来,找来的辩士名叫武涉。项羽想通过政治外交的手段挽回他不利的局面。

他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当然,他知道劝降韩信那是绝不可能办到的,他就退而求其次,派武涉前去说服韩信拥军自立,脱离刘邦,使项、刘、韩三家并立。

武涉接受任务后前来求见韩信,武涉对韩信说:"当初大家是对残暴的秦王朝同仇敌忾,才齐心协力共同反秦。暴秦被灭亡之后,大家论功得利,各自都得到了自己的一份土地用来使自己的子民得以安居乐业。可是,汉王刘邦却又再次兴兵,大举东征,去侵占别人的土地城邑,抢夺别人的份额;占领了关中二秦之地以后仍不知足,还要集中其他诸侯们的兵力前来攻打楚国。他不把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是绝不会罢休的,他永无止境的贪欲是无法填满的,实在太贪婪了。

"再说,刘邦这个人也是一个很靠不住的人,他多次落入项王的手掌之中,但都是项王对他发了怜悯之心才放了他一条生路,可是,他一旦脱离危险又马上背信弃义重新和项王为敌。像他这样不讲信誉不讲义气的人实在不能信赖呀。

"今天,您自己觉得和汉王情深义厚,尽心尽力地为他东征西讨,但他却未必如此真心待您,终会有一天他会反脸对付您的。

"汉王所以至今没有对您下手,是因为现在项王尚存的缘故,现在,楚、汉相争的胜负关键就全在您了,您帮汉王则汉王胜,您帮项王则项王胜。如果您帮汉王今天就把项王给灭了。那么,刘邦明天就会对付您了。

"您与项王有过交情,何不干脆反汉联楚,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何苦硬要放弃眼前这大好时机苦苦为汉王效力来攻击楚王呢?这样做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呀 !"

武涉的话颇有鼓动力,可韩信并不为所动,他对武涉说 :"我当初在项王手下时,最大当了个郎中这样一个执戟侍卫的官,我也曾尽心尽力为他办事,可是,我出的好主意他不愿听,我出的好计策他也不能采用。最后,我百般无奈才离开了项王投奔了汉王。到了汉王那里,汉王拜我为大将军,让我统领数万大军,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对我的建议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出人头地,能有今天呀。汉王如此信任我重用我,我怎么能背叛他呢,我背叛他是很不合情理的,也不会遭好报,因此,我宁愿自己去死也不愿背叛汉王。请您代我感谢项王的好意吧,我是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的 。"

武涉听到这,知道韩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也就只好悻悻而去。

蒯彻同样也看到了现在天下形势发展全掌握在韩信的手中这一点。他是韩信的心腹,他自然是想为韩信的最大利益打算。他也觉得韩信应该反汉自立为王。但他知道韩信生性义气,只好先用话试探他,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蒯彻先是对韩信说 :"我从前曾在一位高人那学过相面之术 。"

韩信就问蒯彻 :"那么你是怎样替人相面的呢?"

蒯初回答说 :"一个人的贵贱决定于他的骨相;看看他的容貌脸色则能知道他内心的忧喜;而一个人的成败是非则完全在于他行事的果敢决断如何。我是把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来分析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一向看得很准 。"

韩信听了蒯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对蒯彻说 :"你的这种相人之法确实有道理,那么,你替我相相看怎么样 ?"

蒯彻连忙让韩信叫周围的人都走开,只剩下他两人时才对韩信说 :"看您的面,最多不过能封个侯位,而且您坐不坐得稳还是件危险的事情,看你的背,那就是前途无量,贵不可言了 。"

韩信听出蒯彻话外有音,所说的"面"、"背"已不是相面的话,而是分别指他忠实于刘邦和背叛刘邦。但他仍装作不懂,接着问道 :"您此话怎讲 ?"

蒯彻见韩信如此一问,他干脆把话挑明 :"当初的战争是为了tuifan暴秦,救民于水火,所以天下云集响应,热情都很高。而现在的楚汉战争,完全是为了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而使人们陷入战争的灾难之中。军士们伤的伤,死的死,弄得老百姓们有家难归,有亲人得不到团聚,人们哀怨无穷,早就厌倦这样的战争了。

"项羽杀出彭城,转战多年,打了无数胜仗,一度威震天下,臣服诸侯。可是,后来却受阻于成皋一带,无法西进,也有很多年了。而刘邦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洛阳一带,有便利的地形,却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反而连连失利,在荥阳大败,在成皋也大

败。他的能耐也就是这些了。现在双方都已精疲力尽,财力空虚,难以发动大的战争,老百姓也是动荡不安、无所适从,对战争是痛恨厌倦。依我看没有高明的贤能之人是难以平息这场祸乱的。

"现在,天下形势掌握在您的手中,刘、项两人的性命也悬于您的手中,您帮汉则汉胜,您助楚则楚赢,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两不相帮,让他们两家并存,您再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样一来,他们两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您再凭着您的圣贤才能,加上您强大的军队实力和占据的齐、燕、赵、代的大片疆土,您可以从刘、项两家后方的空虚之地将他们牵制住。您这样做可以使楚汉战争就此停止,完全符合老百姓的要求,老百姓也就一定会拥护您的。这之后,您再一步步地把强大的楚和汉零散地分开,册立一些小诸侯来帮您治理。这样,天下就一步步地全归您掌握了。您有大片富饶的土地,又有很多对您感恩戴德的小诸侯,您就可以轻易地当上天下的主宰了。常言说得好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 ,反受其殃'。这就是这个道理。您一定要慎重考虑呀 !"

蒯彻已把话说得很明了,把利害关系也陈述得很清楚。可是,韩信却仍无法接受,他对蒯彻说 :"刘邦待我恩重如山,他把他的车让给我坐,把他的衣服让给我穿,把他的食物让给我吃。人们都常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分担别人的忧患;穿别人的衣服就应当感怀别人的痛楚;吃别人的饭就得为别人的事业奉献生命。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我不能对不起汉王啊 !"

蒯彻这才明白,原来韩信不是那么看重个人私利,他更看重和刘邦的私人感情。妨碍韩信拥军自立的因素原来是韩信无法摆脱对刘邦的愚忠。可是,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刘邦这个人却是阴险狡诈,没有人情是非之心。于是,蒯彻又从感情方面来劝谏韩信 :"您自以为刘邦待您不错,您就要帮他建立帝业,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错的。张耳、陈余开始时不也情深意厚吗,他们这样的生死之交后来也因为一点小误会而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双方都以杀死对方才甘心,最后陈余死于水之畔才算有了结局,这两个人交往的笑话是因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利字,人心难测呀!而您与汉王之间,交情友谊怎么也达不到当年的张耳与陈余吧,而你们的误会呢,却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您现在还认为汉王今后不会加害于您,那就错了。

"从前大夫文种和将军范蠡保全几近灭亡的越国,使越王勾践得以重新称雄于诸侯,结果怎么样,文种被勾践杀了,范蠡也被逼逃跑了。野兽都死完了还要猎犬干什么?所以有'兔死狗烹'之说。

"从感情友谊上讲,你和汉王之间比不上当初的张耳和陈余;从对对方的忠诚信用上讲,您也超不过文种和范蠡。想一想这两个例子,您就应该得到教训了。

"我还听说功高震主的人是很危险的,肯定要遭到陷害;功劳盖世的人也是反而得不到奖赏。如果论您的功劳:渡河擒魏豹平定了魏国;俘虏夏说平定了代国;过井陉杀陈余平定了赵国;迫降燕国又平定齐国;还在潍水之滨歼灭楚军二十万,杀了楚将龙且。这些就是您盖世无双的功劳,举世无二的谋略。您有了这样的震主之威和无法行赏的功劳之后,您再想归附楚霸王项羽,他也不敢相信您;您要是想归附汉王刘邦,刘邦也必然心存疑惧。这样,您还能去依附于谁吗?处于人臣的位置上功绩却比谁都高,我认为这样您就会很危险了 。"

蒯彻的这一席话可以说透彻有力、恰中要害,可是,韩信仍无法从情感上转过弯来。他十分为难地对蒯彻说道 :"好吧,让我再考虑考虑 。"

几天以后,蒯彻见韩信仍无所举动,于是又对韩信说 :"听取正确的意见就是成功的先兆,真正行动起来才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千万不能听错意见打错主意呀。一个甘于受人驱使奴役的人永远当不上帝王;安心于薄禄微官的小吏永远得不到将相的高位。

"英明果断使事情成功,犹豫不决就使事情失败;纠缠于细枝末节之中就会失去大的利益;明明有好的决定,却又不敢做,也就要遭受祸患了。

"所以说,再厉害的猛虎,对敌人犹豫不前,还比不上蝎子、马蜂的刺刺人一下管用;再好的千里马徘徊不前也比不过一匹劣马稳步朝前迈步;再勇猛的武士迟疑不动,还不如一般的庸夫的执着;即使有舜和禹的智慧,他不说出来,还不如让一个哑巴去当指挥呢。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呀。一个人失败容易、成功难,机遇更是失易得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您不可不慎重选择呀 。"

蒯彻已尽了他最大的努力来帮助韩信了,可是,韩信终于还是拒绝了蒯彻的建议,不忍心背叛汉王刘邦。他觉得以他的功劳,汉王刘邦是不会把封给他的齐国夺走的。

蒯彻见韩信不肯听从他的建议,这就使得他很为难了,事关重大,他为了能保全生命,后来就开始装疯卖傻,离开了韩信。

本来,韩信打败龙且平定齐国之后,完全有条件拥军自立,情况和蒯彻分析的一样,只要他这时独立出来,再安兵养民,削弱楚和汉两方的势力,他完全可以最后取得天下,建立帝王之业。

如果说韩信自己没有想到这些,没有看到这些对他有利的形势的话,那么,武涉和蒯彻的劝说应该是有相当的力度了吧,可韩信仍不为所动。其义气忠信可见一斑。

但是,毕竟是在一个独裁zhuanzhi的封建主义时代里,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刘邦,更是一个奸险小人,加上刘邦已对韩信有了芥蒂,只等着一有机会便收拾他,因此,韩信对刘邦的赤诚忠心也只能算是愚忠,他这种只图报恩的愚忠将要让他付出比生命还惨重的代价。


分类:秦汉历史 书名:韩信传 作者:霍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