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特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以人而论,孙桂云〔2〕是赛跑的好手,一过上海,不知怎的就萎靡不振,待到到得日本,不能跑了;阮玲玉算是比较的有成绩的明星,但"人言可畏",到底非一口气吃下三瓶安眠药片不可。自然,也有例外,是捧了起来。但这捧了起来,却不过为了接着摔得粉碎。大约还有人记得"美人鱼"〔3〕罢,简直捧得令观者发生肉麻之感,连看见姓名也会觉得有些滑稽。契诃夫说过:"被昏蛋所称赞,不如战死在他手里。"〔4〕真是伤心而且悟道之言。但中国又是极爱中庸的国度,所以极端的昏蛋是没有的,他不和你来战,所以决不会爽爽快快的战死,如果受不住,只好自己吃安眠药片。
  
  在所谓文坛上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两样:翻译较多的时候,就有人来削翻译,说它害了创作;近一两年,作短文的较多了,就又有人来削"杂文"〔5〕,说这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因为既非诗歌小说,又非戏剧,所以不入文艺之林,他还一片婆心,劝人学学托尔斯泰,做《战争与和平》似的伟大的创作去。这一流论客,在礼仪上,别人当然不该说他是"昏蛋"的。批评家吗?他谦虚得很,自己不承认。攻击杂文的文字虽然也只能说是杂文,但他又决不是杂文作家,因为他不相信自己也相率而堕落。如果恭维他为诗歌小说戏剧之类的伟大的创作者,那么,恭维者之为"昏蛋"也无疑了。归根结底,不是东西而已。不是东西之谈也要算是"人言",这就使弱者觉得倒是安眠药片较为可爱的缘故。不过这并非战死。问是有人要问的:给谁害死的呢?种种议论的结果,凶手有三位:曰,万恶的社会;曰,本人自己;曰,安眠药片。完了。
  
  我们试去查一通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的确,总不能发见一种叫作Tsa-wen的东西。这真要使有志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青年,见杂文而心灰意懒:原来这并不是爬进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梯子。托尔斯泰将要动笔时,是否查了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之后,明白了小说是文学的正宗,这才决心来做《战争与和平》似的伟大的创作的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的这几年的杂文作者,他的作文,却没有一个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只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他只为了米麦可吃,房屋可住,自己也因此有益之事,得一点不亏心的糊口之资,历史上有没有"乡下人列传"或"泥水匠列传",他向来就并没有想到。如果他只想着成什么所谓气候,他就先进大学,再出外洋,三做教授或大官,四变居士或隐逸去了。历史上很尊隐逸,《居士传》〔6〕不是还有专书吗,多少上算呀,噫!
  
  但是,杂文这东西,我却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但一经西洋的"文学概论"引为正宗,我们也就奉之为宝贝,《红楼梦》《西厢记》〔7〕之类,在文学史上竟和《诗经》《离骚》并列了。杂文中之一体的随笔,因为有人说它近于英国的Essay〔8〕,有些人也就顿首再拜,不敢轻薄。寓言和演说,好像是卑微的东西,但伊索和契开罗〔9〕,不是坐在希腊罗马文学史上吗?杂文发展起来,倘不赶紧削,大约也未必没有扰乱文苑的危险。以古例今,很可能的,真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这一段话,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的,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剌剌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前进的杂文作者,倒决不计算着这些。
  
  其实,近一两年来,杂文集的出版,数量并不及诗歌,更其赶不上小说,慨叹于杂文的泛滥,还是一种胡说八道。只是作杂文的人比先前多几个,却是真的,虽然多几个,在四万万人口里面,算得什么,却就要谁来疾首蹙额?中国也真有一班人在恐怕中国有一点生气;用比喻说:此之谓"虎伥"。
  
  这本集子的作者先前有一本《不惊人集》〔10〕,我只见过一篇自序;书呢,不知道那里去了。这一回我希望一定能够出版,也给中国的著作界丰富一点。我不管这本书能否入于文艺之林,但我要背出一首诗来比一比:"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接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犹与梦时同。"这是《唐诗三百首》〔11〕里的第一首,是"文学概论"诗歌门里的所谓"诗"。但和我们不相干,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搅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的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
  
  这嘴脸当然还可以唠叨,说那一首"夫子何为者"并非好诗,并且时代也过去了。但是,文学正宗的招牌呢?"文艺的永久性"呢?
  
  我是爱读杂文的一个人,而且知道爱读杂文还不只我一个,因为它"言之有物"。我还更乐观于杂文的开展,日见其斑斓。第一是使中国的著作界热闹,活泼;第二是使不是东西之流缩头;第三是使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在相形之下,立刻显出不死不活相。我所以极高兴为这本集子作序,并且借此发表意见,愿我们的杂文作家,勿为虎伥所迷,以为"人言可畏",用最末的稿费买安眠药片去。
  
  一九三五年三月三十一日,鲁迅记于上海之卓面书斋。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五日《芒种》半月刊第六期,后印入《打杂集》。
  
  徐懋庸(1910-1977),浙江上虞人,作家,"左联"成员。曾编辑《新语林》半月刊和《芒种》半月刊。《打杂集》收杂文四十八篇,附录别人的文字六篇,一九三五年六月生活书店出版。
  
  〔2〕孙桂云当时的女短跑运动员。
  
  〔3〕"美人鱼"当时女游泳运动员杨秀琼的绰号。有一段时期报纸上连日刊登关于她的消息,其中有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为她拉缰和挥扇等记事。
  
  〔4〕这句话见于契诃夫遗著《随笔》。
  
  〔5〕削"杂文"这里是指林希隽,他在《杂文和杂文家》(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九月《现代》第五卷第五期)一文中说:杂文的"意义是极端狭窄的。如果碰着文学之社会的效果之全般问题,则决不能与小说戏曲并日而语的。"又说:"无论杂文家之群如何地为杂文辩护,主观的地把杂文的价码抬得如何高,可是这堕落的事实是不容掩讳的。"最后还说:"俄国为什么能够有《和平与战争》这类伟大的作品的产生?而我们的作家呢,岂就永远写写杂文而引为莫大的满足么?"
  
  〔6〕《居士传》清代彭际清著,五十六卷。全书共有传记五十六篇,列名者三百人,系采辑史传、各家文集及佛家杂说而成。
  
  〔7〕《西厢记》杂剧,元代王实甫著。
  
  〔8〕Essay英语:随笔、小品文、短论等。
  
  〔9〕伊索参看本卷第110页注〔51〕。契开罗(MTCicero,前106-前43),通译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及演说家。《伊索寓言》和《西塞罗文录》,我国均有译本出版。
  
  〔10〕《不惊人集》徐懋庸的杂文集,当时未能出版,后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由上海千秋出版社印行。它的自序以《〈不惊人集〉前记》为题,曾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日《人间世》半月刊第六期。〔11〕《唐诗三百首》八卷,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夫子何为者"一诗是卷五"五言律诗"的第一首,题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李隆基)作。第四句中的"接"字一作"即";末句中的"犹"字一作"当"。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1〕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1〕

  当屠格纳夫,柴霍夫〔2〕这些作家大为中国读书界所称颂的时候,高尔基是不很有人很注意的。即使偶然有一两篇翻译,也不过因为他所描的人物来得特别,但总不觉得有什么大意思。
  
  这原因,现在很明白了:因为他是"底层"的代表者,是无产阶级的作家。对于他的作品,中国的旧的知识阶级不能共鸣,正是当然的事。
  
  然而革命的导师〔3〕,却在二十多年以前,已经知道他是新俄的伟大的艺术家,用了别一种兵器,向着同一的敌人,为了同一的目的而战斗的伙伴,他的武器--艺术的言语--是有极大的意义的。
  
  而这先见,现在已经由事实来确证了。
  
  中国的工农,被压榨到救死尚且不暇,怎能谈到教育;文字又这么不容易,要想从中出现高尔基似的伟大的作者,一时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人的向着光明,是没有两样的,无祖国的文学〔4〕也并无彼此之分,我们当然可以先来借看一些输入的先进的范本。
  
  这小本子虽然只是一个短篇,但以作者的伟大,译者的诚实,就正是这一种范本。而且从此脱出了文人的书斋,开始与大众相见,此后所启发的是和先前不同的读者,它将要生出不同的结果来。
  
  这结果,将来也会有事实来确证的。
  
  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七日,鲁迅记。
  
  〔1〕 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能发表。
  
  高尔基 参看本卷第197页注〔38〕。《一月九日》,是他描写一九○五年一月九日彼得堡冬宫广场沙皇残酷镇压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的特写,一九三一年曹靖华译成中文,苏联中央出版局出版。这篇小引原为这一译本在国内重印而作,后因故未能出版。
  
  〔2〕 屠格纳夫 通译屠格涅夫,参看本卷第193页注〔2〕。柴霍夫,通译契诃夫,参看本卷第209页注〔153〕。
  
  〔3〕 革命的导师 指列宁。他在一九○七年称赞高尔基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这是一本必需的书,很多工人不自觉地、自发地参加了革命运动,现在他们读一读《母亲》,对自己会有很大的益处。"(引自高尔基:《列宁》)一九一○年,又在《政治家的短评》中说:"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对无产阶级艺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还会做出更多贡献。"
  
  〔4〕 无祖国的文学 《共产党宣言》中有"工人没有祖国"的话,所以也有人称无产阶级文学为无祖国的文学。
    




《书斋生活与其危险》译者附记〔1〕




 
《书斋生活与其危险》译者附记〔1〕

  这是《思想-山水-人物》中的一篇,不写何时所作,大约是有所为而发的。作者是法学家,又喜欢谈政治,所以意见如此。

  数年以前,中国的学者们〔2〕曾有一种运动,是教青年们躲进书斋去。我当时略有一点异议〔3〕,意思也不过怕青年进了书斋之后,和实社会实生活离开,变成一个呆子,--胡涂的呆子,不是勇敢的呆子。不料至今还负着一个"思想过激"的罪名,而对于实社会实生活略有言动的青年,则竟至多遭意外的灾祸。译此篇讫,遥想日本言论之自由,真"不禁感慨系之矣"!

  作者要书斋生活者和社会接近,意在使知道"世评",改正自己一意孤行的偏宕的思想。但我以为这意思是不完全的。

  第一,要先看怎样的"世评"。假如是一个腐败的社会,则从他所发生的当然只有腐败的舆论,如果引以为鉴,来改正自己,则其结果,即非同流合@,也必变成圆滑。据我的意见,公正的世评使人谦逊,而不公正或流言式的世评,则使人傲慢或冷嘲,否则,他一定要愤死或被逼死的。

  一九二七年六月一日,译者附记。

  ※        ※         ※

  〔1〕本篇连同《书斋生活与其危险》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未印入单行本。

  〔2〕学者们 指胡适等人。胡适在一九二二年创办《努力周报》,在它的副刊《读书杂志》上,劝人"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

  "五卅"运动后,他又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九期(一九二五年九月五日)发表《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主张救国必先求学,企图使学生脱离爱国运动。

  〔3〕一点异议 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致徐炳昶的信(见《华盖集-通讯》)中指出:"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毁了事情颇不少。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乃是他们所公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不料有许多人,却自囚在什么室什么宫里,岂不可惜。"在《华盖集-碎话》中也表示了反对"进研究室"的主张。

    




一九二八年《某报剪注》按语〔1〕




 
《某报剪注》按语〔1〕

  鲁迅案:我到上海后,所惊异的事情之一是新闻记事的章回小说化。无论怎样惨事,都要说得有趣--海式的有趣。
  
  只要是失势或遭殃的,便总要受奚落--赏玩的奚落。天南叟莩〔2〕式的迂腐的"之乎者也"之外,又加了吴趼人李伯元〔3〕式的冷眼旁观调,而又加了些新添的东西。这一段报章是从重庆寄来的,没有说明什么报,但我真吃惊于中国的精神之相同,虽然地域有吴蜀之别。至多,是一个他所谓"密司"〔4〕者做了妓女--中国古已有之的妓女罢了;或者他的朋友去嫖了一回,不甚得法罢了,而偏要说到漆某〔5〕,说到主义,还要连漆某的名字都调侃,还要说什么"羞恶之心"〔6〕,还要引《诗经》〔7〕,还要发"感慨"。然而从漆某笑到"男女学生"的投稿负责者却是无可查考的"笑男女士",而传这消息的倒是"革新通信社"。其实是,这岂但奚落了"则其十之八九,确为共产分子无疑"的漆树芬而已呢,就是中国,也够受奚落了。丁卯季冬X日。
  
  备考:某报剪注(瘦莲)
  
  漆南薰的女弟子大讲公妻
  初在瞰江馆
  现住小较场
  则是莺花啼又笑
  题云,"漆树芬尚有弟子传芬芳"。原文云:前《新蜀报》主笔,向师政治部主任漆树芬者,字南薰,虽死于"三三一"案;但其人究竟是否共产党徒,迄今尚其说不一,不过前次南京政府通缉共产党,曾有漆名,且其前在《新蜀报》立言,亦颇含有"共味",则其十分之八九,确为共产分子无疑。漆当今春时,原为某师政治训练处主任,男女学生,均并蓄兼收。有陈某者,亦所谓"密司"也,在该处肄业有日,于某师离渝时,遂请假未去,乃不知以何故,竟尔沦入平康,初尚与魏某旅长,讲所谓恋爱,于瞰江楼上,过其神女生涯。近日则公然在小较场小建香巢,高张艳帜,门前一树马樱花,沉醉着浪蝶狂蜂不少也。据余(该投稿人自称)男友某谈及,彼初在瞰江楼见面时,虽已非书生面目,但尚觉"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无羞恶之心,近在小较场再会,则莺花啼又笑,旧来面目全非,回顾其所谓"密司"时代,直一落千丈矣。噫,重庆社会之易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或曰:"漆南薰之公妻主义,死有传人。"虽属谑而虐兮,亦令人不能不有此感慨也。
  
  (注)"三三一案"(手民注意:是三三一案,不是三三一惨案,因为在重庆是不准如此称谓的)是大中华十六年三月卅一日,重庆各界在打枪坝开市民大会,反对英兵舰炮击南京,正在开会,有所谓暴徒数百人入场,马刀,铁尺,手枪一阵乱打,打得落花流水,煞是好看。结果:男女学生,小学生,市民,一共打死二百余人云。
  
  (又注)漆某生前大讲公妻(可惜我从不曾见着听着),死后有弟子(而且是女的)传其道,则其人虽死,其道仍存,真是虽死犹生。然这位高足密司陈,我曾经问过该师的女训育,说并无其人,或者是改了姓。然而这新闻中的记者老爷,又不曾说个清楚,所以我只得又注一章云。
  
  (再注)"共味"者,共产主义的色彩也。因漆某曾做有一篇"学生不宜入党"的文章云。
  
  (不注)这信如能投到,那末,发表与否是你的特权云。
  
  渝州瘦莲谨注。丁卯仲冬戊辰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六期,任《某报剪注》一文之后。
  
  〔2〕 天南莩叟 王韬(1828-1897),号天南莩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末作家。曾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著有笔记小说《遁窟谰言》、《淞隐漫录》等。
  
  〔3〕 吴趼人(1866-1910) 名沃尧,字趼人,广东南海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字伯元,江苏武进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等。
  
  〔4〕 "密司" 英语Miss的音译,意为小姐。
  
  〔5〕 漆某 指漆树芬(1892-1927),字南薰,四川江津人,经济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著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下之中国》。
  
  一九二六年任川军向士俊师政治部主任,《新蜀报》主笔。一九二七年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中被杀。《新蜀报》,一九二一年创刊于重庆,一九五○年停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下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6〕 "羞恶之心" 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7〕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西周到春秋时代,共三○五篇。本篇"备考"中"虽属谑而虐兮"一语,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影的告别




 
影的告别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