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一般说上古三大奇书包括《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但它们成书都较晚。《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易经》最初用于占卜,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自从17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十三经中未经秦始皇焚书之害,它是最早哲学书。
《易》原有三种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1],《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所称《易经》即源于《周易》发展而来,不过1993年湖北江陵荆州镇(现荆州市郢城镇)出土的王家台秦简《易占》与辑本《归藏》相符,被认为《归藏》古文再现。从甲骨卜辞来看,《易》的核心部分来源一定很古老,商代的数字卦多为六位一组,与《易经》卦象六爻同构,甲骨卜辞有“贞我旅吉”、“利;不利”[2];西周甲骨卜辞有“保贞,宫,吉”、“此由亦此亡,用由逋妾”[3],在《易》的爻辞中都有类似文字,但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卦"、"筮"、"蓍"、"或"、"国"等易占应出现的字[4](比如“蓍”,起卦的方法从系辞起才见到)。
《易经》包括狭义的《周易》与《易传》。《周易》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由于随时代演变,《周易》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便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撰写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用以阐述、解释《周易》,统称“十翼”,后世又称为《易传》列入《易经》。《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5],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与此不同,附的是六篇。
目录
- 1 名字的由来
- 1.1 易
- 1.2 三易、周易
- 1.3 易经
- 2 历史
- 2.1 传统的说法
- 2.1.1 易傳
- 2.2 近代研究
- 2.3 流传与学派
- 2.1 传统的说法
- 3 结构
- 3.1 八卦
- 3.2 六十四卦
- 3.2.1 卦序
- 3.3 Unicode
- 4 易与二进制
- 5 参见
- 6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7.1 引用
- 7.2 来源
- 8 研究书目
- 8.1 善本书目
- 9 外部链接
名字的由来
《易经》或“周易”,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等)称为《易》。
易
“易”有几种解释:
-
-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革为条件。礼指“从容之节”,易即雅乐,都是统治阶级驾驭黎民百姓,维护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钟鼓“交响乐”的框架规制,钟鸣鼎食在西周的底层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 日月为易,象征阴阳。取自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 日出为易。陈鼓应认为这个意思,也是“乾”的本义。
- 易是占卜之名。
- 变易、变化的意思,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故此《周易》是教导人面对变易的书。
- 交易,亦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互变化。如一般的太极图所显示的一样。
- ‘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时空变幻,恒常的道不变。
- 日升而天明,日落而天黯。明而接黯,黯而续明。终而复始,无始无终。一如生死。一如成败。一如兴亡。合明,生,成,兴之类为阳。总黯,死,败,亡之属为阴。阴阳相生相克,万事周而复始,是谓易。系辞传云,生生之谓易。生生者,不绝也。
- 简易,简约。
- 不易,不变,变化是现象,不变是规律。
三易、周易
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
- 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a]
- 时时在变易之中;
- 又保持一种恒常。
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在《周礼》关于太卜的记载中,亦有《三易》的说法;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言《三易》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认为这是上古前后三个时期的易,民间及现今网络常见此说。内容如下:
- 《连山》据传是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的易,成书于夏朝[6]。《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象山之出云绵连不绝”。
- 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7],殷商朝代用以占筮。《归藏》易以坤卦为主,“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
-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创[8],盛行于周朝。周易则以乾卦、坤卦为开始。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原称《周官》,约成书在战国时代)。
《周易》一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中国陕西省岐山县(古称西岐,西周发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三易之中,“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汉书‧艺文志》并未列出。只有“周《易》”流传下来。
易经

《易经》的“经”是指经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如同前文所说,“经”是后来为了尊称这些书,而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来源请求]
历史
传统的说法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易傳
根据《史记》,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有所阐述与解释,参与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的编辑[5]。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
《易传》相传为孔子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宋代欧阳修提出《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伪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9]。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近代研究
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它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系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当代的学者怀疑周文王、孔子并非《易经》的全部作者,部分学者更认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学者比较过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经》和周朝的钟鼎文之后,认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最可能的成书日期应是西周后期,大约公元前九世纪末。现时一般认为《易经》是集体创作,《周易》的起源并非任何一个传说或历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时期占筮用的文字编纂而成。
流传与学派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周易注疏》--曹魏王弼(卦辞、爻辞、彖、象、文言)、东晋韩康伯(系辞、说卦、序卦、杂挂)注《周易注》[10];唐孔颖达(574-648)疏《周易正义》十卷。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之一。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朝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11],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结构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为“爻”(yao2)。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为之“下卦”或“内卦”。
每一卦代表一种状态或过程。
亦有一个说法为伏羲氏所创先划出三画的爻出来再推出(乾)、(坤)、(震)、(离)、(巽)、(坎)、(艮)、(兑)的卦。
后人以“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来解释的卦的构成。太极(☯)代表一,传统的太极图代表了阴阳互补;一分为二,分开了阴和阳,即是两仪;二分为四,即是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分为八,即是八卦;两个八卦相叠,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资料显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现时便已经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后人的诠释。
八卦
下面的图表列举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并依据现代的二进制,从最底的爻算起,以1代表阳,0代表阴。
卦名 | 卦像 | 自然 | 性情 | 家族 | 方位 | 二进制 | Unicode |
---|---|---|---|---|---|---|---|
乾 | ![]() |
天 | 健 | 父 | 西北 | 111 | U+2630 |
兑 | ![]() |
泽 | 悦 | 少女 | 西 | 110 | U+2631 |
离 | ![]() |
火 | 丽 | 中女 | 南 | 101 | U+2632 |
震 | ![]() |
雷 | 动 | 长男 | 东 | 100 | U+2633 |
巽 | ![]() |
风 | 入 | 长女 | 东南 | 011 | U+2634 |
坎 | ![]() |
水 | 陷 | 中男 | 北 | 010 | U+2635 |
艮 | ![]() |
山 | 止 | 少男 | 东北 | 001 | U+2636 |
坤 | ![]() |
地 | 顺 | 母 | 西南 | 000 | U+2637 |
六十四卦
![]() 坤(地) |
![]() 艮(山) |
![]() 坎(水) |
![]() 巽(风) |
![]() 震(雷) |
![]() 离(火) |
![]() 兑(泽) |
![]() 乾(天) |
←上卦 ↓下卦 |
---|---|---|---|---|---|---|---|---|
![]() ![]() 11.地天泰 |
![]() ![]() 26.山天大畜 |
![]() ![]() 5.水天需 |
![]() ![]() 9.风天小畜 |
![]() ![]() 34.雷天大壮 |
![]() ![]() 14.火天大有 |
![]() ![]() 43.泽天夬 |
![]() ![]() 1.乾为天 |
![]() 乾(天) |
![]() ![]() 19.地泽临 |
![]() ![]() 41.山泽损 |
![]() ![]() 60.水泽节 |
![]() ![]() 61.风泽中孚 |
![]() ![]() 54.雷泽归妹 |
![]() ![]() 38.火泽睽 |
![]() ![]() 58.兑为泽 |
![]() ![]() 10.天泽履 |
![]() 兑(泽) |
![]() ![]() 36.地火明夷 |
![]() ![]() 22.山火贲 |
![]() ![]() 63.水火既济 |
![]() ![]() 37.风火家人 |
![]() ![]() 55.雷火丰 |
![]() ![]() 30.离为火 |
![]() ![]() 49.泽火革 |
![]() ![]() 13.天火同人 |
![]() 离(火) |
![]() ![]() 24.地雷复 |
![]() ![]() 27.山雷颐 |
![]() ![]() 3.水雷屯 |
![]() ![]() 42.风雷益 |
![]() ![]() 51.震为雷 |
![]() ![]() 21.火雷噬嗑 |
![]() ![]() 17.泽雷随 |
![]() ![]() 25.天雷无妄 |
![]() 震(雷) |
![]() ![]() 46.地风升 |
![]() ![]() 18.山风蛊 |
![]() ![]() 48.水风井 |
![]() ![]() 57.巽为风 |
![]() ![]() 32.雷风恒 |
![]() ![]() 50.火风鼎 |
![]() ![]() 28.泽风大过 |
![]() ![]() 44.天风姤 |
![]() 巽(风) |
![]() ![]() 7.地水师 |
![]() ![]() 4.山水蒙 |
![]() ![]() 29.坎为水 |
![]() ![]() 59.风水涣 |
![]() ![]() 40.雷水解 |
![]() ![]() 64.火水未济 |
![]() ![]() 47.泽水困 |
![]() ![]() 6.天水讼 |
![]() 坎(水) |
![]() ![]() 15.地山谦 |
![]() ![]() 52.艮为山 |
![]() ![]() 39.水山蹇 |
![]() ![]() 53.风山渐 |
![]() ![]() 62.雷山小过 |
![]() ![]() 56.火山旅 |
![]() ![]() 31.泽山咸 |
![]() ![]() 33.天山遁 |
![]() 艮(山) |
![]() ![]() 2.坤为地 |
![]() ![]() 23.山地剥 |
![]() ![]() 8.水地比 |
![]() ![]() 20.风地观 |
![]() ![]() 16.雷地豫 |
![]() ![]() 35.火地晋 |
![]() ![]() 45.泽地萃 |
![]() ![]() 12.天地否 |
![]() 坤(地) |
六爻是从最底向上数的,最底下称为“初”,接着是“二、三、四、五”,最顶称为“上”。另外,最顶两爻代表“天”、中间两爻代表“人”、最底两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位一体。
卦序
卦序根据河图洛书和先后天八卦推衍而得,分上下两经。体现了“天圆地方”、“天动地静”的思想。
Unicode
八卦符号收录于Unicode 1.1,其以外之符号则被Unicode 4.0收录。
该等符号被收录于以下两Unicode Block内:
- Miscellaneous Symbols (U+2600–U+26FF):
- 两仪:U+268A (⚊) and U+268B (⚋)
- 四象:U+268C–U+268F (⚌ ⚍ ⚎ ⚏)
- 八卦:U+2630–U+2637 (☰ ☱ ☲ ☳ ☴ ☵ ☶ ☷)
- 易经六爻符号 (U+4DC0–U+4DFF):
- 六十四卦:U+4DC0–U+4DFF
易经六爻符号 Unicode.org chart (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4DC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D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E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4DF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易与二进制

中国有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于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传说。对这一错误,郭书春在《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一书461页指出:“中国有所谓《周易》创造了二进制的说法,至于莱布尼茨受《周易》八卦的影响创造二进制并用于计算机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事实是,莱布尼兹先发明了二进制,后来才看到传教士带回的宋代学者重新编排的《周易》八卦,并发现八卦可以用他的二进制来解释。”因此,并不是莱布尼茨看到阴阳八卦才发明二进制。梁宗巨著《数学历史典故》一书14~18页对这一历史公案有更加详尽考察,想进一步了解者可参考。[12]
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莱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形,恰恰与他在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相类似:阴爻-- 可以用0表示,阳爻—可以用1表示。
![]() 坤 000
|
![]() 艮 001
|
![]() 坎 010
|
![]() 巽 011
|
![]() 震 100
|
![]() 离 101
|
![]() 兑 110
|
![]() 乾 111
|
- 莱布尼茨又说以0和1二数可以表示万物,一如易经中阴爻--,阳爻—生生不息,滋生万物。[b]
- 0000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 莱布尼茨还进一步附会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创造世界,坤 000:为天地洪荒,万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万物具备,是为安息日。1
参见
-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六爻、八卦、六十四卦
- 阴阳、五行
- 易传、易学
注释
- ^ 参看《周易‧系辞传‧上》把“易”的性质归属于“乾”,把“简”的性质归属于“坤”。
- ^ 莱布尼茨所讲以0和1二数表示万物,与易经六十四卦并无关系。
参考文献
引用
- ^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 ^ 叶福翔。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 ^ 连邵名。《西周甲骨刻辞与(周易)》.《周易研究》,1999年第2期
- ^ 叶福翔。周易思想综合分析——兼论《周易》成书年代及作者。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 ^ 5.0 5.1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 ^ 《山海经》中说“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
- ^ 《周礼》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戏;归藏,黄帝。”
- ^ 《周易正义》:“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周易》。其《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西汉司马迁《史记》:“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 ^ 《松崖文钞》卷一《上制军尹元长先生书》
- ^ 楼宇烈:《袁宏与东晋玄学》,收入《国学研究(第一卷)》,67-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 ^ 《四库提要》称“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诸家之说,皆融会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
- ^ 数学科普:常识性谬误令人忧
来源
- 书籍
- (美)罗特斯坦 著,李晓东 译:《心灵的标符:音乐与数学的内在生命——大美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ISBN 978-7-206-03821-1
- 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ISBN 753330053
-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年,ISBN 7-5052-0181-6
- 《周礼》
- 司马迁:《史记》
-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哲学与启明运动》,河北人民出版社,ISBN 7-202-02560-4
- 高亨:《周易古经通说》,华正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2月1日,ISBN 978-957-580-109-0
-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 程石泉:《易学新探》、《易辞新诠》、《易学新论》 (“程氏易学三书”)
研究书目
-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
- 金谷治:于时化译:《易的占筮与义理》(济南:齐鲁书社,1990)。
- 邢文:《帛书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 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
- 李零:〈读上博楚简《周易》〉。
- 刘述先:〈从发展观点看“周易”时间哲学与历史哲学之形成〉。
- 浅野裕一:〈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 李博贤 Lars Bo Christensen: Book of Changes - The Original Core of the I Ching (英文) Amazon 2015 〈预览〉。
善本书目
有关周易及其研究的善本书目如下:
- 曹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
- 宋朱熹:《周易本义》
-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
-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 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