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无实"的反驳




 
"有名无实"的反驳

  新近的《战区见闻记》有这么一段记载:
  
  "记者适遇一排长,甫由前线调防于此,彼云,我军前在石门寨,海阳镇,秦皇岛,牛头关,柳江等处所做阵地及掩蔽部化洋三四十万元,木材重价尚不在内艰难缔造,原期死守,不幸冷口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血汗金钱所合并成立之阵地,多未重用,弃若敝屣,至堪痛心;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额手相庆结果心与愿背。不幸生为中国人!尤不幸生为有名无实之抗日军人!"(五月十七日《申报》特约通信。)
  
  这排长的天真,正好证明未经"教训"的愚劣人民,不足与言政治。第一,他以为不抵抗将军〔1〕下台,"不抵抗"就一定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第二,他以为化了三四十万大洋建筑了防御工程,就一定要死守的了(总算还好,他没有想到进攻)。这是不懂策略:防御工程原是建筑给老百姓看看的,并不是教你死守的阵地,真正的策略却是"诱敌深入"。第三,他虽然奉令后退,却敢于"痛心"。这是不懂哲学:他的心非得治一治不可!第四,他"额手称庆",实在高兴得太快了。这是不懂命理:中国人生成是苦命的。如此痴呆的排长,难怪他连叫两个"不幸",居然自己承认是"有名无实的抗日军人"。其实究竟是谁"有名无实",他是始终没有懂得的。
  
  至于比排长更下等的小兵,那不用说,他们只会"打开天窗说亮话,咱们弟兄,处于今日局势,若非对外,鲜有不哗变者"(同上通信)。这还成话么?古人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以前我总不大懂得这是什么意思:既然连敌国都没有了,我们的国还会亡给谁呢?现在照这兵士的话就明白了,国是可以亡给"哗变者"的。
  
  结论:要不亡国,必须多找些"敌国外患"来,更必须多多"教训"那些痛心的愚劣人民,使他们变成"有名有实"。
  
  五月十八日。
  
  〔1〕 不抵抗将军 指张学良。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奉蒋介石"绝对抱不抵抗主义"的命令,放弃东北。一九三三年三月日军侵占热河,蒋介石为推卸责任,平抑民愤,又迫令张"引咎辞职",派何应钦继张学良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辞职后,于四月十一日出国。
  
  〔2〕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轲的话,见《孟子-告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打听印象〔1〕




 
打听印象〔1〕

  桃椎
  五四运动以后,好像中国人就发生了一种新脾气,是:倘有外国的名人或阔人新到,就喜欢打听他对于中国的印象。
  
  罗素〔2〕到中国讲学,急进的青年们开会欢宴,打听印象。
  
  罗素道:"你们待我这么好,就是要说坏话,也不好说了。"急进的青年愤愤然,以为他滑头。
  
  萧伯纳周游过中国,上海的记者群集访问,又打听印象。
  
  萧道:"我有什么意见,与你们都不相干。假如我是个武人,杀死个十万条人命,你们才会尊重我的意见。"〔3〕革命家和非革命家都愤愤然,以为他刻薄。
  
  这回是瑞典的卡尔亲王〔4〕到上海了,记者先生也发表了他的印象:"足迹所经,均蒙当地官民殷勤招待,感激之余,异常愉快。今次游览观感所得,对于贵国政府及国民,有极度良好之印象,而永远不能磨灭者也。"这最稳妥,我想,是不至于招出什么是非来的。
  
  其实是,罗萧两位,也还不算滑头和刻薄的,假如有这么一个外国人,遇见有人问他印象时,他先反问道:"你先生对于自己中国的印象怎么样?"那可真是一篇难以下笔的文章。
  
  我们是生长在中国的,倘有所感,自然不能算"印象";但意见也好;而意见又怎么说呢?说我们像浑水里的鱼,活得胡里胡涂,莫名其妙罢,不像意见。说中国好得很罢,恐怕也难。这就是爱国者所悲痛的所谓"失掉了国民的自信",然而实在也好像失掉了,向各人打听印象,就恰如求签问卜,自己心里先自狐疑着了的缘故。
  
  我们里面,发表意见的固然也有的,但常见的是无拳无勇,未曾"杀死十万条人命",倒是自称"小百姓"的人,所以那意见也无人"尊重",也就是和大家"不相干"。至于有位有势的大人物,则在野时候,也许是很急进的罢,但现在呢,一声不响,中国"待我这么好,就是要说坏话,也不好说了"。看当时欢宴罗素,而愤愤于他那答话的由新潮社〔5〕而发迹的诸公的现在,实在令人觉得罗素并非滑头,倒是一个先知的讽刺家,将十年后的心思豫先说去了。
  
  这是我的印象,也算一篇拟答案,是从外国人的嘴上抄来的。
  
  九月二十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申报-自由谈》。
  
  〔2〕 罗素(B.Russell,1872-1970) 英国哲学家。一九二○年曾来中国,在北京大学讲过学。
  
  〔3〕 萧伯纳的话,见《论语》半月刊第十二期(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载镜涵的《萧伯纳过沪谈话记》:"问我这句话有什么用--到处人家问我对于中国的印象,对于寺塔的印象。老实说--我有什么意见与你们都不相干--你们不会听我的指挥。假如我是个武人,杀死个十万条人命,你们才会尊重我的意见。"
  
  〔4〕 卡尔亲王(Carl Gustav Oskar Fredrik Christian) 当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侄子,一九三三年周游世界,八月来中国。下引他对记者的谈话,见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申报》。
  
  〔5〕 新潮社 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和教员组织的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社团。一九一八年底成立,主要成员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周作人等。曾出版《新潮》月刊(一九一九年一月创刊)和《新潮丛书》。后来由于主要成员的变化,该社逐渐趋向右倾,无形解体;傅斯年、罗家伦等成为国民党政权在教育文化方面的骨干人物。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文人相轻"是局外人或假充局外人的话。如果自己是这局面中人之一,那就是非被轻则是轻人,他决不用这对等的"相"字。但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却也可以拿这四个字来遮掩一下。这遮掩是逃路,然而也仍然是战术,所以这口诀还被有一些人所宝爱。
  
  不过这是后来的话。在先,当然是"轻"。
  
  "轻"之术很不少。粗糙的说:大略有三种。一种是自卑,自己先躺在垃圾里,然后来拖敌人,就是"我是畜生,但是我叫你爹爹,你既是畜生的爹爹,可见你也是畜生了"的法子。这形容自然未免过火一点,然而较文雅的现象,文坛上却并不怎么少见的。埋伏之法,是甲乙两人的作品,思想和技术,分明不同,甚而至于相反的,某乙却偏要设法表明,说惟独自己的作品乃是某甲的嫡派;补救之法,是某乙的缺点倘被某甲所指摘,他就说这些事情正是某甲所具备,而且自己也正从某甲那里学了来的。此外,已经把别人评得一钱不值了,临末却又很谦虚的声明自己并非批评家,凡有所说,也许全等于放屁之类,也属于这一派。
  
  一种是最正式的,就是自高,一面把不利于自己的批评,统统谓之"漫骂",一面又竭力宣扬自己的好处,准备跨过别人。但这方法比较的麻烦,因为除"辟谣"之外,自吹自擂是究竟不很雅观的,所以做这些文章时,自己得另用一个笔名,或者邀一些"讲交道"的"朋友"来互助。不过弄得不好,那些"朋友"就会变成保驾的打手或抬驾的轿夫,而使那"朋友"会变成这一类人物的,则这御驾一定不过是有些手势的花花公子,抬来抬去,终于脱不了原形,一年半载之后,花花之上也再添不上什么花头去,而且打手轿夫,要而言之,也究竟要工食,倘非腰包饱满,是没法维持的。如果能用死轿夫,如袁中郎或"晚明二十家"之流来抬,再请一位活名人喝道〔2〕,自然较为轻而易举,但看过去的成绩和效验,可也并不见佳。
  
  还有一种是自己连名字也并不抛头露面,只用匿名或由"朋友"给敌人以"批评"--要时髦些,就可以说是"批判"。尤其要紧的是给与一个名称,像一般的"诨名"一样。
  
  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一篇文章,纵使题目用头号字印成,他们也不大起劲,现在制出一个简括的诨名,就可以比较的不容易忘记了。在近十年来的中国文坛上,这法术,用是也常用的,但效果却很小。
  
  法术原是极利害,极致命的法术。果戈理夸俄国人之善于给别人起名号--或者也是自夸--说是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3〕。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可惜我们中国人并不怎样擅长这本领。起源,是古的。从汉末到六朝之所谓"品题",如"关东觥觥郭子横"〔4〕,"五经纷纶井大春"〔5〕,就是这法术,但说的是优点居多。梁山泊上一百另八条好汉都有诨名,也是这一类,不过着眼多在形体,如"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或者才能,如"浪里白跳张顺"和"鼓上蚤时迁"等,并不能提挈这人的全般。直到后来的讼师,写状之际,还常常给被告加上一个诨名,以见他原是流氓地痞一类,然而不久也就拆穿西洋镜,即使毫无才能的师爷,也知道这是不足注意的了。现在的所谓文人,除了改用几个新名词之外,也并无进步,所以那些"批判",结果还大抵是徒劳。
  
  这失败之处,是在不切帖。批评一个人,得到结论,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必须切帖,这才和被批判者不相离,这才会跟了他跑到天涯海角。现在却大抵只是漫然的抓了一时之所谓恶名,摔了过去:或"封建余孽",或"布尔乔亚",或"破锣",或"无政府主义者",或"利己主义者"等等;而且怕一个不够致命,又连用些什么"无政府主义封建余孽"或"布尔乔亚破锣利己主义者";怕一人说没有力,约朋友各给他一个;怕说一回还太少,一年内连给他几个:时时改换,个个不同。这举棋不定,就因为观察不精,因而品题也不确,所以即使用尽死劲,流完大汗,写了出去,也还是和对方不相干,就是用浆糊粘在他身上,不久也就脱落了。汽车夫发怒,便骂洋车夫阿四一声"猪猡",顽皮孩子高兴,也会在卖炒白果阿五的背上画一个乌龟,虽然也许博得市侩们的一笑,但他们是决不因此就得"猪猡阿四"或"乌龟阿五"的诨名的。此理易明:因为不切帖。
  
  五四时代的所谓"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6〕,是指做"载飞载鸣"〔7〕的文章和抱住《文选》寻字汇的人们的,而某一种人确也是这一流,形容惬当,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除此之外,恐怕也没有什么还留在大家的记忆里了。到现在,和这八个字可以匹敌的,或者只好推"洋场恶少"和"革命小贩"〔8〕了罢。前一联出于古之"京",后一联出于今之"海"。
  
  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所以,连称号或诨名起得不得法,也还是因为这班"朋友"的不"文"。--"再亮些!"
  
  八月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九月《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三号"文学论坛"栏,署名隼。
  
  〔2〕指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和施蛰存编选、周作人题签的《晚明二十家小品》。
  
  〔3〕果戈理夸俄国人善给别人起名号在《死魂灵》第五章末尾,作者有一段关于诨名的议论:"俄罗斯国民的表现法,是有一种很强的力量的。对谁一想出一句这样的话,就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他无论在办事,在退休,到彼得堡,到世界的尽头,总得背在身上走。"
  
  〔4〕"关东觥觥郭子横"《后汉书-郭宪传》载:"郭宪字子横,汝南宋(今安徽太和)人也(王莽)篡位,拜宪郎中,赐以衣服。宪受衣焚之,逃于东海之滨。光武即位,求天下有道之人:乃征宪,拜博士。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宪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眩瞀,不复言。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觥觥,刚直的意思。
  
  〔5〕"五经纷纶井大春"《后汉书-井丹传》载:"井丹字大春,扶风(今陕西县)人也。少受业太学,通五经,善谈论,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纷纶井大春'。"纷纶;浩傅的意思。
  
  〔6〕"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这两句原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钱玄同攻击当时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体文的旧派文人的话,见《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一九一七年七月)他给陈独秀的信中,当时曾经成为反对旧文学的流行用语。桐城派是清代古文流派之一,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姚鼐等,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和各地赞同他们的文学主张的人为桐城派。
  
  〔7〕"载飞载鸣"章太炎在《社会通诠商兑》中评论《社会通诠》译者严复的文笔说:"严氏固略知小学,而于周秦两汉唐宋儒先之文史,能得其句读矣;然相其文质,于声音节奏之间,犹未离于帖括:申夭之态,回复之词,载飞载鸣,情状可见;盖俯仰于桐城之道左,而未趋其庭庑者也。"见《太炎文录-别录》卷二。按《社会通诠》,英国甄克思著。
  
  〔8〕洋场恶少指施蛰存。参看《准风月谈-扑空》。"革命小贩",指杨人。参看《南腔北调集-答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谁在没落?




 
谁在没落?

  常庚
  
  五月二十八日的《大晚报》告诉了我们一件文艺上的重要的新闻:
  
  "我国美术名家刘海粟徐悲鸿〔2〕等,近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揄扬我国之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爱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此事已由俄方与中国驻俄大使馆接洽,同时苏俄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亦奉到训令,与我方商洽此事。"
  
  这是一个喜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我们当欣喜于"发扬国光"〔3〕之后,还应该沉静一下,想到以下的事实--一,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4〕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现在以为"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却未免近于梦话。半枝紫藤,一株松树,一个老虎,几匹麻雀,有些确乎是不像真的,但那是因为画不像的缘故,何尝"象征"着别的什么呢?
  
  二,苏俄的象征主义的没落,在十月革命时,以后便崛起了构成主义〔5〕,而此后又渐为写实主义所排去。所以倘说:构成主义已渐没落,而写实主义"引成欣欣向荣之概",那是说得下去的。不然,便是梦话。苏俄文艺界上,象征主义的作品有些什么呀?
  
  三,脸谱和手势,是代数,何尝是象征。它除了白鼻梁表丑脚,花脸表强人,执鞭表骑马,推手表开门之外,那里还有什么说不出,做不出的深意义?
  
  欧洲离我们也真远,我们对于那边的文艺情形也真的不大分明,但是,现在二十世纪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一,粗浅的事是知道一点的了,这样的新闻倒令人觉得是"象征主义作品",它象征着他们的艺术的消亡。
  
  五月三十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二日《中华日报-动向》。
  
  〔2〕刘海粟江苏武进人,画家。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画家。一九三四年他们先后赴欧洲参加中国画展。
  
  〔3〕"发扬国光"这也是上引《大晚报》题为《梅兰芳赴苏俄》新闻中的话。
  
  〔4〕印象主义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强调表现艺术家瞬间的主观印象,重在色彩光线,不拘泥于对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这种思潮后来影响到文学、音乐、雕刻等各方面。
  
  〔5〕构成主义也叫结构主义,现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流派之一。它排斥艺术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民族传统,凭长方形、圆形和直线等构成抽象的造型。十月革命后不久,它曾以"革新"面貌一度出现于苏联。
    




 

赠  人〔1〕




 
赠人〔1〕

  明眸越女罢晨装,荇水荷风是旧乡。〔2〕
  
  唱尽新词欢不见,旱云如火扑晴江。〔3〕
  
  其  二
  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4〕
  
  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5〕
  
  七月
  
  〔1〕 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据《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本诗是书赠日本森本清八的;诗中"理"作"弄","但"作"独"。
  
  〔2〕 越女 唐代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越女,原指西施,也泛指江浙一带的女子。
  
  〔3〕 唱尽新词欢不见 唐代刘禹锡《踏歌词四首》之一:"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露映树鹧鸪鸣。"欢,古代吴声歌曲中对情人的称谓。
  
  〔4〕 秦女 相传秦穆公女名弄玉,能吹箫作凤鸣(见《列仙传》)。这里泛指善弹奏的女子。梁尘踊跃,形容乐声的动人。《艺文类聚》卷四十三引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5〕 奔星 《尔雅-释天》"奔星"注:"流星大而疾,曰奔。"
  
  《晋书-天文志(中)》:奔星"声隆隆者,怒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