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徐向前传
01章 生在平凡之家第一节家世农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日①,一个新生命降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这就是徐向前。 永安村,在五台县西南,滹沱河北岸,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晋时期,这里曾是官府的粮地,有"仓城"之说,后来废弃了。老百姓希望永远过安定的生活,忌讳"薄家"这两个字,于是就改为"永安村"。 徐向前出生时,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1900年仲秋,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进攻北京。德国元帅瓦德西统领的八国侵略军,在京城烧杀抢掠,颐和园遭洗劫,慈禧太后的住所也被焚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逃到大同。没过几天,转驾太原,德国军队打到五台县附近的龙泉关,清军在五台山一线设防保驾。太后和皇帝又仓惶逃往西安,授命李鸿章为"全权议和大臣",拜倒在侵略者的脚下。《辛丑条约》就是这耻辱的记录。腐败无能的清王朝风雨飘摇,走向崩溃,人民处在极度苦难之中。这在徐向前出生时仍然保持着古老生活方式的山村中,人们通过不断增长的纳税、纳粮、抽丁、派捐,明显地感受到了。 徐向前的出生,和中国当时一个时辰出生的成千上万个婴儿一样,使在世的炎黄子孙又增加了一员。要说在他的家里他还有点地位的话,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男性。"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毫不例外地影响着他的长辈。母亲一辈子生养7个儿女,活下来的有5个。第一胎生的是女孩,起名先月。奶奶很不高兴,说:"进门就生这多超余"。她盼孙子心切,连孙女的名字都不愿叫,多是叫"妮子"。第二个出世是男孩,奶奶高兴极了,起了一个多财多福的名字,叫银仓。但很不幸,12岁夭亡了。第三胎是女孩,叫春月。第四胎出生后即亡,没有留下名字。第五个是男孩,名唤银福。按出生顺序,徐向前是第六,按兄弟排行,是老三。他的老妹称他"二哥",是因为他大哥过早离开人世的缘故。 银仓早逝,使徐家遭受很大的打击。尤其是母亲,悲痛欲绝。 为了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他坚持要给死去的儿子"娶妻成家"。其实是两具少年男女尸骨合葬,俗称"阴婚"、"鬼妻",这在当时是平常的事。 徐向前来到人世间没多久,父亲郑重其事地把他的名字填写到宗谱第十九代世孙的位置上。他的姐妹们都没有这个资格。他们虽然都出生在徐门,但不能上徐家的宗谱。老人们说:"闺女早晚是人家的人"。能上徐氏宗谱的女人,是徐门的媳妇。她们在拜堂成亲后,名字便写到宗谱上。 徐向前的乳名叫银存,表字子敬,号象谦。直到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还用着"象谦"这个名字。大革命失败后,根据这个名字的谐音,改成"向前"。 这可能也是表明他对革命忠贞不二,永不回头的一个标志吧。 家庭,是人生立足的基地,制约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徐向前出生时,家境处于小康水平。表面看上去,这个家是不余不欠,不丰不累。但家里人都懂得,这个境况,全家人都尽自食其力的义务才能维持。 徐氏家族曾有过一段不平常的历史。徐向前听长辈们说,徐家祖上是三兄弟,家境贫寒,人丁也不旺。老大生一子,老二、老三都无后;第三代是兄弟俩:到第四代,又是3兄弟。徐向前是这3兄弟的第三分支的后代。这一分支,一代接一代地奋斗,传到第六代,才积攒了相当数量的土地与家产,①公历1901年11月8日。 开始富裕起来,"丁既昌矣,门户张矣,或文或武,衣冠光矣"①。七、八两世"书香兆瑞"。到第十代,有人踏入官门。清朝顺治初年至光绪末期,徐门都有做官的人。二百五十年间,任七品官职以上的有50人之多,得诰封、诰授的15人以上。任最高官职的,是徐向前十五世祖徐松龛,官至钦差,头品顶戴。他在道光年间钦点朝元,翰林院编修,任过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著有《瀛衰志略》,是一部中国较早研究世界地理的著作。 一个家族,几百年间,繁衍冉繁衍,分支又分支,除了徐氏近支以外,其他的联系已经很少很少。在徐向前这个小小分支里,父亲、祖父,乃至曾祖一代,都没有做官的人,学业的最大成就者,有1个举人、3个秀才,他父亲是这小小分支中最后一个考中秀才的。 在徐向前的曾祖父以前,家庭经济状况还好。从祖父开始就逆转了。爷爷徐鹤林,想振兴一下家业。他从务农转为经商,奢望带来转机,冉耀徐门。 出乎意外,生意欠佳。不仅没有赢利,反而赔了本。一蹶不振,债台高筑。 没有等到儿子成年他就离开了人世。爷爷死后,家里由奶奶掌管,典当变卖了土地、房屋等家产,办完丧事,偿还债务。这时,徐向前的父亲只有13岁。到徐向前降生时,家里有10几亩瘠薄的旱地,还有两亩水浇地,算是良田。 家业衰败了,门面还得支撑着。村里人照旧叫他们"楼院徐家"。不过,大家也知道,徐家不比从前了。只是院门门媚上表明这个家庭身份的"礼门也"3个字依稀可见,院内的小路已经破坏。5间对称的东西厢房,由于住人的缘故,年年整修,状况稍好一些,然而也不像当年有生气了。上房是二层楼,这是永安村咯一的楼房,"楼院徐家"即由此得名。 在这个中等生活的家庭里,徐向前没有受娇生惯养的条件,也没有饥寒交迫的遭遇,但是,他必须劳动。从七八岁开始,家里就要求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担子也越来越重。 ①《徐氏家谱》卷八。 第二节在母亲身边长大徐向前小时候,父亲多在外谋生,他整天跟着母亲屋里屋外转。 他的母亲姓赵,名金銮,生于1862年,长在离徐向前家不远的槐阴村,家境与徐门相当。她中等身材,眼近视,裹小脚,语不多,明事理,性格温和,办事稳重。她不是徐向前父亲的原配。在她之前,徐父曾娶一妻,两三年后病故,没有留下子女。赵氏并没有因为是填房而降低她在徐家的地位,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纯正,博得了长辈的喜爱。婆婆信任她,放手让她操持家务,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实际组织者。母亲信奉佛教。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与浙江的普陀、四川的峨眉、安徽的九华山齐名,共誉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受它的影响,台内台外,几乎家家都有信佛的,妇女更显得虔诚。在那里,五台山被神化了,人们也就很自然地追逐着神话般的世界,祈求从那里得到什么。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隅,由东、西、南、北、中5座屹立环抱的山峰组成。这5座山峰都以台定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关于五台山,徐向前小时候,还听母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早很早以前,五台山没有名字,5座山峰内外,气候异常恶劣,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秋天颗粒不收,冬天滴水成冰,人们无法生活,文殊菩萨传教到此,决心改变这种状况,造福于人间。 东海龙宫里有一块大石头,叫歇龙石,能改变气候。于是,文殊菩萨变作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龙王以为他搬不走,就答应了。谁知,文殊菩萨口念咒语。巨石立刻变成手指大小,文殊拾起塞进袖筒,向龙王施礼告别,飘然而去。到了中间山峰南边,把歇龙石恢复原来大小,放在山谷里。当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放下歇龙石后,五峰内外立刻变得清凉无比。于是,人们把这条谷叫清凉谷,山就叫清凉山,山上建了一座寺院,叫清凉寺。从此,这里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后来,龙王因没有歇龙石,热得受不了,就出海来寻找。群龙在山里找歇龙石,一气之下,用尾巴把5个山头扫掉了,留下了5个平台,人们就将清凉山叫五台山。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徐母的心中却留下了故事中的神。她信仰文殊菩萨,就像在五台山修造六六三百六十座寺院的人们一样崇拜他。她没有能力到五台山建寺造庙供奉文殊,就从五台山"请"来一尊木雕文殊,后来又添了一尊石刻的。尽管这些偶像高不盈尺,面孔痴滞,无五脏六腑和思维,但她还是十分虔诚地供奉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夜半人静时,还要闭目打坐。她心诚得连鱼、肉、葱、蒜、韭菜都不入口,叫做"吃清口斋"。 徐向前刚刚会观察周围事物时,看到母亲烧香祷告,不知是怎么回事,以为做母亲的都是这个样呢。有一回,母亲不在,他和哥在家,玩着玩着,就跑到供佛的楼上,把母亲用的念珠、经卷拿下来,穿上母亲的长衣服,模仿着母亲的样子,数着念珠,"默"着经卷,胡闹了一阵。母亲回家看到这种情景,生了气,差点要打他。 在徐家,徐向前的两个姐姐都随着母亲吃斋念佛,爸爸和哥哥都不信佛,却也不反对她们信。佛门要求弟子"积德",他们认为,积德总不是坏事。 于是母亲除了例行祈祷之外,就是把信仰凝聚到行动上,广积德,做好事。 母亲怜贫惜老,施舍僧侣。冬天,街上来了乞讨的人,她常把他们让到屋里,给吃,给喝,再施舍,然后打发他们走。如遇僧尼化缘到门前,都以同道师长相待,净手素斋,不吝布施。母亲这种行为,影响了徐向前。他幼小的心灵还理解不了那些难以捉摸的盲目崇信的意义。他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认识母亲的。他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平等相处。 尤其对穷苦人,母亲那样做是对的。 有一年隆冬的一天,徐向前正在街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见到一个讨饭的老人被狗扯倒,衣服撕破了,篮子摔出了好远。老人躺在雪地里,好一会没有起得来。见到这种情景,徐向前赶忙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又把篮子、棍子拣起来送到老人手里,然后对老人说:"到我们家去暖和暖和吧。"老人迟疑着不肯走。徐向前又说:"走吧,到我们家,会给你饭吃的。"老人又看了看眼前这副显露着稚气、诚恳表情的小脸,一拐一拐地跟着到了徐家。 老人冻得麻木的身躯暖和了,撕破了的衣服缝好了,吃了一顿饱饭,临走又拿了一些干粮。他含着泪水,不断道谢,"小兄弟"、"老婶子"地叫个不停。 母亲的节俭勤劳,对徐向前也有很大影响。母亲闲不下来,他也闲不下来。母亲打扫屋里屋外,他也拿着小笤帚东一下西一下的划拉;母亲做饭,他也往灶门里添柴添炭。 他伴随母亲劳动,劳动伴随着他成长。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劳动,或者说,那时他做的不算什么劳动,但对他劳动观念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效果。七八岁以后,他便有了更多的劳动机会。母亲还给他和哥哥都规定了数额,早起必须拾一箩头粪回来。 永安村前有一条车马人行大道,离徐向前家有1里多远,他们兄弟俩多是在这条大道上拾粪。别人家的大小孩子也要到这条大道上去拾,谁起来得早,就能多拾一些,谁起得晚,就可能空着箩头回家。徐向前要完成母亲定的数额就得早起床,要得到母亲的赞扬还得走在哥哥的前面。他有时起得早,不等哥醒来,就背上箩头走了。 有一次,哥哥起来晚了,没有拾到粪,怕母亲责罚,就央求徐向前把粪分给他一半。徐向前不干,他反对欺骗母亲。哥俩吵了一阵,哥哥自知理亏,只好到母亲面前去认错。 北方冬天的五更时分是最冷的,人们管它叫"鬼龇牙的时辰"。有时徐向前拾粪回来,脚冻麻木了,手冻僵了。母亲很心疼,帮他脱鞋,让他上热炕暖和,还用手暖他的冻得发紫的小手,可是从来不说不让孩子去拾粪的话。 徐向前到成年后才体会到,母亲这样做,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爱,而且是真正的爱。这对他的坚强性格的形成。是一个直接的因素。 到了夏天,徐向前就去割草,挖野菜,采榆、杏、桑、槐、杨、柳叶。 受生活的逼迫,他小时候吃过许多种野菜和树叶。这对他后来从事千难万苦的革命事业倒很有好处。战争年代,长征途中,他这些生活经验帮他度过了许多难关。长征时,红四方面军曾三过草地,粮食极度缺乏,他带头采野菜充饥。他不仅认识什么样的野菜可以吃,而且知道什么样的野菜怎样做才好吃。为了不忘记自己的出身,为了使自己经常忆起最初的革命年代,直到他当了元帅之后,还经常吃些粗粮和野菜,有时还自己亲手去采摘。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社会交流极不发达。在城里,吃、穿、用主要是用货币去交换,而在徐向前生长的山村里,吃、穿、用主要靠自家生产,买卖货物很少见。家家户户,年年岁岁,都要自己想方设法地种地、织布、编织各种器皿、家具、帘席徐向前生活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必须努力去适应这个环境。要会做各种家务事,会做力所能及的农活,还要学会各种编织手艺。他学会了编挖野菜和挑土拾粪用的箩头、篮子,捞米饭用的笊篱等一些编织手艺。在他当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时候,家里还用着他编的笊篱。 这笊篱往往引起母亲对他的思念,有时手里拿着笊篱,眼泪就流了下来。 第三节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父亲看儿子,总是把眼光放在年龄的前面,给设计一条路,让他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徐向前的祖父曾经给徐向前的父亲设计了一条路:不务农,也不经商,要为官。走这条路的第一步就是读书。为达到目的,在家境逆转的情况下,仍咬牙坚持供儿子读书。但是,读书,为官,是一条艰难的路,忍辱、奋斗,结果没能走通。徐向前父亲的学业没有成就,祖父却先逝去了。 这些比徐向前出生还早几十年的事,他只能从老一辈的片言只语中有所了解。不过,父亲后来的境遇,他倒知道一些。 "我父亲是个晚清秀才,教了一辈子书。""为人耿直,不阿不欺,办事公道。"①这是徐向前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徐向前的父亲徐懋淮,生于1857年。困家境艰难,从小在外祖母家就学。 他父亲去世时,他只有13岁。为了前程,祖母继续供父亲读书。近20岁时,通过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最低一级,获得了能在县学、府学读书的生员学位。 一般称秀才。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乡试合格称举人。可是由于家境不济,他一直没有通过乡试,到老还是个"穷秀才"。 秀才,在村里还有一定的声望。他学字"次江",号"遇丰年"。次江这个学名很少有人称呼,"遇丰年",倒是村里人经常叫的。村里有大小事情,如打架斗殴难解、家庭纠纷不平时,都愿意找遇丰年评说;有分门立户、割地买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证。全村人信任他,不完全是因为他有一点学问,主要是因为他热心于村里的公共事业。村里设立学堂,他到处奔走去请先生,学堂的房子坏了,他也率先出力维修。 父亲的行为,是家风的体现,给徐向前以很大影响。他模仿着父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阿强凌弱,不媚富欺贫。但是,徐向前也不是对父亲所有的行为都效法的。父亲在外对人很友善,在家尽管与母亲感情很好,但放不下男人对女人的威严。徐向前总是站在母亲一边,维护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徐家的日常生活,虽然由母亲安排,但家庭经济的掌握和支配权是在父亲手里,母亲手中很少存过一文钱。徐向前对此颇不平。他当了小学教师之后,每月有20块白洋的薪水,都要如数交给父亲,不能给母亲。父亲要求他这样做。可他看到母亲手里年年不进一文,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回,他领到薪水,偷偷地交给了母亲3块钱,只交给父亲17块。父亲问他怎么剩17块,他只好说,一个同事成亲,那3块送礼了。 3块白洋,打动了母亲的心。母亲接过钱,泪水欲滴。据说这3块白洋,在他母亲手里保存了好几年,终因生活的需要,又交给父亲派了用场。这是五台女性,也是中国女性的美德。男人能干,女人能省,是立门治家之要。 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男人是扒扒,女人是匣匣,不怕扒扒没齿子,就怕匣匣没底子。" 徐向前的父亲为人正直,能感动村里人,却不能感动"上帝"。家境越来越破落。由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他没有再考举人,放弃了仕途,顺应历史安排的路走进教书匠的行列。父亲当先生,儿子却没有条件做他的学生。他教书不在本村,除在东冶镇做过几年先生外,多到"日外"去,不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3页。 能把徐向前带在身边。因为在本村或附近,工钱都很低,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生计。"口外",是五台人谋生的一个去处,也有叫"西口"的。他去的"口外",就是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和凉城一带。到这些地方去,在有钱人家里做私塾先生,一年的工钱是1个银元宝,约合50两白银。工钱是一年付给一次,他也就一年回家一次。每逢年关,他都要向塾主告假,带钱回家,安排家里一年的生活,与家人过个团圆年。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有一年腊月,父亲照例吉了假,赁了一头毛驴搭脚儿,怀揣那个元宝回家。谁料想,路上遇到土匪"棒子队",抢走了毛驴,也把那个一年心血换来的元宝抢走了。落个两手空空,命还差点儿搭上。一家人指望他回来安排年事。可他一到家,不仅没给家里人带来欢乐,反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徐向前的父亲,虽然没有像爷爷那样给徐向前设计一条路,但总还是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父亲心里最清楚的是:儿子有了学问才会有前途。徐向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百家姓》、《千字文》、《荘农杂志》之类的书。这是旧中国传统的识字课本。写字,从描红摹字入门,临帖抄仿。这不仅是对徐向前,对徐向前的哥哥、妹妹以及后来对徐向前的大女儿松枝,都是这样的。由于父亲的严格教导,给徐向前打了一个基础。入村塾读书时,学习成绩不错,先生经常称赞他。徐向前说:我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不落后,主要是父亲给了我启蒙教育。 徐家的家教是很严格的。徐向前小时候,除了接受父亲的文化教育外,还接受了祖宗立下的训条的教育。他的四世祖兄弟3人,名徐文厚、徐文达、徐文源。徐文源襁褓丧母,全靠两个哥哥抚养,种地的时候把他抱到田里去,有时背着他耕地。徐文源长大之后,对哥哥们的养育之恩,终生不忘,并立下训词,教育子孙效法祖宗,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谁不按这训条去做,要遭到老天爷的惩罚。这训词一代一代往下传,从未废止。徐向前的父亲也没敢违背祖宗的遗训,仍用这训条教育他的儿女们。徐向前小时候最先背下来的文字,就是这家训:"襁褓失母,兄文厚、文达祖负抱而耕。文源姐以报恩,誓其子孙焉:布谷催耕,兄泪盈盈,有弟无母,无母孰哺?负我来耜,抱我弱弟,以适于南亩。苗既硕,弟何小,兄也顾之,劳心草草。弟既长,兄已老,弟也事之,私心未了。滹沱浩浩,潭水一掬,决潭益沱,毋乃不足,曰子世世子孙,惟兄之子孙,是亲是睦,敢或侮之,神其不福。"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徐向前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徐向前传
02章 曲折的路第一节入学、失学在旧中国,人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信条,尤其是社会的上层。徐向前家祖辈都有读书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成为识文断字的人。 1911年,徐向前10岁,开始读书。这时,以武昌起义标志开端的辛亥革命迅速波及全国。在山西,驻太原新军第八十五标(相当于团)中,受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的第二营,于10月28日夜发动起义,一夜之间起义成功。 但政权却落到了第八十六标标统阎锡山手中。阎锡山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的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里。6岁丧母,由外祖母抚养长大。他先在父亲的钱铺里学商,后又到太原柳巷裕盛店里当小伙计。1902年,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的文章,考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考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担任过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八十六标教练官,1910年任标统。太原起义时,他把兵部署在保护抚署(清朝太原官府)的位置上,然后派出两个排去袭击守卫抚署的清军巡防队。他自己躲到一片小树林里,窥测局势发展。如八十五标胜了,他有支援起义军的理由;如清政府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了,他也有保护抚署的借口。就靠这狡猾奸诈的手腕,他攫取了山西都督的宝座。 关于辛亥革命的事,徐向前有这样一段回忆:"我上学那年冬季的一天,教书先生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山西的都督是阎锡山,河边村人氏。以后又听说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赶走了皇帝。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当时只知道我和一些小同伴都剪掉了头上讨厌的辫子,迫不理解它的意义,更不知道这场革命将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①徐向前读的是私塾。不过,这时的私塾,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南北大炕,书桌摆上"了,而是有了专门的学堂。学堂就在他家庙南墙外的一排房子里。那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宣布废除"读经科"而改变识字课本,照旧读那《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这些书,徐向前上学前就读过,是他父亲教的。到了学堂还读这些书,他照样认真地读。先生很喜欢他,经常让他做示范,领读课文。头几次,徐向前有点害怕那个场面,很拘谨,低着头。次数多了,也就胆大起来,不受那场面的约束,头不再那么低着了。有时竞壮着胆子,不看书本,背诵课文。有一次,先生又让他读课文,可是不知怎么的,走了神,把课文读锗了,窗友们笑了,先生让他停下来。但没有打他的手板,也没有说什么,这可把徐向前羞坏了。 徐向前学习不错,玩也能玩出个道道来。他喜欢爬树,经常拉着几个同伴,比着上树,看谁快。而且他总选那不易爬的树,把容易爬的留给他的对手。这样,胜了,他觉着光彩;输了,认定自己没功夫。 有一年,他们家庙院里的一棵大松树,在多年不长枝叶的主于上,长出一团浓绿色的枝叶缠绕在一起的东西,老人们管它叫"松盔"。还说,家庙树上长松盔是出了"神灵"。这使徐向前心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他总是琢磨:树上长松盔,怎么会是"神灵" 呢?他去问母亲,母亲整天吃斋念佛,自然说是有了"神灵"。还神秘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5、6页。 地告诉他:"你可千万别去碰它,你碰了,它显灵要怪罪你的!"徐向前问母亲神灵是什么,母亲不能答。母亲回答不了的问题,他更想不通,有时跑到那棵树下向上望着,试图找到答案。那天把课文读错了,就是想起这个"神灵"。他又气又恼,放学没回家,直奔家庙院去,找到那棵树爬到长松盔的地方,两脚往树上一盘,腾出一只手来往下掰松盔。他想试试看到底有没有神灵。松盔掰完了滑下树,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家了。"神灵"也没有怪罪他。 好奇心,使他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新鲜事儿,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听大人们说,官家要女人放脚、男人剪辫子,他觉得新奇好玩,就让母亲给剪辫子,母亲不允。他要母亲给姐妹放脚,又遭到训斥。一天,他跟着大人去赶集,突然人群骚动,官家派的"剪辫子队"来了。他们拿着锋利的剪刀,看见男人的辫子抓过来便剪。有人用双手护着辫子,把手指头都剪破了。人们议论说:世道变了。这又在他脑子里划了个问号:怎么变呀? 许多男人的辫子剪去了,老皇帝打倒了,又出来了袁世凯之类的新皇帝和军阀,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在中国不断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依然如故。徐向前继续读私塾。3年多私塾生活,"五经"中读了一点《诗经》,《书经》、《易经》、《礼经》、《春秋》还没来得及读,就有了不读"五经"的新学校。1914年,他被送到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校去读书。 沱阳学校始建于1907年5月,是五台县第一座地区性学校。校址开始在东冶镇南街,第二年移至十字街真武庙。徐向前来这里读书时,校址已迁到西梢门灵应寺,校名由"沱阳学堂"改称"沱阳高等小学校"。当时有3个班,两个高小班,一个初小班,师生员工百余人。徐向前在高小班读书。这所学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新气象,学校的新风气,起了普及新学的示范作用。但也反映了反封建制度的不彻底,学校只收男性不收女子。课程设置和私塾有很大不同,不学四书五经,学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格致,每日有体操,每周末有一次"学生军"大操典。徐向前来到这里后,学校加强了军事体育训练内容,经常有军官学校的学生教他们爬杆、耍木枪,唱军校的一些歌曲,他感到很新鲜。 沱阳高小以师资质量高、学风好、成绩优而著称,培养了数代英才。他们培养的"学生军"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作用。初期,教师中的同盟会员曾酝酿用学生军发动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学生军组成了保安队,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保卫新政权。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徐向前很爱这个学校。那些新的课程吸引着他,每门课都向他展示了一个新的领域,有的还向他打开了认识另一部分世界的窗口。这些新的东西刺激着他的求知欲。 沱阳学校学生可以在学校住宿。徐向前家离东冶镇只有五六里路,不住宿也是可以的,但他不愿意把时间消耗在路上,同时,也很向往那种愉快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们在一起,可以谈论自己喜欢谈论的事情,又可以从别人那里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于是,就向父母亲提出住校的请求。 母亲开始不大愿意。她从特有的心理出发,觉得孩子小,在家里有个头疼脑热有人管,在那谁管呀。父亲倒是从有利于儿子长进着想的,答应了儿子。他认为学生住在学校里,能在老师的督促下温习功课。母亲顺从了父亲。 徐向前在学校住宿,有时家里拿不出菜金,母亲就给他带上腌芥菜疙瘩、芥菜缨子、咸萝卜,主食除按学校要求,每月必须带一升小米外,还经常带一些玉米面拌青菜蒸的馍。徐向前不管吃什么都不在乎。他学习很用功,尤其注重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第一年的算术成绩不够理想,第二年他下了很大功夫,把算术赶了上去。 父亲很关心儿子的进步,每次从外地回来,都要考察一下儿子的学习情况,但他只注意他所熟悉的八股文,不注意算术等新课程。父亲常夸徐向前哥哥的作文好,认为他的文体烙守旧章,不出常格。一次,父亲从外地回来,照例要看儿子的作文。看着看着,眉头皱了起来。徐向前看得出这是不满意的表示。 父亲说话了,而且是出乎徐向前预料的话。他说:"你的文章越来越差了。看来不能再叫你到东冶上学了,在那里再学下去,作文成法都忘光了。" 父亲是用考秀才的老例要求他的。徐向前一听急了,恳求父亲说:"我以后用心练习作文就是了。还让我到东冶去念书吧。" 父亲认定儿子在沱阳学校是学不好作文的,只有在私塾里跟着老先生才有长进。就这样,徐向前被迫退出了沱阳高小,又回到本村读"四书"、"五经"。他从沱阳高小回到本村私塾学堂,两相比较,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旧。 书是旧的,方法是旧的,同学们谈论的事是旧的,看到老先生那副神态就更感到旧。村里还是奉行老规矩,男人留辫子,女人缠足。从此他对父亲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感到他的思想太旧,不合潮流。对私塾产生了更多的反感。 念书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管理解不理解,背诵如流就是好学生。背书写字,不合老师的要求,就打板子、罚跪。徐向前很怀念在沱阳学校的学习生活,怀念那为他认识新事物所敞开的一个个窗口。有时他想找机会回到学校去,看看老师,看看同学,听听只有生活在那个环境里才能听到的趣闻。可是,他回不去了。他在本村又读了不足一年。这段时间,他的精神不像以前那么专一。除读"经"外,还自学沱阳学校的课本。同时,也经常找一些别的书看。即使这样,学业也没有坚持下去。他们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没有力量供两个学生。父亲在他和哥哥之间择一人留在学校里,最后决定让哥哥继续读书,他走出了学校的大门。徐向前结束了少年时期的学校生活。 第二节学徒失学的时候,徐向前不满15岁。他是不愿意离开学校的。但他理解家庭的处境,也理解父母亲为什么不让他而让哥哥继续读书。他体谅母亲,也体谅父亲,有怨不怨,有怨而不能怨。家里有许多事要他做。他经常做一些家务琐事,挑水,割草,挖野菜,抬粪,背炭,清扫庭院,什么家务活都干。 有的活很累,挑一担水要走2里路,背炭要到窑上去,20多里路,一上午回不来。因为路远,背少了不上算,每次他都尽量多背,虽然很累,他也咬牙坚持着。秋末冬初时,就到地里去刨高粱茬、谷茬,背回来晒干当柴烧。 生活使他像野马似地到处奔跑。他喜欢到野外去,有时到滹沱河去凫水,有时到田野或山上去挖野菜或割草什么的;有时同几个要好的伙伴出去玩,走到哪玩到哪。 母亲总是不放心他到离家远的地方去,说有狼,有蛇,还有那说不清楚的吓人的东西。徐向前没见到狼,更没有看见那吓人的东西,只见到过蛇。 有一回,他把行死的蛇的皮剥下来,套在鞭杆上,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眼神不好,先是没看清儿子给他看的是什么,用手接过来一瞧,吓了一跳,赶忙扔掉了。徐向前一看母亲吓成那个样子急忙说:"那不是长虫,是长虫皮。" 母亲听说是蛇皮,才定下神来,用手拍了一下儿子的头,说:"你这个鬼东西,胆子越来越大了。" 徐向前很想读书,经常找一些旧书看。有一次,东冶的同学告诉他,镇里书店来了好书。想要去买,可是没有钱。母亲手里也不会有,要等过年时父亲带回来。怎么办呢?他趁母亲不在家时,在家里东翻西找,终于在一个小盒里找到一双耳环和一对手镯。他拿着去了当铺。当铺掌柜收了东西,付了钱以后,觉得不对头,徐家怎么会让孩子来当首饰呢,其中必有缘故。到家里一问,母亲并不知道这件事。一看首饰,认得是女儿的。就这样,徐向前的书没买成,还差点挨一顿打。 父亲从外地回家来,听说这件事,并没有多生气,觉得孩子要读书,是好事。可是手头紧,家境贫寒,哪有钱买书呢!一天,父亲同母亲商量:不能让他闲在家里了,得给他找点事做。 找什么事呢?最现成的是种地当农民。但父亲不甘心,认为务农"耪大地"是最低等的,没出息。母亲提出一个想法,说:"叫银存学木匠吧。打个箱箱柜柜的,不用请人了,盖房子也行。"但这不太合父亲的意。 究竟干什么好,徐向前心里也没有个谱。他只是想出去,越远越好,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在东冶镇念了两年书,他感受最深的一条,就是在外面所得多,见得也多。 为了儿子的事,父亲费了几番周折。托了不少的人,最后还是他大姐夫帮忙,找到一家店铺当学徒。这家店铺在河北省阜平县,是徐向前大姐夫的一个表兄经营的。因为这个店铺中经营的有书,有别于其它店铺,人们又管它叫"书店"。 阜平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大沙河上游。从涂向前家的位置望去,是往东偏北方向,距离有200多里。这里是山区,比较偏僻,老百姓生活很艰难。 当地人说这里是阜(富)平不富,平山不平,穷山恶水。山上没有树,大沙河里没有鱼,有时人们用土都困难。这里和山西接壤,有一条经过龙泉关沟通冀西和晋东北的山路,对小商人和民间往来还是挺方便的。不少山西人从这条路到阜平,开店铺,跑生意。徐向前想象不出这家"书后"是什么样。 他听说离家很远,比东冶镇远得多,几乎相当于到太原的距离,这很合他的意。他像一只鹰,喜欢往高飞,往远飞。最合他意的还是"书店",他一心想投身到书的海洋中去,敲开一切知识领域的大门。徐向前高兴地接受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背着行李卷,告别了父母亲,跟着大姐夫上了路,一路上想的全是好看的书。走到那里,他才知道,这是一个小杂货铺,叫"福兴源",门面小得可怜,经营的主要不是书,有点心、红白糖、香油、小枣、烧饼和醋,还卖自家磨的面粉。算上徐向前,才两个伙计。大伙计比徐向前早到一年多,是东家的内弟。这个店铺的老板姓赵,也是山西人。从阶级地位看,颇似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列举的小资产阶级中的"有余钱剩米的","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的那一部分人。这样的阶级地位和他梦想发财的愿望,使得他对伙计的使用非常狠。他对做学徒的规矩也是"活着不下工,死了不埋坟,投河、跳井与东家无关"。 徐向前的年龄小。受约束的层次也多,受店主和店主家里人的管不用说,还要受大伙计的管。说是当学徒,其实是勤杂苦力。一上工,就像套在车上的马,夹板扣得紧紧的。他天不亮起床,挑水,扫院子,倒尿壶,纺线,磨面粉。这家有两头大骡子,一天磨6斗麦子。可是没人换徐向前的班,6斗麦子的面,都由他一个人一箩一箩地筛出来。两头骡子换着班干,徐向前一个人顶到底。那时他不满17岁,力气不足,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一躺下就不想动。不想动也得动,夜间要起来两次,给骡子添草添料。这就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所付出的劳动。 到了冬天,东家又给他加了一个额外的差事:去讨债。这对徐向前来说,比倒尿壶的滋味都难以忍受。欠债的人都是穷苦人家,有时进了欠债人的门,一看那清苦的景象,"我给东家要债来了"这句话,怎么也说不出口。这时徐向前还没有那样自觉的阶级觉悟,但他的感情和欠债人是相通的。一个冬天,帐单上没有注销几户。店主责备他,还威吓他:"再讨不来就扣工钱!" 徐向前说:"扣我钱我也讨不来!你爱找谁找谁,我不干!" 店主没有扣他的工钱,年关结帐时,他得了应该得的3块大洋。这是他劳动一年所得,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心里格外的甜。 尽管他劳动的价值要比这高得多,但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无法改变,只好服从。 这3块大洋如何支配,颇使徐向前费了一番脑筋。从小苦惯了,没有花钱的习惯,有了钱不知道该怎么花,他默默地计划了好几天,交给父亲多少? 给母亲买点什么?要不要办点年货?后夹他买了1斤糖姜片,孝敬母亲,一块大洋剩下来的,买了点年货,其余两块都交给了父亲,纳入全家的生活计划之内。他自己没动用一个铜板。 东家看他本份、勤快,也还有个机灵劲,就让他到前边去站柜台。这可以说是对徐向前的一种解放。在店里,唯一的一点乐趣是有书读。有书读,是他最高兴的事。他喜欢看小说,在这个偏僻的小县城里,外国的书几乎没有,能看到的,多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书。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罗通扫北》、《薛丁山征西》、《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水符传》、《红楼梦》、《荡寇志》。在这里,他最先读的是《三国演义》。 在家时,他听过许多关于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的故事。他家的二层楼上,挂着一张很大的关公画像。听父亲说,关公也是山西人,有过五关斩六将之威,温酒斩华雄之勇。听来的这些故事都是零碎的,他很想知道一个头尾。 在店里看到这部书,正合他的心意。没几天就读完了。 读书,使徐向前的阅历又向前延伸了许多年。从书里,他领略了中华民族的正气,豪侠英烈的爱国思想和侠义行为。最使他倾倒的,是那些为民除害的剑侠武豪,谋勇兼备的兵头将帅。那时,他还没直接想到从戎,但却萌发了学军弄武的兴趣。他曾想过去学武,替穷苦百姓打不平。他看过的小说中,最使他不满的就是《荡寇志》。 《荡寇志》成书于清道光年间,接《水浒传》,从七十一回续到一百四十回,贯穿全书的中心主题是"但明国纪写天麻"。从这点出发,杜撰了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擒拿正法的故事。而那些贪官污吏都成了施赈放粮、救难拯灾的大英雄。这部书颇受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太平军攻下南京,南京清政府官员逃往苏州,在朝不保夕的危境中,还不忘刻印《荡寇志》。梁山好汉一个个被整掉了,徐向前不忍看那些英雄豪杰饮刃抛头,没有读到最后就甩掉了。 学徒生活持续了两年多。对徐向前来说,这也是上学。他在这个"学校" 里受的人生教育,比从前的学校要深刻、实际得多。在这里,他亲身感受了社会生活的又一个侧面--店员职工的生活。 第三节就读于国民师范有一件事,冲击了他的学徒生活。 一天,哥哥从太原来信,告诉他省立国民师范招生,是官费,用不着自己花钱,并说已经给他报了名,让他速到太原去。徐向前看完哥哥的信,高兴极了,当即决定放弃学徒,到太原去读书。他不需要同别人商量,也没有什么人可同他商量。父母不在跟前,亲友不在跟前,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都不把这个天天倒尿壶、当下手的小伙计放在眼里,他们理解不了他的雄心与抱负。他心里默默地盘算着怎样离开这个店。向东家实说吧,怕惹出麻烦;偷偷地走吧,又怕给介绍他来学徒的大姐夫出难题。思来想去,还是隐去真情,到店主那里去告假说:家里捎信来了,有事要回去一趟。店主开始不准,说店里太忙,找不到替工的人。后来看徐向前执意要回去,也就答应了,要他快去快回。徐向前名曰"告假",其实他把所拥有的一切都带走了。不过"他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是一个小小的行李卷。徐向前回到家,没等他说,父母亲都知道了。母亲有点担心,怕学不到头,还把店铺的差事丢了。父亲倒是想得开,说:"去闯闯吧,学不成,去看看太原,见见世面也好。"于是,母亲再次为他打点行装。太原离永安村240里,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山西人的心目中就是"京城",阎锡山就像"皇帝",这就无形中给去太原的人增加了几分庄重和严肃的气氛。徐向前像赴京赶考一样,牵动着一家人的心。徐向前到太原,找到了哥哥,哥哥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很顺利地踏入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大门,成为这所新学校的第一期学员。国民师范在太原市小北门街,分东西两个院落。路东为校本部,有教室、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教员办公室、自习室和东西各10斋的学生宿舍;路西是大操场、校园、国师里(教工家属宿舍)。两院占地180多亩,建设耗资近25万元。这是当时山西第一流的学校。这所学校是阎锡山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兴办的。他搞军国主义,推行"用民政治"。其内容包括民德、民智、民财。在民智一项内,就包括国民教育、人才教育、社会教育,通过教育灌输他的"主义"和"政治"。阎锡山深深懂得,"教育普及首在广造师资",建设这样一所学校,每年招生20个班,两年结业就可得毕业生1200人,20年下来,山西105个县的小学教师就不至于缺乏,普及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了。这样,推行他的"主义"和"政治"就有了基础。阎锡山在日本留学时,醉心于军国主义。他羡慕日本人说的"武装和平",称赞德国人主张的"铁血主义",他的政治野心,就是要在中国实现军国主义,为此,专门编写了《军国主义谭》一书。这是他创办师范学校的一个宗旨。这所师范学校不仅设有军事课,而且学生生活半军事化。徐向前一人校就发军衣、皮鞋、绑腿等一些军用品,完全是军人装束。 徐向前走进校门,心胸豁然开朗,眼界大开。校园那么大,这在他走进校门之前,想都想不到。以前他向往的沱阳学校,无法与之相比。 校长赵戴文是五台县东冶镇人,是个秀才,曾在日本留学,毕业于宏文师范学校。在日本时,他和阎锡山一样,是山西同乡中第一批参加同盟会的。 回国后,先后在太原宏林学堂、公立中学堂担任庶务或斋务长,并以此为掩护,发展同盟会员,积极开展活动。阎锡山任八十六标标统时,他是为阎锡山主谋定计的智囊。辛亥革命后,山西成立了"将校研究所",他任所长。 1917年阎锡山扩编部队,给赵戴文安排了第四混成旅旅长的职务。赵戴文既懂文又会武,是阎锡山的得力助手。他把学校管得很严,课程安排得很紧,晚自习时学生才能有点自由。徐向前在这里开始他的"半军事"生活。 徐向前要学的课程很多,有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学、教育学、地理、历史、军事,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等。据说,是按北京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的。学校很强调学好心理学和教育学,尤其注重儿童心理学,可以说这是主课的主课。在非主课方面,还有武术课,教些各路拳术,太极拳是其中一种,后来成了徐向前一直沿用的健身方法之一。从那时开始到他的晚年,坚持了60多年。军事课,学习军事基本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上军事课的教官都是阎锡山部队中的营以上军官。 师范开学时,有两年制普通科20个班,叫"速成班"。学生1206名,都是山西省各县选送、经过考试录取的,徐向前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二部师范4个班,291名学生,是从天津、保定录取的中学毕业生;年底又招中学毕业生73人,开高等教育专修科两个班。徐向前入学这一年,师范学校共开26个班次。阎锡山对学校教育管得很严,开学后一段时间里,他每周都要去听课,经常对学生训话。 在这里读书时,徐向前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他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鲜明旗帜和席卷全国的巨大声势,激动着每个爱国青年的心。""'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逼着我想一些问题。闲暇时间,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读小说了,而是注意看一些与政治形势有关的书刊。"①这个时期,对他来说,主要的不是革命行动,而是接受革命的思想。经历和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必须走这一步。这也很自然,他刚从乡下来,突然出现了一个变革现实的革命,要有一个思考、认识的过程。 "五四"时期的青年,是善于思索和追求的一代。徐向前身上明显地体现着这一点。不愿盲目崇拜一个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搞清是什么、为什么,再决定做什么,这是他逐渐形成的性格,也是他格守的规范之一。 列强、皇帝、军阀、官僚买办、投机商人,辛亥革命、不平等条约和生活在苦海中的劳苦大众,近百年来发生在炎黄子孙摇篮里的一系列事件,像洪水一样,冲开了思维的闸门,在他脑海里翻腾着,逼着他探索、解释,作出答案。 "民众何以贫穷?""国家何以危亡?""中国的出路何在?"这是徐向前不断思考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的答案,在课堂上是找不到的,要走另外一条路--自我探索的路,他渴望读到那些与政治形势联系直接的、紧密的书刊。正课之外,他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翻阅报纸,阅读一些政治理论书籍或刊物。 当时,介绍苏联社会主义、苏维埃劳农政府、十月革命以及有关马克思、列宁的书籍和刊物少得可怜。全世界反动统治阶级都在攻击十月革命,中国也不例外,报纸上登的多是歪曲、诽谤性的评介,不能使徐向前触及真谛。 《新青年》那种有一定深度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的刊物,很难看到,使得他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了解甚少,在报刊上看到"苏维埃"、"劳农政府"这些新名词,也搞不清它们的真正含义。他最先看到对"列宁"的译名是"里宁",后来才看到"列宁",这也颇让他费了一番脑筋。后来经别人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5、16页。 解释,才知道是翻译名词不统一的缘故,原来"里宁"、"列宁"是一个人,就是那位领导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导师。 一些社会名流到师范讲学,使徐向前和一些进步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启发。徐向前记得有朝鲜流亡人士,知名的物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胡适就给他们讲过哲学。阎锡山部队中的一些将领也经常去讲课,但多是宣传阎锡山的"主义"和"政治",进步青年不愿意听。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主观愿望和事物发展得不到统一,有时还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阎锡山创办这所学校,是想利用这里毕业的学生,维护和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但结果却相反。"五四"运动以后,这里成了山西学生运动的一个中心。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其中有些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徐向前之后,薄一波、程子华、王世英、张友渔、郭洪涛、郑季翘、李逸三等都在这里学习过。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各系军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各霸一方,连年混战。随之便产生了各种政治流派的理论观点。除三民主义之外,还有一些非驴非马的主张,充斥着报纸和刊物。徐向前同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就在这光怪陆离的迷宫中,寻找着、追求着。 第四节立志救国救民1921年,徐向前在太原国民师范学习满两年,正式毕业了。这一年,当初招收的普通科20个班,有两个班的学生年龄小,改编为初级完全科,其余18个班,191人考试不及格,不准毕业,编人补习班继续学习。及格以上成绩者,都准毕业,分别派往山西各县高小或国民学校去工作。徐向前是首批毕业生,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当教员。学校在阳曲县城里,规模不大,校长是个满族人。徐向前教一年级,有30几个学生,每月有20块白洋的薪俸。 由学生到先生,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徐向前很珍视这个转折。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几块白洋的收入,而是意识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启蒙者的责任。 第一次站到讲台上,面对30几张期望的小脸,他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 他努力教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答题错误,他要纠正过来;错别字,他要在作业本的边上写出示范字。那些近愚近痴者,是他特别教授的对象,想方设法引导这些孩子走出愚昧的迷宫,踏上开化的征途。工作了一段,他体会到,当一个小学教师确实不容易。那些小孩子来自各家各户,男生女生都有,年龄大小不一,智力不齐,性格各异,把他们带好教好有许多困难。他认识到,孩子们像田间的禾苗一样,小苗是很弱的,经不起强风和暴雨;然而小苗又是有生命力的,它要在风雨中成长。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培育,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他们当中,说不定有未来的国家栋梁。他的心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学生们起初对他敬而远之,渐渐地,距离缩小了,师生融洽起来。这些小苗,喜欢这位不辞劳苦的园丁! 正当启蒙之火在他胸中烧燃起来的时候,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放寒假的时候,徐向前正在家里休假,校方给他寄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辞退书"。 他感到很突然。为什么被辞退?"辞退书"上用词婉转、简单,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徐向前把"辞退书"抓在手里,苦思苦索,从他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一直想到放假离开学校,半年时间,自己没做错一件事,校长和同事都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为什么被辞退?他怎么也找不出答案。姐姐叫他到学校去问个明白,他没有去,说:"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明白不明白的,明白不明白都不会再叫你于了!"在《历史的回顾》中,他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感到很突然,不,应该说是打击。从谋生的角度来说,一个学徒工,考人师范,又做了教师,是不容易的;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理想和抱负。'五四'运动以后,在先进思想影响下,我心里也逐渐萌发起改造黑暗社会的念头。当上教师我就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从小就理解这一点,长成有用的人才,担负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不能走我父亲以教书谋生的老路,要与他同行不同路。没想到,学校断了我的路。"①还好,天无绝人之路,阎锡山老家河边村川至中学的小学部缺教师,徐向前的父亲托人保荐通融,他又被录用了。一颗冷落的心重新复活起来,他高兴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学校得知徐向前是太原国民师范的毕业生,基础很好,就再没让教一年级,让他教六年级的课程。月薪还是20块白洋。 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8页。 川至中学建于1917年,是阎锡山将五台、定襄两县县立中学撤销,集中了两校的经费、设备办起来的,人们说这是"阎氏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分中学、小学二部。小学又分高小、初小两部分,有4个班,5名教师任教。 这里的条件比阳曲小学好得多,校舍二三百间,教室、宿舍、图书馆、仪器室、礼堂,应有尽有,教师力量也强(有的后来成了大学教授)。制度很严,每周一次"自省会",对学生进行劝导训话,学生若有不轨,即被斥责或记过,给予惩罚。 在这里当教师时,由父母作主,操办了他的婚姻大事。徐向前考入国民师范的第二年(1920年),父母考虑,他已经19岁了,再不定亲,别人要笑话的。于是,就在几起保媒说亲的当中,选中了东冶镇朱门长女香蝉。徐家"纳彩",朱家收下了,接着就行"问聘"之礼,徐朱两家交了"命单",愿结通婚之好,婚事就算说定了。朱家这时的生活境况要比徐家略好些,但是个缺少文化的人家。香蝉的父亲不识字,是一个本分的庄稼人,据说是当地有名的菜园把式。徐向前虽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能使他有摆脱父母包办而去自由恋爱的勇气。一字不识的朱香蝉,根本不知道"五四"运动是啥,更不会有什么新思想了,她只相信命运会给她安排一切。 他们都顺从了父母的安排。但两家在"送期"时间上发生争执。徐父想推迟几年再办,主要考虑家里支付不起娶媳妇的一大笔开支。那时,嫁娶礼仪繁多,要操办3天,先"安鼓",远亲近邻都来,晚上要有八音会吹奏。 第二天娶亲,新郎带上红绿攀带和新娘用的首饰妆具,坐轿子去迎女人家,举行仪式,款宴宾朋。3天过后,还要行拜谢的礼节。这笔耗费,对徐家来说是很难支付的。可是朱家不同意往后推迟,理由是闺女大了,再等几年20多岁,姑娘20不嫁有伤体面。没办法,徐家只好依了朱家。 婚后,香蝉是令家人满意的。她勤快、温雅,会体帖人。上对公婆兄嫂,下对小姑,有尊有让,有礼有貌。徐向前在河边村任教,每周回家一次。徐母很疼爱媳妇,向前不在家,她就让媳妇回娘家去住,并嘱咐向前:回来时,别忘了去东冶把她接回来。 次年,香蝉生一女,取名松枝。这个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多少有点讲究:世道越来越黑暗,家境越来越贫寒,她又是女孩子,希望能像苍松的幼枝一样耐寒霜。松枝确实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下来,母亲奶水很少,不够她吃。1岁多时,父亲又离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没多久,母亲又得了不治之症,当时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病。每天除吃一点用西葫芦熬的粥以外,别的什么也吃不下,身体急骤消瘦,脸色蜡黄。她很想念丈夫,哀求公婆写信叫徐向前回来。其实,公婆早就写了信。此时,徐向前已经考入黄埔军校,军校纪律严格,使他无法脱身,只好写信安慰妻子不要着急,安心养病,等有机会一定回去看她。可是,她没有等到他回来,即瞑目黄泉。松枝在爷爷、奶奶、姑姑们的照料下长大①。 冬去春来,徐向前在河边村工作了两年。两年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不满足这些,也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的理想在教室之外,在太行山巅,在大江南北。他不停顿地追求、探索,思想在不断地飞跃、升华,逐渐地,心中点燃了一盏灯--①松枝于1941年破聂荣臻接到八路军,后到延安,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军医。 打倒军阀,改造中国! 他不满足于个人明白这些道理,还要尽教师的责任,对孩子们进行更深化的启蒙,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从书本里走出来,认识现实,认识中国。 他经常找机会,有时就在"自省会"上,向学生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和当今事件,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南京条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辛亥革命、巴黎和会等等。尽管他讲的没有后来知道的具体、深刻,但也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这所学校的校长段保芳,是阎锡山直接委派的,治校偏于保守,不准新思想的传播。徐向前讲的这些,不知怎么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校长很敏感,郑重其事地出面干涉。徐向前不服气,质问校长:"为什么不许讲这些?" 校长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没多久徐向前就被辞退了。这位校长是忠实地贯彻阎锡山旨意的,对进步教师、学生从不手软。 从此以后,徐向前再没回到教师的岗位上。 读书,学徒,教书,占去徐向前青少年时期12年时间。风风雨雨的生活,道路曲折、坎坷而又艰难,但在这艰难和曲折中,使他增长了见识,受到了磨练,逐渐成熟起来,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路。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徐向前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徐向前传
04章 从广州到东江第一节重返羊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的背叛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失败了。上海、南京、长沙、武汉,到处是一片白色恐怖。 是革命,还是消沉、逃避?两条路摆在面前。坚定的革命者,四处奔走,找党、找革命的军队;一些意志薄弱的分子,有的妥协,有的叛变。在历史分开红白两章的严峻时刻,徐向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九江到武汉,又从武汉到上海,终于在上海找到了党中央。他没有停步,又领受了任务,勿匆从上海登车,和一个姓张的同志结伴同行,于1927年9月底的一个夜晚,秘密到达广州。 晚秋的海港城市,中午依然像是夏天。越秀山绿荫满目,游人正登高赏景。一般的人不会想到,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决斗,就要在广州爆发。 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利用汪精卫、张发奎和李济深、黄绍竑武力争夺广东的矛盾,趁广州城兵力空虚,以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发动武装起义。从武汉经九江转移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秘密准备起义。广州市的一些工厂和码头工人、海员,也在共产党的秘密组织下,准备参加武装起义。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以及著名的共产党员恽代英、杨殷、叶剑英、聂荣臻、周文雍、陈郁等人,在广州会合。他们有的从香港转来,有的一直在广州从事工人运动。徐向前奉中共中央军委的指派,从上海来广州到工人中进行秘密工作。 珠江岸边,有一座小客栈,住着多是跑买卖的人。大客房是五、六个人的统铺,为了安全起见,党的地下"交通"特意把徐向前和那位姓张的安排在一个单间里。"交通"还一再嘱咐:"外面混乱。张发奎的队伍也来了,你们要少外出。"过了几天,姓张的先被分配走了。"交通"又把徐向前带到一个秘密地点,和一位做工人工作的人住在一起,自己买菜做饭。 徐向前耐着性子,等待党组织分配工作。离开上海来广州的前几个小时,中央军委的一位负责人才告诉他说:为了挽救革命,党准备在广州发动一次军事行动,要他到广州后培训工人赤卫队。 广州的工人运动基础很好,省港大罢工时,各行各业都有共产党的组织。 领导工人斗争,对徐向前来说是第一次,他不知道工作从何人手。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每天只能从《广州日报》上看到一点消息。一天,报上登出了一条消息:广州各界欢迎张发奎返粤。张发奎在欢迎大会的讲话中,公开说,这次班师回粤,第一是肃清共产党,铲除叶、贺起义军;第二是改善广东的政治;第三是扶植工农。徐向前联想起张发奎一个多月前在九江的半夜训话:"CP分子三天以内保护,三天以外,不负责任",更看清了这副反革命嘴脸。 他终日静坐,回味着这一年多的形势变迁,思虑着革命前程。 广州,是国共合作的策源地。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毛泽东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吸引了许多革命青年。徐向前又想起在黄埔军校时和同学同游广州那欢乐的日子。星期天,他和同学乘军校的船,从黄埔岛沿珠江,开进广州城。下船后,步行登上秀丽的越秀山。他们一路高唱着:"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那时,同学们谈的,想的,是国民革命成功,实行三民主义。 那时,谁也不曾想,共产党和国民党会分裂,同志、朋友会变成敌人。 想起从前的事,想到风景优美的越秀山,徐向前在小客栈里坐不住了。 他走出店门,来到珠江岸边。路上游人稀少,只见一些军人匆匆忙忙走过。 他怕遇上熟人,暴露了自己,在江岸转了一会,又往回返。快到小客栈了,猛然听到一个声音:"象谦!你怎么来了?好久不见啊!" "唔!"徐向前惊了一下,抬头看去,站在对面的是黄埔第三期的一个学生。他穿着军制服,像个不得志的军官。 徐向前不摸这人的底细,谈话中只说自己离开了军队,如今在经商。那人也不多问,讲了一番个人这几年的遭遇,他们便分手了。徐向前返回小客栈,再也不敢轻易外出。过了两天,"交通"来了,正式通知他:党组织决定,要他到工人赤卫队中秘密开展工作,加紧工人赤卫队的军事训练。接头的地点,是个做秤的工广州的工人赤卫队,是随着广州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发展起来的。开始有"省港罢工工人利益维持队"、"剑仔队",后又发展成赤卫队委员会领导下的11个赤卫队区委会。赤卫队员当中,各行各业的工人都有,五金工人、人力车夫、汽车司机、建筑工人、运输工人、海员、铁匠、店员、面粉工人、印刷工人、火柴工人、修秤工人、制蒲团工人、缝衣工人、铁路工人等等。这些工人赤卫队员,大多数经历过政治斗争的锻炼,革命热情很高,斗争坚决,只是受过军事训练的很少。徐向前对于当时在工人中开展工作,组织工人训练的情况,有这样一段记述:"南昌起义失败后,广东省委就积极准备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前党派我到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去,对工人进行一些秘密的军事训练。说是军事训练,其实一没枪,二没手榴弹,每天晚上只把赤卫队员集合在工人家里,围着一张破桌子,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怎么利用地形,怎么扔手榴弹,怎么冲锋。这些工人有许多是参加过省港罢工的,有的是党员,有的是赞助革命的左派,革命热情很高,学习很认真。可惜我是外乡人,广东话说不来,有些话翻来覆去讲半天,同志们还是听不懂。幸得,联队的党代表是本地人,是一个精干的工人,会说普通话,由他当翻译"①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又做过正规军参谋、团副的徐向前,来指挥这样一支徒手兵,没刀、没枪,又无训练的场地,只是"纸上谈兵"。谈了半天,有的人还听不懂"巷战"是什么意思,有的人听着听着打盹了,这使他感到很难办。可是,武装起义迫在眉睫,只有以极大的耐心,把这支工人阶级的队伍组织起来,并尽可能多地教给他们一些军事常识。 为了便于训练和指挥,根据工人赤卫队总指挥部的指令,按名单把工人赤卫队编为一个联队,下设若干大队、中队、小队,指派党员、积极分子分别担任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由于整个联队不便集中活动,徐向前只好首先训练中队长以上的骨干。他住在造秤工厂的工人宿舍里,每天自己买菜、做饭,语言不通,还要学习广东话。幸亏在黄埔军校那一年多,接触过一些广东人,广东方言听懂不少,也能说上几句。 开始工人们不大了解这个"外乡佬"。他热情和耐心地和工人相处,几个夜晚过去,一些工人很快便和他熟悉了。做饭,有人跑来帮忙,吃饭,有人送个菜来。老工人亲切地喊他"阿弟",年轻的称他"阿哥"。他成了工人们的知心好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打着手势和工人们讲工人阶级的解放,讲反对军阀的统治,讲反对封建势力。 ①徐向前:《奔向海陆丰》。载《星火燎原》第1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 这时,广州城犹如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表面上很平静,商店照常营业,游人每天爬登越秀山。然而,革命的工人、革命的军队,却正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秘密加紧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人赤卫队7个联队,分散进行着整编和训练;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分别集结待命。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教导团,原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编的,学员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比重很大。这支部队8月初由武汉出发,南下来到广州。徐向前曾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过队长,在教导团有许多熟人,又知道他们住在四标营,很想去那里看看老同事,只因党内有一条纪律,起义前,个人绝对禁止往来。他只是偶尔到街上买菜,才能碰到几个熟人。老同事见面后,有时打个招呼,有的招呼都不打,便匆匆分手了。 警卫团是不久前才编成的,第一营是原四军军部的特务营;第二营是李济深第八路军特务营改编的;第三营多是招募的新兵,另有一部分省港罢工的工人纠察队员。徐向前得知有两个团参加起义,信心更大了。 他一心想把自己指挥的联队带好,日夜紧张地忙着。工人赤卫队,毕竟是一支新组成的队伍,许多工人白天还要做工,晚上叫他们参加活动,有的工人家属便吵吵嚷嚷,因此,集合队伍很难。徐向前往往像拜年似的,一家一户地去请。他第一次尝到了在城市里组织队伍的艰难。正是这种处境,锻炼考验着他。 第二节参加广州起义反革命并不是醉生梦死,他们也进行着扑灭革命的准备,时时在窥测着风云变化。披着"左派"外衣的张发奎,10月占领广州后,拼命扩充势力。 开始全力对付在梧州的黄绍竑部,看到广州的形势不稳,就撕破他"左"派的伪装,积极准备镇压广州的革命行动。当他得知广州城内的教导团有"反叛"的迹象时,便调在梧州等地的黄琪翔部返回广州,打算再次解除教导团的武装,扑灭这群"赤子赤孙"。 武装起义的时刻,越来越不容迟缓了。工人赤卫队盼着武器。指挥部来了通知:领武器要等起义之后,先要发动工人自己想办法。有的工人说:"我们工人穷得叮响,买不起一把菜刀啊!" 徐向前说:"先找根棍棒!" 工人说:"连一根三尺长的木棍也难找啊!" 徐向前说:"那就先领把铁尺。" 武器,革命多么需要武器!连徐向前这个指挥官,也是两手空空啊!他在《奔向海陆丰》这篇回忆录中,详尽地记述了当时渴望武器和第一次得到两支手枪和几颗手榴弹的情景:"眼看行动时间越来越近,但还没有领到武器。大家都非常焦急。 "这时,一个曾经参加过省港罢工的老工人,轻轻敲着桌子,打破沉寂说:"弟兄们!闹革命不是吃现成饭。领不来武器,我们可以夺取敌人的枪!'他的话里充满着英雄气概。 "'对,这位同志说的对,'党代表挥着拳头说,'我们工人阶级,从来就靠这两只手。没有枪,拿菜刀、铁尺、棍子!'"'我们要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工人同志们都磨拳擦掌说。 "大家正在研究巷战的战斗动作,走进来一位年轻的、提着一只菜篮子的女同志。她包着头,只露两只眼,一声不响地把篮子放到桌上。党代表猛地站起来,高兴地说:"武器来了!'这时那个女同志把盖在篮子上的菜掀掉,露出两支手枪,几个手榴弹。大家有了思想准备,没嫌少。只有一个同志问了一句:"还能多给点吗?'"'没有了'!那位女同志说,'起义以后要多少有多少。'说完就走了。 "'有两支枪就不少。'党代表充满信心地说。接着把手榴弹分给几个有经验的工人。大家一面学着使用,一面等着起义的信号。"①这时,广州城内敌人的兵力虽然不过几千人,但是他们有枪有炮。工人赤卫队约3000人,长短枪总共不过50多支。起义的主力虽然是教导团和警卫团,可是工人赤卫队要直接参战啊!徐向前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他懂得战场上是勇气和兵器的决赛。在兵器远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勇气和智慧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因素。因此,他抓紧起义前的分分秒秒,对工人赤卫队进行着政治教育和"纸上谈兵"的军事训练。 武装起义的时间,原定在12月12日,突然提前了。徐向前事后才知道,正当他们加紧准备的时候,工人赤卫队设在小北街一家米店的武器转运站被反动派侦破了,教导团内部的一个反动军官也告了密。正在上海和蒋介石策划反革命阴谋的汪精卫,得知广州要发生事变,连夜派他的老婆陈壁君到广①徐向前;《奔向海陆丰》。载《星火燎原》第1辑,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 州,向张发奎传话,要他坚决镇压。12月9日,汪精卫又连发三电给陈公博、张发奎、李福林和朱晖日,要他们"认真肃清共党","所部凡有怂容共党者立即严加惩办,决勿稍存宽恕"。12月9日,黄琪翔匆忙从前线返回广州,积极策划武装镇压起义军。同一天,广州市公安局长朱晖日宣布了特别戒严令。 12月10日晚7时,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永汉路(今北京路)附近小巷的一座楼房里,召开了一部分革命军官和工人赤卫队队长参加的紧急会议。会上正式宣布起义的计划:一、起义的时间决定在11日凌晨3时半;二、夜间的普通口令为"暴动",特别口令为"夺取政权";三、参加起义的军人、工人赤卫队,一律在颈上系红布条;四、战斗开始,先除掉军队中的反动军官,收缴的枪支要迅速武装工人赤卫队。会上还具体划分了起义军教导团、警卫团和各工人赤卫队联队进攻的目标。总指挥叶挺、总参谋徐光英、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都简短他讲了话。最后,张太雷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徐向前怀着激动的心情,听了传达,领受了任务。他趁戒严之前几乎是一路小跑返回了第六联队集结点。当晚,又向党代表老陈和几个骨干分子传达了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距离行动的时间很近了,徐向前又是一夜没睡觉,和党代表一起精心地筹划着:如何整编队伍,如何分配任务,又令人找来红布,连夜制作红布条。 10日晚,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在一幢房子里集结起来。徐向前利用战斗打响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打着手势,回答工人们提出的问题,讲解几种武器的使用。 12月11日凌晨3时半,沉睡的羊城,被枪声惊醒。这是南昌"八一" 起义之后,又一次城市武装起义。教导团按行动计划,分3路出动:东路,第二营由叶挺亲自指挥,乘坐汽车直扑沙河镇、燕塘,解决了步兵团、炮兵团部,又回师黄华路,攻击造币厂和文德路上的敌第十二师后方留守处。北路,教导团的第三营,攻击观音山和省长公署。中路,由徐光英指挥教导团第一营和工人赤卫队一个联队,攻击东校场、广九车站和公安局。与此同时,起义军警卫团按照预定的行动计划,首先派人处决了参谋长唐继元和两个反动连长,以第三营主攻,分头攻打驻肇庆会馆的第四军司令部和仰忠街第四军军械库。此时,黄埔军校的特务营,在王侃予率领下,处决了几名反动军官,从黄埔岛乘渡船过江,去攻占鱼珠炮台。 埋伏在国民党军政机关附近的各路工人赤卫队,按照预定的攻击目标出动了。徐向前指挥的联队,首先冲进警察局,把睡梦中的一个班,全部缴了械。工人们夺得了武器,高兴地挥枪呼叫,跟随着徐向前,又冲向另外一个指定的进攻目标。 武装起义的枪声,驱散了广州城的黑夜,迎来了新的黎明。座落在观音山下的公安局被攻占后,军事委员会开始在这里办公、发布号令。广州起义军改称工农红军,全部工人赤卫队为第一军;海陆丰农民军为第二军;教导团、警卫团为第三军。叶挺担任工农红军总指挥。 大街小巷,贴出了苏维埃政府的宣言和布告。周文雍还亲手书写了"广州苏维埃"5个大字,悬挂在苏维埃政府办公楼门上。楼顶飘扬起斧头、镰刀的红旗。广州工人代表会议准备在渭滨书院召开。 徐向前率领的第六联队,手持工人们缴获来的钢枪,脖子上系着红布条,奔赴"总工会"和"工人联合会"旧址,捉拿工贼,清查文件,没收财物。 蒋介石得悉广州爆发了武装起义,急电广东各派军阀"捐弃前嫌扫平共乱"。张发奎、黄琪翔、朱晖日等反动军阀,纠集第五军,开始反扑。张发奎乘坐"宝璧号"军舰,黄琪翔乘坐"江大号"军舰,指挥海军炮击长堤。 英国军舰"摩轩号"、"莫丽翁号"和美国军舰"沙克拉号",都派出了陆战队登岸。日本海军陆战队,以救援博爱医院日侨为借口,也在西堤强行登岸。帝国主义驻广州的领事团紧急开会决定,英军调水兵2000.法军调水兵400,日军调水兵300,共守沙面。 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勾结起来,要把新生的广州苏维埃和工农起义军,扼杀在摇篮里。一场与反革命的殊死决战,在刚刚平息了枪声的广州城内,珠江边上,激烈展开。 教导团的队伍在应战! 警卫团的战士在应战! 各路工人赤卫队,都投入了战斗! 观音山一带,是交战的主要地区。国民党军新编第二师薛岳部,从江门增援到了广州,在帝国主义的炮舰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观音山发动进攻。 12月12日中午,徐向前指挥的第六联队,奉命跑步到观音山,增援教导团作战,一部分人配合第二连坚守阵地,一部分人搬运弹药。工人赤卫队人人奋勇,冒着炮火冲杀,迎着飞弹运送弹药。前头的人倒下了,后头的人又跟上去。徐向前正在前边指挥队伍,传来一声呼叫:"党代表负伤快不行了!" 徐向前跑到党代表身边,他己生命垂危,紧紧抓住徐向前的手,喃喃地说:"我不行了,你们继续战斗吧!守守住阵地"说完不一会,闭上了眼睛。这位工人阶级的勇敢战士,徐向前的第一位党代表,年仅25岁,就为新生的苏维埃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许多年以后,徐向前谈广州起义,写回忆文章,总是不忘这位党代表。 "我记不起这位战友的真实姓名了,只记得大家叫他'老陈'。但是,他那种英雄气概、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却令人永志不忘!" 观音山前继续窿战。阵地上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战士牺牲,一些人饥饿难忍,跑走找吃的东西,一去不返。最后,徐向前带领近10个人,坚守到黄昏。多次派出人去联络,都不见上级的命令。天快黑了,徐向前一个人跑到公安局找指挥部。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他等了一会,跑来一个熟人,向他说:"老兄,你还在这里等什么!指挥部已经下命令撤退了,快到黄花岗去集合!" 徐向前这才意识到,整个形势危急。他跑到阵地上,叫上最后坚守的几名战友,一同奔向黄花岗。 一路上,看到脖子上系红带的战友,也正找不到去向。徐向前向他们挥手呼叫:"走,到黄花岗集合!到黄花岗集合!" 失掉联络,没有目标的战士,随着他的声音,一个个跟上来。事到如今,多收容一个兵,就多一颗革命的火种。徐向前一路走,一路呼叫着。他身后的人越来越多了。 他,成了最后撤出广州城的"收容队长"! 第三节崭露头角的党代表广州起义,革命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牺牲在战场,其他一些领导人,分散转移,有的去了香港、九龙,有的从香港转赴上海党中央,有的奔向东江。一部分武装,连夜撤退到广州以北的花县。花县,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这里从1924年起,就有共产党的组织,广东农民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彭湃,曾经两次到花县,视察农会,宣传革命。这时的花县,党的组织已很小了,农民运动处于败落的局面。 徐向前率领队伍一路追赶,赶到花县,才找到从广州撤出来的部队。革命军的一些领导骨干,在花县城县立第一小学举行了会议。这是广州起义后的第五天--12月16日。徐向前作为工人赤卫队的领导人之一,参加了会议。 会上首先讨论队伍整编。从广州撤出来的,共1000余人。编成一个军,人数太少;编个团,人数又多了些。大家议论了一番,决定编成一个师3个团。 称它为第几师呢?不能等上级的命令,只得像给一个新生的婴儿取名似的,众人来提名。有人听说,红一师的番号有了,在北江,是朱德领导下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有人说,听说红二师的番号也有了,在海陆丰,董朗是师长。有人提议说:"我们称红三师吧!""三师的番号也有了。" 有人说,"听说琼崖游击队已编为红三师了。" 数来数去,红四师的番号还没有。于是会议决定:编为红四师。经过民主推选,叶镛任师长,袁裕(国平)任党代表,唐澍任师党委书记,王侃予任政治部主任。师下编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团。徐向前任第十团党代表。 队伍编起来,到哪里去呢?花县显然不是久留之地。会议决定去北江,找红一师会合。但是红一师到底又到了哪里呢?不能盲目行动。于是,师部一面派人去打听,一面命令部队休息待命。 这时,从广州城里陆续传来消息:反革命正在那里大搜捕、大屠杀。敌人象患了"恐红病",只要从谁家搜出一条红布、一块红绸子,就把人抓走;听到一个说北方话的人,不问青红皂白抓起来。穿红衣裳的新娘子,也被视为"异党"。广州,一片恐怖!大街小巷,到处是尸体。五六天之内,被杀死的人有5700多。 花县一带的地主豪绅,趁机兴风作浪,驱使民团,每天围攻红四师,呼叫着,放冷枪。闹得红四师日夜不安。派出部队去打。他们跑了,过一会又转回来。象一群讨厌的苍蝇,日夜围着花县城,闹得人心惶惶,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宁。徐向前向叶镛师长说:"讨嫌的民团,非要狠狠教训它一下不可。不然,我们路都走不出。" 叶镛说:"好吧,你带部队去打它。"徐向前领受了任务,亲自带领一个连,出了花县城。正巧,一群民团又围攻上来,徐向前向战士们说:"追! 对付这群东西,要象打狗一样,一步不退,猛追!"说罢,带头冲向前去。 民团惊慌而逃。涂向前率领战士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城郊象山脚下,在这里,徐向前和程子华相遇了。他俩曾在武汉军校同事。徐向前和程子华虽有一面之识,事过两年,己认不出了。程子华却记得这位队长。见面叙说之后,程子华说:"民团太讨嫌了,象疯狗一样,比正规部队都难打。"徐向前说:"你就用打狗的办法打它!"战士以为这位党代表说玩笑话,徐向前却又认真地解释说:"你们在乡下,没见过讨饭的人打狗嘛!有的人,拿个棍,边打边退,那狗总是追咬不放。也有的人,举着棍子,迎上去,追着狗打,狗就逃跑了。"一番通俗的比喻,把战士们说开了窍。队伍中,很快传开了"打狗"的故事。傍晚,民团又来进攻,红军战士穷追猛打,终于把疯狗似的民团治服了。两天过后,当红军从花县出发,沿着去从化、龙门到紫金的山路行军时,一些村庄的民团,不但不敢再扰乱,还在村边插上木牌,写着"欢迎来境,欢送过境"的大字。从此,在红四师中徐象谦的名字,连同"打狗战术",在许多人中传颂着。战场,是指挥员最实际的课堂,又是检验勇气、才能和智慧的场合。徐向前这位不爱多语的党代表,受到干部战士的爱戴。 在红四师向紫金和海陆丰进军的途中,徐向前升为师参谋长。沿路经历了不少的战斗,每一次作战,他不是亲自率领十团迎敌,就是协助师长指挥。他成了叶镛的得力助手。叶镛师长是四川人,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生,住过滇黔干部学校,在中央独立师和第四军教导团任过连长、营长。花县改编当上师长,一下子指挥3个团,对这位年仅20岁的人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一路上,幸得徐向前这位有实战经验,当过参谋和团副的人协助。行军中,叶镛师长总是和徐向前走在一起,两位黄埔军校同学,亲密合作,互相支持。红四师从花县出发,日行夜宿,经过10几个日夜,到达紫金县境。在紫金,发生了"红军智擒伪县长邱国忠"的故事。紫金,是罗浮山脉东侧的一个小县城,距离惠阳约120公里。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紫金的人民都起来参战。 周恩来和彭湃曾经到过紫金。1923年春,这里办过农会。蒋介石"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紫金的革命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曾举行过"四。二六"大暴动,攻克了县城,活捉了伪县长郭民发。因此,在国民党反动派眼里,紫金是一个要地。县长邱国忠,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红军经过汕头西进紫金县境后,邱国忠惊慌万状,多次向广州求援。 徐向前率领红四师第十团,先头进入紫金县城附近的黄花村时,邱国忠误认为广州的援兵来了,便派人出城联络。徐向前和叶镛师长得此情况,将计就计,冒充是广州的"援兵",派人请邱国忠出城迎接。邱国忠不知是计,天刚亮,率领县政府17个头目,迎出城来。红军不放一枪,把他们全部活捉,占领了紫金县城。接着又把邱国忠反手绑上马,给他披件大衣,由他领路奔向龙窝,又将那里的一部分反动武装消灭。群众这才知道,红军来了。 邱国忠在紫金县民愤极大,国民党反动派和这个伪县长,杀害的革命干部和群众不计其数。仅在龙窝南的炮子圩,一块"古井丘"里,反动派就集体屠杀了革命干部和群众450多人。烈士的血洒满了稻田,溢出田埂,流入琴江。当地人民把这块革命烈士染红的"古井丘"称为"血田"。为了以血还血,惩办反革命邱国忠,红四师应群众要求,在炮子圩召开了公审邱国忠的大会。会场上悬挂了一副对联:"血债血还,血海深仇今朝报","公事公办,公审台前案注销"。在6000多群众、军人激昂的愤怒声中,宣判邱国忠和一些反动头目的死刑。 炮子圩的人民,热烈慰问红军。在中共紫金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组织下,四乡群众组织起醒狮队、后勤队、妇女洗衣组,家家户户舂米糕、打糍粑、炒米花、煮擂茶,请红军作客。徐向前和远征到此的战士们,沉浸在热情和欢乐中。 队伍又要开进了。在炮子圩小山前,徐向前向部队宣布说:红四师就要和红二师会合了!不远就到海丰城了!他要求红军战士:"要爱护百姓的一草一木,要不怕艰难险阻,继续前进!" 徐向前这次讲话,炮子圩一些群众都听到了。他那浓重的山西口音,挥动有力的手,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那以后,在紫金县人民群众中,久久流传着徐向前和红四师智擒邱国忠的故事。人们把徐向前和红军说得神乎其神。此后,人们还把徐向前集合队伍讲话的一块草地,称为"红军坪",竖起一块小石碑,记载着红四师奔向海陆丰的一段光荣历程和徐向前战斗的足迹! 第四节在海陆丰的岁月1928年元月,徐向前随同红四师,经过长途转战,来到了海丰县城。在这里,红四师红二师会合了。 海丰,是东江人民心中的红都。它南临大海,背靠莲花山。海丰,又是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故乡。彭澎出生在这里。他1921年5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海丰。当了近一年的县教育局长,便辞去局长职务,在龙山妈庙前,宣布成立广东的第一个农民协会,亲任会长。他还把他从地主家庭里分得的那份地契,当众焚烧,把土地分给了农民。从此,农民称他" 彭菩萨"。海丰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农会的灵魂是彭湃,要知农会是什么,晓得彭湃便是。"1924年至1927年,彭湃先后在海丰发动和领导过多次农民斗争和起义。海丰的苏维埃政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诞生最早的一个革命政权。 徐向前率领红军来到海丰城,看到一派革命景象。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他作为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军官,随军东征到过海丰。对彭湃的名声和海丰并不陌生。事隔两年多,他又领兵来到海丰。在《奔向海陆丰》一文中,徐向前激情洋溢地描绘了到达海丰的情景:"群众热情很高,到处红旗招展。各村庄的墙壁上,写着'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的红字标语。群众听说我们是从广州下来的红军,热情万分,家家让房子,烧水做饭。虽然语言不通,但人们打着手势表示对红军的热爱。"在海丰城里的红场上,举行了几万人的群众大会,欢迎红四师。彭湃同志在会上讲了话。他只有二十多岁,身材不高,脸长而白,完全像一个文弱书生。他身穿普通的农民衣服,脚着一双草鞋。""当他讲到广州起义失败时,把手一挥说:"这算不了什么,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畏困难,失败了再干,跌倒了爬起来,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他那逻辑性很强、说服力很大、浅显易懂的讲话,句句打动听者的心坎,使人增加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彭湃的革命气质和文才,是海丰人民和红军深为敬仰的。群众中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和他写的诗歌。他有这样一首反对封建、反对迷信的诗歌:神明神明,有目不明,有耳不灵,有足不行,终日静座,受人奉迎。 奉迎无益,不如打平,铲个干净,人群进步,社会文明。红四师来到海丰,与红二师胜利会合,使海丰这个红色的革命城市更加火红。四乡的农民武装,趁机大发展;反动的"白旗会",纷纷卷起了白旗。东江特委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迅速扩大红区",命令红二师向紫金、五华发展,红四师向惠来、普宁方面发展。徐向前和红四师在海丰休息了3天,随即东下。占陆丰,攻果陇、和尚察、葵潭,接着又攻下惠来城。 两个多月,大小战斗20余次。与此同时,红二师也在北线打下了一些据点。海、陆、惠、紫和普宁等10个县境的反动武装和民团,被打得纷纷溃逃。 国民党反动派震惊了,即调集第四、第五、第七军等部,配合各县民团武装共几万兵力,分3路向东江"围剿"。东路陈铭枢的第四军第十一师陈济棠部,从河婆直趋陆丰大安;西路徐景唐的第五军第十六师邓彦华部,从多祝、新庵进攻高潭和海丰;黄旭初部第七军进攻紫金的炮子圩、南岭和中洞;南路从海上出动"中山号"、"民主号"、"广庚号"和"飞鹰号"军舰,炮轰汕尾、甲子、石门等沿海村镇。 东江特委发布了《反围剿告东江同胞书》。号召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同敌人决一死战";号召"农友们,扛起枪,慷慨离乡境,从容上战场"。 这时,红军两个师,总共不过2000多人。经过几个月的征战,部队已疲惫不堪。战士缺衣少食,在强大敌人的四面包围中,连续苦战。 红四师的处境一天天艰难。村庄被敌人占领,要道被敌人封锁,最后退进深山。房屋没有,只得在山里搭草棚;粮断了,只好挖野菜充饥。山芋、野果、黄狗头(中草药)也成了食物。天气渐冷,身为参谋长的徐向前,还穿着一条单裤。负责管军需的女干部彭镜秋,看见他没有一条洗换的裤子,就向女友动员,要大家献出一条多余的裤子。裤子找到了一条,可是徐参谋长身材高大,又是女人的衣服,他怎么会穿呢?没有办法,彭镜秋找了一块黑布,向徐向前参谋长说:"就拿这块布,给你做条裤子吧!" 徐向前摇摇手说:"不用了,不用了,你看看哪个同志没穿的,给他吧。" 并嘱咐她说,"要好好合计合计,多想想办法,让同志们填饱肚子。困难会过去的。" 彭镜秋说:"你是指挥,连条替换的裤子都没有,这怎么行?"徐向前笑笑,说:"大家都一样。你没看见,老百姓家十几岁的娃娃还光着屁股呀!" 下雨天,战士们找个地方躲雨,徐向前打着把雨伞,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关心战士的吃穿,裤子湿了没得换的,就穿在身上晒,让身体渐渐暖干。 干部战士看在眼里,记在心上4月初,在一次和民团的遭遇战中,徐向前腿部受了伤,最后,转移到普宁的三坑。这里山峦起伏,虽然距离普宁县城不远,倒是一块比较便于隐蔽的地方。敌人来了,山上山下和它周旋,敌人退了,找个地方休息几天。不久,彭湃和特委的领导人也来到了三坑。当时敌强我弱,处境极端困难,为了保存力量,徐向前他们不得已才从平原转移到山区来的。但特委不同意,还提出了"反对上山主义"的口号,非要把部队拉下山去同敌人硬拼不可。徐向前说这样干要吃亏的,不能去。彭湃气得不得了,自己带头往山下走。徐向前说不服他,只好带上些人跟着去,保护他,并把他接进山。 这一带村庄不多,几个大一点的村庄,都座落在上中下3个坑凹里。群山中,有座高入云端的望天峰,峰上有块望天石。传说,登上望天石,南可以望到大海,西可以望到广州,向上可望到"天宫娘娘"。徐向前瞭望着望天峰常常思索着:今后再这样东奔西走,四处攻城夺镇,会有什么结果呢?部队只有伤亡,没有补充,伤一个少一个,前景又是什么呢? 4月,东江特委在大南山的一个村庄,召开了有二、四师领导干部出席的联席会议。彭湃、董朗、叶镛、徐向前、袁国平、颜昌颐等参加了会。会议讨论当前的局势与行动方向。形势危急,处境艰难,已是很明显了,可是有的领导人还高谈什么"迎接革命高潮"和"反攻"。徐向前觉得,这完全是闭着眼说大话。从广州起义失败到东江以来,他逐渐感觉到,东江特委领导人对形势估计不足,总把东江这一块当成"世外桃源"。他曾和师长交换过看法,认为这样死打硬拼、攻城夺镇,不是好办法。因此,在联席会议上,他提出:眼下最好把尚存的1000多人,收拢起来,打到粤赣边去,那边回旋的余地大,便于机动游击。然而,这个正确的意见,被会议否定了。东江特委的有的领导人说:向北民团很多,过不去,打不开,还是靠近海丰,那里群众条件好,要打回海丰去。彭湃最后同意了这种说法。会后,彭湃、袁国平、颜昌颐等到上海共产党中央去了。①年轻的红军指挥员都信任彭湃,尊重东江特委的领导。于是,红军又再次西进,返回到海丰县境。这时,海丰城内有1个团的敌人。红军一到海丰附近,地方党的领导人,又极力劝说攻打海丰,并说敌军中有自己的同志作内应。5月3日凌晨,红军攻打海丰。城里内应确实有,但总共8个士兵。 战斗的结果,只接应出那8个人逃出城,其它一无所获。红军攻城失败,又退到了山区。 斗争环境更险恶了。国民党军第五军第十六师3个团追剿进山,见人就杀,见村庄就放火,采取惨无人道的手段,血洗山区。红四师被围困在深山里,缺吃少药,许多人病倒了。师长叶镛患了严重疟疾,不能行走,隐藏在白木杨山后草棚内。6月17日,被搜山的敌人捕去,英勇就义。 徐向前和叶镛,自黄埔军校相识,又在武汉军校重逢。广州起义失败,退到花县成立红四师之后,两个人一路战斗到东江。叶镛不幸牺牲,使他十分悲痛。在这极端困难的关头,徐向前继任四师师长,带领部队坚持斗争在深山。 失败与死亡,考验着每个人。有些不坚定的分子逃跑了。敌人常常搜山,并出动飞机撒传单,劝红军投降。徐向前领着400多人,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敌人到东山,他们上西山;敌人搜到西山,他们又转向东山。草棚被敌人烧了,他们重新搭起来。断了粮,挖野菜、摘野果充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名句,成了徐向前激励奋战、坚持斗争的鼓动口号。 为保存自己,他改变了斗争方式,决不和敌人硬拼,决不去攻城夺镇,依靠山区坚持游击战。 局面虽然继续恶化,但是敌人面对红军的游击战,只好望山兴叹,施展"扫平千里赤地"的手段,把靠近山区的村庄,一个个化为灰烬。仅海(丰)陆(丰)惠(来)紫(金)4县,被屠杀的百姓就达1.8万多人。饿死、困死在深山的群众,无法统计。大批乡民流落外乡,远走南洋。"千里赤地"几乎变成了无人区。 中共广东省委十分关怀海陆丰红军的斗争。1928年7月7日和18日,省委先后两次给东江特委来信,指示红军进行休整,并指令分散在惠来、普宁地区的红军小部队,向海陆丰的大部队靠拢。彭湃调往上海党中央工作后,广东省委特派了省委常委陈郁以巡视员的身份,到东江地区视察。在莲花山一个草棚里,陈郁找到了徐向前的指挥部。陈郁看徐向前和战士们身体瘦弱,难过他说:"同志们,你们受苦了!" 徐向前见到省委派来的人,千难万苦全不提,只说:"没有什么,苦惯了就不觉得苦了。" 陈郁问了部队的情况,感叹地说:"省委的同志只知道你们处境艰难,想不到难到这个地步!往后怎么办好呢?" 徐向前沉思了一会,微笑着说:"有山有水,有野菜,还有热水洞的温水能洗澡,只要下决心坚持下去,敌人是不可怕的。"对革命的前途他仍充满着乐观精神。 陈郁从徐向前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得到了欣慰。他们坐在草棚里,交谈着,筹划着。谈话间,徐向前第一次听到陈郁说"现今革命处于低潮"。 ①1929年8月13日,彭湃和杨殷、颜昌颐、邢士贞等,在上海被国民党杀害。 在此以前,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和信件,不是大谈"迎接革命高潮",就是要红军"反攻"。如果省委领导上早些认识到这个形势,采取相应的措施,东江的局面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教训是深刻的,埋怨、泄气不是革命者的风格。徐向前怀着革命家的胆略,准备长期斗争下去。他相信,黑暗是暂时的,黎明终归会到来,革命一定会胜利。 徐向前和红军战士,继续坚持东江的游击战争。 1929年1月,东江特委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通知红四师所剩人员,分散分批撤出海陆丰。当前几批人撤走后,最后一批20多人才由徐向前和党代表刘校阁各带一部分分头撤出。 徐向前带领十余人,秘密地沿着省委布置的转移路线,从海丰附近莲花山的热水洞出发,经惠州乘汽车到樟木头,再转火车安全抵达九龙。 九龙和香港、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60年被英国强占。 此时,九龙有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徐向前到九龙后,住在广东省委租的一座小楼里,单门独院,比较安全,还有位工人负责照顾他们。刘校阁带的那一路,自惠州与徐向前他们分手后,原约定在九龙会合,徐向前和同志们一等再等不明下落,估计是遇难了。在九龙,徐向前看到了中共中央印发的"六大"文件,并且有机会静下心来,对东江游击战争进行认真的思考。"我们在九龙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主要是学习"六大"文件。文件用《牡丹亭》之类的小说封面伪装着,是铅印的。这是我第一次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阅读党的决议。'六大'的决议,写得很好,读起来很解渴。例如,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关于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时期的论断,关于既要反对右倾投降主义又要反对'左'倾盲动主义的问题,关于建立工农红军和发展根据地任务,等等,都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特别是联系到大革命失败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军事斗争,离不开正确政治路线和策略的指导。否则,将一事无成。" 关于东江游击战争,徐向前总结的教训是:"第一,在对形势估计上,只看到海陆丰地区的局部'高潮',而忽略了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总特点。那个时候动不动就讲'高潮'、'进攻',说什么敌人'溃不成军'、'临死还要踢破三床草席',盲目性很大。因而,对于军阀势力的联合进攻及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缺乏应有的准备。敌人的'进剿'来临,步步被动,束手无策。第二,在革命道路问题上,仍是夺取城市为中心的思想作祟,未树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所谓'反对上山主义',反对去粤赣边界坚持游击战争,便是证明。第三,在军队建设上,没有正确解决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的关系。 搞根据地,搞游击战,一定要有核心力量。核心就是主力部队,只有不断加强主力部队的建设,使之与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有机结合,才能战胜敌人,发展根据地。而特委的方针却与此相反,失败的命运当然是不可避免的。第四,在游击战的战术上,不懂得避强击弱,有进有退,有游有击,而是硬碰硬,搞拼命主义。'以卵击石'焉有成功之理!总之,那个时候我们党还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奇怪"①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徐向前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徐向前传
03章 踏上革命的征程第一节投考黄埔军校革命家,都有自己的起点。徐向前迈向革命征程的第一步,是投考黄埔军校。他常说:"革命初期我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历史正是这样写的:只有世袭的帝王,没有世袭的军事家。古今中外,凡著名的军事将领,多是从普通一兵起步的。 1924年初。徐向前投考黄埔军校时,还不满23岁。这时,黑暗沉沉的中国,四分五裂,散沙一盘,军阀连年混战。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张作霖失败,退往山海关以外。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盘踞河北、河南和湖北等省,完全控制了北洋军阀政府。南方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革命政府刚刚诞生,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中国到底会走向何处?年轻的徐向前这时想得并不多。 家境贫困,他原来的愿望,是能当一名教员,生活能有个出路。可是,自3年前从国民师范毕业后,在山西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和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属小学先后教书两年半,因向学生讲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北京、辛亥革命、巴黎和会等事件,遭到校长的干涉,教员的职务被辞退了。父母为他的前途焦急,要他托托人情,再找个教书的地方。求亲告友挣个教书匠,徐向前不做了。他气愤之下,跑到太原自谋生路。 太原,是阎锡山统治的地盘。这个在辛亥革命期间窃据山西都督职位的军阀,先是投靠袁世凯扩充军队,袁世凯死后,又依附段祺瑞,把山西变成了封建王国中的一个王国,闭关自守,经济、文化落后;机关、工厂和学校,被官吏、地方豪绅把持着,岂能容得徐向前这样一个贫民子弟! 寒冬里,大雪纷飞。徐向前身着一件长袍,每天徘徊在街头巷尾,真是谋生无路,报国无门。一天,在太原街头,遇到国民师范学校的一个同学,神秘地对他说:"你愿意去上海吗?" 徐向前问:"到那儿去做什么?" 他说:"听说广州国民政府军官学校在上海招生。" 当时,徐向前的哥哥在太原军队中工作,认识一个姓郭的军官,愿意保举徐向前去应考。 得此门路,徐向前甚为高兴。于是他又去找另外几个失业的同学串联。 几天后,联络了10几个人。青年人的热情和谋生的愿望,使他们结合起来。 虽然谁都说不出前途如何,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借此机会,到大上海走一趟也很不错。有人说:"今生今世,能到上海看看,死了也甘心!"2月间,他们自筹路费,买上火车票,离开了太原,奔向上海。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创办起来的。它也是孙中山总结历史经验的硕果。孙中山搞了多年的革命,一次次失败,俄国的十月革命成功,他才悟出一个道理,要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应该走俄国人的路,建立可靠的革命武装。他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十分钦佩。曾致电列宁,提出:"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1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到中国,在桂林与孙中山举行了秘密谈判。这次谈判,促进了孙中山作出改组国民党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决心,更坚定了孙中山建立革命军队的信念。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张太雷等4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去考察党务和军事,并参观苏联的红军和一些军事学校。 不久,在孙中山领导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定,建立"陆军讲武堂",并正式命名为"国民军军官学校",由孙中山任校长。苏联曾给了孙中山一些武器和钱。苏联官员对孙中山说,要搞一支革命的军队,靠旧军队是不行的。什么滇军、湘军、赣军、桂军、鄂军都靠不住。原定的"国民军军官学校"还没开办,孙中山又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并指定以广州黄埔岛上的旧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旧址为校址。这时,适逢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国民党员和以个人身份参加大会的共产党代表,都受到委托,回到各地选拔优秀的进步青年去考陆军军官学校。看来,那位在太原阎锡山部队的姓郭的军官,所以保荐徐向前一行10几个人考黄埔,也是事出有因。黄埔军校招生的具体简章,徐向前到上海以后才看到,应考的条件和手续,规定有许多条。如政治思想条件、学历条件、身体条件,要求都很严。什么"能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党主义之可能性,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什么"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还要求什么"营养状态良好,强健耐劳,无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考试有笔试和口试。笔试要考作文、政治和数学,口试要"观察对于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等等。 招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各省都分配了名额。上海考区是一个比较集中的点。当时的上海,一方面是阔人、洋人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横行霸道;一方面是苦力、贫民衣食无着,面黄肌瘦,当牛作马。给徐向前强烈的印象是:贫富十分悬殊,社会极不合理。应考前,他在美术学校一个姓赵的老乡家中复习功课。这家的两兄弟,帮助他做了些考试前的复习准备。后来听说这兄弟俩个都成了"孙文主义学会"的成员。 3月中旬,在上海环龙路一号进行了初试。考试前,徐向前的心情比较紧张,政治方面,看了一些报纸和书,还比较有把握,作文也不怕,只有数理化怕不行。谁知,初试比较容易,考试后第三天,山西来应考的10几个人都接到了录取通知。接着,给每人发了10多块钱,要他们到广州参加复试。 徐向前在《回顾黄埔军校》一文中,是这样记述他们到广州参加复试的:"我是和十几个同学,从上海乘火轮船去广州的。大家在三等舱里,又高兴又担心,不知等待我们的前途是什么。有人说:听说广州'卖猪仔'(即出国当劳力),我们要是复试不上,就借机会到海外去。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心中有一番抱负,有一股求知、救国的热情,思想都比较单纯。经过五天多的海上行船,我们来到了广州这个著名的大城市,在兴湖旅馆住下了。此时的五羊城,和北方、上海都大不一样,革命的气氛很好,《广州国民报》天天公开登载革命者活动的消息,孙中山大元帅的名声很大。一天,我们听说孙中山在一个学校演说,就自动跑去听。接连听过三次,因为是头一次看到这个伟大人物,只顾看人,他讲的话又多是广东官话,听不大懂,印象深的是讲民主主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要'以俄为师'。我们在太原国民师范读书时,听说过俄国革命,知道列宁和劳农政府,孙中山这时明确地提出这些主张,使我们对这位革命领袖很钦佩,更坚定了考黄埔的决心。 "复试是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进行的。政治试题不难,由于我们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考的结果不错,作文也还可以,数学、三角、代数,因为没基础,几乎交了白卷。复试下来,大家心里又凉了。每天蹲在小旅馆里,不知命运如何,每天心神不定地等着。一天,忽然来了通知,想不到我们山西的十几个同学,全被录取了。大家十分高兴。"①1924年5月初,徐向前踏上了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黄埔岛,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一队,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黄埔第一期,招收学员470人,共编4个队。开学以后,军政部办的讲武堂合并过来,又编了两个队。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这天上午,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江固号军舰到了黄埔岛,先巡视讲堂和寝室,又进大礼堂作演讲。他说:"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孙中山要求黄埔同学:"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教导同学们要"立志做革命军","要有高深学问做根本"。他特别强调: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在不怕死"。①下午,在大操场上举行了阅兵式及分列式。 黄埔军校第一次上课,每人先发给一张表,要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徐向前毫无思想准备,想不到加入国民党的手续这么简单,头一堂课下来,他和同学们都成了青一色的党员了。后来他和一些人说起来,都当是笑话。 徐向前是一个很勤奋、爱读书的人。当学徒的时候,常常读书到深夜,当教员的那两年多,更是手不释卷。那时读的书,多是些古文、诗词、《七侠五义》。来到黄埔军校,才有机会读到《社会进化史》、《帝国主义》、《各国革命史》、《苏联研究》、《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以及军校出版的《军事政治月刊》、《黄埔潮》、《黄埔日刊》等等书报杂志。徐向前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书刊,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对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军校的训练文件中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徐向前对军事课中的四大教程,颇有兴趣。对《步兵操典》、《战术学》、《射击教范》、《野外勤务》、《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更是认真听讲,细心作业。学生兵每月发10个毫子的零用钱,入伍生不准抽烟,徐向前除了偷偷买包烟外,剩下的钱,大部分买了书、纸和笔。他自私塾练习写毛笔字,以后常抽空或用星期天随便写几笔。 一个普通的入伍生,每天的操练和勤务都很紧张。天不亮起床,跑步、进课堂,连吃饭都限定时间。操场设在珠江岸边,有时江水淹没了脚脖子,还要照样操练。徐向前从小吃苦多,磨练出了不怕苦的性格。有些少爷出身的兵,过不惯军校紧张的生活,常常叹气。徐向前却感到军事生活很愉快。 他不肯多语,常常一个人静坐,读书、思考。因此,在军校的学生中,他被看成是一个腼腆的青年。 ①徐向前:《回顾黄埔军校》,载1983年10月16日《解放军报》。 ①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史料》第44-56页。 校长蒋介石每月要找10几个学生当面测试和谈话,学生们排好队,站在办公室外面,一个个叫进去,又一个个走出来。一天,轮到徐向前了,他被叫进去,对话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蒋介石看看他,问道:"你叫什么名?" 答:"徐象谦。" 问:"你是什么地方人?" 答:"山西人。" 问:"在家干过什么?"答:"当过教员。" 一问一答,是那样的机械和无趣。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校长,严然像个法官;而不肯多吐露半句话的学生,简直像个被告。校长看着学生,学生立正站着,尴尬得无法谈下去。在蒋介石眼里,徐向前是个"无出息"的学生,谈话没有兴趣了,他挥挥手,徐向前转身走了出来。 黄埔军校出了不少人才,后来许多人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 蒋介石这时怎么也不曾料到,就是这个学生,几年之后,跃然变成了威震中国的著名军事将领,成了共产党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他统帅下的红军,在大别山、川陕地区,把国民党军队几万几万地消灭,后来,成了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元帅! "智者多思"。少言寡语,并不是徐向前的秉性。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也会慷慨激昂起来。黄埔军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每次向学生们训话,不是贩卖礼义廉耻,就是大谈忠孝节义。许多同学很不满意,在台下哄他。 徐向前跟大伙一起质问说:"何为忠?""何为孝?""何为节义?"戴季陶被哄得狼狈不堪,张口结舌。 不久,戴季陶下台。政治部主任由邵元冲接任,之后换上周恩来。周恩来1920年到1924年先后在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并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7月,从巴黎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从此,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大大开展起来。周恩来每日除用少量时间例览报纸剪辑和批阅来往函件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在他的主持下,军校政治工作相当活跃,革命性、战斗性很强,有力地激发了师生的革命热忱。国民党右派千方百计捣乱、破坏。他们称政治部是"赤色黄埔系"。 徐向前积极热情地参加了政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周末演讲会、歌咏队,都有他在内。他渐渐成了一名活动分子,说话也多了。这时,他虽然没有更多的机会与周恩来单独交谈,但是,周恩来所领导的"中共黄埔特别支部",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团结吸引着一批青年军人。周恩来每次演讲,徐向前都认真听。他对这位共产党人,从心里佩服。 黄埔军校的进步学生,在周恩来的支持与组织领导下,成立了"青年军人联合会"。这个联合会,发展很快,活动范围由黄埔军校扩展到在粤的陆军和滇、桂、湘军所设的军官学校。它名义上是青年军人的群众组织,实际上是以周恩来为首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是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特别支部对青年军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徐向前在"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蒋先云的影响下,参加了这个联合会。蒋先云是湖南新田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与李立三等人一起,领导安源工人和水口山矿工人罢工。党选派他入黄埔军校,既是来学习,又是来开展工作的。 他习武好文,常常写文章、发表演讲。徐向前和蒋先云在一个队,同一个宿舍,两人经常交谈。晚上,天气炎热,蚊虫叮人,蒋先云也很少外出,不是读书,就是和同学谈天。徐向前十分钦佩他的才干,把他当作良师益友。他回忆说:"这个同志家境很穷,考入黄埔以后,我们常常看见他晚上还在灯下读书。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青年军人的榜样。他在一篇东征归来的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革命军自有革命的特色','革命军的头衔,不是赠品','我们希望革命政府旗帜下的军人,不要作假革命军'。他以自己的行为为革命军人作了楷模。北伐战争时他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还指挥。牺牲时年仅28岁。我们在黄埔军校时,就团结在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旗帜下,不断地与国民党的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斗争。'孙文主义学会',是假借学习孙中山的学说为名的反共小集团,成员多是国民党右派。黄埔军校中这两个组织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后来,'青年军人联合会'虽然解散了,它的影响却扩展到滇、桂、湘军所设的军官学校。它所传播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思想,为广大的青年军人所接受。我们黄埔第一期的许多同学,所以能成为共产党员,也是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影响分不开的。我们怀念初期的黄埔军校,同时怀念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①黄埔岛,南连虎门,近临广州城,是广州的第二门户。岛上树木葱郁,山峦起伏,实在是兴学讲武、跃马谈兵的好地方。然而,国内政治动乱的浪潮,一次次冲击着军校的学习生活。徐向前入黄埔不久,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段祺瑞联合张作霖,反对曹锟、吴佩罕,妄图武力统一中国。孙中山利用北洋军阀狗咬狗的矛盾,与段祺瑞、张作霖联合,共讨曹锟、吴佩罕。 1924年9月初,孙中山偕宋庆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从广州起程,到了粤北的韶关,在这里设立大本营,准备誓师北伐。徐向前所在的黄埔军校第一队,作为孙中山的卫队,前往韶关。此时,南方各省军队不少,粤军、湘军、赣军、滇军、鄂军、豫军、桂军等等,但真正服从孙中山这位大元帅指挥的不多。住韶关的滇军第三师赵成梁所部,就不大听孙中山的指挥。孙中山来到韶关,暂住在火车站北侧一间二层的小楼里。徐向前所在的卫队,住在靠山坡临时搭起的竹棚里。 天气炎热,蚊虫遍野,饮水又脏,致使许多人病了。徐向前身体虽好,不几天也病了。但是,他以吃苦耐劳的毅力,顶着病的折磨,每天抱病执勤。 在这里,他亲眼看到了孙中山作为一位元帅,没有自己可靠的军队,处境是困难的。革命军还没出师,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日,广州城里却发生了商团叛乱,广州危急了。 广州商团,是英国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和佛山大地主陈恭受控制的反动武装集团。英帝国主义为破坏中国革命,唆使陈廉伯利用商团势力,推翻以孙中山为首的大元帅府,建立"商人政府"。8月10日。商团利用挪威商船私运军械入境,被黄埔军校发现截获。陈廉伯借机煽动广州、佛山等城的商人罢市。10月10日,商团又向广州纪念辛亥革命日游行的群众开枪,挑起流血事件。广东革命政府于14日宣布解散商团,收缴枪械;孙中山命令警卫军、黄埔军校学生军、教导团,以及湘军、粤军的一部分,星夜回广州勘乱。 徐向前所在的黄埔军校第一队,从韶关回师广州后,投入了战斗。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把商团的武装叛乱镇压下去。这是徐向前第一次荷枪实弹上战场,他沉着和勇敢的精神,赢得了革命军人的荣誉。 1925年2月,徐向前又踏上了新的征途--参加第一次东征。这时,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吴佩孚战败后,直系军阀的主力退到长江流域,积蓄力量,妄图卷土重来。在北京的张作霖、段祺瑞、冯玉祥三派军阀的联合政府由段祺瑞当权,号称"临时执政"。他们为了收买人心,便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3日离开广州北上。就在这时,盘踞惠州、潮州、汕头一带的陈炯明,得到英帝国主义和段祺瑞的军事援助,企图进攻广州。广东革命军就在这种情况下东征讨陈。 陈炯明,广东军阀。曾参加辛亥革命,被推为广东副都督。1920年,驱逐桂系军阀莫荣新,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2年,背叛孙中山。孙中山曾依靠一些军阀部队,对他进行多次征讨,但都没有成功。孙中山北上后,陈炯明以为有机可乘,联络广州附近的滇、桂军作内应,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妄图推翻革命政府。 东征的主力军,以黄埔军校学生军和军校两个教导团为骨干。这时,徐向前已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留军校第三期入伍生第一营任副排长。东征的路上,升为排长。他们这个营,在以周恩来为主任的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之下,负责后方的勤务。军校学生一路高唱着:"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的校歌,日夜奋战在东江地区。他们每到一地,动员群众,宣传群众。队伍中响亮地提出"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 的口号。 东征军严明的纪律,英勇的举动,深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部队所到之处,战必胜,攻必克。经过两个月的作战,打垮了陈炯明的主力,占领了东江的大部分县城。征战的路上,士兵们热爱徐向前这个排长。老乡们虽然言语不通,却看到了这位年轻的军官和和气气,他领导下的兵不拉伏,不打骂人,晚上睡在露天下。老人翘起拇指称赞,妇女们称是"文明军",儿童跟着他们学唱"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军歌。徐向前开始体验到:革命军要有革命军的本色,革命军要有革命军的风格。这个本色和风格,就是爱百姓,爱同志! 在东征回师广州的路上,徐向前和黄埔军校的同学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徐向前看着一份用蓝色印的小报,心情十分沉痛,他又想起孙中山的多次演讲,想到随孙中山在韶关的那些日子,流下了泪。有的同学说:"大元帅死了,今后革命会怎么办呢?"徐向前此时说不出什么,他却记着孙中山的一句话:"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他用孙中山的这句名言,勉励自己,告诫同事。这时,他真心实意拥护三民主义,愿为实现三民主义奋斗。却没有想到,从此之后,三民主义逐渐成了国民党反动派骗人的一个口号。 第二节加入中国共产党初期的黄埔军校,是革命的,进步的。它对许多革命的青年来说,是打破蒙昧、走向革命的出发点。徐向前在黄埔军校1年,从一个普通的入伍生,成为一名军官。黄埔军校的教育,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对他是宝贵的,使他开始懂得了许多救国救民的道理,学得了一些军事知识。然而,真正使他转变成一名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不是在黄埔军校,而是在武汉军校。 1925年夏天,徐向前离开了黄埔岛,被分配到河南安阳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和徐向前同去国民二军的,还有白龙亭、孔兆林等人。他们都是北方人,早就想回北方工作。孙中山北上共商统一大计,徐向前等感到"统一" 在望,便商量到北方冯玉祥部去工作。东征回师后,他们几个人正式向校方提出要求,当时,特别注意抓军权的蒋介石,也想插手国民二军,以"改造" 冯玉祥部,便批准了他们的要求。 国民二军,原系河南胡景翼的部队,胡曾跟随过孙中山,属冯玉祥系。 冯倒戈推翻曹锟、吴佩孚政权后,与胡景翼、孙岳将所部改称国民军。冯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孙任国民军副司令,分别兼第二、第三军军长。1925年4月,胡景翼病逝,二军军长由师长岳维峻接任。二军第六混成旅旅长叫弓福魁,也是山西人。徐向前在这里先后担任教官、参谋和第二团团副。这支军队打着"国民革命"的旗号,实际上变成了新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徐向前开始还没觉察到这一点。他继承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每到一处,热情地参加工人、农民和学生的活动,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为黄埔军校招收学生。1925年夏天,仅在河南安阳一地,他就动员了几十名青年学生,前往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他还在安阳参加了"五卅"运动的群众大会,并深入到安阳中学和六河沟煤矿学生、工人当中,向人们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工人阶级的解放,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道理。安阳中学教员罗任一,是日本留学生。徐向前经常到他家里去交谈。后来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 1925年下半年,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联合吴佩孚,向冯玉祥的国民军进攻。岳维峻的国民二军担任攻打山东的作战任务。岳维峻胃口很大,在进攻山东的同时,又派部队攻打山西。11月中旬,国民二军分两路进攻鲁西,不久便抵近泰安。不料,田维勤、王为蔚、陈文钊等师(均系收编的原直系部队)一路被吴佩孚派人收买,调过头来共同对付国民二军。此时,岳维峻进攻山西的部队也被阎锡山击败。岳军两头失利,节节败退,岳维峻被晋军俘虏。徐向前所在的第六混成旅二团,从德州撤至河北保定、蔚州一带,会合冯军,后被奉军截断退路,转战于山西广灵、灵丘、原平等地。因敌人跟踪追击,又无人指挥,部队四散溃逃。徐向前经过这一段耳闻目睹,进一步认识到这支军队的本质,便同几个同乡脱离了这支军队,从原平回到了五台县老家。 他在家中只住了7天。他一心想奔回革命军,加上由于当时阎锡山联合奉军反对冯军,在家里不安全,便又告别家人,在表兄的资助下,乘火车到了北京。 自从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以后,华北政局一片混乱。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争斗激烈。日本和英美帝国主义,各支持一派军阀,不断混战。张作霖和吴佩孚又联合起来,进攻革命势力,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 徐向前在北京一个同乡家,住了1个多月,凭着黄埔军校出身的牌子和熟人关系,他满可以在直系或奉系部队中谋个职位,可是,他已经识破这两派军阀的反动面目,不愿意充当他们的工具。一天,徐向前听说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已出师北伐,这使一心向往革命的他,从失望中看到了希望。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毅然决定:南下,找北伐革命军去!1926年11月底,徐向前辗转天津、上海,终于来到了北伐军占领的武汉。此时的武汉,和北京、天津完全是两重天地。革命的气氛很浓,"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革命浪潮,遍布武汉三镇。当年黄埔军校的许多老同学,又在武昌城相会了。徐向前先在南湖学兵团当指导员,不久又被分派到武汉军校,做了学兵队少校队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号称"第二黄埔"。它是黄埔军校四个分校中,最享有盛名的一所培训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新招收男生986人,女生195人。赵一曼、游曦、张瑞华、黄杰等,都是女生队的学生(黄杰后来成为徐向前的夫人)。当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仍兼任武汉军校校长。由于军校里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强,蒋介石也只是个"空头校长"。他也到军校讲过话,张口就是"本校长"如何如何。有一次,他召集黄埔毕业生讲话,说他在日本的时候,妈妈如何日夜想念他。还说,本校长对你们是慈母般的感情,也就像我妈妈对我一样。徐向前和一些人听了,都很反感。这所军校,继承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以两湖书院①等地为校舍,学文习武。许多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分子,在这里担负领导工作或任教。 生气勃勃的革命形势,两湖书院的政治气氛,使徐向前又有了读书和思考的机会。就在这里,徐向前选定了终身奋斗的目标,立志做一名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却是不那么容易的。有的人,一生一世在迷茫中徘徊,有的人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经过认真思考,慎重地决定了前进的方向。徐向前属于后者。在他刚到武汉不久,有位同事问他:"现在许多人加入了CP(即共产党),你呢?" 徐向前说:"我还没有想好。" 对方又问:"为什么不愿意加入CP?" 徐向前笑而不答。他在广州黄埔军校时,曾说过一句话:"决不做跨党分子。"他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脚踩两只船;作为革命者,不能信仰两个主义。那时,他追求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共产主义还不理解,只是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教育。 一位同事知道徐向前不愿意做"跨党分子",劝他说:"不要太清高了,跨党有何不好?" 徐向前摇摇头,他依然如前:决不做跨党分子。他认为:要么继续信仰三民主义,要么放弃它,做一名共产党员。 他当队长,忙于训练、操课、军事勤务,100多号人的教育和生活,都要他这个队长来管。白天没有机会读书,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也没有空闲和朋友交谈。只有到了晚上,他才得闲看书。一切闲杂的书,他都不看,集中精力,阅读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列宁的《二月革命》、《远方来信》、《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他都一一阅读。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①在湖北武昌。清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1837-1909)任湖广总督时创建。曾调湖北、湖南两省生员在此深造。 李季的《通俗资本论》,还有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一些小册子,以及瞿秋白、鲁迅的一些文章,都吸引着他。 夜深了,学员们睡了,熄灯的军号吹过了许久,他还在灯下读书、思考。 两年前,在广州黄埔军校时,虽然也读过一些有关共产主义的书报,但是许多话不理解,读不懂,也欠思考。这几年的斗争经历,耳闻目睹国民党的腐败、军阀混战和人民受到的灾难,严峻的现实,使他作出了抉择。 读书,是进步的阶梯;思考,是前进的动力。要真正迈开步子走,还要有人引导。幸得这时候,同一些共产党员和倾向共产党的进步分子常来常往。 他们大多又是徐向前的老乡。来往比较多的有樊炳星、杨德魁、吴展、李楚白、贺昌,还有程子华。樊炳星是黄埔第四期学工兵科的,共产党员,这时正在武汉工人纠察队工作;杨德魁在武汉军校学习;李楚白就在徐向前的队当司务长,他们也都是共产党员。徐向前当队长,薪水比他们多些,每到发薪的时候,他们聚集一起,要他请客。他毫不吝惜,拿出薪金来,和这些老乡加同志,一起吃上一餐好饭菜。饭桌上,大家谈论志向,谈论理想,有时也发生争论。徐向前在交谈和争论中,思想认识不断变化。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思索、比较的结果: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国民党不如共产党。他终于向樊炳星提出了:愿做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共产党员。 1927年3月,正是国民党右派反共活动猖獗,国共合作面临分裂的严重时刻,徐向前经樊炳星、杨德魁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樊炳星给我看了党章。记得党章上写着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等,印象最深的是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①徐向前入党后才知道,武汉军校中共组织的负责人是陈毅。一天,他接到一个通知,到蛇山西面的粮道街--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参加会议。没有想到,一进会场,却看见了周恩来正和孙永康、施存统等一些领导人坐在主席台上。自黄埔军校与周恩来一别年余,竟又在武汉相会了。在这难忘的一天,徐向前又一次聆听了周恩来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 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5页。 第三节严峻的关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血腥镇压工人,大量逮捕、屠杀共产党员。黑暗代替了光明,一时乌云满天。徐向前清楚地记得,就是这个蒋介石,在武汉军校的一次讲话中,曾大言不惭地说什么"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现在他却成了国民革命的头号敌人。武汉政府领导下的北伐军,面临着一场灾难。原武汉国民政府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公开叛变革命,联合四川军阀杨森,进攻武汉。这时,夏斗寅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武汉附近的纸坊车站。 武汉的形势十分危急。一些动摇分子,纷纷各找门路,有的消沉,等待时机,有的逃走了。徐向前虽然是刚加入共产党的新党员,但他坚定地站在革命的行列,带领全队人,在武汉卫戍司令、北伐名将叶挺的指挥下,紧急动员起来。武汉军校、南湖学兵团的学生,以及武昌农讲所的学员,共同编为中央独立师,归叶挺统一指挥。他们高呼着"誓死保卫大武汉"、"打倒杨森、打倒夏斗寅"的口号,星夜开出了武昌城。 中央独立师是名副其实的"学生军",师长侯连英。战士的革命热情很高,只是还不会打仗。有许多人连行军、宿营都不懂。徐向前经历过第一次东征,经历过国民第二军北上的多次战斗,对组织行军、组织战斗,都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他率领一个队,在行进中向战士进行军事教练。5月16日,中央独立师赶到了武汉以西的桃花镇,把敌川军范绍增一部包围在一片沼泽地带。范绍增见形势不妙,连夜突围,负伤潜逃。他的部队失去指挥,四散溃逃。中央独立师乘胜追击,经金口、紫阳、汀泗桥,直到通海口。之后,武汉政府组织打击杨森,6月中旬把杨森的第九师大部歼灭。与此同时,叶挺指挥第二十四师,在纸坊一带,把夏斗寅部打垮。从而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唆使夏斗寅、杨森偷袭武汉的阴谋。 这是徐向前入党后,第一次领兵作战。他以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了党的信任,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然而,严重的局势,又步步紧逼。5月21日,许克祥、何键在长沙又发动了"马日事变"。六、七月间,武汉政府的汪精卫,表面反蒋介石,实际上已准备与共产党决裂。大革命失败的局面,已经不可挽救了。为了应付更大的事变,保存革命骨干,党组织决定,一部分人到张发奎部队去工作。在此之前,党组织已将徐向前调出武汉军校等待分配工作。一个月后,党组织通知他到张发奎部队任上尉参谋。临行前,党的地下"交通"转给他一张纸条,写着"找毛泽东"。 毛泽东的名字,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就听说了,还读过毛泽东的文章。 他敬仰毛泽东,想找毛泽东,可是,毛泽东现在哪里?没处找,又不能公开去打听。 徐向前来到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指挥部,和谢英北一起,被分配在指挥部当参谋。这时,张发奎虽然还号称"革命"将领,他口头上反对蒋介石,可是,徐向前不知这位"老总"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是默默地观察着,等待着。心中依然不忘党的"交通"给他的那张纸条:"找毛泽东"。 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武汉的局势,越来越动荡,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部队、机关都准备应变。月底,徐向前随同张发奎部到了九江。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在南昌领导了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徐向前得到南昌暴动的消息,像是在茫茫黑夜,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看到了革命的前程。他还没有决定怎么办,这天半夜里,张发奎突然集合军官讲话。没料到自称要与共产党"合作到底" 的张发奎,讲了南昌方面的战势后,公然宣布说:"CP分子三天以内保护,三天以外,不负责任!"张发奎反革命的凶相已经露出来了。他的"左派" 外衣,已被这一讲话剥掉了一半。3天以后,张发奎会干出什么事,明眼人都看穿了。 很显然,张发奎这支部队,既不可靠,更不是一个避风港。徐向前回到住处,天还不亮。他进行了冷静的思索,自己是个CP分子,共产党员,必须在3天以内作出选择。要么马上离开。离开,又到哪里去呢?"找毛泽东",又不知毛泽东在什么地方?到南昌去?一无介绍信,二不知南昌起义军的去向,况且去南昌的铁路已经中断。这时,同事中的一个军官说:"反正你我不是CP分子,管它呢?睡觉,睡觉!"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这样的严峻关头,怎么能躺下睡觉呢!徐向前抽完了一支烟,开始收拾行装。 "怎么,你要走?"那同事看出徐向前要走,惊奇地问。"你又不是CP分子,到哪去?" 徐向前没有回答。他收拾好行装,等那同事睡着后,一个人悄悄离去,奔向码头。他决定返回武汉,找党,找革命的队伍。 第三天傍晚,徐向前又回到了武汉。 这里曾像广州一样,是革命者心目中的红都,是徐向前走向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出发地。就是在这里,在两湖书院,他默默地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想在这里找到党的机关,找到同志,重新领受任务。然而,从汉口码头一上岸,心里就凉了半截。几个月前的那种革命气氛不见了,江汉关边的革命标语刷掉了,龟山上曾经竖立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铁标语塔拆毁了。大街上,听不到革命的歌声,消失了工人纠察队雄壮的步伐。冷落、萧条,全是一副白色恐怖的景象,自"七。一五"汪精卫反革命政变后,革命的红都武汉,成了反革命屠杀工人和共产党人的又一个血的战场。 徐向前在一个小客栈里住下来。客栈老板,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客人是位军官穿着的人,也不问什么,给开了个单间。徐向前问她一些事,她都摇头不知,只知开店赚钱。 第二天,他找到了那个从前秘密接头的"交通站"。这是一家卖杂货的铺子,门关着,远远看了许久,不见信号,不见一个人出入。显然,这里遭到破坏,人已经转移了。徐向前在门前转了两天,仍是不见有人出入。 夜晚,他在小客栈里沉思了半夜。最后决定到上海去,找党中央! 隔夜一早,他奔向江汉码头,买到了一张去上海的船票,随着一批乘客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上海同武汉一样,一片白色恐怖的气氛。徐向前在黄浦江边泰安客栈住下后,就设法找党组织。他准备万一找不到就去北方的军阀部队里做兵运工作。有一天,他在街上转来转去,忽然碰上了武汉军校的李楚白,真是喜出望外。他讲了离开武汉军校后的经过及来上海的目的。李楚白叫他在旅馆里等着,别到处跑,由他和组织上取得联系。过了两天,"交通"便找来,徐向前这才接上了关系,找到了党。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徐向前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
- Details
- Category: 徐向前传
05章 初到大别山第一节粉碎三次"会剿"徐向前穿过敌人层层关卡,机智地摆脱掉一次次盘查,于1929年春,从九龙乘船到达上海。 上海,对于徐向前来说,已是旧游之地。1924年春,他抱着投身国民革命的理想,从山西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报考广州黄埔军校。那时,他的心情是多么激动而愉快!然而5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心情却是那样沉重。这5年间,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徐向前饱经了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他亲尝了广州起义失败的痛苦,经历了东江地区一年多艰苦的游击战争的磨炼。虽然是痛苦多于欢乐,失败多于成功,然而,从斗争中,他一天天成熟起来。 到上海后,徐向前住进了地下党的"交通"为他安排的住处,很少上街。 暮春三月的龙华桃花,四月初八的静安寺庙会,还有那城隍庙、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等,他都无心思去游逛。他急切地等候着党的指示。 5月的一天,地下党的"交通"告诉徐向前,中央军委的一位负责人要和他谈话。徐向前听到这个消息,既高兴又紧张。他不知道,要见他的是谁,又会分配给他什么任务?要让他谈谈东江斗争的情况吗? 从何谈起呢?经过这一年多的武装斗争,他感到教训很多,对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东江地区的斗争,是有一些想法,他想,同中央负责同志见了面,好好陈述一番自己的意见。他想要求党中央再派他去搞军事工作。他认为现在不抓武装不行,和敌死拼硬战也不行,要有一套新的办法。 一天,徐向前正在住处看书。一个穿长袍、着布鞋的商人模样的人来找他,这个人是谁,没见过,不认识,也不敢问,因为在白区十分强调遵守保密纪律。按照规定的联络暗号,他们两人接上了头,来人机警地看了一下四周,进门后把门关好,便开门见山地对徐向前说:"听说你急于要求工作,想做什么?" 徐向前说:"什么工作都行,最好还是叫我去搞军事工作。" "那好,我们想到一块去了。"那人笑笑说,"最近,中央接到鄂东北特委的报告,那里的红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在最近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们正缺军事干部,中央军委研究了他们的要求,准备让你去大别山搞军事工作。 你有什么意见吗?" 徐向前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意见,服从组织的决定。" 来人听了点了点头说:"好,你准备一下走吧,这次同你一起去的,还有两个同志,一个叫何玉琳,是鄂东北特委派来汇报工作的,他对鄂东北的情况比较熟,在路上你们可以再深谈,另一个叫桂步蟾,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你可能会认识,他也是去那里工作的。出发时间再通知你。" 谈话简短,却给徐向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向前后来得知,来人就是中央军委书记杨殷。 杨殷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广东中山县人,1892年出生,1922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领导过省港大罢工。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次,徐向前同他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徐向前离开上海不久,由于叛徒白鑫出卖,杨殷8月24日在上海被捕,3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龙华,时年37岁。 6月初,徐向前同桂步蟾、何玉琳一起,装扮成商人模样,从上海乘船到武汉,然后改乘汽车,经黄陂,在靠山店附近下车,沿着山间小道,进入鄂东北根据地。 在这一带,何玉琳人熟路熟,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他给徐向前详细介绍了鄂东北根据地和红三十一师的情况,讲了黄麻起义的经过和红军在木兰山地区活动的情况。在经过高桥区的时候,何玉琳还指着西南的一座高山说:那是木兰山。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山上可以看到武汉。 鄂东北根据地位于鄂、豫两省边界,邻近皖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早在1927年春,这一地区的黄安、麻城就分别成立了中共县委,领导了农民运动,建立了县农民自卫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两县县委与省委失去了联系。九月初,黄安县委派郑位三等到武汉找到了中共长江局机关,长江局书记罗亦农向他们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要他们立即回黄安组织武装起义。10月间,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王志仁、吴光浩等一批政治、军事干部到黄安,成立了以王志仁为书记的中共鄂东特委,统一领导黄、麻两县的武装起义。11月14日,黄、麻两县起义部队和数万农民,一举攻克黄安县城,迅速消灭了反动武装,建立了黄安农民政府,曹学楷当选为政府主席。 这是鄂、豫、皖边界地区的第一个工农政权。起义后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吴光浩任正、副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2月5日夜,国民党反动派派一个师袭击黄安县城。鄂东军400多人突出重围后,只剩下72人和50多支长、短枪。县委书记王志仁,总指挥潘忠汝等壮烈牺牲。这支革命武装在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的领导下,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坚持游击战争,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1923年4月,工农革命军重返黄、麻地区,开始在鄂豫边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十月组成由王秀松任书记的鄂东特委。1929年4月,鄂东特委召开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党委联席会议,改组鄂东特委为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为书记。这时,鄂豫边界割据已发展到纵80里、横130里的区域,边界地区的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已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鄂豫边武装割据的局面。正当鄂豫边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的时候,1929年5月6日立夏节这一天,在豫东南爆发的商南起义也取得了成功。由于商城县委遭到破坏,1929年2月,豫东南特委同鄂东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商南党组织由鄂东特委领导。鄂东特委曾先后派徐子清、徐其虚等到商城帮助工作,成立了中共鄂豫边特别区委,由徐子清任书记。这次起义就是在鄂豫特别区委领导下进行的。5月9日,起义武装于斑竹园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漆德伟任副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全师100余人,枪30余支,开始了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这就是徐向前踏上鄂东北根据地之前,这一地区革命斗争曲折发展的大致情况。 在黄安以北的箭厂河,徐向前见到了鄂东北特委书记徐朋人。徐朋人说:"特委已决定你和桂步蟾都去三十一师工作"。徐向前说:"我人生地不熟,往后特委的同志要多帮助。" 徐朋人说:"吴光浩同志牺牲的消息,特委还没有向部队和群众宣布。 你到三十一师,名义上是副师长、副司令,要担负起全师的军事领导工作。" 吴光浩是湖北黄陂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领导鄂南武装起义、著名的黄麻起义。曾担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鄂东军副总指挥,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和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是鄂豫边红军的创建人之一。他在鄂豫边军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怕影响部队和群众的情绪,所以才对他的不幸牺牲暂时保密。 徐向前不知道该如何接替这个职务。他怀着一种不安的心情,来到了红三十一师。 红三十一师这时号称4个团,其实是4个大队,不足1个营的兵力,共300多人。师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候,都是当地干部。一队队长晏仲平,党代表王树声;二队队长廖荣坤,党代表江竹溪(后为桂步蟾);三队队长倪志亮,党代表吴先筹(后为江竹溪);四队队长林柱中,党代表郑行瑞。原来的队干部中,只有倪志亮是中央派来的。干部和队员都很年轻,每队五、六十人,四、五十条枪。部队陆续扩大,有些新兵只能拿着大刀、长矛。 徐向前面对这样一个师,身边既无参谋,又无助手,人地两生,如何带兵,如何指挥部队打胜仗,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他利用一切机会熟悉干部,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他很尊重当地干部,绝不以党中央派来的干部自居,在工作上,特委分配做什么,就做什么,出了问题,主动承担责任,从不埋怨别人。他处处事事以身作则,很快就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徐向前回顾初到大别山的那些日子,说:"我那时能够站得住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带着部队打仗。我在黄埔军校,学了些军事知识,在海陆丰作战,积累了一些游击战的经验,有用处。带着大家打游击,不断取得胜利,没吃过大亏。另一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划脚,评头品足。"①"新官上任三把火"。徐向前到达鄂豫边不久,就碰上了敌人烧向红军的"三把火"。 第一次,是"罗李会剿"。 罗霖,本是广西桂系军阀的一个将领,1929年4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混战,罗霖见桂系失败,就投靠了蒋介石,被任命为独立第四师师长。罗霖为讨蒋介石的欢心,主动请求"剿灭"鄂东北的红军游击队。蒋介石前段时间因忙于军阀混战,无暇顾此。现在罗霖主动求战,即令河南的土匪武装李克邦暂编第二旅,配合罗霖"会剿"鄂东北红军。 6月,敌人主力罗霖独立第四师的两个团,由黄陂、黄安出发,向北进犯;驻潢川、光山的李克邦暂编第二旅的一个营及光山反动民团红枪会五、六千人,向南进犯;驻麻城的夏斗寅十三师补充团和黄土岗一带地主武装也出动配合,全力压向红军根据地的腹心地带紫云山和乘马岗地区。这时红三十一师有3个大队分散在外打游击,在根据地内只有两个大队,100多人枪。徐向前决定"避强击弱",先率领部队和敌人兜圈子。 7月初,北面较弱的一路李克邦部及红枪会数千人进占柴山堡、白沙关地区。徐向前指挥红三十一师两个大队,在当地手持刀矛棍棒的群众的配合下,发起反击,接连五战,毙敌营长以下百余人,活捉和处决了红枪会头目戴五爷,余众溃散,不敢再战。与此同时,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群众和赤卫队也对敌罗霖部及夏斗寅师补充团展开了广泛袭扰活动,使敌军食不饱、睡不宁,疲困不堪,没过两日,就退回河口、七里坪、黄安、麻城等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78页。 据点。所谓的"罗李会剿",就这样破产了。 第二次是"鄂豫会剿"。 8月间,蒋介石又令刘峙组织鄂豫两省的一部分兵力,加上反动民团,对豫东南和鄂豫边两块根据地同时发起进攻。 徐向前根据第一次反"会剿"的经验,建议特委仍然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作战方针。8月10日,敌首先向豫东南根据地进攻。红三十二师迅速转移到外线,使敌扑空。14日,敌向鄂豫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 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待机破敌,徐向前率红三十一师,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予敌以打击后,迅速跳到外线,向麻城北部转移,调动敌人。到了八字门,同红三十二师会合。在这里,徐向前第一次见到三十二师的领导人周维炯,肖方等。过去有一段时间,商城地委同鄂东北特委发生矛盾,造成互不信任,一度关系搞得很紧张。这次两师会合,徐向前十分注意团结,做了很多工作,使地方和部队在那一带相互配合得很好。 敌人发现红军主力在麻城以北、光山以南,于是,部署新的合围,南北夹击,投入豫东南的部队,也向西进击。红三十二师趁机返回根据地,红三十一师也跳出包围圈甩开敌主力南下,先后消灭了一些民团武装。9月下旬,敌人被迫收兵,"会剿"又告破产。 第三次是"徐夏会剿"。 驻河南信阳的敌徐源泉四十八师从北向南,驻湖北境内的敌夏斗寅十三师由南而北,向鄂豫边根据地发起新的围攻,企图将徐向前率领的红三十一师歼灭于天台山地区。 徐向前不与敌硬拼,遂兵分两路,利用敌人的空隙,跳出包围圈,转移到敌后。敌人围歼红军三十一师的企图遂告落空。 正当对敌情不大明了的时候,徐向前接到地方党组织送来情报,说南路有一股敌人约四五百人,正在撤退。徐向前将信将疑,立即和党代表、参谋研究。由于接连取得胜利,几个人头脑都热起来。大家分析了敌我情况,认为此时敌我兵力对比差不多,天台山地区山高势险,地形对我有利,群众条件也比较好,可以在这里打它一个伏击。于是决定在敌人必经的天台山铁子岗一带设伏。 傍晚,战斗打响后,徐向前发现情况不对,敌人兵力不是四五百人,而是一两千人,黑压压的一大片,在机枪、炮火的掩护下,向红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此时,要撤退已来不及了。徐向前决定组织交叉掩护撤退,部队纷纷后撤。到天黑,只剩下他和附近的几个战士在坚持战斗了。敌人已攻到寨子下面。眼看不能再坚持了。这时徐向前由于扭伤了脚,行动己很困难,只好钻进一片树林,隐蔽下来。幸好廖荣坤带了几个人及时赶到,才把他接应出去。这一仗,情况不准,口张得太大,部队遭受了一些损失,和徐向前一起来皖豫边根据地的二队党代表桂步蟾也牺牲了。 部队收拢后,徐向前召集各队干部开会,总结经验教训。他和党代表戴克敏争着承担责任,使干部们内心都感到安慰。会上决定,部队相对集中,以大队为单位,分路游击,发动群众,相机袭击敌人。这时,冯玉祥发动了反蒋战争,蒋介石慌忙调兵应战。经过短暂休整的红三十一师,趁敌向平汉线撤退,兵分3路向外出击,先后在长岭岗、柿子树店、姚家集、河口镇等地,消灭和击溃敌4个民团,缴枪百余支。黄陂六指店驻有国民党正规军1个连,慑于红军声威,经过争取瓦解,全部投诚。红三十一师发展到700多人,600余枪支。 与此同时,皖西六安、霍山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连续发动了西镇起义,七邻弯与流波瞳起义,徐集民团起义以及桃源河起义。 这些起义的游击队于1930年1月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开创了皖西的武装割据局面。 "徐夏会剿"终成泡影。 1929年9月,为统一鄂豫边、豫东南两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将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商城、光山、罗山八县划为鄂豫边特区,成立鄂豫边特委。11月间,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光山南部胡子石召开,大会选举徐朋人、王平章、徐宝珊、周纯全、詹才芳、徐向前等14人组成中共鄂豫边特别区委员会,徐朋人任书记,徐向前负责兵运。大会通过了政治任务、军事问题、群众运动、教育宣传问题、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等9个决议案。根据代表大会的决定,12月27日在光山南部的吴家村召开了鄂豫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到会代表共72人,徐向前以红军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大会。大会选举曹学楷、徐向前等22人组成边区最高的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曹学楷任主席兼外交委员会主席,徐向前当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 这次大会,通过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发表了《告边区民众书》、《告红军书》和《慰问红军家属书》。 这两次大会作出的决议,是对中共"六大"决议的进一步贯彻,是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两年多的武装斗争经验总结,也是鄂豫边革命斗争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鄂豫边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徐向前、戴克敏、曹学楷共同起草了《军事问题决议案》。系统地总结了鄂豫边红军的组织领导、任务,红军与赤卫队及群众团体的关系,红军的整理、扩大与士兵教育,红军的游击战术等项内容。《决议案》明确规定红军的主要任务是:(1)发动和帮助白色区域内的民众的各种斗争;(2)坚决实行土地革命;(3)夺取反动武装;(4)保障和扩大苏维埃区域。 《决议案》进一步强调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工作的地位,规定士兵委员会的作用和职权是:"造成红军内部的民主精神,帮助政治部训练士兵,督促士兵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并提出改良士兵生活的建议。对于政治工作,要求加强士兵的阶级意识和土地革命的教育。提高士兵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能力,"组织士兵俱乐部和消费合作社","加强士兵的识字运动",提高士兵的政治文化水平。在军事训练方面,要"养成严格的军纪,加强游击战争的战术训练,加强连、排、班长的指挥能力和士兵的军事技术"。 《决议案》规定,赤卫队编为总队、大队、中队和分队,并区分为脱产的常备队和不脱产的预备队两种。明确赤卫队的任务,提出提高赤卫队的作战能力和军事素质,强调加强赤卫队的政治与军事训练。并且要求,苏维埃区域人民在40岁以下16岁以上者,须尽量武装,以扩大预备队,并为常备队不断输送新的血液。 对于红军的游击战术,《决议案》规定了七条原则:(一)集中作战,分散游击;(二)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三)敌情不明不与作战;(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五)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六)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七)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这七条游击战术原则,是鄂豫边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宝贵经验的总结,也包含有徐向前在东江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按徐向前的话说,"这些战术是形势逼出来的"。1958年11月21日。徐向前与豫鄂皖三省党史调查人员谈话时曾说:那时部队基本上是采取游击战术。我和戴克敏、曹学楷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决议案"上写的。戴克敏还写了"八会"(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这些都是实在的道理。敌进我退,既然打不赢,当然只好退;敌退我进,既然要发展,当然要进攻;硬打不行,就要诱敌打埋伏。这些都是在实际斗争中产生。当时游击队就是采取这些办法来对付敌人。这些战术是形势逼出来的。否则就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不能打胜仗。 第二节三战三捷三扩编1930年初,中央巡视员郭述申在鄂东北、豫东南巡视工作后,回到上海向党中央负责人周恩来汇报了三省边界地区的情况。不久,周恩来召集郭述申、许继慎和熊受暄开会。周恩来讲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宣布了中央关于统一鄂豫皖三省边区党的领导,建立鄂豫皖边区特委,统一鄂豫皖三省边区红军的军事指挥,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部的决定。4月,郭述申到黄安,在箭厂河召开鄂豫边区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成立鄂豫边区特委,以郭述申为书记;红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合编为红一军,许继慎任军长,徐向前任副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熊受喧任政治部主任。 会后,部队即进行了改编。建立了红一军军部,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3个师分别整编为一、二、三师。由徐向前兼任红一师师长,戴克敏任政治委员。还由原三十二师一部及地方武装组成了独立旅。红一师800余人,二师600余人,三师及独立旅各300余人。全军共2100人。红一军还成立了归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前敌委员会。中央指定曹大骏任书记,委员包括军长、政委及各师师长。红一军与省委和特委发生横的关系,重大行动由特委和红一军前敌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 5月,蒋介石同阎锡山、冯玉祥之间开始了酝酿已久、规模空前的军阀战争,双方投入前方作战的兵力共达100万人以上,后方顿形空虚。这种形势,为革命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中共党内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 倾错误却在这时恶性地发展起来了。 红一军成立后,前委决定军长许继慎率军部去商南、皖西向二、三师传达中央和特委的决定,整编队伍;徐向前带红一师向平汉路出击。这时,积极贯彻"立三路线"的"长江总行动委员会"给鄂豫皖边区的任务是:迅速发动武汉周围的地方起义,配合"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切断平汉路,以进逼武汉,并准备联合红二军和红六军进攻武汉。徐向前和红一军领导人虽然实行了向平汉路的出击,但始终没有准备执行进攻武汉的指示。6月,徐向前率红一师西出平汉路,首先袭占了杨家寨车站。那是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徐向前率领部队从二郎店出发,突然奔袭杨家寨。这里驻着郭汝栋的第二十军两个连,睡梦中全部被歼。有的敌人被活捉时,还以为是做梦。 直到红军发给他两块钱的路费,让他回家去,才完全清醒过来,连声道谢,说红军是"天兵天将"。这次夜袭,缴枪100多支。使一批新入伍的徒手兵,一下子有了钢枪。干部、战士个个喜笑颜开。战后,一师移驻黄柴贩,将后方赤卫军补来的300多人及数十名俘虏兵编人红军,将红一师的5个大队扩编为3个支队,辖12个大队,另加1个师直特务大队,全师共1200余人。6月26日,郭汝栋从广水派出1个团,进至杨平口以南的郑家店;从花园派出另一个团,进至小河溪,挟愤而来,声言要为被歼的两个连报仇。新来的敌人大都是吸鸦片烟的"双枪兵",加上后援不继,是个好打的孤立之敌。 徐向前决定采取诱敌、伏击的战术,在杨平口附近消灭来犯的敌人。29日拂晓,各部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一支队在左翼山脚下埋伏,二、三支队集结在山上,都作好了战斗准备。等到中午,还没见敌人动静,有些人以为敌人不会来了。徐向前仍叫大家耐心等待。中午刚过,突然发现敌人尖兵,紧接着两路敌人经杨平口向东走来。中午的骄阳,热气阵阵袭人。这两路敌人不象行军打仗的样子,有的解开衣服,有的倒背枪支,拖着疲惫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进入红一师伏击地区。徐向前看到敌已进入伏击圈内,一声令下,一支队的指战员一跃而起,迅猛地冲击,二、三支队也从山岭上压下去。顿时枪声四起,杀声震天,打得川军郭汝栋这支"双枪兵"四下乱窜,有的丢掉背包、烟枪纷纷向后跑,跑不动的跪在那里缴枪求饶。红一师战士如虎入羊群,横冲直撞;一面冲杀,一面展开火线喊话:"穷人不打穷人","缴枪不杀,发路费回家"。仅用两个小时,敌人一个正规团1000余人全部被歼。 杨平口伏击,是徐向前任红一军副军长兼一师师长后,指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战后,红一师重返黄柴贩休整,进行第二次扩编。全师三个支队扩编为3个团,每团两个营,每营3个连,共1500余人。 7月下旬,徐向前率红一师一、三两团及师直特务大队,再次出击平汉路。攻克郝家湾车站后,转至青山口,得悉距该地40里的花园镇为新从武汉开来的敌钱大钩部教导三师第五团驻守。该敌惧怕红军袭击,白天挖壕,夜晚坐更,赶修工事。徐向前和党代表戴克敏交换意见,认为花园的敌人虽然装备较好,但属于训练部队,战斗力较弱,红军经过杨平口、郑家店战斗,士气正旺,决定出敌不意,夜袭花园。 28日晚,部队从青山口出发了。两个月前,这支部队只有几百人,短小精干,那时说走就走,行动非常迅速、灵活。可现在,1000多人,人多枪多,装备多,机关也大了。全师集合起来,用了近两个小时。各级干部又缺乏组织大部队行军的经验,出发后走了10几公里,后卫就掉队了。走在前的部队只好等待。及至进到花园车站东南15里地区时,天已肢晓。徐向前心中十分焦急。失去了夜袭时机,还打不打呢?打吧,怕这支新部队白天作战受损失;不打吧,又觉得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歼敌机会。他当即召集紧急会议进行磋商。 决心正不好下,这时地方党来人说,昨夜镇内敌仓库着火,敌人为灭火折腾了大半夜,驻南街的敌八十三师留守连已撤走,敌人没有特别的戒备。得知这个情况,徐向前和政委当机立断:按原定部署--打! 天已黎明。部队轻装后,由师特务队化装成赶集的群众,首先清除了敌人外围的岗哨,随后,部队主力分路跟进。早上5时,太阳刚刚露头,红军主力突然从四面八方冲进花园街里。这时敌人正在洗漱,当发现红军时,有的丢下脸盆去拿枪已经晚了。顿时敌人大乱,8挺重机枪一枪未打,就当了" 俘虏"。战斗不到3小时,大部分敌人被歼灭。只剩下敌迫击炮营在副团长的指挥下,依托李家祠堂的坚固建筑物顽抗。徐向前命令在祠堂周围堆积棉花、柴草,实行火攻。同时组织力量,展开政治攻势。在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军士兵纷纷哗动,最后打死了敌副团长,缴械投降。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扛着缴获的武器弹药物资,高兴地走来。徐向前仔细地查看,忽然对走过来的战士问道:"敌人的迫击炮呢?" "什么迫击炮?" "就是刚才敌人用来打我们的炮,你们不知道哇?"他用手比划着。 "那玩艺太重,我们没有要。"一个战士说。 徐向前忙说:"赶快去找回来!那炮找都找不到,你们还不要!"于是,战士们赶忙跑回去,把5门迫击炮扛了回来。 袭击花园,又是一次出色的漂亮仗。这一仗全歼敌1个团1400余人,缴获重机枪8挺、迫击炮5门、枪800余支和大量物资、弹药。战后,徐向前率领红一师转移到小河溪地区,进行了第三次扩编。将原两个团各由两个营补充为3个营,还组建了一个机炮混成团。全师已达3000人。从此,鄂豫皖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炮兵。徐向前的威名,在红军内部,在敌人当中,广泛传开来。他指挥红一师,在一个多月内,三战三捷三扩编,打击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鼓舞了群众。当地群众曾编了歌谣,庆贺这些胜利: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8月22日,徐向前率红一师在四姑墩与红二师、红三师会合。在此期间,许继慎率领红二、三师在皖西北一带活动,曾连克英山、霍山、罗田等县,取得了歼敌近3000人的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北的局面,红二师发展到1200多人,红三师发展到400多人。从6月到8月,红一军的3个师分东西两线出击,连战皆捷,先后共歼敌7000余人,自身兵力扩展到5000余人,增加了一倍以上,红军的装备得到改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战术有了新发展,可以说,开始了从小规模的游击战向较大规模运动战的过渡。 9月,鄂豫皖特委在周家楼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关于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旬,红一军根据特委的指示从四姑墩出发,第三次西出平汉路,攻广水、信阳未克。遂放弃在铁路沿线活动的计划,移师豫南的陡河镇,将该地民团数百人消灭后,就地休整。 9月24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六届三中全会。会议在瞿秋白、周恩来主持下,指出李立三的错误,决定停止组织全国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行动,恢复党、团、工会的组织和经常工作,在中央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但是,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鄂豫皖根据地时又过了一段时间。 10月上旬,根据前委的决定,许继慎、徐向前率红一军克息县,渡淮河,攻克光山、罗山县城,重新向鄂豫边区靠拢。 这一时期,红军三次出击平汉路,积极向外发展,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也受到立三路线的影响。徐向前回顾这段经历时说:"从这个时期军队的行动路线上不难看出,我们是跳跃式地行动。这跳那跳,不是有阵地、有计划、波浪式地向外发展。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时说,根据地的发展,要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很有道理。跳跃式的推进,不利于根据地的真正巩固和扩大。我们打了那么多胜仗,打开那么多地方,因为不是波浪式地推进,地方工作、政权工作一下子跟不上去,部队一走,一切都塌台,地盘又落到敌人手里这些,都是受立三路线影响的结果。"①红一军攻克光山后,召开了全军的党代表大会。会议检查了前委的领导工作,并进行了改选。会议是在贯彻立三路线的"左"的错误思想下进行的。 徐向前率部出击平汉路被批评为"作战不力",是"等待革命高潮到来"的"机会主义路线"。大会通过的政治任务、组织问题、宣传问题等决议案,都是要求进一步贯彻立三路线。会议还作出决定,将3个师混编。关于部队实行混编,在成立一军时中央就指示了,只是因为当时条件还不成熟而没有实行。许继慎、徐向前一直主张部队早日混编,认为这对于打破地方观念,使部队相互学习,战斗力相对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为此做过很多工作。 光山会议后,部队进行整编,各师都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传达党代表大会的决议。红一师由三个团合编为一、三两个团,师长刘英,政治委①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12-113页。 员李荣桂;原红二、三师合编为第二师,辖四、六两团,师长孙永康,政治委员王培吾。除干部交流外,一、二两师各抽五个连对调。不久,又将军属独立旅、黄麻补充营与皖西中央独立一、二师合编为第一军第三师,师长肖方。各级党组织也健全起来。全军共6000余人。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参谋长李昂茨。徐向前任副军长,免兼一师师长职务。 11月上旬,夏斗寅部向南部进犯,黄麻地区吃紧。经前委讨论,决定放弃光山、罗山,南下击敌,并准备伺机向长江沿岸发展,打通与红十五军的联系。红十五军活动于鄂东地区的蕲春、黄梅、广济一带,原系红八军的四、五两个纵队。根据中央命令,10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治委员。 30日,红一军南下,一战于黄陂的姚家集,二战于黄安,因敌固守,两个攻坚战都没有奏效。转而以急行军,突袭刚刚进驻谢店的夏斗寅补充团的1个营,一举全歼该敌,稳定了麻城的局势。月底奔袭新洲,全歼郭汝栋的第二混成旅,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战后,主动撤离新洲。12月1日,红一军进驻但店,由中央派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特委书记的曾中生派人向前委传达了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徐向前和前委领导人对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决定完全拥护,决定放弃向长江沿岸和蕲、黄、广发展的计划,挺进皖西。 第三节活捉岳维峻1930年10月,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便调兵遣将,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这次"围剿",以江西中央根据地为重点,调集了11个师又两个旅,共10万兵力,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兵分8路,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对鄂豫皖根据地,则由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负责,并专设"鄂豫皖三省边区绥靖督办公署",李鸣钟为督办,以便指挥收编的冯玉祥部队,充当"围剿"主力。 敌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的计划是:第一步先造成"圆箍式"的包围;第二步,主力突入根据地,占领集镇,控制要道,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分区"清剿"。共投入7个师,4个旅,不下10万人。 红一军11月间奔袭新洲,歼敌向前推进的一个旅,实际是揭开了反"围剿"的序幕。接着奉命挺进商南、皖西击敌。12月6日,红一军主力在商(城) 南同第三师会合。12月14日,攻克金家寨,打了反"围剿"的第二仗,歼敌四十六师1个团和民团共千余人,缴长短枪1000多支。16日,又连克麻埠、独山等地。18日,经两河口渡淠河,克青山店、苏家埠、韩摆渡,歼敌两个营。继而分兵两路,进逼六安县城。皖西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恢复。红一军由于攻六安城作战不利,撤围南下后,徐向前率部在东西香火岭地区与敌四十六师激战竞日,歼敌3个团,缴枪1700余支、迫击炮数门、电台一部,打破了敌人对皖西的"围剿"。六安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师。 12月上旬以后,原在蕲春、黄梅、广济地区活动的红十五军经皖西、豫南转到了鄂豫边苏区的黄麻地区,并即参加了反"围剿"作战。 年后,红一军留三师第七团在皖西活动,军部率一、二师向豫南进击,徐向前率部在商城二道河击溃吉鸿昌一个旅,俘敌数百,缴枪400余支、山炮两门。这是鄂豫皖红军第一次缴到山炮。 余敌逃往商城,我军收兵进驻二道河。豫南反"围剿"也告胜利。 在二道河,曾中生派旷继勋与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等到红一军,传达中央关于合编红一军和十五军的决定。随后,红一军即开往麻城县的福田河,同红十五军胜利会合。两军根据中央决定,正式合编为红四军,归鄂豫皖特委直接领导。全军共1.2万余人,编为十、十一两个师,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都是党中央新派来的。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 在红一军转战皖西、商南的这段时间里,鄂豫边根据地受到国民党正规军7个师和1个旅的进攻,曾中生召开了原鄂豫皖边区特委和临近各县县委负责人的紧急会议,建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和军委,统一领导反"围剿"斗争。他组织红十五军和黄麻地区的地方武装与赤卫队,与敌周旋,支撑了局面。1月4日,红十五军袭占麻城北部的福田河,从而跳出敌人包围圈。2月初,鄂豫皖临时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组成鄂豫皖特委和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任军委副主席。会议进一步清算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错误,总结了第一次反"围剿"的经验。徐向前出席了这次会议。他在这个会上第一次见到曾中生。 曾中生,又名曾钟圣,湖南资兴人,1900年出生。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著名的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组织科长,担任过《武汉民报》主笔。大革命失败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参加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冬回国,在上海中央军委工作,1930年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他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军政兼优的领导人。 徐向前和曾中生会晤后,既生疏,又亲切。 徐向前对曾中生很敬重,见面时说:"我早就听说过你!" 曾中生说:"我在上海听说你到了这里。应该说我们是老同学。在武汉军校时,你当队长,我们见过面。"他谈笑风生,稳重纯朴,记忆力特强。 说起黄埔军校许多同学的情况,又说起许多往事。 两位老校友,在农舍茅屋里,点着小油灯,亲切地交谈。从中央的指导方针,说到当时的斗争形势。交谈中,徐向前才知道党中央撤换了李立三的错误领导,换上了王明,但两个人却不知王明正推行一条比立三路线更"左" 的路线。 "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敌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进攻作战,兵损5000,被迫转为守势。合编后的红四军,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转入战略进攻,收复失地,扩展根据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特委决定了以红军主力突击敌弱点,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消灭,以一部分兵力配合地方武装,扫清后方的作战方针。红四军围攻麻城北部的磨角楼,由于在领导干部中"围点打援"的思想还不够明确和统一,仅歼敌500余人。徐向前认为等于和敌人打了个平手,没赚到便宜,引为平分兵力,不讲战术的一个教训。 2月上旬,徐向前在会议结束后立即投入了新集围攻战的指挥。这是反攻的第二仗。新集是光山南部敌人的重要据点,三面环山,东临潢河,城墙高两丈余,全部用长方岩石砌成,易守难攻。红军包围新集后,以十师三十团担任主攻。强攻数日没有拿下。徐向前进一步察看了地形,决定改用坑道作业的办法开辟攻击道路。他命令部队秘密挖了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坑道接近城堡,然后把几百斤炸药塞到棺村里,推进坑道引爆,一举成功。部队通过炸塌的寨墙冲入城内,全歼守敌千余人。从此,新集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 2月17日,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特委发来指示信,指出,国民党正调集30个师重新向红军进攻,红军的任务是"巩固赤区"向平汉线南发展,"后方地区是在鄂豫皖边"。根据这一指示,红四军第十一师3月1日攻克平汉线李家寨车站,截住一列兵车,全歼车上敌新编十二师一个旅,毙敌旅长侯镇华,缴获大批军火物资。5日,又克柳林车站,歼敌一个营,溃敌两个团。 随后,以一部兵力向信阳进逼。红十一师的行动使敌人大为震惊。敌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急令第六师主力集结信阳,并令该师三十八旅、骑兵一师、三十一师的九十一旅、第二十路军的六十三旅等部,由信阳、罗山向南推进;武汉"绥靖"主任何成浚也同时令新编第二旅固守广水,三十一师主力由广水向信阳,岳维峻第三十四师由孝感经花园沿平汉路东侧向北推进,企图南北夹击红四军。 3月8日夜晚,春雨绵绵,红四军驻地附近笼罩着茫茫一片夜雾。在军指挥部的会议室里,透着一点小小的亮光。一张桌子上放着一盏小煤油灯,军参谋长徐向前和军部的其他领导人围在桌旁。徐向前用铅笔在地图上点点划划,介绍说:敌人这次兵力虽多,共有4个师两个旅,但互不统属,各怀鬼胎。据获得的情报,目前北路敌人仍徘徊在信阳、罗山一线,三十一师也滞留广水附近,只有岳维峻的三十四师孤军北进,今天黄昏前已到达双桥镇。 这股敌人,沿途不断遭到我地方武装的袭扰,十分疲劳,是一支疲惫的孤军。 徐向前认为打这个敌人是有把握的。并说双桥镇四周都是山,地形条件好,便于隐蔽行动,又有当地群众和地方武装的配合。我们是"以近待远,以逸侍劳"。迅速实施包围分割,有可能打一个歼灭战。 徐向前的意见得到军长、政委一致赞同。会上决定,红四军除留三十二团继续监视北路敌人外,集中5个团,对敌岳维峻三十四师实施奔袭围歼。 各部队的具体战斗任务是:三十团由北向南,三十一团由东向西,对敌实施正面突击;二十九团向双桥镇西南方向迂回,断敌退路;二十八团和三十三团作为军的预备队。发起攻击的时间预定为9日拂晓。 双桥镇位于大悟县北,广水以东,九里关(大隧)以南,四面是山,澴水在镇东向南流去。春秋战国时代,吴王阖闾灭楚的柏举之战,伍员、孙武率领的吴军,有一路就是从这条通道攻楚的。 部队连夜冒雨向双桥镇挺进。天边露出一丝鱼肚白,雨渐渐停了。二十九团刚迂回到双桥镇西南罗家湾附近,县独立团和地方武装也占领了双桥镇东南的小魁山,对敌形成了包围态势。 9日拂晓,指挥部下达了攻击命令。三十、三十一团首先从西北和东北方向突破了敌外围阵地。敌军遭到突然攻击,仓惶组织反扑。敌师长岳维峻亲自督战,武汉行营还派出飞机配合。战斗非常激烈。徐向前和旷继勋站在一个小山头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战场情况的变化,子弹嗖嗖地在头上飞过,警卫员叫隐蔽一下,他们仍然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上午10时许,全面出击的时机成熟了,他们立即命令预备队投入战斗,迅速向敌人纵深猛插,直扑双桥镇敌指挥中心,很快就将敌分割成数块。敌军顿时大乱。岳维峻见势不妙,忙率一部兵力向南突击。这时,前来参战的地方武装和群众,布满各个山头,呐喊助威,杀声震天。敌人心惊胆战,纷纷缴械投降。下午1时战斗结束,俘岳维峻以下官兵5000余人,缴获迫击炮10门、山炮4门、枪6000余支。 北路敌人惧怕步岳维峻的后尘,不敢继续南下。至此,敌人夹击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 岳维峻是个老牌的陕西小军阀,追随过冯玉祥。胡景翼死后,继任河南省督办。他从孝感出发时,何等威风,何等趾高气扬。声言要与红军决一雌雄。他没有想到会当红军的俘虏。更没想到的是,双桥镇这一仗,败在他的老部下徐向前手里。 徐向前亲自审问了岳维峻,问他:"你认不认识我?" 岳维峻抬头看了看徐向前,说:"不认识。" 徐向前说:"你不认识我!我在你的部队当过参谋哩!" 那是1925年,岳维峻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时,徐向前所在的第六混成旅直接归属岳维峻指挥。 岳维峻长叹一声,低着头说:"蒙多多关照,多多关照!" 徐向前又问他:"你对我们的战术有何看法?" 岳维峻摇摇头。他能说什么呢!只说出一句话:"请不要杀我,我愿意答应你们提出的一切条件!" 双桥镇大捷,大壮了红军声威,宣告了敌人对鄂豫皖红军第一次大"围剿"的彻底破产。从此,在红军和人民群众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徐向前活捉了老上司。 3个多月反"围剿",红军与地方武装、群众相配合,先后共歼敌1.5万余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200万,红军发展到1.5万多人。 红军的战略战术有了新的发展,运动战成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基本作战形式。 远距离奔袭、奇袭;集中兵力,击敌一路;围点打援,运动歼敌;正面突击,两翼包抄;近战夜战等等,已成为红军的主要战术手段。这些作战原则和战略战术发展运用成功,都凝聚着徐向前的智慧和心血。 分类:共和国人物 书名:徐向前传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