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典籍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4)


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亦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临床较多见。

【解剖生理】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于前凸的顶点,是1到5腰椎的活动中心,成为腰部屈伸及旋转活动的枢纽。两侧的横突粗长,2、4次 之,1、5横突最短并向后方倾斜。由于腰3横突最长,承受杠杆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着的韧带、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损伤的机会增多。

腰部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粗大,构成腰、骶神经丛;后支较细,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内侧支分布于肌肉与后关节,外侧支成为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自腰椎1、2、3椎间孔发出,穿过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之后,行走于腰椎2、3、4横突的背面,紧贴骨膜经过横突间沟,穿过该横突上附着的肌肉到其背侧。但腰4、5脊神经则无皮神经发出。腰椎横突上附着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前侧有腰大肌、腰方肌,横突尖端有横架于棘突与横突之间的横突棘肌,两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横突背侧有骶棘肌。另外,尚有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借助于腰背筋膜,起于1到4腰椎横突。

【病因病理】

腰椎两侧横突所附着的肌肉与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以维持人体重心相对平衡和稳定。因外力或受寒冷刺激等原因,使一侧腰背筋膜和肌肉强烈收缩时,其同侧或对侧均可在肌肉牵拉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下,附着于第3腰横突部的筋肉组织,最易引起损伤。严重者可造成横突撕脱性骨折,合并广泛的肌肉、筋膜、肌腱撕脱伤,引起出血和浆液渗出。损伤轻者,则产生横突部骨膜增厚与肌肉附着处撕裂、出血、肿胀、肌肉紧张或痉挛,使通过肌肉、筋膜间的神经后支外侧支或血管束受到卡压,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病常有腰部扭伤或慢性劳损的历史,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2.腰臀部疼痛或酸痛,常扩散至同侧下肢膝平面以上,少数病例可窜到小腿(为非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腹压增高时对疼痛毫无影响。个别病例可出现伤侧股内收肌紧张、疼痛。

3.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直腿抬高足背伸试验阴性。

(二)诊断

1.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施术部位 腰臀部及伤侧下肢。

3.取穴 肾俞、压痛点、环跳、委中、冲门等穴。

4.施术手法 推揉、弹拨、顿拉等。

5.治疗时间及刺激量 每次治疗二十到二十五分钟。慢性损伤、体质较好者,手法刺激宜重;急性损伤,体质较差者,则宜轻手法施术。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个步骤)

(1)推揉脊柱两侧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用手掌由上而下推脊柱两侧5到7遍;而后用双手大鱼际分放于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揉搓3到5分钟,以舒松腰肌。

(2)挤弹横突尖端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用拇、中指分别挤压、弹拨第3腰椎横突尖端两侧,而后拇指抵紧骶棘肌外缘向中线推拨数遍,以达活血三瘀,剥离粘连,解痉止痛的目的。

(3)推拨按压臀肌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健侧,用双手拇指由后向前推拨臀中肌后缘条索状物数次;而后由上而下按压该条索状物3到5遍,以解痉、消肿、止痛。

(4)重压环跳镇痛法 病人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后方,用肘部重压环跳穴或臀部阳性物之痛点1分钟左右,以起到镇痛之作用。

(5)拨理大腿内侧法 病人取仰卧位,伤肢屈曲直于外旋、外展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大腿外侧上部,另手拇指放于近腹股沟部紧张的内收肌后缘向前推拨数次;而后,用拇指或手掌顺该肌纤维方向推理、按压数遍,以解痉祛痛。

(6)回旋顿拉下肢法 病人体位同上。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握拿伤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两手协同动作将伤肢髋膝关节屈曲,继之外展外旋,或内收内旋,或内收内旋,再突然顿拉拨直下肢("外展外旋顿拉法"作用于股内收肌,"内收内旋顿拉法"则作用于腰、臀部组织)。压冲门,拨阳陵泉穴结束。

【注意事项】

1.本症可配合局部封闭。用醋酸强的松龙或醋酸氢化考的松零点五到1毫升加百分之一到2普鲁卡因五到十毫升,在压痛最明显之横突处作骨膜及其周围组织侵润,每周1次,连用2到3次。疗效不明显时,可用5号细长针头于横突外侧1厘米处呈四十五度斜刺进入横突前方,在注射时逐渐退出,使药物均匀的侵润于横突部所附的筋肉组织内。

2.急性期,手法后休息1到2天,勿坐腰部屈伸与旋转活动;慢性者,手法后配合热疗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3.保守疗法无效,症状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的病例,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做软组织松解术或切除横突尖端,可取得一疗效。

4.注意局部保暖,切忌受寒湿。


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典籍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5)


七、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与外力损伤等因素,使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的缺损处向外膨出,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是一种临床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影响病人参加体力劳动和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椎间盘的构造与功能】

1.构造 正常人体的椎间盘共二十三个(第1、2颈椎间无椎间盘),位于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保持着椎体间的互相分离,避免骨与骨之间的磨擦和冲撞。椎间盘由纤维环、软骨板、髓核3部分组成,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软垫,在充沛时期约占脊柱全长的四分之一。

软骨板 由玻璃阳透明软骨构成,在椎体上、下面各1个,构成椎间盘的上、下部分,与椎体紧密相连。幼年时期,软骨板较厚,至周缘的骺环完全骨化与椎体融合在一起时,则软骨板变薄,且凹陷于骺环之中。软骨板的边缘以纤维固定骺环之上。

纤维环 为坚韧的纤维软骨组织,呈向心性分层排列。各层纤维呈三十度到六十度的交角,斜形连接于相邻上、下两椎体缘,呈格子状。由于纤维环的环绕,将髓核固缩于中央。纤维环的外围不仅和上下骺环连接紧密,而且与前、后纵韧带相互愈着。

髓核 髓核由富于弹性而又柔软的浆状灰白色半固体物质构成,位于软骨板和纤维中央。髓核本身有很大的张力,无一定形态,可随着脊柱的运动而变形。早期,髓核的含水量约为百分之八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成人的髓核与纤维环之间无明显的分界,到了老年椎间盘完全变成象粥团样的一个肿块。由于椎间盘的萎缩,胸段脊柱的后凸明显加大,形成驼背,脊柱长度缩短,身体明显变矮。

椎间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按年龄可分为三期:1到二十岁为生长发育期;二十到三十岁为发育成熟期;三十岁以后为退变期。完全成熟的椎间盘,其软骨板较薄,嵌于椎体的上、下面骺环以内;纤维环的张力大而有弹性。椎间盘借助于软骨板的渗透作用与椎体进行液体交换,以维持其新陈代谢。

2.功能

(1)连接脊柱、产生运动 脊柱的椎体之间是靠椎间盘相连接。其运动与椎间盘的功能有关。在脊柱的各种运动中,椎间盘不仅变形,而且向运动的相反方向凸出。由于椎间盘的存在,使脊柱具有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多种运动功能。

(2)负重 当负重时,椎间盘依赖髓核的弹性、纤维环的张力和软骨板的变形来适应。这些组织健全时,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而不受损害。根据人体试验测定,当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平卧时,腰部髓核压力约为十二千克或略高。在直立时,压力为十二千克加其平面以上体重的总和,即约为四十五到六十千克。当脊柱运动时,髓核可做为杠杆作用之支点,所受压力更高;由前屈自然伸直时,压力可增加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做剧烈活动或搬取重物时,其压力一时可增至数百千克。尸体脊柱椎间盘测定证明,正常髓核能承受三百千克的压力而不破裂,即每平方厘米可负重约六十千克。这些重力的作用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垂直压力,使椎间盘组织向周围扩(散)展,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和张力而复原。

(3)吸收震荡、保护中枢神经 由于椎间盘的存在,避免了椎体之间的直接磨擦和冲撞,人们在日常活动、劳动或生活中,不断由外界传入人体内的震动、冲击力作用于脊柱时,椎间盘就象弹簧和橡皮垫一样起到了缓冲外力吸收震荡、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而不使机体造成损害。

【病因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的内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解剖学上的弱点;外因则是进行损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冷(凉)、潮湿的刺激等。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和患椎骨凸关节错位、椎间韧带损伤、椎体旋转、椎间孔的前后径变狭,产生脊神经根受压症状。如神经受压长期得不到解除,则可出现损伤处的神经根变性,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同时可伴有腰臀部筋肉的代偿性损伤。

(分类) 根据椎间盘突出的方向、病理和临床表现,可作如下分类:

1.根据突出的方向,可分为椎体内突出与椎体外突出两大类:

(1)椎体内突出(又称纵向突出) 仅觉腰背部疼痛,无神经根受压症状。造成椎体内突出的原因有两种,一是髓核内压力增高;二是软骨板或椎体因受损伤或疾病而变薄弱,使髓核有穿过软骨板凸入椎体内的可能。一但发生椎体内凸出,髓核即在椎体内占居一定的位置。此类突出的发生率,据施莫尔氏在三千具尸检中,发现此种改变者占百分之三十八.故后人有把椎体内凸出称为施莫尔氏节的命名。

(2)椎体外突出 即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膨出。由于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下腰段)在解剖学上的弱点,髓核易从椎体后缘、后纵韧带两侧向椎管内凸出,压迫脊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形成这种改变的因素,常是纤维环先有退变,而髓核的膨张力正常加上某种外在因素造成的损伤,肌肉和韧带的紧张,使髓核从裂隙处向椎体外凸出。这种改变多发生于负重及活动量较大的腰4、5和腰5骶1椎体之间,腰3、4椎体之间较少见。

2.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1)幼弱型(又可称隐藏型) 为纤维环不完全破裂,仅纤维环的内层破裂,外层尚保持完整。纤维破裂的软弱部,可因椎体之间压力的排挤作用,使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向软弱部的外围膨出。突出物的大、小与纤维破裂程度和椎体间压力的高低成正比,与外界阻力的大小成反比。即纤维环破裂严重、椎间隙压力大、外界阻力小,突出物就大;反之,纤维环损害轻、椎间隙压力小,外界阻力大,则突出物必然缩小,甚至消失。因突出物大小不一,其症状可轻可重。

(2)成熟型 即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自断端向外移出。若突出物上被一薄膜,而与邻近组织隔绝,可不发生粘连;若突出物表现无被膜,则可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其临床症状为持续性的,而且逐渐加重。也有突出物以蒂相连,游离于椎管内神经根之前内侧或外侧,可造成脊柱侧弯时左时右的变换。有时破裂的纤维环组织大块向后突出,排挤或穿破后纵韧带,压迫马尾神经根的前侧,成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出现鞍区麻木、双侧坐骨神经痛与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等。

(3)移行型 介乎前两型之间,纤维环接近完全破裂,如继续发展,纤维环可完全破裂,若处理得当,膨出的髓核可缩回椎间隙而愈。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发病年龄与病史 本病常发生于二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少数仅有过劳、受凉史。

2.症状 本病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和单双侧下肢沿一定的神经路线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重,屈膝屈髋或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本病引起腰伴腿痛的类型有下列几种:(1)伤后突然腰痛,随即出现一侧下肢沿坐骨神经径路的疼痛。是突出物压迫一侧神经根所致。

(2)伤后仅感下腰部空虚,或暂时疼痛,次日起床后方感腰伴坐骨神经痛。

(3)伤后横贯性腰区疼痛、僵硬,隔数日或数月后腰痛缓解,始出现坐骨神经痛。

(4)偶有伤后腰伴双下肢疼痛,或交替性坐骨神经痛者,为突出物位于椎体后方,或突出物在椎管内左右移动所致。

3.体征

(1)脊柱畸形 包括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平直或后凸。畸形的产生均系为了扩大椎间隙,使突出物变小,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所致。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脊柱为了使突出物躲开神经根,则上身倒向健侧,局部凸向伤侧;反之,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内下方(即神经根与马尾的成角处),则上身倾向伤侧,局部凸向健侧。若突出物在神经根的前方左右移动,则可出现交替性侧凸,即在一次检查时腰凸向健侧。若突出一次检查时又凸向健侧。平腰或后凸是由于较大的突出物位于椎体后方,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动所致。

(2)脊柱移动障碍 脊柱移动受限的方向、程度,取决于椎间盘的病理改变与突出物和神经根的关系,一个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多半为腰后伸受限明显,前屈或侧弯受限较轻。如轻度椎间盘突出,突出物将接触到尚未挤压神经根时,病人卧位休息则无腿痛,坐起或站立则产生腿痛,腰不能前屈,否则神经根被拉紧而腿痛,腰后伸时神经根离开突出物则腿痛减轻或消失;如突出物过大或椎管前后径较小,则把神经根推挤到椎管后壁与黄韧带靠紧,这时腰反而不能后伸,因腰部越后伸,黄韧带形成的皱褶越严重(增厚),越加重对神经根的挤压。

(3)腰区触诊可发现 患椎棘突旁压痛并沿相应的神经径路向下肢放射痛,该棘突常出现偏歪;偏歪棘突上、下间隙宽窄不等;伤处棘上韧带条索样纵行剥离、钝厚、压痛;棘间隙可有隆起的软块、压痛;或单双侧腰肌紧张。

(4)腱反射异常 多数病例可表现为腱反射的异常。腰3、4椎间盘突出,表现为髌腱反射异常;腰5骶1椎间突出,为跟腱反射异常;若腰4、5椎间盘的突出物过大,亦可压迫骶1神经根,出现跟腱反射的改变。检查时应注意双侧对比,有无亢进、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判定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5)神经根牵张试验阳性 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在四十五度以下出现疼痛;"扳颈压胸试验"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上方时,出现腰伴腿痛;"屈区试验"出现腰伴腿痛时,则有利于确定病变部位。

(6)神经根挤压试验阳性 包括"挺腹闭气试验、挺腹咳嗽征和隔掌击顶试验",出现腰伴腿痛,对确定是否有椎间盘突出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7)肌力与肌张力改变 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可出现足背伸、或跖屈力减弱;有明显坐骨神经痛的病例,因长期行走不便,可出现小腿肌肉萎缩,其张力明显降低。

(8)小腿感觉异常 多数病例有小腿外侧、或后侧酸胀、麻木及痛觉减退。感觉减退区在小腿前外侧及拇趾根部,为腰5神经根受压;外踝部与足背外侧感觉减退,则为骶1神经根受压。

(9)压痛点 本病压痛点多位于腰4、5和腰5骶1之间棘突旁开2厘米处(按压时,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居缪、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压痛。

4.X线检查 腰骶椎X线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其它疾病(如结核、肿瘤、骨折等),并有利于发现椎间盘突出的一些线索。本病常见的X线征象有如下几个方面:

(1)正位片 可同时脊柱侧弯,椎间隙两侧不等宽,棘突偏斜与棘突过线失常。

(2)侧位片可显示 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或平直。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任何两个腰椎体上下四个缘不能在一条直线上。用直尺放于相邻两椎体的后缘(上位椎体后上缘及下位椎体的后下缘),若出现上位椎体下缘和下位椎体的后上缘,也通过直尺,即说明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平直。

椎间隙等宽或前窄后宽。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腰部椎间隙呈前宽后窄现象。若出现前后等宽后前窄后宽征象,应视为突出间隙。测量方法:沿两椎体相等缘(上位椎体下缘与下位椎体上缘)各划一条延长线,观察其椎间隙有无宽窄的改变。

椎间隙变窄。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结果、若有下肢神经受累症状,可视为突出间隙。若有相邻椎体缘骨质致密硬化,而无坐骨神经症状者,可视为椎间盘退变,而不作为椎间盘突出的征象。

椎体缘硬化与唇状或刺状骨赘。该现象多见于椎体两侧或前缘,后缘较少见。如临床症状典型、X线片具备下列一种情况者,可有诊断意义。1.局限性某相邻椎体角增生、硬化;2.某相邻椎体后缘增生者。 椎管内游离骨块 此颇少见,但有时较大,向后游离在椎管内。此征象对该病诊断有肯定意义。但其发生机制不明确。

腰骶角变直多见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或变性。因腰骶角变异较大,所以,只有腰骶角明显变直,才有其临床意义。测量方法:沿腰椎、骶椎中轴各划一条直线,测量其交角,正常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间;或以骶骨上面与水平面所呈角度乱表示,正常腰骶角为三十度到四十度。

(3)斜位片 显示病变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征象。

总之,本病从生理到病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有许多特点,决不能单独地去研究X线检查的征象,更不能企图找出本病的绝对特征,必须紧密结合临床,畸形全面分析,找出规律,做出正确判断。椎间盘突出定位诊断。

【治疗】

1.原则  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纵韧带的张力,使突出物还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解除突出物对椎间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恢复椎间力的平衡。

2.施术部位 腰臀部及伤侧下肢,以腰部为主。

3.取穴 腰部压痛点,大肠俞、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人中、扭伤、风府及耳部的腰点、臀点、坐骨点、神门穴等。

4.施术手法 按、揉、推、抖、动、牵。

5.刺激量及时间 应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和伤情,适宜选择、中、重度刺激量;每次治疗时间,约二十五分钟为宜。

6.手法操作(分为常规手法与复位矫形手法两个部分)

(1)常规手法(分以下四个体位)

病人俯卧位 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手掌或掌根部由轻到重,自下向上推、揉骶、腰部两侧5到7遍;叠掌或前臂揉压腰骶部脊柱两侧数遍。拇指或肘尖拨、压伤侧大肠俞穴,同时用另手或前臂托起伤肢股部、将其向后过伸;(可加用"托腿按腰晃伸法",见后)数次;双手大鱼际向前上方推抖大肠俞穴2到3分钟;小鱼际或掌指关节部滚腰骶部脊柱两侧3到5分钟(肉腰部肌肉放松,可让病人坐位,施术"腰椎旋转复位法",见后)。拇指或肘尖拨梨状肌及臀部索条,揉压环跳、承扶、委中、承筋或大肠俞、殷门、承山、昆仑等穴(交替选用),掌指关节滚伤侧下肢坐骨神经路线数分钟。

病人健侧卧位 术者立其背后,双手拇指紧贴腰段病变部位的棘突与横突之间,在一助手牵引下肢时快速按抖5到7次(可用腰胯引伸推按法,或侧卧复位手法),手掌推、前臂揉、压下肢胆经路线5到7遍,拇指揉拨阳陵泉、绝骨、昆仑等穴。

病人取仰卧位 术者立于伤侧,一手掌根揉压髀关至粱丘穴一段5到7遍;拇指揉拨小腿前外侧段,重压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穴。一手拇指重压健侧扭伤、后溪或手部腰痛点、同时嘱病人抬高或屈伸伤肢髋、膝关节数次。用一手大鱼际部压放冲门穴,另手拇指压、拨照海穴。

病人取正坐位 术者立于后方,一手扶病人肩部,另手掌部由上而下推抚、横搓腰骶部,以温热感为度;双手捏肩井、拿肩部结束。

若病人腰痛难忍,不能配合治疗,可先用拇指重压人中穴,对压印堂、风府穴,或拇、食二指揉捏耳部的俞穴(腰、臀、坐骨点),强刺激对侧扭伤穴,或点揉同侧第2掌骨桡侧敏感点数分钟,待腰腿痛有所缓解,再施术上述手法。

(2)复位和矫形手法(统称动腰手法) 下列手法可根据病人体质及伤情,有选择地穿插在常规手法中施术,亦可单独应用,如"腰椎旋转复位法、悬腹牵伸按抖法"及牵引等手法。为便于练习,按体位将常用动腰手法分述如下:

1)坐位

腰椎旋转复位法 病人坐于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双臂自然下垂;助手面对病人正坐,固定其双下肢,以维持病人正坐姿势。术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拇指摸清患椎棘突偏歪的方向(以第4腰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

术者用右手自病人右腋下经腋前、掌根压于颈后,拇指向下、余指扶持左侧颈肩部(嘱病人腰部放松,稍低头,双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动),左手拇指桡侧抵紧向右偏歪棘突的蚴侧,在右手下压颈部、身体前屈、侧弯及旋转动作的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方顶棘突,可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咯啪"响声,示复位。双手拇指由上而下推理两侧骶棘肌与棘上韧带数遍。亦可施"握腕拉臂推棘法",见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双手推肩动腰法 病人坐势同上,两臂交叉于胸前、手握对侧肩或前臂;助手固定病人双膝上部。术者立其后方,双手分别按扶病人两肩外侧,同时用力向相反方向推至最大限度,将腰部充分充分旋转,左右反复数次。此法亦适应于其它腰痛。

扳肩推腰后伸法 病人正坐于方凳或床缘上,两腿稍分开。术者立其背后,一手握肩部,另手掌根放于同侧腰部,双手协调的后扳、前推,将腰部充分扭曲、过伸。然后,用同法施于对侧,反复3到5次。此法亦适用于腰部劳损及退行性脊柱炎的病例。

正坐攀足过屈法 病人正坐于硬板床上,两下肢伸直,尽力前屈,同时术者双手握拿病人腕部(或肩部),用力牵拉,将其腰部过屈,反复5到7次。此法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后期神经根粘连的病例。

2)俯卧位

悬腹牵伸按抖法 病人俯卧,下胸段与髂股部各垫一枕头,将腹部悬空(腹壁离开床面)。此时,助手二人对病人脊柱畸形拨伸牵引。术者立于病人左侧,双手掌重叠放于病变部位,进行有节律的顿挫性快速垂直按抖5到十分钟(此时,嘱病人随之张口呼吸)。此法对于较大的中心型椎间盘突出症不宜采用。幼弱型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最佳。

托腿按腰晃伸法 病人俯卧。术者用一手掌按压腰部病变部位,另一前臂托住病人两学滞股部,将其(托平)离开床面;双手协调进行晃动、推扒、牵伸、按压动作,使腰部过伸。此法适用于一般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腰部扭伤的病例。

3)侧卧位(健侧卧位)

推肩扳髋复位法 详见"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治疗手法。亦可施术"定点推扳复位法。"

腰胯引伸推按法 术者立于病人后方,一前臂托起伤侧小腿,手掌握拿膝部;另手拇指压准椎旁痛点。此时,托小腿之前臂将膝、髋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将腰尽力前屈),然后牵直下肢并向后扳,使腰后伸二十度到三十度,同时另手拇指用力推按痛点,可反复操作十五次左右。此法亦适用于其它腰痛病例。

足蹬手拉过伸法 术者双手分别握拿伤侧肩、踝部;同时,用一足掌抵紧病人腰骶部,而后手足协调的轻轻蹬拉几次,待病人腰部放松时,突然用力蹬拉一次,将腰部过伸,然后用一手小鱼际在腰部施滚法数分钟。此法慎用于体弱及严重的中心型椎间盘突出症。

4)仰卧位

抬高伤肢牵提法 术者一手或前臂托起小腿,另手握拿踝部,在四十度到九十度的不同角度顺向牵拉伤肢。在八十度到九十度时,可用双手紧握下肢远端适宜部位向上提牵数次。在四十五度以内,可用两手分别托握足跟,足掌向远端牵拉,并抬起伤肢(抬起动作应缓)。

屈膝屈髋动腰法 术者立其右侧(嘱病人下肢屈曲),一前臂按扶病人双膝前下方,另手托握双足跟,双手协调动作,进行顿错性的向胸腹部用缓力按压并左右旋转腰部、伸直下肢。此方法亦适用于其它慢性腰痛。

5)其它

站立背闪动腰法 医患背靠背站立,两肘弯部相挽。然后术者弯腰挺臀(用臀部抵紧病人腰部),将病人反背起(此时,嘱病人全身放松,双足离地),以臀部为着力点,两膝一屈一伸,并前后、左右摆动,使病人腰部跟随其活动。活动幅度要由小到大(腰部有响声者,效果更佳)。新发的椎间盘突出症及急性腰扭伤、脊柱学关节错位的病例较为适宜。

腹部悬空足踩法 病人俯卧于踩床上,胸及髂股部各垫一枕,将腹壁(离开床面)悬空。术者手握踩床之横杆(以便控制刺激量),然后用一足横放于病人腰骶部,由轻到重(逐渐加力)一踩一松,切忌屏气。此法常用于体质强壮,病史较长、后凸畸形不太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症,对后凸的矫形有一定作用;慎用于年老、体弱及严重骨病的患者。

牵引复位矫形法

人力对抗牵引法:病人俯卧于板床上。用一棉垫紧束于胸部中段(棉垫高处不宜超过肩胛下角),然后用一长条布带由背部经腋下掏出,在胸前扎紧(以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固定于床头;再用两个小棉垫分别包绕两小腿下部,用布带绑紧固定,助手3到5人用双手握一端之固定带,向下拨伸牵引(力量以病人能耐为度,不宜猛拉、猛放)。此时,术者立于病人左侧,用双拇指紧贴棘突两侧,由上而下进行顿错性按压数遍,或双掌重叠放于病变部位,作垂直的顿错性按压数次,闻复位响声(为佳)。双拇指施理筋手法数次结束。

机械牵引复位法:有轻量持牵、重力牵引、悬吊牵引三种方法。

轻量持牵法 病人固定同上法,另在病人足部床头置一滑轮,头部床腿垫高,将床呈三十度到四十五度斜坡;然后把4到十千克重量的物体用绳子绑好系于两踝之间的布带上,将绳子通过滑轮,物体垂于床头下方,利用下半身及物体重量对脊柱的腰段进行四十分钟至数小时的持续性牵引。牵引过程中,病人不能忍受时,可适当减少牵引物体的重量,或适当降低床的坡度。牵引解除后,术者于患处施滚、揉手法缓解即可。

重力牵引法 病人俯卧于特制的牵引床上,胸部固定同"人力对抗牵引法"。牵引前先将特制的牵引衣及棉垫铺在床上(相当于小腹部)然后病人俯卧于上床面。术者将棉垫由两髋前包绕于骶部,再将牵引衣扣紧(牵引衣的下缘不超过大转子),牵引带下端的挂勾扣于弹簧称的链环上,助手缓慢的转动手轮,逐渐增加牵引力(牵引量以病人耐受为度,或触到腰肌绷紧、棘间隙增宽即可)。术者可参照"人力对抗牵引法"的手法施术。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1周。

悬吊牵引法 用特别的牵引衣,将病人固定于特制的悬吊牵引架上。嘱病人主动做下肢的前后、左右摆动数分钟,以活动腰部椎间隙。在牵引同时可加用滚、揉、扳、推等手法。

牵引可扩大椎间隙,减少椎体间的压力,紧张椎体周围纵韧带及椎间韧带,矫正脊柱畸形,并有助于除肌肉痉挛,促使髓核还纳,恢复脊柱内、外平衡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本病治疗期间,应嘱病人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严重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应慎用按摩手法治疗。

3.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复位后,应卧床休息1到2周(卧床姿势不限,以舒适为度);3周后,开始做"鱼跃式或拱桥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受凉与潮湿。

4.神经根受压症状解除后,应注意对症处理,或配合透热疗法。

5.按摩治疗前,要排除脊椎结核、肿瘤、骨折等骨质病变。


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典籍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7)


九、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原发因素或继发因素所产生的椎管腔比正常狭小,以马尾神经受压、出现间歇性跛行和间歇性疼痛为特征的一种腰腿痛疾病。多发生于四十岁左右的男性体力劳动者。

【解剖生理】

椎管是由多个脊椎的椎孔(由椎体和椎弓围成)纵行连接而成。因内藏脊髓,又称为脊髓管。椎管的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后纵韧带,侧壁为椎弓根、椎间孔(因脊神经通过该孔离开椎管,故又称脊神经孔)部分弓间韧带(因肉眼观呈黄色,又称黄韧带),后壁为椎板、关节突和弓间韧带的大部分。椎管壁的韧带组织,有极其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腰部椎管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脊髓及马尾神经根。

【病因病理】

1.原发因素 由于先天发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狭小,称为原发性椎管狭窄,临床比较少见。如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隐性脊椎裂等。椎管狭窄的标准:1.腰椎管的横径小于二十毫米,前后径小于十五毫米,为椎管狭窄;2.椎管前后径乘横径与椎体前后径乘横径的比例,正常为1比4.5,如椎管径比例少于此数者,应考虑椎管狭窄的可能。椎管与椎体的比例,在X线拍片上的测量不够精确,故多在椎管造影时进行测量。

2.继发因素 为后天多种因素引起的椎管狭小,多数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病例,原来就有发育性狭窄。如椎弓根过短、椎板肥厚、关节突肥大等。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结构自继发增生性改变,易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与体征。

(1)黄韧带肥厚 是引起椎管狭窄的多见原因,腰部黄韧带的正常厚度为4毫米,若其厚度超过4毫米,则为增厚(黄韧带是一种弹性很强的组织,纤维方向近于垂直,起始于上一椎弓的下缘,抵止于下一椎弓的上缘,与两侧小关节和棘间韧带前部互相融合)。当脊柱前屈时,黄韧带上下伸展,脊柱伸直时,黄韧带收缩,正常情况下,不形成皱褶。在反复的间接外伤、慢性劳损的基础上,可引起黄韧带退变、增生、肥厚。。当脊柱过伸运动时,该韧带发生皱褶,挤压脊髓或马尾神经,并可引起循环障碍。

(2)椎间隙狭窄及小关节肥大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椎间隙狭窄、椎间韧带松弛、椎体相对位置改变,甚者可发生假性滑脱。关节突由于增加了额外负担,而继发退行性变、增生肥大,产生椎间孔的狭小,压迫脊神经根。

(3)椎板肥厚 椎板的增生、肥厚,亦可造成椎管腔狭小。椎板厚度超过7毫米者,即为肥厚的表现。

3.医源性因素 由于手术治疗不当,所致的椎管腔狭小,称为医源性椎管狭窄。如椎弓峡部裂伴脊椎滑脱的病例,施行植骨手术后,骨块压迫或因手术后创伤组织形成的瘢痕、增生过多等所引起的椎管狭窄。

《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血脉凝涩,经络壅滞。"本病为脉络受阻,瘀血为病。肾主腰脚,其经贯脊络肾,肝藏血主筋,治之宜从肝肾二经着手,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滋肝补肾法进行加减、辩证论治。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发病年龄、性别 本病出现症状的年龄,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重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

2.症状 以间歇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为特点。病人主诉之一是怕走路,有的只能走几十米或百米左右,甚者仅仅站立或挺腰时,即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疼痛、麻木、发胀、无力或感觉异常,继续行走,可出现下肢发软或迈步不稳,坐下或蹬下休息几分钟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而又可继续行走。骑自行车多无症状(此种表现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似,但其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间歇性疼痛与跛行,是因马尾神经受压,缺血所致,故又称为马尾性间歇性跛行及疼痛。随病情发展,症状可有开始的间歇性发展到持续性加重的趋势。晚期则出现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3.体征

(1)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并不引起腰腿痛症状的加重,这是因为狭窄部位常可发生脊髓腔梗阻,脑脊液的循环已不受腹压变化的影响。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时则腹压增高可使症状加重。

(2)腰部后伸,腰腿痛加重,向前弯腰则症状减轻。患者常采用略向前屈腰的姿势,以保持椎管的通畅,防止疼痛。

(3)站立或行走时,腰腿痛显著,卧床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本病患者自觉症状多而较重,但在体检中阳性体征则不明显,原因是病人在仰卧时进行检查,某些特征已因平卧而消失。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不相同,常须卧床数天或十数天症状始有缓解,且阳性体征较为明显。

若椎管狭窄同时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则可同时兼有两者的症状,对此即使做椎管造影也不易区别,只有在手术探查中才可发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椎间盘突出,可进一步加重椎管狭窄的症状,两种疾病可同时发生,也可先后出现。

(4)患肢动脉搏动良好,腱反射,直腿抬高试验多正常。

4.X线检查 X线拍片,对继发性椎管狭窄者无明显异常显示,原发性椎管狭小者,可提示椎弓根短粗,椎弓根间距(椎管横径)小于二十毫米,椎体后缘与棘突基底间的距离(椎管前后径)小于十五毫米者,可考虑椎管狭窄症。继发性椎管狭窄,采用椎管碘油造影,可发现油柱呈节段性狭窄(呈葫芦状),或完全梗阻,后者可于弯腰或卧床休息造影剂通过。若油柱的前后径小于8毫米,即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

根据发病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符合间歇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为主症;腰部后伸时,下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胀加重;行走、站立时疼痛,蹲下或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患肢动脉搏动,腱反射正常,直腿抬高阴性,主诉与客观检查的矛盾,结合X线提示结果,即可作出诊断。不难与其它疾病引起的腰伴腿痛进行鉴别。

【治疗】

按摩手法治疗本症,对部分病例可取得一定疗效或满意的效果。手法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消除椎管壁软组织的扭曲和肿胀,以舒通脉络。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的部分病例,及原来就有椎管腔狭小,加之损伤引起的水肿等病理改变所造成的继发性椎管狭窄,均可参照有关章节的治疗手法进行施术。若按摩治疗无效或症状状明显加重者,应停止手法治疗,动员其手术减压。一般应非手术疗法观察1到3个月,不宜轻易把本症排除于按摩治疗之外,但施手法时,一定要慎重,手法不能粗暴,过猛,避免引起新的损伤。手法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内服中药如下:

通督活血汤(经验方)治腰腿痛、腰椎管狭窄症。

处方 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黄芪十五克、杜仲9克、狗脊9克、苏木9克、地龙9克、鹿角9克。煎服。

(附)腰骶椎变异与腰痛

(一)移行椎

移行椎,是指某段椎骨数目的的增减。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第5腰椎横突肥大(呈翼状)与骶骨或髂骨相对形成假关节者,称无骨性愈合;若二者有骨纹相连接者称骨性愈合。第5腰椎突横突与髂骨重叠,尚未与骶骨形成假关节者,归入横突肥大类。

第5腰椎骶化 即第5腰椎与第一骶椎形成骨性连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间关节中,腰骶关节最易遭受损伤。正常的第5腰椎,位于两侧髂骨之间,借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无髂腰韧带固定的第4腰椎乃变成了一个活动的末节腰椎,第4、5腰椎的椎间关节乃变成了腰骶关节。因此,位于髂骨嵴平面,成为腰骶关节的第4椎间关节,由于无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损伤。

第1骶椎腰化 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构成骶髂关节的骶骨关节面,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能够活动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减弱了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成为骶髂关节损伤的内在因素。

第5腰椎横突和第5腰椎横突骶化 前者多无临床症状;后者多形成假关节,常见于单侧,可无症状。若在常期活动中产生骨关节的炎性改变,挤压或牵拉附近的筋肉组织和神经根时,可出现疼痛。单侧横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与结构的不平衡有关。若双侧横突骶化,限制了腰骶关节的活动,则会增加上一个椎间关节的损伤机会。

(二)隐性脊椎裂

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连接,椎板缺损所致。X线片可提示在未愈合的椎板之间显示一个发育不全的游离棘突。由于棘上韧带失去了固定点,故降低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发生同样畸形,小的隐裂可不出现症状;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着于上面的筋肉组织经常受到牵拉而损伤,甚者可影响骶部的神经,产生腰伴下肢疼痛。

(三)脊椎分离

由于发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个部位未能骨化,仅以纤维组织连接,称为脊椎分离,多见下段腰椎。在这些组织的坚固时期,加之腰椎间韧带和周围筋肉的保护,可不出现任何症状。随着年龄增加,这些组织发生退变或长期受牵拉与挤压,引起受累脊椎变形或移位,出现脊柱姿势畸形。产生顽固性腰痛或伴单、双侧坐骨神经痛。

(四)后关节异常

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的异常发育,对腰部的活动方向及运动范围发生重要影响。当关节面排列为矢状位时,便于屈伸运动,但有碍于旋转;排列为冠状位。少数病例,腰部的关节面,一侧皆为矢状位,而对侧皆为冠状位。这种结构上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腰部的正常活动,故长期的屈伸及旋转动作,可引起骨性关节炎改变,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异常

腰椎棘突有宽窄的不同。有人棘突过宽,于直立位时,各个棘突可互相接触,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动,长期反复的碰撞、摩损,则可在棘突间形成假关节,若假关节发生炎症改变,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过窄,而发生不正常的腰部过度后伸,多为练艺者的先天有利条件。

(六)椎间隙狭窄

正常情况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间隙应大于上椎间隙(腰5骶1椎间隙除外)。测量方法: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邻椎体缘前、中、后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下椎间隙中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椎间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为椎间隙狭窄。

椎间隙狭窄,是椎间盘受明显外伤,或长期劳损而发生变性所致,多发生于负重与活动幅度较大的下腰段。椎间盘变性可继法椎体边缘硬化、不齐、磨损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间隙狭窄,必引起椎间关节的关节面相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并可发展为创伤性骨关节炎。若椎间隙明显变窄(椎间盘严重变性),时间较长者,多可导致腰痛。反之,椎间盘变性轻、时间短,则不出现腰痛。

(七)椎体边缘硬化

此种改变发生的基础是椎间盘变性,与一般骨关节病所见的关节面硬化发生原理相同。此与椎间隙狭窄相比,发生率较低。

(八)唇样增生

唇样增生又称唇突,唇突是指腰椎椎体边缘出现的唇形增生。唇突的形成,是在长期活动中,由于对骨膜的牵拉、刺激而引起骨膜下血肿、硬化、机化、钙化所致。因为腰椎的活动度及负荷愈向下愈大,所以唇突发生在下腰椎者较多,而且严重。年龄越大,唇突的发生率越高,但一般无腰痛症状。若唇突发生于椎体后小缘,则多出现腰伴坐骨神经痛,而类似下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与特征。


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典籍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三节 腰部病症【防治】(06)


八、椎弓峡部不连伴脊椎滑脱症

椎弓峡部不连,是指椎弓的上、下关节突间部未能骨化,仅以纤维组织连接而言,当这些纤维组织尚在坚固时期,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在组织退变的基础上,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时,这些纤维组织受到牵拉或损伤;使受累的椎体连同上方的脊柱向前移动,即引起脊椎滑脱症,出现腰伴单、双侧坐骨神经痛,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临床上亦有少数病例,仅有脊椎前后滑动而无椎弓下所部不连。其发生原因与前者不同,故不属于本病之列,不于赘述。

【解剖生理】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每个脊椎骨都是由三个成骨的初发骨化中心所生成,即一个骨化中心生成椎体,其它两个骨化中心各形成椎弓的一半。青春发育期又出现五个次发骨化中心,其所形成的骨骺添加于椎体的上、下面和横突与棘突的尖端部初发骨化中心发育受阻时,可导致椎弓后面不完全闭合的现象。若脊髓和脊膜从此裂口处向外膨出,称之为脊膜膨出症;若无脊膜的膨出,则称之为隐性脊椎裂。

椎弓初发骨化中心,又在每侧分为两个骨化中心小体,前一骨化中心小体发育形成椎弓跟、横突及上关节突,后一骨化中心小体发育形成下关节突和棘突。如果前、后两个骨化中心小体不发生骨性连接,中间以纤维组织所代替,则形成椎弓峡部裂。次发骨化中心的骺板发育受阻时,则可产生青年期脊柱侧弯症,或横突和棘突的连接异常。

【病因病理】

椎弓峡部不连及脊椎滑脱的发生原因与下列情况有关。

1.初发骨化中心前、后小体发育受阻 椎弓的初发骨化中心前、后小体在发育过程中受阻碍,致使椎弓峡部不发生骨性连接。目前,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

2.急性损伤 突然的腰部过度后伸动作,使上位腰椎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椎弓峡部猛烈碰撞,产生峡部骨折。

3.慢性损伤(劳损) 长期的腰部反复过伸动作,可使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弓峡部不断产生相互冲击、碰撞、磨损,形成慢性劳损。久之,则导致峡部疲劳性骨折。

正常成人腰骶部有一夹角(即腰5椎体纵轴线与骶椎纵线形成的交角),又称腰骶角,正常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若腰骶角过小可使作用于第5腰椎椎弓峡部的剪力增大。在椎弓完整时,椎间力的传导依赖于椎间盘、后关节和椎间韧带。椎弓峡部不连时,由于裂隙横跨患椎上下关节突之间,将单个椎骨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包括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和横突,后部包括椎板、下关节和棘突),中间之裂隙由纤维软骨组织充填,直接影响了椎间力的传导。峡部软组织可暂时缓冲来自上下关节突的力量。此种异常结构,对脊柱的连接和脊柱内平衡乃是一个薄弱环节,是产生脊柱不隐的潜在性因素。其主要改变是:

(1)患椎后半部上翘,腰椎前凸曲线加深。当峡部裂时,相邻椎体内、外平衡发生适应代偿性变化。患椎后半部上翘,腰部前凸加深,当脊柱直立时,重心轴线后移,推挤患椎体向前下方滑移,前移的椎体被前纵韧带或腰骶椎的前缘所阻挡,使其不易滑脱。若腰曲前突过深,则为失常状态(病理状态),而出现临床症状。

(2)随着重心轴线的后移程度不同,可产生以下变化:1.患椎体后缘着力增强,使椎体产生楔形改变。2.由于椎弓峡部所承受的压力增强,而形成骨性凹陷。3.关节突关节面增生、硬化。4.椎间盘变薄,相邻椎体缘硬化。5由于椎间韧带所承受的负荷量增加,而显得较正常肥厚。6.腰肌和腹肌亦发生相应变化。

椎弓峡部不连,多属于腰椎的一种发育受阻的畸形性疾病。由于人体有感觉敏锐、动作协调的适当能力,故临床上多不出现明显症状。当外力作用于患椎,其适应性平衡遭到破坏,则产生椎弓峡部裂隙的前、后两部分或与上、下脊椎相对位置改变,导致其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椎间孔的前后径改变,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出现持续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坐骨神经痛的根性症状及体征。

当椎体向前滑脱时,椎管矢状径被拉长,峡部软组织受到较大的牵张或损伤,出现下腰部酸胀不适,久立或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好转。若滑脱伴有患椎椎体旋转时,椎弓峡部软组织及部分椎间韧带和椎间盘可发生扭转,使椎管的横径变小,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刺激压迫马尾神经,出现马尾性间歇性跛行和间歇性疼痛。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有腰部扭伤或过劳史,多发生于三十到四十岁的成年男性。

2.症状 顽固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非典型的单、双侧坐骨神经痛及马尾神经刺激征。久坐、久立、久行及劳动后腰部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腰部活动受限制,尤其前屈、后伸疼痛增剧,并可出现尿急或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等。

3.诊断

(1)腰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变短、有一横纹沟,呈典型凹心腰,肋缘至髂嵴或胸骨剑突至耻骨联合的间距缩短。仰卧下肢屈曲时,可在腹部触及向前移位的椎体。

(2)可触及患椎棘突高隆(在背部呈肿瘤样凸起),上一椎棘突隐陷、高隆或隐陷的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压痛,但其上、下棘间隙无明显改变,高隆的棘突可有压痛或异常活动,腰肌紧张或痉挛。仰卧屈髋骨盆旋转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跟腱反射及下肢肌力可减弱。无神经根、马尾神经受压者,神经系统检查可无异常。

(3)X线检查 本病应常规拍照腰部正位、侧位、(左右)斜位片。尤其是椎弓峡部裂伴有轻度脊椎滑脱的病例,临床上诊断需依据侧位和左、右斜位片的表现,否则本病的诊断不能成立。

1)正位(即前后位) 仅有椎弓峡部裂者,正位片常不易显示。当有明显滑脱时,则患椎体的下缘看不清楚,由于与下位椎体相互重叠,可显示局部密度增高。若椎体滑脱程度超过二分之一者,可呈现新月形浓白影,并与两侧横突阴影相连,形成一"弓形阴影"。

2)侧位 若有双侧峡部裂,可在患椎上,下关节突之间(椎间孔的后上部)看到一透明的骨质裂隙,其宽度与椎体滑脱的程度有关。滑脱越明显,则X线显示裂隙越宽。

明显的脊椎滑脱,在侧位片上易显示。病程较长者,可在脊椎前方发生骨质增上、硬化及腰骶关节变狭窄等继发生改变。轻微的脊椎滑脱,需要仔细的研究才能确定,对诊断是否有滑脱及滑脱的程度,常用简单的"迈尔丁氏法"来测量。

测量方法 将第1骶椎上缘纵分为4等份。正常时,第5腰椎后下缘与第1骶椎后上缘构成一连续的弧线。当化滑脱时,第5腰椎体向前移。根据腰5椎体后下缘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别为1、2、3、4度滑脱,也可将第1骶椎水平线之垂直线由骶椎前缘向上延伸,正常时,该线不能通过第5腰椎体前缘。

3)斜位 对诊断峡部裂是最好的投照位置,因单纯峡部裂在正位、侧位片上不易观察,而在斜位片上较易显示,故一般需拍双侧斜位片。

正常椎弓根的纵切面,前腿为下关节突,颈为上、下关节突的间部(即峡部),狗体为椎弓,狗的后半部是对侧的椎弓及上、下关节突。

若有椎弓峡部裂时,则可在猎狗的颈部显示一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若有脊椎滑脱,则因横突、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棘突的明显分离,出现形似猎狗脖子被砍断的影象。

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慢性腰腿痛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依据正位、侧位、斜位X线片的提示,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手法治疗本病,应以解除椎体旋转及软组织扭曲,并适当配合活血祛瘀类手法或药物,达到缓解症状之目的。

1.常规按摩 手法操作分三步进行。一般腰部用力宜轻、下肢宜重手法施术。

(1)推滚揉搓腰部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左侧,单掌由上而下推背部督脉线数次,双手掌自腰部推至下肢5到7遍;双手掌指关节由上而下滚腰骶部脊柱两侧3到5分钟;双手掌根或大鱼际部揉、挤上述路线5到7遍,拇指揉、压督脉线数遍;继之,手掌横搓腰骶部,以热为度。本手法可达到活血祛瘀,松筋缓解之目的。

(2)揉压拨拿下肢法 病人取俯卧位。术者用肘部或拇指沿臀部、大腿后侧到小腿跟腱处施揉、拨、压手法3到5分钟,多指(双手)捏拿下肢后侧数遍,拇指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筋、昆仑等穴。

(3)揉压下肢动腰法 病人取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一掌根或双拇指揉压下肢前面及侧方3分钟左右。继之,将腰部过度屈曲数次,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拇指压伤侧髀关、风市、粱丘、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

若腰痛剧烈,可揉、压对侧扭伤穴,或揉、压人中、印堂至百会段数遍。

2.腰椎旋转复位法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复位手法的坐位法但顶偏歪棘突的拇指在脊柱旋转的同时向外平推。本法对轻度脊椎滑脱伴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效果。此法适用于椎体扭转棘突偏歪的病例。

3.持续牵引腰部法 固定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轻量牵引法,每次牵引2小时左右,每日2到3次。解除牵引后,可做仰卧位腰部过屈手法数次。起床后,须腰围固定腰部,方可行走活动。

【注意事项】

1.平时用腰围固定腰部,防止腰部过伸活动,以稳定脊柱。

2.配合药物治疗。

3.对于严重的脊椎滑脱症,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应动员其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伤科按摩学|中医典籍

《中医伤科按摩学》【第七章】第四节 引起腰腿痛的其它疾病


一.类风湿性脊柱炎

1.发病年龄 多发生与十五到三十五岁。

2.主诉 慢性下腰痛伴有四肢关节肿痛,以下肢为主。

3.病史 受寒与潮湿。

4.体检

(1)姿势 生理前凸改变,脊柱呈强直状。

(2)运动 脊柱僵硬,各项活动明显受限。

(3)软组织 腰背肌紧张、僵硬、缺乏弹性,多呈板状腰。

(4)压痛点 广泛深疼痛。

(5)棘突顺列 多正常。

(6)特殊试验 仰卧屈髋,骨盆旋转、分离、挤压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 多正常。

5.X线检查 两侧骶髂关节侵润,边缘糜烂,脊椎椎体骨质疏松,或有广泛的椎旁韧带钙化,而使脊柱呈竹节状,椎间隙多不变窄,但较模糊。

6.化验 发病早期,血沉加快,但类风湿因子试验阴性。

二、腰椎间盘变性(不合并神经根受压)

1.发病年龄 多见于三十岁以后。

2.主诉 慢性腰、臀部疼痛。

3.病史 无明显外伤,多因过度劳累,髓该失水。

4.体检

(1)姿势 多正常;

(2)运动 腰部活动轻度受限制;

(3)软组织 可有轻度背肌紧张或正常;

(4)压痛点 深压痛、不放射;

(5)棘突顺列 前期正常,后期可导致脊柱不稳,后关节紊乱,表现棘突偏歪。

(6)特殊试验 仰卧屈髋回旋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 正常。

5.X线检查 侧位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患椎间隙相邻椎体缘硬化,上、下椎体可轻度前后移位;正位片,显示棘突顺列及椎间关节的情况。

三、椎弓间韧带损伤

1.发病年龄 可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2.主诉 顽固的持续性腰痛,常伴下肢疼痛。

3.病史 多有明显腰部扭伤史,常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伴发。

4.体检

(1)姿势 腰椎固定于过度前凸位。

(2)运动 腰前屈明显受限制,若勉强前屈,则由髋关节和胸背部代偿,站立时疼痛多不加重,活动后症状可稍减轻。

(3)软组织 背肌紧张,病程久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

(4)压痛点 深压痛。

(5)棘突顺列 不伴有腰椎间盘突出者,棘突顺列正常。

(6)特殊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 可类似椎间盘突出症。

5.X线检查 侧位片,可提示腰椎前凸曲线加深,若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同时发生,则可出现类似椎间盘突出的征象;正位片,多无异常显示。

四、老年性骨松变

1.发病年龄 四十到六十岁多见。

2.主诉 慢性腰痛或伴有臀部及下肢疼痛,或有其它不适。

3.病史 多因年老、营养缺乏、内分泌紊乱引起,与肾虚有关。

4.体检

(1)姿势 腰部生理前凸减轻或后凸,六十岁以后,多出现圆背畸形,身短臂长。

(2)运动 脊柱后伸活动障碍明显。

(3)软组织 一般无背肌紧张。

(4)压痛点 广泛深压痛。

(5)棘突顺列 少数病例可有棘突偏歪。

(6)特殊试验 多无明显阳性发现;

(7)神经学检查 多正常。

5.X线检查 可提示椎体骨质密度普遍降低,骨小粱减少、变粗,多个椎体呈双凹形改变,椎间隙增宽,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五、致密性髂骨炎

1.发病年龄 可见于已婚成年女性。

2.主诉 腰骶部隐痛,多局限于骶髂关节附近。

3.病史 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生育过多有关,数日或数年多自愈。

4.体检

(1)姿势 偶有脊柱侧弯。

(2)运动 腰前屈受限制者占多数。

(3)软组织 多无背肌紧张。

(4)压痛点 症状加重时局部可有压痛。

(5)棘突顺列 正常。

(6)特殊试验 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 正常。

5.X线检查 双侧髂骨靠近骶髂关节处有骨质硬化区,骨纹理消失。硬化区多在骶髂关节的下中三分之二,不侵犯关节面及对面骶骨。

六、骶髂关节结核

1.发病年龄 可见于任何年龄。

2.主诉 慢性腰痛,或伴有扩散性腿痛,全身低热。

3.病史 多有结核史,或有与结核病人接触史。

4.体检

(1)姿势 多正常,少数病例可有脊柱侧弯。

(2)运动 腰前屈明显受限制。

(3)软组织 髂后上棘附近,臀部或髂窝部有寒性脓肿。

(4)压痛点 病变局部压痛、叩击痛。

(5)棘突顺列 正常。

(6)特殊试验 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

(7)神经学检查 多正常。偶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5.X线检查 单侧骶髂关节面破坏,多见其关节间隙变宽,常有死骨或空洞形成,可出现病理性脱位。

6.化验 血沉增快,白细胞增高等。

七、椎体骨骺炎

1.发病年龄 多发生于十三到十七岁男性。

2.主诉 较顽固的慢性腰痛。

3.病史 与腰前屈活动损伤骺板有关。

4.体检

(1)姿势 早期畸形较轻,后期出现固定性圆背畸形,故有青年性驼背之称。

(2)运动 站立活动或行走时疼痛明显,卧床休息减轻。

(3)软组织 背肌紧张。

(4)压痛点 压痛明显,且广泛。

(5)棘突顺列 多正常。

(6)特殊试验 多无异常发现。

(7)神经学检查 多正常。

5.X线检查 多个椎体的上、下缘出现施莫尔氏节,可在椎体上、下角出现与椎体分离的三角形小骨块,椎体发生前薄、后厚的楔形改变,脊柱后弓等。

八、腰椎结核

1.发病年龄 青少年多见。

2.主诉 慢性腰痛,且有持续性逐渐加重的趋势,可伴有低热。

3.病史 多有结核史,或与结核病人长期接触史。

4.体检

(1)姿势 多有后凸畸形,一般为单个脊椎棘突后凸明显。

(2)运动 腰部运动明显受限制,直腰更为困难。

(3)软组织 背肌紧张,腰大肌、髂窝或大腿内侧常有脓肿及痿管形成。

(4)压痛点 多有明显固定压痛点、病变脊椎棘突叩击痛。

(5)棘突顺列 棘突明显后凸。

(6)特殊试验 仰卧屈髋试验、直立拾物试验、俯卧提腿试验均阳性。

(7)神经学检查 早期可无异常,后期严重病例可出现马尾神经症状或截瘫;胸椎结核可出现截瘫或死亡。

5.X线检查 椎体有破坏,常可出现空洞或死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腰大肌阴影增宽。

6.化验 血沉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常有贫血和白血球增高。

九、脊椎肿瘤

脊椎肿瘤主要包括脊椎血管瘤和脊索瘤,偶有巨细胞瘤发生于脊椎者。

(一)脊椎血管瘤

常见于中年以后女性。早期,局部疼痛并伴有脊柱僵硬、肌肉紧张。若肿瘤穿破骨皮质而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出现感觉异常、束带状疼痛,甚至出现截瘫等。

X线表现 早期椎体外形可无改变,但有垂直的条状或布纹状骨硬化,有时显示多孔囊肿样密度减低区,呈蜂窝状。骨皮质粗糙、模糊,多形完整。当椎体膨大变形时,因椎间盘被压缩或突出,可导致椎间隙轻度变窄。

(二)脊索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骶椎。肿瘤发展较慢,不转移,但局部的扩张和侵犯性大。多数病例有数年下腰痛历史。较大的骶尾肿瘤,可伸至盆腔或压迫直肠,病人可有尿失禁、便秘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病人多死亡于肿瘤的局部扩散。

X线检查 可提示患椎椎体膨大,有骨小粱通过的松变区,无骨化和钙化。

(三)巨细胞瘤

发生于脊椎者,可使受累椎骨扩大,引起脊髓或脊神经根严重受压,可出现部分性截瘫。

十、马尾神经瘤

1.发病年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主诉 持续性(逐渐加重)腰伴腿痛,夜间休息时更著,常影响睡眠。

3.病史 目前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起病较缓慢。

4.体检

(1)姿势 多正常。

(2)运动 早期可不出现障碍,晚期则出现运动受限制。

(3)软组织 无背肌紧张,后期出现相应肌肉松软、无力、萎缩等。

(4)压痛点 肿瘤平面棘突常有压痛,或叩击痛,但棘突旁及周围神经根的压痛往往不明显。

(5)棘突顺列 正常。

(6)特殊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弱阳性或阴性。

(7)神经学检查 早期即可有多数神经根受累,出现下肢放射痛,大、小便失禁,臀部及肛门周围感觉异常或麻痹(麻木区域呈马鞍形),称鞍状麻木区,下肢出现弛缓性瘫痪。

5.X线检查 椎管造影有充盈缺损。早期多为阴性,若肿瘤较大者,可出现椎管扩大影像。

6.腰椎穿刺检查 脑积液蛋白增高,多在百分之二百毫克以上。

十一、姿势性腰痛

1.发病年龄 除小儿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主诉 慢性腰痛。

3.病史 无外伤史,多因驼背(胸段)或水平骶椎造成脊柱过伸所致。

4.体检

(1)姿势 胸、腰段脊柱生理弯曲明显增加,呈短缩畸形。

(2)运动 脊柱前屈受限,腰部后伸、侧屈较好。

(3)软组织 背腰肌紧张。

(4)压痛点 棘突间隙可有浅压痛。

(5)棘突顺列及神经学检查 均正常。

(6)特殊试验 仰卧屈髋试验阳性。

5.X线检查 腰椎生理前凸增加,下胸段脊柱后凸明显,或骶椎呈水平位,胸十二腰椎体多有明显楔形改变。

十二、内、妇科腰痛

1.发病年龄 除小儿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主诉 以腹痛为主(先有腹痛),伴有慢性腰背部酸痛。

3.病史 有内、妇科疾病历史。

内、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一般诊断不难。如腹腔的消化道、胆道、胰脏病变引起的腰背痛,均以腹痛为主(见内脏的牵扯痛)。盆腔脏器的炎症、疼痛多在腰骶部,多呈钝痛、隐痛或酸困痛,痛点不集中。腰痛的发作与炎症有关,但仍以小腹部疼痛为主,不能确诊。必要时应坐内、妇科检查,以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