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无题

  (1933年) 

  一支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①。

  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鲁迅日记》1933年11月27日:"午后得河内信,为土屋文明氏书一笺云:(略)。"

  ①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于九畹兮。"《楚辞-渔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1〕




 
从盛宣怀说到有理的压迫〔1〕

  盛氏的祖宗积德很厚,他们的子孙就举行了两次"收复失地"的盛典:一次还是在袁世凯的民国政府治下,一次就在当今国民政府治下了。
  
  民元的时候,说盛宣怀〔2〕是第一名的卖国贼,将他的家产没收了。不久,似乎是二次革命之后,就发还了。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袁世凯是"物伤其类",他自己也是卖国贼。
  
  不是年年都在纪念五七和五九〔3〕么?袁世凯签订过二十一条,卖国是有真凭实据的。
  
  最近又在报上发见这么一段消息,大致是说:"盛氏家产早已奉命归还,如苏州之留园,江阴无锡之典当等,正在办理发还手续。"这却叫我吃了一惊。打听起来,说是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初到沪宁的时候,又没收了一次盛氏家产:那次的罪名大概是"土豪劣绅",绅而至于"劣",再加上卖国的旧罪,自然又该没收了。可是为什么又发还了呢?
  
  第一,不应当疑心现在有卖国贼,因为并无真凭实据--现在的人早就誓不签订辱国条约〔4〕,他们不比盛宣怀和袁世凯。第二,现在正在募航空捐〔5〕,足见政府财政并不宽裕。那末,为什么呢?
  
  学理上研究的结果是--压迫本来有两种:一种是有理的,而且永久有理的,一种是无理的。有理的,就像逼小百姓还高利贷,交田租之类;这种压迫的"理"写在布告上:
  
  "借债还钱本中外所同之定理,租田纳税乃千古不易之成规。"
  
  无理的,就是没收盛宣怀的家产等等了;这种"压迫"巨绅的手法,在当时也许有理,现在早已变成无理的了。
  
  初初看见报上登载的《五一告工友书》〔6〕上说:"反抗本国资本家无理的压迫",我也是吃了一惊的。这不是提倡阶级斗争么?后来想想也就明白了。这是说,无理的压迫要反对,有理的不在此例。至于怎样有理,看下去就懂得了,下文是说:
  
  "必须克苦耐劳,加紧生产尤应共体时艰,力谋劳资间之真诚合作,消弭劳资间之一切纠纷。"还有说"中国工人没有外国工人那么苦"〔7〕等等的。
  
  我心上想,幸而没有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天下的事情总是有道理的,一切压迫也是如此。何况对付盛宣怀等的理由虽然很少,而对付工人总不会没有的。
  
  五月六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丁萌。
  
  〔2〕 盛宣怀(1844-1916) 字杏荪,江苏武进人,清末大官僚资本家。曾经办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冶萍公司等,由于营私舞弊,成为当时中国有数的富豪。一九一一年任邮传部大臣,曾向帝国主义出卖中国铁路和矿山等权利,滥借外债,以支持清朝政府垂危的统治。辛亥革命后,他的财产曾两次被查封,第一次是民国初年,但随即于一九一二年十二月由当时江苏都督程德全下令发还。第二次在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命令苏州、常州、杭州、无锡、江阴、常熟等地县政府全部查封盛氏产业,但一九三三年四月又命令清理发还。
  
  〔3〕 五七和五九 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要求,并在五月七日发出最后通牒,限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满足之答复"。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反对,于五月九日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曾以每年五月七日和九日为国耻纪念日。
  
  〔4〕 誓不签订辱国条约 这是蒋介石集团为掩饰其卖国面目的欺人之谈,如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九日蒋介石在接见各地来南京请愿学生代表时说:"国民政府决非军阀时代之卖国政府,决不签订任何辱国丧权条约";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汪精卫在上海发表谈话时也说:"国民党政府坚决不肯签字于丧权辱国条约。"
  
  〔5〕 航空捐 参看本卷第17页注〔3〕。
  
  〔6〕 《五一告工友书》 指国民党操纵的上海市总工会于一九三三年五一节发的《告全市工友书》。
  
  〔7〕 在一九三三年国民党主持的上海五一节纪念会上,所谓上海市总工会代表李永祥曾说:"中国资本主义之势力,尚极幼稚,中国工人,目前所受资本家之压迫,当不如当时欧美工人所受压迫之严重。"
    




奇怪(三)




 
奇怪(三)

  白道
  
  "中国第一流作家"叶灵凤和穆时英两位先生编辑的《文艺画报》〔2〕的大广告,在报上早经看见了。半个多月之后,才在店头看见这"画报"。既然是"画报",看的人就自然也存着看"画报"的心,首先来看"画"。
  
  不看还好,一看,可就奇怪了。
  
  戴平万〔3〕先生的《沈阳之旅》里,有三幅插图有些像日本人的手笔,记了一记,哦,原来是日本杂志店里,曾经见过的在《战争版画集》里的料治朝鸣的木刻,是为记念他们在奉天的战胜而作的,日本记念他对中国的战胜的作品,却就是被战胜国的作者的作品的插图--奇怪一。
  
  再翻下去是穆时英先生的《墨绿衫的小姐》里,有三幅插画有些像麦绥莱勒〔4〕的手笔,黑白分明,我曾从良友公司翻印的四本小书里记得了他的作法,而这回的木刻上的署名,也明明是FM两个字。莫非我们"中国第一流作家"的这作品,是豫先翻成法文,托麦绥莱勒刻了插画来的吗?--奇怪二。这回是文字,《世界文坛了望台》〔5〕了。开头就说,"法国的龚果尔奖金〔6〕,去年出人意外地(白注:可恨!)颁给了一部以中国作题材的小说《人的命运》,它的作者是安得烈马尔路〔7〕",但是,"或者由于立场的关系,这书在文字上总是受着赞美,而在内容上却一致的被一般报纸评论攻击,好像惋惜像马尔路这样才干的作家,何必也将文艺当作了宣传的工具"云。这样一"了望","好像"法国的为龚果尔奖金审查文学作品的人的"立场",乃是赞成"将文艺当作了宣传工具"的了--奇怪三。
  
  不过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少见多怪",别人倒并不如此的。先前的"见怪者",说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8〕,现在的"怪"却早已声明着,叫你"见莫怪"了。开卷就有《编者随笔》在--
  
  "只是每期供给一点并不怎样沉重的文字和图画,使对于文艺有兴趣的读者能醒一醒被其他严重的问题所疲倦了的眼睛,或者破颜一笑,只是如此而已。"
  
  原来"中国第一流作家"的玩着先前活剥"琵亚词侣"〔9〕,今年生吞麦绥莱勒的小玩艺,是在大才小用,不过要给人"醒一醒被其他严重的问题所疲倦了的眼睛,或者破颜一笑"。
  
  如果再从这醒眼的"文艺画"上又发生了问题,虽然并不"严重",不是究竟也辜负了两位"中国第一流作家"献技的苦心吗?
  
  那么,我也来"破颜一笑"吧--哈!
  
  十月二十五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华日报-动向》。
  
  〔2〕叶灵凤(1904-1975)江苏南京人,作家和画家,曾是创造社成员。穆时英(1912-1939),浙江鄞县人,作家,后堕落为汉奸。《文艺画报》,月刊,叶灵凤、穆时英合编。一九三四年十月创刊,一九三五年四月停刊,共出四期,上海杂志公司发行。
  
  〔3〕戴平万(?-1945)又名万叶,广东潮安人,作家。他的《沈阳之旅》发表在《文艺画报》创刊号。
  
  〔4〕麦绥莱勒(F.Masereel,1889-1972)通译麦绥莱尔,比利时画家、木刻家。一九三三年九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曾翻印出版他的四种木刻连环画,其中《一个人的受难》由鲁迅作序。
  
  〔5〕《世界文坛了望台》《文艺画报》的一个介绍世界各国文艺消息的专栏。
  
  〔6〕龚果尔奖金是法国为纪念十九世纪自然主义作家龚果尔(通译龚古尔)兄弟而设的文学奖金。一九三三年颁发第三十一次奖。龚古尔兄弟,即爱德蒙-龚古尔(E.deGoncourt,1822-1896)和于勒-龚古尔(J.deGoncourt,1830-1870)。
  
  〔7〕安得烈马尔路(A.Malraux,1901-1976)通译安德烈-马尔罗,法国作家。《人的命运》,又译《人类的命运》,是一部以一九二七年上海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出版。
  
  〔8〕"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古谚语,宋代郭彖《暌车志》曾引此语。
  
  〔9〕"琵亚词侣"(A.Beardsley,1872-1898)通译毕亚兹莱,英国画家。作品多用图案性的黑白线条描写社会生活。叶灵凤曾模仿他的作品。
    




 

电影的教训〔1〕




 
电影的教训〔1〕

  孺牛
  当我在家乡的村子里看中国旧戏的时候,是还未被教育成"读书人"的时候,小朋友大抵是农民。爱看的是翻筋斗,跳老虎,一把烟焰,现出一个妖精来;对于剧情,似乎都不大和我们有关系。大面和老生的争城夺地,小生和正旦的离合悲欢,全是他们的事,捏锄头柄人家的孩子,自己知道是决不会登坛拜将,或上京赴考的。但还记得有一出给了感动的戏,好像是叫作《斩木诚》〔2〕。一个大官蒙了不白之冤,非被杀不可了,他家里有一个老家丁,面貌非常相像,便代他去"伏法"。那悲壮的动作和歌声,真打动了看客的心,使他们发见了自己的好模范。因为我的家乡的农人,农忙一过,有些是给大户去帮忙的。为要做得像,临刑时候,主母照例的必须去"抱头大哭",然而被他踢开了,虽在此时,名分也得严守,这是忠仆,义士,好人。
  
  但到我在上海看电影的时候,却早是成为"下等华人"的了,看楼上坐着白人和阔人,楼下排着中等和下等的"华胄",银幕上现出白色兵们打仗,白色老爷发财,白色小姐结婚,白色英雄探险,令看客佩服,羡慕,恐怖,自己觉得做不到。但当白色英雄探险非洲时,却常有黑色的忠仆来给他开路,服役,拚命,替死,使主子安然的回家;待到他豫备第二次探险时,忠仆不可再得,便又记起了死者,脸色一沉,银幕上就现出一个他记忆上的黑色的面貌。黄脸的看客也大抵在微光中把脸色一沉:他们被感动了。
  
  幸而国产电影也在挣扎起来,耸身一跳,上了高墙,举手一扬,掷出飞剑,不过这也和十九路军〔3〕一同退出上海,现在是正在准备开映屠格纳夫的《春潮》〔4〕和茅盾的《春蚕》〔5〕了。当然,这是进步的。但这时候,却先来了一部竭力宣传的《瑶山艳史》〔6〕。
  
  这部片子,主题是"开化瑶民",机键是"招驸马〔7〕",令人记起《四郎探母》〔8〕以及《双阳公主追狄》〔9〕这些戏本来。中国的精神文明主宰全世界的伟论,近来不大听到了,要想去开化,自然只好退到苗瑶之类的里面去,而要成这种大事业,却首先须"结亲",黄帝子孙,也和黑人一样,不能和欧亚大国的公主结亲,所以精神文明就无法传播。这是大家可以由此明白的。
  
  九月七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十一日《申报-自由谈》。
  
  〔2〕 《斩木诚》 根据下文所述情节,此剧出自清代李玉著传奇《一捧雪》。木诚应作莫诚,为剧中人莫怀古之仆。
  
  〔3〕 十九路军 指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驻在上海的十九路军曾自动进行抵抗;但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
  
  〔4〕 《春潮》 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一九三三年上海亨生影片公司曾据以拍摄为同名影片。
  
  〔5〕 《春蚕》 茅盾的短篇小说,一九三三年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改编拍摄为同名影片。
  
  〔6〕 《瑶山艳史》 一部侮辱少数民族的影片,上海艺联影业公司出品。片中有在瑶区从事"开化"工作的男主角向瑶王女儿求爱,决心不再"出山"的情节。一九三三年九月初在上海公映时,影片公司在各报大登广告。该片曾获国民党中央党部嘉奖,"开化瑶民"一语,见于嘉奖函中。
  
  〔7〕 驸马 汉朝设有"驸马都尉",掌管御马;魏晋开始,公主的配偶授与"驸马都尉"的职位,此后驸马成为公主配偶的专称。
  
  〔8〕 《四郎探母》 京剧,内容是北宋与辽交战,宋将杨四郎(延辉)被俘,当了驸马。后四郎母佘太君统兵征辽,四郎思母,潜回宋营探望,然后重返辽邦。
  
  〔9〕 《双阳公主追狄》 京剧,内容是北宋大将狄青西征途中误走单单国,被诱与单单王之女双阳公主成亲。后来狄青逃出,继续西行,至风火关,公主追来,斥他负义;狄青以实情相告,公主感动,将他放走。
    




论"旧形式的采用"



 
论"旧形式的采用"

  "旧形式的采用"的问题,如果平心静气的讨论起来,在现在,我想是很有意义的,但开首便遭到了耳耶〔2〕先生的笔伐。"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但耳耶先生是正直的,因为他同时也在译《艺术底内容和形式》〔3〕,一经登完,便会洗净他激烈的责罚;而且有几句话也正确的,是他说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旧形式的采用机械的地分开。
  
  不过这几句话已经可以说是常识;就是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也已经是常识;还有,知道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也当然是常识。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用"--但耳耶先生却指为"为整个(!)旧艺术捧场"--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采取若干,和"整个"捧来是不同的,前进的艺术家不能有这思想(内容)。然而他会想到采取旧艺术,因为他明白了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的爆发,象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到,而且关心了大众。这是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在我看来,是既没有将内容和形式机械的地分开,更没有看得《姊妹花》〔4〕叫座,于是也来学一套的投机主义的罪案的。
  
  自然,旧形式的采取,或者必须说新形式的探求,都必须艺术学徒的努力的实践,但理论家或批评家是同有指导,评论,商量的责任的,不能只斥他交代未清之后,便可逍遥事外。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无从目睹了,但还能知道大抵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5〕,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米点山水〔6〕,则毫无用处。后来的写意画(文人画)有无用处,我此刻不敢确说,恐怕也许还有可用之点的罢。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只是上文所举的,亦即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都是消费的艺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但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古代的东西,因为无人保护,除小说的插画以外,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于现在,却还有市上新年的花纸,和猛克〔7〕先生所指出的连环图画。这些虽未必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但和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是无疑的。但虽然如此,它还是大受着消费者艺术的影响,例如在文学上,则民歌大抵脱不开七言的范围,在图画上,则题材多是士大夫的部事,然而已经加以提炼,成为明快,简捷的东西了。这也就是蜕变,一向则谓之"俗"。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但中国的两者的艺术,也有形似而实不同的地方,例如佛画的满幅云烟,是豪华的装璜,花纸也有一种硬填到几乎不见白纸的,却是惜纸的节俭;唐伯虎〔8〕画的细腰纤手的美人,是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花纸上也有这一种,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为大众的画家,都无须避忌。
  
  至于谓连环图画不过图画的种类之一,与文学中之有诗歌,戏曲,小说相同,那自然是不错的。但这种类之别,也仍然与社会条件相关联,则我们只要看有时盛行诗歌,有时大出小说,有时独多短篇的史实便可以知道。因此,也可以知道即与内容相关联。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但就是立有了新形式罢,当然不会就是很高的艺术。艺术的前进,还要别的文化工作的协助,某一文化部门,要某一专家唱独脚戏来提得特别高,是不妨空谈,却难做到的事,所以专责个人,那立论的偏颇和偏重环境的是一样的。
  
  五月二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四日上海《中华日报-动向》,署名常庚。
  
  〔2〕耳耶即聂绀弩,湖北京山人,作家,"左联"成员。当时任《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主编。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在《动向》上发表了《新形式的探求与旧形式的采用》,反驳四月十九日同刊猛克的《采用与模仿》一文。猛克文中说:"在社会制度没有改革之前,对于连环图画的旧形式与技术,还须有条件地接受过来却有人以为这是投降旧艺术。"又说新的连环图画"形式与街头流行的连环图画颇不同,而技术有的也模仿着立体派之类,不但常常弄得儿童看不懂,就是知识阶级的人们,也无法了解其内容。"耳耶的文章中则认为这些话"非常之类乎'投降'","把内容与形式这样机械地分开因为旧艺术内面有一二接近大众的东西,就这样为整个旧艺术捧场。"接着又说:"一小部分旧艺术之能为大众'了解'、'习惯'、'爱好',有种种复杂的原因存在要谈采用旧形式,不先从这些决定的原因上加以详细的研究,看见《啼笑姻缘》销路广,《姊妹花》卖座好就眼红,这是机会主义的办法。"最后他说:"要艺术大众化,只有一条路,就是新形式的探求只有在新形式的探求的努力之中,才可以谈有条件地采用旧形式。"
  
  〔3〕《艺术底内容和形式》日本藏原惟人所作的论文。译文在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五月十日《动向》上连载。
  
  〔4〕《姊妹花》郑正秋根据他自己所作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和导演的故事片,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一九三四年二月在上海上映。
  
  〔5〕宋的院画指宋代"翰林图画院"中宫廷画家的作品。它们在形式上都以工整、细致为主要特点。
  
  〔6〕米点山水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山水画。米芾(1051-1107)、米友仁(1074-1153),润州(今江苏镇江)人。他们的画不取工细,自创一种皴法,以笔尖横点而成,被称为米点山水。
  
  〔7〕猛克魏猛克,湖南长沙人,美术工作者。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8〕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画家,擅长山水、仕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