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民间故事
天空下起了金钱雨
■ 石红刚
《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1期 故事传奇-财富故事
丁世燕是一个从河南宜阳乡下来到安阳打工的农村姑娘,她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但却有着精明的头脑,善于捕捉商机,在短短几年内成了古城安阳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2002年5月的一天,丁世燕办事途经安阳市制伞厂,看见厂门口许多职工在摆摊卖伞。花花绿绿的雨伞撑满了街道两边,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丁世燕不禁看呆了,她还以为是伞厂在举办什么促销活动呢。然而,当她兴冲冲地上前一打听,一位卖伞的大嫂叹着气对她说:"伞厂倒闭了,厂子里半年多时间没给工人发一分钱工资,没办法只好给每个工人发1000把雨伞,以每把2元的价格顶工资。可你说这么多的雨伞让人上哪儿去卖呢?"这么漂亮的雨伞,才2元钱一把,在商场少说也得六七元,丁世燕想,如果自己能把这些雨伞倒卖出去,肯定能大赚一把。于是,她对卖伞的大嫂说:"你别急,这些雨伞我替你想办法卖。"卖伞的大嫂将信将疑地将家中的电话号码留给了丁世燕。
在回去的路上,丁世燕一直在盘算着怎么把伞卖出去。她首先想到把雨伞批发给商场,可又转念一想,这些日常用品各大商场早有固定的供货渠道,根本轮不到她这个门外汉。眼睁睁地看着一大批物美价廉的雨伞摆在路边赚不到钱,丁世燕的心中甚是着急。
一周后的一天,丁世燕去朋友家串门,出门时天空还是晴朗朗的,可没多久,天气骤变,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让没带雨具的丁世燕弄了个措手不及。在雨中狂奔的她心想如果这时手中要有一把雨伞该多好啊,可此时空旷的大街上哪儿有卖雨伞的人呢?刹那间,"雨中送伞"这个古老的成语闯进了丁世燕的脑海,对,专在下雨的时候把伞卖给那些没带雨具的人,肯定能行!
回到店里,她急忙打电话给卖伞的大嫂,让她先送100把雨伞过来。随后的日子,丁世燕特别留心天气预报,时刻都在关注着天气变化。可一连半个多月,老天爷像是有意跟丁世燕过不去,一直是晴空万里,丁世燕心中那个急啊就甭提了。
机会终于来临了。2002年6月1日下午两点多钟,安阳的天气突变,刹那间晴朗的天空涌来大片的乌云,看样子马上就要下雨了。丁世燕不敢怠慢,赶紧穿上雨披,发动摩托车,载着一大捆沉甸甸的雨伞,风驰电掣般地向安阳市儿童游乐园驶去。她心想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出来游玩,出来时天气晴朗,许多父母肯定想不起带雨伞。10分钟后,当丁世燕来到儿童游乐园时,天空也噼里啪啦地下起雨点,一时间毫无准备的父母们慌作一团带着孩子四处躲雨。正在他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丁世燕从容地打开了一把把漂亮的雨伞叫卖起来。人们蜂拥而至,纷纷抢购起雨伞来。一眨眼工夫100把雨伞便被抢购一空,每把雨伞她卖了7元钱,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她就轻轻松松地赚了500元钱。
初试成功,丁世燕对销售雨伞有了信心和把握,她思谋着顺势再大卖一批雨伞,于是她又进了1000把雨伞。雨伞买回来后,丁世燕一下子变成了个气象迷,一天到晚捧着个半导体收音机,时刻关注着安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只要她一听到天要下雨,就感到异常的兴奋。因为对她来说,老天爷下雨就等于在给她下钞票呢。
就在她购进1000把雨伞的第三天中午,她收听到安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下午将有暴雨。丁世燕兴奋极了,她紧急联系了4名钟点工,又叫来4名"摩的"司机,让他们每人带200把雨伞到安阳市纺织厂门口集合。可当他们兴冲冲地赶到纺织厂门口时,天气依然晴朗,丝毫没有要下雨的迹象。他们在门口等啊等,一直等到晚上6点钟,天气仍然没有变化。几个钟点工疑惑不解地望着丁世燕,丁世燕在心中暗叫倒霉,只好又费力气将雨伞送回去。
就在第二天上午,丁世燕正在自己开的花店忙活,不经意往街上一看,只见街上行人脚步匆匆,刚才还阳光明媚的天空,突然阴沉起了脸,看那架势随时都有下雨的可能。丁世燕来不及联系钟点工,赶紧在门口叫了几辆"摩的"往车上搬雨伞,正在他们捆绑雨伞的时候,瓢泼大雨便从天而降。等丁世燕他们捆绑好后,匆匆忙忙赶到纺织厂门口时,风停雨止,太阳露出了笑脸。采访时,丁世燕笑着告诉笔者:"对别人来说,商机或许是几周、几个月,而对于卖伞的来说,商机也许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转瞬即逝。"
还有一次,丁世燕倒是赶在下雨之前来到了纺织厂门口,可她没把工人们上下班的时间搞清楚,当她把伞运到时,工人们正在上着班。几个小时后,等工人们下班了,雨也不下了。
有了这几次教训,丁世燕变聪明了,首先她对天气的变化关注得更细致了,同时又把安阳市几家大厂上下班的时间摸了个一清二楚,根据天气变化的时间段,决定到哪家厂子门口去卖。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半个月后的一天,丁世燕终于恰到好处地逮住了一次下雨的机会。在安阳市纺织厂门口她用了短短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将1000把雨伞卖了个干干净净,除去雇人雇车的成本,丁世燕赚了4200元钱。
从2002年6月到10月,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丁世燕先后在安阳市机床厂、亚细亚商场、安阳市技工学校及新华书店门口等地方卖出10000多把雨伞,净赚4万多元。她不仅自己赚来了大把的钞票,还解决了安阳市造伞厂 多名职工积压的工资伞,使这些下岗工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选自《女士》2004年第8期
Add new comment
- Details
- Category: 民间故事
奇怪的对手
■ 龚 平
《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1期 故事传奇-财富故事
大学毕业后,我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命运吹到了南方一家叫"科特"的家用电器公司当文员。经过了一年的打拼,我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客户部经理。一天晚上,我忙着写一份参加全国家用电器展销会的策划方案,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十一点钟。忽然,我的第六感告诉我身后站着一个人。我扭头一看,竟然是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总。他很年轻,今年才三十岁出头,是那种英俊帅气的男人。他平时不苟言笑,此时却微微一笑说:"看到你如此勤奋地工作,很让我感动。"我说了声谢谢赵总后,他又变魔术般端出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说:"这是我专门为你煮的,快趁热喝了吧。"
我喝了一口咖啡后,一股暖流在我周身流淌着,我的内心忽然涌现出异样的情感,我就把咖啡递到他的面前,红着脸说:"赵总,你也很辛苦,我也请你喝咖啡吧。"赵总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去喝了一小口,然后又递给了我。赵总是我看到的最优秀的男人,他英俊潇洒,人品正直,精明能干总之,男人的优点几乎都被他一个占完了。可是,一直到今天他还打着光棍,难道他的心灵就不需要异性的滋润吗?想到这,我脑门一热就想对赵总说我爱你,可是我一个姑娘家能够主动向一个异性求爱吗?
我想了一阵,就红着脸问:"赵总,你有女朋友吗?"赵总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着:"我问过你有男朋友吗?"赵总虽然事业有成,可是却没有爱情,他的人生未免有点不太圆满吧!于是我就把含情脉脉的目光毫无顾忌地投向了他。他被我瞅得不好意思了,就低着头说:"今天的工作就到此为止,我送你回家吧!"我的眼神其实已经把我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可是赵总就仿佛是一个不懂风情的榆木疙瘩一样,我不得不气呼呼地跟着他上了他的车。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了,我的脑海中晃来晃去都是赵总的身影一星期之后,全国家用电器展销会如期在广州召开了。当我们来到会场后却傻了眼,我们被安排在四楼一个极不显眼的位置。就在此时,传来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我们公司的死对头"特科"公司的商品展示柜却被安排在一楼一个极其显眼的位置。顺便说一句,特科公司的主打品牌和我们一样也是电饭锅,由于我们两家实力不相上下,再加上生产基地同在一个城市,故而两家竞争得异常激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举个例子,就说三个月前吧,两家为了争夺全省运动会的主赞助权又大打出手了,结果是我们公司取得了主赞助权。在开幕式那天,凝望着会场中飘扬的全是我们科特公司的广告,我的内心别提有多爽啦!
正当我们公司上下一团喜气洋洋之际,忽然,从天空上飞来一架飞机。紧接着,飞机上又撒下了七八个降落伞,整个会场上的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降落伞中写着"特科公司"四个大字赵总的脸色当场就变得铁青,他厉声催我去和大赛组委会交涉。我走进大赛组委会,质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赔着笑脸向我解释:原来特科公司为了和我们竞争,他们私下里又增加一笔赞助费,于是省运会组委会就同意了让他们在开幕式上采用降落伞式的宣传方式就在开幕式那天,我第一次看见了特科公司的梅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她竟然是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女呀!她的脸上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可是我咋看咋觉得这是一种洋洋得意的、挑衅的微笑
前仇未报,又添新恨,赵总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他开门见山地说:"绝不能让特科公司再一次抢走我们的风头!"之后就让我们发言,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策,可是都被赵总一一否定了。看着赵总一脸铁青的样子我很着急。我想,上一次本来是我们公司取得了省运会的主赞助权,可是特科公司却巧妙地化不利为有利,花钱少反而大出了风头。
这一次形势对我们不利,我们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妙招扭转乾坤呢?忽然,我的脑袋灵光一闪想出来一条妙计,我对赵总一说,赵总大喜过望,说:"好!就这样办!"
第二天,我们就紧急行动起来了,我们在会场上撒下了数千份宣传单,上面写着:凭此宣传单到四楼科特公司商品展示柜前可领取一杯豆奶和两只熟鸡蛋。
宣传单散发了不少,可是一上午只送出了二十多杯豆奶和四十多个鸡蛋。白送都没人要,真是把人给气死了,望着电饭煲中煮得扑扑腾腾乱响的鸡蛋,我仿佛看见了特科公司的梅总正得意地对我说:"看吧,你这招不灵?"我一气之下真恨不得把它们全部扔了。谁也没料到,到了中午时,人们纷纷拿着宣传单来领取鸡蛋和豆奶了。原来,参加展览会的人都惜时如金,中午根本没有空去外面吃饭,就手持着宣传单来了。一时间,我们的展柜前人潮如涌。
或许是吃了人家的嘴软的缘故吧,再加上我们产品本来就质量硬、牌子响,所以一下午我们就不停地忙着签单。等到不忙时,我们一合计,高兴得都跳起来了:一下午签的订单竟然比往常一星期签的还多呀?而我们的全部投入不过是一千多元的鸡蛋和豆奶,太棒了!在展览会的第三天中午,特科公司的梅总也手持着宣传单来领取鸡蛋和豆奶了。我向她甜甜一笑说:"梅总,你亲自来领鸡蛋和豆奶呀!"她没有想到我竟然认识她,她的神色微微一变,又恢复了镇定,微笑着说:"你的策划方案很棒,如果你在我的公司干该有多好呀!"
我说了声谢谢,然后又嫣然一笑说:"我在这里干得很好,还没打算跳槽。"她微微一笑说:"有空去我们公司玩呀!拜拜!"说完后她就拿着两只鸡蛋和一杯豆奶走了。我想,这两只鸡蛋和一杯豆奶的滋味一定会让她终身难忘。一星期之后,我们满载而归了。回去后,赵总第一件事就召开了表彰大会,在会议上他亲自宣布提升我为公司副总经理,并且还给我配置了一辆富康轿车。
开车的感觉真爽呀?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一种飞翔般的快乐。那阵子,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开着小汽车在城市里转。那天,我开车开累了,就走进了一家新开张的豪华咖啡吧。正品着咖啡的当儿,我忽然看见赵总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和一个穿着非常时尚的美女从一间包厢中有说有笑地走了出来。看到那个美女的第一眼时,我顿时目瞪口呆了:太不可思议了,这个美女竟然是特科公司的老总梅总呀!
怎么会是这样呢?正在此时,我的耳边又清晰地传来了赵总的声音:"可可,你喜欢妈妈呢还是爸爸?"那个小女孩瞅了瞅梅总然后又瞅了瞅赵总,说:"爸爸妈妈我都喜欢!"天哪!赵总和梅总不是一对商战中的冤家对头吗?怎么会突然又变成一对夫妻?我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我走进了赵总的办公室。我开门见山地说:"赵总,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赵总哈哈一笑,说:"昨晚我看见了你停放在咖啡吧外面的车子,我就知道你一定会发现这个秘密的。""你们既然是夫妻为什么又要展开一番激烈的竞争呢?"我问道。赵总平静地对我讲清了一切:原来,赵总和梅总在大学时就是一对竞争对手,每次考试时不是他考第一就是梅总考第一。后来,两个人在竞争中不知不觉间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再后来他们毕业后双双来到了南方,经过一段时间奋斗之后,他们开办了这家科特家用电器公司。
就在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梅总又提出了效仿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竞争方式,另外开办一家特科家电公司,赵总欣然同意。此后双方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令人称奇的是,经过几年的拼杀,两家公司不仅没有被对方打垮,反而都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地发展着,很快双方都成为了国内电饭煲行业中的佼佼者。
赵总又精辟地说:"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对手。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从而取得了双赢。"他喝了一口咖啡,然后又缓缓地说:"虽然,在商场上我们是敌人,斗得你死我活,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是一对很恩爱的夫妻。"我明白了,我为他们的幸福而祝福。
选自《大家故事》2004年第5期
- Details
- Category: 民间故事
尿啤酒
■ 吴帮国
《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1期 故事传奇-财富故事
这天一上班,大洋啤酒公司闵总就接到由一位漂亮小姐亲自送来的请柬,他展开一看,原来是雕塑文化研究会发来的请帖,请他于上午9时,参加在市文化广场举行的一尊铜像的揭幕仪式。闵总立即准时赴会。到现场一看,广场上果然人山人海,到处是攒动的人头,气球高悬。他好不容易挤到了前面的贵宾席,发现市里所有大企业的老板都来了。
一场颇具深奥的雕塑文化开场白后,雕像上的红绸布被领导扯了下来,一尊"撒尿的男孩"铜像展露在大家面前。这时,一位漂亮的女主持人上场了,像是电视台的播音员,她首先提问:"谁知道这尊铜像的男孩叫什么名字?出自哪个国家的什么城市?为什么这个城市要给这男孩立此铜像呢?猜中有奖!"
台下顿时轰动起来,老板们纷纷你看着我我看着他,不知从何猜起。这时,在贵宾席后,一位年轻的光头伸出手说:"我知道。"光头立刻被主持人请上了台。光头上台后接过话筒,立即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在下献丑了!"不知咋的,就他这一句话,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闵总看这光头好似面熟,可一时又记不起在哪见过?"
这时,那光头说话了:"这尊铜像的男孩叫于连,他出自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正是此男孩用自己的一泡尿,浇灭了侵略者企图炸城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这个城市,所以该城市给他立此雕像。"光头的话说完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闵总同众多的老板一样,犹如上了一堂课,学到了新的知识。
女主持人接着又说:"下面,有请这位年轻人给我们按动这男孩撒尿的电钮。"
那光头神采奕奕地来到那铜像的左侧,轻手一按,一条金色闪亮的弧线从铜像中喷射出来,顷刻间,台下一片欢呼声,"哦!男孩撒尿喽!男孩撒尿喽!"
就在这时,只见那女主持人同光头一道走上了前台,她兴奋地说:"现在我郑重地宣布,此时男孩撒的不是尿,而是啤酒,光头牌啤酒!光头牌啤酒节--开幕!请大家免费品尝!"她话刚落,偌大的横幅从后台拉起--光头牌啤酒免费品尝!
一看到这,闵总惊呆了,只见许多服务小姐在给大家散发着一次性杯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接啤酒,尽情地洋溢在一片嬉戏、喜庆的气氛中
后来闵总一打听,才知此光头原是自己下属车间的技术员,跳槽后自己承包了一家啤酒厂,他借此雕像揭幕之日,同雕塑文化研究会搞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光头牌啤酒推销会
这年,光头牌啤酒全市销量第一。
选自《民间故事》2004年第6期
- Details
- Category: 民间故事
空房里的"脱衣美女"
■ 杨海峰
《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1期 故事传奇-财富故事
程志是市内最大的盛隆服装城的总经理,他虽是商界名流,却和妻子感情很好,从不干拈花惹草的事。他妻子经常出差,儿子又在上大学,妻子不在家时,他也免不了有些孤单和寂寞。
程志家是一栋两层小别墅,掩映在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后面,对面是一排闲置的空房子。程志晚上喜欢站在阳台上,凭栏远眺,放松心情。
这天晚上,程志照例来到阳台上,忽然发现对面的空房子里亮起了灯光,一位身材高挑的姑娘正在指挥几个人干活。他们把杂物全搬出去后,又往墙上安装镜子,并且铺上红地毯,好像要准备开店。程志顿生好奇,这里位置较偏,并不适合开店啊!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程志又来到阳台上。突然,他看见对面空房子里的灯又亮了,那个姑娘对着镜子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后,竟然开始一件一件地脱起了衣服!她神态安详、从容不迫地脱着,转眼间就只剩下一身白色的紧身内衣了。
别墅距平房不远,程志甚至能看清内衣上的图案。姑娘一头披肩长发,曲线丰腴优美,把内衣展示得美轮美奂。她在房间里来回走着猫步,并不时摆出各种优雅的造型。程志忽然明白了,她是内衣模特,正在演练猫步。
说实话,程志并没有偷窥的习惯,只是姑娘的美丽让他欲罢不能。姑娘每天晚上都会准时进行练习。内衣的款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不论哪种款式的内衣,穿到她身上都显得那么耐看。有几次,姑娘竟然穿着三点式内衣来到练习间,她那迷人的身材配上时尚艳丽的内衣,简直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让程志看过后久久难以忘怀。
有一天早上,程志散步时,迎面正好碰上了那个姑娘。姑娘见他不停地回头看自己,报以一个甜美的微笑。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更多的接触。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这天早上,程志刚到办公室不久,秘书就领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不禁吃了一惊,来人竟是那位漂亮的内衣模特!
模特微笑着向程志伸出手来,自我介绍说:"您好,程经理,我叫叶雨。"程志疑惑地说:"你找我有什么事?"叶雨说:"我是'柔婕'内衣公司的销售经理,我是来寻求与您合作的。"
程志意外地"喔"了一声,示意叶雨坐下来谈。叶雨接着说:"我们公司十分看好贵商城的巨大影响力,而我们是生产中高档内衣的权威厂家,我们想同您合作,不知您有没有兴趣?"停顿了一下,她又补充说:"这可是一个双赢的择啊!"
程志笑了,他没想到这个模特不仅漂亮,而且伶牙俐齿。他问:"既然你们公司的产品那么好,那我斗胆问一句,您本人是否穿这种内衣呢?"叶雨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如果你答应签合同,我还可以率领我们的模特队,进行免费的促销表演!"程志果断地说:"你们的创意不错!你看,我们先期签订5万套的订货合同如何?"叶雨愣了一下,然后灿烂地笑了
叶雨没有食言,几天后,促销表演在商厦前面的广场举行。几个长着魔鬼身材的模特,把"柔婕"牌内衣展示得性感诱人、绚丽无比。走在最前面的,当然是她们的销售经理叶雨。展台前人山人海,场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市电视台、市报社也闻讯而来,进行现场采访。当天,即销出去了5000多套。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攀升的销售额充分表明,程志的决策是一个英明的选择。
几个月后的一天,程志偶然在电视上的一档访谈节目中看到了叶雨。主持人问:"叶小姐,请问'柔婕'内衣的销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你们公司投入了多少广告费?"叶雨答:"2000元。""只有2000?"惊愕的主持人连连追问,叶雨只是笑而不答。
程志也笑了。他已经打听过了:他家楼前那排空房2个月的租金是500元,加上装修房子和演出的费用,恐怕还不到2000元呢!对于这么大的生意来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少的一笔广告投入!
选自《故事报》总第551期
- Details
- Category: 民间故事
平民谷雨的五次角色转换
■ 张 雷 赵晓华
《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1期 故事传奇-财富故事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35岁的谷雨骑着自行车淹没在上班的人流中。
从天苑小区到"王府井百货",中间的路程大约是半个小时;从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谷雨在这段"半个小时"的路上进行着她人生角色的第五次转换:从一个"个体老板"变成一个"职业白领"。
这种"角色转换"直接体现在谷雨每一天的生活"轨迹"上:清晨7点20分,走出家门;上午8点半,开始一个"打仗似的"工作日;下午2点,回到家,喂饱饥肠辘辘的肚子,到丈夫的礼品店里帮忙;夜深了,坐在书桌前"充电",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35岁的谷雨依旧"壮怀激烈","干一番事业"的"痴心"不改。
从农家女孩到城市工人,从团委书记到"下海单干",从"摆地摊儿"到"包柜台",从"个体老板"到"职业白领"在波涛起伏的时代大潮中,年轻的谷雨已经在石家庄这个年轻的城市里奋斗了17年。"其实,我一直在伴随着这个城市的节奏而生活,伴随着这个城市的成长而成长"
第一次角色转换
从农家女孩到城市工人
1987年,18岁的谷雨高中毕业,被省会一家化工厂"招工进城",一个随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女孩"变成了一名"四班三运转"的"城市工人"。
那时,"初出茅庐"的谷雨,对"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感到异常新鲜。尤其是半夜12点爬起来上夜班的"生活方式",让她感觉"生活空间一下子被扩大了",在新的环境里,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工作之余,年轻的谷雨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活力,业余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
"第一次上台主持节目,望着下面那么多人,她紧张得两腿直打哆嗦。"经历了"第一次"之后,无论是单位组织文艺节目,还是先进班组的汇报演出,谷雨的身影每次都会出现在舞台上。那时的谷雨对书有着无限渴求,厂里图书馆每天都会出现她的身影。
进厂不久,谷雨就当上了化工厂的团支部书记。就在她感到"前途一片光明"之际,却遭受了她人生的第一次打击。由于工厂引进的一个项目出了问题,工厂陷入了经济困境。从1992年起,工厂开始不断放假,先是1个月、2个月后来,谷雨和厂里的大部分工人都"回家休息"了。
第二次角色转换
"铁饭碗"变成了"泥饭碗"
化工厂出现"危机"的时候,谷雨已经结婚了,她的丈夫是石家庄无线电四厂一名年轻的助理工程师,事业"蒸蒸日上"。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谷雨的丈夫碰见了一位在外贸上班的同学,随即做出了一个令谷雨惊讶不已的决定:"摔掉"石家庄无线电四厂助理工程师的"铁饭碗",和同学出去"单干"。
1993年后半年,谷雨的丈夫在裕华西路的一所小学里租了几间平房,开了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谷雨白天在化工厂上班,晚上则到丈夫的服装厂"帮忙"。这年冬天,为了赶工期,谷雨和丈夫回不了家,只得睡在简陋的厂房里。没有暖气,没有被子,小两口只能把加工服装用的"膨胶棉"盖在身上取暖。
服装厂开起来了,但生意一直都不好。谷雨和丈夫买房子的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1995年,谷雨的女儿出生了,谷雨在化工学院的筒子楼里租了一间房子。丈夫的服装厂离不开人,谷雨几乎是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筒子楼过日子。那时谷雨母女俩,每月交完80元房租后,就只剩一点点生活费了。就是这点钱,谷雨还要想方设法给女儿省出奶粉钱。经常是到不了月底,谷雨就已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第三次角色转换
"摆地摊儿"掘取"第一桶金"
谷雨的第三次人生角色转换,是从"摆地摊儿"开始的。
在困境中,谷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化工学院的不少女生喜欢穿白色胶底鞋。于是谷雨去批发市场"批"了一包回来,把摊位选在了学生去食堂的必经之路上。第一次卖鞋,谷雨挣了17.6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谷雨信心足了。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体验,谷雨把鞋摊从化工学院搬到了市区的晨练点上--这种白色胶底鞋很受老人的欢迎。那时,谷雨的女儿只有1岁零2个月,每个早晨,女儿都在谷雨背上度过。
后来,谷雨又把目光停在了刚刚兴起的"夜市"上。那时石家庄较大的夜市在省博物馆附近,可谷雨凑不出买摊位的钱。于是,这个夜市上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谷雨提着一个大包,被买了"摊位号"的商户赶来赶去。
尽管有酸涩,但谷雨干得很起劲儿。
第四次角色转换
自己做"老板"
1996年,谷雨所在的化工厂"彻底放假"了。
婆婆费了很大劲在大众商场给谷雨找了份工作,帮人家卖衣服,每月500元工资。11天后,谷雨拿着老板给的300元工资,又想办法凑了300元钱,在大众商场租了个卖女装的货架,自己做起了"老板"。
1996年7月16日,这是谷雨告别"摆地摊儿",进入商场"做生意"的第一天。那天谷雨去新华中高档服装批发市场进货,雨下得很大,地上的雨水都没过膝盖了。回到商场摆好货架,雨还是没有停,商场里几乎没有顾客。第三天,天放晴后,谷雨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两个月时间,谷雨的生意红火起来,丈夫的服装厂生意也逐渐好了起来。谷雨家的日子好过了。1996年年底的一天,丈夫拿着2000元钱,带谷雨去了趟商场,给她买了一套600元的毛料衣服和一双200元的鞋。当时谷雨感觉"兴奋极了":"结婚这么多年了,我终于第一次有了一身像样的衣服。"
1997年,谷雨离开了大众商场,花2万元在"福兴阁"租了一个摊位,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着。到年底,谷雨终于实现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梦想。
也就在谷雨感到"终于要熬出头"的时候,"福兴阁"摊位租金涨了,谷雨无力承担,只得退了摊位。同时,丈夫的工厂也因经营不善而关门了。
第五次角色转换
从"低谷"回到"新的起点"
1998年,谷雨的丈夫去了一家单位驻山西办事处工作,两个月才能回石家庄一次。谷雨则在裕华西路开了一家文化用品店。为了不分心,谷雨忍痛把女儿交给了婆婆带。那段日子,谷雨清晨6点从家出来,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每天晚上,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空荡荡的家,谷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2002年,谷雨在中山路上一家新开业的商场投资买了个摊位,干起了卖服装的老本行,谷雨家的日子重新有了起色。可仅一年的时间商场就倒闭了。谷雨的投资全赔了进去,一家人刚刚"翻过身"的生活又回到了"起点"。
"经过了这件事情我就想,两个人不能都这么漂着。因此,我就决定把生意还勉强能支撑的礼品店,交给丈夫经营,自己找份较稳定的工作。"2003年8月份,34岁的谷雨迎来了人生角色的第五次转换:她应聘到了一家来自北京的连锁商场,出任柜台班组长。
融入一个新的、火热的集体,谷雨给自己的"重新定位"是"职业白领",但是谷雨依然坚持自己"简单"的人生格言:"人活着就要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总要为自己新的理想而奋斗"
选自《燕赵晚报》200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