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gj045
lsgj045
lsgj045
lsgj045
lsgj045



第十二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






  如果说两论是对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论证,那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既反映了这一结合的历程,也是这一结合的具体产物。这一理论是与毛泽东分不开的。自从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党的领导核心,特别是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公认为党的领袖后,毛泽东便愈来愈从整体上考虑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了回答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在延安从事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他集中全党的智慧,对中国革命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连续发表了(1939《<共产党人>发刊词》年10 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 年12 月)和《新民主主义论》(1940 年1 月)等主要著作。这些煌煌大论体现了毛泽东这时理论上的恢宏气势和深刻的历史使命感,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模式,设计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独特道路和发展前途,使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长期探索的革命理论臻于成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
lsgj045
lsgj046
lsgj046
lsgj046
lsgj046
lsgj046



第一节 旧问题与新问题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既以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为基础,又吸收了关于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抗战中新争论的理论总结。总之,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中老问题与新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解答。

  一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

  中国共党从成立那天起,即庄严宣告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斗争的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在中国传播获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成果。但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怎样达到这个目标?采取什么方法?当前的革命任务是什么?来不及解决。正如李达在回忆中所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①时隔一年,中共“二大”接受了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国家革命战略的理论,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把中国革命区分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认识到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尔后党的“三大”、“四大”着重探讨了与国民党建立联盟的问题,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建立领导权与工农联盟的问题。这些对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认识与革命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认识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形成的,很难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自觉结合的成果,因而每次党的大会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中国革命实践的发展,许多革命的基本问题,诸如

  ①《“一大”前后》(一),第53 页。

  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前途、无产阶级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农民,无产阶级如何实现领导权等等,这些缺乏现成答案的问题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五卅”运动以后,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等人已开始自觉地总结革命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初步构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设想,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的宝贵成果,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首创意义”。①但是,这些论述是由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个别成员各自探索而提出的,是零碎、分散的,彼此间的认识又不完全一致,而且在他们提出的思想中还有不确切不完备的地方。因此,它们还远未达到对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的系统而具体的把握,更没能形成党的集中的指导理论,这是与党的幼年状况相适应的。

  中国20 世纪初以来,大凡谈论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都强烈地意识到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即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前进步伐而处于挨打的耻辱地位。他们因此无不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历史进化的强大动力和压力,无不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必须赶上世界历史发展的步伐。但是,怎样才能赶上世界历史前进的步伐呢?自从社会主义思潮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中蓬勃崛起之后,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人面临选择的道路更加趋于复杂化了。这时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开始懂得:人类历史的演进是“由射猎而游牧而耕稼而工商,惟入工商之期而后有社会主义”,中国却仍然处于“耕稼”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按部就班,由耕稼而工商,再入社会主义;或者急起直追,举资本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由耕稼而工商同时实行社会主义。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即滥觞于此。这,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进行革命的思想背景。这种思想氛围不能不影响到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缺乏深刻把握的幼年中国共产党。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诸如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根本问题。党的“二大”宣言的伟大意义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认为无产阶级是处于“援助”或“帮助”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地位,这种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和权利”,而资产阶级则“从封建夺得政权”,无产阶级要在此之后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努力才能进行第二步奋斗。这反映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对党内一些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宣言也认为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与战斗力强固,紧接着民主革命之后社会主义可以“即刻成功”,反映了党内某些人机械地搬用十月革命经验的思想痕迹。二次革命论与一次革命论,尤其是二次革命论于此已露端倪。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实际斗争中,二次革命论逐渐成为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根源。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指示,更进一步右倾化,在党的“三大”上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因此大会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①。在以后的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思想虽有反复和变化,但其基调正是二次革命论。他认为:“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质量上也很幼稚”,资产阶级虽然也幼稚,但其“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革命的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141 页。①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3 年6 月。前途“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②。在这种观点指导下,自然会放弃无产阶级与农民的利益而迁就国民党。随着大革命的深入与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倾向愈来愈明显,国共两党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当时研究系的机关报《时事新报》发表时论,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必然发生两个问题:一是信仰无产阶级专政的列宁党将与国民党左派争政权;二是苏俄将帮助中国的列宁党战胜国民党左派,将中国设为赤塔共和国来主持中国的一切事业。陈独秀对此发表文章说:“国民革命成功,共产党便要与国民党左派争政权,这也是不会有的事。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在国民革命时代,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又说:“即国民革命成功后之建设时期,也必然是革命的民主的民众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且还不是工农政府;在那时革命的民主的民众政权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当然要发展起来,也只有到那时,真正中国的资本主义才能够自由发展。我们不是乌托邦的社会主义者,决不幻想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可以由半封建的社会一跳便到社会主义的社会。”①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于此可以说表述得相当完备,并且可以在马恩的著作中找到理论根据,但完全脱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无视国民党新军阀的屠刀正在砍向共产党和工农群众,自觉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百般迁就大资产阶级的反动倾向,遂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诚如蔡和森当时所说:“我们在中国革命中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忽视无产阶级的领导,忽视农民的重要,而偏向于与资产阶级联盟..认革命胜利一定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根本没有革命转变的观念,以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总括一句,这是‘二次革命论’”②。

  “‘二次革命论’之后,又发现‘一次革命论’:以为从民权主义到社会主义就是‘一次革命’直达社会主义”③。一次革命论是对二次革命论的否定,是伴随着对右倾投降主义的清算而来的“左”倾机会主义,它同样是没有正确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在大革命后期,瞿秋白针对陈独秀的右倾观点撰写的《中国革命之争论》一书就已有“一次革命”直达社会主义的观点。党的“五大”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把蒋介石的叛变当作整个资产阶级的叛变,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的对象,故认为“中国的国民革命已经冲破了资产阶级式的民权主义之限制”,这就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八七”会议改变了党一贯忽视武装斗争的观念,是为一大转变,但一次革命论的“左”倾思想继续发展。1927 年11 月,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斗争方针,但同时也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的“左”倾观念,认为中国革命无论在性质上和速度上,都是所谓“无间断的革命”;“现在的革命斗争,已经必然要超越民权主义的范围而急遽的进展”,“必然要彻底解决民权主义任务而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①,在实践中导致“左”倾盲动主义。“六大”基本上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形势,规定了党的任务

  ②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22 期。① 陈独秀:《我们现在为什么而斗争?》,《向导》第172 期。② 《蔡和森文集》下,第200 页。③ 《蔡和森文集》下,第200 页。① 《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1927 年11 月。和政策,批评了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的所谓“不断革命”论的观点,认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在现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六大”在这样规定的同时,却把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列为革命的对象,而且认为是阻碍革命胜利的最危险的敌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三时期”的理论,认为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强调“城市中心”论。这样,六大的决议在肯定中国革命在现阶段是民主革命性质的大前提下,实际上暗含了一次革命论的观点;虽然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但实际上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因此,“左”倾错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立三路线明显地又回到了一次革命论上,它也承认现阶段是民主革命,但认为资产阶级正是革命的对象,因此“革命胜利的开始,革命政权建立的开始,就是革命转变的开始”,革命转变的阶段论,“无疑的是极端危险的右倾错误”②。紧接而来的王明路线,更是把这种极左路线推上了顶点。

  总起来说,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党也取得了许多正确的经验,但革命失败的原因,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占主导地位的右的或“左”的机会主义错误,而在理论根源上,它们都没有把握中国国情,没有正确地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右倾错误以二次革命论为理论基础,“左”倾错误虽然肯定了现阶段的革命性质,而其实质却是一次革命论。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来看,新民主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正是这个老问题。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20 世纪20 年代未到30 年代初,在中国发生了一场规模甚大、时间较长的有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这场论战虽然带有学术性质,但主要是场政治论争。从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它所要解决的正是在大革命时期没有解决好的革命性质问题。诚如当时参加了这场论战的蔡和森所说:“中国革命性质问题是一个旧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新问题。因为这一问题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生长以前摆在我们的前面,但在理论上从未获得正确的解决,所以这一问题是旧的;同时在最近三年伟大的革命时期中,革命进展的速度有如此之快,使革命动力和革命阶段起了上述之巨大的变动(按:指资产阶级背叛革命),所以在这样历史的事变之后提出这一问题,人们自然要感觉是新的。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呢,还是资产阶级性的民权革命,或已转变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将决定今后革命之一切战术与策略。”①可见对社会性质或中国国情的认识,是明确革命性质、任务、动力以及策略的关键问题,它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国情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为当时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的。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继续进行革命,并深入农村,开始建立苏维埃根据地。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社会究竟是什么性质,从而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当时的共产国际发生了托洛茨基、拉狄克与斯大林、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中共“六大”确定的革命性质反映了斯大林与布哈林的观点,对中国革命的继续进行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场争论很快蔓延到中国共产党内,并波及到学术界。论争主要是由托陈派为反对

  ② 《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1930 年6 月。① 《蔡和森文集》下,第194 页。“六大”决议而引起的。卷入这场争论的,除了托派(陈独秀、严灵峰、任曙等)外,还有以陶圣希为代表的“新生命派”(以《新生命》杂志为基地),这两派虽然论据有异,但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则基本相同。中共主力是王学文、吴黎平、杜鲁人(何干之)、潘东周、方亦如、刘梦云(张闻天)等人,以《新思潮》、《读书杂志》、《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为基地,对他们进行了批判。

  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涉及许多方面,但其主题与焦点是,当时中国社会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的或半封建的社会,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社会性质问题上,托派完全继承托洛斯基关于中国问题的观点,认为蒋介石取得政权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封建势力在中国已经是“残余的残余”,因此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资本主义社会”①。城市更不用说,即使在农村,也都是“普遍的建立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面的”②,无视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封建性质和地主对农民的超经济剥削。从这种观点出发,托派否认现阶段的革命是民主革命,而是“打破私有财产制”③,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陈独秀等人由此鼓吹以“国民议会为中心”的斗争方针,实际上是取消革命。另一些托派分子则主张“追随于先进的欧洲以驰驱于打倒资产阶级战线之上”④。这正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它就变成要么是合法斗争的取消主义,要么是一次革命论。

  对托派的观点,中共论方进行了批驳。他们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肯定了中国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尤其是封建的半封建的生产”①,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下,农民因‘经济以外的压制’,强迫地须把全部剩余产品甚至超过这数量以上的部分,交纳于地主,并受许多附加的剥削。”②“用超经济的压迫,以榨取剩余劳动。凡维护此种剥削方法的制度便是封建制度。”③由此引出的结论与托派完全相反:“土地革命是数万万农民群众的切身的急迫的要求,中国革命目前阶段上的中心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键。”④

  关于帝国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托派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侵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业的发展“使许多后进国也踏进了国际资本主义的领域中去”,“工业发展的根本的诸条件都已经确立”⑤;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代表高度的资本主义势力,它与“封建的经济制度完全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中,封建势力只是起了消极的抵抗作用,而日趋于衰落。”⑥由此托派认为,中国无封建可反,无产阶级要反对

  ①《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8 页。

  ②《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391 页。

  ③《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91 页。

  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455 页。43

  ①《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188 页。

  ②《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243 页。

  ③《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121 页。

  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257 页。

  ⑤《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373 页。

  ⑥《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403 页。

  国内外一切资产阶级,既反帝又反资,洋土资产阶级..

  “无论中外资本主义,应加以同一的对待,无所用其区别”。⑦中共论方与此相反,一方面认为,中国的民族工业,不仅由帝国主义引起,而且受帝国主义所支配,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支配下,“中国民族资本决没有发展的可能”⑧;..另一方面又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经过买办,利用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对中国农民实行封建式的剥削,“同乡村中的封建势力结成同盟,拥护他们的统治,共同宰割中国的民众”⑨。因此,中国革命一方面要区别帝国主义与民族资本,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把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既反帝又反封。

  这场论战后来还延伸到中国社会史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都是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紧密联系着的。仅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场论战的真正成果就是从理论上和学术上弄清了中国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而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对象与任务,同时也就为当时的土地革命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进程中,中共中央连续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实际上都是企图“跳过”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即在民主革命阶段中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资产阶级,尤其把民族资产阶级或“中间阶级”当作最危险的敌人,主张急转直下直达社会主义。这与托派在论战中的某些主张似乎并无二致。这种阴错阳差的状况表明,一次革命论并没有在这场论战中得到纠正,中共中央的领导并没有真正吸收这论战的成果,来认真地制定自己的策略方针,结果在实践中招致革命的重大损失。它从反面说明这场论战成果的重要性,说明托派主张的错误与中共论方观点的正确。

  真正吸收这场论战成果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0 年代后期,中共论方的主力成员许多到达延安,时值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全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同年毛泽东倡导组成延安“新哲学会”,不仅研究哲学,而且研究包括历史、经济等在内的其他社会科学。论战中的许多成员参加了“新哲学会”,其中的一些人就参与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的写作,无论是从实际情况而是从宏观背景来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三抗战中的新争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形成千抗日战争时期,这一事实表明,它不仅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同时也是对抗日战争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系统解决。一方面,就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而言,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与党内“左”右倾错误的斗争中,其政治路线、军事路线以及哲学思想都臻于成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化提供了基础。同时,抗日根据地及其民主政权形式的建立与实践,实际上为未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提供了蓝本;另

  ⑦《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614 页。

  ⑧《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855 页。

  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第559 页。

  一方面,就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后来的《论联合政府》的写作而言,其直接目的正是为了回答抗日阵营中新的争论。

  这场争论与前述的两次争论不同,它主要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自从日寇深入国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统一战线以来,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与第一次不同,既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合作的组织形式。因此两党的合作一开始就存在着原则上的分歧。蒋介石在内战时期所推行的“安内攘外”政策,一是带有浓厚的反共反人民的色彩,成为其对日妥协的理论基础;二是具有对外依赖的性质,把中国看作是列强的“公共殖民地”;三是其构想的抗战体制,要求国民“整齐划一”,接受蒋介石解释的“三民主义”与国民党的领导,“忠党爱国”,提倡一种“兵营国家”的法西斯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内攘外”论的这些特点实际上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国民党的抗战理论中,抗战开始即表现为单纯政府与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统一战线,企图使抗战纳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轨道,毛泽东深知蒋介石的企图和他所代表的这一政权的本质,因此在倡导统一战线时,根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提出合作抗日的政治纲领。并在抗日救亡的主题下,把革新内政、实行民主政治作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力主实行全面的全民的抗战路线,使反帝(抗日)与反封(民主)的民主主义革命在抗日战争中得以完成,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使形势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这一点,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领导权问题。而在蒋介石看来,共产党提出“为三民主义而奋斗”,只不过是“输诚”而已。因此,抗战伊始,国共两党即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在抗战初期,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促使国民党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本质并未改变,中共争取民主的斗争也越来越冲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为蒋介石所反对。1938 年底,广州、武汉失守后,蒋介石开始加强自己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政策也开始转向,变为消极抗日与积极反共。1939 年1 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成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天下莫予毒”的专制独裁者。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强化”国民党的统治,以对付“华北各地共产党之竟起”,“与共产党作积极之斗争”。因此蒋介石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其特色是注重在政治思想上与共产党作斗争。蒋在会议上说:“对中共是要斗争的,不好怕它。”“我们对中共不像十五、十六年那样,而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现在对它要严正――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它如能取消共产主义,我们就容纳它。”①会议通过的《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中说:“今后本党应着重革命理论之宣传与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以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特别注意。”②事实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使国共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斗争进一步尖锐化。

  1939 年3 月,蒋介石为了对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国人民总动员,特设一个国民精神总动员会,颁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在“国家至上民

  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②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族至上”的名义下,要求对蒋介石国民党“竭忠尽孝”,凡是违背蒋介石所解释的“三民主义”的“纷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1939 年5 月,蒋又作《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进行之程序》的讲演,借研究三民主义之名,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封建买办法西斯理论。他认为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皆有缺点,“偏而不全”,而三民主义则是“涵盖一切”的唯一正当的主义。但蒋介石完全阉割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借孙早年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理论,强调“建国程序”的重点是“训政”,而“训政”不过是要用封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贯输给国民,以加强其封建法西斯的统治,维护封建性的专制独裁。

  为了配合蒋介石的意图,国民党及其控制的报刊,如《三民主义月报》、《中央周刊》、《抗战与文化》、《前卫》等刊载了大量反共文章,极力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论调。其中叶青等人鼓吹蒋介石的“伪三民主义”,进行反共宣传最为起劲。他创办了《时代思潮》杂志,搞所谓“三民主义研究及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先后抛出各种“关于三民主义的研究著作”。叶青完全歪曲和篡改孙中山的思想,尤其是不承认孙中山联俄联共抉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主义”或“原则”,说它是随时代和环境而变化的具体办法,从而否定了孙中山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新三民主义,并说“毛泽东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看作‘新三民主义’,就是不懂得这种区别”①;与此同时,叶青又鼓吹“一次革命论”,认为“三民主义所以要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合而为一个主义,在于要把种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合而为一次革命了。这就是说,欧洲三个时期底历史任务,中国要在一个时期完尽”②。叶青的“一次革命论”与中共党内曾经出现过的“一次革命论”完全不同,其实质是借三民主义排斥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以民生主义代替布尔塞维克主义”①,他认为中国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用不着共产党那一套,共产党又怎样拿这点来作为存在的理由呢?共产主义“已包含于三民主义之中,用不着共产主义了”,为此,他公开说:“请共产主义离开中国吧”②。这就是叶青三民主义和“一次革命论”的实质。而其目的,则是为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张目,他极力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他要求人们对蒋介石“绝对信任”、“绝对服从”③。正如叶青的一个同伙所说:“法西斯主义主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即主张集中主义。民权主义亦系如此。所以,在这一点上,民权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是相同的。”④这可说是道出了蒋介石和叶青的“三民主义”的本质。

  蒋介石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砍向民主自由主义者,一方面砍向共产主义者。民族资产阶级的个别右翼分子如张君励之流,附和蒋介石,在致毛泽东的公开信中,要求毛泽东取消边区,取消共产党的军队,统一于蒋介石,认为共产党既然现在为三民主义而奋斗,从事民族战

  ①叶青:《怎样研究三民主义》(上编)第6 页。

  ② 叶青:《三民主义底创造性》,《时代思潮》第1 期。① 叶青:《三民主义底创造性》,《时代思潮》第1 期。② 叶青《中国政治问题》,第24 页。③ 《时代思潮》第24 期。④叶青:《怎样研究三民主义》(下篇)第58 页。

  争,“不如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应以国家至上为第一义,不要“沾沾于一党一派之利益而不肯抛弃”⑤。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走一条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共产党内,有些人对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的认识也很模糊。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布“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⑥。当时党内就有一部分人有疑问,实行了三民主义,还要不要共产主义?国民党借三民主义排斥共产主义,进行反共宣传时,党内“左”的情绪又有所抬头,对党的路线与政策缺乏统一了解。

  蒋介石国民党挑起的三民主义论争与反共宣传,是与其对日妥协互为表里的,“不反共则不能投降”①,它“把全国人民又打入闷葫芦里了..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②。这场争论实际上关系到抗战能否取得胜利,涉及到抗日的前途,涉及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这迫使中国共产党起而应战。1939 年6 月,毛泽东在《反投降纲领》中指出:我党应实行“用真三民主义对抗假三民主义,争取中间性的三民主义”③政策,他还指出:“两年来,尤其是半年来,代表国民党写文章的人包括叶青在内,发表了许多不但反对共产主义,而且也是反对真三民主义的纷歧错杂的思想’,亦即假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的思想,应加以严正批驳。”④于是,从1939 年6 月到年底,共产党发表了张闻天的《拥护真三民主义反对假三民主义》、王稼祥的《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艾思奇的《关于三民主义的认识》、吴黎平的《叶青的假三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批驳了国民党投降派与顽固派的反动理论。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则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及其前途的理论高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根本见解,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既是这场关于三民主义论战的总结性论著,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形成。尔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一书,重弹独裁专制的老调,毛泽东又著文《论联合政府》加以批驳,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与一般纲领具体化,为夺取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指明了方向。
lsgj046
lsgj048
lsgj048
lsgj048
lsgj048
lsgj048



第三节 独特的社会模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却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模式,即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解决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途径,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相比,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源出而又超出三民主义

  这里的三民主义指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在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中,有时就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甚至干脆说,这种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说来,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①可见,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或社会理论,是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一脉相承的。

  1924 年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由他审定的著名宣言。这个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以此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毛泽东参加了这次大会,是国民党“组织章程审查委员会”成员,并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在他的脑海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有了转变。1927 年10 月《布尔塞维克》的发刊词还把三民主义区分为“革命精神”与“反动思想”两方面。随后,在党内“左”倾路线指导下,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转向全面否定。当时有的中央刊物说三民主义已成为“垃圾桶”,“杀民主义”等等,并且把蒋介石说成是“孙文主义的嫡传”。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一次革命论”影响所致,未能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从而也就不能把三民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纲领。在这种“左”倾路线统治下,毛泽东仍然认为中国现时“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①。1929 年,毛泽东撰写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用通俗的顺口溜阐明红军的宗旨,究其内

  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1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77 页。容,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若合符节。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提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模式,尔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中,又把三民主义作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宣布的三民主义的纲领,基本上是不冲突的。因此,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实行三民主义。”②并号召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毛泽东还指出,三民主义不但是合作抗日的基础,而且是合作建国的基础。其民族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争取全民族的解放,其民权主义将引导这个合作到彻底的建立民主国家,其民生主义则更可能引导这个合作到很长的时期。但是,蒋介石与毛泽东所理解的三民主义完全不同,他实际上否定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假借三民主义旗号,实施封建法西斯式的专制统治,进行反共活动,挑起一场关于三民主义的争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驳斥了“一个主义”的说法,阐明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区分了真假三民主义与新旧三民主义,认为只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愿意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在用“政治力”侵略中国的同时,用“经济力”对中国进行残酷掠夺的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狼狈为奸的关系。从而改变了原来以“反满”为核心,未能独立提出反帝任务的局限,坚决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治纲领;在民权主义问题上,认为“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①,主张建立一个既与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所专有”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相同,又与俄国新发生的“工人独裁政治”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相同的国家,这种国家就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共和国。而所谓“平民”,“实为多数人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②。可见,孙中山所设计的实际上是一个由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在民生主义问题上,孙中山提出的经济纲领,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不容许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主张大资本国有。但不主张立即消灭私有制,而是保护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同时又“限制”或“节制资本”,“以免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③。在土地问题上,则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状况,反映和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因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在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各项纲领时,处处沿引孙中山的言论,足以证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源出于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曾明确说:“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

  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59 页。① 《孙中山选集》下卷,第671 页。② 《孙中山全集》第9 卷,第119 页。③ 《孙中山全集》第2 卷,第338 页。的新三民主主义共和国。”①..

  但是,由于阶级的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也有它的局限性。他始终未能了解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虽然提出了联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对工农群众的力量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主张‘唤起民众’,或‘扶助农工’。谁去‘唤起’和‘扶助’呢?孙中山的意思是说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但这在事实上是办不到的。”②。所以孙中山民权共和国的主张的要害就在于缺乏明确的阶级观念,没有确定各个阶级在这个共和国中的地位,从未正式回答过谁领导谁的问题,这在现实中就很难实现。这一点由毛泽东解决了:民权主义的共和国,“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③。孙中山的经济纲领中,正确地提出了“节制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但在他所追求的共和国中,缺乏明确的领导阶级,这些方针就缺乏实现的可能;他的土地纲领也不彻底,他虽然斥责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但他没有把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置于农村大变动的革命中,相反却沿袭了过去的带有改良主义的方案,过分低估了农民的力量,害怕如果地主与农民发生冲突,农民便不能抵抗,没有找到实现土地纲领的真正道路。所以毛泽东说:“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④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孙中山始终未能接受唯物史观,认为不论在民主革命中或民主革命胜利后,都应当大力宣传和力争实现他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并且要以“民生史观”作为指导思想,“不可再说物质问题是历史的中心,要把历史上的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①这就使他不能不把以阶级斗争为其内涵的许多社会现象诸如平民、国家,政治等概念,抽去阶级内容而变为空泛的概念;不能也不可能真正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而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毛泽东说:“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②。

  毛泽东指出:“我党的新民主主义纲领,比之孙先生的,当然要完备得多;特别是孙先生死后这二十年中中国革命的发展,使我党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纲领及其实践,有了一个极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③毛泽东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在继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又克服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形成了他那独特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二特殊的社会模式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478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8 页。① 《孙中山全集》第9 卷,第371、37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8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挑起的反共高潮,使人们发生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在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困扰的问题是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的要害是两个革命的衔接,民主革命之后紧接着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两者都不是,那么,民主革命的结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党内有人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将引导中国到非资本主义的前途,但非资本主义前途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人们不知道,抗战的胜利是直接达到社会主义呢,还是要经过其他阶段?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回答了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同孙中山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是独特的一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设计的社会模式也是独特的。

  毛泽东充满着深刻的历史使命感,他总是追溯中国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将通过抗日战争,将通过无产阶级及其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终结,其结果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或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毛泽东描述了这个社会制度的蓝图,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大纲领。

  在政治上,既然这场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民主革命,因而它所要建立的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毛泽东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工人与农民单独承担民主革命任务,因而那时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抗日战争扩大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因而“除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外,还要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主革命的分子”①。这种政治制度是独特的,它既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也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阶级联合起来的专政。世界上现存的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不外乎三种: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第一种是旧式民主革命的结果;第二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第三种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如中国所进行的新式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毛泽东吸取了孙中山“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权主义政纲,但明确了这种政权的阶级属性,以及谁领导谁的问题,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至于“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权能分开,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毛泽东则提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实行普遍平等的选举,“这种制度即民主集中制”,这种国体与政体的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①..

  在经济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也是独特的,它既不是完全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更不容许是旧的半封建的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56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7 页。计’”②。毛泽东完全吸收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经济纲领,并把它彻底化和付诸实施。他非常赞赏“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的口号。就“节制资本”来说,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本国人或外国人独占的规模过大而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类,由国家经营管理,免使私人资本操纵国民生计。但既然是“节制资本”,因而“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③。就“平均地权”来说,毛泽东认为必须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合作经济。但农村中的富农经济,还是容许其存在。换言之,“平均地权”“一般地还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④。从上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包含有国营经济、私人经济和合作经济三种经济成分,而国营经济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这种经济结构的设计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纲领是一致的。不过,孙中山在政权结构上没有明确谁领导谁的问题,因而在经济纲领的阶级属性上也是含糊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的国营经济,明确地指出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因而他认为这种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合作经济“也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①。

  在文化与思想意识形态上,毛泽东也提出了独特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是指形式,科学是指内容,大众是指服务的对象,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相适应,这种文化反对的是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与封建复古的旧思想;与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相适应,文化上也是各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因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其中的盟员;与政治上无产阶级的领导相适应,文化上的指导思想也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共产主义思想。但是,由于政治与经济结构是新民主主义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因而就整个文化来说,也是新民主主义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如果以为现在的整个国民文化就是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国民文化,这是不对的。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了当前行动纲领的实践;把用共产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研究学问、处理工作、训练干部,当作了中国民主革命阶段上整个的国民教育和国民文化的方针。”②这被毛泽东称之为“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这是把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观察研究问题等等的方法与整个国民文化的新民主主义方针混淆起来。毛泽东认为,整个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值得指出的是,与政治上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同,文化上只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与封建复古的专制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强调批判地吸收外国的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6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5 页。古代文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①,使之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反对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另一方面,借鉴外国文化是吸取精华,反对“全盘西化”、生吞活剥与形式主义,即使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与这种态度相一致,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也要清理与吸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②。这无疑是针对蒋介石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而发的,但上述这一切都明显反映出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态度。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把这些纲领具体化,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具体地解决了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问题。

  三历史尺度与社会主义前途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所构想的社会模式,其独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中间性的或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的前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后身则是社会主义。毛泽东论证了建立这样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在这里,毛泽东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用历史的尺度来衡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体现出他的历史主义态度。

  如前所述,毛泽东断然否定了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企图,论证了旧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国家在中国不能成立的必然性,所以这里的问题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为什么其结果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必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前面我们谈到“两步走”的理论只是区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而“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①..

  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我们看不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它不能回答民主革命的结果为什么不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因为从理论上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集中表现”②;而且我们勿宁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建立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上的体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③。所以这种“不可移易”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上。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之所以不是社会主义的,就在于它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容许私有制的存在。毛泽东在这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纯策略问题,而的确是社会历史的进程。早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毛泽东就批评“左”倾路线所谓民主革命在重要省份开始胜利之日,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时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中国是一个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7~708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1~65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5 页。何等样的政治经济情况的国家”④。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毛泽东认为,既然中国现在还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那么,在革命胜利之后,因为肃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物,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为怪的,资本主义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这是经济落后的中国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⑤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一方面要“节制资本”,其要旨是阻止出现操纵国民生计的大资本家的出现,就当时的实践意义而言,主要是要没收官僚大资本家的财产;另一方面并不没收其他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并不阻止不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理由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①。可见,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提出,正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毛泽东曾满怀激情地指出,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要实现这个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中就悬着这个崇高目标。但是,中国的现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革命的现实目标是要摆脱这一悲惨命运,要建立一个“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②。毛泽东一谈到这点,就变得非常现实和冷静。他认为,如果共产党人忽视为这个现实目标而奋斗,“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者。”③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完全只是空想”④。毛泽东指出,说也奇怪,有些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不敢正面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而要拐弯抹角地来说这个问题,而叶青之流,则要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毕其功于一役”。前者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后者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于民众的欺骗手段。而共产党人则认为,除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才能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任何的空谈和欺骗,是不会让它迷惑我们的头脑的”①。

  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提出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针对这些人的误解,毛泽东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拿资本主

  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60~161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8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59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59~1060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③毛泽东这一观点,明显地符合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态度。马克思曾经批判过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反对在落后的德国进行资本主义的革命,他们学着法国社会主义者的样子在德国批判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马克思说:“无产阶级不会问,人民的福利对资产者是重要的还是次要的,资产阶级是不是想把无产者当炮灰。他们根本不想知道资产者想什么。他们想知道的是资产者被迫追求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就在于什么能使无产阶级取得更多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④虽然毛泽东与马克思所处的背景和论述的角度不同,但其所取的历史尺度则是一样的。正是从这一尺度出发,毛泽东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当然,毛泽东在论述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时是有条件的,这就是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结果并不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无论是政治上文化上还是经济上,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政治上无产阶级的领导,经济上国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都被毛泽东看作是这个社会中的重要因素,即使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这是一个既非社会主义、也非资本主义,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亦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独特的社会模式,是一个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至于这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毛泽东在这时期所阐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一方面强调不到政治经济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要轻易谈转变到社会主义①,认为这将是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形态,“不但过去和现在已经证明,而且在将来还要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②;但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上层建筑中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主导因素,突出经济领域中国有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占主导地位,他认为这就使得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必然的趋势。毛泽东的分析中透露出这个过渡社会形态的短暂性,以及强调上层建筑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意义。这些大概是导致后来党内某些分歧的最初根源。但无论如何,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的理论创造,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0 页。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第210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69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61 页。
lsgj048
lsgj047
lsgj047
lsgj047
lsgj047
lsgj047



第二节 中国式的革命理论






  毛泽东曾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①新民主主义理论,即是对这一历史阶段发展规律的描述。从宏观上来说,这一中国式的独特理论可以分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的

  ⑤ 张君劢:《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再生》第10 期。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第8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62 页。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第95 页。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第96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1093 页。社会理论。这节我们主要探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一革命的道路――两步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是要正确处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以及揭示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特点,“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②..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革命运动,包括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而这个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③。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过程。毛泽东认为,区分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了革命的性质,才能明确革命的对象与任务。

  区分两个革命,明确现阶段的民主革命性质,必须以对中国的现实国情研究为基础。“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④,毛泽东的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对民主革命性质的认识亦是如此。虽然党的“二大”和“六大”都明确地肯定了现阶段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实际上并没有建立在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因此连续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就毛泽东个人而言,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革命性质的认识。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深深体会到“中国现时确实还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对那时“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进行了抵制,他因此被指斥为执行“富农路线”;“九・一八”事变后,革命主题异常明显,但“左”倾路线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最危险的敌人,直到瓦窑堡会议才扭转斗争方向,毛泽东在这期间又明确地肯定“中国革命的现时阶段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①;在1937 年5 月延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比喻为“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作好,下篇才能做好”。

  以后毛泽东紧紧抓住抗日(反帝)与民主(反封)这一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制定党的各种策略与路线。1939 年底,毛泽东写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时,充分吸收了30 年关于社会性质论战的成果,对中国社会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在理论上具体把握了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确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性质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毛泽东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的区分,既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中各种错误理论的批判。党的历史上连续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斗争矛头指向民族资产阶级,究其实质,正是一次革命论。毛泽东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有革命性的,与旧俄帝国的资产阶级不同,“在旧俄帝国,因为它已经是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是侵略别人的,所以俄国资产阶级没有什么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2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3~684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3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77、78 页、276 页。革命性。在那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①在中国则不能套用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能忽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应与之建立统一战线。托派在革命对象与任务问题上与“左”倾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他们认为“中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要革命就只是社会主义的革命了”②。毛泽东说,我们“不是托洛茨基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必要的阶段,到达于社会主义。”

  ③叶青的“一次革命论”与上述错误完全不同,毛泽东称其为“恶意的宣传家”,是“故意混淆这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提倡所谓‘一次革命论’,用以证明什么革命都包举在三民主义里面了,共产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④,其目的,是想根本消灭任何革命,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性,反对共产党,“‘一次革命论’,不要革命论也,这就是问题的本质”。⑤除了叶青的反动理论外,当时还有一些人并无恶意,也迷惑于“一次革命论”,迷惑于“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毛泽东指出,“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⑥。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还在走第一步,革命的任务与对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推翻这两个敌人的革命,有时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即使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而成了革命的敌人,革命的锋芒也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⑦这就为党的各项方针和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避免重犯“左”倾路线的错误。

  区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要割裂两个革命的关系,“两步走”不是“二次革命论”。毛泽东在谈到两个革命的联系时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①“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②。毛泽东断然否定中国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这种革命虽然一方面在客观上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它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呢?按照列宁的殖民地革命理论,在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任何民族和殖民地各种政治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殖民地国家的革命由于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性质,因而它就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3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160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276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4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5 页。⑥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5 页。⑦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6―64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5 页。义。”③列宁的这一理论为斯大林所继承与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四大”接受了列宁的理论,强调了中国革命已经属于“反资本帝国主义的革命势力”的范畴,”含有社会革命的种子”。但这种认识,总的来说还没有与中国复杂的国情结合起来,因此在实践中的结果是“二次革命论”。毛泽东把列宁斯大林的这一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国内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在这期间,他还使用过人民民主主义等概念④,其含义是一样的。毛泽东以1919 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界,把中国近百年来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此之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此之后,则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①。这一革命,从国际环境来说,它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不管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党派或个人,是何种的阶级、党派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②从国内环境来说,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已经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革命的主力是工农大众以及小资产阶级,因此,这种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后结果,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了。”④

  这种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在革命的性质上仍然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的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的领导阶级变了,革命的主力军变了,革命的前途也变了。毛泽东认为,这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绝大的变化,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位的可怜虫。”⑤从民主革命的这一历史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出发,毛泽东批判了党的历史上的“二次革命论”,尤其是批判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错误论调,国民党要建立一党专政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法西斯独裁专制的国家,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幻想重走欧美资产阶级的老路,毛泽东彻底否定了这种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论点:第一,国际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所绞杀的,无数先烈为此抱恨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想独占中国的时候,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

  ③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 辑,第23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7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7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1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7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50 页。⑤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65 页。可能,它是要在中国发展它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它的入侵是要断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阵营不容许。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和半封建中国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要独立,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胜利之后,再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岂非是完全的梦吃?”①第三,中国的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不容许。在新式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和主力军,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与农民大众,民主革命成功之后,资产阶级想“一脚踢开这些人民大众,独占革命的果实”②,是绝然不行的。大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脱离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建立的仍不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政。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离开工农群众,其结果是“一个自寻死路的前途”③,资产阶级的“一党专政”是断然不行的。

  毛泽东关于“两步走”的理论,沉淀着中国革命历史的丰厚经验,反映了当时世界形势的格局,把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溶进了他那代表人民大众利益、推动历史步伐的巨大意志力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终于使中国革命走向彻底胜利之途。

  二革命的关键――领导权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就新在这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因而与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完全区别开来。中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彻底胜利,并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衔接起来,关键是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因此,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核心思想。

  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无产阶级领导权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出发突出地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历史经验,在毛泽东的心目中,远可追溯到近代中国开始的资产阶级革命,近可寻因于北伐战争。毛泽东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那时还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都失败了。由此毛泽东得出结论说:“在帝国主义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别的阶级,都不能领导任何真正的革命达到胜利。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多次领导过革命,都失败了,就是明证。”①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崛起,孙中山改弦易辙,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但由于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指导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自愿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遂导致革命失败。毛泽东总结说:“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经验,表明了当资产阶级追随着无产阶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0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681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83 页。① 《毛泽选集》第4 卷,第1479 页。级的政治领导的时候,革命是如何地前进了;及至无产阶级(由共产党负责)在政治上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尾巴的时候,革命又是如何地遭到了失败。”①从这种历史经验出发,毛泽东在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极为重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他着重指出1927 年陈独秀所犯的历史错误不应当重复了。他认为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还是使资产阶级跟随无产阶级,“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②毛泽东突出强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已判定不能经过资产阶级的领导,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够完成。”第1 卷,③

  抗日战争的现实,也证明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使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首先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来看,就说明了这一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当局长期实行“安内攘外”的政策,把武装力量集中在消除异己、进行反共反人民的事业上面。在民族敌人深入国土,广大人民强烈要求一致对外,中国共产党倡导民族统一战线的情况下,蒋介石仍然顽固地执着于内战政策。只是在西安事变的特殊情况下,他才被迫答应停止内战,逐步转向抗日,而且其政策的转变很不彻底。因此,毛泽东说:“在今天,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还带着很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对于共产党发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长久的时期中表示不敢接受,就是证据。这种情况,加重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责任。抗日救国的总参谋部的职务,共产党是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④其二,抗战中的民主改革也说明了这一点。抗日与民主,就是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抗日战争中的具体化。蒋介石政权在抗战时期的民主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党、一个领袖,在所谓实现“国家统一”的名义下,实施其封建式的独裁统治,不愿进行真正的民主改革。毛泽东在抗战中则把民主间题提高到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高度,对蒋介石的反民主政策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批评,认为抗日与民主是绝然不能分离的,并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真正的民主政策。与蒋介石提倡“国家的统一”相反,共产党提出“人民的统一”,最终的结局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终于在民主浪潮中被“席卷以去”。其三,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才能使抗日战争进行到底,从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蒋介石的抗日,完全是为了维护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实施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依赖外援,惧怕人民起来,威胁其统治。蒋介石政权的本质是欧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政权,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进行抗日战争。蒋介石把中国看作是帝国主义的“公共殖民地”,他明确说过中国抗日是为美国而战。当美国援助不力时,他又暗中谋求与日妥协谈判,但日本的停战条件太苛刻,蒋介石认为如果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国政府是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假如由于日本采取的政策,中国政府倾倒了,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共产党将会在中国占优势。但是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①这段话说明了问题的实质。毛泽东在抗战伊始即预言了大资产阶级是民族投降主义的大本营,强调只有充分发扬无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6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62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61~262 页。④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62 页。① 转引自林茂生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第401 页。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才能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不致于流产。因此,当蒋介石及其御用文人鼓吹“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时,毛泽东明确指出:“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历史已经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尽此责任的,这个责任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了。”①

  毛泽东还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及其特点论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过出色的分析。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各阶级的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与现实也使他对这种认识深信不疑。毛泽东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前者“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服务并为他们所豢养的阶级,他们和农村中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②。因此,买办资产阶级不但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反而与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一起,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阶级不同,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它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它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大资产阶级又有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因而表现出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这两大基本任务。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革命的同盟军,但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集团中,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是革命的领导者,只有他们才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游民的破坏性,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而使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毛泽东还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必要性。

  《新民主主义论》原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针对当时蒋介石、叶青等人在思想战线上宣传假三民主义以排斥共产主义思想的反共倾向而写的,因此有相当大的篇幅讨论文化问题。毛泽东驳斥了“一个主义”的说法,论述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与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毛泽东把文化革命也区分为两个历史时期。文化革命是民主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反映,是与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复古主义思想的斗争。“五四”以前,所谓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是旧式资产阶级文化斗争的表现,但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几个回合就偃旗息鼓,“它的失败是必然的”;“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①这支文化生力军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斗争。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文化内容上仍是民主主义的,但这种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74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39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97 页。即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②。正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能领导民主革命一样,在文化领域也不能实行领导,“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的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③这就彻底批判了叶青之流“一个主义”的叫嚣。

  总之,由于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反动集团实行反共政策,而某些中间阶级的政治代表则幻想走欧美资产阶级的老路,中共党为曾出现过“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使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突出出来。毛泽东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通过各种具体政策争取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从而保证了抗日战争与整个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三革命的“三大法宝”

  无产阶级如何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并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呢?毛泽东认为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与党的建设。“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①..

  毛泽东的这一结论,既是他自己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对中国革命与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他的思想发展来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运用自如,军事思想达到炉火纯青的圆熟境界,两论的写作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哲学基础,三大基本问题可以说是他这些思想的总结;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与党的历史积累了“失败和成功、后退和前进、缩小和发展的深刻的丰富的经验”,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②毛泽东根据党的历史经验与自己的深刻体会,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匠心独运地提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并精辟地分析了三者的丰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问题实际上是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既然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仍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帝与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么,革命的力量和因素就应该包括一切愿意参加这一革命的各阶级、各阶层的一切人们。无产阶级就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这些因素与力量仅仅是一定条件下的和暂时的同盟者,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向着革命的最主要的敌人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右倾路线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固然会使革命遭受失败,但“左”倾路线天天喊领导权,搞孤家寡人政策,实际上得不到领导权。毛泽东深刻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5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98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05~606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06 页。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①

  毛泽东精细地分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条件下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状况,精心地掂量着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细密地制定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可以说是毛泽东非常突出的特点。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与阶层中,毛泽东发现了农民的革命的潜在伟力。也许是他在中国历史与小说中看到了历代王朝更替中农民的力量,也许是他出身于农民而深知农民的处境和深切渴望,也许是他与农民的天然的情感联系,使得他虽然不是中共党内最早提倡农民运动的人,但却是最为重视农民并与农民浑成一体从事革命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早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认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者,是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战争完全是一场新式的农民战争,那时毛泽东对于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人轻视农民的做法进行抵制,认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农民是中国工人的前身,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中国军队的来源,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也是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这就是说,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①。所以,进行新民丰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把农民群众发动与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并以此为基础,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组成强大的民主革命阵营。

  统一战线中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毛泽东一直认为这个阶级具有二重性,这决定了它政治上的动摇性,决定了它在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尔后又附和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九・一八”事变后又转变政治态度。无产阶级必须根据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变化,同它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保持之。抗日战争中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开始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不明显,但后来证明这个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是有区别的,因此毛泽东在修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加写了一段,认为这个阶级“至今仍然是我们的较好的同盟者。因此,对于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慎重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②。

  买办资产阶级按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对象,但由于它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因此,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时,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帝国主义时,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这一斗争,这时无产阶级应利用这种矛盾,与之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但这种资产阶级政治集团的本质并未改变,因此在统一战线中不仅争权夺利,采取反共反人民的政策,而且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5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03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9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40 页。有可能叛变革命。这里的关键是无产阶级必须采取又统一又独立、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既反对关门主义,又反对投降主义,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武装斗争是革命的另一主要法宝。毛泽东在许多问题上不太同意斯大林的意见,但对斯大林所说的“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的优点之一”这段话却非常欣赏,多次引用。不过,对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理解,毛泽东却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的。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口号,并开始了实际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非常突出这一点。他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俄国,“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①,而必须一开始就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看出枪杆子的重要性。蒋介石是“有军则有权”,“辛亥革命后,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②,没有军权的其他政党,都闹不出什么名堂来。谁有枪谁就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③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该看清问题的实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要在统一战线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没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是断乎不可能的。所以,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在与国民党建立了第二次合作之后,毛泽东极力强调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武装,号召共产党员不要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民族的兵权。当张君励、叶青之流遵照蒋介石的意图,鼓吹取消边区,取消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时,毛泽东严加驳斥,并谆谆告诫全党:“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①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不是如同俄国那样“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②,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进一步发挥了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观点,认为在力量异常强大的敌人面前,革命战争是长期和残酷的,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根据地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因为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革命队伍不能在力量不够时与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斗争,这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战斗中积蓄力量,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认为,这一道路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大国,并且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半殖民地条件下,城市太小,乡村太大,城市不能统制乡村;大国条件下,有充分回旋的余地;再加上先进政党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援助,乡村是能够战

  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42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46 页。③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44 页。①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610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42 页。胜城市的。毛泽东认为,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这条道路比内战时期具备了更有利的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沿着这条独特的道路而取得胜利的。

  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③毛泽东在论述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时,总是把它们提高到党的政治路线的高度。认为党的建设,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就看能否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就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因此,加强党的建设,就成了革命的另一法宝,从而有延安整风运动。
lsgj047
lsgj049
lsgj049
lsgj049
lsgj049
lsgj049



第十三章 实事求是的阐发






  毛泽东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成功地制定出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与策略,并为他的军事著作、两论以及独特的新民主义理论画上句号之后,他的成就已足以使他成为中共党内当之无愧、无与抗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了。其权威性并不在于毛泽东熟悉了多少马列主义的“本本”,而在他的理论符合并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实践。毛泽东从他的思想与中国革命失败与成功的反复经验中,抽出这样一个原则,即马列主义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凝结成这样一个思想:实现这一结合的关键是“实事求是”。
lsgj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