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连载: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和目的》

第三篇 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和目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生产和直接社会产品】

  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一个新的矛盾运动过程。首先是,社会生产的性质和目的变更了。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社会生产和社会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公社成员直接为生产而结合成社会”,他们共同生产,产品归公社公有,并且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它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社会分工还没有发展的条件下出现的,是一种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原始的公有经济。

  原始公社的瓦解和私有制的出现,使生产的性质和目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是属于私人的事情,产品归私人所有。这样,生产就直接表现为私人生产,产品也直接表现为私人产品了。当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生产者本人的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交换而生产时,产品就变成商品。

  这种产品具有私人性,也具有社会性。但是,这种社会性却被私有制所掩盖,不可能直接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交换,证明生产出来的商品是社会所需要的时候,产品的社会性才得到证实。

  在社会主义社会,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已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从整体上看,是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是直接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样的生产基本上已失去私人生产的性质,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生产,劳动产品也一开始就表明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因此,它已不再是私人产品,而开始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产品了。

  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生产、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产品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直接社会产品,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亿人的社会范围内分工协作,有计划地有组织地生产出来的。

  它反映的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既不同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直接社会产品,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人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产品转变为社会产品,要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往往走不通,特别是在生产过剩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人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支配着人们的命运。在社会主义社会,情况反过来了,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有计划地从事直接社会产品的生产,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直接社会产品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是商品】

  社会主义直接社会生产是对私人生产的否定,从而,社会主义直接社会产品也就是对私人产品的否定,这是问题的一面。问题还有另一面,就是社会主义直接社会生产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是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直接社会产品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是商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直接社会生产还要表现为商品生产,直接社会产品还要表现为商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在历史上,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变更了,但是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

  这种不同的所有者,主要表现为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此外,还有少量的个体所有制残余。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只能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

  “为了保证城市和乡村、エ业和农业的经济结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商品生产(通过买卖的交换)这个为农民唯一可以接受的与城市进行经济联系的形式”。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存在几千年之久的私有经济的遗物——商品制度,就还不能不在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马克思在分析商品起源时曾经指出:“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相互之间交换产品,虽然不涉及不同所有者的问题,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商品关系,不能不反映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关系上来。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各自为了对国家负责,搞好经营管理,都不能无偿地转让产品。他们需要对方产品进行交换时,仍要象对待不同的所有者那样,依据等价交换原则,作价付款。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的是商品制度,而且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实行的也是商品制度。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商品制度,有着和私有制基础上实行的商品制度不同的特点:

  第一,它主要体现工农两大劳动阶级之间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第二,它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同资本主义社会比较,商品的范围已大为缩小,劳动力已不是商品,土地、矿藏等天然资源也不是商品;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也发生了重大的质变,丧失了商品的某些特征。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必须实行商品制度,是有它的必然性的。否认这种必然性,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显然是错误的。刘少奇、陈伯达一伙,曾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居心叵测地叫嚷要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刮起一股“共产”风,妄图把革命和建设引向邪路。

  毛主席及时识破了这种阴谋,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在决议中指出:“企图过早地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早地否定商品、价值、货币、价格的积极作用,这种想法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确的。”

  我们国家的商品不是多了,而是不够丰富。说到底,只要公社还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拿出来同生产大队、同生产队“共产”,全民所有制也拿不出极为丰富的产品来对八亿人口实行按需分配,就只能继续实行商品制度。

  而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单位,就只能获得较少的收入,甚至亏损。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同一的尺度,来衡量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商品生产单位,在这里,资产阶级法权就表现出来了。商品制度的存在,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也就存在。

  这样,商品的价值就仍然要表现为价格。在有些场合,价格和价值就会发生背离,使不同商品的生产者获得不同等的收入。这种资产阶级法权,事实上是一种特权,它会诱使一部分生产单位去扩大生产那些能带来较多收入的商品,冲击国民经济计划。

  对后者带来的危害,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但是,资产阶级分子和想利用资产阶级法权上升为新资产阶级分子的人,为了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所带来的那一部分不平等,就会把社会主义直接社会产品的生产,转变成为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制度以及同它相联系的商品、价值、货币、价格这些经济范畴的存在,是有它的历史作用的。无产阶级利用它,以利于同农民的联盟,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商品制度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毕竟是资本主义的旧土壤。在这块土壤上会产生出新的毒草。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是这块资本主义旧土壤上长出来的新毒草,林彪反党集团中的某些人物也是这块资本主义旧土壤上长出来的新毒草。这些人盘踞在领导岗位上,必然要反对社会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拼命扩大商品制度中的资产阶级法权,推行“利润挂帅”,搞资本主义经营,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

  刘少奇、林彪一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鼓吹的“四大自由”、“三自一包”,其目的就是想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那套原则,来“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我国复辟。在经济领域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本质上是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在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无产阶级要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它的破坏作用;在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无产阶级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扩大,防止资本主义复活。这种限制,就是前进。如果不加限制,社会主义就不能继续前进,共产主义因素就不能发展。

  社会主义产品,既是直接社会产品,又是商品;直接社会产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商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社会性。社会主义产品所具有的这种二重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和矛盾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产品的二重性中,直接社会产品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这是社会主义产品同共产主义产品相通的地方。

  但社会主义直接社会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又同商品联系在一起,这表明它同共产主义直接社会产品相比,又还很不成熟,还有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可以利用的地方。

  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产品已十分丰富,统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已经确立,按需分配已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商品生产才会最后消亡。那时,社会生产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直接社会生产,社会产品将变为共产主义的直接社会产品。也只有在那时,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オ可以说是最后被彻底铲除干净了。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品具有直接社会产品和商品的二重性,从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来考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同样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作为直接社会产品的生产,它是一个直接的社会劳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借助于公有的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创造适合于社会需要的直接社会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作为商品生产,生产者的劳动就不仅会创造出各种具体的使用价值,而且作为抽象劳动,还创造出新的价值。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这种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要了解社会主义生产有些什么特点,先要看一看社会主义的这种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有些什么特点。

  劳动过程,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态,就生产的各个简单要素发挥作用的角度来加以考察,无非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各种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出各种预期的产品的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但是,任何劳动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因此,任何劳动过程就不仅反映着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也必然反映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就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有着根本的区别。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工人劳动力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雇佣劳动,是奴役劳动,是为剥削者做苦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第一次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因而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就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特点。列宁说,“每个赶走了资本家或者至少是实行了真正的工人监督来管制资本家的工厂,每个赶跑了地主剥削者并且剥夺了他们土地的农村,现在而且只有现在オ成了劳动者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劳动者可以表现自己的オ能。可以稍微挺一挺腰板,可以扬眉吐气,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他们千百年来都是为别人劳动,为剥削者做苦工,现在第一次有可能为自己工作了,而且是利用一切最新的技术文化成果来工作的。”

  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为了劳动阶级本身的利益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它的特点就是: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生产中以主人的地位自觉地从事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劳动阶级自己支配,用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是不受剥削的、有计划的劳动过程,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过程。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存在着阶级的社会。除了劳动阶级以外,还存在剥削阶级。原来的那些剥削者,在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他们也得劳动。对于剥削者,他们的劳动总是带有强制性的。

  当然,劳动者对剥削者进行的这种强制,同剥削者对劳动者的强制,在性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过去剥削者强制劳动者劳动,是为了剥削劳动者。现在劳动者强制剥削者劳动,是为了使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因此,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对剥削者的改造过程,是有着社会的阶级内容的。

  社会主义的劳动过程,从劳动人民这一方面来看,也还带有旧社会的传统或痕迹。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社会分工,需要经过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地消灭。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基本上挣脱了私有制的锁链,摆脱了剥削,但是劳动还没有在全体劳动者中间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性质上的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或痕迹,只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最后消除干净。

  社会主义劳动过程的这些特点,也要反映到价值创造过程中来。

  只要是一件商品,它就体现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价值的形成也不同。

  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农民或手工业者用属于他自已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劳动产品和物化在这些产品中的价值自然也归他自己所有。商品出售以后,他收回了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又实现了他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补偿了他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这样,生产过程就能够在简单再生产的规模上继续进行。马克思把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价值形成过程,叫做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经营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的生产和出售,资本家收回了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同时,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补偿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而且还有多余。

  这个多余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剥削去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中时这种价值形成过程叫做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范畴,反映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统治和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保存和转移了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则创造了新价值。生产者创造的这部分新价值,是否应该完全归生产者个人所有呢?不能。为着实现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为着满足劳动人民各种共同的需要,社会必须掌握各种社会基金。

  这些社会基金只能来源于生产者新创造的价值。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完全归生产者个人所有,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就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劳动人民的各种共同的需要也将无法得到满足。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新创造的价值必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生产者个人消费基金,归生产者自己支配,用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各种社会基金,即社会纯收入,归社会统一支配,用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满足全体劳动人民各种共同的需要。

  这种情况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劳动事实上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以称做形成社会基金的劳动,另一部分可以称做形成生产者个人消费基金的劳动。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者创造的新价值区分为生产者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基金,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区分为工资和剩余价值,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区分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在那里,工人的劳动力是商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不管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有多大,归工人自己的那一部分总只相当于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那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余的部分,即剩余价值那一部分,不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而且又反过来成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已不是商品,劳动者已不再受剥削。生产者的一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交给社会支配,形成社会基金,但他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分享他和其他劳动者共同提供的那些社会基金听带来的福利。生产者创造的全部价值都是直接或间接用来为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生产者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基金的划分,是由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统筹兼顾的需要来调节的。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形成过程,既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中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价值增殖过程,它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有的一种价值创造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这种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是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那么,在这种二重性中,矛盾的主导方面究竟是什么呢?

  一种社会生产的矛盾的主导方面,体现着这种社会生产的客观目的,反映这种社会生产中最本质的关系。它不是由人们自己选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归哪个阶级所有,社会生产就不能不为那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条件下,劳动过程也提供使用价值,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在这里。资本家开工厂,是为了避过价值增殖过程剥削工人,攫取利润。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导方面,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中最本质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需要,而是生产利润”,“资本及其自行増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人民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必须为保证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服务。劳动人民的需要,不论是他们的共同的需要或个人的需要,长远的需要或当前的需要,都必须凭借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オ能得到满足。因此,有计划地为满足劳动人民各种需要而进行的创造使用价值的直接社会劳动过程,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主导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和社会主义生产中最本质的关系。

  价值创造过程从属于创造使用价值的直接社会劳动过程。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演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决不能以产值大小和赢利多少为转移,而应以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为依据。凡是劳动人民迫切需要的,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扩大生产,那怕是暂时亏本的也要生产。

  相反,凡是劳动人民不那么迫切需要的,即使产值大、赢利高,也不应任意扩大生产。社会主义企业之所以要核算劳动耗费,计算盈亏,是为了减少生产耗费,使它不仅能从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能提供日益增多的社会基金,以便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应。

  归根到底,价值创造过程从属于直接社会劳动过程,目的仍然是创造日益增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列宁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人民的需要,那么,这个需要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它首先包括有关改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以后,“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将“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不仅将保证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而且将保证劳动者逐步摆脱几千年来旧的社会分工的束缚,全面地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服务。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还包括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国防方面的需要。满足这一需要,是满足改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存在着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颠覆和侵略的威胁。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如果不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政治统治,巩固自己的国防,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国内外反动派和剥削阶级就会卷土重来,那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就谈不上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就不免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同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清楚地懂得:如果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因此,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需要中还包括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方面的需要。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上述需要,特别是那些体现着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需要,要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来作统一的安排。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保证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不断増长的需要。概括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就是要为提高全体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国防、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服务。归根到底,是为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社会主义生产的这一目的,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由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国内国际阶级斗争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主观任意的东西。

  毛主席早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的第一个原则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毛主席在论述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时指出,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一方面改善人民的生活,一方面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后,毛主席又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毛主席提出的上述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蓬勃发展,不但保障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巩固和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支援了世界革命事业。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遵照这个目的去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反过来又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共产主义因素进一步扩大,使资产阶级法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如果资本主义复辟了,那么,它的生产目的也就必然随着改变。在苏修那里,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追逐利润。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要在那里发生作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事实,在理论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苏修叛徒集团为了掩盖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本质,故意把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混为一谈,都说成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并且实际上把价值增殖作为主导方面突出地加以宣扬,胡说什么“企业财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指标是利润和赢利率”,号召“为争取提高利润而斗争”。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在第八章作进一步分析和批判。

  挂着社会主义招牌、干着资本主义勾当的苏修叛徒集团,为着欺骗群众,还从另一个方面拼命歪曲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大肆宣扬什么“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叛徒、卖国贼林彪鼓吹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是“大家发财,大家生活得好”。

  现代修正主义者如此起劲地用资产阶级的福利主义偷换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为了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之类的花言巧语蒙蔽群众,使人们忘记阶级斗争,忘记革命,忘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根本目的,以便这一伙叛徒放手搞资本主义复辟。

  今日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早已蜕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主人早已不是劳动人民,而是以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为代表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谓“一切为了人”,就是一切为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他们真正“发财”了,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了,而苏联广大的劳动人民则重新陷入了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深渊。

  【抓革命,促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即决定社会主义生产最本质的东西,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总产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剥夺资本家,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自己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当我国民主革命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时候,毛主席也谆谆教导我们,必须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工作,“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总产量,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增加投入生产的劳动人数。通过这条途径,一般地说只能达到增加社会总产量的目的,却不能提高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另一条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既可以增加社会总产量,又能提高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途径,只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在论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时说:“只有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苏维埃俄国才能取得胜利”。又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那么,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呢?

  现代修正主义者把发展生产仅仅归结为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妄图根本否定生产力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面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种反动的“唯生产力论”,根本歪曲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有赖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工具,这一方面无疑是很重要的。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充分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也要吸收过来,洋为中用。但是,不能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仅仅归结为发展技术问题。

  毛主席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オ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毛主席还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

  发展先进技术,开展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不能孤立起来进行的。如果丢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完善,丢开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来谈发展技术,脱离阶级斗争,来谈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那就是极其错误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虽然很重要,但它们是死的,要由劳动者创造,并且由劳动者掌握使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尽管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但是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又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由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以后。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钢的年产量除东北外只有几万吨,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我们逐步地消灭了帝国主义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封建主义所有制,逐步地改造了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是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面,我国的社会生产カオ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是否还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继续调整和变革呢?刘少奇和林彪一类骗子硬说没有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了,胡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什么“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了,用不着去继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要埋头发展生产力就可以了,还鼓吹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等,这是老修正主义分子的“唯生产力论”在新形势下的繁殖版。

  如果照着这条修正主义路线去办,那就不要很久,中国社会改变颜色。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以后,还有继续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的任务。生产力的发展,仍然要靠无产阶级政治来统帅和用革命去推动。

  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基本上是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只有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的那些不完善方面,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由于生产力在继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同生产カ的进一步发展发生矛盾。当着生产关系的某些部分已经变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也需要适时地加以变革,使它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在有阶级的社会内,生产关系归根到底就是阶级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必须善于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适时地调整或变革已经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那部分生产关系。

  而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也就是增强和发展生产关系中的共产主义因素,限制生产关系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因而归根到底,也就是调整或变革阶级关系,即经过一系列步骤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这就必然要激起一切新老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破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通过文化大革命,我国工农业生产呈现出新的跃进局面,1970年己胜利完成了1956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70年同1965年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73.7%,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1.4%。

  上海工具厂“三起两落”的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只有抓革命オ能促生产。这个厂原是官僚资本开办的一个纺织机械零件修配厂,解放后国家接管时只有二十多个工人,二十多台破旧设备。

  1950年经过改组扩建,成批生产机械工业的常用刀具。从官僚资本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工人,怀着强烈的翻身感,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1954年劳动生产率比1950年增长了七倍半,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生产刀具、工具的路子,出现了这个厂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高潮。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刮来了一股歪风,大搞等级森严的“一长制”,大搞“物质刺激”,大搞“管、卡、扣、罚”的所谓“正规化的管理制度”。绪果,把企业弄得死气沉沉,工人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受到压制,1956年的劳动生产率比1953年还要低30%,出现了这个厂解放以来的第一次低潮。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的革命浪潮中,这个厂的广大工人群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破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大破修正主义的那一套清规戒律,提出“要政治挂帅,不要钞票挂帅”的响亮口号。结果,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生产大幅度上升,1960年产量比1957年增长了七倍,出现了这个厂的又ー次生产高潮。

  但是,在1961年又翻起了一股推行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歪风。在这股歪风影响下,这个厂里除了计件工资制因受到群众强烈反对没有恢复以外,其他各种修正主义条条框框又复辟了,规章制度就搞了七十二本,共三千多条。结果,1962年到1964年三年的生产总和,还抵不上1960年一年的水平,生产的大好形势遭到了严重破坏。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工人群众从修正主义路线的压制下又冲杀了出来,再一次从精神上得到了解放,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发扬。1970年这个厂实现了“每人万把刀”的战斗目标。1974年总产量比1965年增加了近两倍,品种增加了一倍多。)

  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变革过时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后,而不是在变革以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就是社会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正是这个火车头带动了历史的列车滚滚向前,带动了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始终是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经济,抓革命、促生产的历史。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始终存在领导权是否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贫下中农手里的问题,始终存在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始终存在及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

  因此,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一定要努力发展生产,但必须用无产阶级政治去统帅生产。如果只抓生产,不抓革命,就会迷失方向,走错道路,就不可能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生产力论’总是抹煞生产关系的阶级性质,进而抹煞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妄图达到否定无产阶级政治统帅经济的反动目的。

  这种论调是“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基础,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效劳的一种谬论。我们要同这种论调划清界限,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这个方针行之有效,必须坚持。它正确地回答了革命和生产,精神和物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即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这样两个问题以后,就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问题了。

  所谓基本经济规律,总是包括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样两个方面。它决定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四个构成社会经济生活整体的主要环节,决定着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通过抓革命来推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因此,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包含这样的主要内容:及时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为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内容。

  就生产来看,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怎样布局,都要服从这一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制订计划时,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安排生产的品种、数量和生产的布局,使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有利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支援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和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交换同样也首先要服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决定外销和内销的比例、军用和民用的比例、供应农村和供应城市的比例,以及各类商品的销售价格的时候,不是首先考虑能卖得多少钱,有多少赢利,而必须是首先考虑怎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工农联盟的巩固,有利于保证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国防的巩固,有利于促进同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有利于对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援等。

  就分配来看,社会主义分配虽有它自己的规律,但是,不论国民收入的分配或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也都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国家在决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决定工资水平的时候,对于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都必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同样的,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的时候,无论是组织社会集团消费或是个人消费,都要服从于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有利于人的思想革命化,有利于发扬无产阶级的新风尚,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总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第三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不断増长的需要,这个需要的满足程度,同生产发展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国防的巩固、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以及对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援,都要求有社会主义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来创造物质前提。

  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统治总是在它的最薄弱的环节被首先被突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得胜利的那些国家,住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就更加强了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毛主席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 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所以,社会主义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导源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客观可能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制度把劳动群众中间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创造才能,摧残、压制和窒息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者成为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他们的劳动力已不再是商品。他们不再为任何利削者工作,而是为自己的阶级工作。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变成了光荣豪迈的事情。这一切都使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地高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开始真正以主人的态度来关心生产,发挥自己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才能。

  第二,“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因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必然出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设备和天然资源,有计划地、合理地培养和使用劳动力,使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充分的节约和合理的利用,因而就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速度,可以大大地超过资本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原来在社会生产中必然要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用于寄生性消费的那一部分财富,如今可以用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因而为生产的扩大和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解放以前我国农民每年交给地主的地租,大约有六百亿斤粮食。解放以后这部分社会产品就可以用来发展集体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了。从此,生产扩大和积累增加交互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就迅速发展起来。从我国工业生产来讲也是这样。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为技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力图采用新技术,是为了价值增殖,更多地剥削工人,只有在这个限度内,他才对发展新技术感兴趣。资本主义制度下容纳新技术的范围比社会主义制度下要狭窄得多。当某项新技术不能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时,就不会被采用。

  同时,资本家都把自己企业里所有已实现的技术革新当作“营业秘密”垄断起来,资产阶级国家并且用“专利权”等形式使资本家对新技术的这种垄断得到法律的保障,从而人为地阻碍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新技术的采用,是为了节省生产中的劳动消耗,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

  因而,技术的发展就成为劳动者的自觉要求,并且使技术革新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任何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方法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先进经验,都是劳动人民的财富,不应有什么“营业秘密”和“专利权”。这些先进经验经过总结和推广,可以迅速地在其他企业中得到运用。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发展的速度。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种生产增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抗性矛盾。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主导方面是有计划地创造使用价值,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

  生产增长了,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文化教育和保健事业以及支援世界革命的规模就相应扩大,劳动者的消费水平也逐步提高,永远不会有资本主义条件下那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为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扫除了人为的障碍。当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的袭击,生产猛烈下降的时候,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仍然欣欣向荣地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证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高速度的,但也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形地上升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发展速度不可能每年都一样。有的年份增长多一些,有的年份增长少一些,这是前进中的波浪,它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停滞、倒退和生产増长相交错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首先,需要有一条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路线正确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生产高速度发展的优越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路线错了,或者正确路线受到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社会生产的发展就必然要受到阻碍和破坏。

  毛主席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九五八年制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便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多快和好省统一起来。“多”是对产品数量的要求,“快”是对时间的要求,“好”是对质量的要求,“省”是对节约劳动耗费的要求。

  多快好省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好省,不多快,只有那么一点点,慢得要死,固然不好;只多快,不好省,质量差,费用大,占用资金多,也不行,因为从长期看,从全局看,其结果决不可能是多快,而只能是少慢。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正确地反映了全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革命意志。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强调了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了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反复批判英雄创造历史的谬论,反复阐述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毛主席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极其概括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主席还一再教导我们,夺取政权要依靠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也要依靠群众。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孔老二的忠实信徒林彪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立场上,对人民群众极尽污蔑之能事。他无耻地自吹他的“脑袋长得好,和别人的不一祥,特别灵”,“不是普通农民的脑筋,也不是普通工人的脑筋”,拼命贩卖孔老二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谬论,充分暴露了林彪及其一伙是人民群众的死敌。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证明,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才能胜利地开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两句话,讲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是要求正确处理和调整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这是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条件。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挥出米。总路线十分重视群众的革命干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干部、革命知识分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力争去办好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办得到的事情。

  实现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关键在于一个很大的干劲。拖拖沓沓,畏首畏尾,这也不可能,那也办不到,这种懦夫和懒汉的世界观,是同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正确地认识群众革命干劲的作用,还表现在怎样正确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问题上。

  现代修正主义者总是把物质刺激,把“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资产阶级哲学,看作万世不易的真理。他们那种肮脏透顶的资产阶级灵魂,是同工人、贫下中农为革命做工,为革命种田的崇高思想完全对立的。他们鼓吹物质刺澈,是要用资产阶级思想来毒害群众,以实现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马克思主义者从来认为,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根本办法是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群众路线。毛主席明确指出:“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广大革命群众掌握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必将激发出巨大的革命干劲,并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必须在经济上有一套比较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使广大群众和干部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去战胜困难,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在制定总路线的过程中,毛主席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加速建设内地工业,实行工业、农业并举,土法生产和洋法生产并举,大、中、小并举等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这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扱性,使这些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支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尽量避免和克服各种片面性,以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空前高涨;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蓬蓬勃勃的大跃进局面。

  毛主席在阐发大跃进的含义时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

  大跃进体现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志气和光荣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有过这样的指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后,毛主席又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这条路线同刘少奇、林彪一类的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修正主义路线,是针锋相对的。这条路线,使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任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风潮起伏,我国经济始终扎实地蓬勃发展。我们要永远坚持这条路线。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吃足了经济不能独立的苦头。旧中国不仅重工业部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轻工业也异常落后。长时期来,许多日用工业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称为“洋货”。火柴称为“洋火”,煤油称为“洋油”,元钉称为“洋钉”,机织布称为“洋布”,销售日用工业品的商店称做“洋货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起了自己的各种工业部门。

  轻工业不仅部门齐全,而且许多产品已自给有余。我国自己的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电子工业都先后建立和发展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国试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上了天。我国第一个试验成功人了工合成胰岛素,为探索生命的起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第一个试制成功了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我国胜利地研制成功了受控热核反应实验装置,在探索热核反应的和平利用方面,跨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人民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高峰。我国人民用铁一般的事实粉碎了林彪一类骗子所谓“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无耻诽谤,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固然能够做得到;西方资产阶级做不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也能够做得到。

  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飞跃发展极其支持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在迅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也不断取得胜利,有效灌溉面积已大大增加。农业“八字宪法”(土壤改良、肥料、水利、种子改良、合理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简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个别年份,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连年丰收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生产较之资本主义生产有较高的发展速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1949年到1973年的短短二十四年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点八倍,轻工业产值增长了十二点八倍,重工业产值增长了59倍。)

  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就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十九世纪后半期来说,也从来没有达到过象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这种高速度;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以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更缓慢了。

  (我国钢的年产量从十五万八千吨(1940年)增加到二千一百万吨(1971年),只花了二十二年。而美国走完这个增长过程花了三十三年,英国花了八十六年,德国花了四十六年,日本花了五十年。

  再以生产发展较快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工业生产在1871年到1900年近三十年之久的期间,大约增加了三点九倍,但是在1901年到1929年期同,只増加了二点七倍;在1930 年到1959年期间,仅仅增加了一点七倍。

  在1961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速度:美国为4.4%,英国只有2.9%。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某一时期也有出现发展较快的现象,但这都是昙花一现,不可持久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辉煌胜利,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自满了。我国原来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现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伟大胜利,已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国人民正在用实际行动实现着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Add comment


Security code
Refr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