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第19章赵高直到在刑柱上被吊绑起来时,才猛然觉悟到自己也是人。他那白白胖胖的身子,被绳索一勒,立即变得有血有肉;圆圆鼓鼓的肚子,几昼夜米水未进,如今也感到如饥似渴。在黑暗的荒野中,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死亡,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开始自怜起来,时而泪如泉涌,时而欲哭无泪。 自出生以来,他从来没有过什么"自我"。他一生下来就被净了身,同时也被净了思想,因此早就成了一心一意之人:无父无母,便一心以宫中为家,以始皇为父,尽管始皇小他好几岁;不知爱与被爱,便一意当中作马,任骑任打,从不叫苦叫累。他幼时无忧无虑,大了也无情无欲,虽长得高大强壮,却如骡子一般,只知于活,不解牛马间的风情。 在秦宫几十年,他不但以始皇的意志为意志,而且以始皇的感觉为感觉。秋风一起,他先替始皇感到了凉意;每日三餐,自己的胃口总是随着始皇的食欲而增大缩小。到了后来,始皇出巡,在御驾上坐的时间长了,他的两腿就发麻;而始皇若是便秘,他马上就会有一种拉不出屎的痛苦。 不想,如此忘我,祸也会从天而降。 三天前,他在宫中当班值夜。在将始皇的寝事仔细安排好后,他仍不敢懈怠,通宵守在寝宫门外待唤。 始皇本不喜女色,及冠之后,虽封了三宫,设了六院,娶了九摈,产子生女,一如常人,但都是为了社稷,履行职责而已。他从未对哪位后妃特别有意,格外宠幸。殿前宫后的九千多宫女,他也是睹之如无物。更为可贵的是,他于天下伤风败俗之事,至为痛恨,几番下调,要求百姓严守男女之大防,凡有生活作风问题的,一概罢官夺爵,拘而刑之。 登基之后,壮年的始皇忽然性趣勃发起来,夜夜都要美人陪寝,且每夜必换,绝不专一。于是,各国佳丽,轮流值班,走马灯似地去宫中承恩受幸,体验自己生命中的惟一的爱。好在从六国掳来的女子甚多,充斥在后宫,一时并无难以为继之忧。 不久,赵高便摸出了始皇的性事规律。他每夜召幸一个美人,始之秦妞,继之齐女,然后是楚姑、韩娃、燕娘、魏姬,终之以赵妹,七日一个周期。七日以后,依着顺序,循环往复,直至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之后,始皇便会独寝七夜,然后,开始新的一轮召幸。 让赵高不懂的是,始皇召幸美人,全不看体态容貌、胖瘦高矮,只是将各国陪寝的美人,按其月信之期,排列起来,在行经后七日,送进宫中。要说是为了多有子嗣,择了宜子之期,可美人们一个个按期送人,一年下来,却没有一个喜结龙胎的。 日子一长,赵高渐渐琢磨出来点道道。始皇夜夜如此辛劳,非关好色,不是风流,或许竟是惑于方士之言,练起"采阴补阳"之术?按计划做爱,有健身养生之效;用各国佳丽,收兼容并蓄之功。始皇一练就是两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意志不能不说坚毅。 始皇定下选美的标准,而择人的重担全落在了赵高的肩上。 赵高深知职责重大,马虎不得。他毕竟是相过马的,便以相马之术来选美:先观相貌,细察牙口;再看形体,兼检四肢;最后特别注意一下毛发、肤色和气味。如此下来,虽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到底出不了什么大的差错。 那天夜里,送进宫中的是一个赵妹。小女子正值花季,容颜娇美,体态性感,一副含苞欲放的摸样,看得连赵高都有些心族摇荡起来。他将她从上到下细细地审视了几遍,见那柳眉、杏眼、樱唇、蜂腰都无问题,又认真检查了一下她的玉手玉足,只见纤纤款款,有模有样,这才放下心来,叫人带她去香泉沫浴。浴后,宫膜们将她浑身涂满宫中专用的百花香油精,再用自续红缎一裹,于二更时分送进了宫中。 赵高掐指算了算,那天已是始皇连续工作的第四十九夜了。今晚一过,估计要歇几日了,自己也可得空睡个团固觉了。 大约三更之时,赵高正在寝宫外磕睡着候旨,忽听宫室里一声怪叫,其声凄厉,似猿啸猴叫,接着,一阵乱响后,一声怒吼,声震屋宇:"赵高进来!"赵高赶紧匍匐进去,人内一看,不禁骇然,只见瘦小的始皇,赤身裸体,又瘦又白,冻鸡一般地站在那里,手里却提着一把带血的长剑,见赵高进来,飞起一脚,嘴里骂道: "你敢欺联!?" 赵高早被踢翻,翻了一个个儿,又顺势换成跪姿,伏在地上,说:"小人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心里却不知犯了什么大罪。正磕着头,感到头旁有一球状物体在滚动,侧目一瞥,发现是那赵妹杏目圆睁的脑袋,立即吓得瘫软了下去。 当天夜里,赵高被丢进大牢,第二日交蒙毅治罪。 这蒙毅,和其兄蒙恬,都是朝中的年轻重臣,也是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的父亲蒙武,当年助始皇除了缪毒,立了大功,于是皇上思泽其后,让两子一文一武,都人了政坛。蒙恬在外为将,成边守关,筑城修道;蒙毅在内为臣,主掌刑罚,监察朝臣。 蒙毅为人,谦谦彬彬,书生模样,却是一个油盐不进之人。 他不饮酒,不吃请,每日三餐,都在自家进食,粗茶谈饭,只吃水煮青菜和干爆黄豆。他办起案来,更是刚正不阿,除始皇的吩咐外,一切皆以大秦律为准绳,从不含糊。 赵高与蒙毅,当年都曾在始皇车前马后侍候过,混得也算脸熟,却并无什么交情。 "赵高,你可知罪!?"蒙毅厉声喝道,满脸的嫉恶如仇,一副翻脸不认人的样子。 赵高扛枷戴锁,跪在堂下,两腿不哆嗦,上下牙却有些打颤,嘴上告饶说: "小人玩忽职守,罪在不赦,望大人开恩!" "玩忽职守?"蒙毅冷笑着,"你倒会为自己开脱。告诉你,你犯的是欺君之罪!" "小人岂敢欺君?"赵高慌了。他不知那赵妹如何惹恼了皇上,但知道这欺君之罪可是要斩首灭族的。他不怕灭族,但怕杀头。 蒙毅怪笑起来,笑着笑着,笑声嘎然而止: "以石女献于圣上,伤了龙体,又毁了圣上七七四十九天的采阴补阳之功,不是欺君又是什么?!" "石女?"赵高大惊,一下子懂得了始皇为何会震怒,吓得脑袋禁不住要往地上死命地磕: "小人罪该万死!罪该万死!把关不严,铸成大错,只是小人也有冤情待诉" "冤在何处?"赵高一下子泪流满面:"小人以残人之身,侍奉圣上,不知寒暑,不知饥饱,更不懂男女阴阳之事。何况,石女之事,应由宫婆察考,非小人所能检测。" 蒙毅听后,觉得有些道理,想了想,说: "按大秦律,你罪当凌迟处死,尽夷三族。念你确有隐情,又无家属,故本官从轻发落,减罪一等:判你腰斩弃市,剥夺宦级终身。" 判毕,蒙毅不容赵高再辩,脸色一沉,向左右吏役喝道:"拉下去!"就这样,赵高被吊绑在"醒柱"上。三天三夜过去了,他的神智渐渐糊涂起来,一些幼年时的情景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后宫蔓草丛生的庭院,一个被头散发的宫女,赤身伏卧在地上,正在受鞭苔之刑,雪白的身躯在抽搐,一条条血痕显印出来他突然明白了,她就是自己的生母,可那宫女的影像猛然化成了那赵妹杏目圆睁的头颅,慢慢向他滚来 第四日凌晨,他突然清醒过来,感到大限就要到了,自己好端端的白胖身子快要被截成两段了。 也是命不该绝,就在这时,新任丞相李斯的官轿从这里经过。 李斯见赵高落难,念其旧日情谊,感到不能不救,便将蒙毅呈上的案卷多压了几天。说来也巧,那日,始皇率着众嫔妃和大臣,又浩浩荡荡地出外巡游,马车一颠,竟磕伤了臀部,弄得三日坐卧不宁,这才想起了赵高的许多好处来,于是赦了他的死罪。 赵高被赶出了宫中,分配到小皇子胡亥府里充当厮役,专职扫地。 一日,赵高一人在胡亥府中的后花园里扫地。时值夏阳晴好,暖风怕人,园中繁花满目,浓荫蔽日,一片嫣紫娇红,深青淡绿。赵高做事向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年赶车如此,如今扫地亦是如此。沟沟坎坎,角角缝缝,一路扫来,无处放过。一时扫得性起,笤帚飞舞之处,只见尘土高扬,落英缤纷。 正扫着,忽见尘土与落英之中,坐着一个锦衣华服、齿白唇红的少年,正捧着一册《论语》,呆坐在那里,两眼圆睁,茫然远望,于身边的良辰美景和扬尘飞花都挥然不觉。 赵高一看,猜是皇子胡亥。自己入府多月,一直无缘得见,不想在此撞到。他不敢掠扰,垂首执帚,立在一旁。 这时,只听胡亥自言自语道: "这书叫人如何看得懂?" 恭立一旁的赵高,这时大胆搭话: "天下许多书,本不必去读。公子只需读读律法即可。小人无知,也听到过'以吏为师,以律为书'这句话。" "你是何人?"胡亥微微一惊,睁着一双大眼,冲他望过来。 赵高赶紧跪下:"罪臣赵高,奉圣上之命,伺候公子。" "原来你就是赵高,父皇倒是说起过,说你很会赶车。"胡亥说。 "小人地也扫得不错。"赵高回答说,趁机抬起头,飞快地打量了一下胡亥。见他长得胖乎乎的,鼻宽嘴阔,颧突耳垂,眉浓眼大,只是睛瞳无神。他一边看着,一边心里在想:"我一直拿你父皇当爹,将来却要叫你给我当几天儿子。"这乱伦的念头刚在心里一闪,他已是一身冷汗,赶紧又匍匐下去,说:"谢皇帝陛下不杀之恩,使罪臣得以为公子效犬马之劳。" 胡亥听了,"嘿嘿"一笑,一例嘴,露出了一脸灿烂的笑容。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相李斯 作者:钱宁 |
- Details
- Category: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第20章胡亥天生聪慧,经赵高几番指点,便觉学识大长,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豁然透亮许多。多少年来,眼前一直是一片模糊浑洒,如今突然黑白分明起来,就像愁云迷雾中,金光一闪,一道阳光射出,阴霾中的山川河流都一一显现出了轮廓条理。 赵高告诉他,世间学说杂乱,孔墨也好,老庄也好,还是其他狂言邪说,大抵是执其一端,惑众欺世,皆谬论也。有人著书,不是为了说清道理,而是为了搞乱思想。此类荒唐之书可以不读,但其叵测之心不可不知。 胡亥听了,不住点头。 赵高说,天下之理,其实甚为简单:一切皆可以律法衡之,孰对孰错,在律法里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律法者,天子之意也。通律法,就会判案;会判案,就能治国。故只要读懂了律法,便能成明君贤臣。 赵高进一步析丝分缕地说,以律法观人世,民众不过分为两类:该杀的与不必杀的;在不必杀的中间,又可分为两类:该抓的与不必抓的;在不必抓的中间,又可分为两类:该整的与不必整的;在不必整的中间,又可分为两类:该用的与不必用的。 听到这里,胡亥"嘿嘿"笑了,说:"听懂了。" 那年胡亥15岁。他虽不是长子,却极受始皇的宠爱。二十几个皇子中,被父皇亲用御手打过屁股的,惟他一人而已。 那是他9岁时的事。那年,刚刚征定六国的父皇,在新建成的阿房宫中的前殿大宴功臣,满朝文武,济济一堂。他因年幼,入不得正席,但特许在膳房里用餐。 那阿房宫是除了长城和驰道外的秦代第三大重点工程,每年征用七十万民工,建了五年,只修成前殿。那前殿筑于南山之前,正宽一千米,纵深五百尺,巨柱高耸,飞檐人云,遮天蔽日,巍峨壮观。殿内可摆千席,容万人同时饕餮;殿外置放十二巨大金人,都显得似玩具一般小巧。殿门用磁石做成,以防荆轲一类坏人带着匕首再次混入。大殿四周,千杆五丈高的旗杆,挂着上万面黑旗,一齐迎风招展,猎猎有声。 殿内新铺了金丝桶木的地板。就宴时,众臣怕弄脏地板,都赤脚人席,将鞋子脱在大殿门外,按官职大小,排排码好,从丞相到大夫,从将军到郎尉,秩序井然,一丝不乱。 酒过三巡,大殿里一阵阵传出"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心贪玩而不肯好好吃饭的胡亥,趁无人注意,一人偷偷溜出膳房,出了大殿。一出殿门,他便被那一排排花花绿绿、高高矮矮的鞋阵迷住了。观赏了一会儿,忍不住和它们玩耍起来。他先是将丞相的鞋踩歪,再把将军的鞋踢飞,然后,把郎尉的鞋踢给了太仆,御史的鞋传给了典正。片刻工夫,大秦百官的堂堂鞋阵就被踢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 初更宴散,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出门寻鞋,在殿门前乱成一团。先是在黑暗中满地摸索,接着又相互借光论证,闹得人声鼎沸,直到四更才散。那天,大部分官员都穿着一只鞋回家,只有老丞相回去时,算是两脚着鞋,但两只鞋都不是他老人家自己的。 事后,父皇大怒,亲自将胡亥的小屁股打得万紫千红。 尽管曾惹得天廷震怒,父皇对胡亥还是独有一份宠爱的。外出巡游时,常常会带上他。西至陇北,东临竭石,北登泰山,南游湘江,一路上千骑开路,万人喝道,父子俩威风凛凛,好不愉快。这是其他兄弟姐妹们从未享有过的殊荣。 在众兄弟姐妹中,胡亥最敬重的是大哥扶苏。扶苏虽只长他五岁,却一副长兄之态,待人谦和诚恳,做事稳重公道。兄弟姐妹之间有些什么事情,像是父皇赐物不均或是分梨有大有小,都是到他那里去一一摆平。父皇一直没有立过太子,因为他坚信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能够长生不死,举国上下,无人对此置疑。不过,朝野之间,也都视扶苏为预备的接班人,虽然还没有正式写入文件。扶苏对自己也是一贯严格要求,早听朝政,晚观庭问,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准备父皇成仙之日,继承大业。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冬季,大哥扶苏突然奉父皇之命,离开了咸阳,冒着凛例的寒风,到千里之外的西北上郡去监兵。于是,咸阳城里流言纷起。有的说,扶苏言语不慎,得罪了父皇;有的说,始皇让扶苏下去锻炼,有培养之意。胡亥对此糊里糊涂的,也懒得打听。 胡亥属于"文学青年",一向不太关心政治。他爱好诗,喜欢吟唱那些流行的情歌艳谣。《诗》三百首,他多数看不懂,但当年被孔丘私自乱删去的上百首不那么"思无邪"的"佚诗",都被他用重金从黑市上买回,反复精读,直读得脸红心跳,情窦大开。读后,忍不住偷偷和小宫女们初试了几番云雨。有了体验,便自己也创作起情诗来了,一一刻在小竹片上,与兄弟高共勉。高也将自己写的美文,送他欣赏。两人常常一起豪饮切磋,划拳论艺,风流倜傥之感,直薄云天。 在钟鸣鼎食的青春岁月里,有两件事对胡亥的意识形态影响最深,一是赵高在学问上的几番指点,一是自己对男女之事的不断探索;前者使他认识了社会,后者使他懂得了人生。但最让他感到心灵震撼的,却是父皇逼他观赏的人头落地的景象。 杀几个人,本不算什么新鲜事情。朝中天天有人被父皇赐死。胡亥原以为,人被赐死,虽非幸事,却不失优雅,不过毒酒一壶或白续一段,多少带着一点悲壮和浪漫。 直到那天,在河南郡的博浪沙,父皇强迫他观刑,他才一下子成熟起来。那天亲眼目睹的血淋淋场面,让他吓得尿湿了下衣。方圆一百里的居民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反绑,排排跪在那里。父皇一挥手,几百个刀斧手一起扬刀落斧,只见几百颗人头纷纷"砰砰"落地,掷地有声,四出乱滚。无头的身躯,在东倒西歪之前,皆喷血如柱。一时间,血流之处,沙黑泥红。 十天前,这里有人行刺,向父皇的御车投掷了一个千斤铁链,想把父皇彻底砸烂。好在那时,赵高已被召回宫中,重新为始皇赶车。多亏他御术高强,手起鞭落,一声吆喝,众马一跃,让父皇躲过一劫。结果,后面的副车被击中,翻入深沟,死了两个爱妃。 父皇大怒,搜捕了十日,没有抓住刺客。为了不只冤枉一个好人,便将百里之内的五百多户人家都杀了。 观刑之后,胡亥两天没有吃饭,直到第三天中午,"哇哇"吐了一阵酸水,才进食如常。 最初的震惊过去后,胡亥逐步发现,自己以前对杀人之事的认识真是太幼稚了。他原以为,人的脑袋只能从脖颈处砍掉,后来发现,人的死法其实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砍头不过是其中简明的一种。除砍头之外,可以腰斩,可以车裂,可以支解,可以碎尸,还可以烹煮。 一年后,宫中出了一个大案,父皇突然将身边的几十个近侍一起杀了。那行刑的场面更是惊心动魄,让再次观刑的胡亥眼界大开。没有人被砍头,十几个宦官的头顶盖,都被铁链凿开的;没有人被支解,十几个郎将的胸肋都是一根根被抽出来的;更没有人被碎尸,二十几个文武随从浑身钉入蒺藜,死时虽体无完肤,但都是全尸。 如今,这些事已不再影响胡亥的胃口了。晚餐时,他一气吃了十只豚手。让他心里闹不明白的是,不知为什么,宫内宫外都在传,说那案子与丞相李斯有些牵连。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相李斯 作者:钱宁 |
- Details
- Category: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第22章秦始皇为那块陨石的事闷闷不乐。那石头上的"死"字,像一道咒符缠上他似的,使他寝食不安,坐立不宁。说实在的,自己死后分不分地,他并不在乎,他怕的是死。 御史专案组已查明,那些石头上的字句,是居心区测之人后来偷偷刻上的。到底是谁刻上去的,一时还查不出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是一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 石头毕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总是一个不祥之兆。 那天夜里,始皇带着一大群宫女、宦官,狂躁地在各处寝宫之间奔来走去,像鸟儿觅巢,猫儿寻窝,找着藏身之处,却又不断换着地方,总嫌居处仍不够隐秘。众人紧跟着他,走了停,停了又走,都屏息俏声,摸黑前进,不敢粗声喘气,不敢点灯燃烛,以秘其行踪。直到鸡鸣月落,他才在甘泉宫后殿的一个壁室中歇下,睁着眼睛打了个盹。 咸阳局边的三百所宫殿,如今都已用天桥、阁道、暗廊勾连,骊山、南山之间更是上有飞栈,下有地道,殿殿相接,馆馆相通。各宫以一样的钟鼓、帷帐布置,美人则以军队编制,统一编号,没有调令,不得易地调动。这样,他就可以随意往返于各宫,而足不出户,脚不粘泥,无人知其行止、。他的行止居所,现在是秦国一号机密,敢有泄露者,一概秘密处决;而被处决的人数之多,如今也已成了秦国二号机密。 他在苦苦等待着真人。 燕国真功大师卢生告诉他说,人君必须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则真人至。他谏劝始皇,万不可让臣下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那样,真人才会来看他,将他发展为真人,并带他同去海外仙山。一旦成了真人,则火烧不燃,水浇不湿,行如流云,寿若天地,离成仙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当时,始皇听得两眼灼灼发光,说:"吾慕真人。"从此,他在宫中昼伏夜行,东藏西躲,平时也懒见朝臣,觉得他们俗气过重,有碍自己与真人沟通。他更是不再自称为"朕"了,而提前改称"真人"了。 可那一夜,真人们还是没有来。 日出东方时,甘泉宫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始皇心情更加阴郁,心里有着一种很受伤的感觉。 年轻时,他一直坚信自己能长生不死,至少是在自己有生之年,能求得不死之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信心渐渐有些动摇。 如今,年近半百,长生之事仍没着落,却齿摇发落,膝软手抖,身子眼看着就衰朽起来,心情不免急迫,那成仙求生的渴望有时竟强过了对帝王权势的贪恋。 本来,他一直坚持练着采阴补阳的密功,长年累月,不苟不懈。不知为什么,几年下来,效果并不明显。是否补了阳不知道,那阴竟渐渐有些采不动了。 这时,燕国一带出了一位仙人,名叫宋毋忌,精通形解销化之术。据宋仙人自己说,他已多次自我形解,销化更生,长寿得记不清年纪来了。这形解销化之术,是在人将死之时,化形再生,去掉一副旧皮囊,留下一身空骨架,如蛇之蜕皮,蚕之化蝶。 燕北辽西,山岩壁石之上,有着许多龙骨鸟形,据宋仙人论证,皆是形解销化之迹。古时,民心淳朴,道德高尚,故龙虫鱼鸟,都可形解成仙。不像现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好人都要销化多年,还不一定成得了仙,坏人就更得多练了。凡夫们即使不信宋仙人荒唐之言,但看到那些巨大的恐龙骨架,都心惊魄动,不得不服。一时,燕辽一带,从宋仙人学形解销化之术者甚众,连报名都难。宋毋忌的大名,更是远播齐鲁,最终传到了咸阳。 始皇听说后,立即召见。宋毋忌也不耽搁,连夜赶路,风雨兼程,不日就进了都城。 那日,礼仪官领着一个发黑须白、衣衫古旧的老者人宫,带到始皇面前。那老者相貌清奇,身高且瘦,嶙峋可观,骨感非常。 他见了始皇,并不跪拜,只是长揖,说: "山民宋毋忌拜见陛下。" 始皇知道他是仙人,也不嗔怪,问道: "仙人高寿?" "老朽不敢言岁。" 宋仙人一边说着,一边东张西望,好奇地打量着富中的珍奇摆设,"只是清楚地记得,齐宣王时,我的重孙正好出生。因距今不远,尚未忘记,这身衣衫还是那时做的。" 始皇暗自一算,那齐宣王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宋仙人必有二百多岁了,不由得对老人家更加敬重。 "听说仙人有形解销化之术,可以长生不死。不知仙人能否授朕?" "小技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宋仙人朗声笑道,"以陛下之威德,上动天地,下感鬼神,求长生之术还不是树上折枝,囊中取物?何需像吾等愚夫,起早贪黑,勤学苦练?老朽形解多年,销化数次,忍痛受苦不说,疗程漫长难耐。此次转型,已逾十载,黑发重生,白须未改,看来还要十年。" "世上难道另有简易的长生之道不成?"始皇有些不解。 "当然,当然。老朽此次就是特来向陛下禀告。"宋仙人笑着,然后正色说道,"这东海之外,有三座神山,曰:蓬莱,方丈,瀛洲。隔海望之,若在云端;临近寻之,如在波底;三山实在虚无飘渺之间。山上金宫银殿,玉树琼花,乃仙人之小区。山中有银龟洞,内藏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乃仙人之品,如何能求而得之?"始皇急切地问。 "不难,不难。者朽有熟人在那里,名叫羡门子高,和老朽是几百年的老友了。找到他,要点药还是可以的。" 始皇大喜,立即叫人赐黄金百两、白银千斤,珠宝无数。宋仙人当即收下,笑吟吟地说:"老朽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这些物品还能派些用场。" 不想,这宋毋忌求药,一去数年,毫无音讯。民间传言甚多,有说他留骨燕山,提前形解了;有说他葬身波涛,被鲨鱼整个销化了。 始皇心中着急,几次巡幸到东海琅邪,想望一眼仙山,可惜,天气过于晴朗,连海市蜃楼都没有看见。 正在失望之时,有高人徐市求见。 这徐市,齐人,身材矮胖,发须油亮,容光焕发的脸如刚出笼的山东馒头一样饱满。他原本不属阴阳五行一派,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儒生,只因发财心切,免不了混在风水气功界里,自称"高人"。好在也有人信仰,使他名声渐起,事业有成,慢慢竟忘掉了"子曰诗云",专心致志地替人发功弦病,说灾解祸了。 他一见始皇,便说: "陛下受欺了!" 始皇听了不快,问: "此话怎讲?" 徐市不慌不忙地说: "那宋无忌,方士也,常将雕虫之技,吹成屠龙之术,此类典型,燕北辽西一带最多。他尽盗些虚名,骗些钱财,哪里取得来什么不死之药?" "难道他所言的海外仙山也全是假话?"始皇忙问。 "那倒未必。海外仙山确有其事。在下不敢因人废言。"徐市不紧不慢地佩低而言,"不过,东海之外,风急浪高,龙鲸出没,舟揖根本无法靠近仙山。在下不敢以鬼怪神力诳陛下,只愿凭着忠心赤胆,为陛下冒死出海,寻不死之药。" 始皇一听,情绪又高涨起来,曰:"壮哉!徐君爱国。"立即赐金银千两,并命人准备舟揖。 徐市一去数月,很快就回来了。只见他头带斗签,身披蓑衣,带回了许多箩筐的龙虾、海蜇、螃蟹等新鲜海货。一见始皇,便兴冲冲地禀报:"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什么了?"始皇忙问。 "看见仙山了!""可否取回不死之药?"始皇急切万分。 徐市叹了口气:"就差一点。要是船再大一点就好了。那仙山就在万顷波涛之中,三峰并立,云雾缭绕,日光之下,金碧辉煌,叫人看都要看傻了。只是周遭风狂雨暴,巨浪滔天,小舟无法靠近登岸。可惜!功亏一篑,此次只能为陛下带回点深海鱼虾了。" 始皇听了,极为懊丧。 徐市见状,又赶紧说: "在下愿为陛下再次冒死出海,只是希望船能造得再大些,船上的镇海之宝再多些。" 始皇又燃起希望,立即命人打造了一条大船,长五十丈,宽百尺。半年之后,徐市驾着巨船,载着周鼎一只,铜牛三头,珍珠百颗,金银财宝无数,又浩浩荡荡地出海了。 徐市此去,直到一年后才返来。回来时,人的长度未变,宽度有增,见始皇时,却是一身褴褛,衣如鱼网。 "不死之药可曾取回?"始皇见面便问。 "又差了一点。"徐市懊恼万分地说,"船离仙山只有百尺之遥了,岸上宫殿房屋历历在目。正待登岸,忽然,波翻涛滚,浪起船覆,其时,晴空丽日,万里无云,本不该有此无风之浪。" "那是何故?" "此乃一巨蚊在兴风作浪。此蛟系坏鱼科,出没于扶桑之海。在下落海后,与巨蛟赤手搏斗,险些葬身鱼腹,变成鱼食。托陛下之福,最后用遁海法,方得生还。" 始皇沉默不语,有些快抉,半晌才说: "如此看来,不死之药是取不回来了?" 徐市并不惊慌。他双手持了持头发,神了神衣衫,长揖到地,不慌不忙地说: "愿陛下再给一次机会。这天子之寿,事关天意,恐非仅凭人力可定。在下需带三千童男童女,一同乘船出海。成行之日,请陛下沐浴斋戒,诚心祷告。如此,天知地知,神感仙动,东海一带定会风和日丽,波平浪静,则仙山可登,灵药可得。" 始皇想想有理,便依言照办。命人重新打造了一条长三百丈、宽一千尺的豪华楼船,船上不但满载金银珠宝,也装满粮菜肉蛋。又按徐市订的胖瘦高矮的标准,从各地选出三千童男童女,一式皂衣皂裙打扮,送上船去。 徐市出发那天,始皇反复洗澡,多次沫浴,然后,带领群臣,祭天祭地,拜神拜祖,仪式进行得热热烈烈,隆隆重重。 徐市这一去,却如泥牛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始皇等得着急,凭空又添了许多白发,手也抖得更加厉害。两年之后,徐市仍是未归。民间便有谣言出来,说是徐市的船被海盗劫持,驶向高丽;也有说徐市滞留海外,定居蓬莱。 好在此时全国各地奇士高人辈出,个个声称有办法弄到不死之药,纷纷到咸阳求见,让始皇心里还有些慰藉。始皇一律有求必见,不问学派,皆好吃好喝地厚待之,一心等着有能人为他搞来不死之药,不管用什么方法。 直到有一天,在碣石遇见了真功大师卢生,他才猛醒过来。 这碣石是东海岸边的一座石山,山顶有一巨石,如枝擎天。 山海之间,有石堤如甭道,潮落之时,枕海可通;潮涨之时,则尽没之。石山矗立于万顷波涛之中,据说是九州之内离仙山最近的地方,常有仙人来来往往。 始皇为徐市一事放心不下,决定再到东海巡幸,亲自来碣石看看。 那日,到了竭石,始皇临海远望,只见晴空之下,海水连天,波平如镜,一览无遗之下,哪见半点船桅帆影?正在张然若失之时,忽听一阵歌声飘来: "大海大中,鱼儿多多; 富贵如潮中,功名如珠。 哟儿呼" 始皇细听那歌辞,觉得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便知遇到了异人。这时,碣石后面,走出一人,一边水面徐行,如蹈海一般;一边飞掌抓鱼,似打拳一样。他披发赤脚,短衣露脐,一派纯真,只是留着一脸大胡子,显得不够自然。 "敢问大师姓名?"始皇此时顾不得摆皇帝的架子,赶紧上前请教。 "仙人无名。在下卢生是也。"那人回答。他见了始皇和皇家车队马阵,面有艳羡之色。在此处,他已等了一年多了,却装得像邂逅似的。 "不知大师从何而来?" "蓬莱。"卢生指了指东海方向,"刚和老友羡门子高喝了壶乌龙茶,叙了叙旧。" "可曾见到前去取药的徐市?"始皇问。 卢生哈哈大笑:"俗人哪里到得了蓬莱?再说,岛上的仙药,陛下也服不得。" 始皇听了,心中大惊,忙问: "大师何出此言?" "陛下有所不知。这蓬莱的不死之药,固是灵丹,却是仙人之品,常人服之会有副作用,虽能滋阴壮阳,但难延年益寿,且有暴毙之虞。" "为何从来无人告联?!"始皇恼怒起来,想了想,又问,"如此说来,朕长生无术了?" "非也,但长生之事需循序渐进,分段实施。"卢生注视着始皇,目光炯炯,"常人成仙,首先要修炼成真人。此事无药可吃。" "如何才能修炼成为真人?"始皇问。 "行无踪迹,居无定所,少见凡人,不沾俗尘。"卢生说,"待层次提高后,真人自会前来提携,同去仙山。以陛下之威德,不过个把月的时间而已。当年,老夫练了八年。" 始皇听后,恍然大悟,顿觉今是昨非,成仙的捷径原来就在脚下,从此便信了真功。 回咸阳后,他开始天天练功,夜夜躲藏,行不沾地,睡不着床,每日辛苦异常。卢生更是让他背诵一本《录图书》,说是从蓬莱仙山带回来的仙书,乃真人必修之课。那书的确是部奇书,里面不但有好些胡言乱语,更有许多鬼圆桃符。 那卢生跟着始皇也到了咸阳,位列上卿,搬进了一个三进三出的大宅。 但是,一直到天上掉下那块大石头,真人们从未露过面。 卢生仍很乐观,坚持说,真人马上就到,私下却四处散布,说因陛下品行有亏,身上缺点又多,有待提高改正,真人们还要多考验一阵。 一天,一队禁中卫士突然包围了卢生在咸阳城内的大宅,要拘他去见始皇。可此时卢生已不知去向,宅院内荒草没膝。 始皇听了御史的回报,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半晌,才说:"召丞相李斯入宫。"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相李斯 作者:钱宁 |
- Details
- Category: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第21章李斯没有想到,当年老丞相王绾手下的那位博士淳于越,会在国宴上突然发难。 本来,那不过是每年例行的官方庆典,莺歌燕舞,歌功颂德。先由六国佳丽表演歌舞,祝酒煽情;然后是侏儒笑星优排滤戏,娱乐君王;宴会的高潮是年逾八秩的博士院仆射周青臣,率领着百名二十多岁的青壮博士,向始皇献诗。六百六十六行的仿颂体长诗《始皇之歌》,用金线绣在一幅巨大的绢帛上,由众博士抬入殿内。当博士们正步入场时,全场欢动。在韶乐声中,老臣周青臣用拖长了的颤抖之声,将全诗吟诵一遍。周老陕西口音太重,宾客们大都听清了每段的第一句:"伟哉,始皇!",后面的便只好当歌来听了。这一切皆出于李斯的精心布置,为的是一博始皇的欢心。 没想到的是,周青臣的吟诗之音尚在绕梁,从下面陪桌那边,站起了淳于越,端着酒杯,冲上面高喊道: "秦危矣!周青臣等不知直谏陛下,只知面谀,非忠臣也!" 全场一震,百官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周青臣正吟在得意处,猛然被打断,老脸涨红,浑身发颤。李斯赶紧看了一眼坐在上面的始皇,见始皇神色安然,正细啃着一块牛排。 淳于越见全场肃静,更放大了胆子,叫道: "臣闻:师古而能长久。今分封废除,辅粥动摇;体制尽改,官心浮动;徭重役多,民怨四起;而六国后人犹在,亡秦之心不死" 这时,周青臣已从震惊中反应过来了,喝道:"一派胡言!" 他身边的博士们也群起而攻之,冲淳于越齐声喊道:"反动!反动!" 宴会上闹成了一团糟。这时,始皇一摆手,把争论压了下去,哑着嗓子说: "明日早朝再议。" 一丝不安隐隐掠过李斯的心头。 李斯心里明白,淳于越当堂发难,绝不是空穴来风。始皇对他有所不满,如今已是朝中尽人皆知的事情了。说起来,事起偶然。那日,始皇在梁山宫登高望远,忽见一队车骑,正浩浩荡荡地穿过城中闹市,甚为招摇,便心生不快,问是谁家车队?众人不敢相瞒,说是丞相的车骑。始皇听了,哼了一声,说了一句"丞相的车骑好威风呵!"这话迅速传到李斯的耳里,谨慎的他立即将车骑由五乘减到三乘。不想,这又被始皇知晓,更是引起猜疑,说:"有人竟敢把联的言语私自泄露出去。"一怒之下,将那天身边随从侍卫二十多人,全部处死。李斯心中震恐,知道那二十多人都是冤魂,传话人其实是赵高,好在赵高不在现场。 从此,李斯便觉出自己丞相之位有些不稳了,虽还算不上岌岌可危,但多少有些动摇起来。 自古以来,情势之变,往往在容发之间,不可不慎。 自任丞相以来,他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皇狂暴多疑的秉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东巡时,始皇过彭城,听说附近泅水曾沉落过一只周鼎,便命人打捞。时值寒秋,湍猛流急,下去的人,就像冻饺子似的,人河便沉,立刻殉职。始皇大怒,命一百人抱成团儿,一齐跳下去。于是,一百壮士,手臂互挽,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一派慷慨悲壮。结果,人了河,便都没了声响,候忽间没了顶,一个个随波逐流而去。两年后,始皇南巡,泛舟江上,船过湘山时,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始皇晕船,抱着一个金痰盂,把一路上吃的山珍海味,吐了一个干干净净。事情闹大了,随行官员慌得什么似的,一时找不出个倒霉鬼来替罪,只好把责任都推到湘水之神湘君身上以搪塞。那湘君传说是尧的两个女儿,后来一起嫁给了舜为妻,生前贤慧,死后安宁,双双葬在江边的青草山。众官以为,始皇一向敬重神明,加上湘君的家庭背景特殊,事情大概也就不了了之。不想,始皇阴沉着脸,听完汇报,立即下令从长沙狱中调来三千刑徒,砍树斩草,劈石烧山,一天之内,把那青草山变成了秃毛山,方才出了心头的那口恶气。 伴君不易呵,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李斯知道,明天会是一个命运他关之日。廷议时,他若不能语慷百官,盲动君王,就会败在淳于越的手下。那时,不要说相位,就是脑袋都可能保不住。 让他心里焦躁的,是不知谈如何回应淳于越的挑战。 一人坐在书房里,他苦思着。窗外,阴云紧堆,狂风骤起,雷鸣电闪,一阵紧似一阵。本应是夕阳满山的薄暮,突然间,一片天昏地暗。 一场大雷雨就要来了。 府内管事的孙舍人进来,说是蔡国的一些旧档案从九江郡运来,今日到了府邸,丞相大人是否过一下目? 李斯听了,便让立即取来。不一会儿,几个仆人搬来了一个落满尘土的箧柜。李斯将书房门窗掩紧,吩咐下人,无事不许打扰。 他小心翼翼地从箧柜里抱出几捆竹简,放到台案上。那一捆捆竹简,由烂透了的绳索系着,已霉迹斑斑,散发着一股潮湿腐烂的气味。 这些竹简都是当年蔡国的一些陈档旧案,是他特意差人从楚国旧都太史馆中搜寻出来的。 多少年来,他一直想知道,两百多年前,蔡国大将军李属,也就是自己的祖上,为什么会突然被杀?当年,李属杀了弑君的叛臣公孙翩,辅佐成公即位,官拜上卿,是成公最为宠信的大臣。可一年后,他却被成公所诛,罪名不明。这段历史扑朔迷离,各国正史不载,连孔子亲撰的《春秋》也语焉不详。 窗外已是倾盆大雨。烛灯的火焰在跳动着。竹简上的许多字迹,如虫形鸟迹,漫延不清,读着费劲。李斯凑近烛光,一枚一枚地翻检着竹简。终于,一些有关蔡成公时代的记载出现在眼前: "成公四年 楚王进驻城父,大军围蔡。天呈红云,三日不散。成公问于太史,曰:血光之象,有兵刃之灾;又问,曰:欺贤辱圣之罪,须攘灾祭天。成公恐,袒缚大将军李属,坑杀之。楚兵乃退。" 李斯心中一懔,隐隐有些痛。他仍不懂,成公为什么偏偏要杀李属呢?接下去的几枚竹简,更是让他惊愕无比: "成公三年大将军李属围孔丘于野,夺其车,阻其行,断其粮,抢其袭,欲冻馁死之。孔丘之徒皆病,上吐下泄,唯孔丘饱吹饿唱,每日讲诵弦歌不衰其时,楚王闻孔丘之贤,使人聘之。蔡侯震惧,因其所讥刺,皆中诸侯之疾,恐用于楚,非蔡之福" 李斯呆在那里,手中的竹简慢慢滑落下去。竹简落在台案上的声响,在一片寂静中,显得格外惊心。 暴雨不知什么时候停歇了,外面一片漆黑,无星无月。 他忽然明白过来,孟轲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原来是纪实,并非虚辞。但他想不到的是,当年围困先圣于陈、蔡之野的,不光是野牛猛虎,还有自己的先祖!而先祖的惨死和家族的败落,竟和这位孔圣人直接有关。 李斯呆坐良久,然后,把那些竹简一枚枚地投进鼎炉中。一段历史"噼噼啪啪"地烧成了灰烬,化为青烟。 望着炉中跳动着的火焰和缕缕升起的青烟,他陷入了沉思。 自当年拜师荀卿后,他一直以儒者自居,每日修身养性,立志作一个君子,决心即使不能独善其身,也要兼济天下。二十多年来,他坚守着信仰,生活得一本正经,平日只听韶乐,只读圣贤之书,只吃割正形方的红烧肉,并准备好为天下大同而奋斗一生。不想,现在却发现自己敬仰的孔圣人竟是害得祖先冤死之人!当年先祖杀身不能成仁,今日自己又何必舍生取义呢? 接着,他又想起了淳于越。现在和自己过不去的,就是这班讨厌的儒生。他们读了几册书,便不知天高地厚,动不动就引经据典,以古非今。 如今想要冻死饿死这些儒生,已经不容易了。整治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们无书可读,没经可引。书呆子们一旦没了书,不过就是一群呆子而已。 想到这,李斯禁不住微笑起来,明天有办法对付淳于越了。 第二日早朝,李斯上殿时,文武百官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始皇已将淳于越呈上的"五千言书"批发下来,供廷议。愚鲁的官员,还不觉阴晴变幻,争先恐后地斥责淳于越危言耸听,造谣生事;精明的官员,感到风向已变,都缄口不言,缩在一旁。李斯看在眼里,一一默记在心。 正争吵着,高高坐在龙椅上的始皇发问了: "丞相之意如何?" 大殿里立即安静下来。 李斯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立定执礼,大声说道: "微臣以为,淳于越博士所言极是。天下虽已安定,但陛下恐尚不能高枕而无忧。" 话音未落,廷上已一阵骚动,连始皇也微微动了一下眼皮。 李斯镇静如常,不慌不忙地说下去: "陛下筑长城,修驰道,四夷臣伏,八方安定;缴兵器,明法度,社会规矩,百姓畏惧;此皆千古之壮举,万世之伟业。" 李斯停顿了一下,见始皇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便继续说道: "但是,微臣以为,外治天下易,内控人心难。古时天下分裂,诸侯并起,皆因人心散乱,私学杂出。人人道古讽今,虚言乱实,抨击社会制度,非议现行政策。今陛下一统天下,已定下黑白是非之唯一标准,而少数儒土,以私学论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靠攻击君王以出名,借不同政见以造势;搅得谣言四起,人心浮动。若不严加打击,则陛下权威渐降,社会党团日多。如今形势之严峻,令人触目惊心。" 李斯顿了顿,提高了声调,加强了语气: "微臣昧死以言:为防微杜渐,绝患除害,陛下应立即实行焚书之策。史书,非秦记者,皆野史,焚之;诸子,非博士著者,皆邪说,烧之。收缴民间《诗》、《书》及百家之言,一概销毁。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知情不举者,同罪。三十日后,凡家中仍有私藏诗书者,皆黥面示惩,并处以四年劳役,徒之边塞,搬砖筑城。此后,儿童入学,以吏为师,专学刑律,争作遵纪守法之子民。当然,科技乃强国之本,医药、卜筮、农艺之书,可区别对待,暂存官府。如此,陛下即可统一思想,又能繁荣文化。" 李斯说完,双膝跪下,伏地叩首,一副准备肝脑涂地的样子。此时,全场悄然,众官员个个低着头,不敢言语,都偷眼观察着始皇的表情。在下面的淳于越,急急地想辩说什么,可此时也不敢开口。 静默之中,只听始皇猛然击案,叫道: "好主意!" 廷上一直凝固的气氛霎时活跃起来。百官的脸色,除了淳于越的,都渐渐红润起来,溢出兴奋之情。大家为丞相之智,啧啧赞叹。 几天后,咸阳城内,浓烟四起,到处都像秋日里烧树叶似地在烧书。丞相李斯带头将自己府上的旧书,包括当年在兰陵时师从荀况时用的课本和笔记,悉数交出焚毁。私塾里的童子们,也都动员出来,欢天喜地上了街,挨家挨户地搜书。一筐筐竹简从各家的床底壁中拾了出来,统统扔到火里。根据新颁法令,私自藏书,罪同走私,最重可判胶目挖眼。百姓知法,哪敢违抗?更有人胆小,连竹板、竹片、竹桌、竹椅都一并交出,免得将来解释不清而被官府冤屈。 咸阳城内的火很快就烧到了各地郡县。一时间,神州大地,火焰冲天,烟尘蔽日,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据历史记载,那是秦朝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 也就在那年初冬,咸阳以东八百里的东郡,落下一块黑色大陨石,石头上有六个大字:"始皇死而地分"。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相李斯 作者:钱宁 |
- Details
- Category: 秦相李斯
《秦相李斯》第23章李斯站在山巅,静静地看着兵士将巨岩碎石推下,从山顶轰隆隆地砸向山谷。山谷底下,几百个方士、儒生正抱头鼠窜,四处躲藏,哭喊之声,夹着叫骂,此起被伏,高低回荡。那些泣声诟语,站在山顶上听起来格外真切。 望着山谷下那些被石块砸得惊恐万状的方士、儒生,李斯轻轻叹了一口气,心想,如果自己不是丞相而站在山上的话,现在可能就是山下他们中的一个了。 巨岩碎石之后,接着滚滚而下的是泥土砂砾。那泥土砂砾,流沙般地倾泄下去,尘灰腾空而起,很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烟柱。 山谷下的哭喊叫骂,一点点地弱了下去最后,山谷变得一片寂静。 时近正午,天寒地冻,阳光灿烂。 这本是一场西瓜研讨会。那些方士、儒生刚才在会上还豪气冲天,语惊四座,就瓜的问题,相互洁难不下,争辩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没想到,现在却和那些西瓜一起被无言地埋在了骊山的深谷。 李斯又叹了一口气,看了看签到的名册,上面有方士一百五十人;术士一百一十三人;博士一百八十六人;另类书生十一人;一共四百六十人。 一人不多,一人不少。他可以回去向始皇复命去了。 实际上,深谷里埋着四百六十一人。不过,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有人知晓的秘密。 这时,一阵狂风突起,卷起漫天黄土,将山峦峰谷都淹没在一片沙尘之中。李斯急命启程回咸阳,只让一些灰头土脸的兵士留下,在那里继续推石夯土,填坑平壑,免得现场留下什么痕迹,被后人发现,变成供人参观游览的文化古迹。 半月前,李斯是被用黑布蒙着双眼带进宫中去的。一个小宦官在前面牵着,他在后面跟着,脚下跌跌撞撞中,心里揣揣不安,不知此次被召入宫,是福是祸。在高高低低地登踏和左左右右地拐绕了一阵之后,他被带到了深宫内一处不知所在的地方。 那是一个帘密帷重的密室。 当眼前的黑布被摘掉时,李斯眯着睁开眼,吃惊地发现,面前坐着始皇本人。他吓得马上跪下。 始皇斜倚在床榻上,整个身子隐在阴影里。他穿着一身睡袍,好像多日没有洗梳,头发散乱,胡子拉碴,神情忧郁,只是两只眼睛在黑暗里仍熠熠发亮。 始皇的虚弱衰老,让李斯暗暗心惊。他已数月没有面见始皇了,始皇看上去老了一大截,面容憔悴,动作迟缓,全然不见从前的阴狠威严。 "天下之书是否已尽焚?"始皇问,显得有些气短。 "回禀陛下,天下之书,除律、农、医、卜外,已一律焚毁。"李斯轻声地说,"惟咸阳宫中留下一套,专供御览。" "烧掉就好。"始皇微微点了一下头,停了片刻,又说,"听说咸阳城中有些不良言论?" "陛下明鉴,"李斯顿了顿,不知始皇问话的含意,便试探着解释说,"读书人以书为本,无书可续,自会痛苦,有些议论,也在情理之中。微臣以为,秦国要成为文盲之邦,还须经过几代人之努力。" 始皇无语,目光直视着李斯,盯了一会儿,突然说: "书都烧掉了,读书人何必留着呢?" 李斯心中一惊,脊背一股寒意,陡然上蹿,直冲脑海。他立即伏地,再次叩首: "陛下之意" "方家术士,大言进人,骗术欺世,误我甚多。"始皇慢慢地说,语气甚为柔和,"像宋无忌、徐市、卢生等人,吾待之不薄,赐之甚厚;不想,一一背我而去,还语含诽谤,谓我德行有亏,成仙无望。" "此乱世之妖孽也。"李斯脱口而出。他对方士之类,一向有些看法,但话一出口,又觉不妥,怕始皇多心,话锋赶紧一转,"陛下乃真人也,非庸士所能误也。但方术界弄虚作假之事和欺世盗名之人,亟待打击,此事有关陛下之万寿无疆和国家之长治久安。" "还有,"始皇接着说,目光如炬,炯炯有神,"诸生在咸阳者,听说也常常妖言惑众,蒙骗黔首,谓我愚昧迷信,昏聩僵化。儒生者,吾亦尊之,皆封为博士。不想,竟敢以言犯上。" "儒生之中,本多自作聪明之辈,言必称孔、孟,心里未必有君王。"李斯对儒生,特别是宫中的那帮博士,也无好感,于是趁机谏言,"陛下不如依法严惩,杀鸡骇猴,使天下有识之士惧之。" "不能光杀鸡,也要杀几只猴。"始皇说,说罢,闭上了眼,"此事就由丞相酌情办理吧。" 当双眼蒙着黑布被带出深宫时,李斯怀中揣着一份四百六十人的名册。 这名册上四百六十人的名字,让李斯看得是冷汗沾衣。他们都是咸阳城中有名的高人和儒生。对于各种方士,他一向敬而远之,是死是活,可以无动于衷;可儒生中,却多是熟人,有相敬相轻的学友,有一起背后议论他人的朋辈,还有因人门及室而常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弟子。如今,要自己亲手安排他们走上死路,心里实在有些不忍。不过,他知道,此次事关重大,不可掏私,自己只能秉公执法了。 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名册上面竟没有淳于越的名字。 如何处置这四百六十人,让李斯颇费了一番心思。 看始皇的意思,当然是尽除之而后快。只是四百多人,授捕起来,必是全城震动,家家恐慌,坏了安定之大局不说,要是走露了风声,逃脱几个,始皇大概是会拿自己来充数的。再说,捕获之后,也不易处理。斩首吧,四百六十颗人头,满地一起滚,景象过于壮观;五马分尸吧,那四百六十具躯干,一下子撕成两千三百多块,场面也实在狼藉。当年作为廷尉,他知道,集体杀戮之法,最简便的,莫过于群而坑之。当年大将军白起,一夜坑杀四十万赵卒,痕迹全无,不能说不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 就在李斯为此事犯难之时,咸阳城外的骊山深谷里,出了一件稀罕事:隆冬季节,那里生出了几个西瓜。 李斯最初是从几个门役那里听到这奇闻的。那日清晨,雪雾日出,玉技冰花,他正在庭园里赏雪景,见几个门役在嘀嘀咕咕,心中生疑,便上前查问。门役回禀道,城里都在传,说是骊山深谷冬日生瓜,而且都熟透了。李斯听了一笑,以为又是坊间的无稽之言,没有放在心上。 不想,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咸阳城,后来竟惊动了学术界。不少德高望重的泰斗和风头正劲的新秀,纷纷上书,要求朝廷重视此事,加强研究。城内的方士儒生,不待组织,早已就此事分成了两个学源。一源提出,夏瓜冬熟,乃大吉之兆,预示着秦国将提前腾飞;一派异议,说瓜成非时,乃示警之意,日后恐有异常灾变。两派争得天昏地暗,一塌糊涂,不过,双方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即都断定,这冬熟之瓜,含四季之精华,乃天地间珍品,食之必定大补。 到了此时,李斯才对这些冬天里的瓜认真起来,觉得是个机会,可以因势利导一下。 他决定将那些方士、儒生都召来,到骊山深谷去现场研讨一番。这些方士儒生肯定有请必到,因为他们生性好奇,喜发议论,又爱吃喝,讲究餐饮,故对研讨会之类最有兴趣。 方士、儒生听说要召开冬之瓜研讨会,果然群情亢奋,报名踊跃。更是有人在下面传言,说是会后要成立一个研究协会,朝廷还要设立一个专职的瓜郎,位列大夫,方案已定,只是人选待议。 李斯听了,也不去澄清,只是心里暗笑。尽管报名者众多,他只向那名册上的四百六十人发了请简。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淳于越。 这场瓜会开得很顺利,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排队签到,瞻仰神瓜,讨论发言,然后,分而食之当然,最后瓜毁人亡的结局有些出乎与会者的意料。 让李斯感到欣慰的是,当尘埃落定之时,一切都不落痕迹。 朝野上下,几乎未受什么震动。 不过,坑儒之事不久还是传了出去。 各地郡县,闻风而动,不顾实际条件,都想效法朝廷,急于找出一些小儒坑之。未被坑埋之儒,只好相互举报,一下子又揭发出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儒生六千四百多。 李斯闻讯,迅速制止,防止了坑儒的扩大化。幸存下来的儒生,后来没有不称颂丞相贤德的。 在坑儒那天的夜里,李斯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了淳于越。淳于越被困在山谷里,慌恐万分地躲避着从山顶上面劈头盖脸地砸下的乱石。他抱头捂脸,东奔西躲,却没路可逃,无处可藏,渐渐被石块砸倒,泥土埋佐。在梦里,李斯觉得,被埋住的不是淳于越,而是自己。他感到气憋,感到灰土呛鼻,感到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惊恐之中,他望见山顶上站着一人,正冲着自己哈哈大笑。那人面目模糊,却看着脸熟。当泥土快要埋到脖颈之处时,他拼命扒开面前的沙石泥土,努力睁大被迷住的双眼,在被彻底埋人士里之前,总算看清楚了那站在山顶之人的脸。 他是赵高。 分类:春秋战国历史 书名:秦相李斯 作者:钱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