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豪语的折扣〔1〕
豪语的折扣其实也就是文学上的折扣,凡作者的自述,往往须打一个扣头,连自白其可怜和无用〔2〕也还是并非"不二价"的,更何况豪语。
仙才李太白〔3〕的善作豪语,可以不必说了;连留长了指甲,骨瘦如柴的鬼才李长吉〔4〕,也说"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起来,简直是毫不自量,想学刺客了。这应该折成零,证据是他到底并没有去。南宋时候,国步艰难,陆放翁〔5〕自然也是慷慨党中的一个,他有一回说:"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他其实是去不得的,也应该折成零。--但我手头无书,引诗或有错误,也先打一个折扣在这里。
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市上甲乙打架,输的大抵说:"我认得你的!"
这是说,他将如伍子胥〔6〕一般,誓必复仇的意思。不过总是不来的居多,倘是智识分子呢,也许另用一些阴谋,但在粗人,往往这就是斗争的结局,说的是有口无心,听的也不以为意,久成为打架收场的一种仪式了。
旧小说家也早已看穿了这局面,他写暗娼和别人相争,照例攻击过别人的偷汉之后,就自序道:"老娘是指头上站得人,臂膊上跑得马"〔7〕底下怎样呢?他任别人去打折扣。他知道别人是决不那么胡涂,会十足相信的,但仍得这么说,恰如卖假药的,包纸上一定印着"存心欺世,雷殛火焚"一样,成为一种仪式了。
但因时势的不同,也有立刻自打折扣的。例如在广告上,我们有时会看见自说"我是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人"〔8〕,真要蓦地发生一种好像见了《七侠五义》〔9〕中人物一般的敬意,但接着就是"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但所发表文章,均自负责",却身子一扭,土行孙〔10〕似的不见了。予岂好"用其他笔名"哉?予不得已也。上海原是中国的一部分,当然受着孔子的教化的。便是商家,柜内的"不二价"的金字招牌也时时和屋外"大廉价"的大旗互相辉映,不过他总有一个缘故:
不是提倡国货,就是纪念开张。
所以,自打折扣,也还是没有打足的,凡"老上海",必须再打它一下。
八月四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八日《申报-自由谈》。
〔2〕 自白其可怜和无用 指曾今可。参看本卷第221页注〔7〕。
〔3〕 李太白(701-762) 名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诗人。他的诗豪放飘逸,有"诗仙"之称。后代文人曾将他与下文提到的李长吉并论,如北宋宋祁等人就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的说法(见《文献通考-经籍六十九》)。
〔4〕 李长吉(790-816) 名贺,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新唐书-文艺传》说他"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他的诗想像丰富,诡异新奇。这里引用的两句,见他的《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七首,意思是说他要去学剑术。"猿公"典出《吴越春秋》卷九:越有处女,善剑术,应聘往见勾践,途中遇一老翁,自称袁公,要求和她比剑,结果两力相敌,老翁飞上树枝,化为白猿而去。
〔5〕 陆放翁(1125-1210) 名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生活在外族入侵、国势衰微的时代,诗词慷慨激昂。这里所引两句,见他的《夜泊水村》一诗,意思是说他虽然年老,但也还可以到边塞去驱逐敌人,并鼓励他人对国事不要悲观。"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初年,由北方逃到建康(今南京)的一批士大夫,有一天在新亭(在今南京市南)宴会,周(晋元帝时的尚书左仆射)想起西晋的首都洛阳,叹息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于是大家"皆相视流泪"。
〔6〕 伍子胥(?-前484) 名员,春秋时楚国人。楚平王杀了他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他出奔吴国,力谋复仇;后佐吴王阖庐(一作阖闾)伐楚,攻破楚国首都郢(在今湖北江陵),掘平王墓,鞭尸三百。
〔7〕 这两句是小说《水浒》中人物潘金莲所说的话,见该书第二十四回。原作"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8〕 此句与下文"纵令有时用其他笔名"句,都是张资平在一九三三年七月六日上海《时事新报》刊登的启事中的话,参看《伪自由书-后记》。
〔9〕 《七侠五义》 原名《三侠五义》,清代侠义小说,共一二○回,署"石玉昆述",一八七九年出版。十年后经俞樾改撰第一回并对全书作了修订,改名为《七侠五义》。书中所叙人物,口头常说"坐不改名,行不改姓"这一句话。
〔10〕 土行孙 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小说写他善"地行之术"--"身子一扭,即时不见"。
Add new comment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化名新法
杜衡和苏汶〔2〕先生在今年揭破了文坛上的两种秘密,也是坏风气:一种是批评家的圈子,一种是文人的化名。但他还保留着没有说出的秘密--圈子中还有一种书店编辑用的橡皮圈子,能大能小,能方能圆,只要是这一家书店出版的书籍,这边一套,"行",那边一套,也"行"。
化名则不但可以变成别一个人,还可以化为一个"社"。这个"社"还能够选文,作论,说道只有某人的作品,"行",某人的创作,也"行"。
例如"中国文艺年鉴社"所编的《中国文艺年鉴》〔3〕前面的"鸟瞰"。据它的"瞰"法,是:苏汶先生的议论,"行",杜衡先生的创作,也"行"。
但我们在实际上再也寻不着这一个"社"。
查查这"年鉴"的总发行所:现代书局;看看《现代》〔4〕杂志末一页上的编辑者:施蛰存,杜衡。
Oho!
孙行者神通广大,不单会变鸟兽虫鱼,也会变庙宇,眼睛变窗户,嘴巴变庙门,只有尾巴没处安放,就变了一枝旗竿,竖在庙后面。〔5〕但那有只竖一枝旗竿的庙宇的呢?它的被二郎神看出来的破绽就在此。
"除了万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一个文人也不要化为"社",倘使只为了自吹自捧,那真是"就近又有点卑劣了"。〔6〕
五月十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三日《中华日报-动向》。
〔2〕杜衡即苏汶。他所说"批评家的圈子",参看本卷第429页注〔2〕。他所说"文人的化名",见一九三四年五月《现代》月刊第五卷第一期他所发表的《谈文人的假名》。
〔3〕《中国文艺年鉴》指一九三二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中国文艺年鉴》,杜衡、施蛰存编辑。年鉴卷首的《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一文,为苏汶鼓吹的"文艺自由论"辩护,同时吹捧杜衡在创作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给了最大的供献"。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日本增田涉信中曾说:"所谓'文艺年鉴社',实际并不存在,是现代书局的变名。写那篇《鸟瞰》的人是杜衡,一名苏汶,在那篇《鸟瞰》中,只要与现代书局刊物有关的人,都写得很好,其他的人则多被抹杀。而且还假冒别人文章来吹捧自己。"
〔4〕《现代》文艺月刊,施蛰存、杜衡编辑,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一九三二年五月创刊,一九三五年三月改为综合性月刊,汪馥泉编辑,同年五月出至第六卷第四期停刊。
〔5〕孙行者和二郎神斗法,尾巴变成旗竿的故事,见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
〔6〕苏汶在《谈文人的假名》中曾说:"用笔名无可反对,但我希望除了万不得已之外,每人是用着固定的笔名为妥"又说:"有一种是为的逃避文责,就近又有点卑劣了。"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
接收了这一个结论之后,就时时令人觉得很不错。例如关于中国人,也就是这样的。明治时代的支那研究的结论,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2〕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一个旅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图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连江苏和浙江方面,大吃竹笋的事,也算作色情心理的表现的一个证据。〔3〕然而广东和北京等处,因为竹少,所以并不怎么吃竹笋。倘到穷文人的家里或者寓里去,不但无所谓书斋,连砚石也不过用着两角钱一块的家伙。一看见这样的事,先前的结论就通不过去了,所以观察者也就有些窘,不得不另外摘出什么适当的结论来。于是这一回,是说支那很难懂得,支那是"谜的国度"了。
据我自己想:只要是地位,尤其是利害一不相同,则两国之间不消说,就是同国的人们之间,也不容易互相了解的。
例如罢,中国向西洋派遣过许多留学生,其中有一位先生,好像也并不怎样喜欢研究西洋,于是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学的什么论文,使那边的学者大吃一惊,得了博士的学位,回来了。然而因为在外国研究得太长久,忘记了中国的事情,回国之后,就只好来教授西洋文学。他一看见本国里乞丐之多,非常诧异,慨叹道: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学问,却自甘堕落的呢?所以下等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的。
不过这是极端的例子。倘使长久的生活于一地方,接触着这地方的人民,尤其是接触,感得了那精神,认真的想一想,那么,对于那国度,恐怕也未必不能了解罢。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级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自己也常常去听漫谈,其实负有捧场的权利和义务的,但因为已是很久的"老朋友"了,所以也想添几句坏话在这里。其一,是有多说中国的优点的倾向,这是和我的意见相反的,不过著者那一面,也自有他的意见,所以没有法子想。还有一点,是并非坏话也说不定的,就是读起那漫文来,往往颇有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而这令人觉得"原来如此"的处所,归根结蒂,也还是结论。幸而卷末没有明记着"第几章:结论",所以仍不失为漫谈,总算还好的。
然而即使力说是漫谈,著者的用心,还是在将中国的一部分的真相,绍介给日本的读者的。但是,在现在,总依然是因了各种的读者,那结果也不一样罢。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据我看来,日本和中国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互相了解的时候的。新近的报章上,虽然又在竭力的说着"亲善"呀,"提携"呀〔4〕,到得明年,也不知道又将说些什么话,但总而言之,现在却不是这时候。
倒不如看看漫文,还要有意思一点罢。
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鲁迅记于上海。
〔1〕本篇最初印入《活中国的姿态》。
《活中国的姿态》,日本内山完造著,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东京学艺书院出版;有尤炳圻的中文译本,书名改为《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一九三六年八月开明书店出版。本篇原以日文写成,由作者自译为中文,参看本书《后记》。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人。一九一三年来华,先经营药品,后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经售日文书籍。一九二七年十月与鲁迅结识后常有交往,一九四五年回国。
〔2〕《支那人气质》长期旅居中国的美国传教士斯密斯(AHSmith,1845-1932)著,日本有爱江保译本,一八九六年东京博文馆出版。参看《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七月二日)》。
〔3〕指日本安冈秀夫著《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九二六年四月东京聚芳阁出版)一书中对中国人的随意诬蔑。该书《耽享乐而淫风炽盛》一篇中甚至说:"彼国人的嗜笋也许是因为那挺然翘然的姿势,引起想像来的罢。"参看《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七月二日、四日)》。
〔4〕"亲善"、"提携"一九三五年一月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中日亲善"、"经济提携"的演说,以欺骗中日人民,蒋介石即就此发表谈话:"此次日本广田外相在其议会所发表对我国之演词,吾人认为亦具诚意,吾国朝野对此当有深刻之认识制裁一切冲动及反日行为。"在这以前,一九三四年五月间日本公使有吉明已经与黄郛在上海进行"中日亲善"谈判;六月间有吉明又到南京见汪精卫,商谈"中日提携"问题。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答曹聚仁先生信
关于大众语的问题,提出得真是长久了,我是没有研究的,所以一向没有开过口。但是现在的有些文章觉得不少是"高论",文章虽好,能说而不能行,一下子就消灭,而问题却依然如故。
现在写一点我的简单的意见在这里:一,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
二,所以,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3〕(即拉丁化,现在有人分为两件事,我不懂是怎么一回事),而且要分为多少区,每区又分为小区(譬如绍兴一个地方,至少也得分为四小区),写作之初,纯用其地的方言,但是,人们是要前进的,那时原有方言一定不够,就只好采用白话,欧字,甚而至于语法。但,在交通繁盛,言语混杂的地方,又有一种语文,是比较普通的东西,它已经采用着新字汇,我想,这就是"大众语"的雏形,它的字汇和语法,即可以输进穷乡僻壤去。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在将来必有非通几种中国语不可的运命的,这事情,由教育与交通,可以办得到。
三,普及拉丁化,要在大众自掌教育的时候。现在我们所办得到的是:(甲)研究拉丁化法;(乙)试用广东话之类,读者较多的言语,做出东西来看;(丙)竭力将白话做得浅豁,使能懂的人增多,但精密的所谓"欧化"语文,仍应支持,因为讲话倘要精密,中国原有的语法是不够的,而中国的大众语文,也决不会永久含胡下去。譬如罢,反对欧化者所说的欧化,就不是中国固有字,有些新字眼,新语法,是会有非用不可的时候的。
四,在乡僻处启蒙的大众语,固然应该纯用方言,但一面仍然要改进。譬如"妈的"一句话罢,乡下是有许多意义的,有时骂骂,有时佩服,有时赞叹,因为他说不出别样的话来。先驱者的任务,是在给他们许多话,可以发表更明确的意思,同时也可以明白更精确的意义。如果也照样的写着"这妈的天气真是妈的,妈的再这样,什么都要妈的了",那么于大众有什么益处呢?
五,至于已有大众语雏形的地方,我以为大可以依此为根据而加以改进,太僻的土语,是不必用的。例如上海叫"打"为"吃生活",可以用于上海人的对话,却不必特用于作者的叙事中,因为说"打",工人也一样的能够懂。有些人以为如"像煞有介事"之类,已经通行,也是不确的话,北方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江苏人是不一样的,那感觉并不比"俨乎其然"切实。
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意义,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洁,然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
所以现在能够实行的,我以为是(一)制定罗马字拼音(赵元任〔4〕的太繁,用不来的);(二)做更浅显的白话文,采用较普通的方言,姑且算是向大众语去的作品,至于思想,那不消说,该是"进步"的;(三)仍要支持欧化文法,当作一种后备。
还有一层,是文言的保护者,现在也有打了大众语的旗子的了,他一方面,是立论极高,使大众语悬空,做不得;别一方面,借此攻击他当面的大敌--白话。这一点也须注意的。要不然,我们就会自己缴了自己的械。专此布复,即颂时绥。
迅上。八月二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上海《社会月报》第一卷第三期。
一九三四年五月,汪懋祖在南京《时代公论》周刊第一一○号发表《禁习文言与强令读经》一文,鼓吹文言,提倡读经。当时吴研因在南京、上海报纸同时发表《驳小学参教文言中学读孟子》一文,加以反驳。于是在文化界展开了关于文言与白话的论战。同年六月十八、十九日《申报-自由谈》先后刊出了陈子展的《文言--白话--大众语》和陈望道的《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二文,提出了有关语文改革的大众语问题;随后各报刊陆续发表不少文章,展开了关于大众语问题的讨论。七月二十五日,当时《社会月报》编者曹聚仁发出一封征求关于大众语的意见的信,信中提出五个问题:"一、大众语文的运动,当然继承着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而来的;究竟在现在,有没有划分新阶段,提倡大众语的必要?二、白话文运动为什么会停滞下来?为什么新文人(五四运动以后的文人)隐隐都有复古的倾向?三、白话文成为特殊阶级(知识分子)的独占工具,和一般民众并不发生关涉;究竟如何方能使白话文成为大众的工具?四、大众语文的建设,还是先定了标准的一元国语,逐渐推广,使方言渐渐消灭?还是先就各大区的方言,建设多元的大众语文,逐渐集中以造成一元的国语?五、大众语文的作品,用什么方式去写成?民众所惯用的方式,我们如何弃取?"鲁迅这一篇虽分五点作答,但并不针对曹聚仁来信所提的问题。他在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的另一信中曾针对这五个问题作了答复(见《鲁迅书信集》)。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作家,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和《涛声》周刊主编。
〔3〕罗马字拼音泛指用拉丁字母(即罗马字母)拼音。一九二八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当时称大学院,蔡元培任院长)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个文字改革方案由"国语罗马字研究委员会"的部分会员及刘复等人制定,赵元任是主要制作人。这种方案用拼法变化表示声调,有繁细的拼调规则,比较难学。一九三一年,吴玉章等又拟定了"拉丁化新文字",它不标声调,比较简单;一九三三年起各地相继成立各种团体,进行推广。
〔4〕赵元任江苏武进人,语言学家。历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著有《现代英语之研究》、《国语罗马字常用字表》等。
- Details
- Category: 鲁迅全集
《苏联版画集》序
参加选择绘画,尤其是版画,我是践了夙诺的,但后来却生了病,缠绵月余,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写序之期早到,我却还连拿一张纸的力量也没有。停印等我,势所不能,只好仍取旧文,印在前面,聊以塞责。不过我自信其中之所说也还可以略供参考,要请读者见恕的是我竟偏在这时候生病,不能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来。
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我觉得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他们个个如广大的黑土的化身,有时简直显得笨重,自十月革命以后,开山的大师就忍饥,斗寒,以一个廓大镜和几把刀,不屈不挠的开拓了这一部门的艺术。这回虽然已是复制了,但大略尚存,我们可以看见,有那一幅不坚实,不恳切,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我希望这集子的出世,对于中国的读者有好影响,不但可见苏联的艺术的成绩而已。
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三日,鲁迅述,许广平〔3〕记。
〔1〕本篇最初印入《苏联版画集》。
《苏联版画集》,赵家璧编,一九三六年七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2〕赵家璧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作家,出版家。当时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
〔3〕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鲁迅夫人。著有《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