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Written by hhl
- Category: 中医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3)三、急性腰扭伤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力,并从事着复杂的运动。其前方只有松软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无骨性结构的保护。故在负重或不协调的运动中,椎体间关节、后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韧带及周围的肌肉、筋膜等极易受到损伤。急性期若未能给予有效治疗,容易转变为慢性,成为顽固的腰背痛。 【病因病理】 1.病因 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不少人有过腰部扭闪的经历。导致腰部扭伤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弯腰提取重物或挑担、举重时,由于身体两侧用力不平衡,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的单独损伤,或两重以上的组织同时扭伤。正如《金匮翼》记载:"瘀血腰痛者,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 (2)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过屈或过伸动作均可引起腰扭伤。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动,使腰部筋肉扭伤或撕裂,甚至造成撕脱性骨折。 (3)站立姿势不正确,突然扭转腰部或呵欠、剧咳等,均可引起腰部扭伤或岔气。 2.病理 由于外力的作用,脊柱关节发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一过性过度牵扯及扭转后,其小关节或周围筋肉组织发生移位、扭转或撕裂,致组织充血或肿胀,日久瘀坑机化形成粘连。关节囊破裂时,伴有关节内出血、肿胀,机化后形成索状结缔阻织,造成关节内粘连。偶有韧带的过牵而把其附着的骨组织撕下,造成撕脱性骨折,或引起腰背筋膜及神经组织损伤。《金匮翼》记载"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说明了气滞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伤的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腰背痛 发病骤然,伤后即感腰部一侧或两侧局限性疼痛。病人常能指出准确的疼痛部位(这一点在诊断上极为重要)。有些病人在受伤时感到有清脆的响声或韧带撕裂样感觉,随后疼痛为持续性。疼痛轻者可勉强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动。在大声说话、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时均感疼痛加重。 2.局部压痛点 在扭伤早期,受伤局部多有固定压痛点,并与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为了确定痛点,用拇指在腰部反复触压,可在下列部位找出最敏感的痛点。如肌肉和筋膜损伤,压痛点多位于骶棘肌处、第3腰椎横突部和髂骨嵴后部;棘间韧带损伤,压痛点在脊柱中线棘突之间,属深压痛;棘上韧带损伤压痛点在中线棘突上,属浅压痛;椎间小关节损伤,压痛点在椎旁深处;腰骶关节损伤,则在腰骶关节处压痛。 3.腰背肌痉挛 多数病例受伤侧腰肌紧张或痉挛,病人站立或向前弯腰时更加明显,并使疼痛增剧,长时间卧床休息,紧张的肌肉可变松软,但用手触压后又可紧张。腰部一侧受伤时,向对侧弯曲肌肉痉挛明显且剧痛。 4.脊柱侧弯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伤、撕裂引起的疼痛,必然导致肌肉发生痉挛,不对称的肌痉挛,可引起脊柱向伤侧的侧弯改变。脊柱的侧弯是为了照顾受伤组织,使病变周围组织免受挤压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自动调节。疼痛与痉挛解除后,侧挛的脊柱即可正直。 5.牵扯性下肢痛 牵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韧带扭伤、撕裂后刺激了有关神经所致牵扯(涉)的部位,多为臀部、大腿后部和大腿前内侧等处。在咳嗽、大便用力与活动时牵扯痛加重。 (二)诊断要点 1.有明显外伤史。应详细询问腰部受伤时的具体细节,对诊断有重要帮助。 2.腰部有明显的疼痛部位及局限性压痛点。注意压痛的程度和部位的深、浅及范围。 3.腰背痛伴有腰肌紧张与脊柱侧弯,或牵扯性下肢疼痛。 4.韧带损伤,在腰前屈时疼痛明显或加重、伸腰时无显著改变。肌肉和筋膜损伤,转动伸屈腰部时均可使疼痛加重。在前屈姿势下旋转腰部,若活动受限或疼痛增剧,则系腰椎小关节的损伤。 5.X线拍片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提示。除疑有骨折外,多数病例不必拍片。 【手法治疗】 1.原则 舒筋跳络、活血散瘀,解痉镇痛。 2.施术部位 病变局部(腰部)及其压痛点。 3.主要手法 推、揉、振、动。 4.取穴 扭伤、人中、肾俞、痛点、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等穴。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十五到二十分钟为宜,手法刺激宜轻,穴位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七个步骤) (1)按摩扭伤人中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点、揉、推、按对侧扭伤穴(阳池与曲池穴连线上四分之一处)1到2分钟;拇指或中指端压拨人中穴1分钟左右。肌肉和筋膜损伤,应侧重刺激扭伤穴,韧带及小关节损伤,应侧重刺激人中穴。 (2)推揉分拨理筋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侧旁,用双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从内上向外下)做"八"字形分推数遍,双手掌自上而下揉脊柱两侧腰肌(以骶棘肌为主)3到5遍,拇指在最痛点处揉、拨(每个痛点2分钟)并顺其纤维方向推理筋肉数遍。 (3)压振腰部痛点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双掌重叠放于痛点部位、随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压振5到7次(呼气时压振、吸气时抬起)。 (4)捏挤脊柱两侧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双手多指或手掌由下腰部至中胸部捏、挤脊柱两侧背肌3到5遍。 (5)按压俞穴动腰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侧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同时嘱病人主动活动腰部。 (7)屈膝屈髋动腰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揉压阳陵泉、足三里穴零点五到1分钟。而后做屈膝屈髋或回旋活动腰部。 【注意事项】 1.若有后关节错位,可在侧卧位施"推肩扳髋复位法",坐位施"握腕拉臂推棘法"。急性腰扭伤亦可在俯卧位施"托腿按腰晃伸法"。 2.治疗期间,病人应卧硬板床休息,限制腰部晃动3到5日。 |
- Details
- Written by hhl
- Category: 中医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4)四、慢性腰部劳损无典型外伤口的腰部慢性筋肉损伤,称为腰部劳损。如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小关节等组织的慢性损伤。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部劳损占有相当比重。本病多发生于体力劳动者。 【病因病例】 祖国医学认为"久劳"和"劳伤久不复原"是形成劳损的主要原因。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也。"清代叶桂说:"劳伤久不复原为损。"所以,腰部困久劳致伤引起的疼痛称劳损腰痛。 根据发病情况,腰部慢性劳损的病因病理可分为以下几点: 1.腰部筋肉急性损伤后,未作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休息不充分,迁延日久所致。 2.由于多次扭伤腰部,损伤组织撕裂出血,瘀肿吸收不好,久之产生纤维变性或瘢痕组织,使筋肉发生粘连,压迫腰骶神经后支,是产生腰痛长期不愈的主要原因。 3.多数病例是由于工作繁重,或单一姿势的长时间弯腰劳动、持续性负重,使腰部组织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容易发生疲劳,天长日久形成慢性劳损,局部组织水肿、缺血、纤维变性、增厚或挛缩等。 4.在剧烈活动或劳动后,不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或立即吹风,冷水冲洗,风寒湿侵入机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动不畅。由于骤然受凉或外邪所感,致肌肉紧张、小血管收缩、严重地影响腰部筋肉组织的营养与代谢。长期营养障碍,使筋肉发生纤维变性,而导致慢性腰痛。 5.腰骶椎先天变异(畸形)及体弱或退变等,亦是形成慢性劳损的内在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病史 部分病例既往有明显的腰部急性扭伤史,或经多次扭伤,也有无明显外伤史者,但与其工作性质和不正确的姿势有关。 2.腰背痛 单或双侧腰部大面积隐痛,或酸痛不舒、腰部发紧、沉重、乏力,病人不能明确地指出疼痛部位。疼痛在过量劳动后加重,休息减轻,病人可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腰部运动一般明显障碍,但活动时可能有牵掣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明显加重,并可伴有下肢的牵涉性疼痛。 3.压痛点 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出现较广泛的压痛点,但不固定,经反复触压,痛点可有变化。本病压痛点一般位于腰骶关节,第3腰椎横突尖部,髂嵴后四分之一处,腰3、4、5棘突间,腰4到骶1棘突与横突之间的椎板处,髂后上棘内侧缘及外方二横指等处。 4.腰肌痉挛或萎缩 腰肌痉挛常发生于严重劳损的病例或急性发作时,并可出现脊柱侧弯及疼痛的加重,常见于一侧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劳损,按之较硬,并有结索状物触及。少数病例,腰部活动正常,无畸形和其它改变,仅为骶棘肌萎缩、无力、压之敏感,棘间隙可找到压痛点,亦为腰部劳损所致,对此类病例应注意有否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 兼受风湿者,患部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或僵硬,感觉较迟钝。 (二)诊断要点 1.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 2.腰部酸痛不舒,在劳累后或阴雨天加重。 3.直腿抬高试验多接近正长,腰部运动受限制不明显。 4.压痛点处用百分之一普鲁卡因2到3毫升封闭,症状常可缓解或消失。 5.X线检查,仅提示腰骶椎先天变异或骨质增生,余无异常发现。 等于腰部劳损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如陈旧性脊椎骨折、腰椎结核、肾脏疾病、前列腺炎、妇科病等,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 1.原则 温经通络、活血三瘀,剥粘连、舒筋止痛。 2.施术部位 以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3.主要手法 推、揉、滚、拿、拨。 4.取穴 命门、肾俞、环跳、委中阳陵泉,腰臀部痛点。 5.刺激量及时间 以中等刺激量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二十五分钟为宜。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推揉滚挤腰部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双手掌交叉分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作上下纵行分推5到7遍。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下而上揉、掌根关节滚、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推按分拨痛点法 接上法。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拨骶棘肌数遍;而后,用拇指端重点推按拨结索之痛点,每点2分钟左右。 (3)捏拿脊柱两侧法 结上法。用多指纵、横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背伸肌数遍;(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4)叠掌摇摆推按法 接上法。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椎(脊柱)背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按2到3分钟。 (5)脊柱背伸滚打 接上法,嘱病人将脊柱尽力背伸。术者用一手小鱼际部滚打腰骶部及臀部两侧数分钟,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6)按摩俞穴痛点法 接上法。用双手拇指轻力揉压两侧肾俞,重揉压腰臀部的痛点及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等穴(肾俞穴1分钟,其余各穴半分钟即可)。 病人取仰卧位,可施"屈膝屈髋动腰法"和"直腿屈髋动腰法",而后揉拨阳陵泉,压放气冲穴。 病人取坐位,施术"推搓腰背拿肩法",术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扶肩,另一手由上而下推抚背腰部数遍;继之,一手掌紧贴腰部脊柱横搓1到2分钟;多指捏肩部结束。 【注意事项】 1.腰背肌功能锻炼对劳损腰痛的恢复极为重要,是非急性综合治疗措施中很重要的一环。常用练习方法有:"鱼跃式及拱桥式"两种。 2.局部热疗及痛点封闭。有助手巩固和提高疗效。 3.病人平时应睡板床,用宽皮带束腰,注意腰部保暖,防寒。 4.如系腰背筋膜损伤,可于病人侧卧位加施"按压腰部痛点顿拉下肢法"数次,并施推、滚手法数分钟。 五、退行性脊柱炎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脊柱骨关节炎、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或老年性脊柱炎。是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诱发的一种脊椎骨慢性病变。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最常累及。临床上以腰椎多见,颈椎次之,胸椎下段亦可发生。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老年性组织退行性改变,慢性积累损伤(劳损)、风寒外邪侵袭或久卧湿地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从生理角度来说,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期,一切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关节组织也不例外,脊椎骨也同样会发生组织变性,而形成骨赘。在多年腰部活动的劳动者,发生退行性脊柱炎的时间就会更早,症状从也较严重。 其病理变化是从关节软骨变性开始。由于变性使关节软骨失去润滑发亮的外形、变成粗糙而缺乏弹性的黄色软骨,而后逐渐软化和碎裂,并可发生软骨脱落。暴露出的骨面,经长时间的磨损,骨面发生硬化,在软骨的边缘与关节囊、韧带的附着处出现新骨增生,形成骨赘,骨赘多为刺形成唇形,故又可称为骨刺或骨唇(唇凸),甚者相邻椎体缘的骨赘连接在一起,而形成骨桥,导致脊柱僵硬或失去活动功能。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病多为四十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腰背酸痛,活动时脊柱僵硬,在劳动时症状加重,休息后化转(夜间加重)。晨起时腰部僵硬、疼痛增剧,经短时间轻微活动疼痛减轻,活动过度或过劳后又使症状加重。腰部喜暖怕冷,久坐、久立时可出现腰背痛。脊柱炎的病程,短者几个月、长者数年至十数年。检查时可发现脊柱运动受限制或僵硬感,但一般无明显的肌肉萎缩或肌紧张,腰部痛点不集中,脊柱姿势可有异常改变,直腿提高试验可接近正常,腱反射无改变。 X线拍片检查,显示多个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硬化。但椎体轮廓和小关节间隙界线清晰,脊柱生理曲线异常或无明显改变。诊断要点如下: 1.发病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常有慢性积累性损伤史。 2.腰部僵硬疼痛,下肢紧张感易疲劳,或伴有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 3.X线拍片,显示多个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多为刺状或唇状凸起),关节突尖锐,或有筋肉组织钙化,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亦有助于排除其它疾病。 【治疗】 1.原则 舒筋活血,行气通络。 2.施术部位 腰骶部两侧及下肢。 3.取穴 夹脊、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风市、阳陵泉、解溪等穴。 4.主要手法 探、滚、压、动。 5.刺激量及时间 一般用重刺激,每次治疗三十分钟左右,每日1到2次。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个体位施术) 病人俯卧位 术者立于左侧,用手掌推、揉腰骶部两侧数分钟;掌根或肘部揉、拨、按、压背腰部两测骶棘肌数分钟;掌指关节滚腰骶部病变部位数分钟。一手掌压腰脊柱部,同时另手托大腿与扳肩,使腰部尽力扭转或后伸。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按压夹脊穴3到5遍,揉肾俞,搓命门,重压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拨昆仑。 侧卧位 术者立于后方,双拇指由上至下向对侧前方按压棘、横突之间的骶棘肌数遍;或一手握肩部后扳,同时用另一肘部紧贴棘突旁,自上而下向前方顿挫性按压数遍。而后,施"推肩扳髋动腰法"(双侧)。 仰卧位 拇指揉压风市、阳陵泉、解溪穴;施"屈膝屈髋动腰法",以屈伸回旋腰部。 端坐位 术者立于后方,施"旋转脊柱推棘法"。即在旋转脊柱的同时,另手拇指以协调动作由上而下逐个推动棘突,以松动脊柱小关节。最后,让病人屈伸脊柱,同时一手扶肩,另手掌部在背腰部施推擦手法数遍,双手捏拿肩部结束。 【注意事项】 1.若有下肢放射或牵涉痛,可在腿部加用"正坐攀足过屈法",以达到牵拉、舒松腰及下肢后部筋肉的作用。 2.若与风寒湿关系密切,可在腰骶部加搓法,施术数分钟。 3.类风湿性脊柱炎,前期可参考此法施术,后期采取其它疗法为妥。 4.配合醋离子导入或其它疗法。 5.卧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应注意适宜的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腰部等。 |
- Details
- Written by hhl
- Category: 中医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5)七、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与外力损伤等因素,使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的缺损处向外膨出,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是一种临床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影响病人参加体力劳动和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椎间盘的构造与功能】 1.构造 正常人体的椎间盘共二十三个(第1、2颈椎间无椎间盘),位于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保持着椎体间的互相分离,避免骨与骨之间的磨擦和冲撞。椎间盘由纤维环、软骨板、髓核3部分组成,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软垫,在充沛时期约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 软骨板 由玻璃阳透明软骨构成,在椎体上、下面各1个,构成椎间盘的上、下部分,与椎体紧密相连。幼年时期,软骨板较厚,至周缘的骺环完全骨化与椎体融合在一起时,则软骨板变薄,且凹陷于骺环之中。软骨板的边缘以纤维固定骺环之上。 纤维环 为坚韧的纤维软骨组织,呈向心性分层排列。各层纤维呈三十度到六十度的交角,斜形连接于相邻上、下两椎体缘,呈格子状。由于纤维环的环绕,将髓核固缩于中央。纤维环的外围不仅和上下骺环连接紧密,而且与前、后纵韧带相互愈着。 髓核 髓核由富于弹性而又柔软的浆状灰白色半固体物质构成,位于软骨板和纤维中央。髓核本身有很大的张力,无一定形态,可随着脊柱的运动而变形。早期,髓核的含水量约为百分之八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成人的髓核与纤维环之间无明显的分界,到了老年椎间盘完全变成象粥团样的一个肿块。由于椎间盘的萎缩,胸段脊柱的后凸明显加大,形成驼背,脊柱长度缩短,身体明显变矮。 椎间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按年龄可分为三期:1到二十岁为生长发育期;二十到三十岁为发育成熟期;三十岁以后为退变期。完全成熟的椎间盘,其软骨板较薄,嵌于椎体的上、下面骺环以内;纤维环的张力大而有弹性。椎间盘借助于软骨板的渗透作用与椎体进行液体交换,以维持其新陈代谢。 2.功能 (1)连接脊柱、产生运动 脊柱的椎体之间是靠椎间盘相连接。其运动与椎间盘的功能有关。在脊柱的各种运动中,椎间盘不仅变形,而且向运动的相反方向凸出。由于椎间盘的存在,使脊柱具有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多种运动功能。 (2)负重 当负重时,椎间盘依赖髓核的弹性、纤维环的张力和软骨板的变形来适应。这些组织健全时,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而不受损害。根据人体试验测定,当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平卧时,腰部髓核压力约为十二千克或略高。在直立时,压力为十二千克加其平面以上体重的总和,即约为四十五到六十千克。当脊柱运动时,髓核可做为杠杆作用之支点,所受压力更高;由前屈自然伸直时,压力可增加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做剧烈活动或搬取重物时,其压力一时可增至数百千克。尸体脊柱椎间盘测定证明,正常髓核能承受三百千克的压力而不破裂,即每平方厘米可负重约六十千克。这些重力的作用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垂直压力,使椎间盘组织向周围扩(散)展,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和张力而复原。 (3)吸收震荡、保护中枢神经 由于椎间盘的存在,避免了椎体之间的直接磨擦和冲撞,人们在日常活动、劳动或生活中,不断由外界传入人体内的震动、冲击力作用于脊柱时,椎间盘就象弹簧和橡皮垫一样起到了缓冲外力吸收震荡、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而不使机体造成损害。 【病因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解剖学上的弱点;外因则是进行损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冷(凉)、潮湿的刺激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和患椎骨凸关节错位、椎间韧带损伤、椎体旋转、椎间孔的前后径变狭,产生脊神经根受压症状。如神经受压长期得不到解除,则可出现损伤处的神经根变性,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同时可伴有腰臀部筋肉的代偿性损伤。 (分类) 根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病理和临床表现,可作如下分类: 1.根据突出的方向,可分为椎体内突出与椎体外突出两大类: (1)椎体内突出(又称纵向突出) 仅觉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压症状。造成椎体内突出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髓核内压力增高;二是软骨板或椎体因受损伤或疾病而变薄弱,使髓核有穿过软骨板凸入椎体内的可能。一但发生椎体内凸出,髓核即在椎体内占居一定的位置。此类突出的发生率,据施莫尔氏在三千具尸检中,发现此种改变者占百分之三十八.故后人有把椎体内凸出称为施莫尔氏节的命名。 (2)椎体外突出 即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膨出。由于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下腰段)在解剖学上的弱点,髓核易从椎体后缘、后纵韧带两侧向椎管内凸出,压迫脊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形成这种改变的因素,常是纤维环先有退变,而髓核的膨张力正常加上某种外在因素造成的损伤,肌肉和韧带的紧张,使髓核从裂隙处向椎体外凸出。这种改变多发生于负重及活动量较大的腰4、5和腰5骶1椎体之间,腰3、4椎体之间较少见。 2.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幼弱型(又可称隐藏型) 为纤维环不完全破裂,仅纤维环的内层破裂,外层尚保持完整。纤维破裂的软弱部,可因椎体之间压力的排挤作用,使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向软弱部的外围膨出。突出物的大、小与纤维破裂程度和椎体间压力的高低成正比,与外界阻力的大小成反比。即纤维环破裂严重、椎间隙压力大、外界阻力小,突出物就大;反之,纤维环损害轻、椎间隙压力小,外界阻力大,则突出物必然缩小,甚至消失。因突出物大小不一,其症状可轻可重。 (2)成熟型 即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自断端向外移出。若突出物上被一薄膜,而与邻近组织隔绝,可不发生粘连;若突出物表现无被膜,则可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其临床症状为持续性的,而且逐渐加重。也有突出物以蒂相连,游离于椎管内神经根之前内侧或外侧,可造成脊柱侧弯时左时右的变换。有时破裂的纤维环组织大块向后突出,排挤或穿破后纵韧带,压迫马尾神经根的前侧,成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出现鞍区麻木、双侧坐骨神经痛与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等。 (3)移行型 介乎前两型之间,纤维环接近完全破裂,如继续发展,纤维环可完全破裂,若处理得当,膨出的髓核可缩回椎间隙而愈。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发病年龄与病史 本病常发生于二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少数仅有过劳、受凉史。 2.症状 本病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和单双侧下肢沿一定的神经路线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屈膝屈髋或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本病引起腰伴腿痛的类型有下列几种:(1)伤后突然腰痛,随即出现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径路的疼痛。是突出物压迫一侧神经根所致。 (2)伤后仅感下腰部空虚,或暂时疼痛,次日起床后方感腰伴坐骨神经痛。 (3)伤后横贯性腰区疼痛、僵硬,隔数日或数月后腰痛缓解,始出现坐骨神经痛。 (4)偶有伤后腰伴双下肢疼痛,或交替性坐骨神经痛者,为突出物位于椎体后方,或突出物在椎管内左右移动所致。 3.体征 (1)脊柱畸形 包括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平直或后凸。畸形的产生均系为了扩大椎间隙,使突出物变小,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所致。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脊柱为了使突出物躲开神经根,则上身倒向健侧,局部凸向伤侧;反之,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下方(即神经根与马尾的成角处),则上身倾向伤侧,局部凸向健侧。若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前方左右移动,则可出现交替性侧凸,即在一次检查时腰凸向健侧。若突出一次检查时又凸向健侧。平腰或后凸是由于较大的突出物位于椎体后方,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动所致。 (2)脊柱移动障碍 脊柱移动受限的方向、程度,取决于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与突出物和神经根的关系,一个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多半为腰后伸受限明显,前屈或侧弯受限较轻。如轻度椎间盘突出,突出物将接触到尚未挤压神经根时,病人卧位休息则无腿痛,坐起或站立则产生腿痛,腰不能前屈,否则神经根被拉紧而腿痛,腰后伸时神经根离开突出物则腿痛减轻或消失;如突出物过大或椎管前后径较小,则把神经根推挤到椎管后壁与黄韧带靠紧,这时腰反而不能后伸,因腰部越后伸,黄韧带形成的皱褶越严重(增厚),越加重对神经根的挤压。 (3)腰区触诊可发现 患椎棘突旁压痛并沿相应的神经径路向下肢放射痛,该棘突常出现偏歪;偏歪棘突上、下间隙宽窄不等;伤处棘上韧带条索样纵行剥离、钝厚、压痛;棘间隙可有隆起的软块、压痛;或单双侧腰肌紧张。 (4)腱反射异常 多数病例可表现为腱反射的异常。腰3、4椎间盘突出,表现为髌腱反射异常;腰5骶1椎间突出,为跟腱反射异常;若腰4、5椎间盘的突出物过大,亦可压迫骶1神经根,出现跟腱反射的改变。检查时应注意双侧对比,有无亢进、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判定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5)神经根牵张试验阳性 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在四十五度以下出现疼痛;"扳颈压胸试验"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上方时,出现腰伴腿痛;"屈区试验"出现腰伴腿痛时,则有利于确定病变部位。 (6)神经根挤压试验阳性 包括"挺腹闭气试验、挺腹咳嗽征和隔掌击顶试验",出现腰伴腿痛,对确定是否有椎间盘突出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7)肌力与肌张力改变 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足背伸、或跖屈力减弱;有明显坐骨神经痛的病例,因长期行走不便,可出现小腿肌肉萎缩,其张力明显降低。 (8)小腿感觉异常 多数病例有小腿外侧、或后侧酸胀、麻木及痛觉减退。感觉减退区在小腿前外侧及拇趾根部,为腰5神经根受压;外踝部与足背外侧感觉减退,则为骶1神经根受压。 (9)压痛点 本病压痛点多位于腰4、5和腰5骶1之间棘突旁开2厘米处(按压时,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居缪、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4.X线检查 腰骶椎X线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其它疾病(如结核、肿瘤、骨折等),并有利于发现椎间盘突出的一些线索。本病常见的X线征象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正位片 可同时脊柱侧弯,椎间隙两侧不等宽,棘突偏斜与棘突过线失常。 (2)侧位片可显示 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或平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任何两个腰椎体上下四个缘不能在一条直线上。用直尺放于相邻两椎体的后缘(上位椎体后上缘及下位椎体的后下缘),若出现上位椎体下缘和下位椎体的后上缘,也通过直尺,即说明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平直。 椎间隙等宽或前窄后宽。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腰部椎间隙呈前宽后窄现象。若出现前后等宽后前窄后宽征象,应视为突出间隙。测量方法:沿两椎体相等缘(上位椎体下缘与下位椎体上缘)各划一条延长线,观察其椎间隙有无宽窄的改变。 椎间隙变窄。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结果、若有下肢神经受累症状,可视为突出间隙。若有相邻椎体缘骨质致密硬化,而无坐骨神经症状者,可视为椎间盘退变,而不作为椎间盘突出的征象。 椎体缘硬化与唇状或刺状骨赘。该现象多见于椎体两侧或前缘,后缘较少见。如临床症状典型、X线片具备下列一种情况者,可有诊断意义。1.局限性某相邻椎体角增生、硬化;2.某相邻椎体后缘增生者。 椎管内游离骨块 此颇少见,但有时较大,向后游离在椎管内。此征象对该病诊断有肯定意义。但其发生机制不明确。 腰骶角变直多见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或变性。因腰骶角变异较大,所以,只有腰骶角明显变直,才有其临床意义。测量方法:沿腰椎、骶椎中轴各划一条直线,测量其交角,正常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间;或以骶骨上面与水平面所呈角度乱表示,正常腰骶角为三十度到四十度。 (3)斜位片 显示病变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征象。 总之,本病从生理到病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有许多特点,决不能单独地去研究X线检查的征象,更不能企图找出本病的绝对特征,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畸形全面分析,找出规律,做出正确判断。椎间盘突出定位诊断。 【治疗】 1.原则 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纵韧带的张力,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解除突出物对椎间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恢复椎间力的平衡。 2.施术部位 腰臀部及伤侧下肢,以腰部为主。 3.取穴 腰部压痛点,大肠俞、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人中、扭伤、风府及耳部的腰点、臀点、坐骨点、神门穴等。 4.施术手法 按、揉、推、抖、动、牵。 5.刺激量及时间 应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和伤情,适宜选择、中、重度刺激量;每次治疗时间,约二十五分钟为宜。 6.手法操作(分为常规手法与复位矫形手法两个部分) (1)常规手法(分以下四个体位) 病人俯卧位 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手掌或掌根部由轻到重,自下向上推、揉骶、腰部两侧5到7遍;叠掌或前臂揉压腰骶部脊柱两侧数遍。拇指或肘尖拨、压伤侧大肠俞穴,同时用另手或前臂托起伤肢股部、将其向后过伸;(可加用"托腿按腰晃伸法",见后)数次;双手大鱼际向前上方推抖大肠俞穴2到3分钟;小鱼际或掌指关节部滚腰骶部脊柱两侧3到5分钟(肉腰部肌肉放松,可让病人坐位,施术"腰椎旋转复位法",见后)。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及臀部索条,揉压环跳、承扶、委中、承筋或大肠俞、殷门、承山、昆仑等穴(交替选用),掌指关节滚伤侧下肢坐骨神经路线数分钟。 病人健侧卧位 术者立其背后,双手拇指紧贴腰段病变部位的棘突与横突之间,在一助手牵引下肢时快速按抖5到7次(可用腰胯引伸推按法,或侧卧复位手法),手掌推、前臂揉、压下肢胆经路线5到7遍,拇指揉拨阳陵泉、绝骨、昆仑等穴。 病人取仰卧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掌根揉压髀关至粱丘穴一段5到7遍;拇指揉拨小腿前外侧段,重压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穴。一手拇指重压健侧扭伤、后溪或手部腰痛点、同时嘱病人抬高或屈伸伤肢髋、膝关节数次。用一手大鱼际部压放冲门穴,另手拇指压、拨照海穴。 病人取正坐位 术者立于后方,一手扶病人肩部,另手掌部由上而下推抚、横搓腰骶部,以温热感为度;双手捏肩井、拿肩部结束。 若病人腰痛难忍,不能配合治疗,可先用拇指重压人中穴,对压印堂、风府穴,或拇、食二指揉捏耳部的俞穴(腰、臀、坐骨点),强刺激对侧扭伤穴,或点揉同侧第2掌骨桡侧敏感点数分钟,待腰腿痛有所缓解,再施术上述手法。 (2)复位和矫形手法(统称动腰手法) 下列手法可根据病人体质及伤情,有选择地穿插在常规手法中施术,亦可单独应用,如"腰椎旋转复位法、悬腹牵伸按抖法"及牵引等手法。为便于练习,按体位将常用动腰手法分述如下: 1)坐位 腰椎旋转复位法 病人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双臂自然下垂;助手面对病人正坐,固定其双下肢,以维持病人正坐姿势。术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拇指摸清患椎棘突偏歪的方向(以第4腰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 术者用右手自病人右腋下经腋前、掌根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指扶持左侧颈肩部(嘱病人腰部放松,稍低头,双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动),左手拇指桡侧抵紧向右偏歪棘突的蚴侧,在右手下压颈部、身体前屈、侧弯及旋转动作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方顶棘突,可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咯啪"响声,示复位。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推理两侧骶棘肌与棘上韧带数遍。亦可施"握腕拉臂推棘法",见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双手推肩动腰法 病人坐势同上,两臂交叉于胸前、手握对侧肩或前臂;助手固定病人双膝上部。术者立其后方,双手分别按扶病人两肩外侧,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推至最大限度,将腰部充分充分旋转,左右反复数次。此法亦适应于其它腰痛。 扳肩推腰后伸法 病人正坐于方凳或床缘上,两腿稍分开。术者立其背后,一手握肩部,另手掌根放于同侧腰部,双手协调的后扳、前推,将腰部充分扭曲、过伸。然后,用同法施于对侧,反复3到5次。此法亦适用于腰部劳损及退行性脊柱炎的病例。 正坐攀足过屈法 病人正坐于硬板床上,两下肢伸直,尽力前屈,同时术者双手握拿病人腕部(或肩部),用力牵拉,将其腰部过屈,反复5到7次。此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后期神经根粘连的病例。 2)俯卧位 悬腹牵伸按抖法 病人俯卧,下胸段与髂股部各垫一枕头,将腹部悬空(腹壁离开床面)。此时,助手二人对病人脊柱畸形拨伸牵引。术者立于病人左侧,双手掌重叠放于病变部位,进行有节律的顿挫性快速垂直按抖5到十分钟(此时,嘱病人随之张口呼吸)。此法对于较大的中心型椎间盘突出症不宜采用。幼弱型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最佳。 托腿按腰晃伸法 病人俯卧。术者用一手掌按压腰部病变部位,另一前臂托住病人两学滞股部,将其(托平)离开床面;双手协调进行晃动、推扒、牵伸、按压动作,使腰部过伸。此法适用于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腰部扭伤的病例。 3)侧卧位(健侧卧位) 推肩扳髋复位法 详见"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治疗手法。亦可施术"定点推扳复位法。" 腰胯引伸推按法 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前臂托起伤侧小腿,手掌握拿膝部;另手拇指压准椎旁痛点。此时,托小腿之前臂将膝、髋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将腰尽力前屈),然后牵直下肢并向后扳,使腰后伸二十度到三十度,同时另手拇指用力推按痛点,可反复操作十五次左右。此法亦适用于其它腰痛病例。 足蹬手拉过伸法 术者双手分别握拿伤侧肩、踝部;同时,用一足掌抵紧病人腰骶部,而后手足协调的轻轻蹬拉几次,待病人腰部放松时,突然用力蹬拉一次,将腰部过伸,然后用一手小鱼际在腰部施滚法数分钟。此法慎用于体弱及严重的中心型椎间盘突出症。 4)仰卧位 抬高伤肢牵提法 术者一手或前臂托起小腿,另手握拿踝部,在四十度到九十度的不同角度顺向牵拉伤肢。在八十度到九十度时,可用双手紧握下肢远端适宜部位向上提牵数次。在四十五度以内,可用两手分别托握足跟,足掌向远端牵拉,并抬起伤肢(抬起动作应缓)。 屈膝屈髋动腰法 术者立其右侧(嘱病人下肢屈曲),一前臂按扶病人双膝前下方,另手托握双足跟,双手协调动作,进行顿错性的向胸腹部用缓力按压并左右旋转腰部、伸直下肢。此方法亦适用于其它慢性腰痛。 5)其它 站立背闪动腰法 医患背靠背站立,两肘弯部相挽。然后术者弯腰挺臀(用臀部抵紧病人腰部),将病人反背起(此时,嘱病人全身放松,双足离地),以臀部为着力点,两膝一屈一伸,并前后、左右摆动,使病人腰部跟随其活动。活动幅度要由小到大(腰部有响声者,效果更佳)。新发的椎间盘突出症及急性腰扭伤、脊柱学关节错位的病例较为适宜。 腹部悬空足踩法 病人俯卧于踩床上,胸及髂股部各垫一枕,将腹壁(离开床面)悬空。术者手握踩床之横杆(以便控制刺激量),然后用一足横放于病人腰骶部,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一踩一松,切忌屏气。此法常用于体质强壮,病史较长、后凸畸形不太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症,对后凸的矫形有一定作用;慎用于年老、体弱及严重骨病的患者。 牵引复位矫形法 人力对抗牵引法:病人俯卧于板床上。用一棉垫紧束于胸部中段(棉垫高处不宜超过肩胛下角),然后用一长条布带由背部经腋下掏出,在胸前扎紧(以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固定于床头;再用两个小棉垫分别包绕两小腿下部,用布带绑紧固定,助手3到5人用双手握一端之固定带,向下拨伸牵引(力量以病人能耐为度,不宜猛拉、猛放)。此时,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双拇指紧贴棘突两侧,由上而下进行顿错性按压数遍,或双掌重叠放于病变部位,作垂直的顿错性按压数次,闻复位响声(为佳)。双拇指施理筋手法数次结束。 机械牵引复位法:有轻量持牵、重力牵引、悬吊牵引三种方法。 轻量持牵法 病人固定同上法,另在病人足部床头置一滑轮,头部床腿垫高,将床呈三十度到四十五度斜坡;然后把4到十千克重量的物体用绳子绑好系于两踝之间的布带上,将绳子通过滑轮,物体垂于床头下方,利用下半身及物体重量对脊柱的腰段进行四十分钟至数小时的持续性牵引。牵引过程中,病人不能忍受时,可适当减少牵引物体的重量,或适当降低床的坡度。牵引解除后,术者于患处施滚、揉手法缓解即可。 重力牵引法 病人俯卧于特制的牵引床上,胸部固定同"人力对抗牵引法"。牵引前先将特制的牵引衣及棉垫铺在床上(相当于小腹部)然后病人俯卧于上床面。术者将棉垫由两髋前包绕于骶部,再将牵引衣扣紧(牵引衣的下缘不超过大转子),牵引带下端的挂勾扣于弹簧称的链环上,助手缓慢的转动手轮,逐渐增加牵引力(牵引量以病人耐受为度,或触到腰肌绷紧、棘间隙增宽即可)。术者可参照"人力对抗牵引法"的手法施术。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1周。 悬吊牵引法 用特别的牵引衣,将病人固定于特制的悬吊牵引架上。嘱病人主动做下肢的前后、左右摆动数分钟,以活动腰部椎间隙。在牵引同时可加用滚、揉、扳、推等手法。 牵引可扩大椎间隙,减少椎体间的压力,紧张椎体周围纵韧带及椎间韧带,矫正脊柱畸形,并有助于除肌肉痉挛,促使髓核还纳,恢复脊柱内、外平衡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本病治疗期间,应嘱病人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严重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应慎用按摩手法治疗。 3.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复位后,应卧床休息1到2周(卧床姿势不限,以舒适为度);3周后,开始做"鱼跃式或拱桥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受凉与潮湿。 4.神经根受压症状解除后,应注意对症处理,或配合透热疗法。 5.按摩治疗前,要排除脊椎结核、肿瘤、骨折等骨质病变。 |
- Details
- Written by hhl
- Category: 中医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4)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亦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临床较多见。 【解剖生理】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于前凸的顶点,是1到5腰椎的活动中心,成为腰部屈伸及旋转活动的枢纽。两侧的横突粗长,2、4次 之,1、5横突最短并向后方倾斜。由于腰3横突最长,承受杠杆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着的韧带、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损伤的机会增多。 腰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粗大,构成腰、骶神经丛;后支较细,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与后关节,外侧支成为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自腰椎1、2、3椎间孔发出,穿过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之后,行走于腰椎2、3、4横突的背面,紧贴骨膜经过横突间沟,穿过该横突上附着的肌肉到其背侧。但腰4、5脊神经则无皮神经发出。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前侧有腰大肌、腰方肌,横突尖端有横架于棘突与横突之间的横突棘肌,两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背侧有骶棘肌。另外,尚有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借助于腰背筋膜,起于1到4腰椎横突。 【病因病理】 腰椎两侧横突所附着的肌肉与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以维持人体重心相对平衡和稳定。因外力或受寒冷刺激等原因,使一侧腰背筋膜和肌肉强烈收缩时,其同侧或对侧均可在肌肉牵拉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下,附着于第3腰横突部的筋肉组织,最易引起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横突撕脱性骨折,合并广泛的肌肉、筋膜、肌腱撕脱伤,引起出血和浆液渗出。损伤轻者,则产生横突部骨膜增厚与肌肉附着处撕裂、出血、肿胀、肌肉紧张或痉挛,使通过肌肉、筋膜间的神经后支外侧支或血管束受到卡压,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常有腰部扭伤或慢性劳损的历史,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2.腰臀部疼痛或酸痛,常扩散至同侧下肢膝平面以上,少数病例可窜到小腿(为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腹压增高时对疼痛毫无影响。个别病例可出现伤侧股内收肌紧张、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直腿抬高足背伸试验阴性。 (二)诊断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施术部位 腰臀部及伤侧下肢。 3.取穴 肾俞、压痛点、环跳、委中、冲门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揉、弹拨、顿拉等。 5.治疗时间及刺激量 每次治疗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慢性损伤、体质较好者,手法刺激宜重;急性损伤,体质较差者,则宜轻手法施术。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个步骤) (1)推揉脊柱两侧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用手掌由上而下推脊柱两侧5到7遍;而后用双手大鱼际分放于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揉搓3到5分钟,以舒松腰肌。 (2)挤弹横突尖端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用拇、中指分别挤压、弹拨第3腰椎横突尖端两侧,而后拇指抵紧骶棘肌外缘向中线推拨数遍,以达活血三瘀,剥离粘连,解痉止痛的目的。 (3)推拨按压臀肌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健侧,用双手拇指由后向前推拨臀中肌后缘条索状物数次;而后由上而下按压该条索状物3到5遍,以解痉、消肿、止痛。 (4)重压环跳镇痛法 病人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后方,用肘部重压环跳穴或臀部阳性物之痛点1分钟左右,以起到镇痛之作用。 (5)拨理大腿内侧法 病人取仰卧位,伤肢屈曲直于外旋、外展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大腿外侧上部,另手拇指放于近腹股沟部紧张的内收肌后缘向前推拨数次;而后,用拇指或手掌顺该肌纤维方向推理、按压数遍,以解痉祛痛。 (6)回旋顿拉下肢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两手协同动作将伤肢髋膝关节屈曲,继之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内旋,再突然顿拉拨直下肢("外展外旋顿拉法"作用于股内收肌,"内收内旋顿拉法"则作用于腰、臀部组织)。压冲门,拨阳陵泉穴结束。 【注意事项】 1.本症可配合局部封闭。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考的松零点五到1毫升加百分之一到2普鲁卡因五到十毫升,在压痛最明显之横突处作骨膜及其周围组织侵润,每周1次,连用2到3次。疗效不明显时,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横突外侧1厘米处呈四十五度斜刺进入横突前方,在注射时逐渐退出,使药物均匀的侵润于横突部所附的筋肉组织内。 2.急性期,手法后休息1到2天,勿坐腰部屈伸与旋转活动;慢性者,手法后配合热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3.保守疗法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做软组织松解术或切除横突尖端,可取得一疗效。 4.注意局部保暖,切忌受寒湿。 |
- Details
- Written by hhl
- Category: 中医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6)八、椎弓峡部不连伴脊椎滑脱症椎弓峡部不连,是指椎弓的上、下关节突间部未能骨化,仅以纤维组织连接而言,当这些纤维组织尚在坚固时期,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在组织退变的基础上,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时,这些纤维组织受到牵拉或损伤;使受累的椎体连同上方的脊柱向前移动,即引起脊椎滑脱症,出现腰伴单、双侧坐骨神经痛,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临床上亦有少数病例,仅有脊椎前后滑动而无椎弓下所部不连。其发生原因与前者不同,故不属于本病之列,不于赘述。 【解剖生理】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每个脊椎骨都是由三个成骨的初发骨化中心所生成,即一个骨化中心生成椎体,其它两个骨化中心各形成椎弓的一半。青春发育期又出现五个次发骨化中心,其所形成的骨骺添加于椎体的上、下面和横突与棘突的尖端部初发骨化中心发育受阻时,可导致椎弓后面不完全闭合的现象。若脊髓和脊膜从此裂口处向外膨出,称之为脊膜膨出症;若无脊膜的膨出,则称之为隐性脊椎裂。 椎弓初发骨化中心,又在每侧分为两个骨化中心小体,前一骨化中心小体发育形成椎弓跟、横突及上关节突,后一骨化中心小体发育形成下关节突和棘突。如果前、后两个骨化中心小体不发生骨性连接,中间以纤维组织所代替,则形成椎弓峡部裂。次发骨化中心的骺板发育受阻时,则可产生青年期脊柱侧弯症,或横突和棘突的连接异常。 【病因病理】 椎弓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的发生原因与下列情况有关。 1.初发骨化中心前、后小体发育受阻 椎弓的初发骨化中心前、后小体在发育过程中受阻碍,致使椎弓峡部不发生骨性连接。目前,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2.急性损伤 突然的腰部过度后伸动作,使上位腰椎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椎弓峡部猛烈碰撞,产生峡部骨折。 3.慢性损伤(劳损) 长期的腰部反复过伸动作,可使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弓峡部不断产生相互冲击、碰撞、磨损,形成慢性劳损。久之,则导致峡部疲劳性骨折。 正常成人腰骶部有一夹角(即腰5椎体纵轴线与骶椎纵线形成的交角),又称腰骶角,正常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若腰骶角过小可使作用于第5腰椎椎弓峡部的剪力增大。在椎弓完整时,椎间力的传导依赖于椎间盘、后关节和椎间韧带。椎弓峡部不连时,由于裂隙横跨患椎上下关节突之间,将单个椎骨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包括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和横突,后部包括椎板、下关节和棘突),中间之裂隙由纤维软骨组织充填,直接影响了椎间力的传导。峡部软组织可暂时缓冲来自上下关节突的力量。此种异常结构,对脊柱的连接和脊柱内平衡乃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产生脊柱不隐的潜在性因素。其主要改变是: (1)患椎后半部上翘,腰椎前凸曲线加深。当峡部裂时,相邻椎体内、外平衡发生适应代偿性变化。患椎后半部上翘,腰部前凸加深,当脊柱直立时,重心轴线后移,推挤患椎体向前下方滑移,前移的椎体被前纵韧带或腰骶椎的前缘所阻挡,使其不易滑脱。若腰曲前突过深,则为失常状态(病理状态),而出现临床症状。 (2)随着重心轴线的后移程度不同,可产生以下变化:1.患椎体后缘着力增强,使椎体产生楔形改变。2.由于椎弓峡部所承受的压力增强,而形成骨性凹陷。3.关节突关节面增生、硬化。4.椎间盘变薄,相邻椎体缘硬化。5由于椎间韧带所承受的负荷量增加,而显得较正常肥厚。6.腰肌和腹肌亦发生相应变化。 椎弓峡部不连,多属于腰椎的一种发育受阻的畸形性疾病。由于人体有感觉敏锐、动作协调的适当能力,故临床上多不出现明显症状。当外力作用于患椎,其适应性平衡遭到破坏,则产生椎弓峡部裂隙的前、后两部分或与上、下脊椎相对位置改变,导致其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椎间孔的前后径改变,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出现持续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坐骨神经痛的根性症状及体征。 当椎体向前滑脱时,椎管矢状径被拉长,峡部软组织受到较大的牵张或损伤,出现下腰部酸胀不适,久立或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好转。若滑脱伴有患椎椎体旋转时,椎弓峡部软组织及部分椎间韧带和椎间盘可发生扭转,使椎管的横径变小,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刺激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马尾性间歇性跛行和间歇性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有腰部扭伤或过劳史,多发生于三十到四十岁的成年男性。 2.症状 顽固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非典型的单、双侧坐骨神经痛及马尾神经刺激征。久坐、久立、久行及劳动后腰部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腰部活动受限制,尤其前屈、后伸疼痛增剧,并可出现尿急或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等。 3.诊断 (1)腰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变短、有一横纹沟,呈典型凹心腰,肋缘至髂嵴或胸骨剑突至耻骨联合的间距缩短。仰卧下肢屈曲时,可在腹部触及向前移位的椎体。 (2)可触及患椎棘突高隆(在背部呈肿瘤样凸起),上一椎棘突隐陷、高隆或隐陷的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压痛,但其上、下棘间隙无明显改变,高隆的棘突可有压痛或异常活动,腰肌紧张或痉挛。仰卧屈髋骨盆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跟腱反射及下肢肌力可减弱。无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无异常。 (3)X线检查 本病应常规拍照腰部正位、侧位、(左右)斜位片。尤其是椎弓峡部裂伴有轻度脊椎滑脱的病例,临床上诊断需依据侧位和左、右斜位片的表现,否则本病的诊断不能成立。 1)正位(即前后位) 仅有椎弓峡部裂者,正位片常不易显示。当有明显滑脱时,则患椎体的下缘看不清楚,由于与下位椎体相互重叠,可显示局部密度增高。若椎体滑脱程度超过二分之一者,可呈现新月形浓白影,并与两侧横突阴影相连,形成一"弓形阴影"。 2)侧位 若有双侧峡部裂,可在患椎上,下关节突之间(椎间孔的后上部)看到一透明的骨质裂隙,其宽度与椎体滑脱的程度有关。滑脱越明显,则X线显示裂隙越宽。 明显的脊椎滑脱,在侧位片上易显示。病程较长者,可在脊椎前方发生骨质增上、硬化及腰骶关节变狭窄等继发生改变。轻微的脊椎滑脱,需要仔细的研究才能确定,对诊断是否有滑脱及滑脱的程度,常用简单的"迈尔丁氏法"来测量。 测量方法 将第1骶椎上缘纵分为4等份。正常时,第5腰椎后下缘与第1骶椎后上缘构成一连续的弧线。当化滑脱时,第5腰椎体向前移。根据腰5椎体后下缘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别为1、2、3、4度滑脱,也可将第1骶椎水平线之垂直线由骶椎前缘向上延伸,正常时,该线不能通过第5腰椎体前缘。 3)斜位 对诊断峡部裂是最好的投照位置,因单纯峡部裂在正位、侧位片上不易观察,而在斜位片上较易显示,故一般需拍双侧斜位片。 正常椎弓根的纵切面,前腿为下关节突,颈为上、下关节突的间部(即峡部),狗体为椎弓,狗的后半部是对侧的椎弓及上、下关节突。 若有椎弓峡部裂时,则可在猎狗的颈部显示一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若有脊椎滑脱,则因横突、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棘突的明显分离,出现形似猎狗脖子被砍断的影象。 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慢性腰腿痛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依据正位、侧位、斜位X线片的提示,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手法治疗本病,应以解除椎体旋转及软组织扭曲,并适当配合活血祛瘀类手法或药物,达到缓解症状之目的。 1.常规按摩 手法操作分三步进行。一般腰部用力宜轻、下肢宜重手法施术。 (1)推滚揉搓腰部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单掌由上而下推背部督脉线数次,双手掌自腰部推至下肢5到7遍;双手掌指关节由上而下滚腰骶部脊柱两侧3到5分钟;双手掌根或大鱼际部揉、挤上述路线5到7遍,拇指揉、压督脉线数遍;继之,手掌横搓腰骶部,以热为度。本手法可达到活血祛瘀,松筋缓解之目的。 (2)揉压拨拿下肢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用肘部或拇指沿臀部、大腿后侧到小腿跟腱处施揉、拨、压手法3到5分钟,多指(双手)捏拿下肢后侧数遍,拇指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昆仑等穴。 (3)揉压下肢动腰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掌根或双拇指揉压下肢前面及侧方3分钟左右。继之,将腰部过度屈曲数次,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拇指压伤侧髀关、风市、粱丘、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 若腰痛剧烈,可揉、压对侧扭伤穴,或揉、压人中、印堂至百会段数遍。 2.腰椎旋转复位法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手法的坐位法但顶偏歪棘突的拇指在脊柱旋转的同时向外平推。本法对轻度脊椎滑脱伴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效果。此法适用于椎体扭转棘突偏歪的病例。 3.持续牵引腰部法 固定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轻量牵引法,每次牵引2小时左右,每日2到3次。解除牵引后,可做仰卧位腰部过屈手法数次。起床后,须腰围固定腰部,方可行走活动。 【注意事项】 1.平时用腰围固定腰部,防止腰部过伸活动,以稳定脊柱。 2.配合药物治疗。 3.对于严重的脊椎滑脱症,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应动员其外科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