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中国的自己能酿酒,比自己来种鸦片早,但我们现在只听说许多人躺着吞云吐雾,却很少见有人像外国水兵似的满街发酒疯。唐宋的踢球,久已失传,一般的娱乐是躲在家里彻夜叉麻雀。从这两点看起来,我们在从露天下渐渐的躲进家里去,是无疑的。古之上海文人,已尝慨乎言之,曾出一联,索人属对,道:"三鸟害人鸦雀鸽","鸽"是彩票,雅号奖券,那时却称为"白鸽票"的。但我不知道后来有人对出了没有。
  
  不过我们也并非满足于现状,是身处斗室之中,神驰宇宙之外,抽鸦片者享乐着幻境,叉麻雀者心仪于好牌。檐下放起爆竹,是在将月亮从天狗嘴里救出;剑仙坐在书斋里,哼的一声,一道白光,千万里外的敌人可被杀掉了,不过飞剑还是回家,钻进原先的鼻孔去,因为下次还要用。这叫做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所以学校是从家庭里拉出子弟来,教成社会人才的地方,而一闹到不可开交的时候,还是"交家长严加管束"云。
  
  "骨肉归于土,命也;若夫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2〕一个人变了鬼,该可以随便一点了罢,而活人仍要烧一所纸房子,请他住进去,阔气的还有打牌桌,鸦片盘。成仙,这变化是很大的,但是刘太太偏舍不得老家,定要运动到"拔宅飞升"〔3〕,连鸡犬都带了上去而后已,好依然的管家务,饲狗,喂鸡。
  
  我们的古今人;对于现状,实在也愿意有变化,承认其变化的。变鬼无法,成仙更佳,然而对于老家,却总是死也不肯放。我想,火药只做爆竹,指南针只看坟山,恐怕那原因就在此。
  
  现在是火药蜕化为轰炸弹,烧夷弹,装在飞机上面了,我们却只能坐在家里等他落下来。自然,坐飞机的人是颇有了的,但他那里是远征呢,他为的是可以快点回到家里去。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十二月十六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一月十五日《申报月刊》第三卷第一号,署名罗怃。
  
  〔2〕这段话见《礼记-檀弓》:"骨肉归复于上,命也;若魄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3〕"拔宅飞升"据《全后汉文》中的《仙人唐公房碑》记载,相传唐公房认识一个仙人,能获得"神药"。有一次,他触怒了太守,太守想逮捕他和他的妻子,"公房乃先归于谷口,呼其师告以危急。其师与之归,以药饮公房妻子曰:'可去矣。'妻子恋家不忍去。又曰:'岂欲得家俱去乎?'妻子曰:'固所愿也。'于是乃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然与之俱去。"又东晋葛洪《神仙传》也载有关于汉代淮南王刘安的类似传说,参看本卷第231页注〔4〕。
    




"人话"〔1〕




 
"人话"〔1〕

  记得荷兰的作家望蔼覃(F.Van Eeden)〔2〕--可惜他去年死掉了--所做的童话《小约翰》里,记着小约翰听两种菌类相争论,从旁批评了一句"你们俩都是有毒的",菌们便惊喊道:"你是人么?这是人话呵!"
  
  从菌类的立场看起来,的确应该惊喊的。人类因为要吃它们,才首先注意于有毒或无毒,但在菌们自己,这却完全没有关系,完全不成问题。
  
  虽是意在给人科学知识的书籍或文章,为要讲得有趣,也往往太说些"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耳(J.H.Fabre)〔3〕做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也是在所不免的。随手抄撮的东西不必说了。近来在杂志上偶然看见一篇教青年以生物学上的知识的文章〔4〕,内有这样的
  
  叙述--
  "鸟粪蜘蛛形体既似鸟粪,又能伏着不动,自己假做鸟粪的样子。"
  
  "动物界中,要残食自己亲丈夫的很多,但最有名的,要算前面所说的蜘蛛和现今要说的螳螂了。"
  
  这也未免太说了"人话"。鸟粪蜘蛛只是形体原像鸟粪,性又不大走动罢了,并非它故意装作鸟粪模样,意在欺骗小虫豸。螳螂界中也尚无五伦〔5〕之说,它在交尾中吃掉雄的,只是肚子饿了,在吃东西,何尝知道这东西就是自己的家主公。
  
  但经用"人话"一写,一个就成了阴谋害命的凶犯,一个是谋死亲夫的毒妇了。实则都是冤枉的。
  
  "人话"之中,又有各种的"人话":有英人话,有华人话。华人话中又有各种:有"高等华人话",有"下等华人话"。浙西有一个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正苦,忽而叹道:
  
  '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道:太监,拿个柿饼来!'"
  
  然而这并不是"下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以为笑话的。
  
  再说下去,就要引起阶级文学的麻烦来了,"带住"。
  
  现在很有些人做书,格式是写给青年或少年的信。自然,说的一定是"人话"了。但不知道是那一种"人话"?为什么不写给年龄更大的人们?年龄大了就不屑教诲么?还是青年和少年比较的纯厚,容易诓骗呢?
  
  三月二十一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一十八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 望-蔼覃(1860-1932) 荷兰作家、医生。《小约翰》发表于一八八五年,一九二七年曾由鲁迅译成中文,一九二八年北平未名社出版。菌类的争论见于该书第五章。
  
  〔3〕 法布耳(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的《昆虫记》共十卷,第一卷于一八七九年出版,第十卷于一九一○年出版,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4〕 指一九三三年三月号《中学生》刊载的王历农《动物的本能》一文。
  
  〔5〕 五伦 我国封建社会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中说这五种关系的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随感录57




 
随感录57

  高雅的人说,"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哂之者也。"
  
  中国不识字的人,单会讲话,"鄙俚浅陋",不必说了。"因为自己不通,所以提倡白话,以自文其陋"如我辈的人,正是"鄙俚浅陋",也不在话下了。最可叹的是几位雅人,也还不能如《镜花缘》〔2〕里说的君子国的酒保一般,满口"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的终日高雅,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僵死的语言,侮蔑尽现在,这都是"现在的屠杀者"。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2〕《镜花缘》长篇小说,清代李汝珍著,一百回。这里所引酒保的话,见于该书第二十三回《说酸话酒保咬文》。"君子国"应为淑士国。
    




论"他妈的!"①




 
论"他妈的!"①

  无论是谁,只要在中国过活,便总得常听到"他妈的"或其相类的口头禅。我想:这话的分布,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使用的遍数,怕也未必比客气的"您好呀"会更少。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我生长于浙江之东,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②。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③。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④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⑤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⑥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那么,俄国也有这类骂法的了,但因为究竟没有中国似的精博,所以光荣还得归到这边来。好在这究竟又并非什么大光荣,所以他们大约未必抗议;也不如"赤化"之可怕,中国的阔人,名人,高人,也不至于骇死的。但是,虽在中国,说的也独有所谓"下等人",例如"车夫"之类,至于有身分的上等人,例如"士大夫"之类,则决不出之于口,更何况笔之于书。"予生也晚",赶不上周朝,未为大夫,也没有做士,本可以放笔直干的,然而终于改头换面,从"国骂"上削去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又改对称为第三人称者,恐怕还因为到底未曾拉车,因而也就不免"有点贵族气味"之故。那用途,既然只限于一部分,似乎又有些不能算作"国骂"了;但也不然,阔人所赏识的牡丹,下等人又何尝以为"花之富贵者也"⑦?

  这"他妈的"的由来以及始于何代,我也不明白。经史上所见骂人的话,无非是"役夫","奴","死公"⑧;较厉害的,有"老狗","貉子"⑨;更厉害,涉及先代的,也不外乎"而母婢也","赘阉遗丑"⑩罢了!还没见过什么"妈的"怎样,虽然也许是士大夫讳而不录。但《广弘明集》⑾(七)记北魏邢子才"以为妇人不可保。谓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变色。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则颇有可以推见消息的地方。

  晋朝已经是大重门第,重到过度了;华胄世业,子弟便易于得官;即使是一个酒囊饭袋,也还是不失为清品。北方疆土虽失于拓跋氏⑿,士人却更其发狂似的讲究阀阅,区别等第,守护极严。庶民中纵有俊才,也不能和大姓比并。至于大姓,实不过承祖宗余荫,以旧业骄人,空腹高心,当然使人不耐。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邢子才的话虽然说不定是否出于愤激,但对于躲在门第下的男女,却确是一个致命的重伤。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惟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这是倚赖"余荫"的必得的果报。

  同一的意思,但没有邢子才的文才,而直出于"下等人"之口的,就是:"他妈的!"

  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

  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金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等"的上下本该从此有些难定了,但偏还有人想辛辛苦苦地爬进"上等"去。刘时中⒀的曲子里说:"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旋将表德官名相体呼,声音多厮称,字样不寻俗。听我一个个细数:粜米的唤子良;卖肉的呼仲甫开张卖饭的呼君宝;磨面登罗底叫德夫:何足云乎?!"(《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三)这就是那时的暴发户的丑态。

  "下等人"还未暴发之先,自然大抵有许多"他妈的"在嘴上,但一遇机会,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然而愚民究竟也有聪明的,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

  于是他们反抗了,曰:"他妈的!"

  但人们不能蔑弃扫荡人我的余泽和旧荫,而硬要去做别人的祖宗,无论如何,总是卑劣的事。有时,也或加暴力于所谓"他妈的"的生命上,但大概是乘机,而不是造运会,所以无论如何,也还是卑劣的事。

  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和四旁,而且这还须在太平的时候。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七期。

  ② 西滢先生之所谓"某籍" 在一九二五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事件中,鲁迅等七名教员曾在五月二十七日的《京报》上发表宣言,对学生表示支持。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日)发表的《闲话》中攻击鲁迅等人说:"以前我们常常听说女师大的风潮,有在北京教育界占最大势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动,可是我们总不敢相信。但是这篇宣言一出,免不了流言更加传布得利害了。"某籍,指鲁迅的籍贯浙江。陈西滢(1896-1970),即陈源,字通伯,现代评论派重要成员。

  ③ "犹河汉而无极也" 语见《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河汉,即银河。

  ④ Hamsun 哈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饥饿》是他在一八九○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⑤ Gorky 高尔基。参看本卷第189页注。

  ⑥ Artzybashev 阿尔志跋绥夫。参看本卷第164页注⑤。

  ⑦ "花之富贵者也" 语见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⑧ "役夫" 见《左传》 文公元年,楚成王妹江骂成王子商臣(即楚穆王)的话:"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汝)而立职也。"晋代杜预注:"役夫,贱者称。"按职是商臣的庶弟。"奴",《南史-宋本纪》:"帝(前废帝刘子业)自以为昔在东宫,不为孝武所爱,及即位,将掘景宁陵,太史言于帝不利而止;乃纵粪于陵,肆骂孝武帝为奴。",鼻上的红疱,俗称"酒糟鼻子"。"死公",《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骂黄祖的话:"死公!云等道?"唐代李贤注:"死公,骂言也;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

  ⑨ "老狗" 汉代班固《汉孝武故事》:栗姬骂景帝"老狗,上心衔之未发也"。衔,怀恨在心。"貉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妻尝妒,乃骂秀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复入。"

  ⑩ "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昔斤]之。'(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尔)母碑也!'""赘阉遗丑",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刘备)文》:"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赘阉,指曹操的父亲曹嵩过继给宦官曹腾做儿子。

  ⑾ 《广弘明集》 唐代和尚道宣编,三十卷。内容系辑录自晋至唐阐明佛法的文章。邢子才(496-?),名邵,河间(今属河北)人,北魏无神论者。东魏武定末任太常卿。元景(?-559),即王昕,字元景,北海剧(今山东东昌)人,东魏武定末任太子詹事,是邢子才的好友。

  ⑿ 拓跋氏 古代鲜卑族的一支。公元三八六年拓跋[王圭]自立为魏王,后日益强大,占有黄河以北的土地;公元三九八年建都平城(今大同),称帝改元,史称北魏。

  ⒀ 刘时中 名致,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离石)人,元代词曲家。这里所引见于他的套曲《上高监司-端正好》。曲子中的"好顽劣",意即很无知。"表德",即正式名字外的"字"和"号"。"声音多厮称",即声音相同。子良取音于"粮"。仲甫取音于"脯"。君宝取音于"饱"。德夫取音于"脯"。《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元代杨朝英编选的一部散曲选,共十卷(另有九卷本一种)。

    




"中国文坛的悲观"〔1〕




 
"中国文坛的悲观"〔1〕

  旅隼
  文雅书生中也真有特别善于下泪的人物,说是因为近来中国文坛的混乱〔2〕,好像军阀割据,便不禁"呜呼"起来了,但尤其痛心诬陷。
  
  其实是作文"藏之名山"的时代一去,而有一个"坛",便不免有斗争,甚而至于谩骂,诬陷的。明末太远,不必提了;清朝的章实斋和袁子才〔3〕,李莼客和赵叔〔4〕,就如水火之不可调和;再近些,则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5〕,《新青年》派和某某派之争〔6〕,也都非常猛烈。当初又何尝不使局外人摇头叹气呢,然而胜负一明,时代渐远,战血为雨露洗得干干净净,后人便以为先前的文坛是太平了。在外国也一样,我们现在大抵只知道嚣俄和霍普德曼〔7〕是卓卓的文人,但当时他们的剧本开演的时候,就在戏场里捉人,打架,较详的文学史上,还载着打架之类的图。
  
  所以,无论中外古今,文坛上是总归有些混乱,使文雅书生看得要"悲观"的。但也总归有许多所谓文人和文章也者一定灭亡,只有配存在者终于存在,以证明文坛也总归还是干净的处所。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判,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8〕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这样子,扰乱是永远不会收场的。
  
  然而世间却并不都这样,一定会有明明白白的是非之别,我们试想一想,林琴南〔9〕攻击文学革命的小说,为时并不久,现在那里去了?
  
  只有近来的诬陷,倒像是颇为出色的花样,但其实也并不比古时候更厉害,证据是清初大兴文字之狱的遗闻。况且闹这样玩意的,其实并不完全是文人,十中之九,乃是挂了招牌,而无货色,只好化为黑店,出卖人肉馒头的小盗;即使其中偶然有曾经弄过笔墨的人,然而这时却正是露出原形,在告白他自己的没落,文坛决不因此混乱,倒是反而越加清楚,越加分明起来了。
  
  历史决不倒退,文坛是无须悲观的。悲观的由来,是在置身事外不辨是非,而偏要关心于文坛,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没落的营盘里。
  
  八月十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四日《申报-自由谈》,原题《悲观无用论》。
  
  〔2〕 中国文坛的混乱 一九三三年八月九日《大晚报-火炬》载小仲的《中国文坛的悲观》一文,其中说:"中国近几年来的文坛,处处都呈现着混乱,处处都是政治军阀割据式的小缩影","文雅的书生,都变成狰狞面目的凶手","把不相干的帽子硬套在你的头上,直冤屈到你死!"并慨叹道:"呜呼!中国的文坛!"
  
  〔3〕 章实斋(1738-1801) 名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史学家。袁子才(1716-1798),名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今杭县)人,清代诗人。袁枚死后,章学诚在《丁巳札记》内针对袁枚论诗主张性灵及收纳女弟子的事,攻击袁枚为"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此外,他又著有《妇学》、《妇学篇书后》、《书坊刻诗话后》等文,也都是攻击袁枚的。
  
  〔4〕 李莼客(1830-1894) 名慈铭,字无心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人,清末文学家。赵叔(1829-1884),名之谦,字叔,浙江会稽人,清末书画篆刻家。李慈铭在所著《越缦堂日记》中常称赵之谦为"妄人",攻击赵之谦"亡赖险诈,素不知书","是鬼蜮之面而狗彘之心"。(见光绪五年十一月廿九日日记)
  
  〔5〕 《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 指清末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同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关于民主革命和君主立宪的论争。
  
  《民报》,月刊,一九○五年十一月在日本东京创刊,一九○八年冬被日本政府查禁,一九一○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新民丛报》,半月刊,一九○二年二月在日本横滨创刊,一九○七年冬停刊。
  
  〔6〕 《新青年》派和某某派之争 指《新青年》派和当时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封建复古派进行的论争。《新青年》,"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综合性月刊。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该刊编辑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
  
  〔7〕 嚣俄 通译雨果。一八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雨果的浪漫主义剧作《欧那尼》在巴黎法兰西剧院上演时,拥护浪漫主义文学的人们同拥护古典主义文学的人们在剧院发生尖锐冲突,喝采声和反对声混成一片。霍普德曼(G.Hauptmann,1862-1946),通译霍普特曼,德国剧作家,著有剧本《织工》等。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日,霍普特曼的自然主义剧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由剧院上演时,拥护者和反对者也在剧院发生尖锐冲突,欢呼声和嘲笑声相杂,一幕甚于一幕。
  
  〔8〕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语见《庄子-齐物论》。
  
  〔9〕 林琴南(1852-1924) 名纾,字琴南,福建闽侯(今属福州)人,翻译家。他曾据别人口述,以文言翻译欧美文学作品一百多种,在当时影响很大,后集为《林译小说》。他晚年是反对"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攻击文学革命的小说,有《荆生》与《妖梦》(分别载于一九一九年二月十七日至十八日、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三日上海《新申报》),前篇写一个所谓"伟丈夫"荆生,将大骂孔丘、提倡白话者打骂了一顿;后篇写一个所谓"罗苍罗阿修罗王"将"白话学堂"(影射北京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吃掉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