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
住持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
- 中文名
- 住持
- 外文名
- abbot
- 拼 音
- zhù chí
- 又 称
- 住职
- 释 义
- 佛教、道教教职
名词释义
基础信息
词目:住持
基本解释
1. [ abbot]∶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
2. [manage a monastery or a Taoist temple]∶主持管理一个佛寺或
详细解释
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 达摩 至,又八传而至 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 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 陈 氏既平,上至南京,置 颠仙 于灵谷寺, 颠仙 日与住持僧聒恼。”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尝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
2. 道教全真派语。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
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称位。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东都之 净因禅院 。”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道教十方丛林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佛教借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历史起源
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道教全真派引申了方丈这一词的内涵:“方方一丈之地内无杂念者乃高人之意”
词语意义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住持是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是“当家”职务的另一种称呼,能乘此职者,首先他是常常住在这个庙宇或寺院的常住僧人或道士,就如我们所说的他是这个单位的固定工,而才具备了入选住持职务的首要条件。如娘娘庙的大当家某某道长就是娘娘庙的住持,还有二当家,三当家。但住持职位,还未听过称为二住持和三住持的。
词语比较
在佛教中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在道教中,“住持”与“方丈”同义,都属于一个道观或道院的负责人、当家。道教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亦可称“住持”。《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
相关信息
说起“方丈”,一般都会首先想到佛家寺院里的和尚。如果说道教宫观里也有方丈,相信很多人会问:道教怎么也叫方丈?方丈原为汉传佛教名词,道教全真派也设有方丈,但两者有着区别。因此,“方丈”是通称,道观的主持和佛教的住持都可称为“方丈”,但佛道两教对“方丈”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逐渐形成今天的体系。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此时道教尚未形成,但道家思想早已成熟,在佛教传入中国两三百年之后,民间的黄老之术,结合道家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经常说“儒释道”三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既然为“根”,那么佛家与道家已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来看。
但是从普罗大众的认识层面上观察,却不难发现,相对而言,
大家更容易从佛家的角度切入,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因为佛教在普法上要比道教做的好。道教有太多太多“三口不说,六耳不传”的“实用性法术”。这倒不是道教保守,主要是怕“忘传非人”造成社会危害。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的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阶是同军事、行政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如张角的太平道设三十六方,相当于将军。张鲁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阶为师君,其次为治头大祭酒或祭酒,最低为鬼卒。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其中“方丈”一词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