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j020
dlj020
dlj020
dlj020
dlj020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七、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一)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1、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第45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物质福利的目的,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取之不尽的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好,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需要。

  2、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第799,800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书中讲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说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为剥削者谋利润的经济。不能说是错误的。书里还是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书里讲了高速度、按比例、计划性,等等。这些都是讲马克思主义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

  1、建设社会主义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第2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基础方面的任务,一定会在最近两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只有解决了技术改造方面的这些任务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完全建成。

  毛主席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

  2、拥有机床多少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第44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机器和设备的数量增加特别迅速。例如,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使用的机床的装备程度提高5倍。同时必须看到,机床设备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技术也日益改进。

  毛主席评论说,一九四九年我国拥有机床九万多台,一九五九年增加到四十三万台。日本一九五七年有六十万台。拥有机床多少,这是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机械化水平还很低,从上海就可以看出来。那里机械化劳动、半机械化劳动、手工劳动各占三分之一。

  3、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第41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社会免除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而造成的大量浪费社会劳动的现象,它有可能在企业内部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节约最有效地利用全部资源,发掘增加生产的一切新泉源和新潜力。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目前手工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同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来解决这个不平衡。特别值得注意的,新的技术部门出现以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更加显著,例如,我们现在要搞尖端技术,就感到许多东西不相适应。

  4、技术一发展,劳动组织就要发生变化。第44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劳动技术装备的不断提高,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技术一发展,劳动组织、劳动力的分配就要跟着发生变化。军队也是这样。

  5、长时期内,我国应叫做工农业国。第108、20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的观点时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大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根据统计,我国一九五八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一九五九年计划完成后,估计一定会超过百分之七十。即使这样,我们还可以不宣布实现了工业化。我们还有五亿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如果现在就宣布实现了工业化,不仅不能确切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而且可能由此产生松劲情绪。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的论述时说,长时期内,我们这个国家应该叫做工农业国。即使钢有了一亿多吨,也还是这样。如果按人口平均的产量超过英国,那么,我们的钢产量最少需要三亿五千万吨以上。

  6、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同时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第30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盘机械化得到日益广泛的发展。它走向生产自动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最近苏北发明一种挖泥的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的办法,应该大大提倡。

  7、用四到五个五年计划实现农业机械化。第14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经济的商业结合;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以先进技术设备供应农村,建立城市同农村的生产结合。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曾经说到,要用四个五年计划到五个五年计划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一九五九年以前,我们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兴修水利。一九五九年我国七个省遇到很大的旱灾,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要不减产而能增产,是不能设想的。

  8、“事在人为”,级差地租不完全由客观条件形成。第599,600,57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与使用土地有关的国营企业(国营农场、煤矿、矿山等),由于土地肥沃程度高、煤层或矿石蕴藏丰富,也有级差地租性质的补充收入。和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不同,国营企业的级差地租完全归国家支配。

  毛主席评论说,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事在人为”在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经济条件相同,一个地方“人为”了,结果就好;一个地方“人不为”,结果就不好。例如,在河北省内,京汉路沿线的机井很多,津浦路沿线的机井却很少,同样是河北平原,同样是交通方便,但是土地的改良却各不相同。这里可能有土地利于或不利于改良的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在人为”。同在上海,有的区养猪养得好,有的区却养不好。同在上海属的崇明岛县,原来说那里芦苇多,不利于养猪,现在却看到芦苇多的条件下不但不妨碍养猪,反而有利于养猪。这些说明养猪多少、好坏这件事,同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同“事在人为”是密切相关的。北京昌平县过去常闹水旱灾害,修了十三陵水库,情况改善了,还不是“事在人为”吗?河南省计划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以后再用几年,治理黄河,完成几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事在人为”。实际上,精耕细作、机械化、集约化,都是“事在人为”。

  大冶钢铁厂所需要的煤和铁都比较远。马鞍山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它的劳动生产率比大冶高,成本比大冶低,积累会比大冶多,这就是得到了级差地租的好处。

  关于耕三余一。《项羽本纪》说,刘邦同项羽打仗的时候,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办法,即男子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在家种三年地,有了粮食积蓄,到二十四岁出去当兵。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公积金包括固定生产基金和非生产基金,还包括用来满足公共经济的需要的流动资金。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我们都不算土地的价值。从古以来,没有不被破坏的房屋,但是有不被破坏的土地。我国现有十五亿八千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古人留下来,是人们千秋万代的劳动所经营出来的。到现在我们也是每年把自己的劳动加到上面去。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经济学家们最好能算算土地的价值。

  9、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第313、73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化学日益广泛的发展和化学加工方法的采用,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进步。在苏联,化学工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发展的强大因素。化学化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创造丰富的消费品要求国民经济广泛实行化学化。

  毛主席评论说,对农业,我们现在不提化学化。一是因为若干年内还不可能生产很多的化肥,已有的一点化肥,只能集中使用于经济作物;二是因为提了这个,大家的眼睛都看着它,就不注意养猪和充分利用农家肥料了。农业生产必须依靠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共产主义的物质生产基础将意味着:不仅在工业方面,而且在农业方面,完全实现生产的全盘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农业的化学化可以保证全部农作物得到稳定的丰收。

  毛主席评论说,光靠化学化来得到稳定的丰收,有危险。无机化肥要有,但是如果只靠它,而不同有机肥结合起来,会使土壤硬化。无机肥不如有机肥好。

  10、地球是有限的。第39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苏联在农业生产的配置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苏联东部地区建立了强大的谷物基地,主要是在东部地区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农业生产的配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毛主席评论说,地球是有限的。到了全地球的荒地都开完了,那时只能够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利用海藻这些方面发展。

  (三)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1、中国“是一个大国,自然给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第76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居世界第一,拥有丰富的种类繁多的自然资源,因此它自然给自己提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任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参加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的体系,并享有这个体系的一切好处。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写法可以。要知道这是经过我们同他们争论,才这样写下来的。过去,他们和东欧的一些国家都曾经要我们不搞完整的工业体系。像捷克、日本这些国家,铁矿等资源靠外国,还发展了钢铁工业,我们资源多,怎么能不搞呢?

  2、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第20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八大第一次会议曾说,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又说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两个说法有点矛盾。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一九五八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有二百六十多亿元,一九五九年有三百亿元左右,两年合起来,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总投资五百五十亿元。

  (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第29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中国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论述时说,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在一九五八年正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两次曲折中巩固第715,716,717,71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的矛盾的性质问题的论述时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一九五五年底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同年底到一九五六年春,同三十几个部长谈话,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凑,提出了“十大关系”。当时还看了斯大林一九四六年选举演说,苏联在一九二一年产钢四百多万吨,一九四0年增加到一千八百万吨,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多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后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的问题,提出了多快好省,提出了“促进委员会”,要当社会主义的促进派,不当促退派。还搞了一个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此外没提其他的具体措施。

  一九五六年出现了一个跃进,工作中有一点毛病,于是有人就来一个反“冒进”,资产阶级右派抓住了这条辫子,说我们“全面冒进”,否定社会主义的成绩,举行猖狂进攻。一九五七年六月报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接着周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给资产阶级右派一个有力回击。同年九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林铁同志发言讲多快好省,在会议总结的时候,赞成他的发言,大家鼓掌欢迎,一致同意恢复多快好省、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促进委员会”。十一月在莫斯科修改《人民日报》关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论。这年冬季,全国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的群众运动,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鼓起来了。

  一九五八年春先后在南宁、成都开会,把问题扯开了,批判反“冒进”,确定以后再不准反“冒进”,提出《工作方法六十条》,形成“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的提法。如果没有南宁会议、成都会议,搞不出总路线。五月党的八届二次大会正式通过总路线。同时会议还谈到,总路线虽然基本上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备,还需要制定为总路线所需要的各项具体政策;指出总路线还不巩固,还有一个认识过程,还有一些人怀疑。接着搞具体措施,首先是中央和地方分权,工业分权、财政分权、文教分权。北戴河会议提出钢的产量翻一番,大搞钢铁的群众运动,即西方所说的“后院炼钢”。同时开展人民公社化,以及金门打炮。结果惹翻了一些人,得罪了一些人,他们从心里不满意,要抓我们的辫子。工作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毛病,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饭,几个月几乎吃掉了近一年的粮食;再加上一平二调三收款,刮“共产风”,农民不愿意把猪调出来,自己杀了吃掉,把粮食和副食品的供应弄得紧张起来,日用品有百分之几供应不上。一九五九年的钢产量指标,北戴河定为三千万吨,武昌会议降为二千万吨,上海会议又降为一千六百五十万吨,一九五九年六月再降为一千三百万吨。所有这些都被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抓住。但是,他们在中央反“左”的时候,不提意见,不来反“左”。他们在两次郑州会议上不提,武昌会议、上海会议、北京会议不提,都不出来说话。经过上述会议,中央已经从方针路线上拨正了航向,反掉了当时的“左”倾,指标已经逐步落实了。反“左”必出右。等到形势发展已经到反右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在庐山会议上出来“反左”。

  这些说明,天下并不太平,总路线确实还不巩固。经过两次曲折,经过庐山会议,总路线现在比较巩固了,认识总路线正确的人愈来愈多了。但是,事不过三,还要准备来一次曲折。如果再来一次,就可以更加巩固起来。浙江省有一个材料,说有些公社现在又出现了一平二调的情况。全国都要查查,有没有同类情况,还可能再次出现“共产风”。

  一九五六年出现反“冒进”那次曲折的时候,国际上发生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批评斯大林,发生波匈事件,全世界反苏。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的这次曲折,国际上是全世界反华。我们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引起全世界帝国主义的反对。杜勒斯反对我们的大跃进,说我们搞奴隶劳动;反对我们的人民公社,说公社破坏了家庭。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些人不满意,有些人怀疑。在亚洲,尼赫鲁制造中印边界事件,赫鲁晓夫站在尼赫鲁一边反华。印尼又出现排华运动。国际上的这种斗争还没有结束。同国内一样,在国际上也要准备可能再有曲折和斗争。

  3、写解放后各个方面的历史是个好办法。第15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最初,革命消灭了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各部委都在写解放后十年来各个方面的历史,例如,写解放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历史,这是个好办法。

  (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

  1、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具体化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第369,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前提。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保证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他们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第171,17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要建成社会主义、不断提高生产和人民的福利,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制造消费品部门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的福利创造前提。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话说得对。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与农业,以工业为主导。

  3、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同时必须使农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第677,678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要在更迅速地发展工业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的说法,原则上对。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拿我们的辽宁来说,这个省的工业很多,城市人口已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过去因为总是把工业放在第一位,没有同时注意大力发展农业,结果本省的农业不能给城市保证粮食、肉类、蔬菜的供应,总是要中央从外省往那里运粮,运肉类,运蔬菜。主要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紧张,没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增长较慢。过去我们因为看到这里的工业多,在给他们任务的时候,总是要他们多抓工业。没有了解到,恰恰是因为那里的工业比重大,更应该注意好好地抓农业、发展农业,不能只强调抓工业。工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对农业的要求也就更多了。因此就必须使农业能够和工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加农产品的生产。

  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例如,一九六○年估计可生产钢材一千三四百万吨,拿出十分之一的钢材来搞农业技术改造和水利建设,其余十分之九的钢材,主要还是用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这就是工农业并举了。这样做怎么会妨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发展工业呢?

  4、农业上不去,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第166,890,67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论述时说,蒙古革命是一九二一年成功的,到现在这么多年,人口和牧畜都增长得很慢,同农业没有得到发展有很大关系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的观点时说,农业上不去,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东欧各国过去几年都是这样的。从一九六0年起,我们要增加农业所需要的钢材。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的论述时说,波兰有三千万人口,只有猪四十万头,闹得现在肉类供应非常紧张。看来,波兰现在还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在议事日程上来。

  5、要对农业、轻工业大量投资。第20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人民民主国家一面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一面对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大量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每个国家根据本国各种具体条件来发展某些工业部门,就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迅速提高人民生活福利创造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要对农业、轻工业大量投资。问题是什么叫大量?我们过去也讲是对农业大量投资,但实在说还不像样子。拿一九五九年说,给农业的钢材也只有五十多万吨。原因是我们过去重工业底子太小,钢的产量太少。一九六零年开始,给农业的钢材增加了,以后,还将逐年增加。这才可以说是开始大量投资。

  想多搞一点,“犯罪”不那么严重吧。

  6、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第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积累大批资金。土地改革后,农民不再向地主缴纳大量的地租,这就使他们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以外,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劳动成果来支援工业化。

  毛主席评论说,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工业是由农业有剩余产品开始的。

  毛主席在批注中强调,农民拿出来支援工业化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是剩余的。

  7、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第2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愈来愈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粮食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以及发展着的工业对原料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妨碍了国家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不仅为工业而且也为农业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而在小农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它就没有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来销售各种现代化的复杂农业机械,因为这些机械只有大经济才能大规模使用。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工农业的关系问题,要说工业向农业要求扩大市场,也要说农业向工业要求增加各种工业品的供应。要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工业品,保证农民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8、不实行工农业并举,怎么能行?第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保证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极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统计局的材料,说我国日用品销于农村的占百分之六十三左右。不实行工农业并举,这怎么能行?我们在一九五六年提出工农业并举,到现在已经四年了,真正实行是在一九六0年。

  9、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第3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从1925年到1957年,苏联全部生产资料生产增加93倍以上,而消费品的生产增加17.5倍。人民消费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增长的速度还不能适应居民对这些消费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到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五七年苏联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了九十三倍,消费资料生产增长了十七点五倍,问题是,九十三同十七点五的比例,是否对发展重工业有利。这么多年来,消费品生产只增长了那么一些,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讲“物质刺激”呢?要使重工业迅速发展,就要大家都有积极性,大家都高兴。而要这样,就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

  在农业区,我们也要搞工业。

  10、我们还要逐步地从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第17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要保证工业有能够掌握和充分运用这些技术的熟练工人和专家干部。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农业获得新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农村后备劳动力,是保证工业得到干部的主要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这几句话说得对。现在我们有些城市办了人民公社,吸收了大批的人员参加生产,这就增加了劳动力。现在我们还要逐步地从农村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有了人民公社以后,这个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现在帝国主义不说我们不行了,也开始承认人民公社不会垮台了,但是他们还说我们的公社不好,说公社就是奴隶劳动。

  11、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积累。第4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认为价格应当丝毫不差地符合于商品的价值。问题不在于使价值规律具有广阔的活动场所,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而在于把这个规律用作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经济杠杆。

  毛主席评论说,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多为重工业创造一些积累,从长远来看,对人民是有利的。只要农民和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家在买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方面赚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就会赞成,不会反对。农民自己已经提出了农业支援工业的口号,就是证明。当然,赚钱不能过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不能够完全等价,但要相当地等价。列宁和斯大林都说过,在社会主义时期,农民要向国家“进贡”。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是积极“进贡”的,只有富裕中农里面的百分之十五的人不高兴,他们反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一套。

  12、我们要大量发展养猪事业。第25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规定,到1962年谷物的产量要达到25000万吨(1957年计划为18160万吨),皮棉为240万吨(1957年计划为160万吨),猪的总头数要达到25000万头,比1957年增加12200万头。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要大量发展养猪事业,第一步争取全国平均每人一头猪,第二步争取全国平均每亩耕地一头猪。城市要在所属的郊区、县大量发展养猪,争取猪肉基本自给,不能只是指靠乡村农民供应,这样做,会反过来促进全国农村大大发展养猪。

  13、教科书对我国并举方针的歪曲。第37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对以狭隘的消费观点对待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表现为:忽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必要性,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必须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甚至主张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比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发展得更快。

  毛主席批注:是对我们的并举方针的歪曲和攻击。

  14、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第67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的经济规律并不排斥在个别时期,为了提高落后的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部门,消除它们的落后现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调现象,加速这些部门的发展。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作的这个补充,看来不加不行。

  不只是局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

  15、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第680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必须合理地分配投资,使重工业和轻工业不论何时都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了重工业和轻工业,没有讲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16、炼钢有两个问题:矿石,铁路。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如果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要求,就能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生产不断增长。

  毛主席评论说,一九五八年秋天,我们的计划部门提出了一九五九年生产三千万吨钢的要求,但是没有计算矿石能否供应,轧钢设备是否平衡,运输能力是否适应,结果弄得很紧张。过去我们在革命战争中,曾经说过,人是要吃饭的,人是要用腿走路的。看起来,炼钢也有这两个问题,它吃饭就是吃矿石,它走路要靠铁路。

  17、党组织不挂帅,要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是不可能的。第400,4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有计划的经济管理,就是集中的有计划的领导经济同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创造积极性相结合,同地方经济机关、党组织、苏维埃机关、工会以及各个企业在制定计划和争取完成、超额完成计划方面的必要独立性和广泛主动性相结合。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把党组织放在地方经济机关之后,地方经济机关成了头,它又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这就使地方党组织不能在当地挂帅。党组织不挂帅,要在当地充分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发挥广泛主动性,是不可能的。

  18、如果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第543,54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在基本建设中,巩固经济核算制,缩短建设期限,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反对分散建设资金,如果说建设单位搞得过多,因而都不能按期竣工,这当然是要反对的。如果因此就反对建设中小型企业,那就不对。我国新的工业基地,主要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量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今后钢铁工业在建设一些大型基地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中型和小型的钢铁基地。过去的中小型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拿一九五九年来说,全国全年生产的生铁是二千多万吨,其中一半是由中小型生产的。今后中小型钢铁企业对钢铁工业的发展还要起很大的作用。许多小的会变成中的,许多中的会变成大的,同落后的会变成先进的、土法的会变成洋法的一样,这是客观发展的规律。

  19、“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央和地方同时并举的方针。第71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观点时说,在工业建设方面,搞小型企业,土法生产,这两条首先是钢铁工业部门提出来的,也是他们首先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多搞钢铁。“十大关系”中还没有这两条,但是中央和地方同时并举这个方针,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因素。实行这个方针,就必然引出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土法生产同时并举这两条来。因为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开始时主要靠中小型企业和土法生产。

  20、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第24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斗争问题的观点时说,教科书没有提我们的人民公社实行工农业并举,只说公社的多种经济中,包括地方性的辅助性的手工业。实际上我们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计划安排,广泛地发展半机械化的到机械化的社办工业。

  21、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第31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战后时期,苏联的许多工业部门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苏联钢铁企业、在机器制造业、化学、造纸、炼油及其他工业部门中,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还不一般地提自动化。机械化要讲,但也不要讲得过头。机械化、自动化讲得过多了,会使人们看不起半机械化和土法生产。过去就曾经有过这样的偏向,大家都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机器,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看不起土的、半洋半土的,看不起中小的。提出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后,这个偏向才被克服。

  22、在沿海省份建设新的工业。第186,187页

  毛主席在评论(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苏联工业化的成就的观点时说,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

  23、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第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在保证积累的增长方面无可争辩地优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发展的计划性,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切为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争取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跃进,就全国来说,能够大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由于要增加很多新的生产单位,也就要吸收很多新的劳动力。

  24、我们实行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方针,主要是为了高速度。第204,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给工农业各部门以技术装备的基础)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的。同时,根据原料、财力和市场的需要,采取了发展轻工业的各种措施。

  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的就业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没有正确反映我们的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的思想。因为我们实行这样的方针,不只是由于技术落后,人口众多,要求增加就业。我们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大量地发展中小型企业,在洋法生产的主导下,普遍地采用土法生产,主要是为了高速度。

  (六)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1、我们现在就是要“开足马力奋勇前进。”第17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2、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第1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工业化的速度对于苏联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原来的工业越落后,速度问题也越尖锐,不但国与国之间比较起来是这样,就是一个国家内部,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比较起来也是这样。例如,我国的东北和上海,因为那里的工业基础比较好,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相对地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而又迫切需要发展的地区,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却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资二十二亿元,其中包括资本家投资二亿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万,现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调出几十万人外,还有一百多万,只比过去增加一倍。这同一些职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较,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工业基础差的地区的速度问题更加尖锐。

  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第1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维埃国家仍旧是小农国家,其中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必须在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在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集体劳动的基础上改造分散的私有制的农民经济,使资本主义丧失在小商品生产中的基地。因此,必须迅速发展重工业。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了政治环境要求高速度,没有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这是一种片面性。如果只有需要,而没有可能,那怎么能高速度呢?

  4、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第685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社会产品的销售问题。社会主义生产不会遇到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销售困难,因为居民福利的增长造成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断扩大。然而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就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呢?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进行得比较彻底,尽力肃清资产阶级的一切影响,破除一切迷信,把人民群众从各方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现有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如果其中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公社,在统一领导、计划安排下,利用当地的各种工业资源,办起各种形式的“小洋群”、“小土群”工业,包括钢铁的“小土群”,那就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5、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第34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改进对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是一项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业在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大跃进。

  看到“革命”两字就高兴。他们也有大跃进,大跃进上了教科书就好办了。但是,新的增订本又改成了“巨大的发展”。

  (七)实行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

  1、教科书不讲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第801页

  教科书说(结束语),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领导千百万劳动群众自觉地进行创造活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社会向共产主义前进。

  毛主席评论说,书中不强调政治挂帅,反复强调物质刺激,引导人走向个人主义。书中有时也讲发动群众,也引了一些列宁关于发动群众的好话,但是没有展开,不敢像我们这样大搞群众运动,不讲两条腿走路。这事情也确实很难。

  2、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第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劳动者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

  毛主席评论说,列宁这句话:“社会主义是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合乎列宁主义呢?教科书在引用这句话以后,讲要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直接地和积极地参加生产的管理,参加国家机关的工作,参加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部门的领导”。也讲得好。但是,讲是讲,做是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3、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第19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192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十一月全会在谈到国家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时曾经强调指出:“鉴于必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中央全会指出,只有加速发展工业和实行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才能解决这些任务。”。

  毛主席评论说,联共中央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全会决议里面的这些话,很好。我们现在就是执行这个决议。斯大林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指靠,只有靠群众,所以他们要求党和工农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后来有了一点东西了,就不再那么靠群众了。

  4、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会造成损失。第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巨大的意义。要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采用流水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用行政命令办法搞建设,搞革命,例如依靠行政命令进行土改、合作化,会造成减产的损失。这是因为不发动群众的缘故,不是因为突击的缘故。

  5、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第40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群众积极参加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斗争,这是加快共产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6、人口的多少是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因素。第4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建成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多少是个因素。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发展最快,有六千多万人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八)自力更生、厉行节约

  1、我们主张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第75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六章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的分工可以使各个国家彼此取长补短,节约财力和人力,消除国民经济中个别部门的不必要的平行发展,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每个国家都可以集中自己的人力财力来发展在本国有最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有生产经验和干部的部门。而且个别国家可以不必生产能靠其他国家供应来满足需要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在工业中达到合理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在粮食和原料生产上达到最适当的分工。

  毛主席评论说,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

  2、搞大的洋的方面也不能指靠人家。第20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政策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给工农业各部门以技术装备的基础)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的。除了建设大型企业外,还规定广泛地发展中小型企业,这是由于国内技术经济十分落后,人口众多以及与此关连的就业问题。

  毛主席评论说,就是在搞大的、洋的方面,我们也不能指靠人家。一九五八年提破除迷信,自己动手。经过一九五九年春夏的一段反复,证明自己来搞,是可以做好的。

  3、厉行节约,积累物力财力。第181,18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过去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很落后)的工业化,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苏联建立重工业,要付出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为了积累必要的资金来建设新工厂,必须在经济中厉行节约。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把厉行节约,积累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当成只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要做的事情,这是不对的。难道困难少了,就不需要厉行节约了吗?资本家一方面在生产上注意节约,另一方面在消费上却极为浪费。

  4、合理和节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第3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没有浪费社会劳动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来保证社会劳动及其成果得到合理而节约的使用,社会主义也是不可想象的。

  毛主席评论说,合理和节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今天看来是合理的、节约的事情,过一个时期,由于新的条件,又成为不合理、不节约的事情了。

  (九)要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争取把大跃进继续下去

  1、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第71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问题的观点时说,人类历史一百万年中,资产阶级的三百年,是一个大跃进。无产阶级为什么不能大跃进?我们的任务是要争取把跃进继续下去,要把全国人民的干劲长期保持下去。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二十九日,毛主席对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做过两次修改,正式公布的一节全文如下:

  “第三,实行技术革命。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么?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要采用先进技术,必须发挥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搞科学试验。外国一切好的经验,好的技术,都要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采用新技术必须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相结合。必须实行科学研究,教学同生产相结合。”

  其中“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这段话,全是毛主席在十二月十三日加上的。――编者)

  2、穷,就要干,要革命,要不断革命。第685,68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比例失调现象的观点时说,“穷是动力”,这句话讲得很对。因为穷,就要干,要革命,要不断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也一定会发生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越往西越富,革命也越困难。我们因为穷,人口那么多,东西那么少,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有现在的这样一种干劲,这样一种朝气,而且一定要长久保持下去。

  3、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逼着我们努力,。第427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地位问题的观点时说,人这种动物有一种毛病,就是看不起别人。只看见自己的长处,看不见别人的长处;有了点成就的人,看不起还没有成就的人。大国富国看不起小国穷国。西方国家历来看不起俄国。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这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这么一点钢,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低,有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们,对我们有好处,逼着我们努力,逼着我们进步。

  4、我们的任务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超过英国美国。第685,684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和可能出现的比例失调现象的观点时说,对我们一九五九年的新闻公报,《纽约时报》的评论说:中国比苏联优越的地方有四条:一、中国可以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苏联那时没有这种帮助,它当时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二、中国的合作化搞得快,没有造成损失;三、中国的劳动力多,而且用人民公社这种“集中营”的方法组织起来了,拿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多,而且在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下高度地组织起来了;四、中国是后进的国家,可以接受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是一切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优越条件。这个评论比较客观,看起来同我们的想法差不多。我们的任务是经过一二十年到几十年的努力,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首先超过英国,然后超过美国。即使达到了这一点,按人口平均,还相距很远。

  毛主席评论说,美国康伦公司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常用自己驳掉的论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个报告对中国政策的结论是采取一条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不承认中国,但是要同中国接触,通过接触,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报告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工业革命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5、找一个国家来比赛,很有意义。第42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战后时期,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以资本主义梦想不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地向前发展,可是在同一时期,美国却遭受到1948―1949年和1953―1954年两次经济危机,结果生产下降,失业增多,而从1957年底开始,美国又发生了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各国的新的生产过剩危机。

  毛主席评论说,找一个国家来比赛,这个办法很有意义。这是政治鼓舞,不是物质刺激。我们提出赶英国,第一步按主要产品产量来赶,下一步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来赶。造船业、汽车制造业,我们还比他们落后得很远,我们一定要争取赶过他们。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有四百万吨商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船队怎么能行。

  6、我国也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第205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地物质基础)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的观点时说,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拿汽车来说,我们这样的大国,最少应该有三四个像长春汽车厂那样的制造厂。

  (十)提高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是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第12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生产不断地和有计划地发展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中,劳动生产率都是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高,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高,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高,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又比资本主义高得更多。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不同的是,在阶级社会里,有时下降,有时中断,有时上升。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在危机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就下降。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如果不遇到特殊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下降的现象。

  2、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第44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为了保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增加国民经济投资和固定基金,加快劳动机械化的速度,不断地、与生产密切相结合地发展技术和科学思想,研究和利用国外的技术成就。机器和生产过程的经常的技术革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无穷的泉源。

  毛主席评论说,上面的前两段讲得还好。看了第三段,知道政治经济学不能不接触生产力方面的问题,这里讲了一点道理。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

  3、关于无形损耗的问题第5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有人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机器似乎只有有形损耗,而没有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无形损耗,这种论断在实际中就造成了折旧定额偏低,因而阻碍了固定基金的更新。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无形损耗的问题,不是它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而是社会制度的不同,使无形损耗产生不同的后果。

  4、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精神作用。第448,529,53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资源,经常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可以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列宁指出,要建成社会主义,并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老是引列宁的这句话作为他们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根据,我们要找出一些列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即书中所谓精神鼓励的话来。

  5、只提文化技术水平,不提思想政治觉悟。有问题。第74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工人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而庄员提高到农艺师的水平时,就会使劳动生产率达到能保证一切物质资料十分丰富的新高涨。

  毛主席评论说,有问题。只提文化技术水平,不提思想政治觉悟。

  (十一)合理安排劳动力,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

  1、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第69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社会主义积累的增长而增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消灭,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

  毛主席评论说,就是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

  2、合理安排妇女就业。第27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在苏联,妇女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在实际上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

  毛主席评论说,医生、教师,服务行业和邮政这类工作,尽可能都让妇女去做。

  3、关于退休问题。第5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在苏联消灭了失业,工人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就业。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因此工人得到的每一工时的工资就较高。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退休问题。男人六十岁、女人五十五岁就要退休,这个制度不一定好。五六十岁的人,正是好做工作的时候,退休了,一点工作也不做,对自己身体和思想都不好。老年人如果身体支持不下来,可以少做些工作,也比完全退休好。

  4、人口增加要有计划。第69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已经完全失去效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和人民福利的不断增长,使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

  毛主席评论说,人口增加总要有个限度,要有计划。

  (十二)计划是意识形态,它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发展的快慢,有着很大的作用

  1、计划对经济发展具有多么大的作用。第186,18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毛主席评论说,过去我们计划规定沿海省份不建设新的工业,一九五七年以前没有进行什么新建设,整整耽误了七年的时间。一九五八年以后,才开始在这些省份进行大的建设,两年中得到很快的发展。这就说明,像计划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展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

  2、计划要以经济规律为依据。第382,3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要求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要服从社会的统一计划领导,遵守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种成分之间的比例。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比例经常遭到破坏相反,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计划性,根据列宁的定义,这种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认为对比例关系的认识,不要有个过程,不要经过成功和失败的比较,不要经过曲折的发展,这都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个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看透的。教科书说,“计划性意味着经常地自觉地保持着比例”。这里的“经常”、“自觉”,如果当作任务来提,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个任务是不容易的。斯大林说过,苏联的计划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反映了规律的要求。

  不以规律为计划的依据,就不能使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发挥出来。

  要经常保持比例,就是由于经常出现不平衡。因为不成比例了,才提出按比例的任务。平衡了又不平衡,按比例了又不按比例,这种矛盾是经常的、永远存在的,教科书不讲这个观点。

  3、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第3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正确地计划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首先是掌握并善于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话讲得好。“社会主义计划化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这个当做任务来提,是对的。问题在于能否掌握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于是否善于利用这个规律,能利用到什么程度。

  4、政治挂帅,提高居民的觉悟程度。第19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在论述改造俄国经济制度的正确途径时指出:“一般说来,这种办法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由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

  毛主席评论说,列宁的这段话,讲得很好,可以用来辩护我们的做法。他讲到“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我们的政治挂帅,就是为了提高居民的觉悟程度。我们的大跃进,就是实现这种计划或那种计划的尝试。

  5、应加上发展的高速度。第38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外环境。根据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并确定国民经济的比例。

  毛主席评论说,应加上发展的高速度。

  6、合同就是计划。第59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农产品采购计划办法时说,计划第一,合同就是计划。

  (十三)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永远存在,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满足

  1、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第421,42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各国的工业生产都高速度地发展,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都正在胜利地完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国间计划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和繁荣文化的巨大可能性。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使不平衡得到调节,但是不平衡并不消失。“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因为消灭了私有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经济,所以就有可能自觉地掌握和利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个客观规律,以造成许多相对的平衡。

  计划工作中的各种平衡表,也是暂时的、过渡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能设想,有一种平衡表是没有条件的,是永远适用的。

  2、教科书没有研究矛盾。第416,4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必然加深生产中的比例失调现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保证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科学和技术。

  毛主席评论说,技术的发展是这样,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教科书没有接触到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说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点波浪也没有,这是不可能设想的。

  教科书关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规律这一章写得很长,但是没有提出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在其他的问题上,他们也没有研究矛盾。例如,数量和质量,产值和品种,都没有当做对立的统一来研究,这表明他们没有运用辩证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不能完全否定突击。第466,46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采用流水作业法等措施改进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就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作业法,以及实行其他各种措施。

  毛主席评论说,“要同突击现象作斗争,要按预定进度表均衡地工作”。根本否认突击、赶任务,讲得太绝对了。预定进度表不一定完全反映实际,一切都机械地按照预定进度表执行,就会妨碍生产。

  不能完全否定突击。我们这次读书就是突击。书出了好几年,我们没有读,这次花点时间读完,还不是突击?突击和不突击是对立的统一。在自然界中,和风细雨和疾风暴雨,波浪的起和伏,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方面的技术革命,也常常发生突击的问题。比如,一个工厂里的某一个车间,技术革新之后生产大发展,其他车间跟不上,就需要突击。农业生产要抢季节,唱戏要有高潮,否定了突击,实际上是不承认高潮。苏联要赶上美国,我们想不用苏联那么多的时间达到苏联那样高的水平,这些也都是突击。
dlj020
dlj021
dlj021
dlj021
dlj021
dlj021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八、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断地改进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大有文章可做。第806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中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的性质总还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可是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2、在劳动生产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31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生产力的不断迅速增长,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这种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场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的增长,反过来也会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这样在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沿着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向前发展着。
dlj023
dlj023
dlj023
dlj023
dlj023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十、积累和消费,消费品的分配

  (一)积累、扩大再生产

  1、积累的比重大一些是否有危险。第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资料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财富。构成国民财富的物质资料,按来源可以分为积累的劳动产品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财富。按它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一九五七年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一九五八年占百分之三十六,一九五九年占百分之四十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可能一九五九年增加得多了一点,比重大了一些。我们过去有过一种怀疑,苏联也有这样说法,就是说,积累比重太高了有危险。这个问题要看生产增长的情况。如果生产增长得很快,在这个基础上,即使积累的比重大一些,人民生活还能够逐步改善,也可以是没有危险的。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第683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程中不会发生国民经济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毛主席评论说,这最后一句话讲得不对。拿我国来说粮食不能说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后备,苏联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应该改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这是一个任务,不能说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已经解决了。

  3、所谓后备还有剩余的物资。第3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物资后备、财政后备和劳动后备对于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所谓后备,就是除了正常的供应以外,还有剩余的物资。

  4、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第642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苏联的国家预算收入总额,1957年为6073亿卢布。1957年的预算收入比支出多196亿卢布。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过去多年中,曾经发生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的问题。

  5、储备过少不好。第54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要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就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要经常反对过多地(超定额地)储备原料、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毛主席评论说,过少不好。我们过去曾因“库空如洗,市场紧张”,引起两次所谓反“冒进”。

  6、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第33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的劳动,它创造剩余产品,即为社会的产品,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劳动者自己掌握政权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的劳动同为自己的劳动一样,对劳动者是客观必要的。

  毛主席评论说,为社会的产品也要分析,一部分是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另一部分是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和福利保健事业的,其目的是增强人的健康,提高人的文化,养育后代,以便扩大劳动力的后备。这一部分可以说是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还有一部分,是用于国防这类公共消费的,是非生产性的,但它是为了保证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教科书没有作这样的分析。

  (二)企业纯收入的分配。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由于经济核算制不断巩固,国营企业的纯收入在该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流动资金,保证基本建设资金),改进生产,奖励企业工作者,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越来越大。这就使企业及其全体工作者从物质上更加关心经济而有效地利用资金,提高生产的赢利。

  毛主席评论说,这种办法会造成苦乐不均,企业在这方面的权限不能太大。第55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实际上是由全体人民的劳动建立的,按其性质来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毛主席评论说,集体农庄的公积金,主要是靠庄员的劳动。为什么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第580页

  (三)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

  1、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第3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主义生产关系),利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是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必要条件。这种规律的作用,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执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计划,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前面说基本经济规律是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发展方向的规律,这里又说个人物质利益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决定性动力”,这不是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吗?而且后一种说法把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很大错误。

  2、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第50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生产必须服从全面满足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目的。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的增长和完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

  (四)批判个人物质刺激

  1、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第462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竞赛一节时说,一不死人,二不使身体弱下去,并且逐步略有增强,这两条是基本的。有了这两条,其他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努力奋斗。要使人民有这样的觉悟。教科书对于为前途、为后代总不强调,只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常常把物质利益的原则,一下子变成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有一点偷天换日的味道。他们不讲全体人民的利益解决了,个人的利益也就解决了;他们所强调的个人物质利益,实际上是最近视的个人主义。这种倾向,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队伍中的经济主义、工团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表现。历史上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英勇牺牲,他们也不是为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为他们这个阶级的利益,为这个阶级的后代的利益。

  2、片面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第40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六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经济杠杆运用得越多,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组织、掌握现有技术和采用新技术的物质鼓励因素运用得愈多,这种斗争所收的效果就愈大。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很多地方一有机会就讲个人物质利益,好像总想用这个东西来引人入胜。钱能通神。这本书没有体系,可是在这点上却有体系。他们说,这个问题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那个问题也和个人物质利益有关。似乎离开了个人物质利益,就什么事也办不成。试问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物质鼓励出来的吗?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种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一句话是讲要尽最大努力来生产。为什么把这两句话分割开来,总是片面地讲物质鼓励呢?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者就成为不战斗的了。

  3、赫鲁晓夫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简直不像样子。第475,68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从强制的重负变为光荣的事情。但是,劳动还没有像将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第一生活需要,因此物质刺激还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阶段,工人和集体农民的劳动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熟练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还存在着本质差别,因此,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说,苏联比资本主义更注意个人物质刺激。这种说法简直不像样子。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观点时说,赫鲁晓夫所接受的遗产中,有两件事情很不好,一件是命令主义太深,一件是干劲不足。赫鲁晓夫除了物质刺激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想其他的办法。

  4、教科书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第333,33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主义保证社会各个成员的个人利益能够同全民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违反这一原则,必然产生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个人利益和全民利益的“这种结合是用按照社会成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方法,贯彻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来实现的”。这里没有讲必要的扣留,而且把个人利益放在这种结合的第一位,就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片面化了。

  5、“精神鼓励”过头了也会变成个人主义。第42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个劳动者如果工作得好,在改进生产方面发挥主动性,他就会受到尊敬。这一切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前所未有的对劳动的新的社会刺激.社会主义使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深切地关心自己的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社会主义社会要有“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精神鼓励”拿老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尚贤”,但“尚”得过头了,也像“物质鼓励”过头了一样,会变成个人主义。

  6、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一定要出毛病。第135,136,51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利用工人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是国营工业高涨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日益使工人和职员的工资与每一个工作者所消耗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适应。这就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起来,一定要出毛病。他们的工资政策是以计件为主、计时为辅,我们则以计时为主、计件为辅。计件工资的毛病,是增加新老工人之间、强弱劳动力之间、轻重劳动之间的矛盾,助长工人为“五大件”而奋斗的心理,使人们不是首先关心集体事业,而是首先关心个人的收入。北京有一个工厂的仓库,从计时工资改变为计件工资后所引起的变化,有个材料,值得看看。这个材料还说明计件工资制也妨碍技术的革新和机械化的发展。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关于计件工资问题的观点时说,这里说,在生产自动化的情况下,不宜于实行计件工资,可是前面却说“广泛采用”计件工资,这是自相矛盾。

  我们是实行计时工资制加奖励。这两年的年终跃进奖就是这种奖励。除了少数人如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工作人员不发以外,其他的职工都普遍发。按照劳动的多少、好坏,谁发多,谁发少,由每个单位的职工评定。

  7、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的教训。第670,67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以往劳动的成果的那部分国民财富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增强。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毛主席评论说,这句话讲得好。在波兰这个问题现在成为很大的问题。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增加工人工资,结果工资增长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他们不注意提高工人的觉悟。工人只想多要钱,不好好干,生产情绪不高,造成了吃老本、不能增加积累的严重状况,逼着他们现在不得不出来反对物质刺激,提倡精神鼓励。哥穆尔卡也说,钱收买不到人心。赫鲁晓夫一直到现在强调物质刺激,可以预计,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他开了很多支票,高薪阶层当然满意,广大工人农民要求兑现而不能兑现的时候,就会被迫走到强调物质刺激的反面。

  8、强调物质刺激,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党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在集体农庄这一章里,特别强调物质刺激,可能是有原因的:过去国家从农民那里拿得太多了。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反面,又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大注意集体利益。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己的反面。

  9、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绝对化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第42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资本主义利用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和物质刺激来扩大对劳动者的剥削,以便尽可能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物质刺激则使生产增加,有利于改进工作者的物质状况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上说,物质刺激“使生产增加”。但是物质刺激不一定每年都增加。人不一定天天、月月、年年都要靠物质刺激。在困难的时候,只要把道理讲通了,减少一些物质刺激,人们一样要干,而且还干得很好。教科书把物质刺激片面化、绝对化,不把提高觉悟放在重要地位,这是很大的原则性错误。拿八级工资制来说,他们不能解释同一级工资中间,为什么人们的劳动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比如说,都是五级工,可是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好,有一部分人就干得很不好,有一部分人干得大体上还好。物质刺激都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照他们的道理,这是解释不通的。

  10、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更不能当作决定性动力。第431―4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工作者从个人的物质利益上关心劳动结果是刺激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利用每个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对劳动结果的关心是社会主义经营的根本方法之一。

  毛主席评论说,“决定因素之一”、“根本方法之一”,这个提法可以赞成。但是当作决定性动力,就不对了。要保证人们吃饱饭,然后人们才能继续生产。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物质利益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总不是唯一的原则,总还有另外的原则,教科书中不也是常说“精神鼓励”原则吗?

  11、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第461,46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还有这样的意思,竞赛所以能成为最大的动力,还靠物质刺激这一条。他们老是提物质刺激,原因是政治太弱。

  12、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高薪阶层和富裕农民阶层有利。第27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苏联宪法不仅仅是宣布劳动者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而且采取多种措施,来保证这些权利。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就创造了保证劳动者实际享受各种权利的牢固的经济基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就表现在这里。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有个高薪阶层,在农村中还有富裕农民阶层。对这些人来说,保持和扩大物质刺激,对他们是有利的,取消物质刺激对他们不利,他们就会进行抵抗。

  (五)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1、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第475、1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前提是:用适当的方法把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使从事生产的工人和企业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必须实行物质奖励来提高工作者的熟练程度。社会主义企业中的工作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毛主席评论说,这本书在谈到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少地方只讲个人的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如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我们农村的房屋还很不像样子,要有步骤地改变农村的居住条件。我们居民房屋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房屋,主要应当用集体的社会的力量来搞,不应当靠个人的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在争取国家工业化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评论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这本书在不少地方只讲个人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不讲公共的文化福利事业。这是一种片面性。

  2、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包括个人财产和公共财产。第331,33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所有权普及于他们的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归劳动者享受的消费资料,一部分是个人财产,一部分是公共财产,如文化教育、公共医疗、体育等设备,以及如像西湖这样的游览地区。而且,这一部分公共财产,会愈来愈多。当然,这一部分也归劳动者享受,但它不是个人财产。如果把这两部分统统说成是劳动者的个人财产,是不对的。

  这里把劳动收入、储蓄、住宅、家庭日用品、个人消费品及其他日常设备等并列起来,不好。因为储蓄等类东西,都是从劳动收入转化过来的。

  (六)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工作者是否勤勉决定于政治觉悟的高低。第43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一个工作者如果具有高度技术或更为勤勉和积极主动,他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出较多的产品。这就是说,生产工作者的报酬也不可能一样,而应当符合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不然,对于劳动者就不会有提高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刺激作用。

  毛主席批注:这个原则对。

  毛主席评论说,工作者是否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决定于政治觉悟的高低。有的人文化技术水平高,可是不勤勉,不积极主动;另外一些人文化技术水平虽然低些,可是更为勤勉,积极主动。原因就是前一部分人觉悟低些,后一部分人觉悟高些。

  (七)“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我们的工资制度,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1、“彻底实行按劳分配”,带来个人主义危险。第18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关于经济核算的论述时,针对教科书“彻底采用经济核算,彻底运用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把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同社会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的论断,毛主席说,“彻底”两字,带来个人主义危险。

  2、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第198―19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利用各种形式的工资制,反对平均主义,这些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毛主席评论说,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

  (八)教育人民,要把个人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从集体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要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而努力奋斗。

  1、公私兼顾,先公后私。第57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从1953年起,社会主义农业加快了发展速度,这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结果,是党和政府为加强集体农庄和庄员对发展集体农庄生产的物质刺激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的结果。

  毛主席评论说,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2、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第43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付给职工劳动报酬、分配集体农庄收入、组织经济核算、规定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等等的时候,物质利益的原则得到极广泛的应用。

  毛主席评论说,物质利益也不能单讲个人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还应当讲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应当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他们现在强调的是个人、暂时、局部的利益,不强调集体、长远和全局的利益。

  3、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第807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只看到足下,不想到前途,不想到远景,那还有什么千里旅行的兴趣和热情呢?

  4、缩短工作日和免费分配。第52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苏联工人的实际收入比革命以前增加这么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苏联的工作日比革命前的俄国大为缩短,因此工人得到的每一工时的工资就较高。

  毛主席评论说,关于缩短工作日的问题。鞍钢有的生产单位,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三班制改成四班制,六小时比八小时的效率还高一点。原因是精力更集中。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在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资产阶级曾经做过调查,证明八小时工作比更多时间的工作,效率更高,这样对资本家更有利,他们也就赞成了。

  教科书最近的增订本,加了免费分配的意思,并且说这部分会愈来愈扩大。这个意思好。这种免费分配,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5、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第180,1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在极短的历史时期内建立重工业,就要求苏联人民在初期忍受一定的牺牲。苏维埃国家把大量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因而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内以高速度发展人民消费品的生产,从而在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上造成了困难。

  毛主席评论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6、学文化,学技术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5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这是劳动者的熟练技能所应得的。这就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促使非熟练工作者不断上进,以便进入熟练工人的行列。这个意思就是说,为了多挣钱,就来学文化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个人进学校,学文化,学技术,首先应该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工业化,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集体利益,而不应该是为了得高工资。
dlj023
dlj022
dlj022
dlj022
dlj022
dlj022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九、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一)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

  教科书说(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财政体系依靠工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商品流转的扩大。同时,财政对于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发展,也给以积极的影响。

  毛主席评论说,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第637页

  (二)商业和市场管理

  1、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比较节省。第613页

  教科书(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说,在苏联,经营人民消费品的商业有下列形式:(1)国营商业,(2)合作社商业,(3)集体农庄商业。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是国营、合作社营两套系统。我们实际上是一套,即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这不仅好办事,而且比较节省。

  2、我们对商业的监督。第61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公共监督对于改善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工作,具有很大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对商业的监督,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这一套。

  3、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第630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纯收入是由劳动创造的:第一,是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第二,是社会主义生产人员的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生产就不能转化为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

  4、我们对市场的管理。第137,13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通过有系统的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毛主席评论说,我们对市场的管理,对三类不同的物资采取三种不同的办法。第三类物资,允许人民公社和农民在集市上出卖,价格由国家管理,规定一定的幅度。这种办法,对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有好处。

  5、苏联集体农庄市场的自由太大了。第496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集体农庄市场上的价格是在供求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对集体农庄市场有调节。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那里的集体农庄市场的自由太大了。说对这种市场的价格只用国家的经济力量来进行调整,这还不够,还要有领导,有控制。如果不控制,投机者就要大赚其钱。我们初级市场的价格由国家规定一定的幅度,不让小自由变成大自由。(三)关于商品的价值和使使用价用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第48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值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但会产生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主席评论说,使用价值和价值,首先要有使用价值,要产品质量高,否则卖不出去,价值不能实现。当然,价值过高了也卖不出去。有些地方的粮食,从使用价值来看,同别的地方的粮食是一样的,但是收购价格定得太低,农民很不高兴。

  2、计算劳动的两种形式。第70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共产主义的确立,社会将逐渐用工作时间直接计算劳动,而不再采用价值和价值的各种形式了。

  毛主席评论说,现在计算劳动,采取实物计算和价值计算两种形式。实物计算形式,例如多少万吨钢,多少千匹布,多少立方土,等等,比价值计算形式,更易为人们所了解。

  3、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第804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后对全书做总体评价时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虽然还有两重性,但是,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由于劳动力已经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商品的两重性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的两重性,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再被商品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如果照抄马克思的方法,从商品出发,从商品的两重性出发,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反而可能把问题模糊起来,不容易使人了解。

  (四)工农业产品的价格调整的实质

  1、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第49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正确计划工业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的必要条件。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认为价格应当丝毫不差地符合于商品的价值。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价格时应适应消费品市场价格的行情波动。实质上这样的立场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优点之一――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消灭生产中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

  毛主席评论说,总之,我们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约束社会集团购买力,国庆期间嘱咐大家不要抢购商品,这就是计划。当然,价格问题是我们要注意的。前几年我们曾经提高了生猪的收购价格,对于发展养猪有很大作用,但是,像现在这样的大量的普遍的养猪,主要还是靠计划。

  2、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第52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的降低人民消费品价格的政策和提高货币购买力,是实际工资不断增长的巨大因素。苏联1947年到1957年间,降低日用品零售价格的结果,使这些价格的总水平差不多降低了56.5%,因而使居民得到了很大收益。同一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物价上涨,据官方统计,生活费指数在美国增加了26%,在英国增加了62%。

  毛主席评论说,这两小段中,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个是消费品价格的问题。教科书说他们的办法是降低物价,我们的办法是稳定物价,一般的不涨也不降。我国工资水平虽然比较低,但是普遍就业,物价低,房租低,不收所得税;前几年发了公债,现在停发了,职工的生活并不坏。究竟是不断地普遍地降低物价好,还是一般的不涨不降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另一个是轻重工业品的比价问题。他们是重工业品价格低,轻工业品价格高。相对说来,我们是轻工业品价格低,重工业品价格高。为什么这样,究竟怎样才好,也值得研究。

  3、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48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量”。长春汽车厂现在能够生产二三万辆,将来能够生产十几万辆。从使用价值来看,每辆汽车都是一样的。但是从价值来看,将来生产多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辆汽车所包含的价值量就比现在大大降低了。

  4、轻、重工业品的价格比率问题。第560,56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重工业和农业所创造的很大一部分集中的纯收入,也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燃料、原料)的价格的调整,先转入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再以“周转税”的形式缴给国家。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重工业品的批发价格定得低,可能有它的经济原因,这就是他们的重工业机械化水平高,工人用得少,产品成本低。也可能是重工业是在命令主义的方法下建设起来的,大家不那么关心,不那么积极,又不提高觉悟,结果使搞重工业的人感到横竖是国家的事情,谁也不愿意、不用心去搞经济核算,结果使重工业不能赢利,需要国家补贴。

  他们的轻工业品的价格高,会不会使这种产品的市场不能迅速扩大?如果不能迅速扩大,那么,这样总的算起来,积累的资金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反过来,妨碍重工业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要好好研究。要做调查,找些人谈谈,也可以考虑派个代表团去苏联研究研究。

  5、工人和农民在价格、税率问题上的矛盾。第11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在过渡时期,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之间是有某些矛盾的,例如在价格问题上,在税率问题上。

  毛主席评论说,工人和农民在价格问题上、税率问题上的矛盾,在我们这里也存在。比较起来,我们在税率问题上的矛盾比价格问题上的矛盾要小一些。同苏联比较,我们在价格问题上的矛盾也没有他们那么大。最近准备把有些地区粮食的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一分钱,销售价格不变,因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而增加的支出准备采取对经济作物增加一些税收的办法来弥补。价格偏低,对粮农不利,对粮食增产不利,这是多年的问题。采取上述办法,就可以得到一个在现在看来比较合理的解决。

  6、调整价格就是调整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第490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苏维埃国家的一切主要的经济、政治问题都是同价格联系的。

  毛主席评论说,调整价格,就是调整工人和农民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过去我们提高生猪、油料、蚕丝的收购价格,最近又准备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都是属于调整这些关系的范围。

  (五)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但不是计划工作的主要依据

  1、价值规律是计划工作的工具。第492,49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正确计划工业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的必要条件。某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也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这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优点之一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消灭生产中的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

  毛主席评论说,这段正确,有批评,有议论。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工具,这是好的,但是,不能把价值规律作为计划工作的主要根据。我们搞大跃进,就不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来搞的,而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来搞的。如果单从价值规律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大跃进,就必然得出“得不偿失”的结论。从局部、短期看,大办钢铁好像是吃了亏,但是从整体、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经过大办钢铁的运动,把我国整个经济建设的局面打开了,在全国建立了很多新的钢铁基地和其他工业的基地。这样就使我们有可能大大加快建设速度。一九五九年冬,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七千七百多万。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运动,使我们的水利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从一年、二年或者三年来看,花这么多的劳动,粮食单位产品的价值当然很高,单用价值规律来衡量,好像是不合算的。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可以增加得更多更快,农业生产可以稳定增产。那么,每个单位产品的价值也就更便宜,人民对粮食的需要也就更能够得到满足。

  2、教科书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第497,49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八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货币),由于掌握了价值规律,它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就不会带来资本主义危机的那种毁灭性后果。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把价值规律的作用夸大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由它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不是价值规律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所以没有危机及其“毁灭性后果”,主要不是由于我们掌握了价值规律,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全国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没有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等。

  (六)教科书对斯大林的商品生产和价值理论的批判不足以服人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依据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的新原理。

  斯大林在他最后一部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关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等。但是这一著作,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样,有一些错误的原理,例如,商品流通似乎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逐渐过渡到工农业直接进行产品交换的必要性已经成熟,低估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中、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作用,以及其他某些原理。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一著作,“正如斯大林的其他一些著作一样,有一些错误的原理”,这个说法太笼统了。

  这里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两条罪状,不足以服人。

  斯大林在他的那本书里说过,有两种所有制就有商品生产。他说:“在集体农庄的企业中,虽然生产资料(土地、机器)也属于国家,可是产品却是个别集体农庄的财产;因为集体农庄中的劳动也如种子一样,是他们自己所有的,而国家交给集体农庄永久使用的土地,集体农庄事实上是作为自己的财产来支配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体农庄只愿以商品的形式把自己的产品转让出来,愿意以这种商品换得他们所需要的商品。现时,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斯大林批评了苏联当时主张消除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教科书说斯大林似乎主张立即消灭商品,这个罪状很难成立。至于产品交换,在斯大林只是一种设想,他并且说:“推行这种制度无需特别急忙,要随着城市制成品积累的程度而定。”

  另一条罪状是,“低估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中、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领域中,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起调节作用的只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能够反映这种规律的国家计划。教科书写的这个论点,其实就是斯大林的论点。虽然教科书说生产资料是商品,但是又不能不说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买卖”的生产资料是不转变所有权的特殊商品,不能不承认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些论点同斯大林的论点,在实质上是差不多的。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一个真正区别,是前者反对把拖拉机等生产资料卖给集体农庄,而后者则把这些东西卖给集体农庄。第795,796,797页

  (七)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计盈利

  1、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计盈利。

  教科书说(第三十章经济核算和赢利。成本和价格),经济核算是进行有计划的经营的形式。把个别企业的利益与全国的利益对立起来,就歪曲了社会主义经营方法的经济核算的基本实质。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方法与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营方法根本不同。

  毛主席评论说,两种制度的经营方法虽然不同,但社会主义企业不能不算账、不计盈利。第532页

  (八)没有运输,生产过程就没有完成,不能转到消费过程

  1、运输、包装所用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第628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中的流通费用有两种:第一、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有关的费用;第二、同产品的商品形式有直接关系的纯费用(如实现买卖行为所需要的开支)。这两种流通费用有不同的补偿来源。

  毛主席评论说,运输、包装,不增加使用价值,但是增加价值。运输、包装所用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没有运输、包装,生产过程就没有完成,不能转到消费过程,使用价值虽然生产出来了,也不能实现。例如,煤炭在矿山开采出来了,如果堆在矿山,不由铁路、轮船、汽车运到用户手中,煤炭的使用价值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2、运输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第45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地配置生产,缩短运输线,可以大量节约社会劳动。

  毛主席评论说,运输的合理或不合理,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争取用一段时间,在山东、徐州、长江以南有煤炭资源的地方,建设新煤井,逐步做到不再从北方向南方运煤。
dlj022
dlj024
dlj024
dlj024
dlj024
dlj024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






  十一、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以后,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在苏联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彻底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完全铲除了产生人剥削人的现象和把社会分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根源。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中一个极端困难的任务;完成农业的集体化,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联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毛主席评论说,建成社会主义,也有一个“边”,要有笔账。例如工业占多大比重,生产多少钢,人民生活水平多么高,等等。但是,说建成社会主义有个“边”,当然不是说不要进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第259,260页

  (二)批判“彻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

  1、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要巩固,但不能强调过分。第736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最高阶段的特征是对生产资料的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向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过渡,就要求大力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要“大力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全民)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既然要进一步发展,怎么能“大力巩固”呢?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要巩固,但是不能强调过分。我们的公社化运动使他们有点不好办事,使得他们农村相当动乱。所以他们那里有人说:西风吹来好应付,东风吹去不好受。这本书的新增订本讲到了一些模糊的前途,例如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结合、接近、融合之类,但是对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他们仍然表示恐慌。他们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曾经造成很大损失,多少年还没恢复过来,因此,现在一提起就害怕。

  有的同志说有三类社会主义国家:一类是退回到资本主义;一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停顿地向共产主义前进;还有一类是达到一定阶段就停顿下来。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苏联的工业和农业,还是在发展,是不停顿的;但是在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这些方面,多年来基本上是停顿的,而且这几年来还出现了值得引人严重注意的倒退现象。所以,对他们的情况和问题应当进行分析。

  2、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是永恒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的变化过程。第32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经济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两种经济的差别。两种形式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富强的根源,是全体劳动者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的源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毛主席评论说,同资本主义比较起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和全民所有之间的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差别。就社会主义经济内部来说,两者之间的差别又是根本性的差别。教科书把这两种公有制的形式说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对敌对势力来讲,可以说是不可侵犯的;如果就它们本身的发展过程来讲,那就错了。任何东西都不能看成永恒的。两种所有制的并存,不能是永恒的,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自己的变化过程。

  (三)全民所有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1、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变化、变革的过程。第805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集体所有制本身有个变化、变革的过程,全民所有制本身也有变化、变革的过程,如体制下放、分级管理、企业自治权等。在我们这里,同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但是有的由中央部门直接管,有的由省、市、自治区管,有的由地区管,有的由县管。都是全民所有制,归谁管,归哪级管,只要一个积极性还是要两个积极性,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注意解决的很关重要的问题。人民公社管的企业,有的具有半全民半集体的性质。中央部门管的和地方各级管的企业,都在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下,具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

  2、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的积极性。第18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政策上依据了经济发展规律,并善于利用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根据建成社会主义和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的任务,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毛主席在评论中谈到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建设方针的演变,然后谈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毛主席说,都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实行不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那些企业由谁去管,这些都是有关建设的重大问题。中央不能只靠自己的积极性,还必须同时依靠地方的积极性。过去中央有些部门,把地方办的事业不当作自己的,只把直属的企业看成自己的,这种看法妨碍了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注意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去年有些基本建设单位实行了投资包干制,就大大发挥了这些单位的积极性。

  3、一切企业专门由条条来管,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第45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必须在经济上把专业化、生产协作化和生产配置最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社会劳动的最大节约。苏联过去按照部门原则组织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结果使各部门所属企业的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妨碍了生产的正确配置和经济地区内部各企业建立必要的经济联系。按照地区原则改组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以后,就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社会分工以节约劳动和加速生产发展。

  毛主席评论说,一切企业专门由条条来管,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我们现在中央直属的企业只占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都归各级地方管,就避免了这种片面性。我们的教育也由中央和地方分管,现在的问题是,地方管的高等学校太少,科系不完全。以后要举办一些完全由地方自行分配学生的高等学校,开始可以成立这样的班或系。

  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统一的程度,还不如达赖时的西藏,因为西藏的武装还是统一的。

  (四)从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

  1、首先社有化,然后国有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45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企业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企业领导人员和工人群众之间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时说,北戴河会议关于人民公社的决议的第五段,现在证明是正确的。首先社有化,然后国有化,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然公社里各个生产队向社有过渡,不是一个早晨全部过渡,而是一个队、一个队有先有后的过渡。全部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只要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要还不向共产主义过渡,一般说来,还不会发生同苏联“对表”的问题。

  2、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第27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的观点时说,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转变到基本社有的时候,在一部分人中间,会不会发生抵触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来实现这个转变的一个决定性的条件,是社有经济的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在转变的时候,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社员在这种“共产”以后,比在这种“共产”以前有利。这样,估计绝大多数人不会抵触。但是,原来的队干部,那个时候不能像原来那样当家作主了,他们的管理权力势必相对缩小,他们对这种转变会不会抵触呢?

  3、如果不从基本队有制转变为基本社有制,人民公社还不能巩固。第77,78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章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点),为了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在每一个国家中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开始于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完成于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实现――建成社会主义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是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不能是别的任何东西,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毛主席评论说,华东协作区最近一次会上,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民公社从基本队有制到基本社有制的转变。他们提出了实现这个转变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使社有制经济的收入占到全社经济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到七十。如果不从基本队有制转变为基本社有制,人民公社还不能巩固,还可能垮台。因为生产队的公共财产不多,每年的收入大部分是分给社员消费掉了。一般说来,按每年的总收入计算,分给社员的约占百分之五六十,用于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缴纳给国家的占百分之七八,能够积累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人民公社实现了到基本社有制的转变,还是集体所有制。在实现这个转变的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他们的意见分歧,或者说意见冲突,还不会很大;将来人民公社从公社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意见分歧可能就会大起来,就会发生所谓“对表”问题。

  我们有极少数公社,在一九五九年春夏整社以后,还坚持了基本社有制,这些社可能在若干年内就要遇到如何处理从社有制转变到国有制的问题。

  4、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第215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多成分经济中,一方面存在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另一方面存在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大工业消灭着资本主义因素,而小农经济却经常地和大量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建立在这种基础上,归根到底是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崩溃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说,“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不能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散漫而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这个提法当然是正确的。从此逻辑地推论下去,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一直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不同所有制的基础上。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矛盾,长期不克服,也有问题。最近辽宁省委的调查,华东协作区会议纪要中关于人民公社的意见,都提出了人民公社如何先从基本队有过渡到基本社有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已经发生了队所有过渡到国有的问题。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矛盾,实际上是工农的矛盾。苏联两种所有制长期同时并存,但是他们一直不承认这个矛盾。德国有个老共产党员,看了我们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后,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认为我们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远景规划。

  5、教科书不承认先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第800页

  毛主席在读完教科书《结束语》对全书所做的总体评价说,苏联现在还有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当然和集体化以前的个人所有制不同。在所有制的变革上,教科书不承认先使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使整个社会实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他们用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接近”、“融合”的模糊观点,来代替一种所有制过渡到另一种所有制、一种生产关系过渡到另一种生产关。

  6、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也会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第340,322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在不断增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分配和交换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某些方面,以及有计划领导经济的形式,就会过时,就会落后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而不再适合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这就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经济领导形式,使其适应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还讲得好。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只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和领导经济的形式方面,存在着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也会有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

  教科书说(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见,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它反映出工人阶级和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继而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的特点。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只讲公有制的两种形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性,没有讲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是客观的必然性。我们讲集体所有过渡到全民所有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现在我国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河北省成安县的一个材料,说有些经济作物区的公社现在很富,积累高达百分之四十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高。这种情况如果发展下去,不使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工业和农业就会发生新的矛盾。

  7、生产合作社还有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第219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小农经济逐步联合成以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性。

  毛主席评论说,下一步还有一个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

  8、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215、21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在长期内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的观点时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下去,总有一天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生活对农业生产越来越增长的需要,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对农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不能不解决两种所有制的矛盾,不能不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不能不在全国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来统一计划全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和分配。

  9、首先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第737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乡村的住宅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乡村里,对集体农庄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筑设备完善的、样式美观的庄员房屋,逐渐实现所有集体农庄的无线电化和电话化。集体农庄建设优良的学校、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这对于庄员们特别是青年们的共产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主席评论说,他们只讲把集体所有制变成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不讲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经过什么步骤、什么过程变成为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他们不同意我们提出首先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然后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前一种过渡,就是要把农业生产资料统统变为国有,把农民统统变为国家的农业工人,由国家发工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高速度发展生产,工作要有步骤。没有适当的步骤,又可能刮起“共产风”来。主要的步骤,将是在社有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社有经济占到了全社经济的一半以上,实现由基本队有到基本社有的转变。这样,再变为国有就好办多了。

  10、将来我们的农村是一切国有化。第24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列宁的合作社计划的观点时说,将来我们的农村,不只是土地国有化,而是一切国有化。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农民把公社化错看为国有化,不少地方发生农民把土地推给人家,自己情愿少种的现象。经过整顿,经过三级所有制的确定,农民已经看清楚人民公社还不是国有,而是队基本所有,现在农民转过来多要土地,多种土地了。估计展开机械化以后,到处更会感到土地不足,会普遍进行改良坏土地。

  11、全民所有制也有一个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变化过程。第329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两种所有制的观点时说,人民公社将来从基本队所有,经过基本社所有,转变为全民所有以后,全国将出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在一个时期内,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全民所有制。再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进而转变为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所以全民所有制也有一个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变化过程。

  说两种公有制是富强的根源,现在可以这样说。但是,在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以后,这种源泉还会更加强大;到了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实现以后,那就更加强大得多了。教科书就是看不到事情的发展。

  (五)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总有一天要完结自己的命运

  1、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像其他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第21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二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在过渡时期的多成分经济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他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能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经济范畴都是永久存在的吗?能说按劳分配这些范畴是永久不变的,而不是像其他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吗?

  2、社会主义经济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第25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同的公有制组成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难道就没有它进一步变化的过程吗?难道我们能让这两种所有制“彻底巩固”下去吗?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这些经济范畴,难道是永生不灭吗?难道它们只有生长、发展而没有变化、死亡吗?难道不是像其他的历史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吗?

  (六)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

  1、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第197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发展大工业,首先是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重工业,是消灭这些国家失业和农业人口过剩的必要前提,以前这些国家年年有大批人找不到工作,流亡国外。工业化促使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巩固并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必要的基础。

  毛主席评论说,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斯大林对农民总是不放心,把农民卡得死死的,用拖拉机站来控制农民,结果吃了亏。

  2、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第739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城市和乡村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决不是意味着降低大城市的作用。伴随着工业在全国有计划的分布而来的是新城市的建设。城市是物质和精神文化最发达的中心,是大工业的中心,它将促使乡村获得现代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用绿化城市和利用现代市政建设的一切成就的办法,来消灭人口密集现象和改善城市生活条件。

  毛主席评论说,既然要消灭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书上说是“本质差别”,为什么又特别申明并不是“降低大城市的作用”?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城市。在原子战争的条件下,这样也比较有利。

  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消失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第501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九章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熟练劳动的报酬较高,刺激劳动者提高文化和技术水平,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

  毛主席批注:根本上靠生产的发展

  4、共产主义社会所有的人都叫共产主义劳动者。第704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从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向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过渡,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城乡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本质差别的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间的界限也将最终消灭。共产主义是没有阶级的社会。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也是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根本特点之一,因为那时候生产资料和全部国民财富的所有者是没有阶级差别的人民。

  毛主席评论说,这里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消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阶级界限也是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根本特点之一。”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消灭了,那时,工人不叫工人,农民不叫农民,知识分子不叫知识分子,所有的人都叫共产主义劳动者。

  (七)每一个时期总有人反对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反对建立共产主义

  1、每一个时期总有一部分人安于已有的制度而不愿改变。第27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基础论述时说,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例如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对他们很有利,在转到按需分配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不舒服。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总要对旧制度有所破坏,不能只有建设,没有破坏。要破坏,就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抵触。

  2、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却不愿意建立共产主义。第711页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敌对的阶级,所有劳动者都愿意建成共产主义,所以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

  毛主席评论说,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敌对的阶级,所有劳动者都愿意建成共产主义”。但是,过去的剥削者、妄图复辟的资产阶级分子却不愿意建立共产主义。

  教科书说,“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只能说,不需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但是还要有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革命。

  (八)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要经过革命

  1、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还要有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向共产主义过渡不能说不是社会革命。第283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完成,同时就是向共产主义的逐步过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同共产主义的利益相冲突的阶级和社会团体,所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不通过社会革命完成的。

  毛主席评论说,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说得不妥当。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但是不能说这不是社会革命。因为一种生产关系代替另一种生产关系,就是质的飞跃,就是社会革命。我国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再从集体经济变为全民经济,都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由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转变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也不能不说是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

  2、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第341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的观点时说,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

  (九)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

  1、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第364页

  教科书说(第二十五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使居民日益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够同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日益增长的生产合理地协调起来,不会有生产过剩危机,因而有可能不断地扩大生产。

  毛主席评论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个说法值得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有一种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怎么办?

  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人们对粮食的需要,在数量方面总不能是无限制的,但是在品种方面也会变化。

  2、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第663页

  毛主席在读完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后评论说,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拿过去来说,没有文字,人们就没有对文具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人们对文具的需要也随着创造出来了。拿现在来说,因为发明了电视机,所以人们对于它的需要也随着提出来了。

  3、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第283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对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观点时说,当然,按需分配是逐步实现的。可能是主要的物资能充分供应了,首先对这些物资实行按需分配,然后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推行到其他产品去。

  (十)国家消亡,需要有一个国际条件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在没有创造出这些条件以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国家的一切职能要保存,而组织经济的职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国家的经济作用的削弱,会给共产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毛主席评论说,国家消亡,需要有一个国际条件。人家有国家机器,你没有,很危险。第706页

  (十一)现在提出消灭民族界限是反动的。但是,将来民族界限总有一天要消灭

  教科书说(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由于对社会关系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旧的资产阶级的民族被改造成新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资本主义把民族分成利益对立的阶级和集团,而社会主义则在公有制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民族团结起来。

  毛主席评论说,苏联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他们实行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办法。我们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有些人想援引苏联的办法,在中国成立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这是不对的

  现在,区别民族界限,重视民族感情,对反对帝国主义有好处。现在提出消灭民族界限,是反动的,是有利于美国的世界主义的。但是,将来民族界限总有一天要消灭,各民族语言总有一天会融合成为统一语言。经济大发展了,文化大发展了,交通非常方便了,彼此往来非常密切了,就会感觉到各有各的语言很不便利,统一语言的需要就会愈来愈增长。第281页

  (十二)共产主义要求更严格的劳动纪律

  教科书说(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随着共产主义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就成多余的了。货币也就不需要了。产品将按社会成员的需要直接分配。社会将逐渐用工作时间直接计算劳动,而不再采用价值和价值的形式。广泛利用电子计算机。

  毛主席评论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因为高度自动化,要求人们的劳动和行动更准确,那时的劳动纪律会比现在更加严格。第706页

  (十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尚贤”恐怕还要继续下去

  教科书说(第二十七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社会主义竞赛并给予人民群众的这个进步运动以全力支持。劳动者由于工作中的成就,不仅得到物质奖励,而且得到勋章和奖章,由于杰出的革新活动,更得到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奖金。

  毛主席评论说,到了共产主义以后,“尚贤”恐怕也还要继续下去。产品按需分配了,物质刺激也还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先进和落后这两部分人,在任何时期都是存在的。分别这两部分人,就是一个“尚贤”的问题。第461页

  (十四)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发展的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三十五章(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设想时说,现在我们说共产主义社会分两个阶段,即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马克思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所做的科学预见。进到高级阶段以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新的阶段,新的目标一定又会提出来。第706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三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关于彻底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一定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阶段的一些东西必然是要灭亡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阶段,也还是要发展的。它可能要经过几万个阶段。能够说到了共产主义,就什么都不变了,就一切都“彻底巩固”下去吗?难道那个时候只有量变而没有不断的部分质变吗?第258页

  毛主席在评论教科书(第二十四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时说,可以设想,将来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还会有无穷的变化,但是所有制方面不会有多大变化。第319页
dlj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