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这句小说家们编的话,将少林寺捧作中国功夫的制造中心,似乎各朝各代和五湖四海习武之人的技艺和精华都在此荟萃。
在少林寺的商业秘密水落石出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少林寺的电影历史。
香港篇
早在1939年,受当时卖座电影《火烧红莲寺》的影响,香港的联益影业公司就出品了一部《火烧少林寺》的电影,导演正是武打巨星洪金宝的祖父洪仲豪,主要角色,则由粤曲名伶新马师曾担任。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又陆续制作出《少林七侠五探峨眉山》、《少林五大奇侠》等影片,除了有张活游、罗艳卿、于素秋、石坚这样的名角出演外,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常见于“少林寺”题材的原来就在岭南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如洪熙官、方世玉、严咏春等人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银幕之上。
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是邵氏和电两家影业争锋的年代,也是时装文艺片和古装戏曲片大受欢迎广为流传的时期,此时的武侠功夫电影,除“黄飞鸿”电影外,少有拍摄。以动作为卖点的“少林寺”题材的影片,亦鲜见于市场。
到了七十年代,为邵氏出力的“百万导演”张彻将创作的重心由刀剑齐出的武侠片偏向动拳踢腿的功夫片,动作表演上则由舞台化痕迹明显的北派转向真功实打的南拳展示,洪拳、咏春这些南拳纷纷登台亮相,于是影片的武术指导渐脱离擅长北派功夫的唐佳,而依赖于南拳功基深厚的洪拳正宗传人刘家良。
1974年,张彻携其下弟子演员傅声、陈观泰等人,执导了《方世玉与洪熙官》,开始了他的“少林”之旅,也开启了南少林电影风气之先。
该片以方世玉和洪熙官的相遇相交相知为主线,描绘了江湖好汉与清庭鹰犬抗争的故事。虽然此片仅在开头时交待了火烧少林寺的镜头,其余的场景多在少林寺之外,不过,“少林寺”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始终不可忽略。
《方世玉与洪熙官》的出现,奠定了之后张彻影片的叙事模式:少林寺的僧众及俗家弟子,不停地清庭官员相互周旋,相拼到底。同时,这也成了以后大多少林寺电影故事的基本套路。而所谓的“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实际上就在清朝初期时才开始流行,这要归因于当年反清复明的江湖志士为了扩大自己秘密社团和组织的声势,借用少林寺已有的不小的名号来招兵买马,壮大规模;甚至,郑成功当年的手下还无中生有地炮制出“火烧少林寺”的事件,结果被不少人误以为真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并在后来成为电影借用的绝好题材。
张彻是个快手,素来喜欢大刀阔斧,1974年底,他又推出了《少林五祖》,并得以票房大卖。此番他手下的二代演员弟子如姜大卫、狄龙亦赫然登台,与傅声、戚冠军和孟飞共同出演南少林的五个传奇人物: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德忠。影片由刘家良、刘家荣兄弟携手做动作设计,为五个人量身订做了不同的招式,可说颇为精彩。
到了1976年,张彻动用原班人马,再加上新收的徒弟郭追、鹿峰等人,又联合午马,导出了新片《少林寺》。之前的几部电影,虽然屡屡提及少林寺,但几乎不见少林寺庙宇出现的面画,而且人物皆是俗家弟子,不见落发的僧人。
《少林寺》改变了先前的做法,即展示了少林寺的屋宇建筑,也有众多僧侣的出没,而且剧情尽在少林寺内进行,可算一部正宗的少林寺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江湖与庙堂,仁士与叛徒,热血与勇猛,尽在片中显现。不只在民间流传的至善大师,五枚师太及方世玉众人悉数亮相,诸人学功夫的桥段亦大有趣味,如在尖木桩上晒经书,在大坑内跳跃学轻功,炒菜练出棍法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少林的招牌之一木人巷的出现。
七十年代“少林”电影的领域内,可与张彻争雄的香港导演,恐怕只有刘家良了。少林至善大师——陆阿采———黄麒英——黄飞鸿——林世荣——刘湛——刘家良,如此的传承,显示出刘家良在少林电影方面的根正苗红。在拍出了《洪熙官》、《陆阿采与黄飞鸿》这样的向前辈先人致敬的电影后,刘家良开始朝“少林寺”进军。1978年的《少林三十六房》,不仅票房飘红,也使得其义弟刘家辉的名号响声在外。
同张彻电影比起来,这部《少林三十六房》胜在细腻的功夫展示。张彻喜好演员赤膊上阵对决带来的阳刚之气对观众的冲击,动作上大开大阖,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刘家良自有以武止戈的精神,他一般不去打造血腥的场面,而是偏好招式的设计,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刘家辉在少林寺中习武的画面,几乎可以作练功的教课书之用。过在水中飘浮的木头、脚踏圆桶行走,手提水桶练习臂力,燃烧的巨香夹持下练眼力,沙袋磨练铁头功,挑动锯齿转轮练棍法,一个个道具和场景的设置都颇为用心。
《少林三十六房》的成功让刘家良再接再厉,时隔一年,他又推出了《少林搭棚大师》,刘家辉一改此前老成持重的形象,先以假和尚招摇撞骗,后被识破,在少林寺无意间习得捆绳绝技。与前部相较,这部电影的喜剧色彩更浓。
刘家良抱持着为前人先祖立传的心思,将他们的英雄往事——创习武艺,以少林为根据地,与清庭斗争的传说加以影像化,这方面的电影,还有1985年的
《霹雳十杰》。而到了1986年在内陆拍摄的《南北少林》,虽然亦是与满清大员拼搏斗命的故事,但更多地,是受了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拍片方式的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邵氏影片的产量渐为减少,而此时的香港影坛,正是功夫喜剧大行其道之际。著名的胖子打星洪金宝此时也打过“少林”牌,一部《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掀开他导演之路的开端。这部电影开头的一段时间里,上演的是洪宝宝所饰的舂米六在少林寺的生活,之后,便与少林说了再见,而三德和尚,则是由半路杀出,并常拿犯戒之事来调侃。心思并不十分地放在少林寺上,要的只是喜剧感。
而洪金宝的师弟成龙先生,在少林电影的出镜率和专业度,比师兄要多了很多。成龙不但是吴宇森打造的《少林门》中的人物,他还拳打脚踢,走过《少林木人巷》,并在少林寺的藏经阁内练成了《拳精》,虽然当时的这几部影片的布景同邵氏比起来相对简陋,故事和演员陈容都无法于张彻和刘家良的电影相提并论,票房成绩亦不理想,可成龙的功夫和灵巧还是显露了出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涉及少林的电影越发地减少。在袁振洋执导的《达摩祖师》中,有着东游的印度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并教予众僧人以武艺的段落,虽然,对此事很多人进行了质疑,他们认定少林功夫乃集中国历代各地武术技艺为一体的结果,而非擅长瑜伽的印度人所赐予。《达摩祖师》之外,九十年代其它所见的电影多是打着少林的旗号,做着少林寺之外的事情。
像王晶的《新少林五祖》,通篇只不过稍稍显现了少林寺的影子,更多地则是展露他的搞笑桥段;同时期的刘镇伟执导的《花旗少林》,说的则是现代的故事,并借机又让刘家辉光头了一把,还赋予了少林寺新的使命——关押有着特异功能的吴倩莲,让美国归来的周润发和她共同于四大皆空的庙宇中谱写出风花雪月的恋歌。做到这份上,也算别出蹊径,却也远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少林寺”。
到了新世纪,香港电影式微,产量大减,功夫动作片更是零落,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虽然让几个师兄弟穿了少林寺出产的特色衣服,可归之为少林寺电影,总是显得有些妄语。
台湾篇
少林寺在电影银幕上总是多灾多难,一再遭受火烧或是兵祸之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台湾亦出产过《火烧少林寺》这样的电影。在台湾电影史上,最为擅长拍摄少林寺电影的,要非郭南宏莫属。
在1974年,郭南宏眼见赴台湾拍片的张彻出品了《少林子弟》与《少林五祖》,市场收益颇高,于是自己打造了一部《少林功夫》作进入市场的投石问路。隔了一年,他又一口气抛出了《火烧少林寺》、《少林寺十八铜人》《雍正大破十八铜人》。
特别是《少林寺十八铜人》,引起争拍少林寺电影的潮流,甚至,随后还有一部命名为《少林寺十八铜女》的电影,片中的少林寺违犯佛旨,不守清规,贸然训练了十八个功夫女子,人人皆以金漆附体,只是该片剧情偏于散乱,而打斗场面也过于平庸,即使结尾时众铜女叠罗汉式的招式,也显得潦草。
在时间的纵向深度上,《少林寺十八铜人》这部片子亦影响颇远,有着“台湾王晶”之称的朱延平,时任该片的场记,而其九十年代执导的《笑林小子之新乌龙院》中出现的由释小龙对决的十八铜人阵,赫然是《少林寺十八铜人》中铜人的再现;至于出身河南少林寺边武术学校的释小龙以少林寺小和尚的形象首次亮相银幕,则正是在同年拍摄的《笑林小子》中。
电影《艋舺》 中的外号为“和尚”的角色,也把“少林寺十八铜人”挂在嘴边,足见这影片的导演钮承泽在内的那代人所受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喜好拍文艺片的导演贾樟柯,第一回进县城录像厅看到的片子,便有这部《少林寺十八铜人》。
在郭南宏的电影中,铜人阵是检测少林弟子功夫如何的机关巷道,里面设有多重机关,可视为电影中的少林寺的特色品牌之一。所谓“生来死往凭天意,铜皮铁骨存佛心”,这阵中即有浑身涂了金漆的少林武术高僧,又有穿了盔甲和头套的铁衣人,还有布满了尖钉的活动木排,更有突如其来的飞镖暗器。
成龙主演并在台湾拍摄的《少林木人巷》,很大程度上也源于铜人阵的影响。
郭南宏前期的少林寺电影的背景,多设定在清朝雍正年间,大多场面也是发生在福建南少林寺内。在郭南宏镜头下的雍正,是个善使心机并曾潜入少林寺习武的人物,一心要将团聚在少林寺的江湖义士及少林寺僧众一网打尽,而实际上提出“以佛养心”的雍正及有清一代的皇帝,对少林寺是颇为礼敬的。围绕着雍正的关系网,第二年,又有几乎是同样的班底出演的由陈少鹏执导的《吕四娘闯少林》和侯铮导演的《雍正帝命丧少林门》及林大超执导的《少林叛徒》三部电影出现。
这几部电影风格基本雷同,男女主角皆由曾获得过世界泰拳冠军的黄家达与“武侠影后”上官灵风担当。在《少林叛徒》中,编导者通过少林僧之口对“武林”这一词语作了解释:将“江湖”改为“武林”,以武当为先,少林垫后。正误与否,且为一家之说。
内地篇
说起来,内陆人们平常口头谈论的少林寺电影,实际上大多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并与香港电影圈的关联莫大。不可否认,功夫片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剧种,很大程度上是在香港发扬光大,变幻为五彩缤纷的影像的。而少林寺题材电影主要依靠的便是功夫的展露,只是一些电影,在特定的时期,得以与内陆的广大观众见面,并在大陆掀起了强烈反响,比如1982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
《少林寺》实际上是日本少林寺拳法总会投资,由香港中原电影公司赴内陆制作完成,张鑫炎执导,上映时红火一片,可谓万人空巷,老少皆知。在大陆当年影票价格仅几毛钱的时代而创造出上亿元的票房,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算得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少林寺》做到了真正地在少林寺所在之地实景拍摄,与香港的人工制作的片场和台湾的僻远山林中的庙宇自是不同。在演员的选用上,则是以内地专业武术人员为主,这使得在动作上更加的真实和精彩,一些练武和打斗场面,如醉剑及少林长棍的演示,都显得虎虎生风,声气十足。而在剧情上,除了“十三群僧救唐王”的历史传说演绎和叙事中的家国大义及私人情仇的展现,更于少林寺清规戒律之外,增添了一段以前同类电影少有的男女之间的情丝萌动。
《少林寺》捧红了初出茅庐的李连杰,并将真实存在的少林寺带入亿万人的视野,同时,随之而来的少林寺电影也争着迎入人们的眼球。先是张鑫炎自己趁热打铁,隔年推出了《少林小子》,仍然由李连杰挑着大梁。不过,影片算不得真正的少林寺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地离开了河南的少林寺,移师到了南国的江畔,“少林寺”仅是角色嘴里提到的一个词汇。
《少林寺》的成功让诸多影界人士看到内陆与香港合作拍片发行的好处,于是导演与演员们纷纷开始北上南下。而能让人们叫好在当时取得较高票房的电影,则可推华山执导的《少林俗家弟子》及出自曾导演过《霍元甲》的徐小明之手的《木棉袈裟》。
而客观地讲,此两部影片虽在打斗的细节上或偶有亮点,故事性上也扎实有序,却并非十分出彩,像《木棉袈裟》上演的同样是官府与少林寺的矛盾冲突,少林高僧于火中坐化的悲壮亦是之前屡有出现的故伎,片尾的多人混战也不见得新鲜,而其中男一号因僧人的身份不得不与女主角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意,亦可视作为《少林寺》中李连杰扮演的小和尚与牧羊女的未完成恋曲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