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床秋梦〔1〕




 
文床秋梦〔1〕

  游光
  春梦是颠颠倒倒的。"夏夜梦"呢?看沙士比亚〔2〕的剧本,也还是颠颠倒倒。中国的秋梦,照例却应该"肃杀",民国以前的死囚,就都是"秋后处决"的,这是顺天时。天教人这么着,人就不能不这么着。所谓"文人"当然也不至于例外,吃得饱饱的睡在床上,食物不能消化完,就做梦;而现在又是秋天,天就教他的梦威严起来了。
  
  二卷三十一期(八月十二日出版)的《涛声》上,有一封自名为"林丁"先生的给编者的信,其中有一段说--彼此摧残,则在傍观人看来,却不能不承是整个文坛的不幸。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余事可一概不提。"
  
  前两天,还有某小报上的不署名的社谈,它对于早些日子余赵的剪窃问题之争〔3〕,也非常气愤--
  
  "假使我一朝大权在握,我一定把这般东西捉
  了来,判他们罚作苦工,读书十年;中国文坛,或尚有干净之一日。"
  
  张献忠自己要没落了,他的行动就不问"孰是孰非",只是杀。清朝的官员,对于原被两造〔4〕,不问青红皂白,各打屁股一百或五十的事,确也偶尔会有的,这是因为满洲还想要奴才,供搜刮,就是"林丁"先生的旧梦。某小报上的无名子先生可还要比较的文明,至少,它是已经知道了上海工部局"判罚"下等华人的方法的了。
  
  但第一个问题是在怎样才能够"一朝大权在握"?文弱书生死样活气,怎么做得到权臣?先前,还可以希望招驸马,一下子就飞黄腾达,现在皇帝没有了,即使满脸涂着雪花膏,也永远遇不到公主的青睐;至多,只可以希图做一个富家的姑爷而已。而捐官的办法,又早经取消,对于"大权",还是只能像狐狸的遇着高处的葡萄一样,仰着白鼻子看看。文坛的完整和干净,恐怕实在也到底很渺茫。
  
  五四时候,曾经在出版界上发现了"文丐",接着又发现了"文氓",但这种威风凛凛的人物,却是我今年秋天在上海新发见的,无以名之,姑且称为"文官"罢。看文学史,文坛是常会有完整而干净的时候的,但谁曾见过这文坛的澄清,会和这类的"文官"们有丝毫关系的呢。
  
  不过,梦是总可以做的,好在没有什么关系,而写出来也有趣。请安息罢,候补的少大人们!
  
  九月五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十一日《申报-自由谈》。
  
  〔2〕 沙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他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出版于一六○○年。
  
  〔3〕 余赵的剪窃问题之争 余赵指余慕陶和赵景深。一九三三年余慕陶在乐华书局出版《世界文学史》上中两册,内容大都从赵景深的《中国文学小史》及他人所著中外文学史、革命史中剪窃而来,经赵景深等人在《自由谈》上指出以后,余慕陶一再作文强辩,说他的书是"整理"而非剪窃。
  
  〔4〕 原被两造 原告与被告两方。
    




奇怪(二)




 
奇怪(二)

  白道
  
  尤墨君〔2〕先生以教师的资格参加着讨论大众语,那意见是极该看重的。他主张"使中学生练习大众语",还举出"中学生作文最喜用而又最误用的许多时髦字眼"来,说"最好叫他们不要用",待他们将来能够辨别时再说,因为是与其"食新不化,何如禁用于先"的。现在摘一点所举的"时髦字眼"在这里--
  
  共鸣对象气压温度结晶彻底趋势理智现实下意识相对性绝对性纵剖面横剖面死亡率(《新语林》三期)
  
  但是我很奇怪。
  
  那些字眼,几乎算不得"时髦字眼"了。如"对象""现实"等,只要看看书报的人,就时常遇见,一常见,就会比较而得其意义,恰如孩子懂话,并不依靠文法教科书一样;何况在学校中,还有教员的指点。至于"温度""结晶""纵剖面""横剖面"等,也是科学上的名词,中学的物理学矿物学植物学教科书里就有,和用于国文上的意义并无不同。现在竟"最误用",莫非自己既不思索,教师也未给指点,而且连别的科学也一样的模胡吗?
  
  那么,单是中途学了大众语,也不过是一位中学出身的速成大众,于大众有什么用处呢?大众的需要中学生,是因为他教育程度比较的高,能够给大家开拓知识,增加语汇,能解明的就解明,该新添的就新添;他对于"对象"等等的界说,就先要弄明白,当必要时,有方言可以替代,就译换,倘没有,便教给这新名词,并且说明这意义。如果大众语既是半路出家,新名词也还不很明白,这"落伍"可真是"彻底"了。
  
  我想,为大众而练习大众语,倒是不该禁用那些"时髦字眼"的,最要紧的是教给他定义,教师对于中学生,和将来中学生的对于大众一样。譬如"纵断面"和"横断面",解作"直切面"和"横切面",就容易懂;倘说就是"横锯面"和"直锯面",那么,连木匠学徒也明白了,无须识字。禁,是不好的,他们中有些人将永远模胡,"因为中学生不一定个个能升入大学而实现其做文豪或学者的理想的"。八月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十八日《中华日报-动向》。
  
  〔2〕尤墨君(1888-1971)江苏吴县人,当时杭州师范学校教员。本篇中所引的话见他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八月五日《新语林》第三期《怎样使中学生练习大众语》一文。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爱伦堡(IliaEhrenburg)〔2〕论法国的上流社会文学家之后,他说,此外也还有一些不同的人们:"教授们无声无息地在他们的书房里工作着,实验X光线疗法的医生死在他们的职务上,奋身去救自己的伙伴的渔夫悄然沉没在大洋里面。
  
  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这末两句,真也好像说着现在的中国。然而中国是还有更其甚的呢。手头没有书,说不清见于那里的了,也许是已经汉译了的日本箭内亘〔3〕氏的著作罢,他曾经一一记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样为蒙古人所淫杀,俘获,践踏和奴使。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向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在残山剩水间行乐;逃到那里,气焰和奢华就跟到那里,颓靡和贪婪也跟到那里。"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4〕这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
  
  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句民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5〕就是秦始皇隋炀帝,他会自承无道么?百姓就只好永远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这情形一直继续下来,谁也忘记了开口,但也许不能开口。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雅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拳变,八国联军,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历史的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莫谈国事",是我们做小民的本分。我们的学者〔6〕也曾说过: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其实,中国民族的心,有些是早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帮闲之辈征服了的。近如东三省被占之后,听说北平富户,就不愿意关外的难民来租房子,因为怕他们付不出房租。在南方呢,恐怕义军的消息,未必能及鞭毙土匪,蒸骨验尸,阮玲玉〔7〕自杀,姚锦屏化男〔8〕的能够耸动大家的耳目罢?"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但是,不知道是人民进步了,还是时代太近,还未湮没的缘故,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9〕,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但这书却于"心的征服"有碍。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箝口。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10〕,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好书为什么倒会不容于中华民国呢?那当然,上面已经说过几回了--
  
  "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这不像序。但我知道,作者和读者是决不和我计较这些的。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之夜,鲁迅读毕记。
  
  〔1〕本篇最初印入《八月的乡村》。
  
  田军,又名萧军,辽宁义县人,小说家。《八月的乡村》是他著的长篇小说,《奴隶丛书》之一,一九三五年八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2〕爱伦堡(^]o\JjTS\R,1891-1967)苏联作家。这里的引文见于他所作的《最后的拜占庭人》一文(据黎烈文译文,载一九三五年三月《译文》月刊第二卷第一期,改题为《论莫洛亚及其他》)。
  
  〔3〕箭内亘(1875-1926)日本史学家。著有《蒙古史研究》、《元朝制度考》、《元代经略东北考》等。
  
  〔4〕这是南宋时流传的民谣,见于南宋庄季裕《鸡肋编》。
  
  〔5〕"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丘的话,语见《论语-季氏》。据朱熹《集注》:"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
  
  〔6〕指胡适。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八日,他在北平对新闻记者的谈话中说:"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见三月二十二日《申报-北平通讯》)
  
  〔7〕阮玲玉(1910-1935)广东中山人,电影演员。因婚姻问题受到一些报纸的毁谤,于一九三五年三月间自杀。参看本书《论"人言可畏"》。
  
  〔8〕姚锦屏化男一九三五年三月间,报载东北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姚锦屏自称化为男身,后经医师检验,还是女性。
  
  〔9〕法捷耶夫(ADADd[kJJK,1901-1956) 苏联作家。《毁灭》是他所著的长篇小说,有鲁迅译本,一九三一年三闲书屋出版。
  
  〔10〕满洲帝国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于一九三二年三月在长春制造所谓"满洲国",以清废帝溥仪为"执政";一九三四年三月改称"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
    




脸谱臆测




 
脸谱臆测

  对于戏剧,我完全是外行。但遇到研究中国戏剧的文章,有时也看一看。近来的中国戏是否象征主义,或中国戏里有无象征手法的问题,我是觉得很有趣味的。
  
  伯鸿先生在《戏》周刊十一期(《中华日报》副刊)上,说起脸谱,承认了中国戏有时用象征的手法,"比如白表'奸诈',红表'忠勇',黑表'威猛',蓝表'妖异',金表'神灵'之类,实与西洋的白表'纯洁清净',黑表'悲哀',红表'热烈',黄金色表'光荣'和'努力'"并无不同,这就是"色的象征",虽然比较的单纯,低级。〔2〕这似乎也很不错,但再一想,却又生了疑问,因为白表奸诈,红表忠勇之类,是只以在脸上为限,一到别的地方,白就并不象征奸诈,红也不表示忠勇了。
  
  对于中国戏剧史,我又是完全的外行。我只知道古时候(南北朝)的扮演故事,是带假面的,〔3〕这假面上,大约一定得表示出这角色的特征,一面也是这角色的脸相的规定。古代的假面和现在的打脸的关系,好像还没有人研究过,假使有些关系,那么,"白表奸诈"之类,就恐怕只是人物的分类,却并非象征手法了。
  
  中国古来就喜欢讲"相人术"〔4〕,但自然和现在的"相面"不同,并非从气色上看出祸福来,而是所谓"诚于中,必形于外"〔5〕,要从脸相上辨别这人的好坏的方法。一般的人们,也有这一种意见的,我们在现在,还常听到"看他样子就不是好人"这一类话。这"样子"的具体的表现,就是戏剧上的"脸谱"。富贵人全无心肝,只知道自私自利,吃得白白胖胖,什么都做得出,于是白就表了奸诈。红表忠勇,是从关云长的"面如重枣"来的。"重枣"是怎样的枣子,我不知道,要之,总是红色的罢。在实际上,忠勇的人思想较为简单,不会神经衰弱,面皮也容易发红,倘使他要永远中立,自称"第三种人",精神上就不免时时痛苦,脸上一块青,一块白,终于显出白鼻子来了。黑表威猛,更是极平常的事,整年在战场上驰驱,脸孔怎会不黑,擦着雪花膏的公子,是一定不肯自己出面去战斗的。
  
  士君子常在一门一门的将人们分类,平民也在分类,我想,这"脸谱",便是优伶和看客公同逐渐议定的分类图。不过平民的辨别,感受的力量,是没有士君子那么细腻的。况且我们古时候戏台的搭法,又和罗马不同,〔6〕使看客非常散漫,表现倘不加重,他们就觉不到,看不清。这么一来,各类人物的脸谱,就不能不夸大化,漫画化,甚而至于到得后来,弄得希奇古怪,和实际离得很远,好像象征手法了。脸谱,当然自有它本身的意义的,但我总觉得并非象征手法,而且在舞台的构造和看客的程度和古代不同的时候,它更不过是一种赘疣,无须扶持它的存在了。然而用在别一种有意义的玩艺上,在现在,我却以为还是很有兴趣的。
  
  十月三十一日。
  
  〔1〕本篇在印入本书前未能发表,参看本书《附记》。
  
  〔2〕《戏》周刊第十一期(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曾发表伯鸿的《苏联为什么邀梅兰芳去演戏(上)》一文,该文先引《申报》"读书问答"栏《梅兰芳与中国旧剧的前途(三)》文中的话说:"中国旧剧其取材大半是历史上的传说,其立论大体是'劝善罚恶'的老套,这里面既不含有神秘的感情,也就用不着以观感的具体的符号来象征什么即如那一般人认为最含有象征主义意味的脸谱,和那以马鞭代马的玩意儿,也只能说借以帮助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不能认为即是象征主义。"于是接着说:"这个是很正确的了。但是他因否定了中国旧戏是象征主义,同时否定了中国旧剧采用的一些'象征手法'。比如白表'奸诈',红表'忠勇'因为'色的象征',还有'音的象征''形的象征',也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着这一些都是象征的手法,不过多是比较单纯的低级的。"
  
  〔3〕指南北朝时的歌舞戏《大面》。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4〕"相人术"《左传》文公元年:"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又《汉书-艺文志》"形法"类著录有《相人》一书。
  
  〔5〕"诚于中,必形于外"语出《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古代罗马剧场,中间为圆形表演场地,周围环绕着台阶式的观众席,近似现代的体育场。
    




自  嘲〔1〕




 
自嘲〔1〕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十月十二日
  
  〔1〕 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鲁迅日记》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诗中"破帽"作"旧帽","漏船"作"破船"。
  
  〔2〕 千夫指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晋代杜预注:"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恐]倍俚兀收燮涑荨!鼻宕榱良侗苯啊肪硪唬骸巴锴悴偶局兀ば〈省H灰剖蛊胁豢梢皇乐拧S腥樱绨酰涣罹哇印7购蠹匆腈蚁罚┛植坏逼湟狻3⒓瞧渲啤坪ɑ蚧贡ジ饰孀优!U婵袷恳病!碧醴怠巴档冒肓保复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