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55 荡哀伤厉王无道,周室将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諶。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曾是強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義类,強御多懟。 流言以对,寇攘式內。 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斂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側;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義從式。 既愆尔止,靡明靡晦。 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內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顛沛之揭, 枝葉未有害,本实先撥。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上帝败法乱纷纷,却是天下百姓君。 上帝行为太暴虐,政令邪僻真可恨。 上天生下众百姓,他的命令不可信。 人们开头都不错,很少能有好结果。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如此暴虐太强梁,如此聚敛乱贪赃。 如此居官在高位,如此执政太荒唐。 天生这个傲慢人,你们助他兴风浪。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任用忠贞善良士,强暴之徒多怨望。 流言蜚语相继来,寇盗抢夺生内堂。 小人天天诅咒你,无穷无尽遭灾殃。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你在国中乱咆哮,怨声载道仍逞强。 不明自己品德坏,前后左右无贤良。 你的品德不自明,没有辅佐无卿相。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上天叫你别酗酒,从而效法不应当。 仪容举止失常态,白天黑夜贪酒浆。 大喊大叫瞎嚷嚷,昼夜颠倒太荒唐。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怨声载道如蝉噪,又似开水和滚汤。 大官小吏快灭亡,人们还是老主张。 国内人民都愤怒,怒火延伸到远方。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不是上帝不善良。殷商不用旧典章, 虽然没有老成人,尚有成法作榜样。 这些你都不肯听,国家将灭命将亡。 文王长叹开口说:叹你殷商殷纣王。 古人曾经这样讲:树木倒下根朝上, 枝叶没有受损伤,根儿断绝已遭殃。 殷商借鉴不太远,想想夏桀怎样亡。 1、荡荡:《郑笺》:"荡荡,法度废坏之貌。" 2、辟:《毛传》:"辟,君也。" 3、疾威:《集传》:"疾威,犹暴虐也。" 4、命:本性,品质。 5、谌(陈chén):诚信。《集传》:"烝(蒸zhēng),众。谌,信也。" 6、咨(恣zī):《毛传》:"咨,嗟也。" 7、彊:"强"的异体字。《毛传》:"彊御,强梁御善也。" 《集传》:"彊御,暴虐之臣也。" 8、掊(抔póu)克:聚敛,搜刮。《集传》:"掊克,聚敛之臣也。" 9、曾是在位:《郑笺》:"女曾任用是恶人,使之处位执职事也。" 10、服:《毛传》:"服,服政事也。" 11、滔:《毛传》:"滔,慢。" 《郑笺》:"女群臣又相与而力为之,言竞于恶。" 12、义类:善良之人。怼(对duì):怨恨。《集传》:"义,善。怼,怨。" 13、寇攘式内:吴闿(凯kǎi)生《诗义会通》:"或采流言以中伤贤人。如此则寇贼生乎内。" 14、作、祝:《毛传》:"作、祝,诅也。届,极。究,穷也。" 15、炰烋(袍萧páoxiāo):即"咆哮"。《文选o魏都赋》注引作"咆哮"。 16、敛怨:《集传》:"多为可怨之事,而反自以为德也。" 17、无侧:《毛传》:"背无臣,侧无人也。" 18、无卿:《毛传》:"无陪贰也,无卿士也。" 19、湎(免miǎn):沉迷。《说文o水部》:"湎,湛于酒也。" 20、不义从式:《毛传》:"义,宜也。" 《郑笺》:"式,法也。" 21、愆(前qián):《郑笺》:"愆,过也。" 《诗缉》:"尔之容止既自取衍过,又无明无晦,而饮酒不息,叫号喧呼,使昼作夜,荒乱甚矣。" 22、蜩(条tiáo)、螗(唐táng):《集传》:"蜩、螗,皆蝉也。" 23、小大近丧:《集传》:"小者大者几于丧亡矣,尚且由此而行,不知变也。" 24、奰(必bì):发怒。《毛传》:"不醉而怒曰奰." 25、覃(潭tán):延伸。《集传》:"覃,延也。鬼方,远夷之国也。" 26、典刑:《郑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27、颠沛之揭:《集传》:"颠沛,仆拔也。揭,本根蹶起之貌。" 28、拔:《郑笺》:"拔,犹绝也。" 比较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大约都读过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王粲》诗和唐太宗李世民《赐萧瑀》诗,相信对他们诗中"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诸句不会陌生。《板》、《荡》本是《诗经·大雅》中的诗篇,为何在后世被屡屡连在一起用以代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呢?这当然与两诗的内容有关。 《板》诗是刺周厉王无道之作,赏析另见他文,而《荡》诗也是刺厉王之作。《毛诗序》云:"《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然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序辨说》云:"苏氏(苏辙)曰,《荡》之名篇以首句有'荡荡上帝'耳。《序》说云云,非本义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此"宋儒异说不可从",极是。也有人怀疑此诗为武王载文王木主伐殷纣,借遵文王声讨纣罪的檄文,与《尚书》的《泰誓》、《牧誓》诸篇类似,只是有韵罢了。这也如陈子展所说"此想当然耳,实未有据"。兹从《毛诗序》之说。 诗共八章,每章八句。第一章开篇即揭出"荡"字,作为全篇的纲领。"荡荡上帝",用的是呼告语气:败坏法度的上帝啊!下面第三句"疾威上帝"也是呼告体,而"疾威"二字则是"荡"的具体表现,是全诗纲领的实化,以下各章就围绕着"疾威"做文章。应当注意的是,全篇八章中,惟这一章起头不用"文王曰咨"。对此,孔颖达疏解释说:"上帝者,天之别名,天无所坏,不得与'荡荡'共文,故知上帝以托君王,言其不敢斥王,故托之于上帝也。其实称帝亦斥王。此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欲以'荡荡'之言为下章总目,且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他的意见诚然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一章以后各章,都是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之词。第二章连用四个"曾是(怎么那样)",极有气势,谴责的力度很大。姚际恒《诗经通论》评曰:"'曾是'字,怪之之词,如见。"可谓一语破的。孙鑛则对这四句的体式特别有所会心,说:"明是'彊御在位,掊克在服',乃分作四句,各唤以'曾是'字,以肆其态。然四句两意双叠,固是一种调法。"(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的细致分析,虽是评点八股文的手段,却也很有眼光。第三章在第二章明斥纣王暗责厉王重用贪暴之臣后,指出这样做的恶果必然是贤良遭摒,祸乱横生。第四章剌王刚愎自用,恣意妄为,内无美德,外无良臣,必将招致国之大难。"不明尔德"、"尔德不明",颠倒其词反覆诉说,"无无"句式的两次重叠,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语势更为沉重,《大雅》语言的艺术性往往就在这样的体式中反映出来。第五章刺王纵酒败德。史载商纣王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周初鉴于商纣好酒淫乐造成的危害,曾下过禁酒令,这就是《尚书》中的《酒诰》。然而,前车之覆,后车不鉴,厉王根本没有接受历史教训,作者对此怎能不痛心疾首。"俾昼作夜"一句,慨乎言之,令人想起唐李白《乌栖曲》"东方渐高(皜)奈乐何"讽刺宫廷宴饮狂欢的名句。第六章痛陈前面所说纣王各种败德乱政的行为导致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借古喻今,指出对厉王的怨怒已向外蔓延至荒远之国。从章法上说,它既上接第四、五章,又承应第三章,说明祸患由国内而及国外,局面已是十分危险紧急了。第七章作者对殷纣王的错误再从另一面申说,以作总结。前面借指斥殷纣王告诫厉王不该重用恶人、小人,这儿责备他不用"旧",这个"旧"应该既指旧章程也指善于把握旧章程的老臣,所以"殷不用旧"与第四章的"无背无侧"、"无陪无卿"是一脉相承的。而"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型)",是说王既不能重用熟悉旧章程的"老成人",那就该自己好好掌握这行之有效的先王之道,但他自己的德行又不足以使他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大命以倾"的灾难必然降临,这也是与第四章"不明尔德"、"尔德不明"一脉相承的。作者这种借殷商之亡而发出的警告决不是危言耸听,没过多久,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赶出镐京,过了十三年,他在彘地凄凉死去。厉王在那时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最后一章,借谚语"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告戒历王应当亡羊补牢,不要大祸临头还瞢腾不觉。这在旁人看来自然是很有说服力的,可惜厉王却不会听取。诗的末两句"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出于《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实际上也就是:"周鉴不远,在殷后(王)之世。"国家覆亡的教训并不远,对于商来说,是夏桀,对于周来说,就是殷纣,两句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有如晨钟暮鼓,可以振聋发聩。只是厉王根本不把这当一回事。或许他也明白这道理,但却绝不会感觉到自己所作所为实与殷纣、夏桀无异。知行背离,这大约也是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的一个原因吧。 清钱澄之《田间诗学》云:"托为文王叹纣之词。言出于祖先,虽不肖子孙不敢以为非也;过指夫前代,虽至暴之主不得以为谤也。其斯为言之无罪,而听之足以戒乎?"陆奎勋《陆堂诗学》云:"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初无一语显斥厉王,结撰之奇,在《雅》诗亦不多觏。"魏源《诗序集义》云:"幽(王)厉(王)之恶莫大于用小人。幽王所用皆佞幸,柔恶之人;厉王所用皆彊御掊克,刚恶之人。四章'炰烋"、'敛怨',刺荣公(厉王宠信的臣子)专利于内,'掊克"之臣也;六章'内奰外覃',刺虢公长父(也是厉王宠信的臣子)主兵于外,'彊御'之臣也。厉恶类纣,故屡托殷商以陈刺。"诸人的分析当可以使我们对作者遭时之乱、处境之危、构思之巧、结撰之奇加深体会。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56 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覺德行,四国順之。 訏謨定命,遠猶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興迷乱于政; 顛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從。弗念厥紹,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淪胥以亡。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维民之章。 修尔車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逖蠻方。 質尔人民,謹尔侯度,用戒不虞。 慎尔出話,敬尔威仪,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讎,无德不報。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繩繩,万民靡不承。 視尔友君子,輯柔尔顏,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賊,鮮不为则。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緡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攜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視尔夢夢,我心慘慘。 诲尔諄諄,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謀,庶无大悔。 天方艱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仪容美好行为谨,品德端庄思想正。 古人有话说得好:大智若愚头脑清。 一般人们显得笨,也许天生有毛病。 智者好像不聪明,那是害怕遭罪名。 为政最强是得人,四方诸侯有教训。 国君德行很正大,天下人民都归顺。 雄才大略定方针,大政及时告人民。 仪容举止要谨慎,人民效法把你尊。 形势发展到如今,国政完全乱纷纷。 君臣德行都败坏,沉湎酒色发了昏。 只知纵情贪欢乐,祖宗事业不关心。 先王治道不讲求,国家法度怎执行? 如今皇天不保佑,好像泉水向下流,相与灭亡万事休。 应当早起晚睡觉,洒扫堂屋要讲求,为民表率须带头。 车辆马匹准备好,弓箭兵器要整修。 预防战争将发生,驱逐蛮夷功千秋。 努力安定你人民,遵守法度要认真,警惕事故突然生。 发表言论要谨慎,行为举止须恭敬,无不美好得安宁。 百色玉版有缺点,尚可琢靡使干净。 言论如果有差错,要想挽回不可能。 不要轻率乱发言,莫说做事可随便。 无人把我舌头拴,言语出口弥补难。 言语不会无反应,施德总是有福添。 亲朋好友要友爱,平民百姓须照看。 子孙谨慎不怠慢,万民顺从国家安。 见你朋友君子来,态度和蔼开笑颜,小心莫把过错犯。 瞧你一人在室内,面对神明无愧惭。 莫说室内不明显,无人能把我看见。 神灵来去无踪影,何时降临猜测难,哪能心里就厌烦? 努力修明你德行,使它完美无伦比。 言谈举止要慎重,切莫马虎失礼仪。 不犯错误不害人,人们无不效法你。 有人赠我一只桃,回报他用一只李。 羊崽无角说有角,实是惑乱你小子。 有株树木很柔韧,配上丝弦做成琴。 态度温和谦恭人,品德高尚根基深。 如果那人很聪明,善言劝告他能听,顺应道德能实行。 如果此人天性笨,反而说我不可信,人不相同各有心。 啊呀小子太年轻,好事坏事分不清。 不但用手相搀扶,而且教你办事情。 不但当面教育你,提着耳朵叫你听。 若说年幼无知识,已把儿子抱在身。 为人能够不自满,谁会早知却晚成! 老天在上最明昭,我的生活多烦恼。 看你糊涂不懂事,我的心里实在焦。 谆谆耐心教导你,你不停信态度傲。 不肯把它作教训,反而当成开玩笑。 若说你还没知识,七老八十年已高! 啊呀你这年轻人,告你先王旧典章。 你能听我用我谋,但愿没有大懊丧。 上天正在降灾难,国势危险快灭亡。 打个比方不算远,上天赏罚无差爽。 你的品行若邪僻,会使百姓太紧张。 1、隅:正。《毛传》:"抑抑,密也。隅,廉也。"《郑笺》:"人密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 2、戾:《毛传》:"戾,罪也。" 3、竞:《郑笺》:"竞,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 4、训:顺从。《毛传》:"训,教也。" 5、觉:《集传》:"觉,直大也。" 6、訏(需xū):大。谟(磨mó):考虑。《毛传》:"訏,大。谟,谋。犹,道。辰,时。"《集传》:"辰告,谓以时播告也。" 7、兴:俞樾《群经平议》:"兴与举同义兴迷乱于政,言皆迷乱于政也。" 8、荒湛:荒耽。《集传》:"湛(耽dān)乐从,言惟湛乐之是从也。绍,谓所承之绪也。"《通释》:"虽与唯,二字古通用。" 9、共(巩gǒng):执行。《毛传》:"共,执。刑,法也。" 10、尚: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尔雅》:'尚,右也。'言皇天不右助之也。" 11、沦胥:《集传》:"沦,陷。胥,相。" 12、戒戎:《诗缉》:"故修治其车马及弓矢戎兵之器,用以此戒备兵事之起。" 13、逷(替yì):通"逖",远。《毛传》:"逷,远也。" 14、侯度:《集传》:"质,平也,定也。侯度,诸侯所守之法度也。" 15、虞:料想。 16、柔嘉:《郑笺》:"柔,安。嘉,善也。" 17、玷(店diàn):《毛传》:"玷,缺也。" 18、扪(门mén):《毛传》:"扪,持也。" 19、雠(仇chóu):反应,对答。《集传》:"雠,答。" 20、绳绳:延续貌。《郑笺》:"绳绳,戒也。"《集传》:"承,奉也。" 21、辑:《毛传》:"辑,和也。" 22、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笺》:"不惭愧于屋漏,有神见人之为也。" 23、格:《毛传》:"格,至也。" 24、矧(沈shěn)、射(易yì):《郑笺》:"矧,况。射,厌也。" 25、辟:《通释》:"辟,亦明也。为当为语助词。辟尔为德,犹云明尔德也。" 26、止:《郑笺》:"止,容止也。" 27、僭(见jiàn):差错。贼:戕(枪qiāng)害。《集传》:"僭,差。贼,害。则,法也。" 28、虹:溃乱。《毛传》:"童,羊之无角者也。而角,自用也。虹,溃也。" 29、荏(仁rén)染:《传疏》:"荏染,柔意也。柔木:椅(依yī)桐梓漆也。" 30、缗(民mín):安上。《毛传》:"缗,被也。" 31、话言:《毛传》:"话言,古之善言也。" 32、僭(见jiàn):《集传》:"僭,不信也。" 33、臧否(劈pǐ):《释文》:"臧,善也。否,恶也。" 34、梦梦:《毛传》:"梦梦,乱也。惨惨,忧不乐也。""惨"为"懆(草cǎo)"之误。 35、藐藐:《毛传》:"藐藐然,不入也。" 36、虐:《通释》:"按虐之为言谑也诗盖言不用其言为教令,反用其言为戏谑耳。" 37、耄(贸mào):《集传》:"耄,老也,八十九十曰耄。" 38、止:《郑笺》:"止,辞也。" 39、曰丧厥国:《郑笺》:"故出艰难之事,谓下灾异,生兵寇,将以灭亡。" 40、忒(特tè):《集传》:"忒,差。" 41、棘:通"急",困境。《传疏》:"回遹(遇yù),邪僻也。棘,急也。"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xiè)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矇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宋代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平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我们觉得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平王二年(公元前770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平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扬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本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显然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多么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啊,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显然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本篇。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58 云汉大旱之年周宣王祈神求雨 倬彼云汉, 昭回于天。 王曰:於乎! 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 饥馑荐臻。 靡神不举, 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 宁莫我听! 旱既太甚, 蕴隆蟲蟲。 不殄禋祀, 自郊徂宫。 上下奠瘞, 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 上帝不临; 耗斁下土, 宁丁我躬! 旱既太甚, 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 如霆如雷。 周馀黎民, 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 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 先祖于摧。 旱既太甚, 则不可沮。 赫赫炎炎, 云我无所。 大命近止, 靡瞻靡顧。 群公先正, 则不我助。 父母先祖, 胡宁忍予? 旱既太甚, 滌滌山川。 旱魃为虐, 如惔如焚。 我心憚暑, 憂心如薰。 群公先正, 则不我闻。 昊天上帝, 宁俾我遁! 旱既太甚, 黽勉畏去。 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祈年孔夙, 方社不莫。 昊天上帝, 则不我虞。 敬恭明神, 宜无悔怒。 旱既太甚, 散无友紀。 鞫哉庶正, 疚哉冢宰。 趣马師氏, 膳夫左右; 靡人不周, 无不能止。 瞻卬昊天, 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 蛹其星。 大夫君子, 昭假无贏。 大命近止, 无弃尔成。 何求为我? 以戾庶正。 瞻卬昊天, 曷惠其宁? 浩浩银河高又亮,光华运转在天上。 周王仰天长叹息:今人犯了啥罪状? 死亡祸乱从天降,连年不断生饥荒。 没有神灵不祭祀,哪敢吝惜牛豕羊? 圭璧礼玉已用尽,为啥不肯听我讲! 旱灾已经太严重,暑气熏蒸热难当。 不停祭祀常烧香,郊祭庙祭两不忘。 奠酒埋玉祭天地,没有神明不祭享。 后稷救灾不能胜,上帝不来救死亡。 田土破败成灾难,为啥正当我身上? 旱灾已经太严重,要想消除不得行。 战战兢兢心恐惧,如遇霹雳和雷声。 周地剩余老百姓,几乎个个都死净。 老天上帝太无情,不愿存问我死生。 大家怎能不害怕,祖先祭祀无继承。 旱灾已经太严重,没有办法可阻挡。 骄阳似火暑气腾,要想容身没地方。 死亡大限将临头,瞻前顾后两渺茫。 历代公卿百官神,丝毫不愿来相帮。 自己父母先祖灵。怎肯忍我遭灾荒。 旱灾已经太严重,山光河涸草木尽。 旱魃为恶太可恨,好比大火遍地焚。 我心害怕酷热天,忧愁难忍如烟熏。 历代公卿百官神,丝毫不肯来过问。 老天上帝太不仁,为啥叫我陷穷困。 旱灾已经太严重,努力祈祷把灾除。 为啥降旱坑害我?左思右想不知故。 祈祷丰年都很早,祭祀方社也不暮。 老天上帝太糊涂,不愿想想我痛苦。 我对神明很恭敬,神明不应有恼怒! 旱灾已经太严重,人人散乱法纪无。 公卿百官办法穷,宰相痛苦又何补? 趣马师氏都祈雨,膳夫左右齐帮助。 没有一人不赈灾,无人叫难敢停住。 抬头向上望苍天,我的心里多忧苦。 仰望昊天万里晴,点点繁星亮晶晶。 所有大夫诸君子,诚心祭告无毛病。 死亡大限已临近,继续前功莫暂停。 祈雨岂是为了我,为安群众与公卿。 抬头向上望苍天,啥时惠赐我安宁? 1、倬(拙zhuō):广大貌。《毛传》:"回,转也。"《郑笺》:"云汉,谓天河也。昭,光也。精光转运于天。" 2、辜(孤gū):《郑笺》:"辜,罪也。" 3、荐臻:《毛传》:"荐,重。臻:至也。" 4、举:奉,祭祀。《郑笺》:"求于群神无不祭也,无所爱于三牲。" 5、圭壁:《集传》:"圭壁,礼神之玉也。卒,尽也。宁,犹何也。" 6、虫虫:热气盛貌。《通释》:"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虫虫,则热气熏蒸之状也。" 7、殄(舔tiǎn):《集传》:"殄,绝也。郊,祀天地也。宫,宗庙也。" 8、瘗(易yì):埋。《毛传》:"上祭天,下祭地。典其礼,瘗其物。宗,尊也。国有凶荒,则索鬼神而祭之。" 9、后稷不克:《集传》:"言后稷欲救此旱灾而不能胜也。" 10、斁(度dù):《郑笺》:"斁,败也。" 11、丁:《毛传》:"丁,当也。" 12、推:《毛传》:"推,去也。" 13、孑(节jié)遗:《集传》:"孑,无右臂貌。遗,余也。言大乱之后,周之余民,无复有半身之遗者。" 14、遗:《通释》:"遗,当读如问遗之遗。与人相恤问亦谓之遗。" 15、摧:《集传》:"摧,灭也。言先祖之祀将自此而灭也。" 16、沮(居jū):《毛传》:"沮,止也。" 17、赫赫:《毛传》:"赫赫,旱气也。炎炎,热气也。" 18、无所:《集传》:"无所容也。" 19、大命近止:《毛传》:"大命近止,民近死亡也。" 20、群公先正:已去世的公卿大臣。《正义》:"正者,长也。先世为官之长,又与群公相配,故知是百辟卿士也。" 21、涤涤(敌dí):《集传》:"涤涤,言山无木,川无水,如涤而除之也。" 22、旱魃(拔bá):旱神。《毛传》:"魃,旱神也。惔(谭tán),燎之也。" 23、闻:同"问",安慰。《通释》:"闻,当读问。问,犹恤问也。" 24、遁(盾dùn):《通释》:"遁,屯古同声。当读如屯难之屯。又遁困亦同声。宁俾我遁,犹云乃使我困也。" 25、黾勉:《郑笺》:"黾勉,急祈祷也。欲使所尤畏者去。"《通释》:"畏去,谓苦此旱而恶去之也。" 26、瘨(颠diān):病。《集传》:"瘨,病。憯(惨cǎn),曾。" 27、祈年:《郑笺》:"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 28、虞:佑助。《郑笺》:"虞,度也。" 29、友:《通释》:"友者,有也。谓群臣散无有纪也。" 30、鞫(居jū):《集传》:"鞫,穷也。庶正,正官之长也。疚,病也。冢宰,又众长之长也。" 31、趣马:《集传》:"趣马,掌马之官。师氏,掌以兵守王门者。膳夫,掌食之官。" 32、周:《毛传》:"周,救也。" 33、无不能止:《集传》:"无有自言不能,而遂止不为也。" 34、卬(养yǎng):通"仰",仰望。《郑笺》:"里,忧也。" 35、嘒:《毛传》:"嘒,众星貌。" 36、昭假:明告,诚心祭告。赢:松懈。《通释》:"无赢,犹言无爽,无爽犹言无差忒耳。" 37、无弃:《集传》:"虽人今死亡将近,然不可以弃其前功。" 38、戾:《毛传》:"戾,定也。"《传疏》:"言今我求雨,何独为我躬,亦欲定庶正救灾之功成而已。" 39、曷惠其宁:《集传》:"果何时而惠我以安宁乎。"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和《常武》)。通过比较详尽的叙写,具体深入地反映了西周末期那场大旱的严重,抒发了宣王为旱灾而愁苦的心情。宣王时发生的这场旱灾在汉、晋人的著作中虽有记载,但大都是据此诗而来,零星简略,不似此诗具体、全面、深入。所以,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诗的作者,《毛诗序》说是仍叔,仍叔其人,《春秋》有载,然上距周宣王时已一百二十年左右,因此,他作此诗的可能性不大。本来,《毛诗序》所确定的作者,可信程度都不大,兼之时代久远,史料阙佚,我们就很难确考诗的作者究竟为谁,但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宣王自作,以叙写他畏早之甚及盼雨心切。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哩,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朱熹《诗集传》说:"群公先正,但言其不见助,至父母先祖则以恩望之矣,所谓垂涕泣而道之也。"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上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我们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这首诗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汉代王充《论衡·艺增篇》曰:"夫旱甚则有之矣,言无孑遗一人,增之也。"又曰:"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可见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他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57 桑柔周厉王卿士芮良夫哀叹厉王昏庸暴虐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 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於乎有哀!国步斯頻。 国步蔑資,天不我將;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实维,秉心无競。 谁生厲階?至今为梗。 憂心殷殷,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自西徂东,靡所定處; 多我覯痻,孔棘我圉。 为謀为毖,乱況斯削。 告尔憂恤,诲尔序爵。 谁能執熱,逝不以濯?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溯风,亦孔之僾; 民有肃心,荓云不逮。 好是稼穡,力民代食; 稼穡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 降此蟊賊,稼穡卒癢。 哀恫中国,具贅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 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维彼不順,自独俾臧。 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朋友已谮,不胥以谷。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聖人,瞻言百里; 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维彼忍心,是顧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 维此良人,作为式谷; 维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 如彼飞蟲,时亦弋获。 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 为民不利,如云不克。 民之回遹,职競用力。 民之未戾,职盜为寇。 凉曰不可,覆背善詈。 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桑叶柔嫩生长旺,树荫广布好乘凉。 不断捋采叶稀疏,下民受害苦难当。 心烦意乱愁不断,丧乱凄凉已久长。 老天在上最高明,不肯怜我我心伤。 四马奔驰忙不停,旌旗飘扬耀眼明。 祸乱发生不太平,四方无不乱纷纷。 人民中间丁壮少,都遭祸乱成灰烬。 呜呼哀哉真可叹,国家命运急又紧。 国家民穷资财光,老天不肯把我养。 要想安身无处住,说走不知往哪方。 君子认真细思量,心地端正不争强。 是谁生出这祸根?至今作梗把人伤。 心中隐隐多痛苦,想我家乡地和屋。 我的出生不逢时,碰上老天大发怒。 无论从西到东边,哪有地方可居住? 我遭祸乱多无数,边疆紧急出事故。 为国谋划能谨慎,祸乱状况可减轻。 教你国事应忧虑,封官授职要细心。 有人手持灼热物,不用水洗怎能成? 如此为政岂能好,大家都将命归阴。 就像人们逆风跑,呼吸困难受不了。 人民都有进取心,形势使他做不到。 爱好耕种和收获,人民出力养阔佬。 耕种收获是个宝,阔佬白吃也很好! 天降灾祸和死亡,想要灭我所立王。 降下蟊贼诸害虫,庄稼全部遭了殃。 哀痛我们国中人,灾祸不断田尽荒。 大家疲病无力量,只有诚心念上苍。 这是顺理好君王,人民拥戴共敬仰。 心地光明有智谋,选择辅佐很周详。 那是蛮横无理君,自谓一切都贤良。 另有一副坏心肠,逼使人民都发狂。 瞧那郊外树林中,成群结队是麋鹿。 朋友彼此不信任,不能善意相帮助。 古人有话说得好:进退尽都是绝路。 这个圣人好眼力,高瞻远瞩能百里。 那些愚人目光浅,行为癫狂瞎欢喜。 不是有话不能说,为啥如此有畏忌? 这些心地善良人,不求禄位不钻营。 那些忍心为恶者,反覆瞻顾求恩宠。 民心思乱非本意,只因暴政害人凶。 大风刮来迅且猛,来自空空大山洞。 只有这个善良人,行为美好人称颂。 惟有那些悖理者,终日走在污垢中。 大风迅猛呼呼吹,贪婪小人害同类。 话儿好听愿应对,忠言逆耳就装醉。 不用忠良贤德辈,反说我是老悖晦。 哎呀你我是朋友,你辈行为我不知? 好比鸟儿空中飞,有时射中被人执。 我来本为庇护你,反而发怒把我叱。 人民所以行不轨,执政刻薄多背理。 乱做不利人民事,就怕不能得胜利。 百姓行为多邪僻,因为执政施暴力。 人民动荡不安定,执政为盗有贼行。 诚恳劝说不可做,背地乱骂不认情。 虽说有人诽谤我,已作此歌望你听。 1、旬:树荫遍布。《毛传》:"菀(婉wǎn),茂貌。旬,阴均也。"《传疏》:"阴均者,言荫依普遍也。" 2、刘:稀疏无叶貌。《毛传》:"刘,暴烁而希也。瘼(莫mò),病也。" 3、殄(舔tiǎn)《郑笺》:"殄,绝也。" 4、仓兄(怆旷chuàng kuàng):同"怆怳",凄怆之意。《毛传》:"填,久也。"《集传》:"仓兄,与怆怳同,悲悯之意也。" 5、倬(捉zhuō):《郑笺》:"倬,明大貌。昊天乃倬然明大而不矜哀下民。"矜(金jīn):怜悯;怜惜。 6、骙骙(葵kuí)、旟(余yú)旐(照zhào):《毛传》:"骙骙,不息也。鸟隼曰旟,龟蛇曰旐。" 7、泯: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泯,乱也。承上乱生不夷言之,故曰靡国不乱耳。" 8、黎: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黎者,众也,多也。" 9、烬(尽jìn):火烧东西的剩余。频:《毛传》:"频,急也。" 10、篾资:《通释》:"篾资,即无资也。" 11、将:《郑笺》:"将,犹养也。" 12、疑:《毛传》:"疑,定也。" 13、厉阶:祸端。梗:灾害。《毛传》:"竞,强。厉,恶。梗,病也。"《集传》:"谁实为此祸根,使至今为病乎?" 14、土宇:《集传》:"土,乡。宇,屋。" 15、僤(但dàn):《毛传》:"僤,厚也。" 16、觏痻(民mín):《集传》:"觏,见。痻,病。棘,急。圉(雨yǔ),边也。" 17、毖(必bì):谨慎。《毛传》:"毖,慎也。" 18、恤:《郑笺》:"恤,亦忧也。" 19、序爵:《集传》:"序爵,辨别贤否之道也。" 20、濯:《毛传》:"濯所以去热也。" 21、其何能淑:《集传》:"不然,则其何能善哉?相与入于陷溺而已。" 22、溯(肃sù)、僾(艾ài):《毛传》:"溯,向。僾,唈(邑yì)。"《集疏》:"喻王政所及,民皆如彼向疾风者,为之唈然短气。"唈僾:气不舒貌。 23、荓(乒pīng):使。云:有。孔颖达疏:"荓云不逮者,是使之不得及门也。"《郑笺》:"肃,进。"《毛传》:"荓,使也。" 24、力民:使人民出力。代食:代替食禄。《毛传》:"力民代食,代无功者食天禄也。" 25、蟊(毛máo):《郑笺》:"虫食苗根曰蟊,食节曰贼。卒,尽。痒(扬yáng),病也。" 26、恫(通tōng):痛。《郑笺》:"恫,痛也。" 27、赘(坠zhuì):连属。《毛传》:"赘,属。"《传疏》:"'具赘卒荒'承上文'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言之,犹云饥馑荐臻耳。" 28、秉心宣犹:《通释》:"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也。" 29、相:《集传》:"相,辅。考择其辅相,必众以为贤,而后用之。" 30、甡甡(申shēn):众多貌。《毛传》:"甡甡,众多也。" 31、谮(zèn)、穀:《郑笺》:"谮,不信也。穀,善也。" 32、谷:《毛传》:"谷,穷也。" 33、覆狂以喜:《集传》:"愚人不知祸之将至,而反狂以喜,今用事者盖如此。" 34、迪(敌dí):进取。《毛传》:"迪,进也。"《传疏》:"言不干进也。" 35、贪乱:《郑笺》:"贪,犹欲也。"《集传》:"民不堪命,所以肆行贪乱。" 36、隧(碎suì):风疾速貌。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七:"隧之言,迅疾也。有隧,形容其迅疾也。有空,亦形容大谷之词也。" 37、中垢:胡承珙(巩gǒng)《后笺》:"案中垢,言垢中也。犹中林、中谷之比。谓不顺之人,其行如在垢中。垢,尘垢也。" 38、类:《郑笺》:"类,等夷也。" 39、诵言:《通释》:"听言,谓顺从直言,即誉言也。诵言,即讽谏之言也。诗言贪人好誉而恶谏,闻誉言则答,闻谏言则如醉。" 40、而:《郑笺》:"而,犹女(汝)也。" 41、虫:《正义》:"虫是鸟之大名,故羽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集传》:"言己之所言亦或有中,犹曰千虑而一得也。" 42、阴:通"谙"。 《郑笺》:"之,往也。口距人谓之赫。我恐女见弋获,既往覆阴女,谓启告之以患难也。" 43、凉:刻薄。《郑笺》:"民之行失其中者。"《毛传》:"凉,薄也。" 44、回遹(遇yù):邪僻。《郑笺》:"言民之行维邪者,主由为政者遂用强力相尚故也。" 45、戾:《毛传》:"戾,定也。" 46、凉曰不可:林义光《诗经通解》:"凉曰不可者,正告之以不可也。" 47、詈(利lì):骂;责骂。《郑笺》:"善,犹大也。" 48、匪:通"诽",诽谤。《传疏》:"此芮伯自明其歌诗以讽刺厉王也。" 《桑柔》为西周之诗。《毛诗序》云:"芮伯刺厉王也。"今按,毛说可信。《史记·周本纪》载厉王事云:"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厉王不听,卒用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王出奔彘。"王符《潜夫论·遏利篇》引鲁诗说云:"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王于彘。"芮良夫即芮伯。芮是国名,伯爵,姬姓,良夫其名也。据此,则此诗之作,在荣公为卿士后,去流彘之年,当不甚远。厉王奔彘在其三十七年,则《桑柔》诗,必不作于此年以后。此诗刺厉王,责执政之臣,执政为谁?即荣夷公也。芮伯与荣夷公为同时人,即诗中所指之同僚。全诗意旨明朗,实为西周时代史诗之一也。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指国运,"频",危蹙也。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僤怒",谓震怒。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小人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甡甡",意同"莘莘",众多之貌,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岂非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按:"进退维谷","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今从之。《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谷为"穀";穀,善也,与毛说不同,录以备考。)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怎能不危亡呢?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宜乎《诗集传》解此章云:"言民之所以贪乱而不知止者,专由此人名为直谅而实善背,又为民所不利之事,如恐不胜而力为之也。又言民之所以邪僻者,亦由此辈专竞用力而然也,(诗人)反覆言之所以深恶之也。"《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岂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综观史实,评价此诗,很有典型意义。周厉王贪而好利,任用荣夷公等小人,不恤人民疾苦,拒绝忠谏,导致周室危亡,这一史实,后世多引为鉴诫。芮良夫就当时情况,作为诗篇,希冀厉王及其用事诸臣能有所省悟,可谓苦心孤诣,可惜厉王不察,终至激成民变,被流放于彘。所以这首诗对当时有重大意义,对后世更有深远的影响,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得民心的世代,必然昌盛;失却民心,必然灭亡,千古一辙,读《桑柔》之诗,足以引起深思。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借喻、暗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反比、感叹等多种手法。章法完整,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在古代诗歌中,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宏篇大作。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
- Details
- Category: 儒家经典
《诗经》259 崧高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寢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車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徒御嘽嘽。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詩孔碩; 其风肆好,以贈申伯。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 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 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 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 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 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 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 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 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 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 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 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 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 随从士卒喜洋洋。全国人民都欢喜, 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 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 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 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尔雅o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2、申:《郑笺》:"申,申侯也。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 7、登:《毛传》:"登,成也。"《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 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 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 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 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 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集传》:"峙,积。粻,粮。遄,速也。" 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 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 24、揉:顺,使顺服。《郑笺》:"揉,顺也。" 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我们以为这首诗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读此二句,首先让我们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分类:儒家经典书名:诗经作者:孔子(整理) |